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化馆

2024-04-30

数字文化馆(精选十篇)

数字文化馆 篇1

一.数字文化馆的设想

所谓数字文化馆, 即是以Internet为依托建设网络文化活动中心, 换言之, 就是建设文化馆网站开展文化服务。建设数字文化馆可以利用自身的文化信息资源优势、文化信息资源特色向不同地域的用户提供一般的文化信息和关于某一领域内较为专业和全面的文化信息资源的查询, 在此之外, 还可以提供一些网络文化活动, 以方便快捷的方式丰富用户的文化生活。文化馆网站的文化内容可以由专业技术人员利用专业技术知识, 采用Web的方式、通过Internet向公众提供有偿或无偿的文化信息服务。文化馆网站除提供有关文化方面的信息外, 还可以提供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网络导航、站点导航等链接, 包括一些旅游类的网站、教育类的网站、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等网站。

二.数字文化馆的建设

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应该要多方位考虑, 需要以服务群众、方便群众、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宗旨。具体来说应涵盖以下内容:

1. 资源信息方面。

文化馆承担着向大众宣传文化知识, 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重任。因此数字文化馆的建设需要丰富的数字文化资源作支撑, 其基本应该注意:

(1) 内容深刻丰富。在数字文化馆收录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并不能将这些数字资源进行简单的堆砌, 而需要网站编辑人员在对相关文化知识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之上, 在对网站数字文化资源的编辑过程中, 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二次加工。需要请一些相关方向的专家针对数字文化馆建设的整体规划、资源建设的方向和以及资源的侧重点的确立进行指导, 保证文化馆的资源能够质量高并且内容丰富, 以体现文化馆的内在素质。

数字文化馆的资源在形式上应该不拘一格、丰富多彩, 可以有文字形式的资源、图像形式的资源、音频形式的资源以及视频形式的资源等等, 甚至可以开发出三维立体形式的资源。

(2) 全文信息提供。文化馆需要有丰富的内容, 且这些内容需要富有个性, 这样才能吸引一定数量的用户群。但是, 随着人们对文化信息需求的增加, 人们对于仅有目录、索引、文摘等的二次文献信息已经不能满足, 人们需要原始的、全文的文化资源信息。因此, 数字文化馆的建设需要全文信息的支持, 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信息需要。

(3) 提供信息交流平台。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众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交流手段, 而与此同时, 人们的交流愿望也更加的强烈。某种意义上说, 用户不仅仅只是文化信息资源的消费者, 其也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制造文化信息。充分激发用户参与网站建设的积极性, 有利于丰富网站内容, 以促进文化馆的建设。因此, 在文化馆的内容建设上应该给用户的信息交流提供相应的平台, 可以向用户提供E-mail、BBS等手段, 让用户能够和网站管理者、文化信息资源的著作者以及其他用户之间进行交流, 以此来提高用户对网站文化信息资源内容的参与程度。

(4) 开展馆际互访服务。由于各文化馆有各自的特色, 为了让文化馆网站之间通过各种合作共促发展以及方便用户对各文化馆之间的互访, 可以以Internet为依托, 在各文化馆之间建立链接。

(5) 链接其他相关的文化网站。文化馆的建设是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目的的, 因此, 数字文化馆在本网站提供各种文化信息资源的同时, 还可以在网站中提供一些相关的文化网站的链接, 如数字图书馆的链接, 教育网站的链接等, 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

2. 文化活动方面。

作为文化馆, 应该要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举办各种文化展览活动

文化展览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数字文化馆可以设立专门版面, 以供自己举办或者一些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展览活动。如, 可以在网站设立专门的版面, 对中国传统书画的历史、发展以及其他相关知识进行细致的讲解、说明, 另外还可以加入一些名作欣赏以及名家教学等项目, 使用户可以通过数字文化馆对中国传统书画的相关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和较为深入的了解, 也可以供一些传统书画爱好者学习一些书画方面的绘画技巧等等。

(2) 举办各种文化讲座活动

数字文化馆可以设立专门的版面供一些专家学者开展文化讲座, 比如对一些讲座进行现场直播或者转播一些电视台的文化节目等供用户欣赏和学习, 比如百家讲坛等。另外, 数字文化馆还可以收集一些名家讲座的视频、音频等供用户下载或在线学习, 比如哈弗大学的公开课等。

(3) 举办各种文化培训活动

数字文化馆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培训活动供用户学习。比如, 针对京剧爱好者, 数字文化馆可以聘请一些专家定期授课, 或者收集一些专家授课的视频、音频资料供用户在线学习或者下载后学习。还可以让用户通过视频聊天、留言等方式与专家进行直接的或者间接的交流、讨教。

(4) 可以建立三维立体的体验空间

所谓三维立体体验空间, 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 在数字文化馆中建立专门的空间, 可以让用户在文化馆内对一些名胜古迹、山水河川等进行三维立体的体验。比如, 可以设计一个系统或软件, 对故宫博物馆等进行三维立体的仿真性复原, 让用户可以以主人翁的身份, 进入这个仿真的三维立体的故宫博物馆中, 能够对故宫博物馆有一种真真切切的感受。

3. 文化交流方面。

(1) 建立自由活动平台

所谓自由活动平台, 是指数字文化馆专门设立一个平台, 供用户自由活动, 其形式可以类似于现在的微博, 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向其他用户展示自己的最新文化创作成果, 其他用户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对其的作品进行相应的点评等;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找到与自己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其他用户, 并与之进行交流;用户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一些文化专家进行互动交流。

(2) 建立文化娱乐平台

数字文化馆的建设, 不仅要注重文化宣传和文化传播的方面, 还应该为用户提供文化娱乐的平台。如, 可以建立一种类似于QQ游戏一样的平台, 让有相同兴趣爱好的用户可以一起进行自己喜欢的文化娱乐活动。比如, 喜欢下棋的用户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棋友一起下棋娱乐或者切磋棋艺, 喜欢诗歌的用户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文友吟诗作对等等。

三.小结

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的许多活动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 我们已经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了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等。因此, 笔者认为我们也可以建立一个数字文化馆, 让人们也能通过网络进行各种文化活动。而对于数字文化馆的建设, 笔者认为应该从信息资源方面、文化活动方面以及文化交流方面入手。当然这些关于数字文化馆建设的设想并不完善, 还需要大家更多的提出自己的意见。

摘要: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 对于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 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纷纷出现, 这就让我们开始思考, 能不能也将文化馆搬到网络之上, 让人们足不出户, 就可以参与丰富的文化活动。这就是本文所说的数字文化馆的建设。

关键词:数字文化馆,建设

参考文献

[1]徐晓琳:《数字图书馆建设与运作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李国新:“示范区 (项目) 创建与公共图书馆发展”,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年5月.

[3]李力:“数字图书馆:美国的建设与启示”, 《现代情报》, 2005年第1期.

浅谈中日数字文化 篇2

李雪

浅谈中日数字文化

一、中日之间与文化

对于中国来讲,日本是最近的邻邦。“一衣带水”这个词几乎成了中国人形容日本时必不可少的词汇。不仅是从地理位置上的亲近,更从古代的文化交流,文化传播上有亲密的联系,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日趋频繁无论是在外经、外贸、外交方面从事对日工作,或者就于日本独资、中日合资企业,随时要跟日本人打交道,所以,在学日语之外了解日本的文化并且进行中日文化的比较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国家越来越关注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学习、了解日本这个经济大国的文化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再者,作为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肩负着国家强大的重任,在这样的社会下,要对各个国家有所了解,特别是文化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采众长,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明显地,文化具有很大的魅力。其中语言是文化得以传播的载体,同时文化对语言有着深刻的影响。然而,在语言中,数字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从了解对数字的禁忌,喜好可以了解到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与人民的处世态度。数字不仅可以用于计算方面,而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还可以具有不同的内涵。

二、有异国风情的数字

在中国有一个特殊的“250”,相信大家都熟悉不过了,它代表着“傻子”的意思。关于它的典故,由来,解释有多种多样的,有一种来历传说是:在战国时期,齐王为引出杀死苏秦的杀人凶手,巧施妙计,拿出一千黄金来悬赏杀人凶手,后来还真有四个人前来领赏,当被问该如何分这一千黄金时,有人高兴并自以为聪明地说:这简单,1000÷4=250,每人二百五。最后,这四人被齐王处死,“250”就因此得名。这虽然是一种传说,但“250”现在确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并且引用于我们的生活中,由此可以看出数字的魅力是多么大。中日文化比较论文

李雪

在日本,也有这样一句成语:“谣言不过75天”。意思是说,凡事只要过了75天大体上都会平息,比如酒井法子涉毒事件,估计最多也就是75天的事儿,很快就会从公众舆论中消失。有的语言学家指出,日本人喜欢75这个数字一是因为它是奇数,二是因为两个半月正好可以跨越一个季节,所谓“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大体上说的就是这个感觉!数字的影响潜移默化,不仅是日本人记数所用,有更多的引申义,有更多的意义。

三、两国对数字“情有独钟”

数字对于中国、日本这两个东方大国来说来说就有特殊意义,人们对数字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从中国的简单一到十,百,千,万这几个数位中其内容就丰富无比。中国人喜欢用很多俗语,成语来赋予它不同的特殊的含义,而文化传统受中国影响的日本也有很多的俗语或成语来表现数字的特殊魅力。同一数字,在同一国家不同的文化领域有吉凶之分,在不同国家可能有相同的忌讳或者钟爱。不同的数字在中国与日本之间往往有不同的含义,有的代表吉祥,幸运,有的确是两国的禁忌,特别地,往往同一个数字在中国是吉祥的数字,在日本却成为人人避之不及的禁忌数字。

中国的数字从一开始就有:一团和气,一路平安,一帆风顺,一登龙门,双双对对,一双两好,二姓之好,二人同心,三星高照,花封三祝,喜报三多,岁寒三友,四海一家,四远流名,四喜同乐,四艺雅聚,五路财神,五风十雨,五谷丰登,五世齐昌,六合同春,六畜兴旺,六马仰秣,六趣众生,七子团圆,七步之才,七擒七纵,七星宝剑,七具陈,八仙过海,八仙庆寿,八斗之才,八方呼应,九九归真,天保九如,山河九鼎,九鼎大吕,十步芳草,十全其美,寿天百禄,百事大吉,百战百胜,长命百岁,千战一合,千里之足,日行千里,千秋万岁,万里河山,万福来朝,万象更新,万事亨通等等,统统代表了吉祥的祝福语,不仅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一听就让人赏心悦目,心情舒畅。还有不管三七二十一、二一添作五、三下五除二、八九不离十、十有八九、九牛二虎之力、十拿九稳、十万八千里的俗语,更是浅俗易懂,表达明了。由这些可以看出中国人之于数字,不仅是记数,其中往往包含着更深的意义,分析其中不难中日文化比较论文

李雪

得出中国自古以来的以和为贵的思想和人民的积极乐观进取的精神,更是当今中国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有力的思想源泉。

在中国,经常会听到“买车牌号”、“买电话号”这些话,中国人往往愿意花很多钱来买一个“幸运号码”,中国人往往认为号码“靓”的话,会给他们带来运气,中国人花几十万元买下一个幸运数字最多的电话号码或车牌号,已不是新闻。这种现象已经不仅仅是因为中国人迷信的缘故了,更多的是,对数位的一种信仰,一种自古以来的传承信仰。当然,中国人最钟爱的数字莫过于“六”“八”了,所谓“六六大顺”,“要得发,不离八”,就道出了其中原委。另一方面,中国人禁忌的数字比起幸运数字多得多,总体上说,比较忌讳单数,正所谓“好事成双”。例如,数字“三”,汉语读音接近于“散”,因此在一些做寿,结婚等喜庆的日子里忌讳这些数字,包括送贺礼,贺金的人也要注意不可以是有“三”的数量,这样会被认为故意找茬,不真心祝福他们;数字“四”,被我们视为大凶,因为同音于“死”,因此在一些车牌号,门牌号等不易出现这样的数字,给人很不好的感觉,但“四”也有品“买卖通四海”、“四通八达”等等之说,对于“四”我们应用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意义;还有忌讳“九”,特别对于年龄,以“九”为结尾的岁数时,人们会认为这一年行凶,一些迷信的父母会去求神拜佛,采取“添油”(既是捐钱建造神庙或者买东西求拜神灵,祈求保佑平安)这种方法来保佑这一年的平安,特别是老年人,每当到了以“九”为结尾的岁数时,那一年都特别当心,其一是身体比较虚弱,其二是对这个岁数的害怕,他们会认为自己能够挨过这一年就能获得更长久些,但在中国古代“九”又有把天子说为“九五之尊”之说,“九”有时也代表权利的至高无上,“九五之尊”“九九归一”就证明了这一点;还有号码“七零八六”、“五三五四”之类的数字也忌讳,因为他与“七零八落”、与“吾散、吾死”谐音。

对于日本没有像中国一样这么多的俗语或者成语来表示数字的应用之广泛,但是日本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把数字应用到姓氏上,例如“一丹”、“二井”、“三木”、“四岛一味川”、“六角”、“七条”、“八馬”、“九鬼”、“十石”“百元”、“千家”等等,这些尤其可以看出日本人对数字的敏感和应用的重视,更可以看出日本是一个对数字有着很深信仰的国家。数字被日本人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从侧面反映了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心理。中日文化比较论文

李雪

日本人比较喜欢奇数,他们认为单数为阳,象征吉祥。平时送礼,捆礼品的绳子一定是单数,家里的摆设喜欢用挂一幅字,一幅画,插一枝花等,而双数的数字一般只用在供佛,祭拜死人时才会使用。日本人特别喜欢“三”,他们认为三是吉祥数字,在婚礼仪式上新郎新娘喝交杯酒时各用三只一组的酒杯饮酒,但又忌讳“三”人一起拍照,他们认为中间的人被左右的人夹着,是不幸的预兆。“七”在日本也倍受青睐,日本把“七”用在很多商品的命名上,日本人喜欢这样的商品,他们认为这样的商品会给他们带来信心和好运。日本人对“4”和“9”非常忌讳,因为在日本“4”的发音是“し”与“死”同音,如在日本的医院就没有4号、14、42号病房,由于 “42”的发音是死的动词形,因为医院里的病人最忌讳的就是“死”,出门旅行,日本人对于与“死”发音相同的4号座位也很忌讳。“九”的发音与“苦”相同为“く”,日本人过新年时要在门前立“门松”,也都避免在29日那天,就是因为忌讳“9”即“苦”,这两个数字的忌讳与中国尤为相似。但日本人还对“六”忌讳,在日本,“六”与“无赖”“碌”谐音,“碌”下接否定即为“不正经,不像样”的意思,这个与中国完全相反。“13”也是忌讳的数字,许多宾馆没有“13”楼层和“13”号房间,羽田机场也没有“13”号停机坪。

四、数字文化

数字不仅在中国和日本应用广泛,在世界上各个国家也是一样,它的有趣应用,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使生活更加有趣,并且渐渐形成一种文化,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成为人们研究这个国家的重要部分。要了解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就要了解它的文化,了解它的文化,就少不了要了解数字在这个国家的应用,才可以“投其所好”,更好地与他们相处,与他们互相交流,从而达到文化更好地交流的目的。中日文化比较论文

李雪

参考文献:

[1].冯富荣,杜英起.邻家之眼——中日文化比较学习读本.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4号.南开大学出版社

文化馆数字化建设问题刍议 篇3

[关键词]现代治理结构 服务体系 文化科技 融合

党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特征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科技融合重要标志的信息化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在要求。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强调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加大文化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为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文化馆(有称谓群众艺术馆、文化艺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文化馆)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在文化与科技交融的浪潮中,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值得关注和思考。

一、文化馆数字化建设问题思考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公共文化产品生产、服务、传播在信息时代网络化、数字化和新媒体技术发展中发生了重要转变,人民群众快速便利享受文化需求促使公共文化的数字化发展,文化馆肩负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广大群众文化权益的前沿阵地,通过文艺的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作生产和推广群众文艺作品及其它公共文化产品,开展公益性文化艺术服务和社会艺术教育工作,提升群众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核心价值是传承传统文化、创新现代文化、引领时代风尚、繁荣文化生活,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是基于当下网络时代文化馆的传统服务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信息化时代要求文化馆要与科技融合,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成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实现的重要载体。目前,各地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存在几个问题。

(一)认知理解误区。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国家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各地重视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聚焦在文化演艺、影视动漫、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网络文化、创意设计等主要文化产业服务形态上,出现了“上海模式”、“浙江模式”、“湖北模式”、“安徽模式”等,许多文化馆也拥有自己的网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计算机服务网络平台、数字化服务室、电子阅览室等信息化项目,但它只是拥有了数字化服务的内涵,而绝不是数字化文化馆的全部,所以,按照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要求,数字化文化馆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由阵地服务、流动服务及数字化服务组成。数字化文化馆将突破文化馆传统网站单一电脑终端信息(资讯)服务模式,利用强大的数字网络平台,实施多通道的信息发布,实现广泛而非资讯式的终端化服务,通过有效的覆盖提供广泛的基本性文化服务,促使文化馆阵地服务创新为体验式及地域特色的个性文化服务,构建一个科学、立体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体制管理约束。2012年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开放,标志着我国公共文化场馆步入全面免费开放时代,但是,存在管办不分、效能不高、开放不够、活力不足、监督机制不健全、重视重前期设施设备投入、轻后期运行服务投入、资金投入不足并且单一、人均公共文化产品数量偏少、服务内容与形式方面、缺乏创新、忽视社会参与和公众的文化需求、文化资源配置不均衡、服务效果不显著、公众满意度低等问题,制约着公共文化场馆健康发展和公益文化服务有效提供,问题根源于我们公共文化场馆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相对落后,体制管理约束文化馆信息化建设进程。

(三)财政投入不足。因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同,财政投入也各不相同,截止2015年4月,全国32个省级文化馆只有11个文化馆为国家一级馆,甘肃省和安微省文化馆建筑面积不足2000平方米,新疆建设兵团文化馆财政没有专项拨款。因财政不足导致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参差不齐,受政府采购制约导致采购流程较长、设备配置不统一和设备参数较低,受编制制约导致文化馆数字化相关人才奇缺等种种问题,许多地方领导谈起公共文化服务科技融合工作是高度重视,谈起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工作也振振有词,但至今还有很多文化馆还没有自己独立的网站,或者网站建设单一,更没有数字化服务室或电子阅览室,比公办图书馆、博物馆等其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模块的数字化建设迟缓。这是因为部分地方领导对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工投入不足。

二、文化科技融合视角下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建议

在数字化、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的背景下,增加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保障现代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现代公共文化人才和现代化治理方式、高起点技术保障体系建设数字化文化馆等是文化科技融合视角下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一)推进现代化治理结构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这是党中央对新时期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通过组建公共文化场馆理事会,引入社会力量,建立起理事会决策、管理层执行、监事会监督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推动公共文化场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管理,提高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效率。抓住公共文化与科技融合机遇,对省级、地市级、县级文化馆的职能定位、部门设置和人员配置区分,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中要避免发生“重设备采购,轻利用整合”、“资源内容雷同”和“信息孤岛”等现象,要制定文化馆文化资源的标准,要强化网络整合、文化馆系统软件整合、文化馆资源数据整合和应用整合,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避免走弯路,实现公共文化数字化、信息化,群众文化整体性、联动性。

nlc202309020817

(二)增加财政投入实现文化馆数字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要求,文化部出台《文化部关于加强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央会议审议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办和国办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系列文件的出台彰显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解决文化馆数字化建设问题需要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增加财政投入,将文化馆数字化建设项目列入了“十三五规划纲要”,作为文化惠民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推进数字化文化馆建设。

(三)以人为本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数字化文化馆旨在建立公共数字文化馆服务应用技术平台,让老百姓都是文化资源的自建者,资源的贡献者,人人都是传统文化资源的参与者。文化馆数字化建设要注重提高数字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公共数字文化馆服务的评估管理,人人都可以通过互动平台、共享平台、移动终端平台与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互动共享。数字化资源并非简单上传数据,而要以人为本,让普通百姓可以随时随地参与活动,让文化资源成为口袋里的文化,随时随地的互动共享。并能通过科技手段的展示和互动,积极地参与其中,在体验中进行学习。通过文化与科技融合构建数字化评估系统,推进公共文化项目的价值评估、群众对公共文化的需求监测、文化资源针对特定群众实时推送等,以人为本推进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抓住文化与科技融合新机遇,从关键技术、示范工程、基地建设、创新要素支撑体系出发,逐渐形成“点、线、面、体”的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新格局,建设群众文化资源数据库、管理平台数据库和培训平台数据库,通过云计算、网站、微信、微博、微电影、群文活动展演等构建数字化文化馆。高标准建成文化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文化馆公共文化资讯信息门户、文化馆在线培训平台、公共文化资源展示平台、公共文化经验交流网站、文化馆掌上客户端等平台,突破时空、场馆、受众的局限,提供更广泛、更多彩的文化服务产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新华网2015-01-15 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5-01/15/c_133920319.htm

[2]蒋君卉.大数据时代下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漫谈.大众文艺,2014(23);

[3]张永新 李宏.文化馆的实践与创新:2014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获奖作品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12;

[4]蓉文.成都市文化馆建设数字化艺术体验平台,中国文化报2013-01-07;

[5]吴江.数字文化馆建设的构想,中国文化报2013-04-23;

[6]胡劲军.对推进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思考,中国文化2013-03-29。

作者简介:杨立(1976—),男,公共管理硕士,讲师,现供职广东省文化馆。

新时期数字文化馆建设途经分析 篇4

一、数字文化馆概述

数字文化馆相对于传统文化馆来说, 是一个开放式的集成化平台, 它直接将技术和文化资源进行集成化和数字化, 并且主要通过网络来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具体来讲, 就是以Internet为依托建设网络文化活动中心, 为更好地开展文化服务工作提供保障。建设数字文化馆, 可以更好地利用自身的文化信息资源优势和特色, 向不同地域的用户提供文化信息, 为他们查询某一领域内较为专业和全面的文化信息资源提供了便利, 更可以网络的形式向用户提供一些有偿或无偿的文化信息服务, 大大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砖添瓦。

二、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必要性

(一) 信息浏览方式进步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 各地文化馆总是习惯于将文化原件或者复制品简单展示出来, 人们在欣赏和浏览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寻找自己想看的内容, 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 效果也比较一般。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数字文化馆的出现, 将数字技术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人们只需输入相关的关键词便可在网站上获得想要的资料或视频, 十分便捷。

(二) 产业文化馆建设的重要基础

鉴于文化馆的主要任务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所以其很长一段时期都是仅仅作为一种公益性组织而存在的。在文化体制改革中, 文化馆决不能再坚持传统的观念, 要增强自身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 向产业化发展。数字文化馆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自身的发展, 不仅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 更有效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有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三) 文化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

数字文化馆建设使得各地文化馆之间突破了地域和时间限制, 形成了一个文化馆群体。如此一来, 各地文化馆便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各种相关资源和信息有机联系起来, 再经过后期的梳理与整合, 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借助这一平台, 人们可以直接从网络上获取各种文化资源, 享受到更先进、更广泛、更便捷、更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 真正实现了对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 做到了资源共享。

三、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具体策略

(一) 资源信息方面

由于文化馆承担着向大众宣传文化知识、丰富文化生活的重任, 所以必须要有足够的文化资源作支撑, 数字文化馆建设也不例外。具体来讲,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 内容深刻丰富。数字文化馆在收录文化资源的过程中需要将各种数字资源进行整理和编辑, 同时为了保证文化馆的资源质量高且内容丰富, 体现自身的内在素质, 有时还要请一些相关方向的专家对数字文化馆建设的整体规划、资源建设方向给予指导, 既可以是文字、图像、音频资源, 又可以有一定的视频资源甚至三维立体式资源, 达到不拘一格、丰富深刻。其二, 全文信息支持。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逐渐增加。数字文化馆的文化资源不仅要内容丰富, 包含目录、索引、文摘等二次文献信息, 更要富有个性, 囊括原始的、全文的文化资源信息。其三, 开展馆际互访服务。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各文化馆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为了将自身鲜明的特色和优势更好地展示出来, 实现资源共享, 各文化馆可以Internet为依托, 彼此之间建立链接。此外, 还可以在网站适当提供一些相关的文化网站的链接, 如数字图书馆的链接、教育网站的链接等, 方便群众的浏览与学习。

(二) 管理工作方面

作为群众文化事业机构, 文化馆一直肩负着向人民群众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繁荣群众业余文化艺术活动, 丰富群众业务文化生活的重任。进入新时期, 为更好地利用网络发展文化事业, 数字文化馆的呼声越来越高。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文化馆的管理工作首当其冲。其一, 领导干部转变工作思路。当前, 信息化时代已然来临。作为文化馆领导干部, 必须转变思想, 摆脱旧观念的束缚, 支持并做好数字文化馆建设, 向庞大的文化网络进军。其二, 建立网络文化队伍。文化馆工作者要有高度责任心, 认识到宣传教育、开展活动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还要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 为数字文化馆的建设提供后备人才, 壮大网络文化队伍。其三, 占领地方文化阵地。申请建立地方数字文化馆域名, 是地方文化馆版权的重要环节, 也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必须把握地方文化话语权。

(三) 文化活动方面

除了资源信息和管理工作两方面外, 数字文化馆还应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其一, 举办各种文化展览活动。数字文化馆可以设立专门版面, 以供自己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展览活动, 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如建立讲解中国传统书画的历史、发展以及其他相关知识的版面, 或者建立一些有关名作赏析、名家教学等方面的版面, 让人们在浏览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提升文化修养。其二, 举办文化培训、文化讲座活动。数字文化馆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些相关的培训活动, 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如定期聘请一些专家对京剧爱好者授课, 或者收集一些专家授课的视频、音频资料供, 方便群众在线学习或者下载学习。另外, 适当举办文化讲座活动, 或者对一些讲座进行现场直播、转播等, 同样可以充实版面, 为群众观看、学习提供便利。其三, 建立三维立体的体验空间。所谓三维立体体验空间, 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 在数字文化馆中建立专门的空间, 让人们以主人翁的身份, 在文化馆内对一些名胜古迹、山水河川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

总之, 数字文化馆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会伴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和发展数字文化馆时, 必须遵循社会的发展规律, 通过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种文化资源, 让数字文化馆获得更加长足的发展, 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文化馆无论是在服务设施还是在服务手段上, 都凸显出单一落后、覆盖面小的弊端, 已经无法满足当下人民群众的现实文化需求。在这一形势下, 建立一种以大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数字化服务模式成为文化馆建设的必然选择。本文从数字文化馆的重要性入手, 对数字文化馆建设途径展开探究, 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促进文化馆资源共享的实现。

关键词:数字文化馆,服务模式,途径,资源共享,社会效用

参考文献

[1]蒋君卉.大数据时代下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漫谈[J].大众文艺, 2014 (23) .

[2]曹晶.浅谈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文化馆建设[J].艺术科技, 2015 (2) .

[3]周建树.数字文化馆建设的探索[J].文学教育:上, 2013, (2) .

[4]陈莉.文化馆建设中的科技应用[J].艺术科技, 2014 (10) .

[5]黄颖锋.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文化馆建设[J].丝绸之路, 2011 (20) .

数字文化馆 篇5

莱西市文化馆 赵洪辉

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承担着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职能。随着群众文化精神需求的日益增加,如何依靠数字化的平台、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更优质的服务群众、联系群众,为群众提供更好、更全面、更便捷的文化服务,成为了当下文化馆需要去进一步完善的重大课题。就我市文化馆现状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1、数字化建设认识不到位。当前社会,互联网发展之快已经超乎了人们的形象,上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文化馆在互联网建设方面仍显落后,仍有不少地方对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文化馆的工作主要还是承担辅导的功能,没必要提供信息化的服务,以至于有些地方到现在都没有像样的网站,根本无法为群众提供数字化服务。

2、网站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实用性不强。目前,大多数的文化馆都没有设数字文化馆方面的建设资金,有些网站也是依托县市主管部门的网站下。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不单单是一个网站,需要投入一定的财力和人力,才能够做好网站的建设和后台的数据维护,充足的资金保证才能将网站做到

尽善尽美。特别是数据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优秀的网站必须做到有专人管理,能够把文化馆的展览、讲座、培训、表演、比赛等相关的视频、图片最快速的传输到网站平台,才能体现数字化平台的及时性。文化馆网站是文化馆在网络上的对外窗口,任何人都应该可以通过文化馆的网站浏览当地文化最新动态,而目前,大部分的文化馆站的网站建设不完全,甚至根本不能用,导致许多人对文化馆这个机构非常陌生,根本不知道它的职能是什么,直接影响了文化馆在网站上的宣传力度。

3、网站缺少吸引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运用,群众大可以通过各种搜索引擎搜索到相关的信息,而一般文化馆都存在“有人建无人看”甚至是建好了没人管的局面。纠其原因,一是信息量太少,更新不及时,有些文化馆的艺术档案工作还是停留在纸质档案阶段,不能及时的上传的网络,以致于很多的活动信息没有得到有效保存,录入到后台的数据就非常有限。二是互动性不强,文化馆的网站一般面向的都是当地的市民群众,不少数字文化馆的建设过于死板,几乎很少有网站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群众只能单纯的浏览信息。

为了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个人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好网站建设工作:

1、申请专项资金用于网站建设。文化馆应设置专门的网

络管理部门,专门用于网站的日常维护、信息更新、网络互动等工作,现在不少文化馆网站都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的现象,一开始的时候非常重视,时间长了以后就变的没有人管理,信息也无人更新,点击进去都是过时的内容。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要选好人手,做到专人运营和管理,最好能懂一定的信息编辑、擅长简单的图片编辑。文化馆也要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专用资金用于网站的更新和维护。有了资金和人员才能真正实现文化馆数字化建设,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的享受到文化服务。

2、传播平台紧跟时尚。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开发与使用,微信、微博等客户端平台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交流软件,完全颠覆了以往只有主流媒体才会承担新闻信息发布的功能。任何一个单位都可以实名认证开通自己信息平台。文化馆完全可以开设微信平台,可以将部分比赛通过微信投票的方式进行,以提高人气和粉丝量,这样可以迅速提高知名度。再加上文化馆具有免费开放的功能,群众也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培训、演出等相关信息。

3、整合资源丰富内容。一是整合现有资源。根据微信和网站两种平台不同的特点进行整理的收集资料。文化馆承担的是全市文化活动的开展、辅导工作,在网站建设上,可以将全市各乡镇(街道)开展的文化活动进行汇总更新,搭建活动专题,这样既可以起到档案整理的功能,又能丰富网站信

息。二是增加互动功能。这里的互动不是指面对面的互动交流,而是网络线上交流,文化馆的网站应该开设互动咨询平台,在线为群众提供问题的解答和回复,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三是开设网上展馆。除了活动以外,增加摄影区、视频区,将举办过的活动视频、拍摄的微电影上传到相应的区块,给受众提供更多的浏览内容。还可将各艺术门类的优秀作品及文化馆的历史资料、成长历程进行展示,并将相关的出版物以电子书的形式投放在网上,供群众了解和欣赏,扩大知晓度。四是展示传统文化。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被人所重视,不少县市区都成立了独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不过我认为没有必要重新单独建立网站,可以将非遗的内容与文化馆的相结合,设立非遗专区,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德数字文化的比较 篇6

一、文化内涵相似的数字——以3,8为例

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德国,“3”和“8”这两个数字都深受人们喜爱,它们被视为神圣、吉祥和尊贵的象征。但由于宗教信仰、传统价值观念的不同,其表现形式却不尽相同。

汉语文化中的数字“三”与中国古代的很多哲学理论和重要思想均有关。《老子•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史记•律书》曰:“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可见,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数字“三”衍化而来的。“三”与中国古代很多的重要思想有关。《三字经》曰:“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即人们称天、地、人为“三才”;将日、月、星归纳为“三光”;称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为“三纲”。 [3]在民间也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熟语,如“虎生三子,必有一彪”,“事无三不成”,“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因此,“三”在中国是个吉祥的数字。

德国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是德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两者都对数字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数字产生的联想大多与《圣经》和神话故事有关。[4]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把“3”看成完美的数字, 认为它体现了“开端、中间和终结”,具备神性。那时的西方文化认为,世界是大地、海洋与天空三者合成的;大自然由三项内容构成的,即动物、植物与矿物;人体亦有三重性:肉体、心灵与精神;基督教主张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在罗马神话中,主宰世界有三个神,主神朱庇特手中的三叉雷电杖是权威的象征,海神尼普顿的象征则是三叉乾,而冥王普路托则是长有三个头的狗。[5]在德语中有句 谚 语,“Aller guten Dinge sind drei.”(好事皆成三)这与中国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说“好事成双”,而德国却说“好事成三”,因为中国自古崇尚偶数,而德国人喜欢奇数,尤其推崇三。

中国人最喜欢的数字莫过于“8”了。因为汉语拥有极其丰富的谐音文化,而其在数字中的表现尤为明显。数字八就与“发”谐音,因此备受人们青睐。不管是座机号码、手机号码还是门牌号、车牌号,人们都希望能含有数字“8”。举办婚礼、店铺开张人们也喜欢挑选在带8的这天,比如初八、十八、二十八。另外,我们北京奥运会的开幕时间是2008年8月8日晚8点整,一共占了四个“8”,这也足可以佐证“8”在中国是个象征大吉大利的数字。自古以来,汉语中就有很多与“八”有关的成语,如八斗之才、八街九陌、八珍玉食、八面莹澈、四通八达、八方支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其多具有积极的含义。[6]

在德国“8”也预兆着吉祥如意,对此有种种解说。早在古希腊,人们就认为“8”意味着丰硕、成就和长寿。《圣经》中讲上帝惩罚人类发大洪水,只有“8”个人靠诺亚方舟逃生,因此“8”意味着幸运。此外,从“8”这个数字的形状来看:竖着好像两个戒指上下靠在一起,象征婚姻美满,横着来看“∞ ”是数学中无穷大的符号,表示无穷无尽,两者意义相加,就是幸福、成就、美满绵绵无穷尽[7]。在德国,据说1988 年 8 月 8 日是举行婚礼人数最多的一天。市政厅甚至提前办公,以便能让佳偶在8点零8分完婚,人们向新人抛投88马克表示祝贺。[8]

二、文化内涵相异的数字——以6、7、13为例

中德两国在文化传统、社会习俗、地理环境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有些数字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被赋予了截然相反的文化内涵。为了减少跨文化交际的冲突,我们尤其应该注意这些文化内涵差异较大的数字。本文就以6、7、13为例,揭示相同数字在中德文化中不同的文化内涵。

“6”在中国是个象征吉祥如意的数字。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崇尚“6”的传统观念。如先秦时期六部儒家经典称为“六经”,诸子百家中最著名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总称为“六家”,隋唐开始,中央行政机构中设“六部”,古代把亲属关系归纳为“六亲”,天地四方称为“六合”等。又因为六与“溜”、“禄”谐音,六就有顺顺利利的涵义,所以“6”这个数字也是人们所钟爱的。民间也有吉语“六六大顺”,农历初六、十六、二十六都被看作举行婚礼的黄道吉日。[9]总之,在中国“6”是一个充盈着吉祥、顺利、平安、兴盛等美好意念的数字。

然而,在德国“6”却被视为一个大凶数。古罗马暴君尼罗•凯撒曾对基督教徒施以严重迫害,成书于此事件之后的《圣经•启示录》第十三章写有“从地下上来的野兽,它的数字是六百六十六”,被认为寓意残暴的政权,因为尼罗•凯撒用希伯来文拼写,各字母所代表数字之和恰恰就是666这个野兽之数。因此,德国人不喜欢“6”,三个“6”连写就更加不吉利了。根据数字与字母的对应关系,人们常常把一些人物的名字进行折算,如果以字母A为100,B为101,C为102……,那么希特勒(HITLER)名字的字母所代表的数字之和恰好也是666这个野兽数。这里不免有牵强附会的成分,但足以看出人们对“666”的厌恶。不仅在德国,在信奉基督教的其他西方国家,人们也不喜欢“6”。据说美国前总统里根卸任前买了一幢别墅,当他得知门牌号是666 时大惊失色,因为《圣经》中“666”是个野兽数,是魔鬼的象征。这使他联想到肯尼迪总统是在11月22日被刺身亡的,这几个数字之和正好是6,而那天是星期五,英语中“Friday”是由6个字母组成的,凶手又是在六楼上向肯尼迪开的枪,这三项6组合起来正是“666”,由于这些原因,里根总统不惜动用手中的权力更改了门牌号码。[10]西方人对“666”的恐惧可见一斑。

中国人忌讳“7”这个数字。一是与祭祀过往者有关。中国民间人死后有“祭七”的习俗: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为“头七”,七天一祭,共七七四十九天,祭七个七天,称“断七”,丧祭结束。二是七与凄惨的“凄”谐音,给人一种不吉利的兆头。每年阴历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每逢这天使人生悲凉凄切之感。三是与中国人崇尚偶数有关,因此也不喜欢数字七。汉语中与七有关的很多词语“七窍生烟、七魄悠悠、屋如七星、不管三七二十一”等也多具有消极的意义。[11]

而德国人却认为“7”是一个神圣的数字,备受人们喜爱。“7”在西方文化中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圣经》中有很多与七有关的神奇故事:上帝用六天创造了世界,第七天为休息日;耶稣劝告人们原谅别人要七乘七十次之多;圣母玛利亚有七件快乐的事,七件悲哀的事等。还有七大美德、七宗罪、七大礼物、七重天等基督教用语。[12]德语中还有一些与七有关的谚语,如mit Siebenmeilenstiefel指用或凭借七星靴——格林童话中一步能走七里路的靴子,比喻速度极快;auf Wolke sieben schweben与sich wie im siebten Himmel fühlen的意思差不多,都表示欣喜若狂、非常高兴。据早期基督教文献记载,上帝及天使住在七重天上,他们享受着极乐世界般的生活,所以置身七重天,表示心情非常愉快,幸福到了极致![13]

数字“13”是德国人最忌讳的数字,它被认为是凶险不祥的象征,令人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一种说法源于《圣经》的记载:耶稣的十二个门徒之一犹大为了30个银币出卖了他,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耶稣被捕前夕,正好是犹太人的逾越节,耶稣特地邀请他的门徒共进晚餐,犹大恰好坐在第13个座位上。于是,13成为不吉利的标志,人们很忌讳13人同桌吃饭。另一种说法源于希腊神话:在天国里举办的一次吊念英灵的宴会上,席间,不速之客罗基的到来,凑成 13 人,使得在座的最高之神奥丁之子——光神鲍尔德因此罹难。此外,中古时代的西方,刽子手的薪金也是13个金币,通往绞刑架的台阶是 13 个,绞索也设计成 13个圈扣。在人们心目中把 13 与通往死亡的道路建立了联系。[14]总之,13是西方人最大忌讳之一。在德语中有句谚语Jetzt schlägt's aber dreizehn!是真见鬼,岂有此理的意思。因为时钟一般最多只敲12下,敲13下就是不正常了。[15]

在汉语文化中并没有对数字“13”的忌讳。中国人对十三似乎还很钟爱,例如两千年来主宰中国思想文化的儒家经典就俗称十三经;人类医学瑰宝的中医在古代就分为十三统;汉代设十三州;唐末有十三太保;明朝皇帝的陵墓有十三陵; 清代先后有乾隆年间京腔十三绝和同光京昆十三绝;京剧唱词韵脚分十三辙等。[16]

三、中德数字文化差异的成因

通过上文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和德国人对数字的认识存在诸多差异。数字本身并无任何神奇的魔力,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字的认识产生了变化,数字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中德数字文化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宗教信仰、神话传说

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为儒家文化、释家文化、道家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儒释道三家文化已融入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汉文化中的数字内涵也要从儒家思想、佛教、道教中溯源。比如“3”被看作万物的起源就出自《老子•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德国文化起源于古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是德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二者对其数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字的象征意义很多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如对13的禁忌就与古希腊神话有关。《圣经》则被基督教徒奉若神明,上文对6、7、13吉凶意义的分析都能从《圣经》中找到根源。

(二)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华夏民族自古崇尚阴阳二元说,重和谐,重有序。《易•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中国人的这种宇宙观和方法论体现在审美心态中,便是崇尚偶数以为美为吉的欣赏心理。再加上中国的原始宗教和道教都尊崇偶数,就形成了汉民族崇尚偶数的习俗。人们追求好事成双,希望双喜临门,视偶数为吉祥、美好、幸运的象征。[17]然而,德国人认为世间万物是相互对立的,因此反其道而行之,视偶数为不祥,视奇数为大吉(“十三”是例外),认为偶数隐含分裂。[18]他们习惯把事情一分为三以图吉利,崇拜奇数,给亲朋好友送花会选择送单数,哀悼亡灵才会送双数。

(三)语言的谐音、谐义现象

任何语言的语音结构是有限的,而客观对象是无限的,用有限的语音结构去表现无限的客观对象,便产生了同音词,故谐音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19]汉语拥有丰富的谐音文化,其在数字方面的表现更加充分。如“8”与“发”谐音,使“8”成为最受欢迎的数字,而“4”与“死”谐音,对“4”人们就会避而远之。缘于数字的构造人们还会产生谐义联想。比如“8”在德国也被视为吉祥数字,但不是由于谐音的关系而是因为谐义象征。他们认为“8”由两个“0”连接而成,不仅对两性有特殊含义,而且是稳定、和谐的象征。[20]

四、对中德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数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中德两国不同的数字文化,将有利于中德两国跨文化交际的进行。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了解对方的数字文化,就会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多问题,导致文化冲突。在交际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该求同尊异,尊重对方的数字文化。数字文化中存在不少禁忌,对此我们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慎用或避免使用对方的禁忌数字,这样我们才能成功得体地进行沟通交际。

数字吉凶说穿了是一种迷信。[21]人们对吉祥数字的推崇,对禁忌数字的避讳反应了一种趋利避害、追求美好兆头的心理,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数字本身与人们赋予它的吉凶褒贬的含义并无直接联系,这一点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

注释

[1]王红旗.生活中的神妙数字[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3, 第1页.

[2]刘明阁.英汉语言中数字文化涵义差异分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2).

[3]安美华.英汉数字习语对比[D].延边大学2008,第20页.

[4]李富敏, 李思源.从数字喜忌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4)

[5]曹容.中西数字的文化观比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6]安美华.英汉数字习语对比[D].延边大学2008, 第 25 页.

[7]曹容.中西数字的文化观比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8][9]张德鑫.中外语言文化漫议[M].北京:华语教育出版社, 1996, 第351页、第344页.

[10]王红旗.生活中的神妙数字[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3, 第53-54页.

[11][12]安美华.英汉数字习语对比[D].延边大学 2008, 第24页、第23页.

[13]翁幸瑜.德国谚语[M].外文出版社, 2003,第41页.

[14]张德鑫.数里乾坤[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第 20-21 页.

[15]贾慧蝶.德语成语典故词典[M].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6, 第68页.

[16][17][18][19][20]张德鑫.数里乾坤[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第24页、第25-26页、第29页、第31页、第34页.

数字文化惠边疆 篇7

2013年以来, 云南省按照国家文化部的部署和要求, 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的指导下, 以“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为思路, 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边境县——陇川县实施了“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试点工作。

为扎实做好云南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试点工作, 云南省文化厅牵头成立了“云南省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由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盛高举担任, 副组长由厅公共文化处处长李友仁、云南省图书馆馆长王水乔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抽调省图书馆、陇川县文体广电旅游局、陇川县图书馆相关人员组成, 为做好试点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在此基础上, 精心制定了《云南省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示范点建设方案》, 明确了试点工作的目标、任务、方法和步骤。

选点好坏是能否取得示范点建设经验的关键。经多次实地调研, 甄选出与缅甸接壤、亚热带地域特征明显、少数民族特色鲜明、场馆设施相对完备、文化服务成效显著的德宏州陇川县的10个乡村作为首批示范点。具体包括2个乡镇示范点:我国与缅甸国家级口岸雷基市 (洋人街) 连接的拉影口岸、县城所在地章凤镇;8个数字文化驿站:迭撒村弄颜小组、迭撒村拉丙三队、芒弄村南等自然村、芒拉村芒岭自然村、拉勐自然村、陇把镇龙安村委会、吕良村委会及户撒阿昌族乡坪山村委会。各点之间平均距离约30公里, 通过实施“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试点工作, 能够实现陇川县边疆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全辐射全覆盖。

文化共享工程云南分中心统筹试点县文化服务设施及网络建设, 整合乡镇、村所有公共文化、宣传、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和服务资源, 连点成线, 打造边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提升配置, 打造乡镇示范点。在乡镇农文网培学校的基础上, 通过增配特色设备, 扩大学校的文化服务范围, 提升文化服务能力;以人性化理念, 对每个示范点做好公共电子阅览区、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区、多功能厅、文化陈列室、工作区、室外区等功能区域的划分, 打造轻松、愉悦的数字乡村空间;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基础上增加了移动数字加油站、笔记本电脑、摄像机、刻录塔、中国文化网络电视互动播出终端设备。通过系统集成优化, 乡镇示范点全部实现数字文化资源的在线访问、下载、上传、离线播放, 为数字文化驿站提供资源更新服务。

积极建设数字文化驿站。为每个文化驿站增配设备, 添置数字服务一体机、笔记本电脑、管理用计算机、中国文化网络电视互动播出终端、大屏幕电视机、投影机、终端计算机、音箱、DVD、数码相机共10个项目设备, 并作系统集成。在此基础上, 数字文化驿站通过乡镇示范点实现数字文化资源的加载、更新, 为边疆军民提供固定数字文化服务, 并通过中国文化网络电视互动播出终端和笔记本电脑离线播放数字文化资源, 开展流动服务。

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是文化惠民工程的手段, “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是文化惠民工程的基础。各示范点紧紧围绕“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思路, 以乡镇示范点及数字文化驿站为阵地, 以阵地服务和流动服务相结合, 开展了多元化立体型的公共文化服务。

截止目前, 陇川县的配套设施设备均已落实, 且接入网络均为10M光纤, 超过国家中心的配置要求。2个乡镇示范点及8个数字文化驿站增配的设备均已经安装到位, 全部正常开展工作。

在10个试点单位中, 以拉影文化中心最具特色。

拉影位于国家二类口岸——章凤镇中心, 这里是云南省和大西南地区同东南亚进行商品贸易的重要陆地通商口岸。早在明清时期, 就和缅甸的雷基 (又称“洋人街”) 形成两个边境贸易的重要集镇。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中缅边民互相通婚、贸易互市、友好往来的传统。然而, 由于拉影紧邻金三角, 长期以来经济相对贫困, 文化渗透相对严重, 黄、赌、赌长期侵蚀着我们的边民。针对这一情况, 拉影文化中心积极整合县、乡、村各级资源, 充分利用农文网校的平台, 按照“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宗旨, 开展了抵制渗透、保护文化安全的系列服务活动。

除了每年举行篮球邀请赛, 拉影文化中心还开展了中缅边民联欢晚会演出活动。晚会不仅有景颇民族文工团精心准备的景颇族舞蹈, 还有缅甸雷基市洋人街老年会和妇女会也带来了她们精彩的文艺节目。

文化乐民服务农村。拉影文化中心开展的服务活动, 不仅增强了拉影边民自身的凝聚力, 还增进中缅两国边民的友谊;利用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 为广大边民放映爱国主义题材和民族团结主题电影, 并在电影放映间歇大力宣传禁毒防艾知识, 不断提高边民的自我保护防范意识。

在拉影文化中心的电子阅览室里, 周末常常挤满了人, 他们都是国门小学和附近中学的同学们, 每到周末, 孩子们就会来到电子阅览室享受属于他们自己的欢乐, 有的在看《舌尖上的中国》, 有的在看喜欢的动漫, 有的在查资料。

小孩走了, 大人来, 电子阅览室也成了成年人爱光顾的地方。

电子阅览室就是边境群众身边的网络图书馆, 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资源丰富的文化大餐。村民们通过电子阅览室掌握基本计算机操作知识, 学会使用互联网查阅信息, 拓宽了与外界交流的渠道, 实现了农业技术学习和农产品购销信息的网上直通。利用电子阅览室场所设备收看电影、电视剧, 极大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与热闹的电子阅览室相比, 图书阅览室就显得静雅了许多。阅览室虽然不大, 却一样也透着浓浓的书香。拉影文化中心现有藏书量达11000册。为了让洋人街上的华侨们也能看到中文图书, 拉影文化中心还在缅甸境内的华侨小学开办了流动图书室。为方便当地的独有民族的阅读, 图书阅览室开设了少数民族语文专柜。

文化育民服务农民。拉影文化中心开办了甘蔗、烟草、油菜等各类经济作物种植培训班, 推广经济作物种植技术, 大力宣传境内外种植户都能享受到的各类补贴等惠民政策, 有效替代了境外罂粟种植, 增加了边民的经济收入;积极举办了劳务知识法规等公益讲座, 提高边民的法律意识。

文化富民服务农业。拉影文化中心开展了名特优产品展览, 拓展两国边民的眼界, 也帮助当地农户打开市场;指导当地边民大力发展旅游业、户撒刀等特色文化产业,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通过开展“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试点工作, 在一定程序上解决了长期以来边疆文化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为边境军民提供了丰富的数字资源和文化服务和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的建设, 不仅提高了陇川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充分发挥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在维护边疆文化安全和文化主权、促进边疆和谐稳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还促进了云南的对外文化交流, 有效抵御了外来的“黄、赌、毒”等不良文化渗透, 巩固了边境文化阵地。

连点成线, 连线成网的高效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 真正让拉影边境线的各民族群众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文化, 正悄然改变着他们的生活。

数字文化馆 篇8

一、开展数字文化建设和服务是文化馆免费开放的必然要求

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免费开放, 它的实施, 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 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迫切需求,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数字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是推进文化馆等公共文化阵地免费开放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免费开放主要体现在公共文化空间的开放、公共文化资源的开放、公共文化服务的开放。这三个方面既有交叉之处, 又有不同的侧重点, 共同构成了免费开放的核心内容。

文化馆既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 又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当前, 群众享受文化生活的需求, 已从传统的场馆扩展到虚拟空间的各种终端, 群众一方面想亲自到文化馆参与一些群众文化的活动, 一方面还想通过文化馆更多地享受新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 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纷纷出现, 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已经显得十分重要。数字文化建设对于拓展公共文化空间、利用公共文化资源, 从而能够使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走向更广阔的领域, 通过数字文化服务, 可以克服时间、地域、人员的限制, 方便快捷地为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服务、业务咨询和培训辅导。可以说, 要使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上台阶、上水平, 数字文化的建设是当前文化馆生存发展的重大课题。

二、文化馆的数字文化建设和服务要与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紧密相连

互联网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科技进步, 在中国的发展速度非常快, 覆盖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 表达看法观点, 渲泄情绪, 是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

所谓文化馆的数字文化建设, 说到底就是利用互联网建设文化馆网站开展文化服务。文化馆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身的文化信息资源优势、文化信息资源特色向广大用户提供各种文化信息查询, 网络文化活动, 另一方面还可以提供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网络咨询、培训辅导等服务。具体应具有以下几项内容:

(一) 广泛进行文化传播

利用文化馆网站在互联网上进行文化传播是数字文化建设和服务的基本功能, 数字文化建设除建立多功能的文化活动信息平台, 还要建立一定规模的电子书库、电子杂志期刊库、音像影视作品库, 广大用户可以同时通过电脑、手机、户外电子屏或智能电视了解本地文化活动信息、免费查阅各种文化资料、阅读观看各种书籍及影像视频, 极大地提高文化资源传播效率, 提升大众文化素养。

(二) 举办各种文化展览活动

文化展览对于加强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数字文化建设应把文化展览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可以将文化馆主办或组织开展的一些展览设置专门的版块, 供用户在网上浏览, 还可以将在这个版块中进行中外书画名作欣赏, 介绍中国传统书画的相关知识, 供广大书画爱好者学习了解一些书画方面的技巧等。

(三) 开展各种讲座和培训

利用文化馆网站开展各种文化讲座和培训是数字文化建设和服务又一重要内容。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和资深文化名人对地方历史文化、民间民俗传统文化等举办视频讲座, 开办“文化大讲堂”、文化知识讲座等。

(四) 建立互动桥梁提供优质服务

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和社会文化层次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提高。足不出户就能穿越古今, 就能遨游世界, 就能知晓天下, 就能欣赏名剧名著是对数字文化建设和服务的普遍要求。

(五) 展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 各地都有一定数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含民间优秀文化成果、当地民俗风情、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等, 数字文化建设应把收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文化馆网站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版块, 将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按照不同保护级别的要求进行展示, 对于国家级和省级保护项目, 不但要有文字、图片资料, 还要尽可能将这些项目进行视频录制, 除个别不能公开的特殊工艺, 都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版块进行公开展示, 方便用户了解查询。

三、数字文化的建设和服务必须坚持探索与创新相结合

数字化文化服务的前提是服务项目内容的数字化。只要把文化馆服务内容、交流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 即可在各自网站经互联网进行广泛的传播。

(一) 要建设一支数字文化建设和服务的专门队伍

数字文化的建设和服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随着文化馆组成人员的新陈代谢和新老更替, 熟悉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人员越来越多, 给文化馆加强数字文化建设和服务带来了新的契机。要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对从事数字文化建设和文化馆网络维护的专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使之具备较高技术素质和专业知识, 又具备实际技能的人才队伍。

(二) 要把数字文化建设和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精心安排

数字化建设是指在某个领域的各个方面或某种产品的各个环节采用数字信息处理技术进行高效运作。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 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由阵地服务、流动服务及数字化服务组成, 数字文化的建设和服务是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文化馆的数字文化建设和服务应是当前文化馆建设的重要工作, 必须通盘筹划、精心安排。

(三) 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数字文化建设和服务的途径和手段

文化馆的数字文化服务是依托互联网这个广阔的网络平台而构建, 它让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有了一片新天地, 一种新途径。在新的时势下, 文化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服务机构, 应进一步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在更高的水平上发展公共文化现代传播体系、实现文化资源的全民共享、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而文化馆除了继续探索数字文化建设和服务的路径, 还应在创新服务手段下功夫, 要精心采集用户的个性化行为需求和数字资源使用信息, 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形成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 保障数字文化建设和服务的高效运行。

总之, 文化馆在数字文化建设和服务方面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 加强和推进数字文化建设和服务是各级文化馆发展和壮大的必然趋势。

摘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 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纷纷出现, 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已经显得十分重要。因此, 开展数字文化建设和服务是文化馆免费开放的必然要求, 必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紧密相连的数字文化建设和服务, 还要坚持探索与创新相结合的数字文化建设和服务的途径和手段。

数字文化馆 篇9

关键词:数字文化馆,网络技术,信息不对称,规避

当今,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各种与网络相关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日益增长。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数字文化馆的建设随着技术的发展也在开展建设, 而在“十三五”规划期间, 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必将推动“文化扶贫”的进度, 有助于打破区域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对雒树刚部长提出的“四个抓”实现技术与理念的支持。

一、数字化文化馆建设

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是通过互联网技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关键, 当下可供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媒体平台技术极为丰富, 数字文化馆的建设不仅仅是基于网页平台, 亦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建立起立体的数字文化馆。在数字文化馆的建设过程中除了常用的发文章、发图片等传统信息媒介, 也可以应用视频技术, 游戏互动技术甚至VR (虚拟现实) 技术等共同来完成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

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对雒树刚部长提出的“四个抓”问题均有较好地解决。首先是“抓规划”, 即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 而数字文化馆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将不同地域的文化事业事象直接展现出来, 有助于县级以上行政单位及时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及发展现状, 制定相应的管理方式与政策进行规划管理;其次是“抓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化文化馆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来说其优势有覆盖率高, 占地小, 成本低等, 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PC终端与智能移动终端在我国不断普及, 以网络终端为覆盖点远比其他方式覆盖率高, 由于是在网络终端进行观看学习等, 这就使得群众不需要固定的场所, 占地也相应降低, 数字文化馆的投入主要是网络运营与服务器维护, 其维系的经济成本降低,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再次是“抓内容”, 雒树刚部长指出“文化是内容产业, 内容为王, 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给我们贫困地区提供更加丰富, 而且是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可以分为多个层级——乡镇级文化站与县市级文化馆等, 不同层级所接触的内容不同, 服务的对象不同, 乡镇级文化站可以通过网络向数字文化馆提供底层信息收集, 而上层文化机构可以组织各基层汇集的信息通过整理汇总再向不同层级进行传递, 这个过程在传统交互过程中很难达到同步, 而在数字文化馆中可尽可能趋于同步;最后是“抓人才”, 一方面要培养当地人才, 另一方面进行人才引进, 此两者都有益于文化扶贫的建设, 而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可以有效的将人才的培训与人才的应用相结合, 进一步使人才的培训与应用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更加高效。

数字文化馆的建设有助于推动公共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 尤其是实现高覆盖、低成本方面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 VR技术与全息技术等技术的不断成熟, 数字文化馆可交互建设也必将有一定的发展, 此时信息不对称问题将会逐步弱化, 会缓解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所带来的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中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信息不对称的规避

数字文化馆建设对传统文化馆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规避的主要方式有:链式沟通、星式沟通与全通道式沟通, 不同的沟通方式处于数字文化馆建设的不同层级。

1. 链式沟通

传统文化馆沟通方式受到沟通方式的制约多采用链式沟通的方法, 这种沟通方法主要是进行上下级的沟通与交流, 上下级的沟通与交流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而数字文化馆的建设不仅可以承担传统的链式沟通, 且由于网络交流的便捷性可以优化传统链式沟通, 使之由传统的A→B→C链式沟通转化为A→B→C、A→C的任意链式沟通。

2. 星式沟通

“星式沟通网络是网络中存在某一特别明显的信息汇聚点的沟通网络。”1此沟通模式主要集中在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底层有县市级文化馆向各乡镇提供服务, 各乡镇向其进行信息提供, 由此建立起一点对多点的星式沟通结构。

3. 全通道式沟通

“全通道式沟通网络是一种开放式信息沟通网络。”2全通道式沟通可以使不同层级, 不同平台上的机构或个人进行点对点式的交流, 其优势在于可以将传统的沟通模式进一步简化, 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如图1-1

综上所述, 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可以改变现有文化馆的信息交流模式, 有助于信息更加高效的进行交流, 通过同级、上下级、跨级的互联网信息直接交互可以有效解决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文化站与市文化馆、机构和个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 高科技的出现, 大众对文化需求的提升等等因素决定了数字文化馆的建设。”3而随着数字文化馆的进一步建成对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的现象将会逐步改善, 进而为“文化扶贫”的目标提供技术支持, 辅助“十三五”规划中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目标, 实现文化小康。

注释

11.陈瑶.行政沟通中的信息不对称规避研究[D].中南大学, 2010.

22 .陈瑶.行政沟通中的信息不对称规避研究[D].中南大学, 2010.

浅析大数据背景下数字化文化馆建设 篇10

一、大数据背景下文化馆建设的不足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快速发展, 传统文化馆逐渐暴露出诸多不足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文化馆的建设进程。由此可见, 传统文化馆不能适应大数据背景的实际需求。首先, 文化馆的服务能力明显不足。一是文化馆缺乏完善的服务规章制度, 未能对工作人员产生规范性影响;二是相关服务设备设施不够健全, 难以满足社会公众对文化知识的获取需求;三是文化馆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 具有明显的主观倾向性, 针对基层群众的服务相对较少, 使群众难以充分享受公共服务。其次, 科学技术的发展, 为人们编织极具吸引力的虚拟空间, 社会公众更加依赖数字媒介或网络。可见, 大数据环境对传统文化馆生存与发展提出严峻挑战。文化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积极利用大数据条件, 加强数字化文化馆建设, 以实现文化馆的创新, 更好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1]。

二、大数据背景对数据采集的影响

在大数据环境下, 可能对数据采集产生一定的影响,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 数据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可能受质疑。数字化文化馆建设中, 广泛收集相关数据信息具有必要性, 但基于互联网的信息, 其真实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其次, 在大数据环境下, 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可能得不到保障, 甚至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 社会公众更加倾向于在虚拟世界中填写注册信息, 导致个人信息可能被不法分子而利用, 导致数字化文化馆建设中, 部分公众不希望在文化馆中留下相关信息, 对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有不良影响。最后, 大数据环境下, 数据信息相对较为复杂, 对社会公众的思想行为方式有重要影响, 进而可能阻碍数字化文化馆的创新发展进程。在数字化文化馆建设中, 应广泛收集相关数据信息, 并对其加以整合优化, 有效提取有助于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信息, 对提升文化馆社会服务能力具有积极影响[2]。

三、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

在大数据背景下, 我国数字化文化馆建设多一重保障, 因而可以推动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发展进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建设数字化文化馆是必然趋势, 有利于打破传统馆际的壁垒。所以, 相关人员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 整合资源

大数据背景下, 数字化文化馆建设中, 应积极对现有的资源加以整合, 不仅能够降低服务成本, 而且可以使文化馆实现终端化管理, 为人们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数字化文化馆建设中, 相关人员必须有效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实现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覆盖, 扩大文化馆的影响力。基于此, 数字化文化馆的职能更具多元化, 可以为更多人提供获取文化信息的机会, 对全面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 增设数字化文化馆的服务功能

大数据背景下, 数字化文化馆建设中, 应注重增设文化馆的服务功能, 为人们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模式。首先, 丰富文化产品, 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对文化知识内容的个性化需求。其次, 公众能够在虚拟世界中快速寻找所需信息, 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最后, 基于一馆制的数字化文化馆建设, 能够实现资源共享, 不仅可以使文化产品内容更为丰富, 而且能够有效降低服务成本。此外, 在建设数字化文化馆过程中, 政府等部门应加大支持力度, 为其提供必要的科技、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 以推动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进程, 确保公民可以充分享受文化馆带来的公共文化服务[3]。

四、结语

在大数据背景下, 建设数字化文化馆具有必要性, 既能增强文化馆的公共服务能力, 又能为人们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资源, 对提升国民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 需要相关部门树立坚持不懈的决心与信心, 以全面推进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发展进程。总之, 大数据背景下, 为我国数字化文化馆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同时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婧.论免费开放背景下文化馆发展研究[D].广西艺术学院, 2013.

[2]赵红颖.图书档案资源数字化融合服务实现研究[D].吉林大学, 2015.

上一篇:教学与实践下一篇:融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