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教学的教材改革

2024-05-06

项目化教学的教材改革(精选七篇)

项目化教学的教材改革 篇1

然而, 虽然项目化教学非常适合运用在数控专业的教学上, 随着使用时间越长, 我们也能够逐渐发现它的弊端。 在有开设数控类专业的学校里, 数控专业主要课程安排有基础类、实操类、辅助类三大类。其中基础类的有机械基础、机械制图、机械加工基础, 实操类的有数控加工与编程、金工实训、计算机辅助制造、三维造型等课程。

弊端一:各个科目的项目之间内容无关联。

以上的各门科目, 部分教学内容已经划分为若干个项目, 教师以项目为单元进行教学。 但是我们仍然经常会听到同学们反映, 即使采用了当前的项目教学模式, 他们所学习的内容依然不知道如何运用到实际生产当中。分析发现原因在于, 当今教学资源丰富, 一门课程可选的教材五花八门。因为编者作者不一样, 教学的思路会有所不同。如在《机械加工基础 》当中进行工艺分析的零件, 在 《机械加工技能训练 》当中未能得到验证练习, 《模具材料与热处理》所讲述的材料处理在《模具设计与制造》当中却未提及。科目之间未能够有较好的衔接, 知识未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职业教育所面对的同学们大多动手能力较强, 而分析能力较弱, 所以不同的科目采用的项目不一致, 他们很难做到知识点的迁移。 最后的结果是学生做不到学以致用, 教学效果较差。

弊端二:教学的项目太陈旧。

不同的学校在教材选购过程当中, 会偏爱于该校往年使用的教材。一本老教材使用多年, 若不对里面的内容加以分析评估, 我们很难发现它已经过时。 实际上教材所设置的项目内容涉及的产品, 现在社会上已经不生产了, 或者生产的精度已经不能达到当今产业生产的要求。 这些教学内容较为落后的教材应该趁早淘汰, 选用合适的教材。

弊端三:项目教学未能贯穿整个生产流程。

数控专业主要以机械加工为主, 根据当地产业的特点, 学校在课程设置时, 适当添加当地产业特色的课程, 如模具业发达的城镇, 数控专业会增添《模具材料与热处理》、《模具设计与制造》等课程。 但是在考虑到设备资金、生产安全等问题, 课程相对应的实操是没办法实现的。 但其实, 一个模具从设计到生产, 生产到投入使用, 材料的热处理等过程是必须进行的。 而数控专业的中职学生也有就业到热处理、模具制造等行业, 所以我们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应考究它的必要性。

弊端四:项目教学的流程未完全交由学生去落实。

项目教学的流程是由学生或老师调研设计出项目, 紧接着由学生讨论分析, 老师引导等方式设计出解决方案, 再由同学们实施方案。最后再根据评分准则评价方案的可行性。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难以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摆脱出来, 以自身的经验来直接传授解决项目的方案。 长时间的在这样的教学方式学习, 不但限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 连最基本的思考能力都会有所影响。因此, 较多的同学在参加工作之后, 难以把自身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和工厂的生产加工结合在一起, 不能思考与反思生产过程。因此, 我们不仅要做到把课堂还给同学们, 而且还要把学习过程还给同学们, 让同学们自主的去研究讨论, 自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构建方案, 解决问题。 真正做到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 教师在此过程当中适当加以引导。 如能够真正做到这等教学模式, 能够大大的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 节省教师的工作时间。

因此, 我们应该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以及当地的产业特色设计项目, 编写出实际有用的教材。 这些年来, 东莞的产业特色早已成型, 除了闻名的模具产业, 还有五金零件加工业, 电子产业等。以上我所列举的产业, 里面都有我们数控专业涉及的内容。 模具产业的模具零部件生产, 五金零件的机加工, 电子手机产品的外形生产的模具, 手机的外形的三维设计等都能作为项目设计到我们的教材当中。

编写整套的校本教材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 把零件生产的各个流程体现在相关的教材中。

一个常用的五金零件, 在教材编写当中我们可以从开始就设计在《机械制图 》中, 同学们在课程学习中学会手绘零件图, 然后在 《计算机辅助设计》《三维造型》等这些设计课程当中, 让同学们设计绘制这图形, 学会这些图形的二维三维造型。 再而在《机械加工基础》课程当中进行工艺分析, 分析零件的最佳加工方法, 建立加工方案。 最后在《数控加工与编程》当中进行编程加工。 在实际的编写过程当中要做到全部的项目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很难, 但是我们应该要做到大部分的项目都能在多个课程当中出现。只有这样多次频繁出现的项目才能让同学们印象深刻, 才能让同学们形象地理解一个产品从设计到生产是如何进行的。

2) 校企合作, 把企业生产特色体现在教材中。

现在的职业教育积极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 企业进校园, 产教结合的模式培养人才。在校企合作时, 学校会出现企业班。在企业班的教学过程当中, 应该结合企业的产业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如合作的对象是模具企业, 那我们在授课过程当中要多选用模具相关的项目。 如合作的对象是五金零件生产企业, 那我们应该到企业里实地取材, 采取工厂平日生产的零件图作为我们的教学内容。职业教育教学目的就是要尽可能的让学生以一个好的状态与姿态与社会企业对接。这样才能体现我们职业教育的社会作用。

3) 建立教材研发团队, 开发最合适的教材。

虽然, 开发一整套相关联的教材难度非常大, 但是我们应该以此为目标, 开发一套最合适本校的校本教材。 我们在编写教材之前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一切的工作应该建立在一个优秀团队成立的基础上。教材开发团队的建立应该以资深专业教师和企业资深工作人员为核心, 以年轻有干劲的教师为基础。在大量的调研走访之下, 调查出当地产业的特色, 构建有当地产业特色的教材。 有校企合作的学校应该到合作的企业中调查该企业的生产特点。 根据调查得到的材料建设教材, 并且在教材的开发过程当中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 多讨论多反馈, 多建议多修改, 以建设一套适合本校的校本教材作为本团队工作的最终目标。

4) 教材正式使用前应试用, 并根据试用教师的反馈及时修改。

教材在经过调研编写之后, 虽然所有项目的设定都是经过团队教师的精心安排, 但是往往还会有不尽人意之处。所以教材建设完毕, 在正式投入使用之前, 必须对教材进行试用。 一套校本教材的研发不是一蹴而成的, 而是经过反复修改才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

结束语:一套校本教材的研发, 是一个学校的专业教学能力的体现。它的构建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和物力, 需要耗费相当的资金, 需要得到整个专业乃至整个学校的支持。 但是它的意义是重大的, 它对提高学校的教学效果和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批能够为社会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有技能的人。 尤其数控行业技术日新月异, 生产效益高, 为了实现这个教育目标,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建设一套合适的校本教材显得尤为必要。

摘要:当前在中职数控专业教学过程当中常采用项目化教学, 但是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当中我们发现的此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所选用的教材来自不同的出版社和不同的撰写人, 课本的项目不关联或者不先进等。不同的地域产业特色不一样, 所以为了优化我们的教学效果, 应该开发一套属于自己学校的校本教材。

浅谈新编历史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改革 篇2

一、新编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

新编历史教材是在旧版教材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它既吸收了旧教材的优点,又增加了不少旧教材所没有的内容(包括历史知识和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持色。

1、实现了编写方法上的多元化。新教材除具有旧教材所拥有的正文、地图、图画、注释以外,还增加了课前导言、文史资料、表格、提问语等,克服了旧教材内容枯燥、表现手法单调的缺点,注重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趣味性和表现手法上的多元化以及开放性。

2、增加了大量的插图,并且许多地方是通过插图来反映历史知识的连贯性。众多的插图补充了许多课文无法一一详述的历史知识。如中国货币发展史和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史,教材中文字内容涉及极少,它们基本上是靠各时期的历史插图来表现的。

3、注重能力教学。新编教材的能力教学不仅从课文上体现出来,更重要的是从课前导言、课文旁的提问语和文献资料等方面明显体现出来。

4、打破了旧教材难易程度天下一统的旧框框。新教材除了丰富多彩的插图外,还把叙述历史知识的课文分解为正文(大字)、补充内容(楷体字部分)、图画说明、注释、表格和引文(文献资料)等。除正文和加★号的规定学生必须掌握外,着重说明其它内容,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学生提出各自的要求。这样既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校教学,也有利于同一学校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克服了过去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5、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新教材在第一课中就说明了学历史的作用: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以后的各课中,又以歌颂祖国的悠久历史,歌颂先进历史人物,弘扬民族文化等为主题教育学生,这一点也是旧教材所望尘莫及的。

6、体现了知识的实用性。这方面的例子可信手拈来:读了历代的服饰、家具、房屋等图画,就懂得了今天的服装、家具、高楼大厦是怎样由古代逐步演变而来的;看了历代的瓷器、钱币、兵器等内容后,在日常生活中一旦遇到类似的文物,对其朝代归属问题便有了大概的印象;读了大秦流行中国碑、嵩岳寺塔等古迹,日后有机会参观这些地方时就会懂得其历史由来;读了《元杂剧角色》,则增长了戏剧方面的知识等等。总之,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它更贴近社会生活,更具实用性。

二、改进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

1、适应新教材,把培养能力放在首位。新编教材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单从课文旁边的提问语看,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就达51处,而培养对比能力等方面的也达到近15处。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领悟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1)巧妙利用课前导言、课文插入语(即提问语),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2)适当编写一些带有启发性的课堂练习题,把讲授与练习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以达到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目的。(3)重视电教手段。新编教材配有相应的投影片、幻灯片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形象化的教具进行教学。(4)用适当的时间组织一些课堂讨论,通过讨论解决课堂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特别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充分发挥插图、文献资料、图表和小字(含补充小字和注释)的作用。新编教材共有插图(含图画、地图)近400幅,比旧教材增加近3倍。新编教材的插图一方面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历史的某些片断,使学生从中了解到历史的原貌;另一方面又反映了某些历史现象,补充了许多课文无法一一叙述的内容。因此,如何用好教材众多的插图,是当今历史教师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1)要有意识地把插图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2)要详细、生动地解释插图所包含的历史内容,使学生能在观看插图的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文献资料、表格、补充小字是新教材特有的内容,这些内容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或概括课文内容(如《三国建国年表》等);或说明课文的历史观点(如《东汉和帝以下各帝即位年龄表》);或补充课文内容(如《鲜卑姓改为汉姓表》等);特别是补充小字,它与正文内容有连贯性,内容具体、生动、形象,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扩大知识面有很大作用。所有这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是不可忽视的。

3、注意专题化教学。新教材注重了历史知识的全面性和前后连贯性。但是丰富的历史内容也造成了头绪太多的弊端,初涉史海的中学生往往不容易摸清各章之间知识的连贯性。为了便于学生弄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教师授完全部内容(或单元)后,应着重帮助学生梳理一下知识,进行一些专题复习(或专题讲座)。

4、课内课外相结合。第二课堂活动既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扩大知识面,所以,在教学之余组织学生搞一些课外活动也是极有利于历史教学的。课外活动的项目很多:可带学生参观一些古迹;访问一些革命老人;也可介绍一些历史书籍给学生阅读或搞一些历史方面的展览等。

5、收集历史资料,加强教学研究。教师的教学得法与否,生动与否,取决于教师本身的素质。因此,提高教师的素质是教改成功的关键。在这方面教师应注意下列问题:(1)多阅读课外历史书籍,多积累些与课文相关的历史知识;(2)刻苦钻研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掌握每课的知识结构,形成一种适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知识水平的教学方法。

项目化教学的教材改革 篇3

一、要重矩阵轻行列式

在《线性代数》中, 凡是用行列式求解的问题, 基本上都可以用矩阵求解。一个大学生写到:《线性代数》课程, 从一开始就充斥着莫名其妙。比如说, 在全国一般工科院系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同济线性代数教材 (现在到了第四版) , 一上来就介绍逆序数这个“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古怪概念, 然后用逆序数给出行列式的一个极不直观的定义, 接着是一些简直犯傻的行列式性质和习题———把这行乘以一个系数加到另一行上, 再把那一列减过来, 可就是压根看不出这个东西有什么用。

我们曾在期末考试中考过这样一道题:求解线性方程组。

这道题显然有解, 不仅有解, 而且有无穷多解。这道题应该用初等变换的方法求解, 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竟然用行列式的方法求解, 有学生把下列式子当成了行列式, 竟然算出了。

也不知他们怎么算出来的, 真难为他们了。这显然是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束缚了他们的思想。人类都有先入为主的思维怪圈, 那为什么不能在编教材的时候就克服这种思维模式呢。

二、要抽象与几何意义并重

我国教材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不注意从几何图形引入线性代数的概念, 不用图说明问题。国内有很多改革《线性代数》教材的例子, 例如大多数的名字叫《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线性代数与几何》、《代数与几何》或《几何与代数》, 他们大多是简单的“1+1=2”的叠加。讲几何时只讲几何, 不通代数;到了讲代数时又不通几何, 没有产生“1+1>2”的效果。他们没有把《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这两门课程有机地、实质性地融合在一起, 没有对线性代数中有的内容很好地进行几何的解释。例如国内某通用教材在向量的内积一节中的一个例子, 已知, 求一组非零向量a2, a3, 使a1, a2, a3两两正交。书上的解题思路是利用内积的定义知a2, a3应满足a1Tx=0, 即x1+x2+x3=0。求出这个方程的基础解系, 再把基础解系正交化。学生往往认为答案只有那么几种, 思路不开阔, 往往限制在了线性代数的方法里了。利用《空间解析几何》的方法可以这样分析, 先求出通过坐标原点并且垂直于a1的平面x1+x2+x3=0, 然后在平面上任意求出两个相互垂直的两个向量即可。这样学生头脑中就有一个几何的形象, 答案就会千变万化了。

三、数学软件与线性代数的结合

国内的《线性代数》改革, 多侧重于课程内部概念的讲法, 不注意引进新技术, 没有用现代化的计算和教学工具。我们在期末考试中考过这样一道题:用逆矩阵求解线性方程组, 答案是x1=2, x2=1, x3=1。但有的同学用行列式求解, 有的同学用高中学的方法求解, 还有的同学用初等变换的方法求解, 即使用逆矩阵求解也是错误百出, 得分率很低。这说明现在的学生计算能力很差, 现在在大学里进行计算能力的训练为时已晚, 如何补救呢?线性技术广泛存在于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 而借助于编程更是离不开线性化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转变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利用Matlab、Mathmatica、Maple等数学软件求解相应章节的问题,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计算机结合的重要性。

四、具体背景、具体实例引出抽象概念

现在的绝大部分《线性代数》教材中实例几乎没有, 多侧重于课程内部概念的讲法。我在研究生矩阵理论的教学中, 学生问我学习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有什么用, 我一时难以回答。在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理论中的很多概念时, 可能大脑一片茫然, 这些概念有什么用?在国民经济和中国民生的重大问题、在历史上各门科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中有没有利用《线性代数》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的?《线性代数》与实际严重脱节。

参考文献

项目化教学的教材改革 篇4

1 高职《运动治疗技术》教材现状

目前高职《运动治疗技术》教材建设明显滞后于课程建设。通过对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运动治疗技术》教材、运动治疗技术教材出版及使用情况进行调查, 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 教材本科化

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有近十年的发展, 但直到2006年才陆续出版了高职教材, 大部分院校长期借用本科教材, 尽管本科教材理论知识详尽, 但实践操作内容少。虽然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物理治疗学》在实践操作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但描述性语言过多, 插图少, 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不符, 不符合高职生学习特点。

1.2 过于注重学科体系

目前出版的教材均按学科体系编写, 包括最新出版的2套高职《运动治疗技术》教材, 该教材考虑到高职生学习特点, 注重技术的实操性和应用性, 并配合了大量插图。但仍按照传统理论教学步骤编写, 即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 体例和理论框架与本科教材一致, 即以知识的逻辑线索安排教学内容。

1.3 缺乏与理论配套的实训教材

部分教材虽配有学习指导, 但其实质是缩写了理论教材,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训教材。

因此,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项目教材建设是目前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材建设中急需完成的工作。

2《运动治疗技术》项目教材开发以项目课程开发为前提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项目课程主要以项目的方式组织教学进程, 在对职业岗位 (群) 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后, 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育专家分析、选择、确立不同的工作内容模块, 再对每个模块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后形成若干项目, 项目也可再分为若干子项目或工作任务, 从而以任务为驱动组织教学进程。

《运动治疗技术》项目教材是以项目课程标准为依据, 参照康复治疗士 (师) 职业资格要求进行设计与开发的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教材。工学结合的特点在于“工作中学习”, 为适合“工作中学习”的特性, 教材结合具体项目编写, 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工作, 并对学生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适时进行理论上的阐述, 将理论知识融入工作实践, 促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 在工作中理解。

3《运动治疗技术》项目教材开发思路及方法

总体思路:打破原有学科体系, 以项目为导向, 以任务为驱动进行编写, 力求做到教材体系项目化, 教材结构模块化。

3.1 依据职业能力选择课程内容[1]

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内容的传统, 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 使知识掌握服务于能力建构。根据人才市场调研结果, 结合康复治疗师的准入标准及康复治疗技术资格考试大纲, 确定了19项运动治疗技术职业能力, 并依据职业能力组织课程内容。

3.2 基于典型服务设计学习项目[1]

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 教学内容的选择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 以临床运动治疗的典型服务为载体, 整合和序化原有教学内容。共设计8个项目, 50项任务。项目设计要体现职业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特点, 同时还要能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项目以任务为驱动, 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 并在工作中完成学习。以项目二为例, 脑卒中患者的运动训练。 (1) 子项目1:脑卒中弛缓期患者的运动训练。 (1) 任务1:正确体位的摆放; (2) 任务2:关节被动运动训练; (3) 任务3: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使用, 其中包括Brunnstrom技术的使用、Rood技术的使用等。 (2) 子项目2:脑卒中痉挛期患者的运动训练。 (1) 任务1:关节活动度训练; (2) 任务2:牵伸训练; (3) 任务3:利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抑制痉挛, 其中包括Bobath技术、Rood技术、PNF技术; (4) 任务4:平衡训练等。 (3) 子项目3: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运动训练, 包括协调训练等。

3.3 构建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内容结构, 开发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

教材的内容结构从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出发, 使学生先会做, 再逐步学懂弄通, 实现课程实施从“知识中心”向“任务中心”转变。实践操作以理论知识为支撑, 理论知识以实践操作为依托,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融为一体, 互相补充。

3.4 教材结构模块化

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问题的步骤, 设计教材结构, 根据学生学习规律, 项目下设学习目标、任务引入、任务实施、测试与考核、回顾与总结模块, 任务实施模块下设实践操作、信息提示、交流与探讨、知识拓展、任务小结栏目。

(1) 学习目标。包括能力目标 (与任务相对应) 和知识目标 (对知识要点的要求) , 让学生首先了解所学知识和技能, 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以项目二中子项目1为例。 (1) 能力目标:能对弛缓期患者进行良好体位摆放, 能对弛缓期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 能运用Brunnstrom、Rood技术训练弛缓期患者等。 (2) 知识目标:掌握偏瘫患者异常的痉挛模式, 熟悉关节活动度异常的原因, 掌握Brunnstrom的治疗规律等。

(2) 任务引入。多由病例引入任务, 让学生了解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何种技术。以项目二中子项目1为例。根据弛缓期患者的特点提供典型病例, 启发学生依据评定结果制订康复训练计划, 由训练计划引入任务。

(1) 任务1:正确体位的摆放; (2) 任务2:关节被动运动训练; (3) 任务3: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使用等。

(3) 任务实施。包括实践操作:指完成工作任务与需要应用的知识, 如仪器设备、训练方法、注意事项等;信息提示: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解释性知识, 以知识够用为度, 居文中;交流与探讨: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 居文中;知识拓展:适当增补有关进展类知识, 让学生了解有关理论、技术的发展前沿, 居文中;任务小结:引导学生归纳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居项目末。以项目二中子项目1中任务3“Brunnstrom技术的使用”为例。

(1) 实践操作:场地及仪器设备;训练方法:上肢:上肢训练主要是利用原始反射、联合反应及相应的刺激引出屈肌、伸肌的共同运动 (信息提示:Brunnstrom的治疗规律) 等。如屈肌共同运动的引出 (交流与探讨:Raimiste反应引发的思考) 等。 (2) 知识拓展:如躯干控制等。 (3) 任务小结:包括注意事项。

(4) 测试与考核。测试题题型与康复治疗士资格考试的题型一致。通过习题测试了解学生对项目所涉及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情况。考核即让学生以工作小组形式, 以任务为驱动完成某一项目。由学生讲解、示范, 教师点评考核, 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居项目末。例如, 运用Bobath疗法和Brunnstrom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运动训练等。

(5) 回顾与总结。让学生回顾完整的工作过程, 教师对涉及的重要知识点进行简单而系统的指导, 加深学生理解, 居项目末。

3.5 力求文法简洁、图文并茂, 突出实操性

语言上力求简洁明了, 避免过多陈述性语言;注重图文并茂, 对实践操作尽可能做到明细化, 做到教师上手快、学生动手顺。

3.6 与康复医学治疗技术资格考试接轨

将康复治疗士资格考试知识点及考点融入项目设计及教学中, 提高学生考试通过率。

运用“以项目为导向, 以任务为驱动”的思路编写教材, 体现实用性原则。但片面追求实用性必然会影响教材系统性, 导致教学内容因果不明、逻辑颠倒, 从而出现教材实用性与系统性间的矛盾。

教材编写时可融合项目涉及的综合知识, 构建知识系统性。知识融合要符合认知规律, 从易到难, 循序渐进;可通过信息提示、交流与探讨、知识拓展等环节补充、延伸知识内容, 以弥补缺乏系统性和逻辑紊乱的不足。此外, 可将项目分解为若干子项目, 或较大任务下设子任务, 这样设计理论内容时可较好地处理知识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关系。

摘要:近年来工学结合模式下项目课程和项目教材的开发是高职教育改革的热点和方向。以《运动治疗技术》教材开发为例, 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课题研究实践, 探索“以项目为导向, 以任务为驱动”的项目教材开发思路和具体方法。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运动治疗技术》,项目教材

参考文献

项目化教学的教材改革 篇5

1《金融服务营销》教学改革中的教材问题

目前, 《金融服务营销》课程在教材方面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 教材数量少, 质量普遍不高。较为成熟的课程如《金融学》等, 其可选取的教材比较丰富, 且存在不少质量高的教材。《金融服务营销》课程与此相反。王国胜等2009年翻译的《金融服务营销手册》 (Evelyn Ehrlich原著) 仅适合于金融从业人员, 不适合作为本科生教材。近年来, 机械工业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等出版为数不多的《金融服务营销》营销教材。并且, 这些教材中, 没有一部教材属于“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大多数在质量上有待提高。

(2) 在教材更新方面上, 多数教材跟不上金融服务营销发展速度。金融服务营销是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和技术进步的产物, 故而课程的发展具有典型的与时俱进的特征。然而, 许多《金融服务营销》教材是多年前的编著的, 如:周建波, 刘志梅《金融服务营销学》 (2004年) 。少量近年编著的教材, 从内容看, 反映金融服务面临的新环境等内容, 很少体现新近的变化。

(3) 采用国外优质教材遇到的问题。总体上看, 国外同类教材无论在资料来源引用、学术观点注释等方面, 还是在理论阐述、案例甄选等方面, 都有着国内多数教材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 若我国高校本科生采用这些国外优质教材, 也会遇到一些问题。首先, 国外教材的案例基本上以所在国或地区为例。例如, Christine T.Ennew和Nigel Waite所著的教材。其次, 有中译本的教材比较陈旧, 如柯江华2004年翻译的教材, 系Tina Harrison在2000年完成的教材。最后, 国外教材比较昂贵。例如, H o o m a n Estelami在2012年完成的教材, 标价69.95美元。

2 产生《金融服务营销》教学改革中教材问题的原因分析

学科发展起步晚、中外差别等是产生《金融服务营销》教学改革中教材问题的主要原因。

(1) 学科起步较晚。实际上, 不仅是在我国国内, 国外对金融服务营销的研究也起步较晚。相关的资料比较少。1958年, 全美银行联合会议第一次提到“营销”。但是, 直到20世纪80年代, 许多金融机构才确定各自的服务重点, 制定长短期的营销计划, 建立营销部门。国外只有少数高校如英国Exeter大学开设市场营销和金融服务专业。国内方面, 汕头大学、广东金融学院等少数高校开设了《金融服务营销》课程。学科起步较晚, 是导致《金融服务营销》教材不成熟的重要原因。许多教材只是简单的参照《金融学》、《市场营销学》教材, 或进行简单的“汇合”而生产《金融服务营销》教材。

(2) 中外差别。英国Pearson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金融服务营销》 (Tina Harrison编著) 全面介绍了有关金融服务营销的重要问题, 包括: (1) 金融服务管理局和市场法规的监管进展。 (2) 介绍了机遇技术的交付系统, 包括:电话和网络银行服务。 (3) 重点介绍IT在客户分类、定位, 以及关系管理和保持客户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4) 详细介绍关系营销。 (5) 针对公司客户的金融营销服务。著者的论述是建立在大量实证数据的基础上, 是一部难得的本科教学教材。但是, 该教材是基于英国金融服务营销的理论与实践而撰写的, 并不完全符合中国金融业实情, 且著书年代较早。类似地, Elsevier L i n a c r e出版社出版的《金融服务营销》 (Christine T.Ennew和Nigel Waite编著) 也是以英国为背景, 而Dog Ear出版社出版的《金融服务营销》 (Hooman Estelami编著) 则以美国金融实践为背景。

3 解决《金融服务营销》教学改革中教材问题的建议

(1) 坚持走国际化道路的高校, 采用国际优质教材, 同时融入将中外金融服务营销案例融入其中。我国现代金融理论、营销理论等基本上为舶来品, 选用国外知名教材的好处是让学生直接到具有前瞻性的知识。因而, 条件许可的要尽量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对于生源质量较高、坚持走国际化道路的高校, 建议直接采用国际优质教材, 而国际教材与“国内事情接轨”的问题, 可交予任课教师完成。例如, 汕头大学商学院通过国际性教育质量认证体系之一的EPAS国际认证, 是亚洲第一家大学的本科专业获此认证。汕头大学的本科生多数来自各市县一中, 在大学期间通过六级英语考试的学生比重也比较高, 具备直接采用外文教材的条件。Hooman Estelami在2012年完成的教材, 因编著者自身20余年的金融服务营销经验、长期的金融服务营销从教检验、教材严谨的逻辑结构和体系等, 可作为课程首选教材之一。Hooman Estelami所编著教材的第12章为“案例”, 介绍美国金融服务营销著名案例, 可由任课教师将中国的案例融入其中。至于英文原版教材价格偏高的问题, 可通过教务处或二级学院的资助予以解决。

(2) 采用中文教材的高校, 通过机制鼓励教师出优质教材。教学改革的主体在于教师, 因此, 应建立相关激励机制, 激发教学积极进行包括教材建设在内的各项教学改革探索。改变当前的教学科研评价机制, 使得教师在教材建设等方面的努力也能得到与科研方面相类似的回报。对于由于生源质量等原因而确实无法采用外文原版优质教材的高校, 可通过机制创新, 鼓励相关教师编著或翻译出中文版优质教材。

4 结论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将“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被设定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六大建设内容之一。探索课程 (尤其是新兴课程) 的教材建设意义重大。本文就《金融服务营销》教学改革中的教材问题进行研究。目前, 《金融服务营销》课程在教材方面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 教材数量少, 质量普遍不高。 (2) 在教材更新方面上, 多数教材跟不上金融服务营销发展速度。 (3) 采用国外优质教材遇到的“非本土化”等问题。学科发展起步晚、中外差别等是产生《金融服务营销》教学改革中教材问题的主要原因。解决《金融服务营销》教学改革中教材问题的建议包括: (1) 坚持走国际化道路的高校, 采用国际优质教材, 同时融入将中外金融服务营销案例融入其中。 (2) 采用中文教材的高校, 通过机制鼓励教师出优质教材。教学改革中的教材建设努力不是孤立的, 可结合其他方面的措施, 更好地达到教改目标。《金融服务营销》课堂主要讲解关键的内容和相关知识框架, 要求学生课前及课后认真阅读相关章节的内容, 课堂讨论可结合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Marketing期刊论文读后感分享、角色扮演等。

参考文献

[1]Hooman Estelami, Financial Services Marketing, 2nd edition 2012, Dog Ear Publishing.

[2]Christine T.Ennew and Nigel Waite, Financial Services Marketing, 1st edition 2007, Elsevier Linacre House.

[3]Tina Harrison, Financial Services Marketing, 2000,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M].柯江华, 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4]周晓明, 唐小飞.金融服务营销[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5]Evelyn Ehrlich.金融服务营销手册[M].王国胜, 缪成石, 赵健明, 译.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9.

如何依托教材内容改革历史教学方法 篇6

关键词: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教学方法

一、理解归纳理性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与概括, 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认识程度, 是理解历史知识的起点, 也是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它分为史实概念和理性概念两大类, 前者教材中一般有较详细的介绍, 后者却大都没有系统的、完整的定义, 而是寓于分散的历史知识的表述之中,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深层次理解和高度概括, 促使其真正掌握要领。理解理性历史概念须把握四个方面的要素: (1) 概念的外延, 即量的属性。 (2) 概念的内涵, 即质的属性。 (3) 概念的属种关系。 (4) 概念的定义。例如“民主革命”这一概念, 外延包括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内涵指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属种关系上有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定义为:民主革命主要是反对封建地主阶级、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 在帝国主义统治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还同反帝联系在一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此类问题很多, 如专制主义、市场体系、政治格局、帝国主义等, 理应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二、追根求源, 理解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

现行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和知识编排顺序等缘故, 有的历史事件的原因分析得不够全面, 有的历史事件没有分析其原因, 只是在事件发生前的一些历史现象的表述中有所隐含。对于这些教材分析不透或根本没有分析的原因, 也必须视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内因是导致事件发生的决定因素, 一般要看与该事件相关的根本矛盾。历史事件的具体原因和外因, 是影响事件发生的诸客观因素, 一般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去寻找。其次再分析与该事件相关的历史内容。例如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材中只讲了过程和影响, 那么它为什么能够产生呢?结合在此之前发生的历史事件可知, 根本原因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主要国家的确立和发展, 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力。

三、透过历史现象, 揭示历史本质

现行教材采用的是叙事为主的体裁, 对众多的史实不可能面面俱到揭示本质, 这就给历史教学内容的改革留下了十分广阔的天地。历史现象是复杂多变的,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尝观点, 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 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不被表面现象及假象所迷惑。例如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表面上看好像尊重中国的权益, 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要认清本来面目, 必须揭示每一项内容的实质: (1) 对任何条约、口岸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实质上是承认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 (2) 各国货物, 一律按中国税率征收关税, 实质上是取悦英国的政策, 因为当时英国控制着中国的海关管理权。 (3) 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 对他国的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实质上是美国企图凭借在全球首屈一指的经济实力, 得以插足任何一国的势力范围, 进而占有中国市场, 以达到独占中国的目的。

四、强化史实理解, 揭示内在联系及规律

史实的理解主要靠建立知识体系, 把分散的、孤立的史实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 进而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例如, 《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后, 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增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现象, 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由于教材上没有这方面的分析, 学生往往错误地理解为, 外国对华资本输出越多,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越发展。为了讲清二者的内在联系, 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我们把两件事同时放到一定的历史空间中对比, 设计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情况示意图———根据韩连琪主编的《中国历史问题全解》第479页图表改制, 齐鲁书社出版。从图中可以看出民族资产阶级对企业的投资, 从1895年开始到1897年出现第一次高峰, 1901年跌落到谷底, 1906年又出现更大的高峰, 到1911年又一次回落到谷底。这一大起大落波浪式发展的现象说明, 外国资本输出初期,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客观上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但随着外资企业的投产和扩大, 刚刚兴起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会受到极大摧残, 迅速走向萧条、衰落。

五、挖掘思想教育素材, 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新大纲、新教材与药物分析教学改革 篇7

1 新大纲和新教材的特点

1.1 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突出了能力本位思想[1~2]

新教材以药品质量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为主线, 突出了实践性和可读性, 体现了“三个需要”和“三位一体”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特色。

1.1.1“三个需要”岗位需要:教材内容符合医药卫生岗位实

际需求, 有利于学生建立对今后工作岗位的全面认识, 形成良好的工作思维和方法。教学需要:教材内容符合教学需要, 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学, 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前提。社会需要:教材内容符合社会需要, 符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或考核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1.1.2“三位一体”在“三个需要”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自成体

系的“理论—测试—实践”“三位一体”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材体系。

1.2 结构、体例灵活、规范, 可操作性强[1~2]

新教材在编写体例上进行了创新, 理论部分在每章都设计有“导学”、“正文”、“相关链接”、“课堂互动”、“实例解析”和“小结”, 使课程教学体系更加明确、具体, 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解和贯彻。

1.2.1 导学

依据新大纲, 介绍每一章的内容提要, 并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细化、具体化后, 醒目地列在每章的前面, 使学生在学习之前, 先明确学习目标、内容、重点和难点,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2.2 正文

紧紧围绕学习目标, 结合学生的认知前提, 主要介绍学生在本门课程中必须学习的、在今后工作岗位上要用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不求“全、新、深”, 而以“适度、够用、有针对性”为度。

1.2.3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是课堂知识的外延、补充和发展, 与正文密切相关, 有利于学生学习、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分析方法和药品质量分析相关知识的理解,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1.2.4 课堂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以便于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学习目标。

1.2.5 实例解析

实例解析是对新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内容增加综合性案例分析, 模拟医药卫生岗位进行药品质量分析, 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1.2.6 小结

以图或表的形式直观地列出本章的知识点和技能要点及其相互联系, 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指导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理解、记忆和应用。

2 如何在教学改革中更好地贯彻新大纲、新教材

2.1 学好新大纲, 用好新教材, 把握其特点[3~4]

学好新大纲, 用好新教材, 关键是切实把握其特点, 而新大纲、新教材的特点集中表现在实现了“三个转变”和强调“四个结合”。

2.1.1“三个转变”第一, 把单纯打好基础为主要教育目标转

变为以提高未来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主要教育目标。第二, 把以掌握最基本的概念和鉴别方法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转变为以基本概念和鉴别方法为知识核心, 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要教学内容, 突出教和学的顺序性和知识的应用。第三, 把对不同知识统一要求转变为对不同知识提出“弹性”的要求和分层次的要求。

2.1.2“四个结合”第一, 强调降低教学要求和扩大应用范围

相结合。第二, 强调导与学相结合。新教材把学生作为主动学习者, 改变了叙述式的方式, 要求教师认真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 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第三, 强调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新教材中每一部分知识都有明确的能力培训目标, 做到知识与能力同步协调发展。第四, 强调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新教材既考虑到知识的内在联系, 注重促进智力的发展, 又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 注重兴趣、意志、性格和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2 正确处理4种关系[5]

2.2.1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统一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知识是一个大圆, 能力是一个比知识稍小一点的圆, 二者相交重叠了绝大部分。随着知识大圆的不断扩大, 能力小圆也不断扩大并向大圆中移动;随着能力小圆的不断扩大, 知识大圆也不断扩大, 而且重叠部分越来越多。因此, 必须把知识与能力有机统一起来。

2.2.2 考试与多元评价的关系

坚持以考试为主, 积极探索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 就会多出一批各有所长的好学生。通过新大纲和新教材的使用, 发挥好考试这种传统评价方式的作用, 结合其他评价方式评价学生成绩。

2.2.3 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确保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借新大纲和新教材的使用, 使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教应该百分之百为学生的学服务。只要没有激起学生的有效学习, 不论教师讲解得如何生动, 不论教师展示了多少教学资源, 都是不必要甚至是无价值的。

2.2.4 使用教材与超越教材的关系

坚持使用新大纲和新教材, 鼓励优秀教师探索用新教材教的方法和途径, 对新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 并注重新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 同时鼓励学生对新教材进行质疑和超越。因此, 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 如何用新教材教好学生仍是广大教师的重要任务。

2.3 转变教学观念[6]

为了使新大纲、新教材精神和教学要求得以落实, 防止出现“穿新鞋, 走老路”的现象, 要求教师在认真研究新大纲、新教材的基础上, 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通过多种途径把新教材的特点贯彻落实到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从只注重对知识的详细讲授, 更多的是教师在讲、学生在被动接受转向以学生探讨为主,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4 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 是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用脑能力, 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其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教材删掉和更改了一些不易做或效果不明显的实践内容, 与理论部分结合更紧密, 更适应学生操作, 不仅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2.5 要求教师具备多种能力

新教材更能体现时代感和示范性。通过使用新教材, 笔者体会到教师除应具备较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实验技能、较强的组织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与学生互动的能力、工整美观的板书书写能力及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能力外, 还要能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与实践相结合。

新大纲、新教材不仅是对授课内容的更新, 更是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体现, 也是对新世纪人才培养新要求的适应。要充分发挥新大纲和新教材的优势, 探索如何在教学改革中更好地使用好新大纲、新教材, 将药物分析教学改革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牛彦辉.药物分析[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李培阳.药物分析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3]贲春明.新教材的新要求[J].河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6, 16 (5) :115~116.

[4]祖丹.浅谈新教材下的新课堂教学[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15:370.

[5]吴嘉玲.用好现行新教材, 提高教学质量[J].成功 (教育) , 2008, 2:145.

上一篇: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下一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