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金融新动向

2024-05-19

浦东金融新动向(精选四篇)

浦东金融新动向 篇1

1. 美国的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

美国金融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联邦储备银行系统, 商业银行系统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系统起中央银行作用。具有发行货币、代理国库及对私人银行进行管理监督职能, 更为重要的是为美国政府制订和执行金融货币政策。联邦储备系统可以通过它所制订的政策直接影响货币的供应和信贷的增长, 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个方面。美国商业银行在美国金融体系中占有主要位置, 1980年, 美国共有商业银行15082家, 总资产为21147亿美元, 占金融界资产总额的30%左右。商业银行以存款和贷款为主, 70年代以来各主要商业银行为扩大业务经营范围, 增强生存能力, 积极开展存贷款以外的业务。由于1933年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禁止商业银行从事投资业务, 也不能经营证券发行和买卖, 故许多商业银行都设立信托部, 参与证券经营活动。

2. 日本的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

日本金融体系由中央银行、民间金融机构, 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等组成, 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 民间金融机构为主体, 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为补充的模式。

3. 德国的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

德国是典型的银行主导型国家, 其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 而金融市场很不发达。由2001年的统计数据发现, 股票市场总市值只占GDP的24%, 而银行资产占到GDP的152%。

二、当代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

1. 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弊端

牙买加货币体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 国际间再次建立起来并运行到现今的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货币体系克服了国际固定汇率制度僵化导致的种种弊端, 促进了国际金融创新业务、资本国际流动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除保留并加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外, 它同布雷顿森林体系有许多重大的不同: (1) 黄金非货币化; (2) 储备货币多样化; (3) 汇率制度多样化。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区域化的深入, 牙买加体系潜在的矛盾日益深化, 多次爆发的国际及区域金融危机便是牙买加体系内在矛盾激化的表现。国际区域货币的创立、国际区域货币合作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能缓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矛盾, 将成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一个变革趋势。

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的缺陷

首先, IMF放弃了维护固定汇率的职能。其次, IMF资金短缺而难以对逆差国或受金融危机冲击严重的国家提供资金援助。IMF拥有资金相当于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目前只及1945年的1/3, 可见随着成员的增加和需求的扩大, IMF的资金拥有量实际上在减少。再者, IMF仍被少数发达国家控制, 美国所占份额和投票权占绝对优势, 同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特别提款权 (SDRs) 分配也不平衡。最后, IMF对金融危机的预警系统和对危机发生后的救援系统表现出落后性。

3. 全球金融市场网络化带来的挑战

首先, 使金融市场的风险上升。网络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一直被质疑, 使金融市场更敏感, 加上网络的高传播速度和规模的难以控制性, 使市场的可预测性下降而风险上升。其次, 使国家或国际社会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变得困难。法制具有滞后性特征, 而金融机构通过网络而数量倍增, 同时也使得金融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的比例严重失衡而不利于监管。最后, 各国对网络金融市场的监管容易导致国家主权矛盾。

三、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动向

1. 趋向货币体系多元化或创造统一、单独的国际货币, 改变一国货币同时为国际基础货币的格局, 并遏制美元的自由发放。

创造国际货币, 则国际金融市场和货币体系会相较稳定, 美元不再自由、任意的发放;也能在此基础上更好的建立国家责任体系。但目前创造国际货币的能力有限, 所以将基础货币扩大, 形成多元化货币体系为多数国家所推崇。

2. 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 完善其职能。

首先, 增加IMF的资金规模完善其"最后救援者"的工作。此条在G20峰会上已经得到各国的广泛认同, 并统一增加对IMF的出资, 用于对危机国进行救援。其次, 增强IMF的信息收集权力。IMF近年对危机预警的滞后有一方面原因来自危机国发布信息不够透明和及时。IMF应被赋予对基本信息进行收集并透明化和公开化的权力。再者, 减少美国在IMF的发言权和投票权或增加欧洲和亚洲国家的发言权和投票权。最后, 重新制定IMF的危机预警体系指标, 赋予其危机时期进行国际协调的职能。危机发生后IMF的国际责任除了自身提供救援资金外, 还应赋予其进新国际协调的能力。

3. 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督。

1998年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发表经济问题声明:"增加各成员国财政、货币政策的透明度, 对资本流动实行必要的监督, 进一步完善国际性的规范和准则以及建立对各国金融阵地的多变监管体系, 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国际资本中, 投机资本的高流动性和高投机性决定了在一国经济发生不利转变时, 它们很快撤出致使该国的宏观经济产生外债清偿和国家信用等严重危机, 引起金融市场混乱甚至货币贬值。相比过去, 机构投机成为主流, 目的是套利和套汇, 对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造成了很大冲击。

摘要:当代国际金融危机频发, G20国峰会达成意向改革当代的国际金融体系。结合国际社会现状和分析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 研究当代国际金融体系实际遇到的问题和矛盾, 探讨出可以实际操作的改革动向。

关键词:国际金融体系,IMF改革,金融监管体系,区域金融合作与监管

参考文献

[1]孙刚 齐佩金:《当代国际金融体系演变及发展趋势》,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年

[2]高松涛:《国际金融体系重构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年

[3]朱淑珍:《国际金融:理论、应用、创新》, 华东大学出版社, 2004年

[4]徐明棋:《论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展望》, 《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2期。

浦东金融新动向 篇2

一、金融资产减值准则改革背景介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 现行国际会计准则特别是IA S39——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开始被投资者、监管机构、政府质疑, G 20要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 SB) 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 SB) 为代表的全球通用会计惯例制定机构降低金融会计准则的复杂性, 完善贷款损失准备的确认尽快达成共识, 发布统一金融资产减值准则, 以尽量减少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和提高对金融市场的信心。

2009年11月12日,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 SB) 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 S9———金融工具, 决定将分为金融资产分类和计量、减值方法、套期会计三个阶段进行并最终取代现行的IA S39的内容。为此IA SB于2009年11发布“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的征求意见稿, 采用预期损失模型核算金融资产的减值。2011年1月发布了“金融资产减值准则的补充文件”, FA SB和IA SB提出达成共同模式将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改为折中的预期损失模型, 新的减值模型将带来信用损失衡量方法的根本性转变, 将在会计理念上和银行实务上带来极具争议的变化, 虽然目前最终的正式文本尚未出台, 各国在确认金融工具减值的方式上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 我国也应关注和研究国际会计准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有必要深入了解其原理, 分析实施可能遇到的问题, 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二、金融资产减值模型发展

其一, 金融资产减值已发生模型 (Incurred Lossm odel) 。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IA S39) 采用实际损失法计提金融资产减值准备, 其规定:当且仅当存在客观证据表明一项金融资产 (或一组金融资产) 初始确认以后发生的一个或多个事项 (“损失事项”) 导致该资产发生了减值, 并且该损失事项 (或多个损失事项) 影响了可靠估计该金融资产或该组金融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时, 该金融资产或该组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 并产生了减值损失;未来事项引起的预计损失, 无论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都不予以确认。已发生损失模型以客观证据为基础, 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其应用比较广泛。但是也有一定缺陷, 减值损失的确认具有滞后性, 并且该模型在经济景气时容易低估可能的损失而未能充分提取准备, 相反, 在经济衰退时, 又倾向于多提准备而高估损失, 因而存在顺周期性。

其二, 预期损失模型 (Expected Loss m odel) 。采用预期损失模型是《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正式实施的基础。该征求意见稿适用于所有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 并基于预期损失模型 (预期现金流量法) 来支持以摊余成本计量。核心是以摊余成本计量金融资产的初始账面金额, 应以考虑未来预期信用损失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在该方法下, 确定用于金融资产后续计量的实际利率时要考虑预期信用损失, 将预期信用损失作为预期现金流入的抵减项。在后续期间, 企业对金融资产的预期现金流量 (包括预期信用损失) 进行持续评估, 如果预期现金流量发生变化, 则相应调整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该模型在估计以摊余成本计量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时, 不仅需考虑已发生的损失, 还要考虑未来的损失。新的减值模型更好地反映了贷款人进行初始贷款决策时的经济状况以及贷款人在资产存续期内预期赚取的利息收入, 体现了贷款的经济实质和贷款人管理信用风险的方法。此外, 为增加信息的透明度, 提高信息质量和可比性, 征求意见稿还规定了详细的列报和披露要求, 并取消了有关减值迹象的相关规定, 使得信用损失大规模出现的时间与市场预期同步, 使损失确认和各期利润更为平滑, 在收入与损失的配比方面也比较合理。

其三, 修正后的预期损失模型 (R evised Expected Loss m odel) 。根据IA SB金融资产减值准则改革阶段, IA SB认为预计的信用损失可以用来确定金融资产实际利率, 所以, 在IA SB的最原始的草稿意见中, 确定用于金融资产后续计量的实际利率时要考虑预期信用损失, 将预期信用损失作为预期现金流入的抵减项, 因为IA SB觉得这个实际利率是最能够反映贷款交易的经济实质。而FA SB则认为预计的损失必须能够包括在该金融资产年限中所有的可预计的信用损失, 所以FA SB提出的方案是要求企业在预计自身金融资产的现金流量, 只要预计其存在多大的信用损失都应该计提, 因为这样可以解决在处于经济周期中衰退期时少计提和迟提信用损失的情况。为了解决减值模型的争议, IA SB和FA SB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讨论希望达成最后的共同意见。IA SB在继续强调金融资产的定价和信用损失之间的联系时也意识到在某些情况下, 过分集中在资产期限的前期预计信用损失, 有可能在这些损失真正发生的时候, 提取的预计的损失不足以达到真正的损失。FA SB仍旧强调必须确保提取的预计损失能够足够的涵盖当损失真正来临时的损失, 确认在可预见的未来确认可预见的所有信用损失。最后, 达成了新的修正的预期损失模型。这个模型将金融资产分成两种“好的 (good) ”和"坏的 (bad) ”, IA SB和FA SB对“坏的”金融资产是这样定义的:即若某种金融资产或是金融组合的可收回性变得不确定, 持有该资产的信用管理目的已经发生改变并且从借款人得到的固定还款已经不能弥补该金融资产的部分或者所有的成本, 那么该项资产就不能再用时间为基础的方法来分摊确认信用损失。这样金融资产就分为两类:若是好的, 则根据IA SB提出的预期损失模型计算, 并且在这个模型中模引入了最小损失限额 (floor) , 这个最小损失限额强调了FA SB提出的充分的资产减值损失, 不能少于在可见未来12个月的预期损失额, 该种方式下则计提的信用损失是这两种方法下计算出来的最高值;若分为坏的金融资产, 则根据FA SB的建议立即计提所有的可预见的信用损失, 见表1。

新的修正的预期损失模型, 平衡了IA SB和FA SB在金融资产减值模型上的分歧, 给世界提供共同的金融资产减值模型, 尽管IA SB和FA SB还未正式发布文件, 并还在对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细节进行商榷, 但是这种模型的提出基本已成定局, 如何在细节上进行完善, 如何在世界各个国家进行推广仍旧需以时间, 其解决了FA SB强调的要对风险进行完全控制, 同时也满足了IA SB要在金融资产定价模型和考虑信用损失下的实际利率的平衡。新的预期损失模型提出,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对金融波动的放大作用, 简化了金融资产减值的方法, 消除了在已发生损失模型下的顺周期效益, 但是同时也对金融机构提供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需要更加完善的金融资产定价系统来支撑, 加大了金融机构的贷款成本。而对于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更加完善的专业判断能力和金融专业知识, 也提高了整个审计的成本。对于我国来说, 我国已经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 金融资产减值也是我国会计实务中面临的疑点难点, 我国应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准则动向, 积极参加IA SB关于金融资产减值的全球征稿, 认真分析差异, 研究国内金融工具会计实务, 积极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资产减值模型。

参考文献

[1]IASB.Exposure Draft Financial Instruments:Amortised Cost and Impairment, November 2009.[1]IASB.Exposure Draft Financial Instruments:Amortised Cost and Impairment, November 2009.

[2]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rdards (IFRS) , 2007[2]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rdards (IFRS) , 2007

[3]IASB.Exposure Draft Financial Instruments:Amortised Cost and Impairment, November 2009.[3]IASB.Exposure Draft Financial Instruments:Amortised Cost and Impairment, November 2009.

浦东金融新动向 篇3

毋庸置疑, 互联网金融正不断发展壮大, 并逐渐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给人们的生活和企业的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但是,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形态, 所以目前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意义和价值、危害与威胁都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因此, 为了实现企业的管理创新, 进而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企业的管理者就必须对企业面临的主要的外在环境———互联网金融发展新动向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并在此基础上, 科学合理地运用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机会, 规避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威胁。

二、互联网金融新动向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机会和威胁

(一) 互联网金融新动向给企业带来的机会

1. 众筹融资迅速兴起, 企业招商难度降低。

诚如我们所知, 在当前的互联网金融新动向下, 众筹融资实现了飞速的发展, 使得互联网金融具备了传统投资银行VC/PE的融资功能。从2011年5月份, 我国第一家众筹网站“点名时间网”成立至今,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众筹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和壮大。例如, 企业的项目发起人通过在网络平台上展示自己的项目和策划书, 感兴趣的投资者就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根据相关信息选择投资项目, 而参与企业的项目和策划书就可以传递给投资者。如此一来, 企业的融资范围和融资渠道大大扩展, 企业获得融资的难度和压力也大大减少, 不可否认, 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绝佳的发展机遇, 企业的规模扩张和管理创新的进程都将大大加快。

2. 电子商务和电商平台逐步进入传统金融业。

据有关资料显示, 2012年以来, 以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等为代表的我国大中型商业银行相继成立了有别于信用卡商城的全流程的电商平台, 产品种类涵盖了金融类及非金融类产品。由此可见, 电子商务已然成为传统金融机构扩展业务的重要平台和资源, 而这对企业来说更是不可多得的机遇。具体说来, 新兴企业通过在电子商务平台上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潜在客户对接时, 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时间成本和沟通成本, 提高资金融通速度, 加快企业发展速度。

(二) 互联网发展新动向给企业带来的威胁

1. 行业竞争加剧, 企业信息安全受威胁。

诚如我们所知, 互联网金融是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 而网络平台具有一个既是优点也是缺点的特性———信息交换和流通的广泛性和全面性。但是, 在当前互联网金融新动向的发展环境下, 信息交换和传播的无障碍性和广泛性, 就使得企业在招商、谈判的时候丧失了一定的谈判优势和依靠, 与之前相比, 企业在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竞争中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同时, 电子商务平台在信息保护上的缺漏使得企业的信息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 黑客、木马的侵蚀使得企业的重要信息面临着丢失和破解的风险。

2. 数据分析要求高, 企业管理风险加大。

一方面, 与传统金融相比, 互联网金融对企业的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的要求显著提高, 传统的数据分析技术已经不足以应对互联网金融时代下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企业面临着技术革新的挑战。

另一方面, 由于互联网金融具有“金融性”和“网络性”, 因此互联网金融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经济危机传染性的威胁。更确切地说, 在网络平台上, 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都显著增强, 企业在互联网平台上与其他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中面临的风险也显著增大。

三、企业在互联网金融新动向下实现管理创新的策略探析

正如上文所分析的, 当前互联网金融的新发展, 既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 也给企业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威胁和破坏。因此, 为了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 在互联网金融新动向的背景下, 积极推动企业的管理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理念, 把握企业战略管理方向

在我国当前的企业发展中, 很大一部分阻力就是企业管理人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而当前的互联网金融经济, 恰恰是最讲究效率意识和危机意识的, 因此, 在企业的管理创新过程中, 应该首先以理念创新为切入点, 做到与时俱进、适时调整。

例如, 企业在管理创新过程中, 可以定期推动企业中低层管理人的流动和更替, 从而不断活跃企业管理层的思维, 增强管理层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 使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

同时,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 企业还应该及时制定前瞻性和全局性的战略目标, 把握互联网金融新动向下的发展机遇, 规避外在环境中潜在的风险和威胁。例如, 企业在面临激烈电子商务平台竞争时, 应当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和潜在客户, 从而更好地运用电子商务平台展开宣传, 吸引目标客户群, 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 坚持人本管理, 积极推动组织结构创新

毋庸置疑, 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企业的生产、发展、扩展都与人力资源息息相关。而由上分析, 我们也认识到了互联网金融新动向下, 对知识型和运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 企业在管理创新中, 应该始终坚持人本管理, 同时积极推动组织结构创新。

具体说来, 一方面, 企业应该积极引进技术性和知识性人才, 同时对企业的职工进行定期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指导, 从而更好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和专业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此外, 企业要实施公平、合理的晋升和激励机制, 增强员工福利, 充分考虑员工的需求和需要, 从而更好地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

另一方面, 在组织结构上, 企业要尝试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通过对传统的多层的结构的破除, 实现管理层次的减少和职能机构的压缩, 使得信息的反馈和传递更为迅速;同时, 企业可以建立虚拟化的组织结构, 结合网络技术对组织结构教学调整和创新, 将相关知识、信息数据人力资源等综合动态地展现出来, 从而更好地建立精明高校的管理组织。

(三) 坚持制度创新的基础上, 构建健全的管理制度

制度是企业经济管理的主要约束, 但是, 当前大多数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却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也因此不能很好地适应新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 为了推动企业管理创新, 企业就必须对自身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 构建一套合理有效的管理体制。

具体说来, 制度创新既要有约束性的条款———在自负盈亏中建立起一个责权统一的运营系统, 也要有相关配套的激励机制———组织绩效评定和绩效工资的分发。如此一来, 企业既能在产品开发上更具有活力, 也不会因为过度开放而带来诸多风险。松紧适应的管理制度就能更好地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新环境, 更好地推动企业管理的创新和进步。

四、结语

总体而言, 在互联网金融新动向下, 积极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但是, 企业的管理创新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阶段, 不可能一蹴而就, 除了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调整上加大投入和关注, 坚持管理制度创新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同时, 更重要的是, 在推动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 我们仍需在充分、及时认识互联网金融新动向的基础上, 不断提出新的策略、新的措施, 以此企业管理创新事业的新发展、新飞跃。

参考文献

[1]陆媛.激辩互联网金融模式, 新世纪周刊, 2012 (37) , 40-43页.

[2]周晓梅, 宋春艳.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和开发企业人力资源应用的措施探讨, 东北亚论坛, 2009 (11) .

浦东金融新动向 篇4

金融全球化 (1) 下, 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 世界各国经济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的影响, 从中暴露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力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际社会以及各主要国家进行的金融监管改革中, 均给予消费者保护极大的关注。

国际社会中,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委员会和国际清算银行等制定了一系列与消费者保护有关的监管标准。

在2011年2月在巴黎召开的G20会议上, 来自20个国家的财政部长与央行行长联合呼吁经合组织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金融稳定委员会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FSB) 和其他有关国际组织共同发展, 旨在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的高级原则, 并积极协助G20成员国构建并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

2 美国金融监管的新变化

在当今世界主要国家金融监管改革的浪潮中, 美国的改革力度之大引人关注。2010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2010年重建美国金融稳定法案》 (Restoring American Financial Stability Act of 2010) , 在第10章规定拟在美联储体系下建立金融消费者保护专门机构, 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合作;同年7月, 《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 (简称多弗法) 出台, 该法案对监管部门进行重构, 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 (FSOC) 和消费者金融保护局 (CFPB) 。根据法案第1011条, 在联邦储备体系下设消费者金融保护局, 目的在于保证消费者在金融服务消费中, 获得及时、准确的信息从而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依照联邦消费者金融法对金融产品的供应与提供进行监管”。 (2) 根据多弗法该条规定, 金融消费者保护局设依照联邦相关法律监管金融产品的供应, 局长在参议院批准后由总统任命。在金融消费者保护局内部有诸多部门:研究部从市场收集数据, 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投诉处理部设立多种渠道接受消费者的投诉并做出回应, 也可将相关投诉转给各州金融监管机关。社区事务部为金融服务水平低下的社区消费者提供指导和帮助。 (3) 金融教育办公室, 主要负责制定方案以提高消费者的知情权以及合理决策的能力。[1]此外, 美国老年公民金融保护办公室, 专门向年龄在62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信息, 防止老年人在购买金融商品中权益受到损害。[2]次贷危机后, 美国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采取专门机构保护的模式, 通过专门立法明确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的保护金融领域消费者的职权和责任。

3 英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新发展

庶几与美国近期的金融监管改革同时, 2010年4月, 英国议会批准了《金融服务法》 (Financial Service Act2010) , 该法案更加强化了金融服务监管局 (FSA) 的消费者保护职能, 新法对作为FSA权力来源和运行基础的2000年《金融服务和市场法》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FSA的规则制定权大大扩展。在英国, 自成立FSA以来, 其职能范围不断扩大, 并逐步形成为综合性的监管部门。改革后, FSA可以制定有利于“实现其任何监管目标”的规则, 相比从前只能制定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 其制规权的空间提升;其信息收集权也同步扩大, FSA可以要求受监管组织以外的机构或个人提供与金融稳定有关的信息;赋予金融服务监管局强制信息披露及一定的惩罚权, FSA的纪律处分权提升, 即为了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 FSA可以通过某些行政途径强行获得某些重要信息, 对拒不提供信息者可处以行政惩罚, 如暂停或限制违规金融机构一年以内的经营许可权、禁止违规操作机构的相关责任人2年内的从业资格等等。[3]

回顾英国金融监管改革, 自二十世纪中期以后, 英国金融业高速发展, 在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下, 消费者面临琳琅满目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缺乏专业知识和风险意识, 这导致消费者权益愈来愈多的受到来自金融机构的侵害, 仅仅靠金融市场自律难以保障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社会强烈要求政府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在此背景下, 英国议会于1986年颁布了《金融服务法案》, 在该法案的授权下, 英国成立金融业监察机构, 对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予以监管。在金融混业经营模式盛行的趋势下, 为了加强对消费者的保护、减少金融犯罪以维护大众对金融市场的信心, 英国议会于2000年出台了《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案》, 此后于2001专门成立了对金融业统一监管的机构———金融服务局, 根据新法案的规定, 金融服务局整合了以前的各金融部门下的监察员组织, 成立了金融监察员服务公司 (Financial Ombudsman Service Ltd.以下简称FOS) , 该公司的设立为解决金融领域消费者纠纷提供了一个替代性的争议解决机制。

FOS的设立旨在保持监察员的独立性、快速、低成本地处理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投诉。FOS的管辖对象有两种:强制性管辖和自愿性管辖。强制管辖适用于那些《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案》明确规定的必须接受监管的公司;自愿性管辖涉的金融机构, 没有被《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案》明确规定一定要接受监管, 但为了增强其公信力与美誉度而自愿接受FOS管辖。从其运行本质来看, FOS是一种替代法院诉讼的争端解决机制。与其他替代诉讼争端解决机制相比, FOS凸显出其独特性:首先FOS覆盖所有英国境内的金融领域消费纠纷, 范围广阔;其次, FOS仅仅具有单向约束力, 这种单向约束力是指FOS的裁决对消费者不具有约束力, 而仅仅对金融机构具有约束力;再次, FOS纠纷处理程序安排科学, 整个处理纠纷的过程是透明的。FSA要求FOS对纠纷解决的过程和相应做及时、完整、正确的披露, 使裁定过程和结果接受当事人和社会大众的监督, 从而保证FOS制度的公正性。

4 结论

无论从美国还是从英国制度来看, 其监管体制没有“普适经验”, 必须从本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加以构建。对于我国来说, 国际社会金融监管改革借鉴价值主要不在于其监管模式等方面的改变, 而在于改变所体现的方法与理念, 如对社会组织和私人力量的运用、强化纠纷解决的程序正义等。如何平衡国家行政权与社会公共行政主体的权力是政府应该认真思考的, 而正是各国的法律传统和市场的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在左右着这个平衡支点的位置。

摘要:20世纪中期以后, 随着金融市场的高速发展, 金融结构越来越复杂, 金融创新日新月异, 金融机构的种类、数量和业务规模都不断发展。各国对消费者保护的呼声愈来愈强, 消费者保护逐渐被纳入到金融监管目标体系中, 作为一项重要的监管内容。

关键词:国际金融监管,金融消费者,新动向

参考文献

[1]See 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 SEC.1013 (d) .

[2]See 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 SEC.1013 (g) .

上一篇:常规建立下一篇:主要化工产品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