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律诗

2024-05-24

杜甫律诗

杜甫律诗 篇1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常例近体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而首联尾联则少有对仗。此诗四联八句分别各自对仗。 (此体在老杜诗中绝无仅有) 论者对此诗多有褒扬。胡应麟认为“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 如海底珊瑚, 瘦劲难名, 沉深莫测, 而精光万丈, 力量万钧, 通章章法句法字法, 前无昔人, 后无来学, 微有说者, 是杜诗, 非唐诗耳。” (《诗籔》) 又周梃云:“章法句法, 直是蛇神牛鬼佐其笔战。”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又查慎行云:“对起有飐沓之势, 结句亦对。” (《初白庵诗评》) 又云:“七律八句皆属对, 创自老杜。” (《瀛奎侓髓汇评》) 又沈德潜云:“八句皆对, 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 格奇而变。” (《唐诗别裁) 又施补华云:“通首作对而不嫌其笨者。三、四‘无边落木’二句, 有疏宕之气;五、六‘万里悲秋’二句, 有顿挫之神耳。又首句妙在押韵, 押韵则声长, 不押韵则局板。” (《岘佣说诗》) 律诗例以偶句押韵, 此诗首句押韵亦奇。

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 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 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 强移栖息一枝安。

一般七言律诗为上四下三句法, 而老杜律诗中却有上五下二句法。颔联“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可读为“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细检索, 论者对此有不同读法。1.通常的上四下三句法, 如浦起龙云:“‘独宿’二字, 一诗之眼。‘悲自语’、‘好谁看’, 正即景而伤‘独宿’之况也。” (《读杜心解》) 如方回云:“此严武幕府秋夜值宿时也。三、四与‘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同一声调, 诗之样式极矣。” (《瀛奎律髓》) 如王嗣奭云:“余初笺将三、四联‘悲’、‘好’联上为句法之奇, 今细思之, 终不成语。盖‘悲’、‘好’当作活字看。” (《杜臆》) 2.作为上五下二的变体读法, 如施补华云:“‘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悲’字、‘好’字, 作一顿挫, 实七律奇调, 今人读烂不觉耳。” (《岘佣说诗》) 按:王嗣奭初亦将“悲”字、“好”字连上, 即上五下二的变体读法, 后来觉得“终不成语”, “盖‘悲’、‘好’当作活字看”, 又回到上四下三的读法。又《秋兴》 (第八首)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以平常句法读, 难以理解。若按“错综句法”, 读成“鹦鹉啄余香稻粒, 凤凰栖老碧梧枝”, 则语意便豁然明白。 (详下节) 受此启发, 还可将“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理解为“自语永夜角声悲, 谁看中天月色好?”。

秋兴 (第八首)

昆吾御宿自逶迤, 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 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 白头吟望苦低垂。

尝读此诗, 读至颔联, 百读而不得其解。后来读《诗学禁脔》, 读到范梈的这段话, 便恍然大悟。范梈云:“错综句法, 不错综则不成文章, 平直叙之, 则曰‘鹦鹉啄余香稻粒, 凤凰栖老碧梧枝’而用‘红稻’、‘碧梧’于上者, 错综之也。”

摘要:杜甫七言律诗章法句法奇特无比, 本文以几首诗为例, 来大致概括杜甫七言律诗的句法特点。

杜甫律诗 篇2

杜甫 (712--770) 字子美, 河南巩县人。少时漫游山东江浙一带, 35岁到长安, 后任唐肃宗的左拾遗。759年在四川成都修建草堂, 两年半后四川军阀混战, 杜甫流亡一段时间后又辗转回到四川成都, 后任节度参谋, 检校工部员外郎, 768年在湖南湖北一带流浪。770年病死在湘水上, 享年59岁。

杜甫是我国最伟大诗人之一, 被后人以“诗圣”相称。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一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深知百姓生活之苦。因此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记录了唐代社会的变动, 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的诗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方法相结合获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达到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高峰。《春望》一诗写自唐肃宗至德二年 (757年) 三月, 安史之乱, 杜甫被陷长安时。本文取杜甫这一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诗为例简析其英译特点与华兹华斯的《西敏斯特桥上赋》做翻译比较。

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英译文:

Spring View

On war-torn land stream flow and mountains stand;

In towns unquiet grass and weeds run riot.

Grieved over the years, flowers are moved to tears;

Seeing us apart, birds cry with broken heart.

The beacon fire has gone higher and higher,

Words from household are worth their weight in gold.

I cannot bear to scratch my grizzled hair;

It grows too thin to hold a light hair pin.

———许渊冲译

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所处时代及对作品的影响

威廉·华兹华斯, 生于英格兰北部的坎伯兰湖区的科克茅斯。九岁时就读于埃斯特维特河边的一个名叫霍克谢尔德的小村庄, 在那里度过了一段幸福的童年时光。由于生长地景色优美, 他从小就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的热爱与敬畏。这种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身边不断壮大, 在青年期时得到了保持。后在1798年与S·T·柯尔律治共同创作《抒情歌谣集》, 标志着英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开始进入盛开期, 并获得了非常稳固的文学地位。后与柯尔律治、骚塞三人同称为“湖畔三诗人”。华兹华斯对语言要求简捷和纯粹, 反对十八世纪的传统诗歌形式, 对湖泊, 江河, 草地, 森林, 天空, 云彩等的描写都细微传神。文章取其代表作《西敏斯特桥上赋》为例阐述中西互译的特点。

Composed upon Westminster Bridge,

September 3, 1802

Earth has not anything to show more fair:

Dull would he be of soul who could pass by

A sight so touching in its majesty;

This city now doth, like a garment, wear

The beauty of the morning;silent, bare,

Ships, towers, domes, theaters, and temples lie

Open unto the field, and to the sky;

All bright and glittering in the smokeless air.

Never did sun more beautifully steep

In his first splendor, valley, rock or hill;

Ne er saw I never felt, a calm so deep!

The river glideth at his own sweet will:

Dear God!The very houses seem asleep;

And all that mighty heart is lying still!

中译文:

西敏斯特桥上赋

人间没有比这更美好的景象,

它是那样庄严, 又那样辉煌,

谁能经过它身边而无动于衷?

这城市此刻披着美丽的晨光,

像穿着睡衣袒露又安详,

那船舶、楼阁、剧院、教堂,

直伸向田野, 又深入高空;

一切在明朗的空中熠熠闪光。

璀璨的朝阳从未这样美丽地

照耀过大地上的峡谷和山岗;

我从未感到这般沉静!

河水正在欢快地自由流淌。

亲爱的主啊!

万物似在安睡;

那伟大的心灵也停止了跳荡!

三.两首诗歌在文法、句法、行文上的翻译特点比较

1.中国的文字弹性极大, 文法变迁极小, 一千年前甚或两千年前的一首诗, 往往能以原文诉诸今日的读者。这首《春望》在二十一世纪诵之, 词句仍然是句句新鲜。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字障”远不如西方文学的文字那样严重, 和英国文学相比之下, 中国古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中国文字往往可以一字数用, 或加上名词不标单复数, 例如《春望》中的“城春草木深”一句和“家书抵万金”一句。动词不标今昔, 如“国破山河在”一句, 几乎一切动词皆是眼前事, 但释为追忆往事亦无不可。中国文法的弹性和韧性是独特的。例如这首诗的第二句“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中的主词可以省略, 在西方诗歌却是无法省略的, 如华兹华斯的《西敏斯特桥上赋》上的第四句“this city now doth, like a garment, wear”和第十一句“Ne er saw I, never felt, a calm so deep”

2.中国古诗词在隐含的人称不同就决定了读者与一首诗之间的距离, 和他对那首诗的态度, 动词的时态也影响到这种距离, 比如在《春望》一诗里就可以整理出四种距离来。

甲:第三人称, 过去式+现在式

乙:第一人称, 现在式

丙:第三人称, 现在完成式

丁:第一人称, 现在式

从分析当中不难看出第二句和第四句所说的距离较近。而英文诗华兹华斯的《西斯敏斯特桥上赋》却是人称分明, 时态判然, 例如, Dear God!The very houses seem asleep;And all that mighty heart is lying still!

3.在句法上, 英国十四行诗也极富张力, 而且句法甚为考究。例如华兹华斯的《西斯敏斯特桥上赋》的第十二行:the river glideth at his own sweet will.我们可以将这一句子排列成若干组合:

The river at his own sweet will glideth

Glideth river at his own sweet will edht

Glideth at his own sweet will the river

At his own sweet will glideth the river

At his own sweet will the river glideth

这句译文中译为“河水正在欢快地自由流淌”是未尝不可的, 也没有影响全诗的风格和结构, 但因为需要和中古诗做对比我们不妨可以改为唐诗中对等的成分, 因此我们在翻译此句的时候可以变相的译为“水流自欣欣” (余光中) 这种古诗的形式, 由这句可出七中排列组合的形式, 如:

水自欣欣流

水流自欣欣

流水自欣欣

欣欣自流水

欣欣水自流

自流欣欣水

自流水欣欣

由此可见, 中国古典诗同样也神奇地富有弹性与张力, 使律诗不仅讲究声调和对仗, 句法比较严谨, 往往不免交错或倒装, 而且也会把词的次序安置到最大限度。

4.两首诗在英汉、汉英互译的时候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做了综合处理, 即把原文中表示不同意义而又连接在一起的几个字词归纳成一个总体的意思, 在英文中尽量用一两个词来来表达, 比如“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在本句的翻译中, 许渊冲先生并没有采用一一对应的形式, 而是把他们糅合在一起从意义的角度进行重新的组合。他用“thin”来表示“短”字, 从而表示了“愁白了头发, 越愁越去抓挠, 越抓挠越稀少, 简直都插不住发簪了”的含义。

四.结束语

上一篇:防范银行金融风险下一篇:风险研究与控制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