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楼》

2024-05-16

杜甫《登楼》(共6篇)

篇1:杜甫《登楼》

登楼杜甫翻译-杜甫登楼赏析

导读:

此诗为七言律诗,是杜甫感时伤怀的一首诗。其原文如下: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杜甫登楼翻译: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变幻莫测。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孔明聊作《梁甫吟》。

杜甫登楼字词解释:

⑴客心:客居者之心。

⑵登临:登高观览。临,从高处往下看。

⑶锦江:即濯锦江,流经成都的岷江支流。成都出锦,锦在江中漂洗,色泽更加鲜明,因此命名濯锦江。来天地:与天地俱来。

⑷“玉垒”一句:是说多变的政局和多难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云,古往今来一向如此。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变古今,与古今俱变。

⑸“北极”二句:这位两句是说唐代政权是稳固的,不容篡改,吐蕃还是不要枉费心机,前来侵略。唐代宗广德年间九月,吐蕃军队东侵,泾州刺史高晖投降吐蕃,引导吐蕃人攻占唐都长安,唐代宗东逃陕州。十月下旬,郭子仪收复长安。十二月,唐代宗返回京城。同年十二月,吐蕃人又向四川进攻,占领了松州、维州等地。北极,星名,北极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终不改,终究不能改,终于没有改。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当时和吐蕃交界地区的雪山。寇盗,指入侵的吐蕃集团。

⑹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还祠庙:意思是,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有祠庙。这事借眼前古迹慨叹刘禅荣幸佞臣而亡国,暗讽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祸患。成都锦官门外有蜀先主(刘备)庙,西边为武侯(诸葛亮)祀,东边为后主祀。还,仍然。

⑺聊为:不甘心这样做而姑且这样做。梁甫吟:古乐府中一首葬歌。这里代指此诗。《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借以抒发空怀济世之心,聊以吟诗以自遣。这里的“梁甫吟”即指这首诗。

杜甫登楼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诗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个年头。上一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十月便发生了吐蕃攻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逃陕州的事;不久郭子仪收复京师。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继而再攻陷剑南、西山诸州。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多难”也以吐蕃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全诗写景写情,雄阔深远,委婉含讽。同年,严武又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原在阆州(今四川阆中)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欣喜异常,马上回到成都草堂。在一个暮春,诗人登楼凭眺,有感而作此诗。

杜甫登楼简析:

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寄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融山川古迹、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都从空间着眼,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杜甫登楼后世评价:

1,浦起龙:“声宏势阔,自然杰作。”

2,沈德潜:“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3,朱瀚:“俯视江流,仰观山色,矫首而北,矫首而西,切登楼情事。又矫首以望荒祠,因念及卧龙一段4,忠勤,有功于后主,伤今无是人,以致三朝鼎沸,寇盗频仍,遂傍撞徙倚,至于日暮,犹为《梁父吟》,而不忍下楼,其自负亦可见矣。”

5,申涵光:“北极、西山二语,可抵一篇《王命论》。”

6,叶梦得:“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徐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7,变古今’,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等句之后,常恨无复继者。韩退之笔力最为杰出,然每苦意与语俱尽。《贺裴晋公破蔡州回》诗‘将军旧压三司贵,相国新兼五等崇’,非不壮也,然意亦尽于此矣。不若刘禹锡《贺晋公留守东都》云‘天子旌旗分一半,八方风雨会中州’,语远而体大也。”

8,李子德:“造意大,命格高,具可度越诸家。”,

杜甫登楼赏析: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在语言上,特别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锤炼。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发读者作联翩无穷的想象。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是“终久”;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昏君的极大轻蔑。只有末句,炼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方面起着

篇2:杜甫《登楼》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诗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个年头。上一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十月便发生了吐蕃攻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逃陕州的事;不久郭子仪收复京师。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继而再攻陷剑南、西山诸州。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多难”也以吐蕃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杜甫诗赏析】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在语言上,特别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锤炼。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发读者作联翩无穷的想象。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是“终久”;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昏君的极大轻蔑。只有末句,炼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

篇3:杜甫《登楼》

人教版高中课标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词中“楼”的意象(在有些诗句中楼的形象由“栏杆”、“阑干”、“雕栏”或“凭栏”、“倚栏”等词眼带出,成为一种借代)散见于15篇古诗词(包括课后“探究讨论”与“相关链接”中引入的诗词),共有17处,其中必修2处,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5处。在唐宋诗词中,“楼”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意象,它的频繁出现早已超越了作为建筑物的实用意义,而成为唐宋诗人情感的负载体。

现将教材中“楼”意象分类及分析如下。

方式,缺少必要的师生交流、小班讨论和严格考核;学习层面上应有的批判性思维,特别是批判性阅读和写作比较欠缺。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导致的:第一,缺乏自由教育的根基,使通识教育观难以生根发芽。我国近代大学的历史相对较短,缺乏思想与精神的积淀,未形成强有力的自由教育传统。第二,强大功利主义传统挤压了通识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生长空间。特殊的背景及文化教育传统赋予了我国近代科学教育过强的军事经济功利导向,固化了教育的功利主义。第三,我国现代大学的组织形式及学科制度客观上抑制了通识教育的发展。现代大学以分科、分专业为基本特征的学科制度与大学组织形式忽视了对知识的高度综合的适应,使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相脱离。

四、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台湾的通识教育获得了重要发展,通识教育被列入“教育部”的正式工作议程,开始了通识教育的校本化运动,并且开展了通识教育评估鉴定工作。台湾近年来一直将通识教育实施质量作为大学的评估标准,并专门设立了相关研究和管理机构(如台湾通识教育协会、台大共同教育委员会等),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通识教育的健康发展。

笔者利用在台交流的机会采访了台湾政治大学学务处副学务长彭立忠副教授。针对通识教育,彭老师认为,现代的学科知识复杂,学科分类太细,见树不见林,需要科技整合,需要不同领域的对话,需要桥梁教育。“通通不认识的人聚到一起让他们认识”,这才叫通识,不同系的人观点不一样,结合不同领域的人进行对话。彭老师指出不同领域越是专业越是傲慢,都在象牙塔里面,而通识教育就是为了打破这个藩篱。很多学校通识教育都做得很弱,从师资到理念。通识教育不过发展几十年,但海峡两岸都是舶来的,都不深入。要回到涵养知识分子情操和德性的角度去落实,但两岸都没抓到这个重点。

五、加强大学通识教育建设

我们提出以下加强大学通识教育建设的思路:

1. 深入明确通识教育的目的。

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基础和文化背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扩大历史视野、形成认知风格和增强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创造知识、进行自我更新、适应社会多种职业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从而实现个人

一、小大之辨

“楼”这一意象出现在唐宋诗词中,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虽同为楼,但是意味迥然。我们按其出现的不同风格及包含的不同意蕴姑且分为两种类型:大气磅礴,犹如“伟丈夫”的雄浑壮阔之楼,其为一,如“城上高楼接地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登岳阳楼》),以及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所出现的皆是这种雄壮之楼。典雅别致,犹如“小家碧玉”含情脉脉之小楼,其为二,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有仙子”(《长恨歌》),以及“何处相思明月楼”(《春江花月夜》)等,则以婉约含蓄的“小楼”面貌呈现于词作之中,成为“楼”意象中至关重要又别具意味的一种,并成为足以独当一面的“小楼”意象。

的最高价值———这才是我们提倡的通识教育的目的。

2. 设立通识教育的实施机构。

有必要在高校建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如通识教育委员会,通识教育委员会负责审议、推动、评估全校通识教育,负责起草规划、协调联络、实际执行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等业务。专门的通识教育委员会有利于落实通识教育的各项措施,推动其进一步发展。

3. 改善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

要多收集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包括要设置怎样的课程,课程的效果是否良好等,也要加强对课程设置的评估。

4. 增强通识教育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要扩大学生的可选择范围,提供多元化的课程。保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好沟通,在民主、自由的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兴趣,才能更好地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燕飞,石云里,陈长荣.从MIT看中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策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4):62-68.

[2]蔡映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4(11):76-79.

[3]曹莉.关于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辩证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4):24-33.

[4]闫亚林.另一种大学竞争力———中国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两次评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0):57-62.

[5]张翼星.试论当今大学的通识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7.

[6]贾永堂.我国大学通识教育难以深化的根本因素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5.2.

[7]石仿,裴旭,万洪英.创造力战略下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和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8]黄坤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7.

[9]苗文利.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二十年的发展现状及理性省察[J].大学教育科学,2007.4.

[10]张慧洁,孙中涛.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

基金项目:华东师范大学大夏基金项目(2012DX-066)。

二、登楼望远,尽赋深情

虽然雄壮之楼与婉约小楼在具体的象征意义方面有所差异,但它们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却惊人的一致。这一点我们从辛弃疾的《丑奴儿》可见一斑:“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少年情怀总带几分唯美与浪漫,为表示自己不幼稚、不浅薄,对于人生有阅历、有体验,因而刻意地学习古人登高怀远,并且选择“层楼”这一意象营造伤感的气氛,从而酝酿为文作赋的深沉愁绪,并以此作为年轻生命的点缀。可见,“楼”与“愁”在诗人眼中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可以说诗人们总是将“楼”与“愁”捆绑起来,使人产生望楼而生愁、登楼亦生愁的共同的文化心理。

(一)以雄壮之楼写失意豪情

在《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中,辛弃疾悲愤地吟唱:“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面对着落日,这位江南的游子,一个人独立楼头,听着南飞鸿雁来来往往的声音,看着腰间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的栏杆,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写出了词人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词人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词人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词人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跃然显现在读者面前。这时词人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做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另一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于66岁任镇江知府,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的一首感怀词。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辛弃疾在京口期间,肯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之时,心中必定是几多感慨,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面对千古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全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二)以“小楼”写深情

“楼”中的“小家碧玉”即“小楼”以其典雅的身姿、婉约的风格成为诗人们抒写情愁的宠儿。徐复观说:“一切伟大艺术家所追求的,正是可以把自己安放进去的世界。”“小楼”之为物,可算一方小小的世界,文人的情思怀感足以在其中驰骋飞扬。然文人们一旦进入这一方天地,则所被激发的情感多是愁思。“一登楼,就发愁”、“一遇楼,便有忧”成了一种固定的抒情模式。这种愁情,可以是闺怨相思,也可以是故国之思、羁旅怀乡等。

1.闺怨相思之楼

历代男子游学、游宦、游脚甚为风行,给室中女子留下了难以平填的感情空白。南朝民歌早有“望郎上青楼”的诗句,写来明白剔透,无所藻饰。对于女性来说,小楼不仅是她们全部的生命空间,更是她们通向外面的唯一桥梁。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经过了青枫浦的游子,此时正是愁思郁结,思念拉扯着他的情思,随着月光飞向远方的“明月楼”。而远方“明月楼”上的思妇,此时也正迎着秋风,独倚栏杆,望月怀人。登楼望月可使他遥寄相思。在这里,明月加上小楼,营造出清冷而沉郁的诗境,让人感受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又如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一剪梅》中所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抒发了远离思恋之情。“云中谁寄锦书来”写别后思恋,“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则构成了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明月自满,人却没有团圆,大雁空回,锦书未有。“月满西楼”既是实景的写照,更创设了一种孤独忧伤的凄美意境,读来不禁令人万分感慨。女词人通过自己生活和情感的经历,从女性的角度,用细腻的、柔婉的笔触抒写离人去后闺中生活的郁闷压抑、无聊寂寞,具有独特的韵味。

2.忆故国之楼

由“小楼”而思故国,常见的就是在改朝换代之后,诗人登上高楼,凭栏而望,触景而生怀念故国之情。南唐后主李煜在其创作生涯亦是其生命的最后期间,用血与泪凝结为一首首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怀念故国的词作。李煜在其绝命词《虞美人》中抒发了这种浓郁的愁苦:“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清陈廷焯《云韶集》有评:“一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宋太祖开宝八年金陵城陷,李煜肉袒出降,被封为“违命侯”。从此幽囚于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之中,过着朝夕以泪洗面的凄凉生活。词中抒写亡国的哀痛,今昔身世的悲恨,凝聚成一个无法化解的“愁”字,词人以痛不欲生的呼号起笔,渴望天地毁灭,残生结束。“小楼”句承上句,“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已一年,时光消逝,引起无限感慨。从词中,我们分明看到这样一番景象:夜阑人静,幽囚之人,独上小楼,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小楼既是他现实世界中幽囚之所,又是他亡国之君心中的情感樊笼。

又如《浪淘沙》中写道:“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是一首亡国之君绝望的哀歌。上片写词人被春夜雨声从梦中惊醒的凄苦感觉,下片写最怕凭栏远望的悲恨心情。如今无限江山已属他人,故国难归,旧欢难寻,作为失去自由的囚徒,只能在梦中找回一点慰藉。为什么“独自莫凭栏”呢?因为一旦凭栏向南眺望,便见到南唐的广阔江山。虽然能望见,但是身为臣虏,无论如何也回不到故国去了。独自凭栏,再添一份孤独感。以往是一国之君,万民之主,而现在伶仃一人,生活没有安全感。于是词人深叹“别时容易见时难”。江山依旧,物是人非,如果登楼凭栏而望,就只会更怀念故国,更怀念旧友。家国的沦丧,个人的失意,隐痛颇深,然而又表现得如此婉转曲折,使人不禁黯然神伤。

3.羁旅怀乡之楼

王粲的《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消忧。”是文学史上最早将登楼与怀乡结合起来表达的作品。“独上小楼”以遣羁旅怀乡之愁,亦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小楼承载着游子们深深的怀乡之情。高中阶段所学的诗词中单纯地写登楼以遣羁旅怀乡之情的未见于课本,但正如我们在前文所提到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那个经过青枫浦的游子所向往的“明月楼”寄寓了他对家乡的无限怀念。再如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所写:“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诗人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羁旅怀乡的词人将“小楼”作为与家乡近距离接触、与佳人近距离交流的平台,他们的情感甚至是灵魂由于登高望远,而出离于身体追随家乡而去。

篇4:龟兔赛登楼

可兔子呢,灰溜溜地回到了森林,备受嘲笑和冷落。它决心改掉骄傲轻敌的毛病,为自己挽回面子。经过一年的长跑锻炼,它觉得自己的体能大大增强,于是满怀信心地出发了。

兔子住进了一家旅店。它往沙发上一靠,看起了电视,可当它把所有的频道都看了一遍,差点儿气得七窍生烟,恨不得立马就找乌龟比赛。原来,现在所有电视台的节目都是乌龟主持,就连耐克球鞋的广告都是乌龟拍的。

兔子立刻叫了计程车来到演播大楼,找到了乌龟的工作室。只见西装革履的乌龟正在悠闲地喝着茶。兔子一见到乌龟就破口大骂:“你这只缩头乌龟,上次我见你那么可怜才让你赢的,可你却这么得意忘形,到处招摇,害得所有动物都在嘲笑我,你……你……”兔子越说越气,一双红眼睛更是红得吓人。

乌龟慢条斯理地说:“兔哥,别急,那你说今天我们比什么好呢?”“比赛登楼,看谁先到达400层楼顶,谁就赢。”兔子迫不及待地说。它早想好了,比赛登楼看你乌龟怎么爬!“赛登楼就赛登楼吧!”乌龟若无其事地说。兔子又补充说:“比赛规则是这样的:第一不许找别人帮忙,嗯……第二就是……算了,就这一条吧!”

双方准备就绪,裁判员小狗吹了一声哨,兔子就一马当先,三步并两步地往上跑。它没忘记上次的教训,一个劲地往上跑,一刻也不敢停。……397层、398层、399层,啊!胜利就在眼前了!兔子抬起灌了铅似的双腿,迈上了最后一级台阶,终于到达了终点。这时它再也忍不住了,一下子瘫坐在地上。

“哎哟,谁坐在我身上呀!”不知从哪传来一个沉闷的声音。兔子吓了一跳,站起身向四周看了一下,什么也没有,谁在说话啊?这时,它看到刚才坐的那块石头晃了一下。啊!是乌龟,兔子再一次吓傻了。兔子结巴地说:“你,是怎么……怎么上……上来的?”

“我是搭电梯上来的。”乌龟伸伸懒腰说,“唉,我都等你老半天啦。”

兔子愣了半天说:“你犯规了!”乌龟反驳道:“可你在规则中并没说不可以搭电梯呀!”

兔子听了,哑口无言,不过这回它可是心服口服了。从此它回到森林里,过起了隐居生活。

篇5:杜甫《登楼》赏析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晚年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死于舟中。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注释:

(1)客心:客居者之心。

(2)锦江:岷江的支流,流经成都。

(3)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

(4)北极:北极星,比喻朝廷中枢。

终不改:终究不能改,终于没有改。

(5)西山寇盗:吐蕃。

(6)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曹魏灭蜀 ,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

还祠庙:意思是,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有祠庙。

(7)聊为:不甘心这样做而姑且这样做。

梁甫吟:情调哀伤的曲子。《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翻译:

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

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

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

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

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

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

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

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

简析:

这首诗是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诗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个年头。上一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十月便发生了吐蕃攻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逃陕州的事;不久郭子仪收复京师。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继而再攻陷剑南、西山诸州。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多难”也以吐蕃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寄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融山川古迹、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都从空间着眼,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上,起着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楼”写近景,而“锦江”、“玉垒”、“后主祠”却是远景。“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种兼顾时间和空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的立体感,开阔了诗的豁达雄浑的境界。诗的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历来为诗家所推崇。沈德潜以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鉴赏:

这首诗是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这首七律,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在语言上,特别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锤炼。历代诗家对于此诗评价极高。清人浦起龙评论说:“声宏势阔,自然杰作。”(《读杜心解》卷四)沈德潜更为推崇说:“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卷十三)一千多年来人们一直比较李杜的优劣,有一种说法是七古(包括歌行)、平手,五古、老杜略胜,七绝、李白胜,五绝、李白大胜。五律、杜略胜,七律、杜大胜。至于五七言排律,一千多年,似只有老杜一个人的还拿得出手。而中唐后,律诗成为主流,尤其是七律地位似乎最高,而作为律中圣手的老杜自然地位也高。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在语言上,特别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锤炼。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发读者作联翩无穷的想象。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是“终久”;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昏君的极大轻蔑。只有末句,炼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

尤其值得读者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样就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单就空间而论,无论西北的锦江、玉垒,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庙,都是远处的景物;开端的“花近高楼”却近在咫尺之间。远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而无豁落空洞的遗憾。

历代诗家对于此诗评价极高。清人浦起龙评论说:“声宏势阔,自然杰作。”(《读杜心解》卷四)沈德潜更为推崇说:“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卷十三)

评析:

【鹤注】当是广德二年春初归成都之作。吐蕃去冬陷京师,郭子仪复京师乘兴反正,故曰“朝廷终下改”,王洙谓崔旰起兵西山者非。王粲有《登楼赋》。

花近高楼伤客心①,万方多难此登临②。锦江春色来天地③,玉垒浮云变古今④。北极朝廷终不改⑤,西山寇盗莫相侵⑥。可怜后主还祠庙⑦,日暮聊为《梁父吟》⑧。

(上四登楼所见之景,赋而兴也。下四登楼所感之怀,赋而比也。以天地春来,起朝廷不改,以古今云变,起寇盗相侵,所谓兴也。时郭子仪初复京师,而吐蕃又新陷三州,故有北极西山句,所谓赋也。代宗任用程元振、鱼朝恩,犹后主之信黄皓,故借祠托讽,所谓比也。《梁父吟》,思得诸葛以济世耳。伤心之故,由于多难。而多难之事,于后半发明之。其辞微婉而其意深切矣。)

①古诗:“西北有高楼。”陆机诗:“春芳伤客心。”②《书》:“嗟尔万方有众。”《诗》:“王事多难。”刘孝绰诗:“况在登临地。”③锦江,别见。梁简文帝诗:“春色映空来。”④《杜臆》:玉垒山在灌县西,唐贞观间设关于其下,乃叶蕃往来之冲。卢思道《蜀国弦》:云浮玉垒夕,日映锦城朝。《楚辞》:“怜浮云之相样。”左恩诗:“荒涂横古今。⑤《尔雅》:”北极谓之北辰。“【远注】终不改,所谓庙貌依然、钟簴无恙也。⑥【顾注】广德元年十月,吐蕃陷京师,立广武郡王承宏为帝。郭子仪收京,乘兴反正。是年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维、保三州,高适不能救。西山近于维州。⑦吴曾《漫录》:蜀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挟即武侯祠,东挟即后主祠。蒋堂帅蜀,以禅不能保有土字,始去之。所谓”后主还祠庙“者,书所见以志慨也。⑧朱瀚曰:《蜀志》: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本传不载吟词,乐府所载,言二桃杀三士,其义殊鄙,何取而好吟之。且躬耕南阳而其辞则云”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于事不合。又云力排南山、文绝地纪,语气浮诞,岂武侯所屑道。尝考乐府解,曾子耕太山之下,天雨雪,旬日不得归思其父母而作《梁父歌》,本《琴操》也。武侯早孤力耕,为《梁甫吟》,意实本此。又陆机、沈约皆有作。一则云丰水零露,一则云秋色寒光,叹时暮而失志,正与雨雪思归有合,益征三士之说为不经矣。今按:旧注以《梁父吟》为欲去朝中谗佞,黄生谓即指登楼所咏之作,此另一说也。王嗣奭曰,首聊写登临所见,意极愤懑而词犹未露,此诗家急来缓受之法。锦江玉垒二句,俯视弘阔,气笼宇宙,人竞赏之,而佳不在是,止作过脉语耳。北极朝廷,如锦江春色,万古常新,而西山寇盗,如玉垒浮云,倏起倏灭。结语忽入后主,深思多难之故,无从发泄,而借后主以泄之。又及《梁甫吟》,伤当国无诸葛也,而自伤不用亦在其中。不然。登楼对花,何反作伤心之叹哉。

朱瀚曰:俯视江流,仰观山色,矫首而北,矫首而西,切登楼情事。又矫首以望荒祠,因念及卧龙一段忠勤,有功于后主,伤今无是人,以致三朝鼎沸,寇盗频仍,遂傍撞徙倚,至于日暮,犹为《梁父吟》,而不忍下楼,其自负亦可见矣。

申涵光曰:北极、西山二语,可抵一篇《王命论》。

叶梦得《石林诗话》: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徐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等句之后,常恨无复继者。韩退之笔力最为杰出,然每苦意与语俱尽。《贺裴晋公破蔡州回》诗”将军旧压三司贵,相国新兼五等崇“,非不壮也,然意亦尽于此矣。不若刘禹锡《贺晋公留守东都》云”天子旌旗分一半,八方风雨会中州“,语远而体大也。

名家评价:

浦起龙:”声宏势阔,自然杰作。“

沈德潜:”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朱瀚:”俯视江流,仰观山色,矫首而北,矫首而西,切登楼情事。又矫首以望荒祠,因念及卧龙一段忠勤,有功于后主,伤今无是人,以致三朝鼎沸,寇盗频仍,遂傍撞徙倚,至于日暮,犹为《梁父吟》,而不忍下楼,其自负亦可见矣。“

申涵光:”北极、西山二语,可抵一篇《王命论》。“

叶梦得:”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徐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等句之后,常恨无复继者。韩退之笔力最为杰出,然每苦意与语俱尽。《贺裴晋公破蔡州回》诗‘将军旧压三司贵,相国新兼五等崇’,非不壮也,然意亦尽于此矣。不若刘禹锡《贺晋公留守东都》云‘天子旌旗分一半,八方风雨会中州’,语远而体大也。“

篇6:杜甫《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玉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汝。②北极:即北极星,喻指唐王朝。③西山寇盗:指吐蕃。④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

一、

⑴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5分)

⑵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登楼览景时怎样的心情?(2分)

(4)诗家认为全诗中间两联最令人动情,请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赏析其独到之处。(4分)

(5)本诗作者登楼抒怀,请结合本诗首联具体阐述作者抒怀的内容。(2分)

(6)本诗最后两句所使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并作简要赏析(3分)

(7)这是一首即景抒怀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8)试分析“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一句中“来”和“变”字好在哪里?(3分)

参考答案:

⑴颔联写阔大悠远的自然景象,颈联写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2分)寄寓古今世事沧桑变幻、祈望国运久远的感慨。(3分)

⑵用典(借古讽今)。(1分)①暗讽君王重用奸邪,昏聩误国;(2分)②表达自己空怀济世之心却报国无门的抑郁与自遣之情。(2分)

(3)表达了诗人对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忧愤而又无可奈何的伤感之情。

(4)即景抒怀,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的特色

(5)一是作者客居他乡对自己遭遇的伤感,二是看到国家多灾多难而对国家的忧虑。

(6)所使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用典。本诗最后两句主要使用了后主刘禅和诸葛亮两个典故。使用后主的典故主要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统治者重用宦官而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的担忧。使用诸葛亮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的感伤。

(7)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以及要效仿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和报国无门的伤感。(意对即可)

(8)“来”即“来临”是说锦江的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迎面扑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变”是“变化,”指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表现诗人对民族历史的追怀。(意对即可)

二:

(1)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应是哪几个字?诗中哪一句与之相照应?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

答案:

(1)万方多难。西山寇盗莫相侵。

(2)主要内容: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议论天下形势,讽喻当朝昏君。情怀:抒发了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

(1)历代诗家对此诗评价极高,清代诗人沈德潜说这首诗“气象宏伟,笼盖宇宙,此杜诗最上者” 。请结合颔联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评价的。(5分)

(2)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5分)

参考答案

(1)颔联描述山河壮观的景象,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院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象古今世事的风云变幻。(1分)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想,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2分),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2分)

(2)①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②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③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自身怀才不遇二伤心

;④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伤心 。(答对其中3点可得满分5分)

韵译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

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

从古到今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

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

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

日暮时分我要学孔明聊作梁父吟。

赏析: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上一篇:与众不同的课作文300字下一篇:六年级数学上册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