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眼作用

2024-05-16

双眼作用(精选七篇)

双眼作用 篇1

人眼光学系统并非完美,存在着各种缺陷。一般来说,人眼光学系统受到衍射、散射和像差的影响。衍射是由瞳孔大小决定的,健康青年个体的散射作用可以忽略,而像差是影响人眼光学质量的固有因素。像差一般分为低阶部分和高阶部分。低阶像差可以利用传统的矫正技术,如眼镜、角膜屈光手术及角膜接触镜等方式进行矫正,而高阶像差则是传统矫正技术力所不及的。上世纪九十年代,自适应光学(AO)技术引入到人眼像差矫正当中,能够使得人眼光学系统接近衍射极限(理想光学)[1]。如果在矫正人眼像差前后对人的视觉功能进行测试,那么就能分析出像差对该视觉功能的影响。因此,自适应光学技术在视觉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人眼视觉处于各种亮度环境之中,而不同亮度条件下外部信息的处理是由不同类型的感光细胞完成的。最初有关自适应光学像差矫正对视觉功能影响的研究大多是在明视觉状态下进行的[1,2,3,4,5,6]。2008年,Dalimier等人[7]研究了自适应光学像差矫正收益与视觉刺激背景亮度(从暗视觉到明视觉范围)之间的关系,并且分析了不同瞳孔大小的影响。Dalimier等人[7]指出当背景亮度下降时,神经对比敏感度的降低限制了人眼像差矫正所带来的对比度视力的提高。同年,Marcos等人[8]研究了从中光视觉到明视觉范围的7种不同亮度条件下(0.850 cd/m2)自适应光学像差矫正收益(视锐度收益)的变化。实验分为白字黑背景和黑字白背景两种情况,对于白字黑背景情况,AO像差矫正在不同亮度下均产生视觉收益;而对于黑字白背景情况,AO矫正并不能在高亮度下产生视觉收益。另外,文中并未给出视觉收益随亮度变化的结果。以上实验均在单眼状态下完成,并且目前尚无有关不同亮度下正弦条纹对比敏感度的AO矫正收益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国际上有关自适应光学视觉研究的小组开始将目光投向像差对双眼视觉功能的影响研究[9,10,11,12]。例如,Sabesan等人[9]在2012年报道了第一个具有双眼像差实时矫正功能的双眼自适应光学视觉仿真器。研究结果中给出了自适应光学矫正前后左、右及双眼的对比敏感度,并以此分析了像差矫正对双眼叠加作用的影响。双眼叠加是指两眼所获取的信息相加而产生超越单眼的双眼视觉功能。左右眼视刺激平均亮度均为10 cd/m2,属明视觉范围,但接近中光视觉范围。然而,Sabesan等人并未考虑不同亮度给矫正收益带来的影响。因此,本文的目的是用双眼自适应光学视觉仿真器测量两种亮度条件下像差对双眼对比敏感度的影响。该实验在双眼和单眼状态下同时进行,可以由此来分析人眼像差给双眼叠加作用带来的影响。

1 实验方法

1.1 受试者

三名志愿者(TY、WZB和LB)参加了实验测试,其低阶像差通过离焦或散光补偿片进行矫正,在进行正式的实验测试之前均经过了大量的练习,确保熟悉实验过程。同时,TY、WZB不了解实验目的。LB为本文作者。

1.2 实验设备

实验中所用的设备为双眼自适应光学视觉仿真器(如图1所示),该仿真器由两路结构相同且对称的子系统组成,每路各包含一个自适应光学系统和视觉刺激显示装置。两个子系统由一个梯形棱镜(P1)相连接,该棱镜安装在一个平移台上,通过前后移动来调节两路出射光的间距,此即瞳距调节装置。此外,两子系统共用一个成像物镜(f6)。波前探测信标光由激光二极管LD发出,波长为905 nm。两路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SHWS)采样得到的光斑图像由控制计算机上的四路采集卡(中的两路)进行同时采集,并由计算机控制程序中的两个独立的线程实现所需的计算以及输出变形镜(DM)驱动器的电压信号,这样即可实现双路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并行控制。视觉刺激是由另一台计算机进行控制的两个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Stimulus)产生的。

离焦或(和)散光补偿片置于出瞳面,用于补偿人眼低阶像差。瞳孔大小均为6 mm,瞳孔处测量得到的显示亮度(平均亮度)为左眼107 cd/m2,右眼108 cd/m2,整个视场大小约为2.5°,显示器所占视角为2.37°×1.78°。对于低亮度实验,本文利用两个透过率为1%的中性滤光片(中心波长为550 nm)放置在左右出瞳处,瞳孔处的显示亮度约为1 cd/m2。根据北美照明工程协会标准[7],中光视觉范围为0.034 cd/m2到3.4cd/m2之间,大于3.4 cd/m2则为明视觉范围,而小于0.034 cd/m2为暗视觉范围。本实验中分别在明视觉(~100cd/m2)和中光视觉(~1 cd/m2)两种条件下进行。

1.3 视觉刺激

本实验中所用信号均为正弦光栅。整个信号视角为1.25°。信号外围存在0.1°左右的高斯模糊,从而避免了信号边缘灰度突变所引入的高频信息。整个信号的有效视角在1°左右,保证了信号在自适应光学矫正的非等晕限制范围[13]以内。信号频率为2 c/d,8 c/d和16 c/d(周期每度),方向垂直。本实验中分别在双眼、左眼和右眼状态下进行测量,例如左眼状态即为只给左眼呈现信号而右眼同时呈现空白帧(平均亮度)。

1.4 实验设计及程序

图2所示为含有信号的任务区间。L、R和B分别代表左眼、右眼和双眼。每个测试过程开始为注视十字(位于视场中心)且左右眼对角处各有一个方块,实验中志愿者对双眼注视方向进行调节使得注视十字融合。测试过程由志愿者启动(按确定键),按键后注视十字消失,然后是一个500 ms的空白延迟并伴随有一声短时的声音提示,之后是一帧持续时间为120 ms信号(或空白帧)。在另一个250 ms的空白延迟之后,开始第二个刺激区间。两个区间中的信号是随机出现的,并且出现在一个区间,另一个用空白帧代替。志愿者需要用按键来反馈在哪一区间看到了信号。每次按键均有一个声音反馈(不同于刺激出现时的声音提示)。

相同的任务在AO矫正和非AO矫正的状态下分别进行一次,而两者的次序是随机的,并不告知志愿者。每个任务分为9组,组间志愿者可以进行选择性休息。每组有63个测试,期间九种不同的刺激类型(3种信号频率×3种用眼状态)是等量随机出现的。正式测试之前,每位志愿者均进行了一定数量的练习,初始值由练习的结果进行选择,设置在阈值之上6 d B左右。实验中利用3 Down-1 Up阶梯过程来获得心理测量函数[14]。每3次连续正确的判断便产生一个10%的信号对比度的下降,而一次错误判断就会使得信号对比度上升10%,最终收敛于79.3%的正确率水平。

2 实验结果

2.1 不同亮度条件下的单双眼对比敏感度函数

图3给出了不同亮度及不同用眼状态下的对比敏感度函数,其中横轴为信号空间频率,纵轴为对比敏感度。图中的每一列为不同志愿者的测试结果,分别为TY、WZB、LB及其平均值。每一行分别为不同用眼状态下的结果,即双眼B、左眼L和右眼R。对于每个子图,圆点○和方块□分别表示低亮度(1 cd/m2)条件下AO矫正和非AO矫正下测量结果(分别以LOW-AO和LOW-NO AO标识),而上三角△和下三角分别表示高亮度(100 cd/m2)条件下AO矫正和非AO矫正下测量结果(分别以HIGH-AO和HIGH-NO AO标识)。另外,穿过数据点的实线和虚线分别为对各组数据进行样条拟合的结果。误差线为±1倍的标准差。

由图3可以看出,与高亮度情况相比,低亮度下的对比敏感度整体较低,其均值(所有频率、矫正/非矫正及用眼状态)大约为高亮度情况下的36%。此外,在CSF曲线形状上,低亮度呈现更为显著的低通特征,且对比敏感度峰值向低频方向移动,这与前人利用激光干涉条纹技术所获得的结果一致[15]。在大多数情况下,AO矫正使得对比敏感度函数在各个空间频率上整体升高。

2.2 不同亮度条件下的双眼像差矫正收益

为了阐明不同亮度条件下AO像差矫正对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本文计算了各种条件下的对比敏感度收益,即AO矫正后对比敏感度与AO矫正前的对比敏感度之比。对于高亮度情况,信号频率在2 c/d、8 c/d和16 c/d下双眼CS收益与单眼(左右眼均值)的比值分别为0.99、1.00和0.76。对于低亮度的情况,相应的三个比值分别为0.94、1.06和0.87。在信号频率较高的情况下(如16 c/d),单眼视觉状态下的像差矫正可能较双眼状态具有更高的收益。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所有频率和亮度情况下,双眼对比敏感度收益与单眼相比均无统计上的显著差异(p>0.05)。在低亮度情况下,对三种用眼状态取均值,得到2 c/d、8 c/d和16c/d下的对比敏感度收益分别为1.15、1.16和1.53。高亮度情况下,该值分别为1.14、1.39和1.83,是低亮度情况下的1.00倍、1.20倍和1.19倍。然而,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2 c/d(p=0.97)、8 c/d(p=0.17)和16 c/d(p=0.40)状态下高、低亮度对比敏感度收益均无显著性差异。此外,双眼(p=0.09)、左眼(p=0.20)和右眼(p=0.28)状态下高、低亮度对比敏感度收益均无显著性差异。

2.3 不同亮度条件下的双眼叠加作用

图4给出了不同亮度及AO矫正/非矫正条件下双眼叠加比与信号空间频率的关系曲线。本文中的双眼叠加比为双眼对比敏感度与左右眼对比敏感度均值之比。(a)(f)分别对应三名志愿者在高亮度和低亮度下的结果,(g)(h)是三者的均值((g):高亮度;(h):低亮度)。其中,高亮度下AO矫正和非AO矫正的结果分别用左三角◄和右三角►表示,以HIGH-AO和HIGH-NO AO标识。低亮度下AO矫正和非AO矫正的结果分别用圆圈○和方框□表示,以LOW-AO和LOW-NO AO标识。每个子图横轴为空间频率,纵轴为双眼叠加比,误差线表示±1倍标准差。

在高亮度情况下,AO矫正状态下双眼叠加比在三个频率下的均值为1.50,而非AO矫正状态下该均值为1.45。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频率为2 c/d、8 c/d和16 c/d时AO矫正与非矫正下的双眼叠加比均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89,p=0.69和p=0.65)。在低亮度情况下,AO矫正状态下双眼叠加比在三个频率下的均值为1.44,而非AO矫正状态下该均值为1.59。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频率为2 c/d、8 c/d和16 c/d时AO矫正与非矫正下的双眼叠加比均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56,p=0.97和p=0.54)。此外,高亮度情况下双眼叠加比的均值(AO矫正、非AO矫正以及三个信号频率间的平均)为1.48,而低亮度下双眼叠加比的均值为1.52。同时,对不同信号频率时两种亮度情况下的双眼叠加比均值做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数据间无统计上的显著差异(p=0.80,p=0.95和p=0.37)。

3 讨论

本文中的双眼叠加比为双眼对比敏感度与左右眼对比敏感度均值之比。文献[9]认为应该利用左眼或右眼中性能较好的眼的对比敏感度来取代左右眼的均值来计算双眼叠加比,因为一般情况下左右眼的性能是非对称的,而上述方法能够减少相对“弱眼”所带来的影响。另外,Baker[16]建议对相对“弱眼”对比度进行调整并以此来降低计算双眼叠加比过程中所带来的偏差。上述方法多应用于临床研究(特别是弱视研究)中,因为在单眼状态下弱视眼的视功能很低,所以其在双眼叠加中的作用可以忽略。然而,也有研究[17]建议利用左右眼均值而非“主导眼”进行计算,因为这样能够消除随机性因素(如左右眼显示器差异性)带来的影响。对于正常青年个体,双眼间并无显著性差异。本文比较了志愿者的左右眼像差RMS值和对比敏感度均值,结果显示两者并无眼间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单眼对比敏感度的测试,Sabesan等人[9]采用对非测试眼遮盖的方式。传统的双眼视觉研究大多采用这种方式,但它将导致双眼间亮度的不一致,可能对双眼叠加比的估计产生影响。目前研究者多采用立体镜来保证单眼测试时双眼均有平衡的亮度输入。类似地,本文实验中对非测试眼输入平均亮度信号以避免双眼间的亮度不平衡对测量带来的影响。

此外,Sabesan等人[9]研究了AO像差矫正对左、右及双眼对比敏感度的影响,并以此分析了像差矫正对双眼叠加作用的影响。他们所用的视觉刺激为4 c/d,8 c/d,16c/d及24 c/d的正弦光栅,左右眼视刺激平均亮度均为10 cd/m2。Sabesan等人发现除了当信号频率为24 c/d时AO矫正使得双眼叠加比显著性降低外,而对于其他信号频率双眼叠加比在AO矫正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这与本文的结果是一致的。由于本文并未进行如24 c/d及以上信号频率的测试,所以无法对高频信号的结果作出比较。然而,通过综合Sabesan等人和本文的结果发现在明视觉范围区域内,中低频信号(216 c/d)的双眼叠加作用所受到的像差的影响很小。然而,在中光视觉情况下,双眼叠加比在AO矫正后平均降低了10%,但是矫正前后的双眼叠加比在各个频率上均无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本文的样本数量较少有关。特别地,低亮度下16 c/d处的双眼叠加比均值(AO矫正和非矫正)相对于高亮度提高了近15%,而2 c/d和8 c/d下则几乎不随亮度变化。此外,研究发现[18,19,20]双眼叠加比(对于视锐度)是随着对比度的降低,偏心度的升高和离焦的增大而增加的。视锐度与高频信号的分辨能力是有关的。在高信号强度的情况下,神经响应的饱和可能限制了双眼信号的叠加作用。因此,在较高亮度下像差对双眼叠加作用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在相对较低亮度下像差的影响可能有所增强。

除了两眼的绝对像差之外,眼间像差差异对双眼叠加作用也存在一定的影响。例如,人眼进行屈光手术(如LASIK、PRK等)之后会引入一定量的高阶像差。Jiménez等人[21]对LASIK手术后的单眼和双眼视功能进行了评价,发现双眼对比敏感度和视觉失调指数比单眼视觉情形下衰退更为严重,说明术后双眼功能较单眼恶化严重。2008年,Jiménez等人[22]发现双眼高阶像差差异与双眼对比敏感度和最大视差之间微弱的相关性。由于本文中志愿者均为健康的青年个体,无眼科手术史且无显著的眼间差异,这也可能是AO像差矫正对双眼叠加作用影响不明显的原因之一。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AO矫正提高了或是降低了双眼叠加作用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而AO矫正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双眼视功能才是更为吸引人的问题所在。虽然本实验中所应用的实时动态AO像差矫正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对比敏感度,但在诸如角膜接触镜、屈光手术等临床应用中,医生(或患者)更为关心哪些类型的像差(或者眼间像差差异)对双眼视功能影响程度最高。志愿者的像差数据表明某些个体左、右眼高阶像差中同时存在某一主导组分[23]。如果这一像差组分对双眼视觉功能的影响也占主导作用的话,那么对其进行个性化的矫正是一种较为经济的方式。

4 结论

双眼作用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8月至2011年9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进行LASIK手术的近视屈光参差患者30例 (54眼) , 男性9例 (16眼) , 女性21例 (38眼) , 年龄18~36岁, 平均 (27.5±8.45) 岁。均排除了全身的器质性病变, 无屈光间质的浑浊及手术禁忌证;单眼或双眼近视, 且两眼屈光参差值 (按等效球镜计算:即近视屈光度+1/2散光度) ≥2.50D;屈光度稳定2年以上, 停戴角膜接触镜2周以上。并行LASIK手术, 随访12~24个月, 平均 (13±2.4) 个月。

1.2 方法

1.2.1 检查项目及方法

常规检查包括手术前后裸眼视力、近视力、电脑验光、散瞳验光、综合验光仪验光、角膜前后表面地形图 (ORBSCANⅡ) 、非接触眼压、超声角膜测厚、裂隙灯眼前节检查、眼底C/D比值及周边视网膜检查等。此外还进行双眼视功能检查, 由同一检查者用长春型同视机检查患者手术前后的三级视觉功能。

1.2.2 测量值定量标准[8,9]

Ⅰ级同时视:正常范围-3°~+3°, 超出此范围为异常;Ⅱ级融合范围:正常值等于或超出-4°~+15°范围, 异常者小于此范围;Ⅲ级立体视:结果为“有”或“无”。

1.2.3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国博士伦217-Z100型准分子激光机进行激光切削, 保留角膜总厚度410µm以上, 光区直径为5.8~6.0mm。角膜瓣制作采用法国MoriaⅡ型90型角膜板层刀。基质切削完毕后, 林格氏液彻底冲洗角膜层间, 复位角膜瓣。

1.2.4 术后处理

术后第1周典必殊滴眼液滴眼, 每日4次, 第2周起改用0.1%氟米龙滴眼液滴眼, 每日4次, 每一周递减1次, 共5周。特殊病例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

分别于术后第1天、1周、4周、3个月及1年复查, 于术后第1周检查视功能, 发现异常者, 均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 直至正常为止。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 双眼视功能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视力

30例患者中, 共54只术眼 (24例双眼, 6例单眼) 。术后1周复查时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明显提高, 但是屈光度较高眼的裸眼视力与度数低着相差2行以上者有19例 (63.33%) , 相差1行者有6例 (20%) ;经1~2周双眼视功能训练后, 于术后1个月复查, 双眼裸眼视力相差2以上者有2例 (6.67%) , 相差1行者4例 (13.33%) 均较前有所提高, P=0.0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

2.2 双眼视功能

屈光参差患者手术前、后存在同时视、融合、远立体视正常者分别为22例、28例, 6例、28例, 3例、19例;所有患者术后经过1~2周双眼视功能训练后同时视、融合、远立体视者分别为30例、30例、22例, 较术前大幅度提升, P=0.018, 差异显著 (表2) 。

3 讨论

屈光参差是指两眼屈光状态在性质或程度上有一定的差别。它不仅可造成裸眼视力的下降, 而且当两眼屈光差别较大时, 由于双眼物象大小及清晰度不等, 影响屈光参差患者双眼融合功能和立体视觉得建立, 严重者引起弱视[10]。对于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 因其屈光度高的眼近距离仍然可以得到清晰的像, 不致于完全废用, 而且近视性屈光参差发生的年龄相对较晚, 患者往往用正视眼或屈光度低的一侧眼看远, 用屈光度高的眼看近, 形成交替注视, 降低了弱视的产生。

注:P=0.03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注:P=0.01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LASIK手术的原理是运用准分子激光通过对眼角膜基质层进行精确的切削, 减少其屈光度。它直接改变角膜的屈光力, 引起的物象改变作用极小, 且光的传导路径中不需要经过多余的屈光介质 (如光学镜片等) , 避免了光学像差。至视网膜物象差异极小, 较符合眼的生理状态。因而将其运用屈光参差近视患者的矫正, 术后不但可以提高较好的裸眼视力, 而且能改善明显的双眼影像大小不等的问题, 使融合功能加强, 进而有效的改善视功能[11]。在本组患者中, 我们发现尽管通过LASIK手术治疗后减少了双眼之间的屈光度的差异, 提高了术后的裸眼视力, 但仍然有一部分患者双眼的裸眼视力在术后早期出现1~2行以上的差异, 导致轻度的单眼性弱视, 患者视觉质量不满意。为了改善视力较低眼的视力, 我们将弱视治疗中常用的双眼视功能训练运用于术后视力的提高, 以便极早建立双眼视功能, 通过表1和表2的结果显示, 双眼视功能的训练在屈光参差近视患者LASIK术后可较快的提高视力及视功能。

综上所述, 双眼视功能训练在LASI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术后, 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裸眼视力, 并对其双眼视功能的恢复也有促进作用。

摘要:目的 观察双眼视功能训练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屈光参差性近视后的作用。方法 回顾接受LASIK手术的屈光参差 (两眼屈光参差≥2.50D) 患者30例 (54眼) 。应用博士伦217-Z100型准分子激光机行LASIK手术, 随访1224个月, 平均 (13.2±4.3) 个月。手术前后裸眼视力 (UCVA) 、最佳矫正视力 (BSCVA) 以及双眼视功能。结果 术后1周所有患者裸眼视力 (UCVA) 均明显提高, 但屈光度较高眼的裸眼视力与度数低着相差2行以上者有19例 (63.33%) , 相差1行者有6例 (20%) ;经1-2周双眼视功能训练后, 裸眼视力相差2以上者有2例 (6.67%) , 相差1行者4例 (13.33%) 均较前有所提高 (P=0.039) 。手术前、后存在同时视、融合、远立体视正常者分别为22例、28例, 6例、28例, 3例、19例;所有患者术后经过12周双眼视功能训练后同时视、融合、远立体视者分别为30例、30例、22例 (P=0.018) 差异明显。结论 双眼视功能训练在LASI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术后, 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裸眼视力, 并对其双眼视功能的恢复也有促进作用。

双眼作用 篇3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洋面上的灾害性天气系统,平均每年有7、8个登陆我国,是世界上登陆台风最多的国家之一[1],及时准确的预报对于防范和减少台风灾害显得非常重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无论是台风路径还是强度预报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双眼墙台风也有了很多的研究。H o o s e和Colon[2]曾对大西洋飓风Beulah同心双眼结构的形成和消失过程进行过细致的分析。陈联寿、丁一汇[1]和包澄澜[3]等曾指出,在一个环状云墙包围的台风眼内,有时还有一个同心云墙包围的小眼,也就是眼的周围存在两层同心的云墙。这类同心双眼台风不仅在西北太平洋上存在,而且,大西洋的飓风也有这类结构。陈善敏[4]普查了1949~1983年35年的观测资料,发现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强台风中,观测到76个同心双眼台风。Molinari和Vollaro[5]认为涡动角动通量可能与双眼墙的形成有关。Kossin et等[6]在平流动力学框架内,用一个二维正压涡度方程模式研究了双眼墙的正压稳定性问题。

Nong和Emanuel[7]指出,初始扰动的存在是双眼墙形成及眼墙取代过程发生的必要条件。Kuo等[8]在Kossin的基础上将双眼墙的形成理想化为一个小而强的涡旋和一个大而弱的涡旋的交互作用,并得出内涡在整个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张庆红[9]分析了台风Winnie的双眼墙的相互作用,认为低层位涡沿径向分布与内外眼墙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双眼台风眼墙置换的时间比较短,并且只出现在强台风中,因此很难得到完整而连续的关于双眼墙置换过程的观测资料。受这些资料的限制,过去人们对双眼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历史资料的统计和模式计算上,很少通过对双眼墙周围的各种物理量进行分析,寻找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

本文利用TRMM卫星对2003年4月影响我国的双眼台风“鲸鱼”眼壁周围的水粒子三维分布进行分析,试图了解在眼墙置换过程中这些粒子的分布特征以及与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文章第一节为引言,第二节简单介绍所用的资料和“鲸鱼”台风,第三节研究了“鲸鱼”台风在眼墙置换过程中水粒子的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结构分布特征,第四节为潜热的垂直分布特征,第五节为结论和讨论。

2、鲸鱼台风和TRMM资料

“鲸鱼”台风(0302)于2003年4月9日在关岛东南偏东约2000公里的太平洋上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的开阔水域,发展成一个热带低压。它大致向西北偏西移动(见图1),于4月25日早上在日本九州附近变成温带气旋。

图中30853、30859、30874和30884代表TRMM卫星观测到的时刻

本文使用的资料TRMM资料,是由美国宇航局Goddard空间飞行中心数据分发中心DAAC(Distributed Active Archive Center)提供的第5版数据资料。其中TMI的2A12产品含有海平面附近降水量资料和降水云系中水粒子(包括:云水、云冰、可降水、可降冰粒子)三维结构信息,它们的水平分辨率约为7km×5km,资料的每层高度分别为0.5、1.0、1.5、2.0、2.5、3.0、3.5、4.0、5.0、6.0、8.0、10.0、14.0、和18.0km,共14层。

TRMM卫星在2003年4月12~23日共14次探测到鲸鱼台风,它基本包括了0302号鲸鱼台风的大部分生命过程。本文选取了眼墙置换前(30853)、眼墙置换时(30859)、眼墙置换后(30874和30884)共四个时刻的资料(见图2),其中30874时刻台风强度达到了最强,30884时刻台风开始衰减。30853、30859、30874和30884时刻分别对应北京时2003年14日18时51分、15日05时30分、16日04时44分和16日18时35分。

图中30853、30859、30874和30884代表TRMM卫星观测到的时刻,横坐标为时间,每隔6 h标注一次

3、水粒子的三维分布

图3a是云中冰粒子在4个时刻的分布状况。从图上我们看到,云中冰粒子在4个时刻在同一高度呈现出增-增-减分布特征。30853时刻到30874时刻(风眼从单一到双眼再恢复成单眼的过程)垂直方向上的递增和递减率逐渐减小,而到了30884时刻,递增和递减率又开始增大,这说明冰粒子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受眼墙置换的作用很明显。图3b是云中水粒子的垂直分布,和云中冰粒子不同,水粒子在10km以上含量基本为零,与云中冰粒子呈反位相分布。图3c是可降冰水粒子的垂直分布,整体上看和云中冰粒子具有相似的廓线,但是可降冰的大值区相对要低很多,主要集中在5~9km之间,而云中冰粒子主要集中在7~15km。可降冰的值在30874到30884时段下降很快,最大值从0.052g/m3降到0.026g/m3。可降冰的量级远大于云中冰,这说明在冰水粒子相变中,可降冰和可降水的作用更明显。何会中[10]曾指出,云冰和可降冰含量的最大值和降水达到最大高度及平均降水量的最大位置基本一致。图3d是可降水粒子的垂直分布,与其他粒子不同,可降水粒子主要集中在7km以下,并且3km以下的垂直分布变化不大,3~5km处开始骤减至零。

傅云飞等[11]曾指出在台风的中心存在大量的冰、水粒子,这些粒子相变释放潜热产生“暖心”,促使台风发展。台风在30853、30859、30874、30884这四个时刻表现出单眼—双眼—单眼(最强)—单眼变化过程。在这四个时刻云水、云冰、可降水和可降冰四种粒子的含量随着高度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态势。Rao等[12]和Ceil等[13]曾指出热带气旋中液态水和固态水的总量和台风的未来强度有正相关的关系,从图中我们可以很好的看到这点,并且我们还可以看到4种粒子各自的含量在垂直方向上也和台风强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通过30853和30859时刻的对比,云中水、可降水、可降冰三种粒子的含量前后几乎重合,但是云中冰却增加了,这就意味有一部分凝结潜热能量的释放,潜热释放使静力稳定度减小,形成大量“热塔”,促使斜压不稳定增长。一个发展成熟的热带气旋,可能同时在不同方位产生200多个“热塔”[14],对台风的暖心的形成和加强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气旋的发展,这些凝结释放的热量成为眼墙合并重组的能量来源之一,而且为置换后台风得到进一步加强提供了可能。Rodgers等[15],Olson等[16]利用ssm/i对飓风“opal”的潜热研究表明,飓风中的潜热在开始加强和衰亡期间存在循环现象。但从云中冰含量的增加我们可以看出,双眼台风在加强和衰亡期间并不是这种简单的循环过程。

台风的中层加热主要来源于水汽上升过程的凝结潜热释放和对流层高层水凝物和冰晶粒子的形成[1,2,3,4,5,6,7]。云中冰廓线表明在整个置换过程中,云中冰的极大值基本位于10km的高度,这一高度向上冰粒子含量缓慢递减,向下则迅速减少,并且这种现象在台风强度达到最大时尤为明显,在30874时刻,极大值向上7km里仅减少了0.004g/m3,而向下2km里却减少了0.005g/m3,在6km以下基本上不存在冰粒子。可降水、可降冰、云中冰的最大值在四个时刻基本维持在各自的同一高度上,而云中水则出现先抬升后回落的现象。这可能和眼墙置换后,台风得到加强,加热中心位置的上抬有关,造成冰水粒子之间的转化高度也向上抬升,当强度减弱后,加热中心也开始回落。总体上看,在眼墙置换过程中,水粒子含量远大于冰粒子的含量,冰水粒子呈反比分布。云中冰和可降冰、云中水和可降水的含量成正比,云中水和云中冰的含量相对稳定,而可降水和可降冰的变化量则相当大。

台风云系中的液态水和固态水的分布和总量跟台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从同一时刻四种粒子的水平分布散点图中,我们看到,4种粒子的含量总体上可降水>可降冰>云中水>云中冰,并且云中冰粒子远远小于可降水粒子,这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也相一致,这是由于台风中水粒子始终处于剧烈相变的缘故。在30853、30874和30884图上,可降水和可降冰粒子的含量差在距台风中心30-90km处较大且相对稳定,而在8-30km和80km之外则比较小,而在眼墙置换时刻30859却是随台风中心距离增大而减小,这表明,眼墙置换过程中内眼墙的水粒子相变远较于外眼墙活跃。这些粒子在之后的相变过程中,开始大量吸收周围的热量,减弱了内眼墙的一部分能量支撑,水粒子凝结减少,垂直运动减弱,眼壁附近的切向风速开始减弱,内眼墙开始向外分散,同时外眼墙开始加强,直至内外眼墙合并,恢复成单眼墙状态,此时台风达到了最强(3 0 8 7 4),同时也完成了一次水粒子径向上的重新分布。

4、潜热的垂直分布

Syono和Yamasaki[18]曾指出,释放潜热的垂直分布是决定热带气旋发展和特征的重要因子,尤其对台风的增长速率和台风中的热力结构影响更大。凝结潜热释放是台风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结合水粒子的分布,我们可以很好的理解水粒子之间相变的影响。

对应水粒子随时间变化的水平分布,潜热的水平散点图(图5)上,我们也可以看到,30853时刻,在50km和80km处存在2个潜热的极大值区,这两个区域也是台风垂直运动的极值区,相比较水粒子分布,潜热散点在22km和60km能看到2个低谷区。在90km之后,潜热值也基本很少。到了30859时刻,此时台风开始进入眼墙置换时刻,水粒子开始大量增加,相变也开始变的活跃,潜热释放增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原来低值区增加很多,并且整体上潜热分布开始显得比较均匀,原来50km的极大值区迅速降低,这和眼墙置换过程中水粒子的再分布有密切的联系。而原来的次极大值80km处,潜热值变化很少,这也和水粒子的分布和变化相互对应。到了30874时刻,台风强度达到最强,30km以内的潜热继续增加,此时内区的潜热值达到最大。除了在30km处略有下降外,潜热分布整体上更加均匀。到了30884时刻,在水平分布形状上与30853时刻相似,只是潜热值整体上迅速下降,并且远低于30853时刻。

5、结论和讨论

利用TRMM卫星的高分辨率2A12资料,详细分析了鲸鱼台风眼墙置换过程中水粒子分布特征,分析结果如下:

(1)鲸鱼台风眼墙置换的发生发展与水粒子的三维分布密切相关。

(2)垂直方向上:4种水粒子(云中水粒子、云中冰粒子、可降水粒子和可降冰粒子)以可降水和可降冰粒子的垂直分布对眼墙置换的影响最为重要。在双眼台风置换过程中,四种粒子都呈现随着高度先增加后减少的态势。云中冰和云中水、可降冰和可降水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而随着高度变化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并且各自的含量在垂直方向上和台风强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飓风中的潜热在开始加强和衰亡期间存在循环现象,但从云中冰含量的增加我们可以看出,双眼台风在加强和衰亡期间并不是这种简单的循环过程。

(3)水平方向上:4种粒子的含量总体上可降水>可降冰>云中水>云中冰,并且云中冰粒子远远小于可降水粒子。眼墙置换过程中内眼墙的水粒子相变远较于外眼墙活跃。

(4)通过潜热值和水粒子的垂直分布对比,两者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

双眼作用 篇4

近日, 美国《财富》杂志公布了由其评选出的2013年“世界500强”名单, 中国大陆地区有16家公司新上榜, 加上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企业共95家中国企业上榜, 仅次于美国。但在中国企业横扫财富500强榜单的背后, 却隐藏着两大尴尬:一是股市的投资者对于上榜企业并不买账, 个别上榜企业甚至沦为“垃圾股”;二是上榜国内企业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品牌, 在国际权威的“全球最佳品牌100强”榜单上, 中国大陆地区至今还没有一个品牌上榜。

财富500强榜单的计算标准其实非常简单, 就是以企业的当年营业额来排名, 用营业额排名的方式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 就是掩盖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真实的竞争力。而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说, 企业是否长期稳定盈利是评判其投资价值的最核心的标准, 如果企业空有规模而没有盈利, 或者缺乏稳定的盈利前景, 那么企业对投资者就很难有吸引力。

仔细分析上榜的中国内地企业名单, 不难发现, 由于上榜企业目前主要分布在钢铁、汽车、资源、化工、金融等领域, 而来自于服务业、快速消费品行业的非常少。这与过去十年中国GDP的增长模式高度一致, 但其弊端也非常明显, 即企业发展上的“三重三轻”:重市场轻内控, 重规模轻效益, 重业绩轻创新。这一局面导致了我国的上榜企业虽有规模, 在资本市场却缺乏吸引力, 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

当然, 通过行业重组、企业并购、削减产能等方式, 加上经济周期的回暖, 上榜企业的盈利能力问题或许较快解决, 甚至在景气的经济环境下, 企业赚的钱还会更多。但让人更加忧虑的是, 中国上榜企业的致命问题还在于, 虽然在规模上已经是全球500强, 但从品牌的全球影响力来说, 远远达不到海外同类企业的水平。

有一个榜单非常能够说明这个问题, 即每年由Interbrand发布的“全球最佳品牌100强”榜单, 这个榜单主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品牌产品或服务的财务表现;品牌在影响消费者选择方面扮演的角色;品牌在控制溢价或公司安全盈利方面的实力。

简单地理解, 这个榜单是一个企业的全球营销力、渗透力、影响力的体现, 更是企业背后的国家“软实力”的直接体现。

以2012年榜单为例, 前十名公司分别为可口可乐、苹果、IBM、谷歌、微软、通用电气、麦当劳、英特尔、三星、丰田, 其中可口可乐长期霸占品牌榜头名, 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高达780亿美元。

从2008年至2012年连续5年的全球品牌100强榜单上, 中国大陆地区没有一个品牌能够上榜, 为何85家所谓的“世界500强”企业却无法催生一个全球百强品牌, 这恐怕是中国经济界人士和企业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客观来看, 过去一二十年的财富500强榜单, 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国经济“硬实力”的参照系。现在, 是时候淡化世界500强情结了, 因为我们的企业规模已经够大, 但缺的是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双眼作用 篇5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 多媒体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对视听教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4]。依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 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影视语言, 制作能充分表现教学内容的电子视听软件, 向学生传递高效、清晰的教学信息成为双眼视功能训练教学的迫切需要。制作者通过拍摄训练仪器的结构, 制作数字化模拟图像和详细描述训练操作, 对比和总结各训练仪器的差别, 收集相应临床典型病例, 生动体现双眼视训练设备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要领, 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双眼视异常处理的基本训练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1 分镜头脚本编写

分镜头脚本是视听教材的核心, 是拍摄的蓝本, 也是编辑、配音的主要依据。首先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双眼视觉学》中有关双眼视功能训练的内容, 结合临床实际, 整理出条理清晰的9种操作方法。结合教学大纲要求, 列出提纲, 搭建整个视听教材框架, 由本专业医师判断其合理性并进行修改, 罗列各个镜头所对应拍摄画面和制作特技效果以及分镜头的时间与字幕。

2 镜头采集与剪辑

大量的录像资料采集和图片收集是制作视听教材的重要环节。采用Sony DSR570 WSP摄像机拍摄相关视频, 包括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的录像资料以及在家进行自主训练的录像资料。拍摄前, 经反复试验找到最合适的角度、距离等拍摄条件。拍摄过程中, 邀请专业医师按步骤进行规范操作。然后利用Sony DSR-45、DSR-30编辑机, OPTIBASE专业视频压缩卡和非线性编辑HP XW4100+Matrox LX MAX对视频进行编辑。用Presonus Firebox声音采集设备对声音进行采集, 要求配音者咬字清楚, 解说流畅正确, 使用Windows附件录制音频文件, 并对录制的音频进行优化, 采用Cool Edit改变视频文件的声音, 采用Avid Media Composer将视频文件进行初步剪辑。使用Total Video Converter将准备好的视频文件进行格式转化, 嵌入视听教材, 以便学生在使用课件时能直接链接观看相应的操作视频和动画模拟。

3 动画制作

由于视光学存在内容抽象的特点, 所以动画演示在视光学教学中的使用尤为广泛[5]。在双眼视功能训练中有许多抽象的光学原理, 用动画加以演示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方式。通过前期学习相关计算机专业知识, 讨论确定动画制作的背景、结构分布、内容等细节, 并制定整体制作规划。在反复筛选确定最适合制作动画的图片后, 通过Micromedia Flash 8.0软件制作相关动画。在效果预览中不断找出不足并及时改进。动画演示内容主要包括双眼视功能训练的原理、训练器材与方法等, 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直观, 易为学生所接受。

4 后期制作

在各种素材收集完成后, 有针对性地对视频进行后期加工, 包括视频的衔接、准确的配音、镜头的过渡等细节。画面连接要保持自然流畅, 画质要清晰, 无跳跃感, 保证视频中声音与画面的同步性。基于flash软件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上的独特优势 (如矢量动画、交互式多媒体集成、可以打包成可执行文件等优点) , 采用Macromedia flash 8与XML文件相结合的方式制作一款软件, 使该视听教材能够更方便使用, 而且操作简单, 与使用者有更好的互动性, 以满足学生自学需要。

5 总结与注意事项

制作医学视听教材, 需要制作人员对相关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 确保视听教材更好地用于医学教育。同时, 制作团队的合作也十分重要, 视听教材制作需要团队人员的共同参与, 准确把握整体思路, 使制作过程事半功倍。

6 应用

该视听教材已经应用于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班——“斜视弱视、双眼视诊疗新进展”, “视光学理论与技能”强化培训班———双眼视功能训练课, 视光进修项目等多个教学项目中, 并在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技术三年制、眼视光学本科五年制、眼视光学七年制和研究生双眼视功能训练教学中得到了使用, 获到学生和专家的好评, 对视光学教学手段改进, 培养视光学人才以及继续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摘要:《双眼视功能训练》医学视听教材由卫生部科教司监制。本文对《双眼视功能训练》视听教材的编制过程进行描述和总结, 包括分镜头脚本编写、镜头采集和编辑、动画制作、后期制作等方面, 为众多课件制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双眼视功能训练》,视听教材,制作

参考文献

[1]王光霁.双眼视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高文红, 曾江涛.双眼视功能训练在弱视治疗中的作用[J].眼视光学杂志, 2000, 2 (2) :90-91.

[3]郭燕, 王平, 漆争艳, 等.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疗效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 2013, 13 (7) :1338-1340.

[4]初万江, 白灿明, 许友松, 等.医学视听教材制作及应用的新趋势[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30 (12) :126-129.

不对称双眼皮整形修复术临床分析 篇6

1 资 料 和 方 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 -2014年7月所接收治疗的70例不对称双眼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5例。本次实验研究已经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和患者家属都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2岁 -38岁,平均年龄为(29.6±3.5)岁,其中,双眼皮不对称有27例,单侧肿眼泡有8例。观察组 患者年龄 为20岁 -37岁, 平均年龄 为(30.6±2.7)岁,其中,双眼皮不对称有22例,单侧肿眼泡有1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性临床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 > 0.05),因此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整形修复治疗方法,进行单纯切开或埋线重睑成形术。对患者进行麻醉后,于手术切口下将眼轮匝肌切除,再将眶隔疝出脂肪切除,术后进行缝合。

观察组患者采取小切口手术切除多余眶隔脂肪和少部分眼轮匝肌,再采用微创重睑术整形修复患者的不对称双眼皮。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具体操作如下,患者整形修复手术前,对患者面颊进行常规消毒,采用2ml为12% 的利多卡因和3滴1% 的肾上腺素,沿着患者重睑线从外侧向内侧进行皮下麻醉,如果患者还要进行切除多余眶隔脂肪,还要麻醉眶隔脂肪部位[1]。依据患者的脸型和眼形设计重睑线,在患者瞳孔正下方、重睑线下距内眦角5mm、外眦角内侧5mm处进行定点。设计成平行形状,由内到外重睑宽度为5mm、6mm、6mm,在这3点标记长5mm切口,依据标记,利用手术刀切开患者的皮肤到眼轮匝肌部位,切好以后,将患者眼轮匝肌提起来,将之切除,再次观察患者双眼对称与否,患者的双眼皮如果还不对称,再次将眼轮匝肌切除,直到双眼对称为止。如果手术中患者出血,采用纱布压迫止血。手术中,将眼眶隔膜利用微型血管钳剥开,将多余的眶隔脂肪游离出来,将之切除,保留眶隔脂肪膜,进行复位。再次上患者睁开眼睛,双眼皮对称就可以进行缝扎和埋线,如果还不对称,继续切除眼轮匝肌[2]。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资料均采用SPSS12.0数据统计处理,计数数据资料采用卡方进行检验P < 0.05,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进行整形修复手术后,观察组35例患者双眼皮不对称整形修复后,有34例双眼皮可以对称,有效率为97.1%。对照组35例患者双眼皮不对称整形修复后,有28例双眼皮可以对称,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患者双眼皮不对称整形修复术后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 论

将患者不对称的重睑修复变成对称重睑,对人体上睑皮肤和皮下组织结构通过手术方法进行改变就是重睑手术,将患者单眼睑修复为双眼睑。常规的重睑手术方法有很多,最基本的有两种,切开重睑成形法和埋线重睑成形法。埋线重睑成形法操作简单,手术后恢复快[3],手术创伤低,一般应用于上睑皮肤比较薄的单睑成形术,但是后期超过一年的时间,患者的重睑就会消失[4]。但是采取小切口手术切除多余眶隔脂肪和少部分眼轮匝肌,再采用微创重睑术整形修复患者的不对称双眼皮,不仅可以整形修复不对称的双眼皮,还可以治疗“肿泡眼”还可以对不对称双眼皮进行整形修复。

必须要注意的是,手术中埋线,必须要确定每一次进针都挂住眼睑板,不可以穿透眼睑板,切口缝合结扎以后,如果不满意,要剪除缝线,重新调整深层组织的缝挂组织量和缝挂位置,直到满意为止[5]。

采用小切口切除多余的眶隔脂肪和部分眼轮匝肌,再采用部分埋线的微创重睑术,通过上述的数据表格显示,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整形修复手术临床效果差异显著,并且,手术后患者恢复快,

双眼作用 篇7

谎言1:“我很有钱”

真相:借高利贷完成GP

很多刚成立的基金公司都处在创业阶段, 难免会夸大融资规模。就像创业者普遍会夸大融资额一样, 这也就是说, VC夸大自己基金的融资额其实是行内的潜规则。

一位风险投资人曾描述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有创业者被高利贷人士追债, 创业者说他们没有借过高利贷, 后来追债人表示是他们的投资人借了高利贷。由此可见, 很多风险投资人急功近利, 为了忽悠有限合伙人 (LP) 投资进入他们普通合伙人 (GP) 的基金, 不惜借高利贷完成自己的GP投入基金的份额, 这样做其他LP才会汇款到账。

谎言2:“我肯定会投”

真相:骗取计划书

这种谎言往往也会出自刚成立不久的基金公司。当LP的钱还没融到时, 他们要假装成一个像模像样的基金公司, 打着学习项目的幌子招揽商业计划书, 实际上是在浪费创业者充满激情的推介。

创业者应该聘请口碑好的财务顾问、法律顾问、财经公关公司、金融咨询机构等获得联系投资人的渠道, 一定小心不要受骗上当。曾经有创业者花2万元买了一个天使投资人的手机号码, 类似这样的事件是让人哭笑不得的。

谎言3:“所有要求都能满足”

真相:满足需求要另收费

投资行业鱼龙混杂, 如果明码标价收费合理, 这是很正常的。但是目前的市场上有一些害群之马, 用欺骗的方式收取费用, 比如承诺可以融资打包上市。最让人不解的是, 很多创业者明知道会上当受骗, 但还是情愿孤注一掷, 真正受骗上当后又不肯接受现实。

目前的问题是, 很多创业者都愿听阿谀奉承和冠冕堂皇的谎言, 很多人并不知道融资和上市的艰难, 不了解自己的短处, 这就非常容易受骗上当。

谎言4:“我能帮你获得政策园区支持”

真相:仅是宣传噱头

不可否认, 天使投资圈有很多假天使。很多VC和PE的投资人可能曾经帮助过一些创业者, 投过点儿钱, 获得不小的回报, 就到处和别人吹自己是很牛的早期投资人, 利用新媒体大肆宣传自己, 称自己获取过很多当地政府园区和中央扶持创业创新的投资, 帮助过当地贫困的创业者, 为政府提高当地的人均GDP。

但实际上, 上述的言论多为谎言。著名天使投资人唐涛就戳穿了这些说法, PE和大型VC可能有5亿至10亿美元的基金, 可能他们会花95%的时间和99.5%的金额去投成熟、大型和Pre-IPO项目, 但就是那一点点的爱好投资并不代表他是一位专业的天使投资人。创业者还是应该擦亮双眼。

谎言5:“看看马云, 你能和他一样成功”

真相:不切实际地吹捧投资者

有些伪天使投资人经常提供极度罕见的素材和极度罕见的案例给媒体进行吹捧, 让愚昧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浮躁。创业者应小心这种不切实际的恭维, 以免上当受骗。

另外, 成功的天使投资往往被媒体吹得神乎其神, 刚刚开始做天使投资的人也一定要小心同行之间的这种谎言。越早期投资风险就越大, 不懂不熟的早期项目尽量不要投, 这是成熟的天使投资人给新入行者的忠告。

期待真正的天使时代早日到来

当前的中国天使投资, 呈现蜂拥而上之势。行业里流行“PEVC化、VC天使化、天使孵化器化”的说法, 股权投资产业链呈现前移的特征。除此之外, 一些以天使投资为名的个人或机构迅速规模化。典型的代表是1985年出生的苏禹烈, 从不足百万元起步, 资本规模每年增加近十倍。“国内一般是两种投资人。一种来自天堂, 借用大的平台直接做投资, 比如沈南鹏、熊晓鸽;一种来自地狱, 成功的创业者华丽转身做投资, 比如马云。而青阳属于第三种, 我们是在创一种投资行业, 介于天堂和地狱之间, 我们是在人间。”在定位青阳天使投资基金时, 苏禹烈这样表示。

天使投资机构化运营的背后反映的是各路资金在寻求出路。天使投资被认为是可以赚大钱的, 资金流入非常快。其实, 天使投资的意义不仅如此, 一方面它拉动社会经济;另一方面它推动社会创新, 激发社会活力。不管是政策上的引导, 还是产业投资的生态产业链完整、资本市场的良好退出渠道等, 这些要素在中国都还处于探索和萌芽阶段。

上一篇:变电运行故障及排除下一篇:网络业务监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