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三法

2024-05-15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三法(精选三篇)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三法 篇1

一般来说, 良好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过去,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只注意学习兴趣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而忽视了学习兴趣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 当幼儿尚未表现出对学习有适当的学习兴趣之前,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教学的最好方法应当是, 不管他们当时的状态如何, 都要集中注意于尽可能有效地去教他们。当幼儿尝到了学习的甜头, 就有可能产生要学习的兴趣。

幼儿教师不但是幼儿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更是活动的引导者。因而, 幼儿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幼儿学习活动中去, 融入到幼儿群体中, 尊重幼儿个性, 创设一个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互动的环境, 让幼儿乐学、爱学、会学, 从而在各方面得到发展。在实践中, 必须注重以下几种方式:

1. 体验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幼儿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是导演。引导得法, 就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 抓住教育的契机。记得有一次, 我带领小班幼儿进行课间活动, 忽然有一个幼儿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我, 有个幼儿在门口小便。我一听, 按耐不住心中的火, 对那个幼儿说:“你知不知道要到厕所小便?”他理直气壮地说:“我在给花儿上粪。”原来他是要给校门口种植的花草施肥。这时我的火气没了, 我看到了幼儿思想、行为上的闪光点, 是啊, 这是多么幼稚, 充满童真的想法啊!这样的想法能训斥他吗?不!只有站在幼儿的立场上去理解、去体验, 才会发现我们的幼儿是多么充满想象力。于是, 我抓住机会, 进行了《我爱小苗苗》的科学教育活动, 通过这一活动, 幼儿知道了怎样爱护花草, 这样通过换位、感受、体验、认同、赞许、引导、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参与式教学。

幼儿教师不但是幼儿教学工作的引导者, 更是幼儿活动的合作者, 教师和幼儿在人格和地位上是完全平等的。所以, 教师应参与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以合作的态度, 教会幼儿与幼儿合作, 教会幼儿与他人合作, 不断提高幼儿的交际能力, 为其将来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对话式教学。

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 教师和幼儿之间不只是导与被导的关系, 还是在充分尊重幼儿主体性前提下的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2-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 创设幼儿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宽松自由的语言环境, 是幼儿对话的前提, 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次, 我在进行识字活动“多少”时, 我先让幼儿充分观察挂图, 议论挂图内容, 在幼儿对挂图内容熟悉的基础上, 我进行了一次对话式教学。我问“挂图上都有什么动物?”幼儿回答:“有小鱼、小狗。”我又问:“小鱼和小狗哪个多, 哪个少?”幼儿回答:“小鱼多, 小狗少。”通过这种对话式教学, 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三法” 篇2

一、注重词汇积累,打好习作基础

有人说:“词汇积累是作文训练的基石。”是的,文章由一个个词汇、一个个短语、一个个句子构成。纵然我们心中有好的题材,如果表达不出来,那也是无效。但是当我们的词汇量不断增加时,哪怕是说上一句话,表达自己的一次看法,描述一个物件,都会变得生动起来。最后,把自己的意思写成一篇文章就不成问题了。所以,我们要注重学生词汇积累,为学生打好习作基础。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词汇呢?

首先,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一个都不能错过。每接手一个班,我都会要求学生准备一些笔记本,其中一个本子主要是记下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每学一篇文章,我们总能从中找到一些让自己心动的、感悟特别深的词句。对于这些词句,要求同学们摘抄下来,早读时拿出来读一读,品味品味,除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日积月累,效果会很明显。第二,班级图书角的利用不容忽视。老师应在图书角的设置上多花点功夫,如:图书角的管理制度,对同学们的捐书、借书、还书、保管等进行相关要求,就可以保证同学们看书的质量。第三,针对同学们阅读的行为,建立奖励机制,如设置阅读之星、阅读进步奖、阅读优秀奖等。每月的月底,都由同学们评选出班级阅读之星,可从阅读的数量、阅读的品质习惯等去评议。学期结束时,评选出班级阅读进步及优秀奖项,并给予相应的奖励,以此来激励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另外,每学期也相应地举行语文知识竞赛,根据图书角的图书相关内容,定好竞赛主题,让同学们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这样有目的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效果会更显著。

词汇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见到好的效果。

二、拓宽写作视角,做到事事关心

对于农村的教师来说,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小事,感悟身边的人情,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与动力尤其重要。如何触发学生们的灵感呢?

以教材为本是最基本的要求。利用好我们的语文书,利用好每一节语文课。因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拓展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感兴趣的一环,利用好这一点,培养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开阔视野,增长课外知识,对于写作积极性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教师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多让同学们采用讨论的方式学习,创设各抒己见的氛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多去倾听别人的语言表达,在说中学,在听中悟,以此训练学生们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和口语交际的能力,从而开拓写作的宽度以及提高写作的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热情。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乃至一切事物都去观察的热情。多看新闻、多读报纸是了解周围事情的最直接的方式。我们可以利用班会课、自习课、课前一分钟等时间,让同学们交流自己看到的新闻或身边的新鲜事,并开展“我谈新闻”活动,让同学们发表自己对新闻的一些看法,以促进他们了解新闻、评论新闻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活动,密切了新闻和学生间的联系,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视野。

当然,在进行这样的活动时,老师一定要参与其中,先做学生的表率,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经常从报刊、电视、网络中搜集一些生活气息强的新人新事,与学生交流,以引导培养学生搜集素材的方法。这种以新闻的方式拓宽写作视角的做法,使很多同学都能在笔下写出新鲜事物。

三、以例文模仿为突破口,善于总结写法

我提倡的例文模仿并不是要求同学们去背作文,而是通过分析、总结出一种习作类型的写作方法,从而掌握写作技巧。

写读后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开始学习写读后感,一节课下来,学生出现的情况很多:一百个字就是一篇文章;照搬课文的句子段落;感受谈得不深……再花上一节课的时间指导,他们仍然是一脸茫然的样子。后来,我从一位优秀教师的作文示范课中得到了启示:例文模仿,总结方法。如《慈母情深》,我出示了两篇下水文,一篇是边读边感,一篇是先读后感。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例文是怎么写读后感的?通过热烈的讨论后,同学们大概都明白了写读后感的流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谈自己的感受应该怎么谈。接着,我再进行方法的总结,而布置的作业也是类似的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次同学们完成的作文质量就高了很多。当评讲习作时,再点出其他的文章读后感的写法,如《一夜的工作》《狼牙山五壮士》等等。虽然还需要多训练,但读后感大概的模式学生都掌握了。

这种例文模仿教学方法在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中非常有效,学生很容易上手,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当然对于优生,我们还要提更高的要求。

所以,以例文模仿为突破口,善于总结写法,这是对教师提出的一个要求。而当学生掌握了习作的写法时,无论出哪种类型的题目,他们都能按要求完成,这种成功的满足感对于学生的乐于写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三法” 篇3

一、使用多媒体, 激发阅读兴趣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他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 立体感强, 特别是声音、图像能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利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 产生生动有趣的画面, 再配上音乐, 视听感觉新, 使学生大开眼界,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

小学语文课本一般提供的至多是一幅彩色的画面, 这个画面一方面是静态, 另一方面显得太单调, 产生的视觉效果差, 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目前小学的多媒体设备和其他信息技术教学资源都基本够用, 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勤动手、勤动脑, 把多媒体手段引入教学, 运用到语文教学课堂上, 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教授四年级上册第17 课《长城》一文时, 使用信息技术设计课件, 在学生面前展示出气魄雄伟的长城, 配上雄壮的音乐、有感情的朗诵, 图文并茂, 这样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心灵的震撼,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还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这样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生动有趣, 让学生在美中享受, 在兴奋中全身心投入学习, 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再如, 在教授《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 一上课就出示到处是残垣断壁的圆明园园景录像, 让学生说说园中的景色怎样, 然后告诉学生, 圆明园曾是我国的一座皇家园林, 曾经被誉为万园之园。你想知道它本来的样子吗?那你就去认真读一读《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 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 都争先恐后地翻开课文去自主寻找答案。

二、精心创设情境, 培养阅读兴趣

创设情境的方法和手段很多。我们最常用的或者最方便的, 莫过于通过导语创设情境。好的导语可以奠定整堂课的基调,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激昂、幽默、淡雅、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在指导学生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时, 记得是上午最后一节课, 学生十分疲倦, 教室里死气沉沉。在这种情况下, 我没有指责学生, 而是因势利导地指着窗外说:“现在已是初夏, 山上的景色一定很迷人, 我们不妨趁着大好时光, 跟随叶圣陶先生一起去游览著名的风景区———金华的双龙洞, 好不好?”“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欢呼起来。“我们虽然不能亲眼目睹金华双龙洞圣地, 但叶老先生优美的文笔, 使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一般。”简单的几句导入语, 学生的情绪由低沉转入高涨, 奠定了整堂课的基调, 创设了轻松愉快的情境, 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

另外, 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也是我们在课堂上常用的方法,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 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 实物一出示, 学生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 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如, 在教授《爬山虎的脚》一文时, 老师拿了在校园里摘的一枝爬山虎, 问“大家认识吗?”虽然学生在校园里经常见爬山虎, 没想到老师会拿到教室里来, 一下子来了兴趣, 本课的学习就是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的。

三、巧妙设计疑问, 强化阅读兴趣

上一篇:小学体育中的运动技能下一篇:市场营销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