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策略

2024-05-19

培养策略(精选十篇)

培养策略 篇1

关键词:倾听,愿听,爱听,享受听

镜头一:一线的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感受:一些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上课不知讲了多少遍了,有些学生还是不会做。就会常抱怨说:“真不知在听些什么。”镜头二:课堂上老师一声“同学们讨论”,大家便熟练地四人一组或几人一组,叽哩呱啦全大声地说上了,教室里好一派热闹景象,似乎小组合作学习很到位、很热闹、很成功。全都在说,谁又在听呢?镜头三: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无精打采,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甚至睡觉的还不少,初中学生尤为突出。看到这些,我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是不是也在做这样的无用功呢?不论是以前的教法改革,学法指导,还是如今搞得轰轰烈烈的新课改,我们都在致力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而要做到课堂真正的有效,我认为,学生的倾听是很重要的一环。试想:不管我们的孩子头脑有多么聪明,我们的教师的素质有多么高,我们的教学设计有多么的完美,只要学生不听,一切都是徒劳的。可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爱听、会听、善于听、听思结合呢?多年来我做了以下几方面大胆地探索:

一、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亲切熟悉的生活带进课堂,让孩子们能听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在课前教学准备时注意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教学内容安排注意联系实际,数学活动选材时注意应用于生活。小学生的认知范围和理解能力毕竟有限,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我们不能把孩子当成神童,认为他们这应该知道,那也应该明白。其实,他们知道的并不多,所以我们至少要让孩子们能听懂老师说的是什么。如:同样是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这节内容,对于城市里的孩子,如果上课对他们说,求围的篱笆有多长?可能绝大多数学生都听不懂你在说什么,自然听一会儿就会走了神,反之,如果说为长方形草坪围铁栏杆,算一算铁栏杆有多长?学生就能听懂了。

二、调整师生角色,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变为平等的朋友,让学生愿意听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这句话实在地道出了教学的真谛。师生间只有建立了民主、和谐、平等的关系,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学生才会真正愿意听你说。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该平等地对待学生,把学生的被动听变为主动听。首先是教师自己要注重倾听,为学生做出榜样。不管学生回答是对还是不对,我们都应该用赞许的目光,和蔼可亲的表情倾听学生的回答,并及时恰当地作出正确的评价。其次,让学生学会倾听老师的讲解,同时也要学会倾听同学的发言。可以采取以下的一些形式,让学生愿意听。如: (1) 同学们说得方法都不错,老师把这几种方法再说一下,大家看老师说得对不对,好吗? (2) 老师听明白了,你能把自己听到的说给同桌听听吗……

三、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让孩子们喜欢听

课堂学习要与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拓展课程时空,使学习不仅指向课堂,也可以提供生活世界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打开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我们在教学时应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认知、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

四、“动”听结合,注重指导,培养听力,让孩子们会听

一节课下来,说话的人多,做的事多,要想把一节课所有的话都记下来,肯定是不可能的。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不能只是一句简单的听明白没有?没听明白的,他们也会回答听明白了。所以,对于倾听,教师的指导训练同样是重要的。

1. 在听之前做适当的要求。比如:要求听明白别人说的主要内容,然后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2. 对于内容比较长的,其中有数量需要计算的,可择其重点用脑或用笔适当地记下来。

3. 为培养听的准确性,可适当地让学生复述。

4. 要求:边听边想边记;养成会听的良好习惯。

五、加强自身基本功训练,让孩子们享受“听”

曾经常遇到刚走上讲台的教师说话往往像小鞭炮似的啪啪直响,听起来就不是享受了,那是绷紧的神经;而有些年长的却是面无表情的平铺直叙的长篇大论,这也不是享受,那是催眠曲;重复罗唆的讲解也让学生感得厌烦,更别提享受了;天南地北地乱扯,更是让学生摸不着头脑。虽然现在课堂的呈现形式多样化了,学生的动口、动手的机会多了,但是教师该讲的还得讲。教师的语言精炼,生动形象,条理清楚,语音标准,语速适中,语调抑扬顿挫,是孩子们享受“听”的重要前提。教师的微笑教学、和蔼可亲、幽默风趣、更是让学生听起来心旷神怡,百听不厌。

语感培养的策略 篇2

语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进行语感培养,这是我们关切的问题。首先,什么是语感,语感有什么特点,我们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才能进一步谈论语感的培养。

什么是语感呢?最普遍的认识是语感是,一种对语言的感觉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自然认为要培养语感,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觉能力。这是不错的。但是,如果更进一步问,这种对语言的感觉是一种纯感觉的东西还是渗透着理性的光芒的照耀?如果语言是一种纯感觉,那么,我们只要让学生大量的阅读作品就可以培养起学生的语感。但是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又做什么?语感绝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对语言的一种感觉能力,而是语言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和学生的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只有这样,语感才能培养起来。所以,语感不仅仅是一种对语言的感性认识,更是一种理性认识,而且这种理性认识站着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语感看起来是人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是没有感性认识的。其实质是人类透过现象认识到语言的本质,是对语言的本质性把握的一种表现。现代语言学认为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之中。为什么?就是因为我的语言就是我的本质的确证。也就是说人的语言是人的生命。一个人的语言有多广泛,他的认识范围就有多广泛。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不重视语感的培养,或者把语感的培养作为一种很抽象的东西,似乎语感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有些老师认为语感的培养主要靠朗读,分析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大错特错的。语言的感觉需要学生大量的语言积累,需要学生在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来培养,实践是语感培养的基础。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更真切地去认识语言、体验语言、感受语言。文本语言也是作家生命体征的表现,是作家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结果。如果我们就语言而语言,作家的生活、作家的认识、作家的感受、体验进入不到学生的视野中,进入不到学生的思维领域,那么,学生和语言就始终还是隔着一层,学生语感的培养也就会落空。语言的学习要靠学生在语言的具体运用中来体会、玩味,在具体的情境中来感受语言的魅力所在。这样,学生才能建立起对语言的敏锐感。

鉴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要在朗读上下功夫,更要让学生分析品味,体会出个中滋味,领悟到语言运用的高妙,这样,他们的语感才能真正培养起来。语感是学生对语言的一种心领神会。语感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语言的一般感觉上,而是要深入语言内部,把握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在特定情境中的含义韵味。学生只有体味到语言的韵味,把握到语言运用的高妙,语感才能真正培养起来。具体做法是:

首先,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语感。语言是表达思想,传达情感的。语言是作家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结果。要体味语言运用上的高妙,不能离开生活,不能离开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只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然而,要真正理解作家,体味作家所反映的生活中的情感,还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来体验、玩味。要调动起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去体验作家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方法。任何语言都离不开它所反映的生活内容,语言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显出好坏。我国古人就十分重视对语言的玩味,十分重视妙悟的作用,就是最好的证明。可以说悟抓住了语文的特点,是阅读教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谓悟为当行,为本色,就是这个意思。首先学生要进入作家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之中来体验感悟,看作家面对曾经的生活图景,用怎样的方法,怎样的语言来描绘这幅生活图景。学生在这个领悟过程中,就会形成对语言的感悟,语感就会随之自觉不自觉地形成。我们过去只是讲解,却不重视体验和感悟,结果学生对语言的感觉始终不能形成。同时,我们的讲解始终和学生隔着一层,学生走不到作家的内心世界,难以体验和感悟语言,始终和语言隔着一层,随意语感的形成也就是不可能的。

其次,抓住细节培养语感。语感体现在作家的.描写上,特别是细节描写,更可显出作家语言的高妙。我们就是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抓住细节描写,体验感悟,通过细节性的动作来感受语言。时间长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自然就会提高。语感自然而然就会培养起来。一个比喻,一个动作,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显出其特定的含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这些细节进行深入的研究,仔细的玩味,让他们知道这一个字、一个词的好处在哪儿。这样,学生在写作中就会自觉不自觉来进行细节描写。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这样的细节也会产生一种特别的兴趣,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再次,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培养语感。古诗文语言精练,想象丰富,意蕴深厚。要体验语言的高妙,就要通过作家所描写的意境来体验。而意境需要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作家所展示出来的景物,填充那些没有展示出来的空白点。这是语感培养的重要方面。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着意“闹”字境界全出。那么这个“闹”字好在哪儿,就需要学生根据春天百花开放,春意阑珊,繁花似锦的景象来展开想象。通过想象,学生眼前出现一幅百花争艳,春意阑珊的春天美景图。学生很快能体会到这个“闹”字的妙处。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对诗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学生的语感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起来了。

总而言之,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体验,把语感的培养落实到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这样,语文教学的效果才能真正得以体现,效率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英语阅读策略培养 篇3

【关键词】设计导入主体思维 浏览 预测 猜词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157-0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阅读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根本前提,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阅读能力無论对学生将来应试还是未来的生存发展,都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初中是英语学习的关键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所以,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就必须注重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和阅读技巧的掌握。语言能力的获得在于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积累;阅读技巧的获得则需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训练,不断提高。

一、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逐渐完成角色的转变,即要由教育理论的"实践者"转变为"研究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做出改进;教师还要由课堂上的"权威者"转变为学习策略的"指导者",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学习策略,帮助他们学会阅读。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设计导入活动教师要从阅读材料的内容着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情景,采用多种形式导入新课,如提问、讲故事、设置悬念、介绍背景、利用标题联旧引新、观看图片、影片、等。整个过程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读"有所得。比如以教学《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4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Section B 3a 为例,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交通工具,如 bike,bus,subway等,引导学生从插图入手,并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a.Do you know how students around the world get to school? B.How do students in China go to school?c.How do students in Hongshanhu go to school?d.How do mossssr students in Janpan go to school?先让学生猜测,进而朗读课文,并就问题进行回答。这样做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 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渴望去读。通过大声朗读,来矫正自己的语音、语调,培养语感,进一步准确而完整地品味内容,欣赏课文结构,为会仿写、改写、活用奠定基础。

问题设计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学生理解、鉴赏文章的切入点。因此,设计总是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把问题构筑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之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水平。在这些兼顾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的阅读课教学中,精心设计既有启发性又能激起学生探讨兴趣的系列问题,可以启迪学生动脑,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对此要求学生 首先做到对材料速读,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有关信息,寻找关键词,把握文章的主题。其次对材料进行略读,寻找主题句,把握文脉以及语篇衔接的关联词。再次对材料进行细读,以细节阅读为核心,合理分析课文的性质和结构特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先提出几个指导性问题,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完整篇文章,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听读后,对文章的内容有了进一步了解。然后要求学生默读,解决"任务型"阅读中的判断题、问答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先易后难,先理解后拓展,先浅后深,兼顾学困生和优等生的原则。通过听读而后默读,解决问题,学生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整体结构已有了大致了解,已经能把握文章的中心和重点。最后进行深层次精读,掌握语言所载社会文化的背景,理解文章的内涵,进行逻辑推理,评价判断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态度,提示文章的深层意义。

二、阅读技巧的培养

首先浏览短文,要求学生熟读文章的第一段,因为在第一段可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一般来说,每一段或相关的几段里总有一句话是用来概括全段的主要内容的。找出主题句后,我们就能知道这一段大致的中心意思、时间、事件、人物、地点。这样有利于回答类似when、 what 、who、 where 等文章的细节问题,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性。然后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上下文已出现的语言信息,预测下文将要出现的信息,这是我们了解和掌握的一个快速阅读的技巧。学生在预测之后阅读下文,以验证或纠正对文章的预测,抓住主题句、关键词,更好地从整体上理解文章。

总之,英语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正确的阅读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高效的阅读能力需要培养和训练。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同时要借鉴他人的经验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运用切实可行的阅读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阅读量,掌握阅读技巧,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如果这样做,我相信英语的阅读一定是一种享受。

英语学习策略与学习策略培养 篇4

本文将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旨在了解经过四年英语专业的学习,随着他们学习经验的丰富和学习内容的多样化,他们的学习策略的使用是否恰当。调查的目的不仅是发现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类策略的频率,更重要的是发现学生学习策略使用的意识和选择的范围,为今后英语教学和学生学习策略的培训提供依据。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是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共117名学生参与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13份,调查问卷的回收率为96.58%。

问卷采用语言学家Rebecca Oxford编制的语言学习策略表(SILL)。Oxford(1990)将策略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两大类。直接策略就是策略的使用与所学语言有直接联系,包括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而间接策略就是策略的使用与所学语言没有直接联系,分为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社交策略。问卷采用中文形式,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就某一语言学习策略使用频率从经常使用到从未使用五点量表上作出选择。每个题的选项都是5分级。策略使用频率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高使用频率、中使用频率、低使用频率。平均分在3.5-5.0之间属于高使用频率;平均分在2.5-3.4之间属于中使用频率;平均分在1.0-2.4之间属于低使用频率。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学习策略使用的总体情况

在被调查的学生当中,72.6%的学生有时使用学习策略,10.6%的学生一般不使用任何学习策略,而只有16.8%的学生经常在其学习过程中运用各类学习策略。

表1显示,所有被调查的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平均值为2.989,在中频范围内。各类学习策略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社会策略、元认知策略、补偿策略、情感策略、认知策略和记忆策略。

根据调查数据,在调查问卷所涉及的50项学习策略当中,有些策略在学生当中非常受欢迎,并且经常被学生使用,而有些学习策略对被调查的学生来说似乎还很陌生(见表2)。

2.2 各类学习策略使用的具体情况与分析

笔者将按照使用频率由高到低的次序,分别讨论学生使用六大类学习策略的具体情况,依次为社会策略,元认知策略,补偿策略,情感策略,认知策略和记忆策略。

2.2.1 社会策略的使用情况

社交策略可促进学习者与他人交往,主动寻找与他人用目标语交流的机会,如交际过程中请求纠正错误、要求解释说明、放慢语速等。

Oxford将社交策略分为三类,即问问题,与他人合作,理解他人。调查问卷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社交策略为第50项(我会想知道英语系国家的文化),频率均值为3.804,说明学生对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第45项(遇到听不懂的英文,我会请他放慢速度,或是再讲一次)也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项社交策略(频率均值为3.588)。该项是关于澄清和证实的一项社交策略,也是最为基本的一条社交法则。Oxford认为,通过要求澄清和证实,听话者可以更加接近说话者的所预期的意义,促进双方的理解,帮助说话者用目标语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入”,同时也暗示了双方对所谈论内容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六大类学习策略中,社交策略的使用频率均值最高。这一发现与前人的研究成果有所不同,国内的一些学者和语言教师声称,“尽管大多数学生认为功能操练非常重要,但事实上他们却很少使用社交策略进行实际操练”(Cong Zhang,2005)。他们将这种现象归结为以下两种原因:首先,国内缺乏供学生进行英语交流的语言环境,因此,在课堂之外,很难开展听、说、读、写的交际活动。其次,中国学生受制于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体制的束缚,偏重于语言知识的积累而忽视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研究结果上的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很多关于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是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而英语专业学生比较注重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真正实现了互动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如英语角、辩论赛、演讲等),语言学习环境显然优于非英语专业学生,他们自然注意社交策略的选择。

2.2.2 元认知策略的使用情况

元认知策略使学习者可以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表现为有意识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任务上,客观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在语言输出时能即时对其进行适当监控等。Oxford认为,元认知策略包括三类,即建立学习重点,安排和计划学习,以及评价学习。

第32项(当有人在说英語时,会引起我的注意)在所有元认知策略中的使用频率最高,说明学生对于英语语言本身有着相当的敏感度和浓厚的兴趣。第31项(我注意我所犯的错误,借此帮助自己学得更好)和第38项策略(我思考我在学习英语上的进步程度)是有关评价学习,即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这是两项密切联系的元认知策略,它们都能够帮助学习者检验自己在语言学习中的表现,前者旨在帮助学习者发现错误,并从错误中取得进步;后者则涉及评价学习者的综合进步程度。调查数据显示,学生一般都能够以一种内省的态度来管理他们的语言学习过程。他们不仅从各种各样的语言材料中直接获得知识,也从自己所犯的错误及学习过程本身当中学习,这说明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强。

元认知策是关于认知过程的认识和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价等方法对认知过程进行调控和进行自我监控,它通常对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较之于其它策略,元认知策略在控制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数据表明,被调查的学生总的来说能够意识到元认知策略的重要性,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独立自主地安排、计划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

2.2.3 补偿策略的使用情况

补偿策略帮助学习者克服因目标语知识不足而造成的学习和交际障碍。第29项(如果我想不起來某个英文单字,我会用別的字或片语來转述同样的意思)和第25项(在对话中,我如果想不出某个字的英文怎么说,我会使用表情和动作)经常为学生使用,平均值分别为3.802和3.217,这表明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这种交际中的迂回技巧以保持交际过程的顺利进行。

第26项(如果我不知道英语该怎么说,我会自己创造新字)和第28项(我会用英语试着去猜別人接着会说什么)都是关于产出目标语的策略,这两项策略的使用频率均值却比较低,分别为2.505和2.526。笔者认为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第一,使用表情和动作是一种即时和潜意识下的反映,并且通常有语境的提示,而造词和改变信息则需要复杂的推理能力和创造力;第二,Oxford认为,使用表情和手势这种策略经常适用于口头交际当中,而造词、改变信息和选择话题等补偿策略则常用于非正式文体的写作当中。事实上,由于缺乏练习,学生对于在非正式文体写作中所运用的补偿策略会感到相当的陌生。

2.2.4 情感策略的使用情况

情感策略可调整和规范与语言学习相关的情绪和态度,如克服学习过程中的恐惧和焦虑感,增强对目的语的认同感等。这些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很大。

第39项(每当我感到害怕要用英语时,我会尽量放松)在所有情感策略中的使用频率最高,平均值为3.371,该项策略是关于降低焦虑程度的,这说明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各种降低焦虑程度的策略来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情绪,比如:深呼吸、沉思冥想、听音乐等。数据显示,第40项(即使我很怕会说错,我还是鼓励自己多开口说英语)和第41项策略(当我在英语方面有良好表现时,我会犒赏自己)也经常为学生所使用,这两项策略涉及在语言学习中的自我鼓励。

第42、43和44项策略的使用频率均值都比较低,三者都是关于了解自己的情感状态的情感策略,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学生能够在使用英语时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但是他们对于自己具体的情感状态以及为何会产生某种情感状态所知甚少。

学者们发现情感策略还远未被语言学习者所充分利用,这说明语言学习者对于情感策略普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对于众多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产生焦虑情绪的学习者来说,情感策略却又是非常实用有益的帮手。

2.2.5 认知策略的使用情况

Oxford认为,认知策略可以分为四类:练习策略、接受和传送策略、分析和推理策略和为输入输出信息建立规则。

调查发现,练习策略的使用频率都很高,而接受和传送策略以及分析和推理的策略的使用频率都在中等偏低的范围内。

可以看出,尽管被调查的学生习惯于使用练习策略进行各项语言技能的操练,但是他们使用认知策略的总体水平偏低,因为接受和传送信息以及分析和推理这类结构创造型学习策略需要学习者具备更强的认知能力,比如:深入理解,谨慎的判断,信息的编码、储存和解码等,它们能够帮助学习者准确、深入地处理语言材料以促进其记忆过程。总的来说,在该调查中,认知策略的使用频率在六大类学习策略中排列倒数第二位,说明学生在综合运用各类认知策略,尤其是结构创造型学习策略上还相对落后。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应当有意识地运用各种省时有效的学习策略,改进那些耗时机械的学习策略。

2.2.6 记忆策略的使用情况

Oxford认为,记忆策略包括创造心理联想,运用形象和声音记忆,有效复习以及通过行为记忆等;其关键作用在于贮存和搜索新信息,帮助学生贮藏语言输入中的新信息,从而扩大知识基础。

调查发现第3项(我会在脑海中想出可以配合英语声音的图片或意象,以便记住某个单字)在所有记忆策略中的使用频率最高,平均值为3.103;该项策略是关于使用图像帮助记忆的策略。除此之外,其他记忆策略的使用频率都非常低,尤其是第6项(我会使用闪示卡背生字)和第7项(我会把生字用肢体演出来),这两项都是运用动作帮助记忆的策略。根据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风格,他们可以被分为视觉型学习者、听觉型学习者和动觉型学习者,显然,大部分被调查的学生都属于视觉型学习者,即在记忆的过程中,比起运用声音和动作,他们更倾向于使用形象帮助记忆。

尽管记忆策略是语言学习的得力助手,该调查发现学生很少使用记忆策略。这一发现与丰玉芳(2003)、袁凤识(2004)等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他们认为,英语专业学生不再局限于过去那种单靠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方法,而是广泛运用多种策略习得词汇、巩固记忆。反复朗诵一些片段,为参加各种比赛(如英语演讲、戏剧表演等)做准备,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使用记忆策略。这种记忆更丰富多彩,因此也更有趣、更能产生成就感。此外,英语专业学生可能确实很少使用这种记忆策略(可能与调查问卷设计本身有关,如第6、第7项)。

3 学习策略的培养

研究表明,学习策略是可以传授的;学习策略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主动性;策略训练应成为外语教学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Oxford 1990O’Malley&Chamot 1990;王立非、文秋芳2003)。经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即便是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仍不容乐观,特别是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记忆策略的运用频率都比较低。由此可见,在外语课堂展开学习策略训练是完全必要的。

首先要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策略重要性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策略意识。英语教师应当使学生意识到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提高他们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英语学习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学习策略的训练应当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教师结合学习的内容演示策略,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练习使用策略,这不仅能够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还有助于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情况和环境有意识的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在进行策略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具体的问题:1)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学生需求和特点,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教师要观察、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即性格特征、态度动机、学习风格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克服劣势,提高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2)教师应当加强对情感策略的训练,这些策略能够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运用语言的信心;3)要进行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相结合的训练,这两类学习策略相结合最能反映出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特别是后进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帮助他们提高监控和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总之,策略训练的目标不在掌握策略的本身,而在于提高学习者的策略意识、增加他们策略的选择范围、锻炼和培养他们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控的能力(王立非、文秋芳2003)。

4 结束语

本调查发现,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频率属于中频范围,其中社会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使用频率比较高,补偿策略居中,情感策略、认知策略和记忆策略使用频率都比较低。本调查虽然有其局限性,但总的说来它反映了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学习策略使用的普遍情况。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策略使用的情况,更要格外注意学生在哪些策略使用上存在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元认知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内容,有意识地展开学习策略的训练,这样才有可能通过教与学的积极互动,逐步形成学习策略和提高学习策略的水平。

参考文献

[1]Oxford R 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M].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90.

[2]程晓堂.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Rubin J.What the“good Language learner”can teach us[J].TESOL Quarterly,1975(9):41-51.

[4]O’Malley J,Chamot A.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UP,1990.

[5]Stern H H.Fundamental Concepts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6]Cong Zhang.The Study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of Non-English Majors[J].Sino-Us English Teaching,2005(2).

[7]丰玉芳.英语专业高低年级学生词汇学习策略比较研究[J].外语界,2003(2):66-72.

[8]袁凤识,刘振前,张福勇.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差异研究[J].外语界,2004(5):25-32.

幼儿快乐情感的培养策略 篇5

一、在宽松和谐的情感环境中互动

生命的成长需要宽松和谐的氛围。只有在和谐的氛围里,生命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挖掘,孩子们的表现力、创造力才会源源不断地流淌。教育具有使生命获得快乐成长的责任。因此,幼儿园需为孩子创设宽松愉快的生活气氛和充满关爱的精神环境,能使幼儿经常处于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良好的生活环境,合理的有规律的作息制度,无压抑感、充满关爱、激励的情感气氛,使幼儿感到安全和愉快,产生亲切感,易于接受教育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幼儿才能思维敏捷、想像丰富、活泼开朗、充满自信和创造。我园要求教师在来园或离园接待每一位家长与幼儿时必须微笑问候,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情感需要采用相应的情感交流策略。

(一)采取与幼儿年龄相适宜的问候方式,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

托小班的幼儿非常喜欢教师的拥抱、抚摸式的问候,中大班的幼儿更乐意教师采用点头、握手问候。通过与孩子肌肤相亲,教师柔和的语气、亲切的眼神、愉悦的表情能给孩子母亲般的蔚籍,让孩子感受“老师像妈妈”的温暖。

(二)采取与幼儿个性相适宜的互动方式,满足幼儿的情感交流需求

冷淡式、命令式、权威式的互动方式极易导致幼儿对教师的畏惧,心情易处于紧张压抑的状态。要使幼儿在园保持快乐的情绪,教师宜采取鼓励式、感染式、亲情式、回应式的互动方式。同时,对于内向胆小的孩子,教师主动发起的亲切问候更似灵丹妙药,使幼儿倍感关怀,在园情绪也特别稳定、愉快。我园隋老师教育笔记“让我抱抱你”里面的情景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佳琪是个插班生,陌生的环境、内向的性格使她产生心理抵触:她见到小朋友总躲得远远的,见到老师就低头不说话.不积极参加活动,总心事重重的,拒人于千里之外。

我知道她心里很想和小朋友接近、和老师接近,因为她在看我们玩时,眼神流露出羡慕和笑意。

于是我采取主动,早接待时看到佳琪来了,就大声地打招呼:“佳琪,早啊。”同时,伸出手:“来,让我抱抱你吧。”开始几次,她直往妈妈怀里钻,一副又嫌又烦的样子。我不气馁,坚持这样说,这样做。过了几天,当我说要抱抱她时她犹犹豫豫地让我抱了起来,一副羞答答的模样。渐渐地,佳琪和我亲热起来。每当我在班门口接她.她都冲上来扑着让我抱起,玩几圈“小飞机”才肯下来。她和我之间的话多起来,她会主动找我说这说那,和小朋友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好,小伙伴也多了起来。有一天,佳琪贴着我的耳朵。脸上笑嘻嘻的,有点神秘地对我说:“隋老师,我长大了要当老师,也来抱抱你。”听了她这句话.看到她认真开心的摸样,我比得到任何贵重的东西都高兴……

许许多多的事实证明,拥抱、抚摸、牵手也是教育的一部分,甚至会带来奇迹,因为这种方式最直接最真诚最大胆地将对孩子的感情传达给她,孩子易被这种爱感染。特别是晨间接待这个师幼互动的第一时间,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感受到被尊重的.快乐,对孩子的一天都有积极的意义。

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情感环境,需要教师的教育经验与教育策略。而经验不仅源于教师的教育经历,更源于教师对孩子的细致观察,源于教师对孩子的爱心、用心。教师只有时刻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才能读懂孩子,进而尊重、理解孩子,为孩子创设宽松和谐、温暖的环境,产生良好的师幼互动,让孩子适应并喜爱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情境

生命只有在体验和感动中才能快乐成长。情感的获得是以丰富而美好的体验为基础的,在快乐情感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情境,让孩子身临其境地感受与体验。体验是他人无法替代的,体验中的孩子是主动积极的,有着自我的参与与内心的独特感悟。

(一)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充分体验

我们将大自然当做活课堂,将大社会当做活教材,把孩子带人大自然或社区,在观察、探索、发现中获得无穷的乐趣与智慧,获得直接的丰富的体验。

下面我们来分享中班幼儿秋游的一组快乐画面

(摘自杜老师的教育笔记):

这次秋游我们一改往日登九峰山的活动,准备利用这次机会让幼儿体验一下劳动的感觉。于是联系好菜农,让幼儿在秋游中参观菜地、观察农民伯伯是怎样劳动的.让他们体验自己在菜地劳动(择菜)的感觉。

画面一:下车后,孩子们手脚并用,小心地向下移动,走过又斜又窄的小土坡,到达菜地。他们有的裤脚沾满了泥,有的小手在抓路边小草时被割破了,有的眼旁还挂着刚才胆怯时掉下的泪,但是到达菜地时每个孩子的脸上都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画面二:看见农民伯伯挑着两个像水壶一样的水桶在浇水,孩子们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画面三:源源小朋友小心地把青菜从地里拔出,抖掉根部的泥,放进自己带来的小水桶里。清清蹲在地里小心地把青菜叶子一片一片地剥下,放进自己带来的塑料袋中。

画面四:詹老师(保育员老师):一路上我都在捡他们丢下的书包、帽子、点心、外衣,却没捡到他们丢下的青菜。

以上画面只是活动中的一小部分,但不难看出本次活动孩子们真正体验到了快乐。在画面一,孩子们体验到克服困难的快乐;在画面二,孩子们体验到接触新鲜事物的快乐;在画面三,孩子们体验到亲自参与劳动的快乐;画面四则可以看出孩子们在细心呵护自己的果实。

(二)引导幼儿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

游戏是幼儿体验快乐的重要途径。在上例参观菜地后,在小朋友的提议下,杜老师又带孩子们玩起了菜市场的游戏。游戏的初期,给孩子准备了仿真的水果和蔬菜,让他们进行游戏。游戏的后期他们开始不满足于半真半假的游戏情景,于是提供了真的蔬菜水果,创造全真的环境让孩子们去体验。

画面一:“大家快来买呀。我的蔬菜很新鲜的。”“我的青菜是环保产品。”“又甜又有营养的西红柿,快来买呀。”“我的青菜又好,又便宜呀。”游戏一开始,“菜市场”就响起一片吆喝声。

画面二:君君:“哈哈,我已经赚了5块钱了。”康康:“我比你更多,我的菜差一点点就卖完了。”

画面三:辉辉和虹虹一起拉着来参与游戏的老师:“买我的吧,我的青菜很绿的。”“我的菜买一送一,很便宜的。”

通过以上画面不难看出,孩子们通过游戏在体验成人买卖生活的有趣与快乐。

三、让幼儿在自主畅快的表达中快乐成长

(一)引领幼儿用语言回忆与分享快乐

孩子们喜欢用语言向同伴和老师表达自己获得的快乐,在语言表达中他们自己的快乐也得到了扩展。

在上例参观菜地后,老师组织了谈话,引导孩子们通过语言回忆与分享快乐。

老师:你们在参观完菜地后最快乐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滔滔:哈哈。有许多(其实只有三个)小朋友都掉到沟里了。

翔翔:我帮杰杰摘莱,觉得很好玩。最难忘的事是走路要很小心,不能把农民伯伯的莱苗踩死。

骏骏:我觉得去秋游要走很远很远,还要走田埂,这很好玩。我觉得自己摘的菜很鲜。

宇宇:走路要小心。我掉进沟里,脚上都是粘粘的泥巴。

君君:斜坡(我们到菜地要走一段很陡又很窄的斜坡)很难走,佳佳都不敢走。

宁宁:最有趣的事是看农民伯伯浇水。(农民伯伯是挑着两个像喷壶一样的水桶浇水的)

孩子们回答得很真实、稚朴。话题一展开,每个孩子都沉浸在向大家讲述自身体验的快乐中。

(二)引领幼儿用富含个I}生色彩的美术活动表达情感

美术活动表达也能进一步扩展孩子的快乐。如在上例参观菜地后教师要求孩子们用美术作品将参观情景记录下来,孩子们非常高兴,完成后还主动介绍自己的作品。

宁宁:我画的是一条斜斜的坡,上面有杜老师、还有小朋友。杜老师穿的是一条红、一条蓝的背心,手上拿的是喇叭。

芮芮:我把我喜欢的菜地用橡皮泥捏出来了,菜地一畦、一畦的,青菜上面还有小虫子。

煌煌:农民伯伯在用两个大水壶浇水,脸都被太阳晒红了。

翔翔:哈哈,我的脚上都是泥,我掉到小沟里了。

可见,美术作品能描绘快乐、凝固快乐、延展快乐。

新教师培养策略初探 篇6

关键词:新教师;业务困惑;显性指标;隐性指标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4-0027-03

毋庸置疑,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他们是学生发展的保障,是学校发展的资本,是教育发展的资源。在教师队伍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新教师,因为他们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对他们的培养必须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使其能够尽快适应学校的发展和家长、社会的要求。新教师培养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一、新教师的业务现状分析

一般新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都是刚刚迈出大学校门稚气未脱的大学生,他们有朝气、有活力,有创新精神,可以为学校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他们也有憧憬和期盼,从内心希望做个优秀的教师,具备自我成长的动力源泉。但是,当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才发现一切都很茫然,面临许许多多严峻的挑战。归纳起来,新教师主要面临两大方面压力。

第一大方面是业务上的压力。表现在:1.缺少课堂组织能力。面对一群活生生的孩子,新教师往往感觉“镇”不住他们,不听指挥,纪律一片混乱,弄得自己焦头烂额,精疲力尽。2.教学尚未入门。对教材极不熟悉和不理解,对这些离自己已经十几年的知识很是陌生,不知道该怎样教给学生,不会安排教学内容,不会把握重难点,不会掌控教学进度,教师手足无措,学生一头雾水,教学一团糟。3.班级管理没有头绪。对班级中的事物管理找不到合适的方法,顾此失彼,不能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不会合理组织学生的活动,甚至还会时常出现学生安全问题,造成班级混乱。

第二大方面是思想上的压力。表现在:1.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从一名无忧无虑的学生突然成为肩负重任的人民教师,一时很难适应这样的心理角色的转变,面对繁重的工作,每天总是精神高度集中,唯恐工作上出现疏漏。2.找不到自信心。因为缺乏工作经验,对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是陌生的,并且经常遇到困难,接手的工作没有打开良好的局面,距离自己的理想很远,导致自信心不断消退。

通过上述现状分析,我们认识到,新教师不仅需要业务素质的提高,也需要思想政治素质的锻炼,如何缩短新教师的适应期,尽快使其成长起来,这正是学校管理者面临的一个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课题。

二、培养策略

如果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去考虑对新教师的培养,作为一名新教师,既需要业务上的指导,也需要心理上的帮助,且这种培养应该是系统的、具体的,换言之,是关乎到细节的培养。那么,需要什么样的具体措施,关系到哪些方面和细节呢?我们可以把看得见的、能显示出来的、能直接帮助自身提高的培养措施,称为“显性指标”;把表面看不见的、渗透在自身活动各个方面的特质,称为“隐性指标”。如果对新教师的培养,从“显性指标”和“隐性指标”两方面入手,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显性指标”的培养

1.岗前培训。新教师上岗前,明确所教的班级和学科,召开专题讲座,帮助新教师浏览、熟悉教材,学习课程标准,做到大致了解。然后一同观看本年级、本学科的录像观摩课,结合录像课,讲解教学的基本环节和组织流程。这样的培训不是枯燥的专业术语堆砌,而是把讲解与实际课例有机融合,注重了细节,实实在在,为每位新教师上岗做了准备,很有实效性。

2.青蓝结对。给每位新教师指派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结成帮扶对子,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带动新教师的成长。主要从“三个一”措施入手,即辅导一节课,跟踪一日管理,督促一次总结。辅导一节课包括备课、上课环节,全程监督、全程指导,手把手教会备课要领,面对面教授上课流程;跟踪一日管理,要求指导教师帮助新教师树立重视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意识,并跟踪新教师对学生各项活动的处理;督促一次总结,即监督新教师书面总结收获,反思不足,使其养成善于经常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

3.业务领导“坐诊”指导。要想尽快提高新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必须对其课堂教学有一个持续性的指导,业务领导一般具有很强的专业素质、很强的指导能力,所以对新教师的业务培养是最合适的人选。跟班听课、评课是最常见的方式和最有效的途径,但是又不能按照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师的标准去指导他们,因为那样对新教师来说标准有点高,达成有点难,要求有点笼统。这就需要分解这些目标,降低难度,每次关注某一二个环节即可,力求循序渐进式的进步提高。比如,最初的课堂,我们关注教师怎样让学生养成听讲的好习惯,用哪些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课堂秩序基本稳定后,关注教师怎样组织学生学会有序发言,完整表达;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关注教师有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基本的课堂教学因素稳定后,再去指导具体的教学环节,如朗读的形式多样化,动手操作的落实,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等等。这项工作是繁重的,它需要业务领导对新教师的教学一次次问诊,一次次把脉,一次次开药方,再经过新教师的一次次实践,不断循环。正因为这个过程关注到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做到了对症下药,所以会实现一次次的良性循环。

4.搭建锻炼平台。一是鼓励新教师多读书储备知识。通过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演讲等形式,吸收书籍精华,储备丰富的知识,开阔思维。

二是强制新教师过“三课关”。即听课、仿课、亮课。第一关“听课”,广泛听课,大胆听课,鼓励他们多听优秀教师的课,经常听指导教师的样板课,敢于听其他教师的推门课,广泛听不同学科的课。通过听课,学习好的教学经验和做法,实现“教师、教材、学生”的最佳互动。第二关是“仿课”,仔细研磨一节优质课,模仿做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流程,允许全盘吸收、模仿,再与原授课教师的课堂效果进行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这样的课虽然是模仿、照搬,但是对新教师的指导借鉴意义非常大,俗话说“创新先由模仿开始”,这也是由单纯模仿走向自我创造的途径。第三关是“亮课”,就是新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呈现的一节原创课,一般此时的课比较成型了。

三是推荐参加各项活动。虽然新教师各项能力还不是很强,业务素质还有待快速提高,但是给他们参与活动的机会,就是给他们注入成长的“催化剂”,给他们搭建成长舞台。比如,鼓励新教师参加演讲、说课、讲课比赛,都会大大激发他们的进取意识。

(二)“隐性指标”的培养

1.气质的培养。这里所说的气质,指的是教师在学生面前的“气场”,我常给新教师打一个比喻,你就是一块磁铁,学生是铁屑,你应该形成一个磁场,他们就会立即吸附到你身上,这才是一个教师应有的气质。对新教师在课堂上,我们会重视教给他站立的姿势、目视学生的眼神、微笑的表情,甚至衣着打扮。做好了这些细节,教师就有了气场,有了气场,自然心里就有了底气,压力自然也就减小了。

2.心理素质的培养。前面我们说到,由于工作陌生,能力不达标,新教师难免会缺少自信心。这时,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学校管理者不容忽视的方面。多让新教师在众多教师面前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经常当面表扬新教师的点滴进步,都是树立他们自信心和保护他们自尊心的好方法。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用放大镜看优点,用显微镜看缺点”,包容新教师的慢进步,多给他们期望和鼓励,更会激发他们追求自我完善的意念和动力。

3.交际艺术的传授。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多与学生交流、多与家长沟通,这对于新教师来说很是让他们犯怵,让有经验的教师教给他们谈话的艺术,不但会帮助他们减少工作中与学生、家长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同时也会帮助他们架起沟通的桥梁,使得工作顺利开展,这对于新教师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新教师是学校的新生力量,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必定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学校管理者和老教师作为他们的领路人,用一些实用、有效的措施去引领、帮助他们尽快提高,早日成为学校发展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吴思孝.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师专业化推进的新视角[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2).

[2]蔡宗模.教师专业化与教师的发展[J].教育探索,2007.12.

感恩意识的培养策略 篇7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情感教育。所以,我们要十分注重情感的投入,才能取得好的成效,靠简单的说教是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父母、师长平时要关注孩子的需要,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关心体贴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与他们平等交流,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给他们爱与安全的感觉,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只有自身具有健康、积极的情感,才容易认可他人对自己的恩惠并希望给予回报,并同时产生积极的亲社会行为,自觉主动地做出施恩的行为。

2. 榜样示范策略。

父母作为孩子最先交往接触、观察学习与模仿的对象,他们的言谈举止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孩子有没有感恩意识,关键在父母有没有起着正面的积极的榜样示范作用。父母在教育孩子要有孝心、尊敬师生、乐于助人、富有爱心时,自己首先要做好榜样,起好示范作用。同样,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也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用自己的言行做好育人的工作,让学生从自己的言行中学会知恩、报恩与施恩,做到“受恩不忘、施恩勿念。”

3. 知行情绪策略。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感恩教育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以活动为载体,让孩子在行动中体验感恩的具体内容。父母可以利用双休日或假期与孩子交换角色,让孩子体验持家的不容易。家庭的困难也要与孩子一起体验,这对孩子是一本很好的教材。他们只有体验了生活的艰辛,才会对父母的养育心怀感恩,才会用实际行动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在学校,老师要常开展一些有关感恩的实践活动,如布置孩子回家给父母洗衣服、做家务并回校谈感受;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给父母买生日礼物;布置学生给父母写感恩信或给父母打问候电话;组织学生了解父母的实际收入,并算算父母在自己身上的开销账,等等。让感恩教育落实到具体的实践行动中去,孩子才会有更深刻的领悟,才能达到知与行的有机结合。

4. 及时强化策略。

当儿童表现出感恩言行时,要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使这种行为得到强化,以增加以后出现的频率。当这种感恩言行不断得以强化并不断出现时,便会逐步形成为习惯。而一旦变成了习惯,它就无需任何外在的监督与约束了。以后无论他面对何种道德情境,他都会不假思索地表现出符合道德原则与规范的行为。所以,不能凭借某人做了一次报恩或施恩的事,就说他是一个有感恩意识的人。只有当他的感恩行动变成了习惯,感恩意识成了其内在的稳定的品质时,才能说他是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

学生倾听能力培养策略 篇8

一、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 是一种能力, 更是一种人文素质。有人比喻:“倾听是礼貌的最高形式。”为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 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假如在你讲话时, 被别人打断, 你会怎么想?让学生设身处地为发言者着想, 尊重发言者。只有你耐心地倾听别人的意见, 别人才能耐心地倾听你的意见。

二、规范引导, 培养学生正确的倾听习惯

1、倾听前明确目标。

多数小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 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 因而课堂上常常是学生在回答问题, 另外的同学却在干别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事可做, 这时教师应该给学生明确的目标, 听后“评一评他的发言”, “你有什么更好的意见”等目标指令性问题激发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欲望。

2、以身作则, 树立榜样。

(1) 洗耳恭听, 捕捉教育契机。教师要先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 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否正确, 是否流畅, 不要随意在学生发言的时候, 做其他事或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 有时候教师“无意”间坐到“听众”席, 真诚地和学生一起聆听, 让听者更感兴趣, 说者倍添兴奋。 (2) 察言观色, 帮助学生解惑。教师要在倾听的过程中努力发现并捕捉学生困惑点, 思维的创新点……稍纵即逝的动态生成资源。

3、引导点拨, 教会倾听方法。

(1) 专心致志地倾听。引导学生尊重发言者是学会倾听的前提。当同学发言时, 注意力要指向发言者, 静静地听完发言后再发言, 不随便打断、不嘲笑、不起哄、边听边思考、不随便给予否定, 待别人说完后才能对发言者观点作出简要评价, 或提出意见或补充。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一致, 则以微笑、点头表示认可或赞许, 从而形成倾听的优良品质。 (2) 有的放矢地倾听。我给予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要求。

听优点: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为自己树立学习的榜样;培养说者的自信心。

听缺点:发现他人的不足之处, 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培养说者勇于接受他人劝告的品质。

听异同:听差别不大的话语, 比较异同, 大大提高学生听觉的灵敏度。

三、优化方法, 强化训练学生高效倾听能力

1、细化“听”的要求。

我在教学中提出了“学会倾听要四心”, 即倾听时做到:一要专心;二要耐心, 不随便插嘴;三要细心, 及时发现别人的小失误或不尽如意之处, 提出新的想法和建议;四要虚心, 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 要能虚心接受, 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

2、进行专项训练, 培养倾听的专注力和记忆力。

学生听的能力、听的方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而必须经过长期反复地训练。因此, 在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后, 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安排专门的倾听训练, 根据不同的训练目标, 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 使学生善于倾听。

(1) 听读接力: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时, 我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以开火车的形式读, 如果读错了就要停下来换下一个人。 (听的同学特别认真, 读书的同学更认真, 这是我始料未及的的效果。)

(2) 练习“听”写:“听写”是个训练学生听力的良好途径。听写词语、句子、课文片断, 在听写时, 报的遍数可先是多遍, 过段时间就开始减少为两遍、一遍, 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3) 听评。先听发言后评价。听同学朗读时, 可突然刹车, 指名其他学生从朗读的技巧及情感方面去评价。

(4) 听后复述——转述或概括别人的发言:如上课时复述同学和老师讲过的话:刚才同学说了什么, 你能再说一遍吗?在听完同学的发言后, 我常以这样的问题来问学生:“你听明白了吗?那你也来讲讲看。”让学生转述他人的发言,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检测学生倾听的效果。

(5) 听读:利用晨读或者阅读课时间, 教师选择儿童感兴趣的课外读本, 声情并茂地朗读给孩子听。在读的过程中, 间或停下让学生猜测一句话中的一个词语、故事里面人物的语言, 设想故事中的一个情节或者故事的结尾, 有效地训练孩子的倾听能力。

(6) 听答训练:这种训练是培养倾听注意力和倾听判断力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在课堂上, 专门设计一些判断题, 改错题,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讨论, 再根据学生的表现, 评出“小

医生”、“小小评论家”、“小博士”、“小小设计师”等。这些荣誉称号对孩子们来说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7) 听记训练-传口信: (1) 游戏“交头接耳”。把学生分成几组, 老师在第一个同学耳边说一句悄悄话, 然后让他把此句传给下一个同学。待传话结束, 请各组的最后一位同学把听到的这句话写在纸上交给老师。这个游戏有趣, 可操作性强, 更重要的是, 在欢声笑语中, 既锻炼学生倾听的能力, 又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 口头作业。学校、班级的通知, 有意让学生做传话员, 口头通知家长或同学, 口头布置课后作业和家庭作业。每次布置家庭作业时只讲一遍, 语速稍慢。家庭作业也尝试让学生不要记在本子上, 而是记在心里。

(8) 听辩训练:争辩的基础是认真地倾听, 学会在听中思考。只有认真地听清别人的观点, 明白其优劣, 才能很好地进行反驳。

四、发挥评价功能, 鼓励学生倾听

学生说得好时, 教师应给予表扬、赞赏;教师讲述得精彩时, 学生同样给予鼓掌。带着互相欣赏的心情, 就会专注地倾听他人的发言, 逐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你真是倾听能手呀!”“他听得可认真了, 会听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你听得最认真, 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大家看, 他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 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 多棒呀!”“他真厉害, 一下子就能听出同学发言的主要意思!”“他的眼睛一直看者发言的人, 他听讲多认真。并能指出不足及时补充, 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你倾听得真仔细, 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 你的听力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 可真帮了他的大忙!”……这样, 既表扬了认真听的学生, 又给其他同学指明了努力方向。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每当孩子注意力开始不集中的时候, 我会提醒一句“看, 芳芳听得多认真呀, 眼睛亮亮地看着老师。看到她的眼睛, 我讲课更有自信了!谢谢芳芳。”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持之以恒给予评价, 孩子倾听的习惯一定能养成。

优化策略培养学生语感 篇9

一、教师示范,感知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知识经验所限,在阅读一些长句子或者比较复杂的句子时,往往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此时,教师如能通过范读给学生以示范,那么,在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中,学生听其音、观其形,有利于学生对语感的初步感知,进而在模仿朗读中使学生的语感得到培养。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鞋匠的儿子》一课时,林肯在众多参议员面前说的那段话“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的成功”,许多学生在朗读时总是磕磕绊绊,读不出林肯坚定的语气以及对父亲的怀念与感激之情,更别提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了。在课堂教学时,为了培养学生语感,我主要采取了示范朗读的方法,当教师带着对父亲感激与崇敬的心情进行朗读时,当教师抑扬顿挫的声音响起的时候,学生很自然地被感动、被感染,尤其是林肯先生那两句与“永远”有关的语句更是深深地印在学生心田,他们不由自主地想跟着教师去朗诵,传递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效培养了学生语感,提高了朗读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对课文的把握情况,当学生出现朗读困难时,及时进行示范朗读,通过教师的范读,有了教师的情感铺垫,对于如何才能读出林肯对父亲的情感,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自然心领神会,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感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与提升。

二、品味词句,体味语感

中华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每个词语、每个句子背后都隐藏着独特的魅力与教学价值。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也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极力挖掘文本语言中运用准确的词语、句子,让学生品味欣赏,从中体味到语言的独特魅力,使学生语感得到有效培养。

教学苏教版语文《爱如茉莉》一课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在课堂教学时,为了培养学生语感,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并且说说自己从中读懂了什么?哪些词语印象最深刻?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学生都说“这个‘探’字写得太有情趣了”。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借机围绕“探”字说说这个词还可以换成哪些词语?有学生认为,可以换成“照、射”等词语,在学生说完以后,教师再让学生就“探、照、射”三个词语进行比较,说说作者为什么用“探”而不用“照、射”,经过比较阅读品味,学生认为,用“探”字更能说明悄悄地、不忍心打扰别人的意思。就这样,在品味、比较、揣摩中,学生对词语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体会,有效培养了学生语感。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培养学生语感,教师主要采取了品味词句的教学方法,在具体语言的品味中,主要让学生对词语进行置换。通过置换,学生对词语之间的区别更明确、感知更敏锐。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文本特点,经常引领学生对语言进行揣摩品味,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感能力定会得到极大提升。

三、想象阅读,形成语感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以生动、活泼、感人的事迹等为素材,其中也不乏一些作者的想象与联想。在阅读教学时,为了培养学生语感,使学生真正走进作品,走进人物内心,就离不开想象。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想象的契机,使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增强对文本的感悟力,逐渐形成语感。

教学苏教版语文《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蝴蝶谷美丽的景色。在词语的运用上,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这些词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和韵味,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素材。在课堂教学时,怎样才能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结合课文特点,我采取了让学生想象阅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自己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比如蝴蝶上下翻飞、五颜六色、匆匆赶来、金光闪闪等等,教师都要让学生通过想象阅读去感受、去体验,这样一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的想象阅读中,这些文字仿佛活了起来,学生在阅读时也更加有情有味,促进了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

为了使学生在朗读中真正感受到台湾蝴蝶谷的美丽,在教学时,教师主要引领学生进行想象阅读,在想象中,文本语言被还原成了一幅鲜活的画面,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被充分激发出来,对蝴蝶谷的美丽感知更真切,对文本语言的感受也更强烈,有效培养了学生语感。

四、反复吟诵,提升语感

语感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后天不断培养方能形成。自古以来,我国的一些文人墨客或者文学家,之所以能够出口成章,与他们的语感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古人的语感为什么那么丰富、细腻呢?那是因为自古以来他们就非常重视吟诵,在吟诵中抒发情感。因此,为了提升学生语感,我们不妨在反复吟诵上多下功夫。

比如,苏教版语文《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作为一首儿童诗歌,怎样才能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力,进而使学生朗读得更加有滋有味呢?在教学时,我主要采取了多种形式引领学生反复诵读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给诗歌画上小节。其次,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朗读感悟划上适当的节拍、节奏。最后,再采取同桌互读、汇报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就这样,学生在反复朗读的情况下,自然出口成章、开口能诵,并且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样一来,对于课文所要表达的强烈情感,对于文本语言的感知、感觉,无须教师多说,学生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学生的语感在反复诵读中也自然得到了提升。这样的教学,将语感培养渗透于无形,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有效培养学生语感,教师就要注重让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在吟诵中自然受到情感的熏陶,激发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这样教学,学生的语感就可以在无形中得到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文本独特的阅读感受,达到提高阅读效果的目的。

估算能力培养“三策略” 篇10

一、引导观察, 培养估算能力

观察的目的是充分把握问题的信息, 避免盲目作答。观察时既要看到整体信息, 又要注意局部特殊性。在观察的基础上, 要分析问题的特殊性在什么地方, 并对这些特殊性进行归纳、概括, 以使问题的特征明晰化。找到问题的特征, 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小学数学四则运算中的估算既是一种重要的计算形式, 同时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验算方法。它不需要笔, 通过口算迅速算出其大致结果, 再看前面计算出来的准确数是不是与这个大致结果比较接近, 从而对前面计算的正确性作出判断。如验算998×98=97804, 通过观察发现, 可以先把两个乘数分别看作1000和100, 口算出其积100000, 由于998和98都分别比1000和100小, 所以两数的积就既接近100000, 又小于100000, 由此可以判断998×98=97804的计算应该正确, 通过计算, 验证了我们的判断也是正确的。

二、尝试教学, 培养估算能力

在尝试教学中设计好尝试性的问题极为重要, 这是关系到尝试教学成败的重要一步。提出尝试性问题要力求新颖, 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引起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例如:奶牛场7天用饲料3468千克。平均每天大约用饲料多少千克。学生通过讨论, 交流后得出以下解决问题的步骤:

(1) 列出算式。3486÷7;

(2) 比较被除数与除数最高位上的数, 根据是否够除, 判断省略数位, 取近似数。3<7, 省略3486前面两位后面的尾数, 等于3500;

(3) 口算试商。3500÷7=500;

(4) 估算出结果。3486÷7≈500 (千克) 。

由此, 很自然地引出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只需找出大约的近似数就行了。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估算方法, 教师应该为他们提供交流的时间、空间和机会。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 使学生倍感亲切, 自然在无形中体会估算的作用, 从而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倾向。

尝试教学的实质是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直接教给学生,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先去尝试练习, 自己初步去解决问题, 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这样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 学生的尝试活动不断取得成功, 也就是说学生的尝试不是“尝试———错误”而是“尝试——成功”。学生在尝试活动中, 学会把教师的激励和自身的大胆尝试融合在一起, 不断地去追求尝试活动中的积极情感体验, 把尝试成功作为学习的源源动力, 因而形成“处处有成功, 人人有成功”的学习态度。

三、加强交流, 培养估算能力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具有更重要的价值。

例如新世纪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52页“发新书”在学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 第一次提出估算具体情境:“女生19人, 男生18人。每人1本, 40本书够吗?”要回答这个问题, 会想到先算一算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而“算一算”又必须先列出算式:19+18=?学生都会独立列出这个算式, 这对他们没有什么挑战性。重要的是让他们独立探索, 然后交流各自的算法。在这个基础上, 再指导他们解读教材中所列的4种算法, 体会这些算法的不同特点。其中有一种算法的思维方式第一次出现, 值得重视。即:20+18=38 ( (1) ) , 38-1=37 ( (2) ) 。

这个算法就是基于估算进行计算的。对这种算法, 要引领学生感受其中数学思考的内容与方法: (1) 把算式中的某个数, 用与它差不多的整十数来代替, 使算式便于口算, 得出近似的结果。如, 用20替代原来算式中的19, 口算20+18得38, 这38是19+18的一个近似结果, 这就是 (1) 式的由来和意义。 (2) 判断上述估算结果是估多了?还是估少了?如上面的估算, 男生人数不变, 把19个女生看成20个, 因此估算结果38比男生和女生实际总人数多1人。至此可以得出:男生和女生总人数不足38人, 每人1本, 40本书够了。估算能解决许多生活的现实问题, 所以估算具有独立的价值。 (3) 基于上面的判断, 还可以从估算结果推出正确的计算结果:男生和女生总人数是37人, 即 (2) 式所示。

这种算法策略的思维过程之所以值得如此详细品味, 因为它反映了人类解决近似与精确这一对矛盾的大智慧。如果拿这种算法与其他算法进行比较, 还可以发现一个优点, 即在 (1) 式与 (2) 式的运算中没有进位或退位的问题, 这意味着这种算法有更高的准确率。小学一年级孩子初次感受这种算法, 也许他们只能从中获得一些印象, 还谈不上体验, 因此不能指望他们一学就会。初步印象尽管肤浅, 甚至残缺不全, 但对他们今后亲自去尝试、体验与掌握这种算法具有奠基的意义和作用。

上一篇:新媒体传播审美批判下一篇:自组装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