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利用

2024-05-05

文献利用(精选十篇)

文献利用 篇1

一、现今满文文献之所在

关于这些满文资料现今主要收藏在何地,需要首先明确。据富丽统计,全球满文文献约有1122种、拓片646种[3]。据黄润华、屈六生统计,全国已发现的满文图书大约1015种、拓片693种[4]。据李婷统计,“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48个机构收藏的满文古籍有10150种,近10万册,石刻拓片有693种,其中不乏珍本、孤本,基本反映了清代满文图书、拓片的概貌”[5]。下面分别以东北和北京地区为例,简要介绍一下两地的收藏情况。

1. 东北地区。

遗留在东北三省的满文文献非常之丰富,尤以辽宁省为最。辽宁省的满文文献主要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档案馆、大连图书馆,以及一些大中专院校的图书馆,其中以辽宁省图书馆所藏之书最多。辽宁省图书馆收藏的满文古籍,主要“包括满文、满汉文合璧、满蒙汉文合璧、满蒙汉藏文合璧、满蒙汉藏梵文合璧和满汉蒙藏托忒维吾尔文合璧的古籍书,其中已经整理的满文古籍书有400多部260种左右。这些书主要来自原奉天图书馆馆藏,它们构成了辽宁省图书馆馆藏满文古籍书的主要框架”[6]。据卢秀丽统计,“辽宁省图书馆满文古籍图书约13734册”[7]。杨丰陌、张本义主编《大连图书馆藏少数民族古籍图书综目》,共收录大连图书馆少数民族古籍图书504种,其中满文和其他民族文字合璧图书416种[8]。上述主要是对辽宁省所藏之满文文献的简要记述。除此之外,吉林省、黑龙江省的各相关机构还收藏了大量的满文文献,具体情况可以参阅《吉林省满文古籍述略》[9]和《齐齐哈尔满文文献、档案调查报告》[10]两文,在此不赘述。

2. 北京地区。

北京满文文献贮藏量居全国之最。据徐莉考察,“北京地区的满文图书分别收藏在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首都图书馆、雍和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图书馆、民族文化宫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资料室、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共13个单位。以一种书名、一种版本为一种图书计算,共有满文图书1398种”[11]。上世纪30年代,“李德启、于道泉合作整理北平图书馆和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所藏满文图书,编著《满文书籍联合目录》1册,共收录图书419种”[1]。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藏满文图书699种,是北京地区满文图书收藏量最大的单位,其中历史类、语言文字类和宗教类满文图书的数量为北京地区之最。”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共藏满文图书63种。北京大学图书馆共藏满文图书64种。首都图书馆内共藏满文图书105种。雍和宫藏满文图书50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藏满文图书13种;近代史所图书馆藏满文图书5种;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图书馆共藏满文图书118种。民族文化宫图书馆藏满文图书92种。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共藏满文图书287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资料室共藏满文图书308种。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满文图书29种,计191册。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共藏有满文图书205种[11]。“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满文古籍近200种(不含拓片),在国内外同类文献的收藏中虽算不上首屈一指,但亦可称举足轻重。”[12]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也藏有大量满文文献,据李婷统计仅满族家谱就有23部[13]。除此之外,关于满族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书籍,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也是北京地区屈指可数的几个收藏地之一。

上述仅是东北和北京地区的藏书情况。此外,全国各地的大多省份皆藏有数量不同的满文文献,或是书籍,或是档案,或是奏折等。

需要指出的是,还有一部分满文文献流失国外。吴元丰对国外满文文献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梳理,可以参阅《满文与满文古籍文献综述》一文,这些目录索引为研究者提供极大的方便[1]。

综观全国满文文献的收藏,可以明确,满族或是清朝的历史文献是历朝以来最为丰富和壮观的。同时,也是国内众多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著就的文献中数量最为庞大者之一。所以说,对这些文献的保护,意义十分之重大,这不仅仅是书籍本身价值之所在,更是其价值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

二、满文文献之保护和利用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而言,对这些满文文献的保护和利用,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对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与呵护是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的一条重要渠道。那么应该怎样保护和充分利用这一系列满文文献呢,下面作一简要的叙说。

1. 满文文献之保护。

首先,对现有古籍进行鉴定、分类和登记。这是对文献进一步保护的前提,只有如此,才能更有计划、规整地进行保护收藏。鉴定可以有效地确定这本书籍的价值、年代、版本、主要内容等情况,是对这本书的定位,十分必要。对满族古典文献的编目分类和登记也是保护古典文献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样就为以后的查找、利用、统计提供了极大方便。

其次,培养此方面的专业人才。由于这一切活动的进行都必须有专业人才的参与和指导。目前,国内此方面人才还是十分匮乏的,一些图书馆和大学成立了相关的专业或者培训机构,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当务之需,国家需要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力度,鼓励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同时,本人认为对这些图书馆人才,不仅仅只给其讲述图书馆知识,还要向他们讲授相关学科的知识。比如对满文文献的鉴定、保护、修复,必须先要了解满族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情况,否则难以给出正确服人的结论或意见。

最后,对保存文献库房自身条件的改善。(1)提高古典文献库房的建造质量。“库房建筑要牢固,库房最好是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地基不能选在低洼排水困难或容易下陷的地方,以防止倒塌或因潮湿滋生对文献有害的微生物、害虫等。与此同时,要求每个库房都有比较宽而且防尘、防盗的门。”[14](2)采取多种方法防治害虫和霉菌。“现今的大多数图书馆古籍资料库房,普遍使用樟脑丸来防治虫害,但效果不甚理想。防治害虫霉菌的方法有物理杀虫法和化学杀虫法两种。这些方法各有利弊,结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我们应该做到预防和除治两手抓,平时注意预防,保持库房干净整洁,阻断害虫霉菌进入库房的渠道;一旦发现虫害,就要及时除治,有针对性地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来杀灭害虫和霉菌,防止它们繁殖,同时又不能破坏珍贵的古籍文献。”[15](3)控制保存室的湿度和温度,改善典藏环境,防止光照、有害气体和灰尘侵蚀。保存室内潮湿和高温,或者干燥和低温都不利于文献的贮藏,所以要有效控制保存室的湿度和温度。同时,还要尽量减少库房内的光照量,窗户尽量小而少,窗户上应该有永久性的防光设施。(4)“规范管理制度,杜绝人为破坏。”[15]我们在加强对古籍的防虫、防火、防盗、防尘的同时,更要防止各种人为破坏。由于古籍文献排架的特殊性,在利用过程中,稍不留意就会对其造成损害。所以,要培养读者的爱书护书意识,做好监督管理工作。(5)做好古籍修补装帧及修复工作。由于年代久远,一些古籍,特别是善本破损厉害,必须进行修补装帧,得以延长古籍的寿命。保护措施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延缓型保护,二是再生型保护”[16]。古籍再生主要有三种方法,“缩微复制、影印出版和全文数字化”[17]。

2. 满文文献之利用。

如果从满族史、清史研究的角度,从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的角度,从文学研究的角度对满文文献加以充分利用,则可彰显文献存在的价值,同时也提高了科学研究的质量和可信度。那么怎样充分利用这些文献呢,下面进行简要的介绍。(1)对研究者本身来说,要研习满文。只有首先具备这方面的语言能力,方可灵活运用这些满文文献。有些民族语言已经面临着消亡的危险,所以说弘扬民族语言也是当前国家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这也是对研究者的一大考验。(2)对藏书之地而言,要为研究者和阅读者提供方便,同时做好文献的保护工作,阅读者也要提高自身对古籍文献的保护意识。对于珍贵的文献要利用新科技,将其制成胶卷或者其他电子形式,以供更多的读者阅读。(3)“收集整理、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古籍文献,必须争取稳定的专项经费。各地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的条件,争取上级单位、民族古籍部门的支持,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筹集专项经费,有计划地进行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开发利用工作。积极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立项,有计划地完成民族古籍文献的开发工作。”[16](4)对收集的少数民族古籍文献进行整理编目,必须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并结合本民族文字书写规则进行著录,然后编制古籍文献目录以及古籍文献内容提要,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方便。有条件的图书馆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宣传、陈列工作,对馆藏的少数民族古籍文献加以组合排列,通过一定的形式,展示在特定的范围内,使读者便于检索利用[16]。(5)加强对民族地区文献资源的投入和开发利用,使这些落后的民族地区的文献资源得以发挥其价值。因此,民族地区文献资源建设要改变传统的封闭型资源建设模式,运用现代化手段,联合开发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目的。

总而言之,对满文文献的保护和利用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针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为数众多、内容宏富、门类繁杂、储藏分散的特点,以及在当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的紧迫情况下,人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收集和抢救的力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新科技手段,把濒于失传的少数民族古籍文献尽快抢救和保护下来。由此可见,民族古籍文献的抢救、保护、开发与利用,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除广大古籍工作者、图书馆专业人员的参与外,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通力参与和协作。

地方文献收集利用补遗 篇2

地方文献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作用不可低估。各地对地方文献的收集、利用都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不少地方对革命文献特别是抗日反法西斯文献的收集、利用力度却显得不够,为此,笔者拟谈一点补遗意见。

一、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大地上的抗日战争,波澜壮阔殊惊世界,留下了极其丰富、弥足珍贵的地方文献资料。千百万人抛头颅洒热血的八年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进行爱国教育的恒世典籍。按说,我们这个优秀的民族是不会忘记历史伤痛的,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我国综合国力已跨入世界强国之列,人民身心健康生活富裕的时候,却刮起了一股有失国格人格的媚日风。尽管只是少数人兴风作浪,此风断不可长,此风有损我大国地位形象,更有悖中华民族爱国风骨。我们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仔细深刻挖掘,就会发现我们的爱国教育不是加强而是削弱了,20多年的经济改革,国门洞开,各种不健康思想浸入,人们政治免疫力在不知不觉中降低,根子就出在这里。笔者以为,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所需史料,尤以抗日战争为要。

二、收集抗日战争方面的地方文献,要克服两个误区

1、重古轻今。近些年来,受经济利益驱动,各地利用当地历史名人、名胜古迹搞旅游景点,圈地占地大兴土木,比富斗阔如火如荼。然而,对革命人物或战斗场所却着墨不多,冷热界限分明。视地方文献越久远古老越有价值,这分明是实用主义,且步入地方文献收集利用误区。其实,现实最需要的才是最有价值的。

2、重藏轻用。大量革命文献至今仍散逸在社会各个角落里。昔日流行忆苦思甜的,许多村子摆出日寇刺刀、钢盔、破烂膏药旗、日伪催逼粮款文告等等,曾深受铁蹄蹂躏的村民振臂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现在随着忆苦思甜的消失,这些珍贵的地方文献也多藏民众家里,改重藏轻用为重藏重用,散逸民间的珍贵文献才会最终显身露面。

如何利用地方文献为爱国主义教育服务?笔者馆的做法如下。

1、利用当地事教育当地人。博兴县是我省较早建立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地方,1939年杨(国富)刘(其人)首长带领抗日三支队穿过胶济铁路,挺进鲁北平原,在极端恶劣的`形势下与敌人对峙,建立起铜墙铁壁般的抗日根据地。期间,青年参加抗日队伍,仅战死在沙场上的烈士就有2195名,发生在博兴境内的大小战斗百余次,英烈捐躯事迹举不胜举。我馆抗日地方文献比较齐全,在采用何种方式、选择哪些文献资料配合爱国教育上,进行了充分研究,决定利用较有影响的几次战斗教育当代人。

王文战斗。1940年3月,敌伪余人,在敌指挥官糟谷指挥下,将我驻王文村部队约70人团团包围。我武器低劣、弹药缺乏,且兵力仅及敌人l/30,但为了保卫人民利益,我八路健儿与敌伪血战昼夜,在弹尽粮绝及大部分受伤的情况下,仍然以土块瓦片与敌厮杀。是役,我21名战士殉国。

陈户战斗。1945年5月,已经看到抗日胜利的曙光。然而,5月21日敌伪5000人左右,以陈户店为合围中心,悄悄布下包围圈,将博兴抗日军民压缩在此。我独立营及各地方武装,为保卫人民的利益和安全,与敌人展开血战,150名指战员倒在血泊里。陈户战斗硝烟还在弥漫时,这里的抗日政府区长以诗记之:“战云弥漫罩陈户,英雄健儿杀敌速,刺刀穿去佐藤死,机枪射中何田骨;杨刘首长临前线,群众欢呼歼倭奴,试看陈户战斗处,犹有日寇鲜血无?”这样的文史资料让人读了是不会无动于衷的。人们能不为先烈的爱国行为震撼,能不为中华民族自豪?

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博兴大地上的王文、陈户、裴袁、冯高、王桥等战斗,人民没有忘记,1946年抗日政府就在这些地方建起了烈士纪念塔、亭,以示永世纪念。只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这些塔、亭变化不大,有的周围环境还很荒凉,与现代化的城镇相比并不匹配。我们向民政部门提出建议,筹集足够资金,改造塔亭周围环境。在烈士战斗过的地方,也要建起和城里一样的公园、文化广场,也要安装和城里那样的霓虹灯,把远远近近的观众吸引来,默诵碑文,倾听松涛。

2、利用当地人介绍外地事。博兴县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著书立说的文化名人遍及全国。部队老作家黎汝清久负盛名,他写的《海岛女民兵》、《万山红遍》、《皖南事变》等深受人们欢迎。人是同乡亲人们大都喜欢听老乡讲外地故事,黎汝清回乡探亲时,我们曾两次请他讲述革命战争小说创作生涯。老作家的拿手戏是叙述皖南事变,他曾实地深入云岭,访问新四军老战士,查阅档案资料,得出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在突围前线曾临阵出走,而且也不是牺牲在前线,他是被副官打死在山洞里的结论。这个结论与历史教科书相左,引起学术界震撼和领导层关切,让乡亲们好奇和担忧。老作家坚持要冒险秉笔直书,这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八十年代,极左文艺创作路线还没彻底肃清时,是需要何等胆量和勇气。后来《皖南事变》出版,和老作家讲述的如出一辙,博兴人纷纷购买,如获至宝。电视剧《新四军》在央视播出,重大事件与《皖南事变》吻合,残害项英的枪声就响在山洞里,他也成了一个有战功、有错误、血肉丰满的新四军军长,从而否定了历史教科书有关他牺牲在前线的记载。

我馆设立博兴籍名人捐书专柜,将黎汝清捐赠的十几种版本和其他博兴籍名人捐书一并珍藏,定期对外借阅,引起读者极大兴趣。

3、利用馆藏新闻史料,沸腾爱国热血。我馆珍藏着1939―1945年的《渤海日报》,该报是抗日战争时的渤海军区机关报。当年的渤海军区辖40多个县,北起天津卫、南到胶济线;西自平原、禹城,东至益、寿、临、广。在这广袤的平原上,抗日军民每天每夜都与日伪进行着生死较量,爱国热血洒遍了这片土地。《渤海日报》就像录像机一样,把当年的实况记录了下来,如今翻阅半个世纪前的报纸,那枪炮声、呐喊声仿佛如雷贯耳。发生在博兴大地上的大大小小战斗,军民鱼水情,几乎全部在报纸上有报道。老百姓最相信党报,读读这些报纸,爱国热血就要沸腾。我馆采取各种方式,为查阅资料者,为纪念展览活动,为学校传统教育等提供极为珍贵的历史新闻资料,配合爱国教育,受到各界欢迎。

参考文献

(1) 邹彩芬等.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山东图书馆季刊,(2)

(2) 曹淑斌.浅谈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利用.山东图书馆季刊.2003(1)

(3) 胡怀美.艺苑散论.中国文联出版社。.12

(4) 张瑁.试论地方文献的搜集与利用.山东图书馆季刊。2003(2)

(5) 杨卫东等.济宁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回顾与思考.山东图书馆季刊,2003(3)

(王刚明 魏晓辉 王舰三 博兴县图书馆)

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的文献综述 篇3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结构;文献综述

一、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具体包括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数量上的对比关系为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一般用各类土地面积(如农用地、建设用地等)占区域范围内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组成表示;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一般用各类土地利用在空间上的组合关系特征来描述;权属上的所属关系为权属结构,一般用各类用地面积(如国有土地、集体所有土地、权属不清的土地等)占区域内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表示。

二、国外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的文献综述

19世纪初期,国外开始科学地研究土地利用问题。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在其名著《孤立国》中,提出了城郊土地利用同心圆模式,即按级差地租分圈层确定经营集约化、专业化布局,具有划时代意义。其后,同样是德国农业经济学家,韦伯又提出工厂用地选址理论。1865年,美国人马什出版了著名的《人与自然》,科学地总结了土地利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1898年,法国著名地理学家白兰士提出人口、土地和事实三大纲。国外关于土地资源配置与利用转换的学术研究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那时象征着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工业革命开始,工业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对土地需求增加,土地利用区位、占有、方式、配置结构等问题大量出现。围绕此类问题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德国经济学家杜能、韦伯、克里斯特勒等。总之,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

对于土地利用结构的研究是进入20世纪才开始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趋向复杂化。为了查明区域土地利用现状特点、问题及开发利用方向,世界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调查、分类、评价、区划、规划等一系列工作先后开展起来。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得到重视的。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城市化、农业的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的机理研究;(2)湿地、废弃地及居住地等特殊地段的土地配置研究;(3)农作物、林业、水产养殖、交通运输等用地的优化配置研究;(4)土地使用政策及其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的作用研究等。其中,Dickey等在1974年首次提出土地利用规划是多目标的概念。Charnes、Killen等将线性规划技术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Barber用多目标规划法解决居住可达性最大和能源消耗最小两个目标的土地利用规划问题。Bam—mi等探讨了多目标规划法在土地利用综合规划的应用。Cheung和Auger对线性规划应用于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进行了研究。Sharifi等应用作物生长模式和线性规划模型以及GIS工具构建了农场土地配置的决策支持系统。Huizing等将混合多目标整数规划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由此可见,国外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具有范围广泛、注重深度探讨、技术手段先进等特点。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对区域土地利用的整体性、层次性以及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动因机制研究,尚显不足M。

国外学者对城市可持续指标(Sustainable

Indicator)做了许多探索。沃尔特(Walter)从资源的角度,恰林基(Tjallingii)从环境的角度,托曼(Toman)从经济学的角度分别探索了不同背景下城市资源集约利用的标准及其评价方法。其中,比较典型和全面的为皮尔思(Pearce)的城市发展阶段环境对策模型。城市发展阶段环境对策模型,主要根据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起飞、膨胀、顶峰、下降、低谷)所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土地的过量及粗放使用、水资源的过量消耗、交通堵塞等),采取相对适宜策略,加强土地规划控制等。荷兰专家则在规划设计中进行了细致的成本效益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等,以便更大程度上保证土地整理的最佳和后续效益。

三、国内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是开展土地利用与评价研究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早在2200多年前我国古代地理文献《禹贡》就对我国东西南北各地区的土地类别及其利用差异有所阐述。在整个封建时代,诸多地方志及有关农业地文献中都包括有土地利用的记述和评论。

近现代,由于城市土地利用学与城市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规划学、房地产经济学等学科存在较多的交叉,从事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的学者也有着各种不同的专业背景。建筑规划学方面,主要代表人物有李德华、齐康等,他们在规划、建筑学专业知识背景的基础上,严格参照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善于工程技术的可能性和经济性分析,并注重进行多要素分析和多方案比较;经济学方面,主要代表人物有周诚、张德粹、刘书楷等,他们以城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发挥经济数学基础的优势,擅长从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角度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问题;生态学方面,主要代表人物有马世骏、王如松等,生态城市理论将城市作为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从物质能量流、生态协调系数、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角。

国内学者大多从土地利用结构的现状、动态变化、区域差异、社会驱动力等方面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研究。傅小锋等(1997)利用航片、城市平面图及城市用地调查等资料,分析了苏锡常地区城镇用地扩展和结构变化特点,发现苏南地区城镇用地扩展及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征;张建春等(2001)利用马鞍山市1983、1996、2010年三年的土地详查、土地现状和土地规划数据,分析了马鞍山市1983~1996年以及1997~2010规划年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及其土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刘桃菊等(2003)运用多种数学模型对鄱阳湖区11个县的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和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各县土地利用结构存在很大差异并分析了这些差异受哪些因素影响;闫宝华等(2007)采用RS和GIS等方法,对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近郊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分析,获得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速度、趋势及转移矩阵;袁静沛等(2010)采用基于影像图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分析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得出了该校区各地类占地面积及土地利用指标。

国内学者还有以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为立足点来调整和指导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谭永忠等(2003)根据对全国及东中西部、浙江省及各地市、杭州市所属的5个县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可以用来反映一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有序程度;严志强等(2008)通过信息熵、均衡度、优势度计算,分析小城镇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为小城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朱晓熠等(2010)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角度入手,分析1996~2004年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演变规律。

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和状况的因素很多,其中人类活动的影响又复杂多变,所以划分土地利用结构等级没有一个相对一致的原则和方法,目前采用较多的是统计分析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已有的研究方法人为定性的因素居多,土地利用评价过多地依赖于人为分等定级,使得等级之间缺乏过渡,导致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对此,武建军等(2002)以模糊模式识别理论为基础,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等级的模糊划分进行了初步研究;张建松等(2008)就城镇土地利用结构中的城市土地利用潜力内涵、评价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单元及评价方法的选择等基本内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朱瑜罄等(2010)在阐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聊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体系,运用模糊变换原理与最大隶属度原则来分析和评价模糊系统的方法,建立了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以上便是国内外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的文献综述,总的来说,土地利用结构理论的研究是逐步走向成熟的。

参考文献:

[1]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3-4,9

[2]陈其春,吕成文.含山县土地利用优化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28(2):222-225

[3]马耘秀.太原市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与预测:[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山西农业大学,2005

[4]倪绍祥,刘彦随.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及其可持续利用.农村生态环境,1999,(2)8-12

[5]张俊军,许学强,魏清泉.国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http://business.sohu.com/23/51/article212735123.sht-ml.2003

电子文献的管理与利用 篇4

电子文献是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整个社会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中, 这类文献资源不仅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就其载体形态而言, 既有早期的唱片、电影片、幻灯片、缩微胶卷、缩微平片等, 也有当代出现的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U盘、存储卡、纳米盘以及微盘等存储介质。由于全球信息量的急剧扩大, 在这类文献资源中, 特别是光盘等新型载体资源所占的比率正在成倍地增长, 并逐步动摇着印刷型文献长期以来在文献资源体系中的主导地位[2]。然而,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 这类文献资源的存储介质仍在不断变幻, 单体存储容量仍在极速增大,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新载体和新品种面世, 而所有这些发展趋势都无疑为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如何组织和利用电子文献也将是图书情报人员所面临的新的研究课题。

1 电子文献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长期以来, 电子文献的组织与利用研究之所以不被图书馆重视, 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这类资源的内容与形态十分繁杂, 具有广泛性、无序性、分散性、流动性等特征, 不像图书比较单一;二是这类资源的存储载体普遍寿命较短, 容易损坏, 且不宜保管和无限度地重复使用;三是由于阅读习惯所致, 这类资源的利用还主要集中在电影、电视、音乐、美术、娱乐、游戏、语音听读和教学课件等类型资料上, 至于大量的文字性读物, 其利用率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的。

2 电子文献的组织编排与揭示利用

2.1 组织编排原则

目前, 国内图书馆对电子文献进行组织管理的程度、方法、代码符号和组配形式各不相同。在程度上, 有的进行全面系统的组织管理, 有的部分进行或不进行组织管理;在方法上, 有用代码符号区分的, 有不用代码符号区分的;在标识代码符号上, 或是拉丁字母, 或是阿拉伯数字, 或是混合组配;在组配形式上, 有代码+分类标识进行组配的, 有分类标识+代码进行组配的等等。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进行组织, 笔者认为都应当充分体现“集中载体、区分类别、标识简明、易检易排”的原则。

2.2 组织编排方法

从目前电子文献的出版发行方式上看, 有独立发行和随书发行两种形式。一般来讲, 独立发行的电子文献资源自成体系, 具有完整性特点;而随书发行的电子文献资源常常是纸质图书内容的扩展和补充, 具有辅助性特点。因而, 我们应当根据这两种发行方式各自的用途和特点, 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组织和编排。

1) 独立发行电子文献资源的组织编排方法

对于独立发行的电子文献, 我们在进行组织编排时, 首先要考虑其在整个馆藏文献组织体系中的独立性, 即:独立标识、独立存放、独立组织管理与利用。同时在内部编排中, 既要体现载体类型特征, 又要反映其内容特征。笔者在借鉴其它图书馆做法的同时, 根据多年进行文献资源组织管理的研究和实践, 认为对独立发行的电子文献采取“载体代码+分类标识”的组织编排方法更为适宜。

通过“载体代码+分类标识”方法组织的文献资源, 最大特点就是即按照载体类型分别集中各种不同载体的文献, 又在各自载体类型中按照分类体系进行组织编排, 同时兼有“区分载体”和“揭示内容”两大功能, 这对于提高“电子文献”的管理与利用率十分有利, 当读者按照某一载体类型索取文献资源时, 无论是通过OPAC检索, 还是在架位上直接查检, 其索取效果都是非常明显的。

2) 随书发行电子文献资源的组织编排方法

随书电子文献资源都是为了与图书配套使用, 为方便理解和充实图书内容等而设计的, 是图书内容的补充和说明, 它以更直观、更形象的方式帮助我们理解和丰富图书的内涵。对于图书的阅读而言, 它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附件加工与架位标识

由于电子文献载体形态各异, 因此, 要根据各种载体的不同特点, 对每一种载体附加各自统一规格的外包装, 如:磁带、光盘、磁盘盒 (袋) 等。然后在外包装盒 (袋) 上附加各自的单册馆藏标识, 如条形码、书标等。我馆是将条形码贴于外包装正面居中下方, 书标贴于外包装右上角 (或其它适当位置) 并加贴护膜。同时, 在电子文献载体本身的适当位置, 用软头水笔手工标识索书号、条码号等馆藏信息, 这将有效地解决文献本身与外包装分离后难以归位问题。为了让工作人员和读者能够快速准确地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电子文献资源, 还应在每个存放柜的上方标示出此柜收藏的电子文献资源载体类型、所属学科范围以及组织排列序号等, 以便存取和利用。

2.4 书目编制与揭示利用

为了准确地描述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特征和内容特征, 使电子文献得以充分的揭示和利用, 我馆依据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国家图书馆图书采选编目部编制的《电子资源著录规则》和《电子资源机读目录格式》的具体要求, 捕捉和把握“规定信息源”所反映的特征, 对每一种电子文献编制较为详细的书目记录。

由于随书发行的电子文献“单册”是与其主体图书的“单册”同步处理, 一般情况下很难辨别其载体特征, 因此, 在进行“单册”标记处理过程中, 我们还专门在OPAC注释项中为随书发行的电子文献加以注明, 这就可以把随书发行电子文献的“单册”载体信息一目了然地展现给读者。

对于电子文献, 图书馆必须打破“重藏轻用”的观念, 摒弃资源“不怕放坏怕用坏”的想法, 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组织方法, 使其最大程度地向读者开放。一旦经济条件许可, 图书馆应当积极采用更为有效的数字化存储方式, 实时地动态发布馆藏电子文献资源, 以便更加方便快捷地使用馆藏电子文献。

参考文献

[1]黎刚.电子文献管理的不足与对策[J].情报探索, 2009 (2) .

[2]张丽君.杨绿.电子信息资源管理[J].情报科学, 2001 (7) .

[3]陈定权.电子文献及电子文献全面质量管理[J].图书馆论坛, 2006 (2) .

[4]马利华.张明新.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管理与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9) .

《文献检索与利用》的心得 篇5

12材料班 玉天雪 21207061076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一门很特别而且很有用的学科,名字叫文献检索,这门课程给我带来了不少收获。

文献检索与利用是一门将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作为目标的课程。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而技能和创意则是发展的源泉。科技信息检索能帮助人们快捷、正确、全面地获取所需知识,最大限度地节省查找时间,使我们的信息检索过程变得事半功倍,更使信息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我们目前面临的是一个崭新的信息社会。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飞快建设,使得信息产品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信息的产出量呈指数级增长,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熟悉世界和改造世界不可缺少的手段。

文献检索课程是高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文献检索教育是培养我们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使我们掌握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从各种文献或互联网中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种科学方法学,是信息素养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高校的文献检索课作为我国高校情报用户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学习信息知识、掌握信息检索技术、普及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课,它和外语、计算机等一样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所以,对我们来说,文献检索十分有必要。而且我们必须好好掌握这样一门课程。

文献检课程从第一周开始,到九周结束,在这期间,通过网络学习,我们对计算机检索基础知识、中文数据库检索、专利基础知识及专利数据库检索、常用英文数据库检索等检索知识和方法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通过上机实验,我们经过实际操作,对清华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方正电子图书数据库以及springer数据库、ei village 2 数据库等各类中英文数据库都加深了印象。同时,学习了具体的文献检索知识,对于我们的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也很有帮助,例如,当我们需要查询专业课程的相关文献用以学习的时候,我们便可以利用这些文献检索数据库来搜索到我们所需要的论文和书籍。另外,在必要的时候,为了方便搜索,我们还可以在网上申请个人图书馆,专门查询一些自己所需的不易随便下载的文献。

在学习文献检索与利用这门课之前,一说到“查资料”,我所用的方法不是“google”就是“百度”。虽然我们需要的信息,绝大部分都可以通过因特网获取,但是现在我知道,网络上的信息内容庞杂,分散无需,各种信息和资源淹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给我们的查询和利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虽然搜索引擎有着诸多优点,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信息的质量不高,信息的内容重复,费时费力等等。

学习了文献检索这门课程,我才发现,通过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我们可以查询到许许多多的有用文献,对我们的学习具有相当大的作用,另外,还让我形成了借助这些数据库进行自主学习的习惯,只要有需要,我就会在这些数据库中查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用来丰富自己的综合知识。可以说,通过文献检索的学习,我了解到了很多我以前所不知道的东西,以前在需要学习资料的时候不知道在哪里找,而现在完全不用茫然无头绪了,各种数据库所包含的强大的检索功能和丰富的信息资源,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当前,信息化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竞争实力的主要标志。信息化的核心和关键是人的素质信息化。彼得 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说:“懂得如何查询所需的指示灯与掌握了知识的一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文献检索课培养了我们的信息素质,让我们学到了“最有价值”的知识,并且为我们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 篇6

关键词:图书馆 地方文献

搜集与整理这些地方文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丰富多彩的地方文献,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几千年来,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各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各自的物质和文化财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独特的地方文献,蕴藏着十分厚重和与众不同的文献价值。

开发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整理、研究地方文献,将其准确、系统的提供给用户,即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又是为所在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和地区文化研究及地方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信息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地方文献收藏存在的问题

当代图书馆在收藏与利用地方文献领域,还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对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单纯的认为是地方馆的工作,或者将此看作是馆内某一业务部室的事,缺乏宏观指导和总体规划。由此,便产生了投入不足、经费短缺,影响了地方文献的总量入藏;由于采集渠道不畅,又导致了入藏的种类不全,不仅副本少,而且该入藏的也没有及时采集来,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有的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存在“四无”现象,即收集无目标、工作无机构、办事无专人、馆内无专藏。另外由于具有综合文化知识基础的专业人员少,对地方文献信息的二次加工效率不高,更有的馆根本没有展开这项工作。这就严重制约了地方文献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导致了信息服务工作的被动,服务功能发育不全,无法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体系。[1]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读者对图书馆开发地方文献资源的能力缺乏信任。

二、地方文献的收集原则

1、持久性原则

地方文献的采集和收集需要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文献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系统性。不少图书馆能拥有丰富的地方文献馆藏,与几代图书馆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分不开的。图书馆对于地方文献工作强调持久性原则,解决机构设置和专人管理问题,从人员的配置到经费的投入,从文献的采集到读者的使用等各个环节上都要始终如一,长久坚持,代代相传,使馆藏地方文献形成规模、系统。

2、重点性原则

地方文献历史悠久,内容广泛,载体多样。主要有地方史志、家谱族谱、名人著述、报刊典籍等,从中确定收藏重点很重要。必须根据本地区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把握特色。切忌巨细无遗,面面俱到,造成泛而不专,滥而不精。若条件许可,在全面收藏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是最好不过。[2]

3、主动性原则

地方文献收集工作有相当的难度,仅靠采购、社会捐赠等远远不够,必须深入基层,主动访求。不少公共馆、高校馆利用各种社会关系,主动地与当地有关部门、单位和知名人士,广泛联系,密切接触,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为收集文献而付出的资金和辛劳给予适当估价,支付一定的成本,对那些无偿征集的善本等地方文献,则及时给捐赠者颁发收集证书或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4、价值性原则

应以其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来决定地方文献的取舍。地方文献无论是文字的、还是实物的,均传承着不同区域的文化脉络。不同地域的文献史料记录着各个区域的历史、人文、地理、民俗、掌故……丰富、厚重,又差异巨大。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文献的价值才得以体现,也因此具有吸引开发者的魅力。[3]

三、促进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1、转变认识与提升水平相互促进

有人将地方文献的作用归纳为“存史、资政、励志、造福”,是非常准确的中央强调发展区域经济和打造地方文化品牌,为地方文献工作带来了无限活力与生机,也将提高地方文献整体在图书馆内部的地位。转变认识,提高开发利用馆藏地方文献资源的水平,是一项关乎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工作。

2、集中采购与主动访购同时并举

馆藏地方文献建设应采用集中采购与主动访购并举的办法。可根据新华书店汇集的各出版社订单查询决定,也可参加全国性、地区性的书市现场采集,还可根据集中一段时间到相关地市县或乡、镇、村采集那些非正式出版的包括印刷的、手寫的书刊、文献汇编资料。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社会文化发达或少数民族地区,活跃着一批扎根民间、潜心钻研地方文化艺术的专业人士,他们长年致力于搜集整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地方文献,掌握着不少民族、地方文献精品,甚至形成了小规模的家庭藏书室,可有目的地进行访购。

3、重视收集与整理

地方文献收集、整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需要建立完整的工作流程。一是要有制度保障,机构、人员、经费能保证到位;二是要争取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支持,通过行政途径建立地方文献呈缴制度;三是主动出击,多方防求。

4、寻觅史籍与采撷今文双管齐下

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工作中要注意防止重古轻今。有些馆在地方文献搜集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历史文献,而忽视了当代大量地方文献。我们应该尽力搜集抢救几近湮灭的地方历史文献,也要注意不让当代生产的地方文献再蹈覆辙。

5、人员培养与网络开发齐头并进

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需要科学管理,应抓住人员管理这个核心。要以人为本,培养一支有知识、能吃苦、肯钻研的骨干队伍。诚如骆伟先生所言,图书馆从事地方文献工作者,应熟悉该地区的历史和现状、掌握著名人物和著述,了解重大事件和掌故,具备汉语言文学、计算机技术和懂得人际交流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等等。因此,加强对人员的科学管理,努力提高其素质,优化馆员知识结构,是至关重要的。其次,科学管理可以引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以及耗散结构论等方法论原理,这都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管理的水平。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图书馆必须建立自己的特色数据库。加强馆际联系,建立文献采集协作网络。进而实现联合编目,共建联合书目数据库,实现书目数据资源共享。逐渐形成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网上地方文献检索系统,方便所有用户利用各图书馆的资源,通过网络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馆藏地方文献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傅宏.关于地方文献信息服务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6):80—82

[2]骆伟.地方文献可持续发展论[J].图书馆论坛,2005,25(2):1—4

如何正确利用主题途径检索文献 篇7

对研究课题进行主题分析与标引时要注意的问题

对研究课题进行主题分析与标引要力求客观性。要求检索者对课题主题分析时, 要忠实原文, 根据作者意愿, 不掺杂检索者个人的观点。

对研究课题的主题分析与标引要力求准确, 尤其是对隐含主题的分析更要注意其准确性。如对课题“用大剂量链脲佐菌素作大鼠皮下注射诱导的糖尿病”进行主题分析时, 注意此处隐含“实验性糖尿病”和“化学诱导性糖尿病”两个主题概念。

主题词转换要准确。如对课题“办公室吸烟对他人的危害”进行主题分析时, 其主题概念为“吸烟对空气有污染”, 通过《Me SH》进行主题词转换时应选“吸烟污染”为主题词更为准确。

对研究课题进行主题分析与标引要根据文献论述的实质内容, 选用词表中最专指、最恰当的主题词进行标引。

对研究课题进行主题分析与标引时对于内容相同的文献, 选词时同一标引人员在不同时间, 不同标引人员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均应力争保持一致。

利用主题途径检索文献确定主题词时应遵循的原则

主题标引时有先组主题词的, 首选先组主题词。如对“三房心一例报告”进行主题标引时主题词应选“心脏缺损, 先天性”为主题词, 而不应标引为“心脏/畸性”。

主题标引时没有先组主题词的, 再选主题词与副主题词组配。如对“阿司匹林诱发哮喘”进行主题标引时因《Me SH》没有先组主题词, 故应选“阿司匹林/副作用”和“哮喘/化学诱导”主副组配形式。

对于某一课题, 词表中即没有合适的先组主题词, 而主题词与副主题词组配又不能准确的表达主题概念时, 才选主题词与主题词组配。在主题词与主题词组配方式中, 要首选概念相交, 其次才选概念限定。如对“腿骨折”进行主题标引时, 应首选概念相交的主题词“腿损伤”和“骨折”进行组配, 而不选概念限定的主题词“腿”和“骨折”进行组配。

对于某一课题, 如果主题词与主题词组配也无法正确、完整地表达其主题概念时, 最后可选上位主题词或近义主题词进行标引。如对“假性嗜铬细胞瘤”进行主题标引时, 可用其上位主题词“嗜铬细胞瘤”标引。

只有《Me SH》中没有合适的主题词时, 才不得已选取自由词进行检索。

使用《Medical Subject Headings》 (简称《Me SH》) 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Me SH》是一种动态主题词表, 因此, 应特别注意主题词的变化。每年《Me SH》总有新增和删除的主题词, 《Me SH》把主题词的变化记录在主题词的历史注释中。如:《Me SH》在2003年才增加“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这个主题词。

要注意《Me SH》中主题词的倒置情况。如“心原性休克”的主题词就是倒置形式“Shock, Cardiogenic”。

要注意词的单复数形式。如“Neoplasm”不是《Me SH》中的主题词, 而“Neoplasms”则是主题词。

对尿液、血液和脑脊液中的成份分析时, 副主题词要用相应的“Urine (尿液) ”、“Blood (血流) ”和“Cerebrospinal Fluid (脑脊液) ”, 而不用副主题词“Analysis (分析) ”。如:对“血流中铜含量的测定”进行主题标引时, 就标引为“Copper/Blood”, 而不能标引为“Copper/Analysis”。

对通常所说的“心脏病理学”进行主题标引时, 要选用主题词“Myocardiun (心肌) ”与副主题词“Pathology (病理学) ”组配, 而不能用主题词“Heart (心脏) ”与副主题词“Pathology (病理学) ”组配。

应注意对副主题词“副作用”和“中毒”的区别。副主题词“副作用”可与药品、化学物质、生物制品、物理因素及各种制品主题词组配, 表明以正常可接受的剂量或用法进行诊断、治疗、预防疾病以及麻醉时出现的不良反应;也可与各种诊断、治疗、预防、麻醉、外科手术或其他技术操作主题词组配, 表明因操作引起的副作用或并发症;“中毒”则是与药品、化学物质、工业原料等主题词组配, 指上述物质引起人和动物急、慢性中毒, 包括意外的、职业性的、自杀的、误用的以及环境暴露所致中毒。如对“阿司匹林中毒引起的胃炎”进行标引时, 就标引为“Aspirin (阿司匹林) /Poisoning (中毒) ”, 而不能标引为“Aspirin (阿司匹林) /Adverse Effects (副作用) ”。

要注意副主题词“化学诱导”和“病因学”的区别。副主题词“Chemically Induced (化学诱导) ”用以表明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引起人或动物的疾病、综合征、先天性畸形或症状;而“Etiology (病因学) ”则与疾病主题词组配, 表明致病原因如微生物等病原体, 以及起致病作用的环境与社会因素和个人习惯, 也包括发病机理。如对“阿司匹林中毒引起的胃炎”进行标引时, 应标引为“Gastritis (胃炎) /Chemically Induced (化学诱导) ”, 而不能标引为“Gastritis (胃炎) /Etiology (病因学) ”。

对文献进行主题标引时, 不应忽视《Me SH》树状结构表的作用。树状结构表把《Me SH》所收的主题词按词义的范畴和学科属性分门别类的归入15个大类。每个大类下又分出若干等级, 象树枝一样逐级从广义词向狭义词展开, 每个大类下最多分化出七个等级, 每个词均给予一个相应的号码, 即树状结构号。它把主题词按类相应的集中, 这对选准、选全主题词提供了极大地方便。例如, 欲检索痕量元素的文献, 利用《Me SH》的字顺表查出主题词痕量元素为“Trace Elements”。如果我们只检索主题词“Trace Elements”是不能查全文献的, 而此时需要利用树状结构表, 将主题词“Trace Elements”的所有下位主题词一起进行逻辑或组配检索, 才能查全文献。

地方文献的整理与利用 篇8

1. 地方文献的含义及特征

1 1、地方文献的含义

地方文献是某一特定地区的人类文化遗产, 是一个地区长期以来社会发展的信息载体, 更能直接、真实地反映这一地区的社会发展过程。从文献学角度看, 地方文献具有区域性、连续性和广泛性特征。因此, 它不仅对我们研究一个区域的历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 它同时对一个地区的现代文化建设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和指导意义。

1 2、地方文献特性复杂多样, 与一般文献比较, 表现有多种特殊性

地方文献不仅存在形式多样, 其特点也是十分突出的,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1 1、区域性。

区域性特征是从此类文献所反映内容的空间范围界定的。我们之所以称之为地方文献, 就是因为它所承载的社会发展信息是局域性的, 反映的是一个特定地区的历史与现实。如历史流传下来的方志类著作, 地方的公私档案, 各类文物古迹资料等都反映了这一特征。

1 1 2、多样性。

地方文献的多样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存在形式, 即种类的多样性, 它包括了文字的和非文字的各种类型。二是内容的多样性, 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从关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大体, 到一地地理人文、民风民俗, 甚至种族延续、名人轶事等无不涵盖。

1 1 3、连续性。

从地方文献所反映的社会发展内容看, 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特征。虽然地方文献的留存形式一般都是十分零散的, 但当我们把他们搜集起来并经过整理后, 就可以看出它大多能够比较系统地反映出一个社会发展的连续的、完整过程。

1 1 4、分散性。

分散性是指地方文献的保存不集中。主要表现为:地域分散, 馆藏分散, 保存文献的人员分散。由于文献形成的时间不同, 流转的次数不同, 虽然地方文献内容是反映某一特定区域的, 但其保存则比较零散。

1 1 5、稀缺性。

无论是古代文献和近现代文献, 很多地方文献资料都不是可以随便得到的。有的甚至是唯一的, 有些是一次性出版, 有些是偶然性出版, 不少地方文献发行后就变成孤版、绝版。即使在印刷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 我们在地方文献的收集中依然发现, 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印刷量也是极少的。如部分县区花费十几年时间, 数十人整理的近现代史类, 仅内部印发几百册。古代文献更不待言。

2、地方文献的收藏工作对图书馆形成特色至关重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我们正朝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大步前进。各地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越来越注意挖掘自己的地方潜力, 形成自己的地方特色。在此大环境中, 各高校图书馆, 除了搞好本身馆藏建设外, 还应该注意形成自己的特色。某种意义上讲, 特色就是优势, 特色就是存在价值, 特色就是生命力。毋庸置疑, 在文献收藏方面的特色也是图书馆的特色之一。对于处于不同省份和地区的高校图书馆来说, 地方文献的收藏是其在文

献收藏方面形成地方特色的必经之路。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一个图书馆对于地方文献的收藏如何, 决定着它能否成为有别于其他馆, 而具有自己特色的图书馆藏。

2 1、地方文献的收藏工作是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首先依赖地方文献的收藏, 离开了收藏工作, 其他的读者服务等工作也就失去了根基。所以收藏工作对于图书馆工作之重要性显而易见。同时,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 又是直接在为本地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服务。就地方文献的性质而言, 它是地方历史和各类地方专业史的基本史料。对当地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2 2、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特色建设工作的构思

由于文献载体形式和传播途径的多样化, 文献信息数量的高速增长, 读者需求的多样性等变化, 使高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同样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有待探讨和解决。

3、地方文献的整理和利用

3 1、地方文献的整理

地方文献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其对当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作用。由于该类文献大都不具备系统性、全面性, 而且文献的传载形式、保存状态、新旧真伪等都不可能完全一致, 这就需要整理。可以说, 地方文献能否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搜集是前提, 整理是关键。

文献整理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登记、分类。搜集到的文献, 入馆后即应逐一登记, 并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 予以科学分类; (2) 修复、养护。地方历史文献由于存留年代久远, 常见破损、残缺、污渍, 对此, 应在不改变其历史原貌的前提下, 用规范的科学手段予以修复、养护; (3) 考辨真伪。由于存世较长的地方文献大多散落于民间, 其传继过程缺乏记录, 难免出现真伪不辨的情况。对此, 应特邀古文献专家进行考辨, 确定其真伪, 以免错讹流传; (4) 编目上架。收集到的地方文献在经过上述几项工作后, 若无特殊情况, 即可编目上架, 进入流通。文献整理的过程中, 要尽量克服传统的整理方式, 尽可能多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整理、储存文献, 以更加科学、快捷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服务。

3 2、地方文献的利用

对区域性高校图书馆来说, 地方文献作为一种稀有的宝贵文献资源, 其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利用。特别是从区域文化建设的地区性、专属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来看, 能否在做好地方文献资源的搜集、整理、保护、收藏工作的前提下, 充分做好利用工作, 是直接决定着地方文献建设工作成败与否的关键性环节, 也是这项工作能否健康开展, 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地方文献的利用, 要注意从高校自身需求和地方社会需求两个方面出发, 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 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就是密切联系本校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地方文化研究, 提供文献资源服务, 并把重点放在地方课程建设、乡情、区情教育、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上; (2) 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就是利用高校文献管理的人才、条件、资源优势, 为推动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外借服务, 并可参与有关的研究活动; (3) 为校内外、国内外文化交流服务。就是把地方文献作为专有资源, 获取与校际乃至于国际间文化交流的资本, 使之成为既不改变其地方文化属性, 又成为民族、世界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 赋予其新的存在价值; (4) 为文献原主和生成单位服务。就是与地方文献的捐赠单位、个人, 文献搜集、制作单位、个人保持永久的交流关系, 并为其提供优质服务, 以利于更好地开展后续文献和更大范围的文献搜集、整理工作。

可以举办各种专题地方文献展览。通过展览充分发挥地方文献信息的宣传教育功能, 让社会各界了解本地的历史, 了解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可利用这样的机会大力宣传利用地方文献的效果, 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 增强图书馆的社会影响, 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

地方文献的利用和服务形式可根据各校、各地实际灵活确定, 但其主要的形式不外馆内流通、馆际交流、专项服务 (专题会议、专题活动、专题研究等) 、社会借阅等几种。由于地方文献是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的一个特殊分支, 又有着较强的社会性, 为更好地开展文献的利用工作, 可成立专门机构予以管理, 以确保其服务的规范、快捷、优质。

4、搜集地方文献的范围

4 1、“地方文献”, 顾名思义, 首先应当着眼于“地方”二字。

因此, 确定“地方范围”, 是有目标地搜集地方文献的先决条件。“地方范围”不能局限于现在的行政划区, 而应根据本地区的历史沿革, 政治、文化等实际情况来确定.

4 2、要区别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各自的特性, 有重点地搜集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从形式上来讲, 有书籍、报刊、画册、图片、碑刻、拓片、地图、公文、报表等等, 涉及到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的业务, 如不加区别, 统统搜集, 必然造成重复芜杂, 业务混乱不清, 而失去了各自特色, 因此必须有各自的侧重。一般来讲, 博物馆应以碑帖拓片、摄影照片、金石书画, 以及具有文物价值的实物为主;图书馆除搜集古籍外, 对于现代出版物, 则应以正式发行或内部发行的图书报刊为主;档案馆则应以现代的公文、布告、计划、统计报表、会议记录、人事档案等内部文件、资料为主。图书馆如何选择地方文献?第一要防滥, 第二要防漏。能与“地方”联系起来的图书大致可分为四类, 即地方资料、地方人物传记、地方人著作、地方出版物。这些图书虽然与“地方”有关, 但不一定都归入地方文献, 应视其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来取舍。地方资料, 即记述一个地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物、名胜、古迹等具体情况的书、这些书既有地方特色, 又有对本地区某些问题进行研究的参考价值, 一般都应归于地方文献之列。地方人物传记及其研究资料, 则不一定都作地方文献处理, 需要视其内容与本地区关系的大小, 以及传记的价值来确定。对于地方人士的著作, 则要看其与地方关系大小而定, 凡其著述内容没有反映地方问题的, 虽然作者为本地人, 也不必列入地方文献。一些较古的出版物, 能反映出一个地区的雕版、印刷水平, 在文化史上具有文物价值的, 也可视为地方文献, 综上所述, 地方文献的范围可包含下列五个方面: (一) 专著:研究地方问题的专门著作。包括地方志、地区史、区域地理、地方人物列传、地区名胜古迹志, 以及对研究本地区有参考价值的文集、杂著等。 (二) 原稿:具有地方特色的原始资料, 如手稿、日记、书信、谱牒、拓片等。 (三) 史料:有关本地区的大事记、亲历记, 革命回忆录、文史资料等。 (四) 本地区出刊的旧报纸、杂志。 (五) 专题总结:对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发展历史, 具有总结性、概括性介绍的专题著述。

5、要确立地方文献建设的长远规划和重点藏书体系

要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制定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长远规划, 确定本馆地方文献的藏书范围、藏书重点和藏书布局, 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地方文献资料, 坚持长期积累, 才能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实力雄厚、效益显著、适合本地读者需要的藏书体系。在力求完整、全面、系统的前提下, 有代表性的学术论著及史料价值高、有效信息量集中、为读者长期反复使用的资料可列为重中之重, 这不但可以提高地方文献的整体藏书质量, 提高服务能力, 而且可以成为地方文献收集的主要目标, 形成有个性、有特色的藏书优势。

5 1、地方文献建设工作要走共建共享的道路

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人才资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仅靠这些优势来保障其地方文献建设工作的健康顺利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根据地方文献信息的特点和工作规律, 高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建设工作必须走协作和共建共享的道路, 呼吁地方政府在规定地方文献的"呈缴"范围时, 应将高校图书馆纳入其中, 以完善高校馆的文献建设保障体系。

5 2、地方文献的收集在考虑学校发展的同时要充分体现本校的学科专业特点

地方文献的采访原则要求地方文献的收集应有目的、有计划。目的性是采访的文献必须符合读者需求, 计划性是采访的文献要适应学校的发展。高校文献工作的性质及其服务对象, 决定其藏书的成分与内容要兼有地方性、综合性、史料性和专业性等多种性质, 读者的需求又决定其选择专业吻合的高校图书馆来检索和咨询地方文献。在收集地方文献资源时, 不能盲目地追求多而全, 不加选择地收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大潮中, 高校图书馆要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首先靠得是自己的学科专业文献优势。近几年来, 地方高校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求, 不断调整和设置与地方经济建设相关的专业, 这使得教学科研对地方文献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高校馆对地方文献工作的投入也越来越大, 在收集地方文献资源时, 既要考虑自身发展, 又要从学科专业出发, 又要从保存地方史料、开展乡土教育的角度出发, 有目的、有计划的收集, 不可盲目从事。

5 3、正确区别和对待不同载体形式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工作研究

数字图书馆的实现, 使各种电子文献迅速增长, 这一趋势影响和改变了馆藏文献信息的结构, 也影响和改变着读者的阅读习惯。如何正确入藏不同载体形式的地方文献资源, 是搞好文献信息工作的关键。我们知道, 电子出版物信息储量大, 体积小, 检索方便, 界面生动活泼, 价格低廉, 不受时空限制, 有利于资源共享。但电子文献容易失去原始性, 容易改, 难以防伪, 不便于长期保存。印刷文献虽不具备电子文献的优点, 但印刷文献历史悠久, 适应领域广泛, 是最直接便利的信息资源, 也是电子网络资源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印刷文献能较好地保存文献的各种原始面貌, 如各种版本、书法、绘画、手笔、票据、证券、契约等, 且便于长期保存。地方文献与其他文献的重要区别在于, 一些地方文献具有不再生性, 既不能复制, 也不能再造, 需要完好无损地保存其原始面貌, 其史存价值是电子文献无法实现的。因此, 在地方文献的采集中, 要合理建立一种地方文献资源体系结构, 这种结构要注意信息内容是否完整, 是否便于读者利用和史存价值的实现, 而不是关注文献载体是否齐全。

5 4、在馆藏地方文献的基础上, 建设具有本馆特色的地方文献数据库

由于地方文献内容丰富、分布广泛、形式多样、数量庞大, 在管理和利用时往往费时费力还得不到满意的结果, 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则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也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有着巨大的优势, 在建库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5 4 1、数据库的划分和确定

地方文献种类的繁多, 一个馆不可能同时建全所有的地方文献数据库, 应根据教学科研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选择和确定可行的方案, 根据自身所具备的条件确定是建立书目数据库还是全文数据库。

5 4 2、数据库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标准化和规范化是数据库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志, 它不仅直接影响数据库的使用效果, 更决定其应用前景。在建库时, 必须对数据库结构、录入数据格式和字段的定义给予规范化界定, 并保持数据的连续性和全面性, 使其符合图书馆网络建设发展的要求。

5 4 3、建立有特色的专业队伍

图书馆要培养一支有知识、事业心强、能吃苦、肯钻研的高素质开发研究的专业队伍, 这支队伍的组合既要有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人才, 也要吸纳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专业人才, 这些人才的综合使用, 有利于地方文献开发和咨询工作的开展, 各学科之间能互相取长补短, 还要配备有经验进行深层次加工和开发人员, 还要提高其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 拓宽历史文献知识、补缺地域文化知识、强化咨询服务知识和更新信息技术知识等, 才能保证地方文献服务工作高水平地持续发展。

6、加强民族地方文献建设的着力点

6 1、注重馆藏特色, 实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在全国文献总布局中, 西部地区由于先天不足, 属于文献贫乏区, 跟其它地区相比, 这是我们的劣势, 扬己之长, 取他之优, 补己之短, 在不足的方面迎头赶上, 在占据优势方面力争走在全国的前面。这是西部图书馆迎接未来社会挑战的战略性决策, 也是促进自身发展的根本保证。

有重点地收集、存储西部民族地方文献, 由此形成馆藏特色和优势, 这是我们加强民族地方文献建设最重要的着力点。因为只有抓住了文献资源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才能实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的馆藏特色和优势。每一个西部图书馆都要结合本地区本民族特色, 找准发展自己的着力点。

6 2、西部高校图书馆要把民族地方文献建设和学科建设结合起来

在高校, 学科建设是龙头, 专业教学是永恒的主题。西部高校图书馆的民族地方文献建设, 只有和本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

总之, 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民族地方文献建设的着力点, 西部图书馆必然会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其文献中心的功能, 在为西部的大开发服务中实现自身的大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日益从社会的边缘走近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中心, 高校资源的社会化特征也更加显著, 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 已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其中, 图书馆作为文化信息源, 在高校资源的社会化过程中首先成为社会共享资源。因此, 区域性高校要想充分发挥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作用, 图书馆就要在文献资料建设中高度重视地方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开发利用。

关键词:地方文献,搜集整理,利用

参考文献

[1]裴文翰.浅说图书馆地方文献发掘整理的理论及其重要意义[J].图书馆学刊, 1994, (5) :50-51.

[2]陆建芳.地方文献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0, (4) :58-62.

[3]王效良.构建当代地方文献体系的几点思考[J].津图学刊, 2003, (1) :6-10.

[4]金沛霖.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1.5.

[5]赵奇钊, 周彤.民族地方文献工作之我观[J].情报杂志, 2002, (2) :71-72.

[6]金沛林, 韩朴.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0.

[7]邹华亭.关于地方文献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9, (1) .

[8]侯集体.关于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建设的几点思考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2000 (9)

[9]骆伟, 朱晓华。试论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的关系[J].图书馆论坛, 2000,

[10]谢永顺.论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建设高校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2 (3)

教学专利文献利用问题的探讨 篇9

专利文献具有出版历史短、重复性大、内容中不一定有发明创造的技术秘密或最佳实施方案、成文冗长晦涩、获取途径单一等特点, 所以专利文献利用的教学基本上为一片空白[1]。随着知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国家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度持续增加, 专利的申请数量与实际应用迅猛发展。现在凡是开发新产品、最新发明创造申请专利、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等, 都需要查找专利信息;另外在社会工作竞争中, 人们也需要查找对自己有用的专利信息。因此须要沉着应对这个机遇与挑战, 探讨专利文献及相关内容的教学。

2 教学专利文献利用问题的重要性

2.1 实施国家战略计划的需要

专利文献与经济活动结合紧密, 所报道的工业创造应用性强、价值高, 且因受法律保护而易于实施和市场化。因为专利文献在国家经济科技发展政策和企业实施技术创新计划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以及信息的可开发性, 国家已将专利信息提升到战略性信息资源的高度。高等学校是专利文献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的重要主体,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技术人才, 在课堂上对大学生传授专利文献及相关内容, 是实施国家战略计划的需要, 在未来将极大地促进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形成, 对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具有重要深远意义。

2.2 利用专利文献的需要

专利文献的格式统一规范, 具有统一的分类体系, 便于检索、阅读和深层次加工利用。依据专利法规和有关标准撰写、审批、出版的专利文献, 其说明书为法定的文体结构, 从发明创造名称、涉及的技术领域与背景、发明的主要内容、所附图表和具体技术实施路线等每项内容都有特定的撰写要求, 并严格限定已有技术与发明内容之间的界线。专利文献这种统一标准的撰写风格, 能让读者简单方便的利用专利文献, 从而大幅度增加其应用范围。

专利文献出版量大并且重复率高, 这更需要人们有选择的加以收集与利用。现在世界上平均10秒钟就产生一件专利申请, 每20秒钟就出版一份专利文献。世界各国出版的专利文献加起来每年超过150万件, 约占世界每年各种图书期刊所有出版量的1/4。虽然全世界专利文献每年以150万件左右的数量递增, 但这些专利文献中只报道约50万项发明创造, 约有2/3的专利文献是内容相同的[2]。

2.3 提高大学生基本素质的需要

大学生作为发明创造的中坚力量, 需要掌握专利文献的相关知识, 这是新时期大学生基本素质的需要, 但是目前状况差强人意。2010年, 笔者对广西工学院机械自动化制造及土木工程两个专业, 大学一年级至大学四年级的257名大学生随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了解专利文献概念的大学生所占百分比约为13.7%, 会查找与获取专利文献的学生所占百分比约为2%。

另外, 专利产权在我国是一项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在专利产权工作的这根链条上, 无论是专利权的创造、管理, 还是专利知识成果的转化应用、市场保护, 都亟待专业人才投入。随着各行各业对专利发明的日益重视, 相关机构日渐健全, 工作面日益拓宽, 业务内容日趋细化, 工作战线不断拉长, 这一项工作急需有专业背景并且具有专利产权知识的人才进入。

2.4 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的需要

社会需要大学生具备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 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无论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是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都需要他们在文献查找与利用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专利文献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献类型, 具有其它类型文献都不具备的新颖性与实用性两个特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表明.世界上每年发明创造成果的90%-95%可以在专利文献中查到, 而且许多发明成果仅通过专利文献公开, 并不见诸于其他科技文献。英国德温特信息公司认为有70%~90%的专利文献未在其他刊物上发表, 欧洲专利局则认为这个比例为80%。[3]专利申请说明书中要求对发明创造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并且这种说明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准。另外, 专利文献不仅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内容, 同时还会对该技术领域的已知技术作简要介绍。还有些国家在出版专利文献时附带检索报告或在文献的首页上著录检索到的相关文献[2]。因此, 专利文献对大学生培养自身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提供了一个对特定技术的发展过程进行探索的独特视角。只通过学习专利文献及相关内容, 大学生们就能够对某一技术领域的发展历史及最新进展、实现的技术方案在较短时间内有较大范围的了解。

3 专利文献利用问题的教学方式与手段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改革, 应在专利文献利用问题的教学上, 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体系、教学理论与方式、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拓展。

3.1 专利文献利用问题的教学目标

围绕专利文献利用问题的教学目标应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专利文献知识目标, 包括专利文献信息源、其获得途径、检索方法与形式、检索语言、专利文献分类体系、专利文献特点等方面的知识。第二部分为专利文献能力目标, 包括专利文献的搜集归纳分析、专题专利文献的应用与解决方案、专利分析预警咨询报告等方面的能力。

3.2 教学专利文献利用问题的内容与体系

为了增强大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尤其是针对性提高各种专业大学生的创造性和实际技术动手能力, 专利文献的教学内容须分专业对待。工科类技术应用为主的专业应该将专利文献检索与利用做为核心教学内容, 文科类与理论研究类专业可将此内容作为教学拓展内容。核心教学内容中以培养学生有效获取和利用专利信息为主, 例如使大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专利文献检索的方法和技巧, 灵活使用专利数据库与系统, 有效获取专利说明书, 综合利用以专利文献为核心的同一专题各类信息资源等。拓展内容应用则为帮助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 增加学生的信息知识面, 如专利文献的定义与用途、专利说明书格式、专利的相关法律知识等相关内容。

各年级大学生对专利文献需求内容和层次不同, 专利文献利用问题的教学体系应根据教学对象需求层次的不同, 分阶段、多层次、立体式进行设计关于专利文献及相关内容的教学。例如面向低年级学生介绍专利文献的特点、各种专利文献源、专利法律状态等基础内容;为中年级学生开设如何获取与本专业相关的专利说明书、专利文献的检索方法等相关内容;为高年级学生开设专利申请、专利查新等相关内容;为研究生开设侵权与技术引进检索、专利归纳与分析、同族专利检索等相关内容。

3.3 教学专利文献利用问题的理论与方式

现代教育学的各种理论都有其闪光点, 将其应用到专利文献及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都很有价值。例如: (1)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环境, 将“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作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因素。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其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5]。 (2) 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他积极做出选择、注意等反应, 积极组织已经掌握的信息来实现信息的学习, 学生先前的知识极大程度地决定了学习效果, 所以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 而是学生主动的“获得”[6]。 (3) 人本主义理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退居二位,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 让课程内容的安排、学习的决策与评价都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确定, 这样让学生成为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 培养学生富有创造性、具有建设性和信任感、具有独立自主性[7]。 (4) 研究性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 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 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研究性学习过程具有开放性、主动性、问题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过程性、创造性等特点[8]。

应用某种教学理论讲授专利文献的相关知识时, 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年级、专利文献的特点、该专业的专利文献应用范畴综合考虑, 有的放矢, 既能完善教学理论, 又能更好地指导专利文献教学过程中的实践。

专利文献的教学方式一般有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嵌入学科竞赛辅导、与毕业实习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利用专利文献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举一反三法、互动法、协作学习法等多种方法。可以按照学生的特点,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研究性、创造性为目的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

3.4 教学专利文献利用问题的手段

通过各种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个性化指导、教学模拟与游戏、操作与练习、教学测试与咨询、问题求解、合作学习、虚拟教室等多种教学专利文献的手段。常用的手段有课堂演示型、学生自主学习型、过程模拟型、训练复习型、教学游戏型、资料工具型等多种[9]。如组织专利文献讲座时常采用Power Point、Authorware等软件做多媒体课件, 配合老师的讲解, 阐述说明专利文献的相关知识点。如讲述专利文献的概念、检索方法与技术时, 常采有Visual Basic、Visual C++、PowerBuilder等各种应用程序开发语言实现一个可自主训练复习的多媒体系统。如利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科技创新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STADS) , 它可以作为一个分析利用专利文献的教学工具, 让学生模拟与感知收集与分析专利文献的过程。

4 结束语

“绝知此事须躬行”。教学专利文献的利用问题, 是一个才刚兴起的工作, 还需要长期在实践中综合上述理论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怀涛等.文献检索课的发展历程与发展对策[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1.3:81-85.

[2]李建蓉.专利文献与信息[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2.

[3]张艳丽.知识产权法简明教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

[4]章云兰, 郑江平.科技信息检索教程[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5]李梅.教育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6]林筑英.多媒体教学应用原理与开发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7]吴国来, 张丽华.学习理论的进展[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8]罗明东等.教育技术学基础:现代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外部资源利用与企业成长:文献综述 篇10

1 外部资源及其利用

企业资源是指能潜在或实际地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所有事项, 不仅包括企业拥有或能够控制的资源, 而且还包括那些不能或不易为企业所控制的资源。从本质上说, 企业资源是一切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因素。存在于企业边界之外的组织和个人则是企业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中对企业有正外部性的因素均可纳入企业外部资源的范围[2]。

外部资源利用是通过企业创造性的手段, 使用多种提高外部资源利益与福利的杠杆, 将外部资源的自发行为或偶发行为纳入企业可控行为, 使企业在整合外部资源后重组、重释、延伸, 提高企业满足需求, 创造价值的能力。这种资源利用的范围是企业的生态系统———包括组织形式参与的社区、机构, 个人形式参与的企业客户、供应商等, 相关的群体包括了上下游企业、规则的制定者、标准设定的主体、教育机构等[2]。

2 外部资源利用与企业成长的关系

(1) 企业的成长基础不仅来自于企业内部, 还来自于企业外部

Timmons (1994) 指出企业成长是应用资源追寻机会的过程, 而不管资源的来源和所有权。实现企业成长的不仅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也不仅仅是指企业内部所积累的资源, 企业的资源基础还包括它可以利用的资源。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提供了整合外部资源的信息技术基础, 经济全球化给企业以外部资源整合的动力和条件[3]。Linder (2003) 等学者的研究表明, 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内部边界之外的能力, 企业应经常采取与其外部拥有重要资源的单位进行合作的方式。

(2) 利用外部资源对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企业遭受自身资源的“瓶颈”问题, 在短期内创新能力难以依靠内部积累迅速提高, 而通过整合企业外部资源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快速成长的捷径。基于外部学习的合作创新已成为开放式创新的主要方式。Aharonson和 Baum等学者先后提出地理集聚和外部合作在克服创新壁垒上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尤其对一些小企业。企业已将外部技术的获取视为一种重要的创新途径。其他一些学者也普遍认为, 成功的创新可能更多地倾向于在企业内部获取资源优化整合的同时, 汲取外界适合本体发展的新鲜资源[3]。

(3) 外部资源利用必须通过与内部资源的整合才能转化为企业最终的竞争优势

企业拥有的外部资源如果没有相应的管理机制, 不一定会形成公司的竞争能力[4]。整合企业资源过程中, 企业内部知识、信息和教育等新资源必须与企业外部新资源进行互动、协同、融合等, 例如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高校和科研院所等行为主体进行着知识、信息和教育等新资源的互动、协同、融合等。通过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整合, 企业就能够产生新的资源结构, 突破企业原有的均势, 提高响应市场变化的战略性能力; 与此同时, 企业亦可以从企业外部获得有价值、与企业内部资源相适应的新资源, 资源的价值就会不断涌现出来。因此, 企业应加快建成完善的从外部获取知识、信息和教育等的企业网络, 将外部的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合作伙伴、高校及科研院所等方面的知识、信息和教育高效地整合到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之中。这样, 通过有效整合企业内外资源, 可以形成合理的资源结构、提高资源的产出效果和效率, 从而增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3 目前研究进展

3.1 国内

目前国内已经进行的相关研究如表1 所示:

3.2 国外

目前国外已经进行的相关研究如表2 所示:

3.3 相关研究结论

综合来看, 企业外部资源利用与企业成长关系的研究结论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外部资源利用在克服创新壁垒上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和成长有显著影响。无论从联系观还是资源基础观, 企业的网络联系都代表了对企业生存和成长中获得必需资源的关键路径。大量实证研究证实了企业网络活动同中小企业成长之间的关联性。实证结果也表明, 控制企业的异质性和外部影响, 大学知识的投入产出对企业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决定性因素[20]。

(2) 从企业规模上看, 企业外部资源利用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可能超过大企业。中小企业为了减轻资源缺乏的负面影响, 更倾向于外部资源的获取。Jarillo (1989) 的实证研究表明高成长的中小企业采用了更多的外部资源。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企业网络的发展同企业成长绩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向关系。王庆喜、宝贡敏 (2007) 的实证研究也显示小企业主社会关系网络是小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重要通道:小企业主社会关系越广, 则其获取外部资源的可能性就越大, 从而企业成长所需资源就越有保证, 成长绩效越好[11]。

(3) 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会对企业外部资源利用方式产生影响。网络在企业初创和成长期的成功中起中心角色。初创企业网络需要发展以适应企业的变化的资源需要和资源挑战[17]。

(4) 不同制度环境会对企业外部资源利用方式产生影响。例如, 一般扩张和收购这两种西方传统的成长战略对转型计划经济中国家的企业都是不可行的, 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在管理者间的个人信任和非正式协议基础上的基于网络成长战略的企业。新兴经济体中跨国公司与中方合作企业之间的合作绩效受到双方所建立的社会资本网络深度的影响[21]。研究也发现转型经济中不同类型的外部资源对中外合资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有不同的影响[22]。

(5) 不同类型的外部资源对企业成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建立外部知识资源的联系对创新的技术成功有显著影响。外来技术资源和其他R&D相关活动对于小企业的技术能力形成尤其重要。但是, 企业从客户获取的知识、从供应商获取的知识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是不显著的;甚至, 企业从竞争者获取的知识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8]。但这种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因为资源获取和资源利用并非同一概念, 已获取的资源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有效利用还是一个值得考察的问题。

4 未来研究方向

综观近年来对外部资源利用与企业成长问题的研究, 本文认为研究最为集中地体现在以下几点: 外部资源利用的类型、影响外部资源利用的因素和外部资源利用的过程。未来的研究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

(1) 加强在绩效上具有显著差异的企业的外部资源利用对比研究, 或加强对具有不同特点的企业群体之间的对比研究。

(2 拓展研究范围, 在加强对企业外部资源利用与企业创新能力、企业成长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的同时, 探讨企业治理机制的选择及学习机制的构建对外部资源利用和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的影响, 把企业内外部资源利用进行整合培育。

(3) 采用更为严格的研究方法, 尤其是大样本的统计调查, 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外部资源利用方法, 以将这一领域的研究从理论推进到实践。

摘要:外部资源作为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实现企业成长的重要来源, 目前正引起越来越多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在综述外部资源利用与企业成长的关系、相关理论基础上, 对目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已有的研究表明, 企业的规模、成长阶段、制度环境均可对外部资源利用产生影响, 而不同的外部资源类型可对企业成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上一篇:兄弟纠葛故事下一篇:知识员工研究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