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合作

2024-04-30

融资合作(精选十篇)

融资合作 篇1

法国开发署2007年起在中国开展了总额为6000万欧元的“绿色中间信贷项目”, 合作伙伴为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绿色中间信贷为这三家商业银行开展节能减排融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 鼓励在节能减排领域发展业务。鉴于该项目所取得的积极成果, 法国开发署和中方合作伙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共同决定自2010年起开展第二期中间信贷, 并将贷款总额扩大至1.2亿欧元。

第二期项目仍然由这三家中国商业银行实施, 每家银行负责4000万欧元贷款。一切在华开展工业节能和可再生能源项目的企业, 无论国企还是私企, 都可以向这三家银行申请贷款, 同时获得项目开发所需要的技术支持。

合作融资协议[范文] 篇2

甲方:

住所地:

法定代表人:联系人:联系电话:乙方:

住所地:

法定代表人:

联系人:联系电话:

本合同于年月日在签订

甲乙双方拟共同合作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经协商一致,双方就相关事项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贷款情况

1.1贷款金额

经初步确认,在甲方提供足额抵押担保的情况下,甲乙双方认可该项目向有关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金额为人民币元(¥)(具体金额以机构授信结果为准),甲乙双方按照:的比例分配使用该金额;

1.2贷款条件

甲方负责为共同贷款项目提供合适的足额的担保。由乙方负责发起和联系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事宜;

甲方提供的抵押物为:; 乙方提供的借款主体为:;

1.3贷款利息及费用

甲方收到其应得的使用资金当月起,按月(每月15日前)向乙方支付该部分资金%的费用(包括甲方使用资金的贷款利息、贷款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以下统称“约定费用”;除此之外,该贷款融资中产生相关费用及贷款利息均由乙方承担;

1.4合作期限及延续

经协商,双方确认合作期限自项目贷款成功之日起年,到期后双方可以协商合作是否延续,如果合作终止,双方各自结清所使用的融资金额,甲方解除担保责任;若合作延续,另行签订合作协议。

1.5项目贷款操作

经确认,甲乙双方同意项目贷款事宜委托咨询有限公

司协助双方整理材料并协调双方相关人员做好沟通工作,直至贷款审

批发放。双方各自与该咨询公司签订咨询服务协议。

四、甲乙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4.1 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甲方作为担保条件的提供方,有义务配合金融机构对抵押物的考

察、评估等工作,并在贷款获得审批后,及时配合办理抵押登记事宜,以便款项的发放,原则上,双方认可在银行审批贷款通过后,无特殊

情况,甲方在工作日内配合办理完毕抵押登记事宜;

4.2 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乙方作为项目贷款的申请方,有义务与咨询机构密切配合,筹备

贷款申请所需的所有资料,与金融机构深入沟通,密切配合,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项目贷款运作成功,原则上,在无特殊条件的情况下,双方认可该项目融资审批的操作时间为本合同签订之日起个月,到期甲乙双方将视贷款进展状况确认项目贷款是否延续。

乙方作为项目贷款的申请方,应在收到金融机构的贷款后日

内将双方约定的归甲方使用的资金支付给甲方或甲方指定单位。未按

时支付的,除承担逾期内的贷款利息外,每日须向甲方支付未付款金

额万分之三的违约金;逾期30日以上时,还应支付金额为人民币元(¥)的违约金。

五、风险控制及违约责任

5.1 甲方作为抵押物的提供方,应确保所提供的抵押物不存在其

他的经济及法律纠纷,以便在贷款审批通过后能及时办理抵押。贷款

在双方认可的时间内通过,而甲方无特殊原因未能提供约定抵押物的,甲方须向乙方支付金额为人民币元

(¥)的违约金;

甲方承诺贷款期内保障所用部分贷款本金安全并及时支付约定

费用,为保障甲方及时履行义务,甲方同意预存三个月的约定费用在乙方公司账户作为保证金,并在每个月按时向乙方另行支付当月银行

利息。甲方无故拖缴约定费用达两个月的,乙方有权处置甲方的抵押

物。

5.2 乙方作为项目贷款的操作方及部分资金使用人,应对甲方提

供以下反担保措施:

5.2.1、乙方负责人或实际控制人就乙方所使用的贷款金额向甲

方提供承担连带担保责任的反担保;

5.2.2、乙方承诺贷款期内保障所用部分贷款本金安全并及时缴纳利息,为保障乙方及时履行义务,乙方同意预留三个月的银行贷款利息在公司账户,并在每个月按时支付当月银行利息。乙方无故拖缴银行利息达两个月的,甲方有权执行反担保措施。

5.3 为保障该项融资及时还款,甲乙双方认可在融资到期前两个月开始商谈融资延续或清算的问题,并在到期前一个月确定是否延续或清算及相关的操作方式,任何一方无故拒绝或拖延商谈的,视为违约,另一方有权采取本条5.1款或5.2款提及的处置措施;

5.4 为保障乙方的权益,在项目融资清算后,乙方不存在拖欠银行本金或利息行为的,甲方对乙方的反担保权利予以解除,甲方必须及时配合乙方办理相关手续。

六、特殊条款约定

甲乙双方遇到特殊情况或不可抗力,无法再履行本协议项下约定的事宜的,若贷款尚未发放,则双方协商确定合作是否继续,但正常履约一方有权单方终止合同;若贷款已经发放,双方协商确定贷款是否清算,但正常履约一方有权执行第五条5.1款或5.2款提及的处置措施,并通过法律渠道保障自身的权益。

七、其他事项

7.1 本协议未尽事宜甲乙双方经协商确认可签订补充协议。

7.2 甲乙双方因履行本协议发生争议,应友好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由乙方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7.3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协议自双方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章):乙方(签章):

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或

授权代表:授权代表:

破解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问题 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融资 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 F321.4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6-0412-03

收稿日期:2013-09-29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重点课题(编号:2011B559);平顶山学院青年科研基金(编号:2012-QNKY-05)。

作者简介:张跃超(1981—),男,河南平顶山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农村经济研究。E-mail:Ljie6866@163.com。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了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制约,对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据全国工商总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第1季度,实际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73.06万户,比2012年底增长6.04%,出资总额 1.21万亿元,增长10.06%,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农民增加收入和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原本分散经营、进行小农生产的千千万万农户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为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打下了坚实基础,提高了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增加了农民收入;并且为农民的生产提供全方位服务,扩大了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范围,增强了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起步阶段,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基础较为薄弱[1],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短缺矛盾愈发凸显。为突破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资金难题,2009年中央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同时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扶持力度。然而,制度设计独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發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经济基础薄弱,缺少可抵质押财产,融资困难、资金短缺仍然制约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健康发展[2]。

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特征

1.1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资金需求量快速增长

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2007年我国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也逐渐提高。以河南省为例,截至2013年5月底,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2 960家,同比增长39.3%;成员总数达36.7万个,同比增长32.1%,仅2013年5月份,全省就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 789家,同比增长223.2%,新增数量达到近2年最高值。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

我国绝大多数合作社虽然发展迅速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外合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比分析,我国的农业合作社成立时间短且发展水平不高。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合作社都认为资金问题是阻碍合作社发展的首要问题。资金积累有限和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影响了合作社更新技术和扩大经营规模的投入,使合作社的正常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4]。

1.2注册资本有限,内部融资能力不足

在我国,主要是靠农民能人或专业大户牵头创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入股农民基本上是低收入人群,因此组建时经济实力比较弱,具有入股资金少、资本积累少、二次投入少、抵押担保物少的特点。以河南省为例,截至2011年底,合作社出资额在100万元以下的有20 541家,占合作社总数的596%;100万元至500万元的有11 494 家,占比为33.4%;500万元以上的有2 429家,占比仅为7%。专业合作社只有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才能以从内部提取公积金的形式增强实力,但是由于现实中合作社存在人员偏少、规模偏小等原因,造成合作社合作盈利能力低下,限制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从内部提取公积金来积累资金的能力。以2012年我们对河南省40家专业合作社的调查为例,调查中有67.1%的合作社处于无盈利或亏损状态,而有盈利的合作社中,有近一半的合作社盈利额在10万元以下,盈利较高(50万元以上)的仅占总数的38%。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效益不容乐观,单纯依靠提取公积金不能满足合作社资金需求[5]。

1.3缺乏金融支持,外源融资困难

在内部融资规模难以满足合作社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合作社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不得不依赖于向金融机构贷款,但是由于专业合作社难以获得担保、缺少有效抵押资产、经营管理不规范、盈利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等原因,各类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十分谨慎。以河南省农业大县郸城县为例,截至2012年7月末,该县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12家,这些专业合作社在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仅为 2 340万元,占全县同期金融机构贷款的0.43%[6]。据调查,2011年全年郸城县有16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贷款,只有46户获得涉农金融机构的授信,授信额为800万元,申请贷款获准率为27.38%;46户共申请贷款2 600万元,授信满足率仅为30.77%,91.7%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存在信贷融资困难的问题。

1.4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有限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维持农村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各国政府都在财政资金上给予各种支持。支持方式有制定减税、低税、免税政策或补贴政策,帮助合作社发展各项互助合作金融和保险事业等。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经济的主体,也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其发展,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合作社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在财政补贴方面,主要是支持重点或示范性合作社,并且资金大多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具体合作社的经营支持较少[7];在税收优惠方面,政府还没有在法律上做出支持银行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的税收优惠的具体规定,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8]。

2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

2.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缺陷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设计时更多考虑的是社员的民主管理权力,但是忽略了经营的持续性和经营的风险等因素。“一人一票”制虽然有利于保障农户的民主权力,但是造成出资不同的成员之间权责不对称,这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和决策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另外,在合作社预期经营目标无法实现时,“人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容易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成员之间经济合作关系经常变动,使经营资金不稳定,干扰合作社正常经营活动[9]。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独立的农业生产者联合组建的“用户所有、用户控制和用户受益”的具有“俱乐部”性质的农村互助经济组织,按照目前我国正规金融机构的资信评价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具备合法借款人资格[10]。

2.2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发展水平低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整体专业素质不高,加入合作社的社员一般都有自己的产业,但普遍素质不高,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不太理想。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在市场准入方面比一般企业的条件更宽松,过宽的市场准入条件导致部分合作社先天不足,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章程和制度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没有规范的章程和具体的管理制度,也有的尚未设立财务管理机构和监事机构,组织管理能力较弱;盈利能力差:目前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自有资本少,经营规模和发展潜力不足,对市场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盈利和积累功能较弱,大部分合作社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盈利和积累[11];抵押担保能力差:我国银行偏好以房地产或大型机器设备为抵押品,而处在发展初期的合作社,能够用于抵质押的资产较少,因此金融机构难以对其进行信贷支持[12]。

2.3农业本身的产业弱质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农业为经营对象,农业是世界各国公认的弱质产业,其弱质性根源在于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等人力不可抗拒因素影响大、农业经济效益差、农产品供给和需求弹性小、扩大再生产难、农业技术革新缓慢等农业特性,而我国的农业生产更是存在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等问题。诸多因素导致我国的农业成为一个收益较低而风险较大的产业[13]。这种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与资金的逐利性、安全性相违背,有钱农户、风险投资者、金融机构都不愿将其资金大量投入[14]。

2.4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能够真正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只有农村信用社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基于盈利最大化的取向,不愿扎根农村和服务农民,而是实行“大银行、大城市、大行业”发展战略,面向农村开展的金融服务越来越少。而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相对商业银行较薄弱,没有足够的能力承担大额、长期的资金需求。我国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不完备[15],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政策性金融只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一家,其最基层机构仅设置到县城,没有能力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广大农户提供广泛的资金支持。而能够满足不同经济层次尤其是弱势群体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农村合作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刚刚起步,受制于门槛高、管理难度大等原因,真正能够有效运营的很少。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还达不到通过发行股票上市直接融资的实力和条件。民间借贷成本过高、农业保险和再保险发展缓慢、担保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都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获得贷款[16]。

2.5正规金融机构对合作社信贷供给不足

为了缓解合作社的融资困难,我国正规金融机构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创新了金融服务模式。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货主体不清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类型、规模、管理等方面差别很大,金融机构在操作中只能有选择地发放贷款。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额度小,经营成本高。再次,缺少针对合作社的金融产品,借款的主体还是农户。最后,金融机构与农民信息不对称,了解掌握合作社的信息成本高,对合作社贷后管理难。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正规金融机构对合作社信贷供给不足[17]。

3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的破解对策

3.1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身建设

增强合作社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是破解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最根本措施。一是要改进合作社制度规划,实现产权融资创新。应重视投资者在合作社所有权分配中的地位,不再刻意限制资金的权利;提高社员入社标准,避免农民专业合作社股权、公共产权被稀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共积累进行量化;改进资本报酬有限原则;完善投票机制,优化惠顾返还的支配機制;修正传统合作社“退社自由”原则,为资金退出设置障碍,维护资金稳定;建立合作社股份的二级市场,那些不积极参与合作社经营和管理的社员,便可通过出售股权来赎回其部分股本[18]。二是要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提高抗风险能力。要切实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实现社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原则。依托“示范社”建设和“农超对接”等运行渠道,强化品牌效应,依托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培养专业基地,努力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并用商业化理念组织合作社生产,通过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模式,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19]。

3.2建立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互助机制

引导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以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发展合作金融,一方面可以促进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现有农村金融的不足,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在专业合作社基础上组建资金互助社,需要银监部门和农业部门进行指导帮助,协助其制订规范的章程、制度和业务流程,培训其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总经理;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合作社经营管理的指导、服务和规范化认定工作;制订与资金互助社相适应的审批和监管制度,对资金互助社的监管应该把重点放在帮助建立和落实成员民主控制的规则上,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商业银行的一系列指标;给予专业合作社组建的资金互助社税收减免和财政支持,同时建立资金互助社启动资金,对新建立的资金互助社给予3年的免息资金,实现滚动使用。另外,商业银行与农村资金互助社应建立固定的伙伴关系,并以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向农村资金互助社授信,并将此作为商业银行进入该地区的应尽义务。在合作社联合会平台上开展资金互助,这样可以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规模不大,因为规模小了就不能保证生存;二是专业合作社成员资金需求具有相似的季节性问题;三是专业合作社的人才缺乏[20]。

3.3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应该从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出发,有选择地发展多层次农村金融组织机构,有利于满足农户和其他经营主体多层次的资金需求。一是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规范和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一步放宽农村微型金融市场准入政策,创新对合作互助金融服务的监管方式,进一步完善合作互助金融服务的配套服务;强化现有正规金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扩大农村信用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业务联系,规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鼓励商业性金融按商业原则加强对农村商业可持续经营性项目的信贷支持,引导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扩大涉农服务范围。二是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创新和完善农村金融产品和工具,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联保、担保基金和风险保证金等联合增信方式,完善农业订单贷款管理制度,针对合理定价、信用履约和有效执行等形成订单农业的利益保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集合债券;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库,简化信贷审批流程,强化贷款风险控制,注重树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合作社发展的典型。三是加强农村金融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强化信用基础建设,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担保体系,有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担保难”问题,加强农村保险机制建设步伐,有选择地在部分农村地区试点建立合作金融存款保险制度,改善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3.4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担保体系

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担保体系,是优化农村金融服务、解决当前合作社贷款难题的关键措施。一是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担保规范与监督:一方面,政府要对农村担保机构的设立与退出制度、市场准入资质、业务范围与操作流程、财务与内控办法、鼓励扶持政策、风险防范与损失分担机制、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等方面加强监管;另一方面,政府的相关部门要规范担保机构的业务行为,加强对担保机构运行状况监督,保证担保资金规范和安全有效使用,提高担保机构的管理水平。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农村;建立专项资金支持合作社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对涉农企业、农户、农村合作组织的保费补助等机制;要继续加大税收政策扶持。三是农村小额贷款担保要结合农村实际尽可能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逐渐完善农业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控制和防范等机制,鼓励建立地区再担保基金或再担保机构,强化担保机构自身的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预警和监控机制。四是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提升担保信用能力,政府要做好技术投资、资源整合、信息披露等服务工作;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诚实守信的理念,提升信用意识和信用能力,为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健康发展营造信用环境,使其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3.5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风险补偿机制

国外农业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对有效保障农民收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分散农业经营风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是要尽快把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纳入保险法律体系,政府应加快农业保险立法进程,尽快出台《农业保险法》;二是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尽快组建专门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把政策性农业保险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三是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分散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四是改进补贴资金管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五是大力开展农业保险宣传,扩大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增强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王文献,董思杰.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问题的形成及原因分析[J]. 农村经济,2008(12):75-77.

[2]赵俊英.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路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78-1179,1183.

[3]赵凯.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模式的比较研究[J]. 农村经济,2011(5):75-78.

[4]孟召将.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困境及路径选择[J]. 学术交流,2011(10):127-130.

[5]余丽燕,郑少锋.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与寻求破解的探索——以福建省为例[J]. 农村经济,2011(3):52-56.

[6]史宝成,赵凯. 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因素分析——基于陕西关中地区的调查[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2):403-407.

[7]李正华.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3(1):343,349.

[8]吴东立,刘钟钦.基于优序融资理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次序选择[J]. 农业经济,2011(8):67-68.

[9]梁紅卫.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破农户融资困境[J]. 经济纵横,2009(5):76-78.

[10]张霞,周平. 破解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思考[J]. 浙江农业科学,2013(9):1210-1213.

[11]徐志勇. 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的实践维度——基于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视角[J]. 江汉论坛,2012(11):10-14.

[12]曾冰心,江琪,张素伦,等.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瓶颈及发展策略分析——以当阳番鸭养殖合作社为例[J]. 中国集体经济,2012(21):20-21.

[13]赵建欣.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合作社快速发展的背景[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9):187-192.

[14]刘宏波,刘任. 我国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研究[J]. 农业经济,2012(10):117-119.

[15]叶松勤,廖飞梅. 政府支持合作社融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J]. 理论界,2012(11):50-51.

[16]薛桂霞,孙炜琳.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的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2013(4):76-80.

[17]高凌云,刘钟钦,姜文锋.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结构与融资风险研究[J]. 农业经济,2012(6):89-91.

[18]赵俊英. 基于订单农业风险管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8):173-178.

[19]刘俊,朱虹. 农民专业合作社民间融资制度的若干思考[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3):113-116.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路径分析 篇4

1 农民合作社融资理论依据分析

1.1 MM理论

这是典型的债务理论,其认为企业的价值与其负债比成正比,即,企业负债率越高,企业拥有越高的价值。很明显,这一理论与现实的经济生活是不相符合的。但需要说明的是,该理论模型指出了在融资过程中,债务所具有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1.2 权衡理

权衡理论认为企业的价值并不完全由其负债比所决定,而是需要在负债比和债务价值空间选择一个合适的点,这个点平衡了企业的债务和企业价值的上升,使企业价值不完全由债务所决定。这理论的意义在于选择了一个平衡的状态,但不可否认还是属于借贷路径中的一种。

1.3 融资啄序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企业融资过程中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和各种约束条件,将会产生融资成本,以及对企业的最后价值产生影响。在这种理论依据下,内部融资影响最小。该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提出了融资过程中的融资成本,这是在融资管理中所无法忽视的一个关键因素。

1.4 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该理论主要是指出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企业成熟度的不同,企业的融资方式将会有所改变。从前期对内部融资的特别依赖到后期主要以外部融资为主等。

2 农民合作社融资现状

2.1 内部融途径有限,主要体现在内部股金的不足

农民合作社的主要成员大多是农民,生活水平处于中下水准,在资金投入上存在不足。或是资金不足或是不敢进行大胆投资。

2.2 外部融资少,即信贷渠道单一

农民合作社受各种因素的限制阻止了金融机构的信贷;为农村金融机构不健全,城乡金融体系的断裂导致农村信贷较为困难。

2.3 国家财政支持有限

国家财政的支持受到农村合作社的项目限制,有些专业合作社所主攻的农业产品在资金扶持上较少。受国家财政支持信息不畅通的影响。国家财政支持的有限导致了在争取财政支持上就是一项信息战,信息不畅通的合作社可能无法及时获得相关信息,从而争取到财政支持。

3 农民合作社融资路径探讨

3.1 加强融资制度设计,确保内部融资的有效

内部融资是一个重要的融资渠道,甚至可以说内部融资的成果直接影响到合作社的管理和后期成果分配。因此,对于融资路径的分析,需要加强融资制度设计,在有效的制度设计和成果分配情况下积极引导和吸引农民进行投资。这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路径的重要方向。

3.2 在外部融资上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

这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加强农发行的重要作用,农发行应在充分考虑农业发展的需要的前提下,对农村进行多方面的金融支持,开展综合的信贷业务,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融资上有可取的途径;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参股于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农村重要的金融机构,应明确其主要的作用在于服务三农;鼓励农民自发形成农村金融合作组织,真正的农民银行,这一点有些农村已经进行了试点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4 总结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经济社会问题,其应当受到国家财政的重视。并且,在融资主题和融资路径上,需要进一步借助社会的力量进行壮大和发展,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向农村的转移和投入。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形势之一。但农村农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离不开资金的筹集与融合。专业合作社是农业发展常有形式之一,而对专业合作社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资金的融合问题上。本文重点探讨农村专业农村合作社的融资路径。

关键词:农村,农业,专业合作社,融资,路径

参考文献

项目融资合作协议 篇5

甲方:

地址和联系电话:

乙方:

地址和联系电话:

甲方具有丰富的企业客户资源,乙方具有雄厚的资本资源,甲、乙方双方本着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签订本协议,具体条款如下:

一、甲方义务:

1.为乙方推荐优质的融资项目,并对项目的真实性可行性负责。

2.为乙方收集项目方(企业)的基本信息等融资材料,根据乙方的需要随时配合乙方工作。

3.为达成乙方于项目方的融资,甲方代表乙方对项目方进行前期考察,初步评估,及商业谈判等工作。

二、乙方义务:

1.对甲方推荐的项目及时审核,并在收到甲方提交的项目资料后将审核结果

2.对甲方推荐的项目,尽快完成审核考察,项目的进程及时告知甲方。

3.为甲方工作开展便利,在甲方要求的情况下,开具有关本协议的委托书。

三、甲方责任:

1、对项目的材料真实性负责;

2、保证按照项目管理相关内容向乙方提供项目信息;

四、乙方责任:

1、向甲方提供项目融资需要资料清单及项目审核流程(时间)。

2、保证与甲方合作所提供的资金来源合法正规。

3、不得在甲方不知情的情况下与甲方所推

荐的项目方进行任何形式的协调与谈判;

4、在项目工作完成,贷款发放完毕,乙方应积极履行本协议中的相关条款;及时支付甲方费用。

五、保密

1、协议双方对因签署和履行本协议而获得的、与下列各项有关的非公开信息,负有严格的保密义务:

(1)本协议的各项条款;

(2)有关本协议的谈判;

(3)协议一方提供给对方的涉及提供方专属的或保密的信息和数

据,且该信息和数据以书面、录音、录像等形式(口头形式除外)提供。

2、仅在下列情况下,协议各方才可披露上款所述的信息:

(1)依法律、法规的规定;

(2)依有管辖权的政府机关、监管机构的要求;

(3)非因任何一方过错,而使信息已经公开;

(4)协议各方事先达成书面认可。

3年。

六、资金成本及利润分成1、乙方确保由甲方提供的项目年化资金成本不超过。

2、若甲方与项目方约定的自资金成本超出年化的,甲方获取超出部分的收益,乙方获取超出部分的收益。

3、甲方对所提供的项目收取项目管理费用,收费方

式采用按次计费方式。每次按照融资或借款的金额比例(1)和时间长短(2)相加的方式来收取相应的费用:

(1)融资或贷款总额的收取费用;

4、乙方应在与项目方达成合作意向后(签署贷

款合同)的个工作日内,按本条第三款约定的金额比例向甲方支付相关费用;

5、乙方支付给甲方项目管理费用的方式为:

现金转账开户行:

户名

帐号

6、上述项目管理收费优先于相关融资和借款本金和利息,若乙方未在本协约定期限内支付此项目管理费用,还需按未支付金额向甲方每日支付_%的违约金。

七、协议的解除与终止

1、项目没有通过审核,本协议终止

2、乙方与项目方达成合作意向,并向甲方履行完毕项管理

费用的支付,本协议终止。

八、争议解决与适用法律

凡因履行本合同所发生的一切争议,双方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按以下 第()种方式解决:

1、应向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请诉讼解决,适

用中华中民共和国法律;

2、应向方所在地仲裁机构提请仲裁,仲裁规则

适用申请仲裁时该机构的相关仲裁规则进行。

九、其他

1、本协议的补充协议、附件、说明、解释与本协议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协议本身及其附件中的修改、补充等未尽事宜,必须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并签署书面协议。

2、如果本协议中的任何条款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份无效或

不具有执行力,或违反任何相关的法律,则该条款被视为删除,但本协议的其余条款仍应有效并且有约束力。

3、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盖章以及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人签字之日

起生效。

4、本协议一式肆份,双方各执贰份。

甲方:乙方:

融资合作 篇6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融资困境及原因浅析

与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处的融资环境却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1.贷款难。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农产品生产,由于其季节性强,产品相对集中,为保证常年性加工,必须在短时间内收购足量的农产品原料,常常为贷不到较大的流动资金而为难。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营运所需流动资金,来源于入社社员股金的占86%以上,来源于向入社社员和民间借款的占10.4%,来源于金融机构的贷款仅占3.6%。

2.担保难。农民专业合作社绝大多数资产的表现形态主要是花木、果园、牲畜等动产,这些动产往往不符合金融机构规定贷款抵押物的标准,而作为不动产的土地在开展担保的操作层面上存在很大难度,金融机构很难对它们开展贷款担保业务,从而难以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要求。

3.保险难。与其它商业险种相比,农业保险具有“低保额、低收入、低保障和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的特点,加之农业保险参保对象复杂,规模小,分布散,收入低,保费低,承保标的又都是活物,保险公司也缺乏农业保险理赔的专门人才和网络,鉴定难度大等问题,使得保险公司对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获得金融支持成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金融服务体制不畅。近些年来,大多数商业银行逐步将营业网点撤出农村市场,农村金融信贷市场仅剩农村信用社一枝独秀。农业银行、邮政储蓄等金融部门为了防范信贷风险,提高经营效益,普遍收缩了农村信贷战线,贷款的审批权限逐步上收,倾向于实施保二、三产业的“大户”,贷款逐步向少数大户和优质客户集中的银行信贷策略,形成了农村资金“倒流”现象。

二是有效抵押资产不足。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内部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现阶段基本没有可供抵押的有效资产,即使有一些资产,也只是经营场地、道路、厂房等方面的建设投入,同时,由于农业经营风险较高,而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风险承受能力普遍偏低,难以达到金融机构信用担保支持的条件,导致了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怕贷”、“惜贷”。

三是信贷主体资格不实。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合法的市场主体资格,可以作为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承贷主体,但从目前看来,这一规定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主体资格,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并不认可。调查发现,目前除农村信用社对规模较大、盈利能力较强、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合作社通过财政担保方式发放贷款外,其他的必须以合作社理事长“个人名义”并以房屋作抵押才能获得贷款,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信贷中受到制约。

二、改善新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环境的几点思考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偏小、辐射带动能力偏弱、造血功能不强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融资渠道单一,流动资金缺乏。因此,必须尽快改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环境,破解“贷款难、担保难、保险难”的问题。

1.进一步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一是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全面推行灵活的贷款方式,重点推行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有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难”问题。二是各涉农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贷款抵(质)押品范围,有效解决其“担保难”问题。三是积极探索农业保险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延伸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加快推进种养业保险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尽快建立完善政策性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抗风险能力。

2.增大信贷资金投入。一是各金融机构要用足用好各级政府在农村扶贫、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财政贴息优惠政策,积极扩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总量。二是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对经营效益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授予一定的信用额度,在各种贴息贷款项目和小额贷款上给予倾斜。三是激活民间投资,组建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政府应在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的同时,适度放松农村金融的市场准入条件,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投入。

3.强化配套服务功能。要把改进服务方式、强化配套服务,作为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切入点。一是要在确保符合风险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完善各级授权授信制度,优化信贷流程,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对符合条件且在授信额度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员贷款建立“贷款绿色通道”,提高办贷效率。二是商业性金融机构要适当调整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信贷政策,改善农村网点布局,扩大对乡镇营业网点的授权授信,完善服务功能,突出支持重点。三是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要利用信息来源多、联系面广等优势,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科技服务和理财服务,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有机连结,增强发展能力。

稳妥推进与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合作 篇7

影响当前中小企业融资的因素

1. 信用环境。有大量新企业诞生, 也有很多企业经营终止, 这种企业经营的不稳定使得银行对企业的现金流的预期降低, 直接造成了企业违约的机会加大, 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数量庞大, 违约的企业数量也相对较多, 另一方面, 中小企业在信用交易中也相对处于较为劣势的地位, 对于交易条件的改变使得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有了更多的负面影响。

2. 守信能力。中小企业一般资本相对比较小, 市场话语权也不多, 资本的积累也很慢, 应对市场变化的方法与渠道也不多, 在商业交易中处于一种相对的弱势, 商业环境的变化很容易在它的身上放大比例, 因此它的经营的稳定性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其自身的守信能力也就更具波动性。

3. 经济环境。当前的宏观经济更多地关注产业、行业, 特别是支柱性基础性的产业, 作为辅助性、承接产业延伸的中小企业, 如何更好地承接产业的转移和延伸, 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来关注还很少, 或者说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合作机制、相互的支持支撑的基础性结构没有形成, 中小企业作为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能否健康发展本身就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目标影响的结果。

4. 融资渠道。融资渠道的产生并不是以服务中小企业为目标, 所以融资流程、产品设计和风控思路主要是针对大中型企业, 加上中小企业的服务成本比较高, 风险控制也相对难度较大, 中小企业经营的不规范、商业交易条件的不对等、核算的不标准、经营信息不透明、以及人为关系等因素, 对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开发从实践上看是一种添加或附属的方式出现, 也有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专门设计渠道, 但从金融机构业务的重要性、关注性和总量方面也均处在相对次要的位置, 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设计的产品、服务流程和制度安排难于满足中小企业的总体要求。

5. 融资方案与融资条件的不对称性。首先, 融资双方设定的条件客观上是不一致的, 这是由于双方所处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其次, 双方了解有限, 特别是对对方履约行为的不同理解导致双方对融资条件产生差距;第三, 从风控和成本的不同角度使得资金供给方会有更严格的条件限制, 而需求方从成本和流动性方面考虑则又有更多的降低条件诉求;第四是双方的履约预期差异所致, 一方要做到让另一方没有机会选择逃避, 而另一方则认为我的选择只有对方确定的唯一的履约方式而不能有其它选择;第五是由于双方常常不明白好的融资方案是双方交流和理解协商的结果。

融资性担保公司在中小企业融资活动中的作用

1. 中小企业价值的发现。中小企业单体小、总量庞大, 大多处在产业的末端或行业的下游、产品的终端, 是市场的价值直接体现者和风险的直接承担者, 然而这些中小企业的经营稳定性以及哪一些企业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除了部分生存延续的企业自身证明外, 一些自身经营时间较短的企业则需要一个价值的发现过程。作为中小企业融资活动中的风险主动承担者, 融资担保公司自然对中小企业经营特点、风险状况、经营的可持续性比较了解, 要求和规范中小企业的经营行为从而达到经营稳定性起到了引领、筛选和规范的作用, 融资性担保公司更容易在市场中发现价值企业的成长规律和轨道, 传导企业的合理预期。

2. 与银行形成信息互补。在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中, 银行可以通过企业的持续经营结果和现金流来了解企业, 然而, 我们很快就会进入一种两难的选择, 如果企业的现金流很充足为何它还要融资?而如果它的现金流少又怎么可以给它融资?很显然, 仅了解企业过去的现金流并没有为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活动中带来决定性帮助, 而对银行来说这就是企业的清晰信息, 融资性担保公司对中小企业本来就比较了解, 它的介入和它的法律代偿地位不仅为银行增加了一扇了解企业的窗口, 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一扇窗口更多的规范企业的行为, 促进企业的理性经营。

3. 融资渠道的拓宽。每家银行在融资方案上都会有自身的原则和风格, 也会有各自的风险偏好, 当然也会有对不同行业、不同产业的准入标准, 因此, 再有价值的企业也不是所有银行都能为其提供融资的, 哪怕对一个很多好的融资方案。这时融资性担保公司凭借他对众多银行的不同风格的了解, 可以把一些有价值有市场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推荐到条件和风格比较吻合的银行, 这实际为中小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

4. 融资方案的完整。中小企业的融资涉及两个重要方面, 合格的担保人和贷后管理, 这正是中小企业比较缺乏的, 而后一种情况则是银行相当注重但也是不容易做好的事情, 担保公司的介入较为充分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而成为融资方案的关键的部分, 从而解决了一大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5. 融资风控的多重手段。银行在融资方案中一般是通过控制认可的标准抵押物或有一定资产实力和信誉的企业的担保, 这正是中小企业所缺乏的手段, 但是目前的中小企业拥有很多的权利和流动性资产以及标准的区域外的市场认可、流动性较好的足值资产, 担保公司以其在市场中独特的功能, 充分接受和有效管理这些银行认定的非标资产, 充分利用这些资产的市场价值, 间接地增加了银行的多种风控手段。

6. 银行风险分散的平台和风险管理的外包。银行直接管理或单独管理大量的中小企业是有很大难度的, 中小企业的风险通过担保公司这一平台或者说这一风控平台的缓冲吸收了一部分, 补偿了一部分, 处理和转移了一部分, 担保公司通过这些功能性手段把银行的风险分散和化解了, 在这一过程中, 银行实际上是把很多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管理通过担保公司来进行, 而且还几乎不花费任何费用, 还能得到一定的风险补偿, 确保融资活动能健康发展。

7.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尽管企业在担保公司这一渠道融资直接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但是这一渠道的出现改变了融资的环境, 企业对融资的信心更强了, 预期更好了;同时有了担保公司这一渠道更能利用和发现企业的非标资产价值, 企业的融资条件更容易得到银行的认可, 更重要的是企业有了一个融资的渠道和方向, 银行有了担保公司对中小企业的风险控制的渠道, 风控的效果也就有了更多的把握, 提升了中小企业关注度, 促进了流程的再造, 增加了资源的投入, 这一切都给企业融资成本下降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8. 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平台。中小企业是解决劳动就业的重要渠道, 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好了, 社会的就业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然而政府不可能通过对中小企业直接注入资金扶持来解决就业问题, 一方面政府的资金有限, 另一方面政府很难有一个直接的抉择标准, 第三, 政府无法从众多的企业中寻找合适的对象, 但是政府可以通过对担保公司的扶持和风险补偿间接地支持大量中小企业, 这一定是政府在各项工作中资金投入最少、收效最高、社会效果最好、社会发展最为持续的万利举措。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管与政策选择

1. 资本约束。融资性担保公司从事的是高风险的业务, 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承接者, 这一特征决定了公司必须有较大的资本金, 为风险稀释和风险处置提供基础性保障, 为担保业务的可持续性经营提供长期支持, 同时公司必须确保资产的充分流动性, 限制公司的投资行为, 避免将资金投向风险高、流动性差的领域。

2. 风险分散。风险分散有几个方面, 首先是单户担保业务总量限制, 杜绝通过分拆单户来增加业务总量;其次是行业和产业的业务总量控制;第三是尽量避免参与太多银行已经进入的融资结构比较复杂的企业融资服务;第四是注意反担保措施的多样性, 一般情况下融资担保的反担保的单一标的物都不很理想, 市场的变化使得这些标的物的价值变化也很大, 如果反担保物过于单一会直接影响到融资的整体风险;最后是注意股东担保的分散性, 大股东担保当然好, 但集中在大股东担保不利于责任的分担。

3. 客户更低的关联度。担保公司是一个风险分散的平台, 其分散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单户担保额度的控制, 但如果其客户关联性高, 风险其实就会迭加起来, 分析和管理其客户的风险就容易出现误差, 因此应该严控为股东公司及其关联公司担保, 也应禁止为同一母公司下多家子公司提供过多担保。同样, 对于上下游的企业的担保也要控制到一定的额度范围内。

4. 独特的风控制度与团队。担保公司的风控与融资银行的风控应该注意差异化和个性化, 是银行风控措施的互补, 因此其风控具有银行的相同规范化、独立强制性外还应该有其更为独特的制度与手段, 比如说对非标抵押物的评价制度, 对余值资产的价值评判制度, 对个人信用、个人资产、家庭资产、股权资产的评价及其资产的管理办法, 交易场所及交易条件、手段也就是对其反担保的标的进行价值管理, 市场流通渠道的管理, 其风控团队需要有对市场更为敏锐的觉察能力和快速处置能力。

5. 重准入轻监管到轻准入重监管。从总体上看, 目前的担保行业资本投入相当少, 如果准入条件过严其实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因此, 从资本角度应该鼓励, 从人员流动, 从业资格上也不宜过于严格, 但总体上现在的担保公司经营制度还不是很健全, 经营能力也较弱, 经营的规范性、合规性还存在很多问题, 经营行为有不少偏离主营的现象, 因此不少担保公司的生存都成了问题, 所以有必要在经营环节上加强监管, 严格规范其经营行为, 细化经营范围, 规范其风控决策机制, 防止关联风险和集中风险。

6. 政府监管到联合监管。目前政府的监管对规范担保公司的经营起到了较为正面的效果, 然而政府的管理手段也相当有限, 要提高监管的效果还应该得到社会及合作方的联合监管, 如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管, 行业信息的共享, 个人企业信用的评价等社会监管方式都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商业银行作为合作伙伴对担保公司的监管也将是最有效的, 当然目前每个银行的监管方法也不统一, 监管效果还有待提高。

7. 政府政策扶持。政府已经意识到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担保公司的介入来实现融资, 因此, 从鼓励就业和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的大背景下, 政府加大对担保公司的支持来扶持中小企业是一条很有效、很受欢迎的途径, 当然, 从目前来看, 政府支持的路径还不明确, 方法还是相当有限, 投入的资金也很少, 另一方面如何用好政府的扶持资金, 担保公司也还没有一个很好的思路, 政府扶持资金如何融入担保公司仍是一个大问题。

8. 民间资本与专业管理团队的逐步融入。尽管有不少的民间资本看到担保行业的巨大投资机会和出自于社会的责任感已经在这一行业进行了投入和尝试, 但这也仅仅是相当少的成员, 随着资本的传导和中小企业的需求的增加, 民间资本的投入也会逐步加大, 从业人员的队伍也会逐步壮大, 当然, 政府也逐步加大政策的支持和财政支持的力度, 这一行业还应该有很好的发展。

商业银行与融资性担保公司合作的模式、途径与选择

1. 客户信息共享、风控制度独立、管理手段互补、风险分散有效、责任机制清晰的合作模式。从法定上看, 担保公司是为银行担保, 责任先于银行, 其实银行引入担保的目的主要是一起共同管理好信贷资产, 银行最不愿意或者随意让客户违约而让担保公司承担责任, 因此, 在合作中都希望双方互通客户信息;需要各自风控制度相对独立, 否则风控效果难以迭加或难于发现风险;同时管理手段的互补客观上形成了对客户的共同管理和各自优势的发挥;而风险分散有效又是担保公司特有的功能, 是其能放大担保倍数的基础条件;当然担保公司与银行的责任机制在法律上也是相当清晰, 也正因为如此, 双方才能有互补、合作。

2. 直接和间接合作、再担保关联合作、联合分保的合作和混合保证的合作途径。对担保公司要明确准入条件, 如注册资本金、单户担保金额、关联担保的条件及额度, 行业的分散要求、保证金的比例及交付方式、反担保的措施, 双方信息的报送、合作事项的管理和风控机制, 总量额度及分项额度, 合作的流程等, 这是双方合作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其次, 担保公司可以通过再担保把其部分担保职责转给再担保公司, 从而可以适当避免单户规模过于集中, 行业过于集中而引起的风险过于集中的现象, 总体上是风险分担的再分散;第三条途径是几家担保公司联合担保, 同样也可以进一步分散风险, 降低集中度的问题;第四条途径是部分抵押、一般的第三方保证和担保公司担保等混合保证来确保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

3. 良好的风险管理团队, 平稳的收益预期, 长期的合作意愿, 良好的中小企业认知机制和监管方式的认同, 保持良好的流动性, 明确工作责任机制是双方选择合作的基础。银行与担保公司的合作是双方选择的结果, 双方有良好的风险管理团队和风控理念是合作的基础, 否则风控的互补得不到认同, 管理行为不协调合作就困难;而担保公司或银行对收益要有一个较为平稳的预期, 既要考虑到风控的完善会增加客户的成本, 又要考虑对方要有一个合理的收入水平, 因此双方要在客户支出、对方的收益上达到一种平衡;当然双方的长期合作意愿使得合作过程更为顺畅, 沟通也会更容易, 配合也更默契, 双方还要有良好的中小企业的认知机制, 服务好共同的目标客户;双方对政府、社会、合作同伴的监管方式、思路和要求也应该有一致的认同, 并确保担保公司保证有一定的流动性, 以及明确责任的主体和责任的担保机制。

中小企业如何选择与融资性担保公司合作

1. 良好的银行合作渠道。良好的银行合作渠道不仅会给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和组合提供更多种解决方案, 更重要的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持续担保的可能, 如果企业在不断发展中得到担保公司的支持, 银行更多的融资也更容易。

2. 了解自己企业和对企业的价值认同。中小企业在选择担保公司时一定要选择对自己了解的公司, 这对企业来说担保公司更可能接受你的反担保条件, 它提供的条件也会更符合公司的情况, 银行也乐意看到担保公司对企业的了解以及信心。当然, 担保公司对企业的价值认同很可能是其愿意为企业担保的基础, 如果缺乏认同它很难在企业流动性出现问题时仍然为你做出保证。

3. 合理的收费和反担保措施。收费的比例与公司的经营情况以及反担保措施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也会与市场的价格相适应, 没有一家借款人在开始的时候会说自己无法守约, 但担保公司无法在你违约时能无条件为你负起责任, 它只是为你解决一个担保渠道, 能为你解决有限的问题, 因此合理的反担保措施是相当必要的。

4. 良好的合作预期, 包括合作的深度、广度和期限。中小企业与担保公司合作往往是从单一的方向开始的, 但一个企业如果发展这种合作就需要有长期的打算, 因此, 双方要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的关系, 即使在合作过程中位置的差别有不少的商业上的冲突, 但一定要有共同的预期, 把合作的面逐步拓宽, 在合作中增加互信、关注对方的商业利益、认同对方的商业价值, 共同建立可持续互惠互利的商业合作模式。

5. 共同责任的意识。当然, 与担保公司合作携手到银行融资肯定也会遇到各种困难, 也许银行不能认同这种模式, 即使认同一种有效的模式, 但如果达不到银行需要的条件也很难达成原有的预期, 另外, 由于市场的环境变化, 借款人、担保人或银行也会发生一些共同所没意料的情况, 这时共同的责任意识是重要的, 银行需要的是信心和责任, 如果这一点企业和担保公司给了银行, 在困难出现的时候, 银行肯定也会有一个更为客观的方案, 这时拯救的是企业和担保人, 而银行的合理方案也只是在企业出现问题的时候给它颁发的大奖。

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介融资对策研究 篇8

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着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的问题。虽然有法律性和政策性支持, 但是规定大多浮于表面, 没有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根本矛盾。金融中介机构出于自身利益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风险考虑, 不愿意提供贷款。

农业银行虽然支农力度有所加大, 但大多都是在大项目和大龙头企业上有所作为, 对农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越来越少, 并且大量压缩了其在农村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分支网点。

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产权商业化改革, 将其贷款结构向城市倾斜, 农业贷款在信用社总贷款数的比重不足1/4。目前农信社提供的贷款大多数是期限短、数额低的贷款, 无法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需求。

邮政储蓄虽然其吸收农村资金量庞大, 但过去只借不贷。在成立了邮政储蓄银行后, 才慢慢涉及贷款业务。由于其主要的经营目标不是农业贷款, 人员经验不足, 缺乏专业人才, 短时间内难以服务于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介融资问题分析

(一) 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来看

1、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设计不合理。

目前, 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还不完善, 虽然形式上统一, 但实质还是以个体为单位, 成员可以自由地进入和退出农民专业合作社, 这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责任承担主体不明确, 很容易在偿还贷款时发生权利义务纠纷。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无需验资, 工商行政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检查也很宽松, 再加上合作社在提取各种基金后还要对成员进行分配, 使得合作社的资本很难保证。

2、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较小、组织松散、市场竞争经验不足。管理者大多数是当地农民, 经营管理能力既不专业也不科学, 合作社很难能够形成规范的管理来提高自身的效益、降低自身的风险。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制度极其不规范, 缺乏独立、科学的财务体系, 缺少内部控制的规范, 无法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使金融机构的评级与监督产生困难。

3、农民专业合作社缺少合格的抵押物。

农村的产权流转并不完善, 农村宅基地及其地上房屋、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用于抵押;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变现性很差, 无法获得可靠的市场价;还有一些资产由于其季节性, 是租赁而来, 无法作为抵押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的财产无法抵押, 又缺少其他的抵押物, 就直接阻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抵押贷款。

4、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较大。

合作社的业务都是围绕着农业, 然而农业有它天生的弱质性, 承受着巨大的风险。首先是自然风险:农业对自然条件的要求十分苛刻, 农业生产在不同地区、季节和年份都有很大的不同, 也可能给农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其次是技术风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欠缺市场供求、法规政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无法有效提高生产水平;最后是市场风险:农业生产的调整明显滞后于市场变化, 农业的季节性很强, 生产周期很长, 农产品的保质期都很短, 很难适应未来瞬息万变的市场。

(二) 从金融体系来看

1、商业银行经营原则与农民合作社不适应。

首先,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要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需求长期性不适应:商业银行一般提供为期一年或更短的贷款, 而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有的需要三年甚至更长;其次, 商业银行的安全性要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弱质性和季节性不适应:商业银行出于贷出资金安全的考虑, 贷款时十分谨慎, 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季节性要求资金能够快速到位;最后, 商业银行的收益性要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低效性不适应:商业银行对低效的合作社需要提高相应的贷款利率, 但是合作社无法承担过高的贷款成本。

2、银行信贷管理方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不适应。

一方面金融机构在考虑农村地区的信用问题时, 过高地考虑了风险, 形成了一定的偏见, 在信贷管理和操作中过多采取了主观感受, 不能公平公正地评估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风险;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布局分散, 信用采集工作需要相当大的人力、物力的支持, 小规模低频率的样本无法为信用的评价提供足够的样本。金融机构习惯于用传统考核商业企业的标准来对融资方进行考核, 对于合作社这类新型组织还没有相应的信用评级方法和标准。

3、金融机构忽视农村市场。

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服务意识并不强, 不愿意进行市场开拓和产品推荐, 无法脚踏实地的了解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真实需求, 商业银行的开发和发展重点不是在农村市场, 也就不会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产品创新和人才培养。

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的重点是银行的营业额收益而非社会的总体效益, 这种错误的观点使得基层银行缺乏耐心、急功近利, 更愿意向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企业贷款, 而不愿意挖掘和培育有潜力的农村市场。

4、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分担机制不足。

一方面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农业发展基金、政策性贴息贷款有限, 面对灾害的扶持补偿机制不完善。基层的政府大多财力不足, 没有余力来分担农民专业合作社发生的风险;另一方面农业专门的担保机构和保险机构缺失。农村的政策性保险制度尚没有建立, 而商业保险又因为风险和利益问题不愿意进入农村市场。缺少专业的担保和保险机构, 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风险近乎完全暴露。

5、金融系统不完善促使民间金融发展。

一方面富裕的农户或团体, 他们拥有大量的闲散资金, 却在农村没有其他的投资渠道, 所以他们就愿意利用民间金融来借贷给资金需求方以获得高于储蓄存款利息的回报;另一方面投放入农村的资金数额有限, 农民专业合作社从金融机构处无法得到或者无法足额的得到所需要的资金。再加上农村是熟人社会, 更注重血缘和邻里的社会关系, 农民专业合作社更愿意通过社员向他们的亲朋好友借款。

三、破解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介融资难的对策

(一) 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发展水平

1、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竞争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可以从扩大规模和增强盈利能力入手。扩大自身规模能够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应对风险的能力, 可以通过延伸业务范围、增加业务量来提高合作社的资产总额, 可以通过多渠道宣传、已有成员牵线来提高合作社的成员人数。增强盈利能力能够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偿还能力, 可以利用科学技术, 增加产量, 提高质量, 降低成本;可以通过产品和业务的开发, 获得新的增值, 延伸上下游产业。

2、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水平。

科学的管理和指导能够降低合作社的经营风险, 完善的财务水平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创造条件。农民专业合作社应采用现代化的公司治理制度, 加强内部管理,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强化产业链条, 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管理者要强化运作管理基础理论学习, 为合作社摆脱融资困境做出相应安排。

3、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素质。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对社员进行定期的培训, 鼓励毕业生加入, 积极引进人才资源, 在专业性强的管理岗位、技术岗位和财务岗位上形成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素质的提高能够降低贷款的信用风险, 在农村开展信用知识的宣传, 利用经典案例强化农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人员的信用主体意识, 也可以组织合作社进行自身的信用建设。

(二) 改善银行现有的信贷状态

1、发挥支农主力军力量。

农业银行应当提高为“三农”服务的水平, 恢复农村信贷市场。农村信用合作社应当在保持现有支农力量的同时, 加快改革步伐, 创新更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产品。邮政储蓄银行要控制农村资金外流的问题, 利用邮政储蓄大量深入农村的网点机构, 探索和引导储蓄资金以适合的方式回流给农村, 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自身的小额贷款产品, 以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2、提高银行服务质量。

银行机构应当在农村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全方位的业务和服务。在农村乡镇应当改善其金融支付环境, 使资金能够更好更快地周转。各涉农金融机构应当下放审批权限, 在村镇的分、支行里设立专门的信贷部, 建立审批贷款的绿色通道。贷款流程应当简化, 提高审贷的速度和质量。建立关于合作社及成员的诚信专户档案, 快速准确地处理问题, 缩短审批期限, 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资金支持。

3、创新金融产品。

我国农村覆盖面积广, 经济发展程度各不相同, 需要银行能够建立相适应、多样化的金融产品, 形成竞争的金融市场。在风险成本可控制、信息透明度高和具有一定的获利性的前提下, 各金融机构要加强调研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结合各地特点和自身情况, 降低信贷准入门槛, 丰富信贷品种, 创新金融产品, 加大贷款力度。针对当地农业周期, 合理地确定贷款的期限、额度、利率等, 对于支农的新业务实行备案制, 将权利下放, 激发创新的活力。

4、建立服务评价和激励体系。

衡量金融机构成功的标准不应该是单一化、利润化、商业化的目标, 而应把支持三农、解决融资难纳入考虑。鼓励农村基层网点的信贷业务人员深入农村市场, 开发优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客户。将相关数据纳入综合评价, 与绩效工资和升迁考核挂钩, 健全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和尽职免责制度, 充分调动基层分支机构和人员的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和服务创新的热情。

(三) 建立全方位的风险分担体系

1、拓宽担保物范围。

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规范农村产权抵押。可以使农村土地、宅基地和其上的房屋建筑能够成为贷款的抵押物, 也可以将土地之上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林牧副渔业的经营权和收益权等权利进行质押。

对于专业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可以推广与其专业产品相适应的抵押贷款。金融机构可以认可大型农业器械、运输工具等动产和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作为担保抵押资产;认可部分合作社的农产品的仓单或应收账款作为质押提供贷款。

2、创新适应的担保形式。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 如果有专业大户, 可以以其为核心进行组合担保贷款和联保贷款;如果有龙头企业, 可以让龙头企业为合作社提供仓单、订单的质押担保、社员担保等。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担保基金。可以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 建立合作社担保基金;也可以由社员联合, 以社员资金作为主体建立联保基金;还可以由政府引导和扶持, 以财政资金作为主体建立多方担保基金。

3、开设专门的担保和保险公司。

可以建立地方性的专门针对农业的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 为农民专业合作社量身打造多产品、全方位的风险补偿。由于农业的风险极大, 在建立农业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时离不开政府的帮助和支持, 使商业性与政策性相结合。可以由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或者税收优惠,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扶持农业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的持续发展, 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法利益。

(四)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1、改善信息不对称。

一方面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建立之初对成员的资金、人品等状况进行审核。金融中介机构的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收集与合作社有关联人员的信息来对合作社信用加以判断;另一方面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建立评价体系, 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专门的信用档案。可以在农村建立专门的信用中介机构, 以客观的第三方意见为金融机构和合作社之间构建信贷桥梁。

2、鼓励金融贷款主体多元化。

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门槛, 组建多种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 促使贷款主体的多元化。这不仅能使更多的资金留在农村, 还能突破大型银行对农村的垄断, 形成健康发展的农村金融市场, 促进各方进行改革创新、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晓渝, 王文献.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融资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 2006.6.

[2]田祥宇.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短缺原因及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 2008.8.

[3]李益娟, 卢新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筹资管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09.20.

融资合作 篇9

关键词:后ECFA时代,两岸融资合作,货币清算体系

2010年6月29日, 大陆海基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重庆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以下简称ECFA) 。2010年9月12日, ECFA在两岸双方完成相关准备工作并经两会互函确认后正式生效, 进入实施程序。ECFA的签订, 开启了两岸经济合作的新时代, 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标志着两岸经贸合作向着正常化、机制化、制度化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 推动两岸经济关系进入新阶段。ECFA的签订, 对于逐步消除两岸贸易壁垒、合理资源配置、拓展合作领域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使大陆与台湾之间形成投资双向化、形态多元化的全新发展格局。

1后ECFA时代两岸融资合作现状

ECFA的实施, 为两岸金融合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性保障, 为今后的经贸合作搭建了新的制度化平台, 为开创两岸经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两岸金融业更大力度、更宽领域、更多方式的合作提供了历史机遇。在ECFA《补充协议四》中, 有多项优惠措施均涉及两岸金融市场, 随着金融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壮大, 两岸融资合作也不断深入。2009年6月, 以台湾方面逐步开放大陆企业向台湾投资为标志, 两岸投资合作从“单向”转向“双向”。迄今, 已有十几家企业在台设立公司, 迈出了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的第一步。

2后ECFA时代两岸融资合作存在的障碍

2.1融资相关政策限制过多

在2008年之前, 台湾方面就已经对内地开放了部分保险、证券和银行业市场, 但是由于政治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 两岸在融资方面的合作十分有限。从台湾方面分析, 台湾当局对台湾金融业投资内地限制十分严格并且存在融资歧视, 而且很少制定针对内地金融业的开放措施。从大陆方面分析, 大陆政府的资本管制一直比较严格, 针对台湾的金融投资也同样是遵照《合格境外投资者 (QFII) 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 而由于台湾金融行业融资能力所限, 很难满足进入大陆金融市场的相关条件。此外, 由于制度不同, 台湾金融业实施的金融监管与大陆相差较大, 这也同样导致了融资面临重重困难。

2.2银行放贷标准差别巨大

由于经济衰退引发的台商融资困难, 台商目前很难获得大陆的融资支持。虽然说通过银行融资取得资金来源是主要手段, 但是台商直接向大陆当地银行贷款存在较大障碍。由于两岸银行在放贷标准与观念方面存在较大差别, 在贷款方面又时常发生征信不足、信用及担保品不足的情况, 融资的执行困难重重。特别是台湾银行通常接受企业的应收账款、订单契约或现金流等贷款方式, 大陆银行无法接受。而大陆银行需要的土地、厂房或机器设备等动产或不动产的贷款抵押品, 台商提供又有很大困难, 双方贷款方面的标准差距导致融资合作停滞不前。

2.3缺乏完备货币清算体系

随着两岸经贸往来的不断拓展, 货币兑换也日益频繁。但是目前全球汇率波动剧烈, 美元持续贬值, 人民币不断升值, 由于两岸的贸易需要通过美元或者港币进行结算, 汇率变动会引发汇兑风险不断加大, 加之两次货币兑换产生的手续费支出, 大陆与台湾的交易者在进行贸易时付出的兑换成本会很高。因此, 建立完备的两岸货币清算体系呼声越来越高, 如果能够形成完备的货币清算体系, 两岸的交易者在进行贸易时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 这不仅能够尽量减少由于货币兑换带来的兑换成本, 也能够为交易者提供更大范围的交易便利。虽然, 目前建立货币清算体系受到政治、政策等方面的诸多制约, 但是从目前的两岸金融合作的长远规划来看, 货币清算体系的建立迫在眉睫。

3后ECFA时代两岸融资合作的应对策略

在两岸关系稳定发展、国际经济仍不明朗、欧债风暴方兴未艾、人民币国际化速度加快的大环境下, 利用ECFA的良好契机, 加大两岸融资合作的力度, 对于促进双方长远投资, 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3.1加强政府政策协调力度

(1) 放宽融资合作限制。

台湾方面要科学评估大陆企业对台湾经济可能带来的正面影响, 进一步开放大陆投资领域, 推动双向投资健康有序发展, 使大陆投资成为拉动台湾经济和就业成长的新动力。推动两岸资本以台商向大陆投资为主转变为双向有序的共同投资模式发展。内地商业银行要与台湾商业银行密切合作, 增加互设分支机构或代表处的数量, 通过合作实现融资便利。台湾商业银行可以向内地商业银行推荐在内地投资的台湾企业或其客户, 再由内地商业银行向台企提供融资支持, 在满足融资条件的基础上尽量扩大对台资企业的融资范围, 使台资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以便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

(2) 寻求金融监管合作。

两岸金融监管当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沟通渠道, 开创两岸金融监管的新模式。在监管主体方面要是两岸监管当局都拥有自己的监管自主权, 在自我监管的基础上实现监管手段的进一步细化, 形成共同监管的全新模式。两岸监管机构要通过协商制定针对性的监管细则, 对金融机构的融资活动进行持续性监测。由于在ECFA框架下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跨区域金融机构, 这不仅使监管的范围不断扩大, 同时也大大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因此, 对于跨区域金融机构要加大监管力度, 密切关注其动向, 特别要关注金融机构借融资渠道出现的资金异动, 防范可能出现的地下钱庄、外汇黑市等违法犯罪行为, 营造良好的金融监管运行体系。

(3) 建立争端解决机制。

随着两岸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入, 大陆与台湾之间在经济合作方面特别是融资合作方面极有可能发生争端。因此, 需要提前设计出行之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 将争端的发生降到最低。第一, 两岸要设立专门的争端解决机制工作机构, 密切关注两岸企业融资活动的相关信息, 关注可能发生的争端, 一旦发现可能出现的争端要及时根据情况予以调解。第二, 要建立正规的争端解决机制, 制定科学的调解程序, 如果当事人发生争端, 要参照既定程序进行协调解决, 力争通过协商和调解解决争端, 尽量避免产生严重后果。第三, 要设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建立仲裁裁决的监督执行机构, 一旦当事人争端不能得到顺利解决, 就要由该机构进行跟踪执行, 启动相应的保障程序, 保证争端的解决能够顺利完成。

3.2合理调整银行融资理念

(1) 选择重点行业扶持。

ECFA签订后, 两岸的合作越来越密切, 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 银行业在两岸合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就目前的融资状况而言, 需要银行业对两岸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通过对大陆和台湾企业发展模式以及两岸经济发展需求状况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较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是目前两岸投资合作的重点领域。在电子、通讯设备、化工、机械等行业, 需要由银行以资金支持作为动力, 为其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此外,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服务业也逐步成为两岸融资合作的新重点, ECFA在两岸服务业领域的深入发展将会带来更大商机, 而诸如低成本全球融资、国际市场营销、相关会计与法律的咨询服务都是两岸合作的重要方向。因此, 两岸的银行业应当以此为契机, 有效扶植相关的重点行业, 使两岸融资合作变得更加顺利, 共同提升国际竞争力。

(2) 实现银行优势互补。

两岸的银行机构处于不同的经济体制之下, 其经营环境、经营理念和经营能力有很大差别。但是, ECFA的签订, 为两岸银行机构的有效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大陆融资市场范围广大, 贷款需求旺盛, 而在大陆的台资企业也相对较多, 比较容易开展融资以获得资金支持。台湾的银行机构在融资方面的经验要领先于大陆, 大陆的银行机构要积极向台湾的银行机构学习, 学习他们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法人治理结构、科学的监管体制为我所用。

(3)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由于一定历史原因的存在, 两岸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直制约着后ECFA时代两岸融资合作。因此,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征信、担保、抵押和资产评估方面的信息共享显得十分重要。两地银行通过签订综合授信额度协议, 构建两岸银行在信贷方面的合作平台, 多渠道、多方式地积极解决台资企业资金的需求。目前, 大陆的征信制度发展势头相对较好, 相关的制度日趋完善, 业务范围也不断扩充。台湾方面虽然征信制度建立时间相对较早, 但是由于从客户的保密角度考虑, 并未将资料提供给海外分行使用, 这对于融资合作会产生很大的制约。因此, 我们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时, 可以考虑先将敏感数据进行过滤, 之后对数据的使用者进行严格的监管和限制, 防止不安全数据使用或者泄漏情况的发生。由此, 可以保证台商能够顺利的获得融资支持, 也使双方的银行业都能够获得益处。

3.3建立完备货币清算体系

进入ECFA时代, 两岸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频繁, 不管是金融绩效还是竞争力都会获得大幅度的提升。在两岸建立货币清算机制的过程中, 台湾银行期望能够担任重要角色, 成为台湾的两岸货币清算银行。目前大陆已批准10家台资银行在大陆设立分行, 包括在上海开设分行的第一商业银行、国泰世华银行、土地银行等, 另有开在苏州的合作金库银行、彰化银行, 南京的永丰银行, 东莞的玉山银行等。中国银行也已经与29家台湾同业建立了代理行关系, 为1000多家大陆台资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 3年来为台资企业提供贷款累计超过1600亿元人民币。

因此, 大陆应当在货币清算体系的建立方面与台湾展开深入的合作, 在台商相对密集的地区 (如珠三角、长三角等地) 开展货币兑换与结算试点, 在结算的领域中可以先从非贸易领域开始, 逐步扩大到贸易领域及资本领域, 力争早日实现公开办理新台币的兑换业务, 公开挂牌并将兑换新台币业务扩展到中国银行以外的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合理制定新台币汇率并允许按国际金融市场行情在一定范围内浮动, 允许新台币作为计价与结算货币, 为台商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服务。两岸通过建立货币双向兑换与清算机制, 实现两岸商业银行间人民币与新台币的直接汇兑结算, 逐渐建立两岸资金清算中心。这样不仅减少汇兑成本, 也能保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

参考文献

[1]王桂荣, 韩群群.台湾签订ECFA的推动因素及对台湾经济的影响[J].对外经贸实务, 2011, 6 (027) :90-92.

[2]王静.后ECFA时代海峡两岸经济效益分析[J].对外经贸, 2011, 12 (210) :85-87.

[3]陈丰.后ECFA时代两岸金融合作展望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0 (5) :14-20.

[4]于绯.两岸ECFA:动力机制、特点和效应分析[J].未来与发展, 2011, (10) :64-69.

[5]曹耘心.ECFA后大陆企业对台直接投资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 2011, (4) :74-76.

[6]伍庆, 欧江波.ECFA背景下推进粤台金融合作研究[J].南方金融, 2010, (8) :44-46.

[7]盛九元.ECFA签署后台湾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前景分析[J].台湾研究, 2011, (4) :42-47.

[8]吴孟道, 林建甫.两岸签订ECFA与金融MOU对台商融资的影响[J].综合竞争力, 2010, (1) :89-92.

[9]孔红春.ECFA对两岸经贸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 2011, (11) .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难题及其对策 篇10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财产的形成,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4条第2款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由成员出资、公积金、国家财政直接补助、他人捐赠以及合法取得的其他资产所形成的财产, 享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 并以上述财产对债务承担责任。”从这一规定我们可以看出, 合作社的资金来源主要有社员投入、合作社的积累、社会的投资、政府的资助以及信贷融资等。

1.受投资方式限制, 社员可投资金先天不足;激励机制的匮乏也使社员投资后天乏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第8 条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出资形式作了进一步规定, 即“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可以用货币出资, 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等能够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成员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 由全体成员评估作价。成员不得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或者设定担保的财产等作价出资。”由于参加合作社的人都是低收入劳动者, 他们能够投入到合作社的资金都是有限的。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来看,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条件比较宽松, 其中重要的表现就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没有最低资本额的限制。中国典型的小农经济决定农民具有求稳定、怕风险的特性, 低收入的农民只能将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生产资金转投到合作社, 无法聚集大量股金。这就决定了合作社的技术构成只能处于较低的水平, 合作社内部的融资十分有限。其实合作社社员所拥有的最大的稀缺资本是土地承包经营权, 但条例未对成员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做出明确规定。

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原则不利于大量吸纳股金。因为, 一人一票原则的局限性很明显:投票权与入股的份额不成正比关系。为合作社贡献大、承担风险大的社员, 与其他社员同样仅拥有一票的权利, 这就出现了权利和责任的不对称, 其结果必然是社员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这样, 社员必然只愿意交纳最低的入社股金, 合作社实行“自愿进出”的原则, 股金归社员个人所有, 实践中会产生两方面负面影响:当产权是不可交易、不稳定或未定归属时, 就容易产生“搭便车”问题。当新成员与老成员既获得同样的惠顾和剩余索取权, 也为此付出同样的代价时, 现有成员应得利润被稀释了, 老成员不再有动力投资于合作社, 在现行制度下, 社员退社时有权撤走其投资, 致使自有资本数量变化, 如果这种资金转移达到一定程度, 合作社的规模和以一定规模为基础的集体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就要被削弱, 合作社就面临垮台的威胁。

法律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经依法登记取得法人资格, 合作社社员以其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 合作社以其全部资产承担有限责任。这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不将合作社作为法人的状况。但由于出资实行章程规定的认购方式, 最低出资额没有规定, 加上出资方式多样, 也不需要验资, 往往带来社员认购的出资额少并且实际不到位。实际中, 合作社虽号称有多少资产, 但资产基本上在社员手中而不是集中到合作社, 理事会实际没有多少可以处置的法人财产权, 相当一部分合作社缺乏可用于抵押、质押的资产而难以获得贷款。因此, 合作社的法人虽已形成, 但法人财产权数量往往偏少。

2.合作社狭窄的利润空间和轻积累重分配制度, 使自身的积累有限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经营利润的积累, 而事实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利润来源受到很大制约。当前, 在农业领域, 一些涉农并存在利润空间的领域, 例如金融、保险、水利、供销、批发、农机生产等都被排斥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之外, 而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的领域只有种植养殖类、农资服务类和农机服务类, 这些领域都是几乎没有效益和负效益的。国家对粮棉等大宗农产品实行计划性购销体制, 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缺乏必要的政策空间。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分布在种植业、养殖业。在粮食、棉花、油料等大宗农产品行业中,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很少。

农民合作经济是需要依靠规模以及产业链向纵深方向拉长才能获得效益, 而这一点对资金的需求量又特别大。受制于资金的困境, 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都规模较小, 农民合作组织提供服务项目主要是围绕生产为农户提供简单的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 很少涉及农产品的加工、运储、销售服务, 围绕流通领域提供的现代服务业更少。农产品经过专业合作组织以初级产品的形式出售, 价格比较低, 农户难以分享到农产品经过加工之后的高附加值。此外, 法律规定合作社要提取公积金, 公积金要量化到社员帐户, 如果社员退社, 合作社不但要退回个人的出资额, 还要退还个人的公积金份额, 并且对公积金提取比例也没作规定, 这样可能带来合作社社员重分配轻积累, 影响合作社服务能力壮大和进一步发展。

3.当前, 公平优先政策导向和合作社不规范的运营状况, 使其对社会资金和金融部门投资缺乏吸引力

我国当前合作社的政策导向是公平优先, 对社会资本进入的限制, 合作社盈余60%以上先按交易量进行分配, 一人一票的民主原则都体现了这种价值取向。为了保证合作社中农民的主体地位, 法律规定合作社成员中农民要占80%以上, 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成员不得超过5%, 这种限制组织和非农民参加的规定, 使得合作社的资金来源受到限制。法律规定合作社盈余60%以上先按交易量 (额) 进行分配, 余下按成员出资额加公积金份额进行分配。虽体现了以劳动合作为主, 但也排斥了一部分做出贡献但交易量少的骨干成员 (如从事营销) 的经济利益, 影响其较长时期从事合作社的精力, 也使合作社内部融资难度加大。合作社不营利原则不利于外部资本投入。投资的报酬有限, 使社员不愿意交纳更多的股份。合作社要吸收社会资本有很大的困难, 因为资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总是要寻求能够获得更多报酬的机会。经营对象仅限于社员, 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合作社业务的发展扩大。资金的稀缺性决定它要有相对的高回报, 如只相当于银行存款的利率不足以吸引投资者加盟, 对入社股金及股金分红的数量限制谢绝了投资激励。只要合作社的股份不是作为具有吸引力的资本投资来配置, 每个社员不是以投资者的身份出现, 股份集资的缺陷问题在合作社就无法解决, 资本积累永远是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商业化的农村金融机构不能有效改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环境。商业银行在农村发放的主要是质押贷款, 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的农村地区, 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向银行提供的符合要求的抵质押物品非常少, 这成为他们获得银行贷款的障碍。另外, 商业金融机构面向布局分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时, 由于受到规模效益和风险制约, 难以实现较高利润。并且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属于小型企业, 自身的财务制度不健全, 信息透明性较差, 大银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各方面的了解比较困难, 从而增加银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风险的难度和银行系统面临风险的概率。因此, 商业金融的主要目标是争夺规模和具备抗拒风险能力的资源, 而不是规模小和抗风险弱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金融服务的方式和效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贷款需求相差太大, 造成了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关系的断裂与不协调。

4.政府资助覆盖面有限, 农民合作金融组织尚未充分发展

当前, 我国合作社扶持政策体系初步建立。财政、税收、金融和涉农项目、产业支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出台。30个省 (区、市) 党委、政府专门制定了促进合作社发展的文件。农业部组织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近三年累计安排了1亿多元项目资金, 支持有关专业合作社承担相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蔬菜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畜牧标准化养殖小区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等项目, 都将合作社纳入申报, 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支持。如江苏省级财政安排扶持合作社的专项资金已达到2亿元, 浙江达到1亿元。陕西今年将投入1.2亿元, 为合作社建设100座果蔬贮藏冷库。北京通过实施“现代农业装备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社工程”, 近2年每年扶持近8000万元, 用于帮助合作社配备货物运输车辆,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了合作社生产条件, 增强了合作社营销服务能力。广东省财政从今年开始连续3年, 每年安排5000万元开展“150示范工程”, 支持10个示范县、120个示范社、20个示范冷库建设。新疆自治区财政扶持资金也已达到3000多万元。

但当前政府的资助比较倾向于锦上添花, 而非雪中送炭。资助一些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 发展状态较好的示范社。但我国当前合作社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是规模小的社占多数, 比起走上发展快车道的有一定规模的合作社, 它们更需要来自政府的资助。另一方面,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虽然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起来的。但它毕竟是市场经济中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 来自政府资助虽然在发展初期是必需的, 但这并非长久之计。因为无论是来自中央还是地方政府的资助虽然可以从表面上缓解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题, 但早晚是需要断奶的, 不然就会出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始终难以摆脱行政的、非经济因素的束缚。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得不以较高的成本取得与地方政府的合作, 以失去独立来换取地方政府的保护或者获得地方政府权利资本的支持, 最终农民专业合作社失去了独立性甚至偏离了合作制的方向, 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合作金融组织的缺少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的重要原因。合作金融是合作经济的核心, 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灵活性, 能够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多层次性, 可以满足不同经济层次, 尤其是弱势群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所以, 对经济实力弱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说, 通过自愿的联合实现互助的合作金融是一种必然选择, 但在我国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金融尚未真正发展起来。真正的民间合作金融的缺乏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的根本所在, 这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极为重要的制约因素。

二、破解融资难题的政策建议

1.拓展社员的投资方式, 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列举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可以货币、实物、知识产权这三种财产形式出资, 但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这种在农村存在的基本财产权利能否出资却未作明确规定。依据《物权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两类:一类是采取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另一类是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其他方式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由于法律对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其他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权利主体、权利流转等方面都未作特别限制, 只要不改变土地的性质和农业用途即可, 因此, 以这一类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资不存在法律障碍, 理当被允许。至于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其权利主体为农民。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 其资本来源有限, 并且农民用以出资的货币、实物数量不会很多, 而以知识产权出资的可能性较小, 因此, 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便是农民用以出资的主要形式, 其理应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本的重要来源。《物权法》已经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用益物权, 作为物权, 其具有直接支配性和排他性。只要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自愿将这种权利用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资, 且不改变土地的性质和农业用途, 发包方便不得干涉权利人行使权利。况且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后, 其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 享有分享盈余的权利, 其利益没有受到损害。有不少人担心农民专业合作社可能破产而致使土地承包经营权被拍卖或折价的情形发生时, 农民将失去耕种的土地的问题, 应当通过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 而不能成为限制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理由。

目前, 正在推进的旨在解决土地规模问题的土地流转, 土地转入主体既有大户、能人等个体组织, 也有龙头企业等公司组织, 还有其他合作组织等。流转形式很不规范, 但相比较而言, 土地流入合作社是相对规范的一种模式。已经表现出了很好的规范性和高效性。土地股份化将从根本上解决合作社一人一票和资本限制原则, 是我国目前合作社和土地流转共同发展的先进载体。

合作社在我国发展不起来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由于农业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农地的家庭占有, 土地碎化, 使得合作社只能在专业领域进行浅层合作, 合作程度、合作层次、合作范围都停留在较低层次上, 发展潜力不足。如果土地作为最主要的生产资料进入到合作社, 集成技术、信息、资金等生产要素, 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和连片开发经营农民流转的土地, 通过统一布局、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 实现标准化规模经营, 合作化将进一步升级, 真正走上农业企业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来。事实上, 一些地区 (如安阳县瓦店乡) 已尝试着使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 把土地转包给有实力、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合作社, 发展特色农业, 不仅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水平, 也有效的促进了农民增收。

2.借鉴现代企业制度运作方式, 提升合作社的效率, 增强其对社会资金和金融部门投资的吸引力

合作社是一种追求公平为主的组织制度, 但160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它的存在要以富有效率为前提。尽管合作制早于公司制产生, 但作为经济组织来说, 合作制在除农业以外的其它领域已让位于公司制, 公司已是目前主要的经济组织并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代表。主要原因在于作为经济组织来说, 合作制缺乏效率, 而公司制刚好相反。现在, 发达国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性质已从非盈利、一人一票的公平原则上升成长到强调发展、效率优先、强调差别上来。合作社向企业化发展, 使得合作社所有者、经营者与生产者分离, 利益共沾, 这样责、权、利相对就比较明确。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美国、法国、荷兰等国际着名合作社之所以能把他们的产品销售到全世界, 靠的不是合作, 而是资本和品牌的优势, 实际上也是企业化了的合作社, 这种合作社以其强大的资本优势在全球发挥影响力。

我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资金难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于合作社的功能定位模糊有关, 作为经济组织其存在的前提就是能够带来利润、富有效率, 而不是在于其能够提供低水平的形式平等和自我服务。追求公平的合作制, 也只有在实现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后, 在内部分配上体现更大的公平。虽然合作社的宗旨是追求公平, 但农民加入合作社不是来追求公平的, 而是纯粹为了追求利益, 只要能给他们带来收入的增加, 用一部分公平来换取资本的利益他们也是认可的, 只有合作社发展起来了, 农民收入提高了, 才具有了追求公平的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不仅是劳动联合, 更是包括土地、资金、技术特别是人才在内的更高层次的联合。在农业生产力落后时期, 生产最重要因此劳动联合据重要地位, 生产力发展以后, 农业已不仅是生产, 更多的是跟生产紧密相关的营销、加工、保鲜, 生产环节增多, 应用先进科技增强, 只有更高层次的联合, 合作社才能为社员获得更大的福利。

所以, 合作社发展的初期或者初级合作社或者典型合作社有必要从组织设计上对资本加以限制, 随着合作社的发展, 到社员收入增加了, 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后, 此时再对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机制和运行机制进行规范, 放宽对资本股的限制, 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既保持为生产者社员服务的目的, 又能使合作社利用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和资本优势取得规模优势和提高竞争力, 以最终解决合作社盈利返还和持续发展的矛盾。在我国农村资本稀缺的情况下, 如果坚持资本报酬有限的分配原则, 成员资本的报酬局限在可分配盈余的40%以内,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能很难吸引外来资本 (包括成员出资之外投入的额外资本和非农民的个人、组织提供的资本) , 以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生产经营所需的资本来源问题。为此,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除了可采取国际上的以按劳分配为主、按资本分红为辅的一般原则外, 还可考虑实行“一社两制”, 即对大资本实行按出资额分红, 对占主体的农民成员则实行资本报酬有限、按交易额分配利润的原则。[1]鉴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成员自愿联合起来的组织以及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立法中可只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按成员的交易额和出资额进行盈余分配, 而具体的盈余分配办法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加以规定。

将企业经营机制引入合作制, 在合作社内形成现代企业制度, 使合作社公平的产权制度和公司的高效经营机制融为一体, 达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围绕出资者、管理者、劳动者三者关系, 以法人财产权为核心, 发展机制为主要内容, 决策机制为动力, 激励约束机制为手段, 建立权利和义务对称, 产权清晰、管理科学、运转高效、富有活力的合作社经营机制,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发展。[2]

3.摆正政府的位置, 多给政策慎给钱, 资金资助应更多的着眼于提升合作社的自我发展能力

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起来的, 政府行为举足轻重, 对合作社的发展给予扶持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合作社最终必须成长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因此要摆正政府的位置, 确定科学的扶持方式, 把握好扶持的原则、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重点环节。政府的扶持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政策支持, 二是直接的财政支持。我们的建议是在扶持原则上, 政府要多给政策慎给钱。

在政策方面, 除了允许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和引入现代企业经营机制进入合作社外, 当前解决合作社资金问题的直接办法就是用明朗化的政策支持农民兴办金融互助合作社。

资金扶持方面, 我们认为应着眼提升合作社的可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扶持要着重考虑的方面:一是扶持的对象是全体符合补助条件的农民合作社, 而不是他们当中的少数或个别农民合作社。二是扶持的基本方式是为农民合作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以改善农民合作社的竞争条件, 保证农民合作组织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重点的扶持环节应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 农业标准化建设, 农产品市场营销, 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抗风险能力建设等。

摘要:社员投资方式的限制和激励机制的匮乏、合作社狭窄的利润空间和轻积累重分配制度、政府资助覆盖面有限, 农民合作金融组织的尚未充分发展、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敬而远之等都造成了专业合作社的融资困境。为此, 本文提出以下对策:第一, 拓展社员的投资方式, 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第二, 借鉴现代企业制度运作方式, 提升合作社的效率, 增强其对社会资金和金融部门投资的吸引力;第三;摆正政府的位置, 多给政策慎给钱, 资金资助应更多的着眼于提升合作社的自我发展能力。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土地使用权入股,农民银行

参考文献

(1) 文杰.完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产权制度的思考[J].统计与决策, 2010, (02) .

上一篇:数字文化馆下一篇:化解与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