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描写

2024-05-21

形象描写(精选九篇)

形象描写 篇1

一、善于用女性自己的语言、表情来描写女性形象

语言最能因人而异, 表现出多姿多彩的风格。在《史记》中, 描写女性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女性自己的语言、表情来刻画女性形象。《史记》中凡是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女性, 无一例外地不与她们的语言、表情有着密切的关系。司马迁本着实录的精神, 在写这些女性的时候, 基本上没有添加评论性的文字, 而是抓住每个女性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 使用符合她们身份、性格的语言、表情, 或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 或通过人物直接的口述, 将女性形象惟妙惟肖的再现了出来。比如写介子推母, 就是抓住当年晋文公重耳赏赐从亡者却漏赏了介子推, 通过介子推和他母亲的一段对话来刻画介子推母的形象的。介子推和母亲有一段对白:

推曰:“献公子九人, 唯君在矣。惠、怀无亲, 外内弃之;天未绝晋, 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 非君而谁?天实开之, 二三子以为己力, 不亦诬乎?窃人之财, 犹曰是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冒其罪, 上赏其奸, 上下相蒙, 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 以死谁怼?”推曰:“尤而效之, 罪有甚焉。且出怨言, 不食其禄。”母曰:“亦使知之, 若何?”对曰:“言, 身之文也;身欲隐, 安用文之?文之, 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此乎?与女偕隐。”至死不复见。

这样, 介子推母深明大义、愿与子偕隐的形象便通过对话而展示出来了。赵括母更是大公无私、明辨是非的典型。在国难当头之际, 当赵王要起用赵括为将时, 赵括母深知括无能, 未有将才, 曾上书于王:

(括母) 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 时为将, 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 所友者以百数, 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 受命之日, 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 东向而朝, 军吏无敢仰视之者, 王所赐金帛, 归藏于家, 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 愿王勿遣。”

史迁未加任何评论, 赵括母大公无私的形象便通过与赵王的对话而跃然纸上, 并传诵于世。

可见, 人物的语言最能因人而已, 显示出多姿多彩的风格。司马迁通过描摹人物声色口吻, 使语言个性化和口语化, 符合每位女性的性格特征, 读来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二、善于通过女性人物的行为、动作来刻画女性形象

司马迁让一个个女性粉墨登场, 没有刻意以第三者的口吻多加叙述, 而是善于让这些女性通过自己的行为、动作来刻画她们自己的形象。当年高祖刘邦生前对宠姬戚夫人和她的儿子赵王如意倍加宠爱, 几乎欲废太子 (吕后之子) 而立赵王如意为太子, 因而吕后便怀恨在心。刘邦死后, 吕后便使出最残无人道的手段对待她们, 她先让人鸩杀赵王如意, 接着“断戚夫人手足, 去眼, 煇耳, 饮喑药, 使居厕中, 名曰‘人彘’。居数日, 乃召孝惠帝观人彘。”这些令人发指的行为就是通过以上一连串动作来展示的, 暴露了吕后专横、残忍、毒辣的形象, 难怪连她自己的儿子孝惠帝也说这件事“非人所为”。

《晋世家》说:晋献公十九年, 献公私谓骊姬说欲废太子, 以骊姬子代之。骊姬听后, 先假装哭泣, 不让献公这样做, 紧接着她又“阴令人谮恶太子, 而欲立其子”。晋献公二十一年, 她为了陷害太子, 阴使人置毒药于胙中。献公欲食之, 她故意阻止, 并“祭地, 地坟;与犬, 犬死;与小臣, 小臣死”。于是她泣谮太子于献公, 说此全是太子所为, 从而赶走了太子, 实现了自己的目的。通过上面一连串行为、动作的描写, 骊姬阴险、毒辣、口蜜腹剑的形象也就展现出来了。

三、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女性形象

《史记》中对比手法运用得非常广泛。“如果把《史记》看作一个整体, 则我们又会进一步看到:司马迁常常采取对照的手法写人物, 不独在一篇人物传记内是如此, 在《史记》全书中也有这种情况。”[3]对于女性, 司马迁善于抓住女性前后态度的变化, 形成对比, 来刻画女性形象。当年苏秦“出游数岁, 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 曰:‘周人之俗, 治产业, 力工商, 逐十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 困, 不亦宜乎!’”当苏秦“为从约长, 并相六国”, “北报赵王, 乃行过洛阳……”时, 此时“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 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匍匐, 以面掩地而泣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司马迁通过苏秦嫂妹妻妾前后截然不同的动作和态度的刻画, 一前一后, 相映成趣, 苏秦嫂子前倨后恭、见钱眼开的情态便跃然纸上。

另外, 司马迁对《史记》中母亲形象的刻画, 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这种对比手法集中表现在“母爱”内涵的诠释上。公甫文伯死后, 有二女子为其自杀。其母闻之而不哭, 别人问曰:“焉有子死而弗哭者乎?”其母曰:“孔子, 贤人也, 逐于鲁, 而是人不随也。今死而妇人为之自杀者二人, 若是者必其于长者薄而于妇人厚也。”公甫文伯母心中那潜藏着的恨铁不成钢的情感, 让我们见证了母爱的伟大。相反, 在《史记》中母爱有时也会变得残酷而自私, 这样的母爱只能是畸形的母爱。如:郑厉公四年, 祭仲专国政。厉公患之, 阴使祭仲的女婿杀祭仲。祭仲女知道这件事后, 对其母曰:“父与夫孰亲?”母曰:“父一而已, 人尽夫也。”从“人尽夫也”这一句话就可看出这样的“母爱”是何等的自私!何等的残酷!

《史记》中还有很多母亲形象, 如赵括母、介子推母、陈婴母、王陵母、漂母等, 这些母亲的崇高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当权的赵太后, 她的母爱虽然起先表现有点自私, 但经过触龙的劝说后, 她还是能做到以国事为重, 仍然不失为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毕竟爱子之情, 人之常情, 作为一位母亲, 赵太后将自己的儿子送到他国做人质, 这是一般母亲所难以做到的。这是母爱的一种本能反应。田文母暗地里抚养被丈夫嫌弃的儿子, 显示了母爱的崇高、伟大。相反, 郑庄公的母亲武姜的母爱就显得相形见绌了。武姜对两个儿子不能同样看待, 对小儿子过分溺爱、娇纵。这是一种糊涂、偏私的母爱。

四、善于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女性形象

我们知道, “一个作家要使他作品中的人物成为血肉饱满的活人, 能够在读者面前站起来, 他就不只是应该让读者了解到人物说什么、做什么, 还要告诉读者人物在这么说、这么做时在想什么。这也就是说, 要打开人物心灵的窗户, 让读者看到他内在的精神世界。”[4]在《史记》中, 司马迁经常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并进而刻画人物的形象, 对于女性也不例外。上文已经谈到司马迁通过女性自己的语言来刻画女性形象, 我们可以看到语言和心理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这里, 我们再来看几个例子。在《吕太后本纪》中, 高祖死后, “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 乃令永巷囚戚夫人, 而召赵王。”通过“怨”、“囚”、“召”三个词语, 简洁而极其准确地写出了吕后迫不及待的报复心理, 从而把吕后富有心计、专横、毒辣的形象刻画出来了。当吕后的儿子孝惠皇帝驾崩时, 书中写到:“发丧, 太后哭, 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强为侍中, 年十五, 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 今崩, 哭不悲, 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强曰:‘帝无壮子, 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 将兵居南北军, 及诸吕皆入宫, 居中用事, 如此则太后心安, 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劈强计。太后说, 其哭乃哀。”司马迁用墨不多, 但极其准确地写出了吕后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 简洁巧妙, 生动传神, 从而揭示了一个富有心计的女性形象。另外, 在该文中, 司马迁常用“怒”、“大怒”、“喜”、“不乐”、“欲”等表示心理状态的词语来写吕后, 尤其是文中用了几十个“欲”字, 如“太后欲侯诸吕, 乃先封高祖之功臣郎中令无择为博城侯”, “太后欲王吕氏, 先立孝惠后宫子强为淮阴王”……明人凌约言说:“欲侯诸吕则有先封, 而以‘乃’字转之;欲王诸吕则有先立, 皆太史公揣摩吕后本意, 欲假公以济私也。”[5]这个评价最为得当, 通过吕后心理活动的刻画, 准确地写出了她的富有心计、精明、“欲假公以济私”的形象。

五、善于通过传奇的手法来刻画女性形象

由于司马迁喜爱猎奇, 他的足迹几乎遍及祖国的名山大川。在《史记》中也用传奇的手法来写女性, 上古的神话是他直接的材料。他写简狄“三人行浴, 见玄鸟堕其卵, 简狄取吞之, 因孕生契”;写姜原“出见大人迹而履践之, 知有身, 则生后稷”;写女修“织, 玄鸟陨卵, 女修吞之, 生子大业”。对于一些后世的妃子, 司马迁有时也会选择梦境的形式来增加一些传奇的色彩。如写卫襄公贱妾, 得幸后有身, 梦康叔为其子取名;高祖母刘媪尝息大泽之陂, 梦与神遇。高祖父往视之, 见蛟龙附其身, 已而有身, 遂产高祖;写薄太后, “昨暮夜妾梦苍龙据吾腹”……通过传奇或入梦的方式来写女性, 既增加了一种传奇色彩, 又“显示了《史记》希望塑造出高于生活的形象的倾向”, 因为“常人不及的形象更容易被人引为谈资, 广为传诵”。[6]

总之, 司马迁不仅善于用女性自己的语言、行为和动作来塑造女性形象, 从而展示她们的性格特征;而且他还擅长运用对比的手法, 通过表示心理状态词语的描绘, 把一些女性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摘要:《史记》描写了不同阶级、阶层的众多女性形象, 她们风姿有别, 其中多数处于中下层地位。《史记》善于通过语言、表情以及行为和心理活动等来刻画女性形象, 让她们妍媸毕现。

关键词:《史记》,女性形象,描写手法

参考文献

[1]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65.

[2]吴林伯.文心雕龙义疏[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3]郭双成.史记人物传记论稿[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5.

[4]张大可.史记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5.

[5]凌稚隆辑校.史记评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8.

人物形象描写作文 篇2

什么?你们想认识她?什么你们还想和她成为好朋友?······

别急别急。我现在就介绍一下我们班的“彪悍姐”——看!她就是彪悍姐“!她就坐在那里,喏,就是坐在那个角落里静静的看书的那个,柳条般的眉毛下面有一对黑宝石般的眼睛,双眼皮,高鼻梁,马尾辫。她只要一笑红扑扑脸蛋上嘴角边有两个深深的小酒窝。不笑不知道,她一笑你们吓一跳,想必她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是千年不变的”苦瓜脸“——只要有人一逗她就笑,一张大嘴巴说起话来慢条斯理,不慌不忙的,不过她一笑就捂着嘴,真可爱。

她不仅外表”彪悍“,唉!就连行为也相当”彪悍“。记得有一次,我在新年时过生日,我请来了许多朋友。只能用一句话来表达”重女轻男“因为女生多,男生只有三两个,开始吃蛋糕了。妈妈把蛋糕切开放在盘子里然后她拿起一盘直接扣在我脸上,真是好霸气,大家都笑翻了天······

你们想知道她是谁吗?那你走进我们班,即使我不说你们也知道她是谁。

描写,让形象更鲜明 篇3

南京市科利华中学棠城分校自创办以来,积极探索并实践“先写后教”的作文教学形态。学校创办了“小棠梨文学社”,公开征集社名、竞选文学社成员;并通过举办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汉字听写大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学校还邀请丁立梅等作家为学生作读书报告,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2016年3月,学校承办了江苏省初中语文名师发展共同体活动,专题研讨作文教学。近年来,学校先后有20余位学生在国家级、省级作文竞赛中获奖,并有多篇学生作品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

【习作巡诊】

他每天放学回家,小区门口都会停放着一辆马自达,看到这辆马自达孤零零地停在路边,无人问津,人们也许会心生一丝心酸并猜测,车主的生活过得不太好吧?

开车的小老头已年过花甲,却一直孤身一人。看着他,人们说不定还会心生怜悯并猜测,他一定过得很苦吧?

不,熟悉的人都知道,他很少长时间地坐在破旧的马自达里等着客源的到来。相反,他的马自达经常空落落地停在路边,人去车空。但他常年拉客喊客,导致嗓门沙哑且大。他丝毫不在意自己的同行正在多么辛苦地拉车,总是喜欢和闲散的老人摆上棋盘,杀上几局。当有人需要用车时,他就立刻终止比赛,送完客人之后再回来继续下棋。和他下棋的人很多,每次都是不同的对象,可是他却很少缺席。

每天晚上,他都会蹲在路灯下,津津有味地看报纸。而他的马自达停的地方,则是一处停车的风水宝地。

一晚,我和妈妈踏着暮色迟迟归来,小区内的车位早已被车主们抢光,只剩小区门外的那一处。但因先来后到,我们也不好意思让他离开,只得把车勉强地挤在他的车后,进退不得。

他似乎觉察到了这边的动静,便和妈妈攀谈了起来,并主动表示要让我们停车。妈妈再三推辞,也拗不过他,只见他开着车回家了。

开马自达的他,很穷,却很快乐。其实,“穷”和“苦”并不是一回事,只要你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人生就会因快乐而富有。

[课前导学]

在这篇命题作文中,小作者力求通过开马自达的老人“苦中作乐”的事件来表达“‘穷和‘苦并不是一回事”的中心。可细细读来,文中对老人的描写远远不够,尤其是“下棋”和“主动让车”两件小事,只是粗略地概括,不仅字数不足,而且导致人物形象单薄,人物的热心肠、热爱生活以及面对贫穷生活的乐观精神都没能表现出来,从而削弱了文章的主题。如何在写人记事时加强描写,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请同学们畅所欲言,给例文把把脉。

【病理透视】

1.师生初诊:学生汇报课前“初诊”的意见。

学生1:开头第一段提到他的马自达,后面就写“车主的生活过得不太好吧?”,开马自达的生活就一定不好吗?这么写似乎不太合乎情理,也显得突兀。

冯老师:有道理。那么,怎样写才能使之合乎情理呢?

学生2:可以对马自达进行简要描写,突出它的“破旧”。

冯老师:是呀,描写可谓“魔棒”,点到哪里哪里就会亮。

学生3:我发现第二段也是如此,可以添加对老人的外貌描写,突出其生活窘困,这样后面的“心生怜悯”就显得合理了。

冯老师:真聪明,学会举一反三了!还有其他的看法吗?

学生4:第三段“下棋”的内容写得过于简单,其实可以抓住他富有特点的嗓音进行细节描写,甚至可以活用一些词语来凸显他爽朗、乐观的个性特点。

冯老师:非常好!那么,老人的“主动让车”事件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5:太过简略,不能突出老人乐于助人、热情乐观的形象。

冯老师:(点头)那么,如何修改呢?

学生5:可以丰富一下老人与妈妈的对话,同时对老人的动作、神态等进行描写。

冯老师:是啊,描写不仅能使事件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还能凸显文章的主题。

2.医学档案:中考满分作文《想想别人》的启示

想想别人

家住小巷深处,春夏之间,常有一卖花女经过,这景象,并不如陆放翁所言“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正相反,她常围着一条旧的花头巾,穿着朴素的花衬衣,拖着一整辆三轮车的并不娇艳的花,实在算不上文雅。

这天闷热,她来了,“买花嘞!”的喊声划破了小巷的宁静,脆生生的声音叫醒了夏天,也引得一阵蝉声聒噪。耳畔燥热,我心中也很烦闷,“大中午的为何要卖花?让人烦躁!为何不想想别人呢?”她似乎并没有想想别人,吆喝声仍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我正烦躁,忽然,闷热的天气转瞬就变,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本以为这个卖花女会就此停住,谁知她又叫了声什么,喊声随风飘散,刚想朝她喊“想想别人吧”,定神细听,我不禁错愕。

“收衣服嘞——”

她的喊声回荡,像雨中的闪电,像摇响的小鼓,随着密密的雨丝飘散到每个人家的窗口。几双手急急忙忙地伸出窗口,原先垂在风中的衣服顿时不见了。

卖花,是她的本职,她却想到了别人。多少件衣服,因为她,依旧干燥。那不“想想别人”的人,竟是我了。

从窗口望去,小巷只有那辆三轮车和一把格子伞,丝丝的红,缕缕的粉,点点的白,像是一幅水墨画,在水汽中氤氲开去。花香似风,似纱,似月光,似她善意的提醒,若隐若现,丝丝浮动,雨丝洗刷过的花,竟然变得如此娇艳。

她的为别人着想的善意,就像是这花香,浸润着这条小巷。

雨停了,格子伞变成了花头巾和清亮的一声“天晴嘞——”,像是雨后的阳光,照亮了我的心。许多衣服重新在风中飘动。一条小巷,有了她“想想别人”的善意,变得充满了诗意。

从此,盼着她的花头巾,盼着她的三轮车,盼着她清亮的吆喝,更盼着她的花。

因为,她的花好像在提醒我,这世界不是只有我,应该多想想别人,为他人的心中注入一瓣芳香。无论在风雨中,还是在阳光下。

冯老师:这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6:作者避开了大多数考生写自己和亲人之间的事,而是把视角投向了社会中不为人关注的小人物——卖花女,取材新颖、特别。

冯老师:那么,文中是怎样描写卖花女的?

学生7:穿着以及清脆的嗓音,如“买花嘞!”“天晴嘞——”

冯老师:是的,寥寥几笔,一个乡下朴实的卖花女形象立刻跃然纸上。还有吗?

学生8:文章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把“她的喊声”比成“雨中的闪电,像摇响的小鼓”,显得生动形象;还有对“三轮车和格子伞”以及花香的描写,不仅细腻真实,而且能起到烘托卖花女形象的作用。

冯老师:是的,描写时可以借助修辞方法,还可以通过景物等方面烘托人物的形象。那么,大家认识到描写有什么作用了吗?

学生9:描写对刻画人物、组织情节、深化主题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冯老师:很好,没有描写,尤其是没有细节描写,就不可能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应该说,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灵魂、血肉。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丰满、形象鲜明、惟妙惟肖,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

【诊疗方案】

冯老师汇总了大家对习作《他》的修改方案:

1.加强对人物的描写。在介绍老人的时候应增加对老人外貌的刻画,以突出他的贫苦,为下文做好铺垫;在老人“下棋”时,应添加能凸显老人乐观精神的富有个性的描写;在老人为我们“让车”时,可添加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

2.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某一特征。从上文来看,老人沙哑的笑声应是人物的“招牌”,如果能加以放大,突出老人笑声的爽朗和热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就会起到锦上添花之效。

3.活用词语,增强表现力。面对这样的人物和主题,可以在局部活用词语,或大词小用,或古词今用等,这样,就和人物性格相得益彰,增强了表现力。

【手到病除】

针对诊疗方案,合作小组研究交流。15分钟后,师生共同研讨修改后的习作《他》。

每天放学回家,小区门口都会停放着一辆车窗玻璃破裂、车门木条松动、车身因粘贴的各种广告而显得斑驳的破旧马自达。看到这样的马自达孤零零地停在路边而无人问津时,你一定会心生一阵心酸并猜测,车主的生活过得也不太好吧?

开车的小老头已年过花甲,却一直孤身一人。蓬乱的头发和因常年开车暴晒而暗黄干燥的皮肤,使他更显苍老。他身躯瘦小,却时常穿着一件比他体型宽大许多、到处都是补丁的旧外套。更无奈的是,他的补丁上仍有漏洞。看着他,你也会心生怜悯并猜测,他一定过得很苦吧?

不,熟知的人都知道,他很少会长时间地坐在破旧的马自达里等着客源的到来。相反,他的马自达经常空落落地停在路边,人去车空。而他因常年拉客而沙哑的嗓门所发出的爽朗笑声,总会在马自达的方圆十米内响起:“哈!我吃了你的车!”“小心!我要将军了!”一阵一阵的欢呼声,听得过路人都不禁会心一笑。他无心去想自己的同行在多么辛苦地拉客,也无意东奔西跑地“争霸”,只是全身心地陶醉于他的“沙场”。偶尔有客时,他便中断比赛送客,送完客又急忙赶回来继续“攻打天下”。他对面的“敌军将领”更换频繁,但他几乎稳坐宝座,从未下场。

每天晚上,他都会蹲在路灯下,津津有味地看着报纸。而他的马自达停的地方,则是一处停车的风水宝地。

一晚,我和妈妈踏着暮色迟迟归来,小区内的车位早已被车主们抢光,只剩小区门外的那一处。但因先来后到,我们也不好意思让他离开,只得把车勉强地挤在他的车后,进退不得。

他似乎觉察到了些许动静,抬头一看,立刻扯着沙哑的嗓门喊道:“别急,别急,我让你们停!”“不用,不用,你还要做生意呢!”妈妈婉言谢绝。“没事,你们停不好,我做生意也不安心!”说着,他便奔回自己的车,转弯,调头,离去前还不忘向我们微笑示意:“停这儿才好呢!”说完,他高喊一声“回家喝酒喽”,疾驰而去。他沙哑而有力的声音,豁达又爽朗的笑容,让我回味许久。

开马自达的他,很穷,却很快乐。其实,“穷”和“苦”并不是一回事,只要你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人生就会因快乐而富有。

师生点评

冯老师:同学们将修改后的文章与原文比较一下,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10:改后的文章对老人的外貌、语言、动作等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摹,表现了老人面对贫穷生活,永葆乐观、永远热情的性格特征,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冯老师:总结很全面。大家思考一下,修改后的文章还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学生11:文章抓住了人物最具个性的特点——笑声,并巧妙地把老人爽朗的笑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学生12:此外,文章还有很多个性化的语言,以及下棋时词语的灵活运用,显得生动鲜活,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杏林春暖】

最后,为大家呈现一篇优秀的学生习作,以及一篇老师的下水作文,请大家欣赏。

他,不普通

王 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对他最好的诠释。他,虽然是一个普通人,却让生命在普通的岗位上绽放异彩。

他,穿着朴素,身材修长,非常瘦削,头发有些花白,饱经风霜的脸上长着一个高高的鼻梁,显得憨厚、诚恳,他就是我们学校的门卫张爷爷。

每天下午的放学高峰期,他总是早早地站在马路的一边,始终重复着那几句耳熟能详的叮嘱:“过马路慢一点,靠右行驶,车速不能快……”等到大部分学生都来了,他便开始有条不紊地指挥起交通来:“停一下!”“倒车。”“向右转。”“好了,继续前进。”……他的姿势摆得十分标准、到位,在完全确定安全后,他才开始指挥同学们过马路。

每年六月,天公总是不作美,大雨总是不期而至。早晨原本就很拥挤的校园门口更是水泄不通,有时车辆甚至会被堵在几十米远之外。他总是撑着一把伞站在门口,一看到那些没有带伞的同学,就第一时间冲上去为他们遮风挡雨,嘴里不停念叨着:“孩子,慢点,小心跌跤!”有时这雨一下就是几天,我们每天早晨都能看见他那熟悉亲切的身影,似乎从未间断。如果放学时下起了大雨,他会如同变戏法似的拿出一些雨衣和雨伞,尽可能地帮助那些没有家长接送的同学。

同学们的自行车坏了,他总会及时出现,帮忙修理;家长送的东西,邮寄来的信件、杂志他都会一一送到同学手中;刮风下雨的时候,他总是替我们关闭好教室的门窗。冬天,他在操场上扫雪,脸和手冻得通红;夏天,他给干燥的操场洒水,大汗淋漓……一年四季,我们每天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多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为我们服务。

他,虽是一个普通人,但他的所作所为却体现出可贵的生命光辉和精神境界,让人动容。是的,无数的普通人都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了一首首不平凡之歌,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为他谱写赞歌吧!

俗世奇哥

冯述田

去年,我们小区来了一个新的快递员,大家私下里都叫他“老刘”,他嘴甜、机灵、勤快,干快递这行也有不少年了。他年近五十,头发乱蓬蓬的,还夹着丝丝白发,就凭对工作的热情劲,他被人尊为“快递一哥”。

同事们也都尊敬地称他为“俗世奇哥”。为什么呢?因为但凡他送快递,从不骑车、开车,全靠步行,而他大大小小的包裹总能一个不落地送到,且有时居然还能比别人快几小时。就凭着这“牛”腿,他每天上上下下地跑。偶尔货物多,他便把包裹都塞到大包中,硬是背着它走街串巷。街坊们都与他熟识了,路过时也打个招呼,挺愉快。

老刘是个倔老头,他老婆总是教训他:“你也是白发一把了,逞什么强?都是老骨头了,跑来跑去多累啊!下雨天跑得一身泥,让我给你洗啊,门都没有!”但他仍是每天到处跑,还说:“哦,知道了!跑步锻炼身体呢!”

大家也是这么劝他,但他仍我行我素。到了最后,他才退了一步,说是下雨天用车,但晴天还是要跑步去。大家同意了。

他周到的服务令大家称赞。无论多忙,他总是一份一份地将包裹亲自送到,并寒暄几句才离开。以前的那个快递员是个中年人,送快递时,他总是按门铃让你下来拿,且态度很不好,遇到刮风下雨从来不到,有时甚至积少成多,好几天才送一次。相对比以前的快递员,这么多年下来,他应该是最受欢迎的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老刘还保持着这个习惯,他最引以为豪的,也正是他这如同《骆驼祥子》中的车夫祥子一般的腿脚。在那个年代,包裹不多,但老刘过得还不算太寒酸。

老刘窝在家时还经常写些小诗,他喜欢诗都是李老师的功劳。隔着两条街,红绿灯旁,顺楼梯上去就是李老师家,他原来是位老师,退休了住在这儿,经常订阅一些诗集以及文学期刊。老刘喜欢与李老师交流诗歌,而李老师也算是老刘的诗歌启蒙老师。

老刘喜欢林徽因的诗,她的诗清新明快,十分感人,他最喜欢其中写大自然的诗,这让他感到快乐。他经常誊抄一些林徽因的诗句,写在小纸片上。有一天,他想到,如果把这些纸片夹在包裹里送给大家多好。第一天,他将抄写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送到了大家手里,我们都很喜欢。

巧用侧面描写提升人物形象 篇4

著名作家茅盾曾说过:“要考虑到读者必有的想象力,在正面描写以外,还要辅以侧面描写。”侧面描写一般能够自然地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像,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从而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

雨果的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刻画了忠于职守、舍己救人、以身殉职的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文中几次对哈尔威船长的侧面描写,简洁而适时,典型而具表现力,使哈尔威船长的形象越加明朗、丰满、高大,使读者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

在作者笔下,海难刚刚发生时,人们“惊恐万状”、“一片混乱”、“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充分渲染了海难突发时险情的严重和局势的混乱。在这基础上写哈尔威船长“大声吼喝”、“威严的声音”与“简短有力的对话”,侧面渲染与正面描写形成对比,让读者初步感受到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指挥若定的优秀品质。

了解了险情之后,哈尔威船长下达救援的命令,并且对大副严肃强调了纪律:“哪个男人胆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文章此时又进行了一次集中的侧面描写:“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作者通过大家的反应和人们的感觉,间接而巧妙地表现出哈尔威船长的命令传达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上的权威,此时此刻,没有任何争议,无需任何商量,人们、轮船甚至灾难都必须听从他的指挥。这“伟大的灵魂”已经是一种精神和意念的象征,它当中有面临危难的镇定自若和果决作风,有保护弱小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责任,更有舍己救人的无私品格和献身精神,它在顷刻之间漫溢到在场的每个人的心头,涤荡了人们心中的惊恐、芜杂、怯懦和自私,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再一次运用侧面烘托使得哈尔威船长的形象在瞬间丰满和高大起来。

乘客和船员全部获救后,“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这儿的正面描写恰似一个电影特写,又仿佛是一个定格镜头,悲壮惨烈,紧接着文章又再一次运用侧面描写,“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阴惨惨的薄雾”折射出人们沉重的心情和巨大的悲伤,通过景物描写进行侧面烘托,更显哈尔威船长的伟大人格给大家的强烈震撼,和人们对其光辉形象的无比崇敬。尤其是“黑色的雕像”这个比喻非常精辟,仿佛喻示着哈尔威船长的形象完成了涅槃,他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将在人们心中永生,“雕像徐徐沉进大海”的同时,一尊光灿灿的“金身”已然升上了人们的心空,这里从其他人物这个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感受对船长形象完成了最后的升华,也使文章的主题同时得到最集中而充分的表露。

人物形象描写 篇5

一、人物描写——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1.外貌描写 指把人的容貌(脸型、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势、风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外貌描写,不要求写全貌,它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人的外貌写也叫肖像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绘,并通过外貌描写来传神,向读者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其作用不仅在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面貌,而且是为了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它往往着重于人物的面部、身材、服饰,以表现人物的身份、风度、神韵和表情。

外貌描写应注意:

一、写出了人物的外貌特征;

二、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1)切忌“脸谱化”.社会是复杂纷繁的,生活中的人物肖像是多彩多姿的。

(2)切忌“平板化” 不能从头到脚,不分主次地描绘人物外貌。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内心世界的外貌特征,或突出重点,或以点带面。

(3)切忌“表面化” 外貌描写只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方是目的。外貌描写技巧:

1、简笔勾勒特征;

2、运用修辞手法;

3、寄托作者爱憎;

4、借助他人眼睛;

5、相关人物对比;

6、一人几幅肖像;

7、结合其它技法。

①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孙犁《芦花荡》(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②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③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掏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中年闰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象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鲁迅《故乡》(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④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睛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我的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她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囔着:“出大乱子了!”——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⑤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作文训练:老乞丐

2、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的话语最易“泄露”人物心灵的秘密,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性格,它可以充分、细致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因此,人物的言语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语言描写要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由于时代、职业、身份、年龄等因素造成的差异,人们说话的内容、方式各有不同,语言描写就是要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写出“这一个”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睹其容。语言描写宜简洁得体,不可拖沓散漫,有悖人物身份。语言描写主要表现为对话描写。

• 语言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和独白。

• 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语言描写应注意:

• 其一,语言要能显示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经历。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

• 其二,语言描写要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

• 其三,语言描写要性格化。

• 其四,语言描写还应用来预示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 最后,语言描写要生动、简洁,力忌八股调、学生腔。①《社戏》中“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双喜说。

“且慢,让我来看看吧。``````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一个淳朴无私、善良厚道的阿发展现在我们面前。

②面对空空的织布机,上至皇上,下至大臣、随员,本来什么都看不见,却都在说着言不由衷的话:“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 :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这群人个个虚伪。

③范进在中举前,穷困潦倒。有一次向他岳父借乡试盘费,胡屠户不但不借,还将范进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条心。”范进中举后,同是这个胡屠户,却换了一副嘴脸:“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两处谈话,反差极大,活画胡屠户这个势利小人前倨后恭的丑恶面目。

作文训练:通过一段人物对话,突出他的身份、性格。

3、动作描写 行动描写就是让人物用行动来表现自己。行动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最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姿势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所以对于人物行动的描写是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这里所说的行动,不是人物的一切行动,而是最有意义、最能显示人物性格,或者能推动情节发展的那些行动,包括人物的习惯性动作和下意识举止在内。行动描写就是让人物在“做些什么”和“怎样去做”中去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念、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等,使读者透过人物的“所作所为”作出相应、相似、相关而不相悖的判断。

动作描写三原则:

一、人物性格应当从他自己的行动里流露出来;

二、人物的行动应当经过选择,足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因此描写人物行动的目的就应十分明确;

三、要注意人物行动的生动性和典型性。所谓生动性,指的是作者不仅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而且要写出他怎样做。所谓典型性,则指的是作者要写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

动作描写应注意:

无论描写何种动作,其目的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品主题服务。因此,动作描写切忌漫不经心,信手拈来,为描写而描写。要力求避免东鳞西爪,杂乱无章,动作游离于人物性格之外;还要防止动作相仿,陈词滥腔,表现不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 动作描写贵在确切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动态,而肖像、表情等描写则主要是描绘人物的静态。

①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葛朗台快要死了)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

②“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作者用“放”、“吮”这一举止,来揭示人物瞬间心理复杂微妙的感情活动。③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林冲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一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三个人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林冲举手,肐察的一枪,先戳倒差拨。陆虞候叫声饶命,吓的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戳倒了。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的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好贼!你待那里去?”批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什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胳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作文训练:环卫工(突出他认真、负责)4.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的描写,它旨在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如果说人物的肖像、言语、行动的描写侧重于展示人物形象的外部风貌,让读者透过这些描写窥见或感受人物内心的活动,那么,心理描写则直接披露人物的内在隐秘世界。它们的互相结合,就能够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完整、丰满而且深刻,因而也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在心理刻画时,要注意捕捉人物内心的变化,尤其是那些一闪即逝的心灵波动。在描述心理变化轨迹时,要做到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心理描写的表现形式:

1、内心独白。一般使用第一人称。犹如电影中人物思考时的画外音,是倾吐衷肠、透露“心曲”的一个重要手段;

2、动作暗示。人的动作、行为总是受心理活动的支配,从行动中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是心理描写的又一表现形式;

3、景物烘托。即绘景而显情。作品中出现的景物,往往是“人化的自然”,渗透了人物的特定心情;

4、心理概述。又称心理剖析,是作者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直接描述,一般使用第三人称

①陈奂生走在回家路上快到家时突然想到住招待所花掉的五元钱不好向老婆交代,“怎么说呢?就说输掉了;不对,自己从不赌。就说吃掉了;不对,自己从不死吃。就说被扒掉了;不对,自己不当心,照样挨骂。就说做好事救济了别人;不对,自己都要别人救济。就说送给一个大姑娘了;不对,老婆要犯疑„„”这段心理独白真实形象的写出了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在不知觉的情况下享受了一次高消费后,他那种矛盾和痛苦。他已经痛心疾首过一次了,不想回家再受老婆的唠叨,一路左思右想该怎么和老婆周旋,从中我们是不是看到了他作为一个农民的本分和淳朴?

②他突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试问,全大队的干部、社员,有谁坐过吴书记的汽车?有谁住过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他可要讲给大家听听,看谁还能说他没有什么可讲的!看谁还能说他没见过世面?看谁还能瞧不起他,唔!„„他精神陡增,顿时好像高大了许多。老婆已不在他眼里了;他有办法对付,只要一提到吴书记,说这五块钱还是吴书记看得起他,才让他用掉的,老婆保证服帖。”透过这段对陈奂生的心理分析,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阿Q,那种自我安慰的自欺心理和鲁讯笔下的小人物何其相似。

③阿q避讳他的癞疮疤,常被闲人戏耍,闲人不但故意犯讳,还揪住他的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阿q实际上失败了,他又不愿意接受,于是他“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于阿q的脑海之中,当上老子也就找到了低自己一等的对象,阿q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作文训练:“偷钱”之后(我家经济拮据,父母挣钱不容易,我偷钱为我们小组买道具,因为我们将表演《罗密欧与朱丽叶》,父母很生气,我该怎么面对?)

二、人物描写的技巧——侧面描写

1、述说型: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谈话语对所描写的任务进行介绍、评论;

2、映衬型: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景物的描写,映照、烘托所有描写的人物,还表现了自己,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3、衬托型:以人衬人;以景衬人; a,正衬;b,反衬;

沉郁的描写 鲜活的形象 篇6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此书通过一个儿童无邪的眼光来审视整个社会及人生,记述了作者3岁时因父亲病故,母亲带他回外婆家之后的遭遇。

外公是个自私贪婪而专横的小业主,残酷剥削雇工,放高利贷,但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断了他的发财梦,使他最后破产潦倒。阿辽莎母亲改嫁后贫困而死,11岁的阿辽莎被外公赶出家门,四处流浪,自谋生路。书中真实地描述了作者苦难的童年以及作者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真实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民众的生活,反映了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自私、丑陋愚昧和空虚无聊,揭露了沙俄专制的黑暗与罪恶,展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败、没落而趋向灭亡的过程,是展现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广阔社会画卷,被视为俄苏自传体小说的里程碑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作品。

【经典选段梗概】

外祖父家里,弥漫着人与人之间的炽热的仇恨之雾,大人都中了仇恨的毒,连小孩也热烈地参加一份。外祖父开了染坊,两个舅舅也在染坊干活,并雇了一些长工。母亲的到来,使两个舅舅担心她会分走本属于他们的一份家产,于是便闹着要分家。

我觉得祖父的脾气很坏;他不论和谁讲话,总是嘲笑人,欺负人,摆出挑战的神气,极力惹对方生气。来了不几天,外祖父就逼着我学祈祷。不久,我就挨了外祖父的一顿鞭打。

大人们巧妙地使布料变色,这使我觉得好玩,当我把一块桌布的边缘刚放进染桶时,家中的长工茨冈飞奔过来,阻止我。连外祖母也惊叫一声,甚至哭了起来。

我知道闯祸了。

当天晚上,外祖父推开外祖母的阻挡,把我抱到长凳上。我在他手里挣扎,拉他的胡子,咬他的手指。这使他更加狂怒,只听得他粗野地叫喊:“绑起来!打死他!……”我失去了知觉,接着就病了一场,趴在床上躺了几天。生病的那几天,是我一生重大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我大概长得很快,并且有了一种特别不同的感觉。从那时起,我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人们,仿佛我心上的外皮给人撕掉了,于是,这颗心就变得对于一切屈辱和痛苦,不论是自己的或别人的,都难以忍受的敏感。茨冈来看我了,胳膊上满是鞭痕,这是他为了阻止外祖父的树条子而留下的。他不断地安慰我,并告诉我再挨打时减轻痛苦的方法。

…………

外祖母经常向上帝祈祷,把家务事从头到尾告诉上帝。我常央求她讲上帝的故事。她一讲起上帝、天堂、天使,就显得和蔼;面孔也变得年轻,湿润的眼睛流露出特别温暖的光芒。

有一天, 她正跪着祈祷, 外祖父突然进来, 嘶哑着嗓子喊道:“失火了!”“你说什么!”外祖母大叫一声,跳起身来,向大厅奔去。

“把圣像摘下来!给小孩子穿上衣裳!”外祖母严厉地、声音坚定地指挥着,而外祖父只是低声地号泣。我望着火光吓坏了,只见外祖母头顶空口袋,身上裹着被,冲向了大火熊熊的房屋,一边喊叫:“硫酸盐,混蛋们!硫酸盐要爆炸了……”就在人们的惊愕当中,她浑身冒烟地钻了出来,抱着一桶硫酸盐。

她在院里东奔西跑,哪儿有事就到哪里,所有的人都听她指挥,什么事也逃不过她的眼。

火被扑灭了。我刚想入睡,屋里又像失火一样忙乱起来,舅母娜塔莉亚要生孩子了。我从炕上爬下来,刚蹭到舅舅身边,他忽然抓住我的脚,用劲一拉,我摔倒在地板上。“混蛋”,我忍不住骂他。他跳起来,把我揪起来,咆哮道:“摔死你!”

我苏醒过来,知道娜塔莉亚舅母难产死了。我只觉有一块什么东西在我的脑袋里和心中肿胀起来;我在这屋里所看到的,仿佛是冬季大街上的载重车队,慢慢地从我身上走过,把一切都压碎了……

【人物解读】

《童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在俄苏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不可比拟的艺术价值。本书不仅有严谨的艺术结构,也有出色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着力刻画了阿辽沙、外祖父、外祖母这三个人物。语言描写生动真切,人物对话富有个性化和生活气息,读来耐人寻味,感染力强。

阿辽沙是全书的中心人物,他从小心地善良,特别是在外祖母的教育下,善恶分明、是非清楚、能爱能恨。他勤于学习,刻苦耐劳,严峻的生活使他成长为一个意志刚强、有理想、有作为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生活的困苦并没有使他退却,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会一片光明。

文中的外祖母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她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宽厚博大的爱,温暖了阿辽沙敏感而孤独的心,也能使读者得到一种欣慰和力量。另外,乐观纯朴的茨冈虽着墨不多,也跃然于读者脑海。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的外祖父,自私凶狠、丑陋愚昧的两个舅舅,都得到了细致入微、淋漓尽致的描画,委实可恶可厌可悲,这些人物也都成为了世界文学长廊中鲜活而典型的形象。

浅谈孔乙己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篇7

一、用白描手法对人物外貌进行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鲁迅最擅长于肖像描写,他能准确地运用“白描”手法抓住人物肖像的特征,不渲染、不铺陈,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做到“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犹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孔乙己是一个特殊人物,文中开端就有这么一句话:“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寥寥几字,看似平平淡淡,却抓住了孔乙己与别人不同的特点,把孔乙己的思想、性格、经济及社会地位揭示了出来。“站着喝酒”说明他的经济地位不高,没有钱去更高雅的地方,社会地位上只能算是短衣帮一类的,属于贫苦的下层人民,而“长衫”那可是读书人身份的象征,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鲁迅仅用粗线条的勾勒,就活灵活现地把一个不伦不类、迂腐落后、贫困潦倒且深受封建教育迫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在描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时写道: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先前的“青白脸色”现在变得“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的生活已经非常潦倒了,而且严重的营养不良。小说至此,作者通过成功的白描手法已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血淋淋的封建制度牺牲者的悲惨画面,孔乙己的悲剧形象也就大体完成了。

二、用只能出自孔乙己之口的独特语言展现人物个性

孔乙己,一听这个名字,单从叫法来看,就让人“半懂不懂”,使人一下子就联想到那些“满口之乎者也”的古代私塾里的迂腐书生,光从名字上就给人一种迂腐可笑的感觉。

当酒客们看到孔乙己居然能“排出”大钱来买酒而不理睬众人时,就加强攻势故意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平时他看不起的短衣帮居然敢公开蔑视他,这回孔乙己不能再以无声战有声了,于是睁大眼睛说:“你怎么污人清白?”不说冤枉好人,而说“污人清白”,孔乙己用自己独有的语言辩解, 可惜的是由于他并不“清白”,所以语言虽雅,却缺乏力量,说起来没有底气。

当对手拿出真凭实据:“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看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死要面子的孔乙己在真凭实据面前,还要争辩,说什么“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宁可认“窃”,决不承认“偷”。在他看来“窃”比“偷”似乎高一等,何况他“窃”的是与读书人关系密切的书,这就更高一等了,就是偷东西被人打断了腿,还要辩解说是“跌断,跌,跌……”,死要“读书人”的面子。这种强词夺理的字眼非常可笑,这种语言是孔乙己所独有的,把孔乙己心灵深处的封建传统观念充分地揭示了出来。

孔乙己很迂腐,他的语言是很有特色的,动辄“之乎者也”。在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时,他有一句经典的话:“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陈腐的语言更是迂腐的性格的表现。此外,像“君子固穷”等这些陈腐的语言都表现出他受封建文化教育毒害之深,迂腐可笑。这些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表现得极为鲜明。

三、简练深刻的神态描写,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得入木三分

孔乙己好吃懒做,偷人家的东西常被挨打,弄得斯文扫地,脸上的伤疤就成了人们嘲笑的对象。当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书、笑他偷窃挨打时,他先是故作镇静,置之不理,继而“睁大眼睛”,被人证实时,还要“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为自己辩解。孔乙己本是“青白脸色”,但当有人耍弄揭他短的时候,他就“涨红了脸”,这一系列神态描写都揭示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特征。

孔乙己以读书人为荣耀,受封建文化的毒害,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别人戏弄他:“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他“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表现他因自己读过书而得意非凡,大有“有眼不识泰山”的自命清高神气,好像别人根本不知道他的学问很大。他是有自尊的,可是别人故意去刺痛他:“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颓唐、灰色既有描写精神状态的一面,又写了脸色,说明孔乙己的心理受到了振动,这些话揭开了他心理的伤疤,使他立刻显出痛苦不堪的神情。孔乙己的迂腐、无能、清高、虚荣、热衷功名、麻木不仁的内在性格,就是通过这些神态描写完全表达出来的。

四、准确、生动、细致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丰满、活灵活现

文中说“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掌柜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里既说“又”就不止一次,既说“新伤疤”必有旧伤疤,说明他经常被人殴打,事后又经常受到这些短衣帮的嘲笑。然而孔乙己并不理睬,而是以“排出九文大钱”要酒要菜来表示他的不可轻侮的“尊严”。在孔乙己心中,这是读书人独具的高雅,他不像穷人那样一枚一枚的取出来的穷酸动作,是给挑逗者无声的回击。一个“排”字就把孔乙己向短衣帮炫耀的内心世界刻画了出来,认为自己要比他们要高一个层次,那种鄙视、轻视和自己处于同一个阶层的下层劳动人民的等级观念暴露无疑。“排”字这一细节描写,表现的却不止是动作,还鲜明反映了人的性格。

文中又写道:“一天的下半天……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又说道,‘温一碗酒。’……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真是一幅凄惨的图画啊!同样是喝酒付账,却截然不同于前一次的神气,而是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摸”这个细节很重要,说明孔乙己已经穷困潦倒,用了一个“摸”字也神奇地写出他濒临末路,深刻地显示了他生活的变化,极其精当地描摹出孔乙己的穷困和买酒时的窘态,也就恰如其分地揭示了人物性格,深刻地预示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形象描写 篇8

《人物描写一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物”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由《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三个独立的片段组成, 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三个人物形象, 每个片段的描写方法、侧重点不尽相同, 可以说这三个片段均为人物描写的经典。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教学设计紧扣单元训练重点, 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原则, 引导学生以读为主, 读思结合, 读中揣摩人物形象和性格, 读中领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学习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破绽、穿梭、风骚、精神抖擞、敛声屏气、放诞无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品词赏句, 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习作家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外貌和心理活动的方法, 能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4.激发阅读《红楼梦》、《儒林外史》、《小兵张嘎》等著作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三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家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回顾交流, 猜谜引入

1.同学们, 以前我们读过不少写人的文章, 请回忆后选择精彩的写人文章, 谈谈文章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2.下面, 老师出示一些描写人物的句子, 能说出所描写的是谁吗? (李逵、武松、孙悟空、鲁迅等。)

3.这节课, 我们将接触几位新人物, 看他们有什么特点。 (板书并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写人的文章, 猜人物, 拉近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为学习新课做好知识、情感铺垫。)

二、教学《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一) 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检查读书效果。同桌互读互纠错, 指名读, 注意纠正“擞、裆、绽、挠、扳、拽”等字读音。

3.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中的小嘎子和胖墩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具有北方方言特色的文章, 引导学生初读课文, 旨在扫清阅读障碍,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为进一步感悟人物个性特点打下基础。)

(二) 演读体验

1.细读课文, 找出描写小嘎子摔跤动作的字词。 (站、围、蹦、转、揪、推、拉、顶、扳)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准确地再现这些动作? (小组合作, 尝试表演动作, 师生共评。)

3.根据文章的描写, 试着把小嘎子和胖墩儿摔跤的过程表演出来。 (学生读书、小组内表演。)

4.推选几位同学扮演小嘎子和胖墩儿, 上讲台表演他们摔跤的过程。 (学生表演, 师生共评。)

5.这么精彩的摔跤表演, 制片厂的叔叔阿姨们可不会放过, 请看视频。 (播放没有配音的《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视频片段。)

6.谁能给这段精彩的摔跤表演配上解说词?

(设计意图:“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学生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 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合作探究、演读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过程, 能加深感悟人物形象, 体会小嘎子和胖墩儿的性格特点。)

(三) 研读感悟

1.通过表演和配解说词, 小嘎子和胖墩儿的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 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这两个人物的形象。

2.小嘎子和胖墩儿到底是怎样的人呢?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你认为合适的词语:________的小嘎子, ________的小胖墩儿。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小组讨论。)

4.交流后教师小结:作者主要采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方法, 生动地刻画了小嘎子和胖墩儿的特点。这样描写使读者好像看到了人物的动作, 听到人物说的话, 所写人物仿佛就站在我们眼前, 栩栩如生。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探究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生不仅感受了人物形象, 而且学习了描写方法。)

(四) 拓展阅读

1.徐光耀爷爷写得如此惟妙惟肖, 请找出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仔细品读, 课后再演一演《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2.读一读徐光耀爷爷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等, 并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语句。

第二课时

一、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

(一) 初步感知

1.读“阅读提示”;补充《儒林外史》描写严监生的资料, 植入严监生“有钱”的印象。

2.这么“有钱”的严监生临死前究竟是怎样的情形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遇到不认识的字, 借助注释或查查字典。

3.提问:短文主要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补充资料, 学生感知严监生很有钱, 为下一步理解严监生的“吝啬”夯实情感基础。)

(二) 潜心品读

1.默读课文, 找出描写严监生病重的句子。

(课件展示句子: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 一声不倒一声的, 总不得断气, 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 伸着两个指头。)

(1) 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2) 学生说对句子的理解。

(3) 此时的严监生已经奄奄一息了, 却总不得断气, 还伸出了两个指头。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他在临死前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先找出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语句读一读, 然后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2.聚焦三次摇头和一次点头, 感受“吝啬”。

(课件展示句子: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 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 越发指得紧了。他听了这话, 把眼闭着摇头, 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老师读猜测的话, 学生读严监生摇头的句子, 想想:你从严监生前后神态、动作的变化中体会到什么? (着急的加剧和吝啬。)

此时的严监生奄奄一息, 请细细品读这部分, 走入严监生的内心世界。

(1) 你们想看看让严监生久久不能咽气的灯芯草是什么样的吗? (课件放大插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 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灯火。

(2) 一个有钱人, 临死前记挂的竟然是两根点燃的灯芯草, 面对严监生, 你有什么话要说?

(3) 小结:一个有钱的严监生, 临死前记挂的竟然是两根点燃的灯芯草, 足见严监生是多么的吝啬, 这是多么具有讽刺意味啊。请你们带上自己的感受诵读文本。

(三) 延展“吝啬鬼”形象

吴敬梓先生通过对严监生临死前神态、动作的描写, 把一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 成为“千古绝唱”, 被人们津津乐道。在世界文学长廊中, 还有许许多多“吝啬鬼”形象。如《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悭吝人》中的阿巴贡, 《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死灵魂》中的泼留希金。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 深入感受这些吝啬鬼形象。

第三课时

一、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一) 复习导入

1.前两篇短文都刻画了人物形象。前者运用了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后者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出示课题, 齐读。)

(二) 通读, 初知课文大意

1.默读课文, 要求读得正确、流利。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检查读书情况。注意“纳罕、标致、拭泪、神妃仙子、放诞无礼、敛声屏气、泼皮破落户儿”等读音或词意。

3.议一议: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几个人物之间的身份、地位有什么相互关系?

4.讨论和交流对王熙凤这个人物的看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读课文, 初步体会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和相互关系。)

(三) 细读领会人物特点

过渡:王熙凤精明强干, 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 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那么, 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课文, 画出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的句子, 仔细体会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1.品读“外貌打扮”, 感悟人物身份。

(1) 教师范读, 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

(2) 观察插图, 根据描写指认王熙凤。

(3) 引读“头上戴着——项下戴着———裙边系着———身上穿着———外罩———下罩——”说说作者描写王熙凤外貌的顺序。

(4) 再读句子, 想象:王熙凤一身怎样的打扮? (华贵, 奢侈, 富丽堂皇……)

(5) 作者除了写衣着, 还从哪些方面描写王熙凤的外貌? (眼, 眉, 身量, 体格, 粉面, 丹唇等。) 对比读:“一双丹凤三角眼, 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 粉面含春威不露, 丹唇未启笑先闻。”“一双丹凤眼, 两弯柳叶眉。身量苗条, 粉面含春。”你读出一个怎样的王熙凤呢?

(善变、善伪装、刁蛮……)

(6) 小结:“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 通过品读王熙凤的“外貌打扮”, 我们看到了一个华贵、善伪装、刁蛮的贵妇人形象。

2.品读“言行”, 感悟性格。

过渡:《红楼梦》中, 王熙凤的“巧舌如簧” (形容能说会道, 善于狡辩) 是出名的,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勾画出有关语句, 并把感受批注在旁边。 (学生读文, 交流读后感受。)

(1) 选择切入口, 以点带面。

课件出示:

熙凤携着黛玉的手, 上下细细的打量了一会儿, 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 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 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 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 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 便用帕拭泪。

(1) 指名读, 思考:王熙凤这话到底是在夸谁? (图文结合, 体会王熙凤的八面玲珑, 圆滑之至。)

(2) 王熙凤这番话, 看似夸林黛玉, 其实是要讨老祖宗的欢心, 你能通过朗读告诉给大家吗?

(3) 再朗读这句话, 王熙凤明知姑妈去世, 黛玉很伤心, 她却仍提及此事, 还用帕拭泪, 说说作者想表现王熙凤怎样的特点。

(2) 合作学习, 交流体会。

过渡:课文第1、2自然段中还有多处描写王熙凤言行, 表现她不仅会讨好贾母, 而且喜欢炫耀自己能干、地位高。找到具体词句读读, 做出批注, 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自己的体会。

预设: (1) 一语未了, 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 说:“我来迟了, 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 恭肃严整如此, 这来者系谁, 这样放诞无礼。 (引导学生从王熙凤的笑声、语言以及林黛玉的心理活动体会王熙凤炫耀自己的地位、特权。)

(2) “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 (这么多的问题, 本应该是贾母问林黛玉的, 可是王熙凤一口气说完了, 贾母听了就很高兴, 觉得这个孙媳妇很懂她的心。)

(3) “这熙凤听了, 忙转悲为喜道……该打, 该打。” (引导学生从语言、神态体会王熙凤善于讨好贾母。)

(3) 视频感召, 感情朗读。

(1) 观看电视片段《“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加深直观感受。

(2) 你想用什么词语来概括王熙凤的性格? (善于奉承, 见风使舵, 八面玲珑, 巧舌如簧……)

(3) 同学们, 让我们带着各自的感悟, 再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抓住描写王熙凤动作、语言、外貌的重点词句, 以及补充影视材料,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四) 总结归纳, 感悟写法

1.总结《“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写法:课文通过正面与侧面描写, 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王熙凤。一是通过处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从正面凸显了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二是从侧面 (林黛玉和贾母对王熙凤的感觉和评价) 配合和加强正面描写, 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2.回顾《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临死前的严监生》, 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描写方法。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抓住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刻画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永不服输的性格特点。《临死前的严监生》:抓住人物动作、神态等细节, 尤其是严监生伸出两个手指的细节, 刻画出严监生吝啬贪财, 是个要钱不要命的人。

(设计意图:此环节回顾全文, 从整体上加深感悟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三个人物形象, 概括作者描写人物的独特方法。)

(五) 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红楼梦》有关章节。“不看四大名著, 不算中国人!”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

巧用侧面描写 提升人物形象 篇9

著名作家茅盾曾说过:“要考虑到读者必有的想象力,在正面描写以外,还要辅以侧面描写。”侧面描写一般能够自然地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像,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从而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

雨果的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刻画了忠于职守、舍己救人、以身殉职的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文中几次对哈尔威船长的侧面描写,简洁而适时,典型而具表现力,使哈尔威船长的形象越加明朗、丰满、高大,使读者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

在作者笔下,海难刚刚发生时,人们“惊恐万状”、“一片混乱”、“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充分渲染了海难突发时险情的严重和局势的混乱。在这基础上写哈尔威船长“大声吼喝”、“威严的声音”与“简短有力的对话”,侧面渲染与正面描写形成对比,让读者初步感受到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指挥若定的优秀品质。

了解了险情之后,哈尔威船长下达救援的命令,并且对大副严肃强调了纪律:“哪个男人胆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文章此时又进行了一次集中的侧面描写:“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作者通过大家的反应和人们的感觉。间接而巧妙地表现出哈尔威船长的命令传达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上的权威,此时此刻,没有任何争议,无需任何商量,人们、轮船甚至灾难都必须听从他的指挥。这“伟大的灵魂”已经是一种精神和意念的象征,它当中有面临危难的镇定自若和果决作风,有保护弱小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责任,更有舍己救人的无私品格和献身精神。它在顷刻之间漫溢到在场的每个人的心头,涤荡了人们心中的惊恐、芜杂、怯懦和自私,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再一次运用侧面烘托使得哈尔威船长的形象在瞬间丰满和高大起来。

乘客和船员全部获救后,“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这儿的正面描写恰似一个电影特写,又仿佛是一个定格镜头,悲壮惨烈,紧接着文章又再一次运用侧面描写,“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阴惨惨的薄雾”折射出人们沉重的心情和巨大的悲伤,通过景物描写进行侧面烘托,更显哈尔威船长的伟大人格给大家的强烈震撼,和人们对其光辉形象的无比崇敬。尤其是“黑色的雕像”这个比喻非常精辟,仿佛喻示着哈尔威船长的形象完成了涅槃,他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将在人们心中永生,“雕像徐徐沉进大海”的同时,一尊光灿灿的“金身”已然升上了人们的心空,这里从其他人物这个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感受对船长形象完成了最后的升华,也使文章的主题同时得到最集中而充分的表露。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形象描写】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人物形象描写05-15

描写老师形象的作文05-20

形象描写动物的段落参考05-23

个性人物描写 塑造生动形象05-16

党员形象05-27

媒介形象04-09

精神形象05-01

老人形象05-06

沙僧形象05-07

孤独形象05-11

上一篇:现代设计中的传统元素下一篇:企业物流管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