互助合作小组班级管理论文

2022-04-27

[摘要]随着我校“两段五环节”高效课堂模式的推进,合作小组学习已然成为课堂教学组织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也确实增加了学生课堂参与的机会和主动性。然而,我们在课堂上总能看到:好学生往往表现很突出,课堂变成了他们的舞台,尽情展示自己;学困生却扮演着观众的角色,游离在这种学习方式之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互助合作小组班级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互助合作小组班级管理论文 篇1:

谈班级“互助小组”制自主管理模式的建构

摘 要:班级“互助小组”制是以小组为基本单元的班级管理模式,依托小组互助机制,建构“自主管理,互助学习”的教育平台。该模式的建构要从小组的建设、小组意识的培养、小组运作制度、评价与引导等方面着手,把互助小组建设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共同体,通过组员间的相互帮助、合作学习、自主管理,实现小组成员“各展其长,共同进步”的目标。

关键词:互助小组 自主管理 评价机制 实施策略

正如《学记》所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者彼此间交换学习经验,不仅可以增强学习效果,还能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为了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笔者尝试把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模式拓展到全校班级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实行“互助小组”制的管理,把小组协作的范围辐射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依托小组互助机制,构建“自主管理,互助学习”的教育平台。

一、互助小组的定位

互助小组是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以人的关系为基点,在老师的指导与组织下,把班级学生组织成若干个小组,在小组内以目标设計为导向,以生生间的互助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础的教育形式,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共同体。通过组员间的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合作学习、自主管理,实现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因此,从功能上说,互助小组是教师管理班级的基本单元,是学生参与班级课内外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集体。

互助小组的活动是以团体的状态为评价标准,教师(班级)通过对互助小组的整体评价,促使小组内部成员间的合作、互助与发展,在小组的共同提升过程中,使每个同学在组内能得到帮助、关注,得到尊重,实现价值,增强认同,从而使组内每个成员得到与之相适宜的发展,实现“各展其长,共同进步”的目标。

二、互助小组的建立

1.分组原则:建立互助小组不仅要考虑到学校教育教学的要求,还需要考虑小组成员之间课外活动、生活等方面相互协同的需要。班主任在听取学生、科任老师意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业、性格、兴趣爱好、特长、性别、家庭条件、居住区域等方面的因素,总体上遵从“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并根据班级人数、教室条件确定每组人数,一般一个小组以四至六人为为宜。

2.组织方式:班主任确定分组原则后,首先确定各互助小组组长人选,召开小组长会议,听取组长对本组人选的意见,进行初步的分组,最后召开科任教师会议,把分组名单初稿与科任教师讨论,协调学科意见,确定互助小组名单。

3.编组编号:小组正式组号以数字为组号“第一组、第二组……”,组内成员的编号以数字为号数(1号、2号...),必须注意的是不同小组间学业水平上属于同层次的同学在小组内的号数需是一致的,这样既便于组长分工或者按一定的方式合作;又便于教师在全班分层教学中统一要求。此外,为了体现小组的共同意愿和突出小组的个性特点,可以让组员共同磋商,集思广益,为小组取一个积极的、有新意的组名,设计组徽,赋予共同的意蕴以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

4.组员分工:互助小组成立后,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小组长对组内成员进行分工,不同的人负责本组的各项事务,如出勤、纪律、卫生、劳动、礼仪、仪容、两操、各科作业收发等。确定小组内互助对象,合作学习时的各项分工,需注意的是:组内分工可以是动态的,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组长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学习、表现进行分工调整。

三、小组的组织管理

1.树立小组观念:互助小组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实施教育与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以小组制取代以往的大组制,在日常的班务安排、学习安排中,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安排,在与学生有关的各方面评价中,弱化针对个体的评价,均以小组为评价单位,实行捆绑式评价,强化小组意识。同时,可以转变记录载体:在所有的记录载体中,以小组方式呈现,如点名册、成绩册、质量分析等;校内优秀表彰、评比等均以“××班××小组××同学”的形式呈现。通过各种管理措施把互助小组的团队意识根植于小组成员心中,真正形成一个共同体。

2.制定小组目标:根据组内同学的实际情况,制定小组奋斗目标,同时约定一些组内的公约及小组内的奖罚措施和鼓励约定。特别是针对组内的帮扶对象,要帮助其设定自己的努力目标,确定帮扶伙伴,同时小组要制定出具体、有效、可操作的帮扶办法。

3.定期总结反思:小组长定期召开小组的周小结会、反思会、互助会等,建议班级每周有一节总结会。班主任定期召开小组长会,定期集中培训小组长,培训时除了了解反馈信息,还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他们领导的小组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

4.开辟展示园地:在班级开辟互助小组成长园地,展示各小组在校生活中取得的成果,展示小组特色,呈现小组评价的动态过程,以及各小组自己认为可以展示的本组亮点、优点,通过成长园地的展示,激发组间力争上游的积极风气。

5.成立仲裁小组:成立班主任为主、年段长为顾问的班委仲裁小组,在出现评价争议时,可在听取双方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仲裁,要充分体现自主与民主原则。

四、小组的评价机制

对互助小组的评价是促进小组形成、落实教育意图、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推动力和保障措施,宜采取“积分制”的定量评价和“周点评”的定性评价,两种方式并行。

(一)评价原则:要树立“重结果更重过程”的评价观念,对涉及学生的行为、学习、品德等各项目均可以根据所制定的评分标准予以加减分,计入小组总得分。进行周评、月评、学期评、学年总评:每周评出班级明星小组若干,班级表扬,年级张榜;每月评出年级优秀小组若干,年级表扬,学校张榜;学期进行总评,评出学校优秀小组若干,全校表彰;综合一学年互助小组的表现,进行学年表彰。

(二)评价系统:实行互助小组制是为了充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相互促进、相互合作的作用,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因此,评价系统是在班主任指导下的班委自主管理系统。

(三)评价项目

1.行为常规:以年段为单位制定学生日常行为常规量化评分标准样表,班主任可根据本班实际进行细化或调整,把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各项指标均纳入小组评价范围,形成完整的评分标准,在充分征求学生、科任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完善定稿,做为互助小组捆绑评价的依据。

以班委为互助小组管理团队,把学生一日常规的要求:卫生、值日、出勤、纪律、仪容仪表、文明礼仪、两操、课间行为等及其他综合素质类的要求,分配给各个相应的班委负责,各个班委为所在项目的检查、监督人,并根据班级制定的标准对互助小组进行评价。如劳动委员负责各互助小组的卫生、劳动、值日等内容的分数加减。

2.合作学习:学科合作学习是互助小组的重要功能之一。小组的合作学习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还应向课堂的两端延伸,既课前的预习合作与课后的帮扶解困。学科评价由教务处统一制定学科评价基本要求,然后由学科教研组细化本学科的合作学习量化评分细则,各年级科任教师还可根据本年级本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评分调整,科代表记录本学科各互助小组的得分情况。

3.定性评价: 班主任、科任老师可以根据需要每周对班级全部小组或选择部分小组进行定性评价,表扬、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出期望。记录在《互助小组周总结记录表》的教师寄语栏目内。

(四)表扬奖励

互助小组制把“同伴互助,人人进步”作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将常模参照评价改为标准参照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以小组总体表现做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班委每周总结一次各互助小组的每项得分情况,班主任利用每周班会总结表彰一周的优秀小组、个人及进步个人等情况,激励士气。每月班主任评选出班级优秀互助小组、优秀个人、学习明星、进步之星等,学校利用每月第一个周一升旗时间进行全校范围的表彰宣布,颁发奖状,并合影张贴表扬等。

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经验介绍、颁发证书、适当的物质奖励、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表彰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励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小组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五、互助小组管理的实施策略

1.选一名得力的组长是小组构建的关键。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是小组建设的关键。小组长要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等工作,因此组长首先必须有较强的责任心,其次必须有一定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分辨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能力不是学生们与生俱有了,而是在学习生活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而来,因此在小组建设初期,教师不应以求全要求选择组长人选,而是要善于发现具备这些能力潜质的学生,并且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组长的这些能力,逐渐形成领导力。

2.学生培训是有效實施小组互相的基础。先期各班主任要进行学生动员,培养小组意识,学习各项评价制度及奖罚措施,激励同学参与;然后要组织班委、科代表、小组长进行专门培训,要让各个项目负责人明白评价标准、掌握操作规程、明确权利与责任,树立责任意识与公正意识。只有达到全员理解、全员认同、全员参与,互助小组制才能有效实施,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3.塑造团队精神是培养小组意识的核心。小组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理想的状态是全体成员的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小组团队精神的形成并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而是要强调“人人的成功才是小组的成功”,只有树立了“荣辱与共”的集体意识,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才能增强每一个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合作的真正的内在动机。

4.评价项目的实施要分阶段抓重点,循序渐进。在实施“互助小组制管理”的初始阶段,由于所涉及的内容宽泛,评价内容多,学生还没有适应自己的角色,容易出现混乱。为了有效地推进改革工作,对需要评价的各个维度不能在同一时期一起齐头并进,应该分阶段循序渐进,在一个阶段内重点抓好一个项目的评价,落实一项,推进一项,逐渐把评价维度丰富起来。

5.稳定、落实、做好阶段性的总结是持续有效的保障。教师要在做好充分的调查和准备后制定评分标准,评分标准颁布后,要给予学生一定时间的适应,不能经常进行删改,不能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有了准确有效的评分标准后,还必须落实到底,学生对于评分标准的疑问及存在评价纠纷时,班级仲裁小组要及时排解与仲裁,让学生感受到这些评分标准的公平性。教师还必须要做好小组表现的阶段性总结和奖励,这是对每个小组长期努力的肯定和评价,树立典型榜样,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互助小组制管理”能否持续有效的开展下去的保障。

6.积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互助小组的评价采取积分制,但需要清晰地认识到“积分只是互助的形式,而不是互助的目的”,必须预防学生为了积分而挣分,教师把积分当成唯一的法宝,而忽视了积分制内在的小组互助涵义,胡乱评分、弄虚作假、不公平不切实际的评价,将会导致学生消减了对“互助小组”评价的信任,直接威胁到互助小组存在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积分,比积分更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内同,要注重产生分数的过程和原因,通过正确、正当和积极的方式为小组增光添彩,积分制内在的互助、合作、学习、成长才是我们的目的。

建立互助小组,形成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共同体,小组成员在合作中各展其长,各得其所,互相帮助,相互促进,在同伴互助中学习,在同伴互助中成长,这也正是现代素质教育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 L.A.巴洛赫.合作课堂——让学习充满活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2]Robert Epstein.创造力拓展训练[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9

[3]周勇,杨明全.新课程下的评价观与评价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作者:陈文斌

互助合作小组班级管理论文 篇2:

合作小组学习中关注学困生问题的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我校“两段五环节”高效课堂模式的推进,合作小组学习已然成为课堂教学组织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也确实增加了学生课堂参与的机会和主动性。然而,我们在课堂上总能看到:好学生往往表现很突出,课堂变成了他们的舞台,尽情展示自己;学困生却扮演着观众的角色,游离在这种学习方式之外。所以,关注学困生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结合自己带班和教学的经验,总结了学困生在初中阶段合作小组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关键词]合作小组学习;学困生;问题;策略

在新课改的深入下,高效课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小组学习又是这种方式的具体体现。然而,我们在课堂上总能看到:好学生往往表现很突出,课堂变成了他们的舞台,尽情展示自己;学困生却扮演着观众的角色,游离在这种学习方式之外。当我们巡视合作小组学习的情景时,会发现在看似学习氛围浓厚的课堂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这些学困生或是带着警惕躲闪的眼睛,或是带着迷离无助的眼睛,从眼神中可以发现他们亦或是需要帮助,亦或是无所谓。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促进学困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因此,本课题“关注学困生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结合自己带班和教学的经验,总结了学困生在初中阶段合作小组学习中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合作小组学习中学困生的问题

1.教师自身的问题。

(1)在教育教学中,学困生常常是处在被遗忘的角落。有一部分教师对学困生已经失去教育的耐心,觉得教育学困生费神费力,又看不到转化的效果;有一部分教师偏爱表现突出的学生,认为能为班级和自己教育教学带来成绩和荣誉的学生才是优生,对他们也是时时处处给予鼓励和照顾,合作小组学习他们也自然而然的成了主体。学困生只有在犯错误或要出成绩的时候挨批评才会被教师想起。

(2)在教育教学中,学困生也是经常处在被教师“关照”的处境之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比较关心学困生是否会拖累自己所带的成绩。所以给学困生辅导就成立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但辅导时间基本是自习时间或课外活动时间。面对教师的辛苦认真辅导,学困生往往表现的是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辅导效果较差。甚至有些学困生心里还抱怨教师,在课堂合作小组学习时,有的教师将较容易讨论得出的问题交由学困生回答,可是一旦学困生回答不出就大发脾气,弄得学困生信心全无,学习兴趣也荡然无存。

2.学困生自身的问题

(1)学困生依赖性强。很多学困生学习上总是处于被动地位,习惯于在老师的严格检查下学习。课堂上习惯于听从老师的指令和好学生的帮助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

(2)学困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有:第一杂乱无章。课桌上摆放乱七八糟,写作业时找不到本子,该交作业了才想起还忘在家里,常常找东西的时间比学习的时间还长,该带的学习用具没带,只好中断学习。第二心不在焉。注意力很难集中,几乎每节课思想都会开小差。第三虎头蛇尾。做事有头无尾,很多机会放弃了没有抓住,不少时间、精力都被浪费了,即没有效果。第四不求甚解。作业敷衍了事,不懂的蒙混过关,有些同学还有抄袭作业现象,学习是完成任务式的。第五知难而退。学习上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学得比较肤浅,探究精神不足。

(3)学困生缺乏学习策略意识,很少讲究学习方法。通过课堂调研和问卷调查我发现有的同学认为合作小组学习对自己没有帮助、对是否愿意担任小组的什么角色抱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学生认为最好的学习方式是老师仔细讲我认真听等等,说明学生缺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意识。

(4)学困生欠缺合作能力与习惯。在合作小组学习中,学困生不愿意倾听小组中其他成员的发言,更不愿意承担小组中的任何分工,甚至不愿意参加合作小组讨论学习、分享学习,并且语言表达能力较弱。

二、合作小组学习学困生问题解决的策略

1.构建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良好的班级氛围是每个学生得于活泼、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尤其是学困生,他们更希望班级中的每位成员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这样会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并没有被歧视,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也才会更加坦然自信的参与到合作小组学习中。因此,构建平等互助的班级学习氛围是学困生得于参与合作小组学习的首要条件。

2.善于发掘学困生的闪光点。合作学习中,常常是优等生唱了主角。而这些学困生由于自卑心理,也只能在一旁观望。面对这种情况,在班级管理和授课中,我平时善于发掘学困生的闪光点,让优等生看到他们也有闪亮的一面,从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接纳他们,给予他们参与的机会。

3.合理构建合作小组开展学习活动。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好坏直接关系着小组作用是否良性地发挥和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的进行。其中学困生的合理安排对合作小组和他本人都会产生较大的作用。合作小组学习讨论中学困生只是呆板的听取好好学生的发言,而不参与学习讨论,只是在“闲聊”,始终未进入学习状态。面对以上的现象,我根据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等因素,实行小组角色分工。

4.培养和提高学困生的合作能力和习惯。首先,要培养学困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学会倾听是合作的前提,学困生在这发面尤为重要。合作小组学习中的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有关知识、锻炼自己的思维。

其次,要培养学困生的表达能力。在合作小组学习中,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还必须学会表达。“说”是表达的一种形式,却不是唯一形式。教师应该多关注学困生在小组中发言和表现,多找找他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树立信心进而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去。

最后,要培养学困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是学习思维活动的动力。合作小组学习反思是学生对自己在合作小组学习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回顾分析的过程。主要是反省、探索、提高和解决自己在合作小组学习中的问题。由于学困生本身的特点,反思对他来说显得更为重要而且与其他的学生有所不同。例如,学生可以问自己:别的同学是怎样想出来的?他们说的对吗?我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了吗?我都明白了吗?今天我发言了吗?我还能说些什么?等等。

5.评价体制向学困生倾斜。把帮助学困生作为合作小组学习的一个目标,并有一定的制度去保证实施。教师要比较学困生在组内和课堂上不同时段的表现,合作小组学习时获得更多帮助的学生进步得更快。帮助学困生的业绩就成为小组间竞争的一部分。在这方面表现出色的小组可以上升一个等级。这种评价倾斜能使每个学生更具责任感和成就感。

学困生是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所不可回避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出现是我们教育教学的一笔宝贵财富,他们的存在能为我们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拓展一个新的空间。只要我们不言弃、不放弃、不抛弃,积极引导与充分发挥好合作小组学习的积极性作用,坚信丑小鸭也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野百合也会有春天。一切都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作者:柴景萍

互助合作小组班级管理论文 篇3:

“分组探研 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2010年8月,我校实行“分组探研 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师生大胆尝试,在收获艰辛的同时,更多的是喜悦,我也有了一些不成熟的体会。

一、科学组建合作小组,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活跃课堂

具体做法是:把学生平均分组,每组8人。新学年伊始,就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介绍,让同学们充分展示自己,充分认识自己,然后大家投票选举产生组长,再根据组长演讲情况,班干部、老师的意见,确定正副组长。

课堂上,小组内分工协作,责任明确而具体。每个小组内除正副组长外,还有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人等各一名,采用轮流制,确定每个成员的职责,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组内人人都是科代表。整个小组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每2人还要结成互帮对子,互帮互助互学,在做练习时互批互改,真正体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每个组都有自己的组名,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誓言。每个组都是有自己文化和精神追求的团体。

在改革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个性特征等是进行分组的依据。分组既要考虑每组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水平,还要兼顾男女生比例,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内容需要以及小组活动实际状况及时调整人员结构,以确保小组活动始终处于良性发展状态,符合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要。

实践证明,分组学习,分出了竞争,分出了活力,分出了互帮互助、互相监督、互相鼓励,分出了凝聚力和团队精神,更分出了责任,分出了智慧,分出了和谐,分出了高效,分出了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的新境界。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看到,学生们对这种形式是很重视的。如果课堂的组织到位,学生就没机会懈怠。特别是小组合作时,如果任务明确,而且可操作性强,学生不仅有事可做,遵守纪律,而且各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积极主动,勤于思考,围绕问题,认真讨论,寻找答案,并争先恐后地回答,唯恐落后影响到整个小组的成绩和荣誉。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被动转为主动,由过去的“观众”变成了真正的“主人”,课堂气氛前所未有的活跃,学生的成绩和能力也都在跨越式的提高。

二、分组合作要有针对性,让课堂变成学生喜欢和向往的地方

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行性和探究性,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备课时,要明确分组活动的目的和要求,精心策划分组活动的形式、内容、时间等,准备分组活动的工具材料。课前有针对性地对各小组布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轻松、自如,又有一点竞争的气氛中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看成是“家”。

对于新授课,如果内容较容易理解的,就放手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掌握知识,把握内容。通过小组讨论,尝试练习,小组内组员互评,互相解释所学知识;互相找出错误的地方和原因,及时改正;小结互相探讨学习心得,小组长作总结。各组派代表发言,讲述了本组中存在的疑问或存在错误的地方。教师则根据这些信息作指导和总结。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小组之间互评课堂作业。建立学生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如果内容较抽象,难理解,则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理解新知,把知识的重点、难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挥集体的智慧去探究并突破解决。让每一位学生的聪明才智在小组中都得到表现,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最后取得共识,获得新知。

对于练习课,则让学生独立完成基础练习,小组合作互评改练习,互相找出错误的原因和改正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对于复习课,则可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小结已学过的知识内容,并说明这些知识内容的特点,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再让学生自行设计相关练习,然后各小组进行评比,看哪组设计的题目有针对性,能抓住学习重点。再择优进行练习。

有针对性的小组合作避免了班级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赋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与权利。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大大降低,更多的是给予引导和激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能胜任的学习任务,并在小组中担任角色,承担任务,这就为学生充分展示并发挥创造潜能铺设了路径和舞台。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人人动脑,个个参与,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家”,是学生喜欢和向往的地方。

三、实施分组合作,改变教学方法,当好引导者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给他们掌握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学会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尤显重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交互性、生成性。学生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去学习,不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如能自己去阅读的教材一定自己去读,能自己动手去做的实验就要亲手去做,能自己说的一定想法自己说……

分组合作,切实保证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个体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全班统一交流的过程。也就是说,对于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每个学生都应该先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中发展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然后小组合作学习,每个人将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小组交流后,各小组将本组的信息归纳、总结,由小组发言人向全班汇报,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交流、评价。

教师要及时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及时召开学生会议,分析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势,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方法,尤其是自主预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自主评价等各环节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

可见,教师应该是课堂的引领者、指导者,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在合作中求知。这样,学生才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才会真正地体会到:我参与、我自信、我成长、我快乐。

四、适度调控,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分组合作,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是局外人,是旁观者,而教师应该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共同学习的参与者。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适时地参与小组的讨论,灵活调整学习环节;教师还应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合作学习策略,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情境;同时还要不断改变合作学习小组的组成形式,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新鲜感。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辅导和技能训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教师的表扬便是对学生最好奖赏和鼓励。在分组教学中,学生间相互交流,教师要全神贯注地去倾听,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的表扬不仅能鼓励个别学生,更能激励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学生的探究出现“误区”的时候,教师的点拨尤为重要。老师的正确引导,能使学生围绕主题去追求真理,不至于“跑偏”。

综上所述,分组合作学习能给课堂带来生机,它使学生的学习面貌焕然一新,意义深远。每一个学习小组是一个单位,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有机会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它给每个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能够尊重学生个体,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合理发展,从而树立自信。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万巨青

上一篇:广告创意设计要领分析论文下一篇:涂层纳米功能材料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