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紧缺

2024-05-12

资源紧缺(精选十篇)

资源紧缺 篇1

在企业层面, 海外扩容首先需要对所进入的国家和市场的基础制度环境做足功课, 这些基础制度环境既包括该国的法律、经济、社会、文化等宏观情况, 更包括该国在投资管制、劳工管制、产品管制等领域的相关规定。

尽管我国通信企业在海外扩容过程中, 可能都知道或者可能也做了一些工作, 但是受限于知识和人才局限以及缺乏足够的海外扩张经验, 很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形。

面对这种智力资源和知识经验的不足, 通信企业在选择海外扩张时一方面可以采取智力外包采购的模式, 与所在国的专业咨询顾问公司合作, 弥补自身能力和经验的不足;另一方面还可以选取“曲线救国”的投资模式, 例如在通信产业链条中, 从芯片、终端、系统设备、服务、运营到增值业务等环节, 首先选取容易进入的环节进行投资, 这样既可以避免直接刺激贸易保护的敏感神经, 也可以实现循序渐进。

同时, 在国内通信产业协作方面, 设备制造商、终端厂商、运营商之间应该加强彼此之间的海外扩容战略的协同性。以战略关联实现彼此目标的相互促进是当前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通信企业海外扩容的选择, 也就是说要“抱团取暖”。而这种协同的关键在于各方在国内市场的关联性要能够作用到海外扩容行为, 以国内促进国外。

对于政府来说, 不应将海外投资简单地视为企业的资本和市场行为, 而应将其视为中国国家创新战略的关键步骤, 尤其是在通信领域。因此, 中国通信企业海外扩容需要国家层面的积极促进。一方面, 有关主管部门需要按照世贸协定的要求, 完善国内有关投资、贸易尤其是企业制度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 清理不符合国际惯例的规定, 促进国内通信企业制度的改进和发展。

另一方面, 有关主管部门还要积极鼓励和促进国内的海外投资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毕竟分工和专业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石, 发展和培养熟悉海外市场游戏规则的咨询顾问服务市场既可以减轻政府本身的管理协调成本, 也可以使得国内通信企业海外扩容获得专业的支持。

当然, 最理想的状态是能够按照今年“两会”相关提案制定《我国海外投资促进法》, 通过立法实现部门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的协同促进。

中国外汇交易员即将成为紧缺资源 篇2

投资展望与职位缺少

2006年,被称为外汇元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收支持续多年保持“双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增长,截至2006年3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8751亿美元境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已达到31.8万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突破16万亿元。但是,目前境内机构和居民个人投资渠道相对狭窄,难以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优化资产配置、分散投资风险、提高资金收益。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和中高收入者对精通外汇交易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的外汇交易高级人才的需求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2007年,像国际注册会计师、国际精算师一样,专业外汇交易员将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未来5到10年,外汇分析师将成为国内最有吸引力的金领职业,一个好的外汇交易员年薪将达到2000万元。

薪资的点评——普遍

2000万元是一个什么概念?它相当于1000个上海人的人均年收入,但它也可能是某些行业一名普通职员一年的薪酬,外汇交易就是这样一个行业。外汇交易员的年薪确实非常高,1000万、2000万的很常见。在香港,外汇交易员的收入甚至超过很多政府高官,香港金融管理局局长的年薪也不过900多万。

外汇交易员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有一个雅号——“价格发现者”,由于银行同业市场是一个无形的市场,没有一个固定场所可供金融机构集中交易,而外汇交易员就通过现代化的电子通信网络来完成交易任务。

当然并不是所有外汇交易员的收入都有那么高。除了业务能力外,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所做的产品。交易佣金由外汇交易员达成的交易量决定,所以外汇交易员所做的产品不同,该产品在市场上的交易量大小不一样,交易费率也不一样。一般来说,衍生品市场的费率较高,做衍生产品的交易员的收入也较高。当然,最差劲的外汇交易员的年薪也不会低于30万,如果你听说一个交易员的年薪只有几十万,那么他一定是最差的交易员。

职位要求

既然收入属于天价,莫非外汇交易员的入行门槛极高?其实外汇交易员并没有什么入行门槛,关键是适不适合。成功的外汇交易员一般有三大特征,会说、会吃、会玩,具体来说,就是要能够保持一整天连续说话,知道哪里有好吃的,了解什么地方好玩。

外汇交易员整天都在喊价做交易,要会说是天经地义,但为什么要会吃、会玩呢?包立忠表示,原因之一是外汇交易员工作压力太大,会吃、会玩才能及时放松,长期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所以外汇交易员的交际能力非常重要,当然要会吃会玩。

废钢资源紧缺凸显,价格上行遇阻 篇3

宏观经济形势严竣复杂,钢企生存发展受制约

12月1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的《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向全球发出警告:世界经济未来两年将继续减速,甚至有可能再度衰退。悲观方案预测发达国家将再次衰退,全球经济止步不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多。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竣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

中央对2012年我国经济形势的宏观决策为: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2012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强调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着力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我国钢铁工业大而不强,2012年面临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任务繁重,钢铁生产成本上升,银行信贷紧缩,能源及原辅材料涨价且供应紧缺,钢材销售不畅、出口受阻等问题,2012年大中型钢企生存环境堪忧。

2012年,维稳定、保民生、控物价将成主基调,钢企应该顺应这一主旋律,先稳定,夯实基础,然后瞄准机遇求发展。

钢企生产经营困难,亏损面有增无减

据统计,1~11月我国粗钢、生铁、钢材产量分别为63098.4万吨、58239.2万吨、8104.2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9.8%、9.4%和13.1%;2011年全年粗钢产量将达6.9亿~7亿吨,与2010年相比增长9.5%~10%。

在我国钢产量逐年增加的同时,大中型钢铁企业普遍遭遇生产经营困难,亏损面不断扩大。1~10月份,纳入统计的77户大中型钢企实际产品销售总成本同比增长25.2%。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4.65%,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5.65%,销售利润率只有2.76%。

10月份,77户钢企实现利润13.75亿元,比9月份下降82.6%,其中有25户亏损,亏损面达32.5%,亏损金额21.25亿元。

宝钢、武钢、天津钢管、沙钢、南钢等都属于77户大中型钢企范畴,目前共同遭遇着生产经营艰难的困境,主要表现为:资金短缺,银根紧缩,供大于求矛盾加剧,产品销不动;高产低效,结构性矛盾突出;多数钢厂勉强维持生产,在困境中企盼曙光。

废钢资源依然紧缺,采购策略不尽相同

目前,国内废钢资源紧缺,且有越演越烈之势。据分析,这是由于10月份以后废钢行情急剧下滑,废钢经营企业损失惨重;其次是铁路、汽车、造船、家电、机械加工业都已进入调整期,加工废钢明显减少;第三是有实力的废钢经营商屯货待涨,等待春节这一轮销售旺季的到来第四临近元旦春节,基层回收站将陆续放假歇业。

兴澄钢厂对于废钢各储反应强烈,因花山分厂恢复生产,月需废钢5万吨,加上滨江用量,月采购量恢复到9万吨,压力很大大;武钢反映社会废钢资源少,采购难度大。

而宝钢、沙钢、南京、锡兴、华菱、苏钢等企业对此则表现泰然,采取走一步、看一看、顺势而为的策略。沙钢库存较多;宝钢则牵涉到机构调整、原材料采购体制未定等因素,目前废钢采购减量。金融秩序混乱,钢企缺乏资金支持

今年,国内民间借贷,高利贷泛滥。温总理曾赴温州调研,并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出金融财税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九项措施针对国内金融秩序混乱,国务院于2011年11月11日下达了“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

上述两文件下达已有一段时间,可钢铁企业采购废钢的资金状况仍然不断恶化,部分钢企因钢材滞销、库存过大导致资金链出问题。宝钢采购废钢三分之一用承兑汇票,三分之二的现汇,支付日期为结标日后推40~50天;武钢几乎100%用承兑汇票支付废钢款。

资金被地方政府控制,资金流向不规范,不健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石磊教授在12月16日举办的2012年新经济形势展望与废钢产业发展年会上指出:2010年,上海、天津、北京、广州地方财政收中,土地收入分别占41.1%、89.1%、45.8%、69.6%。我国不少地方政府已举债过日子,地方政府还利用特权控制资金流向,开发大型项目(如娱乐、旅游等),偏离实体经济。

笔者思忖:许多事件中央三令五申,为何地方政府贯彻不彻底,不到位?钢企为何贷不到款,可见政府系统的执行办有问题,许多地方在做表面文章,做文字游戏。这样的结果,苦了广大的中小型企业和广大的百姓民众。

废钢购销方式改变,助推民营钢企成长

钢铁企业采购废钢分为门市(码头)收购和上门采购两种,部分钢企还有进口废钢业务。11月份兴澄特钢向丰立公司和如皋一家回收企业上门采购合计达28000吨,采购均价为每吨3512元。上半年无锡雪丰也多次去苏州、连云港等地开展批量订单采购,废钢方式的改变是由于废钢卖方市场地位所决定的。

民营钢企不仅上门采购废钢,还在一些废钢资源相对充裕的县、市设点收购,高价掌控优质废钢资源,废钢购销方式的悄然改变,一定程度上助推民营钢企快速成长,这也是我国钢铁产能越淘汰越澎涨的原因之一。

对废钢购销存情况的分析点评

11月份,到会17家钢厂合计炼钢877万吨,炼铁753.18万吨,与上月相比,炼钢减少76.71万吨,炼铁减少59.2万吨,减产幅度分别为8.04%和7.28%。

11月份,参会钢企共计采购废钢54.12万吨,采购均价为每吨3299元,与10月份比较废钢采购量减少74.25万吨,降幅达57.84%。

废钢采购均价每吨下降267元,价格下降幅度为7.49%;炼钢消耗废钢127.85万吨,库存废钢93.52万吨,与上月相比消耗废钢减少21.07万吨,库存废钢下降37.08万吨,降幅分别达14.15%和28.39%。

钢产量下降是部分钢厂停炉检修,抑制产能引起的,废钢采购量及库存废钢下降是钢材产品价格行情下行和生产,销售多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也包括废钢行情的急剧下挫因素。

废钢资源虽紧缺,价格上行遇阻力

综合此次废钢铁信息会议,多数钢企到会人员对今各明春国内钢市不看好,对废钢行情持谨慎态度。沙钢分析认为:目前铁水成本在3200元,电炉可吃75%以上的铁水,尽量减少废钢用量,若进口铁矿石连续降价,将倒逼螺纹价格下移。

12月16日,富宝资讯废钢首席分析师张浩认为:2012年一季度国内废钢价格将低位宽幅震荡,炉料废钢不含税到厂价在每吨3000元左右,震幅3%~6%,即含税价在每吨3400元左右。

资源紧缺型城市的物流政策体系研究 篇4

汕头市位于粤东地区,是南方的重要港口城市,拥有长达289公里的海岸线和容纳众多船只的良港,具有较强的海洋港口优势。为抓住“粤东大发展”的有利机遇,汕头市提出了大力发展物流业的要求。加快汕头物流业的发展,既是物流业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所决定,更是落实广东省关于粤东地区“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变化、十年大发展”的战略部署,提升汕头的城市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础设施,信息技术,政策体系是发展现代物流的三大支柱,其中政策体系又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支撑和动力。汕头位于厦门、广州两大物流枢纽城市之间,在资金和土地资源紧缺的双重约束下,如何发挥现有优势,推动现代物流产业的精细化发展,寻求物流业的正确定位,制定针对性导向性强的物流政策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2 汕头市物流业的现状分析

汕头地少人多,2008年底,市域总面积2064.4平方公里,总人口506.57万人,人口密度2453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之高在广东省名列前茅。除掉山体和水体之后,土地面积仅为1422平方公里,土地资源极度匮乏。汕头市经济和城市的发展明显受到了来自土地资源的限制,交通基础设施的用地都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从而对物流业的发展形成了紧约束。

2.1 物流业发展现状

本研究采用个案访谈、座谈会、问卷调查和文献查阅等方法,对汕头的主要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涉及84家主要工业企业、21家主要商贸企业和20家主要物流企业。通过对调研资料的分析,发现汕头物流业具有如下特点:

2.1.1 物流业发展较快,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2008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4.81亿元,比上年增长5.1%。物流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社会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不断攀升,尤其以港口运输业最引人注目;物流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加,成为拉动GDP增长的重要产业。

2.1.2 工商企业的自营物流还有相当大的比例,物流需求有待进一步释放

从工商企业的物流经营状况来看,拥有物流设施的企业的比例还相当高,许多企业还采用自营的物流模式,其对社会化物流的需求还未能得到有效释放。企业进出货过分依赖公路运输,航运和铁路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2.1.3 第三方物流市场发展较快,并初具规模

在被调查的工业企业和商贸企业中,外包比例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充分说明了工商企业愿意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并且第三方物流市场具备了一定规模。但是其物流设施规模偏小,对物流需求的满足程度不够,随着企业对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视,将会有更多的工商企业愿意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

2.1.4 物流企业发展较快,但发展粗放,仍以传统的物流企业为主

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内容单一,仍以传统的运输、市内配送、仓储业务等为主,缺乏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业务未能网络化,服务水平较低。调查数据表明,物流企业目前向客户提供的物流服务,主要是运输、市内配送和仓储等传统的物流服务项目,缺少物流系统设计、物流过程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等高端物流服务。

2.1.5 物流市场的供需不平衡,供给和需求存在服务内容的缺口

调查显示,工商企业最希望物流服务商提供的服务内容是物流过程管理和物流信息管理。而物流企业目前向客户提供的物流服务主要是运输、市内配送和仓储。显然,工商企业的物流服务需求与物流企业目前提供的物流服务不匹配,社会物流企业还不能完全满足工商企业的物流需求。

2.1.6 物流园区重复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发展滞后

多数物流建设项目属于供应能力的扩张,而不是整合和提升原有供应能力,低水平的重复较多,造成物流资源的浪费。物流信息平台未能实现共建共享,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社会信息流不够畅通,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

2.2 物流发展的社会和政策环境现状

汕头市物流业发展的社会和政策环境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2.2.1 汕头市对物流业发展的关注度日益提升

《汕头市现代化物流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汕头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心企业物流服务节点、粤东地区现代物流中心枢纽以及闽粤赣经济协作区现代物流的中心城市。《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第三篇“主要发展任务”里提出构筑区域性商务与物流中心。《汕头市“十年大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提出构筑区域现代物流基地。

2.2.2 物流业政策体系的缺失

对物流业的定位是第三产业的重要产业,但缺乏对物流业发展的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相关政策法规建设滞后,目前尚未专门制订系统的物流政策法规;缺乏物流业规划实施的政策保障。

2.2.3 物流业发展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缺乏一个物流管理机构,能够全面协调公路、水路、铁路、港口、民航、邮电通信、海关以及检验检疫部门。目前已有港口行业协会、交通运输协会等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协会,尚未组建物流行业协会,难以对综合物流业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

2.2.4 保税区政策优势不明显,通关环境有一定的改善,但还不够理想

汕头保税区是粤东地区唯一的国家保税区,比较完整的海关监管区域,全国审批的13个保税区之一。保税区配套的政策包括境内关外、一区多园、出口退税、区港联动。但保税物流园区没有建立起来,没有实现真正的“境内关外”,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并不明显。汕头海关成立了“支持促进汕头保税区发展”领导小组,汕头通关环境尽管有了较大的改善,但还不尽如人意。

2.2.5 物流人才环境、金融环境和社会诚信环境仍需改善

在被调查的物流企业中,平均每家企业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数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仅为32.9%,大专以上学历占总员工数的比例在30%以下的企业达2/3。物流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物流高端人才。

现代物流要求资金流相配套,汕头市的金融业缺乏服务物流企业的金融运作体系,尤其是对于建立在网络交易基础上的贸易活动的支持。汕头市的社会诚信环境正在逐渐改善,但仍滞后于物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3 国内部分城市的物流政策模式

由上表可知,国内几大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根据其地理区位和发展现状都分别明确了清晰的战略目标,产业定位和重点发展领域。由于其定位的不同,相对应的物流政策模式必然会有所不同。

3.1 上海的物流政策模式

上海市的物流政策起点高、定位清晰,以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为目标,物流业作为支柱产业,并在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和企业发展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物流产业政策:改进行政审批和管理方式;积极支持物流企业创新;扩大开放物流市场;搭建物流标准化研究平台;加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

物流园区政策:市政府与交通集团、区政府共同出资成立开发公司,由开发公司负责园区规划、土地开发和招商引资的模式。

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政策政府出资构建信息平台,进一步搭建一批物流资源交易平台。

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着力在抓好三个关键环节:搭好平台,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和物流市场建设;培育主体,努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竞争主体;建好网络,不断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和产业层次。

3.2 广州的物流政策模式

广州市的物流政策重点支持成为中国南方国际物流中心的发展目标,将物流业确立为主要基础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之一。重视国际物流枢纽型物流园的建设,重视土地和用电等相关政策支持。

物流产业政策:规范物流发展秩序,促进物流资源有效整合;积极引导物流企业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推动现代商业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加强物流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

物流用地政策:企业以原划拨土地为条件引进资金和设备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可按规定补交土地出让金后,将土地使用权作为法人资产作价出资。

物流园区政策:政府规划,政府、企业共同开发;制定物流园区的准入准则;坚持物流企业入物流园区的原则。

3.3 深圳的物流政策模式

深圳市的物流政策围绕将深圳建成华南地区重要的供应链基地和亚太地区的物流枢纽,高度重视物流信息化建设,重视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服务环境建设。

物流产业政策:重点培育和发展六类骨干型物流企业,鼓励金融、保险、电信部门及生产和流通企业与现代物流企业结成合作联盟。

物流园区政策:出台《深圳市现代物流园区土地管理政策》,在物流园区用地方面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重点建设七大物流园区,对进入园区的企业实施优惠的土地和用电政策。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加大政府对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投资和引导。

3.4 厦门的物流政策模式

厦门市的物流政策重点支持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和对台物流枢纽城市建设,并在港口建设、物流园区建设用地和培育企业发展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扶植。

物流产业政策:鼓励多元投资主体参与现代物流业建设,对投资物流园区和重点物流项目的可放宽审批,加快物流行业的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着力引进国内外大型航运企业和国际知名的专业物流企业入驻港口和物流园区。

物流园区政策:物流园区建设项目所缴的土地费用,在扣除土地管理业务费等费用后,可由财政部门返还物流园区管理机构,专项用于物流园区的开发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重点建设市级规划的五个物流园区。

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企业物流信息化,可申请市信息化专项资金。

3.5 国内部分城市物流政策模式的异同

从上文对四城市的物流政策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

(1)四城市的物流政策都围绕其战略目标和产业定位来制定。

(2)四城市都成立了物流发展工作小组和物流行业协会,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

(3)四城市都十分重视物流园区的建设,尤其是深圳和厦门在物流园区的用地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4)在针对物流企业的政策方面,上海更注重鼓励物流企业创新,广州、深圳着眼于引导物流企业发展和战略联盟,厦门则着力引进国内外大型航运企业和专业物流企业。

(5)各城市对物流企业的税收都有相应的优惠政策。

(6)四城市的政府都十分重视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以上海尤甚,直接由政府出资构建信息平台,并搭建一批物流资源交易平台。

(7)在物流人才政策方面,深圳的政策重在引进专业物流人才;其他三市除引进人才政策外,还制定了加强物流学科建设、引导科研机构与物流企业合作等人才培养政策。

4 汕头市物流政策体系

4.1 物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以汕头市“十年大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生态型海滨城市为目标,以发展港口物流业为重点,构建支持粤东地区经济发展,辐射赣东南、粤北、闽西南地区的区域物流中心以及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物流节点,把汕头港打造成面向国际、沟通省内外的区域交通航运中心。

4.2 汕头市现代物流政策体系

在汕头市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其他城市物流政策模式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汕头市发展物流业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汕头市的物流政策体系,主要由物流产业政策、行业管理体制机制、物流市场的管理政策、企业发展战略、政策保障体系、文化与人才工程构成(如下图1所示)。

4.2.1 物流产业政策

(1)完善交通运输系统增强城市的物流服务圈辐射能力;

(2)鼓励工商企业外包物流业务,释放物流需求,培育物流需方市场;

(3)以港口为抓手适当加大社会资源在物流系统的配置;

(4)以石化和电子产业发展为契机引进大型专业化的物流

(5)以玩具和服装产业为突破,加强行业性电子商务和物流系统的联合建设,整合专业物流服务产业优势;

(6)大力建设汕头良好的诚信体系。

4.2.2 物流行业管理协调机制

(1)政府管理机制

组建物流归口管理办公室,建立一个综合性的、统一的物流发展协调机制或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公路、水路、铁路、港口、民航、邮电通信和口岸相关部门(如海关、检验检疫部门),统筹调整汕头市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防止宏观失控,产业失调,从而形成政府各有关部门共同推进物流发展的合力。

(2)物流行业协会的构建

成立物流协会,并出台政策切实将有关属于行业管理及服务的政府职能转移给协会,对行业协会提供运营建设经费。

4.2.3 物流市场管理

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及市场管理机制,包括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等,形成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保证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促进物流资源的有效配置,保障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4.2.4 政府对物流企业的扶持优惠政策

(1)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鼓励企业拓展相关物流增值服务;

(2)鼓励仓储业向社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3)鼓励货代业向综合化、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4)对物流企业实施优惠的用地政策、融资政策和低税率政策,切实解决物流产业的重复征税问题。

4.2.5 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建设保障政策

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政策

(1)物流园区政策:合理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加快物流配送中心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货运站场、编组站、仓库、批发市场等场地设施资源;鼓励物流企业进驻园区。

(2)港口、机场、铁路等物流节点建设时,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

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保障政策

(1)加强物流公用信息平台的组织协调和统一规划工作;

(2)鼓励各物流节点采用先进的接入技术;

(3)在全市形成相关的信息技术规范和标准。

4.2.6 物流人才培养

(1)鼓励高等院校设置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建立多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2)整合政府和企业的实践经验以及教学科研单位的理论优势,结合汕头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课题,组织由政府官员、企业家、物流专家共同参加的学术交流活动。

(3)引进急需的物流专业人才和高端人才。

5 结束语

物流政策体系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基础,对于实现区域资源整合、指导物流产业发展、规范物流市场运作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了具有代表性的几大城市的物流政策模式,提出了汕头市的物流政策体系,对于资源紧缺型城市的物流政策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东援,陈川,等.汕头现代物流发展规划(2008-2020)[R].上海: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2008.

[2]林勇,王健.我国现代物流体系的缺位和构建[J].综合运输,2006,(1):37-41.

[3]桂寿平,范斌鹏.广州地区物流政策导向初探[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1,(3):69-72.

[4]郝忠娜,毛海军,张波.政府部门在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对策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4,(11):39-42.

资源紧缺 篇5

随着居民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长,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医疗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近几年,新建及改扩建医疗建设项目无论规模还是数量都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据统计,2009-2011年仅各级政府对医疗建筑工程的投入就达到8500亿元。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1-2015年中国医疗建筑工程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虽然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快,但相对于医疗服务市场迅速发展而言,目前我国医疗卫生资源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中国医疗建筑工程行业仍大有潜力可挖。

首先,我国医疗资源仍相当紧缺。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监测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我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20%的大城市,老百姓看病都集中在大医院,导致看病等待时间长,住院床位紧缺。2010年,我国各类医院床位利用率达86.7%,公立医院床位利用率达90%。同时,由于在医疗设备、医疗检查等环节的管理与对接存在严重浪费,使本来就紧缺的医疗资源更加捉襟见肘。

其次,我国老旧医院数量多,面临大规模的改建扩建。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监测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约82.78%的医院建于上世纪,超过半数以上的医院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早期建设的观念所限,缺少总体规划与发展构想,医院建设一直处于见缝插针的状态,在长远发展运营过程中,不断地暴露出如规划设计不合理、建筑陈旧、功能匮乏、环境杂乱、用地紧张、建筑密度高等诸多实际性问题,严重制约了医疗服务的品质和医院的工作效率。

与此同时,国家对医院新建、改扩建也给予了不少政策支持。《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建设,三年内中央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建设,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标准化水平。

前瞻资讯产业研究院医疗建筑工程行业研究小组认为,我国医院势将必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的方式,增加医疗卫生资源的供应,缓解医疗卫生资源供给低于医疗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预计国内80%的医院存在改扩建需求,其中20%需要新建,因此,医疗建筑工程前景相当可观。

本文作者:朱茜(前瞻网资深产业研究员、分析师)

私人银行人才紧缺 篇6

现代私人银行业务提供服务的门槛将变得更加灵活,服务的方式也更加个性化,并且以客户利益优先的服务理念更加深入地植入了私人银行的商业机制中。从全球私人银行的基地——瑞士开始的国际私人银行产业化的进程在21世纪从欧美席卷至亚洲。

始于300年前的瑞士私人银行业务秉承其固有的理念一直发展至今。最初的私人银行一般是由私人独资或合伙投资经营的非股份公司形式的银行,属个人所有或家族控制,一般以私人名字命名。几个世纪以来,瑞士由于其世界中立国的地位、稳定的政治、地处欧洲的中心位置、发达的经济、特殊的银行体系、独特的银行保护法律等因素,一直在该领域绝对地领先于世界的其他国家,仅瑞士的UBS和OREDIT SUISSE两大银行就占据了世界1/3以上的海外资产的管理。因此,瑞士私人银行的国际运作实践的商业模式成为各金融机构研究和学习的榜样。

私人银行业务是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目标及其家族成员的不同需求,由高素质的专属私人银行家提供的以环球视野和资源来超越客户期望的服务。它会根据客户风险承受度和生涯需求,提供度身定制的整合全球资源的创新投资产品、世代规划和教育、金融、房产与实业投资、私人信托、税务管理、风险管理、慈善捐赠、遗产规划、法律服务等全方位的财务管理,在专属、尊贵的环境中开展服务;并让客户享有实用、专属、尊荣的个人服务。通过融入客户生活各个方面的持续而专业的服务,最终赢得忠诚并成为终身的客户,从自然的客户服务关系中销售于“无形”,并通过已有客户的口碑而不断获得再次购买与推荐。

私人银行业务很大程度上是一项私人银行家的个人游戏,而不是团队行为。私人银行家大多具有10年以上的专业经验,阅历丰富,长袖善舞。一个优秀的私人银行家的年收入能够达到100万美元,其中2/3来自佣金、股票期权和红利奖金。当然,为了获得这份收入,私人银行家需要随时恭候客户的召唤,为他们提供各类服务甚至包括一些与投资无关的工作,比如帮助客户的子女加入某贵族寄宿制学校或大学,帮助一时冲动的客户完成一笔购房或购车交易,而且在工作中有时还需要适应协调一些刚愎自用、固执己见或是不可理喻的客户的各种要求。在亚洲市场,私人银行家还要学会与自作聪明的客户打交道,在保护客户资产的同时保护客户的自尊心,并满足客户参与的爱好。

尽管中国由于管制严格、金融市场尚不发达、人民币尚不可完全自由兑换等因素,使得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中国富人群体的急剧增加,外资财富管理巨头们早已按捺不住进入中国市场的冲动。目前已有多家外资金融机构先后在上海推出了私人银行服务。与此同时,日益与国际接轨的中资银行也加入了争夺中国“新富阶层”的私人银行服务的行列。但国内外财富管理机构在中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遇到的最大挑战和障碍来自于找到、争夺、招募并留住合格的人才。

缓解水资源紧缺,节水灌溉是关键 篇7

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在迅猛发展, 日新月异, 节水灌溉技术已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我国节水灌溉发展的总体思路选择, 必须以创新的精神, 采取“革命化”的措施, 因地制宜地以较先进的节水灌溉方式, 取代古老的、粗放的农业灌溉方式, 才能使中国的灌溉农业走向新的辉煌。

根据灌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要坚持增水与节水、开源与节流、节水灌溉与耕作改造和水旱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相结合;以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目标, 制定农业经济、水资源管理、节水灌溉和生态建设发展规划, 统筹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灌溉回归水等多种水源的开发利用。从大幅度节约灌溉用水, 提高用水效率的角度看, 采用喷灌、滴灌、微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效果较好。但目前我国应用这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发展速度缓慢。可喜的是近几年有了新的突破, 许多事例证明了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生产力、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条件下, 大田种植应用适用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可行的, 可以大幅度减少农田灌溉的无效耗水, 并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一些典型成功事例, 确实令人振奋, 并深受鼓舞。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 光照充足, 由于干旱少雨严重制约了这一优势的发挥, 膜下滴灌技术在西北干旱区的推广应用意义重大。提出建立西北干旱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开发中心和实验基地的建议, 主要出发点是考虑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发展, 涉及水力、作物栽培、作物生理、气象、土壤、化学、精密加工等多学科知识, 还有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问题, 它是多学科的综合体。通过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实验基地的机构可以整合全国科研、院校有关方面的技术, 形成强有力的技术创新能力, 在不断完善、提高和推广现有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同时, 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和基地实验, 能开发出更新一代的适合西北区情的节水技术和成套设备产品, 有利于西北干旱地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和提高。

从灌区农业生产规模出发, 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益为中心, 以建立节水高效农业为目标, 以建立农业节水的水源配置体系为支撑, 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节水投融资机制为动力, 以建立健全农业用水管理制度、政策措施为保障, 加快农业节水的发展步伐, 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灌区生态环境, 尽快形成适应灌区水资源状况的农业生产布局和用水结构, 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灌区要全面普及农业节水技术, 使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0%。为此, 要继续加大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力度, 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进一步实施以节水生态保护为重点的综合治理。在用水总量限额的情况下, 要加大水利管理力度, 强化节水灌溉意识, 实施节水工程改造, 优化灌溉管理技术, 合理利用和配置水资源, 通过节水挖潜, 进一步提高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 使灌区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发展农业节水, 要坚持因地制宜, 根据水土资源状况、自然和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作物种类、经济发展水平等, 科学确定节水灌溉农业布局、发展方向及模式。根据灌区农业生产规模, 在全面推进节水灌溉过程中, 要突出重点、讲求实效, 分步实施, 以节水改造工程、节水新技术和节水增效示范工程为重点, 积极推广和应用现代节水灌溉技术。

进入21世纪, 我国农业发展面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 已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正在积极调整农业结构、调整种植业结构和布局, 扩大生产规模, 推进产业化经营, 建设区域化、专业化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快速推进, 为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另一方面, 高效节水灌溉的发展在实现节水目标的同时, 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的有效的“促进剂”。从推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角度, 我们要抓住农业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的机遇, 积极参与、并融入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施过程, 加速推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发展, 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 取得“双赢”的效果。

摘要:水资源紧缺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特别是北方地区严重缺水, 人均水资源量只占全国人均水平的1/4, 水资源、土地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的布局严重失衡, 生产和生活用水不断增长大量挤占了自然生态用水, 已使黄河断流、华北地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资源紧缺 篇8

一、我国农业水资源的特点

我国农业水资源时空分布极其不均。从空间上, 农业水资源与耕地和生产力分布不相匹配。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2%, 而耕地仅占36%, 人口占54%。黄淮海平原拥有中国20%的人口和可耕地, 但粮食产量仅占总产量的25%, 平均水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0%。高密度的人口和集约耕作使得地下水储量以年均1米的速度递减, 并使得该地区的农业水资源短缺问题大大恶化。从时间上, 我国降水量年内年际变化大, 降水时间分配上呈现明显的雨热同期, 基本上是夏秋多、冬春少, 总体表现为降水量越少的地区, 年内集中程度越高。近20年来, 全国地表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变化不大, 但南方地区河川径流量和水资源总量有所增加, 而北方地区水资源量减少明显。北方部分流域已从周期性的水资源短缺转变成绝对性短缺。

二、我国农业水资源日益紧缺, 危及粮食安全

(一) 农业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严峻, 农业用水很难得到保证

我国虽然水资源总量丰富, 但人均占有量和单位面积耕地占有量小, 大部分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粮食的数量与质量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就要求有更大的供水量。农业水资源的供给能力主要取决于水资源总量的增长和其它竞争性用途 (如工业和生活用水等) 的增长状况。通过对我国几十年来不同部门水资源使用情况的统计 (见表1) , 从1949-2007年, 我国农业、工业和生活供水总量增加了5.6倍。而农业用水量自1993年之后所占比重开始下降, 总量趋稳, 工业和生活用水却逐年增加。农业用水比重从97%下降到61.9%;与此同时, 工业和生活用水比重分别由2.3%和0.6%上升到24.1%和12.2%。工业和生活用水基本引自农林或灌溉水源地, 农业用水逐渐被工业和生活用水挤占, 其根本原因是单位水资源在工业和生活部门所产生的效益远远高于在农业部门所产生的效益。因此, 随着我国社会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只要有比较利益的存在, 农业用水的份额还将会继续下降, 据估计, 到2050年该份额将下降到54% (谢东辉, 2007) 。

(二)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节水技术总体水平低

我国农业水资源短缺严重, 但同时又存在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和浪费严重的现象, 水资源短缺与粗放低效利用的状况并存, 而水资源的粗放低效利用, 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 (李晓青, 2007) 。水的利用效率比较低, 每立方米水的粮食生产能力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用水是发达国家的2到2.5倍。另外, 虽然我国逐渐总结和推广了多种节水技术, 但从整体看, 我国农业节水技术水平偏低。以节水灌溉为例, 2008年全国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41.8%, 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灌溉等方式仍占主导地位, 约占全部工程节水灌溉面积的42.8%, 喷灌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左右, 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

(三) 水资源污染严重, 威胁粮食的质量安全

统计显示, 长江、黄河、淮河等七大江河水系劣v类水质占28.4%。水污染已出现由支流向主干延伸、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由地表水向地下水渗透、由陆地向海域发展的趋势。此外, 利用污水灌溉是我国农田污染的主要污染源。被污染的河流水用于灌溉, 对土壤环境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威胁着我国的粮食质量安全。

(四) 降水量呈历史下降趋势

统计我国2000-2007年水资源情况可知, 2000年降水量为60092亿立方米, 到2007年, 降水量57763亿立方米, 减少约2329亿立方米。我国大部分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 降水量的减少无疑使农业水资源紧缺更加严峻, 部分地区“靠天吃饭”的粮食生产模式受到严峻挑战, 甚至危及粮食安全。

(五) 连续干旱加重农业水资源紧缺, 造成粮食减产严重

由于水资源短缺, 我国荒漠化干旱十分严重, 农业灌溉水危机随着近几年干旱的频繁发生也变得日益尖锐。由于70%的粮食产自灌溉区, 而农业用水中80%以上又用于耕地灌溉, 连年干旱危害农作物生产, 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据统计, 1991年以来, 我国平均因旱受灾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1.3%, 平均因旱损失粮食达289.4亿公斤。我国政府日前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 百年来平均气温上升了0.5-0.8摄氏度。如不采取有效措施, 到21世纪后半期, 我国的小麦、水稻和玉米等农作物产量最多可能下降37%, 粮食安全将受到严重影响。

三、可持续利用水资源,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

针对以上农业水资源日益紧缺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 只有采用果敢有力的水资源利用措施, 才能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社会稳定。

(一) 应借鉴世界先进的水资源管理模式, 缓解农业水资源的供求矛盾

纵观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得到以下启示:1.面对市场, 实施“事企”剥离;2.建立节水灌溉经济激励机制;3.建立用户参与管理决策的民主管理机制;4.建立水价体系;5.制定相关法律;6.运用现代卫星遥感技术。

(二) 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并提高企业废污水的再利用率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 重视改进地面灌溉技术;推广喷、微灌技术;开发自动化、现代化的节水灌溉系统, 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高效优质农业的转化 (彭世彰, 2004) 。同时, 企业废污水经过一定的处理用来农田灌溉, 不仅提供了一个废污水净化的途径, 而且可以增加农业用水来源。但是, 使用污水灌溉必须做好污灌前的预处理工作, 否则不但破坏农田生态环境, 而且危机粮食质量安全。另外, 通过非粮食农业生产节水建设带动整个农业节水也十分必要。农业用水量的增长更多地来自非粮食作物种植需水的扩张, 而不是粮食作物本身。通过对非粮食生产节水工程的投资来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可能是一个效益更高的途径 (马晓河, 2006) 。

资源紧缺 篇9

1 建昌县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 受气候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辽西北地区一直干旱缺水。主要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降水量少, 蒸发量大

建昌县年平均降水量为582.5mm左右, 是葫芦岛市降水量最少的县级地区。与此同时, 建昌县降水时空分布也不均衡, 全年降水量的70%集中在汛期。

1.2 水资源总量较少, 利用率较低

根据建昌县多年的水文资料, 该县的年均水资源量为5亿m3左右。其人均水量不到802m3, 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 也低于辽宁省的人均水量。截止2012年底, 建昌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15027.6hm2, 占耕地面积的25.3%, 其中, 节水灌溉面积为3450hm2, 仅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22.6%。

1.3 水资源开发潜力有限, 流域间开发不均衡

由于水资源总量相对较少, 进一步开发的潜力有限。大部分中、小河流及其流域缺少控制性工程和水利设施, 因此,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还存在着比较低的现象。

1.4 种植业结构不尽合理, 农业节水技术推广不够

建昌县是辽宁省农业大县, 种植产业仍占重要地位, 由于受传统农业生产理念的影响, 在选择作物种植时, 多以传统的光热资源为确定依据, 较少以水资源作为确定依据, 致使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较多, 耐旱节水作物种植面积较少。同时旱作播种、机械化及其他保护性耕作等节水技术还未得到广泛应用, 也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2 解决水资源紧缺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2.1 水资源开发渠道的多元化

水资源开发的渠道应该多元化。要在当地水资源的潜力挖掘上下大工夫, 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在山区与丘陵地带修建拦蓄工程, 如水池、塘坝和水窖等。加大引水工程建设, 在河流的主线区域建设河渠串联工程。对污水展开治理与回收, 实现污水的资源化,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通过人工增雨作业等手段, 缓解农业干旱。

2.2 推广节水技术

大力推广各种节水技术, 实现水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根据建昌县的实际情况, 推广配套的高效农业灌溉节水技术, 从而提升农业设施工程的节水能力。通过产业调整改善经济结构, 从而提高工业用水效率的最大化, 尤其是加大对大中型企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的力度。通过转变用水方式, 建立并完善企业的节水管理体系。并对企业进行节水指标的考核, 从外部促进企业提升节水效率。将节水工作的重点放在用水量大的企业上, 在工业、纺织和冶金等行业中推广先进的节水工艺, 对水资源利用率的企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 并实现污水的企业内处理和利用。做好宣传工作, 在城镇中推广节水设施, 普及节水器具, 从而形成全社会参与节水的氛围。对城镇供水系统进行改造, 防止管网漏水带来的损失, 并在市政公共事业用水中尽量使用再生水。

2.3 强化水资源管理工作

水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该担负起维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责任, 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强化水资源的管理工作。普及水资源相关知识, 让当地民众和企业了解建昌县严峻的水资源形势, 从而带动全社会参与到节水运动中来。深入学习新时期治水与管水的新思路, 实现城乡供水的一体化管理, 优化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节水工作的力度。在明确水权的基础上, 建立起高效的水市场, 以市场机制为基础, 通过水资源的供求来调节水资源的价格, 通过市场来调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宏观上对水资源进行调度, 对水资源的配置进行优化, 实现水资源管理的统一。

2.4 保护水生态系统

5类多媒体人才紧缺 篇10

一、现状:高端人才储备不足

近年来, 由于网络技术的兴起, 各类多媒体企业纷纷涌现, 而大量国际外资企业也纷纷进驻, 多媒体人才也因此一将难求。

据了解, 上海多媒体谷2002年8月启动, 涵盖了动画、游戏、影视制作等产业, 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 现在已粗具规模, 2007年上海多媒体产业的产值已经达到562亿, 从业人员17万。随着多媒体企业的不断增加, 多媒体人才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 预计未来几年, 从业人数将达到数十万。明秘书长预计, 未来10年, 上海的多媒体人才缺口将达8万人, 其中高端人才需求至少1.5万人。

如今, 随着产业的迅速发展, 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特别是多媒体应用和外包订单的大幅度增长, 人才的缺口问题日益凸显。由于发展时间较短, 多媒体人才尤其是有经验的高端人才储备不足。尽管目前上海有近30所高校开设了数字媒体的相关专业, 每年上海本地有3000多学生毕业, 但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与实际人才需求错位。不少企业反映, 刚走出校门的学生, 无论是经验还是技能, 都距离企业需求有相当大的差距, 要上手工作, 起码需要培训3个月~6个月。

二、需求:五大类职位最为紧缺

多媒体产业与视觉艺术密切联系, 其领域涉及影视制作、动画漫画、广告制作、多媒体制作、游戏开发、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等多个方面。

据悉, 目前造成上海多媒体人才紧缺的原因, 主要是我国尚处在多媒体产业的起步阶段, 人才培养还未跟上;其次, 由于多媒体行业本身技术更新快, 对人才的要求也较高。既要掌握很先进的科技, 又要有艺术功底。目前主要有5大多媒体职位较紧缺。

1. 数码影视设计。

熟练掌握常规的影视制作和特效软件, 熟悉影视制作流程, 最好还具有高水平的创意思维能力和文字策划能力。

2. 网页设计与制作。

要具备一定的平面设计基础, 包括平面构成基础、基本图形与文字、动画应用等。还必须懂得GIF动画、层的应用、动画与样式、网页框架、链接与动作、网站的设计建立等。此外, 对网站的上传、更新、建立动态网页等技术也要十分了解。

3. 多媒体创作。

精通各种视频和音乐音效的剪辑, 可以熟练运用相关音视频编辑软件, 如After Effects及其他pc视频后期制作软件等等。

4. 多媒体动画设计师。

该类人才市场需求很旺盛, 但国内受过动画专业系统教育, 具有专业技术素养的人才却寥寥无几, 很多是学广告设计或建筑设计的人士转行投入到动画制作领域。要想从事该职业, 想象力和技术都是需要的。

5. 策划与创意人才。

该类人才是融合策划与创意的复合型人才, 相当于整个项目的导演, 类似于项目管理人才。目前该职业的从业人员一般要熟悉摄影、多媒体技术。

如果要做得成功, 还得进修影视编导、节目策划、摄像技术、灯光技术、非线性编辑、特技制作知识、视频剪辑等方面的知识, 并善于运作整个项目, 具有良好的灵感和管理能力。

三、薪酬:设计类毕业生起薪约3000元

目前多媒体从业人员的收入, 根据行业的不同, 具体也有差异。一般毕业生的起薪并不高, 例如设计类的毕业生起薪也就在2000元~3000元。当然, 具体数目还和本人的能力、学校的背景有关。有3年~5年工作经验, 月薪基本能够达到6000元左右。比如, 一个普通的网络游戏设计师月薪一般在2000元左右, 而高级艺术总监的收入平均每月能达20000多元。对于多媒体大师级人才, 年收入几十万元也十分正常。

四、提醒:入行先看有无艺术素养

“多媒体”是一门要求科学技术与艺术创意高度结合的学科, 除了要求从业者有熟练的操作技巧之外, 更要求从业者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和独特的个人创意。一般来说, 以下几类专业背景的人员进入这个行业较为容易。一类是学美术的, 二是电脑艺术类的, 三是影视广告类。总之, 艺术与技术兼备, 艺术是前提, 技术是基础, 两者缺一不可, 而高端人才对于艺术的要求比技术更高。

上一篇:微博时代的粉丝传播下一篇:学前儿童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