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特征因素

2024-06-10

公司特征因素(精选七篇)

公司特征因素 篇1

1 城市气候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1.1 城市气候的概念

城市气候是指在大气候或区域气候的背景条件下, 由于城市化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局地气候或小气候, 是大城市或大都市特有的各种气候条件。相对郊区农村气候, 城市气候呈现热岛、干岛、湿岛、雾岛、烟霾岛等气候岛的特征。

1.2 城市气候形成的原因

城市环境对城市气候的影响很大, 城市气候是人类活动影响小气候的明显表现。城市面积虽小, 但人口密集, 工业集中, 大量人为热量的释放和特殊的下垫面条件, 形成了独具特点的城市小气候。其具体形成原因为:①现代以钢铁、水泥、砖瓦、土石、玻璃为材料的各种建筑物下垫面的刚性、弹性、比热等物理特性与自然地表不同, 从而改变了气候反射表面和辐射表面的特性, 也改变了表面附件交换和表面气体动力粗糙度。②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取暖降温 (南方单位及家用暖冷空调机、北方冬季煤燃取暖) 、家庭生活等活动释放出的热量、废气和尘埃, 使城市内部形成了一个不同自然气候的人工气候环境。③由于大量气体 (CO2、CO等) 和固体污染物排入空气中, 明显地改变了城市上空的大气组成。

2 城市气候的多岛效应

2.1 热岛

由于城市下垫面的性质特殊, 空气中由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等物质较多;加上人为的热源等因子, 城市气温明显高于郊区, 这种情况称为“城市热岛效应”。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 城市热岛强度夜间大于白天, 主要是由于城市下垫面, 如石油沥青公路、水泥地面、众多砖石等物质, 白天吸收大气能量 (热量) , 夜间逐渐释放能量 (热量) 的缘故。日落以后城郊温差迅速增大, 日出以后又明显减少。

由于城市热岛效应, 市区中心空气受热不断上升, 四周郊区相对较冷的空气向城区辐合补充, 而在城市热岛中心上升的空气又在一定高度向四周郊区辐散下沉以补偿郊区低空的空缺,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局地环流, 称为“城市热岛”环流。这种环流在晴朗少云、背景风场极其微弱的静稳天气条件下最为明显。其中, 虽然城市热岛效应夜间大于白天, 但由于夜间郊区大气层结稳定, 有时还存在逆温层, 因此上升气流不强, 而白天郊区大气层结本身不稳定, 流入城市后, 上升速度快, 所以城市热岛环流白天比夜间强, 而且夜间的郊区风具有阵性。

此外, 出现热岛环流伴随着热岛效应, 会产生热岛环境, 尤其是夏天 (盛夏季节7—8 月) , 城市中心气流上升, 到一定高度后则向四周流散, 而地面则是郊区空气流向城市中心。

2.2 干岛、湿岛

城市中由于下垫面多为建筑物和不透水的路面, 蒸腾量小, 所以城市空气的平均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都较小。但由于城市下垫面热力特性, 边界层湍流交换以及人为因素均存在日变化, 因此, 城市绝对湿度的日振幅比郊区大, 白天城区绝对湿度比郊区低, 形成“干岛”, 夜间城市绝对湿度比郊区大, 形成“湿岛”。

2.3 雾岛

由于城市空气中尘粒和其他吸湿性核较多, 在条件适合时, 即便空气中水汽未达饱满, 相对湿度仅达70%~ 80%, 城市也会出现雾, 所以城市雾多于郊区, 称为“雾岛”。有些城市汽车尾气排放的废气, 在强烈阳光照射下, 还会形成一种以臭氧醛类和过氧乙酰硝酸酯 (PAN) 等为主要成分的浅蓝色烟雾, 称为“光化学烟雾”, 这种雾对人体有害。

3 城市气候的环境影响

3.1 气温高

以沥青、水泥和砖石等为主的下垫面具有较大的导热率和热容量, 房屋建筑物又增大受热面积, 使城市白天吸收和积累更多的太阳辐射;城市中排水迅速, 下垫面大都不吸水、不透水, 使耗于蒸发的热量大为减少, 而耗于湍流交换的热量增加;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释放热量;城市上空由于尘粒、水汽和二氧化碳气体等的被覆作用, 使夜间长波辐射减少, 下垫面冷却速度放慢, 这些都使城市气温提高。由于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区, 使城市形成一个暖中心, 称为城市热岛。这种现象一年四季都存在, 在中、高纬度地区大城市 (重庆、成都与昆明等) 的冬天尤为明显。据观测, 城市热岛效应一般可使市区的年平均温度比郊区高0.5~ 1 .5℃。因此, 市区的严寒、霜冻日数比郊区少, 无霜期长, 有时还会发生市区降雨、郊区降雪的现象。但不同季节和不同的天气条件下, 市区与郊区的气温差大小不同。

3.2 湿度低

市区由于排水良好, 地面较干燥, 蒸发很少, 所以绝对湿度较郊外低, 差值一般在1 h Pa以下, 相差不大。相对湿度则因市区温度高, 地面蒸发少, 相比郊区偏低更多一些。一般情况下市区年平均相对湿度比郊区低4%~ 5%。

3.3 风速小

建筑物密集, 导致下垫面的粗糙度增大, 使风速一般小于郊区。通常市区年平均风速比郊区小20%~ 25%, 阵风 (最大风速) 减少10%~ 20%, 静风频率则增加5%~ 15%。但是城市中由于狭管效应造成的“弄堂风”可比自然风速大得多。由于热岛效应, 市区气压比郊区低, 在没有其他天气系统影响下, 大城市周围常发生由郊区向市区辐合的特殊风系, 这种风系称为热岛环流或乡村风。但是, 当自然风速较大时, 这种风便被破坏而消失。

3.4 太阳辐射弱

由于空气污染, 市区大气中含有大量尘粒, 大气混浊度增加,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为减少, 使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比郊区减少15%~ 20%。冬季太阳高度角较小时减弱尤甚, 有时甚至可减少到50%左右。高纬度冬季阳光斜射, 这种影响尤其严重, 使市区的紫外线甚至比郊区少30%。同时, 日照时数也逐渐减少。一般情况下, 城市和农村环境相比, 日照要少5%~ 15%。

3.5 能见度差

城市大气中含有大量尘粒, 大气凝结核浓度大, 雾日显著增加, 使市区大气能见度降低。城市大气中含较多的吸湿性微粒, 在70%的相对湿度下, 就能使水汽在其上发生凝结, 雾日增多。从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 上海年雾日数平均增加了15 d左右。城市与郊区相比, 冬季雾日数可多90%~ 1 00%, 夏季雾日数多30%。但是另一方面, 市区凝结核多, 不易形成大水滴, 浓雾日数反而减少。

3.6 降水多

城市热岛效应增强了空气的热对流, 下面粗糙度大, 增强大气湍流, 使市区上升气流加强, 加之城市大气中起冰核作用的凝结核多, 这些都有利于增加城市的降水, 或增加城市多降水的原因。一般城市降水量可比郊区多5%~ 8%。另外, 微雨日数 (0.1~ 1.0mm/ 日) 也有显著增加。一般情况下, 市中心微雨日比郊区多15~ 20 d。如201 3 年9 月9—1 3 日的5 d时间里, 上海地区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主要是吹西南气流的风向) 边缘的影响, 白天气温一直在 (实况) 31.1~ 33.5℃之间徘徊, 这样闷热的大气环流下, 最终在9 月13 日16:00—17:00 下特大暴雨, 上海市区徐家汇降雨量达80.8mm (经徐家汇气象台测定) , 浦东地区降雨量达150 mm, 导致上海市区80多条马路受淹, 这是上海地区2013 年以来最大的一场暴雨。

4 城市气候的影响因素

4.1 人造建筑因素

城市众多的砖石、钢骨水泥建筑物及石油沥青公路和水泥道路取代了天然的植被与土壤, 影响了城市的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某些建筑物取代了自然地形, 影响了城市局部地区的风向、风速、热量等, 例如中大型体育比赛场、高楼大厦、沥青及水泥道路;有些类型的建筑物则影响了雨水的径流, 例如停车场、沥青及水泥道路等。

4.2 人口因素

近年来城市居民大量增多, 其日常生活及生产活动会增添大量热量。比如某城市举办奥运会期间, 因为人口在短时间内大量聚集导致城市局部地区温度升高, 上海市政府2010 年5月1 日至10 月31 日举办世博会的大型参展活动等。再如上海市区的南京东路步行街南北宽18~ 28 m, 东西长1 033 m, 一年四季中每天平均要接待国内外20 万~ 25 万游客观光和购物。

4.3 污染物因素

城市上空的污染物浓度高, 包括一氧化碳 (CO) 、硫和氮的氧化物、多种碳氢化合物、氧化剂和粉尘物质之类。其中微粒和烟尘等污染物对城市气候条件如气温、能见度和降雨等甚有影响。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 例如炼油厂的化合物废气排放, 燃料的燃烧, 交通工具 (车辆与船舶) 的运行, 以及住家和办公室的取暖等。城市空气污染物的浓度取决于污染物放射源的大小和该城市的通风情况, 即该城市的风速和其上空大气层的高度。若污染物数日聚集在市区上空, 会出现一种叫“逆温”的天气现象, 即温度随高度增高而增大。这种天气现象会妨碍大气的混合, 严重时会令城市居民急剧痛苦, 甚至死亡。逆温天气现象发生时, 若没有强冷空气或北方冷空气南下活动, 会形成某个城市烟雾事件, 使得抵抗力较差的老年人死于呼吸道疾病如肺气肿等。

5 小结

城市气候不同于周围地区的主要表现是: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温度普遍较高 (形成“城市热岛”) ;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冬、夏相对湿度都较低;多尘埃和云雾, 辐射较少, 风速较低, 多静风, 降水量较多等。城市气候既有所属区域大气候背景的影响, 又反映城市化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作用, 因为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则城市气候会产生变异。

参考文献

[1]张志新.城市气候的特征及危害[J].农业与技术, 2003 (3) :136-137.

[2]蒋志祥.水体与周边植被对城市区域热湿气候影响的动态模拟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3]李明桃.雾霾天气的发生及治理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19) :251-252.

[4]刘睿.天津市城市热岛效应的分析与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4.

[5]郭娅琦.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07.

论艺术体操风格特征的形成因素 篇2

关键词 艺术体操 风格 因素

风格是事物独特的表现形式,它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形成,是内在因素的自然流露。而技术风格是艺术体操的动作的表现形式,一个运动员的技术风格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比如艺术涵养、技术条件、身体条件等各方面的主观因素。艺术工作者应当遵循规律,推陈出新,结合艺术工作者的实际情况创编艺术作品。

艺术体操的风格既是艺术体操运动员对艺术体操的诠释,也是观众对艺术体操项目的正确的、艺术化的领略和感受及评价。运动员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年龄、个性各不一样,思想修养、艺术素养、身体素质各不相同,所以动作的诠释上、表现的技巧、难度、线条、音乐、节奏的把握上也不尽相同,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艺术体操的风格具有很多鲜明的特点和形成因素。

一、个性主宰艺术体操艺术风格

(一)艺术体操艺术风格的时代烙印

任何艺术的表现形式都会留下时代的烙印。对体操艺术运动员而言,技术难度只是构成艺术体操的框架,技术风格具有运动员鲜明的个人色彩,也是运动员个性的体现。上世纪80年代,艺术体操受当时风靡的古典芭蕾的影响较大,总体上的技术风格较为优雅娴静、节奏较为缓和;在此后的80年代中期,艺术体操的风格受到倒是现代舞合和迪士科的影响,节奏趋快,动作上也和现代舞迪士科等具有相似的因素,较为动感活泼;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技术和文化的更趋向多元化,艺术体操的表现形式也更为多样,空间更为广阔,多种时代因素碰撞在一起,显示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进入21世纪以来,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基本相差不大,艺术体操的技术风格成为能否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

(二)艺术体操艺术风格的民族性格

艺术体操是一项综合展现各方面因素的竞技项目,它不仅要展示高难度的技术动作,更是民族个性的鲜明表达。在国际性的比赛中,艺术体操的竞技场仿佛世界各民族的聚集场,鲜明的民族个性往往可以一眼看明白。从技术动作、音乐的风格和格调上,都会有民族的烙印。这表明了运动员的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运动员可以更好地表达自身,展示民族魅力。

比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队的艺术体操项目就很好的融合了京剧、民族特色鲜明的电影配乐等作为表现形式,同时,在二胡等东方乐器和西方乐器的交相辉映下,中国队的民族特色得以彰显。民族的个性在这种世界性的体育项目中的表现,会使艺术体操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带来的美感和鲜明的个性,形成独特的竞争力。

(三)艺术体操艺术风格的音乐因素

艺术体操中的音乐主要是为了映衬运动员的动作,它不同于一般的音乐,它需要和艺术体操运动员的动作配合起来,烘托动作的流畅和表达效果,它要为艺术体操的动作服务。所以,在艺术体操中,音乐的选择一定要和艺术体操的动作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烘托艺术体操所表达的气氛,展现艺术体操的意境。在艺术体操中,只有音乐的个性和运动员要表达的艺术体操的精神实质和外在技艺相融合,更好地提升艺术体操的价值,让形神一体。

(四)艺术体操艺术风格的流派性

“流派”是指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的一些艺术派别,艺术体操的文化内涵相当丰富,是一项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不可避免的,它的特点受到了不同艺术形式派别的影响,进而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体操的表现风格。同一时代、相同国家的运动员受到当地人文化环境等的影响,会在艺术体操的处理形式上出现相近或类似的情形,借此形成流派。比如北欧地区受前苏联芭蕾舞影响的派别动作优雅高贵,而西班牙的运动员则呈现出奔放热情的特征。

二、“特色”主导艺术体操技术风格

(一)艺术体操技术风格的编排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体操比赛中决定分值高低的重要因素不再是身体难度的系数,成套动作编排在运动员的得分系统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在艺术价值分值中,特别是2009到2012年,技术风格的编排分和编排加分权重更大。这给教练员动作编排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启示:身体动作要精华简练,动作编排上要结合运动员自身特点,进行技术动作的系统化和流畅化处理,才能在比赛中具有竞争力,体现技术编排的特色。而以此才能更好的展现艺术体操的时代特色。

(二)艺术体操技术风格的素质特色

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素质不一样,具有各自的特色,所以这些也构成了艺术体操中技术风格的重要影响因素。一般来说,“柔韧型、力量型、全面型”是艺术体操运动员的几种素质特色,全面型是所有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三、结论

(一)艺术风格是艺术体操成套动作构建的灵魂

艺术体操风格中的各个特性相辅相成,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性,音乐等因素展现了流派背景和时代特色,各种因素互相作用,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出来的就是艺术体操的成套动作。

(二)技术风格是艺术体操成套动作构成的基本

我国的艺术体操的艺术风格和技术风格要共同发展,在艺术体操动作中,不要偏颇,不仅要艺术风格的表现,也要重视技术风格的特点。艺术体操的训练员要重视运动员内在的文化修要、对民族精神的理解,提升主观素质,为更好地表现艺术体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波,刁在箴,徐永生.论中国艺术体操软化发展趋势与可持续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2).

[2] 汪敏,盛宁宁.艺术体操风格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03).

[3] 冯百跃.从古典芭蕾舞审美观中诠释艺术体操运动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7(06).

翻领的造型特征及影响因素 篇3

1、翻领的造型特点

翻领具有风格庄重、典雅合体的特点, 能衬托出人体的审美核心。研究分析翻领, 首先要发掘我国古代服饰的丰富遗产, 同时, 通过研究可以对丰富, 美化人们的衣饰提供详细的参考资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欣赏品位的提高,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服装中体现得越来越突出, 我们必须从服装人体工学的角度研究“环境—人—服装”所组成的系统, 从适合人体各种需求出发对服装领型设计提出要求。特别是翻领结构具有所有领型结构的综合特点, 从它是用途最广、最富有变化性、结构最复杂的一种领型。其结构设计过程主要包括翻折线、前领面及驳头部分的艺术性、习惯性设计和领座、后领面及前领弧部分的技术性设计两部分。

2、翻领的造型结构

翻领造型结构比较复杂, 占有所有领子结构设计的特点, 翻领由领口和领身构成.领口即衣身的领窝, 由领宽、领深和领窝弧线的具体形态决定的, 翻领的领身可以看成由领面和领座构成, 领底线和翻折线之间直立的面为领座, 翻折线和领外口线之间的面通常叫做领面, 将领片展开, 其应与衣身领窝缝合的部分为翻领的“里口”, “里口”的对边即翻领的边缘为“外口”, 翻领的“里口”并非直线, 而是稍向内凹的弧线, 内凹的尺寸叫“起翘”, 该尺寸的大小可直接影响翻领“里口”和“外口”的尺寸之差, 一般翻领的“外口”尺寸比“里口”尺寸稍大, 使得领子围于颈部时靠近领窝部分可以自然地立在脖颈周围 (不是整圈) , 领子外口部分会自然向外翻出, 自然立起的部分称为“底领”、自然外翻的称为“翻领”。

翻领结构主要有领外口线、翻折线、领围线、领宽 (底领与翻领) 、起翘量等五个因素构成, 通过对这五个因素确立不同的参数, 并且实现五个因素之间内在有机组合, 将会最终确立不同款式和风格的翻领造型。

3、翻领结构造型设计因素分析

3.1、人体颈部结构及运动特征

人体颈部形态特征则是服装领部设计的基础, 我们首先要透彻了解人体颈部结构及活动规律, 根据人体颈椎构成看见, 颈椎一共有七块椎骨, 后领围线的中心位置在颈椎的第七块椎骨位置, 前领围线的中心位置在前领窝位置, 颈部是不规则的, 呈现为圆柱体状态, 根据男女的性别差异性, 男性颈部大约向前倾斜为17度, 而女性一般向前倾斜度数更大, 约为19度, 颈根部与颈中部的围度根据个体差异, 相差变化一般为25厘米到30厘米的状态。人体颈部构造直接影响衣领成型后的锥度和外观造型, 因此对体颈部构造特征进行分析, 是进行翻领结构设计的重要前提基础。如图1颈部的这种结构特征决定了领子成型后的锥度和外观造型。

人体颈部运动特性也直接影响翻领结构设计状况。人体颈部可以呈现多角度和多个方位的运动特征, 这是因为人体颈椎关节面几乎接近水平性的特性, 这给人体颈部运动的多样性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日常生活中, 人体颈椎最主要的运动特性是像前伸, 后领领围部分一般情况下, 运动幅度小, 运动的频率也很低, 比较趋于稳定性。相反, 前颈领围线部分运动幅度大, 运动的频率也很高, 稳定性相对比较不足。因此根据人体颈部运动特性差异, 在翻领结构造型设计时, 主要以后颈部为造型基础, 然后考虑前颈变化对造型变化的影响。

3.2、领底线对衣领造型的影响

领底线的形态对翻领造型产生影响。参见图2 (a) , 图中a²和b²表示两种不同形态的领底线, 其他情况不变是, 利用a²和b²两种不同形态的领底线做翻折线, 得出的领结构效果如下图2 (b) , 可见, 采用利用a²为领底线作出的翻领折线是呈现弧型结构, 用b²作出的翻领折线则呈现的是直线型结构。这是因为b²比a²凸出的一部分正好弥补了领窝弧线凹下的部分, 因此, 衣领造型设计中直接呈现直线翻折状况。因此, 领底线的形态差异对翻领造型产生不同的影响。

3.3、领外轮廓线对衣领造型的影响

领外轮廓线差异状况会对衣领造型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改变的情况小, 通过改变领结构不同的外轮廓线的形状, 则发现, 衣领造型的状况会随之发生改变, 根据下图实验状况, 可以清晰的反映了领外轮廓线差异变化现状对衣领造型产生不同的影响。图3 (a) 表示原来的领结构和款式, 但是在图3 (b) 中, 其中, 保持领底线的弯曲程度不变, a1为领座宽不变, b1为领面宽也不变。去掉原来款式的一角, 改变原来领的外轮廓线, 最后将会呈现图 (c) , 变化后的效果图。发现, 经过领外轮廓线改变后, 衣领造型明显发生了变化。

3.4、领窝对衣领造型的影响

领窝也是影响衣领造型设计的因素之一。以圆弧形领窝为例, 采用实验方式改变领窝形状, 实验结果如下图。在基础领窝上进行加深和加宽。而与领窝不管的部位不改变原始尺寸和大小, 继续采用原有方式进行领身设计, 根据图4反映设计结构。可以清楚地发现, 实验中仅仅通过改变领窝形状, 其他参数不变, 但是领结构设效果任然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变化的原因在于, 领窝大小状况直接影响领围以及装领线与人体颈根部的距离, 领窝发生变化, 领围以及装领线与人体颈根部的距离就会发生变化, 翻领的款式就会发生变化。

从以上分析得出, 人体的颈部特征和颈部活动规律是翻领结构制图的重要依据, 只有掌握了人体颈部特征和活动感规律, 才能进一步提高翻领结构的适体性和装饰性, 而底领线、轮廓线, 领窝对翻领的变化确实对翻领造型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在进行结构制图时必须判断其变化对造型的具体影响, 才能够设计出符合需要的翻领样板, 从而进一步创新出直观、准确, 便于理解记忆的翻领制图方法, 使翻领结构能更加适应人体颈部特点与运动, 并能够适应各种变化造型, 以促进翻领版型与工艺的发展。

摘要:本文介绍翻领的造型结构特征, 并针对不同的翻领从总体上分析了影响翻领结构的因素包括:人体颈部结构特征、领底线、领外轮廓线以及领窝, 指出分析不同造型的翻领的结构时应从影响因素出发, 突破各款造型结构的关键点, 分析得到既适体又体现造型特点。得理想翻领样板。

关键词:造型结构,颈部,领底线,外轮廓,优缺点,制图要素

参考文献

[1]、王丽霞, 田保云.影响衣领造型结构的相关因素分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25 (2) 2000, 19

[2]、黄灿艺《基于服装领部设计的人体颈部形态特征分析》[J] (中国) 国际纺织导报2008年第12期

涂色书热销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因素 篇4

【关键词】涂色书;热销;时代特征;文化因素

【作者单位】宋广林,郑州师范学院,河南省美术家协会。

2013年,由英国插画家乔汉娜·贝思福创作的涂色书《秘密花园:一本探索奇境的手绘图书》出版,迅速在英国出版界引发轰动,上市3个月销量突破50万册,并在世界范围内激起巨大涟漪。2013—2014年,涂色书火爆互联网,许多国家建立了专门的涂色书社交平台和网络社群,大量读者将自己的涂色书作品上传到社交平台与同好分享。2015年6月,北京联合出版社引进出版《秘密花园》,6月18日促销活动当天,仅京东商城就售出2.5万册,《秘密花园》连续8周位列亚马逊图书榜周榜第一名。这部被称为“减压神器”的涂色书在中国读者中引发购买狂潮。《秘密花园》出版两个月,许多出版机构跟风效仿,推出了各自的涂色书,如《你与快乐只差上色》《心灵瑜伽——舒缓压力的缤纷着色画》《电影美术原画唐风涂色集》等。2015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了“点染紫禁城”系列涂色书;2016年,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了“一带一路画敦煌”系列涂色书。通过分析这几年涂色书的出版热潮,笔者认为,涂色书的热销凸显了大众文化需求的时代特征,反映了读者对全新文化艺术形式的追求。

一、涂色书热销的时代特征

第一,体现了大众文化需求与互联网的紧密结合。作为时下流行的出版物,涂色书是传统艺术形式与信息时代特点结合的产物,在引进出版与营销推广涂色书的过程中,互联网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缩小了时空距离,使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和便捷,地球就如同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村落,门户网站、社交平台、社群等共同构成了互联网地球村,互联网地球村对涂色书的快速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如《秘密花园》迅速兴起并在世界各国销售火爆便是范例。中国出版界引进《秘密花园》并获得成功后,不断推陈出新,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推出各类涂色书,这也体现了信息时代各类文化快速融合的特点。

第二,反映了读者参與创作和寻求认可的心理需求。以前普通读者喜爱绘画艺术,但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缺乏绘画技巧,只能作为读者欣赏绘画作品;新时代读者开始追求阅读互动体验,希望能够参与创作。涂色书的出现满足了读者对绘画作品进行二次创作的需求,让不具备创作能力的普通读者也能在简单的创作过程中感受绘画的乐趣,享受创作的成果,这是涂色书能起到心灵抚慰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当读者通过自媒体平台发表涂色书作品,获得朋友圈的认可与点赞时,便能获得强烈的心理满足感。

二、涂色书热销的文化因素

涂色书的热销,反映了读者对全新文化艺术形式的追求,同时也契合了新时期大众的文化需求。

第一,反映了读者对全新文化艺术形式的追求。随着纸质图书市场萎缩与数字出版的发展,读者对文化内容的获取途径以及对文化艺术形式的追求发生转变,他们越来越重视在文化汲取过程中的及时性与互动性。涂色书的出现,既满足了读者对传统纸质书的需求,又满足了新时代读者对阅读互动的需求。笔者研究发现,读者喜爱涂色书的原因:一是涂色书艺术感十足,符合大众审美,二是涂色书能起到休闲放松和减压的作用。

第二,契合了新时代大众的文化需求。首先,富含美感的图片释放了大众对审美的渴求,提升了大众的艺术素养。如“爱丽丝漫游仙境”系列手绘涂色书,设计精美,故事精彩,带给读者美好的视觉享受与审美体验。这套书还赠送配色卡与涂色创作范例图,这样,即使没有绘画基础和艺术天分的读者也能上手涂色,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其次,涂色书的内容可跨越不同的学科领域,给读者带来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如涂色书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宗教等不同领域,或将当前大众关注的社会话题融入其中,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再次,涂色书符合当前读者对读图阅读的需求。图片目前已经成为读者认知世界和事物的重要工具,也是作者表达想法、读者传递诉求的重要载体。图片能够直观地传递信息,有学者说:“当前的文化正在演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再是印刷文化。”这很好地阐释了新时代大众文化需求的变化。

三、涂色书出版及发展的启示

2015年6月—8月,涂色书在我国销量呈爆炸性增长,但同年9月,市场销量下滑十分明显。2016年,涂色书这匹“脱缰的黑马”慢下步伐,但依然延续了一定的热度。出版界从业人员在经历涂色书的狂热期后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这一波出版热潮,发现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出版社跟风严重,一夜之间各种冠以“花园”“着色”等名字的同质化涂色书涌入图书市场,造成激烈的竞争,让读者选择时左右为难。其次,在涂色书扎堆出版的热潮中,由于太过于强调出版的时效性,在加快出版流程后,从策划到出版发行的时间大为缩短,图书质量与水准难免下滑。再次,涂色书内容出现拼凑现象,市场上缺乏高质量、具有丰富内容的原创涂色书。此外,不少出版机构在后续宣传中片面夸大了涂色书的心灵抚慰和心理治疗作用,一味炒作涂色书的功效,这造成出版机构的品牌名誉受损。因此,为了保证涂色书市场的健康发展,出版机构在出版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打造精品,迎合信息时代的阅读习惯。江西美术出版社编辑刘滟指出:“目前涂色书已发展到极致,今后若想实现突破,必须从人性化装帧、专业纸张和涂色内容的精美设计上入手,并配合各类涂色指南,以此满足读者审美的文化需要。方便读者随时上手创作。同时,若想持续吸引读者关注,涂色书艺术水准的提高与主题创新也是关键。”这对涂色书出版的主题策划、内容选择及艺术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市场上的涂色书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不开发有艺术价值、能带来新奇体验的图书内容,终将会被市场淘汰。

第二,挖掘民族文化素材,以契合中国读者的审美需求。如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异兽》涂色书,这本书以《山海经》为主题,绘制了“应龙”等具有民间神话色彩的灵兽系列图案,这契合了中国读者对民族传统艺术进行创作的需求。另外,出版机构还可以从中国民间传说、古典名著中挖掘涂色书的故事素材,比如《西厢记》《梁祝》《红楼梦》等。读者通过给场景、人物和动物涂色,既能愉悦身心,又能增强对中国古典名著和故事的了解。且涂色书读者七成为女性,雍容典雅、古典唯美的图案会更受她们青睐。

第三,发挥微信及网络社群的推广作用。涂色书火爆的重要渠道是社交网络,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拥有大量粉丝的明星和大V对涂色书营销起到引导作用。如韩国歌手金基范的涂色作品在社交平台上获得17万的点赞,很多中国明星的涂色书作品发布在新浪微博上,也获得了大量点赞,并带动他们的粉丝购买涂色书进行二次创作。此外,普通读者通过微信公众号及朋友圈大量上传、转发自己的涂色作品,这对涂色书的推广营销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出版机构在推广图书的过程中,要重视社交网络平台的推广作用。

第四,持续创新,防止读者 “喜新厌旧”。首先,为防止审美疲劳给涂色书出版带来不利影响,出版社必须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如策划亲子涂色书,既为孩子和父母提供情感交流工具,也让父母在陪孩子涂色和填色的过程中舒缓了压力,有利于家庭教育作用的发挥和家庭氛围的和谐。其次,出版机构应大力开发多种形式的出版物代替涂色书,防止涂色书销量下滑影响自身发展。如韩国Logo创意产品设计公司推出的“夜景刮痕”系列刮本迅速走红,大有取代《秘密花园》的态势,读者按照轮廓刮下图画表层的铝粉,便能透出铝粉下面的美丽风景;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上的一款3D打印画笔,则可将涂色书的平面图案变得立体。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水平在提高,大众文化需求更趋多元化。出版机构只有持续创新,紧跟读者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与阅读口味,才能在行业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1]廖声武. 中国主流媒体如何传播主流文化[J]. 新闻与写作,2016(5).

[2]刘派. 体验式阅读——自然交互技术在传统出版领域的应用研究[J]. 科技与出版, 2014(12) .

[3]曾建辉. 成人涂色书出版热现象探析[J]. 科技与出版,2016(3).

[4]应小敏,傅守祥. 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美学转向[J]. 创新,2011(1).

论滑坡的基本特征与形成因素 篇5

1 滑坡的形态特征和分类

斜坡上的部分岩体和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沿某个滑动面发生剪切破坏向下运动的现象称为滑坡。滑动面可以是受剪应力最大的贯通性剪切破坏面或带, 也可以是岩体中已有的软弱结构面。规模大的滑坡一般是缓慢的、长期的往下滑动, 有些滑坡滑动速度也很快, 其过程分为蠕动变形和滑动破坏阶段, 但也有一些滑坡表现为急剧的滑动, 下滑速度从每秒几米到几十米不等。滑坡多发生在山地的山坡、丘陵地区的斜坡、岸边、路堤或基坑等地带。研究滑坡的成因及行为特点, 有助于我们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来避免滑坡的发生或者是减少滑坡发生后的损失。

1.1 滑坡的形态特征。

滑坡在平面上的边界和形态特征与滑坡的规模、类型及所处的发育阶段有关。一个发育完全的滑坡, 一般包括:a.滑坡体, 指滑坡发生后与母体脱离开的滑动部分;b.滑动带, 滑坡时形成的碾压破碎带;c.滑动面, 滑坡体沿着下滑的表面;d.滑坡床, 滑体以下固定不动的岩土体, 它基本上未变形, 保持了原有的岩体结构;e.滑坡壁, 滑体后部和母体脱离开的分界面, 暴露在外面的部分, 平面上多呈圈椅状;f.滑坡台阶, 由于各段滑体运动速度的差异而在滑体上部形成的滑坡错台;g.滑坡舌, 又称滑坡前缘或滑坡头, 在滑坡前部, 形如舌状伸入沟谷或河流, 甚至越过河对岸;h.滑坡周界, 指滑坡体与其周围不动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 它决定了滑坡的范围;i.封闭洼地, 滑体与滑坡壁之间拉开成沟槽, 相邻滑体形成反坡地形, 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封闭洼地;j.主滑线, 又称滑坡轴, 滑坡在滑动时运动速度最快的纵向线, 它代表滑体的运动方向;k.滑坡裂隙, 分为四类:一是分布在滑坡体上部的拉张裂隙;二是分布在滑体中部两侧的剪切裂隙;三是分布在滑坡体中下部的扇状裂隙;四是分布在滑坡体下部的鼓张裂隙。由此可见, 一个滑坡完整的应该包括以上11个部分组成。当然, 在实际的滑坡现象中, 有时候我们很难分清楚各个部分明显的边界。

1.2 滑坡的分类。

滑坡分类的目的在于对发生滑坡作用的地质环境和形态特征以及形成滑坡的各种因素进行概括, 以便反映出各类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从而有效地预测和预防滑坡的发生, 或在滑坡发生之后有效的进行治理。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指标, 各国学者和工程部门对滑坡提出了各种分类方案。我国铁道部门则按滑坡体的岩性、滑面与岩土体层面的关系、滑体厚度等进行了分类, 在国内应用较为广泛。从研究山坡发展形成历史出发, 则可以分为古滑坡、老滑坡、新滑坡、现代活滑坡等类型;日本渡正亮则按照滑坡的发展阶段, 将滑坡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按滑坡的滑动力学特征, 则可分为推动式、平移式和牵引式滑坡。对于一个滑坡,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但实践中, 我们应该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 根据突出因素对滑坡进行分类, 分类的原则就是看对我们认识、防治和处理此滑坡是否有帮助。

2 滑坡的形成条件

要探讨滑坡的形成条件, 就须考虑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内在因素有组成边坡岩土体的性质、地质构造、岩体结构、地应力等。它们常常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外在因素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地晨、风化咋用、人工开挖、爆破以及工程荷载等。其中地表水和地下水是影响边坡稳定最重要、最活跃的外在因素, 其他大多起触发作用。查明和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对了解边坡失稳的发生发展规律, 以及制定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2.1 滑坡形成的内部条件。

产生滑坡的内部条件与组成边坡的岩土的性质、结构、构造和产状等有关。不同的岩土, 它们的抗剪强度、抗风化和抗水侵蚀的能力都不相同, 如坚硬致密的硬质岩石, 它们的抗剪强度较大, 抗风化的能力也较高, 在水的作用下岩性也基本没有变化, 因此, 由它们所组成的边坡往往不容易发生滑坡。反之, 如页岩、片岩以及一般的土则恰好相反, 因此, 由它们所组成的边坡就比较容易发生滑坡。从岩土的结构、构造来说, 主要的是岩 (土) 层层面、断层面、裂隙等的倾向对滑坡的发育有很大的关系。同时, 这些部位又易于风化, 抗剪强度创氏。当它们的倾向与边坡坡面的倾向一致时, 就容易发生顺层滑坡以及在堆积层内沿着基岩面滑动;否则反之。边坡的断面尺寸对边坡的稳定性也有很大的关系, 边坡也陡, 其稳定性就越差, 越容易发生滑动。如果坡高和边坡的水平长度都相同, 但一个是放坡到顶, 而另一个却是在边坡中部设置一个平台, 由于平台对边坡的反压作用, 就增加了边坡的稳定性。此外, 滑坡若要向前滑动, 其前沿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空间, 否则滑坡就无法向前滑动。山区河流的冲刷、河谷的深切以及不合理的大量切坡都能形成高陡的临空面, 而为滑坡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总之, 当边坡的岩性、构造和产状等有利于边坡的发育, 并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引起边坡的岩性、构造和产状等发生变化时, 就能发生滑坡。

2.2 滑坡形成的外部条件。

滑坡发育的外部条件主要有水的作用, 不合理的开挖和坡面上的加载、振动、采矿等, 以前两者为主。调查表明:90%以上的滑坡与水的作用有关。水的来源不外乎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农田灌溉的渗水、高位水池和排水管道等的漏水等。不管来源怎样, 一旦水进人斜坡岩土体内, 它将增加岩土的重度并产生软化咋用, 降低岩土的抗剪强度, 产生静水压力和动水力, 冲刷或侵蚀坡脚, 对不透水层上的上覆岩土层起润滑作用, 当地下水在不透水层顶面上汇集成层时, 它还对上覆岩层产生浮力作用等等。总之, 水的作用将会改变组成边坡的岩土的性质、状态、结构和构造等。因此, 不少滑坡在旱季原来接近于稳定, 而一到雨季就急剧活动, 形成“大雨大滑, 小雨小滑, 不雨不滑”。这也说明了雨水和滑坡的关系。

3 滑坡的影响因素

在边坡变形破坏形式中, 滑坡是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种。它在坚硬或松软岩层、陡倾或缓倾岩层以及陡坡或缓坡地形中均可发生。甚至在地形倾斜为10°左右的缓坡或倾角低于10°的岩层中也可发生。例如, 1982年四川省云阳县鸡扒子发生的大规模滑坡, 其地形即为10°~40°的缓坡, 而沿其滑动的基岩面大部地段仅有10°~25°。地质构造, 如褶皱、断裂及区域新构造运动等是滑坡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断层、节理纵横切割, 构成岩体中的切割面和滑动面, 形成有利于滑动的条件, 并直接控制着滑坡的形成和规模。在新构造运动表现为强烈上升的地区, 坡体内地应力较高, 卸荷裂隙也常较发育, 滑坡往往较广泛地发生, 例如我国四川西部、北部山区, 长江三峡地区等。绝大多数滑坡都是与地下水的活动有密切关系的。

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 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建设速度加快, 机械化施工程度提高, 人类改造自然的力度和广度空前提高, 随之而来的是滑坡灾害日益严重。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滑坡防治工作。这就要求各施工单位必须针对具体的情况, 分析滑坡的形成条件, 深入探讨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 具体分析研究, 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 采取经济实效的防治措施, 解决滑坡问题。

摘要:我国是滑坡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 治理滑坡问题必须分析研究滑坡的特征, 科学的进行分类, 分析滑坡形成条件与因素, 科学合理的制定防治措施, 防止灾害的发生。

创业自我效能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篇6

关键词:创业自我效能,创业教育,社会认知

创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也是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关键概念。创业精神也是组织在充满高度不确定性和变革环境中生存、竞争、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通过对创业的影响, 是促进经济成长与发展的一个主要元素[1] , 提高全社会创业水平, 发展创业型经济与构建创新创业型社会, 关键在于创业教育的水平和内容结构。创业教育不仅是促进创业行动的重要途径, 同时其重心和关键是培育具有开创性精神的人, 这在实质上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创业政策和措施、发展创业教育, 促进创业行动是一个引起社会各方面所关注的问题, 并提到了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工作日程。而关键之一在于对创业者为何选择创业的心理认知机制以及动力源的洞悉。本研究将以高年级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为主要研究对象, 分析其创业自我效能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创业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关注的内容、重点和方式等问题。

一、 创业自我效能溯源与特征研究

(一) 社会认知与自我效能理论

“什么是创业者的原动力”, “创业者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 “如何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创业”等始终是创业教育研究充满魅力的几个命题。早期的研究者试图通过对创业者人格、态度与人口统计学特征来考察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特质差别, 在解释创业行为和创业过程时只能获得有限的结论, 难以用一些稳定的个人特质对创业做出普遍意义上的解释。

创业活动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 反映了认知的过程[2,3,4] 。从认知角度出发, 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点和研究创业者的新途径, 有助于研究者更好的了解创业者思维, 解释创业原因、动机与意向, 为创业教育提供思路方法和依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西方学者将认知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的理论及观点引入创业研究, 并在90年代以后得到了蓬勃发展, Mitchell、Busenitz、Bird等学者在2007年共同建议未来的创业研究应围绕社会认知的范畴展开[5] 。

三元交互决定论和自我效能理论, 是班杜拉 (Bandura) 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思想。在社会认知理论中, 人类动因是在一个包含三元 (环境、认知、行为) 交互因果关系的相互依赖的因果结构中发挥作用的, 人的心理预期或信念——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 在行为中起着主导作用。班杜拉把自我效能定义为“人们关于自己是否有能力控制影响其生活的环境事件的信念”[6] , 这种信念一般是针对新的、无法预测的、困难的情形。

著名创业学者Krueger (2007) 指出, “一个理解创业背后涵义的关键是对认知结构、创业吸引、创业意向以及创业行动背后深层信念的探索”[7] 。自我效能作为这样一种深层信念, 正是揭示关键创业活动的重要概念[4,8,9] 。自我效能具有三个重要特征: (1) 自我效能是在综合了来自行动者本人、特定任务和他人等各种信息的基础上而产生的; (2) 自我效能涉及到动机成分; (3) 自我效能是一种动力结构, 会根据新的经验和信息不断地变化。自我效能会导致对个人效能的预期, 这一预期又会决定下列过程因素: (1) 在特定背景下执行特定任务的决策 (选择行为) 。 (2) 将会投入多大的努力来完成这个任务 (动机性努力) , 以及会在多大程度上坚持下去, 即使出现问题、不利的证据和逆境 (坚持不懈) 。 (3) 自我效能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

(二) 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

自我效能受到四方面信息的影响[10] : (1) 个体行为的结果/个人经验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能够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 反之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但不同的人受影响的程度并不一样。 (2) 人们从观察别人所得到的替代性经验对自我效能影响也很大。看到与自己相近的人成功能促进自我效能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实现同样目标的信心, 但看到与已相近的人失败, 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 则会降低自我效能, 觉得自己成功的希望也不大。 (3) 他人的评价、劝说及自我劝导。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告对形成自我效能效果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劝说、鼓励, 效果最大。 (4) 来自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 比如紧张、焦虑容易降低人们对自我效能的判断。

(三) 创业自我效能研究

创业自我效能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ESE) 是自我效能理论在创业领域的应用, 与创业动机及创业行为密切相关, 因而可以用来很好的预测创业行为的选择、维持和最终结果。Chen等人 (1998) 定义创业自我效能为:创业者对自身能够胜任不同创业角色和任务的信念[9] 。创业自我效能由于个体和个体所处环境的不同显示出差异性, 目前有关的观点或结论主要来自于注重自我实现和个人主义的西方社会的研究, 在中国这样一个与之有较大文化差异的社会是否同样适用?本研究在总结理论研究及国外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将对创业自我效能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归纳为4类11个统计变量, 以在校高年级 (三、四年级) 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 检验大学生样本的创业自我效能在这11个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以及这11个变量是否对大学生样本的创业自我效能产生显著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 样本描述与测量工具

调研对象为河北、天津四所高校 (6个院系) 抽取的在校高年级本科生 (三、四年级学生) , 回收率为71%, 共回收有效问卷659份。根据问卷调研得到的一些结果, 并进一步对其中一部分被调研者进行了电话访谈和面对面访谈。

对创业自我效能的测量是借鉴De Noble 开发的量表, 经修订后题项为12个;对认知风格的测量选用了Kirton的KAI (Kirton Adaption-innovation Inventory) 量表, Bagozzi和Foxall在1995年公开发表的改编版, 共13个题项;对学习风格的测量采用科尔伯的LSI (Learning Style Inventory) 学习风格量表 (version 3.1) , 共12个题项;对环境劝导采用Liñán等人在2009年发布的EIQ问卷 (version3.0) 的相关项目, 为8个题项[11] 。使用以上量表均为公开发表或得到了开发者或版权公司的许可。除LSI量表外, 其他测量项目均为五点李克特式量表。

(二) 数据分析方法与工具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对高年级大学生样本的创业自我效能差异性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创业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本文研究使用Excel和SPSS13.0软件作为主要的统计分析工具。

三、研究结果

根据对回收问卷结果分析表明, 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在性别、学习风格、家庭人均月收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专业、是否受过创业教育、生源、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及其他亲属有过创业或下岗再就业经历、亲朋好友劝导、社会环境劝导、认知风格上存在显著差异。

(一) 个体特征因素

创业自我效能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这与国外的同类研究有所差异, 在国外的大多数研究中女性创业自我效能低于男性。本研究中, 创业自我效能的专业差别显著, 经济管理专业背景的样本创业自我效能水平要高于工科背景样本, 其原因可能在于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创业相关课程教育, 从而提高了其创业自我效能程度。同样, 受过创业教育或培训的样本其创业自我效能要高于没有受过创业教育的样本, 这其中原因也可能由于学生样本主要受到替代性经验的影响, 而创业教育或培训起到了正向强化的作用。

(二) 家庭因素

1.生源。

来自农村的样本创业自我效能水平最高, 其次是城市, 而乡镇最低, 出现了“分离效应”。经过进一步访谈调研, 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由于经济水平与城市存在差异, 来自农村学生和乡镇学生到大城市求学后所体验到的心理落差有关, 农村学生体验到的心理落差高于乡镇学生, 从而对情绪和身心状态的影响要更高一些, 情绪和身心状态信息是自我效能的来源之一, 这种落差感可能带来的是一种正向的强化作用, 使得他们的创业自我效能强度要高于其他两类学生;而城市学生虽然没有农村学生或乡镇学生所体会的心理落差, 但在城市中接触到更多信息, 对自我和社会问题更加关注, 受到替代经验信息相对更多一些, 因此其创业自我效能高于来自乡镇的学生。

2.父母、亲属创业相关经历以及父母文化程度:

在调查中, 父母及其他亲属有创业、下岗再就业行为高低组在创业自我效能上存在显著差异, 可以解释这是由于替代性经验的影响。父母文化程度高的样本创业自我效能低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样本, 在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中, 父母文化程度与创业自我效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其原因的解释需要结合对生源和替代性经验的解释, 由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低收入人群, 而城市中低收入者也正是失业下岗的主要人群。来自于这类家庭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因此比较高。

(三) 环境劝导与认知因素

1.环境劝导。

创业自我效能在亲朋好友劝导和社会环境劝导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社会环境劝导、亲朋好友劝导与创业自我效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与国外研究的结果相一致。

2.认知因素。

在代表认知控制的认知风格水平上, 创新型认知风格的样本创业自我效能要高于适应型认知风格的样本;而在代表认知输出的学习风格上, 四种不同学习类型的样本, 顺应型、发散型、聚敛型和同化型不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相关性检验也证明了认知风格与创业自我效能存在显著正相关 (p<0.05) , 而学习风格与创业自我效能不存在显著相关。

四、创业自我效能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经过多元回归分析, 本研究发现: (1) 在个体特征因素中, 专业 (是否经济管理专业) 对创业自我效能产生显著影响, 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所体现的是个体所受到的创业教育水平, 创业教育与创业自我效能强度显著正相关; (2) 创业自我效能的水平和强度受到环境劝导 (包括亲朋好友劝导和社会劝导) 和认知风格的显著影响。环境劝导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关系, 所体现的是一种与社会的互动, 因此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和传统的深刻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社会环境劝导和亲朋好友劝导对创业自我效能的影响不同, 社会环境劝导的影响要高于亲朋好友劝导。 (3) 创业自我效能的水平和强度受到认知风格的显著影响, 而环境劝导与认知风格的交互作用对创业自我效能没有显著影响。

通过对创业自我效能影响因素的研究, 创业教育是有效提高创业自我效能的手段之一, 尤其对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培育, 是他们获得替代经验、了解各类信息、树立良好情绪和心态、坚定创业决心的重要途径。当创业成为中华民族振兴的巨大推动力, 而创业教育也是其根本所在, 关系到国家民族腾飞大计。以创业教育为中心, 与社会层面的创业文化塑造及个体层面的创业认知形成密切相关。

1.社会层面的创业文化塑造。

人类的创业活动总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 文化因素必然会通过创业主体对其创业活动与创业过程产生重要作用。实践证明, 培育创业文化有助于激发和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 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强劲的内源动力。社会环境劝导, 代表了社会舆论、社会文化对创业的一种承认和赞许, 它是推动创业的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 促使创业由一个个的个体行为上升到全社会的热潮。创业文化的塑造, 需要三层力量的相互配合与综合作用, 由外到内分别为: (1) 创业者的“社会典范作用”, 其基础在于创业者自身的业绩得到政府和公众的认可; (2) 社会导向的强化, 社会导向是社会价值观的风向标, 社会价值观是构成社会文化的重要基础, 其深层原因简言之就是要将创业放在何种位置的问题; (3) 社会机制的改革和构建, 不仅仅停留在经济领域, 还应包括社会信任机制、教育和政府机制等等。

2.个体层面的创业认知形成。

创业过程充满了各种未知情况和问题, 需要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和变革。认知风格对创业自我效能的正向影响说明个人对各种问题处理方式越多, 越适应创业的复杂情况, 从而更加有信心去应对, 反之则缺乏信心, 降低创业自我效能。由于创业任务的复杂性, 在适应——创新的认知连续区间内, 创业者要不断的调整自身的认知状态。

五、创业自我效能研究对创业教育的启示

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并非将受教育者塑造为一个个“齿轮”, 而是培养独立的人格与自主的精神[12] 。结合Ridding的认知模型和教育理论[13] , 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对个体认知的促进是通过认知资源、认知控制 (认知风格) 和认知输出 (如学习风格等) 三个层次进行提高的。而创业教育有别于传统意义的素质教育或专业技能教育。从提高创业自我效能的角度出发, 创业教育的重心在于对受众认知风格形成与塑造;丰富受教育者的认知资源、优化认知资源的结构。创业自我效能作为一种基于能力的信念, 它是可塑的, 其形成和发展有其信息源, 包括主体经验、替代性经验、劝导信息和情绪心理状态信息, 这些信息源是构个体认知资源的重要部分。对创业自我效能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最终也是一种信息方式对个体认知资源的构成产生影响。

一些学者曾认为创业者不是教育出来的, 而是锻炼出来的, 因为教育的内容是体系化、结构化的管理知识。本文认为创业教育对于个体应对创业过程中的复杂性, 提高个体的创业自我效能具有直接的作用, 而且创业教育通过替代经验、劝导方式提高创业自我效能水平, 进而影响创业意向。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来讲, 其最终的目标或实现的结果就包括形成受教育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形成认知风格) 和培养出适合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习风格) 。

结合本文的研究, 创业教育的重心需要在传统教育对认知风格培养的基础上, 还要扩大认知资源与优化认知资源的结构,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丰富主体经验, 如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及个人作品展示等, 这些会对丰富主体经验产生良好正向影响。 (2) 增加替代性经验, 如充分借鉴MBA案例教育、研讨会、互动交流等方式方法, 通过情境融入和体会增加受教育者的替代经验。 (3) 优化认知资源结构。认知资源的优化包括认知干预与正确归因。其中有效的手段是进行个体归因。个体归因可以通过内省或讨论方式, 深入讨论“成功案例”的关键因素, 并与自己进行比较, 调整个体归因方式、引导个体自我调控、提高个体的能力观。

公司特征因素 篇7

在近10年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持续快速增长,资源开发达到了空前的强度。本文所提到的某金矿位于北东向延伸的山脉中段西北侧,为钨锑金成矿带的一部分,是不同矿物组合的锑砷金矿床或锑砷金矿床成矿系列,区内自北而南分布着多个锑砷金矿床(点)。区内出露地层为元古界板溪群,古生界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白垩系及第四系。元古界板溪群五强溪组的灰绿色粉砂质板岩为本区锑金矿床的主要赋矿层位。矿区构造主要为一系列北东向复背斜、复向斜及断层组成。断裂构造主要有北东和NW向两组,以北东向断裂为主,控制了区内矿化带的总体展布方向。

1矿床(体)地质特征

金矿赋矿地层主要为新元古界板溪群五强溪组上段(Ptbnw2)。区内构造主要为背斜翼部的单斜构造,该单斜构造主要为正常次级背斜的翼部,局部表现为次级倒转背斜的倒转翼。断裂构造发育,区内多数锑金矿床、锑砷金矿床主要赋存于区域北东向剪切断裂构造派生的次级剪切断裂中。区内普遍发育不同程度的绢云母化、硅化、毒砂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及碳酸盐化等中低温热液蚀变,其中以绢云母化、硅化、毒砂(黄铁矿)化与矿化关系最为密切。

区内金矿床主要产于背斜核部的陡倾斜与缓倾斜劈(片)理化带接触部位,即主要产于岩层劈(片)理产状变化部位及洞坪断层(F1)、黑土坡断层(F2)的硅化破碎带中,形成北东向的带状分布。矿体主要呈陡倾斜脉状产出。矿脉分北东、NW两组,以北东向矿脉最发育,数量最多,而NW向矿脉较少,但规模较大,矿石品位较富。矿脉类型可划分为含锑金石英脉型、含锑金破碎带型两大类。

1.1北东向剪切构造带内的锑(砷)金矿床特征

按照成矿构造特点,又可划分出两个亚类,即产于北东向剪切带内石英脉型锑(砷)金矿床和产于北东向剪切带内石英脉-蚀变破碎带(片理化)型金矿床。

(1)北东向剪切带内锑金矿床。区内A金矿床产于背斜中部的北东向洞坪断层剪切构造带内,为锑(砷)金矿床。洞坪断层是与区域北东向构造方向一致的次级同向断裂。岩石中劈理构造极为发育,并往往掩饰层理。矿区已发现11条含金剪切构造带,走向25°~45°,倾向南东,倾角30°~50°。剪切构造带长度95~980m不等,厚度0.03~1.23m,具锑(砷)金矿化,其中V9脉为主要矿脉,其次为V15脉(图1)。V9脉长980m,厚度0.03~1.12m,产状与围岩劈理产状基本一致。Sb品位为1.00%~28.35%,平均3.79%;Au品位为1.50×10-6~16.50×10-6,平均为2.48×10-6;As品位为0.03%~2.31%,平均0.39%,属于厚度变化稳定、品位变化较均匀的脉状矿体。矿石物质成分比较简单。金属矿物有辉锑矿、毒砂、黄铁矿、自然金等;非金属矿物以石英为主,次为绢云母、绿泥石和粘土矿物。脉内金矿物为微粒金,毒砂为金的主要载体矿物。毒砂呈半自形-自形晶体,浸染于蚀变板岩中,粒度一般0.02~0.2mm,一般呈脉状分布于矿石中。矿石结构具粒状结构、碎裂结构、固溶体结构;矿石构造为块状、浸染状、角砾状、脉状及房巢状构造。矿石自然类型有石英脉型锑金矿石、破碎带型金矿石和蚀变岩型金矿石共三种类型,各类矿石界线比较分明。

图1 A矿床地质剖面示意图

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毒砂化,其次为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泥化等。蚀变带厚度一般为3~20cm。自矿体向围岩蚀变强度急剧减弱,总体上呈现出平行于剪切带分布的线形蚀变带。当矿体直接产生于剪切带中,而围岩无明显的锑金矿化时,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当矿体不仅产于剪切带,而且其上下盘围岩矿化也较好时,则矿体与围岩界线不清。

2)北东向剪切带内石英脉-蚀变破碎型(片理化)型金矿床(化)。该类金矿床(化)同样产于北东向剪切构造带内,以含金石英脉为主,但金矿物主要为可见金,其成矿特征比较特殊,故单独作为一类,如B矿区均为此种类型(图2)。C矿床(化)位于背斜近核部的南东翼,岩层产状较陡。已发现4条北东向分布的石英脉带,产于强片理化蚀变带内(图3),长700~1500m,宽40~80m,厚度1.5~2.5m,最厚约8m。脉带具明显分枝复合现象。以V4脉组为主,长880m,走向30°~35°,倾向南东,倾角50°~70°。脉组由5~8条、宽5~30cm的单条石英脉组成,矿脉厚度0.52~0.78m。金属矿物主要为自然金,其次为黄铁矿、毒砂、辉锑矿,少量或微量黄铜矿、黝铜矿、方铅矿等。非金属矿物以石英为主,次为钠长石、白云石、绿泥石等。金主要为自然金,与石英连生,粒径从巨粒到细粒,以0.45mm~0.15mm者为多。其次为赋存于毒砂、黄铁矿中的微粒金等。围岩蚀变主要有绢云母化、硅化,其次为黄铁矿化、毒砂化、白云石化和绿泥石化;其中以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尤其当多种蚀变叠加在绢云母化片理化蚀变带

中矿化最为富集。

图2 B矿区地质略图

图3 C金矿地质剖面图

1.2近东西向剪切断裂带内的砷金矿床

该类矿床目前仅发现于D金矿床,是以金为主,局部见有辉锑矿透镜体的砷金矿床,也是该矿区最具经济价值的矿床。矿床位于背斜北西翼之次级背斜倒转翼上(图4),区域洞坪断裂上盘陡倾斜劈理化带与缓倾斜劈理化带之过渡部位。

图4 D金矿床地质剖面图

矿区已发现11条近东西走向的剪切带,长度90~810m,厚度0.10~3.17m。剪切带为石英脉、角砾岩、糜棱岩充填。其主剪切面上往往有1~5cm厚的泥质物产出。沿剪切面可见滑动镜面、擦痕,并伴有揉皱、拖曳等现象,局部出现膝折带。无论在走向或倾向上主剪切面均呈舒缓波状。

矿体产于剪切带及上、下盘围岩蚀变带内,其形态、产状严格受剪切带控制,呈较稳定的脉状产出。以主要矿脉V3为例,剪切带长810m,走向80°~100°,倾向南,倾角35°~65°。矿体长150~180m,最大延深262m,厚度0.52~5.24m,平均1.31m。在走向上呈波状起伏,具有明显的膨胀、收缩现象;倾向上表现为上缓下陡之变化趋向。Au品位为1.61×10-6~33.41×10-6;Sb品位为0.04%~11.12%,平均0.08%~0.45%;As品位为0.01%~3.66%,平均0.59%~2.11%,系厚度变化较稳定、品位较均匀的矿体。

矿石矿物成分比较简单。金属矿物以微粒金、毒砂、辉锑矿、黄铁矿、少量或微量黝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硫锑铅矿、磁黄铁矿等;非金属矿物以石英为主,次为绢云母、方解石、白云石、绿泥石、粘土矿物、绿帘石、石榴石、电气石等。金矿物主要为微粒金,主要赋存于载金矿物毒砂中,其次赋存于黄铁矿和辉锑矿中,金的嵌布形式以裂隙金为主,次为粒间金和包裹金。

矿石结构有自形粒状结构、碎裂结构、交代溶蚀结构、固溶体结构、包边结构;矿石构造有浸染状(主要矿石构造类型)、块状、角砾状、脉状、房巢状构造。围岩蚀变以硅化、毒砂化为主,其次为黄铁矿化、绢云母化、泥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等。蚀变带厚度5~50cm,最厚1.5m。呈现平行矿体分布的線形蚀变带。蚀变带分带不太明显,一般而言,内带主要为硅化、毒砂化、黄铁矿化和泥化,包括剪切带及其上、下盘部分蚀变围岩,与金矿化关系密切;外带主要为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Au含量较低。

2控矿因素

2.1地层控矿

该矿区赋矿层位主要为新元古界板溪群五强溪组上段(Ptbnw2)的灰绿色粉砂质板岩,其岩石特征主要为晚太古代沉积岩。五强溪组以及整个元古代地层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板溪群地层中金等成矿元素的背景含量高于大陆地壳平均值,说明该金矿的赋矿地层是其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

2.2构造控矿

多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构造运动,受南北向区域构造应力的作用,使区内不断发生层间走向滑动与剥离,形成了区内北东东向规模大、切割深的走向滑动断层,同时使富含钙质的五强溪组沿层间发生滑动剥离而形成层间破碎带。深大断裂的存在有利于深部热液的上升运移;层间的剥离空间更是矿液赋存沉淀、成矿的有利场所。沃溪大断裂通过本矿区,是主要的导矿构造。矿床即赋存于该断裂之下盘,断裂的多次复活与后期构造的叠加,使金矿化进一步叠加富集。

3结论与探讨

3.1成矿时代

从区域地质资料来看,该金矿区及其周围均未发现大规模岩浆岩或隐伏岩体的存在,因此金矿床在成因上与后期岩浆作用无关。由于矿床的赋矿地层板溪群五强溪组的变质作用发生在雪峰期,再加上矿床主要受雪峰山构造体系控制,所以该金矿的成矿时代为雪峰期。

3.2矿床成因

韧性剪切带作用是重要的成矿机制,如前所述,矿脉形态、产状受北东向断裂控制,主要载金矿物毒砂多呈脉状、浸染状产于破碎带中。通过讨论可以把该金矿的形成过程归纳为:含金变质热液在构造动力等作用下,运移到断层、破碎带等成矿的有利部位,在不均一围压作用下发生充填、交代作用,随着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热液中的成矿物质沉淀析出形成金矿。对矿体的分布研究表明,该金矿受雪峰弧形构造这一大型韧性剪切带控制,为典型的受剪切带控制的石英脉-蚀变破碎带(片理化)型锑(砷)金矿床。

3.3找矿方向

1)区域上近北东向的雪峰山弧形构造控制着金矿床的分布,该构造带及其深部是寻找金矿体的有利部位,是成矿的重要区段。

上一篇:考试规划下一篇:学生服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