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习语看英汉文化差异

2024-05-04

从习语看英汉文化差异(通用12篇)

篇1:从习语看英汉文化差异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承载着大量文化信息.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英语文化,学好这门语言.

作 者:肖长生 XIAO Chang-sheng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外语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刊 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8 “”(1) 分类号:H314 关键词:习语   文化   差异  

篇2:从习语看英汉文化差异

从英汉习语对比分析看英汉文化的差异

本文首先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英汉习语进行了比较,进而归纳了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的差异.

作 者:张铁辉 ZHANG Tie-hui 作者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071000刊 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SOFTWARE INSTITUTE年,卷(期):8(3)分类号:G04关键词:英汉习语 对比分析 文化 差异

篇3:从习语看英汉民族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习语,英汉民族,文化差异

与日常用语不同, 习语用简短精炼的语言将各民族文化中的国情、宗教文化或历史背景等内容加以总结或概括, 因此习语中凝聚着数代语言使用者的心血和智慧, 但是将中文习语与英文习语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在英汉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对中英文习语进行比较研究, 充分了解英汉民族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既有助于扩充英语学习者的文化背景知识, 又可以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1 以名字为基础形成的习语反映出英汉国家在宗教方面存在的文化差异

在以名字为基础形成的习语中, 中英文之间对于以神灵的名字构成习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国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在汉语中与宗教有关的习语多与佛教或道教文化有关[1], 如泥菩萨过河, 自身难保;闲时不烧香, 急来抱佛脚, 或魔高一尺, 道高一丈。但是由于中国人由于历来对神灵怀有极高的敬畏之情, 因此在汉语中几乎没有以某位神灵的名字而构成的习语。例如, 在汉语中, 没有直接以“观音菩萨”“如来佛祖”或其他神灵的名字构成的习语。

在英文中, 由于西方国家的人多信奉基督教, 因此在语言中也有许多与《圣经》有关的习语。此外, 由于英语在发展过程中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2], 因此在习语中有许多以希腊神话人物的名字构成的习语, 对于这些习语的学习更需要读者深刻了解英文文化的背景知识。如:the patience of Job指“极大的忍耐性”, 这一习语中的Job是《圣经·旧约》中《约伯记》 (Job) 的主人公.他对上帝虔诚衷心, 为人正直无私, 经受了上帝的种种考验。由于英语国家中的人们认为世界上没有一个比约伯更有耐性, 所以这一习语便意味着“极有忍耐力的人”或“极有耐性的人”。have the Midas touch表示“有生财的技能或运气”, 这一习语中的Midas是希腊神话中弗里吉亚 (Phrygia) 的一位国王。传说神人赐给Midas一种力量, 任何东西只要他的手一碰就会变成黄金。因此这个习语的基本意思是“具有象米达斯那样用手一碰东西就会变成黄金的力量”, 引申为“有生财的技能或运气”。

英汉语言中有许多以人名为基础构成的习语, 这些习语一般用来形象生动的描述某人或某些事物。在英语中, 同样也有许多由人名构成的习语, 这些习语中也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 如果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或历史发展过程不熟悉将造成对这类习语的理解困难。如:Every Jack has his Jill. (人各有偶。) 在这句谚语中Jack和Jill不是指具体的某一个名叫Jack或Jill的人, 而是对男性和女性的一种通称;cheap Jack指“卖廉价货物的小商贩”;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指“某些对任何事物都知道但却不精通的人”;a plain Jane指“不起眼的女人”;这里的Jane通过借用英文名著《简爱》中的女主人公Jane表示平凡、不起眼的女人, Jane这一人物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对其的熟知程度可等同于汉语中的“诸葛亮”、或“曹操”等人物, 但是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却很难理解Jane表达的怎样的含义。汉语中也有许多以人名构成的习语, 这些人名一般多是人们熟知的知名人物, 而以这些名字形成的习语往往表达了一些新的有深刻寓意的内容, 比如汉语中的“猛张飞”;“说曹操, 曹操到”;“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等。

2 习语体现出英汉国家在历史典故方面存在的差异

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各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流传至今的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 英汉国家之间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发展历程, 形成了具有各自鲜明的文化特点的习语。

例如:a Penelope’s web这一习语的含义表示“永远做不完的工作;缓兵之计。”这一习语来自于荷马 (Homer) 所著的《奥德赛》中, 求婚者趁Penelope的丈夫Ulysses征途尚未归来, 在Ulysses生死未卜的情况下, 该求婚者对Penelope苦苦纠缠。Penelope答应等她为公公织完一匹布料后, 便会在求婚者中选择其中的一位。因此, 她每天夜晚把白天织好的拆掉, 重新开始, 直到丈夫归来。

例句:Mr.Jones made a long speech at the meeting.Everyone else thought it a Penelope’s web. (琼斯先生在会上作了长篇发言, 大家都认为这是故意拖延的策略。)

lay an egg这一习语的意思为“没有取得成功。”这一习语出自英国古时人们玩的板球游戏。在游戏中把没有得分的人说是make a duck’s egg, 因为零分“0”的形状像一个鸭蛋, 所以后来干脆就叫lay an egg。

例句:Sometimes he is a successful speaker, but sometimes he lays an egg. (有时他演说很成功, 但有时并不成功。)

莎士比亚作为世界知名的文学巨匠, 英语中的诸多习语也引用自他的文学作品中。例如:all Greek to me这一短语的含义为“我对此一窍不通。”该习语源自莎士比亚的作品《裘力斯·凯撒》。

例句:He tried to explain how a calculating machine worked, but it was all Greek to me. (他试图向我说明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可是我一窍不通。)

Two may keep counsel when the third’s away.中文翻译该习语的意思为“没有不泄露的秘密, 没有不透风的墙。”该习语源自莎士比亚的《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例句:You’d better tell the truth.You know, two may keep counsel when the third’s away. (你最好说实话。要知道, 没有不透风的墙。)

在汉语中, 源于历史典故的习语数不胜数, 这与中国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发展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原因。例如“周瑜打黄盖”, 其表达的含义指两厢情愿, 该习语出自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相传在三国时期, 东吴的大将黄盖受命诈降到曹操的军营, 为了取信于曹操, 周瑜故意借故痛打黄盖一顿, 让黄盖假装气愤而投敌。黄盖劝曹操将战船连在一块, 给孔明利用火攻创造条件, 最终孙刘联盟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习语比喻没有见过世面的人来到陌生新奇的世界大开眼界的意思。这一习语出自中国的经典名著《红楼梦》中。再如:“王婆卖瓜, 自卖自夸。”表达的是某人自吹自擂, 对自己的东西没有根据地大加赞赏, 以达到骗取他人的钱财的目的。“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 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此习语表达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有可能相互转化。总之, 汉语中的许多习语都是由一些历史典故或民间故事流传而来, 因此这些习语中多含义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于这些习语的学习和掌握需要学习者了解其蕴含的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习语。

3 从习语入手体会英汉文化中蕴含的引申含义

从中英文语言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来看, 语言都是先由劳动人们口头传述之后才有书面表达的, 因此口语是第一位的, 书面语是第二位的[3]。口语是语言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形式。一般来说, 大部分英语习语以口语语体存在的居多。而汉语中以口语形式流传至今的习语也数不胜数。但是在语言发展过程中, 尽管中英文习语在形式上多保留了简单、短小的特点, 但是在其实际表达的意思上却与字面意思大相径庭, 因此对于中英文习语的学习切不可望文生义。

例如:Even if you read French easily, you’ll find it’s anoth-er cup of tea to make conversation in French. (即使你觉得阅读法语不难, 你也会发现用法语对话完全是另一回事) 。句中的an-other cup of tea原意是”另一杯茶”, 在句中的意思应引申义为”另一回事”。

He is all at sea as to what to do next. (他惘然若失, 不知下一步该怎么办。) all at sea原意是”在海上”, 引申义为”不知所措”。

This is a fine kettle of fish!I forgot to bring my cheque. (真糟糕!我忘了带支票。) 句中的a fine kettle of fish作”一团糟”解。

The old man thought that too many people now let good man-ners go by the board. (这位老人认为, 现在许多人把好的举止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go by the board原意为”顺着船舷走”, 现引申义为”落空;失败”。

I’ve already made up my mind.There’s no sense flogging adead horse. (我已经下了决心, 不必再白费口舌了。) flog a deadhorse在此作“白费力气”解。We intend to have a ball at theamusement park today. (我们打算今天到游乐场玩个痛快。) 此句中的have a ball是“寻乐;痛快地玩”的意思, 而不能直译为“有一个球”的意思。

由以上英文习语的使用情况可以发现, 对于英文习语的学习和使用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收集, 由于习语的意思和其字面意思完全不同, 因此在使用这些习语时一定要仔细查阅, 认真研究。在汉语中, 也有许多经过民间口语流传下来的习语, 对于这些习语的理解也不能依靠其字面意思, 且其引申含义与本意完全不符, 这给众多汉语学习者带来了困扰和障碍, 因此对于汉语语言学习者来说, 对于这些习语的学习和运用能够更加精准的把握汉语语言的特点。

例如:汉语语言等级考试中有一道经典的关于汉语习语的考题:

男:那个女孩长的真漂亮!

女:漂亮你个大头鬼!

问:这位女性所表达的意思是:

A.这个女孩是鬼。B.这位女性赞同男性的观点。

C.这个女孩表达了嫉妒和不满。D.不知道。

在对这道题目进行作答时, 许多国外的答题者选择了A或B选项, 这就是对汉语习语的不了解而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理解从而造成了对句子意思理解的偏差。而这道题目如果让中国学生作答则能够准确选出正确答案为C。

例如:她这个人总爱哭穷。

问:哭穷是什么意思?

A.她很爱哭。B.她很穷。C.她总是假装没有钱。

这道题目要表达的意思是“她总是假装没有钱。”但是, 在中国的语言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爱哭穷”这样的习语, 如果读者只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理解必然造成对句子意思理解的偏差。

此外, 中英文在表达同样含义的时候, 所使用的习语却是大相径庭, 因此, 无论是语言的使用者或是翻译者切不可按照自己的凭空想象对英汉之间的习语进行强行的、错误的使用。以表达“爱吹嘘、不切实际”的含义的习语为例, 英文中表达这一意思的习语为“There is nothing like leather”[4], 而中文表达这一含义的习语有“王婆卖瓜, 自卖自夸。”“吹牛皮”等多种说法。语言学习者应该在使用这些习语时多注重英汉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 多进行英汉语言之间的比较研究, 从而达到能够熟练准确的运用习语表达正确含义的目的。

4 结束语

习语体现了一门语言的精华所在, 习语中能够反映出一门语言在发展过程中的民族、宗教、文化及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内容。具有极强的文化表现力, 因此, 从习语入手学习和体会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是掌握英汉这两种语言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千飒, 乔春梅.论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科技向导, 2012 (17) :56.

[2]蒋绍南, 林邦钧.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6) :297.

[3]余琳.从英汉习语看中西文化差异[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0 (5) :74.

篇4:从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关键词】习语 文化差异 自然环境 生活习俗 宗教信仰

在一种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固定短语或是短句会因其在使用过程中的特有效果而被提炼出来构成了该语言中的习语。习语通过其含蓄性、幽默性、生动性等特点使得其所要表明的意思更具语言效果,有时候必须要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来明确其意义。而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都拥有着历史悠久性,自然也会都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因此,英语学习者往往可以从英语习语的学习中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和学习,这对于其真正把握英语这种语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以英语习语为研究对象来探究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一、基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因为每种文化都会随着其所处地域、气候环境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而作为独特文化基因的习语更是将这种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充分予以融入。换言之,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会使得文化在形成和应用中也具有了差异性,可以说,特定的地理环境是造就特定文化的基础,这就使得该种文化中的语言会通过不同的习语来进行表达。一方面,由于英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岛屿国家,其经济发展中势必会注重渔业、造船业、海运业,因此,英语习语中自然会有很多有关海上的事物。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陆地国家,自古以来农业在其生产和发展中都占有着重要地位,因此,汉语习语自然会与陆地关系密切。例如,英语习语中的“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流水)”是用来比喻花钱浪费和大手大脚的,而汉语习语中却是用成语“挥金如土”来表达此种含义的;英语习语中的“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在恶魔与深海之间)” 是表达汉语习语中的“进退维谷”的意思的;英语习语中的“have an oar in everyman's boat (把桨放到每个人的船里)”是用来表示汉语汇习语中的“爱管闲事”的意思的。类似的有关船和水的英语习语还有:“to keep sb’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miss the boat(失去机会)”,“rock the boat(捣乱)”,“all at sea(不知所措)”,“to feel at sea(迷茫)”,“in the same boat(处境相同)”,等等。此外,英汉习语也反映了中西方天气气候的差异。此外,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英语中的“西风”(west wind)相当于汉语的东风,正如英语著名诗人雪莱在其“西风颂”诗篇中歌颂西风一样,在英语中西风具有温暖、和煦的含义,而在汉语中西风却是萧瑟、凄凉的“寒风”。

二、基于生活习俗的差异性

生活习俗的差异性往往也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不同国家具有英各自的民族风俗、习惯的差异性,在对待很多事物的态度和观点上也是具有极大差异性的。

西方文明具有向外探寻以及强烈的战胜欲和征服欲的特点,这就形成了英美人重开创、求进取以及大胆冒险的人生观,这就会在诸如“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的习语中得以体现。而英语习语中的“Bread is the staff of life.( 面包是基础)”就体现其实用主义的生活观,“Money talks(钱是一切”则体现了其追求物质利益和功利主义的特点。而在汉语习语中,往往是要强调“集体主义”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与英语国家人的不同之处。再以对待动物的态度上为例,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往往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就会出现很多有关“狗”的英语习语,例如:“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rain cats and dogs (下倾盆大雨)”、“the dog days of summer (三伏天)”、“work like a dog (努力工作)”,等等。然而,在中国文化中,由于“狗”常常当成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其在汉语习语中就会常常被赋予贬义,例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口里吐不出象牙”、“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丧家之犬”,等等。在中国习语中往往会发现诸如“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样赞美兔子聪明和敏捷的例子,然而,在英语习语中兔子成为了胆小的代名词,因此,“as timid as a hare(像兔子一样胆小)”就会用来表达汉语中的“胆小如鼠”的意义。再如,英语习语“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是用“打”来的概念来表达汉语中的“半斤八两”之意的,这些都是英语和汉语的生活习俗差异性所造成的。

三、基于宗教信仰的差异性

宗教的一种具有伦理观点的代表,它是维系一个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该社会特定文化中的重要核心。每个国家的宗教信仰也具有极大的差异性,这就在该国语言中得以体现和反映。在西方许多国家,长期以来它们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因此,基督教巨作《圣经》是很多英语习语的来源。例如:“Adam's Apple(喉结)”,“the apple of the/one's eye(掌上明珠)”等等。而汉语中的习语往往会凸显其佛教信仰的特点,诸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等等都是一种很好的体现,可见,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已经根深蒂固了。

综上所述,对于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不能仅仅是局限于对于其语音和语法知识的学习,还应该是包含于对于这种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及社会风俗习惯等知识的获取。而习语的学习正是凸显其语言精华之所在,如果不清楚习语的文化背景或是仅仅从字面上进行解释和翻译,就不是真正得以把握。

参考文献:

[1]车庆华.从英汉动物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中国校外教育,2011(6).

篇5:英汉习语文化翻译论文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本文所要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美车哲学教授H.p.Grice在他的Meaning一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两种。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这就是Grice的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理论的基础。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由此出发,本文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所反是非曲直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

“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3、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4、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棗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从瞿秋白的“等同概念”,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

篇6: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互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互译

为了使人们充分了解两种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互译,从生存环境、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历史典故五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

作 者:武文芳 罗映兰 Wu Wenfang Luo Yinglan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公共课部,41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分类号:H3关键词:英汉习语 文化差异 翻译

篇7:英汉动物习语之文化探析

英汉动物习语之文化探析

动物习语在英汉语中有广泛的应用,英汉语中的文化异同之处也同样反映在其丰富的动物习语中.文章对英汉动物习语中蕴涵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全面地比较,归纳出其中的.异同,并探讨了它们产生的根源.最后强调:英语学习者应重视英汉动物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并在跨文化交际中灵活运用.

作 者:周燕宇 作者单位:怀化学院基础部,湖南怀化,418008刊 名: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MEDICAL UNIVERSITY年,卷(期):200810(2)分类号:H31关键词:英汉语 动物习语 文化 比较

篇8:从习语看英汉文化差异

1 什么是文化不对等

文化不对等又叫文化不等值。所谓“文化等值”是指译文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传递原文所携带的文化信息, 力争做到译文的字面意义、所指意义与联想意义接近原文, 尽可能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近似的感受。 (陈俊林, 《教学研究》, 2004) 陈俊林曾从地域文化、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文化、思维差异五个方面来分析文化的不对等现象。而笔者认为思维差异这一方面是由以上四个方面的原因综合形成的。因此, 笔者试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这四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2 中西文化的不对等性

2.1 习语反映生活环境的不对等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各国的历史、地理位置及地域环境的差异, 使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从而形成不同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模式。例如, “spend money like water”对应的汉语意思是“挥金如土”而非“挥金如水”, 同一习语在英语和汉语中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 其原因在于两种不同的语言所依托的文化不同。众所周知, 英国是一个岛国, 四面环海, 在伊丽莎白时期, 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水在英国历史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属于农耕文化, 人民在大陆上世代繁衍, 过着农耕生活,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所以在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 而在汉语中并不是完全对等。再如, 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Ode to the West Wind (西风颂) 是对春天的讴歌。但是在中国, “春天的风”是东风而非西风。为什么会出现东风和西风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向呢?究其原因, 不难发现, 英国地处西风带, 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受盛行西风的控制, 所以用西风来象征春天再合适不过了。但是中国地处欧亚大陆, 属于季风性气候, 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变化。春天刮东风, 所以在中国用东风来形容春天的风。

2.2 习语反映风俗习惯的不对等

与动物有关的英汉习语的不对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风俗习惯的差异。例如, “lucky dog”译为汉语是“幸运儿”。如果不懂其中风俗习惯的差异把它译为“幸运狗”就会受人以笑柄。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不对等性呢?因为在西方国家, 狗被看作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在家中也会装有专为狗设置的电话报警器。如遇危险, 狗会直接按压特制电话报警。所以在英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也大多都含褒义。例如, “Every dog has its day (人人皆有得意日) ”, “work like a dog (指一个人努力地工作) ”等。但是在中国, 人们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鄙视阿谀奉承的人, 认为狗通常具有这种摇尾乞怜的特性, 所以狗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令人生厌的动物, 于是就出现了诸如“走狗”、“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等一系列负面词语。虽然近几年狗的地位有所改变, 但是狗的这种形象在汉语言文化中根深蒂固。所以在使用英汉习语的时候要考虑到文化的差异, 力求在两种文化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再如, 在汉语中, 与龙有关的习语大多都寄予了美好的愿望, 如:“龙凤呈祥”、“龙马精神”、“龙飞凤舞”、“龙腾虎跃”、“望子成龙”等一些列成语。而在西方国家, 人们认为龙是邪恶、暴力的象征。例如:“the old dragon (魔鬼) ”、“chase the dragon (吸海洛因) ”、“dragon’s teeth (互相争斗的根源) ”等习语。从这些习语中就可以看出来, 龙在中国是吉祥的动物, 能呼风唤雨, 无所不能。它是尊贵的象征, 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古代皇帝也自称为是“真龙天子”。但是龙在《圣经》中是撒旦魔鬼的化身, 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 而《圣经》又是基督教唯一的宝典, 所以在英语中龙具有邪恶之意也就不足为奇了。

2.3 习语反映宗教信仰的不对等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习语中, 比如说, 在英语中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天助自助者) ”,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 “God bless you (上帝保佑你) ”而在汉语中有“借花献佛”、“佛光普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等习语。为什么会出现“god”、“佛”这种不同的称呼呢?追根溯源, 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 基督徒认为上帝是永恒的存在, 创造和治理世界。相信上帝是万能的, 上帝能够带领劳苦大众脱离苦难, 得到灵魂的救赎, 来世升入天堂。上帝在西方人的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佛教在中国历史悠久, 它倡导生死轮回, 缘起缘灭随遇而安, 佛教的来世论也让很多中国人甘愿受苦一生来换取心中的来世。信仰佛教的中国人也为数不少, 所以英汉习语中有这些不同的称呼也就不足为奇了。

2.4 习语反映不同的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历史典故, 与历史典故有关的习语也数不胜数。例如:“指鹿为马”、“四面楚歌”、“望梅止渴”、“乐不思蜀”、“完璧归赵”、“秦晋之好”、“三顾茅庐”等。看似简单易懂, 实则意蕴深刻。例如, 指鹿为马是指在秦二世时, 发生在赵高、秦二世和众大臣之间的故事, 比喻故意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英语习语中也含有一些历史典故, 并且大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例如, “a Pandora’s box (潘多拉的盒子) ”, “a Yudas kiss (犹大之吻) ”, “poor as Job (一贫如洗) ”、“the scapegoat (替罪羊) ”这些习语都有一定的历史典故, 看似简单, 浅显易懂, 但是意义深远, 不能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和翻译。

3 结语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 是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富有人民性。它体现了中西文化在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四大方面的不对等。只有从这四个方面对中西文化做深入了解, 才能理解习语的深刻含义。同样, 通过习语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西文化。

摘要:习语是语言的精华,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文化是最具生命力的文化。习语能够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英汉习语进行举例分析, 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四个方面揭示中西文化的不对等现象。

关键词:习语,中西文化,不对等

参考文献

[1]曾新.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2]赵朋亮.从中西熟语的翻译看跨文化背景下思维的相似性[J].渤海大学学报, 2010.

[3]陈俊林.谈英汉熟语翻译中的文化不等值现象[J].教学研究, 2004.

篇9:从习语看英汉文化差异

关于翻译的标准, 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但中心要旨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 保持原作的风格, 重视反映原作的风貌。翻译是再现原作的过程, 能忠实再现原作的全部内容和特点的译文就是好的译文。在习语的翻译上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直译

直译就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 在译文中保留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各民族的文化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具有共性的东西。也就是说, 由于人们在感情, 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 英汉习语中也会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相近, 隐含意义相同, 也就是说习语所表达的实际意义相同, 可以互译。如Easy come , easy go 与汉谚“来得容易, 去得快”, To be on thin ice 与“如履薄冰”,a drop in the ocean 与“沧海一粟”, to be out at elbows 与“捉襟见肘”, at sixes and sevens 可以译为“乱七八糟”等。

有时有的习语的比喻、形象可能对读者比较生疏, 但由于它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 或明显的民族、地方历史等色彩, 宜采用保留原文习语表达方式的直译法。如The Trojan horse 译成“特洛伊木马”, armed tothe teeth 直译成“武装到牙齿”, a cat has nine lives 则可译成“猫有九命”, tower of ivory 为“象牙塔”, “八股文”译作eight - legged essay。

2.意译

一些文化意义很浓的习语, 直译不能传达文化意义,更换又易将译文文化强加到原文文化中, 增词太多无异于解释, 遇到此种情况应采取意译。如我们所熟悉的英谚“When in Rome , 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直译则会使读者费解, 为什么是罗马而不是其他地方? 其实这句话隐含着“入乡随俗”的意义, 应采取意译。我们知道,“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意义完全不同。在汉语中“龙”是“高贵”、“尊严”的象征。而英语中对应的dragon 的文化意义是“怪物、魔鬼、凶残”等。因此“望子成龙”不可直译成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dragon , 而应译为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又如英语习语中的a cat on hot bricks , 形象是一只在炽热的砖头上行走的猫, 痛苦而狼狈, 这个情景与汉语中的“热锅上的蚂蚁”不谋而合, 都表示“焦急而狼狈”, 翻译时更换了形象, 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

3.增译

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 而直译又不能使读者理解时, 可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解释性的词, 使译文形象生动, 体现出原文的风格和韵味。如: “黄鼠狼给鸡拜年———The w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 ———not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s ; 盲人瞎马———A blind man on ablind horse ———rushing headlong to disaster .此外, 对一些习语可采取直译加注的方法, 以使读者了解原文习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如“东施效颦”如果只译为Dongshi imitates Xishi , 就会使西方读者无法了解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东施是谁, 西施又是什么样子, 因此译为Dongshi , an ugly woman , knitting her brows in imitation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 ,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 , 就使读者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

[1 ] 张宁.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J ] . 中国翻译,1999 , (3) .

[2 ] 朱耀先. 谈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J ] . 中国翻译,1997 , (4) .

篇10:英汉动物习语文化内涵比较研究

英汉动物习语文化内涵比较研究

英汉语言中都有大量与动物相关的词汇,这些词汇不仅仅是动物形象的符号代表,它们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在语义上既有相似性又有相异性,在修辞上有褒有贬.研究和发掘动物习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语言功能,在跨文化交际及翻译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本文采用大量的实例,探讨英汉动物类象征词的`语义同异现象,指出动物类词语的内涵在不同的文化中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又具有其民族特征的差异性.

作 者:聂淑芳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9;淮南师范学院,安徽,淮南,232001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008“”(1)分类号:H3关键词:动物习语 文化内涵 同异

篇11:从习语看英汉文化差异

英汉数词习语的文化习俗及其修辞特点

数词除了计数功能外,还兼有了神秘文化色彩,即对数的灵物崇拜.探寻数词的文化渊源,并把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数字文化习俗及其修辞特点进行对比分析,能加深人们对数词的.语言意义和民俗文化意义的理解.

作 者:黄成夫  作者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1450 刊 名:湖北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HUBE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0) 分类号:H0 关键词:英汉语数词   文化习俗   修辞特点  

篇12:从习语翻译看中美的民族性格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大量关于自己国家与民族特征、背景的文化信息。不同的国家、民族在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宗教、生活方式、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的差异, 而这些文化因素的差异往往都会体现在语言之中。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 又是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哲学思想的产物。中美两国民族经济发展, 以及社会形态变迁走过了不同的历程, 文化发展的时空环境差异较大, 因而形成了既定的各具风采的民族性格。将试图从习语翻译这一特殊角度来探讨从其中可看出的两国人民的性格差异。

1 自我中心与奉献精神

美国人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 他们认为每个人都要依靠自己, 而不应该依赖别人;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 而不是对别人负责。在他们的观念中,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完全取决于个人能力。他们总是将自己放在核心地位, 而对别人的干涉和影响嗤之以鼻、置之不理。即使陷入困境, 他们也不习惯于指望别人的帮助, 因为他们认为那将动摇自己的中心地位。试图独立面对并非排除万难是美国人的一贯作风。英语中的一些谚语便体现了美国人的这种思想:

Nothing is impossible for a willing heart.心之所愿, 无所不成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在中国, 传统的价值观认为, 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体现出来的, 个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 还要对别人和社会负责, 个人只有融入社会, 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他的人生价值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实现。

由于价值观取向不同中华文化以整体作为其价值基础, 具有鲜明的集体主义特征, 注重群体关系的和谐、群体目标的统帅和群体利益的维护, 群体观念源远流长。古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信念充分表达了汉民族以家、国、天下利益为重的群体价值取向。在数千年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汉族人倾向于整体思维, 情感思维, 从实际出发, 注重主客体融合, 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作用, 逐渐形成了以华夏文化为中心, 并汇聚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炎黄子孙, 龙的传人, 构成了中国人足资骄傲的集体精神品格和性格特征。汉语中很多谚语都体现了这种观点:“一心为国”, “毫不利已专门利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2 冒险精神和稳定情结

中国的历史是相对平稳的。千百年来, 中国人虽然历经战乱, 但从整体上看, 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的, 这就造就了中国人追求稳定的民族性格。西方人总是尝试新的事物, 哪怕它有再大的风险, 也乐于尝试。以择业观为例, 西方人很少一生只从事一种工作, 相反, 他们会很频繁地更换工作。而中国人如果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有稳定的收入, 就很少有人去尝试别的工作。在美国人们有这样的一种信仰——“No one stands still.If you are not moving ahead, you are falling behind.”就是这样的一种信仰, 激励了一代代的美国人向危险叫板, 向极限挑战。这种性格的形成自然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我们也不难从谚语的翻译中看出如:

Come what may, heaven won't fall。

He who would catch fish must not mind getting wet.捉鱼不要怕鞋湿。

There's as good fish in the sea as ever come out of it.从然失去一个机会, 不愁没有其他机会。

在中国,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 儒家文化强调“仁”与“礼”, 追求“中和位育”, 主张“仁者爱人”。“人生于自然”、“天地万物一体”, 因此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 都主张爱惜自然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无为”论是老子人道观的主要内容, 从此思想出发, 老子又提出了为人处世的两个原则, 一是“不敢为天下先!”;二是“曲全”。正是受此影响才得以铸就中国人保守内向的国民性格。因此这种差距的形成是有着其深刻的历史与宗教原因的。正如古语所云:

生死有命, 富贵在天。

Life and death are all according to destiny, and wealth and title are decreed by Heaven.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Those living on a mountain live off the mountain;those living near water live off water.

3 感情内敛与感情外露

这种差异的形成与宗教及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由于受基督教和新教传统的影响, 认为物质财富的获取与上帝的恩施之间有某种必然的联系。他们把人看成是不自足的存在, 是一个罪人;把价值之原追溯于上帝, 形成外在的超越。由于人的不自足, 人只有不断地向外探求, 不断地了解和认识外部世界, 人才能由一个不自足的存在转化为一个自足的存在。求变、求动的取向使美国人形成了向外索取的外向型民族性格。在为人处世上, 外向性格突出表现为放纵个性, 好表现自己, 突出自己, 喜欢以我为中心, 强调个人成就, 追求个人享受, 自由发展, 自我实现, 自我肯定。因此, 美国人有很强的个人自信心。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

中国的传统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 辅以道家、佛家思想, 形成了极强的内向型民族性格。中国人把人看成是一个自足的存在, 认为人生价值的判断来自人的心性, 来自人的善端。内向型的民族性格往往表现为性情温顺、尊老爱幼、内向含蓄、安分守己、谦虚谨慎、中庸守常、知足常乐。中国人在与人交际时, 讲求“卑己尊人”, 举止庄重, 谨慎从事, 说话委婉含蓄, 习惯于忍让。中国人因谦虚而出名, 有关这一方面的俗语很多。例如:

Haughtines invites losses while modesty brings profits.满招损, 谦受益

Modestly of progress, proud of backward.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Tall trees catch much wind.树大招风

To stick one's neck out.枪打出头鸟

4 东西方的家庭观念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十分强烈。中国人非常强调家庭的整体性。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干涉。因为中国人认为家庭成员的事便是整个家庭的事, 而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淡薄, 他们更倾向于把自己当作独立的个性的个体来看, 家庭成员之间互干涉, 相互之间有相对不受他人打扰的空间。以中美两国人对婚姻的看法为例, 美国人的心态是Wonder型, 探究, 好新, 进取, 冒险。中国人的心态是Concern型, 富“相依为命”和“天长地久”之情。所以美国的离婚率要高于中国。这从古往今来的东西方谚语中就能看出来如中国有: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讲孝道)

Of three kinds of ungratefulness to one's parents, the greatest is not to have made descendants.

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 (爱情观)

A woman must follow her husband's lot and position.

爱情是自由的。

Love is free.

5 结论

文化本无优劣之分, 每一种名族性格的形成都有着其深刻的文化根源。从习语的翻译上我们不难看出两国人之间的性格差异。事实上在两国人们的频繁交往中, 以上的差异会变得不如以往明显, 分析这些差异就是为了两国人名更好的交流理解, 在平等的基础上促进交流, 最终达到共赢。

摘要:习语是各民族语言中经过长时间使用而提炼出来的精华, 形式是一些固定短语或短句, 包括成语、谚语、典故、格言、俗语, 等等。习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作为语言一分子的习语, 它短小精悍, 寓意深刻, 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 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显示了鲜明的文化特征的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民族人民的民族性格差异。汉语和英语是两种高度发达的语言, 因而都拥有大量的习语。拟通过习语翻译来比较中美两国人民的民族性格差异。

关键词:习语,中国,美国,民族性格

参考文献

[1]董广杰, 李露亮.魅力与魔力——中西文化透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4.中美文化比较及启示[J].百科知识, 1994 (8) .

[2]顾嘉祖, 陆升.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3]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6]卢红梅.华夏文化与英汉翻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扬信仰之帆在党旗引领下启航下一篇:8单元大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