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民营科技企业

2024-05-23

兰州市民营科技企业(精选十篇)

兰州市民营科技企业 篇1

一、忻州市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现状

(一)忻州市民营科技企业概况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2年底,忻州市民营企业中,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达到13家、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64家;企业申请,经省科技部门认定的科技企业户有36户,占全市民营生产企业总数6650户的0.54%。年末资产总额为2038417千元。其中,固定资产889441千元,无形资产175102千元,流动资产877619千元;年末负债总额887942千元,年末所有者权益1150475千元。

科技企业从业人员情况经省级认定的36户民营科技企业中,拥有长期职工总人数3438人,其中高级职称106人、中级286人、初级399人;大学本科以上326人、大专以上480人,中专以上704。收支情况科技企业2012年工业总产值1568552千元,工业增加值339647千元,总收入1486662千元(其中,技术性收入10616千元),净利润108765千元,出口创汇3466千美元;总支出1225874千元,其中科技活动经费59078千元。

(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现状

1科技型企业逐步发展壮大。至2012年底,全市已认定的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达到13家、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64家,省级科技企业36户。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相继建成和科技企业户的增加,不仅为全市创新人才的聚集,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搭建起了平台,也使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一批有较多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科技型企业不断涌现。山西佳诚液压有限公司、原平市兴胜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被新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了10家。定襄金瑞高压环件有限公司的年产1万吨风力发电塔筒关键部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原平泰宝密封有限公司的年生产1200万套高性能液压支架密封件高技术项目,分别被评为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化优秀项目和示范项目。忻府区依托山西蓝天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建设的蓝天科技创新园,被认定为省级科技创新园区,获得了一千多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成为忻州市“一市两园”的先行先试园区。

2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市级财政积极支持科技进步,科技研发资金持续增长,2010年为1590万元,2011年为1827万元,2012年达到了2066万元,2011年、2012年分别分别比上年度增长14.9%、13.08%。2012年科技研发资金的投入占到市本级财政预算支出200942万元的1.03%。

3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截止去年11月底,全市共申请专利73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90件,占到总申请量的31%。

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需进一步增强

忻州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已有长足进展,但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开发能力薄弱,研发效率不高仍是影响其生存发展的根本原因。全市大部分民营企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研发经费难以保证。如金洋煅烧高岭土有限公司,企业产品前景广阔,需要在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方面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然而仅靠企业自身解决往往力不从心,难于实现。因此,大多数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希望政府能在相关基金、资金和项目方面提供更有力度的财政支持、税收减免政策,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推进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

(二)人才匮乏是企业科技创新发展中的重大难题

目前忻州市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技术研发人才缺乏。尽管民营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培养越来越重视, 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 往往更注重培养见效快的管理、销售等方面的人才,而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长时间, 其效益在短期内很难看出来。从外面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则由于住房、子女入学等多方面的原因,引进困难,留住更难。由此导致多数民营企业在创新项目开展过程中进展缓慢。

(三)信息不灵通也影响企业的发展

民营企业中,部分中小企业信息不灵通。一是参与学术交流少。二是企业未能进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缺乏竞争能力。三是企业比较保守、自闭、缺乏创新和发展的意识。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对国家的政策了解不够多,对有关科技创新方面的前沿信息闭塞,未能充分利用好政府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和某一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为企业发展服务。

三、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帮助和引导企业增加对科技创新经费的投入

政府应努力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优惠政策作扶持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融资难问题。

(二)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提高科技人员为企业服务的积极性

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中急需的人才,政府应创造更宽松、更灵活的机制和环境,例如:只要用人单位需要,经有关部门批准可办理落户手续,其购房、子女入学、入托等享受当地居民甚至更优越待遇。政府应努力在本市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同时应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联系,使科技人才资源在企业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政府部门要为企业科技创新搭建科技桥梁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指导民营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对接,使企业迅速掌握某一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并尽快使之商业化。政府职能部门要及时将国家以及省、市出台的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送达企业,让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下,紧跟时代步伐,快速发展壮大。

摘要:为了解忻州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情况, 笔者会同国家统计局忻州调查队调查人员深入忻州市科技局、中小企业局及金洋煅烧高岭土有限公司、乔友化工等企业, 对本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忻州市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并初见成效, 希望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进一步创优发展环境, 在资金、人才和信息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关键词: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调查,新情况

参考文献

[1]向征, 李志.中小民营企业科技人员激励管理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06) .

[2]关小燕, 徐莉.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研发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08) .

泉州市民营企业发展初探 篇2

发表时间:2009-12-11 13:22:48 关注度:10

412008年,泉州市生产总值2705.29亿元,财政总收入263.6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1%、17.1%。泉州发生如此巨变,得益于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优势。在泉州的企业及就业人员中,民企数量及其就业人数占九成以上,民企缴纳税额占全市财政收入逾八成,全市经济增长总量民企“十分天下有其九”,成为泉州经济的坚强支柱。

一、发展状况(一)企业现状

1.企业规模:截至2008年底,泉州市共有5.2227万家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除外),规模以上企业4561家,占全部工业产值的80.3%,其中年产值上亿元企业522家。在全市100家重点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了98家。

2.纳税额及劳动力就业:2008年,泉州市国民生产总值2705.29亿元,财政收入263.6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1%和17.1%。民营企业产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92%,缴纳税金占全市财政收入85%,解决外来劳动力就业人数达156万人。

3.捐资公益事业,积极回报社会:5年来,全市民营企业捐资社会公益事业、光彩事业50万元以上的企业共452家,总金额达12.68亿元。2008年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全市民营企业共捐款捐物达4.3亿元。

(二)发展趋势

1.集群化趋势。目前,产值超100亿元以上的有石化、纺织、服装、鞋业、石材、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等7个产业集群;年产值在30亿元至100亿元之间的有石雕、茶叶、树脂、工艺陶瓷、建筑陶瓷、水暖器材、藤铁工艺等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已成长为辐射全省、全国的专业化、区域性优势产业,获得“中国鞋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中国建材之乡”、“中国建筑之乡”、“中国石雕之都”、“中国工艺陶瓷之乡”、“中国瓷都”、“中国茶都”、“中国伞都”等称号。

2.市场化趋势。依托县域特色产业集聚,积极探索培育、建设专业市场和发展物流业,初步形成了石狮服装城、晋江鞋都、南安石材、惠安石雕、安溪茶都、德化陶瓷工艺等一批辐射面广的区域性、全国性专业市场,形成“以大市场促大流通,以大流通促大发展”的格局。全市相当一批产业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出口规模居全国前列,如:服装业市场份额占全省同行业的80%、全国的10%,鞋类出口量占全国的1/8,成为全国第二大出口基地;石材、水暖产量占全国的1/3;石雕产量占全国的50%;树脂工艺品出口量占全国的70%等。

3.外向化趋势。充分发挥临近港澳台地区优势,积极对外招商引资,推动民营企业与外资嫁接,形成了面向世界的民生产品出口加工制造基地。今年“9·8”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签约项目投资规模和增幅均居全省首位,新兴产业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

4.规模化趋势。至2008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4561家,其中年产值上亿元企业522家。同时,鼓励企业股份制改制和上市融资,涌现出恒安、浔兴、七匹狼、安踏等一批

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民营龙头企业。目前境内外上市企业32家,一批上市后备企业正在加快培育中。

5.品牌化趋势。截至2008年6月,全市拥有注册商标5.2万件,中国名牌产品47种和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31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国家免检产品139个,福建省着名商标446件,泉州市知名商标637件,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地级市前列,相继获得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等称号。

二、主要做法

(一)提供政策服务

泉州市委、市政府在培育民营经济方面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有:

以制度创新培元固本。改革开放初期,政府采取放宽管理、尊重民营的方针。近年来,市委、政府引导民营企业改变产权结构单一的状况,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了促使民营经济转型,政府强力推动民营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

积极为民营企业发展排忧解难。近年来,泉州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先后出台《关于切实解决制约当前经济发展问题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意见》、《电力供应错峰、避峰和有序用电方案》、《关于奖励组织输入外地劳务人员暂行规定》等政策措施,努力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克服缺工、缺电、用地紧张、资金短缺、能源原材料涨价等困难。重点扶持的100家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九成。

(二)提供组织服务

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壮大,泉州市委、市政府积极支持行业协会发展。2002年,泉州市成为福建省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的惟一综合试点城市。目前,泉州形成了162个行业协会,涉及纺织、服装、石油化工等25个行业,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加强规划指导。2006年,泉州市政府开始推进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综合试点工作,出台了《泉州市“十一五”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时期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的任务与目标,将行业协会的改革与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

帮助行业协会提高水平。例如,政府协助市建筑业行业协会成立专家委员会,吸纳离退休专家50多人,在职专家100多人,为建筑行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提高行业协会的权威性和服务能力。

建设行业协会公共平台。例如,政府主持建设“泉州市行业协会信息化公共平台”,该网站整合全市行业协会网站,对内促进行业协会之间的信息交流,对外宣传泉州市行业协会区域品牌。

(三)提供信用服务

近年来,泉州市大力推进“诚信泉州”建设,注重发挥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推动、规范、监督和服务作用。

建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泉州市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的泉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领导机构,通过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职责,建立目标责任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机制。

培育信用中介机构。泉州市大力发展信用担保公司。目前,全市设立信用担保公司7家,累计为331家企业提供了担保,担保总额3亿元。同时,积极发挥行业协

会在构建诚信体系中的作用,引导行业协会建立行业自律机制。2005年7月,市政府主导成立了旨在“倡导诚信,共建和谐”的泉州市诚信促进会,并开通了“泉州诚信网”。

培育诚信意识。市政府各个部门从思想道德建设入手,开展一系列主题创建活动,建设诚信道德体系。如市金融机构开展了“今天的诚信是明天的财富”主题宣传活动,地税部门开展了以“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为主题的“税收宣传月”活动等。

加强信用监督管理。市政府各部门立足实际,探索建立新的信用管理方式、方法,拓宽征信渠道,加大信用监督管理力度。推进信用数据库建设。人行、工商、质检、公安等部门通过拓展信息征用渠道,建设部门数据库。如工商部门出台了《泉州市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实施办法和企业工商信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等文件,详细规定了企业信用等级的评价机构、等级划分、评定标准、等级公示、信用奖惩等。

(四)提供技术服务

通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2001年,泉州市市、县两级财政投入重大科技项目经费5500万元,建立了30多个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发展促进会、企

业孵化器、孵化基地、科技培训中心、检测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通过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发挥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近几年来,市政府立足泉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建成了以研究与开发、创业服务、试验与中试三大服务体系为核心的公共服务体系。

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引导和示范。市政府以科港先进制造技术基地和中小企业ASP信息化平台为重点,构筑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既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又为全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了示范和引导。

三、存在问题

泉州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竞争激烈,不少企业尚未走出困境。尽管我国宏观经济状况趋好,但是企业微观经济状况改善缓慢,市场日益转向买方市场,尤其是消费品市场的供大于求,物价指数增幅偏小,产品价格偏低,对泉州市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受到管理、技术、信息、销售方式的制约,压力增大,难于适应激烈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一些企业被迫停产歇业,数量达2100多家。

二是资金紧张,企业发展受到制约。一方面是市场激烈竞争的冲击,企业效益下降,相互拖欠贷款情况严重,资金回笼较慢,生产资金占用期拉长,流动资金周转困难。另一方面,银行信贷受规模和资产抵押的限制,加之泉州市民营企业还有相当部分因种种原因无法办理厂房等建筑物产权证,企业难于向金融部门争取更多资金支持。

三是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差。泉州不少民营企业存在“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现象,个体、家庭企业小生产管理方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专业化层次较低,技术熟练工人缺乏,技术水平不高,缺乏公益性产品开发服务和信息服务以及其它配套服务,产业发展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问

题。一些较大规模企业经营者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经营素质,走“强强联合”道路积极性不高,企业规模难于扩大。

四是外部环境仍不够宽松,企业负担偏重。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的现象虽得到有效的遏制,但尚未根本消除。个别部门仍存在办事效率不高,扶持力度不够的状况。刁难企业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企业发展的积极性。五是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各级企业主管部门面向企业的技术咨询、培训、资产评估等服务机构不健全,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虽然近几年来泉州市场上出现很多企业技术管理咨询、培训公司,但基本上都属于起步阶段。

四、思路对策

(一)出台扶持政策,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一是加快解决中小企业土地证、房产证办理问题,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有利条件。由于历史的原因,泉州市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土地、厂房缺乏完整或合法有效的书证材料,迟迟无法办理土地证、房产证。因为缺乏银行认可的有效资产,不能抵押贷款,企业的固定资产无法盘活,限制了企业的融资。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解决土地、房产等物业的权属关系问题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二是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由政府推动,建立“民间为主、政府适当扶持”的信用担保公司,探索适合泉州民营经济的信用担保模式。加大对业已存在的担保公司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充分发挥担保公司短期拆借资金的功能,弥补中小企业的资金不足。政府应视扶持中小企业为长期政策,对经政府认证、并开展符合政府规定标准的担保业务的机构,给予一定财力支持和税收减免。

(二)树立竞争意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着力引导民营企业走出产权结构单

一、封闭的局面,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向多元化、开放型转变;促进民营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一是实行产权多元化。如果没有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企业就很难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民营企业产权要实现多元化,就要求企业的出资人,创始者具有自我革命的精神,让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分享利润,吸纳他们的股份,形成所有权的相对分散,把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既调动企业法人的积极性,又可以激发员工主人翁责任感。二是突破人才家族化的屏障。企业应由一支高

级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改变出资人既是所有者,又是经营者现状,这是冲破家族式管理的关键环节。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保证稳定、合理的人才结构。其次要积极吸纳和利用社会管理资源,依法规范职业经理人的经营行为,面向社会招聘经营者。三是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相对完备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是管理创新,管理包括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等,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系统工程。泉州市民营企业主要是中小型传统企业,因此必须以新的思维和新观念,借鉴国内外企业的先进管理方法,结合企业的实际,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进一步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使企业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三)进行科学规划,有序发展民营企业

优化区域布局。湄州湾南岸石化港口工业区着重推进石化工业、修造船业、仓储业发展,逐步建设成全国大型石化工业基地、化工油气仓储基地,并向大型修造船基地和国际中转港发展;放开投资领域,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进入石化中下游

产业链,发展大型港口仓储和海上运输业,主动成为修造船的配套协作企业。晋江口科工贸旅游经济区以发展出口轻加工、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为重点,引导民营企业建设电子信息、纺织鞋服、建筑建材、食品饮料、工艺制品等加工制造基地和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围头湾地带对台贸易加工区要成为民营企业加强泉台科技协作、来料加工、吸引台资、对台贸易基地。东西溪流域资源开发生态经济区重点建设资源环保型民营经济生产、出口基地,带动矿业、食品加工、制药、陶瓷等产业升级。

优化产业布局。规划发展好三大产业集群:以纺织服装、建筑建材、机械制造、工艺制品、食品饮料等为主体的传统产业集群;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旅游服务为主体的主导产业集群;以船舶修造、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特种陶瓷为主体的新兴产业集群。在空间上,要围绕环

泉州湾特大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划出专业功能区,相对集中发展建设上、中、下游产品关联度高的企业;在产业内部,要注意尽快形成配套协作能力强的产业链体系;在功能布局上,通过加强交通、水电、网络、供气、仓库、码头、废水处理、废物处理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实现公共资源的低成本共享。

(四)打造泉州板块,加快构建民生产品制造业基地

打造特色集群。近期应重点培育纺织、服装、鞋业、石化等特色明显、产业链长、有一定基础、发展潜力大的产业集群。力争至2010年,产值超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有1个,即服装;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有3个,即石化、鞋业、纺织;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有10个,即石材、建陶、食品饮料、机械制造、雕刻工艺、陶瓷、纸业、电子、制伞和包袋。

打造名牌。一是争创名牌。以产品质量为根本,抓好ISO9000、ISO14000和SA8000等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使名牌的市场指标与国际接轨。二是提升名牌。把产品名牌打造成企业名牌、产业名牌,特别要注意把一个名牌发展为系列名牌,把国内名牌发展为国际名牌。三是经营名牌。加强产业集群名牌管理,依靠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加强名牌资产管理,提高名牌资产运营效益。

打造规模企业。在各大集群内部筛选确定一批代表性企业,鼓励企业增资扩营,运用高新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增强核心竞争力,壮大企业规模。积极推进产业集群龙头企业规范和完善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亲亲食品、新世界石业、冠福陶瓷等一批产业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五)提升整体素质,提高民营企业创新水平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抓好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以产学研联合为纽带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以区域生产促进中心为主要载体的技术支持体

系、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和以经济政策为主要形式的政府技术创新调控体系等五个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倍增器”和“催化剂”作用,推广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数字化装备和数字化管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带动企业经营管理、技术进步、机制转换等各项工作的创新和升级。

提升外向带动水平。紧紧抓住世界经济结构新一轮调整的战略机遇,努力实现由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的转变。充分利用产业结构升级和放宽民营经济准入领

域的契机,加强外引内联,着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集群、重化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集群。抓住台湾产业外移和CEPA机遇,进一步提高泉州民营企业与港澳台企业之间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提升循环发展水平。树立生态产业园区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以建设生态产业园区为抓手,按照集中布局、集中控制的要求,建立废物交流系统,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工业链和企业共生发展的生态产业群。

(六)营造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民营产业集群促进体系

营造政务环境。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加强分工协作,形成工作合力,从市、县、乡三个层面推进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建设“阳光政府”,为集群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务环境。

营造市场环境。应以构建快捷、通畅的立体交通体系为先导,规划建设泉州大型物流中心和现代物流园区,完善人才、土地、技术、资金、信息、劳动力、生产资料等要素市场体系,构建物资流、客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快速通道,以大流通促进大聚集,以大聚集带动大繁荣。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同时,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倾力建设“诚信泉州”,引导民营企业进行合理竞争。

徐州市泉山区民营企业遭强拆 篇3

“拆错了,怎么办?” 厂房半夜遭强拆后,褚衍旭夫妇找到泉山区姚庄工业园企业搬迁办公室要个说法,负责人的答复就是重复这么一句话。

半夜里的强拆

2011年11月12日凌晨1点多,江苏徐州市泉山区徐州市海华机械厂西南角临街屋内。员工刘启成在熟睡中,突然被轰隆隆的响声惊醒,他第一反应是地震,便不假思索地推门而出,及时脱离险境。“如果跑慢点,我就没命了。” 刘启成说。

奔出门外,他看到自己睡觉的房屋开始摇晃,砖瓦不断落下,随后,屋顶轰然塌下。几十分钟的时间内,十余间临街房屋都变为残垣断壁。

与此同时,他看到附近有20多个人,七八个壮汉迎面而来,架着他就往一边拉扯。期间,有人恐吓他说:“不准打电话,不准报警,不准呼喊,否则马上要你命。”

“徐州市海华机械厂被强拆了!”刘启成不仅打了个冷战。慌乱中,他看到倒塌的墙对面有一台挖掘机和几辆机动车正往自己的方向推进。

据刘启成讲述,在推搡的过程中,海华机械厂法人代表朱广荣的父母闻声赶来。几位壮汉立即动手殴打朱广荣的父亲朱朝,另有数人把其母陈玉兰拖倒在地,致其心脏病复发。“在老人的哭号哀求下参与强拆的人才罢手。”刘启成趁乱报警并致电海华机械厂法人朱广荣。

40分钟后,参与强拆的人撤离,徐州市110、120先后赶到,受伤的老夫妇被送往医院急救。

事件发生后,朱广荣的弟弟也报了警,并与刘启成到公安部门做了笔录。刘启成说,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

“至今还在急诊观察室。”3月21日,海华机械厂负责人朱广荣向本报记者介绍,这次事件不但让她的10间工厂宿舍和仓库被钩机强行拆倒,七旬父母受伤住院,就连她的库房藏品(红酒、书画等),也被拆除者砸坏。

3月21日下午,记者在海华机械厂现场看到,离大门口不远处,有水不断冒出地面,附近一片水洼。西南角一排二层楼已是人去楼空;西面,则是一片废墟:破碎的水泥板、砖头、埋在土里的床被、衣服……

“完全是突袭的方式,两次都在半夜行动。”海华机械厂厂长、朱广荣的丈夫褚衍旭告诉记者,在2011年11月14日,海华机械厂再次遭到强制拆除。如今,该厂生产经营已无法正常进行。

“拆迁公司拆错了”

褚衍旭说,厂房半夜遭强拆后,他们曾找山区姚庄工业园企业搬迁办公室要说法,但搬迁办公室的负责人(发改经济局副局长)任庆华的态度很傲慢,不断地重复一句话:“拆错了,怎么办?”

“不管是不是拆错了,怎么能在夜里1点多拆人家的房子呢?这是多么恶劣的行为!” 褚衍旭说。

3月22日,记者就企业被强拆,老人被打伤一事到泉山区进行采访,泉山区发改经济局局长王克利表示:“涉及的土地、拆迁事件,我并不清楚,需要找拆迁办。”

此前褚衍旭向记者透露,王克利曾找过他们夫妇谈判。对此,王克利表示,他确实谈过,但现在记不清什么内容了。

3月22日上午,泉山区姚庄工业园企业搬迁办公室负责人任庆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华机械厂半夜遭强拆、厂长朱广荣父亲被打的事情确实存在,但他解释说是“拆迁公司拆错了”,当夜拆迁公司要拆的是附近的房屋。

记者问为何在夜间拆除,任庆华解释说,受雇公司是南京的一家拆除公司。白天施工容易扰民,只好夜间行动。

任庆华还表示,海华机械厂所在地属于市政府重点的棚户区改造项目。

褚衍旭表示,海华机械厂属应拆迁范围,但目前海华机械厂与政府在价格上还存在严重的分歧,双方一直在搬迁价格的谈判上僵持着。

据褚衍旭介绍,海华机械厂占地37亩左右。在他给记者提供的一份材料中,交通银行徐州分行分别在2005年、2009年、2011年2月对海华机械厂资产作出过评估,估价是1亿元人民币。

而任庆华表示,区政府找当地评估公司已做过估价,海华机械厂的估价是2600万元。

在后续的采访中,泉山区宣传部表示,在搬迁谈判中,由于双方价格差距较大,至今无法达成一致。

事实是,双方都是在未经过对方认可下,雇佣第三方进行的评估。

强拆的背后

徐州市海华机械厂地处徐州市泉山区南三环路北,是曾一度是泉山区政府重点保护的民营企业。

但这一切,因拆迁而迅速扭转。

2011年5月,海华机械厂临街沿线外,顺着公路边被树立起一条长长的广告牌,留下海华机械厂唯一一个进口。之后的半年里,泉山区政府开始找褚衍旭、朱广荣夫妇商谈搬迁。

随后,是长达半年的拉锯战,直至2011年11月强拆出现。

“对于上述拆除地段,徐州市政府早在2010年就已经确定了规划图。”3月22日下午,任庆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但对于规划详细内容,他表示“不知情”。

当记者问及将来这块地作何用途时,任庆华表示,该地将作为商贸用地,但是否进行房地产开发,他表示“不清楚”。

记者在现场调查过程中发现,海华所在地西侧,已是鳞次栉比的商品楼;在公路的南侧,同样是一排商品楼。

泉山区宣传部新闻科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泉山区房价介于4000-10000元之间。

难了的局面

3月25日,记者再次就拆迁事件补偿等问题对泉山区姚庄工业园企业搬迁办公室进行采访。3月28日,泉山区姚庄工业园企业搬迁办公室给本报记者发来《关于海华机械厂搬迁情况的说明》,说明中称:拆错房屋确有其事,由于拆迁公司衔接问题,造成操作失误,拆除公司已承担起有关责任,以后类似项目该公司不得参与招标,如涉及法律将尊重法律部门的处理决定。

但据褚衍旭说,目前朱广荣的父亲仍然在医院治疗,不过,治疗费用却是拆迁办派人送到医院去的,这是王克利和任庆华对他亲口说的。

至于拆迁公司的责任,褚衍旭说,自被强拆后,他从没有见到过拆迁公司的人。

此外,褚衍旭说,虽然当时就已报警,但几个月来,警方从没就强拆伤人事件给他一个处理结果。

不仅强拆伤人毁物的事情没个说法,连搬迁价格谈判的问题也已被搁置。褚衍旭说,拆迁办现在就是在“拖”。

“我们想谈,耽误生产的问题,伤人的问题,搬迁的问题,都可以谈,但问题是现在没人和我们谈。” 褚衍旭说。

兰州市民营科技企业 篇4

2005年4月4日, 武汉市人民政府发出《通知》, 以武政办[ 2005 ]36号文转发市科技局关于实施武汉民营科技企业百星工程意见。该《意见》为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 促进民营科技企业规范化、产业化发展, 拟启动实施重点培育100家明星民营科技企业工程, 简称“百星工程”。实施“百星工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5年左右时间的努力, 使武汉市100家明星民营科技企业, 在高新技术产值、技工贸总收入、利税、企业研发能力、科技成果转化率等五个方面的指标, 分别实现“倍增”。通过实施“百星工程”, 推动全市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 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和壮大, 形成以民营科技企业为排头兵的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引领全市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 目前, 武汉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规模进一步壮大。至2007年底, 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资产总额达到745亿元, 同比增长20.16%。其中, 资产规模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53家, 占比达2.75%;2007年成功上市的三家企业中, 两家为民营科技企业。二是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市民营科技企业2007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51亿元, 同比增长14.62%;实现利税82.88亿元, 同比增长29.26%。三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民营科技企业中, 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 889家, 创高新技术产值824亿元, 其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0.5%, 这些企业主要聚集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等四大优势产业。四是初步形成各区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已成为区级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07年底全市有9个区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增长幅度超过30%, 利润总额有7个区增长幅度超过30%, 上缴税金有6个区增长幅度超过30%。五是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市首批“百星企业”中, 建立了研发机构的有51家;投入研发资金共20.9亿元, 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6.7%。

不少“百星企业”成绩显著, 如武汉绿世界集团成功获得硅谷天堂2000万元风险投资。在2008中国品牌500强排行榜中, “马应龙”以35.08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第三年入选, 排名214位, 比2007年的排名提升了4个位次, 在所有上榜的医药类企业中名列第八。在不久前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名单中, 湖北省共有5家企业入选, 其中包括鼎龙化工、天澄环保公司两家 “百星企业”, 这两家企业在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持续创新能力、行业带动性和自主品牌方面均有突出表现。至2007年, 楚天激光授权专利排名已连续三年居全省前四, 仅位于东风汽车集团、武汉钢铁 (集团) 公司和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之后。 截至目前, 该公司共申报专利265件, 获得授权148件。大西洋连铸、鼎龙化学等一批民企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武汉市实施民营科技企业“百星工程”的总体情况较好, 民营科技企业正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但是, 当前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2.1 从企业自身来看

2.1.1 现代企业制度尚未从根本上确立。

不少企业产权结构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尽合理, 虽然机构有了, 但操作失灵, 仅是“形似”, 缺乏“神似”, 同时民营科技企业家和创业者的素质有待提高, 企业用人机制开放性不够高, “家庭式”管理和“人治”问题仍未完全解决。

2.1.2 企业总量规模偏小。

最近五年来, 武汉民营科技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企业数年均增长15.6%, 技工贸总收入年均增长26%, 利税年均增长17%。但企业总量规模不大, 企业数量只有上海的1/5、北京的1/4, 平均每家企业的总收入只有深圳的1/22, 出口创汇只有杭州的1/10。

2.1.3 知名企业太少。

目前, 武汉民营科技企业群体中已出现了凯迪电力、凡谷电子等一批有影响的企业。1996年全市技工贸总收入过亿元的民营科技企业仅红桃K集团一家, 2006年达到111家, 其中过10亿元的有5家。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竞争实力还不算强。全市去年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不敌深圳华为一家。缺少知名品牌, 尤其缺乏像北京联想、深圳华为这样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竞争力的企业。

2.1.4 整体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近两年来, 全市民营科技企业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的6.1%, 高于全市企业科研投入的平均水平;民营科技企业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60.4%;企业创新成果不断增加, 但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并不多, 技术性收入和技术产品产值比重不高, 仅30%的民营科技企业技术性收入和技术产品产值占企业技工贸总收入的60%以上。武汉科技企业的优势在于光、机电和生物技术, 但这种优势没有能充分体现, 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真正从事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的企业并不多, 很多企业项目单一, 往往就一个项目, 搞不成就夭折了, 据统计, 武汉市科技企业年龄在五年以内的占到72.32%, 多数企业面临缺乏核心技术的“短板”之困。

2.2 从环境方面而言

2.2.1 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政府为扶持“百星企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但仍感觉力度不够, 特别是已有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 加之现行的土地政策从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企业扩大规模。

2.2.2 在解决企业融资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空间。

近三年武汉市尽管采取了很多办法, 通过各种渠道来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但仍然不能满足企业在融资方面的迫切要求, 而且在不少企业融资的数量上满足不了企业的现实需要, 犹如“杯水车薪”, 从而制约了企业的更快发展。

2.2.3 企业技术创新的科研环境没有形成。

武汉市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平台还处在建设初期, 产学研之间的对接还没有形成, 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科技资源未有得到充分利用, 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太慢, 优势企业大量的配套项目流向沿海、华东等地区, 本市同行企业相遇不相识, 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还存在。武汉市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和良好的区位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2.4 缺乏产业集群的良好环境。

武汉市民营科技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等域, 四大优势领域企业数、资产规模、技工贸总收入分别占总数的44.1%、71.1%和81.2%。虽然90%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集中在诸如“武汉?中国光谷”等园区, 产业集聚效应日趋明显, 但产业配套环境并不理想, 企业协作意识不够强, 互助联盟尚未形成。

3 内外结合, 共谋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大计

3.1 营造有利于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3.1.1 制定促进“百星企业”发展的政策, 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

为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出台了《武汉市民营科技企业百星工程实施办法》, 对百星企业采取了许多优惠和政策, 如市级财政性扶持资金适当向“百星企业”倾斜, 市本级科技三项经费用于扶持“百星企业”的比率不低于当年科技三项经费总额的30%, 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重大新产品开发基金、自营出口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等其它财政性扶持资金, 也要向“百星企业”倾斜;每年从市科技三项费中安排专项资金, 用于工程技术研发和创新项目的开发;鼓励在“百星企业”中建立企业技术中心, 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百星企业”申请并获授权的重大发明专利所支出的费用, 可申请市科技、经济、知识产权部门给予适当减免;“百星企业”获中国名牌、湖北省名牌或国家驰名商标、湖北省著名商标的, 由市有关部门报请市人民政府给予奖励;此外在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2008年4月实施了“百星工程”联席会议制度, 在审议“百星工程”实施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检查、督促“百星工程”的实施;对落实“百星工程”扶持政策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以及对“百星工程”的宣传方面都作了详细规定。这些政策措施立意高、内容实、涉及面广, 对于促进“百星企业”健康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还应该根据企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台更多针对性更强、见效更快的政策, 对“百星企业”的发展起到更好的引导、激励、监督、扶持的作用, 特别要在政策的执行上下更大功夫, 以确保政策作用的发挥。

3.1.2 创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环境, 推进企业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如何切实加强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是政府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近年武汉市设立了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并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国家创新基金。近两年武汉市共投入创新基金4 000万元, 共支持创新基金项目193项, 全部用于支持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2007年, 市级科技创新基金有所增长, 总额达到2 200万元, 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也相应加大。同时, 积极组织民营科技企业争取国家创新基金项目支持, 近几年共争取国家创新基金项目139项, 获资助资金6 630万元。由于创新基金的引导, 承担国家和市创新基金的企业共吸纳市、区财政、金融及其它社会资金达到5.27亿元, 引资效应约为1∶1.3。同时还设立了“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 并计划设立“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专项资金”、“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资金”, 启动“农业科技示范户培育工程”等, 重点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今年又制定了武汉市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从今年起至2010年, 从民营科技企业 (重点是百星企业) 中选择一批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理念和文化创新等方面基础较好的企业进行试点和培育, 并对其采取一系列鼓励性和优惠性政策。要大力宣传“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武汉精神, 要积极利用中央批准武汉作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示范区的大环境, 为“百星企业”创新创造更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

3.1.3 多渠道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 确保企业的资金来源

目前以各大商业银行为主的融资体系是以国有企业及大型企业为主要对象设计运行的, 没有专门针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服务体系。民营企业的融资难、特别是贷款难问题, 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为了帮助民营科技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武汉市探索建立了以东湖高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武汉科技创新投资公司为为借款平台、以武汉科技担保公司为担保平台、以武汉市民办科技机构管理办公室为企业诚信自律会的“两台一会”投融资服务平台, 共同为科技企业贷款融资、担保服务。“两台一会”先后向湖北省国开行推荐“百星企业”贷款项目10余项, 该行已向国测、蓝星等8家企业发放中长期贷款共计2.31亿元。省国开行还将30余家企业纳入了贷款项目储备计划, 贷款总规模有望达到8亿元。建立市区联动科技企业担保专项资金, 为区内初创企业发放担保贷款1380万元。此外, 联席会议相关成员单位积极开展推荐民营科技企业上市工作, 先后推荐华中数控、天喻等10家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另推荐一批符合条件的民营科技企业进入上市储备库。由市科技局会同有关单位支持建立百星企业投融资与风险担保服务平台, 将把现有的各项科技政策与推进工作相衔接, 推进信用担保基金的设立工作, 增强投融资平台的融资、投保功能, 进一步拓宽了融资渠道。下一步应该进一步推进民营科技企业企信用担保基金体系的建设, 完善其功能、产生更明显的融资效果;学习和借鉴浙江、广东等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 结合武汉实际, 建立百星企业融资担保互助同盟或商会组织, 促进百星企业之间的相互支持, 共同发展;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 充分利用武汉市发展风险投资业的政策, 更大力度、更大范围地吸引国内外风险投资基金支持百星企业的发展。

3.1.4 打造“百星企业”的技术创新平台, 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

要深化推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体制改革, 迅速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一定档次、一定特色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平台, 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按照武汉市“百星工程”建设的要求, 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大企业或转制科研机构, 集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相关力量, 重点建立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与环保等共性关键技术平台, 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光电子信息共性技术平台应重点建设现代通信技术平台、空间信息技术平台、新一代网络技术平台、高可信软件技术平台、高性能高效率计算机技术平台、电子信息材料制造技术平台;生物医药共性技术平台要重点建设中药新药开发及中药现代化技术平台、生物芯片技术平台、生物疫苗与基因药物技术平台、生物信息技术平台、基因工程技术平台;节能与环保共性技术平台应重点建设节能与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平台、新能源及再生能源技术平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平台、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平台、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平台。以建设“武汉科技企业孵化城”为契机, 进一步完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 强化创业服务平台功能, 着力打造武汉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新”、“特”、“优”, 力争使更多的民营科技企业获得相关资金、技术和服务支持。以大项目促进大发展, 以高科技实现优质服务。

3.2 夯实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内部基础

3.2.1 实行企业机制创新, 全面推进企业发展

借武汉市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开展之机, 进一步深化企业的管理机制创新, 通过管理机制创新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完善企业产权机制的改革,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普遍推行股权制, 实现“资本民主化“, 以增强企业活力;实行领导班子保障机制创新, 要推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既要有一个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的好的领导班子, 又要有一个好的运行机制, 而好班子则是保障好机制运行的前提。只有企业领导班子通过在思想上、组织上、工作上、考核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硬性规定, 才能保障“以人为本”理念在新的运行机制中真正落实;通过激励机制的创新, 采用多种激励手段, 真正实现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的有机统一, 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挥好广大员工的主人翁精神;要普遍实现企业用人机制的创新, 破除传统做法, 向社会公开招聘各类人才, 不讲身份, 不讲资历, 任人唯贤, 企业员工定岗定责, 以岗定人, 竞聘上岗, 建立淘汰制。

3.2.2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百星企业”要加大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 加快高端人才引进的步伐, 加强与外界的信息的交流沟通, 迅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增加发明专利的拥有量, 经过3—5年建设, 产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一定影响力的技术、产品或项目, 最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扩大新产品市场占有率, 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使其成为高新技术领域技术创新的排头兵。“百星企业”要承担政府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 并通过研发和输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产业链上下游接口技术以及品牌、标准等, 实现纵向、横向的技术要素型扩张和整体做大做强。

3.2.3 积极寻找合作伙伴, 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要利用中部崛起和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重大机遇, 在武汉城市圈内积极寻找产业链合作伙伴, 发挥当地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 降低成本同时减少竞争对手。这不仅是武汉民营科技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实现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的需要, 更是振兴中部地区经济的需要。从过去资源的绝对分散逐步实现资源的相对集中和合理利用, 由过去“老死不相往来”发展成为亲密的一家人, 从过去的竞争对手到成为事业发展的合作伙伴。由此进一步推动民营科技企业与各类企业间的联合与合作。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百星企业”可牵头成立行业协会或产业联盟, 成为企业集群的“领头羊”, 以带动武汉民营科技企业的集群化发展。

3.2.4 打造企业品牌, 扩大企业影响

2008中国品牌500强排行榜揭晓, “百星企业”中的马应龙以35.08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第三年入选, 排名214位, 比2007年的排名提升了4个位次, 在所有上榜的医药类企业中名列第八, 马应龙在痔疮药品零售市场的份额达40%, 成为治痔领域的第一品牌。但在“百星企业”中像马应龙这样具有品牌优势、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还太少, 这对武汉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对于“百星企业来说, 更多的企业需要在创品牌上下功夫, 创出有一定特色的品牌, 逐步扩大影响, 最终成为知名品牌, 从而产生一定的辐射作用。已经在品牌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要在保护品牌、扩大品牌知名度上下功夫, 使其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进一步提升企业及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品牌建设, 使“百星企业”的产品成为市场上叫得响的“武汉制造”。

摘要:以武汉民营科技企业“百星工程”为例, 从影响企业发展的内外两方面因素着手, 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分析, 并根据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 以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又快又好地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生力军。

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百星工程,解析

参考文献

[1]武汉市科学技术局.市科技局关于实施武汉民营科技企业百星工程的意见[Z].2005.

[2]李冬梅, 许彦.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商业研究, 2004 (4) :40-41.

杭州市民营企业投资情况调查报告 篇5

今年以来,全国民间投资增幅明显回落,我市民间投资更是持续负增长。民间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军,是发挥投资“稳增长、调结构”作用的关键力量,也从一定程度反映经济活力。从国家到地方对民间投资下滑态势均引起高度关注,调研调查活动频繁,促进民间投资的措施密集出台。为了解我市民营企业投资状况及意向、对政府服务及政策方面的意见建议,近期,我局对1323家民营企业进行了专项调查。其中工业企业471家、贸易企业446家、服务业企业307家、房地产企业99家。本文主要根据问卷调查情况,结合1-8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对我市民间投资基本状况、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1-8月全市民间投资基本情况

(一)民间投资持续低迷。

今年以来,我市民间投资持续负增长。1-8月,全市完成民间投资1710.23亿元,增幅由去年同期8.6%下滑至-5.0%,下降13.6个百分点,分别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7.1和8.2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由去年同期的57.0%下滑至50.9%,下降6.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的下降直接拉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个百分点。

(二)项目民间投资低速增长。

1-8月,全市民间投资中,项目投资614.73亿元(剔除房地产开发投资,下同),增长9.7%,增幅高于全部民间投资14.7个百分点,但低于全部项目投资12.3个百分点。项目民间投资占全部民间投资的35.9%,较去年同期提高4.8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民间投资增长3个百分点。本年新开工项目1203个,较去年同期增加285个,完成投资282.43亿元,增长19.6%;但亿元以上在建项目457个,较去年同期减少73个,完成投资342.26亿元,下降2.8%。

(三)房地产开发民间投资下滑。

和我市土地出让明显减缓,其带来的滞后效应在今年集中显现,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十二五”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作为民间投资的“主战场”,房地产开发民间投资下滑是我市民间投资下降的主因。1-8月,我市房地产开发民间投资1095.50亿元,同比下降11.6%,降幅高于全部民间投资6.6个百分点,拉低全部民间投资增长8个百分点。其中,土地购置费485.73亿元,下降29.2%,拉低全部民间投资增长11.1个百分点。

(四)基础设施民间投资比重偏低。

1-8月,全市民间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83.01亿元,增长10.4%,高于全市民间投资15.4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市基础设施投资38.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占全部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仅为8.7%。从占行业全部投资的比重看,大多基础设施行业存在明显壁垒。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卫生设施、交通道路水上航空运输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设施等行业民间投资占行业的比重明显偏低,分别只占16.0%、13.4%、7.9%、7.4%和4.2%。

(五)民间投资集中在两大行业。

1-8月,全市房地产业民间投资占全部民间投资的比重近七成,达68.6%;制造业民间投资307.35亿元,占全部民间投资比重也近两成,为18.0%。两大行业合计占全部民间投资86.6%,其余17个行业合计占比仅13.4%。

二、民营企业投资调查情况

(一)企业投资现状。

1、投资意愿不强。在此次调查的1323家企业中,以来,投资减少或近2年无投资的企业有713家,占被调查单位的53.9%;其中近2年无投资的企业508家,占38.4%。投资持平的企业471家,占35.6%。而投资有所增加的企业139家,仅占10.5%。

2、下半年投资力度减弱。在1323家调查单位中,今年下半年无投资的企业超过半数,达684家,占51.7%。投资持平或增加的企业484家,占36.6%;其中投资增加的企业仅有89家,占6.7%。

3、投资规模偏小。在此次调查单位中,201-7月投资额超亿元的企业仅36家,占2.7%。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亿元以下的企业也仅有186家,占14.1%。投资额500万元以下的企业249家,占18.8%。没有投资的企业852家,占64.4%。(见下表)

1323家调查单位1-7月投资额

 

企业个数

占比(%)

亿元以上

36

2.7

5000万-1亿

43

3.3

1000万-4999万

91

6.9

500万-999万

52

3.9

500万以下

249

18.8

无投资

852

64.4

4、投资能力不强。在1323家企业中,约七成企业无投资能力或投资能力较弱。投资能力大于亿元的企业64家,占4.8%。投资能力在5000万元以上,亿元以下的企业61家,占4.6%。投资能力在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263家,占19.9%。三者合计占比不到三成。而投资能力50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424家,占32.0%。没有投资能力的企业511家,占38.6%。(见下表)

1323家调查单位投资能力

 

企业个数

占比(%)

亿元以上

64

4.8

5000万-1亿

61

4.6

1000万-4999万

135

10.2

500万-999万

128

9.7

500万以下

424

32.0

无投资能力

511

38.6

5、参与PPP项目投资热情不高。在调查单位中,明确表示希望参与PPP项目的企业175家,占比仅13.2%。过半企业持观望态度,看看再说的企业达677家,占51.2%。明确表示不想参与的企业147家,占11.1%。另有324家企业表示说不清楚,没有明确态度,占24.5%。

(二)投资环境评价

1、对政府服务满意度尚可。调查显示,对我市政府机关服务企业投资方面的工作满意的企业461家,占34.8%。感到比较满意的企业353家,占26.7%。两者合计占比超过六成,达61.5%。而感觉一般的企业有197家,占14.9%。不太满意的企业仅6家,没有完全不满意的企业。另有306家企业对政府服务企业投资方面的工作不了解,占23.1%。

2、资审批改革初步见效。在调查企业中,认为我市企业投资审批改革成效明显的企业281家,占21.2%。认为成效较大的企业308家,占23.3%。认为成效一般的企业251家,占19.0%。认为成效较小或没有成效的企业仅10家,占0.8%。另有473家企业对投资审批改革成效不了解,占35.8%。

3、过半企业对政策措施评价较高。在问及对我市支持企业投资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否满意时,有406家企业感到满意,占30.7%;365家企业感到比较满意,占27.6%。认为一般的企业216家,占16.3%。认为不太满意或不满意的`企业仅有6家,占0.5%。另有330家企业对投资审批改革成效不了解,占24.9%。

(三)影响民营企业投资的因素和问题

1、市场状况仍是影响民间投资意愿的主因。在被问及当前影响民间投资意愿的主要因素时,高达64.2%的企业认为市场存在不确定性,信心不足。51.8%的企业认为各种要素成本高、负担重。48.0%的企业认为转型升级困难,没有合适的投资方向。32.7%的企业认为在垄断行业及公共领域,市场准入门槛高、困难多,阻力大。27.7%的企业认为融资难,融资贵。22.4%的企业则担心政策的变动。仍有9.4%的企业将政府管理服务上不作为、懒作为,存在“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作为影响企业投资意愿的主要因素。

2、投资成本高是企业实施投资过程中的最大问题。被问及当前企业投资实施过程中碰到的主要问题时,63.1%的企业认为投资的商务成本高,人员工资包括“五险一金”等保障福利支出、投资资金的财务成本、税收及水电费等税费支出都构成了企业投资的成本压力。38.8%的企业认为是项目落地难,包括土地指标稀缺,拿地难度较大,或是因为征地拆迁等政策处理问题导致项目无法开工。29.8%的企业认为项目审批时间长。26.9%的企业认为人才引进难。16.6%的企业认为项目的配套设施跟不上。13.0%的企业认为支持民间投资的政策执行不到位。2.9%的企业认为政府各部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推诿扯皮。

(四)企业对促进我市民间投资的建议。

民间投资增速下滑一方面折射出一些民营企业缺乏转型升级准备,没有加大投资的能力或找不到新的投资方向,落后企业甚至将面临市场淘汰。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前期改革的政策红利逐渐消失的背景下,既要尊重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不能盲目扶持,也要充分利用政府“有形的手”,不能无所作为,在促进民间投资,发展民营经济方面需要有更大的力度。调查中,许多企业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继续出台配套政策。自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国家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出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尤其是今年以来,针对民间投资增速下滑,国务院派出专项督查组对多省民间投资进行专项督查,并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民间投资有关工作的通知》,相关部委也密集出台了民间投资的“政策包”。在本次调查中,有近七成的企业希望地方政府继续出台针对性及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一方面强有力地落实中央相关要求和政策,另一方要结合本地经济结构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出台符合当地民营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2、有效降低企业成本。调查显示,有54.3%的企业希望降低企业成本,改善生产经营状况。一是严格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围绕“营改增”、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民营企业税收减免等领域,进一步优化办理流程。二是全面清理涉企收费。按规定规范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地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可以酌情减免。三是着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阶段性降低“五险一金”费率,降低企业用电成本,降低公路等运输收费以减轻流通环节成本。

3、营造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长期以来,民间投资者在国内未真正享受到公平的竞争,相对于外资优惠政策偏少,相对于国有资本则准入门槛较高。因此有56.0%的企业希望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需在同规则、同待遇、降门槛上再下功夫。做到优惠扶持政策对所有经济主体公开透明、一视同仁,不对民间资本设置附加条件和歧视性条款。拓宽民间投资领域,抓紧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垄断行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

4、加大对民间投资的金融支持。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民营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之一。民营企业申请贷款中间环节多、收费高、难度大,一些银行惜贷、压贷、抽贷、断贷行为时有发生。调查中,依然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要求加快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在被问及政府在缓解融资难融资贵方面应从哪些方面进一步着力时,57.9%的企业认为需要开展专项检查,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落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要切实做到小微企业贷款“三个不低于”,不得变相提高贷款利率、不得对企业乱收费。50.9%的企业期望建立健全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实现全省政策性融资担保全覆盖。49.4%的企业要求创新适合民营企业的融资产品、融资模式,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拓宽直接融资渠道。33.3%的企业希望推动大型商业银行扩大服务民营企业业务。打破认识偏差,充分认识小企业业务在大型商业银行实现业务转型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适应业务“零售化”特征,改变一味只强调企业财务数据和可抵押资产的传统做法,注重小企业客户的信用积累。将以大中型企业贷款为主的格局,逐步转向大中型、小企业、个人信贷业务合理配比的结构。

5、改进政府的管理服务。杭州在政府服务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店小二”的服务思维创造了较好的民营企业投资环境。在此次调查中,对政府服务不太满意的企业仅有6家。但有31.9%的企业认为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一是搭建政府与企业良好的沟通机制。不仅使企业了解政府的发展战略与导向,做大做强自身或是及时进行转型升级;更重要的是使政府了解企业乃至行业的经营发展状况,既能出台“接地气”的行业普惠性政策,也能针对个别企业所需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二是持续推进企业投资审批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扩大企业投资自主权。在审批过程中,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逐步实行网上办理,以加快项目开工,减少企业投资时间成本。

兰州市民营科技企业 篇6

摘要: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成功构建对于企业观念、制度、产品创新等方面有着极大促进作用,同时也对企业能否在激烈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的发展和激励,目前我国许多民营高科技企业在自主创新文化构建上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探究,然而很多企业取得的成效并不显著。如何快速、有效构建创新型文化是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总结出31条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影响因素,将F公司作为实例,开展问卷调查,采用spss22.0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发现,组织的灵活性和敏感性、员工自治程度、企业持续发展、激励制度、鼓励冒险精神、行为模式、领导重视等是民营高科技企业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的重要因素。据此,提出民营高科技企业创新型企业文化应从制度、员工、管理等方面构建的建议。

关键词:民营高科技企业;创新型企业文化;因子分析;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1-0054-05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意识和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企业的全部精神所在,也是企业在管理上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体现;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优化企业的人文素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1]。创新型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2]。随着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的发展和激励,企业在自我创新能力的提高上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探索,由于各个企业的发展环境不同,在探究道路上所取得的效果也不相同。本文以F公司为例,就企业创新型文化开展了调查研究,提出了其创新型文化建立关键因素。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创新型企业文化

创新型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明显企业特色的文化总和,其主要体现在企业的规范制度、价值观、行为准则等物质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的创新上,创新型企业文化所倡导的就是一种不断突破的过程,它鼓励员工的创新,提高员工积极性,给员工营造一种活跃的工作氛围,提高其创新能力[3]。在创新的时代,创新型企业文化对高科技企业来说都是尤为重要,它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念,开拓员工的创新性思维,从而为企业的产业创新、制度创新提供基础,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型企业文化,从主体角度来看是指企业在创新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全部创新精神;从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功能角来看是指企业能够创造、激发和培育企业创新的基础。

(二)民营高科技企业的界定

民营高科技企业是指开发高新科技产品的民营企业;民营高科技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发展能够带动科技的进步,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解决就业问题

[4]。21世纪以来,市场的环境变化是相当的快的,在这样变化迅速的市场环境下发展而来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形成了产品更新换代快,反应灵敏,管理理念先进,风险较大,投资较为集中等特点。

二、F公司调查问卷分析

(一)问卷调查对象

F公司在自主创新方面表现出色,在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成功构建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公司是国内一家具有代表性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于2002年9月创办,是目前国内矿井物探装备制造领域规模最大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公司现为福建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ISO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国家矿用产品安全标志认证企业等;取得这样的成就与企业的内部创新以及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对F公司进行调研,分别对专家教授、企业员工、企业管理层进行问卷调查,并且对问卷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二)问卷设计、样本及数据采集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梳理形成本研究的最初31个测量指标(见表1)。研究量表采用Likert七点计分法,“1”表示偏好最低,“7”表示偏好最高[5]。本次调查以F公司为调查对象,总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636份,有效问卷600份,有效率94%。问卷发放情况为:(1)专家教授,调研人员通过与专家教授面谈,让专家就问卷的问题给出专业的打分。问卷100份,回收92份,有效问卷85份,有效率92%;(2)F公司员工,对不同部门分别调查,其中技术开发部门发放150份问卷,产品生产部门150份,市场销售部门150份,共150份问卷,返回问卷411份,有效问卷405份,有效率为98%;(3)F公司管理层,问卷150份,回收了133份,有效问卷110,有效率83%。

(三)指标的信度检验

信度是指问卷的可信程度以及稳定程度。本文采用L.J.Cronbach所创的α系数法。α系数可以通过SPSS软件中的Relaiablity Analysis得出,一般认为α系数达到0.9以上就说明指标设置的信度好,0.8~0.9可以接受的,0.7以上就得修改量表[6]。

从表2中可以看出总体可靠性统计α系数为0.954>0.9,说明指标设置的信度好。从表3中可以看出,删除各变量后的α系数也都比较高,说明问卷项目设计得比较合理。

(四)指标的效度检验

由SPSS软件得出效度检验指标KMO适当性检验值,由表4看出KMO值为0.803,一般当量表KMO值大于0.6时则表示问卷的效度是可以被接受的(见表4)。

三、实证分析

根据对F公司关于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运用SPSS22.0对31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相关矩阵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等数据。

通过分析结果表5得出前7个公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从第8个公因子开始特征值开始小于1,根据公因子选取原则选取7个公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到71.734%,说明它们对大部分信息有一定的代表性。

提取方法:主成份。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a.旋转在12次迭代后收敛。

从表6看到7个公因子与评价指标之间具有明确的结构关系。按各主因子中载荷量较高的变量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进行主因子命名。因子1在指标F3,F5,F8,F11,F13,F16,F17,F22,F26,F29,F30有较大载荷,将其命名为组织的灵活性和敏感性,贡献率达到了21.65%。因子2在指标F12,F23,F24,F25,F14有较大载荷,将其命名为员工自治程度,贡献率达12.176%。因子3在指标F28,F21,F15,F4,F27,F6有较大载荷,将其命名为企业持续发展,贡献率达到10.804%。因子4在指标F19,F31,F10有较大载荷,命名为激励制度,贡献率达到8.936%。因子5在指标F7,F9,F1有较大载荷,将其命名鼓励冒险精神,贡献率达到8.461%。因子6在指标F2,F18上有较大载荷,命名为行为模式,贡献率达到5.221%。因子7在指标F20上有较大载荷,命名为领导重视,贡献率达到4.479%。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分析,组织的灵活性和敏感性,员工自治程度,企业持续发展,激励制度,鼓励冒险精神,行为模式,领导重视为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问卷分析的结果,本文对于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构建给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

(一)企业制度方面

企业制度体现企业文化的核心,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企业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优化配置企业资源,使企业在制度上为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构建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企业制度只有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和敏感性,才能快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应建立长久而明确的目标以及正确的经营之道[7]。提升企业上下的办事效率,排除冗余环节,节约企业资源,建立一整套激励制度,树立一线员工的创新模范和典型,奖励成功的创新行为,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二)企业员工方面

员工就是企业的血液,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对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是至关重要的[8]。首先提高员工的自治程度,给员工一定的自治权利和主动性,使员工可以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创新活动。其次允许员工参与企业决策,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异议,重视员工的创新自主性和时间的主动性,充分授权。最后鼓励员工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沟通、知识分享,充分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企业荣誉感。

(三)企业管理方面

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应该将创新融合到企业的管理中去,分别从管理思想、制度、手段、人才管理这几个方面进行[9]。企业领导者应从管理思想和管理人才方式上创新,如企业吸收培养敢于冒险、鼓励创新、思想开放先进、注重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企业领导。以及企业应当具体从战略管理、财务管理、技术管理、业务流程、人力资源管理等制度和手段方面进行创新。参考文献:

[1]陈海兵.企业文化建设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应用模式[J].中国核工业,2014(11):58-59.

[2]陈春花,刘国江.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3):294-296.

[3]甄珍,付东普.创新型企业文化构建的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2(3):157-166.

[4]郭国庆.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成长模式与环境优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5):49-54.

[5]谢玉华,陈佳新生代员工参与需求对领导风格偏好的影响[J].管理学报.2014(9):1326-1332.

[6]徐晓明,沈红丽.高校图书馆面向企业信息服务的影响因素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5):64-69.

[7]李夏琴.适应性企业战略协同机制及其运行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08.

[8]吴文华,赵行斌.领导风格对知识型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153-156.

[9]王新南.人本管理思想与一般管理方式的关系[J].现代管理科学,2003(10):81-82.

兰州市民营科技企业 篇7

郑州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主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转运中心,物流业相对发达,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外资、国营、民营物流企业在郑州齐头并进,发展势头良好。其中民营物流企业因为其设立简单、经营方式灵活而受到推崇,虽然在物流量、固定资产等方面与国营和外资企业存在差距,但是企业数量上民营物流占绝大多数。

2 郑州市民营物流企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根据河南省2011年的调查,目前河南拥有3180家物流企业,90%以上都是民营物流企业。这其中有以长通为代表的第一梯队物流企业,以巨洋方圆和正和为代表的第二梯队物流企业以及以单一专线运输和从事小型快递业务的第三梯队物流企业。总体来说,郑州市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呈现以下特征。

2.1 从事零担与快递的企业较多,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郑州市物流需求高速增长,2011年郑州市的社会货运量就达到24000万吨,但是这些需求多是集聚在贸易以及农资方面,工业物流比例相对较小,这就会导致服务于商贸农资的零担物流企业发展较快而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同时,郑州作为全国大型城市,总人口达到885.7万人,庞大的消费人群以及电子商务和网上购物的持续升温导致郑州市快递物流发展迅速,因此郑州市的物流业发展整体上呈现零担、快递企业较多,第三方物流企业相对较少的局面。

传统意义上来说,零担和快递的可复制性较强,发展门槛低,而第三方物流专业性较强,整体供应链构建困难,因此从大的局面上来看郑州市民营物流企业发展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整体竞争力不是很强。

2.2 企业股权结构单一,家族色彩浓厚

在公司的治理结构中,良好的股权结构是根本保障。郑州市民营物流企业大都是在2000年以后发展起来的,大都是单一股东或几个股东持股,发展起来之后也不愿意丧失企业控制权,普遍出现“老公是董事长,老婆是总经理”的局面,缺乏内部活力,也不利于员工的职业发展和岗位晋升,导致员工大量流失。

单一的股权、家族式经营的民营物流企业会导致公司治理难度加大,在外部来说使企业缺乏监督,从内部来说可能出现企业亲属干政、贪污怠工等现象,这都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

2.3 机械化水平较低,信息化水平亟待加强

民营物流企业的竞争大都停留在价格竞争这一层次,因此对于物流企业来说低成本运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对于机械装备以及信息化建设投入就不是那么积极。

郑州地处我国中部地区,人口红利目前依然存在,因此大部分的民营物流企业还是依靠“肩挑背扛”的模式,雇佣大量的劳动力进行拣选、装卸作业,大部分物流公司总部只有几台有限的叉车进行大件作业,小件基本上都是人工作业,这在一段时期会缩减成本,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以及流通量的扩大,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物流的发展。以长通为代表的第一梯队的民营物流企业已经开始重视机械化的应用,提高叉车、手推车的比例,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

在物流信息化方面,相对来说民营物流企业还是比较重视的,大部分企业很早就开始物流信息化建设,但是这种信息化是建立在低水平、单一化上面的。从成本因素考虑,郑州市的物流企业尤其是零担物流企业基本上都还没有采取条形码技术,信息的输入基本上靠人工来完成,工作量巨大。很多民营物流企业信息化只限于一个网站平台,为客户提供货物信息查询服务,其他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基本没有。信息化建设低水平导致企业无法做到收货、存储、拣选、配送的有效衔接,也无法做到公司在经营、财务、人事等方面的协同。

2.4 加盟为主,企业呈现出“轻资产”性

作为物流资源的整合者,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公司大都具有轻资产性的特征,郑州市的民营物流企业大部分都不是从事第三方或者是第四方物流服务的,但或多或少的也呈现这种特征。

在“野蛮生长时代”,物流企业为了开发网点,大都采取加盟的形式来发展下面的分公司或者是营业部,在地级市的车辆也大都属于下面的分公司,因此属于公司总部的资产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扩张速度,为当时的成长提供了保障,在短时间内建立的网点也成为公司目前最主要的“资产”。

随着公司的发展,轻资产的弊端就会显现,一方面会导致分公司尾大难掉,难以控制,另一方面制约公司抵押和融资。目前,部分物流公司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开始逐步收回下面的分公司或者是加盟网点,提高公司服务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2.5 省内线路竞争激烈,省外线路开发相对不足

目前郑州民营物流企业的经营线路,从郑州发往省内市县的物流线路较多,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但是省外线路相对不足,这也与民营物流企业现实能力有关。大的民营物流企业及时开设省外路线,也仅限于自己优势较强的省外线路,比如长通的广东线路、正和的安徽线路,对于除此之外的线路因为成本、竞争等因素难以开发。

3 郑州市民营物流企业竞争环境分析

3.1 中国加入WTO,关于物流服务业的保护期结束,外资物流企业大量进入

2005年底中国物流业按照对WTO的承诺正式对外资全面开放,为了更好地吸引和利用外资,2006年商务部外资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物流领域吸引外资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外商投资物流企业可以经批准经营国际流通物流业务、第三方物流业务,并不再对外商投资物流企业规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外资企业可以成立独资物流公司开展业务。

从全国来看,外资物流企业并购步伐不断加大,对民营物流企业步步蚕食,2007年9月北美最大的整车运输企业美国世能达公司(Schneider National)下属的世能达物流(津)有限公司收购中国宝运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运营资产;2009年1月德国DHL公司在华合资企业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以3亿元控股全一快递;2011年8月,嘉里物流并收购了主要从事海运进出口整箱和拼箱国际货运代理及订舱平台业务的上海万升集团,以加强在海运及第三方物流方面的实力。从郑州市来看最大的外资狂潮莫过于联邦快递的到来,2012联邦快递获邮政局批复,选择郑州成为其8大业务网点之一,开展除邮件之外的国内快件业务,业内普遍惊呼“狼来了”。

民营物流企业普遍资产质量较差,抗风险能力较弱,如何对抗外资企业的收购和竞争狂潮,这是民营物流将普遍考虑的问题,郑州市的民营物流企业也应该树立危机意识,探究市场蛋糕如何不被瓜分。

3.2 产业转移,众多工业企业落户郑州,物流竞争从零担、快递转向第三方

随着国家关于产业升级政策的出台以及部分东部城市在劳动力及土地等方面成本的增加,众多的制造企业开始向中西部城市转移,河南、安徽、山西等省市等抓住产业转移的基于,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逐步完善本省工业结构,“十一五”以来,尤其是“十二五”,河南的工业规模将逐步扩大。对郑州市来说最有代表性的是代工巨头富士康的到来,富士康以及富士康上下游产业链中的企业落户郑州,将会极大改善郑州市的物流环境。

郑州市一直是商贸发达,工业薄弱,随着产业转移的到来,郑州市的工业将逐步发展,工业物流在整个物流产业中的比例将会逐步加大,这将会改变郑州市目前的物流产业业态。

以富士康为例,富士康产品大都依靠航空运输,因此对航空物流需求较大,富士康到来的第一年,郑州全年全货机运量达到5.59万吨,同比增长357.28%,显现出巨大的带动效应。

目前郑州市的民营物流企业大都从事零担物流或者是快递服务,而工业企业大多需要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来服务,随着众多工业企业的落户,工业物流需求的增加,传统的民营物流企业将面临着新的转型选择,同时也面临着在竞争中出局的挑战。

3.3 经济危机的后续效应影响,流通需求降低,物流成本上升

美国次贷危机以及欧洲财政危机之后全球货运市场出现低迷,以中国远洋为代表的远洋运输企业受到较大的冲击,虽然郑州市民营物流企业大都不从事国际货运,但是大环境的改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郑州市货运市场,导致需求减弱,货运量缩水。

从成本方面来看,民营物流企业也面临着诸多压力。从人工成本上来说,虽然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较低,但是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以及大部分90后就业观念的改变,愿意从事物流行业的越来越少,企业将面临着招工荒的困境,人工成本势必升高;从油料成本来说也逐步提高,最近“三桶油”联合提高了国内的成品油价格,汽油价格每升平均上涨0.23到0.26元,这也加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从公路收费来说,物流企业尤其是民营物流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成本的上升会逐步抬高企业的运营成本,而民营物流的竞争又是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企业不敢抬高服务价格,这就导致企业利润逐渐摊薄,企业生存困难。

流通量在一定程度上的下降和物流成本的逐步提高,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但是对于民营物流企业来说确实会面临这种困境,思考如何破解物流困境的对策将会是企业成败的关键。

4 郑州市民营物流企业的突围策略

4.1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引进竞争机制,与狼共舞

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外资企业进入物流行业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此背景下探讨民营物流企业如何防止被收购并逐步扩大市场份额至关重要。

民营物流企业尤其是专注于省内物流业务的企业一般物流网络构建的比较完善,成为外资企业收购民营物流企业的重要理由,而如何能够在防止被其他企业兼备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市场份额主要靠企业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对于郑州市的诸多民营物流企业来说应该逐步破除家族式企业的小圈子,积极引进专业的物流人才,加大企业投入,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这样才有能力和国营物流企业以及外资物流企业竞争。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的组织架构和规章流程;积极引进人才,完善员工晋级制度;实行“走出去”的战略,提高企业竞争力,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4.2 扩宽融资渠道,明确公司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竞争力

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是郑州市物流市场上的大蛋糕,如何分配,这将由企业竞争能力来决定。目前,郑州市民营物流企业整体竞争力薄弱,如何尽快提高自身实力,在企业竞争中取得先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应该扩宽融资渠道,虽然目前的融资环境对民营物流企业来说还是比较恶劣的,但是雄厚的资金是企业扩张的保障,针对郑州市的民营物流企业来说,可以采用股权置换、合资经营、以地置权等多种形式进行融资,为后续企业发展提供保障;其次应该明确制定公司战略,在新的形式下或者采取联合经营的方式,对民营物流企业进行整合,依靠整体优势参与竞争,通过扩宽经营领域,深挖现有业务潜力的方法,逐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或者是采取专业化经营的方式,立足主业,在原有的零担物流市场或者是快递市场上扩大规模,提高企业收益;最后应该转变公司形象,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深耕细挖,使企业能够参与更高平台的竞争。

4.3 改善成本管理,改进服务,强化公司竞争优势

虽然目前物流企业普遍面临着成本上升和货源增长乏力的困境,但是物流企业可以通过管理的改进,逐步克服危机。

过去的30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GDP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5%,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以及产业转型的到来,中国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临着低速增长的局面。针对这种低速增长,物流企业应该通过改进服务,改善管理,提高顾客满意的途径来稳定客源,扩展市场。

对于成本方面,企业可以通过规模效应和完善管理两个方面来解决,不断的提高物流规模,推行联合运输和共同配送,降低运输成本,深化企业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永锋.中小民营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商贸,2010,(2):122-126.

[2]袁平红.外资并购对中国民营物流企业的影响[J].物流科技,2009,(8):57-60.

[3]种美香,雷婷婷.民营物流企业成长动力机制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14,(9):75-78.

[4]吴夏妮.中小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2,(32):174.

民营科技企业评价体系研究 篇8

目前,我国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有: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资本保值增值考评指标。其中前两个指标体系由财政部发布,第三种指标体系由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第四种指标体系是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规定的。这些指标体系主要考察企业的经营效率、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和资产安全性等方面的状况。就目前国际国内现有评价模式的指标选择来看,都不太适合对民营科技企业综合能力的评价,因此有必要在借鉴现有各种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重新设计评估民营科技企业的指标体系。

民营科技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效果,故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选取要全面地反映民营科技企业的实际情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目标明确、逻辑科学、分层展开,同时还要考虑到“效度”和“信度”问题。因此,在设计本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目的性原则

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在于为民营科技企业和相关政府管理部门提供衡量企业综合能力现状的静态指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动态指标,找出影响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力提升的因素,指出提升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力的手段和方法。

2科学性原则

指标体系设计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围绕民营科技企业的综合能力,涵盖反映民营科技企业规模、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能力等重要因素。结合必要的专项调查和考证,定性、定量相结合,力求全面、客观、准确地描述和反映民营科技企业的成长能力状况。同时,在全面性的基础上,又要重点突出,尽可能选取具有足够代表性的综合指标和专业指标,准确、简洁的表达所涵盖的侧面。

3可比性原则

由于不同行业的民营科技企业的经营方式、生产特点、开发内容等是不完全一样的,特别是企业规模大小不一样,创新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单纯从评价指标的绝对数上看,有时往往是不可比的。因此对评价指标体系所设定的指标体系的口径和范围,尽可能地应用相对数等形式加以标准化,确保指标的可比性。

4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是在满足评价目的需要的前提下,从实际情况出发,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评价指标在设计时概念要清晰,表达方式简单易懂,信息和数据来源易于采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尽量避免形成庞大的指标群或层次复杂的指标数,对于个别虽有一定评价意义,但客观上获取评价信息难度太大,或很难量化且没有可靠数据来源的指标不予考虑。

5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定量指标较为具体、直观、评价时可以计算实际数值,而且可以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量化表达,使评价结果给人以直接、清晰的印象;定性指标所含信息宽度和广度,要远大于定量指标,使评价结果更具综合性和导向性。考虑指标体系本身存在着非线性与模糊性的特点,尽可能地采用已有的统计数据作定量分析,在遇到难以量化的指标时,则需要适当地加以定性分析。所以,评价指标的选择既要包括定量评价指标,又要包括定性评价指标,遵循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6系统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不是各项指标的简单堆砌,而是有一定逻辑层次结构的有机整体。各个要素都是整个体系中的一个部分,且它们之间是互相关联的,每一个指标的变化都会引起整个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得分指数的变化。

遵循上述的原则,我们应把民营科技企业综合竞争力作为一个系统,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来对其进行评价。从民营科技企业综合能力系统各构成要素的最基本项目指标入手,对不同指标之间的从属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充分考虑指标的可采集性、可比较性和可分析性,进一步分析指标之间制衡关联的关系,最终我们确定民营科技企业的评价指标由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80多个三级指标构成,其中指标分成基本数值指标和专家评价指标两类。(见图1)

经营绩效是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实力的最直接体现,是民营科技企业经历成长和发展的成果。为了考核参评民营科技企业的经营绩效,用“经济效益”与“经济贡献”两个二级指标。

行业地位是反映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实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可以清楚地呈现民营科技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竞争优势、价格影响力等。基于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对民营科技企业行业地位的考察采用“行业综合排位”、“制定执行标准”和“品牌影响”三项二级指标。

管理水平对处于竞争环境中的民营科技企业成长发挥着基础支撑作用,是民营科技企业获得成长和发展的内部要素将“管理水平”设置为评价民营科技企业成长性的一级指标;而在对这个一级指标进行具体的衡量时,则根据民营科技企业的实际情况从“内部管理”、“信息化管理”和“品质管理”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创新能力是使民营科技企业保持不断成长的内源活力,因此将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纳入指标评价体系。而在对创新能力的具体考评中,本评价体系将其细分为“创新基础”、“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管理”四项二级指标。

社会责任是指民营科技企业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将其纳入评价体系,旨在引导民营科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将对地方、国家社会建设的贡献作为民营科技企业的重要理念,在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同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包括了“地区贡献”、“企业信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四项二级指标。

从“发展速度”、“发展潜力”和“国际化程度”三个方面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能力进行评价。

对民营科技企业综合能力进行评价之前,先把评价指标划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类。定量指标一般是客观性指标,主要由企业的相关数据资料等信息确定,然后将这些指标的特征值消除量纲的影响,统一变换到[0,1]范围内,构造出特征值矩阵。定性指标采用专家打分法,通过收集和征询专家们的意见,将其答复作统计分析,再将统计分析结果反馈给专家,同时进一步就同一问题再次征求意见,如此反复多次,使专家们的意见逐渐集中到某个有限的范围内,然后将此结果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来表示,大多数情况下是用“中心意向法”进行数据处理。该方法是根据来自专家们的全部评分数据,计算其平均值,并通过其方差得到标准偏差,故难以排除人为因素带来的影响,使得评估者在评估中提供的信息不甚确定,从而具有灰色性和模糊性,所以必须利用灰色系统评估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来处理专家对评估对象的评估矩阵。

根据民营科技企业评价指标是多级层次性结构特征,指标权重的确定需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综合评价。首先要构建层次分析结构,把复杂问题分解,按要素的相互关系及隶属关系形成不同层次,同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的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时又受到上一层次元素的支配。

其次构建判断矩阵。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次因素,本层次与之有关因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即针对下一层因素B1,B2,…Bn,将上一层的元素A1作为准则把相对重要性赋予B1,B2,…Bn。对于N个因素来说,得到两两比较判断矩阵:B=(Bij)n×n。其中,Bij表示因素i和因素j相对于目标重要值,根据其重要性等级给予赋值。则Bij大于0,Bij=1/Bji(i≠j),Bii=1(I,,j=1,2,…,n)该矩阵为一致矩阵。但构造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无法完全保证,故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在层次分析法中引入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根以外的其余特征根的负平均值,作为度量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的指标,用CI=来检查决策者判断思维的一致性。

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对于上一层某元素而言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元素重要性次序的权重。,则W=[W1,W2,…Wn]及为所求的特征向量,也就是指标i的权重。依次沿递阶层次结构由上而下逐层计算出各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值。

由指标模糊加权矩阵和模糊评判矩阵复合运算得模糊综合评判矩阵:

B={b1,b2,b3,b4}=WR=(w1,w2,w3,w4

然后求出最终的评价结果W=BS.根据计算,确定房地产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评价等级。

对民营科技企业进行评价是推动民营科技企业建设、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作用和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一个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个自我评价的平台,使企业能正确地对自己进行定位和规划;同时,也为政府部门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决策依据。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充分挖掘企业自身潜能与实力,运用融资担保、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等措施,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使我国出现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使其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引领其他中小企业的发展。

摘要: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其对国民经济发挥的作用也是为重大。为了更好地维持和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对其进行一个正确的评价,建立一个科学完整的综合评价体系是首要工作。对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综合能力现状的分析,按照合理的原则,目标明确、逻辑科学,分层次地提出民营科技企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民营科技企业综合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指标体系,层次分析

参考文献

[1]朱先春,刘宏滨.广东民营科技企业经济发展方式现状调查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2).

[2]曾巧生.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江西化工,2002(3).

[3]张毕西.我国中小民营制造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J].统计与决策,2006(6).

[4]张晓峰.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模式与管理风格研究[J].商业研究,2005(1).

[5]张英,周鸿武.黑龙江省民营科技企业竞争力维度指标体系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0(6).

[6]杨善星.如何打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J].管理现代化,2003(6).

[7]苏海燕.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J].企业观察,2010(11).

兰州市民营科技企业 篇9

一、温州市民营企业人才开发的主要做法和初步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 温州市从围绕服务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出发, 确定了企业人才开发的新思路、探索了新机制, 在人才环境、队伍、结构、素质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一个全社会尊重知识、爱惜人才、争当人才的氛围正在形成。一个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和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拴心留人、激励创业创新的政策环境正在形成。一个用事业留人, 用优势产业留人, 让人才大有用武之地的舞台已初步形成。

1. 抓观念创新, 确立人才开发的战略地位。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大胆探索并逐步建立符合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资源管理与开发机制是实施人才战略的根本所在。政府把抓生产力发展、抓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统一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和经济强市首先是人才强市的认识, 实现人才资源政府组织配置与市场配置相结合。大力激活人才存量, 鼓励支持企业间、企业与事业单位、科研单位间人才的优势互补、合理流动, 充分体现人才择业的自主权, 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抓机制创新, 营造人才开发的政策环境。

“好环境比高薪重要。”如何在温州营造一个开放的人才政策环境是上下各级共同回答的课题。近年来, 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实施跨世纪人才发展战略, 不断改善“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环境, 重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人才资源、引导人才活动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坚持“海纳百川”、“刚柔相济”的指导思想, 努力构筑温州人才高地, 吸纳国内外各类人才为我所用。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人才引进和合理流动的若干意见》、《关于贯彻实施浙江省万名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的通知》、《温州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若干规定》、《大力加强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 进一步打开“城门”, 降低“门槛”, 简化手续, 放开放活, 富聚人才, 完善政策体系, 优化人才合理流动, 畅通人才来温的“绿色通道”。

3. 抓体制创新, 搭建人才开发的事业平台。

为努力把温州建设成为“创业者乐园”, 几年来, 温州市通过体制的不断创新, 构建起优势产业和事业平台, 让企业人才有展示才华的天地、发挥作用的舞台。逐步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资源开发、人才引进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宏观决策机制。特别是用人单位在积极创新有利于高素质人才价值实现的分配机制方面大有改观。一是逐步建立了重实绩、重贡献、自主灵活的分配机制, 按市场定价位;二是实行以岗位工作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制度;三是积极倡导按要素分配, 允许高素质人才以专利、专有技术等形式获得利益, 以技术入股形式收取股权利益, 以人力资源形式获取人才资本收益, 以无形资产折成股份入股获取收益的形式在企业逐步展开。

二、温州市民营企业人才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剖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态势的不断推进, 企业的规模扩大、新资源的不断涌入、经营环境的日益改变, 曾经极具温州特色的基于本土文化和地方劳动力及血缘关系网的人才配置方式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民营企业继续发展的因素之一。管理模式的家族化, 个人情感色彩和影响力突出, 机制僵化, 大权独揽, 员工关系管理的随意性, 缺乏长远的用人眼光, 忽视职业生涯规划等等, 造成员工对企业缺乏应有的归属感和安定感。从而就出现重管理, 轻培养;选才理念陈旧, 择才范围过窄;激励机制不健全;人员流动过于频繁等人才开发与管理的弊端, 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严重障碍。主要表现在:

1. 总量不足, 存量不活, 增量不大。

温州市民营企业人才总量虽有明显增长, 但增长幅度不大, 与发达地区比较, 差距显著。再加上企业改组, 人才外流, 上世纪60、70年代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处于退休高峰期等因素, 造成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小, 管理人员文化程度偏低等问题。

2. 人才结构布局不合理。

从职称结构看, 温州市现有的中、高级职称人 (下转第205页) (上接第203页) 员主要分布在教育、卫生、科研系统;从学历层次看, 企业人才学历结构普遍不高;从专业结构看, 从事支柱产业、工程技术等科研开发、创新的高层次人才匮乏, 如闻名遐迩的苍南商标印刷业也只能借深圳等地开发的高科技成果作一些加工技术层面的生产。这与温州市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极不匹配。

3. 人才层次缺乏阶梯性。

高职人员中高年龄和退休人员所占比例很大;低职人员中年轻人员比例较大, 呈“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式”年龄结构, 技术人员队伍的阶梯性结构不合理, 青年、拔尖人才青黄不接, 人才梯队断层现象严重存在等等。

4. 部分企业对人才培养还不够重视。

只重视经营管理人才的使用, 忽视、轻视人才培养尤其是忽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企业重才轻德, 着眼于短期经济效益, 也制约了企业人才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三、关于进一步推进温州市民营企业人才开发的对策建议

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针对温州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必须通过观念转变, 机制转轨, 素质转型, 制度创新, 政策调整等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应其特点的人才队伍建设新路子。

1. 进一步转变观念, 切实把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上重要日程。

加强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是民营企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也是人事部门面临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为此, 应当从温州市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出发, 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 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积极主动地协调有关管理部门围绕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整体目标, 形成合力, 协同运作, 更好地为各类人才提供多种形式的职能服务。真正把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放到重要的战略地位, 使各用人单位都能做到以事业留人才, 以感情留人才, 以待遇留人才。

2. 进一步改革创新, 努力营造民营企业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良好环境。

实施人才战略, 实现人才强市目标, 关键在于能否创造一种良好的人才环境, 即良好的体制环境、和谐的人文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 其中良好的体制环境是核心。

第一, 要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管理体制, 重点是在选人用人机制上实现重大突破。让真正有才能的人才在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作用。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以聘用制为主的基本用人制度, 形成人员能上能下, 能进能出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

第二, 要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机制。让一流人才有一流报酬, 这是优化人才环境的核心问题。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积极探索工资分配的市场化办法, 探索建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人才收入分配机制。大胆试行年薪制、技术入股、协议工资或股权等利益分配形式, 进一步搞活内部分配, 鼓励科技创新。

第三, 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大力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鼓励人才创业创新, 为人才发展创业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美化生态环境, 彰显城市文化, 搞好市政基础设施和平安社区等建设, 使人才能在温州安居乐业、和谐共处、施展才华。

3. 进一步调整结构, 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对人才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大力培养和吸引高层次人才, 即重点产业、重点工程等领域急需的高级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重点学科和关键技术的带头人, 通晓国际惯例的高层次商贸人才;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等。在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开发上要坚持培养和吸引两手抓。一方面在重点行业和高新技术领域加大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人才培养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提高, 强化继续教育, 加强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 近期温州市制定的“瓯江人才计划”为民营人才培养提供了大力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要走出省门、市门广泛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和智力, 清理和取消引进人才的各种限制政策和不合理收费, 创造良好环境, 吸引人才来温发展创业。

4. 进一步优化配置, 不断完善企业人才的流动机制。

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库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推荐办法, 以人才交流中心为依托, 培育建立企业经营者市场, 发挥信息咨询、任职培训、资质评价、人才推荐等功能, 努力为经营管理者和各类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供新型机制。要在人才市场已有发展成就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加强人才信息体系建设, 形成与其他要素市场相贯通的人力资源大市场, 推进人才市场的社会化、产业化发展, 逐步实现人才市场由政策向法律规范转变, 保障人才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创造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

摘要:人才的素质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决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改革开放以来, 温州坚持人才强市、聚才兴企的人才发展战略, 不断创新人才管理机制体制, 初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工作体系, 人才开发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民营企业发展产生的巨大冲击, 人才资源开发问题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向高层次转型升级的瓶颈。文章针对温州市民营企业人才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现实问题, 提出进一步创新民营企业人才开发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篇10

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问题,对策

一、前言

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受到了一定的阻碍。虽然我国政府已经制定相关的政策来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但是民营科技企业由于生产规模小以及资金运转比较困难等原因, 使得自身在融资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民营科技企业的继续向前发展。

二、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民营科技企业在近些年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相关部门以及民营科技企业等都采取了多种措施来解决民营科技企业融资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虽然这些措施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以及解决融资中存在的问题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民营科技企业在融资过程当中仍然还存在着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

(一) 直接融资的渠道被严重的阻塞

直接融资渠道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但是直接融资渠道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 在相应的制度方面还不完善, 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因此, 民营科技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被严重的阻碍了。民营科技企业由于生产规模比较小, 因此需要一些小资本的市场模式来进行自身的融资。但是我国的小资本融资体系还不够健全, 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了民营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的阻塞。总之, 我国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健全, 才会导致民营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被严重的阻塞。民营科技企业要想真正的意义上解决融资当中存在的一些显著问题, 那么国家相关部门就一定要根据我国经济市场的实际情况对相关的体制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二) 银行向企业提供的贷款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民营科技企业由于在资金方面表现出不足的现象, 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以及扩大自身的经营规模, 那么民营科技企业一定要通过向银行贷款来满足自身的资金需求。但是, 由于一些问题的存在, 银行向民营科技企业所发放的贷款不能够很好的满足民营企业发展的需求。民营科技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属于非国有企业, 而大部分银行都属于国有企业, 这就在企业的性质上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最终导致民营科技企业与银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我国大部分银行在向民营科技企业发放贷款的过程当中, 在很大的程度上对民营科技企业的贷款申请不够重视, 对民营科技企业有一定的歧视性, 经常将民营科技企业放在贷款的队伍之外。虽然我国的相关部门为了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已经制定了许多政策, 但是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 导致我国的相关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因此, 我国的政策是好的, 但是民营科技企业在贷款的过程当中还是感觉的比较困难, 感觉自身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虽然, 我国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但是民营科技企业在对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做的贡献占据着非常大的比例。如果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因为融资方面的问题而使得自身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会被阻碍。因此, 我国相关部门除了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之外, 还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来让银行提供给民营科技企业充分的资金来进行自身的发展。总之, 银行向企业提供的贷款数量不足是导致民营科技企业融资过程当中出现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三) 民营科技企业自身存在的局限性

民营科技企业由于经营规模相对来说比较的小, 那么民营科技企业在融资当中出现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民营科技企业的硬件以及软件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民营科技企业自身的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没有足够的贷款抵押担保。银行在向民营科技企业发放贷款的过程当中, 为了降低银行的损失, 民营科技企业是必须向银行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物质来作为抵押物品的。但是, 由于民营科技企业经营规模非常的小, 没有足够的资产来进行抵押担保, 因此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银行对民营科技企业的信任度。第二, 民营科技企业经营风险比较高。由于民营科技企业经营规模比较小, 民营科技企业存在的风险如果发生, 那么将会增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如果损害特别严重的话, 民营科技企业将会破产。总之, 民营科技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自身融资过程当中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对策

通过对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融资过程当中存在问题进行较为详尽的介绍, 我们对民营科技企业融资相关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与了解。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在认识与了解民营科技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 具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一) 注重采用多种筹资渠道来完善融资体系

民营企业由于资金的运转非常的紧张, 必须通过向外界筹集资金来对自身进行发展。现阶段, 我国大部分民营科技企业在筹集资金的过程当中, 所采用的资金筹集途径主要是向银行申请贷款。但是由于银行对民营企业信任程度不够高, 而导致民营科技企业贷款比较的困难。因此,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以及更好的使得民营科技企业能够长期的稳定发展下去, 民营科技企业一定来不断的拓展资金筹集的渠道并且还要对融资的体系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民营科技企业拓展自身资金筹集渠道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第一, 民营科技企业可以通过上市的方法来进行资金的筹集。现阶段, 我国对企业上市的限制比较的严格, 因此上市的一些公司都是一些国有企业或者一些经营规模比较大的民营企业, 而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上市的数量还非常的少。上市是民营科技企业进行资金筹资的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因此, 国家应该放宽企业上市的限制条件, 让越来越多的民营科技企业来通过上市来进行资金的筹集。第二, 除了通过上市筹集资金之外, 民营科技企业还可以向政府申请财政补助以及政府投资等途径来进行资金的筹集。近些年来, 我国为了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 已经制定了多种政策来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因此, 民营科技企业在进行资金筹集的过程当中, 可以利用国家制定的相关扶持政策并且根据自身的能力, 来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资金资助方式进行资金的筹集。总之, 民营科技企业拓展自身的资金筹集渠道是解决融资过程当中存在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 完善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体系

民营科技企业拓宽资金的筹集渠道是解决融资过程当中存在问题的一种有效措施, 但是民营科技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途径还是向银行来申请贷款。因此, 为了使得民营科技企业能够从银行当中获得充足的资金, 我国的银行应该对民营科技企业发放贷款的体质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国有银行在对相关体系进行改进与完善的过程当中, 要注重于民营科技企业资金筹集体系的结合。除此之外, 我国还应该大力的发展股份制银行, 以此来最大限度的满足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股份制银行以及招商银行受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比较小, 其中经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 这样这些性质的银行将会把主要经营范围放在民营科技企业上面。民营科技企业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国家还可以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来鼓励地方金融机构来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总之, 完善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体系对民营科技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四、结束语

民营科技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融资问题一直阻碍着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虽然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来解决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但是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去进一步的解决。因此, 社会在今后的发展当中, 国家政府部门一定要采取更多的措施去解决民营科技企业的融资问题, 保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凯, 汪晓凡.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问题探析[J].管理科学文摘, 2007 (3) .

[2]何建华, 王建强.天水市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问题探析[J].商业经济, 2010 (23) .

[3]范拓源, 袁曦.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渠道研究[J].科技与管理, 2007 (6) .

上一篇:妇女绝经知识下一篇:会计准则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