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论文

2024-05-10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论文(精选10篇)

篇1: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论文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生物学科,是高中学科教学的主要部分,在培养学生认知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中,发挥着较为突出的地位。基于此,本文结合该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着重对培养战略进行探究,以达到充分发挥学科要点,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与学科知识,学科教学实践过程相互承接。教师在实践教学期间,为了准确把握学科素养提升要点,就必须准确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而实现学科素养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一、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能力,是学生内在能力提升的`主要方面。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生物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生物实验探究工程,逐步形成的自主探究、独立整合能力,该能力培养,对培养高中生的抽象感知能力,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二、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案例概述

我所在的高中当前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讲授法”和“创新教学”两者有机集合的策略,开展高中生物教学。一方面,教师实践期间,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辅助学生了解、学习基本的学科理论知识,并通过“教什么”向着“学生学会什么”层面转换,着重突出对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高中生物在高一、高二、高三三个阶段,均开展了“创新教学法”。即,教师通过设计生物学科研究主题,让学生从理论引导,向着社会实践探究层面开始授课,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培养,学科创新意识、知识点积累意识也明显提升。

(二)案例分析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分支,该学科内容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等特征。当前高校开展生物学科教学,也主要以实验作为主要方法,由此,想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就应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我所在的高中,在开展生物学科教学时,教师主要在课堂中讲授生物学科研究相关理论,而课堂中由浅入深,由教师辅助到学生自主实验的探究过程,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如,我在开展《走进细胞》一章教学时,就要求学生借助显微镜,小组探究洋葱表皮细胞的变化情况,学生在小组实验分析过程中,不仅对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组成部分有了一定的认识,也结合教师课堂中讲授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等理论,对洋葱表皮细胞的构成情况作出了相应分析,从而实现了借助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知识总结、分析的能力。2.设定核心素养培养情景生物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练习紧密度较高,教师在培养学科素养的过程中,需明确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紧密度较强,教学过程必须是连贯的,否则就会影响学生学科知识认知、识记效果。我所在的高中开展生物教学时,为了突破这一问题,实践教学过程期间,教师将“讲授法”,作为辅助学生理清学科知识思维的主要策略,并在高一到高三过程中,始终坚持“情景设计创新法”,作为生物学科内容探究的主要手段。如,在探究《植物成长素的发现》一节中,学生需依据课题探究准备,提前一周进行植物种植,并对植物生长期间胚芽的变化情况进行记录。教师课堂教学时,则采用PPT视频动态模拟的方法,帮助学生重新梳理植物成长过程。这种课堂教学情景,与学生日常探究情景有机结合的过程,不仅达到了教学实践过程综合分析的效果,也为能够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这也是现代资源综合探究分析的过程。3.辅助学生构建理性思维意识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也需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生物学科内容,是自然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它具有客观性、自然性等特征,因而,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该学科内容的探究过程,实质上也是自然发展规律的把握过程。我所在的高中开展教学期间,始终以教材中理论探究结果,作为学生生物素养提升的出发点,又以尊重自然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实践探究的终结点,因此,本高中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探究过程,达到了逐步培养学生理性认知能力的目的。

结论

综上所述,浅谈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是拓展学科教学范围,提高学生学科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设定核心素养培养情景、辅助学生构建理性思维意识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生物核心素养。因此,关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探究,将为学科教学方法创新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瞿振.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第一卷)[C].,2017:5.[2]肖安庆,颜培辉.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6):60-62

篇2: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论文

一、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能力,是学生内在能力提升的主要方面。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生物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生物实验探究工程,逐步形成的自主探究、独立整合能力,该能力培养,对培养高中生的抽象感知能力,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二、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案例概述

我所在的高中当前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讲授法”和“创新教学”两者有机集合的策略,开展高中生物教学。一方面,教师实践期间,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辅助学生了解、学习基本的学科理论知识,并通过“教什么”向着“学生学会什么”层面转换,着重突出对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高中生物在高一、高二、高三三个阶段,均开展了“创新教学法”。即,教师通过设计生物学科研究主题,让学生从理论引导,向着社会实践探究层面开始授课,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培养,学科创新意识、知识点积累意识也明显提升。

(二)案例分析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分支,该学科内容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等特征。当前高校开展生物学科教学,也主要以实验作为主要方法,由此,想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就应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我所在的高中,在开展生物学科教学时,教师主要在课堂中讲授生物学科研究相关理论,而课堂中由浅入深,由教师辅助到学生自主实验的探究过程,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如,我在开展《走进细胞》一章教学时,就要求学生借助显微镜,小组探究洋葱表皮细胞的变化情况,学生在小组实验分析过程中,不仅对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组成部分有了一定的认识,也结合教师课堂中讲授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等理论,对洋葱表皮细胞的构成情况作出了相应分析,从而实现了借助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知识总结、分析的能力。2.设定核心素养培养情景生物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练习紧密度较高,教师在培养学科素养的过程中,需明确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紧密度较强,教学过程必须是连贯的,否则就会影响学生学科知识认知、识记效果。我所在的高中开展生物教学时,为了突破这一问题,实践教学过程期间,教师将“讲授法”,作为辅助学生理清学科知识思维的主要策略,并在高一到高三过程中,始终坚持“情景设计创新法”,作为生物学科内容探究的主要手段。如,在探究《植物成长素的发现》一节中,学生需依据课题探究准备,提前一周进行植物种植,并对植物生长期间胚芽的变化情况进行记录。教师课堂教学时,则采用PPT视频动态模拟的方法,帮助学生重新梳理植物成长过程。这种课堂教学情景,与学生日常探究情景有机结合的过程,不仅达到了教学实践过程综合分析的效果,也为能够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这也是现代资源综合探究分析的过程。3.辅助学生构建理性思维意识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也需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生物学科内容,是自然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它具有客观性、自然性等特征,因而,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该学科内容的探究过程,实质上也是自然发展规律的把握过程。我所在的高中开展教学期间,始终以教材中理论探究结果,作为学生生物素养提升的出发点,又以尊重自然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实践探究的终结点,因此,本高中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探究过程,达到了逐步培养学生理性认知能力的目的。

结论

综上所述,浅谈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是拓展学科教学范围,提高学生学科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设定核心素养培养情景、辅助学生构建理性思维意识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生物核心素养。因此,关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探究,将为学科教学方法创新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瞿振.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第一卷)[C].,2017:5.

篇3: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论文

一、“研学案”导学的内涵

“研学案”是番禺区教育 局首创的“研 学后教”教学理念下的产物。“研学后教”是以哲学实践论、人脑科学和现代教育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教师“三研”(目标、内容、对象)为前位,以研学案为载体,以学生自 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形式,以教师“三讲”(重点、难点、关键点)为原则,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的一种教学理论与实践范式。这种理念的核心是“研学案”,而关键在于“研”,它的主旨是以研学问题为导向,通过逐层深入,引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二、“研学案”导学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

“研学案”是集教材、教案、学案于一体的学 生学习文本,是以“研学后 教”为理念构 建的一种 优秀教学 模式。其核心是将教学的“知识问题”转换成“研学问题”,而“问题”的创设是立足于“研学”的基础上,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有效地“学”。把“信息素养”教 育的意识 贯彻到“研学案”的问题创设中,以“研学案”介导的小组探究模式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媒介。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理念、转变观念,改变课堂教学目标结构,设置让信息素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合理问题,充分研究“教”与“学”,制定合理完善的“研学案”。

三、“研学案”介导的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研学案”可以包括课前预习、课中探究和课后巩固三部分,也可以包括课中预习与探究结合、课后练习巩固两个部分。以“研学案”介导的 信息素养 培养的关 键在于“研学案”的制定。它需要教师先研究目标、内容、对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信息检索与收集,依据学生的学情对信息进行鉴别和推理评价,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知识性信息结构的构建,并加以分析整合,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最终形成“研学案”。

现以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新授课为例,说明以“研学案”介导的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本课的“研学案”设计是以教材内容为初始信息来源,向学生给出背景资料,让他们从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回答问题,并进行探究学习。通过“研学案”问题的驱动和引导,完成细胞膜模型的认知构建,在学生构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过程中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

(一)呈现信息

[样例1]资料1

实验1:1895年,欧文顿(E.Overton)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实验2:1897年,Crijins和Hedin用红细胞做实验,同样也证明分子的通透性与其在脂类中的溶解度有关。

以上资料是19世纪末关于生物膜研究的两个经典实验,教师将其写在“研学案”中,让学生作为信息查询的重要途径。这样的设置有两方面的用处:一是让学生通过对比课本的实验说明与教师的提炼,感知如何处理信息并有效呈现;二是让学生不至于盲目地寻找信息。

(二)创设问题

【样例2】

问题1:依据科学家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2: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认识到生物膜是由___组成的。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以上是学生需要根据“资料1”提供的信息进行探究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置是“研学案”的关键所在。问题的设置有引发思考,引导学习过程,让学生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学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个内容的作用。本研学案中,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呈现8则资料,每一则资料后都有相应的问题。在“资料1”下的这些问题中,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角度看,问题的设置有两个目的:第一,让学生学会分析信息,学会审题。第二,让学生学会判断信息需求。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之后必须能够明确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三)信息渴望

待学生有了对信息的初步感受之后,便可以进 行学生信 息渴望的调动。如,给定一个模型(见右图),拟设背景 知识,创设问题引导 学生思考,勾起学生 对模型的兴趣,进而想办 法掌握模 型构建的原理。

[样例3]

【拟设背景】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磷脂 是一种由含氮碱基、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性的碱基部分,脂肪酸“尾”部是疏水性的脂肪酸部分。

问题1:请根据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将磷脂分子置于“空气水”的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它将如何排布?(请一对“学习伙伴”上黑板演示)

问题2:磷脂分子为什么如此排列?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些溶于脂质和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性不同?这些现象是细胞生活的环境决定的吗?

通过对模型特点的研究和问题的引导,调动学生对信息的渴望,让学生主动想办法寻找信息并解决自己的疑惑。

(四)信息收集

在此过程,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环节是“研 学案”的制定。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主线,以“研学案”的创设问题为探究的起点,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把学生求知的触角从课堂教学伸向广阔的生活时空。

[样例4]资料5

时间:1959年。

人物:罗伯特森(J.D.Robertsen)。

实验: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所有的生 物膜都由 __三 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__分子,两边暗层是__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__的统一结构。

问题1:你能否利用右图表示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排布出细胞膜的“三 明治”结构 模型?(请一对“学习伙伴”上黑板演示)

问题2:“三明治”结构模型有什么不足?

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与对“研学案”的研学,探索解决模型构建的 原因。在此信 息探索过 程中,学生在“研学案”任务的驱动下利用各种手段获取信息,并将自己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即信息的管理过程),通过与研学小组成员的信息交流,最终制订方案将信息进行有效表达。

(五)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信息容量和信息群的复杂度决定了信息处理所面临的挑战。其值得讨论的内容很多,如搜索、排序、检索、推理等。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信息能力要求 较高的高 考题,其呈现的信息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纯粹的阅读只是可以扩展自己的视野,学生必须透过创设的问题从背景知识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因此,信息处理能力培养也必须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来。

[样例5]资料6

时间:1970年。

人物:弗雷(L.D.Frye)和埃迪登(fH.Edidin)等。

实验:将人和鼠的 细胞膜用 不同的荧 光抗体标 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资料7: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磷脂双分子层厚度变小。

问题1:对资料6的观察和资料7的实事,分别得到怎样的动态现象?推出什么结论?共同说明了什么?

问题2:由于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是运动的,所以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什么?结构决定了功能,根据细胞膜的结构,尝试推测一下细胞膜有什么功能?

让学生学会判断“研学案”提供的已知信息是否能够满足自身的信息需求,学会将图像信息和文字及其他符号信息进行整合;学会通过识别、抽象(概念化)、总结(详略)、推理等方式进行信息处理。

(六)信息输出

信息输出能力,是指学生在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用目标语对自己的思想和对客观世界的理解进行信息传输的能力。它旨在培养学生在研读“研学案”内容后对文中的相关信息或整体内容和结构做出归纳、概括,着重强化学生对文字、图形、表格、结构或层次的理解,筛选与组织信息的能力,以及提升学生阅读理解与文字表述的水平。

[样例6]资料8

时间:1972年。

人物:桑格和尼克森。

通过观察和实验,并在继承 前人研究 成果的基 础上,提出了生物膜分子模型,即流动镶嵌模型,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问题:你能否归纳 小结“流动 镶嵌模型”的 基本内容?(请以研学小组为单位展示)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只局限 于对资料8的解读,必须要对“研学案”进行全面整合,将“研学案”中输入的信息进行收集、处理,然后转化为实际作答语言 进行输出。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 的信息输 出能力非 常关键。因为,信息输出不仅仅是作为学习和考试过程的终端,还影响了学生学习生物的信心、兴趣和热情,是一种实质性的应用能力。

(七)素养提升

为了突显能力的选拔,信息类题型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通过“研学案”导学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不能流于形式,要有实质性的内容。其主要表 现便是在“研 学案”中设置精选的练习,通过训练巩固,强化学生信息收集、处理与输出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样例7]

科学家将哺乳动物(或人)的成熟红细胞特殊处理后,造成红细胞破裂出现溶血现象,再将溶出细胞外的物质冲洗掉,剩下的结构就是较纯净的细胞膜,在生物学上称为“血影”。请回答:

(1)“血影”的化学组成是___、___、___;其中对行使细胞膜功能有重要作用的是___,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该成分中的___也就越多。

(2)对红细胞所谓的特殊处理是___。

(3)“血影”中的脂质主要是___。

在生物的信息类 题型中,题目经常 是用有限 的文字、图形或表格高度表达中心内容,有时表达部分也暗含一些提示。因此,学生必须带着题干所设置的问题去解答。通过“研学案”导学模式 可不断强 化学生的 信息意识,促进信息输入与输出的平衡,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利用“研学案”导学渗透信息素养教育,是符合生物学习规律的,也是与当前社会信息高度发展相适应的。随着教学改革的浪潮不断推进,我相信社会对学校关于高中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要求也会随时代的变更而改变,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方式与策略的研究会一直进行下去。

摘要:在生物课程中渗透信息素养教育,是为了辅助和配合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而组织和安排的,信息素养可以渗透到生物课的授课、作业、实践、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中。这种渗透式教育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循序渐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研究生物学科的教育教学过程,并结合高中生当前的生物学习特点,提出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可行性策略——“研学案”导学。

篇4:谈谈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核心素养 情境教学

所谓核心素养即是中心组成部分、重要概念内涵的培养,注重整体化、综合化效益。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以学生群体为主要对象,综合利用科学、合理的知识观念、实践技能解决日常实际问题,具有独特性、层级化、学科化等特征,为学生个体终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以科学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结合高中生物教学的广泛性内容,让学生深入掌握科学知识技能,形成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教学监管机制,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值得大力引荐于实践教学中[1]。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机制

情境教学适用于任一学科的教学活动,联合系统化、完整化的基础知识,秉持提升学生学习技能的理念,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教学,对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在人教版《细胞中的无机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明确本章节的教学重点内容——水和无机盐的作用,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细胞中的四种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立体示意图,让学生了解细胞中的无机物与有机物的分布情况,创设问题情境:细胞中的无机物以何种形式存在?具体应用情况又有哪些?结合学生群体反应变化,转入课堂教学环节,可明显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加深对“水、无机盐”等知识点的印象,可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探究问题——生物体水的含量特点、无机盐的存在形式,达到基础只是教育与科学素质培养的融合效应,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展现核心素养

对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可结合科学的思维与方式、合理的能力培养,利用自主学习、实践教学等探究性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效益(即思维能力)。以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学内容为例,以实验教学为基本依据,明确“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践操作重难点(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叶绿体的功能),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形成科学探究实践认知、合作科学精神,便于正确认识自我、评级自我[2]。在自主探究式教学操作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围绕叶绿体图片展示内容,注重问答教学环节及操作过程,让学生自主开展演练试验活动,经由“提取绿叶色素”、“制备率滤纸条”、“勾勒滤液细线”、“分离绿叶色素”等操作环节,总结实验失败、成功内容,让学生撰写试验操作流程感悟,为生物教学的实验操作环节提供辅助条件,有助于营造科学探究教学氛围。在自主学习环节汇总,学生可通过实践操作、现场指导等操作流程,将科学知识、实践技相结合,达到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改革规定的要求,提升生物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效益。

三、合作探究,提升实践效益

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互相对应,具有统一、融合的教学特点,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引入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既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有益于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效益。在高中生物教学阶段,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基本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探究精神,便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在人教版必修三《植物的激素调节》课堂教学中,以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产生及运输分布情况为主体内容,鼓励学生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研究理论,完成科学素养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两至三人为一组,以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部位为试验依据,结合各种网络教学工具及搜索引擎,记录试验过程并编写试验心得,明确试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及结果探究情况,并针对生长素试验的棘手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究,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评教学氛围,便于激发学生的潜在优势(科学探究精神、积极思考及团队协作意识),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便利辅助作用。

四、结合生活,注重学以致用

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均来源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生物教学核心素养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结合日常生活实际情况,利用生物的科学探究方式解决生活难题,并在完成自主探究式教学内容后,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总结、归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满足新课标生物教学规范需求[3]。以人教版必修三模块的最后一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教学内容为例,以物种、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就“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生物多样性概念”为实施范围,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污染事件、浪费现象,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意义和实际举措,为全球化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为提升学生的信息归纳能力、科学素养水平,开展“环保你我他、文明靠大家”的污染座谈活动,针对生活中的污水排放、垃圾处理、过度放牧、大气污染等现象,引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遵循规律(结合图片、影片案例介绍,更具说服力),形成对生物价值的正确认知(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的核心素养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是保障生物教学效益的关键依据。在实践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教学情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生活实践等方面举措,完善生物教学评价体制,便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赵英.重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科学教育,2011,04:68-70.

[2]蒋卫娟.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探讨[J].生物技术世界,2015,02:116+118.

篇5: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论文

秦志兴

【摘要】本文基于新课标与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探讨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科学素材为媒介,构建学生的生命观念;以科学论证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合作探究为载体,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以情境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生物 课程标准

最新生物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生物课程既要让学生理解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学科教学不应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应同时指向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思想情感等素养的培养与提高。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紧密联系教学过程,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高中阶段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基于课标与教学发展的趋势,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粗浅探讨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以科学素材为媒介,构建学生的生命观念

生物学中的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有助于理解或解释较大范围的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学生应在较好理解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物质与能量观等,并能用生命观念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科学素材,为学生呈现生动的生命世界和生命现象,构建学生的生命观念。

例如:本人在教学《生物的生殖——减数分裂》时,这是理解生命如何延续的关键一节,理解了它也就理解了生命孕育的本质,懂得了生命的珍贵,在上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用模拟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生命信息如何传递的。首先教师要选择三对男同学和三对女同学(每对最好体型特征相像的,代表姊妹染色单体),然后每对中抽出一个同学组成一个“精原细胞”,一个男同学和一个女同学背靠背用胳膊勾起来,代表一条同源染色体,男同学代表来自父本的,女同学不代表来自母本的,教师在一旁讲解,当讲到染色体进行复制时,“精原细胞”中的每个同学就寻找事先安排好的“姊妹染色单体”,“姊妹染色体单体”要面对面抱在一起,当教师讲到同源染色本分离并自由组合时,每条“染色体”中的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开,并分别到不同的“初级精母细胞”内,以示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完成,以后的过程以此类推,采用这种模拟实验的方法,可以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生命信息是如何传递的。同时,教师还要在其中作出假设,加入姊妹染色单体在分离时没分开,那么会怎样?这种多了一条染色体或少了一条染色体的细胞会发育成一个健康的个体吗?那么你应该怎么样珍惜自已健康的活泼的生命呢?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科学素材,通过不同的形式构建学生的生命观念,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健康生活。

二、以科学论证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生命是一种开放性、生成性的存在,人的思维也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思维一旦模式化、格式化,就不可能有创新,能力发展也就停止了。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升到奠基学生能力基础、关乎学生人生长远发展的高度。在生物教学中结合合适的内容设置科学论证的过程和学习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例如,本人在教学《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提出了“在以前的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很严重,都认为是母亲决定了生男孩还是生女孩,如果生不出男孩,女人的地位会很低贱”的民间观点,并询问学生是否认同这样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安排了三个环节对此观点进行了求证:1.人类的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学生观察学习人类染色体组成图。2.结合学习过的遗传示意图,请学生写出人类性染色体遗传图解。3.请学生结合人类性别染色体遗传图解分析“母亲决定了生男孩还是生女孩”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学生一步步的学习分析过程实则是一个科学论证过程。针对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议题,教师可以围绕科学论证过程,通过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等环节,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展科学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能够运用归纳、概括、演绎推理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与规律,审视或论证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议题,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理性思维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

三、以合作探究为载体,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积极主动获取生物科学知识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本人在教学《酶与ATP》一课教学中,按照座位6人一小组,分组合作讨论以下的问题。资料1:斯帕兰札尼实验。问题1: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问题2:有什么论据支持你的结论?资料2:欧洲酿酒过程中的发酵问题。问题: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资料3: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实验。问题1: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问题2:有什么论据支持你的结论?问题3:你对巴斯德的实验有什么质疑吗?资料4:李比希的发酵实验。问题:为什么他们会有不同的结论?过渡:他们的争论被哪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平息?资料5:毕希纳的实验。问题1:请简要写出毕希纳的研究过程流程图?问题2: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问题3:你认为毕希纳只凭上面的实验能否说明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呢?你能否通过设计对照实验加以证明?资料6:萨姆纳提取纯酶实验。问题1:研究的是哪种酶,如何确定的?问题2:如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过渡:萨姆纳历时9年才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你认为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资料7:科学家又相继获得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并证明它们都是蛋白质。问题1: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问题2:有什么质疑?资料8:切赫和奥特曼的发现。问题:说出酶的本质?在学习过程中,小组各成员认真阅读相关材料,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派代表发表小组的见解。老师整个过程给予及时的点评、引导及肯定。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参与评价和补充。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活力,培养与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团队合作学习能力。

四、以情境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感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做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知识内容中蕴含的价值教育内容,可以通过设计情境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细胞癌变》一课时,本人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在导入环节让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的生命更持久,你觉得你需要什么?学生想到了健康、习惯、自由、财富等,热情高涨地参与讨论,因为这是与他们生活、理想密切相关的内容。随后,本人通过二战日本广岛被原子弹轰炸的视频。引导学生分析人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长期处于强辐射的环境中会有什么危害?。结合导入环节的问题,学生很快体会到了细胞癌变的危害。这个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对生活需求的思考”进行相应的情境设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自身“体会”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规范自己的生活甚至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学会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围绕社会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并做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积极向学生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相关知识;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引导学生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篇6: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论文

摘 要:中学生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阅读能力培养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关键,是学生自身学习发展所必需的品格和素养。而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低取决于教师教学素养的高低。这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完成语文学科素养的形成。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语文的学习规律,理解优秀文学作品,养成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阅读是学生与教师、教科书以及编著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尤其是高中语文课程,使学生在受到优秀文化熏陶的同时建立热爱祖国、为人类事业发展献身的精神品格。新课改下的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位置,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完成思维发散,获取有益的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进行了研究讨论,谈一谈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方法和感悟。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词语的解释、分析段落、归纳大意、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和分析写作的特点等几个方面,教育方式过于程序化,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渐渐开始接受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似乎已经成了个教育模板。然而这种教育模式注重讲课分析,得出结论,却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对问题的思考,机械的进行模式化教学训练,使得语文课堂变得千篇一律,毫无生趣可言。在学生阅读方面缺乏指导,放任自流,对学生的阅读评价也处于放弃状态。

在新课改的教育环境下,教育界正在努力改变当前的教育形式,尤其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掉传统教学一言堂的模式,注重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多个角度理解文章内容,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建立健康的审美情趣。

阅读是一种在文字中培养学生素质的过程,从当今的阅读研究理论方面来讲,阅读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快速的积累知识,能为语文以及其他学科储备基础能力。语文作为基础教学学科,在教育的过程中就应当注意以人为本,将学生的教育放在首要位置。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更是学生人生中的一个转折,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之后或许会走上社会,或许是进入高校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所以说,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依旧任重道远。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阅读文本的深层分析,这里面包括词句、主题、思想、艺术等方面的解读。在日常教学和练习的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完成全部的问题,争取答案无限接近正确答案,却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对于高中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培养。

(一)思维的转变

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的练习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思维的转变。任何一篇阅读文本都是一个语境单元,在具体的语境中都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表达。这正是我们整体上抓住阅读文本的思维过程,超越具体问题层面,在语境中先弄明白语境想要表达什么,然后再看是怎么表达的,最后清楚表达的特色是什么,这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完成这个完整的思维过程,脱离为了做题而做题的局限,这样才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阅读的广度

高中语文阅读文本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说,阅读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古至今,没有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限制,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体系中,语文教师也不能把所有的阅读文本进行详尽的归类,这样的局面就需要示范性的阅读,增强阅读视域的宽度。老师在指导阅读的时候要有对阅读文本的驾驭能力,带领学生能够把握自己不熟悉文本的分析思路,把生活的广度和体验的宽度结合起来,真正做好阅读文本分析的准备工作。

(三)时代文化的正确引导

当今社会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互联网信息已经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高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对于网络信息更加依赖,有的同学甚至有网瘾,这样的时代就更需要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的引导。如果一味禁止学生上网是不现实的,那么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利用互联网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让学生感受到互联网信息对于学习的巨大辅助作用。对学生做这样的示范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老师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演示对于学生阅读思维的启发有积极的提示作用。

(四)地域文化的讲解

在高中语文阅读的文本中,有很多是地域性内容的文本,特别是本土文化的内容,体现高中生生源地的阅读内容,老师要示范性的讲解,爱家乡是核心素养最为显著的要求。一个学生只有爱家乡,才能爱社会,爱国家。高中生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绝大多数都在家乡的高中就读,对“家”的概念不强,他们不能深刻理解家乡的变化过程,我们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的时候,往往采用说教式的方式。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了解家的变化,了解地域文化的变化,才会生发出“爱”,才会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才会爱我们的国家。

(五)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在高中,校园文化建?O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校园文化是学生目之所及的,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与高中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那么对于学生的培养将会起到示范作用。如在校园有读书展示墙、阅读之星、校园报刊等,这些展示对学生会有强大的影响,因为学生的虚荣心和上进心是同步的,他们希望被认可、被崇拜,于是,他们一定会找到自己认为对的方式表现自己。这时候,语文老师把阅读教学同校园文化结合起来,给予学生规范化的指导,一定会起到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贡如云,冯为民.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52-54.[2]万永翔.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7(16):23-25.作者简介:

篇7: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论文

摘 要:高中英语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而其中阅读能力显得尤其重要。阅读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可以说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能够随心所欲地应用英语。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先掌握大量的词汇,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与此同时,广泛的阅读将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并学会运用词汇来进行交流。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英语;阅读能力;培?B策略

一、引言

随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推进,高中英语不再是单纯地为高考服务、为分数服务,而是在当代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当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含义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未来的社会需要的不仅是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还是善于运用英语的人才,未来的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往会更加密切,人才会面临着更多国际化和跨文化的交流。这就需要教师在培养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形成语言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塑造文化品格、发展学习能力,还要把信息技术素养、传统文化素养等与外语结合起来,构建学生的综合素养系统。

在科技高速发展、知识获取方便的今天,更新知识观念已经成为了一种世界趋势。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指标,也包括外语素养。传统的英语学科知识体系,已经很难适用于当代的英语教育教学,当代社会需要的是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英语核心素养模式。

三、目前在培养高中学生阅读能力方面出现的问题

高中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就当前的教育情况来看,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普遍偏低。一些学生认为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的扩展,不一定能够快速提高考成绩。同时,一些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把课本作为知识传播的主要来源,通过对课文中某一典型语言现象的分析,让学生运用单一的学习方式来达到掌握英语的学习的目的。

此外,学生多是通过大量枯燥的练习来达到巩固英语语言学习的目的。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在长期狭隘、枯燥的练习中逐渐减少,甚至对英语阅读产生了厌恶、恐惧的心理。英语阅读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在以分数论英雄的“分数论”下,学生只得采取短期有效提高英语分数的办法:死记硬背或拼命练习。学生由最初的减少英语阅读量到后来的远离英语阅读,学生离长期的英语阅读越来越远,同时因为英语阅读时间与阅读量的减少,学生的英语人文精神越来越贫乏,并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四、高中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阅读应当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阅读一直被学校、教师和学生忽视。学生除了教材和教辅书,几乎没有其他的课外阅读,教师不阅读,学生也不阅读,这样的状况是不健康的、令人担忧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高中英语的教育本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英语阅读能力、英语写作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而其中英语阅读能力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想要真正的掌握英语,先要从培养英语阅读能力做起:

(1)树立正确的英语教育理念。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英语方面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传统的英语教育理念,是把学生培养成能考高分的应试英语人才。要实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要转变传统教育下的外语教育观念,教师要树立先进的外语教育理念,学生要改变自己对英语的偏见和畏难心理。

(2)保证英语阅读的时间。教师为了让学生“吃透”课本,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课文的讲解上,一篇课文每个知识点、每个小细节都提出来讲,或者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辅导教材上,学生在教辅书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就是为了能把上面的知识点全部掌握,达到一看就能复述出来的地步。学生在教师人为圈定的题海中,寻找着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从而忽略了对英语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英语语感的培养。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最基本的就是要保证学生每天或每周都有一定的阅读时间,不仅是在课内,在课外依然如此。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定一定的课堂阅读时间,课外阅读时间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

(3)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学生只有对英语阅读充满兴趣,才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来阅读英语、学习英语。很多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是被动的、麻木的,教师要运用心理策略与行为策略,想办法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针对每个阶段的学生,教师还要采取不同的激励和鼓励手段,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阅读目标。其次,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多倾听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思想,或者组织一个阅读小组,让学生在每次英语阅读后都能互相交换思想。最后,教师要及时地关注学生的英语阅读反馈,发现学生在阅读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对于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教师要鼓励、帮助学生。

(4)阅读材料的推荐。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才可能让学生读得懂,有阅读的动力与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环境,下载英文原版文学作品,让学生在原版英语文学作品中体验英语世界中的文化、情感。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从中获得更多的适合自己的阅读资料和阅读方法。或者征订英文报纸杂志,如二十一世纪英文报,让学生接触不同体裁、题材的文章,扩大视野,提升阅读能力。

五、结束语

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多元化、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的人才。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国家、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学好英语能够与国际社会更好的交流,而学好英语首先要懂得阅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积累与练习,大量的积累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如此良性循环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必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建红.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教学策略.中国论文网,教育论文发表.[2]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能飞英语,2011(01).作者简介:

篇8: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论文

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涵义

素养是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水平和正确的待人处事态度。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体育与健康学科,它的核心素养是什么?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认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自主健身,它既是一种素养又是一种能力。自主健身核心能力是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构成。这种核心素养——自主健身与课程总目标是一致的,是对课程总目标的提炼概括。

二、三者之间的关系

运动认知能力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它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

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练习强化、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他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取向等活动,是实现自主健身的载体。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多变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适能力。他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

自主健身核心能力是由运动认知、健身实践、社会适应三方面的能力构成。每个能力下面又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掌握了运动的技能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去进行健身实践。在健身实践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运动的乐趣,有了乐趣,学生就会自发地进行体育锻炼,养成锻炼的习惯。在自主锻炼的过程中,也发展了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调节的能力,增强了体质,也增进了健康。为了进一步提高这些能力,学生会自发地去进行运动认知方面的再学习,促进健身实践,社会适应能力的再提高。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层层递进的关系。但都是围绕自主健身这一核心素养来构建的。

三、自主健身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运动认知能力。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强调:其一,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每个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这3个认知学习过程;其二,他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己有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倡知识的发现学习。

根据这个理论,在导入部分,根据学生了解掌握的信息为切入点,把学生的已有经验带入课堂,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导入,衔接比较自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有良好的心理准备,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铺垫。比如在进行背越式跳高杆前技术教学。在助跑起跳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各种形式的助跑不过杆练习,直线的、斜线的起跳,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线路的约束(弧线),固定脚的起跳(外侧脚),这样过渡自然,衔接没有明显的断口,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

(二)社会适应能力。陈建文认为社会适应的机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社会适应的过程和方式。前者强调适应的流程和环节,后者强调个体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他认为,个体分别通过掌握、应对、防御等三种内在心理模式和个人定向、社会定向两种外在行为模式来适应社会变化,依次经历起始比较环节、心理发动环节、内容操作环节和适应评价环节等四个阶段,从自我的自在状态进入一个需要与之交互作用的社会情境系统,从而最终达成社会适应状态。

班级就是一个小集体,小社会。所以人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必须学会协作。体育与健康课程,他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间,有着很多种的学习方式,比如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竞争学习等。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人际交往的时空,锻炼了人际交往的能力。不同的同伴,不同性格的同学,需要相互融合,相互协作完成任务。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和艺术,摆脱了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使每个同学都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体育锻炼中的身体练习,磨练了每个同学的意志,增强了自信。新的技术技能的掌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个练习的过程,就是磨练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和心理调节的能力。不气馁不服输不放弃,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难道不是他们离开学校后工作所需要的品质吗?所以在课上,经常采用一些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比如在进行学生最不喜欢的耐久跑练习中,摒弃传统的机械的枯燥的绕圈跑方式。

(三)健身实践能力。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有了很好的心理准备,就要开始进行健身实践。在实践中,去体验运动带来的身体心理上的冲击。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掌握不好就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所以正确的锻炼习惯,良好的健身行为,需要每次课的强调。准备活动的必要性;运动前后的合理补水;运动中的卫生习惯;运动后的放松方式;运动的频率和强度;身体的自我监测(通过心率来监测)。

自主健身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这是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时间的点滴积累和各位的通力合作。

摘要:教育部研究并提出了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品格和能力。而体育与健康学科,它的核心素养是什么,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文章拟对它提出的“自主健身”核心素养进行剖析,旨在起到一些启示作用。

关键词:高中,体育,健康,自主健身,策略

参考文献

[1]Jerome Seymour Bruner.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1966.

[2]陈建文等.关于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结构和功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2(4):90-94.

篇9: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论文

关键词:实例;高中;生物教学;核心素养;培养对策

G633.91

核心素养是培养当前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新的时代学校教学的导向。核心素养包含多个方面,既包含强健的体魄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包含主重点能力的培养,其中有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协作沟通的能力等。整体上而言,核心素养也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下面将基于实例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核心素养培养对策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一、生物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属于一个不断认知的流程,由感性经验到理论知识,再到使用学习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当中的具体问题,这属于一个持续的总体,离开任何一个环节均没有办法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高中阶段生物学科知识重点包含生物基础知识以及生命的本质,是抽象性极强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是生物学科知识和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教师应该利用好这点,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当中的具体案例结合到一起,将抽象转变为具体,通过实例讲解理论方面的知识,进而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高中生物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中生物科学素质教育起步的时间不长,最近几年,由于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于学生总体素质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心素养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针对教师方面而言,有些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无法打破之前的应试教育的限制,在教学方式和理念方面没能够做到与时俱进,这个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还有一部分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依然采取单向灌输的方式,教师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方法不够灵活,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有效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对于生物课堂学习缺少应有的热情和参与性。

对于学生而言,已经习惯了原来的学习模式,对于高中生物学习没有兴趣,尤其是缺少自主探索的精神。绝大多数学生被动的应对考试,这主要是受到应试教育以及高考制度造成的影响。高中学生在对生物进行学习的时候,经常使用死记硬背的方式,针对重点和难点以及疑点知识,不具备主动探索的精神,大部分生物实验缺乏实施的必要条件,重点依赖教师的口头叙述,学生没有主动的进行动手实践,对于生物科学知识缺少深刻的认识,没有培养实验过程中生物科学探索的能力。目前絕大多数学校因为资金方面的约束,有关生物演示的设备和标本这些有关学习的工具并不是很全面,硬件设施的缺少导致大量的生物实验没有办法展开,学生对于很多生物现象,缺少直接的操作以及观察的条件,仅可以通过想象,这样十分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受到限制,无法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以及生物学习的水平。生物实验的缺乏既导致高中学生不具备科研操作能力,同时缺少相应的锻炼对比和分析,判断这些一系列的思维能力,无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物学习能力与习惯。

三、高中生物教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培养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

在讲解《DNA的分子结构》这一节时,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核酸不一样的类型,并且对于核酸的构造和作用可以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这节课程当中的重点和难点属于核酸构造,教师在上课之前要事先准备好实验的工具,六种颜色的硬纸片,包含红色和橙色以及蓝色和黄色四种颜色代表碱基,还有绿色和黑色分别代表磷酸基团和脱氧核糖,给学生制作DNA的模型做足准备。

1.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点,坚持由学生发展当作基础,将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当作重点的教学目标,围绕高中学生发展以及提高当作核心。在实际教学的时候,生物教师应该现创建教学情境,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例如,最近几年在部分灾害当中失去生命的人,通常会使用DNA技术对于身份进行鉴定,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引用电视剧当中的亲子鉴定也是利用DNA。经过情景导入课程,提出问题,DNA是什么,为什么可以使用DNA去确定一个人的身份,之后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快速思考,表达自主思考的成果。

2.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教师在设置完问题之后,应该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探讨,开展自主研究学习,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学生应该使用之前准备好的材料开展实验,制作构成DNA分子构造平面模型,最后进行小组沟通,共享实验的成果。学生经过真实的实验,观察思考之后获得结论,教师在对其进行总结,并且设置一些联系的题目,稳定学生的知识,同时实施迁移使用。

(二)培养学生生物哲学素养

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一节为例,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构造细胞的基础元素,探讨细胞中化合物的种类并且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其重点和难点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检验蛋白质和脂肪,还有糖类,并能理解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1.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知识

依照之前初中化学的相关学习,高中学生大概了解部分元素和化合物,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于细胞以及地壳一些元素表进行观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讨沟通,获得元素类型和含量的特色,教师在根据元素的类型和含量,归纳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引导学生观察人体细胞的核心元素,最终引导出多种元素以及微量元素。展示元素周期表,对于碳元素知识,让学生意识到碳属于最基础的元素。

2.根据图片和表格去考虑加强学生自学能力

教师应该尽量不直白的讲解,将学生的参与当作核心,注重学生在生物学习当中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演示细胞当中化合物的类型图片和含量表。引导学生根据图表去考虑,之后以小组的方式探讨,获取对应的生物知识。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基于实例探究高中生物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的进一步分析和阐述,使我们了解到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拥有优秀核心素质的人,教师一定要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及时的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挖掘可以注重理论实践的带有一定趣味性的实例,为学生制造一个开放和快乐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经过本文对高中生物核心素质培养的进一步探索,希望能够给高中生物培养核心素质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杨汶澍. 贵阳市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策分析[D].贵州师范大学,2014,02:16-17.

[2]张乐. 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例研究[J]. 高考,2016,12:209.

篇10: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过度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过度重视理论课程,忽视实践课程开展。基于此,笔者认为: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物教师应当树立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通过生物实验、生物实践活动的开展,不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问题;对策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发展及社会竞争的加剧,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由传统的“知识核心”过渡到“能力核心”,进而使得教育体制也由传统的强化知识培养到能力培养上来,力求全面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提出,强化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在夯实学生知识的基础之上,不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生物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物教师应当本着“知识与技能”的教育目标,强化学生的生物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为促进学生生物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明确了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和传统单一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对于促进教育体制改革,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和综合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在当前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很多生物教师的教学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很多问题:

(一)过度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高考可以说是决定学生人生命运的考试,同时也是决定学校升学率、学校声誉的关键考试。生物学科作为学生高考过程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在高考中占据着较高的比重,因此,绝大部分教师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学的目标和重点都是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忽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必然趋势。这种过度强化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在生物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机械记忆、机械理解、题海战术,不利于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提升。同时,这种生硬的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难以提升学生的生物实践能力,最终使得高中生物的教学与现代教育理念格格不入,严重影响了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过度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课程开展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开展生物实践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例如,生物实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开展,教师通过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生物实验,让学生在观察、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有的思想和见解,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然而,在实际的高中生物教学中,理论知识的讲解基本可以说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形式,实践操作课程开展较少,学生的实践能力低下,“纸上谈兵”式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生物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对策

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教师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应当转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将夯实基础知识与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机整合起来,不断提升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促进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一)树立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

思想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就教师的教育而言,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武装教师的头脑,促进教育体制改革的基础。因此,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应当树立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在现代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并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例如,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知识概括能力,指导学生构建生物知识网络体系,让学生能够从系统的、全局的角度把握生物科学知识,提升学生的统筹能力、概括能力以及系统化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教学工具:如思维导图的运用等,让学生通过节点、分支等手段,理清生物知识网络结构,培养学生的生物综合素养。

(二)科学开展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

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核心素养视角下,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础,强化生物实验的开展,让学生在生物实验的过程中,形成很好的科学研究习惯、探究习惯以及观察习?T,为学生今后的生物学习奠定基础。例如,笔者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在学习细胞的相关知识时,就通过让学生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让学生对有丝分裂有更加直观的理解,进而对细胞分裂的过程理解更加透彻。和理论化的知识讲解模式相比,在观察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笔者也许会多花两个课时的时间,但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观察细胞分裂的过程还是进行显微镜的操作,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可以说,这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开展生活化的生物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有利于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整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科学地运用于实践过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提升。一般而言,生活化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教师可以通过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融合生活案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实现很好的生物生活化教学效果,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视角下,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应当结合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灌输的生物教学模式,将“知识与能力”有机地整合起来,通过生物实验教学的开展、生物实践活动的开展等形式,不断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生物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上一篇:祝寿的答谢词下一篇:公关人员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