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形象

2024-05-11

孔雀形象(精选七篇)

孔雀形象 篇1

关键词:傣族舞蹈,孔雀形象

傣族人民喜爱并崇敬孔雀。不但在傣族人家里, 到处可以看到孔雀翎纹的装饰性图案。傣族人民还以模仿孔雀形象的舞蹈来抒发他们对孔雀的喜爱之情。在傣族丰富而优美的舞蹈中, 频繁地出现孔雀形象的步伐与姿态, 除了模仿孔雀的动作外, 还在赞美它的崇高。

造型生动、舞姿优美的孔雀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提起孔雀人们便会将它和傣族舞蹈联系在一起。为什么傣族舞蹈多有孔雀这一形象呢?傣族人民为何对孔雀有着深厚的感情?孔雀作为傣族舞蹈的代表形象有其产生及形成的原因。法国史学家丹纳在他的著作《艺术哲学》中论证了艺术品的本质, 他认为“艺术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1艺术品的产生受到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影响, 傣族舞蹈中的孔雀形象产生及成因是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古希腊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曾说:“温和的土地产生温和的人物。”2他所说的正是自然生态环境对人及事物的影响作用。近代西方地理学派代表人物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人们的气质性格, 寒冷的气候使人坦率诚实, 精力充沛, 勇敢自信;炎热气候中的人们颓废懒惰、胆怯无力。还认为土地肥沃使人养成一种依赖性, 易屈服于强者而不那么渴望自由, 土地贫瘠则使人勤勉持重, 坚忍耐劳, 勇敢善战。”3指出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性格的影响。傣族舞蹈多有孔雀形象, 这与傣族居住的自然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傣族现今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以及耿马和孟连两自治县, 其余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元江等县。从地理位置上看, “西起云南省德宏瑞丽江, 东至红河, 北起保山, 南至西双版纳的勐腊县。”490﹪以上的傣族居民分布在北纬21°—25°、东经99°—102°, 傣族人民居住在海拔500米—1300米之间的低纬度低海拔河流冲积而成的河谷平坝地区, 为热带、亚热带气候, 平均气温在21℃左右。气候湿润, 降雨充沛。5傣族居住区有着丰富的水源, 近水而居是傣族的传统, 源于青藏高原的澜沧江夹在横断山脉和怒江山谷中自西北向东南奔流而下, 经迪庆、怒江、大理、保山、临沧、思茅等地, 进入丰饶的滇南雨林和西双版纳原始森林, 再由勐腊县出境至老挝。

傣族居住的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特有的动植物, 这里因自古栖息孔雀而被称为“孔雀的故乡”。在我国古籍中有关于这一地区出产孔雀的记载, 《蛮书》卷4载:“茫蛮部落……孔雀巢人家树上。”6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和原始森林云集了五千多种热带动植物, 这里被称为“热带动植物王国”。乔木、棕榈树、杉树木遍布于森林中。此外还有许多珍奇异兽栖息在这些热带雨林中, 亚洲象、长尾猿、长嘴犀鸟和婀娜美丽的绿孔雀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在多种鸟类中最美丽最受欢迎的就是绿孔雀。绿孔雀分布于我国云南、西藏东南部, 喜欢栖息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和灌木丛、竹林、树林的开阔地, 成双或成群的居住在热带、亚热带丛林中, 喜欢生活在离水源较近、光照条件好的乔木林中。傣族人近水而居的环境、亚热带的气温气候、周边茂密的原始森林、分层的乔木林以及20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都是孔雀喜欢栖息的地方, 因此傣乡也被称为“孔雀的故乡”。

舞蹈艺术形象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类多选择所居住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事物作为舞蹈创作的题材与表现内容。傣族居住的地理位置、气温气候、地形地貌、动植物都是孔雀栖息的地方, 傣族的家乡可以说也是“孔雀的故乡”, 因此傣族人才有更多机会接触、观察孔雀的习性、动作, 才有更多机会创作孔雀形象的舞蹈。

傣族人民喜爱孔雀, 傣族舞蹈中的孔雀形象成因与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自然生态环境是孔雀形象产生的基础因素, 但傣族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动植物种类繁多, 为何其他的动植物没有成为傣族艺术创作的主要形象呢?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能成为决定性因素, 人文生态环境也对舞蹈形象与素材的产生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人文生态环境

㈠百越遗风——鸟图腾崇拜

越人是我国古代南方一个最大的族系, 其支系众多, 分布广阔, 故称之为“百越”。尽管百越民族支系众多, 分布广阔, 但在文化上仍有很多共性。在物质文化上, 都以种植水稻为生, 葛麻纺织业发达, 铸剑技术精良、善于用舟、习于水战、营住“干栏”房屋、大量烧用几何印纹陶器和原始瓷器;在精神文化上, 他们的语言特点鲜明、有断发纹身、拔牙的习俗、原始婚俗浓厚、崇拜蛇、鸟图腾。

图腾崇拜是原始氏族公社的一种宗教信仰, 氏族将与其关系密切、怀有深厚感情的自然物看做本氏族的祖先, 本氏族为他的后代。当氏族部落发展成为民族时, 图腾崇拜的观念也随之保留了下来。傣族是处在云贵高原上的百越人的后裔。傣族人喜爱跳孔雀舞, 将孔雀视为吉祥的鸟, 这与其先民古越人爱鸟、视鸟为图腾崇拜物有着传承遗风的关系, 古代越人崇拜鸟图腾已有七千年的历史, 越族人对鸟有着深厚的感情, 傣族有各种模仿鸟类的舞蹈, 孔雀舞、大鹏鸟舞、绿斑鸠舞、犀鸟舞、蓬雀舞、筒叶雀舞等都是模仿鸟形象的舞蹈, 正是百越先民流传下来的遗风使得今天的傣族人民还保留着爱跳鸟类形象的舞蹈。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 杨丽萍的《雀之灵》就是塑造了孔雀神的形象。笔者曾经采访过傣族女孩依光叫, 问她:“为何你们爱跳孔雀舞?”她回答说:“孔雀是我们的图腾。”可见鸟图腾信仰在傣族人心中占据重要地位。百越民族的鸟图腾崇拜信仰在其后裔傣族人心中仍有遗存, 漫长的岁月并没有将这种信仰彻底“流失”掉, 正如汉民族的龙图腾崇拜可以追溯到远古夏氏族的龙图腾信仰, 至今汉民族还被称为“华夏子孙”和“龙的传人”。龙成为汉族舞蹈的代表形象, 而孔雀成为傣族舞蹈的象征性文化符号。

㈡小乘佛教的影响

在佛教尚未传入的时期, 傣族信奉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有很多禁忌, 为祭神常常大批杀牲, 祭祀规模宏大, 损失了大批人力和畜力, 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一些巫师又干预朝政, 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佛教的传入 (公元11世纪—14世纪初) 以宣传自我解脱的方式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给广大贫民的内心给予很大的精神慰藉, 也适应了新生社会的发展要求。小乘佛教的传入除了赢得了民众的接受以外, 受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推崇和扶持, 于公元14世纪末—15世纪初迅速发展、传播。小乘佛教传入以后, 对傣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丰富了傣族文化的同时将傣族文化染上了宗教色彩。

孔雀在佛教中的含义也加深了傣族人民对孔雀的喜爱。据佛经故事《孔雀王》记载:“孔雀是神鸟, 他喝过的井水与河水, 他都念过咒语, 人们喝了“孔雀水”或沐浴后, 就能有病治病,

论中国现代舞创作中的女权主义倾向

李珉珉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本论文通过对西方现代舞发展史的研究以及深入了解并分析现代舞进入中国之后, 我国的艺术家对现代舞进行的重组、发展、改革等情况, 阐述在中国发展至今的现代舞创作中出现的“女权主义”现象, 以及细致的分析中国现代舞创作的发展情况, 指出笔者认为在当今现代舞编创的时局中应发扬的精神与仍存在的弊端。

关键词:女权主义;中国现代舞;舞蹈创作

在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女性一直是属于从属地位的。封建礼教通过等级观念对人民进行压迫, 女性便是其中最大的受害者。首先, 男性在婚姻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而女性只作为被监护对象和生育工具, 处在一种被物化了的位置上。东汉著名的女学者班昭在其所著《女诫》中, 阐述并宣扬了男尊女卑的观念和夫为妻纲的道理及三从之道、四德之仪, 以至男尊女卑的观念深入蔓延至全社会, 广泛的表现在意识形态及实际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妇女受尽歧视, 长久以来生活在沉重的压迫中。舞蹈作为人们利用肢体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手段, 理所当然地成为许多女性发出内心呐喊的有效途径。

现代舞的主要美学观点, 即是打破束缚, 以合乎人体自然运动规律的动作, 自由并真实的抒发人类情感, 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真实情感与现实生活。当现代舞进入中国后, 恰巧给了要呐喊的女权主义者们一个契机, 用舞蹈语言表达出强烈的要求平等诉求的契机。

一、何谓“女权主义”

无病增寿。人们还发现:孔雀沐浴时, 总要抖落羽毛上的水珠, 水珠落在动物身上, 就健美长寿, 六畜兴旺;落在地上, 明年就五谷丰登。”

由于孔雀能啖食一切毒虫, 在佛教中常以孔雀来象征本尊能啖尽众生一切五毒烦恼, 孔雀尾作为佛祖的持物象征能拂去无量灾祸, 招致诸吉祥。在《白宝口抄》卷百五十三中说道:“蘘麌梨童女手持三、五茎孔雀尾则是除灾的表征。孔雀尾, 又象征西方无量寿佛所座, 孔雀以食毒虫维持性命, 阿弥陀佛也如是断除众生所造恶毒之罪, 令其成证常住不坏之寿命, 故以孔雀以座。三茎之孔雀尾, 表征拂三毒使其证三部如来;五茎之孔雀尾, 表拂去五识烦恼, 令其得证如来五智圆觉之果。”7此段话讲的是在佛教中佛祖持孔雀尾或以孔雀为坐骑的佛祖能拂去无量灾祸, 招致吉祥。在佛教中佛祖持孔雀尾或以孔雀为坐骑的佛祖能消灭五毒烦恼, 招致吉祥。小乘佛教传入傣族地区以后, 使傣族文化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小乘佛教在傣族全民中推广、传播, 佛教教理深入人心, 傣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 佛教中孔雀的譬喻强化了“孔雀”在傣族人心中的地位, 加深了傣族人民对孔雀的喜爱。

傣族信仰鸟图腾, 在佛教中神鸟孔雀能去除烦恼、带来吉祥。人们将孔雀神化、有灵化、赋予了神的力量, 人们开始崇拜它、信仰它, 把它作为护身符和精神支柱, 为了表达对孔雀神的信仰与崇拜, 人们以舞蹈的方式歌颂它、赞美它, 为的是祈求吉祥和幸福。

傣族人民对孔雀的喜爱不仅在生活中有所体现, 还在艺术形象中表达了对孔雀的深厚感情。傣族舞蹈中的孔雀形象的产生及成因受到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傣族居住的生态环境栖息孔雀, 使傣族人民有更多机会接触、观察孔雀的习性, 从而进行模仿孔雀形象的艺术创造。但自然生态环境不是影响艺术形象的决定性因素, 舞蹈的形象还受到人文生态环境的影响。作为百越民族的后裔, 其先民的鸟图腾崇拜观念影响

(一) 女权主义的由来

女权主义源自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 泛指女性争取与男性同等社会权利及地位的主张和努力, 最早出现在法国, 后蔓延至欧洲、美洲和世界各地。本世纪60至70年代, 西方女权主义的先行者们开始致力于组织社会团体, 发布宣言和声明来唤起女性的独立和平等意识, 提高女性地位。女权主义主要是为争取男女平等而斗争, 这包括经济平等、政治平等、职业平等和性别平等。时至今日, 西方女权主义已由最初极其微弱的声音变得振聋发聩, 回响在世界各个角落1, 成为了西方社会最为主要的政治思潮之一。

(二) 女权主义在中国

在中国, 女权主义是在五四时期传入大陆并逐渐蔓延开来的。中国女性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种渴望被压制了几千年。在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体系中, 女性是一直处于从属地位的, 儒家文化在人们的心中深深地留下了男尊女卑的烙印。子曰:“知崇礼卑, 崇效天, 卑法地。”《易经·系辞》中又有:“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众所周知, 乾为天, 坤为地, 孔子强调“礼”, 便是要确立各种等级, 在这种不变的等级制度中世界和社会井然有序, 这才有了“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女性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一直被看做是男性的玩物和传宗接代的工具, 没有自己的人格和位置。2

妇女史研究学者杜芳琴在其《女性观念的衍变》的结论中写道:“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这束缚妇女身心的四条绳索, 将了傣族爱鸟、敬鸟的风俗习惯。而小乘佛教的传入在统治者的推广下得以在傣族全民中推广, 使得佛教中孔雀的吉祥除灾谕义深得民心, 加深了傣族人民对孔雀的喜爱。因此, 傣族舞蹈中的孔雀形象的产生及成因是在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参考文献

[1]刘金吾.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6年5月

[2]李正觉.佛教图文百科[G].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2月.90-359页.

[3]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傣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9年9月.

[4]岳亚明.黄自新.傣族舞蹈教程[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

[5]丹纳.艺术哲学[M].第二版.傅雷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年5月.52页.

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篇2

焦母说刘兰芝“此妇无礼节”,甚至说焦仲卿和刘兰芝之间有贵贱之分,告诉焦仲卿“贵贱情何薄”,刘兰芝也自称“生小出野里”,从字面上肤浅的理解似乎焦母逼迫儿子休掉媳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媳妇比较有主见,并且出身卑微,和焦仲卿的官员身份不够相配。但是有两点可以证明这个理由难以立脚:一是下文县令和太守的家世很明显比“庐江府小吏”要显赫得多,既然他们能为自己的公子向刘兰芝求婚,证明刘兰芝的家世并非真正的“野里”,二是文中对刘兰芝的聪明能干和多才多艺的描写可以看出刘兰芝琴棋书画兼之女工的家庭教养远非普通乡野村妇所能比拟,也从侧面证明文中并未明叙的家世很难和乡野划上等号。

由此可见,焦母对刘兰芝的诋毁纯粹属于心理的异常反应,刘兰芝的所有进退表现可圈可点,没有任何站得住脚的被遣的理由,恰恰从另一侧面证明焦仲卿对刘兰芝这样一个个性鲜明贤惠的女子爱的如痴如醉爱的理所当然。

有一点很值得注意就是对刘兰芝的家世的仅有的上述交代是通过焦母和刘兰芝的语言来表现。那么在具体的语境中说话人的身份、心理和性格对于说话人的语言习惯是有至关的影响的。

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为静定不舍。”农业耕作只需要居所周围几亩地就可以维持生计的生活方式影响了这种农耕文化的性格表现出内敛、谦逊的性格基调。国人这种自谦的表现古往今来生活中比比皆是,如果把刘兰芝对自己家世的这种介绍当作真实显见是种笑谈。

焦母历来被评论家视为一个专横的人物形象,姑且不论她为何对媳妇拒之千里之外,单单从她前后的语言和行为描写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丰满。在逼迫儿子休掉媳妇的时候,她质问“小子”“何敢助妇语?”的语气的确淋漓尽致表现其封建家长的专横;但当儿子听到媳妇宁死不从再婚的消息决意同赴黄泉的时候泪如雨下,也真切表现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真挚血肉亲情,可见在作者笔下,焦母虽然专横却也非冷血动物无情无义,摒弃了那种单一教条的人物形象刻画方式。作者简单的前后对比刻画一个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专横母亲形象。切不可单纯把焦母片面强调其专横而对其本身的丰富的人性视而不见。

其次,对人物的性格分析还要考虑时代社会背景社会心理:按照心理学的观点,人的心理性格常态除了遗传因素之外,非智力因素最关键的是社会环境的熏陶和感染。每一个时代的人物都闪烁时代的印记。我们解构文学作品触摸主人公心理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人物所处社会时代的风俗和必要的时代思想对其的影响。尤其是人物的行为的分析不考虑社会背景造成的分析就难以认同和理解。以《孔》文中刘兰芝兄长(下称刘兄)为例:教参上给刘兄性格定义为:“见利忘义、自私、凶狠”;同时又说“其往欲何云用疑问语气表示坚决,可见刘兄还是有点修养的人”,教参这两种说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按照字典的解释,“自私”是指“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凶狠”是指“(性情、行为)凶恶狠毒”。兄长极力规劝自己妹妹嫁给太守的儿子,固然可以说攀上一门高亲,对家庭生活有某种现实利益,但是从兄长的“怅然”的感觉,以及他用“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的比较来质问妹妹“其往欲何云?”尽管语气比较强硬,但是还是夹杂商量和劝导的口吻,可见他的思想比较功利,有自私的成色,以及这种长兄为父的家长口吻中透露的急躁性格,但说成“狠毒”似乎有点过火。并且,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关心妹妹的婚事本身也未必就不能说成为兄对妹妹的一点兄妹之情,毕竟自己妹妹一个人守寡的煎熬也是一个现实困惑。何况开始县令给儿子提亲的时候,刘兄是没有很着急露面逼迫妹妹赶紧出嫁。尽管可能其中很大程度包含出于自己家族攀亲带故的自私的心理,但是实际上拒绝太守家的提亲是一件比较棘手的事情,况且依照刘兰芝的通情达理和聪明,一定也明了这个处境,因此不让自己的兄长左右为难。 有一种说法认为刘兄之所以如此暴躁,还因为刘兰芝被休给家族带来的耻辱,但是据西汉的典籍记载西汉虽然从道德上否定妇女再嫁,但是当时的成文法律没有明确地限制妇女再嫁。而实际生活中,妇女再婚的现象屡见不鲜。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守寡后,看上了有妇之夫宋弘,光武帝亲自替她作说客。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蔡邕之女蔡琰(蔡文姬),先嫁河东卫中道、被掳入匈奴后与左贤王成亲,并生有子女,归汉后又嫁与董祀,先后改嫁两次。这样的身世并没有成为她一生的污点,相反她由于传奇的经历和文学上的才华被南朝人范晔收入了《后汉书列女传》,这在一千多年之后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说这些史料翔实证明妹妹被休在家然后改嫁的所谓不光彩也并非很严重。

妹妹被休,脸上就算没有什么光彩;但是兰芝回来时兄长可以默不作声,推却县令家婚事可以沉默不语足见至少刘兄还是很有耐心和涵养,也能理解妹妹的处境,如果真是狠毒自私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恐怕在妹妹刚刚被休就会暴跳如雷。如果刘兄真是“阴险狠毒”只能说他认为县令的公子还不够他所攀的对象,等待更高贵的婚事。但刘兄要能预计到太守一定能来提亲,那就不仅“颇有心计”而且简直是神算。

第三,文学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不是完全等同的。

人物的创造有时未必是真实的,其创造全在乎作者,被创造的人物也因社会文化或作者的意识形态而有所不同,另一方面语言风格的使用也有关。心理学的观点,将理想加以营造成幻化世界,是满足内心的愿望,达到自己构思预设的审美的目的。《孔》文中刘兰芝的悲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如果说刘兰芝是一个反抗者的形象,焦家摧残她,那么她“心中常悲苦”,可还要留在焦家。试问这是反抗,还是殉葬? 既然是焦家休掉了,且焦“家妇难为”,那么,“窈窕世无双”的县令五郎,与“娇逸未有婚”的郡守公子,为什么不可以考虑?为什么不有效利用自己的权益,反而自觉自愿地带上“从一而终”的枷锁,难道这就是她的反抗么?在本质上恐怕有点儿祥林嫂拒绝贺老六之嫌,实不足称道,只暴露了自身的幼稚、愚昧,没有自我。虽有种悲壮美,但在读者心里实在掀不起什么风浪,虽有人慕其名而专一拜读,至多不过“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鲁迅《祝福》)

刘兰芝才、德、貌三全齐美,温柔、贤惠、谦逊、聪明能干、多才多艺……这样完美女子生活中凤毛麟角,婆婆为何要一意休她?刘兰芝和焦仲卿如此坚贞不渝,有何生活基础?既无生死考验在前,何以结成生死之谊?又无恩爱的生活背景,何来忠贞不渝的爱情?林觉民的《与妻书》之所以感人至深,其中生动真挚的细节描写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孔雀东南飞》里差不多连一个欢愉的细节都没有,所以刘、焦二人的坚贞不渝实在让人难以认同。既然焦仲卿是个孝顺的儿子,可以顺从母亲休掉完美的妻子,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他能舍弃母亲和心爱的女子共赴黄泉呢?这种坚定的信念和性格究竟因何而生?结局两人合葬更是难以成真,要让诗里所描绘的专横的封建家长在棺材面前落泪实在

比登天容易不了多少。如果非要给这三个问题一个回答,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爱憎分明以及对纯朴美好的愿望。所以有些疑惑也就不必寻根究底探个究竟。关键是每一位读者能够领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刻画的良苦用心,慰藉于作者美好的祝福与闪耀的理想的光辉。

孔雀形象 篇3

一、品析经典对话,揣摩深意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这就如同我们常说的闻其声如见其人。除了人物的独白之外,两个或多个人物之间的交谈,即对话,更能将人物的性格及所思所想展现出来,成为展示人物性格的一面镜子,成为我在教学中解读该诗歌中人物的一扇窗口,看到几位主人公的审视、经历及相互关系等。

刘兰芝一出场,即连用四个排比句自述“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等,可在焦家却是受到婆婆的百般刁难,她在两三年间受了太多压抑和委屈,于是一座火山喷射了——“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在这段对话中,我们初次就见识了兰芝不屈从、不退让的性格,印象颇深。紧接着,焦仲卿与焦母展开了第二次对话,焦仲卿替兰芝申辩,但焦母却是一边训斥——“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一边利诱——“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其蛮横、贪婪的特点暴露无遗;而焦仲卿也用“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来反击,但焦母坚持“会不相从许”,忽视儿子、儿媳的深情。焦仲卿深爱兰芝,精神上没有屈从母亲,但还是先将兰芝送回家,可以说焦仲卿对于母亲孝顺,性格相对软弱。解读这一段段经典的对话,再现当时场景,就能准确的把握人物的性格,体会到焦刘二人的深情,体会到焦母的蛮横无理,体会到兰芝的勇敢坚强和仲卿的无奈,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自然顺理成章。

二、捕捉矛盾冲突,追溯缘起

生活本就是一部矛盾重重的戏剧。捕捉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分析矛盾的产生、发展,就可以探寻事情的起源,看到人物性格、思想的复杂性,看到不同特点的人物形象。剥离开矛盾冲突,人物形象如雕似镂。在教学中,我以刘兰芝与焦母、刘兰芝与刘兄之间的矛盾冲突为切入点,分析各个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思想冲突,透析焦刘爱情悲剧的根源。

焦母和刘兄是封建家长的典型代表,前者逼儿子休妻,后者逼妹妹改嫁,引起了两位主人公的激烈反抗,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我们先来看刘兰芝与焦母的冲突,兰芝心灵手巧与仲卿十分恩爱,但却不被婆婆接受、容纳,矛盾由此产生,且不可改变。在这次矛盾冲突中,我们一直在推敲焦母不满意兰芝的地方。从其言谈中,我们得知焦刘门第不合,想要给仲卿找“秦罗敷”这样的女子;从当时的背景下,我们推论兰芝婚后无子,也可能是焦母不满意的地方之一。总之,封建家长插手儿子婚姻,阻碍其婚姻幸福,这样的矛盾不可调和。随后,兰芝返回刘家,与刘兄的矛盾更是明显。“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这样的逼问,这样明显的趋炎附势,让兰芝无处容身,把她逼上了绝境,矛盾冲突也达到高潮。在此情景下,兰芝投水,仲卿自挂东南枝。在这样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个性愈发鲜明,一边是抗争到底的男女主人公,一边是联手逼迫的封建家长。婚姻自由、爱情自由在封建礼教之下终成为泡影。

三、探究细节刻画,透视心理

细节刻画也是塑造人物的手法之一。作者精心选择的细节,能直接暗示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精神个性。细节让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因此,我在教学中会让学生化身福尔摩斯,探究《孔雀东南飞》中的细节,围绕人物的肖像、服饰、动作、神态、言语等,透视主要人物的心理,解读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说是手到擒来。

《孔雀东南飞》有多处传神的细节描写,如仲卿在央求母亲留下兰芝时,他“长跪告”,而其母则“捶床大怒”,仲卿只得“默无声”,他对母亲还抱有幻想,其软弱可见一斑。而兰芝在辞别回家时,对焦母是针锋相对,对小姑则是谆谆叮咛,“泪落连珠子”,读出了兰芝的倔强,看出了兰芝的善良;回到娘家,刘母“大拊掌”,叹息女儿被休,刘兄却不能坐视将攀高枝的机会丢掉,在“心中烦”后找来妹妹训话;兰芝在成婚前,“默无声”、“掩口啼”、“出门啼”,与仲卿相见后“举手拍马鞍”,内心的煎熬一目了然。细节,让人物形象非常逼真,展现了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也拉近了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探究细节刻画,能让我们收获到意外的惊喜。

总之,我们一直提倡个性化的理解和体验,倡导学生在阅读中多角度切入。在《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教学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多元化的解读,全面把握了鲜活的人物形象,深刻剖析了矛盾冲突,体味出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活动,从而为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做了很好的铺垫。

参考文献:

[1]皮亚雷.浅议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J].青年文学家,2009,(12).

[2]孟雨滢.浅析孔雀东南飞话语中的人物性格[J].新课程导学,2012,(10).

孔雀形象 篇4

《孔雀东南飞》塑造和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概括地说,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运用完整而又曲折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悲剧性冲突来展示人物的性格

《孔雀东南飞》不仅代表汉乐府民歌叙事诗的最高成就, 还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 表现为叙事诗的特点之一就是作品完整的情节。《孔雀东南飞》一诗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刘兰芝请遣写起, 着墨不多, 却刻画出了刘兰芝坚强不屈、宁遣不留的反抗精神, 焦仲卿的软弱以及焦母的专横固执。第二部写刘兰芝离开焦家的情形。随着情节的发展, 人物性格也在发展, 使焦仲卿、兰芝、焦母的形象更明朗化了。第三部分写兰芝被遣归家后的不幸遭遇。"进退无颜仪", 充分说明了兰芝当时的复杂心情。第四部分写刘兰芝、焦仲卿双双自杀殉情。整首诗随着故事情节而展开, 人物形象随着情节的发展而逐渐丰满, 兰芝的性格是发展的, 最后到“揽裙脱丝履, 举身赴清池”, 以死表达了自己对封建家长制的反抗和对爱情的忠贞。焦仲卿的性格也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发展的, 他从犹豫走向坚定, 从顺从走向反抗, 最后“自挂东南枝”, 以死殉情来反抗。同时, 焦母的残忍专横、顽固不化随着情节的发展更加明朗化,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善于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贯穿全诗的大量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起了重大的作用。清人陈祚明称赞说:“历述十许人口中语, 各各肖其声情, 神化之笔也。” (《采菽堂古诗选》) 如兰芝自请遣归之时, 对仲卿所说的“鸡鸣入机织, 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 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 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 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表现了兰芝的勤劳, 同时又说明她绝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女子, 从而显示出她敢于反抗的性格。

但凡成功的艺术形象, 语言无不出于自己的心声, 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孔雀东南飞》全诗, 人物对话占半数以上, 这些出于自己心声的话语, 都形象、准确地塑造和刻画了他们的各自鲜明的个性。

三、动作描写, 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 形象更为丰满

在运用对话人物形象塑造和刻画的同时, 作者还注意到人物动作的刻画。动作描写与对话相结合, 使人物性格格外鲜明突出。

四、叙述性语言的运用, 更加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

《孔雀东南飞》中叙述性语言也颇具特色。作者在叙述故事情节发展时, 饱含感情, 表达了诗人的爱与恨、谴责与同情, 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刻画也起着深化的作用。诗歌开头两句以“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起头, 孔雀的往返留恋、徘徊不前、忧郁悱恻, 创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这种氛围显然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还有些叙述中穿插了纯粹抒情的语言, 使文章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人物形象更具艺术效果。

五、善于用环境或景物描写作衬托, 并成功地运用了铺张排比的手法

《孔雀东南飞》详写了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的严妆打扮。“著我绣裌裙, 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 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 耳著明月。指如削葱根, 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 精妙世无双。”这些描写及铺张排比手法的运用, 成功地描绘了兰芝的美貌, 衬托了刘兰芝的品德以及当时的心境。

诗歌的结尾, 是一段精彩的浪漫主义描写:“东西植松柏, 左右植梧桐。枝枝相覆盖, 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 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 夜夜达五更”用鸳鸯鸟象征着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精灵, 象征着他们灵魂不死, 爱心不歇。这样的描写很符合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 他们生前的反抗、追求, 以至最后的殉情, 不正是表现出他们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吗?在这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中, 他们的品质升华了, 他们的性格深化了。

艺术美的集中体现便是艺术典型。《孔雀东南飞》这首叙事诗成功塑造了人物形象的艺术典型, 显示了叙事文学作品典型化的规律:既人物形象要有轮廓和个性。轮廓是指要通过具体人物形象展示特定的社会历史必然性。兰芝和仲卿生活在东汉末年, 封建家长意识已在人们的头脑中牢固树立, 所以他们追求爱情、婚姻自由是不可能实现的, 只能是悲剧, 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 是那个已经腐朽的东汉王朝统治的悲剧。兰芝和仲卿的悲剧实质代表着生活在建安时期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青年男女, 他们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相同命运。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 这些人物形象成为典型, 尤其是刘兰芝—这个以现实主义手法塑造出来的闪耀着广大人民群众审美理想的可塑性形象, 是诗作者杰出的艺术成就, 千百年来, 《孔雀东南飞》中塑造的艺术形象历历在目, 是中华文学宝库中的艺术精品。

总之, 作品通过刘兰芝这一人物形象概括了封建家庭中妇女共同的悲剧命运, 揭示了酿成这场悲剧的根源, 反映了社会的必然性。作品把人物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结合起来, 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人物的典型性格。在命运和抗争中, 刘兰芝的形象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勇敢地向封建专制主义冲击的青年女子的典型形象, 达到了当时同类作品的最高成就。

参考文献

[1]朱其铠.古典文学鉴赏集 (一)

[2]韩传达.古诗的历程十讲

孔雀形象 篇5

人能虚己以游世, 其孰能害之! (《庄子·山木》)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主张的是一种混世哲学, 即指出如何在混乱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葆身”的问题, 他们的应对方法就是“虚己以游世”。虚己, 即使自己“无用”, 根据老庄的“无为而作”、“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以故“虚己”达到的却是一种“神人”的境界。这是一种“静故了群动, 虚故纳万境”的方式;是处于混乱之世的人为保全自身所采取的下下策, 宁愿“泥涂曳尾”而混于世。金庸笔下, 我们总能见到两类武功超强的前辈, 一类即是隐居多年的隐士 (如风清扬) , 另一类则是到处逍遥的疯癫狂人 (任我行) , 他们都是现实生活的逃离者, 混于江湖的逍遥游者。

70、80年代的中国, 也像混乱中的明末清初, 改革开放的浪潮、经济体制的变动、社会结构的转型, 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思想上的混乱与迷茫, 这需要的是“虚己”的态度, 或者隐逸 (钱钟书、陈寅恪、钱穆几位先生埋头于钻研学问) , 或者“疯癫”。作家们总喜欢用“疯癫”之人说一些疯言疯语, 《红楼梦》开篇即在说“甄士隐”“贾雨村”“空空道人”, 作者真实目的是剥离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他自己交代“满纸荒唐言”, 是用虚幻之人讲述的虚幻荒唐之事, 可正是这虚幻之事却是对当时没落的封建制度下官场的黑暗、人情的冷漠、社会的混乱等等的嘲讽与批判。“疯癫”的文学原型非常丰富, 以20s鲁迅笔下的“狂人”为代表, “狂人”其实是混乱时代最清醒的人, 他看透了那些“自己想吃人, 又怕被别人吃了”的疑心病者, 看透了这个黑暗社会的实质, 但却被当成不正常的人被“搁置”。这一形象又无不与《尘埃落定》中麦其土司的二少爷相似, 众人皆以为他傻, 都对他不以为然, 但这正是他得以保全自身的方式 (如同庄子在《人间世》所说有材之木被砍, 只有无材才得以保全自身, 即“无用之大用”) 。“傻子的种种傻言傻行都使他很好的躲过了土司大少爷的迫害, 大少爷因为二少爷的傻才疼爱这个弟弟, 傻子因为傻所以爱他的哥哥。傻子的行为使他清楚地看到战争灭亡饥饿所带来的恐惧”, 只因为周围人的一致的行为方式, 他的独特性就被当成了一种“傻”。《孔雀》中傻子大哥带给我们的处世原则也是这种“虚己”以“葆身”的混世原则。

电影中傻子大哥的故事主要是在第二部分, 在讲述妹妹的故事中也穿插了一些大哥的事, 如妹妹准备贿赂那个说普通话的军官未遂以后回家, 首先进入视野的是哥哥在饭桌旁戴着眼镜一边看书一边吃饭的场景, 然后才是在屋里, 母亲因为丢钱在那向全家人哭诉, 弟弟和父亲只能无语的低着头像做错了事的孩子一样倾听。影片交代大哥小时候得过脑疾, 所以家里的所有人都在照顾他。他不用为母亲丢钱而不能吃饭, 即使母亲在痛哭流涕, 他依然可以大口吃着饭看着他的书;他一个人学习骑自行车, 全家人在后面伺候他;过年分糖, 年纪最大的他却比弟弟妹妹多拿三十块糖, 还在愤怒的弟弟面前把两块糖分给两只鹅;弟弟必须陪他一起洗澡, 弟弟为他脱衣穿衣, 被朋友欺负后, 妹妹替他报仇, 他却好像完全不关他的事, 拿着烧鸡去讨好被打的张喜子他们。

他勤勤恳恳的工作, 不与人相争, 且处处以憨厚傻里傻气的态度退让, 像极了中国以柔克刚的太极拳, 以“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虽然他是以又傻又胖的形象出现, 但他活得比影片中的其他人都明白、都幸福, 他是真正做到了“无为而有为, 无用之大用”。《老子》“无为”的总原则即是“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他从不与人相斗, 《老子》的避让、退守、不争、知足、寡欲都是他的处世原则, 他总是以柔弱的姿态立足于世, 这种退避的境界让他近于“婴儿”达到一种“太朴”的境界。他是爱自己的弟弟妹妹的, 虽然因为失恋心情不好说着不去送伞, 但还是去给弟弟送伞, 在学校里不被弟弟承认但还是把伞留下了, 在女厕所旁被众人当成流氓打, 被弟弟用伞刺, 在弟弟妹妹试图毒害他的密谋被揭穿之后, 他并没有表现出对亲情的失望, 一顿饭之后他们又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庄子》的“虚己”在《老子》处的要求即是“柔弱”“若水”。“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人只有在活着的时候身体才是柔弱的, 万物草木也是这样。所以生命得以长久之道须是对于“柔弱”的重视, “柔弱者生之徒”, 柔弱是属于生长一类的, 所以“兵强则不胜, 木强则兵, 强大处下, 柔弱处上”。老子崇尚水, “上善若水, 水善则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夫唯不争, 故无尤。”傻子大哥认真践行了老庄“虚己”“柔弱”的原则, 以退攻为进, 以柔克刚, 总是自娱自乐地干活, 甘心让那些欺负他的人“赚便宜”。

当傻子大哥唯一一次爱情破灭后, 他与“门当户对”的金枝结婚了, 没有工作的他们合伙摆了个摊, 过着正常人的生活。当曾经欺负他的张喜子找他借钱时, 他拿出了一箱子当年挣的烟, 张喜子惊讶了。他并没有吃亏, 他有他自己的盘算。这就是傻子大哥的智慧, 他是大智若愚之人。

混乱时代要想“葆身”“全生”“养亲”“尽年”, 就必须“虚己以游世”, “混世于江湖”。这是知识分子逃避现实的理想。在中国电影中, 有一个独特的群体——“傻子”群体, 导演们用傻子来替自己发出微弱的呐喊声, 这或许是软弱的知识分子在这个混乱的时代所唯一能抗争的。他们用用傻子的只言片语替自己呻吟、抗争。姜文就用“傻子”表达自己对于时代所定义的“伟大”“崇高”的质疑。《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只会说“古伦木、伦巴”的傻子, 一直以痴呆形象出现的傻子, 在结尾处当“我们”一行人驾车行驶在现代化的北京大声的喊着“古伦木、伦巴”时, 他却说了一句“傻逼”, 讽刺意味十足, 是对我们这些人的嘲讽, 也是对现代化的北京的嘲讽。《太阳照常升起》中的疯妈则类似于美国电影中很流行的精神病人。正如福柯所说, “理性与疯狂关系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一个独特向度。”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愚人的呐喊”就曾经成为文艺创作的主题, 直至现在, 西方的影视文学艺术中精神病人和精神病院仍然是一个备受争议而又充满奇迹的形象或空间。在《疯癫与文明》中, 他说“成功既不属于上帝, 也不属于撒旦, 而是属于疯癫”。他认为西方的文明离不开那些疯癫之人以及他们被压迫的历史, “疯狂并不是一种自然现象, 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狂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 就不会有疯狂的历史。”“疯癫”, 在西方文明中占据重要位置。正如福柯所说, “凡是有艺术作品的地方, 就不会有疯癫。但是, 疯癫, 又是与艺术作品共始终的, 因为疯癫使艺术作品的真实性开始出现。”或许我们该反思一下, 是否当代中国缺乏这样一种疯癫之人, 以致于中国当代的文学艺术以及影视作品都处于一种不很叫好的境地。

孔雀, 总是在没有人的时候, 默默的开屏。

摘要: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主张“虚己以游世”的混世的哲学, 在混乱的年代处世的最高境界便是“混迹于江湖”, 保全自身, 这才是“大用”。《孔雀》中的大哥以其傻乎乎的形象游刃有余的“游走”于那个乱世之中, 这正是践行了道家的混世原则。

关键词:葆身,虚己,混世,疯癫,文明

参考文献

[1]于倩.论《尘埃落定》中的傻子形象[J].当代小说 (下半月) , 2010 (01) .[1]于倩.论《尘埃落定》中的傻子形象[J].当代小说 (下半月) , 2010 (01) .

孔雀形象 篇6

诗中最主要的人物是刘兰芝。她是汉乐府诗中、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独特的、有典型意义的、颇为杰出的女性人物形象。诗中的情节主要围绕她而展开和发展。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现了她的形象。刘兰芝是汉代末年庐江郡的一个小家碧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是一个家教严谨,多才多艺而又知书达礼的闺阁少女。她年轻而美丽。诗中写她十七岁嫁给焦仲卿,“共事二三年”,到被迫离开焦家,才只有二十岁左右,正是女人最为美好的年华。对她的美丽,作者特意在她被遣归娘家、临行前辞别焦母那天早上的精心打扮中用很简练明丽、生动传神的笔墨表现出来:“鸡鸣外欲曝,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丸素,耳著明月档。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事无双。”作者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着意描写她的精心打扮和美丽,意味深长。既突出了刘兰芝的美好,作者对她的喜爱和同情,更显示了刘兰芝的自尊和坚强,同时也不无对她惋惜和暗含对焦母的谴责之意。刘兰芝还很善良重情。她不但把嫁妆给焦仲卿“留待作遣施??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而且,虽然婆婆一再刁难她,狠心迫使儿子休弃她,可她辞别婆婆时却“念母劳家里”;与小姑结下了深厚的情义,满含眼泪对她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而且她的勤劳能干,谦恭达礼,在诗中也有具体的表现。她“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昼夜勤作息。伶傅萦苦辛。”

刘兰芝这样一个美丽勤劳、聪明贤惠,无可挑剔的媳妇,无过而遭遣,回到娘家,又受到兄长逼婚,为了捍卫纯洁的爱情,刘兰芝毅然决然地“举身赴清池”。无一声哀叹,无一滴眼泪,无一步徘徊,使兰芝的形象更加丰满鲜明。兰芝的可贵之处在于,面对刁蛮的焦母,自请遣归。在离开焦家之前,她承受着被驱遣的强大的心理压力,从容镇静,严妆巧梳,面对焦母不卑不亢,坚韧刚强,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以温婉的方式表现了自己的反抗。面对兄长的威逼,自允婚事,顺应其兄,委曲求全。兰芝以三个看似反常的行为,表现了不可侮的人格尊严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也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她与焦仲卿凄美的爱情故事令人叹惋。如她的第一次拒婚,面对的是县令的三少爷,年轻、帅气、窈窕绝伦,便言多才。这是许多女子都渴求的丈夫人选。她的母亲本来支持她,但是也

动了心,劝她“汝可去应之”。刘兰芝没有被那公子的地位和相貌所打动,只是想到与焦仲卿的铮铮誓言,想到与焦仲卿的情投意合,一心只盼破镜能重圆。于是,断然拒绝了这门亲事。她说“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在“断”字前加一个“自”,“自”是立即、立刻的意思,表明她几乎不容思考、不须商量,立马拒绝,可见她的坚守爱情、忠贞不渝的情怀。又如太守家迎亲的场面热闹、富贵、繁华:“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鵠舫,四角龙子蟠,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典两青籌马,流苏金楼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这里的铺陈词藻华丽、描写细致,以静为主,以动为辅,以渲染府君迎亲人数之众多、彩礼之丰厚、场面之宏大。可刘兰芝蔑视封建礼教,不为所动,从侧面衬托出她对爱情的忠贞,不为金钱所动,不迷恋权贵托出她对爱情的忠贞。另一方面反衬出焦母遣返儿媳的荒诞。最后新婚之夜的“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的悲壮举动让太守一家枉花无数钱财,空欢喜一场,可谓叛经背道,罪不可赦,更反映出刘兰芝为爱殉身、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良好品德。

如果说貌美与德馨的浑然一休,为兰芝这一形象奠定了其美的共性,使之具有中国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基本要素一美丽,蕃良,能干,那么,倔强,坚强,冷静,理智的性格则使兰芝的形象柔美而不专横,能干而不恃才,执著于爱情却不失自尊,外柔内刚,冷静理智。以上几个方面所形成的人格魅力,使兰芝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人物画廊中不可替代的光辉的女性形象。如烟花绽放于长空,却叫人难忘其光辉之璀璨。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人,却却无端遭受暴虐的专制魔王焦母强加于她的“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责难,被认为这是“不順父母”,冒犯了封建家长的权威和尊严,决意驱遗。对此,连仲卿也深抱不平地说:“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兰芝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好妇”,却不容于婆母,焦母硬逼着儿子休妻。诗中通过仲卿之口说出:“我自不驱_,逼迫有阿母。”是蛮横暴虐的焦母拆散了仲卿和兰芝的如意婚姻。仲卿被逼无奈,只得把兰芝暂送娘家,再做后计,并结下了“不别离”“不相负”的誓言。不料,兰芝回娘家后,又为其兄所不容,有县令为儿子来求婚,兰兄性情暴烈,并贪财慕势,全不顾兰芝的意志,强迫兰芝出嫁。但兰芝拒不屈从,她在与仲卿见完最后一面,双方并立下“黄泉下相见”的誓言。她在新婚之夜毅然投水自尽,仲卿得知后也殉情自缢。是封建宗法势力的邪恶人物兰兄和封建家长制的邪恶人物焦母把兰芝、仲卿逼上了绝路。

《孔雀东南飞》这凄婉的爱情悲剧真实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的悲慘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对善良男女、特别是对青年男女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奴役与迫害,正如兰芝生前所说:“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道出造成他们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但同时也歌*了刘兰芝、焦仲歸夫妻的反抗精神,表达了广大人民追求婚姻自主、幸福生活的强3B烈愿望。这是一曲基于事

孔雀形象 篇7

在整个故事中焦母的形象并不突出, 地位也似乎很边缘, 但如果我们仔细去分析, 就不难发现这个隐形的人物才是这出爱情悲剧的真正导演。要想扮演好这个角色就必须获得整个家庭的实际控制力, 那么焦母在礼法制度森严的古代社会又是如何到达“权力巅峰”导演这场爱情悲剧的呢?

一、亡夫的特殊环境使得焦母成为这个小康之家的实际领导者

在焦家我们不难发现, 无论“内政”、“外交”都是由焦母一人来掌控的, 这在一个正常的封建家庭中是不可能的, 即使如王熙凤的跋扈, 贾府的“外事”还是要依靠贾府的“爷们儿”去处理的。因此, 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推论:焦父已亡, 只有这样焦母的指点江山才有可能。

二、儿子的弱点为焦母获取最高权力提供了条件

焦父的亡故带来的是家庭权力的真空本应由焦仲卿来填补。但焦仲卿的性格弱点让他无法成为家庭未来发展的掌舵人, 这成了危及家庭未来的重大问题, 此时焦母就自然成了焦家唯一能够选择的领导者。焦仲卿性格上的弱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重礼守教。汉武帝之后, 儒家被认定为百家正宗。而儒学的核心就在于“仁”, 而所谓“仁”即是一种有“等级之分的爱”, “父严、母慈、兄友、弟恭”, 而这种精神的实现依靠的主要手段是礼法守制以及教育。焦仲卿出身于小康之家, 其基础教育当然也是这样一系列的内容, 从后来的“仕宦于台阁”不难看到焦仲卿同学对此的掌握应该还是不错的。同时小吏的经历让他更加循规蹈矩, 严守礼法制度, “仁、义、礼、智、信”的观念深入骨髓。当母亲一意遣还自己的结发妻子时他没有积极地反抗, 自己内心虽有千般的不舍却是母命难违, 而难违的核心在于“孝”其后对母亲专制的让步。当他面对黄泉共为友的约定时, 没有选择逃亡, 因为在个人的意识中, 伦理道德那道红线是无法跨越的, 而殉情不仅完成了两个人在感情上的约定, 同时也成就了其在道德上的模范。

第二, 处事犹豫。在刘兰芝的被遣问题上, 他先是向母亲哭诉承告, 但面对母亲的威压又退缩了, 转而安慰刘兰芝, 当兰芝的回答不能尽其意时又选择了逃避, 最终在“自挂东南枝”之前也是经历了较为痛苦的思想斗争。

三、对于权力的“习惯”是焦母占据家庭主导地位的内因

焦家长时间的“男权”旁落使得焦母始终处于权力的最核心, 它的惯性发展造成的最重要后果便是使焦母自己也欲罢不能, 充分享受着权力带来的巨大满足感。正如张爱玲在《金锁记》中描写的曹七巧, 一个出身小门小户的纯真女孩儿在经历了诸多的磨难后终于“媳妇熬成婆”, 但她感受最为强烈的不是地位变化带来的解放感, 而恰恰是自己从前无法忍受和抗拒的权力所带来的满足感。当然焦母要使得这种畸形权力继续保持下去只依靠自己的特殊身份是做不到的, 必须借助其他的力量, 这就是自己的儿子——焦仲卿。焦仲卿具有“女性”无法替代的先天优势。第一, 就是男性的性别权力, 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赋予的。只要能够驾驭这种性别权力, 那么焦母的一家之主地位以及所有的违规操作都可以变为顺理成章的事。第二, 维系其家长地位的唯一条件不过就是个“孝”字, 但这种血脉亲情在她看来显然过于单薄, 孝的界限并不明确, 对于喜欢追求权力的人来说, 只有实实在在握在手中的东西才是真实的, 此时焦母又一次选择自己的儿子。其为焦仲卿求亲, 尤其是第一次口头一句话使无下文了, 当然这样理解也有断章取义之嫌。我们大可以认为这是作者在笔墨上的刻意安排。因为焦母并不是本文中的主角, 甚至焦仲卿的地位也不处于第一位, 那么我们且放下这些, 来做一个逻辑推理。焦母两次为其子求亲并说“使在旦夕间”, 这便不能不使人产生怀疑, 根据封建社会的“婚法礼仪”, 成婚要经历所谓的“六礼”暨“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如何旦夕之间说成就成, 若是不能那么就不难理解先前两次求亲之说不过是敷衍、安慰之词。但它去收到了安抚和拉拢的良好效果, 进一步稳固了自己在家庭当中实际统治的地位。

四、对刘兰芝斗争的胜利是焦母获取绝对权力的保障

在分析两人斗争之前, 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刘兰芝其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子应在德、才、貌这三个方面全面发展。刘兰芝可谓是全面发展, 承担着家庭中繁重的劳动, 对婆婆也是恭敬有加, 被遣回家之后按兄长安排再嫁, 以及忠于自己的誓言, 这些内容都说明了在“德”的标准之下刘兰芝做得还不错, “才”在文本中前后有两次描写, 女工、诗书发展都是很好的, 容貌方面更是显得出众, 就这些内容来看刘兰芝应当是封建家庭儿媳妇的完美标准, 那如此完美的女人如何不能被焦母所接纳呢?

细细想来, 两个女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首先刘兰芝的贤、良、淑、德应当是有目睹的, 但在整个家庭中她的地位很特殊, 或者说这个家有时缺少一种必要的权威, 文章中说:“君既为府妻, 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 但见常日稀。”那么当家中唯一的男性将这种权力真空留下之后, 围绕它的争夺也就在家中展开。除了焦母之外, 另一个有可能参与竞争就是刘兰芝了, 在说明这种可能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分析一下刘兰芝的性格特征, 以为佐证。

刘兰芝留给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首要特质, 应当是贤惠, 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 这里再做一次具体的分析。贤着重描写的是女德, 我们已经谈过了, 现在来看惠, 惠应指的是智力, 应该说刘兰芝的智慧还是很高的, 一年之中就可以掌握一门技术或艺术, 当然这里并不排除作者的夸张, 但无论怎样的夸张之也还是有一定的生活真实在其中的。同时, 刘兰芝对于事件发展的判断是很准确的, 无论是被遣还是再嫁都跟自己事先预料的相一致。预见是建立在在不同事件、环境、人物的综合分析之上的, 这需要较高的智慧。她的智慧还表现在对于丈夫男性尊严的尊重上。当焦仲卿得到她将再嫁的消息时前来质问, 刘兰芝的表现十分精彩, 她对误会没有进行过多的解释, 可是明确了先前的誓言, 而对被遣的原因只字不提。既承认了丈夫的一贯正确, 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对情感的忠诚。这种非常高明的做法是许多女人无法做到的, 因为她们的智慧不够。

另一个留下重要印象的是她对于情感的忠贞。为了实现对焦仲卿的诺言, 最终“换裙脱丝履, 单身赴清池”。这种坚贞恰恰体现出她温婉背后的一种坚强特质, 所以刘兰芝的性格可谓是外柔内刚。

刘兰芝的这些性格特质使她在这场家庭权力的争夺中具有了较大的优势, 我们通过下表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场家庭争斗双方的优劣所在。

性格的优势在这种争夺中无疑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焦母意识到自己辛苦得来的权力受到威胁时, 作为一个久经考验的“战术家”而言, 必须再寻找一切机会扭转这种不平衡的局面。

焦母为了打赢这场战争, 首先, 要取得对家中唯一男性——焦仲卿的控制权, 关于这一点在她已经做得很完美了。第二, 必须解决权力的竞争者刘兰芝。当然, 这时最理想的办法是能够使其为己所用, 不仅解决了争斗的问题, 同时又笼络了儿子可谓一举两得。而最终这条路并没有走通, “受母钱帛多, 不堪母驱使”决不是空穴来风。那么只剩下一条路, 就是驱逐刘兰芝。那么以什么名义呢?在封建社会决定命运的种种因素当中, 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砝码, 就是子嗣。母以子贵不仅表现在帝王家。在各个家族的内部也拥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而“无后”则是重大的错误。刘焦夫妇成婚“二三”年却未有子嗣, 这事成了焦母可以利用的最好也是最有用的武器, 这个理由即便是刘兰芝及其家族也都无可奈何。有了这样的分析之后, 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如此优秀的刘兰芝不能被焦母接纳最终无奈终恨黄泉了。

上一篇:心到下一篇:教育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