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交道能力

2024-05-21

打交道能力(精选十篇)

打交道能力 篇1

一、新形势对各级干部提出新挑战

1. 经济全球化加速政治民主化和信息网络化。

2001年12月11日, 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这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我国将在更广泛更深入的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经济活动全球化进程改变了传统的主权意义。经济发展呈现出“无国界”的趋向, 世界各国之间的依赖性急剧增强。西方的市场经济意识以及政治意识渐渐为国人所熟悉, 并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政治文明产生碰撞。通行的经济规则、法律规范干预着国家的统治行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出现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各种经济组织和政治组织的价值观念、经济利益和政治诉求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 纷繁复杂的情况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

“全球化”进程中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动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 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信息作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生产力要素, 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 全球信息网络也日渐完善。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带来了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 这对我国而言是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积极融入其中是当前发展的关键。

2. 信息网络化推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7月19日发布报告显示, 截至2012年6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38亿, 是15年前的867倍, 仅次于巴西、美国位列世界第三;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 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上网终端。

网络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方法, 现代媒体与网络的结合使现在社会真正进入一个“足不出户但可知天下事”的时代。新闻从“今日事今日报”变成了“现在事现在报”。网络应用已从生活娱乐逐步向社会经济领域渗透, 网民对网络信任和安全的要求也日渐提高。但是海量的网络信息良莠混杂、真假难辨。加之网络特有的匿名性、开放性, 可以将任何一种意见予以放大, 网络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舆论阵地。在“可用”的基础之上, 构建“可信”的网络环境则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3. 政治民主化促进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

2002年党的第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政治文明建设”写进了党的报告, 2007年党的第十七大报告又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和谐社会“四位一体”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目标。近几年来出现的孙志刚事件、抗击非典、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和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不仅向世界展示了我们的经济文化实力, 更展示了新一届领导集体临危不乱, 充满自信, 运筹帷幄, 同舟共济的高超执政能力。

从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的“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 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 到今天中央相继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 (2005年3月颁布)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6年1月9日新华社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2008年5月1日起实施) , 是我们党和政府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坚持拨乱反正, 继续思想解放的结果。在这种形势下, 我们有理由提出:“重大情况向人民报告, 重大问题由人民决定。”这是国家性质所决定的, 自然, 执行的过程必须遵循科学有序的原则。[1]

一个开放的社会, 一个民主的国家, 其公民只有能够广泛地获取他想知道的一切信息, 参与管理国家的一切事务 (依照一定的法律和程序) , 此时, 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与此同时, 只有从大局和稳定的前提出发, 思考和处理一切事务, 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和长远持续的发展。

4. 新形势下, 新闻报道发生重大变化———

一是采制权开始出让。以往, 只有领取了记者证的人员才可能深入一线进行采访报道工作。而今天, 随着博客、播客、微博等新的交流沟通方式的出现, 网民参与新闻采访报道的情况越来越多, 特别在记者之外, 还有一批业余和专业的“新闻线人”, 他们凭着自己的胆量和热情, 在事件发生后和记者一样赶赴现场进行采访。他们的出现, 既是对新闻人的一种挑战, 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是发布权有所削弱。由于采制权的某些出让, 传播手段和工具的发展, 政府官方发言人和主流媒体不再是一言堂, 不再拥有往日的绝对权威。广大的网民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等现代传媒随时发布自己对时事的看法和对主流媒体报道的不同意见。所有这些都对新闻报道的发布时机、发布方式提出了挑战。

二、怎样与新闻媒体打交道

1. 领导干部眼中的新闻媒体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媒体与行政干部之间的关系也愈加微妙, 政府被置于公众的注视之下, 面临的传播压力也日渐增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新闻记者》杂志社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对前来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习培训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名领导干部进行了关于“中国领导干部媒体关系”的问卷调查, 这些数据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领导干部对于媒体的态度和认识。[2]

调查发现, 领导干部对媒体的重视程度方面, 认为领导干部应对媒体是否重要的选择中, 认为“重要”的占61.5%, “很重要”占20.4%, “非常重要”占15%, “一般”的占3%。

关于“与媒体沟通是否为干部的必备素质”, 认为“是”占94.8%, “不一定”占5.2%;

关于“是否需要掌握与媒体沟通技巧”, 认为“需要”占90%, “需要掌握一些”占10%;

关于“您觉得面对媒体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选择“担心说错话”占31.7%, “不习惯面对媒体”占22.6%, “怕记者做文章”占21.9%, “环境不允许多说”占19.5%, “不知该如何面对”占4.3%;

关于“您对媒体监督的态度”, 选择“欢迎媒体监督”占56.2%, “有限欢迎”占27.4%, “看情况”占14%, “无所谓”占1.8%, “拒绝与抵制”占0.6%;

关于“您是否愿意接受记者采访”, 选择“愿意接受”占42%, “看情况而定”占38%, “不愿意”占10%, “无所谓”占4%, “回避”占4%, “拒绝”占2%;

关于“您认为与记者的关系”, 认为是“合作者”占60%, “朋友”占28%, “对手”占8%, “其他”占4%。

调查表明, 大部分的领导干部都已经觉察到行政工作与媒体传播之间的密切关系, 愿意实现与与媒体的合作, 进行有效的管理。但是, 我们也发现有极少数干部“拒绝与抵制”媒体监督, “回避”和“拒绝”接受记者采访, 还有8%的干部视记者为“对手”。如果这些领导干部在一个地方和部门与媒体打交道, 就可能出现差错甚至酿成大祸, 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 怎样与新闻界交朋友

新闻记者是新闻采编和传播的执行者, 与他们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宣传效果。政府官员与媒介打交道首先必须找到正确的位置和心态。否则不断出现官员“雷人语录”, 将有损官员形象, 同时也会贻误我们的工作。

出现“雷人语录”的首要原因是官僚主义。有些官员脱离群众, 脱离生活, 高高在上;其次这些官员们的品格素养较差。缺乏法律、国家政策、党政方针的相关知识, 缺乏一些基础的专业知识, 缺少社会知识;再次, 面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趋势, 面对网络传播带来的压力产生了抵触情绪, 因而时常会说些“雷人”的话;第四, 不可否认, 一些官员缺乏现代社会的舆论沟通能力和表达技巧, 这也是他们说话“雷人”的原因之一。

舆论沟通技巧和表达技巧可细分为语言表达技巧、文字表达技巧、肢体表达技巧等。官员面对各种人群, 与各种人群打交道, 得具备这样的技巧。具体来说有四个方面的要素:

第一, 对谁说, 即明确说话的对象。在单位和同事说话, 面对媒体对记者和公众说话, 说话的对象是不一样的, 这一点要搞清楚。第二, 说者为谁, 即说话者对自己的身份要明确。人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场合, 说话的身份也是不一样的。如果连自己的身份都弄不清, 讲话的口气当然就不可能到位, “雷人”的话自然就出来了。第三, 说什么, 即面对不同身份的人该说些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接受能力, 因人而异, 才可能做到有的放矢, 收有成效。第四, 怎么说。官员特别要好好学习舆论沟通和表达的技巧。其实, 很多官员也没说什么违反原则的大错话, 却被网友抓住了“小辫子”, 表达技巧不高的确是一个重要原因。[3]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在经历了多次与记者打交道后, 总结出《官员答记者问的14个‘不要’》, 即“不要做报告, 不要抖家底, 不要居高临下, 不要环顾左右而言他, 不要以不变应万变, 不要有对抗心理, 不要念稿子, 不要上专业课, 不要假装幽默, 不要借机捧上级, 讲话的前奏不要太长, 讲话不要超过5分钟, 不要讲空话、套话, 不要向记者发脾气, 更不可动粗。”[4]笔者曾与梁衡晤面, 他根据全国“两会”出现的录音笔事件特别强调最后一条。

传播技术的提高使发生在一个地域之内的公共突发事件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广泛传播开来, 突破空间的限制, 迅速积聚大量的注意力和各种意见表达。由于突发事件具有突然性、扩散性、不确定性、两面性等特点,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危机成为考验领导干部传播能力的重要标准。

危机发生后, 政府和媒体应各司其职。政府应以坦诚相待、平等相处的立场, 对媒体选择稿件、角度、预测和探讨表现出一定的开放与灵活性。

一般来讲, 危机传播中, 政府部门积极的召开新闻发布会是争取主动、获得支持的重要方式。现代社会通讯发达, 即便没有官方发布的消息, 各种相关资讯也会占据传播媒体。通过发布会, 将目前已知的情况公之于众, 表明政府对整个事件中的关注;将应对的策略告知公众, 显示政府去求解决之道的行动;借机表达赢得公众支持的恳切态度, 化被动为主动。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观察和研究, 人们总结出了几项危机传播的行为准则, 比如制订完备的危机传播预案, 并严格执行;第一时间发布信息, 成为权威信源;表达关注和同情;向公众展示政府的管理能力和专业水平;保持诚实和公开;自始至终做到及时回应;在危机的各个阶段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

记者们在新闻发布会之外仍然会继续寻求各种新闻资源。领导干部必然是他们的重要采访对象。依据新闻采访的基本原则和新闻传播的规律, 可以推知记者需要知道的是什么。比如, 危机为何发生?危机发生前有关部门是否提出警告?危机是否不可避免?谁来负责处理危机?有关部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处理危机, 现在进展如何?局面是否得到控制?危机还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公众应该做些什么?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预期今后还会发生什么?还有哪些坏消息没有公布?[5]

与记者交往中要注意克服可能存在的自傲、自卑、片面以及顾忌的心理。

自傲心理。常常表现为对记者主动联系工作表示漫不经心, 有的甚至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约定会谈的时间, 常常因某些不很重要的事情而错过, 使记者扑空;接待记者, 傲气十足, 爱理不理, 只提供一些已经报道过的材料, 不愿深入详谈;对记者的来往送行不愿意提供方便, 消息刊出后也没有一句感谢或者再联系的话等等。

自卑心理。常使行政人员面对记者不知如何接待是好。接待热情了怕记者认为是自己在讨好, 于是自己的成绩不敢大胆、全面的介绍, 自己的开拓创新又怕别人说是出风头。生怕说出一句话被记者抓住文章。这些表现都不利于开展工作, 特别是不利于提高宣传效果。

片面心理。对宣传过自己成绩的记者热情, 对揭了短的记者表现冷淡;对大单位的记者盛情款待, 对地方小报的记者却冷落一旁;对有名气的记者大加赞扬, 对一般记者特别是年轻的记者不屑一顾。这种片面性表现在接待记者的采访、座谈、提供材料以及生活安排上。新闻单位不论大小, 记者不论老少, 都应一视同仁, 提供同等良好的接待, 不可厚此薄彼。

顾忌心理。有不少领导干部见了记者顾忌重重, 不论宣传好坏, 怕与记者联系。宣传了本单位的成绩, 怕上级领导“鞭打快牛”, 怕左邻右舍犯“红眼病”, 怕职工说“吹牛皮”。宣传本单位存在的问题, 又怕上级说自己无能, 同行说自己平庸, 怕下级说自己“捅娄子”。不宣传自己, 又怕别人说自己封闭保守, 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总之前怕狼后怕虎, 不知如何是好。领导干部应该正确对待自己, 正确对待别人, 正确对待记者。

与记者交往也要注意几项基本原则:坦诚相融, 平等相处, 热情相助, 患难与共。

坦诚相融。即领导干部对人要胸怀宽阔, 以诚待人。只要是不属于保密信息均可以向记者通报。有些情况告诉记者也并不一定全部报道, 哪些情况觉得不宜宣传或者少宣传, 或延时宣传, 均可以向记者说明。政府坦诚对待记者, 记者也会维护政府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 不会轻率报道。

平等相处。指领导干部和记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双方应保持平等关系。记者到了政府, 不可当钦差大臣, 颐指气使;政府工作人员也不可以受宠若惊或视为麻烦。对于记者的正当要求要尽力满足, 对于记者的不正当要求应予以回绝, 对一时难以满足的要求应予以说明, 对自己的难处请记者予以谅解。不卑不亢, 是政府工作人员接待记者的基本尺度。

热情相助。记者的工作是十分辛苦的, 要领会上级的意图, 深入调查, 整理材料, 构思写作, 特别是实效性很强的报道, 记者们挑灯夜战的事是常有的。政府工作人员应予以热情帮助, 介绍采访对象, 提供采访方便, 查询参阅材料, 配送摄影照片, 特别是根据新闻工作规律和记者繁忙的特点, 保证记者采访的时间要求。在报道发出后, 相关人员要及时收集各方面反映, 与记者取得联系, 以使记者不断改进工作。

患难与共。有的政府工作人员只愿报喜, 不愿报忧。有了失误不仅不愿告诉记者, 对记者还遮遮掩掩, 遇着记者如实报道, 更是心怀不满。在他们眼里, 记者揭短是与政府过不去, 不仅在报道上不提供方便, 有时甚至在人格上对记者进行侮辱。这些做法都是不妥当的。

提高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是一项重要任务。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媒介素养宣言》称:“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介无处不在的社会, 与其单纯谴责媒介的强大势力, 不如接受媒介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这一事实, 承认媒介作为文化要素的重要性。”[6]2009年10月9日胡锦涛在世界媒体峰会指出:“当今社会, 媒体对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辐射日益加强, 对人们思想、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日益深入。”国务院新闻办前主任赵启正强调:“在这个时代, 新闻素养已经是执政能力的要素之一, 不会和媒体沟通, 执政能力就不完整。”[7]

领导干部学会同媒体打交道, 既是一项新的任务, 也是对新时期干部素质的一项新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努力学习, 勇于实践, 勤于总结, 必定会大有成效!

参考文献

[1]赵振宇:关于修改“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 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两句话的思考, 2006年第1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王石泉:领导干部眼中的新闻媒体和新闻报道——来自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调查报告, 2010年第2期《新闻记者》

[3]肖畅:官员说话如何不“雷人”——赵振宇教授专访, 2009年11月14日《长江商报》

[4]梁衡:官员答记者问的14个“不要“, 2010年第5期《今传媒》

[5]史安斌著《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第99页,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4年出版

[6]叶皓:媒体时代官员必需的媒介素养, 2011年第1期《新闻与写作》

跟书打交道 篇2

最初接触的书本是在我八、九岁的时候。一本叫做《安徒生童话》的书,在《丑小鸭》中,一个经历太多困苦和灾难的丑小鸭,在好心人的爱护帮助下,终于变成了美丽的天鹅的故事。一篇《皇帝的新装》,让我小小的心灵对统治阶级的愚蠢和丑恶的无情嘲弄而憎恨。在奶奶的影响下,我越来越喜欢看书、读书。我那时候最爱看童话书。上了中学,我结识的第一位朋友是《西游记》,它也是我第一次接触的古代文学作品。我还钟情于外国文学,如《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 记得初次读后使我流泪的书是高尔基的《童年》,写的是高尔基亲身经历的一段童年往事,真叫人潸然泪下。正如此,我更加倍感自己童年的幸福。的确,书给我带来了苦与乐、忧与愁,在书中能发现更广阔的世界和更精彩的人生。对于我来说,失去书籍,人生会失去不止一种乐趣;人不读书是生命价值的折损。因此,只有认真读书,才能品味到书中流淌的知识里蕴含的哲理。书中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有脍炙人口的文章,还有丰富生动的文字。因此,我们更要品味书籍。书简直可以说是至高无尚的

每到星期六或星期天,我都会抽空到图书馆去啃书,时常忘记吃饭。每当看到精彩部分,我都会随着主人公身临其境。我看书最夸张的是,会捧腹大笑,也会放声大哭,更会极度无奈。我是那种爱书如命的人。有一次,一只小狗叼着我心爱的小说到处乱扔,我立即火冒三丈,恨不得把这只动物踹到太平洋去喂鱼。

提高执政者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篇3

近几年来,部分领导干部由于不了解新媒体环境的特点和规律,缺乏与新媒体合作的经验,在与他们打交道时常常会因态度、方法等失当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和纠纷,招致物议,给自己和所在部门的形象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甚至造成恶劣的后果。例如,2003年“非典”侵袭了我国部分地区,一些地区控制消息。广州市政府在新闻发布会上,干部打着官腔,态度傲慢。结果媒体群起而攻之,网络迅速传播不利于相关方面和整个社会稳定的信息,舆情汹涌。如此时危机错误应对,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分析应对媒体的失当,主要有以下几种:采取“鸵鸟政策”,缺乏坦诚,往往采取隐瞒的做法,封锁信息,妨碍公众知情;遇到要害性问题,避重就轻,甚至干脆回避问题,只谈积极面,避而不谈消极面;面对质疑和诘问,不能冷静对待,甚至态度傲慢,指责媒体。在回答记者问题时表达失当,或者口径不一,自相矛盾,互相矛盾,让人莫衷一是;或者答以“无可奉告”,冰冷拒之:或者使用内宣语言,平添理解难度。最恶劣的,就是出言不逊,甚至出口伤人。由此可见,当今执政者亟须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素质和能力。

首先,必须深刻理解新闻传媒的党性原则,正确对待媒体,切忌与媒体对抗。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正确认识和处理新闻媒体的党性和人民性相一致的关系至关重要。新时期传播介质日益现代化,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传递信息迅速,传播内容丰富多样,传播范围更为宽广,人民群众了解世界、关注社会的热情空前高涨,知情欲求和参政议政诉求与日俱增。有的地方曾经对政府的失误或错误采取隐瞒的做法,已经损害了政府形象、造成了恶劣影响。所以,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迫切需要。执政者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到,新闻媒体不仅应为本地、本部门从政者服务,更应为人民服务,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公开信息,是当前应对媒体最重要的手段。去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媒体纷纷报道。四川省政府在应对这次自然灾害的公共危机处理中,对所有的媒体公开信息,全面宣传,正确引导舆论向着有利方向发展,从而取得了有效的成绩,树立了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这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值得学习和推广。

其次,必须正确运用媒体,有效引导舆论。水能栽舟,亦能覆舟。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如果运用得当,就会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王国庆指出:“现在的领导,第一是不愿说,第二是不敢说,第三是不会说。与其晚说,还不如早说:与其让其他人说,不如我们自己说;与其让外面人说,不如让自己人说;与其让外行说,不如让内行说:与其让一般人说,不如我们领导干部特别是高层领导自己来说。”他不仅指出了当前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态度和方法之不足,例如怕媒体、反感媒体、轻视媒体、回避媒体、乱用媒体,甚至通过媒体搞“一言堂”,同时也指出了正确运用媒体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应从中得到启迪,正确运用新兴媒体,掌握其运作规律,寻找正确处理的方法,从而避免由于对新媒体规律及其正确运用无知而发生各种问题。

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篇4

在我国,长期以来,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更多时候被当作单纯的宣传工具。新闻媒体的主要任务就是积极、准确、生动地宣传党和政府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使政策得以贯彻执行。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闻媒体已经转换了角色和报道的方向,除了极个别主流媒体外,大部分媒体从以前的“党的喉舌”转化为市场经济下的商业传媒,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媒体形式也从以前单纯的报纸、广播发展到现在的电视、网络、手机等等,社会及公众获取新闻的渠道多了,得到信息的速度快了,对新闻的需求量就大了。于是,为追求“独家新闻”、突出“眼球”效应,新闻媒体不遗余力地追逐那些公众关心、刺激公众的新闻。有时,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了一项工作,希望媒体报道出去,但是媒体往往不感兴趣;工作当中出了纰漏,出了失误,不希望媒体报道,媒体却铺天盖地地报道。这说明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媒体缺乏足够的认识,同媒体打交道的方式不是太好,在与煤体打交道的时候常常处于被动状态。

一、媒体的含义及现状

在现代社会,媒体就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为了赚钱,媒体就要吸引读者、吸引广告商。由于媒体众多、形式多样化,媒体之间的竞争格外激烈。新闻媒体要抢新闻、挖新闻,要在第一时间报道新闻发表独家新闻,于是很多事件在没有被进一步核实的情况下,就被当作新闻报道出来了,并且被各种媒体连篇累牍地进行追踪。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交流十分发达,要把消息全部封锁起来根本不可能。可以说,几乎没有能封住的新闻线索。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媒介化的时代,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甚至每一个公民都被各种媒体包围着,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媒体发出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这样的态势决定了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需要更多地面对媒体,尤其是党和政府对新闻媒体的采访面越来越开放,传媒的巨大影响力使其成为与公众沟通的首选。新闻媒体越来越市场化,各个行业都有对口记者。媒体强化平民意识,关注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报道触角伸向社会底层和生活的角角落落,直接后果就是那些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单位和部门不容分说地被推到了媒体和公众的面前。更重要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公众对于权威信息的渴求,对信息公开、透明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的存在,使得众多热心的网民都可以把他看到的、听到的事情,用他自己的方式在网上发布出去,就成了一条新闻。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条新闻线索都不太可能被封锁。封锁消息是一种愚蠢的行为,结果只会与初衷南辕北辙、适得其反。2003年对“非典”的报道就是教训。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意识到隔绝、封锁不是办法,应该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开放中国媒体,与其禁止,不如引导。通过媒体来引导舆论、利用媒体统一宣扬、推动工作,是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是领导水平与领导艺术的体现,是被实践验证了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从树立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形象的角度讲,新闻媒体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塑造积极正面的形象,二是化解负面影响、重塑形象。媒体就像夹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众之间的“放大器”,好的形象可以令你获益,坏的形象将使你举步维艰。新闻媒体在疏导群众情绪、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形成社会共识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媒体,因为媒体的报道影响着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公共形象,如果形象不佳,公众将不信任我们。我们应当学会与媒介打交道,加强跟媒体沟通,善待善用媒体。

二、如何与新闻媒体打交道呢

第一,树立一个良好的心态。既不要视媒体为“敌人”——设防戒备的心态,认为记者是专门揭短的不速之客;也不要把媒体当“工具”——有需要就招来,只能说好,不能说坏,只能配合,不能“添乱”。从工作关系的角度说,记者们不是朋友,更不是敌人。因此,对待媒体,应当转变观念、调整心态、坦诚面对。回答记者提问像处理日常事务一样,当作是工作的一部分,不回避,不作秀。要在平等、信任、尊重的基础上,与新闻媒体彼此支持,相互配合,和谐共处,共创双赢。

第二,搭建与媒体互动的平台。要与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平时就主动保持常态化的联系,与媒体和记者形成一个平等、公开、日常化的工作关系。及时向媒体提供信息,使媒体能够准确地向社会报道相关内容;有需要宣传发布的信息,邀请媒体做好配合;遇到突发事件,迅速弄清楚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等情况,了解对外宣传的分寸和尺度,做到心中有数;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掌握与媒体打交道的主动权,有效地促进工作的开展。

“先下手为强”。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特别迅速,谁先把发生的事件发布出去,谁就占据了主动,就控制了舆论导向。如果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能够及时主动、客观真实地向媒体和公众介绍发生的事情,这样就不会给媒体一些猜测、编造的余地,就能够掌控舆论的导向。否则,等事情发生、媒体报道后,再去做被动的解释工作来弥补,就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第三,坚持尊重事实的原则,学会智慧地应对媒体。面对媒体采访,坚持有什么说什么,遇到不知道的问题,就坦诚面对,切忌为了维护所谓的形象去编假话。同时在尊重新闻媒体的前提下,又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能只说“YES”,还要说“NO”。可以说,大部分媒体和记者都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修养,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采访报道,但是也不排除一些不太友好的记者。在拒绝他们时,要讲究方法,这样既避免了一些负面报道,又可以继续保持良好的关系。

面对媒体的舆论监督,不要有消极和抵触情绪,更不要为了顾全所谓的“大局”而颠倒黑白,结果置自己于更不利的境地;努力做好工作,减少批评性报道的诱发因素,让媒体“无话可说”;同时,还要正确看待新闻报道出现的瑕疵或漏洞,当报道失实和不全面时,应本着相互理解的态度及时与媒体沟通,掌握主动权,以最快的速度来消除公众的误会。

第四,培养媒体素养,熟悉了解媒体运作的规律。掌握与媒体打交道的方法和技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官员从事公共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而在我国,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都没有接受过如何应对媒体的培训,使得在应对媒体时表现出本领危机。我们要学习新闻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的知识,主动向媒体求教,通过学习掌握应对媒体的技巧和办法,与媒体结为良师益友,同时通过学习还可以增强与媒体打交道的信心和本领。

在与媒体打交道的时候,要抢占舆论先机,针对新闻宣传面临的新形势和传媒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在舆论引导上,首先要快,要及时。事件发生后,不能等有了最终结果再报道,要边处理边报道。

在应对媒体的时候,应该采取简洁实用的方式,该说的话不要含糊其辞,不该说的话绝不能画蛇添足。不要讲难懂的专业术语,也不要讲官话、套话,应该清晰、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避免任何负面的、非建设的话,更不要节外生枝,带来被动。

三、结语

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都要尊重新闻媒体的规律。要重视媒体、善待媒体,宽容舆论,尊重记者,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地了解媒体的工作特征,用新闻媒介的传播理念和技巧来把握与媒体的关系,学会与媒体打交道。以新闻舆论为监督,积极主动地改进和做好各项工作。

摘要:本文从多方面多层次论述了在了解媒体的基础上,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如何与新闻媒体打交道。

关键词: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打交道

参考文献

[1]潘知常,彭铁林.怎样与媒体打交道——媒体危机的应对策略[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2]汪兴明,李希光.政府发言人15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如何与猎头打交道 篇5

房地产、证券行业表现活跃,这主要是由于房地产行业处于洗牌阶段;而证券和基金的离职率较高,人事变动也较频繁。

而医疗和化工行业的表现与去年同期相比没有增长。Jerry表示,以医药行业为例,今年经济形势并不乐观,因此很多企业都收紧了成本。一方面国家在力推医改,尤其下大力气整顿以药养医的不良环境,使得很多医药代表受到冲击;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外资医药公司的医药产品快过保护期(一般来讲,药品都是发明专利,保护期限是)。很多医药公司不得不加大对新药的开发力度,同时对市场和销售的关注度降低,双重压力下,流入到人才市场的销售、市场人才较多。

经济的不景气使得市场上很多企业的预算收紧、空缺岗位不多,招聘方在招聘时更加的谨慎,发放offer的时候也会综合考量,基本上宁缺毋滥。另一方面,候选人跳槽的时候也会更加谨慎。经济形势好时,很多候选人先辞职再跳槽,留给自己较多的个人调整的时间,但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候选人跳槽变得异常小心。

猎头探秘:中高层管理人员跳槽旅程

对于中层管理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企业一般会采取猎头的方式觅取人才。那么,对于这部分人才来说,该如何与猎头打交道、谈判以防“跳空”呢?据此,笔者采访了任仕达中国市场总监孙海宁。

大多中高端人才跳槽节前已敲定

据孙海宁介绍,其实对于节后这批中高端人才跳槽高峰的到来,大多是在节前已经敲定,准备工作等在春节前大体已经谈判完成,而这批人多数会留出1-3个月的等待空间,拿完年终奖之后再到新东家入职,

节后出现的新的招聘岗位,大多是由于这些中高端人才的流动带来的空缺。

初次与猎头“交手”:电话沟通有技巧

在跳槽的人群中,不少是第一次才接触猎头公司的白领。对中高端人才来说,接到猎头公司的电话时,即使目前没有跳槽意向也不要一概回绝,应多与猎头沟通,了解其岗位的需求、职责等,因为也可以从这其中了解到行业需求现状。猎头公司的电话,一般包含几个方面,一是目前的机会、招聘公司的情况,你是否打算换岗位等。根据行规和与招聘企业的约定,猎头公司不会随便告诉你是哪家公司在招聘,只告诉这家公司的大体情况。

一般猎头接到委托后,会通过他们的人才数据库或在对方同行业间展开搜寻,然后约见候选人进行面试,根据面试锁定三至四名最佳候选人,并对之进行背景诚信调查,然后将最佳候选人推荐给用人单位面试并选出最终被录用者。

猎头面试重在突出工作经历

对候选人来说,通过猎头走到面试这一关已经说明候选人的条件比较符合企业的岗位需求。但由于应聘的都是需有相关经验的中高端岗位,因此孙海宁建议,在接受面试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或说谎,猎头最看重的是诚实、客观。因为猎头的对象都是中层高管理人员,一个候选人有可能直接影响着一个部门的成长。

候选人在面试时应重点强调自己某方面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成绩,要突出重点,并且强调自己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并具备相应的领导管理的能力。

中高层管理人员跳槽提醒

孙海宁提醒中高端管理人员跳槽一定要谨慎:

首先,切忌听一面之辞,否则很容易“跳空”,即那些看上去职位薪水都很光鲜的岗位,实则是由于暂时的需要特设的岗位,或者有名无实。

其次,要在与企业沟通的过程中多方面了解公司的领导体系,要了解直接汇报的上司及领导风格。并且,要全面了解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及财务状况等。

与谎言打交道 篇6

第一类谎言,是不忍卒读的那种浮华。

多数充斥于国内书报亭的时尚类杂志中,什么“你永远不要相信在本地可以品尝到异地美食的精髓。我经常打着飞的,到处闲逛,就是为了吃一个地道。”写这种狗屁文章的小资常落款Ellen或Lucky,他们能够无限美好地写道:曾经花了1400块钱的往返机票,就是为了跑到南京一个小铺吃两碗2.5块钱的“鸭血粉丝汤”;曾经花了3000块钱“打飞的”到香港,就是因为想念顺昌的双皮奶。估计全是被朱利亚·罗伯茨主演的《漂亮女人》给祸害的,朱利亚·罗伯茨傍了一个大款,她只要说想要什么,立刻就会有什么;比如说她在街上看到一个歌剧海报,多瞄上两眼,那个大款立刻心领神会,主动买了两个小时以后飞往纽约的机票。但我们国家的Ellen和Lucky呢,从一些小地方来,都不愿意假期回去看望生活拮据的双亲,只凭看了一些DVD就开始胡编乱造自己的奢侈生活,仅仅从连环画上了解到一些贵族生活的皮毛,就拼命给我们讲解什么叫贵族了!他们早已把自己想象成公主与王子,极其任性,视金钱如粪土,以至于让人觉得他们要么是患了妄想狂,要么是生于贪官污吏之家。孩子们,真贵族真有王室血统的现在都努力表现自己的“平民气质”了,高尚生活的确应该有吸引力,但是拜托你们如果不会吹牛可以先打个草稿,蓝图画得真切一点,写出来的文章要有专业水准,否则板砖伺候!

第二类谎言,温情脉脉,受益终身,它专属于做父母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都曾听母亲说过“我不饿,你吃吧”“妈妈爱吃鱼尾巴”“你先睡吧,妈妈不睏”;当我们从远方归家,给父母送上礼物红包的时候,又会被父母嗔怪“净瞎花钱,我什么都有”;当父亲被伤病折磨,孩子焦急万分在一旁潸然泪下时,父亲乐呵呵地拍着孩子的肩膀“快回去吧,这点算什么,不痛!”直到父亲永远离开了孩子,孩子才意识到天空塌了一半,那些谎言都是爱的表达,是为了让孩子健康、知足、不受伤害、快乐地翱翔。走遍万水千山,看青山有爱,看秀水含情,原来父母的爱从来未曾离去……

草根创业怎么和银行打交道 篇7

小微企业不能得到银行融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朱晓芳分析认为,很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往往隐瞒销售收入和经营状况,造成财务不实,报表不真,银行资信评估和贷后跟踪管理难。其次是担保难。中小企业缺乏符合条件的资产作为抵押物,担保不足,一旦出现风险,银行损失难以补偿。 最后,中小企业的法人治理机制不完善也是造成融资难的一大原因。

光大银行支行副行长朱晓芳建议, 小微企业应更注意如何与银行“打交道”。“中小企业融资首先要了解银行的特点,银行是一个商业机构,要按商业规则办事,相互了解就要学会与银行打交道。民营企业在跟银行打交道的时候,第一要展示自己,第二要问银行最近有没有什么新产品和服务适合自己。 建议民营企业主们多和银行沟通,这样小微企业才能更好地得到融资,而且能在比较低的成本上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

缪昌文:与混凝土打交道的院士 篇8

好读书才有好人生

“我小时候可是个调皮虫,常在村里走西家、奔东家,家里人都拿我没办法。”缪昌文说。虽然这样,但他还是很讨人喜欢,在学校里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不是第一就是第二,这与我爱读书的习惯分不开。”

缪昌文1957年出生于江苏姜堰,1978年考上大学后才离开家乡。他的祖父与父亲都是乡村教师,为人诚恳、德高望重的他们给了缪昌文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始终都在学习他们谦卑待人、认真做事的态度。”缪昌文说。在乡村度过的童年与少年时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我小学念的是王家小学,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当时一位叫做戴文海的老师。”缪昌文告诉记者,戴老师家藏书很多,他常常一放学就跑到老师家进行课外阅读,文学经典、科普著作、地理杂志……常常看到忘了回家。

中学时,缪昌文就读于大伦中学,两年半初中,两年半高中。在那段时间里,他惊喜地发现自己已经能够自学微积分课程了,平时的考试也都能取得十分优异的成绩。

1974年高中毕业后,因为时代的原因,缪昌文没有能够顺利地走进大学,而是回乡开始了3年的劳动,“白天我什么活都干,但是到了晚上还是会继续读书,让自己不要把学的东西忘了。”付出总是有回报的。1977年,国家决定恢复高考。依靠比较扎实的基础以及从不懈怠的刻苦精神,缪昌文凭借优异的成绩幸运地成为“拨乱反正”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东南大学学习。

缪昌文表示,当时为了填写志愿可是伤透了脑筋:“志愿来来回回修改了有五六次,最后我听从了学校一位主任的意见,报考了有‘小清华’之称的东南大学。”而“建筑材料及制品”这个专业则是老师出于报考人数少、入学容易而建议他填报的。

冷门专业也能做出大成绩

初进大学校园,一切都显得那样新鲜。刚从“文革”中走出来的学生们对知识充满了无限神往。在勤勉、上进的班集体里,缪昌文表现十分突出,很快就担任了系里的宣传委员。尽管缪昌文所学的是看似很冷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专业,但机遇往往垂青有准备的头脑。缪昌文大学毕业时,正值国家科技人才青黄不接、出现断层的特殊时期,品学兼优的他很快进入了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工作。凭借出色的表现,不久他便成为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派往丹麦进修的第一人。

在丹麦学习时,同学中有不少是西方政要的孩子。那时的中国在这些西方“公子哥”眼里是个“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十分贫困、无足轻重”的国家,因此,没有哪个同学会去主动亲近像缪昌文这样的中国农家子弟。相反,他们在言谈举止中还不时地对这位来自东方古国的留学生流露出轻鄙之意。

缪昌文秉承祖父和父亲诚实做人、认真做事的传统,暗自给自己鼓劲,一定要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学出真本事,用成绩向大家证明:中国的学生更优秀。当三个月的基础理论和研究、实验技能培训结束后,缪昌文的优秀成绩令导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在项目实施阶段,缪昌文的创新思路,就连学识渊博的导师也为之惊诧。后来,导师常邀缪昌文和他共进晚餐,这使得缪昌文获得了更多的与老师交流的机会,也收获了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导师常对自己所带的其他研究生说:“如果你们都像Mr Miao这样,我就太高兴了。”

在丹麦的一年,缪昌文整天泡在封闭的实验室里,取得了相当于在国内四年的工作成效。虽然备尝艰辛,但他的研究技能和创新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转瞬间,一年的国外学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丹麦的同行看中了缪昌文深厚的潜力,邀请他留在丹麦工作。盛情之下,缪昌文没有丝毫心动,他毅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工作和生活待遇,如期回到了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潜心钻研,让混凝土不“开裂”

虽然是“误打误撞”地与建筑材料专业打上了交道,但缪昌文告诉记者,在上了几堂专业课后,自己就对这个行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缪昌文说,有些新建的房子之所以很快就出现了问题,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建筑材料的寿命太短,因此他的研究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由此延长建筑物的寿命;二是实现建筑材料的多功能化;三是实现建筑材料的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

其中他最熟悉,打了20多年交道的便是看似寻常却并不简单的混凝土。“混凝土是盖房子、建工程必不可少的材料,它最大的通病是容易开裂。平常老百姓买了新房,验房时最在意的也是墙体及楼板是否开裂。而对于重大工程,混凝土开裂更是影响工程质量的‘杀手’。”

2004年,缪昌文参与了三峡大坝三期工程的建设。“混凝土的主要胶凝材料是水泥,水泥遇水会产生水化热,水化放出的热量越高,降温幅度越大,越容易开裂。因此在三峡三期工程中,我们主要通过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外加剂,控制水泥水化过程和阶段水化热量,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最终依托我们的技术,同时依靠业主、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共同努力,三峡工程从完工至今,600万立方米的大体积混凝土尚未发现质量性裂缝,成为了世界建坝史上的奇迹。”缪昌文说。

除了三峡三期工程外,缪昌文参与的“世界级”工程、创造的“第一”还有很多。在参与建设世界最大的斜拉桥苏通大桥时,他将混凝土一次性泵压到306米高空,并解决了268米超长T型箱梁预应力张拉前不开裂,以及4万多立方米大体积承台无裂缝等高端技术难题。在参与修建世界最长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时,他带领他的团队帮助解决了砂浆填料的技术难题,使高铁列车开起来更顺畅。

难忘故土,回报家乡哺育之恩

“我小时候家庭很困难,多亏老师和乡亲们的帮助,我才考取了大学,有了今天的事业。我总想尽可能地为家乡多做点事,以回报父老乡亲们。”缪昌文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他先后捐资5万元给家乡小学,并为大伦中心小学新校区免费设计施工图纸;他还捐资6万元为村里修建水泥路。2003年教师节前夕,他特意从南京赶回姜堰,与姜堰市教育局共同设立了“姜堰市弱势群体子女文化教育奖学金”,双方每年各出资5万元,暂定期限为10年,主要资助姜堰市贫困家庭考取高中及其以上学校的优秀学生。

2005年重阳节,由缪昌文捐资100多万元新建的大伦镇塔子村敬老院交付使用,这是泰州市首家由个人捐资建成的敬老院。看着首批入住的孤寡老人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笑容,缪昌文承诺,今后每年都要资助敬老院10万元,用于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医疗补助。他要让老人们在这里无忧无虑、开开心心。

与人打交道要巧用交际词 篇9

交际用词应该遵循礼貌原则:在会话中对别人少贬低,多赞许;在会话中尽量让别人少吃亏,多得益。具体展开语言实践,可以用好以下交际词。

一、尊重对方用敬词

“陛下”原意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用为对帝王的崇拜。汉蔡邕《独断》:“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陛下者,陛,阶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阶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蔡邕交代了“陛下”作为敬词的来龙去脉。“驾”原指车辆,借用为对人的敬词。如:大驾、劳驾、挡驾。“大驾”,古代称皇帝的车驾。后来用为对人的敬词。如:恭候大驾。这是用借代修辞方法形成的敬词。

有表示美好意义等词素(如令、贤、老、大等)构成的敬词。

“令”类:令兄、令妹、令爱(嫒)、令郎、令阃、令亲、令堂、令尊等。

“大”类:大伯、大哥、大姐、大妈、大娘、大人、大嫂、大婶儿、大叔、大爷、大师、大师傅、大车等。

“老”类:老大娘、老大爷、老爹、老奶奶、老人家、老太太、老太爷、老兄、老爷爷、老爷子、老丈、老板、老前辈、老师傅、老总、老天爷等。

也有动作类的敬词。如:拜访、拜服、拜托、拜望,奉托、奉告、奉还、奉陪、奉劝,惠存、惠顾、惠临,烦劳、劳步、劳动,光顾、光临、候光,赐教、明教,驾临、屈驾、枉驾,恭候、候教,借问、俯就、斧正、请问,等等。

二、对己用谦词

谦词,就是含谦虚口吻的言词,如“过奖、不敢当”等。对己称或行为用谦词,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表达的是“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意思。

鄙,鄙人。自称的谦词。唐李复言《续玄怪录·琴台子》:“鄙为崔氏妻,二男一女,男名琴台子,鄙尤锺念。”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至于终始之盟,则固不在忒,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处;婢仆见诱,遂致私诚。”用在名词前,用以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鄙心、鄙言、鄙臣、鄙土、鄙见、鄙意等。

拙,自谦之词。《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六·安东平》:“微物虽轻,拙手所作。”《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正是拙女,止有三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局诈》:“区区拙技,负此良琴。”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拙号余敬唐,就是本村人。”拙,可称自己的文章、见解等。如:拙笔、拙著、拙作、拙译、拙见。

谦称跟自己相关的谦词还有:不才、不佞、刍荛、后学、仆、妾、区区、晚生、愚、在下、鲰生,敝、不敢当、弟、菲、管见、寒门、贱、绵薄、蒲柳、续貂、歪诗、罪过等。

行为上的谦词有:过奖、过誉、厕身、承乏、痴长、刍议、错爱、斗胆、敢、见笑、冒昧、哪里、辱、忝、涂鸦、献丑等。

三、客套词

对别人多讲客气话,有助于热络感情、方便工作。所谓客套词,即表示客气的词,如“劳驾、借光、慢走、留步”等。

常用的客套词有:叨光、借光、赏光,表示请别人帮助。见教、叨教、指教,表示受到别人的指导。分神、劳神、费神,用做请托的客套词。

其它的还有:不安、晚安,指正、教正、雅正,劳驾、有劳、偏劳,扰、打扰、叨扰、相扰,不谢、不送、不客气、不吝,再见、回见,哂纳、笑纳,少陪、失陪,同喜、恭喜,失敬、失迎,承、承蒙、承情,久违、久仰,屈就、屈尊,费心、心领,赐、赐予、赐复,包涵,拨冗,怠慢,发福,高攀,挂齿,难为,少礼,赏脸,恕,眼拙,死罪等。

四、委婉词

生活中总有一些不便直说的话,此时可改用比较委婉、圆转的词说出,避免尴尬。这些词就叫做委婉词。中国人忌讳“死”。在君主时代,“晏驾”“崩”,皆称帝王死。“薨”,称诸侯或大官死。“羽化”“上天”为道教佛教人士称“死”的委婉词。一般民间,表达跟“死”有关的词有:无常、千古、作古、不讳、老、长眠、永眠、百年、过去、仙逝、寿、归天、归西、不在、弃养、见背等。

其它的如与战争、排泄物等相关的词有:兵戎,净桶、净手、更衣、告便,例假,同房,清减、清瘦、富态,老实,割爱等。

五、其它交际词

爱称词与憎称词是反映人们爱憎分明的词。爱称,表示喜爱、亲昵的称呼。“爱称”,主要用在对小孩的称呼上,甚至延伸到对小动物的称呼上,有拟人色彩。爱称词,如:宝宝、蚕宝宝、宝贝、乖乖、小人儿等。憎称,表示憎恨、厌恶的称呼。“憎称”,用于对敌人的愤恨,尤其对于侵略我国的外国人的称呼。如“大肚子”,对地主或资本家的憎称。“鬼子、洋鬼子”,憎称侵略我国的外国人。

美称与讥称之类的词具有颂扬与讥讽意味。美称,赞美的称呼。“甫”,古代加在男子名字下面的美称,多指别名。后来指人的表字,如:台甫。“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如:夫子、诸子百家。“姬”,古代对妇女的美称。“士”,对人的美称。如:烈士、勇士、女士。“宝塔”,塔的美称。讥称,用旁敲侧击或尖刻的话指责或嘲笑对方的错误、缺点或某种表现的词。

讥词较多反映人们交往中产生的对社会的看法,如对无能、权势、残疾、炫富的鄙视、嘲笑、挖苦、嫉恶如仇之类。讥词,如:二百五、窝囊废、愣头儿青、二愣子、钦差大臣、铜臭、病夫、大腹贾、乌龟、烟鬼、独眼龙、守财奴、万事通、冤大头、夫子、土包子,掉书袋、抖、镀金、吃瓦片儿、泄气、开窍、德行、恋栈等。

戏词与詈词,言语交际中嬉笑怒骂皆成词。戏词,用有趣的引人发笑的词开玩笑。如:文抄公、火头军、黄毛丫头、病包儿、口福、打屁股、打游击、伸腿(伸腿儿)、玩儿完、报销、孔方兄、呜呼哀哉、哭鼻子等。詈词,即叱骂词,一般用形象化的比喻,比喻成植物、动物,把人矮化。如:懒虫、糊涂虫,坏蛋、笨蛋、滚蛋,傻瓜,蠢材,货、笨货、蠢货,贱骨头、畜生、废物、扫帚星、杂种、混帐、王八等。

如何与权力部门打交道 篇10

对商人继续发展不利

广州海邻塔吊租赁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正

我们总是面对许多诱惑,既然是商人,追求利益最大化,似乎是无可非议。因此,当一种赢利模式出现时,我们本能的反应自然是去追逐。

不过,向权力支付租金换取利润的模式,真的是我们商人所需要的吗?

有的生意人是为生意而活着的,利益就是一切,没有道,也没有义,为求目的,不择手段。而真正企业家的则不同,他是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组建起企业团队,建立起企业规章制度,有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也反过来净化着社会的风气,引导大家正确认识利益和规则的关系。真正的企业家一定是遵守规则的。

通过向掌握权力的人支付灰色的甚至是黑色的费用,换取生意上的好处,与非法谋利有什么区别呢?一旦我们习惯了那样的经营方式,很容易就获利了利益,我们就不会那么自觉地遵守规则了,也不会把诚信作为我们的商业信条了。

一个真正的商人或企业家,一定不会选择那样的经营方式。因为通过商人的头脑与智慧运作的生意,已经包含了合理的可以维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利润。成功地实现预期利润,本身就是人生极其难得的一种体验,这是生意人用权力者给他们的所有金钱都购买不到的。

社会的发展要求社会商业环境向着健康、诚信、有序的方向前进,这是消费者、商家与政府博弈的最终结果。如果我们不希望在不远的未来被淘汰,那么,我们现在就要学会未来的游戏规则:在法制、诚信、有序的环境中生存!

“权变”背后的策略

奇正精信企业咨询机构总经理孙繁任

这样的现象很平常,也很中国。我对此完全理解,但深恶痛绝。因为这是一种大祸害。

如果我们认了权力周旋这回事,那么背后就是“权力绑架”——我们的行为与决策受到了权力的非正常胁迫。上面那家企业董事长的无奈是“被绑架者”的无奈,对“绑架者”的屈服会带来变本加厉的威胁。今天税务局来个亲戚、明天工商局来个朋友,后天质检局来个小蜜,这些“皇亲国戚”互相攀比待遇,彼此计较特权,谁受得了?我见过不少收罗这类“人才”的企业,几乎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一位有经验的老板说,请小鬼,必要有大鬼在后等待;当然,也有加入“绑架者”行业的,因为交了保护费,干脆同流合污,但这样就渐渐离开了合法经营的线路。

如果认为这是个别现象的个别处理,那么,这种“个别”很快就会殃及全局。灰色收入是最大的企业黑洞,堵都来不及还敢网开一面?你可以堂而皇之地拿,我就不可以隐而蔽之地取?用双重标准来对待员工,因为人心不服,自然就会形成“要拿大家拿,不拿白不拿”的企业文化。胆大的大拿,胆小的小拿,最后是法不责众,企业腐败疯狂蔓延。

事实上,对企业来说,可怕的并不是天灾人祸,而是信心的沦丧。企业用什么样的人实在是企业志向、企业意志、管理水平的真实体现。大家现在都在反思家族企业问题,其实家族企业的本质并非是血缘、姻缘至上,而是任人惟亲。哪怕企业管理层中没有一个是亲戚,但只要用人标准是情感的亲疏、关系的远近,而不是论才干道德,就是家族企业。这样的企业势必会造成员工对人际关系的过分关注,没有人会真心做事,与企业同甘共苦。这种用人方法不可能吸引真正有才干的人,留在企业的也是权宜之计。在这样的企业工作,谁还会对未来抱有期望?也许有人会说,这并非因为“情”,而是因为无奈或者是利益,不对,其本质是不恰当的关系导致不恰当的管理行为。

读到这里大概有人会嘲笑我的迂腐。其实,我很明白在中国凡事都得讲“权变”,权变的背后是深思熟虑,是策略。我认为:

第一,这种用人办法,在企业初级阶段为之无大碍,因为这时本来就是靠机会、靠关系赚钱。但企业一旦要靠系统、流程、团队赚钱就必须坚决予以清除。

第二,任何组织都必须坚决杜绝特权阶层的形成,不管这种特权来自什么方位,是特殊背景,是倚老卖老,是功勋卓著,还是背景人物,都必须“杀大”,因为特权阶级会破坏游戏规则,会导致非常报酬。不拘一格降“人才”,有多样的解释和理解。对“特殊人才”要“养在社会、用在企业”,让他们在企业的体外运行,那样,你“法外开恩”也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也罢,都不会伤及组织本身。

第三,要学会运用“大罪可恕、小错必究”的管理理念,往往大错是因为无或者疏忽,一旦经历并反省后有可能终生不犯。但小错往往是因为轻慢,因此,容易明知故犯、屡教不改,并引起别人的仿而效之,这才是一个组织真正败垮的原因。因此对那些仗着特权贪得无厌之徒,在清除之后,必须小题大做,大肆讨伐,彻底清除其流毒。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走上健康的发展之道。

现实中的灰色经商环境

新嵇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源

从目前的大环境来说,我们暂时还无法避免案例中所出现的情况。对从商者而言,这就是使他们产生困扰的灰色经商环境。在灰色经商环境下,对于企业经营人员而言,不行贿根本做不成生意,而行贿又违反社会和商业道德。

“灰色经商环境”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政府对资源分配的极大权力及其对市场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政府的决定可以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重组、企业高层的任命等,这是国有企业方面。私有企业的情况就像案例所讲述的那样影响市场的进入、税务的多少等。同时,还有的企业自身存在产权不明晰,很多地方政府参股企业,还有的是政府官员暗中参股企业。官商利益相互渗透,企业经营难以独立。

从我身边的企业来看,其营销策略上都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十分重视与政府的关系、重视高层公关。作为经济人,在经济活动中的理性选择就是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收益,当企业提供产品差不多,竞争处于同质化的时候,“关系硬”、“筹码高”等成为胜出的关键,最终结果是,使用“灰色”手段也是成为大家默认的“潜规则”。在这种情形下,往往出现变相商业行贿的产生。

上一篇:校园网络规划下一篇:遗产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