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五言律诗鉴赏

2024-05-22

杜甫的五言律诗鉴赏(精选8篇)

篇1:杜甫的五言律诗鉴赏

乐极伤头白,更长爱烛红。相逢难衮衮,告别莫匆匆。

但恐天河落,宁辞酒盏空。明朝牵世务,挥泪各西东。

篇2:杜甫的五言律诗鉴赏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

近得归京邑,移官岂至尊。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篇3:杜甫七言律诗的奇特句法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常例近体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而首联尾联则少有对仗。此诗四联八句分别各自对仗。 (此体在老杜诗中绝无仅有) 论者对此诗多有褒扬。胡应麟认为“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 如海底珊瑚, 瘦劲难名, 沉深莫测, 而精光万丈, 力量万钧, 通章章法句法字法, 前无昔人, 后无来学, 微有说者, 是杜诗, 非唐诗耳。” (《诗籔》) 又周梃云:“章法句法, 直是蛇神牛鬼佐其笔战。”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又查慎行云:“对起有飐沓之势, 结句亦对。” (《初白庵诗评》) 又云:“七律八句皆属对, 创自老杜。” (《瀛奎侓髓汇评》) 又沈德潜云:“八句皆对, 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 格奇而变。” (《唐诗别裁) 又施补华云:“通首作对而不嫌其笨者。三、四‘无边落木’二句, 有疏宕之气;五、六‘万里悲秋’二句, 有顿挫之神耳。又首句妙在押韵, 押韵则声长, 不押韵则局板。” (《岘佣说诗》) 律诗例以偶句押韵, 此诗首句押韵亦奇。

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 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 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 强移栖息一枝安。

一般七言律诗为上四下三句法, 而老杜律诗中却有上五下二句法。颔联“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可读为“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细检索, 论者对此有不同读法。1.通常的上四下三句法, 如浦起龙云:“‘独宿’二字, 一诗之眼。‘悲自语’、‘好谁看’, 正即景而伤‘独宿’之况也。” (《读杜心解》) 如方回云:“此严武幕府秋夜值宿时也。三、四与‘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同一声调, 诗之样式极矣。” (《瀛奎律髓》) 如王嗣奭云:“余初笺将三、四联‘悲’、‘好’联上为句法之奇, 今细思之, 终不成语。盖‘悲’、‘好’当作活字看。” (《杜臆》) 2.作为上五下二的变体读法, 如施补华云:“‘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悲’字、‘好’字, 作一顿挫, 实七律奇调, 今人读烂不觉耳。” (《岘佣说诗》) 按:王嗣奭初亦将“悲”字、“好”字连上, 即上五下二的变体读法, 后来觉得“终不成语”, “盖‘悲’、‘好’当作活字看”, 又回到上四下三的读法。又《秋兴》 (第八首)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以平常句法读, 难以理解。若按“错综句法”, 读成“鹦鹉啄余香稻粒, 凤凰栖老碧梧枝”, 则语意便豁然明白。 (详下节) 受此启发, 还可将“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理解为“自语永夜角声悲, 谁看中天月色好?”。

秋兴 (第八首)

昆吾御宿自逶迤, 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 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 白头吟望苦低垂。

尝读此诗, 读至颔联, 百读而不得其解。后来读《诗学禁脔》, 读到范梈的这段话, 便恍然大悟。范梈云:“错综句法, 不错综则不成文章, 平直叙之, 则曰‘鹦鹉啄余香稻粒, 凤凰栖老碧梧枝’而用‘红稻’、‘碧梧’于上者, 错综之也。”

摘要:杜甫七言律诗章法句法奇特无比, 本文以几首诗为例, 来大致概括杜甫七言律诗的句法特点。

篇4:五言律诗的格律与作法

陈文杰,字逸卿,以字行。女,辽宁黑山人,锦州师专中文系副教授。从教三十馀年,有诗词、古文、辞赋千首。著名辞赋家、诗人,中国辞赋家协会副主席。

经过一段时日的对对子的训练,就可以开始尝试写五律了。五律号称“四十贤人”,一个字都放松不得,非常考验诗人琢句炼字的工夫,就譬如书法中的正楷,最重规矩,初学者如能就此深造,以后再写各种诗体,都能胜任自如。

五律的格律

五律的格律是从五绝扩展而来。其基本句式与五绝一样,都是a句式:平平平仄仄,b句式:仄仄仄平平,c句式:仄仄平平仄,d句式:平平仄仄平。句中可平可仄的地方,也和五绝一样,讲究“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孤平莫犯,尾避三平”。

其组合规律,第一种是abcdabcd式,即传统所谓的平起不入韵式。如:

《望秦川》

李颀

a秦川朝望迥,

b日出正东峰。

c远近山河净,

d逶迤城阙重。

a秋声万户竹,

b寒色五陵松。

c客有归欤叹,

d凄其霜露浓。

第二种则是dbcdabcd式,即传统所谓的平起入韵式。如

《秋夜泛舟》

刘方平

d林塘夜发舟,

b虫响荻飕飕。

c万影皆因月,

d千声各为秋。

a岁华空复晚,

b乡思不堪愁。

c西北浮云外,

d伊川何处流。

第三种仄起不入韵式,即cdabcdab的组合,如:

《新年》

苏轼

c晓雨暗人日,

d春愁连上元。

a水生挑菜渚,

b烟湿落梅村。

c小市人归尽,

d孤舟鹤踏翻。

a犹堪慰寂寞,

b渔火乱黄昏。

第四种仄起入韵式,即bdabcdab组合:

《终南山》

王维

b太乙近天都。

d连山到海隅。

a白云回望合,

b青霭入看无。

c分野中峰变,

d阴晴众壑殊。

a欲投人处宿,

b隔水问樵夫。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第二种组合与第一种组合,第四种组合与第三种组合,只有第一句不同,其他七句都是一样的。第二种、第四种组合开头、结尾都用了同样的句式,这就是首句入韵的律诗、绝句共同的特点。

从基本句式及排列组合的规律来说,五律相当于两首五绝的相加,但事实上律诗中间两联一般都要求对仗,相比之下,绝句中就没有对仗的硬性要求。律诗中的对仗,可以让诗的气息自然流转,也是律诗的魅力所在。

五律的章法

律诗共八句四联,第一联叫作首联,第二联叫作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这样称呼律诗的各联,是因为古人把一首律诗比作一条骊龙,第一联就仿佛龙的脑袋,头角峥嵘;第二联就似骊龙的颔下,有吸取天地精华而成的骊珠;第三联则像龙的颈项,转动如意;第四联犹如龙的尾巴,掉摆之间,力道千钧。比如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五律表达了诗人为国从戎的心愿。首联借时事落笔,写出热血男儿,心忧国是的情感,称得上是头角峥嵘,引人瞩目;颔联承首联写朝廷准备调兵迎战,却以牙璋辞凤阙的优美意象与铁骑绕龙城的刚健意象对仗,生成审美的张力,就像骊珠一样晶莹夺目;颈联写战斗的场景,刻画精深,令人感发无穷,内在的情感,也由高蹈激越,转为沉郁苍凉;尾联是诗人的感叹,愿驰骋沙场为国立功,而不愿做一个在象牙塔里过生活的一介书生,好似神龙摆尾,力碎千石。

又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此诗是诗人客居秦州时所作。当时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赋诗怀念他。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悲愁的氛围。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远天,怀想故人。人海沧茫,世路凶险,一种悲凉,凭空而起。“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语,却表现出关切的心情。言浅情深,意象悠远。杜甫当时也同样处于困境,而自身的沦落,本不足虑。而李白正罹此凶险,前途未卜,因此对友人的担忧远过于自己。紧承首联,以“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展开联想。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魑魅喜人过”,指李白流放夜郎,是遭人诬陷的。自古以来怀才不遇是士大夫的共同感受,这也是杜甫与李白情感的基础。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相同之处,因此遥想李白一定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欲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这一联虽为想象,却合乎情感和理性。李白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在追慕前贤中生发出来。全诗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在章法上也一笔不乱,严格依照首颔颈尾四联的体性经营。

复如李商隐《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後,归飞体更轻。

此诗首联写自己居住的幽僻环境和初夏凭高远眺的情景。俯临夹城,正值清和气爽的初夏。从诗的题目“晚晴”可知傍晚才云散雨霁,人的精神也随之清爽。颔联诗人匠心别运,没有直接写自家的感受,而是写生长在幽僻之处的小草。幽僻处的草最怕阴雨浸淹,幸得天意垂怜,诗人以小草的喜悦来映衬自己的喜悦和舒爽。而美丽的景致总是短暂的,诗人有着对时光匆匆消逝的惋惜和怅惘之情。但又不仅于此,诗人在此告诉世人一个真理:生命是短暂的,有意义的生命不仅仅是青春年华,人生的黄昏老境更是成熟优美的,因为它更接近于自然和天理。此联深情中更饶哲理,无愧骊珠之喻,故成千古名句。颈联写由于傍晚放晴,站在高阁上眺望,能够看得很远,夕阳的余晖流注在小窗上,带来了一线光明。最后两句写越鸟的感觉:晒干了巢后,越鸟飞回来的时候体态会更加轻盈。宿鸟归飞,通常最容易触动羁旅之人的乡愁,而这里却没有悲愁,只有难得的欢愉与轻松。这首诗的章法十分独特,称得上是句句相衔、语语相扣。首联的春去夏犹清,已隐含天时,故颔联承接以“天意怜幽草”;颔联的“晚晴”又引出颈联的“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因夕阳光照晒干鸟巢,始有尾联的“归飞体更轻”。这种章法是非常特殊也非常有技巧的。

五律的炼词与炼句

五律既号“四十贤人”,故特重精警凝练,无一字是松懈的,含混不清的。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都应掷地有声,不可轻易被更换。例如杜甫的《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人表现的是旅夜孤舟的寂寞情怀,他一生多漂泊在外,面对苍苍莽莽的大江,那种孤独惆怅是可以想见的。因此诗人即景抒怀,就显得十分自然。“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诗人写月夜大江之景,主要锤炼“垂”和“涌”字。“垂”字表现的是星空辽远,清晰如在目前,似乎推远了平旷的林野;“涌”字表现的是大江浩瀚,波浪湍急,衬托诗人寂寞的心情,并让人感到,无论是谁,在茫茫宇宙中,是那样的渺小和孤独。

又如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重在锤炼“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的“平”字和“正”字,“阔”字和“悬”字。着一平字,写出了江面潮涨与两岸连成一体的景象,这才有了“阔”的视觉感受;而“正”字,写出了风力的集中走向,正是由于风正,帆篷才能够有力地鼓动张扬起来,因而接一“悬”字,就形象逼真了。诗中的每一个字或词都应该反复斟酌,找出与意境最为和谐统一的那个词来。古人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慨叹,就是形容炼字炼意的艰辛。

复如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人写登岳阳楼时所见所感,全诗苍莽雄浑的意境是由眼前的景物呈现的。其中诗人天才地用了“坼”字和“浮”字,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渺和深远。坼本是裂开的意思,洞庭湖浩大的水势似乎使吴楚大地截然分划。而白天的太阳和夜晚的月亮,也似乎被洞庭湖承载着,浮字表现了一种汪洋恣肆的气势,是动态的、包容的。正因为此两句极写洞庭湖的浩渺苍茫,才有力衬托出诗人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孤寂和寥落。

其他炼字的显例则如: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皆炼第二字。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炼第三字。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

炼第五字。

还有第二第五字同炼的,如: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五律写作,用字一毫不可苟且。倘一字不雅,则一句不工,一句不工,则全诗皆废。作诗最重句法,一句不妥则全诗皆弱,一句不炼则全诗皆涣。而除了炼字炼意外,五律要格高句雅。不能有俗字俗意俗词出现。一般说,诗的品格应具备如下几个方面,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学诗的第一要义就是诗格需求高尚,要以汉,魏,晋,盛唐为师。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

古人有一种叫诗条的游戏,有助于我们体味、涵泳古人的炼字,提升自己锤炼的能力。诗条,亦称诗谜,是从古人诗中空出一字,用〇替代,把空出的字和其他四个意思相近的字书写在一起,让人选择的游戏。(下面括号中是正确答案。)如:

水烟〇作雨

错疑将频寒(五)

〇有好文章

吾君可为真(四)

山〇树欲迷

浓深高多重(一)

问君〇如何

意合欲事乐(二)

英雄血〇枯

已未泪汗早(三)

夜读一灯〇

知亲寒明分(五)

这一游戏还可以是七言的,如:

〇家门外野棠红

伊君旧谁我(三)

一〇秋水镜湖居

湾溪池泓帘(五)

月映〇窗夜色新

纱幽孤寒茜(二)

客里逢〇望月明

君秋交人时(四)

梧影萧疏〇晚晴

弄映趁喜宜(一)

故行莲步倩〇扶

侬谁人君郎(三)

日移花影上窗〇

纱香来帏帘(二)

(据世界书局编《古今诗学大全》625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

独学无友,对做任何学问都不是一件好事。诗可以群,学诗也最好有志同道合的伙伴。诗条游戏,需要至少二人同玩。玩熟了,还可以甲写一句诗,挖去一字,让乙选哪个字最好。也许乙选出的不是甲心目中的答案,却很可能比原答案还要高明呢!

赋比兴在五律中的运用

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本原自《诗经》。赋比兴是诗歌最常用的表现手法,诗的含蓄蕴藉多取自于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说赋就是铺陈,直言其事。比就是比喻,兴是先言他物引起所要吟咏的事物。在诗中善用赋比兴的手法,会增加诗味,不致让人讥为“大白话”、“老干体”。例如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首联以赋开篇,写送别的时令场景。颔联则以孤蓬,浮云,落日比喻惜别之情。

又如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人用白描手法,写山村风光和朋友相聚的欢乐场景。这是一首纯用赋体的诗。

而诗中的比喻又常常和诗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如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全诗用蝉来比喻自己高洁的情操。蝉餐风饮露,独鸣秋风,其正与诗人自己坎坷的境遇相类似。故托物言志,抒发落寞之情。

又如岑参《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

片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诗中以“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比喻出使边塞的凄清惆怅的心情。塞花,边柳都染上了离愁别恨,表达的是诗人自己的情怀。

兴,多用在开篇,也有前后用兴,位置不固定。凡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能够启发人深思和联想都属于兴。例如: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人以海上生明月起兴,引起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同时也为全诗笼罩了空蒙迷离的意境,为下面抒情奠定基础。“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都缘海上生明月引动。

又如孟浩然《早寒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尾联上句是说想要问回家的渡口在哪里呢,下句却转而说日之将夕,海水与远天相平,浩浩漫漫(叠词漫漫读作mánmán),这正是欲说甲事,反说乙事的标准的兴的手法,不过,这不是起兴,而是以兴作结,用辽阔,深远,迷茫的意境,婉曲地表达对家乡的怀念和欲归不得的心情。

篇5:杜甫的五言律诗鉴赏

杜甫 (712--770) 字子美, 河南巩县人。少时漫游山东江浙一带, 35岁到长安, 后任唐肃宗的左拾遗。759年在四川成都修建草堂, 两年半后四川军阀混战, 杜甫流亡一段时间后又辗转回到四川成都, 后任节度参谋, 检校工部员外郎, 768年在湖南湖北一带流浪。770年病死在湘水上, 享年59岁。

杜甫是我国最伟大诗人之一, 被后人以“诗圣”相称。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一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深知百姓生活之苦。因此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记录了唐代社会的变动, 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的诗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方法相结合获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达到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高峰。《春望》一诗写自唐肃宗至德二年 (757年) 三月, 安史之乱, 杜甫被陷长安时。本文取杜甫这一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诗为例简析其英译特点与华兹华斯的《西敏斯特桥上赋》做翻译比较。

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英译文:

Spring View

On war-torn land stream flow and mountains stand;

In towns unquiet grass and weeds run riot.

Grieved over the years, flowers are moved to tears;

Seeing us apart, birds cry with broken heart.

The beacon fire has gone higher and higher,

Words from household are worth their weight in gold.

I cannot bear to scratch my grizzled hair;

It grows too thin to hold a light hair pin.

———许渊冲译

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所处时代及对作品的影响

威廉·华兹华斯, 生于英格兰北部的坎伯兰湖区的科克茅斯。九岁时就读于埃斯特维特河边的一个名叫霍克谢尔德的小村庄, 在那里度过了一段幸福的童年时光。由于生长地景色优美, 他从小就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的热爱与敬畏。这种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身边不断壮大, 在青年期时得到了保持。后在1798年与S·T·柯尔律治共同创作《抒情歌谣集》, 标志着英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开始进入盛开期, 并获得了非常稳固的文学地位。后与柯尔律治、骚塞三人同称为“湖畔三诗人”。华兹华斯对语言要求简捷和纯粹, 反对十八世纪的传统诗歌形式, 对湖泊, 江河, 草地, 森林, 天空, 云彩等的描写都细微传神。文章取其代表作《西敏斯特桥上赋》为例阐述中西互译的特点。

Composed upon Westminster Bridge,

September 3, 1802

Earth has not anything to show more fair:

Dull would he be of soul who could pass by

A sight so touching in its majesty;

This city now doth, like a garment, wear

The beauty of the morning;silent, bare,

Ships, towers, domes, theaters, and temples lie

Open unto the field, and to the sky;

All bright and glittering in the smokeless air.

Never did sun more beautifully steep

In his first splendor, valley, rock or hill;

Ne er saw I never felt, a calm so deep!

The river glideth at his own sweet will:

Dear God!The very houses seem asleep;

And all that mighty heart is lying still!

中译文:

西敏斯特桥上赋

人间没有比这更美好的景象,

它是那样庄严, 又那样辉煌,

谁能经过它身边而无动于衷?

这城市此刻披着美丽的晨光,

像穿着睡衣袒露又安详,

那船舶、楼阁、剧院、教堂,

直伸向田野, 又深入高空;

一切在明朗的空中熠熠闪光。

璀璨的朝阳从未这样美丽地

照耀过大地上的峡谷和山岗;

我从未感到这般沉静!

河水正在欢快地自由流淌。

亲爱的主啊!

万物似在安睡;

那伟大的心灵也停止了跳荡!

三.两首诗歌在文法、句法、行文上的翻译特点比较

1.中国的文字弹性极大, 文法变迁极小, 一千年前甚或两千年前的一首诗, 往往能以原文诉诸今日的读者。这首《春望》在二十一世纪诵之, 词句仍然是句句新鲜。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字障”远不如西方文学的文字那样严重, 和英国文学相比之下, 中国古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中国文字往往可以一字数用, 或加上名词不标单复数, 例如《春望》中的“城春草木深”一句和“家书抵万金”一句。动词不标今昔, 如“国破山河在”一句, 几乎一切动词皆是眼前事, 但释为追忆往事亦无不可。中国文法的弹性和韧性是独特的。例如这首诗的第二句“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中的主词可以省略, 在西方诗歌却是无法省略的, 如华兹华斯的《西敏斯特桥上赋》上的第四句“this city now doth, like a garment, wear”和第十一句“Ne er saw I, never felt, a calm so deep”

2.中国古诗词在隐含的人称不同就决定了读者与一首诗之间的距离, 和他对那首诗的态度, 动词的时态也影响到这种距离, 比如在《春望》一诗里就可以整理出四种距离来。

甲:第三人称, 过去式+现在式

乙:第一人称, 现在式

丙:第三人称, 现在完成式

丁:第一人称, 现在式

从分析当中不难看出第二句和第四句所说的距离较近。而英文诗华兹华斯的《西斯敏斯特桥上赋》却是人称分明, 时态判然, 例如, Dear God!The very houses seem asleep;And all that mighty heart is lying still!

3.在句法上, 英国十四行诗也极富张力, 而且句法甚为考究。例如华兹华斯的《西斯敏斯特桥上赋》的第十二行:the river glideth at his own sweet will.我们可以将这一句子排列成若干组合:

The river at his own sweet will glideth

Glideth river at his own sweet will edht

Glideth at his own sweet will the river

At his own sweet will glideth the river

At his own sweet will the river glideth

这句译文中译为“河水正在欢快地自由流淌”是未尝不可的, 也没有影响全诗的风格和结构, 但因为需要和中古诗做对比我们不妨可以改为唐诗中对等的成分, 因此我们在翻译此句的时候可以变相的译为“水流自欣欣” (余光中) 这种古诗的形式, 由这句可出七中排列组合的形式, 如:

水自欣欣流

水流自欣欣

流水自欣欣

欣欣自流水

欣欣水自流

自流欣欣水

自流水欣欣

由此可见, 中国古典诗同样也神奇地富有弹性与张力, 使律诗不仅讲究声调和对仗, 句法比较严谨, 往往不免交错或倒装, 而且也会把词的次序安置到最大限度。

4.两首诗在英汉、汉英互译的时候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做了综合处理, 即把原文中表示不同意义而又连接在一起的几个字词归纳成一个总体的意思, 在英文中尽量用一两个词来来表达, 比如“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在本句的翻译中, 许渊冲先生并没有采用一一对应的形式, 而是把他们糅合在一起从意义的角度进行重新的组合。他用“thin”来表示“短”字, 从而表示了“愁白了头发, 越愁越去抓挠, 越抓挠越稀少, 简直都插不住发簪了”的含义。

四.结束语

篇6:行书五言律诗

文徵明(一四七〇——一五五九),初名壁(亦作璧),字徵明,后更字徵仲,号停云,因祖籍衡山,乃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五十四岁时以贡生诣吏部试,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职位,故又称文待诏。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者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嫉妒和排挤,文心中悒悒不乐,自到京第二年就上书请求辞职回家,三年中三次递交辞呈,五十七岁时获准辞归故里,自此致力于诗文书画,终身以戏墨弄翰自遣。文徵明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及父亲都是文学家,但文徵明幼时并不甚聪慧。稍长,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终成大器。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海宇钦慕,缣素山积”。文徵明享年九十,是“明四家”中最长寿的一位。九十岁时,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他的墓在吴县陆墓文陵村,现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正德四年(一五〇九),文四十岁时,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请文徵明为其设计蓝图,建成了以山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中国园林之祖——苏州拙政园。

回到他这件自作五言律诗的行书书法作品上来。以笔者之见,此作以得永禅师及鲁直风神为主,而兼备各家。文徵明此作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着收束。但在字的架构和气格上总带有从沈周那里传来的《松风阁诗帖》中的影子,神态开张洒荡,如此书右边第一行第二个“春”字,撇与捺开张的样子,一派鲁直遗风。而第三行的“衣”和“依”两字末笔一捺又是章草写法,其势外放而不同于其它各字那样“沉着收束”,更显伸展延长的意味。

确切地说文徵明的字如智永,如东坡,如山谷,如钟、王都不错,但又都不尽然。文之书有其鲜明的独有面貌。他浸润各体,能入能出,自成其家数。何良俊(元朗)《四友篇丛说》评云:“……国中尽有善书者,但非法家书耳……自衡山出,其隶书专宗梁鹄,小楷则师《黄庭经》,为余书《语林序》,全学《圣教序》,有见其《兰亭图》上写《兰亭序》,则咄咄逼右军,乃知自赵集贤而后,集书家之大成者,衡山也。”在这件文徵明自作五言律诗的行书作品上,我们惊喜地看到几乎集中了二十世纪末我国所有古字画鉴定方面一流的大家,他们异口同声地给予了这件文氏杰作以极高的评价。

潘伯鹰认为文书之华彩风雅是因其人品高格所至,而谢稚柳亦抱同感。杨仁恺先生说文氏行草光彩照人,盛名千古。启先生更不愧为文苑名宿,短短六十六字说出了极其丰富的书评、诗评内容,启迪了后来者赏习这篇杰作的心智。老先生精辟恳切的话语表达了他对这件至真至美的传世艺术精品崇敬、激赏的态度,他认为文氏的这件行书作品可以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媲美,并具有同样的艺术价值。老先生还温和、谦恭地指出文氏诗中首句与末句同用一“微”字“盖笔误耳”,“其末字当是希”。

启先生的“次停云元韵”诗是对文氏书作的最好赏析,也是对文氏的书艺成就的最高评价。在启先生的“赏析”面前,一切就此作的评述都显多余。而面对文徵明的这件行书作品余愿效法启功先生之所为注——近赏——步幅小小地后退三步——而后面对大作行躬身大礼。真圣贤为也。

篇7:行书五言律诗

王鏊,生于明景泰元年(一四五〇),另有一说,生于明正统十四年(己巳,一四四九),卒于明嘉靖三年(一五二四)腊月(实为一五二五年年头),苏州吴县人。字济之,号守溪、拙叟、林屋主人、洞庭主人,晚号震泽先生。查《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一书王鏊条,见其一生书作用印署款情况,除以上提及的字、号外,用印还有:《三槐之裔》王鏊行书诗卷,正德庚辰(一五二〇);《青山湖上人家》李东阳王鏊行书合卷;《颜乐斋》王鏊行书诗卷,正德庚辰(一五二〇);《共月庵》李东阳王鏊行书合卷;《鏊》王鏊行书诗卷,庚午(一五一〇)。王鏊与李东阳同朝为官,政见相通,意气相投,交谊甚深。大学士李东阳为明代大书家,记得早年曾经读过一副古联:“宝墨旧亭藏北海,诗碑新轴访西涯。”此中访的“西涯”正乃李东阳是也,此联将李东阳与唐代大书家李邕并论,可见其书名之盛。王鏊,明成化十一年(一四七五)乡试中解元,翌年,会试又取会员,殿试得一甲第三名,授编修,弘治初迁侍讲学士。正德元年(一五〇六)入阁,官至户部尚书,擢吏部右侍郎、文渊阁大学士,加少傅兼太子太傅。王鏊为人耿介正直,不畏权势。与宦官刘瑾势力斗争,与大学士李东阳力救被刘瑾加害几死的崔璿、姚祥、张玮、韩文、刘健、谢迁、杨一清、刘大夏等一批官员,得以免死。但终因刘瑾专横,祸流缙绅,自己力薄不能救,遂力求告归。辞官返里后,蛰居太湖东山十四年。其间廷臣交相荐举,终不再出。他居官清廉,全无积蓄,被人称为“天下穷阁老”。卒后被追封为太傅,谥“文恪”蛰居故里期间,他潜心学问,著述甚丰。早年他精于八股,弘治、正德年间文体为之一变,文章而雅、议论精辟,著有《震泽集》、《震泽编》、《震泽长语·纪闻》、《震泽先生别集》、《姑苏志》、《守溪文集》等。文涉书画艺术评论,包括对昆曲的研究、苏州的地方经济及部分游记,游记中尤以描绘太湖周边风光景色为甚。余偶有拜读,但所知仍是只言片语,一鳞半爪,皮毛而已。

若干年前,向韩天衡师请益时见说:“鏊为今人王己千之先祖,有画像传世,己千貌极似。”王己千先生为近世中国古书画收藏六大家之一,也是六大家中最后一人,于二〇〇二年仙逝。现藏美国大都会美术馆中不少中国古代珍品为己千先生旧藏,五代董源(北苑)《溪岸草堂图》可执该馆藏品中之牛耳,亦为先生所捐。

我爱太湖,尤爱春、秋之太湖。每次来游必不忘去东山陆巷惠和堂走走。王氏故里今年被里人用作旅游开发,村口修了若大的停车场,建起了售票处,如今进村要买门票。很多游人路过时稍稍看上两眼便车也不停地走了。就像我这样的人,现在路过时也不再是每来必进的,但走过时心中总有些不快,乡里人只知用王鏊之名做经济文章,若想向他们请教些有关王鏊的事情,却知之甚少,如此的“经济文章”做得似浅薄了些。东山有个席家花园,又名启园,园子很美,内有一井,井边见王鏊于明正德九年(一五一四)手书“柳毅井”三字石碑,至今尚完好。在陆巷,明代的老宅早已破旧不堪,还能见到上书“会元”的两柱牌坊。王鏊的墓也在附近,莫厘峰西坡,面对太湖,与西山缥缈峰隔湖相望,景色极为优美。据说原神道上有牌坊,坊柱上有“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的对联,署款“门人唐寅拜撰”,被毁于“文革”。令我稍有不解:唐寅何以“门人”自称?若为“门生”也罢,震泽先生毕竟大他二十岁。我也确曾见过现藏故宫博物院唐寅作于正德丙寅(一五〇六,唐寅时年三十七岁)的《王鏊出山图》,图中落款:门生唐寅拜写。还有一惑:六如居士先于震泽先生一年离世,墓道牌坊对联是何时写的呢?想必是居士写联在先,而先生墓道用联在后,似无不可。

站在墓前,怅望湖上,红日西沉,水天茫茫,四野静寂,心迹空蒙,油然发思古之幽情。

附录:

徐邦达先生著《古书画过眼要录》,录王鏊书作六件:

一、祭族叔祖陆翁文并诗,行书,故宫博物院藏(公元一四九二年作,四十三岁)。

二、处士陆翁墓志铭,行楷书,故宫博物院藏。

三、瓜泾饯别联句,行草书,故宫博物院藏(公元一五一二年作,六十三岁)。

四、洞庭两山赋(周天球补完),行书,故宫博物院藏。

五、还苏帖,行书,故宫博物院藏。

六、新制帖,行书,故宫博物院藏。

补录王鏊署款用印:

《碧山学士》祭族叔祖陆翁文并诗,行书卷;

篇8:王向峰五言律诗选

留醉梨花影,匆匆了却春。

芳魂飘玉宇,蝶梦远埃尘。

但愿殷勤雨,常施绿树阴。

留缘西阁地,待赏素华新。

1962年5月4日

晚登北龙山

势扼辽西路,攀临感近天。

夕阳催倦鸟,暮霭漫河川。

风卷流年梦,云堆远树烟。

春光先我去,何日得归还?

1970年5月

题辽阳观音寺

大觉慈航渡,三年复问津。

因缘般若果,性相菩提身。

云卧高天境,心存物外真。

俗烦何处远,唯此隔嚣尘。

1997年3月

大超十五岁生日有寄

大超晋十五,少小俊英年。

素质称优秀,学科优绩全。

亲人多赞美,师友喜非凡。

总统召金奖,出群志在先。

2003年7月17日

题萨仁图娅《丽句为邻》

孤竹有图娅,容名展月华。

文坛多面手,女界逸群葩。

参政传民意,为诗博众夸。

明朝期望处,笔焕满天霞。

2003年7月1日

读晚唐史有感

宦官管皇帝,藩镇制朝廷。

奸佞塞通道,儒生草芥轻。

黎民无限苦,赋税却横征。

日薄西山下,不摧亦自崩。

中国历史上的各个王朝开国时都有乾乾气势,但是到后来俱是日薄西山,无法维持。晚唐社会尤显突出。近日写晚唐诗人杜牧、罗隐的文章,读了一些史料,更有深感。以官吏的俸禄来说,当时县级的官吏薪俸竟由自筹,这就使老百姓成为合法搜刮的对象,晚唐很多诗人,地位虽不高,但很对得起老百姓,他们用诗记录了人民生活。

2004年2月20日

学友约聚千山

学友重逢日,时维戊子秋。

千山枫醉舞,万壑水欢流。

似问身家泰,如祈愿想由。

明年期有会,再叙话从头。

2005年10月

边城留忆

难忘边城路,暌违又几春。

江流虽逝邈,鹃影屡萦心。

绿水牵思远,年华系慨深。

故人重会日,把酒醉三巡。

2009年

和张本义谒东坡墓

平生仰慕深,笔下见真心。

率性无拘检,为文俱宝琛。

千秋仍酹祭,万代亦歌吟。

永翠眉山柏,萧萧风肃森。

2010年10月25日

端午观俗

蒲艾悬庭户,严防邪气侵。

彩丝祈续命,角黍吊忠魂。

湖上龙舟渡,民心国意存。

良风传世久,万古节长新。

2012年4月19日

早春飞雪日

阳春飞白雪,狂舞漫天飘。

遍洒乡关路,深藏秀美娇。

琼妆辉玉影,素裹展妖娆。

一任巴人妒,和须韵品高。

2012年

送仲元飞海南

桃仙飞白雪,伴送海南航。

琼岛椰风绿,乡关旧梦长。

春来归候鸟,寒去自芬芳。

诗酒三巡待,根基在沈阳。

2012年12月3日

寒秋写意

辽海霜寒近,林中黄叶飘。

白云浮远鹤,秋水冷长桥。

情系关山路,梦驰银汉霄。

南窗依月影,风夜正萧萧。

2013年10月12日

又见京桃

春启京桃放,园林柳渐青。

微风吹梦远,细雨润花明。

云淡天闲静,烟浮月影轻。

诗成何所寄,千里故人情。

2014年4月7日

岁近雨水仍有大雪

时过立春日,冬寒仍未迁。

阴霾弥巷路,白雪卷飞烟。

宿鸟嫌巢冷,归人举步艰。

晴朝何日是?重沐艳阳天。

2016年正月初六

端午忆老伴王新

结发成连理,悠悠六十年。

同甘同苦乐,互爱互依怜。

家务妻担起,文章我立言。

岂知君殁后,顿觉命凄然。

2016年6月9日

访康平苇塘马场留别赵江同志

蒹葭生遍地,因得苇塘名。

水草皆丰茂,田畴见广平。

当年育骏马,今日作农耕。

五谷同超产,经营绩可称。

2016年7月4日

心系南海三沙

三沙华夏土,地在海之南。

虽系祖传地,毗邻鼠窃贪。

菲阿先告状,山寨仲裁员。

闹剧荒唐甚,阴谋自揭穿。

看南海仲裁闹剧

弄权由柳井,拼凑仲裁庭。

名是应菲诉,实为日美争。

夺吾南海地,任尔甲兵行。

可喜年轮转,中华敢抗衡。

仲裁庭指鹿为马

秦朝有赵高,专断势焰嚣。

指鹿竟为马,视牛同作猫。

仲裁玩戏法,太岛变岩礁。

睁眼说瞎话,阴谋枉费劳。

为阿基诺三世打油

可叹阿基诺,今成世所唾。

五千万美元,打个漂漂落。

出资雇仲裁,全为山寨货。

未及闹剧收,废纸手中握。

南海军演示警

南海阵如云,雷霆势万钧。

海多兵舰弋,空满战机巡。

谁敢炫肌肉,难逃碎骨身。

国安须有恃,军力荡妖氛。

2016年7月13日

上一篇:海上钢琴师个人观后感下一篇:哥哥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