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的交融

2024-05-09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精选十篇)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 篇1

关键词:灯光色彩,道具色彩,戏剧舞台,美术设计

在艺术领域中, “色”跟“彩”存在一定的区别。前者没有色相也没有纯度, 而后者既存在色相也存在纯度。色彩在戏剧舞台美术设计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它是一种很重要的、表现力强的元素。作为舞台的一种外貌特征, 色彩是最可以吸引观众眼球的。色彩可以传递人们内心的信念、内心的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待。可以说色彩就是戏剧演员的个性, 是戏剧舞台设计之语言, 也是戏剧舞台之“包装”。为此, 在舞台美术设计应当高度重视色彩的作用, 以及科学合理使用色彩传递良好的视觉作用, 给广大观众更佳的舞台美术设计效果。

一、灯光色彩在舞台美术设计中的交融及应用

灯光被称为舞台之太阳, 同时灯光也是被称为舞台之魔术师。笔者认为, 这些对灯光的“美誉”确实存在一定的道理, 从这些话中也折射出灯光在舞台设计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当前, 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许多观众往往喜欢一些独特新颖的方式来表达出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的舞台美术灯光设计。灯光之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对舞台画面之色调具有很强的决定性作用。如果光跟色可以较好地结 合起来, 那么是可以创造出比较佳的舞台艺术效果。在各种戏剧演出中, 为此可以更好地焕发出戏剧的表现力以及感染力, 灯光设计师可以让色光更加富有刺激性, 以撼动观众之心灵。其实, 色彩是来源于光的, 而没有光则无法谈起色, 色就是被光感知的一种结果。许多灯光设计师认为色调常常是对戏剧舞台上面的所有审美对象之总体色彩的把握。这是因为色彩容易被相邻的色彩产生的作用所影响, 而某种色彩其实并不是存在自身之中, 所表达出来的性质跟自身周围事物息息相关。所以, 灯光设计师一方面应该准确把握好色彩的基调, 另一方面还要准确掌握色彩的变化, 科学合理地让灯光色彩跟舞台美术设计有机地交融起来, 并更好地服务于舞台效果。比如, 上海戏剧学院曾经上演的《天堂的风铃》中, 灯光设计师与导演就是充分运用明度与角度不同的白光对这场戏剧的舞台画面给予有声有色地描绘与渲染, 从而让整场戏剧达到了一种比较独特的效果。

二、演员服饰的色彩在舞台美术设计中的交融及 应用

舞台的美术创作离不开演员的服装设计。服装设计是对戏剧舞台上面各个人物角色之“包装”。一般来说, 演员的服饰色彩的设计要结合舞台节目之主题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同时, 演员的服装色彩也要注重因人而异的原则, 不能千篇一律。需要说明的是, 演员服装的材质不容忽视, 它对色彩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黑色的质料如果使用不一样的材质就会出现不一样的视觉效果。演员的服装色彩设计到位、设计合理, 则可以吸引广大观众的视线, 不断激发广大观众之联想力, 让观众具有或浓或淡、或喜或悲之等感受。

毫无疑问, 色彩不仅可以营造出良好的舞台气氛, 也可以刻画出各式各样的戏剧人物。一台戏剧的成功演出, 其中少不了演员之高超的表演艺术, 而演员的服装对其表演艺术的衬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 设计师必应该努力将戏剧人物的形象充分展现出来。比如, 话剧《乱套了》的女主人翁刚开始是穿着正装的, 即上身穿着深蓝色的立领衬衣、下身穿着一条米色的职业长裤, 脚穿一双白色的高跟鞋, 这样展现出来的服装形象是干练、严谨与端庄。然而, 当这位女主人翁从套房的卧室出场时就穿上了一件比较性感的、艳丽的睡裙, 给观众一致迷人妩媚的感觉。再比如, 在《乡音之情》这首歌曲中, 有8位少女是身穿天蓝色、白色相间的服饰, 轻舞着手上的白纱, 而男演员是身穿白衬衣与晚礼服有节奏地步入蓝白相间的8位少女中, 舞台的背景是用浅黄色这种色彩布置的, 这样一来可以增添不少色彩的新鲜, 也可以让思乡之情更加浓郁。

三、化妆道具的色彩在舞台美术设计中的交融及 应用

化妆造型少不了色彩的应用。如何让色彩在化妆造型中得到合理的应用, 发挥出色彩的特殊作用呢?这是许多化妆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践表明, 色彩应用巧妙可以让化妆造型设计更胜一筹, 展示出更理想、更绚丽的妆面。色彩的不断变化可以让舞台上的演员的面部呈现出层次不一样的错觉变化, 可以通过点与线条之变化来帮助纠正演员面容之不协调感。因此, 在一些化妆造型的设计中, 可以运用色彩之错觉性, 比如通过眼线与眼影的不同颜色来优化或调整演员眼睛之大小, 有针对性地涂抹一些东西能够让演员的脸部更容易上镜等。比如, 在化妆中可以化成偏红的肤色与较浓的脸颊红, 使戏剧人物在舞台上表现得更健康。

综上, 色彩在舞台美术设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远看颜色近看花。在舞台美术设计中首先映入眼帘的大多是其色彩。因此, 我们在舞台美术设计中应格外注意对色彩的应用 , 进而收到更佳的舞台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维汉.舞台美术设计中的色彩运用研究[J].艺术科技, 2013 (2) .

[2]王宏刚.论舞台设计的构成符号[J].戏剧之家, 2013 (4) .

[3]徐明.色彩在舞台美术设计中的使用原则及具体运用[J].大舞台, 2014 (1) .

浅论唐诗与琵琶艺术的相互交融 篇2

乐因诗而丰韵,诗因乐而飘逸。

琵琶作为古老而又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自古就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唐诗与琵琶艺术的交融上。文学与音乐本来是两种艺术,完全可以独立存在。文学以语言为载体,通过视觉,给人以丰富的情感体验;音乐是诉诸于人的听觉器官,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然而,这两种分别借助于视觉与听觉的不同艺术却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在古代表现得尤为明显。

音乐学上将音乐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类。从整个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历史看,中国古代的器乐较之声乐要发达一些。从(尚书)记载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中简陋的石头乐器到白居易描绘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复杂精湛的琵琶演奏,中国古典民族器乐经历了一段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发展过程又是与文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作为一种载体,将器乐的这种发展记录下来;而且文学又不单单只是记录这种发展,同时也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在民族器乐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中起着特殊而又重要的作用。

纵观整个中国古典文学与民族器乐相互融合的历史,琵琶无疑是一个主角。而这种交融关系又主要体现在琵琶与唐诗这种极具典型性的中国古代文学文体上。究其原因,试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唐代燕乐的盛行;唐代文人自身较高的音乐素养;琵琶音乐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唱诗入乐”的传统沿袭。

琵琶音乐自身所具有的特点:

从内容上看,传统的琵琶曲分为文曲和武曲两类。所谓琵琶文曲,一般是指旋律优美抒情,节奏轻缓,演奏上注重左手的推拉吟揉等技巧的运用,乐曲或表现内心细腻情感或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代表乐曲如(春江花月夜)、(飞花点翠)。武曲则是乐曲情绪激烈,威武雄壮,节奏复杂多变,表现上富有戏剧性,注重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多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代表乐曲如(十面埋伏)、(大浪淘沙)等。无论是文曲还是武曲都能表现一定的情节或故事,都可以看出琵琶传统乐曲具有丰富的表现性和耐人细细品位的深刻的内涵这一特点。这一特点可以认为是琵琶传统乐曲所具有的文学性。

科学与文学交融的展现 篇3

一天,快递员向我家送来了一包邮件,当时手头有事未予顾及。翌日上午,打开一看,啊!原来是好友雷宗友高级工程师编著的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刚出版的一套《海空传奇丛书》。它分四册,皆为16开本。我捧着还散发油墨芳香的佳作,饶有兴味地阅读起来,读着读着,被丛书内容所吸引。我一连三天尽情地融入了丛书的意境之中,被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情节和知识融合散发的亮点所吸引……

雷宗友是我国优秀的科普作家,他出版的30余部科普读物和数百篇科普文章,多数是以他的海洋专业为主,多部作品获奖,其中图书《海洋牧场》《海洋的秘密》分获全国和上海市优秀图书奖,《富饶的海洋》一文收入2006年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他编著这套丛书的创作理念是新颖的,展现的是人文科普、情景科普、趣味科普、时尚科普。让科学知识与人文相结合,科学现象与社会文化现象互融通;让科学知识与情景相交融,科学论述寓于故事情景之中;让科学知识与趣事相结合,改变严肃刻板的讲学面孔;让科学知识拌入时尚元素,与当代社会生活亲密接触。在写作方法上一改以往的就事论事、平铺直叙的格局,尝试用凸现的立体手法,借鉴电影中的蒙太奇技巧,让科学知识在人文、情景、趣味和时尚的空间里自由翱翔,从多个角度展现科学的魅力。

例如,在《奇趣海洋动物》中,有一则海豚与女孩容容友好的故事:

2006年10月1日,深圳海洋世界的海洋馆内座无虚席,游客们饶有兴趣地看海豚“来发”的表演。正当人们为精彩的表演热烈鼓掌时,一个13岁的女孩容容突然张开双臂,冲着正卖力表演的海豚使劲喊道:“来发,过来,我在这儿呢!”

说时迟,那时快,那只海豚一个急转身,向着容容飞速游来,猛然来了个腾空鱼跃,顿时赢得一片惊奇的喝彩。

为什么一个小女孩,竟能毫不费力地把正在表演的海豚呼唤过来?

原来,这只叫来发的海豚不仅是她的好朋友,而且还是她的治病“医生”,是海豚来发把小女孩容容的脑瘫病治好了。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广州也有类似的情况。海豚给人治病的方式很特别,患儿不吃药,不打针,更不用抽血化验,仅仅来个亲密的接触就能治好病。海豚是利用发出的特有的超声波把病治好的。这种超声波对人的中枢神经有激活作用,对脑瘫患者或自闭症孩子的神经能产生强烈的良性刺激,激活患者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细胞。容容的病就是这样被来发治好的。

在四册丛书中,作者结合自己专业的大量积累,猎取素材、数据、信息和知识点,凭借自己广博的知识而辛勤耕耘。书中穿插了数百个古今中外的故事和事件,配图也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给科普作品以无限的生命力,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是我们上海科普创作中继卞毓麟的《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2007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后的又一部优秀新著。这是上海科普创作界的骄傲,可喜可贺!

(作者为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顾问)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 篇4

一、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本质上的区别

影视作为一种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存在, 它的发展离不开对先进科技技术成果的吸收, 而体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影视艺术。随着社会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影视艺术实践中都纳入了全新数字媒体。无论是在影视艺术理论方面的转变, 还是在审美接受范围方面的转变, 全新数字媒体都有着重大影响力。尽管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具有紧密的关系, 但本质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传统影视艺术是根据物质作为基础, 建立真实的世界。它的影视创造理念是将物质与现实在创作中予以还原。全新数字媒体则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相关的数字内容进行组合, 以此出现虚拟的视觉效果, 从而使人感受虚拟的同时又觉得真实。传统影视艺术正是因为这一技术的应用, 从而步入到崭新的时代。

二、传统影视艺术与数字媒体的冲突分析

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 虽然数字媒体被广泛应用到影视艺术中, 但也出现了运用过度的现象, 导致传统影视作品中对叙事特性的忽视, 人们在享受数字媒体带来虚拟效果的特技时, 也间接性扭曲了传统影视艺术中人文的内涵, 从而使得传统影视作品缺乏内涵以及审美意义。

(一) 过度运用全新数字媒体导致传统影视艺术面临失落的险境。在影视艺术创作出现局限于表面、不够深刻、相对肤浅的迹象, 则是因为对全新数字媒体的过度应用。同时影视作品出现通俗、快速化、以大众消费为前提、以尽可能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需要为目的的现象, 使其内涵不够深刻, 过于肤浅, 而人们对影视艺术也表现出表面化审美。导致了影视艺术面临着失落的险境。

(二) 过分依赖全新数字媒体, 忽视传统影视艺术作品中人文的内涵。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 数字媒体被广泛应用到影视艺术中, 利用虚拟的特技以及人物来代替真人演员, 影视艺术如果只重视虚拟的特技效果, 而不考虑影视作品中的人文内涵, 则会导致影视艺术太过肤浅、空洞, 仅限于视觉游戏, 同时也会导致影视艺术中的另一功能被弱化, 即带给人们的感动以及人生的思考。

(三) 过分应用全新数字媒体弱化了传统影视艺术中的道德功能。道德和价值观的导向是传统影视艺术中的功能, 它的作用可视为具有社会性的教育与劝解, 对于正处在迷茫与困惑阶段中的人给予正确的引导与帮助。而影视艺术对全新数字媒体的应用中, 大多倾向的艺术作品是暴力、犯罪以及色情等, 以此满足人们的欲望。而这种作品极大的影响着人类的道德与文明。

三、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交融

(一) 全新数字媒体与传统影视艺术人文内涵的交融。深厚的人文内涵是传统影视艺术的魅力之处, 也是核心所在, 如要在影视艺术上进一步表现人文内涵, 则必须以更完善的技术作为支撑, 因而可将全新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影视艺术进行交融, 通过先进的技术对影视艺术的人文内涵进一步表达。

(二) 全新数字媒体与传统影视艺术本质以及审美意义的交融。由于传统影视艺术中对非现实内容的表现相对缺乏, 如要拍摄科幻类的作品时传统影视艺术就比较困难, 而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全新数字媒体与传统影视艺术进行融合。全新数字媒体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相关的数字内容进行组合, 以此出现虚拟的视觉效果, 使人感受虚拟的同时又觉得真实。因此全新数字媒体与传统影视艺术的融合能够将更好的影视作品展现出来。

四、结束语

全新数字媒体与传统影视艺术之间存在着许多冲突, 但他们之间的融合不仅为影视艺术的发展起着推动性的作用, 还提供了多方面的发展渠道以及技术支持。因此如何更好的将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组媒体进行融合, 是影视学术界今后研究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张剑.数字媒体创意的审美特征[J].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2) :52-56.

[2]赵国安, 王晓军, 刘洪沛等.数字媒体演播系统理论体系及其应用研究[J].电视技术, 2014, 38 (14) :88-91.

[3]车佳桓.科技传播的商业价值1--基于新媒体技术下的考量[J].中国商贸, 2013, (35) :23-24.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 篇5

摘要: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是艺术设计在计划与实施阶段主要的思维方式,二者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它们在艺术设计中的有机结合则会提供一种处理理性与感性之间关系的较为正确的科学方法。

关键词:理性 感性 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

当谈到理性与感性时,人们很自然就会联系到“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必然发展”;“感性认识阶段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等等这一系列的哲学论题。的确,就认识事物的过程来看,认识必须经历多次反复最终形成无限发展。同样的道理,作为20世纪新兴学科的艺术设计,其被认识的过程也是必然要经历这种阶段的。虽然今天它所涵盖的内容及形式应该说已基本完善。但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所谓的纯艺术思维方式之间的矛盾纠葛一直是如何较为正确认识艺术设计所面临的课题之一。人们通常孤立地看待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认为前者过于理性,是哲学家的思考方式,而后者比较感性,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思考方式。一些从事设计艺术实践创造的工作者很容易陷入所谓的纯感性的经验思考中去,并且始终把持着这种不科学的思维方式而津津乐道。甚至连某些相关教育工作者也只是流于表面地利用一些思路不甚清晰的经验或教条来传道授业,而很少能在较深层次去探讨设计艺术在思考与制作过程中的科学因素。毋庸置疑,这种做法是极其有害的,这种现状是令人担忧的。因此,本文试图就艺术设计在创造及实践过程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区别与联系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旨在引起对设计思维如何以更科学面貌出现这一问题的关注。

一、艺术设计中的逻辑思维

“逻辑”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一方面,在传统逻辑影响下,“逻辑”被认为是研究思维的科学。而在现代逻辑中,它却被普遍定义为研究推理的科学。事实上,由于传统逻辑把逻辑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混淆了,带有严重的心理主义色彩,因此“逻辑研究推理并且主要是研究推理形式”⑴这一解释则更显得合理一些。逻辑本身存在着一种内在机制(也可以说是本质),即“必然地得出”。逻辑创始人亚里士多德在《论辩篇》中这样写到:“推理是一种论证,其中有些被设定为前提,另外的判断则必然地由它们发生。”⑵亚里士多德通过其创立地四谓词理论和三段论具体阐述了这种“必然地得出”乃是可以依据一种能行的方法一步一步进行的。现代逻辑在传统逻辑观念上有了重大突破,并且得出了逻辑的两个明显特征:一个是构造形式语言,另一个是建立演算系统。在今天,通过这两种特征的实施及运用,“必然的得出”有了更明确的有效性。因而,我们可以看出逻辑是一种有规律的,严谨的.科学方法。

另一方面,“思维”相对来说则主要在于心理范畴,它是“感觉、知觉、记忆、思想、情绪、意志这一系列心理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活动”⑶。它的类型也是非常繁多的,“譬如从表述的角度说,有形象思维、技术思维、逻辑思维;从认识的角度说,有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知觉思维、灵感思维;从哲学的角度讲,有具体思维、抽象思维,此外还有单一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顺向性思维和反馈性思维,等等”⑷。

逻辑因素在思维领域中起作用就是一种“逻辑思维”(或“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是以推理为表征的,极不同于想象、联想,也不同于音乐、美术所体现的形象表达(虽然音乐、美术中也有某些逻辑因素的存在,但主要还是以形象因素为构件的)。推理不仅可以使人们获得不能由经验直接得到的知识,而且还能获得不能由感觉和知觉直接得到的知识,因此可以说是一种较纯粹理性思维活动,更多地以必然的前提推导出必然的结果,尽管其推理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但最终“必然地得出”却是唯一的

家的浪漫是自然与艺术的气息交融 篇6

位于西郊小区的这栋双层别墅隐匿于茂林之中,相对Vanessa位于市区的第一个家来说,显得格外素雅宁静。Vanessa是法国和意大利混血,热爱阳光充沛的家居氛围。

一到夏日,Vanessa和她的家人常爱赤脚行走在客厅的下沉区域,让脚放开约束,与擦得一尘不染的木质地板亲密接触,颇有一种坦然和自在。白色窗帘与白色墙壁,洁净中形成一种宁静的氛围;俩人坐的冰蓝色沙发,以清爽的色泽带来夏日视觉上的亲和,仿旧的棕色皮沙发透出散漫随意的气息,让人不知不觉间放松烈日下紧绷的神经。Vanessa尤其爱向朋友们介绍客厅的那张黄铜吧台,是她不远万里从法国带来的,而且是从事商店室内陈列设计的丈夫亲自设计的,请了另一位法国设计师朋友悉心打造而成,朴素的外形彰显法国古风。

美术作品错落出文艺风情

冰蓝色沙发背后,竹藤箱上,一尊来自高孝午的标准时代的男人雕塑十分显眼地立在那里。恭谨的身姿、谄媚的笑容,仿佛是最贴心的仆人。从作品到作者,Vanessa一直持续关注,并以粉丝的忠诚度购入相关艺术品。高孝午的“城市梦想”等雕塑作品,同样可以在Vanessa的家里觅得踪影。

客厅简洁的茶几上,摆着一对翩翩起舞的铜质雕塑,粗壮的线条不乏灵动,即使不是细腻风格,同样完美传达出陶醉的幸福感。坐在沙发上谈天说地的朋友们,有意无意地瞟上几眼,心中的小幸福也会增多几分。

棕色沙发对面临窗摆设的毛主席头像,与不同服装配色的黑色小雕塑以递增的方式依次排开,在Vanessa看来,它们同样充满异域风采。还有那些中国传统吉祥物的龙形雕塑,以腾云驾雾的姿势定格在郁郁葱葱的绿树为背景的窗前。那把做工精致的红木算盘,在Vanessa的家人看来,用它算算术过于玄妙,更乐意把它看作一件艺术品来欣赏。

与客厅紧密相连的两层大理石台阶之上,粉色女郎画像的下方,端坐着一尊静谧不语的佛像。一时间让人想起“心静自然凉”的古语。微缩版的秦始皇兵马俑,同样被喜欢古风的Vanessa摆放在家中她认为合适的地方。家中一切高高低低的雕塑,从不以原创或仿制论地位,它们彼此间跨越时空,跨越地域,找不出内在的关联,唯一的共同点就是被Vanessa极度热爱。雕塑以具象的形式向她传达立体的信息,而Vanessa和她的家人,或许也是想用这些艺术品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大小画作,平添空间风韵

收集雕塑与画作的缘起,始于Vanessa夫妇来上海后的第二年。那时他们认识了另一对法国夫妇,那位丈夫熟稔中国当代艺术,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痴迷很快感染了Vanessa夫妇。通过看展览和购买心仪的作品,Vanessa夫妇家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开始慢慢累积。

最初装修这套别墅的时候,Vanessa夫妇已经预留了艺术品的位置,尤其是那些画作艺术品的摆放方式及位置。如今,画作都以天花板吊线的方式挂起,同一系列不同大小的画作以线串连,视觉上尤其整齐。

每一面面积稍大的白墙上,都会挂起一幅画作。细看之下,无论是穿着服装玩现代游戏的油画、铮铮呐喊偏又封上嘴巴的粉色女郎,还是如民族纺织品一般的油画,都有不走寻常路的冷幽默。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幅画作挂在楼梯口的墙面上。这幅画一改配色原则,通幅深浅的红色,连航行其中的帆船也不例外。总有来客忍不住询问出处,女主人总是会自豪地说,这是一幅来自她的画家朋友相赠的画作。为了增强它的视觉冲击力,Vanessa索性配一个红漆矮柜,以白色玻璃钢“城市梦想”雕塑调剂红色的热烈,一支巨型白色画笔和一把日本铁壶搭配在矮柜上,中和满眼的红色。夏天,这个墙面的视觉效果,与玻璃窗外的明亮绿色,呼应出旺盛的生命力。

将油画挂进厨房的人家可不多。相比别处画作的冷幽默与重色彩,厨房里的画作反而素雅不少。白色墙面、白色橱柜与白色瓷砖共筑洁净的空间,大块玻璃的通透感,增添了厨房的净爽气息,墙面挂起的长幅粉色巨碗油画,让白色空间陡然生出可爱与恬静。Vanessa还别出心裁地给餐椅套上同样粉色的椅套,让厨房中更有温暖甜蜜的气息。

Vanessa夫妇不仅收集内容丰富的油画,甚至类似油画的木板也会因为喜爱而被搬上墙面。工作室的一面墙上钉着一块斑驳的木板,“政策”二字仍清晰可见,中国目前仍然随处可见的电线杆小广告还印在上面,这如时代缩影版的一切在Vanessa夫妇看来,也颇有特殊魅力。

生活需求引导空间分割

渴望家庭舞会,所以有了大客厅;因为是自由职业,所以有了放置大工作台的工作室。对Vanessa一家来说,正如房子内的家具不求名牌但求贴合心意一样,室内的空间分割不求符合装修哲学,只求满足家人需求。恬静内向的Vanessa,也喜欢适度的社交生活,大客厅对她来说像氧气一样是必需品。不仅法国朋友会出席她的Party,连邻居有时都会被邀请。前些天,邻居们就身穿白色礼服参加了Vanessa组织的私人聚会。大理石铺就的空间里,摆放的那张大方木桌是平时夫妻二人的工作台,当有很多客人来访时,它会被铺上桌布,化身为餐桌。木质地板与大理石相接处的天花板上安装了一个下拉式巨幅投影幕布,放电影时拉下,恰好将客厅与工作室两个空间分割开。

平常,对于Vanessa一家来说,真正的餐厅在厨房里。在粉色椅套和粉色挂画装饰的厨房内,贴满花瓣冰箱贴的冰箱、迷你电视、用来享受生活的酒柜、写写画画的小黑板等一应俱全,是家人品尝美味、共享欢聚时光的最有感的地方。

卧室可以是每个人的私人创作

Vanessa夫妇有一双儿女,长子16岁,女儿13岁。夫妇俩将二楼视线最开阔的房间留给了女儿,原来“富养女儿”的心理法国人同样有。女儿房间内的沙发是富贵气的宫廷式,窗帘和地毯别出心裁选用高贵的紫色。热衷于服装设计的女儿,还将心仪的时装杂志内页裁下贴到墙上,书桌前的一面墙,被她贴得满满当当,甚至一直贴到了天花板上。Vanessa从未以担心损坏房间的墙壁为由加以干涉。相反,她和她先生都欣赏女儿外向、热情的个性,同样尊重她的个人爱好。

16岁的男孩将卧室的色彩简化到黑白两种,沙发、床套、书桌椅选白色,书架、窗户卷帘和最爱的音响用黑色,整个房间的风格硬朗明快。Vanessa十分骄傲地介绍说,儿子现在常在朋友的派对上当DJ。

相比儿女房间,Vanessa夫妇的卧室显得不那么有个性,正如他们平和、谦逊的性格。

全家人的生活都与艺术如此接近,却又各自保持自我的审美观,而且相互欣赏、接纳,这让Vanessa备感骄傲。

设计师点评

建筑与人心的互动

Vanessa的家有一种令人惊喜的美,看一眼就不由得赞叹。首先源于建筑设计上的巨大落地窗,这使得室内光线无与伦比地充足,让生活在其中的人,心情亦如室外明媚的阳光一样敞亮、欢快。因此,Vanessa的家在这一点上具备天然的优势。

用艺术装点生活

如果建筑的美是先天优势, Vanessa的家在后天养成上也颇有特色。家里随处可见的雕塑和油画作品,让这个家具有独特的气质。雕塑和油画无形中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家具是不是大牌,装修是不是风格和谐都显得不重要,家的美有了文化的底蕴,更加值得回味和安享。

探析影视摄影艺术与音乐语言的交融 篇7

1895 年12 月28 日, 法国摄影师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卡布辛路的大咖啡馆, 用活动电影机举行首次放映, 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也被看作世界上第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的名字是《工厂的大门》, 一共1 分48 秒, 影片开头有一扇大门打开, 然后就是工人们接踵而来, 步履匆匆, 偶尔有一两只狗出现在镜头中, 这部电影没有一点声音, 更别说音乐, 所以观看完之后我个人并没有什么触动或者感想, 只是机械地移动, 当然这是第一部电影, 我们不能要求太多, 但不可置否这对观众没有多大的吸引力。相反卓别林的默片, 虽然也没有人说话的声音, 但是加入了音乐语言, 在《摩登时代》中, 在表现卓别林的不安时音乐会适度加快, 在遇到他喜欢的女生时音乐会变的舒缓悦耳, 让人很容易就明白, 虽然没有声音在说, 但是能通过音乐语言感受到电影中人物的情绪变动。) 自1896~1923 年, 好莱坞电影一直处于默片时代, 卓别林的电影是当时好莱坞十分热播也很受观众欢迎的影视作品, 正是由于他的影视作品虽说是默片但是加入了音乐语言, 让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更容易接受。1923 年出现了有声电影, 但这并不影响音乐在影视摄影作品中的作用和影响, 相反人们在表达情感时更愿意加入音乐语言, 让音乐代替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来表达情感, 在现代的影视作品中这种融入更为常见, 而且一部影视剧中有了专门的片头曲片尾曲和插曲, 可见音乐语言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在渐渐扩大。

二、影视摄影艺术与音乐语言的交融的重要性

从影视摄影艺术与音乐语言的交融的发展过程很容易就得出音乐语言与影视摄影艺术交融的重要性:可以引起人情感的共鸣、可以让人对角色有更深刻的理解、可以让影视摄影艺术更加出彩。接下来具体谈谈这三方面的影响。

1、可以引起人情感的共鸣

影视摄影艺术与音乐语言的交融能引起人情感的共鸣主要表现在人的情绪会随着音乐的紧张而紧张, 随着音乐的轻快而轻快, 随着音乐的低沉而低沉, 所以话剧对人的情感的共鸣远比电影引起的大, 因为话剧是人在现场亲眼见亲耳听, 而影视摄影引起的共鸣也远比现实生活中人们看到的生活琐事大, 就是因为影视摄影艺术中融入了音乐语言, 不管是人在伤心、绝望还是开心时都有音乐一直伴随, 所以更加能引起人的共鸣, 比如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 相信很多人在看电信之前就看过这部书, 看书时看到顾里的口是心非、蛮横, 林萧的平凡、唐宛如的没心没肺时只是心里会想到他们的生活, 可是电影拍出来以后随着音乐语言的融入, 里面的每句话都成了人们引用的经典“每个人, 包括我自己, 都有一次被原谅的机会”就是因为在说这句话时加入的音乐语言让人悲伤难过, 情感上引起了极大的共鸣, 所以比书本中给人的触动更大, 印象更深。

2、可以让人对角色有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 看一部影视作品之后印象最深的往往是感情最丰富的那个人, 这是因为他的情绪变化太多, 对应的音乐语言也多种多样, 所以人们更能理解他所扮演的角色, 对他印象更深刻, 对他的了解更多。在《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电影中人们记忆最深的不是多情懦弱的黛茜, 也不是她老公, 更不是他崇拜盖茨比在整部剧中充当了旁观者的表弟, 而是追求了黛茜很久差点成功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被接受, 最后孤独死去的盖茨比, 他在多年以后再见黛茜的紧张、见到黛茜之后对她的思念和与黛茜约会时内心的雀跃还有在鼓励黛茜说出真相时的焦急不安都用音乐语言的融合很好地表现出来, 让人印象深刻, 也更能理解他的角色和他的内心活动。

3、可以让摄影艺术更加出彩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在不断变化发展, 各种技术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摄影艺术和音乐语言的融合也是由于用了先进的设备才融合到一起, 让人觉得舒服没有违和感, 从以往的默片到现在多种多样的影视摄影作品也在不断进步, 而与音乐融合也成为了影视摄影艺术必不可少的一项要求, 它能让作品增色不少, 也更受人们的欢迎, 所以影视摄影艺术与音乐语言的融合十分有必要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三、总结

摄影艺术与音乐语言的融合是现在各个导演、演员和观众共同追求和实施的一种方法, 所以他们的融合有很大的好处与影响, 而且这种趋势只增不减, 未来会越来越普及。虽然现在各大影院不断有新的电影上映, 但是希望大家不要盲目求新, 我们也要支持默片行业的发展, 不让它消失在时代的脚步中, 支持它的发展。而且现在影视摄影作品良莠不齐, 我们要学会分辨。

摘要:影视摄影大家都不陌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各种各样的影视剧层出不穷, 人们在空闲之余可以打发时间, 也可以借此陶冶情操, 随着人们品位的提升, 影视作品的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 从一开始的黑白默片到现在色彩斑斓情感丰富的话剧、影视剧, 而影视剧的发展随着音乐的加入变的更加多彩。本篇文章主要讲述影视摄影艺术与音乐语言的交融, 将从影视摄影艺术与音乐语言的交融的发展过程和影视摄影艺术与音乐语言的交融的重要性两个方面展开说明

关键词:影视摄影艺术,音乐语言,交融,发展过程,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杨九麟.试谈影视摄影艺术与音乐语言的交融[J].艺术百家, 2011 (2) :121-122.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 篇8

影视艺术是一种融合了艺术和技术的高级艺术形式,影视艺术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对先进科技和技术的吸收与借鉴。而且,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需要利用影视艺术进行体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影视艺术的实践中,融入了越来越多的全新数字媒体。无论是审美接受范围的转变,还是影视艺术理论的转变,全新数字媒体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过,虽然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之间的联系已经较为紧密,但是二者之间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影视艺术的基础是物质,根据这些物质建立真实的世界。传统影视艺术的理念是在创作中,还原现实中的物质和场景。而全新数字媒体则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相关的数字技术进行组合,从而产生虚拟的视觉效果,让人们在感受虚拟的同时,又会觉得是真实的[1]。而正是在传统影视艺术中应用了这一技术,才使其能够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二、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之间的冲突

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影视艺术中,全新数字媒体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有些时候,会出现过度运用的情况。这样会使传统影视作品中的叙事特性被忽略,从而使传统影视作品失去了原有的内涵和审美的意义。

(一)全新数字媒体的过度应用使得传统影视艺术面临失落

在当前的影视艺术作品中,由于全新数字媒体的应用过度,很多作品中从而使出现了相对肤浅、不够深刻、局限于表面的情况。同时,越来越多的影视艺术作品表现出了尽可能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以大众消费为前提的快速化、通俗化的现象。这就导致了影视作品的内涵不够深刻、内容过于肤浅,也使得人们对于影视艺术的审美也呈现出表面化的情况,从而造成了传统影视艺术面临失落的情况[2]。

(二)全新数字媒体的过度应用使传统影视艺术中的人文内涵遭到忽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全新数字媒体在影视艺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甚至可以利用虚拟的特技和任务来替代真人演员及其表演。不过,如果影视艺术只注重虚拟的特技和视觉效果,而忽略了其中的人文内涵,就会造成影视艺术作品的空洞和肤浅,仅仅能够为人们提供视觉上的享受。这就会使得影视艺术中的另一项功能遭到弱化,也就是给人们带来的感动以及对于人生的思考。

(三)全新数字媒体的过度应用使传统影视艺术中的道德功能弱化

在传统影视艺术中,道德和价值观的导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功能,起着具有社会性的劝解和教育意义,能够给予困惑中或迷茫中的人们正确的帮助和引导。然而,全新数字媒体的过度应用,使得影视艺术作品大多带有色情、犯罪、暴力等刺激的场面,以此来满足人们的欲望。但其却会对人们的道德和文明造成不良的影响[3]。

三、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交融

(一)人文内涵的交融

在传统影视艺术中,最具有魅力的就是其身后的人文内涵,也是影视艺术的核心内容。而采用更加完善的技术作为支持,能够在影视艺术中更进一步地表现出人文内涵。因此,可将全新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影视艺术进行交融,以先进的技术为媒介,对影视艺术中的人文内涵进行更加深刻的表达。

(二)本质和审美意义的交融

传统影视艺术中,对于非现实内容的表现力较弱,因此,传统影视艺术很难拍摄科幻类的影视作品。而将全新数字媒体与传统影视艺术进行交融,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全新数字媒体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数字内容进行相应的组合,产生虚拟的视觉效果,让人们体会到十分真实的感觉。因此,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交融,能够使影视作品得到更加完美的体现。

四、结语

传统影视艺术是我国一项十分重要的艺术形式,而全新数字媒体是我国当前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虽然二者看似没什么联系,本质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在某些程度上,二者还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但是,采用正确的方式促进二者的交融,能够使影视艺术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使其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当中,从而带来更加优秀、深刻的影视作品。

摘要:影视艺术的发展需要数字媒体技术作为基础支持,它吸收了全新数字媒体的科技,得到了快速发展,效果十分显著。然而,在当前影视学术界当中,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冲突与交融,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十分有必要。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 篇9

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俯拾皆是。首先, 开头迎亲的亮丽鲜红与送葬队伍的凄凉惨白即刻形成一个鲜明对比, 尤其红与白的强烈反差还能带给读者视觉上的冲击, 有极强画面感。并且作者把对比和象征进行了交错运用, 二者并不孤立, 也即在对比中突显象征, 在象征中进行对比。正如此处, 红, 是喜庆, 是幸福, 是生的可能, 活的希望, 寄寓了张铁匠的未来——生命的血色的流动;白, 是沉寂, 是哀思, 是死的决绝, 亡的攀缘, 附着了死者的阴灵——死亡的静穆的飘浮。毫无疑问, 这种象征对象的选取完全符合国人的审美趣味, 因而才能带起读者的无限联想。全篇的基调便在这对比与象征的杂糅中奠定——生的歌唱中有死的低吟, 张铁匠满心欢喜的期待中充溢着徒劳的挣扎, 一心求子却最后以悲凉收场, 只能用自己的手艺捶打一个日思夜想的大腹便便的妻子, 带着奢求入土。而鳏夫事后的回忆, 中年媒婆的所望, 进一步渲染了这种略带死寂、沉郁的氛围。此外, 文中其他比较明显的对比有:张铁匠漫天的情欲与妻子铁巴般的冰冷, 凸显了张铁匠的悲哀——投入与产出的严重失衡, 尤其是作为一个男人不能生育后代, 这是对父母的最大不孝, 是男人尊严的丧失和哭不出的眼泪。

除了上面提到的对比与象征交融关系, 文中其它地方象征运用也极为恰切。文章的标题为“铁匠”, 纵观全篇, 铁匠似乎是一个线索、一个意向。男主人公的谋生手段是打铁, 铁是冰冷而严酷的, 然而, 经过反复辛勤捶打, 在那冰冷的死寂中总能现出令人惊异而欣喜的火花, 寄托着主人公的殷切希望。张铁匠的人生便是他自己捶打下的铁块, 只是炽热的火苗一闪而过, 如昙花一现, 而死寂般的冰冷却从一而终。他靠打铁谋生并且技艺日益精湛, 然而, 旦夕祸福, 日日不离的谋生活计犁铧要了他的命, 这个铁汉子的故事便嘎然结束了, 给这悲凉的故事添上了未必更为不幸的一笔。铁就是希望与绝望的统一, 一如张铁匠的人生, 也如老人手里摸得锃亮的冰冷小铁人。

比喻手法也不胜枚举, 当然, 作者所选取的本体和喻体是大有深意的, 其实也就从中蕴含了某些象征的意蕴。“一条狭路, 两边是水田, 绿色的稻子正在怀胎, 蜻蜓像飞着的花朵, 蚱蜢像灵魂的尘埃。”三个连续的比喻串在一起, 描绘了迎亲那天的外部环境, 而描写环境当然也是为故事情节服务;所以, 我们不妨也可以解读为, 怀胎的绿色是新生的希望, 花朵般的蜻蜓代表着生活的绚丽多姿, 灵魂的尘埃象征人潜意识里人抽象的魂灵的冥思。这一句话也代表性地体现了作者的语言特色, 空灵超脱, 清丽动人, 自然的流动中又分明感觉出语言捶打的精致, 飘浮着盎然诗意和灵动想象。另外, 值得一提的是新娘提前来的月经, 作者略为夸张, 同时也是极为诗意地写道, 鲜红的血渗出轿底, 像在田野上飞翔的红蜻蜓。与此对应的是, 作者把张铁匠的精液喻为流淌的水、醉人的酒。不得不佩服作者这奇异的想象, 此处描绘的月经似乎还带着新娘的某种青春的幻想, 作者更是不动声色地把张铁匠的哔哔啵啵燃烧的炽烈情欲幻化为流水般绵长的细柔和醉酒似的香醇的迷离。

以上剖析了三种主要艺术手法的交错运用, 而手法的运用又围绕意向展开想象, 如铁、红与白等等。我认为, 这些意向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对比, 铁象征着希望与绝望的统一, 红与白在视觉和文化背景中的对立, 月经和精液与人生某种生存状态的暗合。这些对比突显出一种张力, 实则这种张力是属于生命本身的, 作者巧妙地把它溶于文中, 并且语言灵动, 想象奇特。

关于意向的选取, 我们不妨联系作者的创作经历和生活背景进行思考。在《奔跑》[1]中他这样写道:“我向荒野上奔跑的人们致敬, 我向黑夜中独自奔跑的人们致敬, 我向在梦中奔跑的人们致敬。”雷平阳是以奔跑的姿态进行创作, 作为土生土长的云南作家, 作者也表现出了对乡土的深深迷恋, 甚至是狭隘的偏执, 这在他的《亲人》[2]一诗中有印证:“因为其他乡我都不爱……/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 而那首引起公众广泛注意的诗《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 更表明了作者对于那方土地的惊人的熟谙和无可置疑的热爱。此外, 作者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是他对死亡的思索, 在《火车》[3]一篇中他写道:“我觉得铁轨上有足够的铁锈, 可以让我看见那些死亡的时间。”简略考察了作者的相关背景便可发现, 本文其实是作者一贯文风的体现——对乡土偏执的热爱, 对死亡的独特思索。

综上所述, 《铁匠》是雷平阳一贯冷凝作品风格的体现, 全文篇幅短小精简, 但叙事张力却丝毫不减, 作者以优雅、诗意的笔调, 巧妙地综合运用对比、象征、比喻等艺术表现手法, 描绘了作者笔下的独特的富有乡土气息的意向, 表现了根植于乡土的张铁匠的大半生, 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关于人的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而这些都是乡土朴质生命的张力的展现。

参考文献

[1]《奔跑》, 《青年文学》, 1999年, 第4期, 第80页。

[2]《亲人》, 出自《2003中国年度最佳诗歌》, 中国作家协会《诗刊》选编, 第404页, 原载于《诗刊·下半月刊》, 2003年11号。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 篇10

一、树立“多耶”形象

“多耶”的旋律是“京剧声腔”与“侗家歌腔”相互联系融合在一起的产物。她不但突破了以往的界限, 还使现代技法中的“数理结构”与民间文化的“古老歌腔”形成了完美结合, 充分体现了雅俗二者的碰撞与交融。“在旋律素材方面, 合唱‘呀多耶’的核心音调与带有京剧音乐风格的旋律贯穿全曲, 在带复杂装饰音的山歌与以奇数划分组合的线条中相互辉映、交织, 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展。由E、升C两音组成全曲的核心音调是从合唱mi#do#fa mi#do中提炼出来的, 而京剧风格的旋律的原型最初见于抒情过渡段, 实际源自于曲首核心音调扩张发展中的七度大跳。” (1) 我们从作曲家这段话中可以看出, “多耶”的旋律不是完全直接引用原始音乐素材进行传统的变奏, 而是把原始素材中的特色音乐语言提炼出来, 取其精华并加以发展和变化, 从而形成与民间音乐神似的现代钢琴作品。

《多耶》中的京剧音调是该曲的一大特色, 乐曲自第62小节开始转入抒情性的过渡段, 主题呈现出京剧风味的旋律, 展现了新的音乐形象。作曲家采用了现代西方作曲中普遍使用的“拼贴”的手法, 巧妙地将广西侗族民歌与京剧的音调片段“拼贴”在一起, 表现了一个热闹的民间歌舞场面。这个新的素材是由京剧曲调片段构成, 音色中还蕴含了京胡、京二胡、月琴这京剧文场中的“三大件”。此外还保留了类似于京胡手音的 (带有装饰音性质) 特征, 与前面民歌式的主题, 先对比, 后交织, 再融合发展, 直至曲终。

二、营造民间歌舞氛围

多耶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歌舞结合的一项活动, 音乐和舞蹈的步伐带有一定程度的即兴性质。乐曲中段有一阵热烈的节奏律动, 表现了有力的侗族舞步, 全曲在节拍的使用方面十分自由多变, 先后出现Largo (广板) 、Allegro (快板) 、adagio (慢板) 、andante (行板) 、Allegro (快板) 、menomosso (稍快些) 、Allegro (快板) 、vivo con animato (活泼有生气地) 等八次速度上的转变, 体现一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如乐曲的引子部分, 上方声部是力度强 (f) 的广板, 下方声部却是力度很弱 (pp) 的快板, 上下的节奏力度反差,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侗家人在节日里围聚一起, 一人领唱, 众人应和的场面。乐曲在速度和力度, 以及调性上的变化是纷繁复杂的, 但突出了多耶即兴性的特点, 突出了民间音乐自由、率真的特性, 展示出侗族音乐的魅力。

在《多耶》的创作中, 作曲家不单单移植侗族民间音乐特有的节奏型, 还以一种开放的姿态, 创造性的发挥了中国民族打击和奏乐“十番锣鼓”中曲牌《鱼合八》的结构逻辑, 对全曲的节奏组合、节拍变化、音区调配等做了统筹布局, 使乐曲在增加民间音乐氛围的同时, 又强调了创作的逻辑性。所谓“鱼合八”即“合八”的序列原则, 两小节的音数相加, 使音符数量相等, 形成以“八”为单位的序列组合形式。有两小截存在于一个旋律片段中, 前一小截音数呈递减走势, 后一小截则反之呈递增走势, 《多耶》的节奏就是始终都呈现出递增或递减的结构。如呈示部开始处 (谱例1) , 上声部一直保持在5/4拍, 而下声部由9/8拍递减至2/8拍。当音乐走向高潮时, 依然是用这一方式来布置声部节奏, 这使《多耶》不但体现了作曲家个性化的创作观念, 而且在乐曲中突显了浓厚的民间音乐风格。

三、展现多声音乐形态

在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中, 使用平行和声来模拟芦笙的音色是许多作曲家的惯用手法。在调性上, 侗族音乐通常有着多调性并置、混合的特点, 主要应用在“芦笙节”这一表演形式中, “《多耶》中的平行和声组成锁链式的旋律色彩线条, 直率、热闹的音色令人想到笙的合奏。” (2) 作曲家运用现代和声的创作理念模拟了民间乐器的和音音色, 并采取了主调写法, 从而形成了单纯明晰的音乐风格, 更好地表现了侗歌的音乐特征。

多调写法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调同时组合的一种方法, 《多耶》就中频繁地采用了多调性和声, 使得音响效果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如乐曲的第42—57小节 (谱例2) , 前六小节为二重调性, 上方音层为G宫, 下方音层为升F, 随后的五小节为三重调性, 上方声部为D宫, 中间音层为双音, 上方降D宫, 下方降A宫, 下方音层也由双音构成, 上方为降D宫, 下方为降A宫, 因而是个二重调性与三重调性的综合, 模拟了侗歌中将不同音调芦笙合奏的多声音乐形态。

四、《多耶》的传播与影响

钢琴版本的《多耶》却是陈怡为数不多的体现出超前创新之作, 乐曲不仅运用十二音现代技法、多调性、泛调性的创新作曲思维, 还创造性的运用了对称原则的复合和弦、复调织体、数列特点的节奏组合等技术手段, 在探索民族风格与现代技法相结合的实践中, 《多耶》无论是乐曲内涵的深度还是演奏技巧的难度以及国内外传播的影响度, 都堪称是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代表佳作之一。作品1985年获得了全国第四届音乐作品评奖的一等奖, 由此被唱片公司录制发行, 次年发表于《音乐创作》, 1994年起经常被作为中国钢琴作品演奏比赛最高级别的指定曲目。随后陆续被改编为室内乐版本、大型管弦乐队版本和民族乐器版本, 可见《多耶》传播与影响之广泛。

随着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相互融合也正是在促进今天多元文化形势的发展。《多耶》的创作充分显示了作曲家运用西方技法开拓中国民族音乐艺术风格的新追求, 15年后这一追求在她的钢琴曲《八板》 (1999) 中得到体现, 由此也反映了作曲家坚实的作曲功力与深厚的民族底蕴。

摘要:陈怡的现代钢琴作品《多耶》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风格钢琴音乐中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作者以新颖的创作手法将侗族民间音乐与现代作曲技法巧妙地结合起来, 创作出了既符合时代特征又具有民族韵味的作品。本文从创作技法以及作品影响角度出发, 探讨解读《多耶》的艺术价值, 提出一些理论性的思考。

关键词:陈怡,现代钢琴,多耶

参考文献

[1].华明玲.《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导论》,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9年.

[2].王昌逵.《中国钢琴音乐文化》,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0年.

[3].陈怡.《钢琴独奏曲“多耶”》, 选自《钢琴艺术研究》童道锦、孙明珠编选,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年.

上一篇:多DSP芯片系统下一篇: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