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管理及风险控制

2024-05-04

投资管理及风险控制(精选十篇)

投资管理及风险控制 篇1

一、融资阶段中的风险及风险控制

创业投资始于融资, 倘若资金短缺, 不仅会使创业投资发展缓慢而且还会制约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在国内以往的研究中, 往往忽视了创业投资在融资阶段的风险。融资渠道单一以及融资阶段中所产生的信用风险, 阻碍了资本流向创业投资行业, 应该正视创业投资在融资阶段的风险, 促进我国的创业投资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1、融资阶段的风险

在我国, 融资成了绝大多数创业投资企业的难题。资金来源渠道不通畅使创业投资企业处于长期“营养不良”的状态, 融资额非常有限。因此, 我国的创业投资企业并不能很好的扶植国内中小高新技术企业, 自身发展受到严重束缚。

(1) 融资渠道单一

由于体制和观念上的原因, 绝大多数较具规模的创业投资公司都是在政府的扶植下出资建立起来, 政府的行为会带动社会上一些闲散资金集中流入由政府资金介入的创业投资公司, 使这些公司资金供给相对过剩, 而其他创业投资公司苦于融资难的问题。政府投资创业投资企业一般是受一定时期金融和财政政策影响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如欧美等发达国家健全, 社保基金刚刚可以投资于资本市场, 而投资于创业投资企业中的资金更是微乎其微, 对于创业投资企业而言可谓杯水车薪。

(2) 信用风险

在创业投资中存在两重“委托—代理”关系, 创投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便是第一重“委托—代理”关系。创业投资家受创业资本提供者的委托, 将资金投入于创业企业。创业投资家可以在很多环节上欺骗资金的提供者, 其中最突出的矛盾是, 创业投资家有增加投资风险的倾向。

2、融资阶段的风险控制

(1) 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在我国, 创业投资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部门的拨款, 其他的资金来源通道都没有完全打通。所以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政府以适当方式提供资本支持。创业投资企业扶植中小高新技术企业, 一来可以将先进的科技转化成生产力, 二来还可以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可谓一举两得。而选择何种方式的资金支持, 会影响政府政策的有效性。我国政府应适当仿效美国的成功经验, 以适当的方式出资, 在不干预创业投资企业内部运作的前提下, 为创业投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2) 法律、法规上对融资阶段的支持。在我国绝大多数创业投资企业都是根据《公司法》采取公司制组建的, 创业投资企业作为纳税主体, 一旦公司出现利润就必须按照规定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形成双重征税。税负过重会影响创业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和投资热情, 从而就限制了中国创业投资业的发展。再则, 我国的各项对创业投资的优惠政策中, 没有针对创业投资的亏损进行补贴、技术开发补助、个人创业投资的补助等, 政府采购也没有体现出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针对法律法规方面的弊端, 应及时出台、制定法律法规, 允许银行系统向创业投资企业提供一定比率的贷款。

(2) 信用风险的控制

创业投资公司可以使用有限合伙制形式来尽量避免信用风险。为了规避“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信用风险, 可以适当提高普通合伙人的出资比率, 降低普通合伙人享有的公司投资利润率, 并提取差额管理费用。

二、投资阶段中的风险及风险控制

创业投资在运作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伴随着高风险, 在投资阶段创业企业的技术领先性、经营状况、管理层的稳定性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1、投资阶段中的风险

(1) 创业企业本身具有的风险

(1) 技术风险:创业投资企业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尚未经过市场和大规模生产的检验。在实际生产中, 技术是否可行, 预期和实践之间的偏差是否存在不得而知, 因此, 投资风险较大。 (2) 市场风险:创业投资企业在投资项目之前无法对尚未问世的产品、技术进行消费者需求及满意程度的调查, 无法估计市场对新产品的接受程度。 (3) 财务风险:创业企业的财务报表, 其中的内容不能准确地反映创业企业的历史经营状况, 不能给创业投资家提供准确的历史参考数据。 (4) 投入风险:投资过程中很可能会由于后续投入资金不足使项目中途流产, 创业投资企业的前期投入沉没。 (5) 管理层变动风险:在创业资本注入后, 创业企业的核心管理人员离开企业, 会使创业企业不能持续稳定经营, 给创业企业未来的发展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6) 外部环境风险:经济的景气程度、政府的政策导向, 都会影响到某一地区的投资规模和需求量的变化。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好, 会导致该地区原有发展规划和投资计划发生削减, 从而加大投资的商业风险。

(2) 基于“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风险

创业投资中的第二层“委托—代理”关系体现于创业投资家和创业家之间, 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又一次分离。代理人即创业企业的管理层与委托人即创业投资企业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他们之间可能会有利益上的冲突。代理人直接经营着创业企业, 他们可能会为了牟取私人利益或使创业企业利润最大化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主要表现在创业资本注入前, 代理人隐瞒或伪造创业企业的真实状况;在创业资本注入之后, 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损害或不利于委托人的决策。

2、投资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1) 选择投资形式

项目所处不同阶段和领域的风险是不同的, 组合投资是投资领域最常见的风险分散方式。创业投资过程中往往将资金投向多个创业项目, 这种组合主要表现在投资阶段的组合、投资项目的组合及投资方式的组合。同时针对一个项目一次性投资的方式有可能使投资效率降低, 创业企业的管理层没有约束机制, 所以阶段性投资也是规避投资风险常用的方法之一。

(2) 做好项目筛选

项目筛选是价值发现与风险过滤的过程, 它是成功运作一个创业投资项目的重要前提。在投资前, 创业投资家要对创业企业的状况作一个透彻的分析。

(3) 提供增值服务

为创业企业提供增值服务是规避创业投资企业投资阶段风险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创业投资企业所提供的增值服务 (指对投资能够正确认识并着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 开始珍惜股份制改造的成果, 规范自己的行为, 不断完善公司治理, 以保持企业有较强的竞争力。从而使得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创业投资企业看到本投资企业具有的投资价值, 对其予以投资并在投资过程中不断提供增值服务) , 能够使企业能够顺利的发展, 避免在投资阶段有可能遇到的影响创业企业发展的问题, 有效的规避、投资阶段的风险。

(4) 通过合同来控制投资风险

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契约可以使创业投资家与创业家之间潜在的利益冲突最小化。如何通过合同来化解这些矛盾, 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判断企业价值、确定持股比例:被投资企业在运营中的不确定性可以作为确定其价值的重要参考因素, 创业企业面临的风险大, 就相应降低它的现值, 使风险和收益平衡。 (2) 投资形式的确定:为了获得创业企业创业成功后的高额资本增值, 创业投资企业一般不以债权形式而是以股权形式进行投资。但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 创业投资企业并不是以简单的普通股的形式介入创业企业, 在实务中, 一般采用有特别投票权的普通股、可转换优先股、可转换债券、附加认股权债券的形式来运作。 (3) 反稀释条款:为了保护前期创业投资企业的利益, 创业投资企业在投资于创业企业之前都会与其在合同中签订“反稀释条款”。 (4) 联合售卖权:创业投资企业有权要求一同出售所持有的部分或全部股份。联合售卖条款有助于创业企业的稳定经营, 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增加了创业投资的退出渠道。 (5) 参与、监督条款:在协议中有这些条款可以帮助创业投资企业随时了解创业企业的运营状况, 并通过董事会的安排在创业企业的经营中争取一定的话语权。

三、退出阶段中的风险及风险控制

创业投资的退出是指创业投资企业所投的创业企业在发展相对成熟后, 将投入的资本以股权形态通过某种形式转化为资金形态予以撤回的行为。往往成功退出会给创业投资企业带来巨幅资本增值, 但在创业投资退出过程中, 经常会面临不能退出或不能以理想价格退出的风险。

1、创业投资退出阶段的风险

(1) 创业企业价值骤降

由于市场变化日新月异或技术更新换代过快, 创业企业有可能在创业投资需要退出时市场价值骤降, 大大低于创业投资家的预测, 那么将会使创业投资企业错过最佳退出时机或在退出时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创业投资退出时也可能会受到一国经济周期的影响。若处于经济周期低谷, 创业投资企业所拥有的好项目, 无论是上市交易还是通过产权交易市场等途径进行退出, 都很难获得较理想的价格。

(2) 创业企业不配合创业投资企业退出

由于创业企业或创业企业的管理层与创业投资企业可能存在某些利益冲突点。当创业企业经营超过各方预期时, 创业投资企业可能在一定时机提出以上市方式退出。

(3) 上市门槛高

创业投资企业所投项目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 寻求在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而我国的创业板迟迟没有建立, 中小企业板上市条件与主板市场并无明显区别, 使得寻求上市进行退出难度非常大。

(4) 产权交易市场弊端明显

产权交易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创业投资退出的途径之一。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同时也阻碍了创业投资通过产权交易市场退出:产权交易市场过于分散, 国家对产权市场的健全尚缺乏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策引导;市场定位不明确;非证券化的实物形态交易的方式主要表现为, 使得它的许多功能难以发挥。

2、创业退出阶段的风险控制

为了规避创业投资在退出阶段的风险, 针对不同创业企业的状况有多种风险控制的方式。

(1) 选择退出方式和时机

创业投资退出是要获得资金安全性和资金的效用最大化, 为了规避退出阶段企业价值骤降等风险, 创业投资家往往要看准时机找到最合适的退出途径。

(2) 通过合同控制风险

为了避免退出时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 对于可以预料到的风险创业投资企业应以合同形式在投资前事先约定好。一般在实务操作中主要遇到的条款有以下几点: (1) 退出条款:如果在资金投入一定时间后, 创业企业仍不能上市或完成转让, 则创业投资企业可以根据协议书中的回购保证条款在某一时间后要求创业企业回购创业投资企业所持有的全部或部分股份或者企业可以根据协议书中的强制转让。 (2) 优先清算条款:当企业被出售、清算或解散时, 投资者可以先与其他股东收回其投资, 并且该条款设置的收回金额可以是投资的一倍或几倍。

(3) 拓宽退出渠道

首先, 我国政府应加快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步伐, 推出更加灵活的创业板市场, 并针对我国资本市场现状,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引导和鼓励创业企业到海外创业板市场尤其是香港创业板上市, 解决中小高新科技企业资本退出的难题。

其次, 还要充分发挥产权交易市场的作用。使产权交易的品种不断扩大, 不仅要发展物权交易, 还要大力发展股权等方面的交易;打破产权交易市场地域分割的格局, 使各地的产权交易市场“互连共通”使创业企业的股权可以在各地产权交易市场上无障碍交易;统一交易规则, 创新监管方式, 保证信息充分披露, 使创业投资企业所持股份可以在一个完善的产权市场流通转让。

四、结论

从长期看, 创业投资是关系到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是新经济的“发动机”。创业投资企业能以资金、管理、服务等支持创业企业的发展, 它们的发展对整个国家和地区产业和整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本文通过将创业投资过程分三个阶段, 分析了创业投资在融资阶段、投资阶段和退出阶段面临的风险, 分别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手段, 当然这三个阶段不是完全独立的, 而是相互交融, 相互联系的, 同样的, 这些风险控制手段也是有一定连续性的, 甚至贯穿整个创业投资过程。只有针对需要加强风险控制, 提高创业投资企业控制风险的能力, 才能促进我国创业投资事业的发展。

摘要:创业投资是资本市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一种创新的制度安排, 有别于一般的投资活动。其运作机理决定了其发展与风险并存的特点。对风险的有效控制成为创业投资成功获得预期收益的关键。本文注重对创业投资在融资阶段、投资阶段和退出阶段面临的风险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 并努力探寻控制创业投资风险的最佳手段。

关键词:创业投资,融资,风险,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安实、王健、沼泽斌著. 风险投资理论与方法. 科学出版社, 2005

[2]、张玉臣著. 创业投资管理.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第一版

[3]、党夏宁著. 风险投资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5

合同管理风险点及控制 篇2

为规范公司合同在签订、履行过程中的管理,防范与控制合同风险,依法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现对公司合同管理中的风险点作以下提示:

一、合同的签订

1、对方主体资格的审查

订立合同前,应当对对方单位的主体资格、相关业务资质、资信能力、履约能力进行调查,不得与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单位(如项目部、业务部、分支机构等)签订合同,不得与不具备履行合同必须具备相应资质(如房地产开发资质、建筑施工资质、广告经营资质等)的单位签订合同。为此,公司应在合同谈判前取得对方的经年审合格的营业执照和资质证书复印件(加盖对方公章)。

公司一般不得与自然人签订经济合同,确有必要签订经济合同,应经公司法务部门同意。

2、对方履约能力的审查

公司不得与对方单位签订与该单位履约能力明显不相符的经济合同。根据合同的性质,可以从对方单位的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最近一期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对方单位的员工总数、荣誉证书等方面,对其履约能力做出综合判断。

3、本方履约主体资格和履约能力的审查

签约前公司应审查自身作为相关合同方的主体资格是否符合,是否具备相关经营资质,是否具备相应的履约能力。需要相关部门配合的是否已经协调妥善,如,合同拟约定的资金支付计划,是否已由财务部门认可可行。

4、合同的形式

公司订立合同,均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订立正式的合同书。由于传真件的证据效力在法律上存在不确定性,有关书面合同签署后必须取得合同原件,并妥善保存。

5、合同的起草权 广大律师事务所/广业/合同管理风险点

对于重大合同,公司应尽量争取合同起草权,并尽量使用公司拟定的合同示范文本。这样的话,可以在合同谈判过程中争取有利的谈判地位,并有利于公司合同管理和审批的效率。

6、签订合同前的批准和授权

按规定须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才能签订的合同,必须经批准后才能签订。按公司章程和法律规定必须由公司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决定才能签署的合同,必须取得相关决议后才能签订。比如,《公司法》规定,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

7、合同签订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7.1 合同签署前应仔细检查、核对合同各条款,确保所签署版本是最后定稿版本。

7.2 在正式签署的合同文本中,应尽量避免过多空白,以避免少数不诚信的单位在合同签署过程中擅自增加合同的内容。

7.3 公司与对方单位拟签订的合同,一般应先交由对方单位签名盖章,然后再由公司签名盖章。本方应要求对方盖章时使用公章或合同专用章,不得接受其他形式的印章(如业务专用章、财务专用章、部门章)在合同上盖章。

7.4 为避免少数不诚信的单位在合同签署过程中擅自更换合同的内容,合同签署时双方都应盖骑缝章。

7.5 除非对方单位法定代表人亲自签署合同,其他授权代表签署合同必须提供加盖公司公章和法定代表人签名的授权书。属重大合同的,即使是对方法定代表人签署,也应要求对方提供其董事会批准及授权的决议。

7.6 为防范经济合同诈骗的风险,对方代表在合同上签名时,应由本方经办人员见证其亲笔签名,签名人员的身份证复印件应留底备存。

7.7 合同经双方签字、盖章后,按法律法规规定或合同约定必须办理鉴证、广大律师事务所/广业/合同管理风险点

公证、批准手续的,应及时办理。

二、合同的内容

合同条款应当尽量按照国家或公司制定的示范文本和公司编制的指导手册来起草。

1、当事人的名称、住所

合同抬头、落款、公章与对方营业执照载明的当事人的名称、住所应保持一致。

2、合同标的

合同标的应具有唯一性、准确性,买卖合同应详细约定规格、型号、产地、等级等内容;服务合同应约定详细的服务内容及要求;对合同标的无法以文字描述的应将图纸作为合同的附件。

3、数量

合同应采用国家标准的计量单位约定标的物数量。对于长期合作合同无法约定确切数量的,应约定数量的确定方式(如订货单、送货单、分合同等)。

4、质量

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的,应约定所采用标准的代号;对于可以用指标描述的产品应约定主要指标要求;凭样品交付的应约定样品的产生方式及样品封存方式、地点。

5、价款或报酬

价款或者报酬应在合同中明确,采用折扣形式的应约定合同的实际价款;价款的支付方式如支票、汇款、信用证、现金等应予以明确;价款或报酬的支付期限约定应当明确可行。

6、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合同履行期限应具有确定性,难以在合同中确定具体期限的应约定确定履行期限的方式。广大律师事务所/广业/合同管理风险点

合同履行地点应力争作对本方有利的约定,如买卖合同一般约定交货地点为本方仓库或本方的住所地。合同履行地的具体地名应明确至市辖区或县一级。

7、承诺与保证条款

对于公司经合理调查仍然未能了解的标的物或目标企业的情况,可以通过承诺与保证条款要求对方兜底,从而减小交易风险。比如,股权受让方可以视需要要求转让方承诺与保证“除双方认可的审计报告确认的目标企业债务之外,不存在任何其他债务、责任和或有负债,否则转让方应当向受让方作出足额赔偿”;“法律法规规定的目标企业经营必须办理的一切手续、证明、批文及许可均已合法办妥”;如此等等。

8、各方的权利义务

各方的具体权利和义务,是合同内容的重心,应尽量予以明确约定。

9、合同的担保

合同中对方要求提供担保或本方要求对方提供担保的,应结合具体情况根据《担保法》的要求及时办理抵押登记、质押登记等相关手续。提供保证的,应明确约定保证的范围和保证期间。

10、违约责任

10.1 违约责任条款应尽量明确,以使违约救济的方法具备可执行性。建议结合各方的权利义务分别约定违约责任。

10.2 约定赔偿损失的,对于赔偿范围应尽可能穷尽。对于非知识产权类合同,如需对方赔偿本方追偿损失所发生的律师费、差旅费等,应有明确约定。

10.3 约定违约金的,不可过分高于可能造成的损失,否则在诉讼或仲裁过程中可能被司法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予以减少。

11、合同的解释

合同文本中所有文字应具有排它性的解释,对可能引起岐义的文字和某些非法定专用词语应在合同中进行解释或定义。广大律师事务所/广业/合同管理风险点

12、保密条款

对于涉及保密信息的合同,应当约定保密承诺与违反保密承诺时的违约责任。

13、通知条款

为保障合同履行过程中通知送达的效力,应明确当事人的联系地址、邮编、电话等信息以及有效送达方式(一般包括派员亲送、快递邮寄、数据电文等方式)。

14、解决争议的方式

解决争议的方式可选择仲裁或起诉,选择仲裁的应明确约定仲裁机构的名称,否则可能因约定不明导致仲裁约定无效。争议解决方式的选择一般应当考虑司法实践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因素,以及争议解决的效率和成本等。

15、合同的成立时间、生效要件及合同签订时间、地点

合同结尾处应明确约定合同的成立时间、生效要件及合同的签订时间、地点。

16、合同的附件

合同如存在附件的,应明确约定附件是合同的组成部分,并与合同条款具有同等效力。当附件内容与合同条款不一致时,以哪个约定为准,也应予以明确。

17、涉外合同

在起草涉外合同时,应考虑有关国际惯例,以提高双方缔结合同的效率。

三、合同的履行

1、公司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并随时督促对方及时履行其义务。对合同履行中发生的情况应建立合同履行情况台帐。

2、有关合同履行中的书面签证、来往信函、文书、通知等文件应及时整理、妥善保管原件,以备在产生争议时作为证据之用。

3、向对方单位交付标的物、款项、资料或发票时,应向对方索取收条。广大律师事务所/广业/合同管理风险点

4、向对方单位发出通知时,应采取书面形式并由专人送达或快递邮寄,并由对方在通知(或回执)上盖章或对方授权代表在通知(或回执)上签名,并由本方收回妥为保存。

5、对合同履行过程中对方的违约情况,本方应及时查明原因,通过取证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合理、准确地向对方提出违约及要求补救或索赔的报告。

6、当本方接到对方的违约或索赔报告后应认真研究并及时处理、解释或提出反索赔。公司员工不得擅自在对方出具的违约或索赔报告、对帐单等确认类文书上签字盖章,确须确认的,应视具体内容经部门负责人以上领导同意。

7、在履行合同过程中,本方经办人员若发现并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立即中止履行,并及时书面上报部门负责人以上领导处理:

7.1、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7.2、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 7.3、丧失商业信誉;

7.4、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

8、在对方发生合并、分立、改制、股权转让或其他重大事项以及对方的合同经办人员发生变动时,应及时对帐并确认双方债权债务。

9、履行合同约定的向我方付款义务的实际付款方若不是合同签约对方,必须要求实际付款方向我方出具代付款说明,要求合同签约方向我方出具委托付款说明。

10、本方经办人员与本方终止劳动关系或因其他原因发生变更的,本方应在情况发生后尽快以书面告知对方单位,以免本方对该人员之后的行为承担责任。

11、本方内部应做好履行合同的统筹协调,相关各部门均应明确了解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并密切配合完成履约。

投资管理及风险控制 篇3

关键词:风险投资;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一、引言

风险投资是指将资产投向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价值,同时存在巨大风险失败领域的一种投资行为。风险投资最早出现在1946年的美国,以半导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性创新后,个人电脑的广泛应用,风险投资机构从信息产业相关的行业上获得了巨额利润,风险投资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进入80年代后,风险投资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目前风险投资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兴的金融工业。

国内风险投资的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1984年,原国家科委提出了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建议。1985年9月,国内第一家风险投资机构—中国高技术风险投资公司成立。虽然近年来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与风险投资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远未发挥出其支持技术创新和发展中小型企业的应有作用,对于经济增长及其结构调整升级的贡献率远远小于发达国家。然而风险投资是以高盈利为目的的,如何选择风险投资退出时机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对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以及如何预防其退出时财务风险的发生进行研究。

二、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风险投资的退出,就是将风险投资家在对企业价值评估后,将持有的风险企业的资产变现,收回风险投资,以获得高额回报或者更多损失的过程。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是整个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风险投资顺利退出,才能收回原来的投资,并寻找下一个投资机会,开始新一轮的风险投资,从而开始新的循环。所以,风险投资的退出是风险投资运作过程的最后环节,也是获得高额投资回报,实现风险投资目标的关键环节。目前,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主要有四种:

1.首次公开上市(IPO)

首次公开上市,是风险投资最理想的退出方式,是指当风险企业通过风险投资家和创业者的培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后。风险投资家通过风险企业在证券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将其所持有的风险企业的股票出售以实现其价值增值的一种退出方式。

企业成功上市时,风险投资家一般可以获得非常可观的资本收益,因而有动力为企业提供最优的管理增值服务;首次公开发行也使外部投资者具有衡量风险投资公司业绩的标准,为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树立自己的声誉,风险投资公司必然会竭尽全力地扶持风险企业并使其成功地上市。

然而,通过二板市场首次公开发行退出风险资本并非完美无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首次公开发行退出方式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如上市费用较高、受外在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影响大、法律对风险资本退出规定了锁定条款要求在一定期限之后才能完全出售所持股份等。

2.股份回购(MBO)

股份回购是指风险企业收回风险投资家或风险投资公司所持有的风险企业的股份。它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备用的退出方式,当投资不是很成功时采用这种方式。股份回购往往是风险投资公司与风险企业签订投资协议时所设定的一项重要条款,协议规定,当风险企业无法上市或无法转售给其他公司的情况下,风险资本家有权以确定的价格和支付方式要求企业回购风险资本家拥有的股份,或企业有权从风险资本家那里获得回购股份。

股份回购只涉及风险企业或企业家与风险投资公司两方面的当事人,产权关系明晰,操作简便易行;股份回购几乎不受管制,风险资本可迅速退出,并取得合法可观的收益;股份回购对企业管理人员具有特殊魅力,它可以将外部股权全部内部化,使风险企业保持充分的独立性,并拥有足够的资本进行保值增值,预留了巨大的升值想象空间。

3.企业并购(M&A)

兼并和收购是风险投资基金退出投资的另一条主要渠道,当风险企业发展较为成熟,特别是预期投资收益现值超过企业市场价值时,风险企业常常与其他企业合并或被其他企业收购,风险投资公司所持有的股份变成现金或具有更高流动性的证券,实现投资退出,获取风险收益。企业兼并和收购是风险企业无法获得IPO的情况下采用的主要退出途径。

企业并购往往得不到风险企业管理层的欢迎,因为风险企业一旦被一家大公司收购后就不能保持其独立性,风险企业管理层将会受到影响。

4.清算退出

当风险投资公司意识到风险企业缺乏足够的成长性而不能取得预期的投资回报,或者当风险企业经营陷入严重困境出现债务危机时。为了避免各大风险,风险投资家采取清算的方式收回部分或全部风险投资的一种退出方式。

三、风险资本退出的财务风险

1.风险资本退出的财务风险

领先的技术和产品,高水平的管理团队和风险资金投入安排使风险企业快速成长起来。风险资本家需要从快速成长的企业获取高额收益。如果风险资本无法合理退出,导致资本沉淀、固化,无法循环使用,风险资本家后续经营无以为继。风险资本家为了实现风险资本的顺利退出就必须分析风险资本退出时的财务风险,并加以控制。风险资本退出会在以下方面面临财务风险:

(1)风险资本退出的渠道选择

风险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不能及时收回投资,他们的投资回报要通过退出变现,因此选择一个理想的退出渠道对风险投资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风险资本自它投入创新项目时起,也就努力为自己寻找一条便捷、安全,能够获得最大收益的退出渠道,而能否成功地退出也是风险投资能否成功的重要检验标准之一。国内的不完善的产权交易市场、产权交易的专业人士缺乏、金融机构的参与度不高等原因都限制了风险资本退出的渠道选择。

(2)风险资本退出估价方法

风险企业一般均拥有较高的风险,但如果获得成功后投资者又能获得极高的收益,因此在风险投资家眼中,风险企业是一项特殊的“金融资产”,需要对这类“金融资产”能带给投资者的收益进行度量。对于风险投资公司而言,买入的价格就是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的投入,持有年限就是风险资本从投入到退出在风险企业里的滞留时间,出售的价格其实就是风险投资企业股份比例和风险企业市值的乘积。然而,目前对风险企业如何定价却没有明确的方法,市场各方对风险企业的估价具有很强的随意性,难于举出令人信服的观点与看法。目前。我国关于风险投资的讨论多限于定性化分析,缺少定量化研究,导致了估价决策问题上的主观性太强,缺乏相应的科学依据。

2.风险投资项目退出的财务风险控制

在风险投资家将风险资本投入到风险企业时,风险投资家们就已经对风险资本退出的渠道、定价和时机等做出了一个初步的规划。风险投资公司必须依据其在投资后的运营监控中所获取的风险企业成长信息,适时调整风险资本退出规划。因此,风险资本退出的渠道、定价和时机等不是事先就能够准确地确定的,必须依据投资后的风险企业成长状况适时地确定。

首先,风险中心要根据风险企业在日常经营中行业动态和国家政策的变动,对初始设计的风险项目退出计划做出及时的改变。因此,这就要求发现风险中心在计划投资风险企业之初,除了设计一条主要的退出方案外,还应该对各种可能情况进行风险分析,针对可能会发生的情景多安排几种备用方案,以便在原定主方案受阻后能够迅速调整。常用的退出方式有公开上市IPO、并购(M&A)、回购(MBO)、清算。

公开上市IPO、并购(M&A)、回购(MBO)、清算各有优缺点,而这些退出渠道当中公开上市退出风险中心不需要和风险企业确定退出价格外,其它几种方式都要风险中心对退出价格进行商定。

公司清算是指企业由于某种原因需要终止,对其财产、债券、债务进行的清理与处分行为。用清算方式来实现退出无疑是痛苦的,确认风险企业失去了发展的可能,不能给予预期的高回报,就要果断地清算实现资本退出,然后将保全下来的资本用于下一个投资循环。

其次就是退出时机的选择,从风险企业成长周期来看。风险企业处于成熟期将风险资本退出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这个一个实现IPO的最佳时期,也是风险中心所投项目能获得最大价值的最好时机。

在企业快速增长期,这时风险企业家面对企业良好的预期,希望由自己控制企业,而不是听命于风险中心,风险中心也可以见好就收。此时的企业高速发展,对任何投资者都有一定的想象空间,其退出的价格可能比成熟期还要高。因此风险中心可以选择风险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做交易对象,让他们以一个较高的价格将风险企业的股权回购回去。

而在企业的种子期,对于企业出现了技术失败、创业技术人员流失、风险企业资产转移等情况。风险中心都应该及时启动清算程序,降低财务损失。

在风险资本退出决策过程中,退出的渠道、定价和时机就像一个三角形的各边一样相辅相成;只要确定了其中一个选择,另两个选择也就被隐含地确定了。比如,先确定了退出时机,退出渠道和定价也必然随之被确定了。因为在一个确定的时点上,风险资本必须以一个确定的价格从一种确定的渠道实施退出。可见,风险资本退出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控制措施选择具有一致性的特点。

既然在风险资本退出过程中,各财务风险之间具有动态一致的特点,那么风险中心在实际运作中控制财务风险时,在遵循风险资本增值最大化原则的基础上,根据风险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和环境、市场的变化,综合地、灵活地实施财务风险控制。

首先,风险中心要关注业内动态,如果发现可能影响退出方案实施的某外部因素发生重大变化,应该及时地予以调整。因此,计划投资风险企业之初,除了设计一条主要的退出方案外,还应该多安排几种备用方案,以便在主方案受阻后能够迅速调整。虽然,在风险投资公司动态地调整各风险项目退出方案的过程中,财务风险控制的对象也会据此做出调整,从而加剧了不确定性;但是,风险投资公司为了确保自身运营的稳定性,也不会过于频繁地改变各个方案,这就使得财务风险控制的对象在一段时期内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接下来,也是最重要的,由于各个风险项目的退出方案的相对稳定性,风险投资公司就可以对风险资本退出的渠道、定价和时机选择做出预期,然后再综合各个财务风险因素,对不同风险项目的退出方案进行有机的组合,来降低风险资本退出时的总体风险。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风险投资退出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预防其退出时财务风险的发生进行研究。可以为风险投资者做决策时提供参考,提高风险投资成功率,充分发挥其加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完善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促进资本市场和我国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琦伟,冯文伟.创业资本概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胡海峰.风险投资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4—5

[3]王庆明.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的研究.金融经济,2006(2):37—41

投资管理及风险控制 篇4

一、社会资本投资的模式

1. 社会资本投资的两种模式。

模式一:民间抵押借贷。近年来, 在徐州民间资本市场出现了大量的抵押贷款服务公司, 以“有钱的来放款, 有房的来借贷”旗号进行投融资业务。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这种民间资本投资理财公司能够及时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 其主要运作模式是抵押贷款。

抵押贷款模式具有安全、快捷、高效的特征。中小企业办理抵押贷款的必备条件是: (1) 提供企业融资借款用途说明书; (2) 提供证明材料, 包括营业执照、公司章程、董事会决议、法人任命书、身份证、公司基本账户、纳税凭证、财务报表、房屋所有权证、国有土地使用权证; (3) 根据情况需要第三方 (企业或个人资产) 进行担保。

中小企业抵押贷款的办理程序:借款人提出申请→受理→抵押标的物评估→审批→签订合同书→合同公证→办理并完成房产抵押登记→发放贷款→到期还款→注销房产抵押登记。

抵押贷款模式要对中小企业抵押标的物进行评估, 然后在抵押标的物权属登记部门办理冻结, 抵押期内不能转让。抵押贷款模式的核心是提供抵押贷款的中介公司操作整个流程, 风险由中介公司全程控制。律师全程跟踪服务, 通过冻结借款人的抵押标的物的所有权 (通常以抵押标的物评估价值的50%放贷) 进行风险评估、预防和控制。在抵押贷款模式中, 中介公司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 一般按照借款额的3%向借款人一次性收取费用, 替放款人定期收取利息。如果借款人不能履行偿还本息的义务, 中介公司则通过司法程序拍卖抵押标的物以偿还本息。抵押贷款模式的借款利率应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

模式二:社会担保贷款。社会担保贷款具有政府注入风险储备金的属性, 其特征是贷款期限长、资金规模较大、风险较低。社会担保贷款模式的业务流程和抵押贷款模式业务流程一致。

现以SB中小企业担保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SB担保公司”) 为例进行说明。SB担保公司是经江苏省徐州市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并注入担保基金, 以公司化运作经营、政府监督监管的多元化综合投资担保服务机构。在政府大力支持和金融体制创新的背景下, 该公司的担保能力已超过一亿元, 是江苏省担保协会会员、徐州市担保协会副会长单位。

SB担保公司进行社会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有: (1) 利用公司的担保能力配合金融部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 (2) 利用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 融集社会闲散资金, 为优质的中小企业提供社会资本的借贷担保服务。

2. 投资担保公司与抵押贷款服务公司的区别。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企业性质不同:担保公司是由政府部门批准并注入担保基金, 以公司化运作、政府监督监管的准金融机构;抵押贷款服务公司属于社会中介服务机构。 (2) 资本实力不同:担保公司注册资本为3 000万元;抵押贷款服务公司注册资本一般只需10万元。 (3) 服务产品不同:担保公司以自身资本实力和政府风险储备金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担保, 属国家认可的金融服务;抵押贷款服务公司只为民间投资者与借款者提供中介服务。 (4) 风险控制不同:担保公司为投资者提供全额全程担保, 即投资风险由担保公司全部承担;抵押贷款服务公司只为投资者提供中介服务, 投资者的风险完全由自己承担。 (5) 投资收益承担的风险不同:担保公司年收益率在10%~12%之间, 收益稳、风险低;抵押贷款服务公司收益率在10%~15%之间, 存在一定的风险。

二、社会资本投资风险分析

通常, 科技型中小企业筹措资金有五种渠道:自有资金、商业银行借款和抵押贷款、战略投资伙伴的资金、风险投资及民间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阶段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筹资选择。我国银行业比较习惯于支持大企业和大项目, 在支持中小企业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适应。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不争的事实,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不是因为外部资金紧张, 而是本身的风险所致。社会资本以抵押贷款模式或担保贷款模式投入到中小企业中, 产生的风险是多方面的, 风险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中小企业自身。

1. 信用风险因素。

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是社会资本投资首要考虑的问题, 趋利避害是资本投资天生固有的。中小企业平均生存期为2.9年, 资本投资往往是一锤子买卖, 甚至存在恶意赖账现象, 给债权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坏账损失。社会资本投资不论是抵押贷款模式还是担保贷款模式, 本质都是债权投资, 保证资金本息的收回是投资的基本目标。因债务人信用问题产生的纠纷屡见不鲜。社会资本的资金本息一般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数倍, 超出了法律保护的范围, 往往造成债权人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障, 因此社会资本除承担信用风险外, 还要承担因此产生的法律风险。

2. 项目投资不确定性。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项目大多缺乏清晰的项目说明书、计划书和专家的可行性评估报告。投资项目经历建设期后能否在回收期内实现预期目标, 市场的变化和经济、法律以及政策的变动, 最终会影响社会资本的回收。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稳定持续的现金流和成熟的商业模式, 在遭遇资金链断裂的困境时, 往往因为缺乏资金链应急保障机制, 产生连锁反应最终破产。显然, 社会资本承担的风险超出了其可承受的范围。

3. 沟通的障碍和报表数据的失真。

我国缺乏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信息不对称导致中小企业与投资者沟通不畅。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不善于或不能提供社会资本投资需要的会计信息;会计报表存在多种版本, 会计报表不能反映公允的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标。到期偿还本息时, 担保贷款或抵押贷款不能延期转贷, 这很容易造成中小企业的“急刹车”, 使其重新陷入资金困难和信用危机的恶性循环之中。

4. 中小企业规章制度的缺位。

中小企业通常存在公司治理结构缺失的问题, 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 导致个人权力高于董事会, 决策过于随意, 这使得中小企业内部矛盾十分突出。投资者和债权人最担心中小企业内部分崩离析, 内部人相互牵制, 因为这样的企业其风险是不可预见的。

三、社会资本投资的风险防范与控制

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在扩大就业上能够起重大作用的还是中小企业。要扭转经济下滑的趋势, 必须保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社会资本担当着雪中送炭者的角色, 应适应市场变化, 预防和控制投资风险, 秉承中医“上医治未病之病, 中医治将病之病, 下医治已病之病”的理念, 实现中小企业和社会资本借贷中介机构双赢的目标。

1. 上医治未病之病———风险评估。

首先做好中小企业家的品质风险评估工作。中小企业家如何才能得到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赖, 这与其个人的品质、行为有着必然的联系, 投资前的风险评估主要看“三品”:一是中小企业的“一把手”的人品怎么样;二是产品销售情况, 虽然订单减少了, 但是在国内外市场上是否还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三是抵押品的质量, 其抵押品是否管理得当, 质量有无保证。其次做好抵押标的物的风险评估工作。一般科技型中小企业会用专有知识技术、专有知识、许可专利或版权做质押。社会资本借贷中介机构应运用这些来开拓市场, 对中小企业进行恰当的净值调查, 帮助中小企业融资。

2. 中医治将病之病———风险全过程实时监控。

社会资本的投资要保障资金的安全, 因此应对借款人抵押或担保的手续、程序以及资金的用途和去向进行实时动态管理。具体来说, 社会资本借贷中介机构应关注中小企业决策是否理性, 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的决议是否履行, 了解中小企业是否聘用了敬业、专业的CFO, 是否做好了到期贷款转贷的工作。

3. 下医治已病之病———颁布配套的法律政策。

政府应通过法律、行政法规允许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 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鼓励各种担保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 鼓励中小企业依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性融资担保。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各类依法设立的风险投资机构增加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 建立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 实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 建立健全社会资本借贷中介机构机制,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建立高效率的社会资本投资评估机制, 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的支持。为社会资本和中小企业资金对接提供平台, 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担保和再担保平台, 帮助社会资本借贷中介机构洽谈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环保科技项目转化的优质中小企业。

此外, 政府应鼓励各类社会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企业诊断、信息咨询、投资融资、贷款担保、产权交易、法律咨询等服务。银监会应组织各行各业的专家为中小企业贷款授信委员会聘请委员, 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阶段、相关风险及收入进行分析。社会资本借贷中介机构应与各行各业的专家进行长期的战略合作, 加大对处于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 解决具有高附加值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注】本文系徐州市科技局社会发展基金资助项目 (项目编号:XJ08078) 及江苏省教育厅课题 (项目编号:08sid-7900056) 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投资管理及风险控制 篇5

摘要:

当今社会,财务风险管理备受企业重视,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越来越快,不仅要重视财务风险管理方法和程序的研究,而且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财务管理可以实现规模效益,但我国固有的经济体制导致企业财务战略缺失或尚未有效实施,严重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充分认识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借鉴国际研究经验和成果,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积极拓展财务风险理论研究的领域,是我国财务风险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更是带动我国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提高的迫切要求。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控制;战略;

引言:

当前经济形势瞬息万变,企业的生存发展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大。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财务风险管理就是要求企业不断调整自身的经营战略,在全面认识和把握风险的前提下,预防和避免各种不应有的损失,使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壮大和发展。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而使企业利益受损失的可能性,是由负债筹资所引起的股东收益的变化和偿债能力的下降,以及由财务信息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其他风险。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它贯穿于企业财务活动的整个过程。

正文:

一、财务预算对于规避财务风险有重要作用

1.财务预算能够有效规避企业筹资风险与投资风险。

就企业的筹资与投资活动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而言,关键是处理好资金的结构问题。一般来说,在企业的各项资产中,流动资产越多,其流动性越好,但盈利能力就会降低,短期负债的资本成本较低,相应的财务风险较大。在进行财务预算时,首先要考虑公司的业务状况来安排企业资金的使用,并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做出选择,同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来安排公司的财务结构。

2.财务预算能够有效规避企业资金回收风险。

就企业资金回收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而言,重点是对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企业在进行财务预算时,一方面,借助预算机制与管理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公司对应收账款的有效回收,并保持其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在财务预算时,要注意对应收账款时间上的安排,以及其对现金流的影响。若公司财务状况不佳,坏账的可能性高,现金流动状况差,财务预算就应当减少各项开支,把成本控制作为企业预算管理的核心,以增大现金流入量为目的。

3.财务预算能够有效规避企业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是企业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二者既有联系又相互矛盾。规避收益分配风险要从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两方面开始,在编制财务预算时,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收益留存和利润分配政策,采取适当的利润和现金分配方式,保障现金流入与流出的配合与协调,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二、应加强无形资产风险管理

1.无形资产的识别

无形资产风险的识别是指通过密切关注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中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重大经济变量的变化,从定性的角度运用各种方法全面剖析企业经营活动可能面临的各种无形资产风险及其形成原因。它是无形资产风险全面管理的起点,无形资产自身的特殊性以及无形资产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经济决策的风险。

2.无形资产风险的评估

无形资产风险评估是在无形资产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无形资产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损失

程度进行评估,为选择无形资产风险管理策略做准备。从理论上讲,发生损失的概率越大,无形资产风险也越大;发生损失的概率越小,无形资产风险也越小。

3.无形资产风险的控制

无形资产风险控制是依据无形资产风险管理计划以及实际发生的无形资产风险事件和随时进行的风险识别结果,在无形资产风险发生时实施风险管理计划中预定的规避措施的过程。

三、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对策

1.树立人本化的理财观念,充分协调好各相关利益者之间的财务关系,选择合适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

企业的每一项经济活动都是由人发起、操作和管理的,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创立新的财务管理模式与理论,以适应人本化理财观的要求,协调好利益相关者各方之间的财务关系。一般认为,对核心层企业宜采用集中管理财务体制,对紧密层企业宜采用分散的财务体制,即由集团总部做出重大财务决策,由紧密层企业做出次要的财务决策及执行总部决策,对半紧密层企业宜采用受控制的分散的财务体制,即总部通过内部制度来间接影响或控制下属企业的财务决策;对松散层,协作层企业则采用完全分散的财务体制。也就是我国现今执行的财务核算管理委派制度,且要层层监控,以便使财务管理目标顺利实现。

2.规范财务信息体制,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收集决策所需信息。

将公司财务的整个过程进行规范,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汁制度的前提下,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标准财务信息系统。只有在统一标准下产生的信息,才可以被更快捷地汇总,并具有更高的可比性,使信息达到充分地共享和有效地利用,帮助决策者了解、管理公司,做出合理的决策,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同时财务决策需收集大量数据,如历史数据,政策法规、市场动态和前瞻性信息,光靠手工去统计、整理、分析这些信息,显然费时费力,容易出错。利用现代技术收集决策信息,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时间和人工成本,信息也可以通过快捷的通道反映。只有及时准确的信息才真正有效,使公司和公司管理者从中获益。

3.有效利用企业各种资源,尤其要注重人力资源的管理。

在财务管理中不能只看重资金,也不能只注重质量和成本的管理,而应该从更广阔的范围着手,不能仅停留在融资和资本分配的表层状态下。财务管理过程中还应该做好各种资源的管理,比如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企业品牌的管理等。在企业的各种资源中,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最为重要。因此,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中,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尤为重要。但在传统预算体系下,人力资源预算只能转化为直接人工小时而编制直接人工预算和费用预算。这充其量不过是人力资源费用的预算而已,使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会计信息系统存在很大程度的脱节,不利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配置。因此,企业需建立吸引、培养、容留人才的报酬机制,在注重有形资产管理的同时,注重无形资产的创建和管理

4.对企业经营全过程建立有效的财务监管体系。

财务监管体制应包括企业资金的筹措、成本、费用、开支标准和控制、债权、债务管理,财务收支计划、财产、物资的管理、工资的管理、利润的计算和分配、内部审计稽核等,从而使企业财务管理正规化。建立有效的财务监管体系能使财务监管工作有章可循,为财务监测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为此,企业应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经营全过程进行财务监管,如对资本的结构及其增减、对外长期投资及时资本性投资事项,对外担保事项,关键设备物的抵押、财务预算、工资及利润分配方案、经营业绩考核及奖励、成本计划及控制、价格的确定及调整、贷款回收政策、货物采购计划等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财务监管,以保证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

5.加强企业风险管理,促进竞争与合作的统一

实施企业风险管理是针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再监督,以便及时发现并消除风

险点,把风险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与此同时,能够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符合性测试发现内控制度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企业风险管理还能起到预防风险与警示的作用,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内控制度,由相关部门或人员具体实施,事先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把风险消灭在发生之前或萌芽状态,而当风险产生并造成损失时,采取相应措施,发挥风险管理的警示作用。企业风险管理的开展还有助于提高外部审计质量和效率,一方面将有限的资源用于高风险领域,另一方面,降低外部成本,提高效率。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对我国财务管理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根据新的情况,不断建立和引入新的财务管理方法,完善财务管理方法体系。

在完善我国财务管理方法时,我们还应构建以决策为核心的财务管理方法体系。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因为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企业的盛衰成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核心是财务决策,财务预测是为财务决策服务的。财务计划是财务决策的具体化,财务分析是为了发现成绩,找出缺点,以利于今后的财务决策。另外,需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体系。市场经济强调市场竞争,竞争的基本原则就是优胜劣汰,因此,与计划经济相比较,市场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承担着巨大的财务风险,为此,必须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还要不断推广和应用定量的财务管理方法。在未来的财务管理中,数学和计算机将得到广泛的应用,财务决策的数量化也会更加受到重视。为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实现财务管理目标,企业不能仅仅根据大概的估计来做出财务决策,而是要凭数据说话,以数量分析为依据,也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提高财务决策的准确性,使企业财务管理发挥更好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斌。《财务管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2]张樊。《企业财务预算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模型设计》。中国集体经济,2009。[3]杨有红。《中级财务会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4]黄平。《财务预算和财务计划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现代商业,2008。[5]莫渝。《构建以风险管理为主导的电力财务预算》。现代经济信息,2010。[6]赵树基。《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9月。

浅谈建筑企业风险管理及控制 篇6

摘 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经济环境也深受美国次贷危机以及欧债危机影响,作为高成本低利润率的企业深受后金融危机时代影响,建筑企业不仅面临国内物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风险,还面临管理上招投标、合同违约、安全管理等风险。在这通货膨胀环境下,建筑企业也逐步成为一个高风险企业,如何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对提高企业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促使建筑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建筑企业 风险管理 控制

一、建筑企业经营环境及风险

风险指损失的不确定性,指不确定的损失程度和损失发生的概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不同行业的企业,经营特点不同,其经营风险量的大小和风险对企业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风险管理当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当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押后处理。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风险管理就是通过风险的识别、预测和衡量、选择有效的手段,以尽可能降低损失,有计划地处理风险,以获得企业安全生产的经济保障。现实情况里,优化的过程一般很难决定,因为风险和发生的可能性往往并不一致,所以要权衡两者的比重,以便作出最合适的决定。

建筑企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周期性长、规模大、投资多、产品多样性和流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其风险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其他行业,而且其存在方式也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规范和不断完善,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竞争的日趋激烈,建筑企业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加大。建筑企业因施工操作地点不断变动,工程作业人员流动性强,工作环境变化比较大,产品具有个体特征等特点,其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属于高风险行业。如何规避风险,如何进行风险管理在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也就尤显重要。此前央行发布的《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称,2011年,受美国经济复苏缓慢、低利率和“双赤字”等因素影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风险依然存在、地缘政治风险可能蔓延,各国为解决各种危机,都有大量发行货币来缓冲危机的风险,因此而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不断走高,导致物价的不断攀升,物价的上升对于高成本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风险考验。建筑企业如何能在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那就要看施工企业经营者和施工项目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强不强,风险控制体系建立以及认识足不足。

二、企业风险分析

建筑企业的主要风险有通货膨胀风险、现场作业风险、投标报价风险、合同履约风险、结算诉讼风险等等。

1.通货膨胀风险:通货膨胀风险也称之为物资供应风险,由于程项目建设规模大、时间长、投资数额大,材料受市场需求和宏观经济变化的影响。建设工期较长的工程项目,受货币贬值或通货膨胀的因素的影响较大,在建设工程实践中,在发展中国家中价格向上调整的概率远远高于价格下调,有时最终价格调整金额有高达合同总价的8%甚至12%以上,还有因物价上涨导致人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工程施工成本更加的上升,这种成本的上升对于一些一次性承包单价合同来说,物价的上涨将直接导致经营的失败。

2.现场施工作业风险:随着现代建筑高层高难度项目的不断出现,施工作业的难度不言而喻,由此进一步加大了建筑企业施工的难度系数,如前不久上海高层施工作业中的保温层着火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筑施工作业中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随着工程难度的加大,工艺流程的复杂性,其风险也将不断的加大。

3.投标报价风险:在目前建筑市场进入门槛不高,建筑市场“僧多肉少”、竞争不规范的背景下,施工企业往往采用低价中标,而低价中标中蕴含着很大的施工风险,主要表现为投标成本、投标回报以及标价盈利空间的不确定性。

4.合同履约风险:当前建筑市场的竞争激烈导致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存在垫资施工的情况,而施工企业与工程发包方签订的合同因工程类型选择不同、合同条款遗漏、责任义务不清、签证索赔不明确等原因,形成项目施工中的合同履约风险。建筑工程也是高成本高风险行业,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当建筑工程严重背离经济价值时将出现合同履约风险。

三、建筑企业风险的控制

建筑企业如何有效规避各种风险,要居安思危做到风险分析前置、风险决策要谨慎、风险防范要科学,有效减少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损失,是保证建筑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1.加强物资供应管理,防范通货膨胀风险:对于一次性包死的单价合同,如发包人在原招标文件中未明确工程造价材料成本变动部分的限度,则合同订立时应要求与发包人共同确定一个原材料价格浮动损失承担比例或幅度,当变动条件成立时,承包人有权要求对工程单价进行调整,从而减少施工成本上升带来的损失。再则要想防范物资采购风险,要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单,依法签订供货合同,实行阳光采购,进行内部公开招标,在保证质量的同时,确保降低材料采购成本以及稳定原材料采购价格,将原材料价格成本变动风险分散到供应商来降低通货膨胀风险。

2.强化项目现场管理,防范工程作业风险:在工程施工管理過程中,把工程项目施工安全放在前头,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程项目管理要把质量、安全、工期责任指标分解落实到每一位管理者及操作者,开展标准化作业、坚持动态管理、节点考核,以一次成优确保全面创优,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确保工程质量以及施工安全,从而有效确保施工安全风险及质量风险。

3.理性分析决策,降低经营投标风险:建筑企业应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以及市场环境的研究和调查,认真做好市场调研,对于投标标的应事先全方位、多渠道地掌握工程发包方及其项目的有关资金、立项、审批、招标等情况,掌握国家经济和产业政策,避免工程项目标的受政策调控和限制的现象。对招标文件,应当深入研究和分析,正确理解招标文件内容、发包商目的及要求。全面分析施工项目的各种情况,做到在投标承诺前稳操胜券、兑现各项承诺的应对方案,降低投标风险。

4.严防合同履约风险,完善合同管理、建立风险控制体系:严格合同评审、防范合同履约风险。在合同签订前,必须熟悉和掌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做好招标文件和合同评审,认真研读条款,分析合同文本,全面分析风险因素。通过合同商务谈判,对条款进行查缺补漏,特别是对付款方式和索赔进行约定,以防止商业陷阱,防止垫资施工,当工程进度款被拖欠或工程竣工后结算久拖不决时,要充分运用《合同法》及时向发包商发出书面催告通知,依法执行工程留置权,申请优先受偿的主张,防止工程交付后被动起诉,从而减少损失,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高立法,虞旭清.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实务.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03.

[2]田振郁.工程项目风险防范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0.

探析企业风险及管理控制框架 篇7

风险管理起源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源于美国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成立实现了会计和审计事务的标准化。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出版了第一部审计学意义上的专著《内部控制----协作体系及其对管理层和独立公共会计师的重要性。1979年颁布了《美国上市公司反海外贪污腐败法案》FCPASEC《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报告书》,第一次在建立内控体系中把内部控制法制化。1985年美国AICPAAAFEIIIAIMA联合创建“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两年后成立“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发起人委员会,COSO委员会,1992年发布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形成了现代内部控制最具权威性的框架。2001年安然事件及其后的世通等会计丑闻,催生了2002年7月30日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加大了公司主要管理者的法律责任、高管收入、内部审计委员会、外部审计、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监管。2004年9月COSO委员会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这是标致着企业从内部控制发展到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层面的里程碑。

二、风险的相关概念及主要表现形式

(一)相关概念

风险:是指未来事项的不确定程度。风险价值(VAR):在特定概率水平(置信度)下,在给定期间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流动的过程,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是由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的;它从战略制订开始,贯穿企业各方面。它旨在识别可能影响主体的事项,依据风险偏好来管理风险,以使风险在该主体的风险可接受范围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二)企业风险的主要类型

1.战略风险。与战略、政治、经济、监管和全球市场条件有关的风险;包括声誉风险、领导力风险、品牌风险、以及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

2.营运风险。与组织的人力资源、业务流程、技术、业务连续性、渠道效果、客户满意度、健康与安全、环境、产品、服务、失效、效率、生产能力和变革整合相关的风险。

3.财务风险。因外币、利率和商品期货的波动而产生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

4.灾害风险。可保风险,如自然灾害风险、各种可保责任险、有形资产的损失、恐怖活动。

三、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构成

风险管理框架,包括了四个层面、四个目标和八个要素,其中:

(一)四个层面为:企业整体层、分支机构层、业务单位层、子公司层面

四个目标为:

1.战略目标企业建立内控体系时是以风险管理为基础,这个风险不仅反映了运营同样反映了战略层面。企业战略制定上的正确,会降低企业的整体风险水平。因此,企业在制定战略时要考虑企业与整体的风险承受能力。

2.营运目标营运目标是保证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利用的有效性。如果资产利用是低效的,将导致财务报表资产的价值贬损,诱发管理层在报表上作假的动机。

3.财务报告目标最根本的目的是防止和纠正财务报告的错报、漏报。

4.合规性目标企业在整个运营过程中要建立起一整套内控体系来保证企业的运营符合法律、法规规范。

(二)八个基本要素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管理的推进和实施必须要得到董事会和最高层的认可。高层的风险管理理念、偏好、诚信和道德价值观以及所处的经营环境都极大地影响组织的文化、战略和经营风格。

2.目标设定管理层采取适当的程序设定战略、营运、财务报告、法律遵循的目标,去制定在每个时间段具体要实现什么。

3.事件确认围绕上述4个目标,企业在未来运行中,针对每个目标的实现,可能遇到的风险,评价自身的优势、缺陷、挑战如何去实现这些目标。

4.风险评估分析影响实现前述4个目标潜在的风险危机,去评估危机产生的可能性概率、发生后对组织的影响多大。

5.风险应对对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不同的危机风险,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

6.信息与沟通整个风险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用规范的流程来帮助组织实现上、下、纵、横的有效沟通。

7.监控是风险管理有效实施的支持手段。通过持续的管理活动、个别评价或者两者结合来进行。

四、重点基本要素的具体实施

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首先应进行风险识别,通过相关的风险识别技术来识别影响目标实现的内、外部事项,区分风险和机会。

其次风险评估,主要是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区分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固有风险是指没有建立任何内控体系和管控体系的状态下,企业正常运营所面临的风险。

然后是风险应对,结合风险产生的影响和可能性以及行动的成本和效益来决定风险反应策略,将剩余风险控制在风险容限和风险容量范围内。

五、结语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它是一种管理所有风险和机会而非简单的财务风险和机会的方法,是真正的整体性、集成式、前瞻性及流程导向型的方法、旨在积极或消极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创造、保护和提高股东或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能协调风险偏好与组织战略相一致;提升风险反应决策;减少营运意外与损失;确认并管理多重风险与跨企业风险;更好地抓住机会和改善资本利用。

参考文献

[1]美国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整合框架》.2004.

新时期股权投资风险成因及控制 篇8

关键词:股权投资,风险成因,控制方法

近年来股权投资在市场营运中占据了较大比例, 极大地促进了金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投资者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盈利平台。 作为金融投资的一项内容,股权投资凭借其独特的盈利优势,成为资金持有者们的投资对象。 考虑到市场环境的多变性,股权投资需注重不同风险的防范控制。

一、股权投资意义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各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成为了行业变革的新模式,“股份制”凭借其独特的经营优势得到推广。 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股权投资”丰富了金融经济的运作方式,对投资者与被投资者均有多方面的经济意义。 对于投资方来说,股权投资不仅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也是促进资金利用率最优化的有效方式。 对于被投资方而言,通过向市场投放股票、货币基金等,可以在短时间内筹集到更多的资金储备,为后期经营与规划提供了足够的资金保证。

二、新时期股权投资风险成因分析

从最近几年股权投资市场行情看,股权投资为投资方、集资方等创造了双向性的发展机遇,满足了市场经济资金流工序关系的均衡性。 但是,受到主客观条件影响,股权投资依旧存在着明显的风险性特点,常见风险及成因如下:

(一)主观风险

股权投资主体由投资方、被投资方两大要素构成,前者是资金持有者,后者是资金需求者,投资主体操控失误是引起风险的主要原因。 首先,投资方对被投资企业的经验状况不熟悉,盲目地将资金投入企业, 或对股权项目缺乏详细的预算分析, 导致股权收益分配达不到预定的指标,这些都是投资人决策失误造成的风险形式;其次,集资企业因内控决策失误, 导致日常经营失败, 无法按照合同规定向投资方支出收益, 股权投资方案在规定期限内执行失效。 主观风险发生是由主观判断、决策执行等方面造成的。

(二)客观风险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改革阶段, 金融集资模式依旧存在着许多风险,一些客观因素也会造成股权投资风险,这些与市场环境、国家政策等因素相关。 一方面,市场环境变动引起了股票买卖价格的涨跌, 当股权价格低于投资本金价格时,投资人要承担资金流失的风险;另一方面,国家对金融市场宏观调控之后,银行利率、股票价格、企业决策等均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超出股权投资预期范围之后,势必带来巨大的投资风险隐患。 客观因素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意味着股权投资风险的不可预知性。

三、股权投资风险控制的有效方法

针对传统投资决策存在的不足,无论是投资方或被投资企业,都必须做好投资风险的防控工作。 笔者认为,股权投资风险控制需从优选目标、充分调查、合理预算、科学决策、管理跟进等方面进行。

(一)优选目标

通过多渠道多种方式了解投资对象信息, 从盈利的增长性和经营模式的可持续性角度考虑投资目标的选择。 股权投资追求资本金的安全和长期稳定的回报,理想的投资目标是能为投资者带来持续、稳定、 可观的收益。 选好投资目标的关键所在是寻求盈利性和风险性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二)充分调查

投资者可以委托专业的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财务咨询公司等机构对目标公司进行尽职调查,也可通过在银行、税务、工商部门工作的相关人员,或直接与企业高管进行沟通,对目标公司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充分了解。 投资调查目的是为了掌握足够的信息资料,揭示目标公司的显性和隐性风险,进而提升股权投资的合理性,提升股权项目经营的收益指数。

(三)合理预算

即使是优质公司,假如买入股权价格过高,也还是会导致投资回收期过长、投资回报率下降,不能算是一笔好的投资。 为了防止财务决策失误风险, 投资股权时一定要计算好按公司正常赢利水平收回投资成本的时间,通常情况下,投资回报期要控制在10年之内。 投资方应当对投资项目实施预算调控及收益评估, 可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投资回报。

(四)科学决策

股权投资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 有时在企业之间是为了强化商业纽带关系,影响或控制被投资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如投资上游原材料供应企业或下游分销商等行为。 如果被投资单位出现经营不佳或至破产清算时,投资股东也要承担相应投资损失。 因此进行投资决策时,宜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尽量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和方法进行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切忌主观臆断,盲目行事。

(五)管理跟进

在从投资决策的源头上努力控制投资风险同时, 时刻保持对投资项目所在行业、产业的跟踪及参与企业管理,也是保证投资价值回报的重要手段。 股权投资不同于一般财务投资,需要投资人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管理运作,促进企业成长同时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

四、结束语

我国市场经济正朝着开放性方向发展, 各类商业投资活动越来越多,金融产业股权投资是市场比较热门的投资活动之一。 尽管股权投资为投资方与被投资单位创造了共同效益, 但是其同样面临着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各种风险,强化股权投资风险控制是极为关键的。

参考文献

[1]柏高原.有限合伙制股权投资基金内部治理初探[J].中国经贸导刊,2010

[2]王艳晓,赵会茹,孙晶琪.谈项目后评价在企业股权投资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山西财税,2010

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控制及退出 篇9

1. 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

方建裕在《FDI理论的比较研究:文献综述》中分别从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和金德尔伯格的垄断优势理论、美国学者尼克·博克的竞争跟进理论、英国学者巴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理论以及日本学者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等不同角度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了阐述,解释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

2. 风险管理理论

法国学者亨瑞·法约尔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中最早将风险管理引入了经营管理领域。美国学者威雷特在其博士论文《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中首次对保险给出了定义。之后,奈特、格拉尔和莫布雷等其他学者又对风险管理论进行了补充。

李峰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中对我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成因分别从不可抗力、经济发展走势、经济政策政治化、发达国家“安全借口”等外力方面做出了分析。李峰的分析忽略了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稍显片面。

3. 投融资理论

Cumming&Mac Intosh(2002)研究指出风险资本应该在其给风险资本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退出。在对国外的进行投融资的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方不仅会面对更多的风险,而且在选择退出时机是也很难抓住利益最大化的那一个点。

贾新在《外国直接投资基金在华投资的退出模式分析》中从宏观的角度上对外国直接投资基金在中国的退出方式和退出时机方面做出了比较详尽的分析。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

1. 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需要

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中国的企业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国际分工当中来。过去一些年,中国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在国际分工中出口的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最近几年,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已经失去了优势。纺织、服装和电子配件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从中国转出,逐步在这些发展中国家布局。

有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中表示,中国经济将长期处于“L型”走势,表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态势仍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国内需求下降、劳动力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以及国内供给侧改革的推进等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中国原有的一些优势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已经丧失了优势,急需将国内的过剩产能转移到生产力相对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2. 回避贸易壁垒和非贸易壁垒

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范围内受到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西方发达国家多以原产地原则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设置贸易壁垒。在对中国企业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时,多以印度为代表的其他国家商品的价格进行计算。

2016年5月,欧盟议会通过非立法议案的方式,拒绝履行中国加入WTO时的承诺,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在WTO现行规则下,在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投资设厂生产产品会大大降低其受影响程度。在发达国家或其自由贸易区内投资设厂,生产出来的产品则可以完全忽略掉这方面的问题。

3. 引进优势资源

发达国家一般对高新技术的转让有极其严格的限制,以保障其技术上的垄断优势,向外输出的技术多为其即将淘汰的标准化技术。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收购、并购或者合作的方式与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进行合作,获取国际上第一流的技术。

2010年,吉利控股集团花费了15亿美元的代价完成了沃尔沃轿车公司的全部股权收购。通过收购,吉利控股集团不仅获得了“沃尔沃”这个轿车品牌,还获得了该品牌旗下的生产渠道、销售渠道、技术专利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等。吉利控股集团本身旗下的吉利汽车也因这次收购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

1. 政治风险

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体制一般实施普选,执政党为了获得更多的选票往往会做出为背景及规律的决策。发达国家出于安全的考虑,对于中国国企在发达国家的投资往往要进行特别审查,有更多的限制。投资标的地所在国家或地区无论是由于选举还是其他原因发生政党更迭,其执政方针一旦会发生改变,由于政策不连续性,就会给投资带来潜在的风险。

2014年,万达集团收购了位于西班牙马德里的一处物业进行改造,由于部分市民的反对,项目迟迟无法进行。马德里政府方面一方面想要推动项目进展,促进就业;另一方面又迫于选举的压力,无法履行对万达集团的承诺。

2. 法律风险

中国企业在制定投资策略时往往对投资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缺乏了解,面对与国内完全不同的环境,一旦发生纠纷,便会遇到相应的法律风险。由于财务制度、登记制度以及税收制度的不同,中国企业在外投资面临着极高的违法风险。一些发展中国家,其执政者甚至可以任意变更国内的法律法规,没收外国投资者的资产。

3. 经营管理风险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会面临与国内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在进行经营时如果照搬国内的管理模式,很容易发生“水土不服”的情况。中国企业特别是国企都有其自身的企业文化,在国外如果不能与社会文化不能发生良好的化学反应,便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许多国家的工会对劳动者有极其严格的保护,一旦其要求无法得到满足,很容易出现集体罢工的现象。

与在国内投资相比,国内的商业银行难以对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项目和资产进行评估,中国企业想要在国内进行融资难度非常大。同时,进行海外融资的难度丝毫不亚于在国内融资,这样对企业的经营财务风险管理增加了很多难度。

四、对外投资退出时机的选择

“企业要当儿子养,当猪卖”是华尔街投资界的至理名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相较于在国内投资而言会有更高的风险,因此会有更高的预期收益。

假设市场参与者对所有的信息都是已知的,企业的初始投资为I,在国内投资的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为R1,风险系数为β1,对外直接投资的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为R2,风险系数β2,其中,β1<β2。根据资本的边际效率投资理论:

众多的中国企业对于风险有着不同的偏好,而对外直接的风险显然更高,中国企业应根据其行业特点、生命周期和经营业绩等方面的因素,选择合适的时机退出以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

1. 在行业成熟期择机退出。

在企业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企业能获得最高收益,此时企业所处的行业已经处于相对比较成熟的时期,继续经营下能够获得的剩余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出售公司所得收益的现值相差不多。在某些情况下,投资项目残值的现值甚至会大于其初始投资。投资者如果风险偏好较低,可以选择此时退出,将投资项目出售。

2. 股权价值最高时退出。

国家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2014年,股权投资约占对外投资流量的40%左右。股权投资退出一般有四种方式:股份上市、股份转让、股份回购和公司清理。无论以何种方式退出,投资方都是为了获取最高的投资收益,在投资项目股权价值最高时退出无疑是最为理想的时点。

3. 损失最小时退出。

为了降低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企业对外投资一般会分阶段进行。投资目标地如果出现政治动荡、社会动乱和自然灾害等不可控的风险,中国企业应立即进行风险评估,如不能继续,应立即处置剩余资产,终止投资。

五、政策及建议

1. 政府部门做好引导。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将其获取的关于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等相关情况汇编起来,为国内企业做出投资决策提供相关依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也可以出台相关配套政策鼓励中国企业积极“走出去”,但不能向企业施加压力。

2. 企业应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为了确保对外直接投资的收益,中国企业制定对外直接投资策略的时候应尽可能多的获取相关信息,对项目落地的可行性进行充分的研究,降低投资的风险。中小企业可以跟随大型国企的脚步,待投资目标所在地局势比较明朗时进行跟进投资。

3. 做好突发情况紧急预案。

一旦出现突发状况,中国企业可以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将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方建裕.FDI理论的比较研究:文献综述[M].商业研究,2003/23.

[2]陈家智.风险管理理论综述[J].特区经济,2008/06.

[3]蔡神元,杨开发.产业资金退出时机选择研究[J].求索,2011/01.

基坑工程风险管理及安全控制措施 篇10

随着城市化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 人们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日益增多, 基坑工程成为高层建筑、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必须施工环节。随着基坑开挖规模和深度的增大以及地质环境的复杂多样性, 基坑施工的复杂程度也不断的提高, 因此其自身的工程风险也不断增加, 基坑工程事故也时有报道。基坑工程事故具有突发性, 轻者延误工期、增加投资造价, 重则出现生命损失, 社会影响大。因此如何进行基坑工程技术管理, 尽可能地减小深基坑工程的事故发生率以及灾害损失, 降低控制其风险, 已经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重视和解决的课题[1]。

风险管理思想是在18世纪产业革命时, 起源于金融保险行业, 由被称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的法国著名管理学家法约尔提出。1965年, 风险技术被引入应用到岩土工程领域, 由于岩土工程自身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技术的适用性, 风险分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被广泛的应用于地下工程领域[1]。

本文针对高风险的基坑工程, 创新性地综合应用各种风险分析方法, 克服了某一单一评估方法的局限性, 采用风险管理方法对某基坑支撑围护及开挖工程进行风险管理研究, 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监控, 可供该问题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及方法借鉴。

2 风险管理技术

工程项目实施阶段风险管理程序主要包括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评价和风险监控四个环节, 并且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通过风险计划、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测, 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 对工程实施动态、有效的风险控制和跟踪处理。总结风险管理概述如下[2]:

⑴风险识别:即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识别和归类, 并分析产生风险事故的原因及过程。

⑵风险估计:是给出某一危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其后果的性质和概率, 即在过去损失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对某一或某几个特定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和风险事故发生后可能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做出定量分析。

⑶风险评价:是指在风险识别和风险估计的基础上, 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 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得出项目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 确定项目的危险等级。

⑷风险监控:是指通过对工程项目风险发展变化的观察和掌握, 评估风险危险程度和风险处理策略和措施的效果, 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的过程。风险监控及防范处理是防控风险后果的重要工程技术措施。

3 基坑工程风险评估实例

3.1 工程概况

本场地区内地势较平坦, 土层主要由淤泥质粉质黏土、淤泥、粉砂及下部泥质粉砂岩和白垩系含砾砂岩组成, 地表水主要为附近沿线的鱼塘,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地层中的孔隙水, 在基岩中赋存有裂隙水, 地表水与地下水具有一定的水力联系, 地下水无腐蚀性。总结来讲, 该区域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较为简单, 致灾风险较减小。

本明挖段基坑宽约15.4m至30.6m, 深度从约2.89m渐变至24.2m, 基坑支护结构根据基坑深度不同分别采用800mm厚地连墙、Φ800@1000的钻孔灌注桩+桩间旋喷桩止水以及搅拌桩挡墙的三种围护结构型式, 围护结构顶设置冠梁。基坑内设置内支撑体系, 竖向设1、2、3或4道内支撑, 第一道支撑为0.8m×1.0m的混凝土支撑, 水平间距约6m;其余均为Φ600, t=16mm钢管支撑, 水平间距约3m。

主要的不良地质工程条件为存在可液化的饱和砂层及易坍塌的软土和全风化岩层, 将给基坑开挖支护增加一定的安全风险。

3.2 风险管理方法

风险评估是各种不确定方法的综合应用, 单一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 本文拟将多种方法综合应用, 以减小某一种方法的不足, 使计算结果更加客观。

评估工作分为工程项目资料的调研、风险辨识、风险衡量、风险度计算4步来进行。首先采用WBS-RBS方法对施工进行全面系统地风险辨识;其次利用专家调查法进行风险衡量;最后, 通过层次分析法将WBS-RBS分解结构和专家风险打分值结合起来进行风险度计算。具体评估流程见图1所示。

3.3 维护结构施工风险

基坑围护结构施工风险的RBS分解结构, 如图2所示, 通过对14位专家调查结果进行统计, 求出各指标平均值, 得到围护结构施工风险结果。

结合围护结构施工风险专家调查结果,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的方法, 构造围护结构施工风险判断矩阵, 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并归一化得到判断矩阵的权重向量:

以及最大特征值λmax=7.4321。

并代入一致性指标公式得:

根据计算结果得围护结构施工风险的风险源排序为:既有桥梁变形、开裂>塌孔>渗漏水>桩体强度不足>状体咬合不好>断桩>机械使用类型或故障。

最后得到围护结构施工风险指数为:

3.4 支撑体系及基坑开挖施工风险

支撑体系及基坑开挖施工风险的RBS分解结构, 如图3所示, 通过对14位专家调查结果进行统计, 求出各指标平均值, 得到支撑体系及基坑开挖施工风险结果。

结合支撑体系及基坑开挖施工风险专家调查结果, 根据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的方法, 构造支撑体系及基坑施工风险判断矩阵, 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并归一化得到判断矩阵的权重向量:

以及最大特征值λmax=8.4524。

并代入一致性指标公式得:

根据计算结果得支撑体系及基坑开挖施工风险的风险源排序为:既有桥梁变形、开裂>支撑不及时>施加预应力不符合要求>坑底隆起、管涌、流沙>支撑体系失稳破坏>基坑围护渗漏>坑内滑坡>开挖步序。

最后得到支撑体系及基坑开挖施工风险指数为:F5=W5T×R5==7.38。

3.5 风险评价结果

按照相关风险评估规范及指南文件等的要求, 一般风险源可由施工企业按常规制定控制措施。重大危险源应按照预案、预警、预防等三阶段来制定控制措施。项目风险接受准则与采取的风险处理措施见表1[3]。

根据计算得到的风险指数, 根据表1可以得到基坑工程的风险等级。该基坑工程的围护结构施工、支护体系及开挖施工风险等级均为Ⅱ级, 为中度风险。

4 基坑工程安全措施

通过3.5节得到, 该基坑工程属于Ⅱ级中度风险。通过专门性的施工风险评估, 得出了各项施工的风险指数, 在基坑施工中可采取进一步的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等级, 最大程度保证基坑工程的施工安全。

根据该基坑工程风险源分析, 针对各个风险的权重指数, 可以提出相应的重要控制措施。该工程风险监控的主要措施有[4]:

⑴施工过程中做好地下水位变化的监测工作, 做好基坑降水工作, 保证钻孔内没有水, 保证桩孔桩的质量;

⑵严控施工过程, 保证围护桩施工质量;

⑶土方开挖前及开挖中应加强排水。基坑开挖时应分层、分段对称平衡开挖, 基坑四周应预留三角土护坡, 遵循先撑后挖的原则, 每层挖土厚度不宜超过3m。在支撑未达到正常使用前, 不得超挖下层土方。开挖至距坑底300mm时应由人工开挖、找平并对坑底进行及时封闭;

⑷基坑开挖完成后应及时清底验槽, 浇筑垫层封闭基坑, 减少地基土暴露时间, 并尽快浇筑底板, 形成对侧墙的支撑作用。对各道支撑必须采取可靠的吊拉措施, 防止因墙身变形和施工撞击而发生支撑脱落。

⑸加强施工监控, 并及时反馈设计,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修正设计参数, 必要时可通过增加支护强度, 严格控制土体变形, 保证基坑安全。

5 结论

针对高风险的基坑工程, 本文采用风险管理方法对某基坑支撑围护及开挖工程进行风险管理研究, 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监控措施, 主要结论如下:

⑴创新性地将各种风险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应用, 克服了某一单一评估方法的局限性, 综合应用的方法使得评估结果更加客观真实, 能较好的反映工程风险水平。

⑵通过风险管理方法得到该基坑的总体风险水平, 量化了各风险源的风险大小, 有利于工程技术人员针对性的开展施工。通过风险管理技术, 得到各施工步骤的分先大小, 提出了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将工程风险水平处于可控范围内, 确保了工程安全。

参考文献

[1]黄宏伟.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中的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6, 2 (1) :13-20.

[2]曹卫民, 季晓华.基坑工程的风险管理探讨[J].建筑技术开发, 2007, 8:24-28.

[3]任锋, 刘俊岩, 裴现勇, 陈营明.深基坑工程风险评估的决策支持系统[J].济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2:186-190.

上一篇:绿色财政发展下一篇:数学教学与舞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