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发展

2024-05-01

自然发展(精选十篇)

自然发展 篇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 是反思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特别是反思工业文明以来文明发展道路的理论成就。从实质上看, 它是一种社会发展观。作为一种社会发展观, 它虽然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社会, 但是并不与哲学层次的社会发展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相背离, 而且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有精辟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自然观认为,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是从自然分化出来的,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一部分。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1]脱离自然界的人, 同脱离人的自然界一样, 都是空洞的抽象, 现实、事物、感性都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 “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 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 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 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 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2]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 人不是处于自然之外, 而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一体性, 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组成部分, 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 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作为一个生物物种, 人类摆脱不了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样一种事实, 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人类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 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 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没有人类, 自然照样存在, 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 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一体性, 才能准确把握人与自然关系。虽然人同其他事物相比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但是人并非生活在自然之外, 更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 否则就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人与自然相互作用

人作用于自然, 自然也反用于人, 人依赖于自然而生存, 自然为人类提供需要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人通过劳动改变世界, 同时也改变人本身。人是实践的主体, 自然是人类实践的前提和条件。自然界, 不仅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 而且是制约实践的结果。恩格斯反对自然主义的历史观, 他说:“自然主义的历史观, 如德雷帕和其他一些自然研究家或多或少持有的这种历史观是片面的, 它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 只是自然条件决定人的历史发展, 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 改变自然界, 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3]人类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出发作用和改造自然, 自然也会给人以反作用。如果人类不遵循自然规律, 任意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自然也会予以报复。恩格斯认为, 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强, 是因为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 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4]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是人类力量的源泉, 也是人与其他生物最本质的差别。人所以能够从其他动物中分离出来, 就是因为在长期劳动中逐步形成了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由于人们往往只是注意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近的后果, 而对较远的后果缺乏认识;等到这种较远的后果经过积累而变得相当严重时才引起关注, 从而造成巨大损失, 甚至难以治理和挽回。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支配与反支配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而变化与转化的条件是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在人支配自然界的问题上, 恩格斯曾有如下著名的论述, 他说:“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 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来支配自然界。”恩格斯又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 在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往后和再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 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取消了。[5]恩格斯的这一著名论断已经成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言论。人对自然的“支配”只是意味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有意识的控制, 是以对自然的尊重、爱护为前提的利用, 而且人对自然的改变应该控制在长期效应的范围内, 只有这样, 才能消除自然对于人的“每一次胜利”的报复的可能性。

现代人为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这些成就并不意味着人类战胜了自然, 人类不应在人与自然之间人为地构造战胜和战败的关系。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成就都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取得的, 没有理由说是战胜了自然。何况这些成就往往存在对自然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最终或多或少招致自然的报复。人类必须在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才是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383-38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38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329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384页。

回归自然,发展天性 篇2

———读《爱弥儿》有感

上大学时,曾经翻阅过卢梭的《爱弥尔》,由于没有什么教育实践,很多地方懵懵懂懂,最终囫囵吞枣,未食其味。这学期,我重拾《爱弥尔》,感觉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我不禁为卢梭的教育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和教育方法的粗糙而深感羞愧。读完《爱弥儿》,我的心如沐春风,豁然开朗。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处于近代社会转折点上,是法国十八世纪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一生动荡不安,颠沛流离,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通过长期勤奋的自学获得了渊博的学识,写作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著作,如《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忏悔录》等。这些作品对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诸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和改革,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在其诸多论著中,尤以构思二十年、撰写三十年,融哲学、教育和文学于一体,提出自然教育理论,塑未来社会新人的《爱弥尔》振聋发聩。这是极富内在意蕴,具有历史和现实价值、颤栗中世纪社会的一本书。

在《爱弥儿》中,卢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自然教育理论,其核心是“归于自然”(backtonature),即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他反复强调,在教育中要按照学生年龄特点去对待学生。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真正的 1

人,把人的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

“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儿童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传统的封建教育不顾儿童的发展特点, 抹杀了儿童与成人的区别, 总是把儿童当作成人看待强迫儿童接受成人才知道的东西,其最终结果是儿童成为成人的牺牲品。“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读卢梭的这段话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我们应该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然而,由于人口激增,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让孩子们参加各种训练班,忙得不亦乐乎;为了使自己所教成绩高于其它班级,老师让孩子们淹没在题海中,而不顾及个性差异来进行因材施教;为了减少孩子出事故的机率,本该让孩子们参与的诸如春游等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被取消,孩子们失去了受教育、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如果要问谁生活得最累?我想,只要留心的人都会说,现在是孩子最累。早晨天蒙蒙亮的时候,呼吸着新鲜空气的是孩子,傍晚伴着夕阳的余晖匆匆赶路的仍是被书包压低了肩的孩子;吃完晚饭后,当大人们在观看电视悠闲自得、享受生活时,可怜的孩子们却不可以„„大人们在孩子身上寄托着自己未达成的心愿或理想,随意支配着下一代。现在的孩子正在承担着他们这个年龄所不需要承担的责任,他们身上背负着太多太重的期望。没有了伙伴间的游戏、阳光下的歌唱;

忘记了在野外放风筝的乐趣、玩泥巴的快乐。孩子的天空,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是不是还充满生机和活力呢?是不是还拥有自己的天性和个性呢?

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怎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呢?他们有着属于他们年龄阶段特有的成长特点,我们不能苛求他们个个都像“小大人”。蛹未必就一定能变成蝴蝶,而蝴蝶却一定是由蛹变来的。当蝴蝶还潜在蛹的形态之中的时候,我们任意的要求蛹长了美丽的翅膀,要求蛹也像蝴蝶那样翩翩飞翔,这种要求不过分吗?不滑稽吗?

在卢梭看来,人生来是自由的,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便是自由,他坚决反对压抑儿童的封建教育,反对严酷纪律摧残儿童个性、束缚儿童自由的旧教育。主张在教育中应排除顺从和命令的词汇, 还儿童个性自由、思想自由和活动自由。当然,以儿童为中心,既不是束缚儿童,也不是溺爱、纵容儿童,而是给儿童以主动性,促进儿童自然、自由地发展。

社区发展是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动力 篇3

我国自然保护区也与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生活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居民超过1000万人,如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涉及101个县、317个镇、863个村,区内有居民近11万人。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是国家自然资源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式,也是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实现全民共同富裕,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区域。

但是,自然保护区内社区状况不容乐观。我国自然保护区大多位于边远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内居民还保持在较低的生活水平,种养、畜牧、砍柴等,都采用较为原始的资源利用方式,基础设施落后,资金较缺乏。如江西省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500元和3000元左右,均低于全省农村居民的4100元。云南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年收入最高为1800元,最低只有300-500元,生活状况不容乐观。

究其原因,自然条件限制是影响居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的客观因素之一。虽然自然保护区景观优美,但居住的条件恶劣。自然保护区多数位于偏远高寒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社会经济发展底子薄。此外,我国自然保护区过去多是“抢救式”建立的,并未有效解决区内土地权属及居民问题,加上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使自然保护区居民脱贫缺少重点支持,难以缓解贫困现状。

然而,客观制约因素也可能转化成社区发展的有利条件。伴随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科学可持续利用资源理念的引入也带动了社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以风景优美著称的四川省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社区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在汶川地震前就达到了2.5万元,是当地城镇人口人均收入的3倍、四川省平均水平的3.9倍以及全国平均水平的3.2倍;地处边陲的新疆哈纳斯自然保护区,其区内居民不仅年收入高于区外居民收入近2000余元,还享有保护区提供的很多优惠补贴政策。

应该讲,社区发展问题是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多设有社区发展科,承担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职责,经过多年的实践,基本形成了一些较为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尤其是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成立,带来了“人与生物圈计划”和“生物圈保护区”概念,并展示和推广“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理念,引导我国28处自然保护区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142处自然保护区加入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从而促进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内社区发展。

也许读者不认为上述案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原始风貌在其他区域难以复制。但是,利用景观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确实是自然保护区带动社区发展的一种较好的方式。林业部门作为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主体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还开展了其他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是倡导社区共管,加强宣传教育。国家林业局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中,社区建设都是一项重要的规划内容,并强调采取简明、生动、灵活多样的方式向广大居民进行宣传,让居民逐步懂得建设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和保护自然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例如: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积极帮助区内44个村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组建社区共管委员会,实行社区参与管理,共商社区发展规划,争取社区居民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和理解,共同做好保护区工作。

二是发展替代能源,改进生产生活方式。根据有关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林业部门在部分自然保护区中发展替代能源,如发展沼气池、推行节柴灶和节柴炉改造,降低了社区对薪材的消耗。目前相关工作在湖南、广东、贵州等省开展,成效相对比较显著。建立自然保护区,也可帮助当地居民改善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例如,浙江省天目山自然保护区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生态旅游以来,为社区提供直接就业机会达280人(不合天目山管理局职工),增加收入300余万元,其中为自然保护区周边居民(西天目乡范围居民)提供的就业机会为200余人,增加收入达200余万元。

三是积极扶持社区发展项目。一方面,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和有关部门通过信息共享,为区内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信息来源。另一方面,自然保护区也为社会经济发展项目提供扶持,如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扶持区内居民开展毛竹深加工、树立品牌茶叶,2010年农民人均茶叶纯收入超过6000元,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3%。远超出区外水平;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通过发放小额贷款的方式,引导社区居民发展经济;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通过帮助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居民养蜂带动社区经济发展。

四是进行生态补偿。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林业部门已经初步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其中,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域范围内自然保护区中的森林按天保工程标准予以补助;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外区域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纳入国家公益林范围予以补助。另外,在自然保护区内修建工程设施,由建设单位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给予生态恢复和补偿费用等。

五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投入改善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促进了自然保护区社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如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通过建设45公里环保护区柏油公路,在提高了保护区巡护能力的同时,也解决了当地群众多年来出行难的问题,极大改善了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贫困落后的状况在自然保护区社区中依然存在。为帮助自然保护区内居民脱贫致富,改善生活水平,我们将来还能做出怎样的努力呢?

一是加大投入。自然保护事业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自然保护区内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为提高社区居民生产生活水平打好基础:同时也要加大对改善居民生产生活的投入力度,在税收政策、项目扶持等方面对自然保护区重点倾斜,促进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

二是修改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我国现行的自然保护区相关法规,如《森林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建议国家尽快修改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从法律层次上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三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当前的生态补偿存在标准过低,范围过窄的问题。建议将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和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均纳入生态补偿的范围,并提高补偿标准,促进保护区内居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是开展政府购买生态的试点。在开展生态补偿的同时,建议国家制定政策,尝试对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集体所有、个人使用的主要保护对象的栖息地采取赎买、租赁、置换等方式取得所有权或使用权,从根本上解决自然保护区土地与自然资源管理和使用权限的问题。

五是开展生态移民搬迁的试点。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客观实际,建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考虑对自然条件差、生态脆弱区的自然保护区,以及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居民开展生态移民工作,这样既能提高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也更有利于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经过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积极采取措施,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及生态保护不仅可以与社区发展实现双赢,也可以成为提高社区居民收入,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在我国自然保护区人口众多的特殊情况下,只有将居民的致富与社区的发展纳入到自然保护区的工作目标中,将

求自然之平衡,谋未来之发展, 篇4

当农业深刻影响全球气候格局的时刻,粮农组织发布最新报告称全球每年浪费13亿吨食物,其中54%的食物浪费发生在“上游”——生产、收获后处理和储存的过程。而46%的食物浪费发生在“下游”——食物加工、流通以及消费的阶段。这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气候、水、土壤等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也造成了严重危害——当全世界每天有8.7亿人在挨饿时,我们却在将自己生产的全部粮食中的1/3浪费掉。如此惊人的数字,如此大的消耗量,应该如何填补并平衡生态的重负?而中国亦有数据显示:2012年的统计数据指出,每年浪费800万吨食物,够2.6亿人吃1年。

从另一层面来说,中国是化肥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化肥的总产量和消费量均占到世界的1/3以上,过量、低效使用化肥成为中国农业发展中难以突破的瓶颈,带来的环境污染风险也非常巨大。走出国门向海外寻求机会,成为中国确保足够的粮食供应的新选择,中国公司不得不向海外扩展耕地。据悉,乌克兰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海外农场,向中国提供300万公顷农田,主要作为粮食与肉类的生产地。

如何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降低环境影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依然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难题和关键。对此,我们展开向可持续的粮食生产方式转型的讨论,以及探索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和循环利用模式的引入,至关重要。

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技术运用对粮食产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在众多新技术中,转基因技术一度受到热捧,转基因作物有利于提高产量和抗旱,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保护自然资源。但在强大与深奥的大自然面前,人类的科技与知识仍显得微不足道,在不可预知的前提下,我们无法判断转基因技术将给自然界及人类的繁衍带来怎样的变化。本期,《低碳世界》邀约绿色和平国际项目总监莎拉·伯顿女士,讲述她多年与之“抗争”的关于转基因的故事,她将与读者探讨转基因技术对于农业生产与生活的影响。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篇5

1地球系统的复杂性--我们知道的比我们需要知道的要少得多 地球系统的复杂性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地球科学系统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地球系统本身:过去的研究工作,特别是最近这些年的研究,使人们能够比较全方位、多角度、多元化地了解过去地球系统的演化.然而地球系统非常复杂,大家对它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作 者:刘东生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刊 名:干旱区地理 ISTIC PKU英文刊名:ARID LAND GEOGRAPHY 年,卷(期):20xx 28(2) 分类号:X2 关键词:

自然交互技术的发展与研究 篇6

我们经常在一些影视剧中看到这样的场景:通过3D立体成像或投影,人可以在空气中操作数字化内容。当前这类影片都是后期采用数字化方法把这类场景加入原始影片的,仔细回想一下,我们儿时很多的科幻场景现在都已经变成了现实,比如手机和互联网等等。然而,通过处理人的行为,尤其是在没有输入或者穿戴设备的情况下对程序进行控制的技术已经悄然融入在人们的生活中,这种技术统称为自然交互技术。

二、自然交互概论

下面先来简要介绍一下计算机用户界面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命令行界面(Command-line Interface,简称 CLI),通过使用命令行向机器发命令,完成相应的操作,如Microsoft的DOS操作系统,这种方式是需要用户有编程能力(Codified)且思维逻辑严谨(Strict);第二阶段叫作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简称GUI),即用图形界面和计算机进行交互,如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用户需要了解哪种操作对应哪种指令(如单击鼠标左键表明选中,双击鼠标表明打开程序),用户也可以通过对输入设备的探索来完成对指令的学习;第三阶段即本文讨论的自然用户界面(NUI),通过更自然,更直接的方式来操作计算机,直观的说,使用NUI的计算机不需要键盘或鼠标。

自然交互技术,是支持自然用户界面的技术,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纵观近10年来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设备的出现,科研机构和软件公司也在不停的进行用户习惯和交互手势的研究,苹果和三星还为此进行了专利诉讼,用户界面技术也在不停地发展。但是这些成果距离让我们的操作变得更加“自然”还离得很远,用户要想顺畅的使用这些设备也必须首先了解设备的使用方法,比如智能手机中的放大缩小操作,首先都必须进行训练。

三、交互体感设备的发展及其比较

1.Microsoft Xbox Kinect

Kinect是微软在2010年6月14日对XBOX360体感周边外设正式发布的名字。Natal为开发代号。它是一种3D体感摄影机,同时导入了即时动态捕捉、影像辨识、麦克风输入、语音辨识、社群互动等功能。玩家可以通过这项技术在游戏中开车、与其他玩家互动、通过互联网与其他Xbox玩家分享图片和信息等。

Kinect的组成结构如上图所示,由3D深度传感器,颜色摄像机,麦克风阵列和马达云台组成。3D深度传感器由红外激光结构光设备搭建,可以实时获得场景的深度信息,进而可以对周围环境进行三维重构;颜色摄像机可以进行图像的采集,然后可以进行对采集的影像进行识别和检测;麦克风输入可以进行语音检测;马达云台可以用来校正摄像机位置和仰角。

开发Kinect可以使用官方的SDK。该SDK主要针对 Windows7设计,内含驱动程序、原始感测数据流程式开发接口(Raw Sensor Stream sAPI)、自然用户接口、安装文件以及参考数据。可让使用C++、C#或Visual Basic语言搭配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工具开发使用。Kinect的开发也可以使用开源的自然交互库OpenNI,其中包含了更多对手势的识别和检测的接口。

2.Asus Xtion PRO

Xtion PRO是华硕针对PC开发的一款体感设备,于2011年6月正式发布。Xtion PRO和Kinect一样,使用PrimeSense公司的提供的方案,由3D深度传感器和颜色摄像机来构成对世界的三维重构和对图像的识别。Xtion PRO没有马达云台,麦克风也比Kinect设计的要弱。

对于PC开发用户来说,Kinect需要独立的电源供电,Xtion PRO仅需要一条USB线。Xtion PRO的另一个特点是体积小,因此更适合小型家用计算机。OpenNI即Xtion Pro的原生开发工具,因此它比Kinect多了手势检测的功能。

3.Intel CREATIVE Camera

英特尔Intel公司新推出一款交互姿势检测摄像头CREATIVE Camera,这种设备很小巧,只有一个普通摄像头大小,可以方便的夹在笔记本上面,通过红外结构光构建空间环境,对人的三维信息进行解算和处理,从而作为一种输入设备对计算机进行控制。体积比Xtion更小,适合在笔记本上使用,且RGB 摄像头达到720p的清晰度,要比Xtion和Kinect成像质量更好。目前此产品的SDK已经发布,但产品还没有对外公布,因此并不知道实际测试的结果和性能,只能透过官方发布的参数信息来了解。

4.LEAP

LEAP是LEAP Motion公司于2012年年初发布的一款手势控制设备,此款设备只有一包口香糖大小,通过USB连接电脑后可以创造出一个4立方英尺的工作空间。通过对此空间范围内的物体进行精确的检测生成高质量的点云信息,可以分析手的行为和动作来控制程序和操作系统。从已发布的操作视频可以看到,LEAP性能很好,采集信息准确且实时解算速度很快。2013年9月,在惠普最新推出了最新款的Envy 17 Leap MotionSE超极本中,集成了Leap Motion的手势操控模块,用户可以通过手势的操作控制计算机,搭配指定的软件,可以实现不少很有趣的功能,相比独立的Leap Motion,整合在Envy 17掌托中的Leap Motion小了大约70%。

四、总结和展望未来交互技术的发展趋势

“自然率”学说的起源和发展研究 篇7

关键词:自然利息率,自然失业率,自由主义

1 引言

“自然率”学说最早可以追溯到约翰·洛克, 他从货币的需求与供给的角度将“自然利息率”理解为对货币的需求得到满足时的一个“价格”。货币主义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将这个学说进行了发展, 提出了“自然失业率”的概念, 并证明了“自然失业率”只取决于实际因素而非货币因素。

2 自然利息率学说

约翰·洛克在1691年在他的著作《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中首次提出了“自然利息率”。他对“自然利息率”的定义是在货币平均分布的条件下, 现在的货币缺乏情况下所自然决定的利息率。这里他所强调的货币平均分布的条件是要排除货币的借贷由银行家垄断。因为如果存在银行家的垄断, 货币的缺乏将提高借钱的利息率, 这个利息率由于受到了银行家的影响就不能成为“自然”利息率了。

其实, 洛克是把货币当作为一种普通商品来看待, 他已经开始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考虑问题, 把自然利息率理解成在货币的供给与货币的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按照这个观点洛克认为货币的自然利息是由于两种情况而提高的。第一, 货币太少, 与其居民彼此间的债务不相适应。第二, 货币太少, 与全国的贸易状况不相适应。这样看来, 利用法律加以限制是达不到降低率的目的的。洛克在《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中解释道:当我们考虑到给葡萄酒、丝绸或其他非必需品规定价格是如何困难, 并且考虑到在饥荒年间给食物规定价格是如何不可能的时候, 我们也许就会看出法律不能禁止人们收取高于法定利率的利息 (只有人们对于货币的需要程度才能决定货币的价格) 。

所以洛克是很反对法律来干扰利息率的, 因为法律不仅不能够起到降低利息率的作用, 反而会因此而带来混乱。首先, 这会使借贷更为困难, 从而使贸易受到妨害。其次, 不利于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们 (只有现钱财产的孤儿寡妇和其他不懂得精明的经营技巧的人们) 。再次, 大大增加银行家、放利者以及这一类老练经纪人的好处。最后, 将使国内许多人犯伪誓罪。

在洛克关于利息率的探讨中, 他的“自然”的观念实际上就反映在他对法律降低利息率的极力反对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可以被理解为一个“自由主义者”, 主张由人们对货币的需要程度来自发调节利息率而不是由法律来限制利息率。

3 自然率假说

1968年, 现代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与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埃蒙德·费尔普斯同提出了“自然率假说”。“自然率假说”是一种对名义总需求方面的意外变动的短期影响与长期影响加以区分的一种假说。弗里德曼的“自然率假说”主要强调的是“自然失业率”。同样是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 他将“自然失业率”的定义为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条件下, 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假说”是对菲利普斯曲线应用的一个拓展, 它解释了菲利普斯曲线所解释不了的“滞涨”问题, 因此它的运用范围更广泛一些。

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 (如图1) 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示的是当失业率较低时, 通货膨胀率较高;当失业率较高时, 通货膨胀率则处于较低的水平。根据这个观点, 政府可以通过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 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 也可以通过以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 以较高的失业率为代价来降低通货膨胀率。但是, 菲利普斯曲线所考虑的是名义工资并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

而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假说”在菲利普斯曲线的基础上加入了对通货膨胀预期的考虑, 修正了菲利普斯曲线 (如图2) , 拓宽了它的解释范围。根据自然失业率假说, 假设从某种稳定的初始位置 (Uf点) 出发, 如果政府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 从短期来看, 由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高于人们已经习惯的通货膨胀率, 出现“货币幻觉”, 生产者看到自己产品价格的上涨于是生产更多的产品, 为了吸引更多的工人来生产将愿意支付较高的名义工资, 而工人看到自己名义工资的提高便按照现行的名义工资水平增加劳动力的供给, 于是失业率便沿着曲线PP向左移动 (假设到A点) 。但从长期来看, 生产者和工人都会调整自己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保持一致, 因此生产者会使生产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工人也会提供原有数量的劳动力, 于是失业率又回到原来的水平 (B点) , 但这时的通货膨胀率却提高了。货币政策短期中, 失业率的降低只是由于人们对通货膨胀率的判断与实际通货膨胀率的差额所造成的;而在长期中, 人们对调整自己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期, 这个差额就不存在了, 失业率还是会回到原来的水平, 以致长期的曲线会成为一条连接D、B的直线。

根据弗里德曼的观点, “自然失业率”的大小只是取决于与货币因素相对立的实际因素, 即取决于一国的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 因此, 弗里德曼认为政府是不应该对经济进行干预的, 因为货币政策只能够在短期内发挥效用, 在长期中宽松的货币政策只会引起通货膨胀而无法降低失业率。进一步得出:任何系统的货币政策都仅会影响到名义数量的情况, 而不会影响到如产量与就业等此类的实际数量。有关当局只有通过“愚弄”参与者才能影响到事件的进程, 即以一种不可预测的特殊方式行事。但是, 一般说来, 这种严格特定的干预将会破坏经济的稳定性, 而不是使经济趋于稳定。这些干预只会在经济中注入另外一系列的随机冲击, 而参与者必须对此作出调整, 同时, 这些冲击又削弱了参与者形成正确的和准确的预期的能力。

后来, 卢卡斯等人在“自然失业率”假说的基础上引伸出“自然就业率”、“自然产量率”等概念发展了自然率学说, 进一步拓宽了其解释能力。“自然率假说”认为经济总量与通货膨胀之间不存在固定的关系, 各经济总量、实际通货膨胀与预期通货膨胀之间只存在着量的差别。产量、就业、失业等经济变量的自然水平只是决定于各独立于政府财政政策之外的实际因素。进一步, 这也意味着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总量的实际变化是有限的, 任何可行的货币财政政策都不可能永久地使产量高于其自然率水平或使失业率低于自然力水平。

4 结语

洛克作为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 崇尚“自由”的思想, 他所谓的自由是指, 一个主因有一种能力来按照自己心理的决定或思想来决定做或不做一件事情。而这种自由又会受到理性的制约, 所以人们自发的行为总是能够使经济按照良好的轨道运行, 政府如果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干预, 那样只会带来混乱。而弗里德曼作为自由主义的积极倡导者, 同样是站在凯恩斯阵营的对立面反对政府干预。他断言:“自然失业率水平, 不是用数字表示的常量.而是取决于与货币因素相对立的实际因素.即取决于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现实结构特征, 包括市场的不完全性 (竞争或垄断的程度) , 供求的随机变动性 (劳动市场可利用的人员变动) 获得有关工作空缺和可利用的劳动力情报费用 (如教育程度.业务考核标准等) 。劳动流动的费用 (加入各种职业的障碍或鼓励.如工会限制、建筑补贴等) , 等等”。他所看到的是市场自发的力量, 因而提倡市场应当在非人为和毫无中央集权的情况下运转。

无论是洛克对法律禁止提高利息率的反对, 还是弗里德曼、卢卡斯对政府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干预经济总量的反对, 他们至少有一点是有相同之处的——对“自然”的理解。他们把“自然”都理解成由市场自发调节达到的一个“均衡”的水平, 这个水平由实际因素决定而不是政府的政策, 因此, 在他们看来,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无效的。

参考文献

[1]约翰.洛克.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4.

[2]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1:221.

自然发展 篇8

(1)人类传统的自然观指导下的实践造成的环境问题表明人与自然共存共生、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变化的,从原始社会到现在,我们经历了从“敬畏自然”到“征服自然”的自然观念,逐渐形成了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观,在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也逐渐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亦或自然灾难),面对种种危机,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自然观,开始探寻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由此又产生了以“自然为中心”的自然观。但它只是从泛伦理而非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抹杀了人与自然的主客分离的现实差异。事实上我们之所以把某些破坏生态环境平衡和污染环境的行为视为不道德的,不是因为这些行为侵害了自然的道德利益,而是这些行为侵害了其他人利益以及后代人享受良好生存环境的权利。面对人类发展中的种种困惑,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2)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然选择。长期以来,少数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一直以来都无视环境与自然保护问题,走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之路,过度使用自然资源,造成自然生态自我补给失灵,导致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这都对人类世界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我们当前的发展还应当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发展问题,考虑到可持续发展问题。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应该既关心人,又关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携手。在维护人类自身发展的同时,又维护自然的平衡,确保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3)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性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不断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理想目标。马克思把“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确定为“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和“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的作用“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揭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与自然关系总和的统一,“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把“人类整个进步”及“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更”,即他心目中所追求的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要内容,理解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人的和谐这两个方面。

2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时期面对如何发展,实现怎样的发展问题得出的科学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科学发展观指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人与自然应当是和谐的可持续的。这一理论正确反映了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对于我们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以学科发展观为指导,用辩证法的眼光去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对矛盾,只有承认其对立性,才能去发掘其中的统一性,进而构建和谐的自然观,人们在利用自然环境谋求发展之时,应认识和尊重环境和资源的价值,着眼于人类的长远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环境,而不能超越自然的限度,把握好适度原则。(下转第50页)(上接第20页)

(2)正确处理好人类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利用,盲目开发,就会造成自然生态平衡的失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随之而来的是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等等。而这些问题的实质,在于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以及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把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要坚持资源利用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深化体制改革,优化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发展模式从资源依赖和投资驱动向集约和创新驱动的转变。就是要推进制度创新,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建立政府协调机制,统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区域性问题;是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加大政府的环境保护监管力度,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市场和计划作为市场经济的两种重要资源配置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我国,由于市场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以及国民环保理念的淡薄,很难依靠市场主体的自我约束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与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由于思想观念的偏差,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导致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日显。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政府的积极作为,加大对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并积极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全体国民逐渐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以共同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4)加强环境立法、构建完善的环保法律体系。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对环境问题的治理也离不开法治,通过环境立法对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引导,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标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尽管我国已进行了环境保护的系列立法,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大部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前制定的,有些规定明显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能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快相关环境立法的进程,尽快构建起比较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5)严格环境责任制度,建立新型环境保护机制。在法治理念下,任何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行为都应有相应的责任机制,以保障他人和社会整体利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在环境保护领域,亦应如此,针对严重的危害环境的行为,在立法时应注意进行适当的利益配置,加大环境违法的处罚力度。在环境保护的执法与司法领域,应突破现有的诉讼机制的限制,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赋予社会任何个体成员,对重大环境违法行为以诉权,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素红.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实现途径.求索,2009(3).

[2]林红梅.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3]蔡守秋.深化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http://www.chinalaw edu.com/news/2005/3/ma882116133118350024864.html.2011-9-18.

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幼儿和谐发展探究 篇9

一、开发自然资源,让自然成为幼儿嬉戏的乐园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 幼儿是在嬉戏玩耍中不断成长进步的。自然环境为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游戏场地和丰富有趣的嬉乐资源,我们应开发利用好这一宝贵的资源,使其成为幼儿嬉戏的乐园。

“要知学问,可从自然界采摘。”我们园区周围有广阔无垠的田野,有清澈明净的河流,有崎岖有趣的小路,有苍苍郁郁的树林……春天,可以带领孩子远足踏青,观赏金黄的油菜花、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嗅沁人心脾的醉人芳香;夏天,可以和孩子们一同去小河边寻找和捕捉小蝌蚪、小青蛙、小鱼虾;秋天,可以去浓密的树林里捡落叶,抓蛐蛐、蚂蚁、蜗牛;冬天,我们手拉手在崎岖的乡间小路上捡卵石,在田野草垛间捉迷藏、追逐嬉戏。孩子们在大自然乐园中尽情畅游,感受她的千姿百态,探寻大自然的奥妙。大自然中鲜艳芬芳的花草树木激发了孩子们的美好情感,五彩斑斓、形态各异的小昆虫勾起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在兴奋疯狂的嬉戏玩乐中尽享大自然的魅力。

为了让幼儿更便利地亲近自然,可以在园内开辟种植区,为幼儿增添又一嬉戏乐园。带领孩子一起在种植区内种植花草树木、蔬菜瓜果,让孩子们亲手浇水、施肥、捉虫,在玩耍的同时孩子还能了解到一些植物的名称和生长习性。收获季节则是孩子最开心的时刻,他们亲手挖菜、挖红薯,动手摘桃、摘梨,看着挂满枝头的瓜果,手捧成熟的果实,人人喜笑颜开,个个欢呼雀跃,享受着胜利的果实。种植园成了他们嬉戏的美好天堂。

二、挖掘自然资源,让自然成为幼儿创新的田园

农村乡土资源潜藏着深厚而丰富的教育素材,可以培育幼儿亲近自然、热爱本土文化的情愫,而且可以抓住幼儿生活的兴趣点,发掘创新教育的切入点,培养幼儿创新精神。我们应努力挖掘自然资源,使其成为幼儿创新的田园。

在观察中放飞想象,孕育创新意识。幼儿天生具有好奇心理和探究欲望,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虫鱼鸟兽对他们充满极强的诱惑性。春天到了,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观察钻出新芽的小草、大树和绿油油的小麦,他们说这些青青的新芽是大地妈妈的牙齿,绿油油的小麦是她的秀发;夏天来了,让幼儿观察花开花落的场景,他们告诉老师花开代表开心,花落表示成功;秋天来临,孩子们来到田边观赏遍地金黄的稻浪飞舞、硕果满枝头垂挂的壮观景象,这是大地妈妈给我们的奖品;冬天临近,我们一同感受北风吹刮、树枝摇曳、落叶遍地飞的场景,孩子们说树枝摇曳是大树爷爷在向我们招手,红的、黄的落叶就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孩子们在观察中欣赏美景,放飞想象,感受到大自然的灵动和美妙,自然流露出创新的意象。

在实践中, 让孩子动手操作锤炼创新能力。泥土是最不起眼的也是孩子最爱的宝贝,他们经常在泥沙里打滚摸爬,以致满头满脸的尘土, 只露出两只眨巴眨巴的眼睛。为了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我就地取材,举办“玩泥土”游戏,有人在沙土上绘画,画出小鱼、小狗、大树、云朵等各种图案,有人用泥土和水搓成泥团,捏成小兔、大象、城堡、轮船等各种造型。利用遍地的树叶、花瓣让孩子制作成各种有趣的叶画,利用河边的芦苇棒做成哨子、搭建房子,利用小麦、黄豆、绿豆、赤豆、芝麻等谷粒做各种贴画……孩子们在开心的玩耍中锻炼了动手能力, 锤炼了创新能力。

三、淘宝自然资源,让自然成为幼儿环保的家园

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障, 丰富的自然资源开拓了幼儿的视野, 增添了他们的知识, 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 我们更要培养幼儿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以期自然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人们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导致了自然资源开采过度、浪费现象突出、污染情况严重。环保意识要从娃娃抓起,我们在淘宝自然资源为我所用时,更要让自然成为幼儿环保的家园。在教学“认识蚯蚓”时,我带领幼儿在大树下、草丛中挖蚯蚓,然后让他们观察蚯蚓,在孩子们开心地玩耍后,我趁机向他们介绍蚯蚓的知识,让他们懂得蚯蚓对土壤的作用,蚯蚓对环境的重要,以及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从而使孩子们养成保护土壤的意识。为了教育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我开展了“保护生命之水”主题活动。首先让幼儿说说哪儿有水 ,然后带领幼儿考察园区周边的水资源。孩子们通过考察和讨论,懂得水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水资源污染后的危害性,知道了不能向河道中扔垃圾,要节约用水等。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在活动中渐渐滋生、萌芽。

试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篇10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但人的实践活动使人类与自然构成了“两重性”的关系。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类生存所必须依赖的对象, 人类的活动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界;另一方面, 自然界是人类改造索取的对象, 人类在自然面前居于主动的地位, 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同时, 也对自然负有责任。

人是在大自然中孕育而生的,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马克思从自然界与人的关系明确地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而且是“生命的自然存在物”,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和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 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 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 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 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的存在物, 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 它为人类直接提供生活资料。人和动植物一样, 其一切活动都要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和支配, 所以人要自觉地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不能恣意妄为。

总之, 人类要依赖自然, 又要不断地改造自然、超越自然, 就要通过创造性的活动使人与自然达到完全融合。这样才能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的原因

(一) 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地球能源、资源及生物是有限的, 但是如果人类为了追求高额利润, 高速去求得经济和社会发展, 必然减少人类可用的自然资源, 使物质和能源达到极限;如果人类贪婪的欲望无限, 则会造成生态资源和人类需求的失衡, 这样注定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口的增多, 人类对各种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将逐渐增大, 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将会日益显著。

(二) 人类的物质欲望无止境, 对利益的无限追求。

随着人类征服自然力度的加强, 人类对自然界的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和污染, 已经超过了自然界本身的承受能力, 结果使得资源枯竭、土地沙化、空气污染、水资源匮乏等等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于是, 自然界开始向人类进行疯狂的报复:洪水肆虐、沙尘风暴、土地严重干旱等, 这都是人类对自然的无止境的掠夺而遭到的报应。也是人类对利益的过分追求, 不顾后果而去破坏自然, 这就把人类置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三) 人类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 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进程中, 只知道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夺, 而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却认识不足, 这就导致自然资源被过度耗竭, 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如果人类只从自身利益出发, 违反自然规律, 势必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恶化。

三、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

(一) 要正确认识自然, 尊重自然规律, 倡导尊重自然的观念。

人类必须正确认识自然, 按自然规律办事, 并且要调整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人类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 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所以, 我们必须学会尊重自然, 按自然规律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 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 要大力提升全社会的生态和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与生态建设。

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 对公众进行生态教育, 加大环保舆论监督力度。强调“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价值和生态经济价值, 突出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 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要提高人的文明素质, 正确把握人的行为准则, 通过人创造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增强, 促进高技术的应用, 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三) 政府应采取严格的环保政策, 强化环境监督管理,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政府要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在制定重大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建设重大项目时, 要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加大自然资源、生态与环境保护等地方法规执法力度, 让那些污染环境的主体承担相应的法律赔付责任;在消费上, 要树立生态消费意识, 提倡节俭, 引导合理消费。

(四)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节约型社会。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就必须努力实现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这就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面对出现的生态危机, 人类应该进行反思, 人类只有回归自然, 才能走出生存危机的困境。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建立良好的生态等观念和意识,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自然是人类的生存基础, 人类要维持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与发展, 就必须把握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是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 人与自然的关系却日益尖锐化, 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成为迫切的需要。所以, 人类应该对这一关系进行深刻地反思, 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 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茵.当代人与自然关系的若干思考 (J) .湖北社会科学, 2004 (12)

[2]王国聘.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的统一 (J) .现代哲学, 2001 (2)

[3]林世选.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5 (10)

上一篇:钢铁行业经济危机下一篇:临储政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