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

2024-05-14

道法自然(精选9篇)

篇1:道法自然

案例类别:小学语文

道法自然,教法自然也

“课前思考”打破惯性,得见一片艳阳天

古诗教学可说是我国浩瀚文化星空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完美地呈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呢?反观现实的诗歌教学,似乎成了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死角:讲多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被肢解破坏;讲少了,年幼的学生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则是按照既定的程序(读诗、质疑、解疑、朗读体会、评述感情)进行按部就班的教学。教了很多年书,也教了很多首诗,渐渐的,这竟成了一种惯性和难以打破的习惯势力。学生学得兴趣索然,自己也教得木然刻板,更无生成奇趣可言。

所以,当我捧起《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时暗自思忖:这两首诗我还是如是而教吗?不,不行!我必须打破原有的教学思路,对教学过程作适当调整,只有这样,才能迎来诗歌教学的一片艳阳天!也只有这样,才能还原‚诗如生命,生命如诗‛的本真面貌。那调整的方向在哪里?禅理中说‚道法自然‛,那在新课程逐渐步入寻真返真的理性化阶段,我有理由大声说:‚教法自然也‛。

“实践案例”苏教版十一册《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

(情境再现一)这样上课的感觉真好!

教学第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的时候,我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让学生质疑,而是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陆游的认识。一开始学生很是拘谨,举手者寥寥无几。为了打消学生的疑虑,我笑笑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随便谈谈陆游吧,如果一节课未能学完这首诗也没关系。‛学生听到我如此轻松的话语顿时也活跃了起来。‚我知道陆游一生写了九千多首诗。‛‚我知道陆游一生都致力于救国救民,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我们在前面练习中就学习了他的爱国诗篇《示儿》,从中就能充分感受到他的爱国情怀。‛‚我还知道陆游其他的爱国诗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说罢便自我陶醉地吟咏起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就这样半节课不知不觉已过,我心中也暗想:这正课还没有讲一个字该怎么办?但转念又想,孩子们难得交流得这么开心,知必言,言必尽吗,今天索性放开时间,尽兴而论吧。就这样孩子们从陆游谈到他的诗,从他的诗谈到他的为人和精神,又从他讲到与他一样精忠报国,怀揣一颗赤胆忠心的岳飞、文天祥……。在孩子一吐为快之后,我话锋一转:‚其实,陆游不仅是一位爱国诗人,他还是一位严格慈爱的父亲,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这首诗就是一首……‛本以为学生这节课肯定无法完成既定目标了,但让人感到惊喜的是,学生听得却异常认真,思维也异常活跃,不多时就学懂了诗作。更可贵的是,我从他们小小的脸庞上读到的再也不是往常学习诗歌时的倦怠和压抑,取而代之的是兴奋,是鼓舞人心的充满求知欲的焕然神采。而我自己也感觉从未有过的轻松,我对自己说:‚这样上课的感觉真好!‛

当然,我不知道这样的课堂是不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我也不知道如果有领导坐在后面听课时会不会说我的课堂教学松散无序、目标不明确。但我知道这样的课堂让教者我倍感轻松,也让学生倍感轻松。师生都在相对愉悦的情境中互动交流,思维在毫无约束的碰撞中迸发火花,闪现光芒。同时让我深深地体悟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的互动过程中是最重要也是最先决的因素和条件。

(情境再现二)学生之智可以炼师

第二首诗《观书有感》是一首寓理于景的诗歌。全诗除课题外没有一字提到‚读书‚,但却字字饱含读书的道理。这应该是学生体会的一个难点。课前我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有了教学《冬夜读书示子聿》的愉悦体验,尝到了放手的甜蜜滋味,我怎能不乘胜追击?所以,对于难点的突破我仍然准备放手让学生谈,决不以自己的烦琐分析代替学生的主体体验。事实也告诉我学生的智慧绝对是教师无法预设的。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我却要说‚学生之智可以炼师‛。

在教完这篇诗歌的字面内容之后,我直接抛出问题:‚这首诗没有一字写到读书,但题目为什么是‘观书有感’呢?‛学生畅所欲言,很快就理解了作者借景说理的写法,懂得了作者是告诉我们读书应该有平静的心态并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这样才能使自己心胸更加豁达。眼瞅着孩子们在积极的互动对话中将一个个难点一一击破,我自感大功告成,正准备结束全课。就在这时,有学生却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作者之所以会想到写这样的诗很有可能和他当时的心境有关系。他一定是在家读书感到心烦意乱,作为一个理学家,他一定感到自己黔驴技穷,说不出什么东西了。在感到苦闷之余,他携书卷出门散心,希望打开思路。所以才会面对眼前之景发出如此感慨。‛

一语出,惊四座,而我更只剩惭愧而已。我们先不谈学生的说法是否符合史实,当然这史实也是无法考证的,但有一点能够十分肯定:学生的确能够设身处地步入了文本,并与文中的主人公共息共生。对此,我所能说的只是‚学生之智可以炼师‛而别无他言。因为,课堂永远是无法完全预设的,学生的思维也永远是教师无法完全知悉的。作为教师也不能在走入课堂之始就给学生下一个自以为是的定论。在备课中,在教学中必须留有生成的空间,必须给以时间允许学生胡思乱想。因为,在给学生时间和空间的同时,教师也将收获惊喜和深思。“课后反思”道法自然,教法自然也

教完这两首古诗,我又一次伏案深思:语文课该怎么上?一个游弋于新课程改革浪潮中的语文教师该如何教语文?我想,应该是‚道法自然,教法自然也‛。

一、‚道之本‛——关注学生生命个体的自然发展。

‚道‛原本是禅理中的名词,我暂且用它来代指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之途。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哪儿?如果我们悉心翻阅《新课标》的话,将不难发现,它就是学生,是学生的自然和谐发展,是对学生生命个体自然发展的热切关注。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充满求知的激情和表达见识的欲望。他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知识,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唯上,不唯师。也正因为此,他们学得自信而充实。传统的古诗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一味地从知识出发,即使沐浴在新课改的春风里,我们更多的还是考虑如何使知识更轻易地让学生接受,而不是真正在乎学生到底有没有兴趣去接受,有没有主动索取知识的热情。所以,高明的语文教学我们应从学生的知识基点出发,从他们有感悟的地方开始,从他们的生活实践引领。说到底,语文课不管怎么教,都要让孩子喜欢,都要有利于学生生命个体的自然发展。

二、‚教之本‚——营造学生畅所欲言的自然氛围。

当我们懂得了语文教学的自然之本之后,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而且在课堂中必须一直去做的就是:营造学生畅所欲言的自然氛围。教师,作为课堂对话中‚平等中的首席‛,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畅所欲言。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强制的牵引,课堂里有的只是真切的对话,深切的感悟。文字的滋味,学生自己咀嚼;作品的情思美感,学生自己感受;人物品质的高大,学生自己体验。教师只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所以,作为一个真正关心学生成长的教师,要学会放手和倾听。如果我们一味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武断地打断学生的话,学生又怎能言无不尽呢?那么你可能就永远也无法发现学生的精彩,永远自以为是地教死书,却不知道,学生可能已经不再相信你,甚至已悄然超越你,而你却毫不知悉。对于学生的超越当然是欣喜不已,但如果自己浑然不知还自我感觉良好,那又岂止‚可悲‛二字所能尽焉?

三、‚学之本‛——追求‚落花有意,流水无痕‛的自然效果。

浏览以上情境片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小小的教学思路的调整带来的是柳暗花明,是学生思维的开阔。但从这次偶然的教学过程之中我却发现了一些必然的教学规律。

语感是体验的过程,是在不知不觉的交流中智慧碰撞的结果。先前,我只按固定程序教学诗歌,学生没有任何的感悟。甚至学生早已熟悉教师的教法,对教学没有了期待。师生同时陷于习惯性的疲惫不堪和习惯性的心灰意懒不能自拔。当改变思路让学生随便说说时,同学们却一下子抓住了主旨。先前的教法限制了孩子们学习的思维。他们很难回答,也不知从何说起。而调整后的教法使学生有所依托,有所根据地谈感受,说体会,这样就比较轻松了。因为没有过多的大帽子扣在头上,他们就可以无拘无束地交流了。而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所说的就是诗歌的主旨,甚至更丰富。

因此,如果把教学目标比作是片片‚花瓣‛的话,那教师就是那撒落花瓣的使者。我们当然希望学生能采撷到缤纷的色彩,但过于生硬、明确的意识往往阻碍了目标的达成。我们必须懂得,语文素养的养成是熏陶,是习染。教师追求的教学效果应该是:课堂中学生仿佛和你,和文本融为一体。兴奋也好,激动也罢,大家互相感染、激励。在这种特殊的氛围中,所有的目标、重点、这性、那性……通通融化在学生的一颦一笑之中,随着他们学习进程的推进而连接、升华。而此时此刻,教师所撒下的芬菲已逐波而去,留下的只有沁人馨香。这种落花有意,流水无痕的效果真的是太好了。

篇2:道法自然

3中国道教故里楼观台大兴土木,重修庙宇,规模宏大,器宇轩昂,道法自然--《老子》读后感。道教是中国的本土教,它把春秋末年的老子抬为开山之祖,老子著有的《道德经》,区区五千字,在世界上,每字平均卖家最高。《道德经》是老子以出世的精神和理念为当权派写成的气势磅礴的入世名山之作,阐扬“道”和“德”主旨。老子在挥洒五千字后西出函谷关,不知所向。后人把老子曾经谈经论道的楼观台作为道教故里,以纪念老子。秦岭北麓的楼观台古木参天,溪水淙淙,竹林成海,是一处求道成神的仙境。以前课堂上听老师批评老子思想落后,总希望社会倒退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深入读《道德经》,发现老师误解了老子,我们也在错误的品评老子。

一老子在哲学上首先提出“道”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道,这种观点直抵宇宙本体。哲学家和神学家都在思索宇宙本原,中国古代哲学家有“五行”之说,认为宇宙由水木金火土五种物质组成;印度古代神学家认定宇宙由地火水风四种物质构成;西方神学家则认为上帝创生世界。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和物质构造的直觉猜想,认为天地万物概由阴阳二气和合而成的冲气组成,既不同于一,又不同于二,故称之为三,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与近代西方实证科学中的原子构成学说十分近似。宇宙之大,粒子之微,都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的构思当中,实在难能可贵!老子提出的“有无相生,祸福相依”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是先秦时代的哲学高峰。

二在政治上,老子反对战争,主张无为而治。

1老子反对战争,说“兵者不祥”(战争是不吉利的),但又强调要加强自己的国家安全,提出“轻敌几丧吾国”,要有防御之器,不能随意泄露国家机密,即“微明利器”。

2他还重视农业生产,认为“治事莫若啬”。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啬道俭德”,把老子重农思想淹没在刻啬精神之下,啬通“穑”,是耕稼,农业生产。

3老子的无为治国是“无为而无不治,无为而后有作为”,我们要透过“无为”,看到“无不为,有为”的实质,读后感《道法自然--《老子》读后感》。他提出“无为而治,以正治国,不争之德,执古御今,希言自然”。老子告诫统治者不要横征暴敛,穷奢极欲,挥金如土,致使民不聊生。忌好大喜功,胡作非为,折腾老百姓,用打击、镇压和杀人作为统治手段,因为“民不畏死”,即“有为难治”。治国不要影响百姓的正常生活,当政者要总结古代治国方法,“以古御今”,“不争善胜”,“报怨以德”。这样,才会使国民回到小国寡民“尊道贵德”的悠然自得中。即“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并不是老子认为历史倒退到古代好,而是希望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恬然自乐。

4在政治上,老子还提出“大国以下小国”的国际关系思想和主张。即大国不要鄙视小国,应当高姿态,屈尊俯就,自觉处于雌伏地位,以得到小国的信赖和指靠;小国尊重大国而见容于大国,大小国能满足各自述求,各国才能和平共处,相安无事。在今天世界西方各国提出的“中国威胁论”妄言中,中国睦邻友好,和很多小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妄言不攻自破。

三人生理念上,老子的清虚自然思想更是从古到今人生哲学中的绝唱。他提出“致虚守静”,上善若水、功遂身退、归真返璞、道法自然、少得多惑“等思想正是中国当代社会大变革中,疲于名利、金钱等物欲、色欲横流中的醒目镜。告诫人们当身存长命,顺应自然,不争不抢,甘于像水一样谦下、不争、涵容、柔弱,应变自如,其结果是”若水胜刚强“。做人应该”知人自知,自知者明“"天长地久”天地无私故能长远,长生长存,人应自知谦退,反而能赢得别人的爱戴,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要虚怀若谷,知足知止,认识到“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远离五色五味,不被名利困扰,珍惜生命。为人要善良,讲话实在,学业专精,向圣人学习“不争之德”。“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篇3:感悟草原 道法自然

文化资源的丰厚同样是内蒙古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内蒙古草原是草原文化的生成地, 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 内蒙古的红山区域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著名的文化学家余秋雨曾提出: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跨入文明门槛的时候, 铺设了一个关键性的台阶。从匈奴开始一直到蒙古族, 数千年来这里诞生了数十个游牧民族, 在世界历史上、在中华文明史上, 为中华文明的发展, 为世界文明的交流传播,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片热土留下了冒顿单于、呼韩邪单于、北魏孝文帝、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忽必烈等一串世人耳熟能详的名字。提起王昭君、蔡文姬、萧太后、三娘子、孝庄皇后, 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草原:蓝天白云、骏马、牧歌、洁白的毡包, 构成一道道梦幻般的景观, 悠久的历史和特色鲜明、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草原和草原文化对于全球游客而言是自然天成的品牌, 它的商业价值具有无限的潜力。

自然资源的丰富和人文资源的丰厚, 也就是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完美组合, 为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 目前内蒙古已经形成以草原为品牌的旅游区景点241个, 2012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双双突破千亿元, 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改善, 航空已形成网络, 铁路、公路已覆盖全区。自治区政府出台的《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规定》等一系列政策, 为旅游业的发展着提供了政策保障。十八大之后, 内蒙古党委政府提出了8337发展战略, 将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纳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目标。内蒙古旅游业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迎来了最佳的发展机遇。

随着旅游市场的成熟, 随着内蒙古旅游业的纵深发展, 我区旅游业目前亟待升级, 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存在不足:

———迫切需要培养龙头旅游区, 提升市场号召力;

———迫切需要旅游产业链的培育, 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效益;

———迫切需要文化与旅游产品的深度融合。

问题的存在, 也就是商机所在。由于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些盟市的许多宝贵资源仍未得到有效和规模化的开发, 如赤峰的辽文化、兴安盟的五角枫草原、锡林郭勒的乌珠穆沁草原、元上都遗址、阿拉善巴丹吉林沙漠, 等等。旅游业最佳的经济效益点的开发, 仍处于盲区, 如旅游纪念品、旅游演艺。丰富的草原文化原本是内蒙古旅游产品的号召力、影响力和生命力所在, 但我们目前的开发仍处在表层, 内蒙古旅游业的提升需要大品牌景区, 但可供游客的选择, 仍处在模糊和朦胧之中。

投资草原旅游业, 就是投资绿色的生态工程, 是造福子孙的百年基业, 是顺应时代发展之举, 是响应政府战略、顺势而为的行动, 是顺应市场需求的最佳抉择, 其中也必然蕴含了无限的商机。

篇4:道法自然 笔墨求真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宋新成认为,老子倡导的“自然”思想,本是教人以“自然”为法则“为无为”,其哲学思想蕴涵着人类崇尚自然美的美学内涵,反映出人类追求自然美的艺术精神。“历代卓有成效的画家大多是以道家思想来审视绘画、品评绘画,进行创作的,甚至有些画家以道家思想来指导自己的人生之路。”宋新成表示,道家思想中纯朴的天人观和朴素的辩证思想,以及老子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论断,还有庄子那超越世俗的逍遥论,“恬淡寂寞,虚无无为”的心态无时不在影响着历代画家的创作思想和审美取向。

观宋新成的作品,有临摹近现代的山水画稿,也有临习的芥子园画谱,有花鸟画草图、太行山写生,牛棚里的速写,还有各个艺术院校国画名师讲座的课稿笔记。可见,其勤奋用功之深、之久。

宋新成的花鸟作品,追求的是一种天道合一的艺术境界,通过其笔下的花鸟表达作者对艺术和人生的理解。其风格是古拙、凝练,古拙里展现着智慧,凝练中渗透着感情,蕴含着哲理。不守绳墨、打破成法、放笔纵墨、如意挥写,形成豪放奇肆、苍劲高古等风格。

“澄怀观道。” 这是当代国画大师李可染对自己半个多世纪艺术理想和人生追求的总结。“澄怀观道”一语,出自元朝山水画家宗炳。宗炳好山水,爱远游,归来之后将所见景物绘于墙壁上,卧以游之,谓“澄怀观道”,享受骋目山水之间,心游自然之境的至美、至乐之情。宋新成的山水画在“似与不似”的境界之中,结构出一个意象的世界。受此影响,他的绘画得“道”得法,继承古人之法度,有法而自然,强调阴阳的变化统一,追求的是一种对立统一的整体效果,是道教“正反相成”审美原则在书法艺术中的具体体现,达到了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彰显出自然天真的乐趣。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所谓大美,是囊括宇宙,弥论六合,充盈天地,包含万物之美,这种美与道是直接相通的。大美存于世,通于道的观念为艺术特别是绘画开辟了广阔无垠的空间。宋新成一反传统和画家自己的一贯构图立意,极具现代感的方圆组合构图,开现代山水画一个新看点。与同龄人相比,他的画作更为理性,更注宏观关照自然,而非人面对大山仰天长叹,赋予了山水画这一题材的新的人文主义精神,应该说是对画家当代山水画的传统的现代阐释和突破。

此外,宋新成也认为,气韵是中国画的精妙之处,是人赋予笔、墨、色的一种生机之意,是画家在创作之前的一种创作欲望,是在面对自然万物时理性与感性的高度统一,亦是感悟的一种体验,而这种体验始终将简单的笔墨图式在感悟的过程中复杂化,同时将复杂的笔墨图式简单化。要在明画理、守画理中脱画理且合画理,从追求有形物象到自然无形的本真。只有反复不断地习练、感悟才能够激情出之。

由此可见,气韵是自创作画面自始至终贯穿整个画面的,是感性思维在现实空间反复穿梭交流并迅速提升到理性糅合且快速表达的结果,气韵能让人不断品味反复回味并能引人走出画外寻找画外之韵、画外之音,气韵不是单纯的笔、墨、色、氤氲之气。从艺为道都以做人起,人的精神面貌、气质修养、格调高低终究以气韵出之显现。

物竞天择,人各有命。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秀而不实者也有矣。”采访中感受到,宋新成能勤、能谦,若再能恒、能博而后约,必然会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篇5:道法自然新解

道法自然新解

老子思想集中体现在“道法自然”这一命题中,其实质是“自然主义”,是“无为”政治“.”自然“的原理是先在的,其功用通过相对性具体性表现出来,既独立于经验又具有经验的普遍性和必然性.”道法自然“指向万物”法自然“,皆以”自然“为本,因此,”人法自然“内在于”道法自然“这一命题之中.”无为“与”自然“具有同一性,其对立面是”人为“.老子反对”人为“,符合”自然无为“的逻辑,亦是”道法自然“在人类社会的落实.不是人为的`强制、干预和设计,而是以”自然“为法的”无为“,才是从哲学本体高度上决定人类行动的唯一选择.

作 者:于民雄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贵阳,550002刊 名:贵州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GUIZHOU年,卷(期):”“(5)分类号:B223.1关键词:道法自然 道 自然 人为 无为

篇6:道法自然文言文

夫道者,万物之源也,衍而万化,是为自然。心者,思辨之源也,拓以八方,乃识道也。是以,物载于道,道源于辨,辨本乎心。故吾曰:格物以致知,致知以求道,道法自然。

水之以清,浊之一尘,清与?浊与?必见浊焉。奈何以一泓之大而难掩尘之忽微?盖水之空明澄澈,而尘之浊垢彰显,相形见暇故也。推而论之,瑜不掩暇昭矣。兵法修列,惜乎膑脚;厥有国语,叹乎失明。岂不恨哉?战无不胜,胯下受辱之徒;楚汉称雄,声色酒肉之属,唐开风流,弑父戮兄之辈。莫不憾哉?

郑板桥仰观而称焉“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李萧远俯察而慕焉“体清以洗物,不乱于浊。受浊以济物,不伤于清。”周敦颐临水而赞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其格物之厚而悟道之深,不亦道法自然者乎?

昔者,法万物而有所就者,不可谓鲜矣。鲁班格草而有锯子出,孔明格马而有流马作。诸如此类者云云,而况于近乎?甚也,法羽禽而有飞机就,法游鱼而有潜艇成。思蝙蝠其无雷达乎?虑坠果其无引力定律乎?亦云云。此皆道法自然之功哉!诚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

篇7:道法自然-听报告有感

——听叶教授报告有感

听完叶显发教授的报告,受益匪浅,对于“教育是农业”这一观点,十分赞同。道家讲求“道法自然”,事物依循其自身特性发展变化的状态乃是最为合理的状态;对人类生活而言,自然的人性同样具有最高的合理性,一切人为设计的规则,从外部强加的东西,其实不具有真正的价值。我想,道法自然的本意说的是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的规律,做任何事,都必须遵循自身的规律。盗亦有道,何况教育。既然教育是农业,教师应该是农夫,校长该是村长,其本质上也是一名农人。

一、教育是农业,是传统农业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工业和农业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最大的不同在于,工业可以是快节奏的、大容量的、流水线的、批量生产的,而农业则是有季节的、有时令的、有成长规律的,是需要播种、施肥、除草、喷药的,是需要土壤、水份、阳光和等待的,它是一个慢的过程。

农业和教育有更多相似之处,种子和孩子在本质上也是相同的,拥有共同的特点,遵循同样的规律。

1、有生命——种子和孩子本质相同

种子是有生命的,农业的生产对象是有生命的个体,对待生命个体要遵循生命规律。受教育的孩子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丰子恺先生画过一幅漫画,标题是《教育》。他画一个做泥人的师傅,一本正经地把一个个泥团往模子里按,模子里脱出来的泥人个个一模一样。我现在想起那幅漫画,因为做泥人虽然非常简单,也算得上工业;原料是泥团,往模子里一按就成了产品,是预先设计好的泥人。可是受教育的人不是没有生命的泥团,谁要是像那个师傅一样只管把他们往模子里按,他的失败是肯定无疑的。种子和孩子,都是有生命的个体,所谓办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条件。

2、自己长——种子和孩子有共同的特点。

农业很缓慢,周期长。正如你站在一株禾苗前,能看到它旺盛的长势,却感觉不到它的成长,只有隔一段时间才能看到它的变化。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正如“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因此,农业是需要耐心等待,等待种子自己从泥土里钻出来,等待种子吮吸雨露阳光,等待它自己开花、自己结果,谁也代替不了,谁也着急不来,谁也强求不得。

不同的种子结出的果实是不一样的。一块地里要种好多种庄稼,谷子、高粱、苞米、花生、豇豆角、棉花等都有。它们的生长期都不一样,却都能结出自己的果实;它们的大小、颜色、习性都不相同,却都能活出自己真实的生命。正像我们的学生一样,高矮胖瘦,各有各样,多元智能,各有千秋。如果我们能做到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合理引领,最终他们也都会自己成长起来,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付出自己的力量的。

3、有规律——种子和孩子的成长都是一个慢的过程。

农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农田里的秧苗只有通过培土、浇水、施肥、除草等一系列劳作,才能茁壮成长直至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些都说明,秧苗虽小,但也有它自己的成长规律和季节,是不能被随意打乱的。如果为了追求速度而“拔苗助长”,那么不但会破坏它的生长周期,影响果实的成熟,甚至到最后颗粒无收。这些都说明,培养孩子也像养秧苗一样遵循规律。

教师的工作,不能“恨铁不成钢”,希冀什么都会“立竿见影”,对学生有太多的高期待,一下子就让他们纠正所有缺点,改掉一切坏毛病,而一有问题或违纪,就去责备他们,惩罚他们,失却平和的心态,缺乏足够的耐心,将教育简化为训斥、禁止与惩罚。其实,对学生的违纪,老师有时慢两拍,放一放,冷处理,留给学生宝贵的反思时间,再来谈,再来育。学科教学中,老师不能像做工程一样赶时间、抢速度,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要把握舒缓的课堂教学节奏,给学生留足思考、理解与品悟的空间和时间,多一些等待与期望,扎实上好每一堂课,洒下辛勤的汗水,才可能有收获的喜悦。

二、教师应该是农夫,现代农夫

如果说教育是农业,那么教师自然是农夫,不过,不是传统意义上不识字的农夫,而应该是一个具有良好心态,辛勤劳作、智慧超群的现代农夫。

1、等待——现代农夫的心态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哪怕是一颗转瞬即逝的流星,在广袤的夜空里也是一道最美丽的风景;哪怕是山谷中一棵最不起眼的小草,也必定有属于它的春天。世间万物皆有它存在的理由,更何况是“万物之灵”的人呢?农民们有着的是一颗能关注生命的期待之心,一颗能容得下“慢慢来”的平和之心。有的孩子可能是花,可每一朵花的花期是不一样的,相信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时候,不要在花儿还没有开放的时候就剥夺了它开花的权利。有的孩子可能是一株小草,可小草也有绽绿的时候,所以要给它雨露阳光,耐心等待它成长。

农夫深深爱着肥沃、贫瘠的土地,用心经营自己的那份责任田。作为教育的“农夫”,我们也应该像农夫对待秧苗一样对待我们的每一个孩子。

热爱孩子。马卡连柯曾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新人。唯有爱,教师才会用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把辛苦的教育工作当作乐趣来从事,它能使教师感受到每个学生的喜悦和苦恼都在敲打他的心,引起他的思考,关怀和担心。”

满足孩子,我们应该给他们玩的权利,自由成长的空间,给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所必须的一些阳光雨露。不要太苛责孩子,给他们真诚的理解和诚挚的关爱。

顺应孩子,我们应当根据孩子的心理、生理特征,顺应孩子的天性,顺应孩子成长的渴望和学习的需求,而不应过多地加给孩子外在的压力。

引导孩子,孩子毕竟还小,在某些事情的决断方面没有方向,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来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让他们受到科学的教育,引领他们自然地成长。

成全孩子,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孩子自由选择成长的途径,享受学习的乐趣。

等待孩子,耐心地等待,不急不躁,等待花开,等待草绿,等待生命的勃发,用一个教育者的情怀。

2、勤劳——现代农夫的特质

农民,因为整天与泥土打交道,从种植到收获,每个过程都踏踏实实,从来不会耍什么花样子。在农民耕种的过程中,不可预知的东西太多,所以作为农民要不断地调整,细心地呵护,实实在在地为之付出,正如老农所说:人勤地不懒。

农民以种地为主,他们春种秋收,精心管理自己的农田,不管禾苗长势怎样都不灰心,适当的给禾苗浇水、施肥、除草、灭虫,从不怠慢每一个环节。农人们虽饱尝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但他们也品尝到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喜悦。

学校的教育活动中,老师也在辛勤劳作。培养一个习惯,提高一种能力,播种一种品德,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及时教育、开展活动,与家长交流,每天辛勤的付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年年岁岁的工作相似,岁岁年年的学生却不同。农业很复杂,受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气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还得按时令,抓时机,“五八忙月争回耧”。当田间出现了杂草,农人们不会用除草剂,而是会背上锄头,甚至用手,一锄锄、一根根将草锄去、拔掉。这样就不会出现“杀敌一万、自毁三千”的悲剧了。当禾苗生了害虫,农人们也不会用农药除虫。他们会“以虫治虫”。

而我们的学生,当他们的思想上出现了不良苗头,是不是也像田间生出了杂草一样呢?当他们的行动上出现了不良表现时,是不是也像禾苗生了虫子一样呢?这时,如果我们施以严肃批评、严厉处分,再加上请家长、贴通报,或者当众打击、讽刺、压制他们,可能也会取得“草净虫去”的暂时效果,但却也让孩子们受到了伤害,甚至心理会长久蒙上阴影。不但他们的成长会受到影响,且将来走进社会也可能产生“公害”。而如果我们能采取私下谈心、因势利导、榜样示范等饱含热情、善意、温情的方法去帮助他们,并且“以虫治虫”,放大他们的优点来战胜他们的缺点的话,他们不但能茁壮成长,还能在长成后给社会提供最大的营养,为社会的发展尽一份力量。这其中的付出,却不是用金钱可以计算的。

3、智慧——现代农夫的素质

庄稼,它有属于它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这种本质力量,外部环境不能彻底改变它,只能满足它,顺应它,引导它,发展它。不同的农作物有不同的生长季节,有不同的栽培方式,有经验的农民都懂得要适时追肥浇水,适时除草松土;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强制它不生长。这就是智慧,智慧来自实践。

农业要讲究时令和季节,讲究秧苗花树的品性。教育更是如此。不同的孩子,习性不同,秉性不同,资质不同。对于这些不同,我们就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培养他、教育他。人接受教育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不断满足人,顺应人,引导人,发展人,让人从一个哑哑学语逐步走向成熟,去实现人的最终价值。因为具有了生命,庄稼本身是有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要在肥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健康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温暖的阳光,需要雨露滋润,需要充足的养料供给,但是这需要提供好的条件。教师,就是要多提供一些适宜孩子发展的条件,促进其不断的成长。

孩子们如同庄稼,有的长势很壮,有的弱不禁风,他们自身的努力和后天的培育是息息相关的,他们需要教师精心的呵护,适时的帮助,教师要像农民一样勤劳、善良、宽容,有智慧地善待每一颗种子,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三、校长该是村长,现代农人

一个村里的工作搞得好不好,靠的是村长。虽然现在的村长不像过去的生产队长管得那么多,但校长却与村长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

1、规划发展——村长的职责

村里如何发展,是村长考虑最多的问题。学校如何发展,也是校长必须考虑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首先是精神领袖,其次才是行政领导。”之所以说教育思想是第一位的,那是因为教育是影响人的心灵成长的价值引导工作,学校是精神感召的场所,人的行为是思想的产物、观念的产物,因而方向是第一位的,精神是第一位的。

首先要有使命感。校长没有使命感就会迷失工作方向和意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学校兴衰,校长有责。师生成败,校长有责。

其次,他要确定一个团队努力方向和价值追求,即做好学校发展规划。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指出:“共同愿景是组织中的人们共同特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中,使各个不同的活动融会起来”。它是一股强大的感召众人的力量,也是组织生命力的真正源泉。一所学校如果没有足以感召师生的共同愿景,人心是散的,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生活在组织中的人们也不会感受到为实现共同愿景倾注心力的由衷的快乐。所以校长必须持续不断地鼓励师生发展自己的个人愿景,并结合学校、社区和地方政府、家长要求等整体情况,整合出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一旦形成共同愿景,就会凝聚这个团队的巨大力量,共同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分享观点,达成共识,形成团队的共同愿景,并领导这个团队为实现共同愿景而努力奋斗。

2、行动引领——村长的工作 “上梁不正下梁歪”,村长的行动引领,村长的榜样作用,决定一个村子的精神风貌。校长亦如此。

首先,校长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这不是空洞的话语,它体现在具体繁杂的日常工作中,坚守岗位;精益求精;要持之以恒,坚忍不拔,善始善终。

其次,校长要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不能停留在嘴上,书写在纸上,而应落实在行动上。校长要躬于实践,敏于行动,切不可做思想、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校长的智慧和知识、观点和理念是在行动中产生的。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关照每个生命个体的发展。人是学校发展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学校内涵式发展就是要确立和形成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把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幸福、自由、尊严和终极价值联系起来,教育不仅关注物,更关注人,成为真正人的教育。这,应该成为统帅师生思想和行为的灵魂和精髓。

第四,校长要静下心来研究教学。深入课堂,到学生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入备课组,到老师中去引导、指导,追求高效课堂。甚至亲自上课,去品味教学的酸甜苦辣,用行动赢得师生的信任。

3、适度鼓劲——村长的作用

村长每年都会召开总结会,总结过去一年的收成,计划来年的事情。校长也必须做这样的事情。但是,校长在总结时,必须面对现实,适度鼓劲。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得失观。新时代的教师要求在付出辛勤劳动之后,体会到教师工作创造的内在尊严和幸福,在点燃生命的同时,自身的生命得到了升华,这是生命的价值,职责的范围。但是,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不付出一定没有回报。因为农作物的收成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天灾,人祸,时令、运气,所以,要有平和的心态,做到只重耕耘,不计收获,不付出,不耕耘,绝对没有收获,不要奢望出现奇迹,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其次,要调整心态。温和地期待,宽容地体谅。每当遇到春旱时,看到庄稼因缺水而垂头丧气的时侯,农民就会心急如焚,想尽一切办法给庄稼灌溉,尽一切努力把损失降低到最低处。农民虽然过着日没出就开始下田干活,天黑才回家的生活。但当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不管是籽粒饱满的玉米还是只长几个瘪粒的玉米,他们从不抱怨,质朴的农民懂得抱怨是没有用的,天灾是难以预料的,遇到天旱火着的年头能活下来就很不容易了,可能会对这些粒少干瘪的玉米说:“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干旱少雨的年月里,能坚强的活下来,能给我长几个粒儿,我就很知足了„„”尽管这种玉米不好剥,但也不会轻易丢弃一棒。校长也应该有这样的心态,不急不躁,肯定老师的付出,看到他们工作中的进步,真诚地指出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共同面对,并想办法提供帮助。课堂效率不高?是不是课前准备不足?一起研究如何上好一节课,追求高效课堂。相信老师,相信学生,慢慢期待和改变。

第三,要鼓舞士气,要积极进取。风光宜长放眼量,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于困难与磨难,微笑面对。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贵在天天坚持,样样落实啊!不要因为一时的不如意就灰心丧气,不要因为不公正的评价,就放弃自己的教育追求。教育是慢的艺术,是坚持的结果,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事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一定要有真正的教育情怀,坚守自己的教育信念!。

篇8:“天命”之中的“道法自然”

《牧誓》 (周武王的言论) , “牧”字, 是指牧野, 它位于商都的南郡, 它的巨大声名, 源于武王与纣王在此展开的一场大决战———史称牧野之战。因此, 《牧誓》是这场大决战的伴生物, 是武王在决战前夕所做的一番政治动员, 亦是武王发动政变, 推翻商纣的宣誓书与“说明书”, 表明自己的行动乃师出有名, 其中最有新意、也最值得注意的是武王提出的第一条理由:纣王“唯妇言是用”。

对于妲己这个“祸国殃民”的妖妃的所作所为以及商纣对其的纵容和言听计从, 在《国语·晋语》、《史记·殷本纪》、《列女传》等书中都有着详细的记录。据此, 武王认为这些铁证无一不证实了商纣的灭亡完全是苏氏妲己造成的。

以上几种资料, 似乎都可以证实武王的指控。但武王所述, 归根结底是为了表达这样的思想:“牝鸡无晨, 牝鸡之晨, 惟家之索。”意为:母鸡不得在天亮之前打鸣, 倘若母鸡在天亮之前打鸣, 家庭就会离散。进而引申为:女人不得参与朝政, 女人如果取代男人执政, 国家就会灭亡。如此说来, 纣王的败亡, 就没有任何疑问了。然而, 到底是哪个“古人”制造了这种“牝鸡无晨”的著名理论我们不得而知。但无论真实情况如何, 至少我们发现, 武王的表达与修辞, 揭示了一种由来已久, 且影响深远的政治理论, 那就是“天人合一”。

二、天命的概念

在文王之时, 作为商朝的“西伯侯”, 作为众多西部诸侯的盟主, 他以“诸侯首领”的名义侍奉纣王。虽然表面上是纣王的臣属, 但却内藏王者之心, 在诸侯间布德行威, 已有取代纣王之意;后又打败黎国, 势力直逼纣王。对此纣王毫不在意, 他坚信:我有天命在身, 无人能动我分毫。我们不禁要问, 他的这种信心是从何而来?回答是:来自于他作为天子这个事实。既居天子之位, 就意味着得到了上天的认同, 得到了上天地册封或委任, 永不会改变。存在的就是正当的。

然而, 正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所说:“在发展的进程中, 以前的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 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起来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现在, 纣王相信的天命就面临着辩证法的嘲弄: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 已经起来代替正在衰败的现实的东西。

新的东西就是周文王 (西伯) 所代表的新的政治势力。在这种“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政治势力面前, 纣王所依赖的天命是不确定的。纣王的残暴、无道和刚愎自用, 导致了臣民的否定与疏离。一个失去了弘股之臣和民心所向的君王, 还能靠什么来支撑他的天命呢?纣王所凭借的天命, 早已全面坍塌和沦陷了。

所谓“天命”并不是上天颁发的一纸委任状, 而是天时地利人和之下的一种人心所向, 最终取决于天子自己的德行。显然纣王作为天子的失职与失德, 使其丢失了这种人心所向。天命源于人造;天命的神圣性, 来源于天子的德性、行为, 特别是天子对自己职责的尊重与敬畏。

三、“天命”之中的“道法自然”

因此, 虽然天命可以成为政治正当性、政治合法性的依据, 甚至可以成为政治有效性的依据, 但是, 天命并不是一个客观的事物, 并不是一个独立于政治主体 (譬如天子) 之外的事物。天命的有无, 系于天子自身。天命的这种特质, 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检视传统中国的文明秩序。

在武王的论证中按照“天人合一”的理念, 自然现象与政治现象之间具有同构性。公鸡在天亮时打鸣的自然规律现象, 如果被母鸡在天亮时代打鸣所打破, 就违反了人们已经熟悉和了解的自然规律。这种突兀的异常现象, 可能打破人们的预期, 甚至还可能引发某种恐慌心态。同理将其引入政治之中, 由男性作为君主来主持朝政的普遍现象突然被女性所取代, 就是一种异象。这样的异象会打破朝臣们的预期, 整个朝政就可能陷入无序状态, 而这种政治秩序的损失正是政权瓦解的前奏。

这样的理念用一个更简洁的命题来表达, 就是“道法自然”。政治之道为什么能够、应当效仿自然之道?依据就在于“天人合一”, 就在于政治之道 (人之道) 与自然之道 (天之道) 是融为一体 (合一) 的。

源于“天人合一”的“道法自然”, 体现了中国固有的秩序观念:政治秩序与社会生活秩序都应当效法自然秩序。因此, 人世间的政治准则、法律规则都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在周武王之后的著名政治家、法学家子产, 对此有一些精辟的论述, 他说:“天地之间的规范, 民众就跟着效仿。”例如, “天地之间的气分为五种味道, 制定了六畜、五牺、三牺, 就是为了让五味有所遵循。”

在比较法学的研究视野中, 常常有学者把中国的天命、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比作西方的自然法。按照这样的思维方式, 在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中, 也存在着自然法与实在法之分。中国的天命、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就是中国的自然法, 它既构成了实在法的正当依据, 同时也是评价、校正实在法的更高的准则。我们认为, 这样的比较研究并非没有意义。但至少提醒我们注意:应当寻找中国实在法之上的应然法, 应当探索中国的实在法之所以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喻中.风与草[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篇9:道法自然美

“云想衣裳花想容”,爱美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女性爱美更无可厚非。然而怎样去做才能追求到一种真正的美呢(图1)?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个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也就知道什么是不美的;天下的人知道什么是善的,也就知道什么是不善的。

大家知道,我国古代象形文字金文中的“女”字是一个女子在那里跪坐着,双手交叉在胸前,表现出了一个女子的美。实际上,我们的古人是从女性的形体上发现女性美的秘密,才创造出了一个“女”字来的。

古代的“女”字不仅表现出了女性的形体美,而且表现出了女性的气质美、内在美,还有那种深沉的美。难道不是吗?“她”娴静地跪坐在那里,是一位静女,是一位身体美,品德也美的女子(图2)。

《诗经》中的《关雎》一诗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中透出一种青春美的旋律:关关鸣叫的雎鸠,就在河的绿洲上,在青草之中。窈窕淑女是君子恋爱的好对象。“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优美的诗句几千年来在我国深入人心。

那么,我国古代为什么把女性的美定格在一个窈窕淑女的身上呢?这是因为窈窕淑女有形体美和品德美。也就是说外表美和内在美的完美结合。我们可以想一想,你要是找到一位“窈窕淑女”,她在结婚前是你的好朋友,结婚后是你的好妻子,生孩子后她是一位好母亲。所以,“窈窕淑女”就是古代的人们对女性的审美标准和追求(图3)。

今天的女性用高科技来美化自己,充分地享受到现代的美。现代女性追求全方位的美,你看,她从头发开始,要美发、美眉,嘴巴要涂口红,还要美齿;耳朵要美,要戴好多东西;颈子要戴项链,还要隆鼻,隆胸,塑身,从头到脚几乎每个地方都不放过地进行美化(图4)。

不能欲望过分

不过,事物总是存在两个方面,比如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而且这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美的东西搞得不好就有可能转变为丑的东西,善的东西弄得不好也可能变成不善的东西。所以,现代女性要懂得这个智慧,要体会到这个智慧,要运用这个智慧。

今天,有不少女性为美而去整容,结果有的确实变得漂亮了,甚至变成了人工美女。但也有的女性中了圈套,踏中地雷,跌进陷阱,不但没有美容,反而毁了容。据媒体报道,每年都有好多女性因美容把脸毁掉了。还有的女性追求什么魔鬼身材,为使身体苗条不吃饭,有的还把身上的脂肪吸掉。更有的为长高而动手术把腿骨拉长,结果受到了伤害,后悔不已(图5)。

在历史上,过分的爱美也有过沉痛的教训。有句成语说“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说的是楚王喜欢细腰的宫女,为此宫女们纷纷节食瘦身,结果好多都活生生地饿死了。你看这事儿就过分了吧?所以,过分地追求美是要付出代价的。

面对现代女性如此疯狂地追求美,我们应当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借助老子所开的解药方来“治病”,这个“药”就是老子说的“去甚,去奢,去泰。”这“三去”是什么意思啊?“甚”就是“厉害”的意思,所以要去除掉。“泰”就是“过分”的意思,要去除掉。“奢”就是“奢侈”,当然也要去除掉。总之,爱美要适可而止,不可太过分了。

道法自然美

今天的女性究竟如何去追求美才是科学的呢?

老子有一个智慧,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你看,大地从来不说自己是美的,但大地上盛开鲜花,多美。大地如此的美,人们可以效仿它啊;天从来不说自己美的,但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还有满天的星星,天多美啊;大“道”从来不说自己美,但大“道”是如此的美,自然从来不说自己是美的,但自然是那么的美。你爱美,你就应该效仿大自然,追求一种自然而然的美(图6)。

许多女性人到中年时非常留恋自己年青的时候,青年人又非常留恋女孩的时候。其实女性是可以永远美丽的,不一定都靠化妆品。因为女性从女孩到青年,从青年到中年,从中年到老年,哪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各自的自然美。所以,如果你掌握了这一点智慧,你就任大道而行,处处有美,顺大道而行,时时有美,既有外美,更有内美。美永远掌握在你的手中(图7)。

老子从人类的本源去赞颂女性之美,认为女性是“道”的体现者。女性是从哪里来的?人就是从“道”、从自然中来的。但是从“道”里出来的女性又不一样,因为女性是人类的本源。“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意思是说天地万物的“道”之所以永存不死,就是因为有了微妙难知的母性,母性是天地的根源,永远发挥着连绵不绝的生育后代的作用。

这让我们想到了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一幅名画《蒙娜丽莎》,画中的女人那种微笑很神秘,直到今天仍然有那么多的人解读不了她笑的后面到底是什么,这实在是太神秘太玄妙了。所以,今天的女性最好学会那种神秘智慧的微笑,这种微笑让你变得更加玄妙美好。

老子对于女性的赞美,不是肤浅的,而是站在哲学和美学的高度去歌颂女性的。老子说“静为躁君”。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静能够阻止急躁。这太美妙了。如果女性学会了老子所说的那种“柔静”之美,那就是一种大美,一种深沉的美。老子还说“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这个话意思是说天下最雄健的人是女人,而不是男人,因为女性经常以柔弱战胜男性。有一位女性曾经告诉思想家伏尔泰,她说你知道吗,女人在什么时候最坚强最厉害,女性在用柔弱武装自己的时候最坚强。这是为什么呢。你想想看,一个年轻的妈妈抱着一个小孩,当一只老虎要来吃小孩的时候,这个妈妈做出的反应肯定是和老虎进行殊死搏斗。在农村里一个寡妇拉扯着五六个小孩,就是不愿意再嫁人,她能够用柔弱的肩膀把孩子都拉扯大(图8)。

上一篇:封闭阳台的技术要求下一篇:国庆节推荐观《厉害了我的国》有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