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文化、思维差异,开凿英汉互译通渠

2022-10-20

1 引言

试比较以下句子:

要下雨了。It’s going to rain.

王先生我认识。I know Mr.Wang.

上述两组句子可见英汉两种语言差异很大, 两者有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来达意。第一句中中文简单的一个动词“要”字其实就表达了将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而英文必须用it’s going to这个句式才能表达这层语法意义;第二句用“王先生”引导句子, 用的是主题加陈述的方式, 但是在英文的语言要求中则必须用主谓宾的结构构造句子。这种不同其实其根源于英汉语言在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是语言生成的哲学机制。语言实际上是紧紧地附着在思维这个有无限纵深基础上的结构体。” (吕叔湘, 1990) 从语言表达的表层结构, 就可看出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差异。要成为熟练的翻译者, 必须具备必要的双语文化背景知识和源语言思维能力, 必须了解英汉语言在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 知其所以然才能减少翻译策略使用的盲目性, 使比较棘手的语际互译问题迎刃而解。

2 英汉互译背景知识对比的维度:文化、思维

2.1 英汉文化对比

美国翻译理论家E.A.Nida说:“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词义, 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 以至于在不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 任何文本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词语的文化意义是指社会所赋予词语的引申义、隐喻义、借代义、联想义、象征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以及特有的含义。翻译要再现原文语词的文化意蕴, 达到忠实原文的目的, 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

2.1.1 文化心理 (psychologicaly)

语言都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由于文化的差异, 英汉语言在感情色彩上也存在很大差异, 往往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 从而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相互理解与沟通造成严重障碍。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必然对翻译的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

2.1.2 颜色意象 (colour implication)

颜色词在语言文化中并非只是替代各种颜色的符号。受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的影响, 颜色词可联想、比喻、引申、繁衍出许多的意思。有时语言之间又受各自文化、社会的制约, 相互对立, 互为排斥。因而喻意的内容和表达上不可能完全对等。以蓝色为例:

汉语中蓝色令人想起天空、海洋, 给人以辽阔、宽广之感;而英语中蓝色 (blue) 有三种意象: (1) 英语的蓝色 (blue) 常用来喻指人的“情绪低落”、“心情沮丧”、“忧愁苦闷”, 如词组look blue (神色沮丧) ; (2) 蓝色 (blue) 在英语中有时用来指“黄色的”、“下流的”意思, 如:make the air blue (骂街, 说下流话) ; (3) 有时蓝色 (blue) 又有社会地位高、出身名门的意义, 如blue blood (贵族血统) 。

2.1.3 动物意象 (Animal implication)

尽管不同语言动物词的概念意义 (conceptual mean-ing) 相同或相近, 但具有其民族特征的内涵意义 (connotative meaning有时则大相径庭。此处我们主要分析相同动物名称的异义现象。以狗为例:

汉语文化中狗是一种低微的动物。汉语与狗有关的词汇大都含有贬义, 如:走狗、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嘴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这些词眼中含有贬义, 甚至含有某些憎恨之情。

相比较之, 在西方,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 因而英语中有关狗的词汇充分体现了对狗的爱意, 下列俗语就是很好的例证:

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人头上一方天。)

A lucky dog (幸运儿)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以龙为例:

在中国, 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 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 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汉语中龙还是帝王的象征。

西方最早提到”dragon”是在古希腊神话中, 守卫赫拉金苹果树的巨龙dragonLadon是一种恶兽 (Monster) 。所以dragon一词被用于形容凶暴的人, 尤指女性 (a fierce person especially a woman) 。所以Dragon lady就不能翻译成小龙女, 而应译成母夜叉!把亚洲四小龙汉译英时dragon一词就应避免, 我们使用“形象转换法”, 换用lion一词, 译为:Four little lions of Asia!因为在西方人看来, 狮子是“百兽之王”, 是威严的代名词。

2.1.4 其他文化元素 (other cultural elements are also very distinct)

英汉文化之间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差异, 因而翻译时, 值得我们注意的难点还有:生活方式的差异, 交际礼仪文化差异等。参见下表:

早在1990年, 翻译理论家Susan Bassnet和Andre Lefevere就提出翻译学应向文化倾向。英汉词语的意义和文化内涵不等值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翻译时应注意:有时两种语言中表面上似指同一事物或概念的词语, 实际上却是指完全不同的事物或概念;有时词语的基本意义大体相同, 但其附加意义却有相当大的差异 (邓炎昌等, 1994:9-10) 。由于文化内涵的差异同一名称在不同的语言中会唤起不同的形象。在翻译时, 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2.2 英汉思维对比

2.2.1 分析思维与整体思维

英汉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傅雷先生曾说过: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 细微曲折, 挖掘唯恐不尽, 描写唯恐不周, 这两种mentality殊难彼此融合。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对英汉语言结构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反映为: (1) 英语句子重“形合”, 强调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和形态的严谨性;汉语句子重“意合”, 强调内容或表意的完整性。 (2) 分析性思维的英语有明显的词形变化, 靠词形变化组句;综合性思维的汉语无词形变化。

2.2.2 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1) 英汉语有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语序形式来描述同一事物、行为或现象。

Osgood认为语言中有两种程序:自然语序和特意语序——不依时序组句, 往往负载着说话人的句义重点, 兴趣所在, 语气轻重等。汉语主要是自然语序;英语是两种语序兼而有之。如:英语中是先表态后叙事, 而汉语却反之。英语中因果可先可后, 汉语往往先因后果。

英汉民族思维顺序的差异往往反映在观察事物时所取的不同视觉倾向。这种不同的视觉倾向往往导致英汉语言对于同一思维内容采取完全不同的表达方法。其中有视觉倾向的完全相反, 如:汉语说九五折, 英语说”a five percent discount”;汉语说自学, 英语说”self-taught”。还有动作间互换, 如:汉语说看书, 英语说”read a book”;汉语说听电话, 英语说”answer the phone”。还有视觉上侧重点不同, 如:汉语说隐形眼镜, 强调外形, 英语说”contact lenses”或”contact”, 注重方式;汉语说瘦得像猴, 英语说”as thin as a shadow”。如果忽视这些差异, 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误译。

(2) 英汉语对同一事物、行为或现象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语言表达形式。

不同的民族在观察事物时采用的角度不可能完全相同。因而在语言表达上也就有差异。如:汉语用“前”指过去, 用“后”指未来;而英语用back指过去, 用forward指未来。这些情况, 稍不注意就会造成误译。

2.2.3 主体思维与主客体融合思维

西方人重视自然客体, 思维目标往往指向外界, 整个思维是开放型的, 以致英语常用非生物名词作主语。而中国古代唯心主义思想占主导, 重视人的伦理生活, 道德行为, 思维往往指向自身, 在语言上表现为习惯于用人称或生物名词作主语。

由于思维模式偏向上的这些差异, 就要求我们在翻译时要进行主客体句型转换和语态的转换。根据语义逻辑改换或增添句子主语, 相应调整句子语态, 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2.2.4 抽象思维与具体思维

从总体上看, 西方思维方式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抽象表达法在英语里使用得相当普遍。如大量使用抽象名词。汉字倾向于具体, 汉字的演变和发展的历史是汉民族具象思维的最好佐证。汉字字符象形, 它的起源形象是原始图画, 图画形式经演变为象形文字, 表现简单物象。汉语常以实的形式表示虚的概念, 其文学作品能明显地体现这一点。如:《天净沙秋思》

枯滕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前三行诗句中连续使用了九个名词, 并列了九种具象, 萧瑟凄凉之景, 空旷之感从这九个具象中凸现而出, 油然而生, 生动具体地抒发出作者当时的情绪和心境。

在翻译时, 我们应遵循虚实转换的原则。

(1) 虚转实是指对原文中抽象、含蓄或朦胧的词义, 通过释义、补偿等手段, 使词义具体、明确或清晰, 以利读者的理解或译文语句的流畅, 或达到文化移植的目的。汉语没有词形变化, 缺乏像英语那样的虚化手段, 所以汉译英时, 往往需要用比较具体的方式来表达抽象的意义。

(2) 实转虚是指词义从具体转向抽象, 从个别转向一般, 从特殊转向概括, 使译文适合表情达意的要求或行文通畅的需要。如:金罗绸缎译成英语就可虚化概括为clothing。

3 结语

在英汉互译时, 我们要充分考虑到英汉文化内涵和思维模式的差异, 根据译文目标需要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以求翻译到位, 译文通顺地道, 能轻松地被译入目标语读者理解接受。当然只具有这样的意识, 知晓这些翻译方法, 还远远不能成为一个好的译者, 反复进行这类翻译练习一定是必须的途径。

摘要:本文将从文化、思维两个方面, 英汉互译时的背景知识对比入手, 探讨翻译注意事项及翻译方法使用。通过对英汉文化、思维内涵的比较研究, 可使我们更好地掌握语际翻译的能力。

关键词:文化,思维,英汉互译

上一篇:浅谈手风琴集体课的优势探讨下一篇:用互联网思维做好新闻理论知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