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热点

2024-05-11

舆论热点(精选九篇)

舆论热点 篇1

近年来诸多法律案件特别是典型刑事案件成为社会舆论炒作之焦点和热点。[1]舆论正义在其激情燃烧的情况下, 为了实现其所关注的实体正义结果, 致司法机关在程序正义如何演变上大动脑筋。

2011年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故意杀人案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从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寻找药家鑫杀人动机及其心理状态时, 本是客观的犯罪心理研究与探讨, 却被一些网民冠之为“犯罪漂白家”, 对其进行人身名誉攻击。庭审前西安中级人民法院对一些旁听人员的调查问卷也被一些网络水军认为是有“幕后黑手”的操作。当二审再次维持了一审的死刑判决结果后, 西安有五位教授联名提出是否可以“刀下留人”, 质疑审理药家鑫案件的公平与公正性, 即能否在一个不受舆论干扰的环境下完成审理, 结果招致网上骂声四起, 严重影响着法院审判的走向。失去冷静的舆论, 早已把药家鑫送到了刽子手执行死刑的刀口上了。[2]在死刑犯的脑袋尚未被刽子手挥刀吹下时, 他却早已被民众的舆论淹没的找不到脑袋了。而该案所引起的影响是, 李昌奎案也被提起再审而在再审中被判处死刑。从表面看, 仿佛是遂人愿和大快人心的事。

二、舆论与正义的价值体现

(一) 如何对正义进行诠释

《辞源》对于公正的解释是:“不偏私, 正直”。在英文中, 代表“公正”一词的justice, 具有公正、正义、正当、公平等意思。法律是正义的化身。法官判案, 所依据的标准只能是法律。而舆论只能是参考。法官没有改变法律的权力, 他只能是在适用法律, 而且也只能是在适用现行有效的法律。

我国是成文法国家, 奉行“罪刑法定”法则, 司法审判是独立审判, 程序必须要符合法律规定。[3]舆论对于审判结果起着一定程度的冲击作用, 甚至有时, 这种冲击作用可能会很大。舆论的关注程度, 貌似与审判结果成正相关关系。舆论关注的越多, 审判结果越符合民意, 即舆论正义实质上体现民众的要求-即公正。

(二) 死刑是否是正义的价值追求

按我国现行刑法规定, 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者。什么叫“罪行极其严重”, 持严谨态度的学者需要对其严格界定, 但普通民众所关注的却只是网络语言所反映的事实, 没有能力去确认究竟发生了什么, 缺乏对事实进行还原的技术能力与专业水平。当网民们看到描述极为残忍的网络情节时心中自然就会义愤填膺, 认为残忍杀害两条生命的罪犯必判处死刑。否则, 许多死刑犯都应该改判免死, 而药家鑫更是要在九泉路上申冤。由于先前舆论的关注度不同, 李昌奎案在审判前没有人注意到其行为的恶劣程度。网民认为, 如果仅仅是由于舆论关注不同, 让罪行更严重的李昌奎免死, 是非常不公平的事情, 是不正义的法律悲哀。[4]司法适用应该是统一的, 无论是否有舆论关注甚或舆情压力, 法律准绳都不应该发生异化, 司法公信力才能不断得到提升。

现代的法治层面上的司法公正包含两个方面, “形式公正”和“实质公正”。形式公正也即程序公正, 是指:同样的情况应当同等对待, 同等处理。程序公正是实现实体公正的前提, 以程序促公正是法治社会的必备特征。但程序公正, 有时也的确公牺牲实体公正。但我们决不能说, 程序公正就意味着实体公正, 就是最终的正义, 绝不能说程序正义就是最终的价值追求。为了更有利于司法工作者实现程序之外的公正, 特别是实现实质公正, 法律赋予了法官自由裁量权, 因为不可能所有的案件按程序享受一样的待遇, 案件毕竟会有差别的。在这里, 约束法官的应该就是他们需恪守的法官职业道德。

言论自主适合于任何法治国家, 但通过集体快意围观, 谣言咒骂、侮辱诽谤等表达愤慨借以影响审判走向的方式判案, 恐怕并不适合于任何法治国家。面对网络上形形色色的指责, 包括公检法在内的各司法机关压力备增。依法取证、按程序办案, 定期公布结果, 仿佛都会被网络质疑公平性。民众参与依法治理国家、治理自身所生活的环境的诉求正越来越高。政府应顺应潮流, 提升自身公信力,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 让民众相信政府的结论和主张。诚然, 公检法方面出现的一些腐败现象, 严重的影响了司法在民众中的正义形象, 破坏了司法应具备的公信力。人们无法相信或接受这些在他们看来是已经发生蜕变的人, 会是正义的“化身”?摆在司法工作者面前的任务, 还是任重而道远;但压力又常常迫在眉睫。

三、接受舆论监督, 推动程序公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面进步, 民众对于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于事实真相的透明度越来越要求知情权的情势下, 提高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切实摆正公权力的位置来服务大众, 将成为新形势下特别是处在网络监督时代的富具挑战力的一道难题。在网络媒体下网民表达意见便捷, 一些案件很容易被网络热议, 从而左右社会整体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因而, 正确处理网络民意有助于推动司法正义, 维护社会秩序。正确处理社会舆论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公正办案, 促进社会公平, 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历史上, 多数人的民意并不一定完全可靠。有时可能会是“多数人暴政”。多数人可以伸张正义也可以遂行暴力, 而暴力总是戴着正义的面具。当年黑人辛普森一案, 几乎所有白人都坚信他就是凶手, 但最终由于指控其犯罪的证据不足, 法官还是不得不尊重程序而宣布其无罪释放。如何妥善的处理民意, 更为重要。

我们的老祖宗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国人皆曰可杀, 然后察之;见可杀焉, 然后杀之。” (3) 国民可以监督作为公权力的司法适用是否符合正义, 但不可以越俎代庖、超越现行法律去追求激情的正义。国民无暇去弄清事实的真相。还原事情真相, 是司法机关的本职工作, 也是他们的义务。国民可以监督司法机关的行为是否廉洁, 甚至可以通过回避制度淘汰不合格的审判人员, 但却不能直接超越现行法律插手具体案件。

公平、公正是司法的灵魂, 是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社会的最终价值追求。司法是推动并实现矫正正义的最后一道保障。正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念, 具有多元性, 但是作为居中裁判的法律适用者, 必须践行“现实法律使者”的使命。因为, 其唯一的上司, 就是现行法律本身。

摘要:新媒体网络语境下, 舆论对社会焦点、热点的关注度愈来愈高。网络舆情的关注对司法审判个案的冲击度越来越大。这对追求矫正正义、重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司法审判, 提出了极大挑战。正确对待社会舆情以推动司法公正, 结合我国传统历史文化, 以舆情促正义, 以正义诠释舆情, 以保证矫正正义之实现, 已成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的必然路径。

关键词:法律热点,舆论正义,司法正义,程序公正

参考文献

[1][日]大塚仁著, 冯军译.刑法概说 (总论)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3.1.

[2][英]罗吉尔·胡德著, 刘仁文等译.死刑的全球考察[M].北京: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3]黎宏.刑法总论问题思考[M].北京: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7.5.

舆论热点 篇2

【背景链接】

论坛爆红的帖子确实出于网民自发关注么?某些社会热点事件在网络上呈现舆论“一边倒”的情况确实能够反映主流民意么?方舟子韩寒的网络论战、明星的花边新闻、电商之间激烈的价格战、政府官员的腐败曝光等等,当今的网络已经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了,而与此同时,网络舆论环境的发展也逐渐令人担忧。如何才能做到既确保公民自由言论,同时又能够确保网络舆论生态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标准表述】

网络作为人们交流信息使用的一个工具,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其功能越来越多,内容也逐渐丰富。

然而网络上大量的虚假信息,包括一些“人肉搜索”、网络“围攻”,甚至操纵网络舆论以绑架主流民意的行为,使得网络舆论生态环境让人乐观不起来。究其原因,在虚拟网络的隐蔽性掩护下,或出于发泄个人私愤,或出于追求金钱利益,有些网民罔顾基本的网络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约束,肆意践踏网络生态;加上政府对网络生态环境监管治理的不到位,以及相关网络信息过滤技术的欠缺,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网络生态环境有失健康。

培养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离不开法制的规范和公民的理性参与。第一,应当健全完善互联网络立法和执法,加强网络实名制登记管理,对网络不道德乃至不法行为加强监管,对恶意诽谤、辱骂他人、发布传播虚假信息等行为加大惩处力度。第二,要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建立网络安全评估机制,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第三,网民要加强网络伦理道德自律,应对自己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承担相应责任。第四,加强相关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通过技术手段保障网络生态环境的健康有序。如此,才可还公众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舆论生态,这不仅是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更是文化自信的外在表现。

【可用妙语】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加强规划、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充实队伍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强信息产业发展与网络文化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把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的要求贯彻到网络技术、产业、内容、安全等各个方面。——胡锦涛

舆论热点 篇3

关键词: 边疆民族 舆情 媒体 影响力

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是促进各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关键期和矛盾突发期,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民族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加之国际不安全因素对民族地区的影响,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文化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使民族地区成了我国舆论安全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舆论不安全,会引发民族地区社会骚乱,扰乱边疆民族地区稳定与团结,给国家安全造成极大损害。对此,理性分析边疆民族地区热点事件的舆情影响力,构建民族地区舆情媒体舆论引导机制,将成为我们研究的一大课题。笔者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舆情热度、影响力、代表性等指标,通过对2009—2013年内蒙古、云南、广西、新疆等边疆民族地区的热点舆情事件的媒体舆论影响力进行归纳分析,以期能为探索边疆民族地区媒体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热点舆情事件中媒体舆论影响力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认为,“传媒的影响力,就是传媒作为资讯传播渠道而对其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及相关的社会行为所打上的属于自己的那种‘渠道烙印’”。笔者从边疆民族地区舆情事件中新闻媒体对比研究中发现,近几年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媒体舆论影响力显著提高,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 传统媒体舆论的影响力

虽然新媒体在信息传播速度、广度和便捷性等方面有优势,加上其庞大的用户数量,改变了传统舆论格局的力量对比,具有一些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舆情热点发酵和生成优势,但由于边疆民族地区新媒体发展相对不发达,少数民族更注重传统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发布的信息,因此,传统媒体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舆情事件的报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边疆民族地区舆情事件中具有影响力的传统媒体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央视《新闻周刊》、 中国之声《新闻纵横》、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 中国广播网中国之声、《新京报》、《法制日报》、《环球日报》、 中国广播网、北京晨报、《广西法治日报》、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中国经营报、《南方日报》、《云南信息报》、《内蒙古晨报》、《中国青年报》、《齐鲁晚报》、南方都市报、新疆都市报、《柳州日报》。

2.传统媒体抓住了原点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

在边疆民族舆情事件的传播中,一些传统媒体发挥了“新闻曝光”作用,抓住了原点新闻,并按照新闻规律,第一时间透明客观地报道了边疆民族地区发生的舆情事件。透明度决定公信力,公信力决定影响力,于是保证了传统媒体在重大社会事件中没有失声,没有助推流言扩散,维护了媒体的影响力,增强了媒体的竞争力。在传统媒体中,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舆情件中占比最大的首曝媒体类型是报纸,通讯社也是首曝舆情事件较多的媒介。比如发生在云南地区的“党煦燕升职被举报”,新京报第一时间抓住原点新闻报道此事,为大众提供真实、透明的信息,树立了公信力,提升了媒体的影响力。发生在新疆地区的“智障人黑工厂事件”,首曝媒介是新疆地方媒体《新疆都市报》。该媒体充分发挥了地方优势,很好地把握了新闻价值的要素——接近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实现本土化,也实现了市场优势。发生在内蒙古地区的“内蒙古施工企业人员撞讨薪农民工致1死5伤”,这一事件时由新华社首曝的,在最短时间内为民众尤其是少数民族呈现了当时发生的真实情况,起到了辟谣的作用。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新华社能够敏锐地第一时间发现新闻点并进行报道,说明传统媒体的媒体判断力很强,体现出其新闻发现力和对事件的把握能力,也是衡量其影响力大小的一把尺子,说明这些媒体都是能够第一时间抓住新闻点的。但在边疆民族舆情事件中,也存在着众多传统媒体“失声”的严重现象。

3.传统媒体及时介入,引导舆论

笔者发现,面对经济差异、文化差异和宗教信仰、民族矛盾和民族问题等复杂的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舆情问题,有些传统媒体及时介入、跟进追踪报道,提供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以诚挚的态度应对质疑,以合理的处置平息意见,在引导舆情、消解危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若不是这样,新媒体裂变式快速传播,会使危机酝酿期短至一到两天,这期间就可能引发谣言的扩散,引发舆情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逐步转化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舆情事件,则危机临近。但也有些传统媒体具有“鸵鸟心态”,没有及时抓住舆情事件的关节点介入,误失机会,失去竞争力。

4.传统媒体系统专题解读,化解大众心中疑虑

近几年,我国主流媒体出现争当“领读者”角色的现象,如《南方周末》提出了“在这里,读懂中国”的口号。媒体高举“读懂”旗帜的背后,源于社会发展的纷繁复杂。受众需要读懂信息,从而更好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传统媒体如果能及时而正确地解读边疆民族地区舆情情况,将边疆民族地区政府的举措对全国百姓详细说明,可以降低民族地区舆情事件的敏感度,也能维护民族地区政府形象,同时也可提高媒体的影响力。如“广西来宾传销事件”,2011年8月11日,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播出《央视独家调查:阳光下的非法传销》,拉开了此次广西来宾传销事件的序幕。新闻称“传销组织在公安局旁公开宣传”,新闻当日即被媒体广泛转载。8月1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继续以《广西来宾:被“隐忍”的传销》进行深度报道,再次把舆论推向高潮。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对于此事件的深度报道是相当成功的,一方面让百姓们清楚地认识到了传销这一非法组织的各种真面目,另一方面对于公安部门在全国开展打击传销犯罪行动起到了催化作用。

(二)新媒体的舆论影响力

1.边疆民族舆情事件中具有影响力的新媒体

天涯论坛、搜狐、新浪、腾讯、网易、新浪微博、蒙古文物官方微博、华声论坛、蒙古新闻网、中国蒙古语新闻网、内蒙古正北方网、猫扑、人民网、云南网、天山网。

2.新媒体反应迅速,传播广泛

在边疆民族舆情事件中,首曝媒介中新媒体所占比重比传统媒体多。在事情发展过程,网友通过微博平台进行质疑、声讨,将舆情事件引向高峰。如新疆“天价切糕”事件,@新周刊在微博首曝了一张切糕的图像,并配上一句“硬通货”。后@南都深度介入切糕的传播,并调侃道“买得起这东西的都是高帅富。”网络知名人士薛蛮子发表简短微博,“我呼吁:必须治理切糕党!同意请疯狂扩散!”当天转发、评论总计6万余次。人民网、@凤凰视频、@财经网等媒体微博在4日也加入了“切糕”传播扩散之中,从而使得“切糕事件”在微博平台的关注度快速飙涨。

3. 新媒体形成了具有舆论影响力的两大媒体平台

论坛社区是新媒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对边疆民族地区舆情事件具有巨大的舆论影响力。论坛社区成为网民自发的颇具影响力的话题讨论基地,越来越成为舆情引发的温床。在论坛社区中,关注边疆民族地区舆情的网民,主要在天涯论坛、百度贴吧。一些少数民族自己的贴吧上发帖和讨论,首次曝光了很多事情,在舆情事件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网友在论坛社区中的热议,很可能引发舆论走向高峰。如“乌拉特中旗蒙古族学校校安工程事件”。2011年2月16日,百度“乌拉特中旗贴吧”有网友发帖《谁在视<消防法>于不顾,置千条生命于不顾?》,反映“乌拉特中旗蒙古族学校这个耗资几千万的新校舍消防工程竟然没有验收并存在众多安全隐患……”。此后,《乌拉特中旗蒙古族学校这样的校安工程能合格吗?》《“蓝光”背后的“校安工程”揭秘》等帖子开始出现于百度知道、天涯论坛、猫扑论坛。2月25日,“天涯社区”论坛以《千条蒙古族中小学生的生命随时面临着火灾吞噬》为标题转载了此事件,并配有图片。至3月1日下午,该帖文点击率已达17万余次,跟帖1671条。但帖子初发期未得到官方足够重视,直至13天后,帖文点击率已达17万次,才引起官方注意,错过了舆情控制的最佳时期。

此外,网络新闻是以网络为载体的新闻,具有快速、多面化、多渠道、多媒体、互动等特点,突破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概念,在视、听、感方面给受众以全新的体验,在舆情事件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已成为边疆民族地区舆情事件的助推手。有许多舆情事件都是由于各大门户网站大量转载新闻报道或者参与讨论,扩大了舆情的范围,影响了舆情的舆论引导。

二、媒体对公众的观点及关注度的影响

麦库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理论告诉我们:媒体报道什么,受众就关注什么。受众会因媒体提供的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研究者曹志文撰文论述过媒体的影响力,他认为,“媒体的影响力来自于报道的内容,报道的内容是影响受众的主要方面。对于受众来说,媒体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共同构成影响力”。由此我们知道,媒体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能对受众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边疆民族地区很多舆情事件属于突发事件或群体性事件,再加上边疆民族地区的高度敏感性和民族性等特点,边疆民族地区的舆情往往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媒体的议程设置可以影响公众的认知。

1.媒体正确的信息传递和舆论引导,塑造受众正确认知

在边疆民族舆情事件的爆发前期,媒体迅速及时地介入,并公开透明地对受众进行报道,向受众表明政府的态度,向受众提供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能够维护受众的知情权和切身利益,塑造受众正确的认知,可以避免受众因不明真实情况而散布谣言或产生恐惧心理。在一些引起社会冲突的公共危机事件中,媒体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协助党和政府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就能化解矛盾、凝聚人心,避免危机带来更大的伤害。如新疆发生的“巴楚县暴力恐怖案件”,新疆地区的民心有些不稳定,民众产生了恐惧心里,此时《环球时报》刊发社评《暴力事件撼动不了新疆稳定大局》,“暴力事件冲击不了新疆稳定的大局,新疆局势总体可控”的说法稳定了民心。随后,新浪、网易、凤凰等网站进行了转载,舆情进入平稳可控状态。

2.媒体对公众的关注程度的影响

当今传播技术不断快速发展,媒体独特的优势和主导地位也在社会舆论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能够引起社会受众关注程度的变化。诺依曼的理论指出了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也提到了媒体对受众关注程度的影响 。

如云南“躲猫猫事件”,2009年2月12日上午6时57分,医院宣布李荞明死亡,死亡原因为“重度颅脑损伤”。当日上午,晋宁县公安机关对此事做出的回复是:经过初步调查,发现李荞明受伤是由于其在放风时间与同监室的狱友在天井玩“躲猫猫”游戏时,双方引起争执。在争执中,李荞明不慎摔倒,最终受伤。2009年2月13日,《云南信息报》首次发表了题为《看守所里面的致命游戏》的报道,报道“云南玉溪24岁男子李乔明盗伐树木被刑拘,后因“重度颅脑损伤”死亡,警方称其玩“躲猫猫”撞墙”。蹊跷的新闻让网民产生质疑,网络舆情迅速扩散。同日,新华网以《玉溪男子盗林木被拘,半月后在看守所死亡》为题,转载了《云南信息报》的新闻报道。事件上升到全国范围,舆情影响力扩大。《云南信息报》和新华网的报道影响了公众的关注程度。

参考文献:

[1] 谢耕耘. 《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2]喻国明. 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4

[3]聂 智.曾长秋《论虚拟社会治理中,自媒体舆情引导》,学术论坛,2011年第12期

[4]宋振文.《新媒体:公共危机舆情管理的机遇与挑战》,学术论坛,2011年第12期

[5] 章宏法.《解渴 解读 解释 解惑——社会转型期媒体影响力构建的四个关键词》,《新闻记者》,2009.12

[6] 刘艳凤. 《论网络舆论影响力》,《学术前沿》,2008.8

[7]丁柏铨.《论传统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1期

[8] 胡 滨 卢 宏,《媒体传播的负面效果研究》,《传播实务》,2010年第三期

[9] 傅绍万.《全方位提升媒体的舆论影响力》,《青年记者》,2007年11月

[10] 夏文蓉.《 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舆论引导力的影响因素解析》,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1] 刘亚.《网络舆论影响力与政府的引导调控》,硕士论文,上海交通大学

[12] 张晓瑾.《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及其控制》,硕士论文,湖北大学

作者简介:关晓菲,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刘寒娥,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电视新闻节目如何介入网络热点舆论 篇4

一、在网络平台上制造热点

与网络传播范围迅速扩大相对应的是, 有相当一批受众正在减少对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接触。针对这样的现状, 新闻中心取长补短, 利用网络媒体受众范围广、互动性强的优势, 使用播客、微博等网络工具, 在网络上展示、宣传新闻中心采制的《有一说一》、《早安江苏》、《新@财经》、《新闻夜宴》等新闻节目, 将原本只能通过电视收看的新闻节目推广到网络中, 让网民通过网络看电视, 扩大了受众的范围, 有针对性地加强网络热点舆论的引导。

1. 在突发事件中凸显主流媒体社会责任

在网络平台上推什么, 怎么推?南京“7·28”爆燃事故发生之后, 全社会都十分关注事件的进展, 对事故的伤亡情况议论纷纷。新闻中心按照江苏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 在做好事故跟踪报道的同时, 借助网络平台, 先后通过播客、微博发布了《“7·28”南京爆炸事故追踪》、《“7·28”爆炸:伤员大多转向康复爱心救援进行中》、《原南京塑料四厂爆燃市民踊跃献血支持抢救伤员》等新闻视频, 被网友迅速转发、评论, 成为当时重要的网络信息来源, 也打消了部分网民的猜测和疑问。

2. 挖掘社会热点, 抢占舆论制高点

小龙虾事件是2010年春夏的热点话题, 为了消除社会的恐慌, 新闻中心在客观报道的同时, 通过播客、微博平台, 发布了《南京市公布关于小龙虾疑致横纹肌溶解综合症的初步意见》、《小龙虾流通被上“紧箍咒”》、《聚焦小龙虾:抱团取暖抵御产业风险》等相关消息, 及时发布了致病原因和相关部门的举措等, 做到有节有序不炒作, 不仅在电视屏幕上, 也在网络媒体上, 很好地起到了传统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在网络时代, 传统主流媒体要善于发现热点、制造话题, 在网络媒体尚未形成热点时主动出击, 占领舆论制高点, 成为网络舆论的起点。2010年9月14日的《有一说一》和15日的《早安江苏》节目报道了《南京管理教师出新规着装暴露也算教学事故》的新闻, 15日新闻视频被推广到优酷、酷6、新浪、搜狐等网站, 立刻引起了网友的关注, 视频被多次转载, 新浪、网易、腾讯等门户网站均将这条新闻作为当天的头条进行推荐, 视频画面被江西卫视《新闻早报》等节目引用, 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关于教师着装话题的讨论。

3. 联手策划推广媒体活动, 增强媒体影响力

2010年10月24日, 江苏广电总台、苏州广电总台、凤凰卫视、台湾东森电视台以及中国红十字会、中华骨髓库联手推出“生命相髓”——首次两岸三地骨髓捐受者相见欢活动。新闻中心在活动举办前一周, 就和新浪、酷6等网络媒体达成合作协议, 联合进行预热宣传, 江苏网络电视台制作了相关专题, 为活动的举办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24日活动当天, 酷6网专程派出编辑人员参加报道, 并制作专题进行重点宣传。第二天《有一说一》栏目在追踪报道时发现, 很多人在看过“相见欢”系列报道后纷纷打电话到中华骨髓库江苏分库, 咨询如何参与骨髓捐赠活动, 还有很多人前往献血点储备自己的捐赠资料。这说明这次精心策划的活动, 从受众范围到传播效果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合作的有效尝试。

4. 重大事件实现网络同步直播, 增强新闻传播力

2010年6月12日, 江苏卫视进行了南京阿育王塔开启活动的现场直播。为了让没有条件看电视的人也能看到现场盛况, 新闻中心联合新浪网、酷6网等网络媒体, 在网上同步直播, 将受众从电视观众群体扩大到了网民群体。

2010年6月13日, 上海世博会江苏活动周盛大开幕, 新闻中心将开幕式盛况通过新浪网、酷6网同步直播, 让更多的人了解江苏、感受世博, 更大范围、更有效地为江苏活动周营造了热烈喜庆的氛围。

二、参与网络热点舆论

网络媒体在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上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 更容易引发大规模的舆论风潮。大多数网民在面对真真假假的信息时, 很少质疑其真实性进而辨别真假, 带有一定的盲从性。传统媒体有着更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公信力和权威性, 应当推动社会舆论向着客观、权威、理性的方向发展。

社会热点不遗漏。新闻中心和多家门户网站、视频网站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每天优酷、酷6、土豆、激动等视频网站和几家门户网站都会向新闻中心推荐各自网站的优秀原创视频, 供各栏目选用。从上海世博会、世界杯足球赛, 到甘肃舟曲泥石流自然灾害;从重庆江津区委书记以影响政府办公楼的风水为由要求当地一个合法楼盘停建的“风水门”事件录音现网络, 到最近的北京肿瘤医院一名主任医师在办公室收受高额回扣并伙同其他医生分赃的视频在网络曝光, 2010年以来的重大事件、社会热点在新闻中心各档节目中都有所体现。

主动介入社会热点。新闻中心各栏目也会根据节目需要, 向各家网站索取珍贵的独家视频资料。方舟子遇袭事件发生后, 接受了新浪科技的独家采访, 在向新浪网获取了这一独家视频之后, 《新@财经》节目当天播发了《方舟子直面遇袭事件疑遭利益团伙报复》的报道。2010年9月28日, 被视为国美大股东与董事会“关键一战”的国美特别股东大会在香港举行, 腾讯财经频道进行了直播, 新闻中心在向腾讯网获取了关键的投票视频后, 《有一说一》和《新@财经》分别做了报道。

深化报道引导舆论。在获取了网络热点视频后, 新闻中心各栏目不仅仅停留在拿来主义, 而是发挥传统主流媒体的优势, 有的补充深入采访, 有的发表编后、评论或媒体观点, 加强舆论引导。徐州一名幼儿园老师殴打两岁半女童的视频在网络上曝光后, 新闻中心从酷6网获取了第一手的视频资料, 《有一说一》栏目还派出记者赶赴徐州, 补充采访了相关当事人、校方和教育主管部门等, 进行跟踪报道, 使整个报道更加立体丰富, 也更加充分地行使和凸显了传统主流媒体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的话语权。

在郭德纲弟子打人事件发生之后, 多家网站先后向新闻中心提供了多份此事件曝光的相关视频, 被各栏目选用, 其中《新闻夜宴》请来了三位嘉宾, 从郭德纲对事件的处理方式是否合适, 应该如何看待郭德纲, 名人应当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等多个角度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让观众通过嘉宾的谈话辨是非、明事理, 能够正确理性地看待郭德纲事件。节目放在网络平台之后, 又让网友接触到多角度和理性的观点, 进而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 减少盲从和偏激的做法, 很好地引导了网络舆论的发展。

三、将网络引入节目

比起传统的论坛、留言等方式, 微博显得更为高效和个性化, 网友的接受度和关注度也更高。借助其快速有效的发布、转发和评论功能, 电视新闻获得了又一个有效的推广渠道和互动平台。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新浪官方微博, 最多时一天之内被转发180余次, 收到90多条网友的评论, 转变了传统电视新闻我说你看的模式。除了网友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新闻中心还通过微博回答网友的疑问, 如2010年10月28日从辽宁空运到江苏的造血干细胞事件的进展情况、南京首届国际音乐节活动期间是否会有现场直播、在报道性骚扰事件时为何要给犯罪嫌疑人打上马赛克等问题, 新闻中心都会在微博里及时给予回复, 拉近了电视和观众的距离。通过这些交流, 观众的意见得以表达。

舆论热点 篇5

2018国企面试热点:高铁霸坐背后的舆论界限

中公国企小编为广大报考国企的同学们准备了国企面试技巧、面试题目预测和国企面试热点重点解析,希望大家能认真阅读,积极备考国企招聘考试,并在国企考试面试中脱颖而出!

一、热点背景

高铁霸座一事也引发网友对不文明乘车行为处罚的讨论,呼吁将当事男乘客加入黑名单。23日晚,铁路部门回应媒体称,列车工作人员在处理该事件过程中的言行和应对方式得当,尽到应尽职责。针对“霸座”行为,尚没有具体规定可以参照处理。济南铁路公安也表示已介入调查,如有结果将及时公布。

此事受关注以来,网友除了深扒当事男乘客的相关信息,还有不少人根据网上曝出的当事人个人信息,给其打电话、发短信,添加其微信号、支付宝账号,并在验证信息中对其进行辱骂,导致其被曝光的手机号一直处于占线状态,微信号也一度因“操作过于频繁”而无法正常添加。此外,还有人通过被曝光的手机号登录其支付宝账号,导致其账号因密码错误需3小时后再登录或找回密码。

二、预测题目

高铁霸坐事件引发了网友对于社会公德的讨论,对于高铁霸坐男也进行了强烈声讨,但是随着事情的不断发酵,高铁霸坐当事人的信息不断被“人肉”,不断被曝光,对此,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三、中公解读

社会舆论对高铁霸坐的抨击体现了社会公德的重要价值,但是舆论的声讨和谴责时要有底线,不能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包括个人信息受保护的权益。

舆论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社会舆论对于当前热点事件的评论,一方面能够起到引领社会正能量的作用,如热心网友把事件拍成视频公布在网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网友对于霸坐事件当事人进行了强烈的声讨,迫使当事人能够反省自我并承认错误,这让社会公众对于基本社会公德有了更为明确的认知,也是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社会舆论对于政府管理进行监督,比如高铁霸坐事件也让网友对于铁路工作人员的制止和劝导行为进行了讨论,可以倒逼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更好的出台,让政府发挥善治的作用。

但是社会舆论也应该有其界限所在,如果超过界限,如对当事人的信息搜索人肉、曝光,甚至影响当事人的生活,这也是对于公民合法权益的侵犯。2014年8月,最高法公布的《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2条规定,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公开自然人家庭住址、私人活动等个人隐私和其他个

人信息,造成他人损害,被侵权人请求其承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据此,人肉搜索会侵犯公民的隐私权,一旦造成受害人损失,还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此外,未经权利人同意将其身份、照片、姓名、生活细节等个人信息公布于众,影响其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危害严重,还会涉嫌刑事犯罪。

因此厘清社会舆论边界还需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一、强调要加大企业的保管责任。随着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公民个人信息的收集、保存和利用日益便捷,有其是快递物流行业、网站管理等都涉及到信息注册,这些信息一旦被盗取或滥用,将造成恶劣影响,所以企业一定要加强社会责任感,对于信息加强保管,可从技术手段着手,强化信息安全管理。

二、对非法使用者的加强打击。对于信息非法使用者要在遵循法律的基础之上进行惩处,发现一起惩处一起,以起到威慑作用,从而净化社会风气,让网络舆论边界更明晰。

三、在全社会宣传法治意识,对于常见的法律知识进行讲解,可以通过电视节目进行普法,也可以通过法律咨询进社区的方式强化群众的法律意识,让大家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之上更好的发挥舆论监督者的角色。

相信通过以上做法,就能够让社会舆论更理性、更合法。备注:以上资料来源于网络

舆论热点 篇6

一、舆论监督的意义

所谓舆论监督, 就是人们对国家事务、公共热点事件等进行了解, 相互进行交流和分析, 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对其进行评价和监督的过程。网络舆论监督, 就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上述行为, 需要互联网技术的支持, 具有高效、便捷、传播迅速等特点。传统的舆论监督主要是靠新闻媒体来实现的, 因为新闻媒体本身具有较大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因此可以很好地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 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但是舆论监督并不是新闻媒体独有的权利, 广大人民群众同样可以对公共热点事件进行舆论监督。而互联网的兴起为人们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网络,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最新的热点事件, 并对其进行评论和监督。

二、我国当前舆论监督的现状

(一) 舆论监督的普遍化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兴起和广泛的应用, 给我国的舆论监督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过去, 由于消息传播渠道狭窄, 人们不能够及时的了解公共热点事件, 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舆论监督。而近年来, 随着网络的普及, 人们可以第一时间了解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例如, 新西兰地震、威廉王子大婚等, 通过网络, 人们可以第一时间进行了解。当前一些政府机构和部门也都会通过网络与普通民众进行互动, 很多热点事件也可以通过强大的网络舆论监督得以解决。舆论监督能够通过网络产生强大的影响力, 促使有关部门及时地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 舆论监督的民主化

对于民主这一概念, 我们应当具有明确的态度和清晰的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精神是, 人与国家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契约关系, 国家存在的目的是为人民提供服务。人民通过民主的选举, 少数服从多数, 选出能够代表自己利益的代表来代替自己行使权利, 最终达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的目的。但是, 在现实社会中, 手握权力的人往往以权谋私, 不顾集体利益。对于这些现象, 在传统社会中, 由于消息的闭塞, 人们无法对其进行舆论监督。而互联网的应用, 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让人们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社会中发生的热点事件, 对其进行实时关注和监督, 大多数人的意见形成了舆论, 大量的舆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 对于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网络舆论监督的优势

(一) 独立性

对于监督来说, 监督主体越独立, 监督的效果就会越好。政府中的司法机关虽然是国家法律规定的监督机关, 但是由于牵扯到的利益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复杂性, 导致其不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因此监督效果比较一般。传统的新闻媒体虽然也是舆论监督的一种形式,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阻挠和妨碍, 使得其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时候往往也会有所顾忌。而网络舆论监督则不然, 由于网络的普遍性, 网民的数量十分庞大, 因此不惧怕这些阻挠和妨碍, 能够对热点事件进行跟踪调查和报道, 挖掘和探究事件当中的细节, 实时反馈给人民大众。随时随地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力, 促使相关部门公正的解决问题。

(二) 畅通性

网络平台的应用, 使得社会中人们的言论环境更加的自由、宽松。由于网络没有传统媒体的版面限制, 可以大量的汇集众多意见和建议。加之网络对于人们几乎没有什么限制, 使得每一个普通民众都能通过网络参与到对公共热点事件的讨论和关注当中。更重要的是, 网络平台可以帮助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充分的表达自己的心声, 通过广大网民的力量, 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力, 更好的维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这也是舆论监督作用的一种发挥和体现。

(三) 开放性

网络舆论监督没有传统舆论监督的渠道和版面的限制, 它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 例如新闻评论、博客、微博、论坛等, 能够为人们提供充足的渠道和方式,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信息的流通十分开放, 时刻处于网民的关注和监督之下。对于各类公共热点事件、违法犯罪事件等, 相关信息得以开放的流通, 为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保障。

(四) 匿名性

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 只要有一台能够上网的电脑, 甚至是一部可以上网的手机, 人们就能够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在网上, 人们可以匿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匿名发布一些最新的热点事件和信息。这样, 可以免除人们的后顾之忧, 给监督人以充分的保护, 避免受到相关的威胁或阻挠, 使其能够更好的行使自己舆论监督的权利。

(五) 与传统舆论监督媒体的合作

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 不会使传统舆论监督渠道消失, 反而会对其进一步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况且, 传统的电视媒体的直观性, 报纸媒体的深入性, 都会得到进一步的促进和推动。在舆论监督上,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并不是竞争关系, 而是合作互补的关系。二者的合作和互补, 能够使信息更加的流通和透明, 让舆论监督的作用更好的发挥出来。例如, 在前几年的“华南虎”事件当中, 天涯论坛要求《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新京日报》、《南方周末》等多家新闻媒体共同开展了一个名为“探究华南虎真相”的网络帖子。人们通过对帖子的积极关注, 进行热烈的研究和讨论, 通过广大网民提供的线索和众多新闻媒体的共同努力, 最终揭露出事实的真相, 揭穿了这个骗局。

四、舆论监督的实际应用

对于舆论监督, 尤其是网络舆论监督来说, 其力量是不可忽视的。社会中有很多热点事件都是在舆论监督的巨大影响力之下, 才得以顺利解决的。下面就通过几个事例, 来体现如何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一) 中央电视台火灾事件

2009年2月9日晚, 正在建设当中的中央电视台电视文化中心发生了特大火灾, 大火燃烧了将近六个小时。经过消防人员的不懈努力, 最终将大火扑灭。事后根据统计, 火灾造成一名消防员牺牲、6名消防员和2名施工人员受伤。大火波及面积达到2.1万平方米, 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64亿元。

火灾发生以后, 路过现场的网友拍下了火灾现场的照片和视频, 并上传到网络上, 在网络中造成了巨大的反响, 短时间内就拥有了很高的关注度。人们在网上就此事不断进行探讨和分析, 强大的舆论影响使得有关部门不得不加紧对事件原因进行调查和处理。最终, 71名相关人员受到责任追究, 中央电视台公开向人们道歉。

(二) 公务员出国考察事件

2008年底, 论坛中的一位网友发布了一篇题为《我无意中捡到的某市公务员出国考察费用清单》的帖子, 其中晒出了30多张照片, 都是浙江省温州市、江西省新余市的两个出国考察团的名单、行程、费用等信息。其中包含了相关部门官员的姓名、职务、护照号码、花费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显示, 这些公务员赴美20余天, 花费达到了惊人的60余万元。

该消息一经披露, 立即在网络上引起强烈反响。广大网友在这次事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他们通过论坛、微博等渠道积极互动, 强烈呼吁相关部门尽快调查真相, 给广大人民群众一个交代。而后随着传统媒体的跟进报道, 在社会上引起了舆论的普遍关注。在强大的舆论影响和压力之下, 两个城市的市委和纪委等相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 果断采取措施, 对相关人员进行了严肃的处理。

这些事件充分地体现了网络媒体的优势, 不但迅速的对事件进行了实时报道和体现, 还在短时间内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这样, 通过人们的共同努力和网络平台的支持, 舆论监督的作用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对促进事件解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结:舆论监督是广大普通民众实现监督权利的重要渠道, 网络舆论监督更是其中的重要方式。人们应当充分地认识到舆论监督的意义和重要性,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国家相关部门也应该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 同时加强对监督人的保护力度, 从各方面促进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姜玮.网络舆论风暴与互动传播[J].青年记者, 2012 (20) .

[2]李俊彦.网络媒体的有效舆论监督[J].新闻知识, 2010 (3) .

微博传播新闻热点的舆论效应分析 篇7

一、微博传播新闻热点的舆论特征

微博在传播新闻热点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微博自身的特性, 所以在形成舆论过程中也会有它的独特之处。以下主要分析微博传播新闻热点事件时, 舆论形成的速度、舆论形成的主体、舆论持续的时间。

(一) 舆论形成的迅速性

一个具备形成微博舆论条件的新闻热点事件在微博上出现以后, 会迅速传播开来, 而且舆论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汇聚起来。微博随拍随发的特性决定了对于热点事件的快速传播性, 受众快速了解到新闻信息, 产生自己的看法与态度, 加上微博用户数量的庞大性, 所以信息的传播范围之广、之快对于舆论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发生社会重大事件或者是大众感兴趣的问题时, 会极容易引起网民的关注与讨论, 在极短的时间内对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 进而迅速酿造为微博舆论。在热点事件中, 通过微博对于信息的快速的传播, 大大加快了舆论的形成速度。

(二) 舆论主体的多样性

微博舆论的主体是指通过微博发出信息, 对新闻热点事件表达态度和看法的网民们。微博的用户群体庞大, 据新浪财报统计, 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的注册用户就达到5.36亿。在这5.36亿人群中, 用户的身份是千差万别的。因为微博是科技创新的产物, 出身IT的特性自然吸引了一部分高端人士的加入。受万众瞩目的明星们通过微博发布消息与粉丝互动。明星们的高人气也吸引着一部分人群的注册参与。从一定意义上说, 微博是大众的微博, 它的用户群体层次多样, 有明星也有草根, 有老人也有青年, 有专家学者也有农民工。微博的产生极大地凸显了草根性和平民性的特征。因为微博舆论的形成正是广大微博用户意见的汇总, 微博注册用户的多样性也代表着在新闻热点事件中, 舆论发声的主体是多样的。

(三) 舆论持续的短暂性

随拍随发的功能带来的是微博信息更新快的特点, 使得微博舆论与传统舆论相比较, 议题变换更快, 舆论持续时间更短。[2]往往一个舆论风潮还未完全平息, 新的舆论话题已经出现。这主要还是由微博平台自身的特点所影响的, 网民在意见领袖的带动下, 持着跟风的态度转移注意力, 汇聚成舆论的力量。

二、微博传播新闻热点所形成的舆论影响分析

在新闻热点事件的传播中, 形成的微博舆论特征明显, 既可快速形成舆论也可快速转移, 它的主体又多样又复杂, 种种特征也必然会带来两面性。微博关于微博舆论产生的影响有利有弊, 我们应该用辩证法的思维来分析问题。

(一) 增强受众话语权, 推进民主化进程

微博主体的草根性带来了话语权的变更, 单篇文本限制在140字以内, 加上与移动终端的无缝对接, 这使普通大众可以将身边所发生的事随时随地发布网上, 微博传递信息的简短性与及时性使得草根阶层的话语权得到了空前上升。可以说, 微博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民主化的进程, 它为我国的人大代表了解民意提供了方便。代表们开通微博与网民进行互动, 了解公众真正的期盼, 以微博的形式采集意见, 然后以提案的形式报给全国人大和政协。微博还缓解了以前大家有问题找代表难、提建议难的局面, 代表们也能做到真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切实了解人们的真实想法。

(二) 加强受众社会监督权, 促进社会风气的改善

微博增强了广大受众的社会责任感, 受众更加清晰并积极行使自己的社会监督权。通过微博反腐的例子很多, “房姐”“李天一涉嫌轮奸”等新闻事件, 最先开始引起发酵无一不源自微博。微博举报成为网络反腐的重要工具和前沿阵地。虽然这些微博消息的发布者不一定是微博舆论形成的关键节点, 但由于他们大多是事件的知情者、见证者或者参与者, 因而其消息发布之后, 在微博裂变式的传播模式下, 经过意见领袖的转发、粉丝们的关注与评论, 最终聚合成强大的推动力量。微博的诞生更大意义上唤醒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社会主人公意识、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加以监督的责任意识, 从这些方面来讲, 微博促进了我们社会风气的改善。

(三) 煽动受众的情绪, 易激化社会矛盾

微博通过粉丝间相互转载的病毒式传播方式来传递信息, 覆盖人群广, 其制造舆论的成本低。由于微博的低门槛性, 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 微博上虚假信息泛滥, 一些人为了制造噱头, 发布一些过激言论引起他人关注, 煽动受众的情绪甚至激化社会矛盾, 危害国家安全。根据一般心理习惯, 人们对于负面的东西更能产生情感震动, 在微博中表达负面情绪的影响力也确实大于正面情绪。微博热议话题中, 就连在公众场所是否应该禁烟这样一些原本是中性的话题也会因网友的各种评论而引发负面情绪。

(四) 加速事件的曝光率, 易泄露当事人隐私

微博由于自身传播的迅速性、用户群体的多层次性、庞大性等特征, 在热点事件中, 会加速事件的曝光速度, 但是由于一部分网民的不恰当使用, 也会造成泄露当事人隐私的危害。微博网友在享受信息爆炸的同时, 可能自身的隐私权也受到了冲击与侵犯。微博以裂变式的传播模式传递消息, 当一个热点事件发生时, 容易让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用以讹传讹的方式把舆论迅速推进, 其超高点击率与转载率会使事件形成巨大的影响。

三、引导微博舆论的途径

结合上文微博舆论带来的利弊影响分析, 应该探讨如何正确引导微博舆论, 让微博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为社会造福。

(一) 建立有效的网络舆论监管体系

关于微博在传播新闻热点事件的过程中所产生舆论的条件以及舆论形成的过程来看, 对于微博舆情监测, 政府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舆情监测制度进行有效的监管, 及时掌握舆论动向, 利用先进的网络舆情调查设备和监测软件, 对网上的海量信息进行随时的自动浏览、采集、分类、主题检测和统计分析, 对网络舆情热点做到及时发现和掌控。及早地掌握舆论热点才会为采取措施做好准备。政府要有意识并有计划地引导和提高微博用户的认知水平与判断能力, 提高公民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 同时也要提高官员的网络素养和舆情应对能力, 在热点事件的传播过程中, 用科学的方式来对待和引导舆论。

(二) 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引导微博舆论的主动权

与一般的网络媒体相比, 主流网络媒体更具权威性和品牌优势, 它的点击率与转发率比一般的网络媒体更高。关于探讨如何正确引导好微博舆论, 首先, 必须重视加强对主流网络媒体的建设。微博上虚假信息与各种不负责任的信息泛滥, 所以当一个新闻热点事件发生后形成的舆论风潮不能得到很好地控制与引导时, 需要一个受民众信任的声音站出来发表意见和看法, 安抚好受众心理。其次, 可以建立微博新闻发言人制度, 新闻事件出来后, 可以通过官方微博发布事情的最新进展以及政府对事件的处理态度和处理决策, 给受众一颗定心丸, 也率先掌控舆论的先机和主动权。再次, 要抓好议题设置, 网络上的信息纷繁复杂, 通过主流网络媒体有意识地设置主题和话题, 营造积极的舆论气候。最后, 要搞好主流网络媒体的微博评论, 评论代表着网民的心声, 反应舆情, 汇聚民意。

(三) 重视微博“意见领袖”的传播作用

“意见领袖”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意见领袖是指那些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 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力的人物。”[3]而微博“意见领袖”则指借助微博这个传播平台, 对于社会上的基本问题和随时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态度, 将微博作为传播自己观念、影响公众的主要阵地。“意见领袖”通过微博发布信息与粉丝互动, 交流观点。由于微博传播信息呈现网格状结构, 因而微博“意见领袖”对于社会舆论可以从多个角度开展监督工作。微博“意见领袖”有一定社会影响力, 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中国社会, 并且在某些问题上容易走入偏激, 盲目地赞成或是反对某些事件的做法, 为了引起关注发表一些偏激的言论。所以在引导微博舆论方面必须要重视微博“意见领袖”的作用。

(四) 完善法制建设, 提高公民的自身修养

引导好微博舆论, 需要重视网民对微博的规范化使用, 规范化就必须与法制相结合。另外, 也要注重提高公民自身的素质修养。现今, 我国的互联网信息发布立法制度还没能跟上媒介技术的发展水平, 公民对于规范化使用微博没有清晰的认识。所以国家和政府应该及早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加强微博的规范化使用, 微博上制造和传播虚假、色情、扰乱社会秩序的信息发布者, 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来进行惩处, 切实具体地落实到点上, 为引导微博舆论提供可靠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穆唯.微博舆论对社会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J].新闻世界, 2013 (1) :59-60.

[2]井忠勇.微博舆论形成演变机制研究[J].今传媒:学术版, 2013 (4) :31-33.

舆论热点 篇8

所谓的“群体极化”现象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 在商议后, 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 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 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 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 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1]浏览网络, 尤其是各大微博、论坛、BBS、社交网络等能够公开发表舆论的平台可以看到, 如今网民们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度很高。以新浪微博为例, 截止到12月6日, “小悦悦事件”以“请停止冷漠”为关键词的微博内容共65万条, 事件总评论766万条;“甘肃幼儿园校车事件”相关微博510万条, “聊聊好校车的标准”24万条;“李阳家暴事件”评论221万条;“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话题评论78万条。这种大量的评论在网络环境内很容易形成群体极化效应。如“杨武案”后一窝蜂给杨武带上“史上最窝囊丈夫”的帽子对其大肆谩骂嘲笑, “小悦悦事件”后感叹世风日下人心冷漠、对社会的冷血失望, “723温州动车”事故后纷纷质疑政府铁道部门的不负责任, 中国船员在泰国被害后对比中美护照感叹天壤之别等等, 无论什么性质的社会事件、真相到底如何, 最终都会被认定归纳为政府不作为、社会道德败坏甚至发出“中国你到底怎么了”之类的感叹, 而澄清的言论总是滞后于谴责的言论, 并且容易被很快淹没。

2 群体极化效应形成原因

2.1 网络环境的影响

首先, 网络的匿名性所带来的个人责任感的缺失, 减少发表意见的顾忌。凯斯·桑坦斯指出:“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 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 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2]网络舆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广泛性、在传播和反应上的快速性使言论和观点可以形成大范围的讨论, 形成铺天盖地之势。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多变性, 承受的生活压力心理压力大, 行为模式呈现矛盾性、浮躁性, 容易出现紧张、焦虑、困惑、不满等负面的社会情绪, 而现实生活中往往无从排解, 因而很多人将网络看作情绪发泄的出口, 在网上表现和现实生活中完全不同的自己。加上现实社会确实存在的纲纪松弛、道德失范的现象, 民意诉求和表达的渠道不完全畅通, 使缺乏话语权的弱势群体在心理上处于无助无力的状态, 在现实中也无处表达, 只能转向网络去寻找表达声音的渠道和自己的同类。这导致网络舆论常常呈现出非理性、情绪化的特点, 身处于网络环境使个体社会责任感消失, 同时基本没有人因为过激的偏颇甚至歪曲了事实的言论而被追究的现实使发表言论时更无顾虑可以随心所欲。另外, 社会心理学认为, 任何信息的报道, 对某些事实的描述, 如果不加专门的阐释和评论, 对人们的思维定势是几乎不产生任何影响力的。[3]而网络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受众不仅可以接受信息, 还可以对其自由的发表评论。这也造成了信息量的激增、内容的鱼龙混杂, 导致受众易被奇特的观点所吸引, 本身也希望用标新立异的激烈的观点来博得关注。网络媒体普遍看重点击率和浏览量, 为了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的需要, 通常会把一些负面的具有轰动效应和话题性的新闻放在头条的位置, 从而吸引受众, 导致群体极化更容易形成。负面新闻、负面事件和负面话题具有天然的吸引力, 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 而一般情况下, 人们发表批评性意见的动力要比发表肯定性意见的动力更强。

2.2 受众信息选择心理机制

网络技术的发展, 为网民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 也提供了搜索、过滤、筛选的功能以及各种各样个性化的服务。而根据传播学中受众信息选择心理, 受众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固有印象意见相一致的信息, 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认为正确的信息。即使是与自己意见有差异的信息, 也会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网络舆论的自由性与多元性恰好迎合了多数网民的需求, 这就使得网民可以去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认为正确的信息。在网络环境中, 受众偏向于进入与自己观点、相似的网站从而找到归属感, 而处于同一个群体间的个人相互间存在传染性, 比如身边的同学都在使用微博或者人人网等社交网络, 出于与同学交流、不被孤立的心理使自己也会选择上这些网站, 在这些舆论平台进行交流, 接触到的也是这些平台的信息。同时, 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 受众能看得出自身之外的其它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意见。

2.3 从众心理以及沉默的螺旋效应

从众心理指不知不觉受到一个真实或臆想的群体的压力, 态度或行为发生的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变化。[4]这在网络传播中尤其常见。网络的自由化使得个人几乎不需要为言论实际承担责任, 一些网站作为消息来源出于增加点击率提供话题的角度报道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事件, 微博、论坛等平台使所有网民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使得网络成为谣言、炒作、诽谤的温床, 由此产生的网络舆论也呈现噪音大、燃点低、可信度差的特点。受众在通过网络浏览信息的过程中接触到了由议题设置者和先导性意见促成的网络舆论, 往往倾向于相信这些先声并且言辞更加激烈的附和, 使得这种舆论在短时间内急速传播, 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 从而影响更多人的判断。而根据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 此时那些持相反意见观点的群体发现无人或者很少有人与自己观点一致, 出于保护自己不被孤立的态度往往会选择沉默, 即使有些反对的声音也会被强大的舆论声势所淹没或者引起群而攻之的反对、打击甚至谩骂, 这就进一步加剧了负面舆论的一边倒, 甚至出现“雪崩效应”。虽然通过互联网使受众能够接受海量的信息, 开阔了视野, 但同样抑制了主动思考辨别真相的能力, 信息的丰富同时也意味着爆炸与污染, 当面对一则慷慨激昂的评论时, 第一反应往往不是质疑、求证而是转发、附和。面对被设置好的议题, 面对一边倒的负面舆论, 受众往往很难抵抗。

3 群体极化效应的社会影响

3.1 形成舆论监督, 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不可否认, 从正面的情况来说, 大量事实表明, 铺天盖地的意见未尝不是件好事。网络上的群体极化使普通受众的言论具有强大的力量, 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足够引起社会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使受众意见中有价值的部分得以实现, 比如在构建公平、正义的环境方面, 揭露某些事实, 协助打击犯罪, 促进事件的解决, 推动立法司法等方面的进步。孙志刚案、邓玉娇案等等案件都是因为网民的大量关注才得以让事件的真相曝光。对于整个社会来说, 当持不同意见群体都愿意并敢于发声, 对社会热点问题保持关注进行讨论时, 就会形成多元化的意见, 会令多数人收益, 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3.2 刻板效应

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种偏见, 人们不仅对接触过的人会产生刻板印象, 还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 习惯于把人进行机械的归类, 把某个具体的人看作是某类人的典型代表, 把对某类人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的评价, 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群体极化效应容易使身处这个群体的受众通过以往在生活中亲身接触和长期在网络上形成的印象, 给当事人相关的人或事因为“有前科”而被打上负面的标签, 如当官的没有几个不贪, 城管都是粗暴且野蛮, 富二代头脑简单不学无术等等, 对社会事件的判断难以保持客观和理智的态度, 言论容易一边倒, 从而造成舆论的几何级增长和事态扩大化。面对社会贫富不均的现实, 频发的人为事故, 政府部门的行为不公等公共问题, 受众的责任感使他们对目前的社会现状不满、渴望改变, 期望社会公平, 但群体极化使其难以冷静分析事件的本质, 往往不经思考而言辞偏激、态度激进。

3.3 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 是指网民在网络中的暴力行为, 它是现实社会中的暴力行为在网络中的延伸。[5]群体极化效应使网民的情感被大大激发, 言语情绪表现出一味的指责谩骂, 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往往被抛在脑后。08年辽宁女张雅事件、09年艾滋女事件、11年药家鑫案等等都是网络暴力的典型案例, 由于网民的群起而攻之对当事人或是当事人的家人都造成了更大的伤害。由这些案例可以看出, 网络暴力的发生有的是直接对别人进行诬陷和诽谤, 而有的则打着“维护正义”的旗号进行“以暴制暴”、“以恶惩恶”。大量的网民往往不是出于恶意, 但整体舆论的氛围对其个人的言行和思考方式进行了引导。网络暴力虽然发生在互联网虚拟社区中, 但它是现实社会中暴力的延伸, 最终又会回归到现实社会中, 同时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网民的心理。网民在参与网络暴力的过程中, 接触到的谩骂、攻击等暴力符号势必会影响到网民的心理状态, 从而导致网民把网络中接触到的暴力信息转移到现实社会中。

4 应对网络群体极化的对策

4.1 主流媒体的公正报道

必须看到, 长期以来很多社会负面事件的信息不能完全公开、事件处理不完全透明使受众对社会、对主流媒体丧失信任。同时, 主流媒体过分强调其喉舌作用, 一味教化, 注重报道正面事件主流思想而忽视多元表达, 通过话语权的控制使自己脱离受众的情感和角度。因此受众不愿意相信传统媒体的报道, 转而投向自己能够发声的新媒体, 自命草根, 毫无顾忌的采用非主流的话语方式表达意见也就不足为奇。因此主流媒体应改变其高高在上的姿态, 从受众的角度出发, 考虑受众的感情, 报道受众所关心的事件, 公布真相, 积极问责, 承担主流媒体的责任。

4.2 加强议程设置, 注重舆论领袖的引导作用

虽然每个人在网络上都可以任意发布信息,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网络媒体可以通过发挥其“把关人”的作用进行议程设置, 如对设置专题报道的版块等, 引导受众的关注点。同时, 应加强舆论领袖的引导作用。比如在社会事件报道的专题中, 多采访相关专家的意见, 以及当事人、有关知情者的意见, 这类意见往往可以吸引受众注意, 使受众信服, 从而可以理智的站在一个中立的立场对事件进行判断。往往在权威的第三方“说话”之后, 开始有部分受众回归理性, 对事件进行再分析再判断。网络媒体需要做的正是尽快将权威第三方的意见带给受众。

4.3 政府及有关部门信息及时公开, 提高事件处理的透明度

受众的群体极化效应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社会的失望和对政府相关部门的不信任造成的。这种经过长时间形成的心理暗示, 同样需要靠政府及有关部门切实做好工作, 形成完整的舆论监督渠道、信息公开机制重新获得公众的信任来解决。政府应该合理对待网民有价值的意见, 重视网络舆论的作用和网民的心理表达, 为民众的诉求信息充分流通提供充足的空间。让受众相信并且是感觉到自己的意见是被重视的, 相信心平气和就事论事的意见只要合理就会被听取采纳, 而不需要采取过激的言语和方式才能达到目的。

4.4 重视把关人的作用

对于网络媒体而言, 本身就是承载信息资源和舆论的平台, 对受众的舆论行为有权也有义务进行合理引导而不是因自身利益的趋势任其发展。网络管理员应具有辨别能力, 对不经过思考只是盲目质疑、言辞过于激烈、没有实际意义的行为坚决制止, 对于不符合事实或者恶意歪曲事实的言论及时删除, 对不能确定其真实性的内容应及时采取手段进行验证。但也应注意, 不应打着把关人的旗号任意删除受众的舆论意见阻止其发生, 否则将会引起受众更强烈的反弹情绪。

摘要:如今的网络随着其开放性、及时性、交互性越来越成为普通受众表达意见、形成社会舆论最重要的渠道之一, 这为信息的公开、社会的公正、社会事件的监督和解决带来了便利。但由于网络的表达意见的匿名性、非理性等特殊性质, 导致网络负面舆论大行其道占据主流, 群体极化效应随处可见。群体极化效应能够促使一些社会事件的解决, 但同样有其负面影响存在。本文正是针对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效应现象, 从其形成的动因带来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 并讨论如何应对这一现象。

关键词:社会热点,网络舆论,群体极化效应

参考文献

[1]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2]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3]刘毅.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分析网络舆论引导.

[4]刘京林.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舆论热点 篇9

对于微博与热点事件以及公共突发事件的舆论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学术热点, 目前学者针对微博与热点事件舆论研究分为以下三类:一是舆情角度分析。吴怡然在《微博在热点事件中的舆论建构》一文中着重探究了微博热点事件中舆论主体、舆论中心人物、舆论反映的焦点和舆论的效果所呈现出的特点。二是从舆论引导角度分析。周洋在《热点事件微博舆论生成的四种模式以及引导》一文中提出公共热点事件中微博舆论生成的“中心辐射模式”“V+ 媒与V+V双膨胀扩散模式”“扁平去中心化模式”与“社交场域模式” 四种模式, 并以此探求对微博舆论的有效引导。三是从热点事件的微博信息挖掘角度进行分析。王政霄在《基于微博热点事件的挖掘与情感分析》一文中主要利用微博信息的挖掘技术对微博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在微博热点事件抽取和情感分析两方面做了研究。

二、文章“周一见”事件的微博舆情传播分析

(一) 舆论形成期 (2014年3月28日20时至2014年3月30日零点) 。事件开始于南都娱乐周刊主编称周一将有重大新闻发布, 涉及明星出轨丑闻, 矛头直指文章和姚笛。 29日上午第一波文章姚笛亲密照提前曝光, # 周一见# 话题的搜索量飙升达到一个高峰值, 百度搜索显示为88564。30日下午当事人当街拥抱图片及出轨细节曝光, 至此微博已经哗然一片, # 周一见# 已然跃居为热门话题榜单第一名, 搜索量达到峰值143733。

(二) 舆论高潮期 (爆发于2014年3月31日零点4分) 。 舆论高潮期起源于当事人发表致# 周一见# 的公开道歉信, 一经发出, 立刻引起了微博网友的疯狂转载和留言, 2小时内互动量竟突破了87万。随后当事人妻子发微博回应到: 恋爱虽易, 婚姻不易, 且行且珍惜。同样受到网友的大力转发和评论。随后文章发布的质问南都周刊领导的微博以及伊琍爸爸微博账号发表的题为“致陈朝华、谢晓两位领导的一封信”的长微博, 在微博这一平台上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舆论大战, 微博讨论数量达1410688次。

(三) 舆论消退期。文章出轨门事件的消退期始于4月中旬, 公众对舆论事件趋于理性, 舆论由高点渐渐滑落低处。 公众的关注热点开始向其他事件转移。在4月14日之后, 公众对于“文章姚笛”关键词的搜索关注开始冷淡。

三、文章“周一见”事件的微博舆论传播特点分析

(一) 微博舆论传播的4A特性。微博的4A特性 (Anytime, Anywhere, Anyone, Anything) 使得微博用户可以通过手机、 电脑等载体随时随地发布以及接收信息, 信息的创造和流通更加简单便捷。毫无疑问微博在传播时效性、互动性以及可操作性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 在热点事件舆论传播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微博用户之间存在点对点传播关系, 即发布者可以让关注者看到他发的信息, 在此次热点事件中文章发布的致歉信转发超过100万, 马伊琍发布的简短回应也能在极短的时间受到粉丝的疯狂转发以及评论。

(二) 微博舆论传播的裂变性。裂变式的传播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微博的一键转发功能。一方面, 微博的“一键转发+ 评论”功能, 使关注者看到信息后, 将自己获得的信息或者评论实时发布, 轻松与互联网上的无数个点相连接, 而这些点又会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将信息进行核裂变式的传播, 迅速生成“大舆论”。另一方面, 微博在功能还设置了“@+”方式, 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的信息交流传递方式。

四、关于微博对于热点事件舆论传播的反思

微博作为一个新兴的舆论场所, 在舆论形成的潜伏期为舆论事件提供重要的信息来源;在舆论形成的成长期, 以其裂变化和便捷化的传播优势, 推动舆论高潮;在舆论发展的成熟期, 微博舆论领袖推波助澜, 影响舆论走势;在舆论发展的消亡期, 微博又是促使舆论得到解决的重要力量。在此次热点事件中, 网友们带着好奇心, 站在道德制高点在微博上热烈讨论, 影响着舆论的导向和事态的发展。在了解微博影响舆论的规律后, 如何有效地利用微博平台引导舆论发展, 将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探讨与思考。

参考文献

[1]黎美纪.社会热点事件的微博舆论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2]吴怡然.微博在热点事件中的舆论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3]王政霄.基于微博的热点事件挖掘与情感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舆论热点】相关文章:

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09-05

新媒体环境下官方舆论与民间舆论的互动研究09-11

国际舆论05-14

企业舆论04-30

舆论力量05-11

媒介舆论05-27

舆论场05-27

舆论系统05-30

舆论学笔记05-04

和谐舆论环境05-16

上一篇:生平资料下一篇:应变率成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