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语文职业教育

2024-05-01

中专语文职业教育(精选十篇)

中专语文职业教育 篇1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实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 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从教学内容入手, 披文入情, 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体察作者情感, 获得真正的审美体验。我认为最主要是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教材中情感因素。一部好的教材, 应该在向学生提供知识信息的同时, 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人生之美等等。在文学作品的选择上, 要让中专生学习到具有时代性和富有文化内涵的优秀作品, 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真正的对话和交流, 引导学生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与意蕴, 培养学生积极积累文学语言的热情。而古今中外名篇精粹都是作者情感的喷涌结晶, 在教学中要注意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的情感脉搏, 挖掘文章蕴藏的思想感情, 使学生在学习中身临其境, 如沐春风, 达到忘我的境界。这就要求教师要广采博览, 力求了解作者的方方面面, 了解创作的背景, 从而更深层次地把握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文学作品主要是抒情言志,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理”, 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途径。如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一文, 用朴实平淡的语言, 抒发了“母爱如海”, “母爱是师”的感念。文章真切诚挚催人泪下, 怎能不让学生在感动中有所悟呢?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 认识到情寓于“理”中, 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扩大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 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 使性情得到陶冶, 灵魂得到净化, 从而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 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 获得哲理美的享受。

二、在教学方法上渗透和体现情感教育:

首先, 教师要经验语言去打动和感人学生。许多研究表明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活跃的因素。对于学生来说, 教师的情感感人力不仅是一种间接的无形的情感情境, 而且也是一种培养学生情感的心理力量。教师除了要学会正确控制自己的情感外, 还应学会以正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情感感染就是以情动情, 教师教学, 就要选择和调整好自己的语气和语调, 恰如其分的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直接传递给学生, 感染学生, 引起他们相应的情绪体验, 使他们爱教师所爱, 憎教师所憎,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我教《荷塘月色》, 一开始就给学生描绘一幅“月夜图”, 创设了一个“遍地月华清辉”的特定美境, 把学生导入到一片融融的月色之中。当夜色降临的时候, 一轮皓月跃出, 山山水水、一景一物, 宛如镀上一层白银, 笼上一层轻纱, 显得那么恬静, 那么柔和, 神秘而富有诗情画意。荷塘月色是美妙温馨的, 这样的美景当然能给人以喜悦。荷叶是“亭亭的舞女的裙”;花是“袅娜地开着的”, 也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花清香如“歌声”;光与影似“名曲”。而在这优雅、宁静的环境中, 作者的喜悦也是淡淡的, 没有欣喜若狂。

其次, 通过有表情的朗读, 引导学生领悟情感美。

朗读, 必须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把课文中无法用文字体现的情感变化读出来, 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言语, 以声传情, 从而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和深层含意, 用有声的语言, 把作者描绘的形象, 画面再现出来, 朗读要有景有情, 有声有色, 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观其人, 陶醉于作品的意境之中, 充分体验到课文中的情感, 引起感情上的强烈共鸣。在诵读中理解, 感悟, 做到“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第三、教师要在媒体运用中,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文学作品是通过描绘生动的形象和景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反映思想的。因此, 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让画面逼真的展现在学生让意境在他们心中产生, 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 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因此, 我们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运用视听、电脑、音像等媒体辅助教学, 不但能吸引学生眼球还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 可让学生观看视频资料, 不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 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影视与文学两种艺术形式进行比较, 增加认识。

总之, 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铸造美好心灵, 陶冶高尚情操。我们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积极运用情感的语言, 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从而强化学生的情感, 塑造学生的灵魂。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 使之“豁人耳目”;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使之“沁人心脾”;让学生读书明理, 不但“知之”, 而且“好之, 乐之。”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大纲》 (试行) 。

职业中专高一语文作文 篇2

他眼里满是怒火,在他的心中充斥着对家庭的埋怨和厌恶。他快速地往前走,不想让父母找到他。太阳落下来,太阳并不温和,它充满了夏日烈阳的毒辣。找到了一个并没有多少行人的小巷中,坐在一个角落的亭子中静静坐着。我不知如何是好,因为做这一切的“他”是我自己。

夜幕逐渐降临,繁星高挂在天空之中,一轮金黄圆月嵌在空中,周围立着几棵枯树,路上的枯叶被风吹散,吹进了我的心坎中。路上行人,来来往往,是父母牵涉自己的小孩去购物,也许是去看灯会。此时坐在角落的我显得多么孤苦无助。父母的打骂声一直回响在耳边,身上的淤青和手上的疤痕不断刺痛心扉,将我层层剥落。

不久,在路的另一边,传来了一声回声,我听到了父亲的声音,声音沉重而沙哑,还带着金属碰撞的声音。看着他焦急的背影,我悄悄地躲了起来。父亲脸上的皱纹似乎变得更多了,他为了找我,竟没有注意脚下的路,摔倒在地上。一个刚强得能够顶天立地的男人跌倒在地上。他艰难地从地上爬起,轻轻呼了口气,用手拍了拍裤子上的尘土,继续拖着疼痛的腿脚向前一步一步迈进。角落中的我看到因为长时间找不到孩子的他在发疯似的挠着头,眼里布满了死灰,空洞无神。

躲在背后的我猛然发现父亲已经不再年轻,像是饱受岁月侵蚀的朽木般苍老。他脸上早已失去了曾经的执着刚毅。我从来没想到那个如此高大如巨人一般的人也会有如此软弱的一面,眼泪如泉水喷涌而出,打湿了我的衣领。想起昔日那温暖的肩膀,那一个为自己默默奉献的人,悔恨的泪水早已流干。我不能因为自己是父亲更加苍老,擦去眼角的泪痕,我跑去对父亲说了声抱歉。

回到家中的我,看到餐桌上为我精心准备的饭菜、早已被整理好的书包和床铺,心里很不是滋味。再抬头看着天空中那轮月亮时,更多了份自责。以前父亲脾气并不好,但却因为这一次,父亲改变了很多,想到他如此地温和,我的枕头再一次被泪水打湿。这个晚上,我睡得十分温暖舒适。

我很想给父亲一个大大的拥抱,感谢他带给我的温暖和幸福,如冬日骄阳般,融化我心中的积雪,给眼前一片昏暗的我带来光明。

中专语文教学应加强文学教育 篇3

关键词:中专语文;文学教育;语文教学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了“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性质和地位做了“两性”的明确界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中等职业教育急功近利的社会浮躁心理的挤压下,似乎“工具性”已成为中专语文教学的唯一标志,中专语文侧重于对文字基础、应用文写作等方面的教学,忽视了“人文性”,语文课成了为中专学校专业基础课服务的一门辅助性学科,语文教学成了工厂流水线上操作的工具。

一、加强文学教育的必要性

1.文学教育是心灵教育

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些身兼语文教育专家的作家诸如叶圣陶、夏丏尊等老先生,还有朱光潜等美学家、教育家,都身体力行地提倡文学教育。鲁迅更是一位以文学为己任的改造国民精神的伟大先行者。优秀的文学作品能陶冶学生的心灵,文学经典的美妙之处,在于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欲望。从写人记事到写景状物,从小说散文到诗词歌赋,学生从各种不同题材的文章主题中看到了真善美与假恶丑。

2.文学教育是情感教育

情感是文学的本质。文学教育自身就具备独特而强大的情感功能,能从根本上提升情感力。以中专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章为例:《好雪片片》,通过一个卖奖券的流浪老人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具有“人的好本质”的弱势群体中的一员,让人备感温暖;《我的母亲》和《卖白菜》分别刻画了两位不同时代的母亲,字里行间浸透了浓浓的亲情;写景状物单元《我的空中楼阁》等文章激发了学生亲近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加强文学教育的手段

1.挖掘教材,发挥文学教育的形象感染作用

中专语文教材所编选的课文,比较具有文学特色,基本上属于文学范畴。各类文学作品,既给人以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又精细、含蓄、凝练,蕴涵不尽的思想内容。如果文学教育起到好的作用,掌握住形象教育的特点,做到以情感人,以文感人,就会使学生的思想情操受到熏陶。

作为语文教师,重要的是在于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如果教师对教材领会不深,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只在方法上转来转去,那是很难抓到精要之处的。抓住了文学特色,寓教于文,寓教于趣,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有味道,就会有声有色。语文课有了语文味道,学生就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文学是形象的东西,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学习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生活的兴趣,就必须倾注于感情,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受到文学的熏陶,在心灵中激起浪花,从而影响他们的智慧、情感、意志、思想、道德和信念。抓住了文学特点,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挖掘就深,能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教学才会有深度和新意。也只有对文章仔细咀嚼、认真鉴赏,充分发挥艺术形象的感染力,才能使学生从语文课中学到一些文采,受到启迪,增强文学素养,受到艺术的熏陶。

2.旁征博引,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文学知识

语文教学有很大的综合性,必要的文学知识能使学生增强理性认识,有助于掌握知识规律。中专语文教材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种文学体裁。如果学生在学习期间,对文学知识掌握得很少,所学的知识也将是很肤浅的。例如,学生只知道在中专语文课上学过《诗经》《劝学》《拿来主义》《项链》等等,而对诗词古文的知识却知之甚少,对鲁迅和现代作家、作品所知寥寥,不知道莫泊桑是哪国人等等,那实在是一大憾事。在诗词歌赋及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识记该体裁所涉及的文学常识,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小说、议论文等现代文体裁中,适当地给学生介绍一些文学常识,便于他们接触、了解国外的文学、社会、历史、现状,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如,我在讲授小说《项链》的时候,给学生介绍了作者莫泊桑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以及其他的代表作,从而使学生了解到莫泊桑作品所独具的讽刺意味,作家之所以能在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来,是因为19世纪80年代,法国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沦丧,人们唯利是图、骄奢淫逸,追求享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人与人之间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通过文学常识教学,学生对国外的历史及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新版中专语文教材,所选课文都是阅读典范,教学不能局限于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表达技巧,更应了解文章所涉及的历史、社会、现状,了解国外文化的背景,区别中外文学的差异,辨证地、多角度地看待外国的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3.延伸拓展,鼓励学生汲取名著的精神食粮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和“高中热”的现象,中专学生生源素质下降,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文化知识匮乏,他们对很多事情不闻不问、没有任何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萎靡不振、精神世界空虚。而他们到中专就读的这几年,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中专学校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很多学生家长甚至一些专业课教师,认为读名著是看“闲书”,与其把这个时间用在看“闲书”上,还不如让孩子在实践技能上多下些工夫。殊不知,正是文学名著这些“闲书”,为他们填补了精神世界的空白,養成了终身的读书习惯起到了几乎决定性的“中介”作用。文学名著中带给人们的精神食粮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在这样的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这样一个迷茫与喧嚣的社会,生活在夹缝中的青少年,他们需要怎样的精神食粮?读名著!经典的名著不仅能抚慰他们躁动的心灵,引领他们找到自我,还能陶冶他们的性情。中专生是国家未来的中、高级技术人才,他们不仅要学习专业技术知识,还要学会如何为人处事,承担社会责任,要做到这些,就需要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而读名著、读有益的书是必不可少的。

在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几乎都会设计“延伸拓展”这个环节,即根据当堂课相关的课文题材和文章作者情况,列举出一些形式和内容上比较接近的或者是同类作家的文学名著,并选取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给学生做简要介绍。同时我也借此机会提醒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多读名著,汲取名著的精神食粮,为今后的人生之路奠定基础。

普及中专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刻不容缓,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常抓不懈,铸造新的中华民族之魂!

参考文献:

[1]刘春生.职业教育学[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12).

[2]桑永海.文学教育心灵教育[N].江城日报,2011-09-20.

(作者单位 吉林省吉林机械工业学校)

关于中专语文课文教学的创新教育 篇4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是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科, 它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培养创造力的特殊功能, 在语文教学中课文教学是体现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 因为课文教学的归宿就是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智力。阅读过程是一个高度提取、概括、抽象、评价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最活跃的是大脑思维。在《中专语文教学大纲》中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 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见创造性思维培养在课文教学甚至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二、课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当前中专语文阅读教学局限为老师填鸭式的灌输, 学生挤压式的接受, 学生对课文阅读的认识仅局限于教师的讲解, 而教师对课文阅读的认识局限于教学参考书的提示, 考试更是束缚于“标准答案”, 这无疑使得教学失去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功能。反思其中的原因, 是教师的主观因素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课文阅读教学中, 某些教师角色

错位, 他不仅是幕后导演, 而且兼任前台主角。学生成了配角甚至观众。教师对学生缺乏信任感, 包办代替的意识太重。另一方面, 教师只追求课堂秩序的有条不紊, 只注意自己的教学计划, 把提问当作自己的权力, 把教学视作教师设计问题, 然后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一个个地解决。剥夺了学生提问、查阅、筛选和课文主动权, 学生头脑中全成了概念与定律, 缺失了问题与设想, 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机会。

三、课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前提

中专语文教学, 不能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 努力营造鼓励创新的课堂气氛。为此, 老师应注意两点:一是树立科学的教学观, 变灌输学习为引导思考;二是让创新真正走进课堂。语文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状态, 能够积极思维, 勇于想象, 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 打破陈规。如果教师以“真理拥有者”自居, 以自己或书本为是非尺度, 用唯一的答案作为衡量标准, 就必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单一的轨道, 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只要记住所给定的答案就可以了, 无须进行思考。久而久之, 学生的个性被束缚, 创造力被扼杀, 我们的语文教育也就成了死水一潭。

四、课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标

1. 引导学生个性思维, 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

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首先必须做到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而发挥学生的个性, 就“必须绝对保证有个人的创造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 (列宁语) 。文学科实施个性化教育是得天独厚的。对于教材中的一些名篇佳作, 可以选点突破, 突出它们的“个性”美。在欣赏这些美文时, 要求学生融入自己的感情, 读出作者的切身感悟, 把握作者特殊的思维方式, 这样才能进入作者的“个性”领域。当然, 挖掘教材的个性目的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个性, 所谓“一千个读者, 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是现在, 在标准考试前, 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差不多已消失殆尽, 对新教材的理解往往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缺乏内心真实的感情、理解和感悟, 更不用说对作品进行创造性思维。教师在课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使课堂成为展现个性和发挥创造力的天地。要能够认同学生之间的差别, 提出对学生个性涵养及发展语文专长等方面的不同层次的要求, 真正发挥学生的个性, 使他们养成学习上有主见、不人云亦云的习惯。

2. 给学生“发现”留下充分空间, 鼓励学生实践探索。

从本质上讲, 课文是主体认识世界观的实践活动,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 因而课文阅读只能是学生的课文阅读、学生的实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启发为主, 给学生留下发挥的空间, 鼓励学生积极“发现”。“发现”的过程也是思维创造的过程、自我超越的过程, “发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每有一次正确的发现, 兴趣就会提高;每获一次启迪, 信心就会增强。这样, 独立思考的意识就会渐渐形成。教师应该在教会方法、培养能力方面多下功夫。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应大致限制在以下四方面:一是明确方向, 二是纠正错误, 三是传授方法, 四是启发创造。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去理解、去发现。这样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学生的主体作用渐渐发挥出来, 他们“发现”能力渐渐增强, 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就慢慢培养起来了。

五、课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六个方法

教师在课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创设民主、和谐、积极活泼的课文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对课文过程的敏感度和探究、讨论问题的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 融汇天下, 贯通古今。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博览群书, 开拓视野。一本好的书, 既能陶冶情趣, 又能教人处世方法, 给人以生活启迪。善于阅读课文的人, 能从不同的书中学到各种知识和技能, 发现生活的乐趣, 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培养其综合能力。

2. 发挥想象, 大胆推理。

想象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应在课文教学中巧妙利用课文留下的意境空间给学生以想象力的训练, 使课文变为一种情趣, 变为一种欣赏, 既培养了学生课文的兴趣, 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如在日常教学中, 老师引导学生对课文文章中的意境进行不止一种模式的想象, 并顺着各种情景去判断、去推理, 使文义更深刻, 意境更丰富。

3. 打破传统, 逆向思维。

对课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拘一格进行思考, 培养学生在特殊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一篇文章的理解, 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激发学生全方位思维, 发掘文章多层次内涵, 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 突破局限。

4. 集思广益, 集中优选。

在教学中, 教师应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让学生发散思维, 提出种种解答思路, 然后进行比较、选优, 从而找到较佳答案或解决方法。

5. 归纳比较, 求同存异。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可将类似的文章拿来让学生一起学习, 让学生“发现”并归纳异同, 培养学生辨别与分类能力。

6. 引导辩论, 启发灵感。

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提出互为矛盾的辩题, 在学生中进行辩论, 有意识地扶持较弱的一方, 以期激起思想的火花。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上, 这一手段往往很有成效。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 时时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师应当积极实践与探索。

摘要:中专语文课文教学过程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继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落实创新教育, 是我们中专语文课文教学工作中值得深究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中专语文,课文教学,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杏保、陈钟梁.纵论语文教育观[M].北京.语文教育出版社.2005

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反思 篇5

作为职业中专语文老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如何应对呢?本文就此发表一些个人的思考和看法。

一、新课程要求我们须有新的教材观。教师要大胆地创新地改“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从职业中专语文教材看,虽几经改革,但大部分还是从陈旧的高中教材中选取一些篇目,与专业知识联系不紧密,为专业服务的功能不强,缺乏职业教育特色。从教材形式看,重阅读轻说写。当今信息时代,要求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越来越高,“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已成为社会对现代人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这样的教材显然缺少时代感和现代气息。

而新课程标准更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强调在学习过程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一堂好的课不应该只是教会学生什么,还应千方百计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师要艺术性控制自己“启”和“引”的度。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授课除了传授必要的基础知识外,还须搜集与专业相关又能体现出语文学习的知识与技能特点的文章补充进教材,让学生阅读,互相渗透。这样既可增加信息量,又可保证显示基本语文素质的培养,充分体现人文精神、人本思想。如在讲了舒乙的《梦和泪》后,可适当延伸讲解冰心的散文《笑》,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把握冰心“爱”的哲学的含义,领会冰心老人的“可爱”之处,培养真、善、美的高尚情操;在讲杨振宁的《邓稼先》时,可紧紧抓住“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这句话,拓深讲解中国文人几千年固有的一脉相传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文精神,通过讲解杜甫、诸葛亮、苏轼等著名文人的人生追求与命运,使学生进一步领会邓家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另外,我们还可以对原有教材的某些单元作整体修改与调整,甚至重编,以推进符合当地实际的、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建设。

二、新课程要求我们有新的教学观。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赖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学习的主体,是责权主体。

由于过去职业中专语文考核机制的僵化落后,使部分教师习惯“讲清”、“讲透”,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很小。“满堂灌”让学生总是处在一种被动与消极的地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压抑。教师把该讲的都讲了,把应该传授的都告诉了学生,实际上是代替了学生去思考问题,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和矛盾的过程,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为目标,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有灵魂的学科认知结构的过程,成为学生探索新知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生长、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的过程。

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真诚地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努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让学生品味学习成功的喜悦;努力完善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展现个人魅力。具体做法如下:

1、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注意隐形课程的作用,尽力以蓬勃向上的、人文情怀的隐形课程去熏陶、感化学生。要想叫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淀,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为此,我特别注重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注重平时和学生交谈时的语言美。和学生谈话间,我经常会兴致勃勃地说:“我送你一句话!”“我想起一句诗!”学生显然对这些名言、古诗是非常感兴趣的,在我的感召之下,他们也逐渐开始积累名句,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语文大世界。

2、为学生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我注重运用投影、录像、音响、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媒体,使原本单一的教学手段变得多样、生动,使课堂由“黑白、平面”变得“彩色、立体”,使课堂成五光十色、富有张力、充盈美感的信息场,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乐”语文。

3、加强课堂与生活的联系。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来自因特网、电视、图书,以及高素质的家庭等途径,冲击着课堂教学这一学习途径。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作为语文教师,应力求将信息素养的培育融入有机联系着的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之中,以形成人对信息的需求,培养查找、评估、有效利用、传达和创造具有各种表现形式信息的能力。

三、新课程要求我们须有新的评价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变了,教材功能变了,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变了,与此紧密相连的是评价方式的变革。

过去职业中专对学生语文学业的评价主要集中在读的能力的评价上,而对于职业学校学生来说更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听说能力的培养被抛在一边,尤其让人痛心的是书写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老师发现在任何形式的统考统批中,由于作文阅卷量大,有的老师批改作文相当马虎,好文章和差文章的得分相差无几,这样极大地影响了平时十分重视写作教学的老师的积极性。至于学生的文化修养、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数更是没有被提到应有的位置上,有的甚至完全被排除在语文学业评价的视野之外。

当前就职业学校的学生来看,语文学业评价尤其要重视语文运用能力的评价,重视语文发展水平的评定,做到定量与定性、客观与主观、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坚持态度情感与知识能力并重。此外,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阅读量、习作量、口语交际能力、自学能力和参加各种语文活动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这一直是广大师生关注的重点,笔者不再赘说。

2、书面表达。要着重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要求书写规范并有一定速度。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要进一步提高谋篇布局的能力,能写一般的记叙文和议论文,文章中心明确,思路清晰,选材得当,灵活运用表达方式,做到主题明确,语言简明,格式正确。

3、口语交际。能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流,学会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听清话语内容,听出言外之意,领会说话意图,体会感情-色彩,能注意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能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职业中专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习基础;师资力量

一、职业中专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

职业中专的学生来源广泛,各地各学校语文教学的情况不同,所接受的语文教育程度也有所不同,学生的语文素养千差万别。但以初中毕业生为主要生源的职业中专,语文教学面临的最大难点有以下几点:

1.语文课教师长期成就感不强,积极性不高

职业中专的教师,面对的是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导致教师虽然付出却看不到学生的进步,工作就会缺乏热情,这种消极情绪就会被带到课堂当中,甚至有可能将这种消极情绪传染给学生,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更加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刻保持精神饱满的状态,控制好个人的情绪,随时以积极健康的情绪去感染影响学生。

2.学生基础较差

虽然很多的职业中专学生接受了相应的义务教育,应该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职业中专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比较差,标点符号、语法都不能正确运用,甚至写不出一篇合格的作文,而且学生缺乏上进心,往往不思进取,没有学习主动性,也不配合老师。

3.师资力量隐性不足

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所谓的师资力量隐性不足,是指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很少。从数量上看,学校并不缺少语文教学的任课老师,但是从质量上看缺少具有职业中等专业型的高素质、新观念、新思想的教师。

二、职业中专语文教学摆脱困境的出路

中职语文教学的意义重大,这对于一个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以及精神的滋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走出困境并开展语文教学呢?

1.尊重学生个性,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因材施教,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情况,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教育与引导,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由地谈论与分析问题,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初步的掌握,最后将学生在谈论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与总结,将重点与难点进行分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统一的讲解。

2.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对于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消除了对难点知识的厌烦心理,更加专注地进行听讲,掌握的课本知识也会更加的牢固。其次,对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平等师生关系,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学习,老师在学生的心中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一个可以互相交流的朋友,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将自己的独到见解展示出来,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与不足,及时改正。同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切忌打压嘲笑,无论是正确的见解还是错误的见解,老师都应该鼓励学生勇敢地将其表达出来,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这对于学生的发展与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针

中等职业教育目标是为了社会培养有用之才,使学生投入社会实践工作时,可以得心应手,不会出现理论与现实的冲突,学生不会出现不良情绪,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调整教学方针及策略,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通过参加一些教学研究等活动,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改善自己的教学模式,提前做好教学准备,将课堂上需要讲解的教材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尤其是在难点与重点知识的讲解上,应该着重使他们积极地进行规划,消除学生的厌烦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使他们投入到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去,迎难而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不是遇到难点就选择放弃与退却。

4.改进评价方式,设立奖励机制

改进评价方式,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差异化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并且设立奖励机制,对学习认真的学生进行奖励,激励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勇敢地在课堂上展示自我,勇敢地在小组学习中畅所欲言,找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锻炼自身能力,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重要性与独特性,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中国的教育改革中,要注重改革中等职业语文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针对学生以后的就业岗位进行相关的教学,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的重视程度,并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各方面着手,锻炼自身能力,走入社会后,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杨良典.也谈发展中等职业教育[J].职教论坛,2002(15).

浅谈职业中专语文课堂教学 篇7

关键词:职业中专,语文课堂,教学

1 职业中专的语文教学要考虑学生的基础

职业中专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 然而职业中专的学生大多语文素质较低。首先, 他们缺少学习动机。职业学校的学生, 大部分人来读书的目的是迫于形势的需要, 或是家长的要求。其次, 他们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课不认真听讲, 不做课堂笔记, 课前不预习, 课后不复习总结, 作业马虎应付。最后, 他们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家庭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 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控制好难易程度, 循序渐进, 切忌好高鹜远。教学应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上,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 职业中专的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认知实际

首先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因素, 激发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使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其次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把一篇课文化繁为简, 传授给初步具有理性思维的职业中专学生。在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做主人即学生主讲, 教师监督。不需要学生讲得多好, 多有深度, 只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这样, 学生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深入到知识的海洋。人人都有自尊, 在初中时他们多属于差生, 根本不会得到这样的展示机会, 一旦有在同龄人前证明自己的机会, 每个同学都不会甘心丢面子。这样, 关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就基本不用课堂时间了。而通过教学准备, 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就系统多了。这样学生知识结构零乱、能力水平偏低的缺点就得到了有效的纠正。

最后, 职业中专语文的课堂现状是:老师在讲台上进行生动有趣的讲解, 可是学生们却完全听不进去,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老师和学生之间完全没有任何的沟通。老师埋怨学生不认真听讲不尊重老师, 而学生却觉得老师讲的内容没有任何的吸引力。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可以采用不同方式来追求课堂活跃的气氛。例如, 教古典诗词时, 就可以要求学生下载古典诗词歌曲、音乐, 课堂交流、学唱。这样, 学生不仅真切地感受到诗词的音乐美, 而且在反复吟唱中达到理解和熟记的效果。而现代多媒体也可以用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它能够综合利用视觉、听觉, 使学生有语言和音像的不断冲击下, 对知识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寓教学于一定的形象思维和创设情景中。我们在教授基础词汇时, 可以用微机幻灯片展示在大屏幕上, 每个词汇都有相关的词性, 词意等解释, 再组句加以运用来加深印象。在讲课过程中可以配上一些画面, 音乐听读课文掌握文章的阅读技巧, 帮助学生认真学习, 出示与课文有关的图片, 增强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可操作性的趣味性,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 能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同时也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3 职业中专语文教学要适应社会变革的形势

在职业中专里, 学生对语文课的关注度很低, 普遍不喜欢语文课, 其原因固然很多, 笔者则认为, 因为教学方法刻板陈旧, 学生对其没有学习兴趣, 与教学改革创新不能有效融合。笔者认为要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使课堂充满生机, 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职业中专在语文课方面, 培养学生的四项基本能力——听、说、读、写, 并进行落实和实行是培养学生的根本目标。职业中专语文课有三种比较合适的上课模式, 一是听说课, 或叫语言实践课;二是阅读课;三是写作课。

语言是来源于生活的, 在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后, 我们还是要把最终的用途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语言实践能力的掌握和提高是现在职业中专学生的重要目的。在人教版职业中专语文教材里, 几乎在每一期里都有安排口语训练内容, 比如演讲、应聘、讲解等等。在训练方面可以分步进行, 先讲授训练项目的有关知识。

阅读课分为课内阅读课和课外阅读课。由老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出课本中比较好的文章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这就是课内阅读。让学生对课外的报纸、杂志、图书中较好的内容进行阅读这是课外阅读。学生可以在家中或教师中阅读课外文章, 最后由老师进行统一指导。两者差别在于:课本上的文章有相应的注释和阅读提示, 文章课后习题也可以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有一定的帮助, 而课外阅读则没有相应的提示、注释以及习题, 无法帮助学生阅读理解, 因此这更加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在传统语文阅读分析与课内阅读的教学二者大致接近。而课外阅读课则不同, 可分三步进行:一是传授知识。教师会讲授速读、概括、点评等知识。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 并举一些例子。二是实践。学生可以因自己的喜好自选文章, 阅读完后做相应的主旨概括、重要信息等。三是交流心得。学生们可以在一起讨论一下各自的阅读心得, 然后进行焦点讨论。老师则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和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和指导。要想写出一篇好的文章, 必须要包含作者生活中的真实情感。传统作文写作都是老师拟题, 学生按照题目写作。由于学生缺乏生活阅历, 为了写出好的文章学生只能编写甚至是抄袭。所以要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首先要把学生带到生活实践里。老师可以带学生到现实的生活中去实践, 去写生, 同时提醒学生认真地观察体验生活。比如带学生到农家去, 参与农民的劳作生活, 既让学生体验了农民生活, 又可以观察农民的特点。或领学生到公园, 既可以放松心情, 又观察了景物。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一定可以对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 让他们能够发自内心地写好文章。写作课也可分步进行:首先对范文进行讲解分析。明确写作的训练内容, 通过范文的讲解明确立意、选材、结构、语言修辞等写作角度的分析。个案分析要重点强调。其次是采风写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走出课堂和学校, 到生活中, 观察生活点滴, 体验生活。然后进行写作指导。在课堂上学生将观察体验到的内容运用到写作中。

职业中专的语文课, 应将培养学生语文课学习习惯以及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语文学科思维方式作为培养重点。知道如何处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遇到不懂的地方知道从审核角度去解决问题。若在写作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可以帮助他们在文学世界中吸取更多的知识, 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追求真善美的生活理想, 并培养成高尚的人格。相信这样的语文课一定会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的快乐, 使学生有实在的收获, 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邹琪.中职语文教学与创业教育[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0 (12) .

[2]黄益红.建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启示[J].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 , 2012 (5) .

论情感教育在中专语文教育中的力量 篇8

一、在教学内容上渗透和体现情感教育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教学内容入手,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体察作者的情感,获得真正的审美体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一部好的教材,应该在向学生提供知识信息的同时,传递丰富的情感,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人生之美等。在文学作品的选择上,要让中专生学习具有时代性和富有文化内涵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真正的对话和交流,引导学生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与意蕴,培养学生积极积累文学语言的热情。而古今中外名篇精粹都是作者情感的喷涌结晶,在教学中要注意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的情感脉搏,挖掘文章蕴藏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中身临其境,如沐春风,达到忘我的境界。这就要求教师广采博览,力求了解作者的方方面面,了解创作的背景,从而更深层次地把握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文学作品主要是抒情言志,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理”,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途径。

(二)通过有表情的朗读,引导学生领悟情感美。

朗读,必须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把课文中无法用文字体现的情感变化读出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言语,以声传情,从而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和深层含意,用有声的语言,把作者描绘的形象、画面再现出来,朗读要有景有情,有声有色,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观其人,陶醉于作品的意境之中,充分体验到课文中的情感,引起感情上的强烈共鸣。在诵读中理解、感悟,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关于审美兴趣的激发问题。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联结点,对学生的审美意识作正确引导。教师可以采用以训练语文能力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也可以实行开放式教学法,让学生走出课堂,到阅览室去,到多媒体中去,到生活中去;也可以主动参与教材改革,在课堂上结合教材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诗歌。用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只有千方百计地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冲动,抢占激发审美兴趣的制高点,他们才会带着一颗心去阅读。可见,激发审美兴趣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切入点。

(二)关于尊重学生审美体验的问题。

由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阅读实际、个性特征、知识结构、智力及能力状况不同,以及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他们的审美视角、审美体验也是不完全相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这种差异,尤其是对学生的真情告白,教师要持尊重、包容、接纳的态度。这种正视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有创见,让学生有各抒己见、发表言论的安全感,实现学生审美个性的发展。第二,对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要作出正确的辨析与评判。对切合实际的见解,教师在肯定其成绩的基础上,引导其审美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对情感不健全、态度不端正、价值观歪曲的错位见解,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其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伦理价值关系作出正确选择,及时地认识自己,纠正自己,超越自己;对片面性的见解,教师在肯定其答案中的合理性的同时,重点引导其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全面思考,培养审美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在整个教学进程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求知的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也正是在不断的情感体验、态度修正、价值观提升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思想的陶冶,实现了人格的升华。

三、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情感教育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情感,也随时演绎着情感的人生。亲人离别时难割难舍的是情感;亲人团聚时哭断衷肠的是情感;英雄凯旋时赞颂褒扬的是情感……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情感教育,那么如何实现情感教育呢?

让学生走出教室,把学生带入生活的情感课堂。平时的节假日、双休日等可以让学生体验与亲人团聚时的情感;寻找特定的场景,如亲人离开人世、感受当事人的悲哀与忧伤;同学聚会、商考状元的恹意、参军青年的兴奋,体验欢笑与快乐的情感,让学生身临其境的目的是将情感体验的理解和感悟化为学习课文的动力。

我们可以通过小品、朗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融入角色之中,净化心灵。演课本剧也是丰富情感体验的好方法,通过改编课本内容,品味人物性格,感受环境影响,背诵台词等可以锻炼记忆能力。更重要的是对人物的理解,角色的塑造,必然会对自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精神世界也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升华。

四、适当传授美学知识

从孔子的教育思想看中专语文教学 篇9

一、以人为本, 联系生活

在孔子之前, 先后经历了“天本主义”和“神鬼主义”的阶段, “鬼神”成了主宰一切的“统治者”。而到了周朝, 武王伐纣立国, 周公辅政, 这种靠人治的朝代使当时的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开始重视人力因素。到孔子时期, 就十分看重周朝人治的做法, 他也把眼光更多地投向了人。在这一时期, 孔子所提倡的观点较以前有了历史性的飞跃, 这种飞跃主要体现在他的人本思想上。

孔子的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他重人事, 轻鬼神。“厩焚。子退朝, 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 在人与动物同时遇到灾祸时, 孔子更重视人的生命。“子适卫, 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 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这种“先富而后教”的思想也说明了教育活动要以人民群众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为前提。此外, 当把人与鬼神相比时, 孔子认为:“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论语·先进》) 孔子的上述这些重人事轻鬼神的思想成为了今天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来源。

孔子曾在《论语·为政篇》中提出“君子不器”, 言下之意就是君子不能像器具, 仅仅是一种被动的存在, 而应该是富有鲜活生命力的存在, 具有个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孔子的“乐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思想就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 多注重学生的情感、感受。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不再是“器”, 我们作为语文老师, 应以孔子的古训为戒, 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培养民主气氛, 营造创新氛围

面对官府垄断教育、施教有类的现状, 孔子第一个站出来兴办私学, 高扬“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人不分贵贱、地域、贤愚、善恶, “只要是主动地给我一点见面的拜师薄礼, 我就从没有不教诲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使处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和卑贱之人也都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孔子有弟子三千, 贤人七十。七十贤人中属于城市贫民和卑贱之人的有颜路、颜回、仲弓、原宪和闵子骞等。在教学过程中, 孔子和学生平等地“各言尔志” (《论语·公冶长》) , 每当学生的见解对自己有所启发时, 就大加赞赏:“起予者商也。” (《论语·公冶长》)

在人才的选拔上, 孔子反对以出身贵贱来作为选择人才的标准, 主张应给卑贱者以平等施展才能的机会。孔子在谈到仲弓时说:“犂牛之子骍且角, 虽欲勿用, 山川其舍诸?” (《论语·雍也》) 仲弓就像长着赤色、整齐的角也不能用作祭祀的耕牛之子一样, 虽具有做地方长官的才能, 但因为他父亲地位卑下而被舍弃不用。孔子思想中的平等意识, 使他看到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之时自然要为仲弓鸣不平了。

在语文教学中, 应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并能根据教师的问题积极思考, 从而使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营造语文课堂的和谐氛围

《论语》中“礼之用, 和为贵”的思想, 一直起着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积极作用。“可持续发展”也应合理地运用于语文课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里最具有文学色彩的一篇, 是师生共建和谐课堂氛围的教学实录, 体现了教育家孔子循循善诱的风范。“‘点, 尔何如?’鼓瑟希, 铿尔, 舍瑟而作……”由此看出孔子还注重用音乐来渲染课堂气氛, 用音乐来愉悦心情, 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优化教学效果。如特级教师钱梦龙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课堂教学模式, 就把师生关系更多地转化为朋友关系, 真正实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目标。民主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基本前提。要想形成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 关键在于教师。

四、注重思维培养, 拓展思维空间

在语文教学中, 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 强化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综合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训练, 并将其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教学、实践教学、课外训练中, 达到多元互补、多层巩固、形成习惯的目的。在教学中可巧用想象思维导读, 训练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想象思维是形象思维的一种, 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文字变成图画, 进行想象思维的导读, 使学生形象思维的效率得到提高。

中专语文职业教育 篇10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一、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中有概念叫“情感共鸣”,这可以引用到教学中。想要让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得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语文的乐园。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喜欢你,才能喜欢你所教的内容,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如果不喜欢他的老师,就很难将这门课学好。在语文教学中也要注意这点,作为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你。一方面,一手好字、一篇文章、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知天文,晓地理,通古今,这些都是可利用的资源。另一方面,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和真挚的爱心亲近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在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萧伯纳曾言:“人生的真正欢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是伟大的目标。”学生若能正确认识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树立明确的目标,就会乐于学语文。因此教师要通过教育,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语文课的学习是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它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现在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而职业学校的学生要想在市场中有立足之地,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都是很重要的,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文课的学习。教师要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事业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

三、钻研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学习氛围。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呢?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努力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兴趣。教师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进行“微笑教学”;同时还要善于用眼神、语调、手势等表达对学生的爱心与期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增强理智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主动性。

2.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我国流传甚广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典型的情境教学的范例。那么教师该运用什么样的手法创设情境呢?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创设情境,借助图画、板画、相片、电化教具等媒体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将学生带到实地参观考察、接触真实的情境,等等,让他们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充分调动起学习热情,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 钻研教学细节。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教学细节也很重要。

其一,导入环节要精心设计。就像一场演出、一篇文章都必须有一个精彩的开头,才能吸引观众和读者一样,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也需要有一个好的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新课的导入,导入方法不拘一格,但要尽量做到新颖别致,如:提问导入、朗诵导入、介绍写作背景导入、用短小的故事、有趣的新闻、一个实物导入等。

其二,提问要有深刻的启发性,一环紧扣一环。课堂教学的设计,除了导入新课要引人入胜外,提问还要有针对性、层次感及深刻的启发性,一环扣一环。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畅所欲言、触类旁通,在质疑、问难中探求真谛。

其三,在讲课时适时插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文学知识、地理知识和历史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水调歌头·游泳》时,我给学生讲白沙井水,武昌鱼的典故和民间歌谣,巫山神女的神话传说。这些既是课文之外但又是与课文有关系的知识,使学生大开眼界,他们听课时情绪饱满,思维活跃,求知欲得到满足,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增。

其四,直观教具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彩色图片、多媒体、幻灯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使抽象的道理、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理解和巩固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威尼斯》时,为增加学生对威尼斯水城和特色交通工具“刚朵拉”的了解,我找了关于威尼斯和“刚朵拉”的彩色图片,学生分组观看图片,我结合课文讲解。通过观看图片,学生对威尼斯和“刚朵拉”有了更形象、深刻的认识。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内外的结合也是很重要的。课堂上由于时间有限,学生掌握的是基本知识,而知识的巩固、知识面的扩大、能力培养都离不开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兴趣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那究竟怎样开展课外活动呢?以下办法行之有效。

其一,开展影视欣赏活动。影视片是一种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它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具有丰富的内涵。作为大众化的影视艺术,它以其直观性和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吸引广大青年学生。

其二,举办故事会、演讲比赛、辩论赛、诗歌朗诵、课文背诵竞赛、“每周必读”、写字比赛等。引导学生多写、多读、多说,并要做到言之有物,从而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升华自己。比如我班“课文背诵竞赛”,在竞赛中曾有学生一气背诵八篇课文不错一字,就连背诵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较流利地背诵4—5篇课文,大大提高了背诵效率。在辩论赛中,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得到了锻炼。

其三,办手抄报,成立文学社等。比如,组织学生办《手抄报》,每人一份,定期收上来批阅,对办报的次数和质量进行打分。学期结束后,举行《手抄报》展览,对办得好的学生进行表彰。这不仅能锻炼学生写作、书法等方面的能力,而且有助于绘画、组织材料等能力的发展。

五、巧设成功意境,使学生享受成功乐趣,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索洛维契克在《学习与兴趣》一书中谈到关于学习“魔力圈”的理论,讲的就是如何变学习上的恶性循环的“魔力圈”为良性循环的“魔力圈”。历来,人只认为是兴趣带来成功,殊不知,在人的成长发展期,更多的是成功带来兴趣,所以,我们要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开展“成功教育”,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使之进入良好循环的“魔力圈”。

那怎样为学生创设成功环境呢?一方面,教师要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律化”、“齐步走”,避免出现学优“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采用“异步教学”,使各类学生都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欢乐。现代语文教学提倡“异步教学”有这样几种:一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异步;二是作业异步———语文作业布置不“一刀切”,而是根据各类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次设计和布置,让学生在“跳起摘桃”中感受成功的欢乐与自豪;三是语文教学进度异步。

另一方面,基础知识差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兰说:“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适时的表扬会让一个孩子变得勤奋起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表扬为主,要注意挖掘其积极因素,多鼓励。除了口头表扬、书面表扬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物质奖励的办法。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完成的,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因材施教,积极探索,努力发掘有利因素,重视培养,就能激发起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就能更好地完成文化、专业双重教学任务,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鲁永进.职校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华章, 2007, (12) .

[2]张凌云.浅谈培养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语文兴趣的几种方法[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3, (8) .

[3]刘枢钧.激励、感悟、阅读——浅谈培养技校学生语文兴趣的方法[J].职业与教育, 2009, (10) .

上一篇:职业逻辑下一篇:可中断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