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小孩学习兴趣

2024-05-16

激发小孩学习兴趣(精选9篇)

篇1:激发小孩学习兴趣

第一、陪伴孩子学习

在孩子做作业时,尤其是要求父母为其听写生字、判数学题或检查背诵时,父母要放下手里的活计与孩子一道完成家庭学习任务。事实证明,学校通过留作业的方法调动家长参与,是培养孩子的有效手段。

第二、让孩子明确学习是他应尽的义务

目前,许多小学在推广“快乐教育”的经验,为的是让孩子在高兴中学习,这不失为是提高孩子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但是,在孩子学习一个时期,尤其是升入较高年级,许多孩子就会产生“学习的内容没有用”的看法。为什么呢?任何提高学习兴趣的手段,它的效用都是短暂的,长期起作用的在于孩子树立把学习当作自身应尽义务的观念。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这种观念,告诉孩子学习成绩同以后个人的前途和职业是联系在一起的。做父母的还可以向孩子讲述自己的经验,讲述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怎样在自己的生活中发挥作用。这样,孩子对学习的愿望就会增强而且持久。

第三、引导孩子认识知识的用途

怎样向孩子表述知识的用途呢?对于学英语,可以这样举例:学了英语可以上网冲浪,或者可以给澳大利亚或英国的小朋友发电子邮件,和他们聊天交流。这样的表述简单明了,对于其他学科的知识,家长们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去引导孩子,激发孩子学习各种知识的兴趣。作为教师更要学会按“能近取譬”的原则阐释学科知识的魅力,把孩子吸引到知识的海洋里。

第四、家校携手培育美丽的花朵

教育专家们认为,同学校联系是重要的,它可以使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家长都有关爱孩子之心,学校管理者应利用家长的这种需要开展某些活动例如家长会、家长进课堂陪读、教师家访等。这样做的结果是交流意见,取得共识。学校的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家校共同努力。

第五、定期检查孩子的书包

我曾称过自己孩子的书包,重7.5斤。打开书包发现里面书本、卷子、学具、废纸等胡乱叠放,让孩子找一件物品,他要翻腾一阵儿。于是,我有意识地检查孩子书包,并建议孩子把物品归类摆放,按课表安排准备学习用具。这样,孩子慢慢学会了整理自己的书包,从而也在生活自理方面取得不小的进步。

第六、安排好时间和空间

一份关于美国儿童的调查表显示:把上课的时间都加起来,一人一年用于上课的时间只有51天,而且要假设这51天是昼夜不分地上课,不睡觉、不吃饭、也不玩耍,其余的时间都跑到哪里去了?我国的儿童可能会好一些,但也到处是时间浪费的现象。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安排好时间和空间。孩子应该有一个作息时间表,平时的作息时间应与周六和周日有所不同。在家里孩子应该有一个使他感到舒服的学习地方。

第七、制定学习计划

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心要有所行动,制定学习计划是行动之一。家长要帮助孩子确定重点和目标。除了制定学习计划,家长还可以建议孩子邀请同学到家里共同做作业,这样可以互相帮助,有些孩子不听自己家长的话,但愿意听同学家长的话。

第八、惩罚孩子要适度

奖励与惩罚是树立行为规范的手段。在是否惩罚孩子的问题上,家长可以施加不是太过分的惩罚办法。但是,惩罚不应该是家长感情用事时的行为。只有当孩子有错误行为,或者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时,惩罚才是有意义的。如:在他打伤了别的孩子后,他就要为被打伤的孩子进行赔偿;如果他故意毁坏了东西,那就得从他的零花钱中扣除损失费或者罚他干活;如果孩子偷东西,那么就得让他拿出来并让他认错。家长决不能对孩子进行过分的惩罚。更需要家长注意的是,不进行耐心教育而施加过分的惩罚会导致孩子产生反抗和报复心理。

篇2:激发小孩学习兴趣

御书思学精品微班专注于学生思想动态的跟踪,尊重学生个性、注重个性培养,提高学习兴趣、改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方法。精品微班采用分层教学,其教学针对性强,教学效果好,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精品微班由御书思学教育集团一线教师团队授课,建立上进型学习圈,教学互动性强,优势互补,阶段式提分锦囊轻取高分,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学质量有保障。

2.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游戏活动

游戏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关于数字的游戏活动,在游戏的同时,不知不觉就能够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让学生在一种简单快乐的氛围中解决问题,这样,他不仅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3. 设计趣味性和开放性的练习

大多数孩子对于学习的感觉都是枯燥以及反感,这时我们应该反省自己,如何才能让学习的过程变得有趣,让孩子主动地学习。要使学生保持愉快的情绪、充沛的精力,教师就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设计一些适于学生心理特点的学习方式。如一题多变、开放题、找朋友、做医生等,让学生透过练习,提高学习兴趣。

篇3:激发小孩学习兴趣

一、更新自己的语文教学理念, 同时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1.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其技能,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中获得情感体验,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历史,并利用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知识进行社会交往。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被动地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对于语文疲于应付,语文的美感与教育意义就会降低。因此我们应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促使其主动发展,使之成长、成熟。

2.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教学双方友好和谐的关系、轻松温馨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授课也容易被学生喜欢;反之,敌对隔膜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产生对知识难以接受甚至有意拒绝的逆反心理,即使教师口若悬河、声嘶力竭,也难达到希望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师生情感培养,塑造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教师激励、鞭策、鼓舞、指导,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自信、愉悦的情绪体验。

二、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法。

1. 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首先,精心设计导语,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活跃学生的情绪,创设愉悦氛围,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教师首先应该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选准导入语的突破口,充分利用文章的背景资料,社会生活中富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古典名著、优美诗文、格言警句、经典歌曲等前人的思想和智慧结晶,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对具体知识的记忆,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自我尝试的冲动。

其次,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能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2. 借助语言魅力,牢牢“粘住”学生。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有这样的说法:“做教师的绝不能够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够做教师。”所以教师合理使用体态语能使课堂生动有趣,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够驾驭语文课的教师是凭借其特有的语言魅力来紧紧抓住每个学生的心灵,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语言,引导学生学得知识,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的。高尔基曾引用过一个谜语:“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很形象地说明了语言的这一特征。

3. 表扬鼓励,多点肯定。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点滴进步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也希望能够听到别人的表扬,这样会使他有信心继续进步,如果得到教师的及时肯定、表扬,学习兴趣会随之而高涨。在课堂上肯定学生的进步,给予适当的表扬鼓励,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其他学生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发现有点滴进步,我都会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索空间,培养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我积极采用这种学习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我要求学习小组围绕:“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展开讨论和交流。在小组活动时,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认真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我有意识地组织小组进行学习成果的交流,以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能力;及时评价各小组的团体成绩,并将其作为小组成员个人成绩的组成部分,从而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活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用教材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教师要研究学生的现实水平,立足现实水平,挑战潜在水平。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所拥有的东西与体验并不比老师少,而且是他们感兴趣的。学生本来就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让他们自己来开发创造,比教师准备更能切合他们的实际,也容易使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地予以补救。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课前我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选出扮演角色的同学:一个扮演奥楚蔑洛夫、一个扮演巡警叶尔德林、一个扮演赫留金、一个扮演小狗、三个扮演人群中的人。我和学生一起创作出课本剧,指导学生分角色排练好,重点抓住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化。学生积极投入,情绪高涨,精彩的发言一浪高过一浪。课本剧的原型资料来自教材,教材本身就是智慧的结晶,不过有的表现为特殊天才的创造性,有的表现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但它们同样都表现出了热爱人生、维护生存的无比热情,特别是在我们将其从一种语言形式改变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过程中,会大大缩短我们与作者心灵对话的距离,有利于掌握如何调节智慧杠杆的支点,既保持原作的精髓,又具有开放性的文化刺激。这时的学生,已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物性格,已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积极体验者。

总之,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才会自动加入到学习中来,才能体现出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意义并不是教师单纯地将书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用一定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的教学方法中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去做,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有所获。

摘要: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持久兴趣, 使他们对语文乐学、善学、会学, 学而忘我, 乐此不疲。教师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从思想上更新自己的语文教学理念, 同时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给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索空间, 培养创新精神;活用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篇4:激发小孩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孩不笨2;学习动机;合理归因;赏识教育

近期,学院组织2015级研究生集体观看了由新加坡导演梁智强执导,李创锐、洪赐健、向云等人主演的教育类电影《小孩不笨2》(内地上演时影名为《憨仔鬼精灵》),这是继2002年拍摄《小孩不笨1》之后拍摄的又一部华人教育电影,该影片以传统的叙事手法对新加坡的华人教育、中小学生的成长、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孩子学习与学校和社会之间的问题都做了很细腻的刻画。

一、电影的故事情节

电影分前后两个片段,前半段是孩子成长时期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中极易发生的问题和矛盾,孩子与父母和学校的隔阂等,后半段是这些问题和矛盾的集中爆发以及解决的方法。

孩子一旦进入了青春期,父母就觉得他们很不听话,很难与孩子沟通。其实孩子真的很不听话,父母真的完全无法和孩子沟通吗?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叛逆期,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没给予适当引导,只是一味地谴责他们,认定他们顽皮,或许,社会真的会多一个劣童。千万不能因为大人的无知而害了孩子。其实,只要大人们和孩子有健康的沟通方式,多赏识他们,包容他们,给予他们肯定,降下身份与孩子做朋友,任何孩子都是好孩子。

电影主人公汤姆 (15岁)和杰瑞(8岁)的家庭就和新加坡一般中等阶级家庭一样,父母都忙着工作赚钱,缺少了与自己孩子必要的沟通,他们以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就可以了,他们并不知道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赏识;另一方面,汤姆的同学成才也和他的父亲同样存在着沟通的问题。成才的父亲出身卑微,由于自己曾经误入歧途,所以不想让儿子成才步自己的后尘,他对成才望子成龙、寄于厚望,希望他能有出息,好好读书,可是成才的成绩偏偏让他失望。他是个没学识的粗人,动不动对儿子及拳打脚踢,并以为这就是最好的管教方法,结果让成才对他更加抗拒。

影片一开始是很幽默的,而且也生动地反映出了家庭问题、学校问题和学生问题,含蓄地反映了新加坡的法律和教育部的政策问题。而后当汤姆和成才走上邪路之后,经过一番波折,最终又走上了正道,并且他们的父母最后也明白了道理,但是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影片反映了很多的问题,本文专就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机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二、学习动机的组成要素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

学习动机是指在维持已有的学习活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努力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1]。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励、相互作用。因而,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如学生个体的心理倾向、学习态度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渴求、个性心理特点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的不同,都会深刻地影响其学习动机。只有理解和掌握学生个体学习动机的特点和差异,才能够正确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的重要内容。

(二)学习动机的基本要素

学习动机的基本要素包括学习动机的表现方式和组成成分。

1.学习动机的主要表现方式

学习动机的主要表现方式是学习的动力。影响学习动力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学习的推力;二是学习的拉力;三是学习的压力。推力是指推动学生个体产生学习的力量,这是发自学生个体内心渴求的学习愿望和诉求,它可以推动学生个体加深对学习必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个体的求知欲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学习的拉力是指外借因素拉动学生学习的力量,通过外界的拉力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吸引力,引导学生进行正能量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世界观,如毕业后谋取一定的社会地位,获得比较好的福利待遇等等。学习的压力是指客观现实对学生个体的学习活动产生的力量,如各种考试的压力,学校的纪律要求,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以及社会某些方面对学生的影响等等。以上三种因素都是促使学生进行正常学习的必要因素,因而都是学习动力的最基本因素。

2.学习动机的组成成分

学习动机的组成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这两个因素密切相关,互弥有无。

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缺陷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是激发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部激活动力(即内驱力)。

内驱动力主要有认知的内驱动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动力和附属的内驱动力三部分组成[2]。认知驱动力是一种理解信息、掌握知识、系统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种驱动力是主要是从人类原始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中衍生而来的;自我提高的驱动力又称自我提高的动机,这是一种用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学生把这种动力看作是将来走向社会后赢得社会地位、社会财富和个人自尊的一种能力,这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求,是一种外部的力量;附属的内驱动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要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这三种动力在动力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处于动态变化中,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他们努力学习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得到家长的赞许。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的强度有所减弱,而且来自同伴、集体的赞许和认可逐渐替代了对长者的依附。在这期间,为赢得同伴的赞许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endprint

“学习期待”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意念,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也是学生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3]。学习需要是学习期待的必要前提,构建起学生的“学习期待”是改变目前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前提。有强烈的学习期待,是保证学习需要的必备条件。

三、学习动机的重要功用

学习动机的作用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与学习动机有关的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学习动机源于问题情境,而问题情境是由学习情境和学习者的有关特征相互作用转化而成。学习情境,主要包括任务性质(如课程难易程度、课堂的有趣性等)、评价者及其评价方式、奖罚制度等。学习者的有关特征主要包括学习者一般认知能力,个人的价值观与兴趣,估计任务难度的方式、方法、情感状态等。

问题情境是相对于一定个体而言的,由于问题情境的存在,导致个体的学习需要与相应的学习期待的产生,进而使学习动机由潜在状态转为活动状态。通过选择并实施一定的活动方式,产生某种学习结果,而这些结果又反过来影响着学习者的认知、情感、需要和期待,对将来的学习具有间接的作用。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动机,而那些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动机模式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动机的促进作用。具体讲,动机对学生的学习与行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有更为清晰的目标

具有某种动机的学生个体经常自己设定某种目标,并使自己的行为朝向这些目标迈进,这些目标清晰而可见。学习动机可以促使个体为达到某一目标而努力,影响个体作出某种选择,比如是玩游戏还是做作业,努力考试还是课堂睡觉?

(二)使学生为达到某一目标而不懈动力

学习动机制约着学生个体在某一活动中所投入的努力和热情的程度。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生的努力程度和热情程度基本上呈正比例的关系。

(三)激发学生个体主动参与某种活动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极大程度地鼓励学生从事某种活动的热情程度,并激励他们坚持下去。在学习动机的激励下,学生更愿意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并能克服某些困难,以完成任务。

(四)提高信息处理的水平

根据信息处理理论,学习动机影响学生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水平。具有强烈学习动机的学生注意力更容易集中,更注意在获取正能量的信息并迅速进入学习记忆与长时记忆的状态。另外,该类学生在必要时更易于通过其他的多种途径来促进对某一任务的完成。研究还表明,具有学习动机的学生更倾向于进行有正向意义的学习,能较全面地理解所学的内容,而不是在同一水平上进行重复性的学习。

(五)可以达到理想的结果

学生取得学业成就的动机越强,则获得好成绩时的自豪感(自我强化)越强,学生希望被同辈群体接纳和尊重的动机越强。简言之,具有学习动机的学生因某种结果得到强化而趋向它,因某种结果受到惩罚而避开它。

(六)改善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

良好而又秩序的学习动机必将改善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这是上述各种因素作用的最终体现。良好的学习动机必将大幅度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

四、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

学习动机的激发,指的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的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积极的学习习惯。结合《小孩不笨2》电影,笔者谈一下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

(一)适时给予表扬

表扬,一个褒义词,含有对人的赞扬、赞美的意思。表扬在当今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许多基础教育学家提倡在教学中对学生以表扬为主,原因主要在于:它对中小学学生的日常学习、习惯培养、纪律教育等方面都会起到关键的作用;表扬还能活跃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大幅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

表扬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教师或家长通过表扬对学生的预期行为实行控制。所以在表扬学生时一定有幅度适中、时机适宜,只有当学生表现出所期望的行为时,才能获得这种肯定性评价,表扬在矫正年幼学生的不良行为方面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影片中成才的父亲出身卑微,自己曾经误入歧途所以对儿子要求甚严,要求孩子好好读书,可是成才偏偏让他失望,他的方法又偏偏的不得当,从来就没有对儿子表扬过,结果让成才对他更加抗拒,没有激发成才的学习动机,结果让成才一度沉沦。

(二)对孩子充满期望

期望是教师或家长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希望或预期。在管理心理学领域,期望理论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公式表示为:激动力量=期望值×效价,如果把这个公式用于学习理论,激动力量指调动个人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激动力量越被激发出来,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越强,激动力量与学习动机是呈正比例的关系。在公示“激动力量=期望值×效价”中,激动力量与期望也是正比例关系,所以,如果学生从老师或家长感到受到的期望越大,他们被激发出来的学习动机也就越强。因而,教师或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必须要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这样会最大程度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机。

影片中,学谦的妈妈是一家报刊的编辑,父亲是一家公司的职员,他们对学谦和JERRY的教育极为严厉,希望自己的孩子专心学习、心无旁骛。他们平时工作比较繁忙,孩子们感觉不到父母对他们的期望,感受不到父母的引导,因而他们的学习动机没有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他们都沉迷游戏世界,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三)对学生给予合理的归因

归因是指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成功或失败时,从成功或失败的结果中寻找行为内在动力因素的过程。维纳系统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从稳定性、可控制性和内外部等多个维度分析了归因问题[4]。

一个人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什么,会影响到他对今后行为的认识,若把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如能力不足,则当失败时一般不会再去争取胜利;若认为失败是不稳定原因造成的,如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则将倾向于通过再努力,以求成功。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endprint

根据维纳的观点,又将这三个维度和四个主因结合为三维度归因模式。即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成功归因:能力强——充满信心、趾高气扬,失败归因:能力弱——丧失信心、听之任之;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成功归因:努力——继续努力争取再胜,失败归因:努力不够——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外部稳定不可控因素,成功归因:任务容易——提醒自己认真学习,失败归因:任务困难——埋怨客观,寄托于减轻任务;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成功归因:运气好——侥幸,失败归因:运气不好——自认倒霉。

在以上三个维度四个行为中,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我们要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问题症结,给予合理归因,就能够充分地激发出孩子们的学习动机。

(四)合理沟通

两代人之家必然会存在代沟,合理和适时的沟通是消除代沟和误会的必然途径。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融通。沟通主要分为语言沟通和肢体的沟通。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非常友好、有效的沟通方式。语言的沟通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图片或者图形[5]。在语言沟通中,要合理地使用各种形式的沟通;肢体沟通形式非常丰富,包括我们的动作、表情、眼神。实际上,在我们的声音里也包含着非常丰富的肢体语言。我们说每一句话的时候,用什么样的音色去说,用什么样的语调去说等,都是肢体语言的一部分。良好的沟通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误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影片中有个事件非常典型:就是“光碟事件”。符老师在收缴学谦手机的过程中发现了成人光碟,学谦手忙脚乱传给成才,但最终被符老师“俘获”。结果可想而知:学谦被鞭笞,成才被开除,从此两个孩子开始沉沦,并加入了黑社会,心灵之门封闭,自暴自弃。如果符老师在发现“光碟”后能够私下处理,多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与孩子沟通,也不会毁了两个孩子的美好前程。

(五)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世界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之一。赏识教育的理念是“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学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一生!”[6]

赏识教育是一种尊重生命规律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本质的需求就有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发现并表扬;相反,批评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使孩子自暴自弃。不只是好孩子应该赏识,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孩子是脆弱的,敏感的。适当的赏识是一种正确的爱,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和赞赏。赏识孩子,可以激发孩子无穷的潜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在电影中,符老师对学生认真负责、无私付出但收效甚微,学生都不喜欢他。符老师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归因于学生的贪玩和顽劣。其实最关键的原因是他不懂赏识教育,不会鼓励和激励孩子。对孩子一味地批评只会增强孩子的逆反心理,让孩子距老师越走越远。[7]

【参考文献】

[1]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郭俊德,李原.目标结构与学习动机[J].心理科学,1994(06).

[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f7d3e0100flur.html,芳草碧连天的博客

[4]彭冉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郝滨.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290-292.

[6] http://baike.baidu.com/view/388967.html

篇5:如何培养小孩学习英语的兴趣

又唱又跳,轻松学习英语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根据幼儿这一特点,设计幼儿又唱又跳的环节,就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幼儿身心愉悦地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英语。如在学完hand、head 、arm、figer、shoulder、leg、toe、foot等单词后,我们把这些有难度的英语单词编成:Clap your hands. Shake your head. Raise your arms. Wiggle your fingers . Twist your shoulders. Bend your legs .Touch your toes . Stamp your foot . And sit down ,please .中文大意为:拍拍手。摇摇头。举举手臂。扭动手指。扭扭肩。弯弯腿。碰碰脚趾。跺跺脚。请坐下。小朋友边说边做动作,使课堂气氛变得生机勃勃,达到了幼儿能用英文思维作出反应的效果。再如:学习用英语表述颜色时,除了采用直观教学法出示各种颜色图片外,还教幼儿唱Colour Song。使幼儿既学会了口语,又受到了音乐的熏陶。

篇6:怎么正确培养小孩的学习兴趣

2、要启发,不要“填鸭”。有的父母往往不注意方法,不考虑孩子还年幼的具体情况,不适当地订出“每天一定要识几个字、做多少数学题”的计划,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强行施加压力,拼命地往孩子脑里塞,这样做,孩子会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启发式,是孩子最易接受的方法。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尽可能地采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促使孩子自己动脑筋来学习知识,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助兴,不要扫兴。所谓“助兴”,就是说,成人要顺着孩子兴趣和爱好进行教育。因为在这个时候孩子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他们会在受教育时感到特别高兴,肯听、肯学,效果也好。

4、要同孩子平等,不要摆家长架子。对于正在进行早期教育的家庭来说,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孩子要平等相待,要去掉家长尊严。因为不少事实表明:只有这样,孩子才乐意听从家长的教育。

篇7:如何提高小孩对学习的兴趣

尽量挑选尽可能“薄”的习题集或课外练习册;把孩子用过的书本和练习册堆在显眼的位置,增其成就感。

2、帮助孩子调整学习次序

如果学习2小时,就每半小时换一种学习内容。避免枯燥、单调的题海战术最好不要让孩子饭后马上就学习。

3、提高学习效率

让孩子在学习开始前进行削铅笔、整理课本、准备稿纸等准备工作;让孩子从他(她)爱学的功课开始学。

4、集中注意力学习法

篇8:激发学习兴趣探究自主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整体目标决定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 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 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如何通过自主活动,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这便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培养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前提

1.转换角色, 还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长期以来, 我们的课堂都是采取“灌输式”, 教师整节课都在给学生灌输知识, 学生只能无条件接受, 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充当主角, 学生都是配角。这样剥夺了学生思考空间, 也占用了学生的课堂时间。即使装进肚子里的, 也不会被有效地吸收。因此, 教师现在应转换角色, 把学生变成主角, 把自己变成配角, 给足他们探究、合作讨论的空间。这样他们才能想办法充分发挥主角的作用, 且把这台“戏”演好。当然教师在这里面也要发挥配角的作用。久而久之, 他们就会想方设法筹划下一台“戏”如何演。

2.注重个性, 教师能够张扬自己的个性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 教师起主导作用。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教师个性的张扬。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 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 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并对他人产生着影响, 在语文教学上, 教师的个性对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实践证明, 教师个性的张扬, 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赏识学生, 教师要融入自己的情感

现在许多教师都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爱回答问题, 是学生没认真听讲、没有开动脑筋, 或是认为他们天生就很笨。我想学生不愿回答问题, 主要原因是信心不足, 担心答错后受批评和嘲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 不要一味地追求完全和自己的答案一模一样, 况且, 这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只要学生的回答有理, 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 久而久之, 他们自信心足了, 就能把自己当学习的主人, 从而自主地学习。

二.良好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关键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促使学生自主、自觉、自我学习的动力, 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那么在自读课文学习中需要培养怎样的学习习惯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课前预习, 找出问题

战争中有句名言“不打无准备之战”, 同样在语文学习中亦如是。培养课前预习习惯, 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更主动地学习课文内容, 提高课堂学习兴趣与效率。

教师可根据课堂内容布置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预习习题, 让学生独立地解决, 并在课堂上共同探讨。例如在学《我与地坛》时, 首先我让学生通读文章, 预习生字词, 相关的文学背景及作者个人经历, 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母亲的情感。

2.积极参与, 勤于动脑

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导的地位, 因此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是必须的, 而且是教学过程能否进行下去的重要因素。所以我花了很多心思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 并且让他们在学习中承担起“小主人”的重任, 变被动为主动、消极为积极。在学习《雷雨》这篇课文时, 我认为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学习, 学生对于课文的认识不会很深刻, 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经历。因此, 我采取戏剧舞台的模式, 让几个学生分别饰演周朴园、繁漪、侍萍、鲁大海、周萍。一堂课下来, 效果相当好, 同学的提问比较精准且与文章的中心联系较紧密, 五个文中人物的扮演者, 不仅熟悉了课文内容, 还额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人物的精神。像这样创设一定情境, 让学生去发挥学习主动性的方法, 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三.科学的方法是培养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重点

“方法是学习的钥匙”。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 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重点。在上述教学思想的指导下, 我在自读课文学习中, 注意教给学生自主性学习方法, 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1.学会积累、运用语言

首先, 学会理解、鉴赏语言。理解、鉴赏语言主要是对妙词、美句、好段的理解与赏析。例如《观舞记》中的美句, 我指导学生从内容 (语句内容) 、修辞 (修辞手法) 、情感 (作者情感) 、作用 (结构作用) 四个方面去分析, 学生掌握了方法只需要对号入座即可。

其次, 学会摘录, 积累词句。理解并会鉴赏语言才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去积累摘录, 这几个环节是相互链接、缺一不可的。在学生的预习作业中我就明确要求学生每篇文章摘抄美句不少于三句。摘抄下来后, 指导学生通过读、背等方式积累。

再次, 运用语言, 提升表达能力。运用语言是语言学习的最高层次。学生在课文学习中, 积累了优美的词句, 最终目的是运用到生活中去, 即“学为己用”。仿写练习就是非常简单、有效的方法, 这在大多数课文中都可以尝试进行。

2.掌握步骤、理解文意

学会积累、运用语言只是语文学习的第一层面;理解文意、增加情感体验、达到审美享受则是更高层面。而这一层面的感受是一个逐层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 学生学习课文, 往往东看一点, 西看一点, 没有顺序, 缺乏条理性;或是看一遍就认为读懂了, 不会逐步深入学习, 因此教他们有步骤地学习就很重要。一篇课文, 要求学生掌握三个维度的学习: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在学习中, 我要求学生第一遍通读文章, 对文章整体“初步感知”;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语段的分析, 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最后回过来统观全文, 掌握表达形式上的特点, 从而形成了“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过程。此外, 我还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从文章所传达的主要内涵中, 联系自身经验, 得到情感上的升华, 并逐渐培养起正确健康的人生观。按照这样的步骤学习, 既使得“三个维度”的学习统一融合起来, 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条理清晰、逐层深入的领受, 真正达到理解文意、熏陶情感的目标。

3.利用文本, 辅助学习

这里的信息主要指:单元提示、阅读提示、课后习题、课下注解等。

“单元提示”是对一个单元的整体“俯瞰”。“阅读提示”是文章的导读, 它或揭示文章主题、或指导重点内容、或引领进行情感体验。这些内容对于学生自学课文是有相当大的帮助的, 可以这么说阅读提示读懂了、会用了, 课文就学好了一半。所以上新课前我会有意提起单元的内容, 考察学生对其熟练程度。“课后习题”是对“阅读提示”的扩充与落实, 它通过具体的题目使“阅读提示”提示的重点在文章中体现出来。当然它也更兼顾三个维度的学习, 其中既有内容的理解, 又有语言的赏析, 还有情感的体验, 而且题目设计也是逐层深入的。这些都大大扩充了“阅读提示”所涵盖的内容。因此从“课后习题”入手来学习课文是一个比较快捷的方法;“课下注解”则是学习课文的突破口, 比如对课题的解读。综上所述, 充分利用课本中提供的信息, 对于自学课文是大有帮助的。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 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教育, 就意味着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因此我们应跳出语文课难上的怪圈,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事事喋喋不休的管家婆, 处处面面俱到的包工头的角色中解放出来,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回给学生。这样, 学生学得主动, 教师也教得轻松, 智能的藤蔓也在自由的空气里蓬勃生长, 一石三鸟, 何乐而不为呢?

篇9: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根据中学生身心特征,政治课教学应注重采取师生双向交流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加教学过程,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学生只有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投入学习活动,才能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

一、引人入胜,导入的趣味性

趣味性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助燃剂”,激发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新课时,应注重创设情境,增强情感色彩,营造课堂气氛,做到引人入胜,趣味横生,使教材新颖,风趣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最大限度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和促使学生接受新内容。

俗话说,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堂课开始便索然无味,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因此,就政治课教学而言,如果一堂课教师能设计出诸如小品导入、故事导入、设疑导入、新闻导入、讨论导入等各式各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参与热情,唤起学习动机,激活思维,则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

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大影响,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看法往往取决于思想品德课教师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位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

二、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参与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使政治课教学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且富有实效。

教学内容开放,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开放,把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创设情景和组织探究上,大大减少了“预设”的因素。改变了过去学生跟着教师转的被动局面,学的主动灵活了,由过去的苦学变成了乐学,由过去的课堂上不愿发言到抢着发言。

1、“问卷-反馈-总结教育”法

对于某些学生较为敏感的问题,如果采取公开讨论的形式,学生不一定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时采用匿名问卷的形式往往较为合适,有助于教师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在教学中“对症下药”,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例如在讲到“热心公益 服务社会”这一问题时,我事先每人发一张纸,简单设置一个题目“你参加过公益活动吗?A、参加过,有哪些?B、没有,为什么?”,并让课代表将结果反馈。经过统计,大约80%的学生选A(多种),而20%的学选B,即认为现实生活中,没什么可参加的。在他们陈述的活动中,认为“帮助家长去倒垃圾,在家扫扫地、洗洗碗等诸类也算为家里做了事情 ,也算参加过公益活动”。第二天我在课堂上宣布了调查结果,并且引用了一些学生的观点理由,学生们哄堂大笑,兴趣大增,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最后我作了总结教育:热心公益 服务社会这种行为是把个人前途、国家发展、民族的振兴紧密结合起来,日益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符合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当代青年勇于承担责任的具体体现。

2、“思考准备-辩论-总结教育”法

思想品德课的某些理论,或者某些相关的时事热点问题,如果仅仅采有用单一式的讲授法,学生有时不容易接受,或体会不深,而如果采用辩论的形式得出结论,效果往往更好。在形式上,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创建生动活跃的教学气氛;在内容上,它要求学生依据课本而不局限于课本,学生往往要围绕论题阅读大量的有关书籍,收集大量资料,从而丰富自己知识。

例如,在初三思想品德课常识教学中讲到“第四课 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这一课时,学生都十分感兴趣,于是我将“国产汽车如何发展的问题上,一直有两种倾向:观点一 应该坚持独立自主,自创品牌。观点二 应该坚持对外开放,全面引进。”这一论题引入课堂,组织了一场辩论赛,一二组为正方,三四组为反方,各派出四名主辩手,为扩大参与面,延长自由辩论时间,规定所有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发言。经过准备,辩论开始了,气氛是超乎想象的热烈,尤其在自由辩论时间内,双方展开激烈舌战,并最终深刻认识到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同时,又必须打开大门搞建设,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加深了对这一问题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3、“时事演讲-设问-竞答”法

这一方法,我认为尤其适用于初三中考复习中的时事热点学习阶段。为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能力,在一些专题热点学习中,我采用第一,在开始五分钟就事先通知的专题热点让一位同学进行时事演讲,内容由演讲者就主题事先进行收集准备;第二,根据这位同学演讲的时事背景资料,设置一些问题,可以是客观题,也可以是主观题;第三,由学生来竞答,最后教师总结。我认为,同样是热点专题复习,如果从头到尾都由教师“满堂灌”,学生学得被动、枯燥,而采用让学生共同参与、师生合作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抗击冰雪灾害 高唱英雄赞歌”这一热点时,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就他所搜集的时事背景资料进行演讲,内容主要是时间、地点、事件发生、国家采取的措施……然后从多个角度分别设置一系列题目:一、你知道暴风雪来临前我们应做好哪些准备?二、在迎战暴风雪、抢险救灾的危急时刻,最让你感动的事有哪些?三、英雄们的事迹突出体现了怎样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他们的义举为什么能感动中国?等等,让学生回答,从而对灾情发生后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有了全面了解,并且学会联系教材对事件进行分析。

又如,我说:“今年3月22日是第几个世界水日?提到水你想了什么?”这时教室里一片安静,学生们都在动脑筋。一会儿的功夫,班内就躁动起来,有同学就要跃跃欲试。我一看是时候了,叫起一位举手最高的同学,他非常自信的说:“我们要节约用水。”我又接着问:“怎样节约用水?”同学们情绪高涨,仿佛自己是科学家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仿佛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按捺不住,你争我抢的站起来发言。

三、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生活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个人,当他兴致勃勃时,对周围所发生的任何事情都表现兴高采烈,甚至平时不关心的事也能引起他愉快的情绪体验。教师应善于设计教学兴奋点,以增加课堂生动色彩。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智力能力,以求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上一篇:带有肘见的成语及解释下一篇:重庆工商大学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