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及其对策

2024-05-05

高校学生管理及其对策(精选十篇)

高校学生管理及其对策 篇1

一、当前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的问题

预算编制是一个复杂、系统和严肃的工作,在保证平衡预算的前提下,要使预算资金的分配达到最优化配置,编制过程中往往需要反复调整验证,并且需要分析大量资料如高等学校基础数据及变动因素、部门事业发展计划和项目申请资料等。很多高校每年12月份才开始编制预算,1月份就要上报给上级部门,预算编制时间太短,难免造成预算的随意、草率和盲目,对支出项目没有经过充分的技术分析和论证,甚至预算不完整等,从而造成预算的偏差和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同时预算编制方法落后、预算内容不完整。长期以来很多高校预算编制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基数+增长”的方法,就是在上年支出基数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增长比例,就成为本年度支出的预算数额。这种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保护了各部门和院系的既得利益,不管原来的决策是否错误,原来的分配是否公平,原来的支出结构、支出方向、支出比例是否合理,如果想要调整势必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碍。

(二)预算执行的问题

预算执行随意性大、预算约束不强,甚至预算执行不了。对高校来讲,预算管理基本上就仅限于预算的编制,预算批复一经下达,预算管理工作就算完成了,预算执行的控制、预算后的考核两个重要职能形同虚设。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预算编制时间太短与高等学校会计工作的开展脱节;预算编制较粗且缺乏科学论证;预算执行者的预算管理意识薄弱,认为即使不按预算执行也不会受到责任或法律追究,预算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被人们忽视。在一些高等学校中,有的行政部门日常公用支出严重超支,而有的项目预算在执行中频繁要求追加支出,有的部门随意挤占挪用资金,如将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用于弥补日常公用经费等。

(三)预算考核的问题

预算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绩效考核缺失。目前大部分国内地方高等学校都没有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考核预算制度,对各部门的各项预算经费难以正确、完整的考核,目前基本上只进行基本的、总括的分析考核甚至有的学校不做任何的分析考核。正是由于缺乏严格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缺乏对决算的评估和责任追求体制,才更加重了预算编制与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核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引发各种财务问题,必须要引起重视。

二、完善高校预算管理的措施

(一)预算编制方面

1. 加强基础信息管理

一是要完善预算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进一步核实各单位各部门的人员编制构成、人事工资状况、资产债务情况、财务会计制度等基础信息资料,充分挖掘单位的节支潜力,努力提高预算的编制质量。二是建立和完善校级和部门项目库,将全部专项项目纳入项目库统一进行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的动态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益。各院系和科研部门应按照“零基预算”的要求,认真清理项目预算基数,到期或非必须安排的项目预算要收统筹安排;要提前做好项目规划和项目储备工作,在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和严格审核基础上,对进入库的项目重新按轻重缓急和切实可行的原则进行筛选、排序,提高项目储备质量,为项目预算安排和执行做好准备工作。

2. 延长预算编制周期

前预算编制时间,在预算编制程序上纳入标准预算周期管理,解决预算编制时间不充分的问题。所谓“标准预算周期”,是指将每一个预算管理周期从时间上划分为三个标准阶段即预算编制阶段、预算执行阶段、决算阶段。预算编制阶段,从每年年初开始,在对上一年度预算执行结果进行绩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测算下一年度收支规模和增减变动因素,编制下一年度预算草案,期限为12个月;预算执行阶段与调整阶段从第二年年初开始,组织预算执行。分析预算执行情况,进行预算调整,期限为12个月;决算阶段从第三年年初开始,组织汇总和编制决算草案,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以此作为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依据,期限为6个月。就每一个预算年度而言,不同预算管理周期的上述三个阶段同时并存。

3. 细化预算编制

对人员经费,按机构合理的人员编制及工资标准逐人核定;对日常公用经费,按部门分类归档,以合理的开支定额编制预算;对发展性项目支出,年度预算编制到具体项目,采用科学的方案评估和成本效益分析,开展有效的项目可行性论证,确保有限的预算资金用于最有价值的项目和用途上。细化预算编制内容。从预算制度、责任、指标、费用、定额等各方面进行细化,分解到管理的各个角落与个人。制度的细化可以保证企业各项管理活动有章可循;责任的细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防止扯皮;费用的细化有利于成本分析,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指标和定额的细化有助于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和对员工的激励。具体来讲,对部门预算支出项目,不管是人员经费还是公用经费,都应该细化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具体支出项目上。

(二)预算执行方面

1. 增强预算信息的公开透明度

学校每个月应定期进行预算执行分析,对项目支出预算则单独进行追踪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学校建立财务预算管理网络,可以对不同级别和不同部门的人员设置一定的权限,在权限范围内随时可以上网了解到预算执行的情况,这样提高了预算管理的信息共享度,便于让广大教职工都参与到严格按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并对各自的部门预算进行监督,真正实现预算管理的公开、公平、公正。

2. 严格预算执行

要降低预算执行的随意性,首先必须准确合理编制预算,减少预算调整。一是对财政拨款进行合理预测,控制超收和短收引起的预算调整;二是准确预测预算外收入,减少财力变化引起的预算凋整;三是细化预算,有利于树立预算的严肃性,减少随意调整。严格预算的调整和变动。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格按预算支出,是国际通行的预算基本原则,也是依法理财的重要基础。人员经费除政策性增资和新增人员外,执行中一律不得追加;公用经费执行中一律不得追加。

(三)预算考核方面

高校档案管理现状及其对策 篇2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现状;对策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聘用人才不能单单靠一份个人简历,要结合高校的档案记录,才能深入的了解应聘人员在校期间的工作、学习、生活,了解他们的优缺点,才能给聘用单位作出正确的人才聘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高校档案管理存在许多漏洞,直接影响着高校师生未来的工作及生活。本文针对高校档案管理现状及其对策进行探讨。

一、高校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每个高校都建立自己的档案管理,主要记录了高校师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工作、经历,记录了高校师生的优缺点,对人才选拔、升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每个师生在校期间,参加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的各种国家认可的奖励,考取的各种证件,都给他们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而这些事迹都要靠高校档案来管理记录。众多高校档案记录着教职工的每个先进教学及奋斗事迹,为学校的教学做榜样,给其他师生起到模范的作用,促进了高校教学和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高校档案管理现状

(一)重视度不够

现今的国家就业政策呈现多样化,这给高校师生就业带来很多机遇,对高校档案的管理则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很多高校只是重视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忽视了对学校师生的档案管理,忽略了高校档案管理对高校师生升迁、就业的重要意义。对高校师生在校期间只记录教学、学习,未对师生的专业知识进行培训、考核,致使大多师生只是死读书,无法应用书本专业知识。此外,因高校的重视度不够,致使部分高校师生在离校好长时间后,仍不了解自己档案存放在何处,更不知道具体去向,影响了高校师生今后参与的招聘、定级、提职及工作调动等。

(二)高校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低

许多高校的档案管理人员都是一些准备退休或者不宜教学的老师,他们要么是年龄大,要么是孕妇,要么是特殊照顾人员。这些人员对高校档案管理的业务不熟练,管理方式老化,对先进管理方式的学习能力差,严重制约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三)管理制度落后、设施简陋

一些高校的档案管理还停留在手写记录阶段,对高校档案管理的制度不完善,制度落后,导致高校档案材料随意存放,容易丢失。而档案保存设施简陋,档案室的防火、防潮、防霉、防盗保护措施不齐全,致使档案存放时间久后出现记录模糊、档案丢失、档案错乱等现象,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加大难度。

(四)档案更新不及时

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高校的人数有增无减,加大了高校档案管理的工作量。随着新学期的开始,新生的入学,毕业生的离校,教师工作岗位的变化,不管是退休、升迁、工作调动,都需要在档案里做好记录。工作量的增加,使得高校只做好新生档案的建立,忽略了离校生及教师档案的更新,未能及时通知毕业生就业后档案的转移,制约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三、高校档案管理现状的改进对策

(一)建立健全的高校档案管理体制

结合高校档案管理的工作量,及国家对高校档案工作的要求,建立健全的符合本校的档案管理体制,在日常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不断完善体制,保证高校档案的及时性、准确性,为高校师生今后招聘、评级、调动做好保障。

(二)档案管理方法的改进

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现有的档案管理方法无法跟上高校发展的步伐,而且单单纸质的记录容易造成档案的丢失。在现有的档案管理基础上,增加电脑档案的录入、保存,再打印成纸质保存,可以提高档案的管理水平,又可以通过网络来传阅档案,减少档案管理的工作量。

(三)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随着高校发展的需求,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严格,熟练程度要越来越高。为了保证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高校要结合国家对高校档案管理的要求,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增加管理人员对档案工作的熟练度,促进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优秀的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及职业修养,做到业务精通。而且高校的档案管理人员要求稳定,通过积极的档案业务培训及档案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提高档案管理人的综合素质,并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及先进设备技术,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使高校档案管理自动化。

(四)全员参与,及时更新档案信息

高校的档案信息,可以给高校教学带来指导,这就要求高校的全体师生都要参与到高校档案管理中来。通过全体师生的宣传,举办相关档案管理的活动,来提高全体师生对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认知及配合,促使教职工积极将有价值的教学实例归档到档案中,对师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及时归档。完整的高校档案,可以促进高校师生今后的发展,以及高校的发展。

四、结语

高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及其对策 篇3

【关键词】高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对策

高校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公寓的安全,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生活秩序,关系到学校的正常教学,而且关系到高校的稳定。面对纷繁复杂的公寓安全问题,如何抓好学生公寓的安全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也给公寓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校学生公寓的安全隐患

1.消防安全隐患

目前,高校学生公寓每个寝室基本配有热水器、空调、饮水机、电脑等大功率电器,大部分学生还拥有台灯、小电扇及充电器等电器,寝室用电量远远超过了原有设计要求;还有个别学生在寝室内使用已被学校明令禁止使用的热得快、电热毯、取暖器、电饭煲、电茶壶等违章电器;再加上一些学生乱丢烟蒂、私拉乱接电线等,使得公寓火灾安全隐患时刻存在。

2.财产安全隐患

学生安全意识淡薄,手提电脑、手机、数码产品等贵重物品随手放置,进出寝室经常不关门,夜间睡觉门不上锁等;有些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经营活动,带社会闲杂人员进入学生寝室。再加上现在的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自我保护和自理能力明显不足,防范能力差,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3.政治安全隐患

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把高校学生作为争夺的对象,经常利用互联网、论坛等媒介传播反动思想。一些不良的思想和文化,深深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境内外敌对势力、非法宗教组织以及藏独、台独等分裂势力的存在,使得大学生的政治敏感神经开始绷紧,容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容易冲动,学生公寓可能会成为群体性或突发性事件的发生产所。

4.卫生安全隐患

作为一个人群集中的地方,高校学生公寓的卫生安全同样重要。学生寝室的卫生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但是大部分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不及时清理寝室垃圾,早晨起床后不开窗通风,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给学生公寓带来许多卫生安全隐患。

二、加强高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的对策

1.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

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由于目前大部分学生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安全知识相对贫乏,经验少警惕性低,受约束能力弱,心理承受能力弱,自我保护能力欠缺。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意识的教育,并经常性地督促和检查,显得尤为重要。

要本着“教育在先,预防在前”的原则,加强各类安全方面知识的培训,经常组织安全防火、防盗方面的知识讲座、图片展等,定期开展各类安全提醒,张贴宣传画和安全标语,对学生进行图文相结合的教育,使其更加形象性。

2.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

在完善各类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要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加大对违纪学生的处罚力度,对违反安全规定的学生决不姑息。特别是对于违反晚归不归管理规定的学生,更要严格按照违纪后的处理程序来操作,只有长此以往的坚持下去,才能真正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以警示学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学生公寓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度要科学合理,既要以安全为主,同时又要考虑如何方便学生,做到制度人性化。要耐心的向学生解释哪些是违章电器,哪些是不适宜在公寓使用的电器,哪些是功率过大的电器,容易引发寝室跳闸事故等。

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检查力度。对于事故的成因,有一个著名的“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次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要想消除这一起严重事故,就必须把这1000起事故隐患控制住。安全管理制度中除了强调对违反管理制度学生的处罚外,应对安全责任意识强,认真执行安全管理制度的学生寝室加以表彰肯定,并推广其经验,发挥榜样教育的作用。

3.加强培训力度,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素质,加强管理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作为公寓安全管理人员要明确自己的工作性质、职责、服务对象,要正确认识学生公寓安全在整个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要把防火、防盗、防事故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地位,并把这一意识贯彻到安全工作的始终。

要定期的开展考核、培训,对员工进行防火、防盗等安全工作的培训,加强员工的业务技能,定期进行消防演练,保证员工在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正确处理;定期检查门卫值班员对本公寓学生的熟识程度,外来人员要及时登记;努力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学习基本安全知识,懂得报告、疏散,了解逃生和自救常识,熟练使用各类安全器材,保证在遇到火情火险时能够从容应对。

加强员工的责任心教育,做到“谁在岗、谁负责”,每位在岗的工作人员都要对本公寓的安全工作负责,要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并与每位员工都签订安全责任状,使公寓安全工作万无一失。

4.积极开展学生公寓安全文化建设

要以学生寝室和公寓为基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丰富学生寝室和公寓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公寓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与法制教育,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

5.充分发挥辅导员、党团组织进公寓的作用

辅导员要密切注意学生行为表现,关注其思想动态。要掌握维护安全稳定的工作能力和安全知识,要主动与学生谈心,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及时发现、处理学生公寓的安全隐患,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6.确保技防设施的完善,创建平安公寓

加强对安全设施、监控设施的维护和保养。要对安全设施定期进行详细深入检查。消火栓要保持不生锈,随时出水畅通,过期和损坏的灭火器要及时更换,安全通道要保持畅通,对于破损的应急灯、疏散指示灯及时进行更换,确保治安和消防重点部位的物防、技防设施基本完备有效,将安全设施保持在良好的战备状态下,保证火灾、火险发生时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G].教育部教社政[2002]9号文件.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通知》[G].教发[2004 ]36号.

[3]《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G].国家教育部, 2005年3月29日发布.

[4] 骆清.高校学生公寓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谈,2005(7):128-129.

高校预算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篇4

高校预算管理是指以预算为手段, 对高校内部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调控、考核, 以便有效地协调高校的办学活动, 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完成。全面预算管理的环节主要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控、预算考评。分析探讨目前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 对做好高校预算管理, 进一步做好高校财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预算编制方法单一

预算编制是以具体预算为目标, 对高校预算总目标进行分解、细化, 并将指标下达给预算执行者的过程, 是预算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目前高校使用较多的预算编制方法是增量预算、减量预算、零基预算。增量预算和减量预算这两种预算编制方法比较简便, 它以过去的预算水平为基础, 增加或减少预算。缺点是对新情况考虑不足, 容易导致现实需要与预算不相符。采用这两种方法编制预算时, 实际的预算执行部门往往不参与预算的编制。另外, 由于预算编制时间过短, 对项目支出的编制缺乏科学的论证和评估, 尤其对一些新情况和灵活性较强的项目不易准确把握, 造成计划与实际经济业务脱节。因此, 这两种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事业的均衡发展。另外, 零基预算也是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中使用较多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 它是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一种尝试。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单纯地推行零基预算制度在我国高校还存在以下难度:首先, 采用零基预算法在确定来年收入时, 会涉及到国家政策性的调整, 如热门专业收费标准, 财政拨款的变化等, 不能准确测算收入总量。因此在预算编制实施时, 会与预算实际存在一定出入。其次, 编制基本支出预算时, 由于基础数据统计不够完整, 能够取得的数据又大部分来自各个部门和附属单位 (尤其是有独立法人的二级机构, 如附属中学、小学) , 对其准确性和真实性不易把握, 缺少充分的分析论证材料, 因而使一揽子决策方案的制定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1.2 预算执行刚性不强

预算执行指通过各级预算执行者充分调动各项经济资源, 努力实现预算目标的过程。它是预算的具体实施过程, 是预算管理的核心环节。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出现预算归预算、执行归执行、对预算控制不严等现象。在资金的使用上, 有些高校不按预算安排使用资金, 随意开口子, 批条子, 造成预算变更频繁, 预算执行刚性不强, 执行力度不够, 使预算丧失部分约束力。

1.3 预算调控不到位

预算调控包括对各个预算目标、各项经济资源、各级预算组织的协调、调整。目前, 一些高校预算管理不规范, 预算弹性较大, 预算经费指标的挪用及超支情况严重, 缺乏系统的预算控制, 预算结果与预算编制大相径庭。甚至有些部门因为年底预算经费有结余, 为保证下一个预算期的预算指标不被学校削减而故意浪费。许多高校在预算管理方面只注重预算的编制和执行, 对预算下达后的执行情况和进度缺乏监督和调控, 使预算运行效果成为盲点。

1.4 预算考评制度不健全

预算考评是指通过分析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目标之间的差异, 掌握预算执行进度, 并及时纠偏补缺, 为下一阶段的预算管理工作奠定基础。目前, 预算与实际经费使用情况存在“两张皮”现象, 预算是预算, 开支是开支。资金使用情况有没有达到最优化, 各部门的经费有没有花在刀刃上, 这些最重要的指标在预算管理过程中都被忽略, 预算执行部门有章不循, 使预算成为摆设。这种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的预算管理缺乏合理的预算考评制度。

2 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对策

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高校经济活动有效进行的依据和保证, 关系到高校财务状况的好坏与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 高校应建立网络财务管理系统, 改进预算编制方法、加大预算执行力度、健全预算调控系统、完善预算考核机制等措施, 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确保高校一切经济活动健康、有序的运行, 确保学校教学科研的健康发展。

2.1 改进预算编制方法

目前, 零基预算是较多高校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但前面讲到, 零基预算在高校预算编制中存在较多问题, 这就需要对零基预算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高校在采用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使用绩效预算, 以弥补零基预算的不足, 形成以目标为指引, 绩效为核心的预算模式, 完善预算编制。绩效预算在评估一个项目活动绩效的同时其项目成本实际已大致明确, 利用这个成本指标实现对预算的滚动管理, 可以减少预算编制工作量。绩效预算的指标确定相对于零基预算而言较简单, 技术要求相对较低。二者的结合可大大提高预算编制的可操作性。当然, 这种结合是要建立在网络财务管理系统上的。采用任何一种编制预算方法, 只有通过网络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才能进行实时监控。零基预算也不例外。

2.2 加大预算执行力度

合理科学的预算是预算管理的基础, 要使各预算执行者严格按照预算来执行, 就必须加强预算的执行力度, 把每一项业务的发生都与相应的预算目标联系起来, 才能真正达到预算管理控制的目的, 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因此,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首先应明确预算执行者的职责, 为预算管理的执行和监督提供保证。其次,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执行, 不得随意变更, 预算中因政策调整和其他特殊因素需要进行调整的, 须按规定程序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后执行。财务部门也要通过网络财务管理系统定期追踪、检查和分析, 及时掌握预算收支情况, 并将信息反馈到决策部门, 发现偏离预算指标的问题, 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研究解决, 确保年度预算收支平衡。再次, 还应逐步建立健全预算监督体系, 监督预算资金运行和管理过程中会计核算、指标下达、资金拨付、资金追加是否符合程序, 从而保证预算编制及其执行情况的合理性。

2.3 健全预算调控系统

预算调控一定要以网络财务管理系统为依托, 通过网络财务管理系统, 实现财务信息的桌面实时查询、时时调控。财务部门应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中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的调控, 一方面对承担收入目标任务的单位, 要通过网络财务管理系统监督其收入状况, 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另一方面对支出预算的调控, 主要体现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对预算金额的调控。对超预算、无预算的支出, 财务部门有权利用网络财务管理平台对预算执行者的资金进行锁定和限制。为了更好地对收支预算进行调控, 财务部门应及时地做好信息反馈工作, 使预算执行者及时地掌握、了解收支预算执行进度, 以便根据情况采取措施, 确保预算的顺利执行。

2.4 完善预算考核机制

针对目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预算是预算, 开支是开支的“两张皮”现象, 高校应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 以此评价预算管理的执行情况, 实现绩效考核的制度化、规范化。对于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应及时进行跟踪和调查, 并对资金的实际使用绩效进行监督和考核。同时, 还应将预算管理考核情况与高校各部门和教职工的经济利益挂钩, 切实做到奖惩兑现, 使高校各部门、教职工与高校成为责、权、利相统一的责任共同体, 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各部门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考核最主要的目的还在于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分析当年预算收支完成情况, 分析预算数与执行结果产生差异的原因, 总结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管理经验和问题, 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为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 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至关重要, 只有科学有效地实行预算管理, 才能保证高校经济活动和教学科研的健康、有序的开展。

参考文献

高校学生管理及其对策 篇5

EDUCATIONEXPLORATION No18,2007 General,No1194 浅论高校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 刘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金融学系 , 上海 201620)

要:面对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正负效应 ,高校价值观教育必须因势利导 ,更新观念 ,长善救

失 ,切实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有关非主流文化的教育和引导。

关键词:非主流文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7

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8-0117-02 收稿日期:2006-09-18 作者简介:刘妍(1980-),女,山东淄博人,助教,硕士,从事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文化 ,以在高校中是否占主导地位 ,是否与社会期 望相吻合为标准 ,可以分为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高校 非主流文化是高校中仅为一部分人接受的文化 ,体现的是 高校成员与主流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方 式 ,反映了人们文化选择的多元性。非主流文化主要包括 两种类型:一是不与社会要求和期待发生冲突的非主流文 化;二是与社会要求和期待相背离的文化 ,也就是 “反主流 文化”。一般来说 ,主流文化规定着整个文化的发展方向和 性质。而非主流文化对整体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一、高校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一)实证研究:对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的调查研究

2006年5月 ,笔者在本校范围进行了校园非主流文化现 象的调查。在全校共发放问卷 500 份 ,回收率 97%,有效回

收率100%。问题涉及网络文化、宿舍文化、外来文化、娱乐 文化等方面。1.网络文化方面

你上网的时间主要用于(多选)浏览信息 学习知识 聊天游戏 其他 36130% 19163% 39163% 23170% 你玩过网络游戏吗

偶尔玩玩 经常玩 没有玩过 50 % 25 % 25 % 你怎么看待网络游戏

一种娱乐方式,可以偶尔玩玩 网络游戏很有趣,我很喜欢 75156% 24144% 你浏览过网上的不良信息或者网站吗 浏览过 偶尔看看 从来不看 21113% 29161 49126%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6 年 7 月发布的 调查数据 ,在我国约12300万网民中 ,在校大学生占到 4717%。可见 ,上网在大学生中是很普遍的现象。2.宿舍文化方面

如果让你选择装饰画 ,你会选择 国画 明星海报 漫画 油画 714% 4513% 4015% 618% 宿舍 “卧谈会” 的主要内容是(多选)国家大事 娱乐休闲 异性 30 % 45 % 75 % 宿舍是大学生的第二个家 ,是集学习、休息、娱乐与交 际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宿舍文化是大学生创造出来的一 种宿舍氛围 ,是校园文化的缩影 ,也是社会文化的折射。3.外来文化方面

你看过日本漫画书吗 看过 没看过 81111% 19189% 你相信星座算命吗 相信 不相信 玩玩而已 26123% 19168% 54109%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都属于 “80 后” ,他们从小就接触大 量的外来产品、外来思想和外来文化 ,看美国大片、日本漫 画 ,吃肯德基、麦当劳 ,穿耐克、阿迪达斯 ,过圣诞节、情人节 是大学生非常热衷和熟悉的事情。4.娱乐文化方面

如果让你选择电视剧 ,你会看(多选)大长今 故宫 任长霞 激情燃烧的岁月铁齿铜牙纪晓岚 40 % 32159 19163% 24181% 38189% — 711 —

高校学生管理及其对策 篇6

一、科研管理的基本内涵

科研管理产生于二战时期,直接体现在各国从国家层面对国家军事项目及其人、财、物等的直接干预,以国家目标进行科学管理,由此形成了科研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所谓科研管理,是对知识生产过程中的社会活动的管理,是对以探索性、创造性为主的脑力劳动的管理。它不同于其他管理,因为科研活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科研管理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难以预测的。现代科研管理在推动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科研管理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科研质量。

(一)数量较多、质量较差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科研考核办法或规定大多侧重于量化评价和考核,即所谓的“打分”现象,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一方面,在不少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中,往往把教师所承担的项目数量与经费多少常常与个人待遇挂钩,致使许多教师往往热衷于追求项目数量而忽视质量;另一方面,论文和著作数量的多少被当作衡量教师科研水平的主要指标。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源在于我们的考核体制。在我国的高校,基于职称评定、年度工作量考核的压力“迫使”科研人员不断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而轻视了科研的质量。毋庸置疑,这种片面强调数量的作法与讲求厚积薄发、循序渐进的科研精神是完全相悖的,其直接后果是导致急功近利、浅薄浮躁之风盛行和创新求实精神的丧失。

(二)科研团队建设有待加强

实践证明,有较强科研实力的科研团队是实施重大科研项目的主体,也是申报项目评审中的一个主要因素。当今的重大科研项目,一般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必须依靠多学科联合作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实质性的科研团队建设尚未形成气候,仍有相当多的教师科研活动表现为单打独斗;即使在有些比较注重团队建设的学校,由于尚未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过硬的学科团队,在联合攻关申请重大研究项目方面的表现不尽人意,进而影响科研团队整体水平的发挥,也使得科研领军人物和优秀拔尖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三)科研成果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

所谓科技成果,一般是指在实验或理论上有创造性,有一定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器材、新药物、新理论、新认识等等。现在,不少高校对教师的科研提出具体的量化考核指标,许多教师为了完成科研任务,一味追求数量而不顾质量,不注重社会的现实需求,闭门造车,主观臆断,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形成的科研成果不仅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而且难以进行转化,成为庸俗的文字游戏,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三、加强高校科研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科研项目管理,提高科研项目申报质量

科研项目管理是指课题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程管理。其目的是使科研项目实行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提高竞争力。客观上,一个单位能有多少课题立项,尤其是国家级课题立项的多少,不仅反映着这个单位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也体现着这个单位的科研工作者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所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水平与解决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切实做好课题的组织申报工作,不断提高申报质量。

(二)注重科研团队建设

科研队伍建设是高校科研工作中的重点,也是高校学术地位和科研水平的重要保障。没有水平较高且相对稳定的研究队伍,学科优势就无从谈起。科研队伍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集体,也是人才培训的基地。只有着力建设出一批结构合理而且相对稳定的科研队伍,才能涵养住优秀人才,并且真正体现和发挥高等院校的科研优势。因此,各级领导要提高对科研团队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依据人才现状、学科发展方向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依托团队建设和集体攻关,争取大项目,孕育大成果,不断提高我们文科科研的整体战斗力和创新能力;要优化团队的人才结构,注重对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要认真选拔一批优秀的年轻教师在科研岗位上挑大梁。

(三)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

管理部门要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意识,要根据科研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不足和制约因素,有的放矢地解决成果转化中的问题和困难。首先,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积极引导和组织科研人员走出学校,加强与社会各界之间的多方位、深层次的接触,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到实践中寻找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课题。其次,要努力拓展成果转化途径,一是可以向社会的管理和经济部门提供评估调研、决策咨询等智力支持。尤其是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的转轨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社会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等都有许多重要的问题急需人们去认真探讨。二是可以进行科研成果的社会普及和推广。社会科学成果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传播、转化为人们的思想,也是科学成果价值实现的一种方式。这种转化可以使社会科学成果走出书斋,走向社会,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进而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增强人们的认识能力,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提高整個民族的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俞建飞,毛卫华.新形势下高校科研项目申报质量控制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4(2).

[2]李新荣.质量管理是高校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核心[J].科技管理研究,2003(1).

[3]霍朱莲.高校科研管理初探[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6).

大众文化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 篇7

大众文化总体来说是一种消费和娱乐文化, 由于商业性的追求, 其政治功能、认知功能、教育功能甚至审美功能都受到抑制, 而强化和突出了它的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 呈现出庸俗化的文化特征。电视剧中比比皆是的是主人公成功的职场、浪漫的爱情、“灰姑娘”式的结局、一夜成名;流行歌曲“流行”温柔感伤和嬉皮士风格;影视剧流行“戏说”模式消解着人们神圣和崇高的感觉;网游提供的无限想象, 网聊提供的超越空间的交友方式, “拓荒”式的发展着人们的欲望;各种形式的商业广告又把人们的消费向极限推动……大众文化在为大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消费内容的同时, 其轻松、无深度的消费、娱乐导向对大众的影响是很大的。金岱认为:“在通俗文艺、大众文化中, 文化意识形态的任务不可能是主要的功能, 至多也只能是非常附带的、非常潜在的微弱的因素。”

在各种“戏说”、“言情”、“网游”的众声喧哗中, 精英文化在不断的被边缘和遗忘, 许多大学生有“迷失”在大众文化中的危险。大学生的文化生活, 大致有学校组织和个体自主选择两种形式。学校组织的导向性明确, 但是有限, 大多是个体自由选择娱乐方式。他们的娱乐媒介主要是电视、网络、音乐播放器、书籍报刊;偏爱的内容主要是电视剧、娱乐资讯、流行音乐、网络游戏等。一份来自浙江师大的调查报告显示出:青少年看电视的主要内容是休闲娱乐, 以电视内容为例, 选择休闲娱乐的在70%以上, 高于对教育信息节目的选择。青少年选择大众媒介人物作为自己偶像的比例高达86.75%, 而且, 在青少年所选择的大众媒介人物中, 影视歌和体育明星占到75.1%, 杰出人物的选择率只有3%一4%;“周杰伦”和“爱因斯坦”是两个十分典型的人物, 数据显示, 青年选择“周杰伦”达到80%, 而“爱因斯坦”只有5%。大学生对主流文化不自觉的疏离及对大众文化的过分浸染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 思想行为的功利化是最突出的表现。北京六所高校择业心理调查表明, 大学生在择业方面更多考虑的是个人福利收入、社会地位、自我价值的实现。人生价值观的调查中, 只有三成的人愿意做人民公仆, 三成的人把个人收入、社会地位作为实现人生理想的首要因素。

大众文化的着眼点在于切近当下的现实, 在脱离了文化的历史视野的同时剥离了文化的历史严肃性和历史精神。因此, 在当下娱乐性大众文化和主流精英文化共同主宰文化市场的情况下, 就要求个体要具有对消费对象做出判断和鉴别的能力, 正确对待娱乐消遣文化和精英文化。娱乐休闲可以用来放松身心, 但不可因此消磨了健康的情趣和追求, 精英文化中包含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积极健康的内容必须成为影响个体精神成长的重要内容, 尤其对于肩负着民族未来的当代的大学生们。正如一位学者所说:高雅文化“真正的价值不是以购买者的多少来衡量而在于其对真善美的追求, 在于它为社会增加文化积累、为人类提供精神导向。它通常以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体现英雄情绪、悲剧意识、崇高品格、理想境界、学术价值等。”

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

“通过严肃的文化批判来完成中华民族的个体精神启蒙, 使他能够获得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大脑, 并在这个基础上生产出属于自己的思想、情感与意志”, 刘士林教授的这一观点不无启发:通过个体的文化精神启蒙, 增强个体的文化选择和辨别能力, 自觉抵制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那么, 高校如何增强大学生的文化选择和辨别能力呢?

教育部2002年7月25日发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指出: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抵制不良文化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006年3月8日, 教育部办公厅又发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指出:“公共艺术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高校通过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实现对大学生的文化精神启蒙, 提高大学生的文化选择和辨别能力, 是国家课程设置的重要目标, 也是高校应对大众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重要举措。艺术作品本身是一种情感形式、情感符号、情感表象活动的事物, 艺术教育的基本方法是动情观看, 动情体验, 动情制作, 在此过程中, 使受教者的情感得到宣泻、抒发、净化、美化。因此, 艺术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审美教育, 以情感交流的方式实现思想和灵魂的对话和交流;以艺术这一人类最普遍、最高级的审美形式为媒介, 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 提高人的审美修养和审美心理结构, 从而促使人类全面和谐的发展。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在谈到美育时认为:节奏和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灵深处, 如果教育的方法适合, 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 使它就因此而美化。

通过公共艺术课程, 扩大艺术教育的受众面,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是抵制大众文化影响的重要途径。调查显示, 大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是较低的。这一方面是由于高校专业设置较细较窄的原因, 艺术教育较为重视的是专业方向教学, 普及教育在课程开设上做的不够。另一方面, 尽管在中小学一直开设有艺术课程, 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艺术课不被重视, 而造成的学生普遍艺术素养低的现状是客观存在着的。一份关于大学生的艺术素质调查显示, 不认识无线谱、不会一种简单的乐器、对音乐美术的发展史非常模糊的学生比例是非常高的。同时调查也显示出大学生对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获得一定的艺术素养的愿望是很强烈的。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大学生艺术素养普遍偏低的问题, 使许多大学生可欣赏、能够欣赏的文化内容十分贫乏。大众文化通俗的内容和切近生活的方式, 对大众精神欲望的贴近, 使人人都能够轻易的、轻松的走近它, 填补着许多人而不仅仅大学生的艺术消费品的空缺, 也是大众文化能够迅速占领大学生主要文化空间的重要原因。如果对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周杰伦的《东风颇》的理解在大学生中做一个调查, 其答案是明显的。高校通过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 扩大艺术教育的受众面, 使大学生都能够了解各类艺术制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普及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我国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目前还主要是选修课和讲座, 而在西方许多国家, 如美国, 己把艺术课设为高校学生必修科目之一。重视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 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理想, 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 尤其是西方已经走过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国家。

通过公共艺术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艺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指导, 使大学生具备对文化产品的选择和鉴别能力, 自觉抵制大众文化的不良影响。每一类艺术, 都有着特定的制作媒介和专业的解读方式, 了解各种艺术作品的制作特点是欣赏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列出的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戏剧鉴赏》、《舞蹈欣赏》、《书法欣赏》、《影视鉴赏》、《戏曲鉴赏》;任意性选修课程包括:《交响音乐赏析》、《民间艺术赏析》、《中国音乐简史》、《中外美术简史》等。从以上所开列的公共艺术课程的科目来看, 国家关于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方向是十分明确的, 即立足于各类艺术作品欣赏方式的学习提高大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真正的艺术作品作为人类特有智慧的结晶, 是创造个体之精神凝聚于创作对象之中, 是一项伟大心灵的事业。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并试图去解读它时, 我们实际上就是开始了一场与伟大精神和人格的对话, 不断地走向作者的灵魂而获得高尚影响。但是, 要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 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修养, 尤其是对那些较为高深的艺术, 如京剧、舞蹈、影视艺术技巧技能。要欣赏京剧, 需要对京剧的角色、脸谱、服装、唱派、打、唱动作等有一基础的了解, 否则就如鲁迅在《社戏》中所描述的只记得老生唱过小生唱。没有关于舞蹈一定的专业知识, 也不可能走进杨丽萍舞蹈的深邃世界。当我们问大学生为什么不喜欢看《追忆似水年华》, 不喜欢伍尔夫的作品时, 最经常的答案就是“看不懂”。这正是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和深思的之处。所以, 通过公共艺术课的学习解决了走进多样艺术作品的专业知识储备的问题, 实际上是扩展了大学生可接受和欣赏的艺术产品市场, 给了他们更多的挑选空间和自由, 缩小通俗流行文化作品对大学生文化空间的占领。

通过艺术教育, 引导学生接近高雅艺术, 提高审美品位, 实现对大学生人格精神、人生理想的提升。艺术教育家拉斯金说:“艺术的本质是美, 而美的本质则在于它对感官的吸引力, 美产生于一种崇高的精神, 看见并领悟到它的存在的人同样是伟大的。”当我们聆听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时, 会被作者融注其中的对命运不屈的坚强抗争的品格所感染。在这种情感交流中, 逐渐获得和积累着对高尚人生的感悟, 人格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升。有了坚强而高尚的灵魂, 有了人生更高的追求, 生活将变得充实, 对网络和通俗文化的沉迷和依赖也随之减少。

总之, 通过艺术教育使大学生在面对大众文化的时能够具备一份挑选的姿态和质疑的能力, 具备独立的审美品格, 对大众文化的内容作出自觉的鉴别, 游刃有度, 而不迷失其中。他就能够如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所描绘的: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参考文献

[1]金岱.《审美距离与大众文化的位置--近年来大众文化个案分析及其一般性结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第42页.

[2]吴荣生等.《浙江农村青少年大众文化接触与影响实证研究及应用》.《继续教育》2007年第4期, 第45-46页.

[3]巫幸兴.《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教书育人》2007年4月, 第40页.

[4]傅守祥.《审美范式的世俗化:艺术哲学的重构与审美风尚的改变》.《探索》2007年第2期, 第131页.

[5]资料来源.维普咨讯网, “刘士林教授访谈”对话摘录.

高校学生干部培训需求分析及其对策 篇8

一、学生干部素质与对其要求存在的差距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及日常管理工作的特点要求学生干部要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信, 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同时又能成为辅导员等思想政治工作老师的得力助手, 执行学生“三自”的职能。这就要求学生干部队伍素质要过硬, 要能深刻领会、执行学校的教育方针。

同时, 高等教育领域内出现的新情况也对学生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学分制已在不少高校实施, 分区上课、集中住宿等流动性大的学习、生活方式使学生个体行为机会增多, 给高校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课题, 对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 因就业形势严竣, 竞争压力过大使得一些学生产生功利思想, 因网络而导致的学生的信息渠道变化等都对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学生干部作为广大学生中的骨干、精英, 经过层层选拔和培养, 大多数是具备较高素质的, 是能胜任本职工作的, 但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不容忽视,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政治理论学习热情不高, 理论修养不足。受整个高校学生群体对“两课”等政治理论课淡漠的大环境影响, 学生干部队伍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很少表现出较高热情, 能自己主动学习的比例很少。据调查, 学生干部中“读过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有感悟”的只有33.5%, 理论素质缺陷将制约着学生干部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校学生干部责任意识存在缺憾。高校学生干部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 受到教师的信任, 承担一定的职能, 应具备较强的责任感, 积极、主动地完成本职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 一部分学生干部责任意识淡薄, 很难严格要求自己在同学中起好带头作用, 也不能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 导致工作拖延、推诿, 甚至出现失职行为。

管理知识缺乏, 组织协调能力不足。高校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中的组织者, 自我管理的主要执行者, 应掌握一定的管理、领导规律, 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而大部分干部对管理的一般规律认识掌握不够, 在实际中学生干部不能有意识地运用管理方法与艺术来开展工作, 而是被动地听教师安排或者想当然地开展工作, 这样效果不可能很好, 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及时解决或改进。

创新意识严重不足。学生干部工作出现习惯性被动, 主要表现在工作中墨守成规, 不动脑筋, 不求突破。此外, 学生干部的团队意识、执行能力等方面也存在需要加强的地方。

二、当前高校学生干部的培训需求及特点

学生干部存在的上述不足导致其工作绩效不高, 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针对当前学生干部中的素质能力与现实要求存在的差距, 一方面应加强制度建设, 改革学生干部选拔、管理、激励机制, 放手在实践中锻炼才干, 提高其能力。另一方面, 针对以上差距开展对学生干部的培训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在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之前, 进行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可以大大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达到培训的目的。以下试分析学生干部的培训需求。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高校学生干部队伍作为学生中的榜样和先进分子, 应具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和明确、正确的人生观。对学生干部, 除了正常的两课学习, 还要专门组织其进行专题学习, 使广大学生干部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基础理论, 树立正确的“三观”,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可以以针对学生干部的形势政策报告会、主题研讨会、论文比赛等形式开展, 提高学生干部的热情, 强化效果。

掌握有关管理、领导知识, 提高管理水平。学生干部开展工作要先掌握管理的基本规律, 学习管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提高管理、组织能力, 这将使学生干部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

大力提高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要使学生干部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干部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干部的创新能力。

三、基于高校学生干部培训需求特点的培训方式选择

结合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 针对高校学生干部存在的差距与不足, 应确定培训目标和逐步形成以需求为导向, 以科学而丰富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学生干部的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 工作本身具有业余性, 用于专门培训的时间有限, 在组织培训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宜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一般一个学期应集中培训一次, 可利用双休日、寒暑假前后等时间, 一般以三到五天为宜, 使学生集中精力在较短时间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而分散培训则安排在平时的工作中, 利用会议或学生干部与教师交流的任何场合都可以进行。另外, 就工作的要求和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干部进行指导, 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强的特点,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分散培训的关健是作为学生干部的指导者的学生工作, 教师应有这方面的意识, 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水平。

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理论学习是指通过授课、报告会、自学等方式组织学生干部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和管理理论内容。这是学生干部掌握有关理论知识, 提高工作技能的基础。而实践锻炼是指在工作实践中或模拟实践中运用有关理论、知识和方法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技能。如指导学生组织一场班会或学习竞赛活动, 要求制订详细计划, 在活动过程中解决出现的问题, 事后进行总结分析, 评估活动效果及其存在的问题, 提出日后的改进方法。通过这些方法与手段可较快地提高学生干部在某些方面的技能。

“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所谓“走出去”是指组织学生干部到其他高校去学习考察, 借鉴其他院校学生干部工作的经验, 或选送学生干部参加上级机构组织的培训, 这也是较有效地提高其工作能力的方法。“请进来”是指请有关的领导、专家或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校讲课, 与学生干部交流。同时, 在培训的过程中还应加强学生干部内部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以共同提高。

总之, 培训是提高学生干部素质和工作绩效的有效方法, 而进行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是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必要条件。针对学生干部的培训需求, 采取有效的方法组织对学生干部的培训, 可以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 提高其工作能力, 达到强化整个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柏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2]晏玉珍.从关键环节把握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J].经济师, 2004 (9) .

[3]左冰.浅谈高校学生干部培训[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02 (2) .

高校学生管理及其对策 篇9

一、当前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全面预算管理理念及其必要的制度设计

随着国家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 高校越来越意识到加强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但是这种意识还只局限于学校层面, 二级预算单位 (这里指学院或系、职能处室、后勤服务保障部门、校办产业等, 下同) 在很大程度还不够重视预算管理, 更谈不上全面预算管理了, 这就造成了预算管理缺乏全面性。事实上, 更多的高校仍然是一种“部分预算管理”模式, “部分预算管理”模式指学校在预算编制、执行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二级预算单位都参与的一种的预算管理方式。全面预算管理则恰恰相反, 它是指所有二级预算单位都要参与的一种的预算管理模式, 是一种管理工具, 也是一套系统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机制。它对于规范学校的行为, 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 很多高校还没有建立起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正是这种制度的缺失, 导致了全面预算管理方法难以实施与普遍推广。

(二) 缺乏科学的预算编制制度

由于参与预算编制的一般多为与财务事务相关的人员, 缺乏专人对学校日常运行及建设发展与预算的关联性进行比较研究。特别是预算编制和调整缺乏动态化的需求及数据, 加之预算编制人员对学校大量的业务活动及其变化情况的了解程度不够, 缺乏科学的论证, 因此, 预算编制也就成了“一家之言”, 很难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 预算执行力度不够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预算改革的要求, 高校预算一经人代会批准, 必须严格执行, 未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变更或调整。但是, 目前高校预算管理的刚性明显不足, 超预算情况已经屡见不鲜, 预算根本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预算归预算, 预算执行时又是另一回事, 预算执行中随意调整、追加的现象数不胜数, 往往是“哪儿需要往哪儿贴”。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预算编制精细化程度不高, 预算执行过程控制不严密, 控制力度不够, 很多资金没有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具体项目上, 经常出现项目资金被挤占、挪用、截留, 甚至虚报支出的情况, 严重违反了财经制度, 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益与效率, 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目前, 多数高校是按“科目+项目”方式进行预算编制的, 而账务设置及会计核算又是按科目进行的, 两者之间经常出现脱节的情况, 这种账务设置方式和会计核算方式不利于预算执行管理的加强。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 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1、完善充实预算编制机构。

预算编制机构组成人员的结构是否合理又是预算编制工作能否科学、合理、高效完成的关键。

2、建立健全预算执行监督机构。

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核心, 预算执行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学校当年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通过建立健全预算执行监督机构来促进预算的有效执行。

(二) 建立健全预算编制管理, 夯实预算执行基础

1、学校预算的编制必须充分发挥校属二级预算单位的主观能动作用, 取得其支持与配合。预算的编制应当经过“二上二下”的过程, 即先由校属二级预算单位根据本部门实际客观需求提出预算建议方案上报学校 (“一上”) , 学校经过召集预算编制委员会会议讨论分析审核后, 下达控制指标给二级预算单位 (“一下”) , 然后再由二级预算单位根据预算控制指标详细编制预算交学校汇总核定 (“二上”) , 预算编制委员会经过讨论审核后, 再报学校最高决策机构决策, 方案通过后上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核, 教育主管部门再汇总至财政部门, 财政部门按程序经人代会审议后逐级下达 (“二下”) 。如此反复、公开、透明的操作, 可以保证预算编制的客观性、合理性和准确性, 使预算执行起来更加容易。

2、在编制方法上采用“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零基预算法, 又称零底预算, 其全称为“以零为基础编制计划和预算的方法”, 简称零基预算, 最初是由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开发的, 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对于所有的预算支出, 均以零为基底, 不考虑以往情况如何, 从根本上研究分析每项预算是否有支出的必要以及支出数额的大小。这种预算不以历史为基础作修修补补, 在年初重新审查每项活动对实现组织目标的意义和效果, 并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 重新排出各项管理活动的优先次序, 并据此决定资金和其他资源的分配。高校在使用“零基预算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 合理确定定额标准。包括:工资福利经费定额标准、商品和服务经费定额标准、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经费定额标准。其中工资福利经费和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经费属于必须支出项目, 在预算中应优先安排。

其次, 确定比较完整的基本数据。基本数据的收集对于预算的科学编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预算编制机构需要向各个部门收集相关预算基本数据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各类学生人数、教职工人数 (含离退休) 、临时工人数、不同级别的学科数量、实验室数量、课程数量、学校现有房屋建筑物面积、绿化面积、资产总值及车辆数量等。

再次, 根据前面两个相关信息进行计算汇总, 综合平衡, 编制预算方案。在预算方案编制过程中应按照“科目+项目”的方式进行编制, 这种编制方式结合相应的会计核算方式将有利于预算执行的管理, 便于预算数据的统计分析。

3、严格预算调整。努力减少预算执行中的调整事项。改进超收收入使用办法, 逐步将超收收入转由下年预算安排使用;对确需当年使用的超收收入, 要根据收入进度情况, 提前做好超收收入安排预案, 及早下达预算;学校及其所属的二级预算单位应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办理调整预算工作。

4、建立结余资金与预算安排衔接制度。加强对学校及其二级预算单位结余资金的管理, 根据结余资金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 将结余资金管理与预算编制相结合, 完善预算结余资金管理方式。促进学校及其二级预算单位规范结余资金管理, 加快预算执行进度。

(三) 强化预算执行管理

1、高度重视预算执行管理工作。

(1) 充分认识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的重要性。预算执行管理是预算实施的关键环节。加强预算执行管理, 关系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关系到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增强预算在先意识, 强化预算执行的约束性。学校财务部门和二级预算单位要牢固树立依法依规理财的观念, 严肃财经纪律, 严格执行预算管理法律法规制度, 规范预算业务操作, 坚决杜绝预算管理中的随意性, 强化预算执行的约束性。同时, 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2、健全预算执行管理运行机制。

(1) 加强用款计划管理。用款计划是高校资金流量控制和支付管理的重要依据, 基本支出用款计划要按照年度均衡结合二级预算单位自身业务特点编制, 逐步延长基本支出用款计划的编报周期, 方便二级预算单位预算执行;项目支出用款计划要根据预算、年度工作计划、项目实施进度等编报。财务部门要建立用款计划考核机制, 推动二级预算单位准确编制用款计划, 及时实施预算执行, 科学控制学校资金现金流量。二级预算单位应当加强预算支出的研究分析, 提高项目支出用款计划与项目进度管理的协调性, 提升用款计划精细化管理水平。

(2) 完善预算执行管理新机制。二级预算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支付方式、程序和时限要求, 及时、规范办理支付业务, 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用款计划的要求以及项目的进度支付资金;加强资金支付管理、优化资金支付申报管理程序, 加强账务核算和资金支付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财务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制度、完善操作、提高审核支付效率, 保障支付方便顺畅、监控有力。

(3) 完善账务设置及会计核算, 使之与预算科目及项目接轨。通过对账务设置方式的改进, 按照预算科目及项目设置账务, 使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 增强了预算控制力度, 并通过账务处理系统能实时掌握预算执行情况, 便于预算执行分析数据的取得, 有利于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的效率。

(4) 建立事前事中事后一体化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动态监控是运用先进管理系统对资金运行及具体活动进行实时监控的重要手段, 在预算执行管理中日益发挥出强大的威慑作用。财务部门要建立健全动态监控管理, 进一步加大监控力度, 扩大监控范围, 严格防止违规操作和突击花钱行为, 增强预算执行监管的威慑力。对监控发现的问题认真核查, 重大问题跟踪核查, 一旦核实严肃处理。建立核查情况通报制度, 与二级预算单位建立动态监控互动机制, 建立健全事前威慑、事中监控、事后查处的一体化预算执行监控机制, 全面提升财务监督管理水平。

3、加强预算执行分析, 强化决算管理。

(1) 加强和规范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制度。进一步加大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力度, 准确把握学校支出走势, 分析反映重点支出情况, 充分发挥其促进预算执行工作顺利完成、保证学校资金安全运行、提高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及时、有效地为学校的决策管理提供服务。

(2) 强化决算管理。进一步加强决算编制管理, 加大决算审核力度, 不断提高决算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着力提高决算分析水平, 注重预、决算的对比分析, 通过决算全面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强化决算结果的应用, 将决算结果作为编制下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和参考。通过加强决算管理全面反映年度预算执行情况, 反映预算收支年度执行结果, 对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验和反馈, 不断促进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管理。

4、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 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1) 加快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 是推进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客观要求, 对于提升理财能力和管理水平至关重要。通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推进预算执行管理电子化, 以现代化的管理系统解放人力、提高效率、深化管理改革。加快实现财务部门内部电子化管理, 逐步实现与二级预算单位业务网络化管理, 进一步方便预算单位用款, 全面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2) 建立完善预算执行监控分析系统。通过系统实时监控学校资金运行状况, 为建立事前事中事后一体化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提供技术平台。

(四) 建立健全预算考核体系

1、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建立预算单位责任制。

学校财务部门内部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政府采购管理、会计核算管理等职能科室, 应当加强协调, 明晰职责, 强化责任, 保证预算执行在财务部门内部运行顺畅。学校的二级预算单位作为预算执行主体, 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责, 规范执行预算, 及时、准确、全面地向财务部门反馈预算执行情况和有关问题, 与财务部门共同做好预算执行工作。

2、建立预算执行追踪问效制度。

预算执行监督机构要及时掌握二级预算单位预算执行动态, 定期进行总结分析, 并监督二级预算单位加强预算执行管理, 结合二级预算单位预算执行进度和项目绩效情况, 定期对其进行考评通报。对预算执行好的部门, 予以表彰;对存在问题较多的二级预算单位, 应要求其做出书面说明、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并予以通报, 督促其及时采取有效整改措施。

3、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绩效考评制度。

高校大学生就业处境及其对策探讨 篇10

一、大学生就业处境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与两个问题密不可分:一是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度, 只有供需平衡时, 才有利于市场的稳定;二是大学生的就业流向, 大学生应该学以致用, 才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一) 大学生就业的市场需求分析

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分析,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展开说明。第一, 从市场对学历的需求上来看, 市场对研究生的需求度显然高于大学生, 这也是导致很多大学生选择考研的因素之一。目前来看, 研究生的供需比为1:2.5, 对本科生的供需比为1:1.3, 这样看来似乎就业的问题不大, 但是专科毕业生的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 市场供需比为1:0.37。从这些数据来看, 我们可以预知到在未来的几年中, 就业生比拼学历的情况会越来越普遍, 为了得到一个好的工作, 都向更高的学历迈进, 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低学历就业生的就业形势更是举步维艰。第二, 从市场对专业的需求上来看, 热冷门专业的需求度相去甚远。在全国范围来看, 计算机、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等理工科专业学生的需求量较大, 而历史学、哲学、农学专业的学生基本无人问津。所以, 专业前景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 从不同地区的需求上来看, 经济发达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旺盛, 而经济欠发达甚至落后地区对大学生则是需求不足的。大学生都希望去大城市就业, 就导致大城市就业饱和, 而在一些不发达的城市需要大学生, 大学生很少会选择去西部等经济落后的地区。第四, 从市场对院校的要求来看, 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学生就业前景比一般院校的毕业生的好, 同样的, 名牌专业的就业形势也比一般专业的就业形势好。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需求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目前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有很多不平衡之处, 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大学生正是处在这种需求不均的市场处境之中。

(二) 大学生就业的市场流向分析

近年来, 我国经济体制正逐渐转轨, 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正在实施之中, 而且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已初见成效。这些国家大的经济导向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趋势。经过前些年的发展, 在大城市、大单位和党政机关这些大学生理想的就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已日趋饱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选择去西部和一些小企业、私营单位的大学生的数量在逐渐增加, 这可以说是大学生面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一种退而求其次而又不失明智的做法。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可以说是影响大学生流向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比如, 近年来鼓励大学生下乡的政策, 就出现了许多大学生选择乡村为自己的就业地, 选择“村官”这一新名词作为自己的职业。随着国家经济重点的逐渐变化, 大学生的就业流向也会随之变化。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策略探究

大学生进入大学这个殿堂可以说是经历了过五关、斩六将的过程的, 都是在千千万万的高考大潮中挤过独木桥才得以成为大学生的, 所以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初都是满怀信心的。但如果这种信心在大学的温室中演变成盲目的乐观, 这样的学生的前途就不再乐观了。盲目的乐观不好, 是不是就是说应该悲观了, 显然不是这样的, 一些大学生状态低迷, 对自己毫无信心, 这样的思想也是不可取的。目前大学生在面对就业这一问题时, 有一些不正确的思想作祟, 所以急需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思想指导。在大学生中出现的思想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一些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在面对就业问题时信心缺失, 感觉自己前途渺茫, 十年的寒窗苦读白费了, 家人的殷切希望辜负了, 这样的心态面对就业问题的学生也不少。近年来大学生由于不堪就业压力选择轻生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的;二是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不强, 自我推销能力较差。就业是一个供需双方双向选择的过程, 大学生应该主动向企业推销自己, 而不是等着企业找上门。三是眼高手低, 就业期望值过高。一些大学生盲目乐观, 一般的工作看不上眼, 而理想的职位又应聘不上。有的大学生择业时功利思想较为严重, 这也是不可取的。上述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 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就业前景。只有从思想上转变过来, 正确面对就业这一问题, 就业才会不再是一个问题。针对上述出现在大学生有失偏颇的择业思想, 我们教育者就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指导, 以下是笔者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教学的一些建议与研究。

(一) 强化就业形势教育, 加大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力度

在全国范围内来看, 许多院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一些学校甚至都没有设置这一课程, 实际上这应该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在就业指导课上, 我们的教育者可以根据自身经历, 就目前的形势给学生做就业形势分析, 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的是一个怎样的就业形势。学生通过对自我的分析, 给自己做一个职业规划, 提早将就业问题纳入自己的考虑范畴中, 早作准备。大学生通过校内强化的就业形势教育, 在对就业环境有了一个很好的了解后, 可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二)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大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时, 功利思想十分严重, 非大城市、大企业不去, 这样的择业观严重影响了就业。大学生择业时, 并不应该只为金钱, 而更多的应该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人应该在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上, 才能发挥最大的能量, 这种能量并不是都以金钱来衡量的。

(三) 加强学生德育思想的教育

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与其德育思想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 一个具备良好道德素养的毕业生, 更能受到招聘单位的青睐。另一方面, 一个思想素质良好的大学生, 他的就业思想也必然是正确的, 以天下为己任, 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 为社会建设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学校在给学生做就业思想指导时, 首先应该关注的就是学生的心理状态, 面对就业环境时的心理需求。从思想上开始, 树立一个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在面对激烈的竞争时, 一个德育思想高尚的人永远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因为用人单位首先需要的是一个正直的人, 而并非一个只会做事的机器。所以, 对大学生来说, 完善自身的素质, 加强德育思想修养, 也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的制胜法宝。

三、总结

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也不是一天就能够解决的问题。但随着人们对此问题关注程度的加深,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政府职能部门投入精力来解决这一问题。当然, 这是一个双向的问题, 只有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以及成熟的就业思想, 工作才不会是一个问题。笔者相信,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体制的逐渐成熟, 通过各方的努力, 在互相理解的同时共同进步, 大学生就业将真正的不再是一个问题, 那时, 才是市场和谐、社会和谐的美好时代。

参考文献

[1]刘胜地.掌握学员心理特点用好行为导向型教学方法[J].教育教学研究, 2006.8 (2) .

[2]陈智.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3 (1) .

[3]周湘平.我国职业教育中应注意采用行为导向教学[J].机械职业教育, 2003 (11) .

上一篇:典型案例档案下一篇:基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