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可以这么教

2024-05-11

语文可以这么教(精选三篇)

语文可以这么教 篇1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渐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话题。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语文课程资源也在与时俱进地不断丰富和更新。在与学生长期的沟通交流中,我发现娱乐资源受学生喜欢和认可的程度是最高的。

二、调查研究的情况

我对自己教学的两个班级的103个学生做过如下的调查:

1. 你课余时间主要用来干什么?请按顺序写出3个。

其中75% 的同学都谈到看电视;36% 的同学有机会上网;15%的同学谈到喜欢与同学一起瞎玩。这是三项主要的内容,其余都是个别。可见,电视是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部分,从不看电视的为0。

2. 你最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视节目?

A. 新闻类B. 益智类C. 音乐娱乐类D. 体育类E. 剧情类。

调查结果排列是:选C的32人;先E的25人;选D的24人;选B的13人;选A的9人。结果显示:音乐娱乐类、剧情类和体育类是多数学生较感兴趣的电视节目。

从调查结果来看,电视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加深,它深深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教师应该采取开放的、民主的、宽容的态度,有选择、有计划地将学生感兴趣的娱乐资源引入课堂,让它们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资源和手段,为语文教学服务。

三、娱乐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利用

(一)流行歌曲的魅力

经过调查,流行歌曲可以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学语文的过程中娱乐娱乐。比如:

1. 利用流行歌曲练习普通话。

时下,周杰伦、凤凰传奇组合等人的快歌,成了学生课间的最爱。我就利用这一现象来训练学生的普通话,开了一堂念歌词比赛。看谁念得既有节奏,又吐字清楚。分组竞赛。结束时我这么对学生说:“杰伦的歌词很多写得非常好,比如《东风破》。你们喜欢的话可以经常拿来读一读,既能练练普通话,又能模仿其写一写歌词,这也是一种再创造。如果你们刻意去学他的咬字不清,那么只能是落入俗套,没太大的意思。”事实上,学生好胜的心思是可以说得活的。不信课余你听一听,他们还真在念歌词呢!教学生在“拿来”的时候,别忘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否则就是生搬硬套,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2. 教学生唱古诗新唱的歌曲,并让学生给诗词重新配曲。

我国的古诗词文辞凝练、优美,讲究押韵,声韵和谐,可以吟诵,可以歌咏,是我国艺术海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情感表达含蓄委婉,曲曲动人,化歌即唱,有的音乐人大胆选取优秀的古诗词,根据其意境谱曲而歌,用现代音乐来诠释那些流传千古的绝美佳句。很多人可能也会深刻体会到:如果将古诗词改编成歌曲,那么这首诗词将记忆深刻。比如邓丽君出版过一张名为《淡淡幽情》的个人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和多位宋代词人的经典作品,包括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许多课标要背诵的佳作。我觉得可以把这些歌曲经常播放给学生听,这既是一种艺术欣赏,同时也能记忆古诗文,一举两得。

(二)影视资源的功劳

1. 名著电视剧帮助综合性学习。

现在初中生的功课确实比较紧张,而且还大都贪玩,一逮着机会就不着家。要他们静下心来看长篇巨著,除少数人外,多数是很难抓落实的。名著电视剧这时候就帮了大忙,直观可感的剧情、恢宏的场面有很强的吸引力,可初步让学生体会到名著的风采。我主要利用名著电视剧来让学生学习表述故事情节。

2. 看电视剧,学拟作文题目。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作文题目,能迅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但偏偏多数同学对此毫不在意,拟出来的题目毫无新意,有些甚至直接用话题作为题目。我发现多数电视剧的篇名,都很精美,很吸引人,学生若能借用或模仿,不是能为他们的作文增色不少吗?于是我让学生留心他们看过的电视剧,把认为好的篇名记下来,平时多去体会其妙处,课堂上作文时可模仿借鉴。

(三)广告词的用途

1. 广告词的好处。

比如采用比喻、拟人、夸张、谐音、双关等修辞手法;比如套用歌词、套用经典台词等等。这样学生在看到广告时,就会带着探究的心态去欣赏它,用心去体会的东西往往体会更深。而且,久而久之学生就学会分析广告的好体现在何处,遇到这类题目,就不会束手无策了。

2. 让学生学习拟写广告。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广告看多,写起广告来也就得心应手。将上面归纳出来的规律用于创作上,这时在生活中也能将商业动机包裹于文化和美学之内,这是我们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的运用语文的能力。

语文可以这样教 篇2

孙松波

“语文课如果有一半时间留给学生去读书,去表达,去实践,那么语文课的效率就一定能够提高!”

“教学生写字,老师要是喜欢写字,对书法略知一二;教学生读书,老师要是喜欢读书,会读书,能读出课文奥妙之所在;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能写点文章,知道一点写作知识,那么,教语文就不难。”

我师范毕业后教起了语文。但万万没有想到,教语文很累,还很难提成绩。备课、上课不说,还有许多作文、周记要看要评,我经常加班加点甚至熬夜。我也试着改革,一方面,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在黑板上给孩子出几个日记题目让他们选择,逐渐避免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尴尬;另一方面,在课外活动时间领着学生到农科园采访、体验生活,有时还带着孩子到鱼山看桃花,学生很惬意,我也得到了放松。可惜好景不长,我教了两三年,还没体验收获,就离开了教学岗位。

前不久,我看到李振村等主编的新书《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出版发行的消息,倍觉亲切。我一口气读完了,对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语文活动又有了新的认识。

语文教师应该是博学的,有宽广的知识面,有深厚的语言功底。他还要喜欢语文,兴趣和爱好对教好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书中收录的21位小学语文名师,无论是专门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的大学教授、著名的特级教师,还是在一线教学的青年才俊,他们都手不释卷,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有非同一般的热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正如于永正先生所言:“教学生写字,老师要是喜欢写字,对书法略知一二;教学生读书,老师要是喜欢读书,会读书,能读出课文奥妙之所在;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能写点文章,知道一点写作知识,那么,教语文就不难。”

语文该怎么教,是有方法可言的。当年李希贵老师在实施语文实验室计划时,要求每周六节语文课,老师只能讲两节,其余放手让学生读课外书。老师只讲教材的精彩之处、表达方法和语文知识。几名执教高一的语文老师不服,李希贵就让自己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和读初一的侄女一起参加高一统考,结果两个孩子的成绩均高于高一年级的平均分。这说明了什么?上海师大吴忠豪教授说,“课文只是学语文的例子,是可以替代的。我们可以用这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也可以换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所以,语文课把大量时间放在课文思想内容的解读上,这是造成语文课效率不高的直接原因。”他还说,“语文课如果有一半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表达、实践,那么语文课的效率就一定能够提高!”山东潍坊北海学校教师韩兴娥把教女儿认字、读书的做法迁移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课内海量阅读”,从不布置家庭作业,学生却个个成绩不俗。这比起那些课上满堂灌、课下作业如山的老师,是否会更受学生欢迎?

这些语文老师都善于动脑子,善于反思,不人云亦云;善于学习别人所长,自己也会出新创新,这使得他们的教学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鲜明的个性。特别是他们设计的语文活动都能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所以总能受到孩子的喜欢和家长的欢迎。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茵小学常丽华老师说,“很久以来,我们过分强调积累,忽视了儿童的理解和感受。”“如果孩子们背过的诗词和他当下的生活没有任何联系,孩子们能有诗的情绪,能感动于花开花落吗?”所以,常丽华开发的古诗词诵读学习方式是“在农历天空下”的诗词之旅,她带领学生以24节气为线索,诵读古诗词,跨越春夏秋冬四季,自由快乐地徜徉在中国文化的长廊里。这样一位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热爱语文教育的老师,2008年被《中国教育报》评为“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语文课可以这么教 篇3

语文教学一难是难在教材上。文学知识浩如烟海,而教材内容是有限的,所以教学内容的挖掘正是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同是一篇文章,小学教、中学学,有的甚至上了大学还要学,那么在不同的阶段,学的内容肯定是不同,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阅历不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不同。教师只有“因时施教”,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学李白的诗,小学生无法理解的东西,教师就暂且不要挖掘了,就教他识记,即使是死记硬背也无妨。等学生熟读背诵的名篇多了,有了量的积累,你再点拨,他们就会有质的变化。诗的韵味不是解释出来的。“书读百篇,其义自现。”学生诵读的那些名篇诗赋,随着阅历的增长,是会不解自通的。那时,他们自会认识到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这也是诸多科学家、艺术家对启蒙阶段的教育、教师终生难忘的原因。

语文教学二难是难在考试上。在应试教育制度下,教师当然是考什么,教什么。如果我们的语文考试考的是“你读了多少、记住了什么、懂了哪些道理、你的字写的怎样、文笔怎样。”那么,学生不读书不行,读的太少也不行。但现在情况不是这样。为了应付考试,我们的语文已失落人文之真。中小学生“编造谎言”的作文已经是屡见不鲜。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语文教学正在失落生活之本、“诵读”之本、文学之本。那么,怎样才能找回这些宝贵的东西,使语文回归它本真呢?下面笔者举例来说明:

在《蛇与庄稼》的课堂教学现场会上,我们不想看到由“导演”加工后的“演出”,听到学生朗朗上口的回答,只是思考如何让他们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本来是非常复杂的,所以我们必须研究他们,掌握他们的规律。只有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些。”而不是陷入分析的误区,绕在“直接”与“间接”的推理之中,使语文课变成政治课、思品课。所以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应抓住词语教学这个关键,让学生悟出课文中的道理。如“老农把秘密说破了”,可以“破”字为突破口,思考如下问题:a“破”的词义的伸延;b老农说破了什么?(让学生陈述课文内容)c达尔文也说过什么?d比较这两个案例的相似之处。e你能不能说出一个道理(学生会选用课文内容回答,即是悟。)f你会说破点什么?(不做过多的扩延。)

这样去抓阅读,抓词语的理解、扩延,注重对词语的理解和延伸,又不单纯地讲字词,让学生自己去悟出课文的结论,就避免了政治课的痕迹。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要好得多。是不是,语文课原来可以这么教!?

上一篇:春季保健手册下一篇:饲料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