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2024-05-11

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精选十篇)

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篇1

1.1 发达国家农机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发展现状

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 非常注重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力求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在美国, 由于新型农业机械和技术发展很快, 为使广大农场主及时掌握和使用新机械和新技术, 农机推广部门经常为推广某种新机型或新技术, 举行培训和示范活动;同时, 在美国很大一部分农机培训服务工作由私人企业承担, 他们在服务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之外, 还提供某些教育、科研和推广方面的培训。

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50%以上。在政府扶持政策支持下, 农业机械化得到全面发展, 动力机械逐步替代人畜劳动, 目前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8%以上。在韩国政府中专设农业技术院和农业技术中心, 下设指导课、技术普及课、技术开发课和农民相谈所等部门, 对农民进行农业机械安全使用、安全交通教育。除了政府设有完善的培训教育机构外, 还设有半官方组织, 如农业协同组等, 对农民进行农机技术培训。

日本发展农业机械化时间较晚, 1950年开始从欧美引进动力机械并结合自身实际加以研究改进, 开始了农业机械化进程。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 日本农村建立了以“农业协同组合”为代表的一批农业经济组织, 对农民进行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培训, 同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

1.2 我国农机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发展现状

1.2.1 发展历程

我国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 国家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积极增补旧式农具, 推广新式农具, 由此以新旧农具操作手和技术人员为主要培训对象的农业机械技能培训工作应运而生。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建设阶段、70年代的发展阶段、80年代到90年代的调整阶段, 目前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已进入拓展阶段, 教育培训已经覆盖了包括农机管理人员、农机经营者、农机手和农民在内的整个系统。

1.2.2 培训体系特点

因农机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是为三农服务而开展的教育活动, 在具有职业教育培训一般特点的基础上又有其自身特殊性。

(1) 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农业机械所涵盖的领域包括农、林、副、牧、渔等诸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领域, 这就决定了农机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对象的广泛性。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农机经营形式的变化, 服务对象也有了新的变化, 构成了一个由拖拉机驾驶员、农机修理工、农机技术人员、乡村干部、农机系统职工和其他有关人员组成的广泛群体。

(2) 教学内容的地区适应性。各地自然条件、作物构成和耕作制度有着较大的差异, 所采用的农业机械具有多样性和区域适应性, 决定了农机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应因区施教、因地制宜。

(3) 教育特征的多面性。农机职业技能培训是培训生产劳动技能的职业技术教育, 在培训过程中直接传授应用知识和技术, 不断补充更新新的农机装备和农机技术知识, 其自身具有多面性的特征, 如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实用性、办学形式的灵活性、学员学习的自主性、过程的生产性和教育的分散性等。

1.2.3 发展现状

随着“十一五”现代农业建设规划的实施, 我国农机化事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秸秆还田机等主要农业机械发展迅速。以苏州市为例, 截至2009年, 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63.7万kW, 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85.4万kW, 汽油发动机动力15.26万kW, 电动机动力63.04万kW;三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水稻收获、种植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0%和80%;耕翻、灌溉、植保、脱粒、农副产品初加工等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均达95%以上。

在农机人才培养方面, 苏州农机部门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 每年制定培训计划, 争取培训资金和扶持政策, 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开展农机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 (见表1) 。

2 存在的问题

2.1 师资队伍人才匮乏, 知识、年龄老化

由于传统思想的束缚和大环境的影响, 全国开设农业机械专业的学校已越来越少, 许多农业院校甚至取消了农业机械专业。随着大批老一代农机专业人才退居二线, 农机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所需要的农机专业师资人才已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 教师队伍知识、年龄老化, 与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发展要求脱节, 严重阻碍了先进农机装备和技术的推广应用。据江苏省农机部门统计, 截至2009年, 全省省、市、县三级共有在职培训人员978名, 30岁以下98名, 仅占10%。

2.2 培训方法不灵活, 培训教材单一

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由于缺少必要的设施, 当前开展的农机教育培训, 大多采取课堂说教的方式, 模式单一、内容枯燥, 严重影响了培训质量和学员积极性;同时, 目前农机培训依旧沿用20世纪80年代的教材, 难以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农机化的需求。

1634 1007 910 665 591

2.3 培训范围偏窄, 部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以苏州市为例, 农机部门对传统的农机具及当前热门的农业机械重视和培训力度很大, 但是对于一些冷门和新兴的农业机械的培训却比较少。虽然培训是免费的, 但由于信息不畅通, 一些农民文化水平较低, 受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实际操作轻技能培训观念的影响, 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2.4 农机培训补贴资金供给不持续, 培训重数量轻质量

尽管每年省、市、县级主管部门对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经费投入都很大, 在许多行业已形成了免费为农民提供各种培训的大环境。但是由于农机地位的限制, 真正用于农机教育培训的经费并不多, 给农机培训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农机培训单位在取得上级部门资金支持的同时, 都要完成可量化的培训指标, 评估验收主要以培训农机人员数量作为衡量标准, 缺乏对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的评价。在这种大环境下, 培训部门往往更多地考虑培训数量, 而忽略了培训质量和效果。

3 新形势下推进农机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思路

3.1 转变观念, 加强农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只有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依, 才能使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农机人才队伍中来。在农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首先要选拔一批有学历、有水平、热爱农机教育事业的人才加入到农机教育培训队伍中来;其次, 要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和再教育, 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第三, 要引入竞争和考核机制, 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提高教育、教学创新水平。

3.2 因地制宜, 选择灵活有效的培训方式和培训教材

各地自然条件、作物构成和耕作制度各不相同, 农机教育培训应当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 采取现场演示、科技入户、网络教学、技能竞赛、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 创新培训方法以吸引更多的农民群众参加到培训中来。要结合本地农机化发展现状和地方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教材的选择和编辑,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3.3 拓宽培训对象范围, 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在现有基础上, 采取不同的方式, 如市场调研、问卷调查、向农艺部门请教、召开座谈会等, 了解本地区在农机作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拓宽培训对象范围, 开展多种专业或技能培训。并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渠道, 加强对农机培训的宣传, 让农民真正认识到农机技术学习的重要性,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4 争取投入, 加快农机培训制度建设

各地政府和农机部门要确立农机职业技能培训的公益性地位, 积极争取财政支持, 保证培训经费供给稳定、持续、充足。各地应以农机化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 以农机培训、技术推广部门为依托, 制定完善、合理的农机培训制度, 建立监督评价体系, 使广大接受培训的农民学员真正掌握所需要的农机化新技术新知识, 做到学以致用, 学有所得, 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范学民, 李庆东, 王利民.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基础——我国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机化, 2009 (3) :4–6.

信息安全技能培训体系论文 篇2

论文在简要分析当前信息安全技能培训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从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四方面入手,探讨了我国信息安全技能培训体系的构建路径,以期为我国信息安全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1 引言

新时期,结合信息安全技能培训现状,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明确技能培训目标,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改进人才考核方式,加强质量保障建设,有利于提高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提高信息安全人才队伍整体质量和水平,对保障国家信息安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韩国职业培训体系分析 篇3

关键词:韩国;职业培训;培训类型;评估

一、概述

韩国的职业培训体系通过为制造业培训高技能劳动力而带动了韩国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工业化发展。韩国的培训体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根据不同工业发展阶段技术工人的供需情况,进行相应人才培养。韩国职业培训体系是政府政策主导的成功案例。政府将开展公共培训项目作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优先战略,强制企业实施职业培训并邀请雇主成为合作伙伴。

在韩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力市场对于高质量劳动力的稳定需求催生了韩国职业培训体系的建立。在建立之初,职业培训体系致力于将毫无技能的青年人训练成为高技能人才;当今,韩国职业培训体系的职能扩大到为所有产业工人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因此,在韩国,“职业培训”指的是提供给所有产业工人(包括所有在职和即将就业的工人)的“培训项目”,以帮助他们获取职业竞争力。从更广义层面上来讲,它是指开发提升终身就业竞争力的教育培训项目和相关活动的“职业能力开发培训”,包含了培训计划、培训流程、媒体开发、研究、设备支持等相关内容。

二、培训类型与培训费用贷款情况

(一)在职培训

按照培训费用支付主体类型,在职培训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企业资助型培训”或称“就业保险退还金培训”,即企业承担为员工开设培训课程的费用,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通过就业保险基金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第二类是“员工主导型培训”,即培训费用由员工自己支付。

1.企业资助型培训

企业资助型培训包括集体培训、在岗培训、远程培训(通过网络等)等多种形式,具体培训可能由企业自行实施,也可能委托给相关培训机构。

培训的部分费用由就业保险进行补贴。因为考虑到中小企业开展培训项目的难度较大,所以就业保险在进行培训费用的补贴时,针对中小企业的资助系数和资金限额会相对较高。

此外,企业为进行中长期培训的职工支付培训费用的同时提供带薪假期,而由此产生的费用,企业可以通过就业保险得到部分补贴。例如,当员工一次性培训的时间达到30小时或以上时,由此产生的部分培训费用和该名员工的工资将通过就业保险补贴给企业。再如,当员工的一次性培训时间达到120小时以上并且需要30天以上的带薪假期时,就业保险除了对由此产生的培训费用和支付给受训员工的工资进行部分补贴外,还会为因雇佣替代员工而产生的工资进行部分补贴。

2.员工主导型培训

对于没有机会接受“企业资助型培训”的群体,他们在接受职业培训时,可以得到“员工职业能力提升资助基金”项目和“明日卡”系统(Naeil Baeum Card System)项目的资助。

“明日卡”系统项目通常资助那些打零工人士、计划在90天内跳槽人员或已经休无薪假90天以上的人士。“员工职业能力提升资助基金”项目的资助对象是短期工、劳务派遣人员、兼职人员、小时工、中小企业雇员和自愿缴存就业保险的个体人员。

(二)中小企业定制培训

中小企业定制培训旨在缩小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员工获得培训机会的差距。目前,韩国有4个相关项目。

第一,“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扩大项目”从2011年开始运作,为实施职业能力培训有困难的中小企业提供设备和人员。

第二,“中小企业学习组织支持项目”为中小企业学习实践活动提供基础设施,帮助中小企业员工获得职业知识。中小企业在实施职业培训时,往往面临基础设施缺乏、技能人才外流等问题。“中小企业学习组织支持项目”于2006年开始运行,帮助中小企业进行针对他们各自业务领域的职业培训,将学习和业务紧密联系,员工培训与工作同时进行。

第三,“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训项目”主要为优先资助的中小企业的业主和员工提供优秀培训机构的高级课程。此项目为参加培训的员工支付工资(工资金额为每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乘以培训小时数)和全部培训费用。

第四,“中小企业系统性在岗培训项目”于2012年开始实施,此项目为中小企业在企业培训师培训、岗位分析、模块开发、培训实施、评估和外部咨询等方面提供帮助。

(三)失业群体培训

失业群体培训旨在帮助失业人群获得新技能以提升他们的再就业能力。从2011年开始,所有的失业群体培训都划归在“明日卡”系统项目下执行。具体申请过程如下:申请者到居住地所属职业介绍所进行工作申请登记—进行培训咨询—准备个人培训计划—申请一张“明日卡”—申请一张银行卡—收到“明日卡”—申请培训项目—支付培训项目中的自费部分—参加培训。

地区劳动部门下属的职业介绍所会为失业人群推荐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和项目,失业人群也可以通过职业培训网站查找相关信息。人们会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以及培训项目是否在失业保险的报销范围内来选择培训课程。

(四)战略领域培训

韩国战略领域培训的根本目的是保障政府在国家关键性战略产业、人才紧缺型产业、经济增长引擎产业等战略领域的人才培养的主导地位。韩国战略领域培训主要有3类。

1.技术技能人才培训

此类培训旨在为韩国关键领域和新兴产业培养技工、技师等中等技术人才,但私营企业不能参加。此类培训主要分为两年制技师培训课程(培养中高级人才)和一年制技工培训课程(培养中级人才)。

2.国家关键性战略产业职业培训

此类培训课程旨在为关键性战略产业的人才紧缺岗位或未来用工需求增加的岗位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人群一般是15岁以上、在职业介绍所进行过登记的失业人员,以及高中毕业后没有继续深造的学生。培训费用以及培训期间产生的餐费和交通费全部由政府承担。培训周期从3个月(350小时)到12个月(1400小时)不等。

3.专业人才培训

此类培训旨在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由韩国就业与劳动部总负责,具体培训项目由战略与财政部,知识经济部,教育与科技部,文化与旅游部,健康与福利部,农业部,环境部,土地、交通和海事部,中小企业工商管理部门,金融服务委员会,韩国通信委员会等部门负责实施。专业人才培训包括面向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培训(如环境部开设的气候变化项目),面向大专毕业生、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培训(如知识经济部开设的活力专家项目),面向在职员工的培训(如文化与旅游部下属的韩国电影艺术学会开设的课程)。

(五)培训费用贷款情况

1.学费贷款

对于参加职业学院、网络大学或技工学校举办的培训的在职人员,一部分培训费用由就业保险承担,其余部分个人可以申请贷款。

2.培训设施设备费用贷款

韩国贷款系统一般会向企业和培训机构提供长期的低息贷款,支持企业和培训机构修建培训设施和购买培训设备。一般来讲,申请小额短期贷款的企业或培训机构往往有优先权;再者,与大型企业或培训机构相比,中小企业在贷款时更有优势。每个企业或培训机构的设施设备贷款总额度是60亿韩元,每年的额度是20亿韩元。此项举措旨在使贷款惠及更多的企业或培训机构。

3.培训期间生活费用贷款

培训期间的生活费用贷款项目是从2009年开始实施的,其目的是减轻失业人群和临时工人群在接受长期职业培训时所面临的经济压力。此项贷款只适用于参加韩国就业与劳动部所资助的4周及更长时间的培训项目的失业人群或临时工人群。年收入在2400万韩元以下的临时工作人员或者拥有失业保险记录并且年收入在4000万韩元(含配偶收入)以下的失业人员有资格申请此项贷款。每月的贷款额度是100万韩元(临时工的总贷款额度是300万韩元,失业人员的总贷款额度是600万韩元),贷款年利率是1%,贷款人最多在5年内分期还清贷款。参训人员向韩国工人赔偿与福利服务部门提交贷款申请,之后由该部门进行审批。贷款审批通过的参训人员要与一家金融机构签订贷款协议,并由此金融机构发放贷款。

三、培训的管理、实施与评估机构

(一)行政机构

在经历多次部门重组后,从2012年开始,由职业技能开发政策部门及其下属三个部门负责韩国的职业培训体系管理。职业技能开发政策部负责制定整体的职业能力开发政策并管理公立培训机构,其下属的职业技能鉴定部负责国家技术资格鉴定及技能技术推广,人力资源开发部通过实施政策来支持大中小型企业的员工能力开发和针对失业人群的培训,人力资源开发服务机构负责向提供在职培训的用人单位分配培训经费,并在中小企业定制培训和培训设施方面提供支持。作为地方组织的49个职业介绍所负责数据发布、培训经费使用、培训机构管理等工作。

(二)职业培训机构

韩国职业培训机构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类。典型的公立培训机构是韩国理工学院(Korea Polytechnic Colleges),此类院校以前主要是为传统制造业培养劳动力,但如今也为绿色产业和高科技行业提供中等技术工人。除了面向本地居民和企业外,此类机构也为失业人群提供再就业培训,为在职员工提供能力提升培训、生活技能培训等。截至2011年,韩国共有7014所私立培训机构,其中包括56个职业培训集团,874个就业与劳动部指定培训机构,以及其他1769个学术团体、终身教育机构等。

(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机构

韩国技术与教育大学(Kore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成立于1992年,是一所培养职业教育教师的四年制大学。这所大学在培养职业教育教师的同时,为在职职业教育教师提供短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截至2010年,该大学设置了6所学院,3个系和17个专业,每年培养约900名职业教育教师。[1]

(四)TV工作网

TV工作网(TV Work Net)是一个24小时独家播报职业、就业、能力开发信息的网络平台。平均每天有3万人访问工作网,其意义在于基于服务系统,随时随地提供可靠的就业信息,与提供职业指导、工作实习和就业服务的线下职业介绍所形成互补。

(五)研发和评估统计机构

韩国能力开发院通过开展针对职业能力开发相关政策的研究以及在4个研究实验室和8个组织中实施相关项目,为职业培训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反馈。韩国人力资源开发服务机构则负责培训教材和标准的开发,以及电子学习内容的开发和宣传。

自1998年金融危机以来,就业与劳动部、韩国职业能力开发院每年都会联合实施“培训机构和培训过程评估”,对数量众多的培训项目的质量进行监管,遴选优秀培训机构,淘汰质量不达标机构,进而提升韩国培训机构的竞争力。

为了统计分析职业培训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韩国职业能力开发院、韩国劳动研究院、韩国就业信息服务部门等相关组织会定期开展劳动力和培训需求研究、人力资本研究、教育和就业研究、韩国青年调查等活动,并建立数据库,为政策完善提供基础性数据。

四、思考与总结

总体来讲,韩国职业培训体系作为成功范本,值得中国借鉴和学习。但是,它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培训场所有限,再如自从所有的失业群体培训都划归在“明日卡”系统项目下执行后,参训人员的再就业率持续下降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借鉴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规避。

第一,就业情况的多样性导致职业培训出现盲区。例如,特殊劳动力(劳务派遣人员、外包人员、小时工、自由职业者等)的人数快速增加,但是他们的平均工资水平只相当于正式工的33.8%,而且大多数特殊劳动力是没有就业保险的,这导致政府很难执行统一的培训政策。此类情况在中国也同样存在,建立适用于此类人群的职业培训体系的需求在不断增长。

第二,由于韩国职业培训并不完全以产业和企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为出发点,劳动力的供求不平衡现象仍未得到妥善解决。虽然“明日卡”系统项目通过扩大培训市场和增加求职者的培训选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基于产业劳动力需求的培训仍然不足。韩国的培训咨询体系正在向规范化、系统化发展,但市场对劳动力技能的需求与失业人员接受的培训课程之间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此外,产业的发展程度、劳动力类型等都存在着巨大的地区性差异。中国在借鉴过程中,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这个问题,出台配套的职业培训政策来平衡此种差异。[2]

第三,韩国将就业保险与职业技能开发项目进行了整合,但是并没有达到吸引企业投资培训项目的预期效果。企业高度依赖政府进行人力资源的培养。这就印证了一些学者的看法,即韩国的职业培训体系仍然是在对企业的强制管理下进行运作。此外,韩国中小企业面临着技能工人紧缺以及中小企业熟练技能工人频繁跳槽至大企业的窘境。因此,政府如何有效介入培训市场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命题。可以这样说,韩国现有的职业培训体系成功地从宏观层面反映出了行业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但是在应对产业结构变革时,没有做到有效整合培训体系的各个方面,从而阻碍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韩国职业培训体系的各个方面仍坚持固有模式,拖延执行新政策,这正是问题所在。因此,出台具有创新性的职业培训政策用以改善培训效果迫在眉睫。

第四,如何有效利用韩国职业培训模式经验,也是我国在借鉴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韩国在经济发展初期,通过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援助,得以修建大量的职业培训设施,特别是随着设施设备的迅速开发,保证了韩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服务于经济发展的优秀劳动力输出的培训体系。中国需要根据社会经济状况、国家发展战略、产业布局等具体国情,在深入思考后制定并实施因地制宜的职业培训政策。

参考文献:

[1]王义智,李大卫,董刚,张兴会.中外职业技术教育[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454-457.

[2]陶蓓.韩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趋势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8):57-58.

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探究 篇4

一、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产生的背景

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是在欧洲一体化宏观背景下,为了推动教育一体化而产生的,是欧盟增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吸引力、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一)欧洲学分转换体系的实施

1989年,欧洲学分转换体系(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ECTS)在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背景下建立,它作为“伊拉斯谟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适用于高等教育领域,保证学生以学分为基础在欧盟范围内自由流动,提高欧盟各国高等教育的透明度,增强欧盟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为了进一步推进欧洲教育一体化,加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联系,欧盟在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实现一体化,并且建立了与职业教育和培训相适应的学分体系。

(二)欧洲职业教育一体化深入发展

2002年11月29日至30日,欧洲委员会(th European Commission)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关于加强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合作的会议,会上制定的《哥本哈根宣言》标志着哥本哈根进程的正式启动,也是欧洲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开始。[1]

为推动欧洲职业教育一体化进程,欧盟委员会(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欧洲委员会、欧洲理事会等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建立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旨在促进各国学习成果的转换和互认,提高各国资格证书的透明度,加强各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合作。

(三)欧盟范围内终身学习战略的推进

2002年欧洲理事会颁布了《关于促进欧洲终身学习的决定》,要求各成员国加强合作,促进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教育之间的相互衔接,建立欧洲终身学习区(European Area of lifelong learning),力求在欧盟实现教育的终身化。[2]

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对欧盟各国公民在不同背景下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进行认可,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终身学习。

二、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的构成要素

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构成要素:[3]

(一)学习成果单元(units of learning out-come s)

和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与培训存在着很多特殊性,如职业教育与培训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动手操作;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存在形式多样,包括正规的职业教育和非正规、非正式的职业培训;职业教育与培训面对的对象在年龄、知识结构、学习背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等。考虑到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复杂性,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改变了传统以学习时间为衡量工具的做法,主张以学习成果为基础,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理解了什么、能做什么,即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

学习成果单元是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的核心,一个资格原则上由若干个学习成果单元组成,每个学习成果单元用容易被理解的术语清楚地描述资格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因为各个资格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有时具有相通性,所以一个学习成果单元既可以具体用于一个资格,也可以共同用于若干个资格。学习成果单元的数量和格式取决于资格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复杂性、专业性和多样性,且每个学习成果单元都能体现欧洲资格框架中的不同水平,各个学习成果单元组合在一起综合反映资格情况。

(二)学习成果的转换累积(transfer and ac-cumula tion of le a rning outcome s)

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具有单元学习成果转换和累积两个功能。其中,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的转换功能可以使不同背景和不同时间的学习活动具有可比性。个体在一种背景和一个时期获得的学习成果在获得评估并授予学分后,可以通过学分转换的方式在另一种背景和另一个时期得到相关机构的验证和承认,从而方便个体参加学习活动,尤其是参加非正规、非正式学习和在跨国流动过程中的学习。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的累积功能可以使个体通过不同学习途径获得的学习成果得到认证、保存和积累。根据各成员国的规则和考核程序,当学习成果达到授予资格、证书或文凭的要求时,个体就可以获得某项资格。这意味着欧盟各成员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方案可以互换或相互替代。

(三)相关机构伙伴关系的建立(ECVETpa rtne rs hips)

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在转换学习成果时需要在各国主管机构之间建立伙伴关系,其目的是为各主管机构提供合作的总体框架,方便各国主管机构制定有关学习者学分转换的具体措施,并通过在各国主管机构之间制定谅解备忘录(the Memoranda of Understanding,Mo U),形成相互信任的氛围。其中,谅解备忘录是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中的关键部分。该文件根据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的规则由合作双方制定,并提供以下信息:第一,派出机构和接收机构的类型、地位。合作双方需要通过质量保证框架或专门的操作程序等保障措施信任对方所采取的适当级别的奖励、学分分配等行动。第二,合作双方学习活动的等效性。为此,有四个工具用于鉴定学习活动的性质以确定相互之间的等效性,这四个工具是:参考水平,即单元学习成果在获得学分后所对应的水平;单元和学习类型,这可以方便合作双方鉴定学习者所接受的学习活动与协议中所涉及资格之间的相关性;学习过程的类型,即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之间的比例、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比例;相关职业,即与该学习成果相联系的职业概况。第三,验证或认证协议,确定应遵循的程序以确保双方公平地验证和认证单元学习成果和学分。第四,学分的量化,即根据欧洲公约和学分累计工具把不同地方、不同国家和不同部门的学分转换为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中的学分。第五,学习活动的数量,即一种或几种典型的正规学习途径以及通过这些学习途径获得的学分数量。[4]

(四)学习协议和个人成绩单(learning agree-me nt a nd pe rs ona l tra ns cript)

学习协议在学习者离开之前明确说明学习者流动期间双方机构的合作条件,如学习者的身份、流动学习持续的时间、学习者预期所要达到的学习成果及与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相对应的学分,此外还要指出学习者需要学习的相应课程和模块。尽管接收国的课程和模块与派出国不同,但是学习者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和模块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将被派出国视为其教育与培训方案的基本组成部分。即通过建立学习协议,学习者在接收国获得预期所要达到的学习成果,在这些学习成果得到接收国明确评估后,派出国可以根据商定的程序和质量保证标准对其进行验证和认证,并根据本国主管机构制定的规则和程序,把这些转换后的学习成果作为本国授予资格的重要依据。

个人成绩单记录了学习者在接收国学习后所获得的结果,例如学习者获得的单元学习成果、学习者获得的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中的学分及等级。个人成绩单同学习协议一样可以在转换单元学习成果时展示学习者所学的课程以及学习模式,并且也需要用派出国和接收国两国的语言书写。个人成绩单作为个人的学习档案,在保存个人信息资料的基础上用于跨国流动学习。该文件由派出国机构在学习者出国前发给学习者,并由接收国在学习者流动培训结束后再发还给学习者。

(五)学分的授予

单元学习成果定性地描述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情况,而学分是单元学习成果转换和累积的载体,它以量化的形式提供有关资格和学习单元的补充信息,如单元学习成果的数量及其在整个资格中所占的比重等,反映单元学习成果的获得和累积情况。授予的学分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欧盟统一授予的参考学分,另一部分是各国授予的学分。《欧洲公约》(European Convention)规定,学习者通过1年全日制职业教育与培训获得预期的学习成果就可以获得60个参考学分。各国学分的授予由制定和管理资格的主管机构负责,一般分为两步:首先是确定整个资格的学分,然后根据每个单元学习成果在整个资格中所占的比重确定其学分,每个单元学习成果的学分总和等于资格的总学分。而资格中各个单元学习成果所占的相应比重可以根据该单元学习成果对于学习者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及提高资格水平的重要性、单元学习成果的数量和复杂性以及学习者为获得单元学习成果中的知识、技能、能力所作出的必要努力确定。[5]

三、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的特点

(一)兼容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欧盟各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各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课程设置、办学模式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允许各国在保持原有学分体系特点的同时,在欧盟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转换的参照标准。该学分体系的制定充分考虑了各成员国的实际情况,在保持多样性的同时,也考虑各国职业教育学分体系与欧洲职业教育和培训学分体系之间的兼容性,保证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提高各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透明度和相互信任度,从而推进欧洲职业教育的一体化。

(二)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不仅可以促进公民在不同国家之间的自由流动,而且还可以促进公民在不同学习背景下的自由流动,确保了各教育体系之间纵向和横向的透明度。此外,该学分体系还为教育体系外的学习者提供方便,因为该学分体系也考虑了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支持发展个性化的学习途径,承认、转化并累积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帮助公民在获得相关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同时省去培训学习的重复过程,从而有助于学习者在不同国家或在不同学习背景下有效地获得一张完整的资格证书。因此,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不仅体现了统一性,即保持各个资格的整体一致性和完整性,避免各资格之间过度分散,而且该学分体系还体现了灵活性,即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是以单元学习成果为基础的学分体系,通过共同的结构和公约为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格提供共同的参考,使学习者在不同学习背景下获得的学习成果可以相互转换、累积。[6]

(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是一个以结果为导向的学分体系,通过提供单元学习成果的转换和累积机制促进更大规模的流动。该学分体系把职业教育和培训与知识、技能、能力联系在一起,明确描述了学习者所需的专业素质,使其更好地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该学分体系还把学习成果作为衡量标准,把知识、技能和能力合并为单元来描述学习成果,体现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统一。一方面,单元学习成果描述了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情况,这是定性的评价;另一方面,每个单元学习成果都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学分,单元学习成果在整个资格中所占的比重得到反映。通过学分这一载体,单元学习成果可以转换和累积,这又是定量的评价。

(四)顶层设计与民主参与相结合

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的形成得益于顶层设计者与社会各参与方的通力合作。为确保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欧盟不断完善不同层级间的社会对话机制,促进社会合作者、利益相关者以及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者之间的相互协商与合作,并吸收教师、培训者、学生和雇主参与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的制定,使学分体系能更好地适应各国劳动力市场的需要。由于重视民主参与,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意,体现出民主性。学分体系重视对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的认证,重视非正规、非正式学习的价值,使那些无法通过正规职业教育与培训获得资格的公民,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也可以通过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获得资格,从而调动这些群体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这些群体的整体素质。因此,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不仅有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包容性,提高公民的就业竞争力,而且也有利于终身学习战略在欧洲范围内的实施和知识型社会的建立。

摘要: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以学习成果为基础,以学分为载体,对学习者在不同国家、不同学习背景下获得的学习成果进行转换、累积。该学分体系有利于提高非正规、非正式学习的价值,提高各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的透明度、可比性和兼容性,从而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以及终身学习战略在欧盟范围内的实施。

关键词: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一体化,学分,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the European Commissiom.The Copenhagen Declaration[EB/OL].http://ec.europa.eu/education/pdf/doc125_en.pdf,2002-12-01.

[2]The Council of European Union.Council Resolution of 27June 2002 on Lifelong Learning.Official Journal of theEuropean Communities,2002.7.9.

[3]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the Council of the EuropeanUnion.Recommendat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the Council of 18 June 2009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Eu-ropean Credit System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2009.7.8.

[4]European Commission.European Credit System for VETTechnical Specifications.Brussel:Directorate-General forEducation and Culture,2005.6.28:17~18.

[5]The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Proposal fora Recommendat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Council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uropean Credit System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Brussels: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2008.4.9:21~22.

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篇5

王桂显(执笔)

为了更好地适应WTO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所面临的形势,了解澳大利亚、新西兰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体系、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做法,学习先进经验,促进我国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健康发展,由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组织的赴澳大利亚、新西兰“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体系建设”考察团一行11人,于2005年6月16日至7月1日对澳大利亚、新西兰进行了专题考察。考察团先后到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农业园艺职业培训中心、JamieGrants农场、Banchory农场、国家制造业职业标准研究中心、维多利亚州初级产业部和新西兰的国家资格认证局、农业职业标准研究中心、建筑业职业标准研究中心、园艺职业标准研究中心等部门考察访问,与有关管理、研究、教学人员和农场主等进行了广泛的座谈和交流,对两国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情况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取得了很大收获。现将考察到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有关基本概况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在南半球,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属英联邦内的独立国家,通用英语。澳大利亚由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周围海岛组成,面积为769.2万平方公里,全国人口不足2000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之一。大部分地区是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气候干热,雨水稀少,是世界降雨最少的大陆。新西兰西隔塔斯曼海与澳大利亚东南部相望,由北岛、南岛和斯图尔特岛及周围海岛组成。面积27万平方公里,全国人口近400万,境内山地、丘陵占总面积3/4以上,平原狭小。绝大部分属温带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年温差小,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农牧业在两国都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都已高度机械化。澳大利亚农用土地面积4.55亿公顷,2000年农业人口有41万,不足全国总人口的3%。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大麦和燕麦,主要经济作物是棉花、甘蔗和亚热带水果等。天然牧场辽阔,其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5%,羊和羊毛驰名世界,羊的存栏数和羊毛产量位居世界前列,肉、乳畜牧业十分先进。农业总产值390亿澳元,占国民总产值3.8%,加上加工后的部分所占比例超过10%。新西兰全国2/3的土地适宜农牧,农牧产品占国民总收入的3/4,占出口总量的60%以上。主要饲养羊和牛,是世界上按人口平均养羊、牛最多的国家,人均10只(头)。农作物有小麦、燕麦、大麦、新西兰麻和水果等,粮食不足自给。

在为期半个月的考察期间,考察团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澳、新两国农牧业资源的丰富和生产的发达,我们到的季节虽然已是这里的初冬,但整个大地依然都由绿色的植被所覆盖,在郊外参观的旅途中到处是绿草葱葱,不时可以见到成群的牛、羊在大自然中悠闲的生活着。其畜牧产品及其加工品也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名不虚传。

二、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基本情况

1、主要发展历程

澳、新两国的职业教育培训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全面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进入标准化、规范化时期。初期的职业教育是在大学内设有部分的应用技术和实践课程,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二战结束后,由于大批的退伍军人需要就业,同时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传统工业部门进行了技术改造,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工业部门开始建立,现代管理制度逐步引入,这些都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样,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生产一线就迫切需要大批高水平的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而传统大学重学术科研、轻技术应用的教育思想,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这种需求。在这种时代背景下,TAFE(技术和继续教育)应运而生,专门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得到快速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使职业培训更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提高培训质量,保持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政府认为应推动职业教育培训行业管理,更大限度地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政府组织产业职业技能标准研发机构在国家制定的职业培训框架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全国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以此作为职业培训机构认证、课程设置审批和技能考核鉴定的主要依据,职业教育培训全面走向标准化、规范化。

2、组织管理体系

澳、新两国的职业教育培训管理职能明确,机构设置清晰、体系完善。澳大利亚有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各级政府都在教育培训部设立“职业培训委员会”专门负责职业教育培训管理工作,联邦政府“职业培训委员会”,负责全国职业教育培训的规划和体系构建,指导、协调各州政府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制定全国职业教育培训的统一政策;向联邦政府议会提交有关职业教育培训的法律和经费保障议案,下达全国的指导性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管理、划拨该项政府拨款。各州政府“职业培训委员会”,负责统筹和规划本州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负责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审批、评估和监督,负责对政府培训项目进行招投标,负责监督培训质量和管理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等,并且各州政府有较强的独立性,都有一些不完全相同于联邦政府的政策和法律。新西兰有联邦和地方两级政府,也是由各级政府的教育培训部负责统筹职业教育培训工作。

3、职业培训实施机构

澳、新两国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可分为四类:①联邦政府办的TAFE学院,是国家实施职业教育培训的主体。有些TAFE学院是独立设置的,有些则附设在高校内。其规模大,设备先进,专业设置广泛,培训层次多样化,学制长短结合,培训模式灵活多样。②成人与社区培训机构,主要提供基本职业技能训练,为失业人员再就业和人员岗位流动提供岗前技术培训。③私立培训机构,国家鼓励私立培训机构参与对TAFE学院竞争,通过立法形式规范职业培训竞争机制。④产业部门、企业集团兴办的职业培训机构,一般负责初级培训,开展实用型技术的在职培训和职业技能再教育等。在上述职业培训机构中,前两类属公众性培训机构,其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少量收取学费(澳大利亚收10%);私立培训机构的经费,一部分靠收取学费,另一部分通过参与政府职业培训项目招标,获得政府拨款;产业部门和企业集团兴办职业培训机构的经费则主要由产业协会和企业负担。

4、职业技能标准研发机构

澳、新两国的职业技能标准研发机构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逐步由政府和产业协会组建成立的,并经认可注册的机构。如考察团访问的澳大利亚制造业职业技能标准研究中心、新西兰农业职业标准研究中心、建筑业职业标准研究中心和园艺职业标准研究中心。这些专门的职业技能标准研发机构及其分支机构遍布全国,负责进行本行业的就业需求预测和职业分析,包括了解国内外企业、学员的职业培训的需求,研究制定行业职业技能标准,经教育培训部审核、批准、颁布。职业技能标准研发机构还负责向政府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建议,向TAFE学院和其他职业培训机构提供专业课程设置、教学依据和咨询。其工作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和行业资助,与政府有工作协议,并接受政府的工作考核,考核结果直接影响政府的拨款。据新西兰建筑业职业标准研究中心Lanshepherd先生介绍,该机构每年有1200万元新币的经费,其中70%是政府拨款,30%是建筑业资助。

5、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澳、新两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被社会普遍认可,证书作用明显,含金量高。政府有关法律规定,职业资格证书在全国通用,只有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从事相关职业的技术性工作。职业资格证书成了求职就业的必备条件,雇佣者以此作为上岗、确定报酬的依据,同时也是其免除相应法律责任的依据。澳大利亚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六级,其中一、二级为初级,三、四级为中级,五、六级为高级(相当于我国职业学校的大专和本科);新西兰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十级,其中一至四级为普通职业资格证书、五、六级相当于大专,七、八级相当于学士,九级、十级分别相当于硕士、博士。

三、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特色

1、学分制修业

职业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和技能鉴定的内容,严格按照统一的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和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内容全面、详实,不仅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要求,而且按职业功能模块和级别具体细化分解为学分,学员可以通过累积学分完成学业。这种学分制修业方法使职业培训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相衔接,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学生就可以自由地选择一级证书和二级证书要求的职业教育课程,高中毕业进人TAFE学院后,在高中教育阶段所得的职业教育课程的学分得到承认,即不必从头学起,可直接学习后续的课程模块。学生从TAFE学院毕业后,也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其在TAFE学院学习的相关专业的课程全部(若大学的专业实践性较强)或部分(若大学的专业理论性较强)得到承认。这为TAFE学院毕业生进一步深造取得大学学位创造了条件。由于课程设置为模块式的,学生可以进行全日制学习,也可以在就业后进行部分时间制学习,同时,职业培训机构对学生通过自学或在工作、生活中获得的相关专业技能也予以承认,使就业前教育和就业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根据个性发展需要进行选择学习,也有利于学生逐步分段攀登,更为在职人员提高职业岗位技能创造了条件,从而大幅度提升了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为社会提供实用人才的效率和效益。

2、注重技能训练

职业技能标准研发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都与企业集团建立有广泛的、有机的和密不可分的协作关系,以确保获取最切合实际的训练和最新的专业信息。企业集团研制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往往都无偿地予以提供,及时纳入职业技能标准和培训课程。职业技能标准和培训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行业企业和学员的培训需求,特别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各职业培训机构都有实践基地或实习企业,大部分的学业是在实践基地、行业企业或农场完成。对学员的技能鉴定,也以实际操作技能为主,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使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到工作岗位上马上就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没有适应期。另一方面行业企业通过参与职业培训运作与监督,对职业培训有很好的认可,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受到行业企业的普遍欢迎,有很好的就业前景,一些大学毕业生甚至也到TAFE学院接受职业培训,才能有比较广泛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了职业培训的社会地位,增强了职业资格证书的作用和含金量。

3、实行资质管理

政府对培训机构的质量保证体系、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实行资质管理,通过评审认证注册登记。经过认证注册的培训机构才能有资格参与政府职业培训项目的招投标,获得政府拨款。担任职业培训的教师一般要有5年的专业工作经验,受过教育专业培训和具有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职业培训机构鼓励其聘用的教师成为产业协会的成员,参加专业协会的活动,接受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信息。在职业培训教师队伍中,有相当比例的兼职教师,他们聘自于产业协会和行业企业,大多是企业集团的老总、部门经理或技术骨干。考察团在新西兰访问的国家资格认证局,是联邦政府教育培训部下设机构,负责组织质量审查组对职业培训机构的认证注册,对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等评价认可。其对培训机构认证收费每小时100—150元新币,一次认证收费一般为1600元新币左右。认证注册有效期为3年,期间培训机构还要接受质量审查组的监督审查。对审查出的不符合项,培训机构要予以整改,问题严重的将被停业整顿或撤消注册。

4、市场机制运作

政府主管部门每年根据职业培训框架和培训计划,确定职业培训项目和指标,以职业培训这个“特殊商品”的“购买者”身份,在有资格的学院、社区、私立和企业的职业培训机构中进行招标,哪一个职业培训机构适应经济和社会需要,且质量高(学生的巩固率高、毕业生获证率高、就业率高)、成本低(生均经费低),政府就“购买”哪一个的“特殊商品”,中标者获得该项政府投入,以此来不断提高职业培训的质量。这种市场运作机制和拨款方式成为政府发展职业培训的指挥棒,体现了政府引导市场的作用。这种管理模式促使职业培训机构最大限度地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高效率地利用教育资源。同时,政府鼓励职业培训进入社会市场竞争,得到企业等社会各方面的资助。

5.技能鉴定便捷

由于职业技能标准是按职业功能模块和级别分解叠加,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标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个功能模块都具有相对独立性,使学员修业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只要其能力符合某个功能模块的要求,即可以通过技能鉴定,获得该项的学分,待全部通过某个级别若干个功能模块的技能鉴定,积够学分,即可获得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设置于职业培训机构,其鉴定活动受控于认证注册制度。职业资格证书由职业培训机构颁发,全国统一格式。这种培训与鉴定的结合,既促使培训机构不断按职业技能标准更新培训内容,也使学员根据自己的精力与培训要求,灵活支配时间完成培训课程。同时,国家鼓励职业技能标准、培训教材和技能鉴定市场化,通过市场激烈竞争,刺激职业教育培训事业蓬勃发展。

四、体会与建议

澳、新两国社会、经济的发达,与其从业人员拥有良好的素质和技能密不可分,归结于国家对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视,归结于社会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认可。两国政府都把职业教育培训放到了提高公民劳动力素质,保证国民经济“高质量,高效益”运作的高度来认识,投入巨额资金,颁布有利于职业培训发展的配套政策法规,积极支持和推动。社会各界,对职业培训和资格证书制度投入极大的热情和支持,积极参与职业技能标准研发、职业培训运作、课程设置、技能鉴定等工作。各类教育形式相衔接,教育资源得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利用,职业培训机构不断壮大发展,并形成多元化的格局。职业资格证书成为求职就业的通行证,得到求学者和雇佣者的普遍认可和信任。

我国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水平普遍偏低,特别是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多、素质差,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尤为短缺,直接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制约了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水平,培养造就农业人才队伍,对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近年来,随着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农业行业的实施,农业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发展时间短,认识不到位,国家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机制,各方面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农业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还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农机人才队伍是农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农机行业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是各级农机部门的重要职责,是广大“农机人”的共同事业。结合澳、新考察和我国实际情况对农机行业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提高对农机行业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履行职责。协调农机系统内、外部关系和政策,整合系统资源,加大投入力度,统筹规划和部署,确定发展目标和工作目标,落实分管领导、责任部门和人员,纳入考核管理,加强监督和指导,推动农机行业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2、制定配套政策,强化主导作用。在积极采取措施,落实农机修理工就业准入制度的同时,加强农机行业其他职业(工种)就业准入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在农机大户培训、购机补贴、跨区机收、维修网点审定、整顿农机市场等业务和项目中,对人员能力和职业资格提出明确规定和要求,将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与行业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政策约束力和利益驱动力,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机从业人员积极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推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农机行业顺利实施。

3、加强宣传发动,提高社会认知度。注意收集和整理农机行业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在提高人员技能水平,提高作业效率,保证维修质量,减少机械事故和故障,增加获证人员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的典型事例,结合科普宣传、年审年检等活动,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作用的宣传。同时,通过组织业务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扩大社会影响,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认知度,为推动农机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4、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加强农机行业职业培训方法和技能鉴定模式研究,探索单元化教学、学分制修业、模块化鉴定的途径,促进农机专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衔接。以促进就业能力为导向,以提高技能水平为目标,鼓励涉农院校和农机化学校推行“双证制”,使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招投标等竞争机制,引导和鼓励农机行业企业、农机服务组织和其他社会单位积极参与职业培训运作、课程设置和职业标准研发,增强用人单位对职业资格证书的信任度。同时,通过技能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的建立,逐步搭建起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就业上岗的直通平台。

5、夯实基础工作,保证“证书质量”。进一步加强农机行业国家职业标准内容和功能作用的研究,及时了解农机新技术、新工艺,分析行业新职业、新需求,不断完善国家职业标准的内容,使其成为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重要依据,积极推进已颁布职业标准的实施和统编职业培训教材、技能鉴定试题库的利用。同时,加强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和质量督导员的培训与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农机化中专和农机化培训学校的“双师制”,使农机职业培训的教师具备讲师和技师资格。按照“统一标准、教材、试题,统一鉴定工作程序,统一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规范职业技能鉴定行为,保证工作质量,使农机职业资格证书在行业企业和全社会有良好的质量信誉。

五、其他考察情况

通过接待我们的DesMcGarry先生和昆士兰大学JeffTullberg教授的介绍以及到JamieGrants和Banchory两个农场的参观访问,使我们对澳大利亚的农业机械化和保护性耕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澳大利亚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以家庭农牧场为主,而且规模很大,一般土地面积在几百或上千公顷,机械化程度高,社会化服务完善,生产效率高。如考察团到的昆士兰州多尔比市附近的JamieGrants农场和Banchory农场,分别拥有土地5千多公顷和2千多公顷,这两个农场都是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农场,主要种植的作物有小麦、高粱、棉花和向日葵等,前者平时有3个人从事生产和经营,后者平时只有1个人打理。Banchory农场的主人诺瑞斯(译音)先生告诉我们,他有拖拉机、小麦播种机、高粱播种机、植保机和运输车各1台(辆),采取保护性耕作方式,播种和田间管理工作都由自己完成,只是在农忙时(主要是收获)从服务公司雇请帮手和作业服务。可见科学的生产方式、高度的机械化水平和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为农场高效率的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和支持,减轻了生产压力和管理的负担。

澳大利亚是实施农业保护性耕作较早的国家,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模式。DesMcGarry先生向我们介绍“免耕、轮作和固定道作业”是澳大利亚保护性耕作方式的三要素。在澳大利亚由于土地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业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为了提高机械作业效率,各农场普遍采用动力在100马力以上的大型农业机械。同时,由于大型机械反复在耕地上作业,造成土壤压实,不仅增加了机械动力的消耗,而且不利于雨水入渗,降低土壤的蓄墒能力,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经过多年研究,澳大利亚农业科技人员总结了一套固定道机械作业方式,该项技术主要是根据作物的行距、机组的轮距和作业的幅宽等,在农田中划定出若干组一定宽度的固定机组作业道,适当调整机组轮距,使每次作业时机组的承重轮都能在固定道上行走。据JeffTullberg教授介绍他们多年的研究表明,固定道作业方式比传统的非固定道作业方式:一是避免了机组在松软的土壤上行驶、在压实的土壤中播种,可以节省机组50%左右的牵引力,减少能耗,减低成本;二是避免了土壤被轮胎反复碾压,可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和蚯蚓含量(JamieGrants农场实行固定道作业12年,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0增加到1.8,蚯蚓含量增加20%),适宜作物生长;三是减少压实土壤面积,利于雨水入渗,增加土壤蓄墒能力,同时减少地表径流,一般压实土壤的地表径流是未压实土壤径流的3倍以上;四是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0%—20%。

据介绍澳大利亚为了防止土壤风蚀和沙漠化、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肥力、保持生态平衡,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推行保护性耕作方式,初期也是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和难度,政府为了推广这项技术,先后启动了大量的研究、示范、培训项目,并对采用这项技术的农民在机具购置、改进、税收、用油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通过项目带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按照DesMcGarry先生的估计,目前全国有30%的耕地实施了少耕技术、40%的耕地实施了免耕技术。澳大利亚在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同时,还十分注重视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综合运用。如将GpS定位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的免耕精量播种、施肥、喷药和固定作业道划定等作业控制,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和生产资料的利用率,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澳大利亚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经验和做法对我国推广该项技术,提高了有益借鉴。

注:赴澳、新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体系建设考察团成员

团长:焦刚副团长:张开伦

浅谈企业技能人员培训课程体系建设 篇6

关键词:技能人员;行业培训;课程体系

为满足烟草行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局提出“突出重点、分级分类、做好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工作”的要求,烟草行业各单位认真编制了轮训规划,全面开展全员轮训工作,通过培训全面提升行业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随着社会进步、行业发展,现有的培训体系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烟机设备技能人员的培训需求。为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培养出一批“大国工匠”,需不断研究和开发新的培训体系,而作为培训体系建设中重要性最高、比重最大的课程体系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近几年自身的工作实践,以河南中烟烟机设备修理工为例,阐述企业烟机设备技能人员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有关内容。

一、企业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现在很多企业虽然定期组织培训,但并没有一套系统、完整的培训课程体系。他们只是将课程名称简单整合在一起,各个课程之间、课程与培训对象之间、课程与培训计划之间并没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递进性,不仅培训效果不明显,也不能很好地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要想形成一个真正完整的培训课程体系,需要经过从培训需求调研到培训需求呈现,从培训需求呈现到培训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体系组建直至培训课程体系完善等多个环节。河南中烟基于此思路,通过调研,设置培训课程,形成了适用于河南中烟人才培养的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培训课程体系,真正做到教育培训为行业服务。

二、企业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培训课程的建立需要以企业目标为导向,确保培训课程体系的动态性和针对性;以工作岗位为基础,确保培训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使用性;以员工职业发展为路径,确保培训课程体系的层次性和递进性。为促进企业培训工作有序开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企业技能人员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注意以下关键环节。

1.培训需求调研。针对烟机设备技能人员素质现状进行全面调研和分析,掌握烟机设备技能人员真实的培训需求,明确培训方向和培训目标。在调研之前,撰写调研方案和调查问卷表,并且在调查问卷表中列出相关课程,以供调研对象参考。

2.培训层次划分。不同岗位、不同发展阶段的员工由于个体差异、能力要求的不同,在培训需求上也会存在差别。因此,需要根据培训需求调研报告将不同岗位、不同发展阶段的员工划分为不同的培训层次,针对不同层次制订培训内容,以适应自身发展和行业需求。比如,烟机设备修理人员根据能力素质对各岗位的要求划分为技能人员和高技能人员,技能人员包括初级、中级和高级修理工,高技能人员包括修理技师和高级修理技师。

3.培训需求呈现。根据调研报告和调查问卷表的统计结果,不同层级的培训需求就可以呈现出来。比如,操作工在工作中缺乏动手能力,修理工在工作中缺乏动作的规范性。这样,就可以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制订不同的培训课程。但应该注意的是,培訓在员工成长中是不可或缺的,但并不是万能的,即使一个完整的培训课程体系也不可能涵盖所有内容,这些培训内容需要具有连贯性和阶段性,才能起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4.培训课程设置。培训课程的设置是培训目标的具体化过程,同时也是实现培训目标的前提,所以,培训课程的设置要以培训需求为基础,以培训目标为导向。根据培训目标优先选择在工作过程中具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性的内容,把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有效结合,组成模块和综合课程。按照这个原则,烟机设备修理工技能人员培训课程体系设置三大模块: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维修技能,三大模块相互渗透、互相促进,以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需求。具体课程为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气压传动基础知识、钳工装配知识、卷烟工艺、卷烟工艺与标准、烟机设备专业知识、烟机设备电气基本知识、钳工操作技能和烟机设备维修技能等。

5.课程结构体系组建。根据受训者在职业活动中所需综合能力的发展规律,把培训课程进行科学排序,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安排基础技能和基本专业知识的课程体系,保证学习单元间横向联系紧密、纵向衔接有序。比如,模块的搭建以修理工的工作过程编排,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维修技能三大模块不一定按顺序学习,可以提前进行维修技能专业实践,使培训课程及内容真正适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学员的知识技能需求。

6.培训课程体系完善。知识不断更新,行业不断发展,为保证培训效果,培训课程体系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在培训课程体系建立和实施后,要根据培训对象、送培单位及培训师的反馈意见和培训效果评估,分析课程体系及内容设置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修改完善。比如,在培训中发现河南中烟修理工缺乏论文写作和工作总结能力,在以后的培训课程体系中可以增添这项内容,不断完善,从而形成层次清晰、互相联系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逐步实现针对性培训和规范化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为以后烟草行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经过以上六个环节,形成具有动态性和系统性的知识和技能课程体系,确保培训目标的实现,为烟草行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研究 篇7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 要把农业大省建成农业强省, 达到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的目标, 其关键在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训, 全面提高黑龙江省农民的整体素质, 特别是农村干部和农业现代化领头人的文化素质, 把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 实现农业的专业化和产业化。

一、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现状

(一) 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优化

近几年, 黑龙江省积极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的整合, 走公办与民办相结合, 本地与外地相结合, 学校、企业和中介组织相结合的路线, 2004年以来, 以优胜劣汰的原则, 培育了一批培训能力强、培训规模大、知名度高、影响深远的品牌型专业和学校, 年培训能力达到160万人。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基本形成了以县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农广校、职教中心为主体, 民办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二) 青年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成果明显

黑龙江省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在办好长线专业教育的同时, 还根据当地农村生产、经营需要, 举办各类短期培训班, 课程不仅包括农业技术, 还有乡村干部培训、微机培训等。从2007年起, 政府每年投入1000万元, 力争在三年内依托农业职业技术院校, 实现院、县农业科技合作共建, 在25个县建设农业专家大院和科技示范区, 每年培训县、乡农业领导、农业技术干部、种养大户、农民技术骨干、农民教育师资、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农村经纪人2.5万人次。

(三) 农业广播电视远程教育效果显著

黑龙江省的农业广播电视远程教育坚持面向“三农”的方针, 已发展成专业配套、覆盖全省、致力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不仅拥有较先进的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教学媒体和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学、实验实习场所, 还拥有一支专职辅导教师为骨干、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全省共有分校84所, 其中县级分校70所, 已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完整的农村远距离广播电视教育培训体系。开展了中等专业教育、初等技术教育和中专后继续教育、职业技能鉴定等多层次的培训形式, 开设了种植类、养殖类、经济类、加工类、机电类等十余个涉农专业。多年来, 农业广播电视远程教育为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建设输送了14万“乡土人才”, 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四) 专业产业化

专业产业化, 指“农职学校+专业产业协会+农户”模式。黑龙江省的大部分县、乡中等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综合中学基本都建立了农科结合示范基地, 使农民“看得到、信得过、照着做”, 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设计与构建

(一) 构建新型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基本原则

1. 资源整合与优化原则。

整合、优化现有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资源, 按照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规模与社会发展需求, 进行相应的培训资源调整、合理利用, 使之与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对现代知识的需求相适应, 达到最佳的投入产出效果。

2. 终身教育与综合性原则。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和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 农民继续教育显得日益重要。在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结构中, 要注重农村劳动者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更新与提高, 关注农民再教育, 打破学科体系, 综合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 综合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应时刻瞄准社会需求进行更新, 培训和提供具备综合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

3. 创新性与先进性原则。

新型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改革创新, 新的配套政策与保障体系的建立等, 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研究体系, 努力创建适应新时期农民需要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及运行机制。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时, 要注意和反映当前社会最新和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知识, 能跟上农业现代化的节奏和现代科技、文化知识的更新换代。

(二) 新型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重点

1. 执行系统建设。

各类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是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基础, 而其重点则在县、乡, 尤其是乡镇一级要强化和完善功能, 发挥职能作用, 肩负起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重任。全省应重点加强在乡镇一级建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使乡镇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得到重组和优化, 加强和改善乡镇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组织实施能力。

2. 运行机制建设。

加快运行机制建设, 是建立高效、灵活、开放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保证。运行机制的建设应注重黑龙江特有的省情和民情, 符合黑龙江自身特点, 将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纳入正规化、法制化轨道。

3. 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是建立手段先进、功能强大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前提, 主要包括电化教学设施、远程教学设施、文字与声像教材建设等。目前, 黑龙江省在这方面的建设和投入还比较薄弱, 应先重点建设一批能起示范作用的乡镇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三) 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模式

1. 基地示范模式。

基地示范模式的实质是围绕建设高效农业, 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基地示范模式有三种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模式:一是股权合作型;二是紧密订单型;三是自愿联营型。黑龙江省应依据其自身特点大力提倡和发展上述三个基地示范模式的结合体———“企业+科研院所+基地+农户”模式。以公司为运作主体, 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建设示范基地, 带动农户种植。有了企业的带动, 为产业化发展开拓市场;有了科研院所的参与, 解决了技术难题, 调动了广大农户的积极性, 使该产业的发展有了群众基础, 解决了土地资源的问题;实现了企业、科研院所、农户共赢, 企业在合作中得到了土地、技术和原料,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基地的建设为科研院所提供了技术平台。黑龙江省应在200多个示范基地的基础上, 依托各县、乡中等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结合省内各类产品加工优势企业, 建立农科结合示范基地, 试验示范新品种、新技术, 使农民“看得到、信得过、照着做”, 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

2. 依托培养模式。

这一模式是充分依托各类职业院校优质的教育资源, 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黑龙江省应重点加强对农村的基层干部、科技示范户、乡村医生、乡村职教教师的培训和再教育。各级政府应依托各农业职业技术院校, 实现院、县农业科技合作共建, 建设农业专家大院和科技示范区, 并培训县、乡农业领导、农业技术干部、种养大户、农民技术骨干、农民教育师资、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农村经纪人, 充分发挥他们在本地区的信誉和影响力, 发挥其地方“能人”的带头作用, 形成引带效应。

3. 专项做强模式。

这一模式是依据黑龙江省农业资源类型多样性的特点, 各地区围绕“一村一品, 一乡一业”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推广培训。如木兰县的柳编、肇东市里木店镇的绢花、伊春市的山野菜和北药等项目。黑龙江省应在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中注重和体现出专项做强、做优的特点, 形成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创新模式。

4. 订单培训模式。

订单模式就是由政府出面, 通过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立驻点机构, 搜集就业信息, 本地的各级培训机构在这些信息的指引下, 与用人单位开展对口联系, 为企业量身培训所需技工, 并进行一定的跟踪培训。还可按照劳务输出的相关要求, 在“订单培训”人员外出之前, 为其提供工伤保险等相关服务, 降低风险, 充分保障广大农民的权利和利益。

5. 品牌培训模式。

品牌培训模式就是在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转岗培训上重点打造一系列品牌优势。打造高级缝纫工品牌, 建筑技工品牌、电子操作工等等。要注意结合本地区的自身特点和本地区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水平, 要有地方特色, 使每一位外出务工者都能掌握1-2门熟练的职业技能, 使其在就业上具备一定的优势, 更好更快的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

6. 网络培训模式。

信息安全技能培训体系构建之我见 篇8

新时期,结合信息安全技能培训现状,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明确技能培训目标,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改进人才考核方式,加强质量保障建设,有利于提高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提高信息安全人才队伍整体质量和水平,对保障国家信息安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信息安全技能培训的现状分析

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它不仅是企业正常运营与发展的根本前提,而且是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先决条件。但就现状来讲,我国信息安全人才技能培训还存在着认识度不高和人才短缺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信息安全的现代化建设步伐。

信息化时代,企业的业务和管理已经离不开互联网,这也决定了信息安全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据调查,有九成以上的企业完全或高度以来互联网开展业务,企业安全问题十分常见,大到企业商业机密,小到个人隐私信息。但即便如此,大部分企业决策者依然没有充分意识到信息安全保障的重要性,错误地认为一个杀毒软件、一道防火墙、一个IT部门,就可以完全解除这种风险存在。可以说,信息化时代企业的“生产”安全指标通常是个未知数。

此外,信息安全人才短缺是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当企业逐步意识到信息安全保障重要性,并开始着手进行体系构建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信息安全人才是异常短缺。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人才始终是根本,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是为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是一种时代催生的全新职业导向。当前,全球各国都急需业务能力过硬、综合素养较高的信息安全人才。拿美国来讲,信息安全人才供需比为1:4,而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缺口更是惊人。据最新的权威数据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网络安全人才缺口高达上百万。截止2014年,我国高校设有信息安全专业的才仅仅103所,而硕士点和博士点更是少得可怜,总人数不到50个,而每年我国信息安全专业毕业的人才数量不足1万人。由此可见,人才供需存在着严重失衡。

但是,人才需求与人才数量是不能划等号的,信息安全教育因其专业独特性,企业在信息安全人才的引进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信息安全人才技能培训体系不健全,人才引进机制不合理,高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安全人员大部分都是“纸上谈兵”等。可以说,面对社会认识度不足和信息安全人才短缺等问题,信息安全人才培训体系的构建已迫在眉睫。

3 信息安全技能培训的体系构建

3.1 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信息安全培训教学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基本概念、操作系统安全、防火墙技术、应用密码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网络服务安全技能、病毒分析与防御和安全审计等方面,这是结合信息安全专业特征,在充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所确定的内容,具有非常强的适用性。

首先,合理选择培训教学内容。通过对信息安全职业的全面分析,并基于信息安全的职业导向,明确各个工作环节的任务,然后针对具体任务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包括病毒特点与机制、安全数据库设计、扫描软件的使用、安全审计的基本概念、Web应用服务等。

其次,合理安排培训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行业对安全信息保障的不同要求,构建灵活、开放、多元的教学模块,并将其分为前导性模块和独立性教学模块,前者主要是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法律法规,后者则主要上述所讲的不同工作环节所涉及的教学点,这些教学点的课时与顺序是由教师自行安排的,以更为全面的满足不同行业领域的个性需求。

3.2 教学管理体系构建

信息安全技能培训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的管理和档案信息的管理。一方面,信息安全人才技能培训组织要在统一规划、分级实施的原则指导下,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部署和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相关培训工作。此外,要成立培训工作指导委员会,对安全信息人才技能培训进行质量管理,以确保其高效、规范、合理地开展。各级信息安全人才技能培训机构要负责组织和知道相关工作的开展;行业主管部门则负责制定培训标准、发展计划,指导运营使用单位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以确保上级政策的全面贯彻与执行;而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则负责具体的培训工作,确保信息安全人才按计划参加具体培训活动,同时保证经费投入。

另一方面,要构建完善的培训档案管理机制。做好信息安全技能培训的档案管理,不仅是技能培训规范化开展的有力保障,而且是对培训教育重视程度的具体体现,也是后续教学经验总结和管理策略调整的重要依据。具体地说,档案管理主要包括培训规章制度资料管理、培训理论教材管理、培训教学计划管理、培训考核管理、培训辅助资料管理等。在培训档案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对相关档案的搜集、整理、保存,并成立专门的资料库,以便后续的开发与利用。

3.3 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信息安全培训既要强调理论教学,又要做好实训教学,所以其评价方式也分为两部分,即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操作考核,两者所占比应为4:6。理论知识考核主要是基本知识点掌握程度的考核,并结合重难点进行考核权重的合理分配,如操作系统安全和网络应用技术都是需要熟练掌握的内容,因此其考核权重各占6%,数据库安全、入侵检测技术和安全审计技术是需要掌握的内容,其考核权重可设为5%,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基本法规和密码技术是需要理解的内容,其考核权重可设为2%,而剩下知识点则可酌情分配。这样一来,就构建了层次分明、灵活性强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帮助信息安全人员理解信息安全的内涵,提高培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4 教学保障体系构建

信息安全技能培训教学的保障体系构建,主要是指培训的质量监督和评估体系构建。培训的质量监督主要包括,对各类人员培训考核情况的监督、对计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对档案管理情况的监督、对技能培训机构的监督、对技能培训制度制定和落实的监督等。而培训的质量评估,就是在公正公平的原则指导下,结合相关制度标准和发了法规,合理制定质量评估标准。信息安全技能培训教学的质量评估,是一种对培训效果的综合性评估,可通过直接评估、间接评估和现场评估等形式,对参训人员的行为态度、学习效果、实际改进等方面展开动态评估。可以说,完善的教学保障体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信息安全技能培训能否达到预期效果。

4 结束语

为推进国家信息安全保障建设的深入开展,也为提高信息安全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以及降低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率。

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篇9

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 1999年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技能培训考核中心在我院挂牌成立, 此后医院陆续投资1 500万元完善临床技能培训考核中心的建设, 购置了现代化模拟教学设备, 利用医院教学和医疗资源, 结合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方式和师资状况, 整合设置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项目, 开展了相应的临床技能培训, 逐步建立了临床技能培训和考核体系。中心成立至今共10年, 每年进行了大量的培训考核工作共10大类30余项, 每年培训人数达3 000~4000人次。

1 建设临床技能培训考核中心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为了适应学科建设和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按照教育部提出的“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培养能力”的人才培养方针, 参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评估标准, 我院制定了《临床技能培训考核中心十一五建设规划》[1], 其建设目标是努力构建特色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临床技能培训考核中心;整合医院的教学和医疗资源, 达到充分和合理利用;构建临床技能培训考核体系, 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整合技能训练内容和项目, 规范技能操作步骤, 细化培训过程;组建一支专业性强、教学基本功扎实的教师队伍[2]。

在加强临床技能培训考核中心建设、构建完善的临床技能培训考核体系方面, 我院始终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的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注重医学人才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合作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对教学内容进行通盘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突出医学教育的特点和医学教育规律,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模拟训练与床旁实践的紧密结合[3];努力进行临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4], 拓展医学教育平台, 为医学事业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

2 建设临床技能培训考核中心的实施方法

2.1 建立健全技能中心培训考核组织机构

建立完善的三级组织管理机构, 院级机构为医院教育委员会, 由主管教学副院长负责制定技能培训考核中心的建设规划和软、硬件建设;教育处作为二级办事机构, 负责培训考核工作的具体实施和管理;三级机构为各临床教研室, 实行教研室主任负责制, 具体负责制订培训和考核计划, 组织实施, 并制订考核评估标准, 负责质量把关。

2.2 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

医院临床技能培训考核中心先后制订了七项规章制度, 包括 (1) 临床技能培训考核中心章程、 (2) 临床技能培训实施细则、 (3) 培训考核工作管理办法、 (4) 师资队伍保障措施及建设规划、 (5) 加强师资队伍管理与培训的规定、 (6) 安全保障制度、 (7) 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等。

2.3 加大技能中心的硬件建设

2.3.1 技能中心建设达到一定的空间规模

为了满足临床技能培训考核的需求, 临床技能培训考核中心在空间布局上尽可能地为技能培训考核提供贴近临床的教学环境, 例如模拟手术室、模拟ICU病房、模拟病房等。从1998年至2003年, 医院对教学楼进行装修改造, 培训考核中心设在教学楼内, 有现代化的技能训练室和实验室共19间, 包括临床技能多站考核室、外科手术示教室、影像诊断示教室、实验诊断示教室、急救技能训练室和综合技能训练室等, 总面积为1 094 m2。

2.3.2 购置了必需的教学模型和先进的模拟教学设备

近几年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 我院添置了一批先进的、能满足培训考核需求的教学模型、模拟人和诊疗仪器, 可用于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口腔科、眼科和耳鼻喉科临床技能培训考核。购买的教学模型无论在外型和感觉上都最大程度的逼真。常规的教学模型用于基本技能训练, 而特殊的教学模型则根据专科训练内容和课程专门配置的。在临床技能培训中, 高端智能化综合模拟训练系统的应用领域在逐渐增加, 尤其是涉及生理学和药理学的模拟系统,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进行模拟训练、全程录像和快速回放, 使学员对自己的操作过程进行回顾, 从而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利用各种教学模型和高仿真模拟人, 使受训人员在一个近乎真实的临床环境下接受专业技能训练。2.3.3建立先进的网络教学系统医院拥有计算机教室2间, 供学生使用的计算机70台, 可进行电化教学和网络教学, 有与医院计算机中心联网的局域网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镜像服务系统和手术转播系统。很多临床教学资料被制作成CD和DVD盘, 然后利用培训中心的通讯技术装备将这些资料提供给接受培训的人员, 共享信息资源。

2.3.4 制定各级人员临床技能培训项目

技能培训考核中心面对的培训对象分别为在院学习的各级医学生、临床带教教师和住院医师, 根据不同层次人员的需求和培训时间与周期的不同, 制定了具有实用性、规范性和综合性的技能培训项目, 包括临床基本技能培训项目 (如病史采集技能、体格检查技能、病历书写技能、辅助检查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临床专科技能培训项目 (如心肺复苏技能[5]、泌尿腔镜操作技能[6]和腹腔镜操作技能等) , 还包括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师资带教能力等综合技能培训项目。

2.3.5 建立多种形式的培训考核模式

根据教学内容整合模拟医学教学、动物实验教学和临床技能教学为一体的临床技能培训模式;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采用面授与床边带教、案例教学与互动式教学、模拟教具与多媒体技术、讲座与学习班、培训与考核等多种形式交叉进行[7]。

2.3.6 注重对培训项目进行质量监控

建立完善的临床技能培训质量评估考核系统, 包括培训前评估和培训后考核, 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员存在的问题, 客观科学地评估学员临床技能掌握的情况, 严格进行培训考核质量监控, 做到规范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确保培训质量。

2.3.7 加强教材建设

组织编写《临床技能培训补充系列教材》共10套, 其中包括《病例书写》、《体格检查》、《临床心电图学》、《实验诊断学》、《内分泌功能试验》、《外科学总论》、《无菌术及操作》、《四项穿刺技术》、《急救术》和《麻醉学》等教材;自编视听教材3套;编写了《临床技能培训大纲》。

2.3.8 开展临床技能培训考核的教学研究工作

发表了多篇相关教学论文, 涉及培训模式建立、培训项目组合、规范培训、临床示教、师生互动等相关教学问题。

2.3.9 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师资队伍

以临床技能培训项目为契机, 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将教学意识强、教学经验丰富、基本技能规范、并接受过临床技能培训和教学基本功培训的教师作为师资。拥有一支培训考核专家队伍, 他们是培训项目的决策者和评估者[8], 在临床技能训练中负责培训考核内容的确定、实施和带教教师的培训;有专职和兼职的教学干事, 在教研室主任的指导下具体实施各项培训计划, 脱产教学干事均参加首都医科大学师资培训班;新教师在入院时必须参加上岗培训, 考核合格颁发培训合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临床带教教师负责每位受训人员的技能训练;技能中心有专职管理人员全面负责教学管理、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培训工作的实施、保障培训中心各项设施的顺利运行, 负责安排和登记教学日程和技能操作细节、与项目负责人联系和反馈意见、为技能培训中心的教学工作提供办公支持;有教辅人员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设备保管和维护、培训前的准备工作;有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培训活动当中所需的模型、模拟人及其他临床诊断和治疗仪器的保养和维护工作, 保障教学设施的正常运行, 根据特定的训练内容对所需器材进行拆卸和安装。

3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临床技能培训考核项目

3.1 对医学生进行了临床技能培训

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自建立伊始, 对医学生进行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神经内科、麻醉科和心肺复苏等技能训练。2002年利用培训中心完成了首都医科大学本科毕业生临床技能考核任务 (共6家临床学院86名学生) 。从2003年开始至今, 对本科生进行实习前上岗培训。在五年制本科的实习阶段和七年制二级学科定向培养阶段定期组织五站式出科考试。

3.2 承办了首都医科大学师资培训班45期

从1997年开始至今我院共承办首都医科大学师资培训班45期, 培训首医大临床带教教师共1 201名, 其中2008年承办13期师资培训班, 包括“检体诊断师资培训班”、“外科总论师资培训班”、“心肺复苏师资培训班”、“神经病学师资培训班”、“腹腔镜模拟技术师资培训班”、“泌尿腔镜师资培训班”、“眼科手术模拟操作师资培训班”等, 其中“检体诊断”和“外科总论”带教师资培训班已经成为首都医科大学脱产带教教师持证上岗的品牌项目。

3.3 作为国家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示范基地, 连续承担7届2575人次医师资格考试任务

3.4 完成了北京市社区全科医师临床技能操作考试共9届10090人次的执考任务

3.5 承担了北京地区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与考核任务

从1988年开始医院作为北京地区住院医师培训试点单位;从2002年开始作为北京市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007年外科、内科和急诊科被评为北京地区专科医师培训考核中心, 其中外科作为牵头单位。20年来我院共培训住院医师526人。从2000年开始, 牵头负责北京市住院医师第二阶段心内科、血液科、风湿免疫科、普外科、神经内科、药剂科、皮肤科、病理科1 021名住院医师的统考任务。从2004年至今, 承担北京市住院医师第一阶段471人的统考任务, 外科牵头负责。

3.6 成功举办了高水平的技能型国家级和市级继续教育项目

医院相关临床科室充分发挥学科优势, 利用医疗和教学资源,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内容丰富的继续教育活动[9], 举办国家级和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逐年增加, 从1996年开始至今共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共135项、市级继续教育项目30项。从2002年开始, 神经内科作为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 成功举办了21个具有专业特色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在举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中技能型项目共15项, 有“心肺复苏新进展规范化操作培训班”, 突出临床实践操作训练, 采用简短理论授课、分项技术练习、综合模拟训练和录像回放分析的培训模式;在“泌尿外科腔镜技术培训班”中, 引入了“湿性”实验室训练模式, 利用动物脏器进行泌尿外科腔镜培训。

3.7 举办院级师资培训项目

举行青年教师上岗培训、青年师资基本临床技能培训、高级临床师资专科技能培训等, 提高了临床教师的综合素质、临床技能和教学基本功, 锻炼了师资队伍。

4 临床技能培训考核中心建设特色

10余年来, 我院在建设临床技能培训考核中心、构建完善的临床技能培训考核体系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特色。

特色之一:具有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 注重医学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 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训练机会,

特色之二:具有系统的教学内容, 将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整合为不同内容的临床技能训练课程, 将模拟医学教学与床边教学有机结合。

特色之三:进行临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了多种层次的培训与考核工作,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虽然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训练还不能代替真实的临床实践, 但是它确实能在提高医学人才的临床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完成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为了加强临床技能培训考核中心建设, 构建完善的临床技能培训考核体系, 该院整合了医院的教育教学和临床资源, 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和管理规章制度, 整合设置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培训项目, 规范技能操作步骤, 细化培训过程, 组建了一支专业性强、教学基本功扎实的教师队伍, 提高了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临床实践能力, 为医学事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和高质量的医学人才。

关键词:临床技能,培训考核中心,建设,体系

参考文献

[1]贾建国, 李大蓉, 李文斌, 等.临床医学技能培训中心的建立和完善[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8, 24 (1) :42-44.[1]JIA JG, LI DR, LI WB, et al.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skill training center[J].Chinese Journal of Hospital Ad-ministration, 2008, 1 (24) :42-44.Chinese

[2]许杰州, 施楚君, 吴丽萍.临床技能教学改革初探[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6, 19 (5) :305-319.[2]XU JZ, SHI CJ, WU LP.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clinical skill education[J].Chinese Medical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2006, 19 (5) :305-319.Chinese

[3]宋兴华, 丁俐文, 张晓燕, 等.创建临床技能培训考核中心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8) :104-106.[3]SONG XH, DING LW, ZHANG XY.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n construction of clinical skills training center[J].China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2008, (8) :104-106.Chinese

[4]李晋军, 李彦树.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12) 79-80.[4]LI JJ, LI YS.Construction of clinical skill training center andinnov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J].China Medical Herald, 2008, 5 (12) :79-80.Chinese

[5]孙长怡, 秦俭, 贾建国, 等.提高各级医护人员应急救治能力的新方法[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 2006, 26 (4) :51-53.[5]SUN CY, QIN J, JIA JG, et al.The new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the emergency medical care competence of all doctors and nurses in hospital[J].Chinese Journal of Hospital Management, 2006, 26 (4) :51-53.Chinese

[6]YI Z, OU TW, JIA JG, et al.Novel biologic model for percuta-neous renal surgery learning and training in the laboratory[J].Urology, 72:513-516.Chinese

[7]吴末生, 殷朝阳.医学临床技能测试比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3, 13 (14) :151-152.[7]WU MS, YIN ZY.Comparison of clinical medical skill exami-nation[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03, 13 (14) :151-152.Chinese

[8]白毅.职称评审中加强临床技能考核对临床队伍建设的意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7, 17 (12) :1531-1532.[8]BAI Y.Signification of enhancing clinic skills test in professional ranking evaluation on clinic team building[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07, 17 (12) :1531-1532.Chinese

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篇10

会议听取了江西现代职业教育集团筹备工作情况报告, 审议通过了《江西现代职业教育集团章程》、《江西现代职业教育集团五年发展规划》, 选举产生了江西现代职业教育集团名誉理事长、理事长、常务副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秘书长。

江西现代职业教育集团是以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 以专业建设为纽带, 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目的, 联合多所中、高级职业院校及其合作的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和工业园区等, 构建运行高效、优势互补的资源共享平台, 按平等、互利原则组建成不同层次、行业、区域的非营利的利益共同体组织。

该集团成立后, 将以优化教育资源、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服务社会经济建设为根本, 以中高职相衔接、职教职培并举、职工终身教育需要为依托, 在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 从而构建中高职教育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打造现代职业教育品牌。

上一篇:英语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下一篇:评价模式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