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2024-05-01

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精选十篇)

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篇1

一、作文教学现状

1.作文内容贫乏空洞, “假大空”盛行

在作文中, “假”就是假生活, 指的是内容无中生有, 胡编乱造, 肆意而为, 毫无逻辑可言;“大”就是大道理, 指的是文风浮夸, 夸夸其谈, 不切实际, 说的都是成人的话, 对是非的判断超越了孩子道德认知的实际水平; “空”就是空感受, 指的是内容空洞, 言之无物, 无病呻吟, 不能从中得到真实的教益启示。例如初中生写作时, 经常会使用大量的排比句, 堆砌一些华丽的辞藻, 故作深沉, 以博得他人赏识, 且喜欢在文末使用一些喊口号、表决心的语句, 比如:“愿祖国国运昌盛, 海晏河清!”这一类的句子就是“假大空”的典型体现, 此现象横行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生活环境所造成的, 独生子女的家庭, 孩子缺少了与同龄伙伴之间的嬉戏生活, 没有成长的体验, 再加上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面面俱到的呵护、事无巨细的包办, 孩子动手动脑的锻炼机会都没有, 哪有什么生活感悟、情感体验呢?

2.学生表达能力欠缺, 词不达意居多

现代科技的高歌猛进, 电子产品的日新月异, 在给人们生活提供便利之时, 也不免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首当其害便是涉世未深的学生。学生醉心于包罗万象的多媒体, 此君俨然成为学生闲暇的莫逆之交, 学生视听皆由它掌控, 经典名著便束之高阁、少有问津, 因此学生的语言积累不甚了了。这种贫乏的积累极易彰显在文章上, 比如经常出现一些词不达意的现象。从学生行文的现况来看, 这种现象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语句不通顺, 句子不连贯, 这是由于学生对长句子的逻辑认识不到位而造成的;另一种原因是学生不解词意而错用乱用, 比如成语“惨淡经营”, 很多学生都用这个成语表示店铺或家境惨淡萧条, 殊不知此成语原意却是努力操持, 好好经营的意思, 词意不清就乱用, 这在初中生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3.教师指导作文僵化, 思路模式固定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作文基本分, 确保不跑题, 一般不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地进行自主创造。教师往往会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煞有介事地为学生炮制一套所谓的写作框架, 让学生从选题、立意、行文都要按这个框架来进行, 殊不知此举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遏制他们自由发挥的余地。例如, 大多数教师都会为学生提供一种议论文的作文模式, 即开头总起立论, 中间几段提出若干个分论点论述, 结尾收束总结。这种中规中矩、千篇一律的行文模式, 只能让学生的作文流于中庸, 很难出彩。学生的创造性被扼杀了, 高质量的创意作文也就难以呈现了, 这是教师对孩子不信任的表现。缺少对学生生活状况的了解, 指导起来便不能有的放矢, 两眼抓瞎, 效果便大打折扣了。

二、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效率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注重实践活动, 打开写作源泉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所有的艺术都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写作是一种最基本的艺术形式, 因此, 必须植根于社会生活, 不能脱离生活实际, 天马行空, 无中生有。否则, 无论写得如何天花乱坠, 也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必须身临其境, 情由心生, 有感而发, 作品方彰显魅力, 才能打动人。

上文提到的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假大空”现象, 就是学生写作脱离实际生活的表现。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便是应试教育下“好孩子”的典范。初中生因课业繁重、升学压力大, 很少关注时事新闻。远足旅游、祭祖扫墓、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寥寥无几, 这是应试教育的弊端。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孩子多亲近自然、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把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深切感悟组织成文, 惟其如此, 作文时才有话可写, 有情可抒, 有思可辨, 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命力、才有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都是诗人, 关键在于打开创作的源泉, 而打开源泉关键在于说真话, 抒真情。”

2.鼓励大胆质疑, 激发写作兴趣

孔子云:“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疑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且释疑过程, 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教师在平时教学中, 须用好教材, 对于文本中的行文框架、写作技巧等特点须用心引导“此中真意”, 切勿走马观花。例如, 教学泰格特的《窗》, 可启发学生体会结尾的妙处;分析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 可引导学生体会情节安排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特点。鼓励学生就文本结构安排、情节特点、人物描写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 随着疑问的一个个释然, 学生就能摸索到行文的一些门径。

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底子的厚薄, 唯有在作文上才能真切地体现出来,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对于学生作文中句意流畅、文笔优美、思想深刻等处要不吝赞美之词进行鼓励, 并且提供一定的奖励。这种奖励不仅包括物质上的, 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 比如文质优美的作文, 可当作范文全班朗读, 可张贴上墙, 可投校刊登载, 让学生产生一定的自豪感和羡慕感, 这样就能够以点带面, 营造一个全班力争写好作文的氛围。

3.培养感悟能力, 构建良好习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章就是现实生活的折射, 文章中的生活感悟、人生箴言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初中生思想懵懂、情感多变, 对于契合他们思想的文章往往是爱不释手, 兴趣盎然, 教师借此稍加引导, 便可化腐朽为神奇。其卓有成效的做法就是放手让学生挑选自己爱读的作品, 在班里进行演讲、朗诵比赛。学生激情澎湃地演讲, 声情并茂地朗诵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作品的方式。通过演绎作品、共享作品, 能够使全班学生汲取到文章中的精华:优美的表达、深刻的思想、经典的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使读书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

“语言的积累和应用正如存钱和花钱。如果不是平时积攒得多, 到用的时候怎么会‘囊中取物’一样拿出来花呢?”教育专家于永正的这句话表明, 只有通过大量的积累, 方能写出美妙绝伦、耐人寻味的佳作。虽然中学生并不需要达到如此目标, 但是培养学生积累文章、感悟文本的能力, 却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4.进行仿写训练, 培养创新思维

王勃仿庾信的诗翻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李白仿崔颢的《黄鹤楼》而赋《登金陵凤凰台》, 仿作无疑强化了课本范文对练笔的指导作用。仿写不一定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一篇六百字以上的大作, 可以根据范文的选材、立意、写法等特点单纯地从某一方面练笔, 也可以综合地全方位仿写, 两三百字、四五百字视情况而定, 切勿操练过渡, 增加课业负担, 使学生产生厌写情绪。

除仿写外, 还可以选择另外一种开放的形式, 比如两天出一个小题目, 这些题目不必过于具象, 可以是一些抽象的概念, 如温暖、黑白、领悟等, 然后让学生写出这些题目的自我理解, 篇幅不一定长, 一两百字就足够, 但一定要有出彩的地方, 适当的时候可在全班进行交流评议。这种训练长期延续下去,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5.夯实文学素养, 提高教学水平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指引学生用一双慧眼观察大千世界, 引领学生用一支神笔描绘世俗民情, 教会学生用一根彩线组织结构全文。教师学识的多与寡、能力的高与低,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己的执教能力, 并影响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教师平时应大量涉阅文学作品及相关的写作教材, 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 这样才有可能在指导学生习作方面独树一帜。循规蹈矩, 亦步亦趋, 学生的作文水平只能原地踏步。只有源源不断地给自己的桶内注入新鲜“活”水, 学生方能从中舀得一碗灵动之水。

同时, 教师要有与时俱进, 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 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 走进他们的心灵, 融入他们的生活, 这样, 师生才能在互动中产生情感共鸣。教师找出学生作文中的症结所在, 从而对症下药。教师平时应做个有心人, 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 总结教学规律, 反思教学行为, 完善教学设计, 借鉴名优教师的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执教能力, 这样才能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达到“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境界。

总之, 语文学科的基础性, 决定着它是一门非常注重学生思想情感与社会实践相融合的学科, 而作文便是学生思想情感在社会实践中的反映。现行的语文作文教学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集思广益, 运用智慧与经验, 努力开辟出一条高效提高作文教学的捷径, 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1]次仁旺旦.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指导的有效方法[J].新课程·中学, 2013 (4) .

[2]陈国华.注重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与提高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9) .

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 篇2

学生在教室中以学为主,难免出现一些行为方式和学习上的问题,是很正常的,教师应以正确,宽容的态度和方法去处理。前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的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秋,我执教于郭河一小五(2)班,有一名叫张秋云的孩子,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只留下他奶奶照管他。这孩子平时少言寡语,还打得一手好乒乓球,但时有学生反映他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可又抓不住真凭实据,教育引导他无处下手,一天,我无意中看他拿的崭新的乒乓球拍,就与他打了两局球,并询问了他买球拍的时间,商店,然后走访他的家庭,核实情况后,才知奶奶并没有给钱他,我并以此为契机,启发他说出了真相,我替他退还“摸来”的二十无钱,没有收缴他的乒乓球的,并帮助他提高了认识,他表示痛改前非。在老师关爱下渐渐地张秋云同学成为了懂礼节,知荣辱努力上进的好学生。老师只因爱张秋云这个学生,因“爱”而宽容,没有空洞的说教,“亲和”地走进了学生心灵,平时课堂上,心情紧张的学生,只需教师一个友爱的眼神,学生会心智勃发,学生讨论时哪怕只是教师一句启迪的话,都会让学生思路顿开,智慧的火花,就会在友好的师生互动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色彩。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春雨润物无声的特点,我认为教师教育孩子,处理学生在生论和学习中发生的问题也应该具有春雨润物的特点。(1)点到为止、倾注期待。教师要从爱的角度去看待一个犯“错误”的孩子,坦城指出违规的问题,并暗示学生,老师期待你改正、进步,让学生从矫正中获得健康发展的驱动力,而不是一味地讽刺、训斥孩子,让师生关系走向死胡同,犯“错误”的孩子也会缄然不语,悲观自弃。(2)真情交融平等对话。犯有过失的孩子,教师以“春雨润物”的口吻,交换事情发生的原委,以及对事情的不同见解,并以自身高尚的人文情怀去温暖学生的幼小的心灵,在孩童的内心世界里,逐渐培养亲善友好的意识,并与之共行。(3)发扬传统言传身教。教师必须坚持与学生同学习、同互动、同娱乐、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有问题的学生愿意与你交朋友,坦露心胸。

由此友好、亲善、理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师生互相尊重是基础。广大教师应当具有高尚师德,豁达博爱的气度,让灿烂的笑脸留在教师脸上,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操纵学生,那么和谐亲善的课堂就会成为一个充满灵性、充满情感的课堂。

二、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学生是一个潜在的发展的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感情的冲动,个性的张扬……无时无刻不在学生的语言,行动中表露出来。在以人为本的新的理念下,关注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完成“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价值取向的定位问题,通俗地讲,学生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教师是难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的。

首先是学生的行为规范问题,尤其是小学生,可塑性极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都具体讲到了小学生在校内、外应当规范的行为。各科教师,不要认为做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是班主任的事。如下课时两名学生追赶打闹,一名科任教师视而不见,上课的时候班级同学都在听讲,做作业,而这两名学生还在计较下课打闹的得失,挤眉齐眼、磨拳摆狠、一脸霸气、异得周围学生打野,说笑,导致课堂一团糟,教师不得不停课调解。

语文课堂是实施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渗透教育性,矫正学生的错误思想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一位成绩很好的“优生”调到后面去坐,而一名“学困生”被调到第一排去坐,教师这样做,是为了“提升差生”。可这名“优生”拒绝调到后面去,认为“优生”是班级的天之骄子,即使勉强服从,或是情绪低落,或是动不动发脾气。这时教师就应当给学生以“人文性”关怀,妥善处理,并引导这名“优生”关爱他人,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先人后已”的思想教育,矫正“骄气”、抹去“霸气”,让具有优越感的“优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小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教师教育引导学生学习的基本保证,一个班级,一个学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它体现了教师群体、一所学校的人文素养。从课前准备到上课听、说、读、写到操作活动,学生的举止言行,一笑一颦都应具有规范性。只有健康的心理,才有健康的生活,才有良好学习方式和习惯。教坛中留传一句名言:“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一名学生书写不规范,教师不去矫正,或者教师自己书写“龙飞凤舞”,学生去模仿,久而久之,字迹一片狼藉。因此言传身教的传统教育方法,依然是教育学生的法宝,“正人先正已”,教师只有传授正确书写方法,从自身“严格”入手,学生书写的良好习惯,也就会“水到渠成”。

随着课改的深入,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课堂的机动性极大,一节课学生收获的多少,恰恰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听、说、思、议、写)的综合考评。学生或只听不思、或只想不议、或心不在焉、主动参与问题的探讨积极性不高,最后导致学无所获。课堂学习的亮点,只是学生习惯良好的学生不断展示自己的标志。因此,学生学习习惯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这种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蕴含着教育的成效,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新型学习方式的构建,师生生生交往互动过程,只是“一张皮”,多维教育目标的完成,就是一句空话,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的角色转变是相匹配的,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已是课程改革的保证,更是教书就是为了不教的归宿。

三、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教学模式”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有人主张、有人反对,一位名家钱梦龙说:“我反对程式化,但是并不反对一定的模式”。无论持主张或反对的人,他们否定的都是教学研究中的“模式化”倾向,而不是反对模式结构本身,因为模式结构本身既打破了教学模式对师生活动的束傅,使师生间互动、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综合上述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感悟,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是当今课改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基础。

(一)在情景中体验,在体验中构建

创设美丽活动的情境,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体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也是改革后新型课堂教学的特点之一。无论是美丽优雅生态环境,还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表达的交际情境,引导学生瑕想飞飞的音乐情景,都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营造学生切身体验的氛围。如:教数学“圆的周长”一节可以先出示“自行车的车轮滚动一周有多长呢?”疑向,教师演示,引发学生自冥思若想。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之后,教师再点明课题,这种情境的创设,诱发性不言而喻。

(二)在体验中构建全新的知识结构

省教育教学权咸“崔峦”曾在小学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中,强调小学语文和数学课堂教学要剔去繁锁教学程序,重视学生的感悟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学生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感悟,与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体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我在履行领导深入课堂,开展“课堂结构与效率”研讨教学古诗《石灰吟》一文时,学生朗读了古诗,先让学生读读石灰的特点?学生概括为“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要留清白”。然而让学生讨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石灰特点的人?学生分别举了变法英雄潭嗣同、抗日英雄扬靖宇、赵一曼、还有我们熟悉的英雄刘胡兰,江雪琴他们都是为祖国的解放和独立献身的英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感悟到象征英雄的物体:红梅、青松……等等,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不畏风雨,不怕牺牲,处逆境而不屈服。短短的四句诗,学生通过感悟心中构成了石灰特点→类比人物→类比物体→类比物体特点。互动的课堂,学生的体验,这样一个知识框架。对课堂动态生成的教育资源进行挖掘,在学生心灵中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知识结构。

直观教学、通过演示。学生可以零距离地体验,如我教“圆的周长”一节,先让学生用一个圆在一定长度的物体上滚一圈,再量量圆的半径。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悟出求周长的公式。在教学中,教师提示性的点拨,用心良苦的演示,使学生的思维如水墨画般缓缓散开。

(三)教学目标的明确呈现,让互动的课堂流放异彩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 篇3

关键词:语文:学生;兴趣;教学效率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许多教师通过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数教师的实践证明: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无论备课多充分,无论讲解多细致,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这堂课也是白上,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今天,我也简单地说说自己的感受。

我们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喜欢玩,敢于接受各种挑战,愿意把自己表现出来。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被动心态,激发出他们一争高低的热情,教师就要设计好课堂环节,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可借助图画、音乐、动作等手段。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思维活跃。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寻求课堂教学的联想点便尤为重要。在课堂中引入流行元素也可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让学生真正沉浸到文学的海洋中,去看、去读、去思考。因此教师要想激发他们的兴趣,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作为教师,要有良好的素养

首先,要有人格魅力。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语文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科充满热情。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有一颗善良真挚的心:有一双善于发现和欣赏的眼睛;有健康、优美、心口如一的语言,永远播洒圣洁的思想。教师只有用独特的人格力量征服学生,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亲切感,才会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

其次,要有深厚的知识功底,良好的专业修养。在知识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知识的快速更新,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使得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教师的知识应该像高质量的自来水。任何时间都能源源不断地流出来,还应该像泉水那样,沁人心脾,芳香宜人。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像个挖井人,把学生这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挖掘出来,使之喷涌而出,永不停息。

二、要有的放矢

每一堂课必须有教学点。且每个教学点必须有清楚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学生目的明确,知道哪些地方是需了解的,哪些地方是需理解的,哪些地方是必须掌握的,才能有的放矢,游刃有余。然后去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参与到教学中来。参与课堂的一切活动,做到动脑、动眼、动口、动手相结合,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教学点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基础精心设计。

每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清楚、切实可行,才能使所有的教学环节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创造出充满活力的优质课,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师要精心备好每节课

备课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课堂教学效率能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是否充分、是否切合实际。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同时还得备自己。首先要吃透教材,抓住教材重点、难点。要敢于取舍,阅读大量相关资料,讲课时才能成竹在胸。其次备学生是指对学生要有清楚的了解。学生会有哪些疑问。会有哪些收获,哪些学生回答哪些问题,应该有大致的估计。再次备教法要清楚地考虑如何讲、如何启发诱导才能使学生心领神会;要知道如何指导学生练习;要考虑学生运用什么学法最容易弄明白等等。最后备自己即要考虑自己的水平,朗读水平不够高,就考虑运用录音来弥补;书写不够好,就考虑运用幻灯片、多媒体手段来辅助。

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篇4

关键词:识字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策略

识字是小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最基本要求。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首要任务,致力于再生和利用识字资源对于转变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低年级识字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也因此,近年来,扩大低年级的识字量, 引导学生提前阅读,已成为许多小学语文老师的共识,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教师往往从主观愿望出发,漠视学生的学习需求,任意进行“灌输”“注入”,致使一些学生对识字感到厌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为有了这种喜欢和愿望,可让学习汉字变得更轻松、更生动;有了这种喜欢和愿望,那么识字效率就能得到提高。那么,如何让学生开始接触汉字时,就喜欢上汉字,爱上汉字,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呢?在实践中,本人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识字习惯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才会愉快地、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在潜能。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我们就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根据不同的识字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方式、 手段充满好奇心,产生强烈学习的欲望。

1.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心理学证明,动态变化着的事物特别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针对小学生这种心理状态,利用多媒体识字,能使汉字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出现,使汉字的音、形、义不再脱节,并且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这正是识字的一个好办法。

2.组织充满童趣的识字活动,提高识字效率

在识字课上,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我们应该下意识地把识字变成有趣的活动和游戏,让学生自主地、愉快地识字。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学生学习直接动机的激发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手段,一改以往识字课堂上机械化的读背,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寓教于乐。比如,初读所学的生字时叫做“和生字宝宝打招呼”; 生字组词时叫做“给生字宝宝找朋友”;同偏旁字的生字归类叫做 “送生字宝宝回家”等。充满童趣的儿童化语言说来简单,却能给孩子带来意想不到的快乐,并活化了课题氛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生字巩固环节,我们可以采用猜字谜、编字谜,添减笔画、变身游戏等活动。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识字乐趣,培养识字能力

1. 重现教给识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新课程标准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学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之配套的新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编排了科学合理的识字教学内容,主张“多认少写,认学分离。”我们要顺应要求,开发多通道的识字途径,比如,借助拼音识字、奇特联想识字以及阅读识字等方法,引导学生采用正确有效的识字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主识字能力。

2.引导学生寻找汉字规律,在有趣的造字法中识字

汉字是最古老、最富有生命力的文字,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识记汉字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在指导学生识字的过程中, 可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进行教学。在识字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字自然渗透造字法,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地运用这些方法,学生的识字能力在实践中就能逐步提高。

另外,还要注意给学生留有自由识字的空间,经常引导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你还有更好的记字方法吗”,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

三、识字教学与儿童生活联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识字, 增加识字量

1.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让识字与生活同步

汉字的创造源于生活,识字教学也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提倡识字与生活相结合,不仅是识字本身的需要,还是充分利用生活资源识字的渠道。学生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分子,每天与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打交道,他们学习的渠道多种多样。他们除了在学校学习外,还可以在社会上,在家长和同学的相处中,在各种图书、 电脑网络中,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因而,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这方面进行引导。例如,让学生把全班同学的姓名收集在一起,互相认一认这些字;教完《在家里》一课,就鼓励学生给学校或家里的物品贴标签等。这样一来,教学就打破了只局限于课堂、 课本的做法,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学习语文,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识字,就会建立一个识字教学的开放体系,实践新课标的理念。

2.及时交流识字成果,保持学生课外识字的兴趣

我们还要做到及时交流识字成果,这样有利于保持学生课外识字的兴趣。可以让学生每天识一个课外的汉字,拿到班级中交流,当一回小老师。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平时所认识的字教给组内的小朋友。这样一来,教会了别人,也巩固了自己所学,在交流中成为人师。这样的识字教学中,学生多了一份快乐,多了一份进取,多了一份责任。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篇5

摘要:在现阶段我国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阅读教学由于不被重视导致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那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学习能力呢。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112-0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阅读教学不也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与语文学科的整体学习能力有关。本文对目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效率提出建议。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忽略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主体,即以学生为教学主题进行自主学习。但部分老师并未理解新课改中或执行新课改标准,仍然按照以往的传统灌输方式进行教学,即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进行授课,学生只是被动的听取,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积极性被打压,致使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效率一般[1]。由于不能将学生当做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完全按照个人喜好进行教学,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底下。还有一部分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对课文进行详细解说,完全不给时间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自我感悟理解,严重限制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并且还有部分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讲解时,只注重对正确答案的解说,阅读模式死板,完全是为了题目才进行阅读,致使学生对语文阅读缺乏兴趣,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自然也达不到期望的效果[2]。

1.2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单一,许多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时为了维护自身权威性,基本不与学生进行互动,只是一味的进行课堂讲解,导致课堂的教学氛围呆板、沉闷,学生对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不感兴趣,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一般。

2.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建议

2.1改进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方法,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学习兴趣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单一的教学方式,沉闷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自然学习兴趣低下,阅读教学也达不到期望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了解学生对于课文的感悟理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期望的阅读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课文《范进中举》一文时。可以要求学生们自由组合,对课文角色进行扮演,由于每个人对于人物理解程度不同,所以表现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在同学进行表演时,教师在旁边进行适当的提问,引导学生对于人物心理进行把握。

2.2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习惯。知识需要通过不断的积累才能增加,而阅读作为积累知识的有效方法之一,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丰富知识并提高阅读能力。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时,应当精心选择语句优美的词句让学生进行反复诵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印象的的同时让学生积累一定的词语数量和表达方式,教师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还要指导学生不断进行课内外词汇、名句的积累,持之以恒的进行积累摘抄,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3]。语文课堂笔记的记录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从简单的笔记开始记起,比如简单的词句到篇章段落。

2.3在阅读教学课堂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时,每个人的理解能力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进行语文阅读时,允许学生拥有无尽的想象力,即让学生不断对课文提出疑问,这些疑问就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场景,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不断发现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印象,使得学生真正意义上去欣赏文学。例如,在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时,其中有一句是“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破夹袄,盘着两腿”,教师就可以有意识的询问大家“孔乙己的长衫去哪了”虽然课文没有交代,但是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进行思考[4]。

结束语: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培养学生的整体语文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课堂教学时要时刻坚持“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思想,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目标,实施科学的、民主的教学方式,实现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质量,更好的达到语文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整体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篇6

【关键词】 意境;方法指导;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向课堂的45分钟要效率,是每个语文老师不懈思考和一直探寻的问题。

每个老师上课的风格不同,教学使用的方法也不同,但是对课堂重难点的把握是相同的,高中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何在一堂课45分钟里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简单问题的设计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设计问题环环相扣,让学生投身在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中,完成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一直以来,我通过学习,联系自己的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要关注学情

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行为习惯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上课经常迟到;上课似听非听,玩手机,有的甚至还要睡觉;上课时课本也不带,只好和人合看;练习册、资料乱放,一到上课用时拼命找,有的就找不到了,丢了;上课不动手,不记笔记,有的甚至连答案也懒得记,对老师总结的规律性的知识或解题的思路方法只听不记,下次又不懂了;作业不能独立完成,抄作业现象严重;考试不复习,也不会复习,考试时有作弊现象等等。对学生的这些不良习惯,我们的老师可谓是苦口婆心,讲道理,甚至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仍收效不大。面对着这些现象,也给我们老师提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怎样教会并教好这些学生呢?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应该关注哪些学情?

1.关注学生的求知欲望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求知欲望,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特别是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把抽象的概念和语句尽可能的形象化,具体化,力求在课堂上讲出适合于每班学生口味的课,以便于学生深入透彻的理解文本,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活动,让他们学到知识的同时,个性也能得到张扬。

2.关注學生的课堂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反映了他们对这节课或某个环节学习内容的参与程度和接受程度。教师要尽可能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状态与反应,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出自己心中所想,针对厌学的学生,教师不应该放弃课堂上让他们发言的权利,针对睡觉和开小差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制止他们的行为,采取措施时切忌冷嘲热讽,避免和学生进行正面冲突,以免使学生产生厌恶感,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首先做到微笑面对学生,采取幽默的言语与这些学生对话,同时也让这些学生感受到老师还是挺关注他们的,抓住平时的表现,多用欣赏的眼光去赏识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尽可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尽可能地挖掘他们的潜能。要相信,每个学生潜能的挖掘性都是很强的。

3.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对学生生活的关注,将是不完整的学情关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以促使他们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正确、丰富和全面。

二、课堂教学的意境创设要形式多样,吸引学生的眼球

创造诗意的情趣氛围——这是吸引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先决条件,是让学生产生学习期待的必需,这种情境驱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一节语文课学生只有在和谐诗化的氛围中才能产生身心的愉悦和学习的冲动,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所以语文教师要特别要注意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情境体验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在诗意的氛围中轻松快乐有趣味地学习。那么如何创设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氛围呢?

1.运用优美的导语来创设情境。

语文课堂的导入是一种精彩的开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导语激趣煽情,形成课堂的势能。精彩的课堂导语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不可企及的范本,又能起到唤醒学生潜能的作用。

2.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情境。

现代多媒体手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听感觉,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辅助,合理地利用它可以为语文课堂创设诗情画意的美学氛围,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全新的手段,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

3.以问题为纽带,巧妙设问来创设情境。

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目标似乎都被晾在一边,课堂上形式多样,热热闹闹,讨论、合作层出不穷,可对目标的落实却微乎其微,反思我们的课堂,多少讨论是没有必要的,多少合作是多余的,多少争论是离题万里,如果在课堂上少追求一点形式上的东西,课堂的有效性就显而易见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首先必须善于提出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有时候在教学时,一节课的容量特别大,教师讲整整45分钟,但学生收获的并不多,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做出筛选,首先做出对内容的筛选,哪些知识点必须讲,哪些知识点可讲可不讲,虽不必节节课面面俱到,但我们必须有所渗透。课堂上问题的设计要为这堂课的重难点服务,让学生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4.联系生活来创设情境。

生活是五光十色的,生活中有诗质,教师要动脑子,让生活走入课堂,让课堂进入生活;让语文贴近学生的感性实际,在课堂上让学生动之以情,悦之以心,用生命去诠释语文。

三、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学过程中重方法指导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学会学习,这就需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这方法犹如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例如诗歌,就从高考诗歌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方式、思想感情四方面挑选,选择有典型意义的诗歌进行品读鉴赏,让学生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和答题要求。再如文言文,所选篇目很多,高考一般以人物传记为主,另外就是在文言文中常出现的实词、虚词在文中居多,要选这样的文章,重点是通过老师对有代表性的文章的讲解,学生积累到一定文言知识并且有一定的文言语感,这是关键。反之,如果每一篇都要教,不仅老师很累,学生也很累,效果也不是很好。所以对学生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语文课堂学习中规律性的东西,以便一通百通,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篇7

一、阅读教学设计要体现层次性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 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 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 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 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

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地说就是解读与认读这两个◎环节。高宝

认读, 表面上看虽然简单, 但是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 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将疑惑归结到一个中心上, 然后顺利地逐步提高, 并加以解决。解读, 是学习的重点, 必须要准确把握学习文章的方式方法和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就如同写文章一样, 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 这个思路应该是由整体到局部, 再由局部到整体。所以, 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 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 由认读到鉴赏, 甚至到评价与创新, 应体现出层次性。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 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 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 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 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

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 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通过这样的层次化教学设计能够发挥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之专心投入, 深入思考, 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才能够让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 并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 进而有效提高学习能力。学法指导一般有:紧扣教材特点, 指导学法;注重学习过程, 概括学法;教师典型示范, 展示学法;举一反三, 迁移学法;开拓联想, 适时点拨。

教学中合理鼓励学生质疑。质疑是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一环, 必须加强。学贵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问题, 能使学生对教学活动更深入地参与。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 课堂上急于找到自己读书时碰到疑难问题的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培养他们的参与能力。如《藤野先生》这一课,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几个问题: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清国留

学生的丑态与鲁迅有什么关系?……问题提出后, 教师可以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 组织学生共同探究从而解决问题。对那些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 由教师再进行启发。这样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活如动, 每个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何三达能力、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高。

提“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经常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非常投入, 而且是自觉投入其高中, 其乐融融, 关键点就是学生找到了使自己快语乐趣, 的只目有标。让那学么生对学于有阅所读趣, 教才学能来够说让更学是生离学不有开兴所文的成, 因此创一把钥匙。设情境是开启阅读教学大门非常重要课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境创设要采用多种方法, 只堂有拱桥这》样, 才我能们引可起以学利生用的自情制感教体具验模。型如进教行学演《示中, 国还石可的看, 或让学生通过看图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情境, , 根据实物进行设计介绍。结合多媒体进行演示和观教够让学生这样一来, 了解了课文中, 而且能够让学生对阅读这篇课文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基本特征就能学产生兴趣, 对这篇课文的深入理解就有了一个很好效实例进行情境教学, 是为了达到使学生宛如身临其的开端。通过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 结合生活中的率学生对境一般, 于文中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情、心中的感体验。问题都能够迎刃而在这样的条件下,

解, 并且会产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

四、让学生重视积累学以致用

在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的基础上, 要让学生学会积累名篇、名句, 学会背诵。背诵能够丰富学生语言, 有效地背诵有如吸收营养, 是不可或缺的。老子曾说: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学习语文不会一蹴而就, 这需要长期的积累, 否则对于深层次的阅读来说就是一句空话。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 一定要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 也一定要关注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及写作积累。

让学生背诵积累, 并不是传统的死记硬背。这里所说的背诵应该是在多种方法的引导下让学生熟记, 为今后运用知识打下基础。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篇8

一、运用教学手段,设置情境,以情激趣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理解能力,把课文所表现的内容和情节通过语言描述、图片再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表演描绘等手段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会不断诱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讲授《白杨》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可根据课文的内容自绘一幅茫茫大戈壁的图画,并在讲授过程中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看图进一步加深对一望无际、自然气候十分恶劣的大戈壁的感性认识,达到以境引人的目的,并为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赞扬白杨树那种不畏严寒、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作好铺垫。当讲到大戈壁铁路沿线出现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时,教师适机将课前剪好的一行白杨树贴于图中,这样图文结合,前后情境对照,白杨树的形象变得更加鲜明,学生对白杨树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白杨树那高大挺秀的身姿也就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学生的头脑里。随着教学过程的推移,当讲到大白杨树身旁有几棵小白杨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教师在大白杨树图片两旁再贴上几幅事先剪好的小白杨树的图片。这样前后对比,大小相映,不仅使学生的情感与整个画面有机相融,也增添了教学手段的新奇性和趣味性。在情境的感染下,学生的思想随着画面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升华,思维跟着画面的反复叠加而逐渐清晰,感情也随着画面主题的日益鲜明而不断强烈。可以说,学生的这些心理递变都离不开教师所预先设置的情境。教师借境寓情,以情激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一点(白杨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主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提高其教学效率。

二、注意反复朗读,读中感知,以读升趣

朗读是一种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狐狸和乌鸦》一文中,狐狸为骗取乌鸦嘴里的肉,讲了三次“好”话,这是全文的难点,这三句话的朗读训练,则是完成这一难点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学中就应该在引导、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读出狐狸虚情的问候、假意的赞美、违心的请求,使学生从文字中体会到文章是如何淋漓尽致地表现狐狸的狡猾和虚情假意的。又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有这样一段话:“西沙群岛一带,海水显出种种色彩,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因为海底有高耸的山崖,有低陷的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教师通过媒体屏幕,把学生“带入”富饶的西沙群岛。岛上优美的风景,丰富的物产,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加之媒体屏幕画面的播放更能激励学生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反复朗读,创设情境,想象引读,正确处理文中舒缓、赞美、愉悦等不同的语气变化,抓住关键字眼,突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可爱与作者对西沙群岛的赞美之情,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性、条理性,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又如教学《月光曲》一文,在引导学生领悟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意境一段时,用平缓、柔和的语调朗读环境描写的语句,再结合画面,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仿佛也置身于茅屋之中: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万物披纱,四周是那般幽静。在这境界中,贝多芬手抚琴键,音符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风,倾诉着人世间的真诚与善良,贫穷与希望……之后又辅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领略大海的雄浑壮美,从而领会乐曲旋律的跌宕起伏。这样训练,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

三、发挥主体作用,设计活动,以行导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活动的日益频繁,竞争参与观念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学生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并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詹天佑》一课中,“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历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如果只靠教师的讲解,学生不仅感到枯燥无味,而且很难理解。因此,在讲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如果要求学生先画图,然后再顺势引导,效果就肯定会好。因为一提到画图,学生的积极性会马上被调动起来,思维就进入了整装待发的准备状态。根据课文提示,大部分学生都能画出较规范的示意图。这时,教师要借图置疑,因图而导:詹天佑为什么不用其他的开挖方法?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经过思考,对“中部凿井法”的优点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了突出主人公的形象,在学生画完图后,教师可提问:有的学生画了很多井,你们想过没有,会不会出现接不上头的情况?为什么?学生经过多次阅读,都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即因为詹天佑经过了细致的勘测。这样,詹天佑严谨的工作精神便凸现出来。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又接受了思想教育,可谓一举两得。在关于“人”字形线路的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让学生当火车的方法。让两个学生做车头,五个学生做车厢,表演在“人”字形线路上的推、拉和行进的方向。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都会争着来做这个游戏。这样的课堂游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经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再加之教师灵活提问、适机引导,他们的兴趣进一步浓厚,求知的欲望更加强烈,情绪也越来越高涨。在学习兴趣的推动下,学生会自觉将课文内容前后联系起来,从而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课文的脉络。当然,课堂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可针对课文的特点,采用续写、补充情节等以练促趣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实践证明,课堂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不是一种压力,而是一种乐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语文学科的知识特点,采取新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的状态。在兴趣的催化下,学生的潜能会被充分发掘出来,从而为学生素质和技能的全面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

摘要:本文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着重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以提高教学效率,即:运用教学手段,设置情境,以情激趣;注意反复朗读,读中感知,以读升趣;发挥主体作用,设计活动,以行导趣。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点滴思考 篇9

一、语文课堂必须坚持朴实

想想我们平时的课堂, 真的是缺乏质朴之美。不需要教学的, 孩子们已经会的, 我们也在拼命地讲, 教师问一个就想让学生知道一个, 学生们回答不出来我们设计的问题时, 我们总是大声呵斥。布置作业, 没有差异性, 一刀切, 好的坏的一个样, 会与不会的一个样, 正如余立新教授所说, “你不是‘推’学生一把, 是在学生前进的道路上‘拉’了学生后腿”。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被我们的专家教授无数次地提到。什么是实践?读、仿写、想象、阅读技能培养, 等等, 这些都是实践。我们可以让学生多读多背, 多积累;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 甚至有时候教师一个人讲, 只要讲得好, 也是好的、有用的。最重要的是, 我们需要的是真实的语文课堂, 是在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真实的语文。

二、阅读教学必须讲究扎实

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清楚地明白语文阅读的重要性。所有的专家教授都在不断地提到阅读。“首先要做一个爱阅读的教师”, 这是在我脑海里久久回荡的一个声音。纵观许多专家、名师, 他们博览群书, 博学多才, 他们哪里来的这么多的文化底蕴, 恐怕只有读书才能给出一个最好的解释吧。

在众人的眼里, 教师, 就是一个读书人, 一个职业的读书人。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缕书香味就是做一个好教师最重要的前提!我想, 我们平时是很忙, 可时间总是能抽出来的。读书是一种言传身教。教师带头读书学习, 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爱读书、有学养的教师, 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 教师的一举一动, 都会让学生揣摩效仿, 有很多学生就是在老师的影响下爱上读书的。

读书也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倘若自己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 哪来的谈古论今?也许读书不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 但是爱读书的人的人生一定是丰富的。博览群书的教师总能在自己的课堂上, 谈古论今, 谈笑风生, 学生也就学得兴趣盎然。

另外, 就是要在自己的带动下, 教一批爱读书的学生。许多名人、专家都曾经断言: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得益于课外阅读;语文素质差的根源是缺乏课外阅读。我们的目标是:做一名爱读书的教师, 教一批爱读书的学生!

三、作文教学必须追求真实

作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很让人伤脑筋的事情, 殊不知, 对于我们这些教师来说, 也是一件提起来就头疼的难事。经常不知道该怎么去教学生的作文, 可是通过学习, 我才明白原来教作文、写作文最重要的是讲究生活化、真实。

一方面, 作文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须让学生先搞清楚读者是谁, 他写作文是给谁看的。学生的作文没有了交流的对象, 没有了交际的目的, 只是为写而写, 为练而练, 效果就只能会越来越差。应该让学生明白作文是他们生活的需要, 让学生写有用的作文。他们学写作文是为了学会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是为了学会与人交流。另一方面, 我们的作文教学, 不应再坚持以知识为本位, 而去走那条纯技巧的路。应当多为学生设计生活中的作文:为了结交新朋友, 让他们做自我介绍, 让对方了解自己;为了邀请同学来家中做客, 事先订一个活动计划, 发邀请函;为庆祝爸爸妈妈的生日, 为他们制作贺卡, 上面写一段自己真心祝福的话;参加班级里的班干部竞选, 需要准备一份发言稿;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旅游, 先拟订一份导游词, 为他们做向导……我们的生活中何处不需要作文啊!这也符合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作文就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话。”言为心声, 这正是作文的本意。这样富有生活化特色的作文教学, 使学生能真正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学生哪还会有惧怕作文的理由?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 篇10

一、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目标是人类做事的内在动因, 在新一轮的课程实践中, 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体现全面性。所谓全面性就是指制定的目标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要求,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制定的目标不仅要体现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 更要体现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 陶冶其情操,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人生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制定还必须体现具体性。所谓具体就是教学目标的制定不笼统抽象, 不模糊含混, 要清楚明白, 有针对性并便于操作。把空泛的语言转化为具体操作的语言。为了便于操作和考察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的主语应该是学生, 谓语最好是可测行为化动词。教学目标的制定还必须体现适应性, 教学目标的制定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准确恰当地确定。定高了达不到, 定低了不解渴。教学目标确定的难易程度恰当体现在适度性上, 而适度要符合“跳一跳”, 就能够摘“桃子”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还必须体现层次性。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弹性, 既要有统一要求, 又要区别对待,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制定不同水平的教学目标。

二、设计板块化的教学流程

现在的课堂教学倡导开放、民主, 所以板块化的教学流程比较适宜这样的教学。这里的板块化是指教学结构板块。一堂课总是有几个相对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教学结构, 这些结构大多由几个或多个问题情境组成, 这就构成了教学板块。然后就在板块的牵动下, 由教师、学生共同商讨, 以交往互动为主要方式确定教学思路, 生成教学过程, 达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发挥课程、教材、教师、学生的整合优势, 将培养目标整体推进。板块式教学把语文教学看成一个有机的、不可肢解的整体, 每个板块都有一个集中的问题情境, 有较大的课文覆盖面, 有较强的对外辐射力, 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功能。它与传统的线形教学思路不同, 能变原本单一性的语言训练为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 能变分散为集中、繁杂为简约、单一为综合、慢节奏为高效率, 从而使语文的三维目标在整体中优化, 在整体中推进。

三、在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和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唯命是从的“乖孩子”。《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的职责由传递知识变成了激励思考。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参与者, 教师也是参与者, 更是引导者。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学习,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 学会学习。切忌让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演变成漫无边际的多样化理解, 这就要求教师当好引导者的角色。只有教师的角色当好了, 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要教师的角色当好了, 课堂才会成为学生的舞台。

四、提倡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是师生全方位交往的生命碰撞过程, 既有师生间的互动, 又有学生间的互动。这里的学生互动, 既有行为互动, 也有思维互动;既有知识交流, 也有情感的交流与合作。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 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 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同时培养学生能倾听别人的意见, 能对别人的意见作出评价, 并且能通过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练习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 学会用清晰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群体的阅读活动使有些学生的自我意识处于潜藏状态, 而个性化阅读需要强烈的自我参与意识。阅读中的自我意识实质是指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的自主意识。真正有效的阅读, 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 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理解, 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 达到阅读的目的。教师的职责, 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 唤醒学生的“自我”, 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主动地去读, 专注地去读, 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 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

上一篇:中国的水土流失及治理下一篇:专业实验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