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望岳

2024-05-22

杜甫诗望岳(精选9篇)

篇1:杜甫诗望岳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一般认为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解读杜甫诗:《望岳》

2.望岳 杜甫鉴赏

3.望岳杜甫阅读答案

4.中学生《望岳》杜甫导学案

5.杜甫《望岳》鉴赏

6.《望岳》杜甫生平简介

7.杜甫《望岳》读后感

8.望岳杜甫赏析

9.杜甫望岳诗意赏析

10.杜甫望岳

篇2:杜甫诗望岳

望岳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春望》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石壕吏》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石壕吏》简案第1页共2页◆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篇3:杜甫《望岳》艺术探微

这种抒写登山所见所感的角度和艺术构思, 十分值得我们玩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的头两句, 用设问的方式来引起读者的注意:五岳之首的泰山是何等景象呢?我们远远地望见泰山苍翠的峰峦从齐国到鲁地连绵不断。两句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 就是杜甫首先让读者与自己一起, 站得远远地, 避免了实地登山, 也避免了“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窘迫视野, 为自己的抒写, 也为读者开拓出一个阔大的想象空间。于是, 登临泰山, 已经不再是千篇一律地自下而上的移步换形, 而成为一种奇妙无比的心灵的充满激情的攀援。

然后, 作者与读者一起, 在一种眺望与想象之中, 展开对博大雄奇, 青葱秀丽的泰山由衷的赞叹:“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请看吧, 一处处姿态壮美的山峰凝聚着天地间的神奇, 山峰对峙, 高耸入云, 南峰北峰明暗不同。山中升起的层层云雾激荡着眺望者的胸怀, 如果瞪大眼睛你还可以发现归巢的飞鸟。虽然略去了攀登的具体所见, 甚至也可能略去了这一过程中的种种摇曳生姿, 却令我们总揽了全局, 拥有了对泰山全貌真切的把握, 识得了泰山的真面目。

篇4:《杜甫诗二首》学案

764年春,杜甫携家人由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市)前往阆州,拟由水路出蜀。听闻好友严武再次任职成都尹,遂重回成都。六月,被严武荐举为节度使署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到半年时间,杜甫就厌倦了幕府生活。765年正月,辞官回草堂闲居。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生活失去依靠,五月携家人离开成都,买舟东下,经嘉州、戎州、渝州、忠州、云安,766年(大历元年)至夔州,杜甫得到夔州都督柏茂林帮助,经营四十亩柑橘园,又租种东屯的一些公田,雇人耕作,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此时,杜甫进入诗歌创作的巅峰期,在夔州近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著名的《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等就作于此时。

大历元年,杜甫作七律组诗《秋兴八首》,熔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与自己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秋兴·其一》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咏怀古迹五首》亦作于此年,“咏怀古迹”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咏怀·其三》抒写昭君的“怨恨”,寄寓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慨及爱国情怀。

【课堂学习】

(一) 字词积累

1. 正音

杜甫(fǔ) 哺育(bǔ) 胸脯(pú) 塞上(sài) 活塞(sāi)

塞责(sè) 系舟(xì) 系鞋带(jì) 砧板(zhēn) 暮色(mù)

朔漠(mò) 咏怀(yǒng) 沟壑(hè) 朔漠(shuò) 青冢(zhǒng)

省悟(xǐng) 转载(zǎi) 载客(zài) 论语(lún)

2. 辨形

“夔州”的“夔”,中间由“止”“自”“巳”三个部首组成。

“塞上”的“塞”,是土字底,不是木字底(寨)。

“催刀尽”的“催”,是单人旁,不是提手旁(摧)。

“环珮”的“珮”,是斜玉旁,不是单人旁(佩)。

“朔漠”的“朔”,没有三点水,不能写成“溯”。

3.释义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萧森:萧瑟阴森。

兼天:连天。

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

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去:离开。

紫台: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省识:略识。

春风面:王昭君的美貌。

环珮:妇女装饰品,借代昭君。

胡语:胡音,指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

(二) 整体把握

1. 翻译大意

《秋兴·其一》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衰败、伤残,巫山和巫峡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一丛一丛的菊花又一次开放,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那一叶孤零零的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飘零在外,但我的心却长系故园。人们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遗留有明妃(王昭君)生长的香溪村。明妃一别汉宫便与北方的大漠连在一起,最后只留下青色的墓冢对着茫茫的黄昏。汉元帝只凭着画工作的画像约略认识昭君的面容,而昭君只有在死后魂灵才徒然乘着月亮在夜间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2. 了解结构

《秋兴·其一》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节令,接着就首联中的“气萧森”展开对悲壮景象的描摹,然后由描景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最后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秋事,回到景物。全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纽带,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

《咏怀古迹·其三》 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入手,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全诗抒写昭君的“怨恨”,写她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但这只是表层,深层含意在于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

3. 掌握手法

《秋兴·其一》情与景和谐密洽,融汇无间。粗略看来,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情与景始终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写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既生动地表现出“兼天涌”“接地阴”的景观特征,又暗示着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的政治形势,流露出诗人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的复杂心绪。颈联抒写思乡之情,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不然;苍凉的暮色秋声,能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即景寄怀,使景物具有生命。情因景而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咏怀古迹·其三》借古讽今,怀古伤己。这是杜甫根据昭君村所作的咏史诗,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①在七言律诗中塑造昭君形象。叙事诗便于塑造人物的形象,杜甫《兵车行》中的行人、《石壕吏》中的老妪、《新婚别》中的新妇,都是动人而隽永的人物形象;律诗主要用于抒情,并不承担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这首诗却不一样,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来实现的。②在昭君形象中寄托诗人情怀。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其二》)。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nlc202309031340

(三) 重点研习

1. 《秋兴·其一》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的悲秋之作,但含意较一般的悲秋诗远为深厚。为什么?

【明确】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但《秋兴·其一》不但悲自然之秋,而且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

2.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词语平易而含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请作具体分析。

【明确】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想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对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起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互相对偶,文气流荡,笔墨练达,炉火纯青。

3.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咏怀古迹·其三》以“群山万壑赴荆门”这么雄伟的气象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而奇伟的女子。生长在这里的王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诗人要还她的本来面貌,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一改“窈窕红颜”的传统形象,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画面的底色不应该阴柔、秀丽,而应该阳刚、伟岸,雄伟的起句恰恰是甚为和谐的。

4. “借怀古以咏己怀”是《咏怀古迹》的共同主题,《咏怀古迹》是怎样表现这一点的?又是如何超越这一点的?

【明确】本诗表面上写昭君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然而,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洛阳对他来说,仍然可望不可即。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昭君因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域,最后客死他乡;杜甫却因疏救房琯,直言进谏,遭到昏君贬斥,以致终老江湖。二人的遭遇有相似之处,因而诗人借题发挥,咏以寄慨。明人王嗣奭《杜臆》说得好,“昭君有国色,而入宫见妒;公亦国士,而入朝见嫉,正相似也,悲昭君以自悲也。”一语道出诗人的旨意。全诗始终从形象落笔,未及议论,却写得情真意切,身世之感,家国之思,尽在诗中。但是诗作主旨不仅仅限于抒发一己之怀。他将所关注的对象赋予了历史的恒常性,挖掘出古往今来历史人事的共同现象,所以说“千载琵琶”。无论是对怀才不遇的同情还是对能够识才、用才的向往,都表明了他对理想人才事关治乱兴衰的重要性的关注,与对有才而难以所用的悲剧性的慨叹。

【课后检测】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fǔ) 哺育(bǔ) 胸脯(pǔ) 系舟(xì) 系球鞋带(jì)

B. 转载(zài) 载客(zǎi) 营寨(zài) 活塞(sāi) 敷衍塞责(sè)

C. 暮色(mù) 朔漠(mò) 咏怀(yǒng) 砧板(zhēn) 三省乎已(xǐng)

D. 上溯(sù) 朔风(shuò) 论语(lùn) 青冢(zhǒng) 以邻为壑(hè)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枫叶 山塞 玉树临风 负荆请罪

B. 凋零 荒冢 巫山云雨 礼上往来

C. 省俭 敬佩 秋风萧瑟 载歌载舞

D. 摧促 追溯 满面春风 惊心动魄

3. 下列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玉露:秋天的霜露。 /萧森:萧瑟阴森。

B. 故园:故居。 /急暮砧:急促的捣衣声。

C. 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紫台:紫宫,宫廷。

D. 朔漠:北方的沙漠。 /环珮:妇女装饰品,借代昭君。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4~6题。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杜 甫 杜 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 群山万壑赴荆门,

巫山巫峡气萧森。 生长明妃尚有村。

江间波浪兼天涌, 一去紫台连朔漠,

塞上风云接地阴。 独留青冢向黄昏。

丛菊两开他日泪, 画图省识春风面,

孤舟一系故园心。 环珮空归夜月魂。

寒衣处处催刀尺, 千载琵琶作胡语,

白帝城高急暮砧。 分明怨恨曲中论。

4. 《秋兴·其一》结尾与《咏怀古迹·其三》开篇是怎样运用想象手法写景状物的?这样处理各有什么好处?

5. “孤舟一系故园心”的“系”与“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向”字,都运用了双关手法,请作具体解说。

6. 《秋兴·其一》在描写秋景中,《咏怀·其三》在抒写王昭君的“怨恨”中,分别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7~9题。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nlc202309031340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 首联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描写了哪些景物?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8. 前两联写景和抒情是怎样紧密结合的?

9. 宋人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含有八方面的意思,请作具体解说。

参考答案

1. C(A.胸脯pú;B.转载zǎi,载客zài;D.论语lún)

2. C(A.山寨;B.礼尚往来;D.催促)

3. B(故园,诗中指长安)

4. 《秋兴·其一》结尾运用神奇的想象,描写冬日即将来临时人们加紧赶制寒衣的砧杵声。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城东边的白帝山上,夔州在重庆市北部,两地相距三四公里。诗人身在夔州,纵然晚风再烈,也难以听到百里外的砧杵之声。这里通过神奇的想象进行听觉与视觉描写,把羁旅之感、征人之怨与忧国之情交织在一起,富有感染力地表现出来。《咏怀古迹·其三》开篇一联,写诗人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也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为塑造昭君形象作了较好的铺垫。

5. “孤舟一系故园心”中的“系”既是绳系“孤舟”,又是心系“故园”(长安);“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向”既是青冢面向黄昏,又是昭君心向大汉。

6. 《秋兴·其一》在描写秋景中,寄寓了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与关注国家的情感。《咏怀·其三》在抒写王昭君的“怨恨”中,寄寓了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慨和爱国情怀。

7. 通过俯仰结合方法从秋风、高天写到江水、沙洲;通过动静相映、声色结合的方法描写了猿猴哀啸、飞鸟回旋、秋水清湛、沙洲灰白等情景。这些景物构成一幅苍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图。

8. 前四句描写苍茫辽远、萧瑟衰飒的深秋景象,烘托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苦、忧国伤时的情怀。情与景和谐统一,创造出沉郁悲凉的意境。

9. “万里”:①离故乡万里之遥;②登高所见到的苍凉恢廓的万里秋景。“悲秋”:③诗人悲凉愁苦的感受;④点出时令。“常作客”:⑤长期漂泊。“百年”:⑥年老。“多病”:⑦体弱多病。“独登台”:⑧孤独寂寞地登上高台。

篇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二首诗《望岳》《春望》

二、杜甫简介展示《唐之韵》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时期。介绍略,留待以后介绍。

三、师生共同研讨《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教师提问: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教师提供必要的背景常识: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

明确: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4.进一步感悟作者通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诗的理解逐渐向较高的理性层次靠近。提问: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阐述理由。或者“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原因”,或者“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你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比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诗人凝望泰山“层云”“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都酸困了,这不正流露了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

1、2句虚写,3、4句实写,5、6句实写,7、8句虚句,虚实交错,意韵悠长。6.学生齐背《望岳》。

四、师生共同研讨《春望》 写作背景: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1)提问: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提问: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篇6:杜甫诗三首望岳教案优秀设计教学

1、了解有关作者杜甫的文学常识;正确朗读全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2、朗读、背诵全诗,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 史”。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3、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4、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篇7:杜甫诗望岳

一、研讨下列问题,并背诵这三首诗

1、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逼问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最好先让学生了解故事发展的全过程,要把学生带到诗的情境中来。例如差吏抓丁为什么要利用夜间?老翁为什么要“逾墙”?“泣幽咽”者是谁?把这类问题弄清楚了,才能进入诗境。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可作两种解释:⑴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⑵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设题目的是使学生进入诗中境界。应当注意的是,诗可以有多种解读,但须言之成理;教师可以谈谈自己的见解,但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见解。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这首诗意境深远,初二学生由于阅历尚浅,恐不易领会。设题目的是通过对“望”的角度的分析,初步探知诗的大意。要一层一层地说来,先疏通文意,然后启发学生运用想像来描绘诗中的图景。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和“有关资料”。

二、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设题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关键是要合理地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从而鲜明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如果打算改编成短剧,最好采用集体编写的形式,由教师或个别学生先拟出一个提纲,经讨论后确定各部分的内容,然后分配角色,组织演出。在讨论中必定会涉及一系列问题,例如全剧要不要分出场次,分几场为好,诗人是否应当出场,如出场又该如何处理才好,等等,这样讨论下来,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不要为演出而演出。

三、古诗中多用对偶句。

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对偶句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便于记诵。例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的《春望》中有哪些对偶句?把它们找出来,仔细体会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并模仿着写一两组对偶句

“对对子”,这是古诗文的基本功。过去的学塾里设有“对课”,人人必学。我们虽不照搬,但也不可忽视。设题目的在于给学生一点对偶常识,并尝试着写写,有一点实践经验总是好的。如果时间充裕,也无妨让学生从学过的古诗文中多找出一些例句来。试写可以从教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入手,然后设置情境让学生试写全联,以四言对、五言对为限。

参考答案:

篇8:杜甫诗望岳

目前, 对于中学古诗的教学普遍存在一些误区。或简单背诵, 不求甚解;或将古诗教学复杂化等。教师的教学方法举不胜举, 然而学生的收获和在课堂中生成的东西少之又少。一首诗学完, 可能仅仅是将这首诗背下来了而已;亦或是理解了由教师口中分析出来的中心思想。对于诗歌的自我感受普遍较少, 分析诗歌的方法也往往不能从老师那里学习来。当面对一首新诗, 让其自己去分析, 又是一头雾水, 不知从何下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 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而目前中学诗歌教学普遍没有达到这些要求, 多是把诗歌内容和思想灌输给学生, 然后依据中、高考的需要, 要求学生诵读、背诵。

二、教、学诗歌的金钥匙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和品味呢?下面以我在实习期间记录的陈兴红老师教授的两首诗歌为例, 略谈由“题目入手”这把解读、鉴赏诗歌的钥匙。

(一) 诱“题”深入 (以《望岳》为例)

首先, 学生标注字音、带着情感朗读完诗歌;其次, 分析题目。

“望岳”二字, 前为动词, 后为名词。先看名词“岳”, 要求学生根据诗文或注释找到与名词“岳”可以替换的字词。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岱宗”、“泰山”、“东岳”。老师发问:“岳有何特点?”学生会找出“广”、“青”、“神秀”、“高”等。老师引导学生抓取描写泰山这些特征的形容词或场景词, 运用想象和积累, 充分感受泰山的特征和诗人当时的心情“那绵延万里, 横亘齐鲁的苍翠, 郁郁葱葱, 神奇秀丽, 引来大自然对它的钟情, 它高的遮天蔽日, 阴阳分明, 那茫茫不尽的云海, 激荡着内心, 在斑斓多彩的夕阳照射下, 诗人想极力看清飞回的归鸟, 面对此场景, 一时涌起无限豪情, 决心终要登上泰山的峰顶, 一览众山之小。”

“望”字, 从哪里看出诗人在望?学生会找到“决眦”、“齐鲁青未了”、“览”“阴阳割昏晓”。从这些词句中引导他们分析出诗人的望有远望、近望、细望 (归鸟) 、俯瞰 (一览众山小) 。再引导学生读最后一句, 结合注释, 明白“会当”一词的意思, 便知此“望”为虚写, 而前三“望”为实写。由此可知诗人他想要表达的一种情感和愿望。

(二) 知人论事 (以《春望》为例)

结合诗人写此诗的背景, 一位二十几岁的少年, 进京赶考, 落榜归家, 途经泰山, 写下此诗, 表达了他怎样的志向?

一首小诗, 如此从题目入手, 分析下来, 势如破竹。再看《春望》:

题目“春望”, 意为“春天望”, 望什么呢?明显缺少“望”的对象。要求学生用笔勾出诗人望到了什么。学生能很快找出望到了“山河”、“破国”、“城”、“草木”、“花和鸟”、“烽火”、“白发”等。这样, 实际上学生已经提取出了“意象”, 尽管他们还不能清楚的分辨什么是意象。如果直接告诉学生什么叫“意象”, 然后让他们从诗中找出所谓的“意象”, 无疑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 另外, 单个的去分析意象, 容易肢解诗歌内容, 无异于将花瓶先打碎, 再去拼凑。而从题目入手, 一根藤蔓顺下去, 不但不脱离基本的内容, 反而借助想象联想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学生通过分析找出的意象, 便可从中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其次, “春”字可否去掉?为什么?通过这样一个设问和解答, 即完整地解读了题目, 整首诗的悲凉之味, 就更加凸现出来, 学生也很容易理解, 接受。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 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 都达到了教与学的目标。教师借助这种方法, 使整个教学过程不那么复杂, 却又能抓到关键。思路清晰, 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浅入深, 由具体到抽象, 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学生从教师的示范讲解中习得解读诗歌的方法, 从而提高他们鉴赏诗歌的能力。学生掌握了此种方法, 面对一首诗歌, 便不再盲目和畏惧, 快速找到突破点, 通过“质疑”题目, 激发起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 而在这一过程中又使其充分享受探寻到知识的那种成就感。由此增加他们挖掘深层次内涵的自信心。通过自己的有意识解读, 就容易生成独到的阅读体验。

三、结语

传统鉴赏诗歌的方法很多, 较为普遍的如:知人论世法、咬文嚼字法、联想想象再现情境法、意象分析法等。因而切入的方法多为:由背景或注释切入、细节切入、意象切入、“情语”切入等。然而这些方法的掌握都需要在理解诗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具备较好的鉴赏功底才能够达到。对于积累不多的中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 这也是他们面对一首诗歌不知从何下手的原因。

诗歌的标题多是对诗歌内容的高度概括, 往往凝聚诗人的情感在里面。所以解读诗歌、品味诗歌, 不妨尝试从题目入手, 借用这把钥匙打开品读诗歌的大门, 在诗歌的意境中遨游, 体味诗之美、感悟诗之志。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艳杰.古代诗歌教学“四步”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 .

篇9:“望”——杜甫诗的特色

在杜甫诗歌中,“望”字或直接或间接不断出现。

创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的《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诗题含有“望”字,诗中虽没有一个“望”字,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充分显现了杜甫的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此后的第三或第四年里[开元二十八年(740)或二十九年],诗人创作了《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其中的“万里可横行”,就包含着诗人无尽的期望和抱负。青年杜甫锐于进取,富有勃勃朝气,可见一斑。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床榻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这也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基于此,因为他推己及人,从而发出了人民的心声,时代的呼声。

《月夜》:“今夜麛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末两句表达了对妻子的无限思念和结束这种由战乱所造成的痛苦生活的强烈希望。《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中的“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旬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深刻的生活体验成就了《春望》(75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其中的“烽火连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全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春望”二字却表达了丰富的内涵:“春望”,不仅仅是指“春天里所望”,更是“望春”。这里,“春”就已经不仅仅是“自然界之春”,更是具有特定意义,象征着光明希望。“望春”,也就是希望个人的人生之春到来,希望人民的安居乐业生活的到来,希望国家的春天到来,等待美丽的盛唐在某一个春天里再现。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里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北征》这首长篇叙事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载(757)闰八月写的,共一百四十句。“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表达了痛心山河破碎,深忧民生涂炭的情怀;“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这些成了《北征》的主题、主旋律,体现出来的诗人形象是这样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英雄所指何人?指像诸葛亮那样忠心耿耿的人才,也包括诗人自身,同时寄希望于当世的良相之材。杜甫从来没有放弃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即使是年老多病,流落他乡,音信隔绝,壮志今朝都成了泡影,诗人还是终究无法忘怀往日的抱负,在这一首诗的结句写道:“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诗人登高望远,本来兴趣盎然,却见如此苍凉恢廓的秋景,悲愁之情无以复加。此时距离创作《春望》十年整,当年诗人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而今,“潦倒”“多病”“霜鬓繁”,这是因为“艰难苦恨”——国难家愁:绵绵不绝的忧国伤时之情中,不正蕴藏着热望的火山!正如《江汉》的:“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江汉》的诗意和《周易》的“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及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的诗意是一致的,集中表现了一种至老不衰、顽强不息的精神。就是在诗人去世前半年多[即大历五年(770)春淹留潭州的时候],诗人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小寒食舟中作》:“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秾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结句“愁看直北是长安”,《杜诗镜铨》说“结有远神”。诗人一生坎坷,不改其望,不违初衷,愈老弥坚,他犹在等待,等待唐王朝的春天的到来。这等待中充满了“热望”,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热爱人民的情感,这是一个时代的最强音。

杜甫的等待不同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等待,不同于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的等待,更不同于庄子的无所待。

上一篇:做四年级数学题的复习方法与指导下一篇:逃课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