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七言律诗的奇特句法

2024-05-23

杜甫七言律诗的奇特句法(共6篇)

篇1:杜甫七言律诗的奇特句法

杜甫七言律诗的奇特句法

杜甫七言律诗章法句法奇特无比,具体是怎样的呢?

近日拣读杜甫诗,发现其七言律诗章法句法颇为奇特,概言之:1.从首联至尾联,四联各自都对仗;2.一般七言律诗为上四下三句法,而老杜律诗中却有上五下二句法;3.错综句法。举例言之: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常例近体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而首联尾联则少有对仗。此诗四联八句分别各自对仗。(此体在老杜诗中绝无仅有)论者对此诗多有褒扬。胡应麟认为“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诗籔》) 又周梃云:“章法句法,直是蛇神牛鬼佐其笔战。”(《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又查慎行云:“对起有飐沓之势,结句亦对。”(《初白庵诗评》)又云:“七律八句皆属对,创自老杜。”(《瀛奎侓髓汇评》)又沈德潜云:“八句皆对,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又施补华云:“通首作对而不嫌其笨者。三、四‘无边落木’二句,有疏宕之气;五、六‘万里悲秋’二句,有顿挫之神耳。又首句妙在押韵,押韵则声长,不押韵则局板。”(《岘佣说诗》)律诗例以偶句押韵,此诗首句押韵亦奇。

宿 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一般七言律诗为上四下三句法,而老杜律诗中却有上五下二句法。颔联“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可读为“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细检索,论者对此有不同读法。1.通常的上四下三句法,如 浦起龙云:“‘独宿’二字,一诗之眼。‘悲自语’、‘好谁看’,正即景而伤‘独宿’之况也。”(《读杜心解》)如方回云:“此严武幕府秋夜值宿时也。三、四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同一声调,诗之样式极矣。”(《瀛奎律髓》)如王嗣奭云:“余初笺将三、四联‘悲’、‘好’联上为句法之奇,今细思之,终不成语。盖‘悲’、‘好’当作活字看。”(《杜臆》)2.作为上五下二的变体读法,如施补华云:“‘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悲’字、‘好’字,作一顿挫,实七律奇调,今人读烂不觉耳。”(《岘佣说诗》)按:王嗣奭初亦将“悲”字、“好”字连上,即上五下二的变体读法,后来觉得“终不成语”,“盖‘悲’、‘好’当作活字看”,又回到上四下三的读法。又《秋兴》(第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以平常句法读,难以理解。若按“错综句法”,读成“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则语意便豁然明白。(详下节)受此启发,还可将“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理解为“自语永夜角声悲,谁看中天月色好?”。

秋 兴(第八首)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尝读此诗,读至颔联,百读而不得其解。后来读《诗学禁脔》,读到范梈的这段话,便恍然大悟。范梈云:“错综句法,不错综则不成文章,平直叙之,则曰‘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而用‘红稻’、‘碧梧’于上者,错综之也。”

篇2:杜甫七言律诗的奇特句法

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养随所致,飘飘远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

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会冰裂。

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

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

篇3:杜甫七言律诗的奇特句法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常例近体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而首联尾联则少有对仗。此诗四联八句分别各自对仗。 (此体在老杜诗中绝无仅有) 论者对此诗多有褒扬。胡应麟认为“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 如海底珊瑚, 瘦劲难名, 沉深莫测, 而精光万丈, 力量万钧, 通章章法句法字法, 前无昔人, 后无来学, 微有说者, 是杜诗, 非唐诗耳。” (《诗籔》) 又周梃云:“章法句法, 直是蛇神牛鬼佐其笔战。”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又查慎行云:“对起有飐沓之势, 结句亦对。” (《初白庵诗评》) 又云:“七律八句皆属对, 创自老杜。” (《瀛奎侓髓汇评》) 又沈德潜云:“八句皆对, 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 格奇而变。” (《唐诗别裁) 又施补华云:“通首作对而不嫌其笨者。三、四‘无边落木’二句, 有疏宕之气;五、六‘万里悲秋’二句, 有顿挫之神耳。又首句妙在押韵, 押韵则声长, 不押韵则局板。” (《岘佣说诗》) 律诗例以偶句押韵, 此诗首句押韵亦奇。

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 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 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 强移栖息一枝安。

一般七言律诗为上四下三句法, 而老杜律诗中却有上五下二句法。颔联“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可读为“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细检索, 论者对此有不同读法。1.通常的上四下三句法, 如浦起龙云:“‘独宿’二字, 一诗之眼。‘悲自语’、‘好谁看’, 正即景而伤‘独宿’之况也。” (《读杜心解》) 如方回云:“此严武幕府秋夜值宿时也。三、四与‘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同一声调, 诗之样式极矣。” (《瀛奎律髓》) 如王嗣奭云:“余初笺将三、四联‘悲’、‘好’联上为句法之奇, 今细思之, 终不成语。盖‘悲’、‘好’当作活字看。” (《杜臆》) 2.作为上五下二的变体读法, 如施补华云:“‘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悲’字、‘好’字, 作一顿挫, 实七律奇调, 今人读烂不觉耳。” (《岘佣说诗》) 按:王嗣奭初亦将“悲”字、“好”字连上, 即上五下二的变体读法, 后来觉得“终不成语”, “盖‘悲’、‘好’当作活字看”, 又回到上四下三的读法。又《秋兴》 (第八首)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以平常句法读, 难以理解。若按“错综句法”, 读成“鹦鹉啄余香稻粒, 凤凰栖老碧梧枝”, 则语意便豁然明白。 (详下节) 受此启发, 还可将“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理解为“自语永夜角声悲, 谁看中天月色好?”。

秋兴 (第八首)

昆吾御宿自逶迤, 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 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 白头吟望苦低垂。

尝读此诗, 读至颔联, 百读而不得其解。后来读《诗学禁脔》, 读到范梈的这段话, 便恍然大悟。范梈云:“错综句法, 不错综则不成文章, 平直叙之, 则曰‘鹦鹉啄余香稻粒, 凤凰栖老碧梧枝’而用‘红稻’、‘碧梧’于上者, 错综之也。”

摘要:杜甫七言律诗章法句法奇特无比, 本文以几首诗为例, 来大致概括杜甫七言律诗的句法特点。

篇4:杜甫七言律诗的奇特句法

【关键词】审美模糊性 杜甫 七言律诗 翻译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的美誉,至今,杜甫的诗歌流传有1500多首,杜甫的诗歌不仅是在我国文学界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在世界文坛中有很到的地位,在杜甫的诗歌中,既有怀才不遇的悲愤,也有赞美山河的雄伟,同时杜甫的人生态度也通过诗歌展现在人们面前。

一、审美模糊性的概述

对于审美的模糊性,其关键在于语境,语境是理解审美模糊性的关键,语境是通过各种语言信息和体动信息,与相应的语境效果产生关联,从而帮助人们理解所要表述的内容意义。语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系统,从审美模糊性的角度看,在对相关材料进行领悟时,需要保证明示推理的准确度,而这个准确度的把握则需要根据语言双方的语境重叠判断。审美模糊性体验下的杜甫诗歌翻译,是在保证诗歌原意不变的基础上,利用相同词义的英语单词来代替原有的汉语,从而让英文读者能更加深入的理解杜甫诗歌的蕴意。

二、审美模糊性下杜甫七言律诗《登高》翻译分析

对于杜甫诗歌的翻译,在翻译界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各抒己见,但是在实践中,翻译出来的作品未必完全符合其理论。对于杜甫的七言律诗,不管是在字数上,还是在对仗上,都有很高的要求,由于汉字和英文字母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杜甫七言律诗翻译时,很难实现格式的对等,对此,在进行七言律诗翻译过程中,经常会采用归化的手段,在保持原有诗歌意义不变的情况下,将七言律诗翻译成相对应的英语格律诗体。下面以杜甫的《登高》为例,对其翻译进行分析。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These days of autumn,the clouds

Are high;wind rises in strength;

Far away the cry of monkeys can

Be hard,giving people a sorrowful

Feeling;skimming the white sands

And the water,waterfowl fly;failing

Leaves rustle as they come through

The air;the Yangzi seems endless

With its waters rolling on incessantly;

So many autumns have I now spent

A companion;now do I climb high

Above the river by myself,

Troubles and sorrow have turned my hair

Grey;sick and poor;I now

Even stop drinking wine!

1.字数。从诗歌《登高》的诗行上看,翻译后的文本明显采用了异化翻译手段,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分行、断句等手段,使得翻译后的诗歌在每一行的长度上,保持统一,从而将诗歌《登高》原文的方块状视觉效果展现在英文读者面前,在汉语诗歌中,这种视觉效果是比较常见的,但是在英语诗歌的规律中,很少出现这种段句式的诗歌,这也表明了诗歌《登高》英语译文的异质性。在译文中,翻译者尽可能的将诗歌每句长度、单词数保持在可控制的变动范围内。尽管如此,但是还可以看出,诗歌《登高》在翻译后,格律诗的每句字数统一物质仍然难以保存下来,对此,翻译者通过对译文的每句长度进行规划、断句,从而尽量使得译文的视觉效果和原文的视觉效果接近。需要注意的是,该译文的断句方法虽然从视觉上看和原文比较相似,但是会出现一些不当的断句,这就会对英文读者理解原文语义造成一定的困难。同时在七言律诗中,并没有这种断句形式,因此,该译本包含着独特的“异质性”,可以说是杜甫诗歌《登高》的异域风情。

2.对仗。对于诗歌《登高》,可以说是诗圣杜甫作品最为广泛流传的作品之一,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登高》的格律非常精美,一般情况下,普通的律诗只有在中间的两联使用对仗手法,但是在诗歌《登高》中,全文都采用了对仗的手法,诗歌十分工整,但是在英语翻译过程中,很难实现对仗,特别是在平仄这点上。有的学者提出,在进行诗歌翻译时,为了保持原有诗歌的形式美,可以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有诗歌的对仗形式,尽管如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还是难以实现,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虽然可以采用异化这一策略,但实际中可行度并不是很高,因此,在诗歌《登高》翻译中,放弃了诗歌的对仗这一要求。就目前而言,在诗歌翻译中,要想实现对仗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翻译者只有可能神来一笔想到如何实现译文的对仗。

三、总结

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审美模糊性理论,翻译者可以根据原文作者的语言信息,明示推理,根据自己的知识及翻译者理解原文所形成的语境,使用目标语言将其描述出来。对于杜甫七言律诗的翻译,要在保持原有意义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实现行句统一和对仗,从而将中国诗歌之美展现在英语读者面前。

参考文献:

[1]何慧珍,卿倩.从审美模糊性的角度看中国古诗的英译——以杜甫的《秋兴八首》为例[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05): 61-62.

篇5:杜甫七言律诗的奇特句法

已读到第首

1、秋雨叹

(一)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2、秋雨叹

(二)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直。

3、秋雨叹

(三)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4、叹庭前甘菊花

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5、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6、悲青坂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7、戏赠阌乡秦少公短歌

去年行宫当太白,朝回君是同舍客。

君今起柁春江流,余亦沙边具小舟。幸为达书贤府主,江花未尽会江楼。

14、发阆中

前有毒蛇后猛虎,溪行尽日无村坞。江风萧萧云拂地,山木惨惨天欲雨。女病妻忧归意速,秋花锦石谁复数。别家三月一得书,避地何时免愁苦。

15、自平

自平宫中吕太一,收珠南海千馀日。近供生犀翡翠稀,复恐征戎干戈密。蛮溪豪族小动摇,世封刺史非时朝。蓬莱殿前诸主将,才如伏波不得骄。

16、阆山歌

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看青壁。

17、青丝(青丝白马,用侯景事,以比仆固怀恩)

青丝白马谁家子,粗豪且逐风尘起。不闻汉主放妃嫔,近静潼关扫蜂蚁。殿前兵马破汝时,十月即为齑粉期。未如面缚归金阙,万一皇恩下玉墀。

18、近闻

近闻犬戎远遁逃,牧马不敢侵临洮。渭水逶迤白日净,陇山萧瑟秋云高。崆峒五原亦无事,北庭数有关中使。似闻赞普更求亲,舅甥和好应难弃。

19、折槛行

呜呼房魏不复见,秦王学士时难羡。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电。千载少似朱云人,至今折槛空嶙峋。娄公不语宋公语,尚忆先皇容直臣。

20、引水

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惟吾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

28、又送

双峰寂寂对春台,万竹青青照客杯。细草留连侵坐软,残花怅望近人开。同舟昨日何由得,并马今朝未拟回。直到绵州始分首,江边树里共谁来。

29、夜归

夜来归来冲虎过,山黑家中已眠卧。傍见北斗向江低,仰看明星当空大。庭前把烛嗔两炬,峡口惊猿闻一个。白头老罢舞复歌,杖藜不睡谁能那。

30、大觉高僧兰若(和尚去冬往湖南)巫山不见庐山远,松林兰若秋风晚。一老犹鸣日暮钟,诸僧尚乞斋时饭。香炉峰色隐晴湖,种杏仙家近白榆。飞锡去年啼邑子,献花何日许门徒。

31、发刘郎浦(浦在石首县,昭烈纳吴女处)

挂帆早发刘郎浦,疾风飒飒昏亭午。舟中无日不沙尘,岸上空村尽豺虎。十日北风风未回,客行岁晚晚相催。白头厌伴渔人宿,黄帽青鞋归去来。

32、郑驸马宅宴洞中

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清琅玕。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碗碧玛瑙寒。误疑茅堂过江麓,已入风磴霾云端。自是秦楼压郑谷,时闻杂佩声珊珊。

33、城西陂泛舟(即渼陂)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34、赠田九判官(梁丘)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42、曲江对酒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春殿转霏微。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悲伤未拂衣。

43、曲江对雨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44、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45、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掖门在两旁如人之臂掖)

天门日射黄金榜,春殿晴曛赤羽旗。宫草微微承委佩,炉烟细细驻游丝。云近蓬莱常好色,雪残鳷鹊亦多时。侍臣缓步归青琐,退食从容出每迟。

46、题省中院壁

掖垣竹埤梧十寻,洞门对霤常阴阴。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

53、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二首

去岁兹辰捧御床,五更三点入鹓行。欲知趋走伤心地,正想氛氲满眼香。无路从容陪语笑,有时颠倒著衣裳。何人错忆穷愁日,愁日愁随一线长。

忆昨逍遥供奉班,去年今日侍龙颜。麒麟不动炉烟上,孔雀徐开扇影还。玉几由来天北极,朱衣只在殿中间。孤城此日堪肠断,愁对寒云雪满山。

55、蜀相(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56、卜居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57、有客(一作宾至)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58、狂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筱娟娟静,雨裛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59、堂成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65、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暮倚高楼对雪峰,僧来不语自鸣钟。孤城返照红将敛,近市浮烟翠且重。多病独愁常阒寂,故人相见未从容。知君苦思缘诗瘦,大向交游万事慵。

66、客至(喜崔明府相过)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67、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新添水槛供垂钓,故著浮槎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68、寄杜位(位京中宅近西曲江,诗

尾有述)

近闻宽法离新州,想见怀归尚百忧。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干戈况复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玉垒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游。

69、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70、王十七侍御抡许携酒至草堂奉寄…请邀高三十五使君同到 老夫卧稳朝慵起,白屋寒多暖始开。江鹳巧当幽径浴,邻鸡还过短墙来。绣衣屡许携家酝,皂盖能忘折野梅。戏假霜威促山简,须成一醉习池回。

71、野人送朱樱

78、秋尽

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79、野望

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山连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

8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81、送路六侍御入朝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胜锦,生憎柳絮白于绵。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82、涪城县香积寺官阁

寺下春江深不流,山腰官阁迥添愁。含风翠壁孤云细,背日丹枫万木稠。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诸天合在藤萝外,昏黑应须到上头。

83、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得开字)

大家东征逐子回,风生洲渚锦帆开。青青竹笋迎船出,日日江鱼入馔来。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

84、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在东川)

勋业终归马伏波,功曹非复汉萧何。扁舟系缆沙边久,南国浮云水上多。独把鱼竿终远去,难随鸟翼一相过。知君未爱春湖色,兴在骊驹白玉珂。

92、滕王亭子

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班。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

93、玉台观(滕王造)

中天积翠玉台遥,上帝高居绛节朝。遂有冯夷来击鼓,始知嬴女善吹箫。江光隐见鼋鼍窟,石势参差乌鹊桥。更肯红颜生羽翼,便应黄发老渔樵。

94、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得归茅屋赴成都,直为文翁再剖符。但使闾阎还揖让,敢论松竹久荒芜。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五马旧曾谙小径,几回书札待潜夫。

处处青江带白蘋,故园犹得见残春。雪山斥候无兵马,锦里逢迎有主人。休怪儿童延俗客,不教鹅鸭恼比邻。习池未觉风流尽,况复荆州赏更新。

竹寒沙碧浣花溪,菱刺藤梢咫尺迷。过客径须愁出入,居人不自解东西。书签药裹封蛛网,野店山桥送马蹄。岂藉荒庭春草色,先判一饮醉如泥。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在还思归。

新亭举目风景切,茂陵著书消渴长。春花不愁不烂漫,楚客唯听棹相将。

即看燕子入山扉,岂有黄鹂历翠微。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春来准拟开怀久,老去亲知见面稀。他日一杯难强进,重嗟筋力故山违。

107、立春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108、寄常征君

白水青山空复春,征君晚节傍风尘。楚妃堂上色殊众,海鹤阶前鸣向人。万事纠纷犹绝粒,一官羁绊实藏身。开州入夏知凉冷,不似云安毒热新。

109、雨不绝

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阶前短草泥不乱,院里长条风乍稀。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眼边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归。

110、崔评事弟许相迎不到应虑老夫见泥雨…必愆佳期走笔戏简 江阁要宾许马迎,午时起坐自天明。浮云不负青春色,细雨何孤白帝城。身过花间沾湿好,醉于马上往来轻。虚疑皓首冲泥怯,实少银鞍傍险行。

111、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112、赤甲

卜居赤甲迁居新,两见巫山楚水春。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迟。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照朝班。

瞿唐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朱帘绣柱围黄鹤,锦缆牙樯起白鸥。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月夜,石鲸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沈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游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125、咏怀古迹五首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篇6:七言律诗的格律及作法

七言律诗的格律

经过学习五、七言绝句及五言律诗,我们对七言律诗的格律就非常好理解了,它们在押韵、粘对,以及“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莫犯三平尾,也莫犯孤平”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相同的。从句式上看,七言律诗也相当于是在五言律诗每句句首前面添加一个节拍,这一节拍的平仄,与前文所讲过的七绝之于五绝的规律相通。即,若五言是平起的a句式平平平仄仄,或d句式平平仄仄平,那么七言等于就在其前边添加“仄仄”,我们用A仄仄平平平仄仄与D仄仄平平仄仄平标识以便记忆;若五言是仄起的b句式仄仄仄平平和c句式仄仄平平仄,则在其前边添加“平平”,我们用B平平仄仄仄平平和C平平仄仄平平仄标识。从对仗上看,七言律诗也和五言律诗相通,即中间两联上下句必须对仗,只不过是要求新添加的节拍符合此一规定罢了。

七言律诗的格律,我们用ABCDABCD、DBCDABCD、CDABCDAB和BDABCDAB四种组合标识,这样标识都是为了便于记忆。

第一种是ABCDABCD的组合:

A(仄)仄(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仄仄平平。

C(平)平(仄)仄平平仄,

D(仄)仄平平仄仄平。

A(仄)仄(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仄仄平平。

C(平)平(仄)仄平平仄,

D(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诗:

汴水日驰三百里,

平仄对立

扁舟东下更开帆。

平仄相粘

旦辞杞国风微北,

平仄对立

夜泊宁陵月正南。

平仄相粘

老树挟霜鸣窣窣,

平仄对立

寒花垂露落毶毶。

平仄相粘

茫然不悟身何处,

平仄对立

水色天光共蔚蓝。

——[宋] 韩驹《夜泊宁陵》

第二种是DBCDABCD组合,与第一种相比,除了第一句不同以外,其他格律都一样。这种组合的首句与尾句的格律是一样的:

D(仄)仄平平仄仄平。

B(平)平(仄)仄仄平平。

C(平)平(仄)仄平平仄,

D(仄)仄平平仄仄平。

A(仄)仄(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仄仄平平。

C(平)平(仄)仄平平仄,

D(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诗:

花近高楼伤客心。

平仄对立

万方多难此登临。

平仄相粘

锦江春色来天地,

平仄对立

玉垒浮云变古今。

平仄相粘

北极朝庭终不改,

平仄对立

西山寇盗莫相侵。

平仄相粘

可怜后主还祠庙,

平仄对立

日暮聊为梁甫吟。

——[唐]杜甫《登楼》

第三种是CDABCDAB组合:

C(平)平(仄)仄平平仄,

D(仄)仄平平仄仄平。

A(仄)仄(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仄仄平平。

C(平)平(仄)仄平平仄,

D(仄)仄平平仄仄平。

A(仄)仄(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诗:

痴儿了却公家事,

平仄对立

快阁东西倚晚晴。

平仄相粘

落木千山天远大,

平仄对立

澄江一道月分明。

平仄相粘

朱弦已为佳人绝,

平仄对立

青眼聊因美酒横。

平仄相粘

万里归船弄长笛,

平仄对立

此心吾与白鸥盟。

——[宋] 黄庭坚《登快阁》

第四种是BDABCDAB组合,这是把第三种组合换掉第一句,它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在格律上完全一致:

B(平)平(仄)仄仄平平。

D(仄)仄平平仄仄平。

A(仄)仄(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仄仄平平。

C(平)平(仄)仄平平仄,

D(仄)仄平平仄仄平。

A(仄)仄(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诗:

三年谪宦此栖迟。

平仄对立

万古惟留楚客悲。

平仄相粘

秋草独寻人去后,

平仄对立

寒林空见日斜时。

平仄相粘

汉文有道恩犹薄,

平仄对立

湘水无情吊岂知。

平仄相粘

寂寂江山摇落处,

平仄对立

怜君何事到天涯。

——[唐]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七言律诗的章法与炼字

作诗作文都讲究“起承转合”,七言律诗作为格律诗中最成熟的诗体,其章法相当丰富。我们不可能掌握所有章法,但可以记住一些诀窍和范本。在“合”的方面,清人朱庭珍《筱园诗话》有过总结:“或推开一步,或追入一层,或反掉以顾首,或纡徐以取姿,或从旁点而正意不露,或翻余波而远韵悠然,总要全副精神赴之。”如: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白云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该诗的前四句虚写,思接千载,由黄鹤仙人乘坐白云杳然离去的传说入手,写出世事茫茫。后四句实写,境界开阔:眼前风景眺望不尽,而我的家乡却在何方?触景而生情,与前三联意思并无勾连,是“扣尾掉收”。

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象征着政治祥瑞,凤凰既去,晋代吴宫繁华既逝,带出而今浮云蔽日的长安之不见,道出古今兴衰、邪臣蔽贤的感叹。其结句关合全诗,全诗意思一贯,是“通首混收”。

我们可以发现,崔颢的《黄鹤楼》,前两联的平仄和上述的七言律诗格律不同,且颔联没有对仗;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第二联也是失粘了。为什么这两首还能跻身七言律诗的行列呢?这是因为,盛唐人常常以古风笔法为律诗,以避免追求格律严整可能造成的气格纤弱。以气驱辞,运用古风笔法来写律诗,格调会显得高古一些。在诗词的创作过程中,律诗不妨有古风的句法,词中不妨有诗的句子,曲里也不妨有词的格调,但古风却绝不能写得像律诗,诗不能写得像词,词不能写得像曲。中国文艺总是以古、雅、拙、质为尚的。

至于初学者学写七言律诗,还是应该先熟练掌握它的正格,以后再尝试用古风的笔法来写。

崔、李二诗为我们呈现了“扣尾掉收”和“通首浑收”这两种不一样的收合方式。不论何种方式作结,都要秉持一贯的气息和精神,最好是画龙点睛、留有余味。那么,“起”、“承”、“转”又当如何呢?

元人范德玑在《诗格》中说,“起”要“平直”。像上述崔、李的两首诗,都是平实地直接扣题。此外,像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西晋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漠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旗出石头。

荒苑至今生茂草,

山形依旧枕江流。

而今四海归皇化,

两岸萧萧芦荻秋。

黄庭坚《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

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张耒《登海州城楼》:

城外沧溟日夜流。

城南山直对城楼。

溪田雨足禾先熟,

海树风高叶易秋。

疏傅里闾询故老,

秦皇车甲想东游。

客心不待伤千里,

槛外风烟尽是愁。

赵孟頫《岳鄂王墓》:

鄂王坟上草离离。

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

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

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

水光山色不胜悲。

康有为《登万里长城》:

秦时楼堞汉家营。

匹马高秋抚旧城。

鞭石千峰上云汉,

连天万里压幽并。

东穷碧海群山立,

西带黄河落日明。

且勿却胡论功绩,

英雄造事令人惊。

这些咏怀古迹的七律,多用此种起法。直陈所怀的同时,又通过环境的描写、意境的兴起、营造渲染诗人观感,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以情景带议论,为下文阐发大论作好铺垫。

这种“平起”的方式,后边如何承接收合较为妥当?朱庭珍认为,如果起势不够陡然、健迈,那么就得着力于颔联,以求警策,而于颈联处放缓,以舒通上下前后的气息,到了结句再提笔振作。以上所举例子中,如康有为《登万里长城》即是此种章法。其颔联“鞭石千峰上云汉,连天万里压幽并。”矫健有力、炼字精警。颈联“东穷碧海群山立,西带黄河落日明。”意境虽然远大,而气脉有舒缓之势。尾联“且勿却胡论功绩,英雄造事令人惊。”结束干脆有力,铿然有声。

除了这种“平起”方法外,还有首联采取“凸起”的方法,这便是要重笔渲染、直捣人心。对于首联第一句,也即起句的锤炼最为要紧。明人谢榛《四溟诗话》便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意思是,起句要向点爆竹一样,通过骤然一声炮响震动人心。像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起句“剑外忽传收蓟北”,一个“忽”字所传达的惊喜,让人感同身受。还有元好问《横波亭为青口帅赋》:

孤亭突兀插飞流。

气压元龙百尺楼。

万里风涛接瀛海,

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淡月鱼龙夜,

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

浮云西北是神州。

起句“孤亭突兀插飞流”,“突兀”和“插”的应用,就造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强烈观感。

当然,也有在第二句着力的,如钱谦益《西湖杂感》:

板荡凄凉忍再闻。

烟峦如赭水如焚。

白沙堤下唐时草,

鄂国坟边宋代云。

树上黄鹂今作友,

枝头杜宇昔为君。

昆明劫后钟声在,

依恋湖山报夕曛。

这云雾缭绕的重峦和湖水,却好像是焚烧过一样还弥漫着浓烟,形象地写出了时局是如何板荡,令人触目惊心。尤其是“水如焚”,如同受尽煎熬而沸腾不已。这既指江山饱受摧残,也指诗人忧虑于此,如焚五内。

另外,也有把两句关联,一同呈现震撼效果的。如陈宝琛《入江哭蒉斋》:

雨声盖海更连江。

迸作辛酸泪满腔。

一酹至言从此绝,

九幽孤愤孰能降。

少须地下龙终合,

孑立人间鸟不双。

徙倚虚楼最肠断,

年时期与倒春缸。

通过“盖海连江”,写出雨水滔滔之势,又借由“声”字突出听觉感,使人如临其境。而第二句把这暴雨拟作自己乍闻噩耗夺目而出的辛酸泪,“迸”字具有突然性和力量感,把悲痛之泪涔涔而下不可遏抑的情状凸显出来,也重重地打在读者心坎上。

使用这种起笔就已得势的方法,后边要如何承转收合比较好呢?依照朱庭珍的建议,颔联要展宽和平以舒气养度,避免太促太急。颈联则要振拓开去,切忌平顺以致衰弱,最好着力凝炼而成杰句警语。至于结句,需要就势而行,写出神采,不可忽略草率。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接近此种章法,他从首联第二句“初闻涕泪满衣裳”开始,连同颔联两句“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以舒缓疏朗的笔势写出一喜极而泣,一喜极而狂的场景。颈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以放歌纵酒进一步渲染其“喜”,抒发举家还乡的迫切心情。而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顺势而下,一气呵成。通过“即从”“穿”“便下”“向”等词,在一联之内贯穿四处地方,可见其归心似箭。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的对仗要求是相似的,一般要求中间两联对仗。如果首联即对仗,颔联可以不对,谓之“偷春格”。而杜甫此诗全篇对仗,这种全篇对仗营造出流畅感,加上韵脚开合度大,读来清朗开阔,这些都与他的愉悦情绪是相契合的。

朱庭珍的观点有其道理所在,但并不代表所有平起、凸起都要依照这个模式,我们只须把握其一张一弛,收合有度的精髓就可以了。

颔联承接首联,要抱而不脱,若即若离,保持一定的距离,却又在意思、气息上分不开。比如说杜甫的《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第二句 “群鸥”的意象蕴含这样一个典故:“订鸥盟”,即水边的隐士与鸥鸟相约为伴。杜甫自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从左拾遗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之后,就永远离开了朝廷。迫于当时时局,次年七月又弃官逃难,一直逃到成都。在亲友帮助下,于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座草堂住下,日日与群鸥为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起首二句表面上没有言“客至”,却为客人的到来作好了铺垫。换句话说,颔联和首联表面上没有关系,在意思上却是紧密承接:蓬门今始开承接此前的与世隔绝,客人将至承接此前的唯群鸥为伴。这种承接却又是包藏着转折的,由此前隐居独乐的境地,转向了如今客至同乐的境地。通过打扫花径、推开蓬门,把客人将来未来之际那种欢喜期待的心情给写出来了,可以说是“抱而不脱”的一个典范。

那么,“转”又如何?我们来看明清之际遗民顾炎武的《白下》:

白下西风落叶侵。

重来此地一登临。

清笳皓月秋依垒,

野烧寒星夜出林。

万古河山应有主,

频年戈甲苦相寻。

从教一掬新亭泪,

江水平添十丈深。

前边刚刚叙写重来白下所见的风景“清笳皓月秋依垒,野烧(shào)寒星夜出林。”颈联突而由这河山生发大论:“万古河山应有主,频年戈甲苦相寻。”不仅从前景跳开,转而抒发胸臆,而且“应有”本身就具有转折意味,本应有“主”,然而这个通过频年戈甲苦苦追寻的“主”究竟何在?这个问题,在历代都要遭逢,而在当时,更显迫切而深刻。突发此论,仿佛平地惊雷,振聋发聩,让人于惊愕之余,陷入沉思。

另一位明代遗民陈恭尹所作《厓门谒三忠祠》:

山木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

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拜古祠。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

海港入口有上下海门之别,而国土尽数被占,却无法区分华、夷的界限,这也是非常具有震撼性和感染力的一个转折。与顾炎武转折着力点在颈联第一句不同的是,陈恭尹的着力点在第二句。

当然,也有颔联两句关联起来一并转折的。例如前举黄庭坚的《登快阁》,颔联写快阁之上所见风景:“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颈联转而写“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由大好景致联想到自己不得知己共赏,唯有美酒相伴的境况。虽然这个转折不似前二首那般着力,但其与颔联意思相避,也是很明显的。

以上所举“转”,主要是指颈联与颔联的关系。实际上,转折点并无很严格的规定。尾联第一句才转的也有,比如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就是在“人生自古谁无死”处转折的。

不转的七律也有,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自从颔联承接之后,反复渲染勾勒,到尾联就收合了。

通过上边的举例,我们可以看到,七言律诗非常注重诗人思理脉络的存在感,追求“有我之境”。而思理脉络,主要通过副词、连词来呈现、强调。因此与五言尽量减缩副词、连词的做法不同,七言尤其是七言律诗,对于副词、连词的运用是非常讲究的。虽然七言律诗在格律上是在五言律诗之前加了一个节拍,但是,并不意味着可以把七言律诗任意截去两个字而变成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有属于自己的用字、结构和气脉。因此,在创作七言律诗时,一个重要功夫就是充分地锤炼副词、连词。譬如以下两首的划线部分: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苏过《偕陈调翁龙山买舟待夜潮发》

来逢春雨长鱼苗。去见秋风擘角螯。

久矣归心到乡国,依然水宿伴渔舠。

一天如许皆明月,二客所须惟浊醪。

今夜四更潮有信,更须留眼看银涛。

除上述两例为大量运用副词、连词的典型之外,还有一些接连使用的情况,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陈师道《和寇十一晚登白门》“富贵本非吾辈事,江湖安得便相忘。”

另外,七言律诗要注意锤炼第二、第五字、第七个字,这主要是针对动词而言的。例如曾巩《甘露寺多景楼》颔联:“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范成大《鄂州南楼》颔联:“汉树有情横北渚,蜀江无语抱南楼。”李商隐《安定城楼》颈联:“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黄庭坚《登快阁》颈联“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由动词或在第二字、或在第五字、或在第七字的位置变化,也大概可以知道,一首律诗当中忌讳中间两联同律,同律,也就是两联结构雷同。所以诗人一般会通过变化结构,来获得诗篇的灵动感。譬如:

陈子龙《钱唐东望有感》

清溪东下大江回。立马层崖极望哀。

晓日/四明/霞气/重,春潮/三浙/浪云/开。

禹陵/风雨/思/王会,越国/山川/出/霸才。

依旧谢公携伎处,红泉碧树待人来。

文廷式《幽人》

幽人杖策江头立,潮去潮来自古今。

晋代/衣冠/半/南渡,汉家/陵阙/又/秋阴。

鲸鲵/跋浪/连山/蹙,虎豹/当关/白日/沈。

曾跽敷衽谒虞舜,浮云西北此时心。

胡适在《尝试集》自序中说,“我先前不做律诗,因为我少时不曾学对对子,心里总觉得律诗难做。后来偶然做了一些律诗,觉得律诗原来是最容易做的玩意儿,用来做应酬朋友的诗,再方便也没有了。”胡适中国传统学问的基本功不行,但他以为律诗好做,也便于友朋唱和的观点却没有错。从宋代至清代,几乎所有诗人集子里都有叠韵唱和的七律作品。初学者如能有良友同气相求,用七律互相酬答,创作水平很快就能得到提高。陈永正教授回忆自己学诗的经历,就非常感念他与挚友刘峻(字严霜)先生诗筒往来、叠韵酬唱的经历。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下面的两组诗作于1995年冬,原唱刘志平博士(笔名容若),和者徐晋如博士,当时原唱者是清华大学化工系五年级学生,和章作者则是清华大学中文系二年级学生,都是初学诗未久:

第一组:

读咏史十五首,赋此以赠晋如

不薄今人爱古人,京歌一曲长精神。

长衫不是前朝物,大雅须从我辈新。

举世昏昏休独醒,桃源虽好莫逃秦。

一杯浊酒为君饯,千里行程难遇春。

酬容若

我本江东散淡人,每思前路信伤神。

重瞳纵辨风波恶,独臂难撑日月新。

元亮也曾仕东晋,鲁连终不帝强秦。

知君善语岂无意,且向壶中暂觅春。

第二组:

有感于“历史车轮”

长恨天公喜弄人,苍生一命悬鬼神。

可怜父辈身方误,讵料升平误已新?

求药无须嘲汉武,焚书何独骂嬴秦?

红尘滚滚千年沸,几样翻新几样春?

重酬容若

可怜濒死梦回人,铁屋坚牢空怆神。

治乱不因朝代变,循环讵恃改良新。

鸿儒埋首攻经史,高士寻根向晋秦。

暇日与君相抵掌,寒冬一室暂为春。

上一篇:教师自勉的名言警句下一篇:模特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