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规划

2024-06-10

考试规划(精选六篇)

考试规划 篇1

关键词:教育考试信息系统,云计算,遗产系统,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0 引言

省级教育考试部门是全省各类教育考试的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学考试、成人高考、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各类证书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我省教育考试信息系统业务服务对象如图1所示。

近年来,省级教育考试部门负责的考试类型、服务对象、考试模式、管理模式、录取模式以及服务模式日益复杂,给教育考试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对部门的管理机制、管理手段以及管理效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快速有效处理复杂的各类考试数据,高效协调各级招生考试管理部门与各类学校及考生之间的关系、高效地服务考生服务院校,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传统的分散模式、独立工作的信息系统存在兼容性差、无法共享、维护困难等弊端,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要求,研发新的高可靠性、高可用性、高安全性教育考试信息系统成为迫切需要[1]。

目前,云计算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领域,基于云计算的应用已经在各个行业广泛展开,各厂商、服务提供商、接入商纷纷提出自己的云架构技术和解决方案,大量的传统应用正在向云计算模式迁移。实践证明,与传统模式的应用相比,基于云计算模式的应用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教育考试信息系统解决方案,应该是新形势下一个有益的探索和构想,为教育考试信息系统走出目前困境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本文在云计算框架下,探讨教育考试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建设方案。

1 云计算

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和“一切皆服务”理念的出现,“服务”成为云计算的核心概念。云计算本质上是一种以面向服务为核心的基础设施部署体系结构。在云计算环境中,各种计算任务能够并行、均衡地分布在由大量分布式计算和存储资源组成的巨型网络上,并能够根据需要,为各种特定的应用系统提供动态化、可伸缩的廉价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以及信息服务。提供这些资源的巨型网络就被称为“云”。显而易见,云计算具备了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及负载均衡等基本特征。在云计算中,一切资源皆服务[2,3]。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和基础设施,云计算为用户提供的计算和存储能力皆以“服务”的形式来体现。“服务”是以多级模式来呈现的,也就是说云平台提供给用户的服务处于系统的不同层级,通常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软件层次-软件即服务(Saa S),用户不需要购买软件,仅仅向软件提供商租用软件来完成应用;平台层次-平台即服务(Paa S),指将软件研发的平台作为一种服务;基础架构层次-基础设施即服务(Iaa S),用户通过Internet从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设施获得服务。云计算提供的这三个层次的服务,对终端用户和新业务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使得用户可以廉价的代价获取几乎无限的具有可伸缩性的存储资源和计算资源,方便企业业务升级与战略升级同步。

2 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考试信息化建设体系结构

近年来,以云计算为背景的信息化建设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随着软硬件技术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很多企业推出了面向各种应用的云计算系统,这些系统具备了云计算的众多优点,例如:低成本、免升级、无需维护,得到广大企业与用户的青睐。

在云计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考试信息化系统也需要与时俱进。然而,建立教育考试信息化的云平台,不能简单套用其他企业的成功案例;也不能简单地将已有的教育考试信息系统部署到云平台上,而是需要针对教育考试信息化的具体需求,从基础架构、虚拟机、软件、存储、用户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设计出适应全省教育考试业务发展的云计算系统。同时,还需要重点关注已有教育考试遗产系统如何有效利用的问题,从而降低研发成本。本文提出教育考试云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

首先,需要关注教育考试云构建所需要的各类硬件设施。包括计算服务器、调度服务器、存储服务器、网络设备、磁盘阵列。这些硬件设备是建立教育考试云的基础设施。需要依据各个市、县的分布情况、经济情况、地域情况合理架设基础硬件设施。

其次,使用虚拟机技术来节约设备成本、节约管理成本以及提高安全保障。设备成本和管理成本是云计算运营中的重要成本。管理成本又由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构成。如何降低这些成本是云平台运营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虚拟化技术可以有效地节约设备成本、人力成本以及时间成本。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虚拟化技术是云计算的必然选择。

实际上,就虚拟化技术而言,其最大的功效在于便于管理。当然,这对一般单机用户使用桌面虚拟机而言,此优势不是很明显。然而,对于大规模云平台而言,虚拟化技术所带来的管理便捷性是革命性的。例如,传统的装机过程非常繁琐。使用虚拟化技术后,安装操作系统则变成了简单的系统镜像文件拷贝,这在时间和人力上都极大节约。因此,对于需要大量机器的云计算平台来说,管理的便捷与低成本效果显而易见。此外,虚拟机的隔离特性性除了可以为数据安全提供技术支持外,还可以为故障隔离提供最安全的技术手段。

第三,灵活的服务资源发布:云计算平台的资源发布主要包括平台服务(Paa S)和软件服务(Saa S),也是招生考试信息化系统的关键计算场所。要完成各级招生考试管理部门、主考院校以及考生需求的软件自动组装,只能使用公开的、可用的“云”服务。该云平台服务是实现按需自动生成软件的可共享、可扩展的计算平台。其中,包括各类基础性服务、共享业务服务平台、服务请求驱动平台、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目录服务平台、安全验证平台以及资源审批平台等。软件服务则是主要实现用户需求,作用是实现软件服务可操作、可重用、可访问的、可共享等,主要包括各类业务软件接口、界面系统、适配器、数据访问处理软件等[1]。

第四,方便灵活的用户接入模式:包括各类用户和各类用户访问方式,这些用户主要包括考生群体、各级自考管理部门群体、主考院校群体、开发者群体和自考云平台管理群体等;访问方式主要包括电脑直接访问、终端访问、开发者开发等。

第五,有效的云控制器:用来控制用户访问平台服务和软件服务所带来的副作用,以及调节各类用户无法访问的情况;还包括各类用户不同的访问方法,目前主要以Web服务接口和REST两种方法。

3 云计算框架下基于SOA的遗产系统整合

经过多年的建设,教育考试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内部已经建立很多信息系统。然而,这些信息系统大多是孤立运行的信息孤岛,相互间没有过多的联系。随着省教育考试院负责的考试类型、考试对象、考试模式、管理模式、录取模式以及服务模式日益复杂,对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紧密联系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云计算框架下有效地整合这些“遗产系统”,保证其核心应用系统的稳定,是在规划设计时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早期在产业界集成这些遗产系统时多是使用EAI,但由于EAI缺乏统一的标准,集成完后的系统又会成为新的信息孤岛。

面向服务的架构(SOA)是一种平台独立、可重用、接口定义良好、可互操作并且是松散耦合的低成本的分布式软件应用架构[4],其异构平台上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部件(又称为服务)通过网络整合成一个新系统,对外采用统一的方式进行交互,它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2]。

此外,SOA是基于业务驱动,而不仅仅是基于技术驱动的,特别适用于类型繁多的考试业务需求。SOA的核心价值在于组织能力服务化,通过服务编排实现灵活的业务过程。SOA可以实现应用系统从面向功能到面向流程的转变。新的业务系统开发可以不需要重新构造,而从多个原有的系统进行流程编排变化或者组合产生。云计算使软硬件环境和资源更加灵活地响应业务系统变化和需要,而SOA为业务系统灵活应对业务需求的变化提供服务。比较典型的“SOA+云计算”应用模式,其上层基于SOA进行应用和服务开发,底层基于云计算进行资源整合,包括服务器、存储系统、数据库等[5]。快速、安全地满足各类教育考试对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运用SOA集成开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先进技术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与统一管理,充分体现教育考试信息化的创新内涵。

4 结论

本文针对省级教育考试信息化现状以及面临的迫切需求着手,以云计算为技术背景,探讨了云计算框架下的教育考试信息系统规划与设计,并探讨了如何使用SOA技术来处理教育考试部门已有的信息系统,以更好地利用资源,提高效率。

云计算在国内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很多技术及业务层面的问题需要不断验证。通过数据的集中管理、系统的集成管理,开展基于云计算框架进行教育考试信息系统规划与设计,对于提高信息化建设在教育考试工作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雷代勇,凌道明,周相兵,"用云计算思想研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信息化建设方案,”继续教育研究,vol.10,pp.32-35,2010.

[2]朱志良,苑海涛,宋杰,“SOA与云计算:竞争还是融合,”计算机科学,vol.38,p.6-11,2011.

[3]雷葆华,饶少阳,江峰,云计算解码.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4]杨照华,杨浩杰,“基于云计算的SOA企业架构设计,”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pp.159-161,2012.

考试规划 篇2

划产生的历史背景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内向型居住区布局形态的是。A:中心式 B:围合式 C:点群式 D:绿轴式 E:综合治理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独立编制的近期建设规划成果的是。A:规划文本 B:目标与策略 C:图纸 D:说明 E:综合治理

3、下列不属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基本工作内容的是。

A: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和空间的发展,分析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预测城市交通总体发展水平

B:提出对道路交通建设的分期安排、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管理要求

C:在规划方案基本形成后,采用交通规划方法对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方案进行交通校核

D:依据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结合城市土地使用的规划方案,具体提出城市对外交通、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规划方案 E:综合治理

4、剧场选址时至少有一面临接城市道路,临街长度不小于基地周长的1/6,剧场前面应当有的集散广场。A:不小于0.2 ㎡/座 B:不小于2%㎡/座 C:不小于0.4 ㎡/座 D:不小于4%㎡/座 E:经济政策

5、城市供热对象选择应满足的原则 A:“先小后大”、“先集中后分散” B:“先大后小”、“先集中后分散” C:“先小后大”、“先分散后集中” D:“先大后小”、“先分散后集中” E:经济政策

6、是进出庭院及住宅的道路,主要通行自行车及行人,但也要满足消防、救护、搬家、垃圾清运等汽车的通行。A:居住区级道路 B:小区级道路 C:组团道路 D:宅间小路 E:综合治理

7、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中,法是指国家和地方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是对城市规划本身的界定、城市规划的作用范围以及社会系统与城市规划系统之间关系的规范。A:主干 B:从属 C:专项 D:相关 E:综合治理

8、城镇规划草案需公告日以上,并组织编制单位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A:30 B:15 C:60 D:45 E:综合治理

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以下属于现行的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手段的是。

A:建设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 B:行政监督检查

C:立法机构的监督检查 D:社会监督 E:综合治理

10、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基础、处理地理空间信息的综合技术,它的应用已深入到和地理空间有关的各个领域。从技术角度,GIS由组成。A:信息获取与数据输入、数据储存与管理 B:数据查询与分析、成果表达与输出

C:信息获取与数据输入、数据查询与分析、成果表达与输出

D:信息获取与数据输入、数据储存与管理、数据查询与分析、成果表达与输出 E:经济政策

11、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是国际上进行城市统计和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的是。A:全球城市区域 B:大都市带 C:大都市网 D:大都市区 E:综合治理

12、城市整体空间的组织理论不包括。A:从经济合理性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B:从城市土地使用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C:从城市道路交通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D:从城市规划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E:综合治理

13、新房市场和旧房市场的存在是由住房的决定的。A:耐久性和舒适性 B:耐久性和昂贵性 C:昂贵性和实用性 D:舒适性和实用性 E:经济政策

14、城市垃圾不包括。A:城市居民的生活垃圾 B:商业垃圾

C:工业固体废物

D:市政维护和管理中产生的垃圾 E:经济政策

15、下列对于元大都采用的基本格局,错误的是。A:三套方城 B:宫城居中 C:方格路网 D:轴线对称 E:综合治理

1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十九条,具体规定了城市、镇以及乡、村庄规划实施组织的具体要求为。

A:城市新区的开发和建设,应当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时序,充分利用现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现地方特色

B: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应当优先安排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妥善处理新区开发与旧区改建的关系,统筹兼顾进城务工人员生活和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村民生产与生活的需要

C: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不得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

D:旧城区的改建,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有计划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改建 E:综合治理

17、避难场地要根据不同的功能合理布置.作为应急的临时避难场地,在火灾、地震和其他突发性灾害发生时具有十分重要的防灾作用,面积按疏散人口配置,人均面积以上,服务半径在500 m左右为宜。A:1 ㎡ B:1.5 ㎡ C:2 ㎡ D:2.5 ㎡ E:经济政策

18、城市生活垃圾收集方式中,方式使居民不必下楼倾倒垃圾,比较方便。. A:垃圾箱(桶)收集 B:袋装化上门收集 C:垃圾管道收集

D:垃圾气动系统收集 E:经济政策

19、根据供热管网的竖向布置原则,热力管道埋设在绿化地带时,埋深应大于m. A:0.2 B:0.3 C:0.4 D:0.5 E:经济政策

20、下列不属于镇区建设用地标准的是 A:镇区的用地规模 B:绿化用地比率 C:建设用地比例 D:建设用地选择 E:综合治理

21、自然条件对城市建设的影响最为普遍和直接的是。A:地貌类型 B:地面坡度 C:地表水系 D:风速 E:综合治理

22、下列选项中,是以对外交通的货运枢纽为中心。A:商业中心 B:服务中心 C:文化中心 D:物流中心 E:综合治理

23、商务商业用地应分布在。A:从城市中心至郊区 B:下风向的城市外围 C:郊外

D:城市中心、副中心或社区中心 E:综合治理

24、城市总体规划对现场踏勘由两部分组成。A:市域和省域 B:省域和区域

C:市域和中心城区 D:中心城区和省域 E:综合治理

25、以下各项中,__是对“进口药品通关单”的正确描述。

A.证面内容可以修改,但必须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申请,经批准才可改动

B.在有效期内只能在一个海关使用,每证最多使用12次 C.在有效期内可在多个海关使用,每证最多使用12次 D.在有效期内只能在一个海关使用,且只能使用一次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划拨用地的规划审核内容主要为。A:审核建设用地申请条件 B:审核建设用地范围界限 C:提供规划条件

D:审核建设工程设计方案 E:审核建设工程总平面

2、基于环境特点及其保护要求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舒缓措施包括。A:预防 B:保护 C:恢复 D:补偿 E:建设

3、按发生机理,土壤自净化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其化学净化包括。A:吸附 B:淋洗 C:扩散 D:凝聚 E:挥发

4、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要根据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把和资源综合利用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A:节地 B:节水 C:节电 D:节能 E:节材

5、以下属于城市设置立体交叉道路的条件有。A:具有用地和高差条件 B:城市干路与铁路干线交叉

C:其他安全等特殊要求的交叉口和桥头

D:主干路交叉口高峰小时流量超过5 000辆当量小汽车(PCU)时

E:快速道路(速度≥80 km/h的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与其他道路相交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应包括__等。

A.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和用地布局 B.详细规划

C.综合交通体系

D.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 E.各类专项规划

7、城市工程管线按工程管线敷设方式分为。A:架空线 B:压力管线

C:重力自流管线 D:地埋管线 E:地铺管线

8、在城市的认识上,《马丘比丘宪章》与《雅典宪章》相比的发展和差异是__。A.承认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 B.更加重视城市各系统的功能差异

C.强调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D.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

9、城市和乡村作为两个相对的概念,存在的基本区别为__。A.生产效率的差异 B.文化观念差异 C.集聚规模的差异 D.职责差异 E.物质形式差异

10、唐长安城的布局特征包括__。A.中轴对称 B.东西两市

C.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 D.三套方城、宫城居中

E.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

11、有关城市环境质量的监测数据,包括等方面,主要反映现状中的城市环境质量水平。A:大气 B:水质

C:污染物排放 D:噪声 E:气候

12、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础资料包括。

A:有关技术规范、上层规划、有关政策文件等

B:地形图、气象数据、工程地质数据、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的数据和资料 C:竖向规划图和管线综合工程规划图

D:规划设计说明书应包括设计依据、任务要求、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及场地现状分析、规划意图及方法等 E:人文历史方面的数据及资料

13、下列选项中,属于旧城工业布局存在的问题是。A:城市用地分散、浪费土地

B:工厂用地面积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C:居住区与工厂混杂

D:工厂布局混乱,缺乏生产上的统一安排

E:有些工厂的厂房利用一般民房或临时建筑,不合生产要求

14、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包括。A:文字说明 B:图纸

C:专题研究报告 D:重点研究方案图 E:总体规划纲要

1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规定,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内容包括。

A:根据交通影响分析,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 B: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C:对住宅、医院、学校和托幼等建筑进行日照分析

D: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E: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

16、在确定城市排涝标准时.要根据受涝区的,合理选择降雨历时、重现期和雨水排除时间。

A:受涝后损失大小 B:重要性

C:技术经济条件 D:影响程度 E:人员聚集程度

17、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就是要认真贯彻“五个统筹”,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A: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B: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C:统筹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 D:统筹全局发展 E:统筹城乡发展

18、从对数据进行加工的方式角度划分,常见的信息系统主要有。A:管理信息系统 B:事务处理系统 C:人工服务系统 D:决策支持系统 E:专家系统

19、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必须以有效地整合整个社会资源为基础,要善于利用对公共资源和民间资源充分利用和整合。A:政府机制 B:市场机制

C:社会自治机制 D:监控机制 E:市场竞争机制

20、信息社会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发展趋势为。A:大分散小集中 B:从集聚走向分散

C:星圈层式自内向外扩展 D:从圈层走向网络 E:新型集聚体出现

21、在中国,随着现代商业的兴起,带动了以为主要标志的交通业兴起和发展。A:轮船 B:公路 C:铁路 D:飞机 E:管道运输

22、在遥感影像的获取中,由于大气对电磁波具有的作用,影响到传感器对地物观察的透明度,因此应根据应用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电磁波波长范围,减轻大气的干扰。A:直射 B:吸收 C:散射 D:反射 E:过滤

23、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他认为改建应当达到的目标包括。A: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的地方去 B:把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他最适宜的用途 C: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D:保护生态环境平衡 E: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24、《中国21世纪议程》根据中国国情,阐述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对策,其内容包含__。

A.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社会可持续发展

B.中国居住区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 C.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D.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25、我国现代城市交通发展具有的特征包括。

A: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外联系和交往的加强,城市交通与城市对外交通的联系加强了,综合交通和综合交通规划的概念更为清晰,要求我们要加快对外交通设施的建设,疏通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的联系通道,利用对外交通条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B:建立与城市用地发展相匹配、完善的城市交通系统,协调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与城市用地布局的关系、与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关系,协调城市中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关系

C:全面分析城市交通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综合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措施 D:使城市交通系统、有效地支撑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并获得最佳效益

考试规划 篇3

理财规划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于2003年在全国试点推广,着眼于培养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理财规划师。历经3年多的试点和教材开发的不断完善,已经成为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众多职业资格考试中完善而有特色的考试之一。严格的考生报名资质和科学的考察思路和方法,得到各地劳动部门和相关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同,参考人数每年大幅增长,考题更贴近我国理财市场实际,在应试考试的同时,给考生日后的实际理财操作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理财规划师专业委员会秘书处介绍,此次考试是第一次全国统考,包括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评审三科。基础知识包括职业道德和宏观经济、会计、法律、证券、保险、信托、税收等与理财息息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突出理财的广度和理财规划师应该具备的把握理财大背景的专业能力;专业技能包括消费规划、教育规划、风险管理与保险规划、投资规划、税收规划、财产的分配与传承等人生大事件的规划与实际操作技能,要求理财规划师具备综合的理财规划技能和实物操作能力;综合评审突出具体家庭理财案例分析和规划,旨在提高规划师的知识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理财理念和规划运用上全面提高综合能力。

学员经过上海点金理财培训有限公司120小时的强化培训,理财知识及能力有显著提高。在基础知识考试中有91%的人通过,专业技能考试中,80分以上者占48%,培训效果相当突出。

上海点金理财培训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建明先生表示,由于多年致力于理财师的培养,在培训经验和师资配备上有很好的优势,公司不仅开展各种海内外证书的培训,在各金融机构的内训上也具有相当的实力。学员取得好成绩在意料之中,专家及讲师的专业精神和完善的培训体系是我们的保证,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一对一的辅导成为另一关键所在。帮助学员顺利取得理财规划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获取职业理财资质只是我们提供培训的基本目标,公司将为学员免费提供持续的理财培训服务,开阔理财视野,并积极引介有需求的理财专业机构和相关金融机构,为学员从事理财职业打开方便之门。

考试规划 篇4

1 考试中心的硬件基础

考试中心是借助计算机及网络设备这种载体来进行考试, 所以相关的硬件设施必不可少。首先在建设前, 我们应预估所进行考试的规模及多批次考试持续的时间, 评估考试中心总共大概需要多少个考试机位、大概分成多少个考场比较合适。现在高校中班级的规模一般都在30 ~ 50 人, 所以考试中心的考场建议大部分应以50 人机位考场为主, 辅以少量150 人机位的考场。这样设置可以最大的提高考场的利用率。在不进行考试期间, 可以用来上课及培训, 也能最大程度上避免三十人考试占用一百多机位的考场尴尬。

考试中心的强弱电规划也是在建设初期需要着重考虑的。根据考场占地多少平方、天花板多高, 可以设计出空调总功率至少多少, 在什么位置安装空调最佳;根据考场机位的多少, 可以设计出地面插座的总负载。在强电施工时应分组布线, 注意好各组的功率平衡, 做到一个空开控制一组强电, 方便日后检查维修;普通长方形50 人机位的考场, 应设计安装4 个高清监控, 150 人机位的考场考虑到在考场内可能有承重柱的存在, 需要安排6 个或更多的高清监控;根据考场的大小, 在天花板合适位置安装若干广播喇叭, 所有考场的广播喇叭需统一连接到考试中心控制室, 以方便统一播放考场规则及相关注意事项;在教师机位置应布好投影信号线、音频线、话筒线, 同时在吊顶相应位置应预布投影电源线及信号线。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可以另行布置串连几个考场音视频的信号线, 并将视频信号线连接各考场投影HDMI2 接口, 音频线和本考场的广播喇叭串联, 这样可以实现分场地开视频大会或者上培训大课;考场的地板建议使用标准静电地板, 这样可以方便日后维修, 可以将机器的静电及时传导接地, 避免了一些因静电引发的故障。同时由于静电地板的阻燃性, 可以最大程度避免火灾等悲剧的发生;桌面上两个机位间应以不透明隔板隔开, 避免相邻考生考试时互相偷看;每个考场的考试计算机建议采用主流机型, 需具备4g内存, 1t硬盘, 20 寸以上液晶显示器, 可以流畅运行Win7 旗舰版操作系统。大硬盘可以方便划分多考试系统, 这样每个考试可以使用专用的系统, 考前切换即可;考试服务器建议采用主流机型, 至少需配置2 个CPU、2 个网卡、2 个电源, 2 片以上内存, 容量要达到16g以上, 2 个以上硬盘, 工作在raid1、raid5 或者raid6 模式下, 这种冗余配置在考试时能最大程度防止考试时服务器硬件突然损坏而影响考试正常进行。

2 考试中心的软件基础

考试系统都是安装在操作系统之上的, 现在主流的操作系统是Win7。Win7 也有多个版本, 有32 位和64位之分;根据包含组件的不同, 又分为家庭版、专业版、旗舰版等。现在大部分考试系统要求安装的是32位Win7 旗舰版操作系统, 这样在使用Windows某些功能时, 不会因缺少组件而影响考试。除了操作系统外, 一般需要安装多种拼音、五笔、笔画输入法, 以方便某些习惯于某种输入法的考生。操作系统上还应安装杀毒软件, 防止网络病毒的攻击造成考试网络的瘫痪。在每次考前, 都应该升级杀毒软件的病毒库, 以应对最新变种的各类病毒。考试机及服务器都应在每次考试前打好所有的漏洞补丁,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考试安全。

考试学生机建议安装多媒体教学软件, 比如苏亚星、极域等, 这样虽然考前多了道工序, 但安装后可以很方便的通过教师机维护考试机, 可以实现一键开机、一键关机、考前屏幕锁定、屏幕转播等非常实用的功能, 大大的帮助管理员节约了维护时间, 也保证了考试秩序的有序控制。

现在各计算机品牌厂家都推出了专门面向机房使用的计算机, 和普通家用、商用计算机区别在于面向机房的计算机增加了操作系统网络同传功能。我们只需要安装好考场内的一台考试机, 用厂家提供的同传软件就可以把操作系统及安装好的软件快速克隆到考场内所有的计算机上。所有数据传输完成后, 操作系统重启时同传软件会自动修改考试机的计算机名、IP地址等网络信息。当所有设置都更改完成, 操作系统会再次自动重启, 当所有考试机启动到桌面后, 考场内所有考试机就全部联网了。利用这个同传软件, 我们可以为某个考试定制操作系统, 这样可以防止考试系统间的冲突, 保证系统的稳定。只要考试机硬盘足够大, 我们可以制作几十个专用的考试系统以应对不同的考试, 在考前切换即可。

3 考试中心的网络规划

机考时考试机与服务器每时每刻都在交换数据, 服务器需要及时记录学生考试时的每一步操作。因此, 考试网络是考试中心的灵魂核心, 大型的考试中心需要做到办公网络和考试网络自成体系, 考试机千兆到桌面, 考场间万兆到三层交换机。在设计网络时, 应考虑使用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千兆6 类网线, 网络水晶头也必须使用专用的6 类水晶头, 这样才能保证考试中心每个网络节点快速、稳定的连接;每个考场的网络应使用独立的网段, 需以光纤连接到设备间专用的千兆三层交换机, 只有使用三层交换机才能方便跨网段访问考试服务器;Internet网进线光纤直接连接在三层交换机进口, 考试前只需要远程执行网络命令即可断开Internet网。这里的Internet网是上课、培训及系统维护时使用, 考试时必须要断开;考试服务器也应放在设备间通过千兆6 类网线连接在三层交换机上, 所有考试服务器应使用独立的网段。设备间应配备大容量UPS, 如果出现了断电或者电压不稳等意外情况, 能保证在数据不丢失的前提下安全关闭服务器, 等到电力恢复正常后, 再重新开始考试。考试中心的办公网络应与考试网络应独立分开, 自成体系。在开考前考试网络断开Internet后, 办公网络也能正常上网, 考试中心不会因为考试而断开与外界的网络联系。这样也方便在考前接收考生数据及试卷包, 考完及时上传考生成绩文件。

4 考试中心的考试控制

考前应把考试时间及日程安排报备给电力相关部门, 保证考试期间的电力供应, 尽量避免人为拉闸等事故发生;达到国家级别的考试有时还需要联系无线通讯监测部门在考试期间对无线通讯不定期进行监测;在考场内可以间隔摆放无线通讯干扰器, 避免高科技作弊手段;考场外应在明显位置张贴考试注意事项及考场分布图, 对卫生间、医务室、考务室等地点有明确的标识;应安排保安控制考场外的车辆通行及停放, 以免造成安全事故。开考前1 小时应检查设备间空调是否正常工作, 温度应控制在20℃~ 22℃;检查各考试服务器是否正常运行, CPU及内存占用率是否正常, 考试网络速度是否正常, 检查UPS指示灯是否正常。考试控制室建议直接设置在监控室, 除了通过高清监控对每个考场的情况一目了然外, 还可以通过Windows远程桌面来控制考试软件的运行。开考前30 分钟安排学生进场, 让监考老师核对考生的身份证及准考证信息, 对没带准考证或身份证的考生可以安排到考务室酌情处理;开考前15 分钟在考试控制室统一播放考场规则及注意事项;在考试开始后, 考试服务器的稳定及考试网络的稳定是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设备间应不允许任何人进入, 所有考试服务器控制应通过Windows远程桌面来实现, 如果考试出现问题, 只有管理员可以进入设备间检查。考试刚开始时, 应及时检查每个服务器的CPU及内存占用率是否正常, 并到考场内观察考生的登陆情况及抽题情况。当考试稳定进行后, 尽量不要频繁查看服务器状况, 在接近交卷时间可以再次查看考试服务器状况是否正常。在考试进行时, 严禁对服务器做无关操作, 特别是生成试卷等数据库相关的操作, 如无故障只能做简单的查询操作。考试结束后, 要确保每个考生都交卷后才可以结束考试, 并且做好数据库的备份及考生成绩文件的上传。

5 结语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考试 篇5

考试时间:2011年6月20日至2010年6月27日

考试地点:海南师范大学教学区和白沙门公园

考试内容:

1、考试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3-5人,每个小组需完成综合性公园绿地规划设计图纸一套,具体要求:图纸包括现状分析图(A2)、功能分区图(A2)、视线分析图(A2)、轴线分析图(A2)、交通分析图(A2)、植物规划图(A1)、总平面图(A1),能表现规划设计意图的效果图(透视、鸟瞰均可)、剖立面图2—4幅,各图纸符合制图规范。

2、要求各分析图有简要的文字说明,字数视图纸内容而定,对总平面图有单独文字说明,内容包括对现状的分析、功能布局依据、视线轴线的分析及确定的依据、道路交通规划思路、植物规划构思等,字数1000—2000。

考试规划 篇6

何谓“语言规划”?Kaplan将其定义为“为了在一个或多个社群中实现有计划的改变或阻止某种改变而制定的一整套思想、信念、法律、法规、政策、规则和所实施的一系列行为”[1]。按照这个定义, 中国大陆的白话文运动、汉字简化运动和推广普通话运动, 以及美国的“English-Only Movement”, 都属于语言规划。语言学界一般认为, 语言规划的目标是为了减少语言的冲突, 但语言规划在实施的过程中, 却往往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又产生新的问题。

一、澳大利亚多语格局和多元文化的形成

众所周知, 澳大利亚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该国最早的居民是号称有“几万年”历史的土著人, 而最早的白人居民则是Arthur Phillip用11艘船从英国运过来的一批罪犯。之后移民澳洲的人士中, 则以劳工、商人、技术移民以及为逃避饥饿和政治宗教迫害而移民者居多。1901年, 澳大利亚联邦议会曾经通过一个《移民限制法案》, 对白人以外的其他人种移民澳大利亚实施限制措施, 该法案被认为是澳大利亚实行“白澳政策”的标志性文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出于增强国力和建设一些重大工程的需要, 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开始一步一步对非欧洲裔移民松绑, 直到1970年代, 才最终将按种族来挑选移民的条款从移民法中完全去除, 让该国实行了多年的“白澳政策”最终划上了句号, 从而为澳大利亚广泛吸纳来自世界各国不同族裔的移民铺平了道路。

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为澳大利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使得其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并被公认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之一。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在进入澳大利亚的同时, 也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带到了这块充满魅力的土地, 使得澳大利亚成为一个不同民族、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的大“熔炉”。“多语”和“多元文化”一度被认为是澳大利亚文化之最鲜明的特征。

二、政策的调整以及有关争议

然而, 从2006年开始, 澳大利亚在政策和政府架构方面做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调整, 这些调整包括:

1) 2007年,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的“移民、多元文化和土著事务部” (英文名叫“The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and Multicultural and Indigenous Affairs”) 悄悄地改名为“移民与公民事务部” (英文名叫“The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and Citizenship”) , 原名称中的“多元文化”一词不见了。

2) 对技术移民之英语能力的最低要求从原来的雅思5分提高到雅思6分, 并在移民评估时对英语能力突出的申请者给予较大力度的奖励。

3) 从2007年起, 申请加入澳大利亚国籍者需要参加一个“入籍考试”, 考试内容包括澳大利亚的历史、地理、政治、核心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知识, 考试所使用的语言为英语。

澳大利亚所引入的入籍考试的基本内容和样题现在已经发布在澳大利亚移民与公民事务部 (以下简称“移民部”) 的官方网站上[2]。入籍考试的题目涉及的主题有:澳大利亚的核心价值观 (如自由、平等) ;澳大利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关于宪法、选举和全民公决的知识;澳大利亚的国家体制;澳大利亚的传统节日;关于澳大利亚的历史和宗教的知识;关于澳大利亚土著人的知识。此外, 移民部还发布了一本名为《澳大利亚公民身份———我们共同的纽带》的小册子, 供申请入籍者阅读[3]。

显而易见, 以上措施无疑将巩固和加强英语和英语文化在澳大利亚社会的地位。澳大利亚虽然迄今为止并未立法规定何种语言为“官方语言”, 但传统上英语作为事实上的“国语”早已是板上钉钉、不言自明。作为旁观者, 我们这些多年习惯于强调“统一”的中国大陆人士, 也许很多人都会认为在一国之内做到“书同文, 行同伦”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尽管我们中国目前实际上也是一个多语国家, 只不过普通话和简体中文的影响范围较大而已) , 而澳大利亚则不然———自1970年代以来, “多语”和“多元文化”在澳大利亚已经深入人心, 被认为是澳大利亚文化的本质特征和魅力之所在。因此, 这些政策 (尤其是“入籍考试”的设立) 在澳大利亚一经推出就激起了轩然大波。批评者认为这是“白澳政策”的回潮 (注:1901年澳大利亚推出的“白澳政策”也是以一个英语考试作为筛选移民的工具) , 是通过设定语言门槛将部分族裔的新移民排除在大门之外。比如, 绿党参议员Kerry Nettle就称入籍考试的设立是“敲响了种族主义的锣鼓”, 将会导致社会族群撕裂, “令澳大利亚蒙羞”。她说:澳大利亚政府现在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帮助移民在澳大利亚安居———至于入籍考试, 由于移民在进入澳大利亚的过程中, 已经经历了很多类似的测试, 尤其是英语语言能力的测试, 所以专门设立一个入籍考试没有什么必要[4]。澳大利亚难民委员会也反对这项政策, 该委员会在其文告中称:很多难民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而无法通过这个考试, 因此, 该考试的设立将令很多已经获得避难资格的难民无法取得澳大利亚国籍, 这将不利于弘扬澳大利亚一向秉持的人道主义精神[5]。面对各种批评的声音, 当时的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做了辩解, 他说:“这不是一个歧视性的政策, 而是为了保证新移民能完全融入澳大利亚的主流社会”[6]。

对于以上争论, 澳大利亚政府似乎已经做了较充分的思想准备。在2006年9月份, 即入籍考试实施以前, 澳大利亚政府就发布了一份题为《澳大利亚公民身份:绝不仅仅是一个仪式》的讨论稿, 供社会各界讨论[7]。这份讨论稿的中心思想就是:澳大利亚公民身份不是任何人都理应享受的权利, 而是一种荣耀, 任何希望获得公民身份的人士都应该对澳大利亚有最基本的了解, 对澳大利亚的核心价值观有最起码的认同, 并且具备必要的英语能力从而能较充分地参与澳大利亚的社会生活。在这份讨论稿出笼的同时, 澳大利亚政府还就设立入籍考试的问题对1644名受访者进行了民意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60%的受访者对设立“入籍考试”持赞成态度, 25%的受访者反对, 还有15%的受访者未明确表态[8]。由于得到多数民意的支持, “入籍考试”在澳大利亚最终得以成功设立。尽管如此, 我们仍有理由相信:这场风波在澳大利亚所引发的争论并不会就此终止, 澳大利亚移民政策和语言政策的变迁带给人们尤其是语言学者们的思考还会长久地持续, 而澳大利亚的语言规划者们在制定新的政策和对政策进行调整的过程中仍不免时常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

三、对有关问题的思考

针对以上情况, 笔者作为一名曾在澳大利亚留学并长期关注澳大利亚的语言学者, 首先思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澳大利亚从2006年而不是别的时候开始酝酿推出这些政策?在笔者看来, 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 亚裔移民人数的快速增长和庞大的非英语母语人群的形成。澳大利亚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自1970年代以来, 亚裔移民的人数增长较快。在2006年, 澳大利亚全国1990万人中, 有274万人 (13.8%) 是出生在主流英语国家以外的国家或地区, 而与家人以英语之外的语言作为主要交流语言的澳大利亚人更是达到315万之众———也就是说, 澳大利亚有15.8%的人不以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或母语[9]。在澳大利亚, 正在被使用的语言多达两百多种, 于是有人担心:英语作为“国语”的地位在不远的将来将受到挑战。

2) 对族群关系乃至国家安全的担忧。2005年, 在澳大利亚第一大城市悉尼的克罗纳拉海滩爆发了大规模的种族骚乱, 数千名澳大利亚白人青年和来自中东 (尤其是黎巴嫩) 的移民青年卷入其中, 几十辆汽车被砸被毁。尽管霍华德总理声称这只是一起“治安事件”, 并非“种族冲突”, 但并不足以消除人们心中对种族矛盾的担忧。无独有偶的是, 在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等一系列恐怖事件发生后, 欧洲多个国家如英国、德国等相继设立了“入籍考试”作为筛选移民的重要工具。

我们需要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对于一个国家 (尤其是移民国家) 来说, 其理想的语言格局是“多语”好还是“单语”更好?对于这个问题, 想必我们并不能很快得出正确的答案, 而且, 也许这是一个根本不存在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Elizabeth Peal和Wallace E.Lambert已经用实验证明了双语儿童比单语儿童的智商更高[10];《科学》 (Science) 杂志专职撰稿人Yudhiji Bhattacharjee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双语的优势》也通过雄辩的例证阐述了双语是如何改进人脑的功能的[11]。然而, 笔者认为这并不足以证明“多语”应该成为一个社会的理想的语言格局。事实上, 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多语国家, 都是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了多语的格局, 而不是由于人们认识到多语的优势而主动选择了多语。其次, 我们需要明白:用两种以上的语言作为社会基本的交流工具和为了增长知识、发展智力而学习两种以上的语言是两码事, 国家机关的工作语言采用单语还是多语与普通民众在各种非官方场合使用单语还是多语是两码事。事实上, 在诸如澳大利亚、美国这类的典型的移民国家, 关于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的争论的焦点往往是“国家机关的工作语言采用单语还是多语”以及“是否应该用两种以上的语言作为社会基本的交流工具”。旨在推动英语成为全美国的官方语言的非政府组织U.S.English的主席Mauro E.Mujica在该组织的官方网站上发表声明称“在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中使用多种语言是无可厚非的, 但美国各级政府的工作语言只能是一种———那就是英语”, 因为“英语是美国历史上维护国家的团结和统一的最强大的纽带”, 是帮助广大移民成功实现“美国梦”的必由之路, 而且, 从经济的角度而言, 将用于翻译项目的资金用来帮助新移民更好地学习英语和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也是对纳税人的钱的最科学最合理的使用[12]。不过, 说到语言经济学, 人们同样有理由相信:如果我们花一些成本创造一个多语的环境, 不是更有利于吸引来自外国的投资移民和更好地发展本地的旅游观光业和文化教育产业, 从而为国家创造更多的收益吗?“团结于多样化的旗帜下”一直是澳大利亚等移民国家所大力宣传的口号, 然而在与澳大利亚各界人士的交流中, 笔者不难听到这样的声音:“多样化”固然好, 但也需要考虑当地的人民对“多样”的接纳程度 (或者说“忍耐程度”) 。由于这种“接纳程度”往往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因此, 我们上面所说的澳大利亚语言规划的“困境”也许不是一种真正的“困境”, 而是可以理解为当地的人民对移民问题和语言问题的态度处于一种以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为周期的轮回变化之中。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和语言政策对中国有何启示?我们知道, 中国并不是一个移民国家, 而且, 在可预见的未来, 也没有像澳大利亚那样大规模移民入境的必要, 同时, 由于中国本身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几千年来中国文化所积淀的深厚的底蕴和顽强的生命力, 即使像澳大利亚那样吸纳几百万移民, 也不必担心对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造成太大的冲击。不过, 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步伐, 未来必将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学习和工作, 事实上, 已经有不少外国留学生 (尤其是来自亚非拉国家的留学生) 在中国学习生活一段时间后, 非常希望终生留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七条规定:外国人或无国籍人, 愿意遵守中国宪法和法律, 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 可以经申请批准加入中国国籍: (1) 中国人的近亲属; (2) 定居在中国的; (3) 有其它正当理由。然而, 当越多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定居, 并以各种“正当”的理由申请加入中国国籍的时候, 我们是否需要引入某种筛选机制, 使得中国的移民政策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和中国永续发展的需要?在引入筛选机制的时候, 除了考虑对方的专业技能、受教育水平、道德品质以外, 是否还应考虑:该申请者是否能够从语言和文化上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也许到那时, 汉语能力测试和入籍考试将是必不可少的筛选工具, 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无疑将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此外, 中国是个多民族多语种共存的国家 (尽管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 汉语占绝对统治地位) , 与汉语和汉语文化一样, 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三条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 推行规范汉字。同时, 第八条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由此我们必然会面对这样的问题:如何既能较好地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又保证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不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产生误解和隔阂, 无疑是对中国的语言规划者和广大民众的一个长期的考验。我们希望并且相信, 通过分析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多民族多语种国家处理此类问题的经验教训, 并认真研究中国的具体国情, 中国一定能够在语言问题上实现科学合理的规划, 使得中华民族保持强大的凝聚力, 使得中华语言和文化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同时也使得各少数民族一方面能充分享受祖国发展的成果, 另一方面也能让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为中华民族语言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Kaplan, R.and R.Baldauf.Language Planning from Prac-tice to Theory[M].Clevedon, UK: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7:3.

[2]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Citizenship.Australian Citi-zenship Practice Test[OL].ACT, Australia:2009[2012-05-05]www.citizenship.gov.au/learn/cit_test/practice/

[3]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Citizenship.Australian Cit-izenship:Our Common Bond[M/OL].ACT, Australia:NationalCommunications Branch of the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andCitizenship, 2009[2012-05-05]www.citizenship.gov.au/learn/cit_test/_pdf/australian-citizenship-nov2009.pdf

[4]Nettle, Kerry.Citizenship test is all about the election[OL].2006-09-18[2012-05-05]http://waverley.nsw.greens.org.au/print.php?sid=317

[5]Refugee Council of Australia.Response to Australian Gov-ernment discussion paper:Australian Citizenship:Much More than aCeremony[OL].2006-11-17[2012-05-05]www.refugeecouncil.org.au/resources/submissions/0611_Citizenship_sub.pdf

[6]Hart, Cath.Howard faces revolt on citizenship test[OL].The Australian, 2006-12-12[2012-05-16]www.theaustralian.com.au/news/nation/howard-faces-revolt-on-citizenship-test/sto-ry-e6frg6nf-1111112672664

[7]Australian Government.Australian Citizenship:Much Morethan a Ceremony[OL].2006[2012-05-05]http://pandora.nla.gov.au/pan/64133/20061005-0000/www.citizenship.gov.au/news/DI-MA_Citizenship_Discussion_Paper.pdf

[8]Australian Government.Summary Report on the Outcomesof the Public Consultation on the Merits of Introducing a FormalCitizenship Test[R/OL].[2006][2007-06-19]www.minister.immi.gov.au/media/responses/citizenshiptest/summary_report_citizen_test_paper.pdf

[9]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and Citizenship.The People ofAustralia:Statistics from the 2006 Census[OL].Australia:[s.n.], 2008:i[2012-05-22]www.immi.gov.au/media/publications/re-search/_pdf/poa-2008.pdf

[10]Peal, Elizabeth and Wallace E.Lambert.The Relationof Bilingualism to Intelligence[J].Psychological Monographs:General and Applied, 1962, 76 (27) .

[11]Bhattacharjee, Yudhijit.Why Bilinguals Are Smarter[N/OL].New York Times, 2012-03-18 (SR12) [2012-05-06]www.nytimes.com/2012/03/18/opinion/sunday/the-benefits-of-bilingualism.html

上一篇:吸波性能下一篇:公司特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