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期

2024-05-26

高原期(精选十篇)

高原期 篇1

1. 课堂组织形式要多样化

课堂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有利于激发课堂情趣。在高三复习课教学中, 采取单一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学习高原期的突破。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效果优于单一感官的作用, 因为多种感觉的协同活动可使学生心理的多个方面 (感知、记忆、思维) 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 学生热情高。有效的课堂管理者会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 如利用图表、演示等形象、直观的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高三物理课上, 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根据教学内容采取恰当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把讲授式教学与自学、练习、讨论等授课形式有机结合, 做到讲练结合,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点复习习题化

单纯的知识点罗列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脑力疲劳。部分学生反映, 老师讲了一节课的知识点, 在黑板上写了一黑板的公式、定理, 但一做练习, 全然没有什么复习的效果。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可以把习题的解答与知识点的复习结合起来, 把知识点的复习分解到习题中去, 这不但可以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 还能更清晰地明确所复习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例1 (2009年全国高考理综卷18题) 如图1所示, 一电场的电场线分布关于y轴 (沿竖直方向) 对称, O、M、N是y轴上的三个点, 且OM=MN。P点在y轴右侧, MP⊥ON。则 () 。

A.M点的电势比P点的电势高

B.将负电荷由O点移动到P点, 电场力做正功

C.M、N两点间的电势差大于O、M两点间的电势差

D.在O点静止释放一带正电粒子, 该粒子将沿y轴做直线运动

通过此题分析, 由等势面与电场线垂直的关系及沿电场线电势降低的特点得出A选项正确;由电场方向判断电荷受力方向, 由电场力方向与运动方向关系得到电场力做功的正负, 从而判断B选项错误, 根据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关系U=Ed及电场线的疏密判断C选项错误。

结合这样的例题来复习电场, 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思考本节内容的几个基础知识点:如何根据电场线判断电场强度、判断电势高低和电势差的大小、判断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变化等, 从根本上体会“从电场线、等势面 (线) 到运动路线”是解决静电场问题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思考与讨论等形式复习知识, 摆脱了教师重复基础知识形成的乏味气氛, 形成开放生动的课堂氛围。

3. 物理习题实验情境化

实验是物理的基本特征, 通过物理实验不但可以得到或验证相应的物理规律, 更可以调节物理课堂气氛。在长期的习题教学过程中, 适当的实验在展示物理情境的同时, 也可以让学生的心情得到放松。课堂上的一个小实验, 就如烹饪美味时添加的调味剂, 让枯燥的高三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例如, 在复习牛顿定律与受力分析时, 有下列习题。

例2质量为M的框架放在水平地面上, 一轻质弹簧下端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 如图2, 当小球上下振动时, 框架始终没有跳起, 当框架对地面压力为零的瞬间, 小球的加速度为多少?

在上课前老师用木条和弹簧制作一个相同的装置, 由于木框架质量不大, 当所挂球的质量及弹簧形变量达到一定程度时, 框架会在地面上“跳跃”起来, 不但形象地展示了框架对地面压力为零的可能, 同时课堂笑声一片, 课堂氛围得到很好地调节。

4. 课堂师生交互“对话”化

课堂师生交互的“对话”化可使物理复习课从“传递型教学”向“对话型教学”转变。在传统的传递型教学中, 教师作为知识的代言人, 师生交流方式单一, 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劳。而主张课堂教学的“交互主体性”的克林伯格认为, “在所有的教学中, 都在进行着最广泛意义的对话, 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 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标志。”因此有些老师认为复习课很难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教学的想法是不正确的。

在高三物理复习课上,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为对话教学构建支架:一是分解物理过程, 通过对话帮助学生构建解题支架;二是拓展习题相关知识, 通过教师的问题设计和师生对话落实知识要点;三是放大学生的易错症结, 进行有的放矢的追问击破等。在对话的形式上, 可以是“以教师为中心的问答式”;也可以是师生关系平等的“交际式”。老师提出或设计问题, 由学生辐射扩散, 师生共同深入探讨;还可以是突出问题焦点的“辩论式”对话, 通过设计正反相对的观点或结论, 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深入探讨, 互相启迪。

当然, 对话教学对教师教学例题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2005年上海高考物理试卷中的第20题, 试题给出某种求解方法, 然后要求考生对所得到的结论是否有不完善之处进行评述及补充, 这种试题在高考复习课中就能较好地引发师生间的讨论与对话, 因此在物理复习过程中不妨多加效仿。

5. 教师评价与反馈及时化、经常化

因为处于学习高原期的学生心理波动较大, 自信心较为脆弱, 因此, 教师要及时发现有进步的学生, 并发自内心地给予鼓励和表扬, 避免讽刺、挖苦学生。在这个时期的课堂上, 教师绝不能跟学生说这样的话:“这个题是我们上个星期讲到过的, 结果还有人错得没有方向。”这样一说, 只能增加学生的焦虑和自我否定, 无论是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还是对学生信心的树立都没有好处。

处于学习高原期的学生因为成绩和学习效率的下降, 对自己能力水平的判断和努力方向都处于“混沌”状态。有的老师在每次测试后, 只是对试卷进行讲评, 让学生核对答案和分析解题过程。这样做对于对成绩高度敏感的学生来说, 效果并不最好, 因此, 在每次测试后, 老师不妨先用少许时间对考试成绩进行一个全面公正的评价, 让学生接受既有的成绩, 同时明确努力方向, 认识失败的不可避免和调控自己的课堂情绪。

6. 复习内容调整合理化

当有较多学生表现出学习焦虑, 信心不足, 课堂气氛压抑或过于放松等现象时, 我们的教学进度与教学安排也应该做出必要的调整。在2010届高三教学中, 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后, 我们暂停了第一轮知识点的复习。利用一周的时间让学生连续做了几套与“一模卷”类似的综合性试卷, 其一是让学生冲破一模成绩不理想的阴影。经过一定时间的综合卷强化后, 学生的自测成绩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同时我们也因势利导, 在这段教学调整期间主要突出物理建模的讲评和物理方法与物理思想的讲评。

四方案应对职业高原期 篇2

四方案应对职业高原期

。如果出现这些状况,那就意味着职业高原期到来了。

导致职业高原期的原因有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两大类。由于年龄增长、性格变化、掌握了工作相关的所有技能和信息及家庭生活稳定等个人因素,可能会碰到技能瓶颈,从而丧失了晋升的能力和动机。从组织因素来说,一方面,走技术业务路线的员工晋升大多需要走行政管理路线,这中间有一个跨度,会暴露出技能和性格的不足。此外,现代企业管理者一般把注意力都放在绩效水平和晋升机会都很高的明星员工和绩效水平很低、晋升机会为零的员工这两个极端,很少关注那些绩效水平高的非明星员工,也很少给他们晋升机会,这些个人和组织方面的原因,都可能使职场人步入职业高原期。

作为个人,如果陷入了职业高原期,首先要认识到它的出现是正常的,它还说明这份工作目前很稳定。职业高原期有很多负面影响,所以要进行自我调整。这里有四种可选择的方案:第一、平和心态法:说服自己接受这种现状,并努力转移自己的挫折感;第二、跳房子法:在职位不变的情况下,努力向其他方面发展;第三、跳槽法:辞职,找一个新的单位重新开始;第四、内部调和法:激发自己工作兴趣,并主动与管理层沟通,争取职业咨询、职业和技能培训、工作岗位重新设计、变换工作类型和工作环境等各种提高和改善自己技能的机会。

走过“高原期” 篇3

一些分数期待较高的考生,在高考前出现了“停滞不前”甚至成绩倒退的现象,这让考生本人还有家长都惊恐不已,不知道原因出在何处,担心孩子高考时也发挥不佳,从而产生多种情绪问题。其实,孩子这时已经进入“高原期”,就像刘翔百米跨栏的成绩是十三秒多,如果让他跑到十一秒那是不可能的,这就是“高原期”。

“一模”过后会暴露出考生很多问题,其中基础不扎实、心态不稳定是主要因素。考生的心理问题和困扰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有些考生对考试分数期待过高,害怕达不到目标,辜负父母期望,影响自己的前途;2.自尊心过强,担心一旦考不好受到别人的忽视和讥笑,因而在考场上难以专注高效解题,心中充满自责和无奈;3.对考试准备不足,存在知识上的缺欠和漏洞,为此焦虑不安。

那么,在高考前的最后一段时间,家长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减轻心理压力,走过“高原期”呢?我建议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了解诱因,更好应对

可能有很多家长并不是很了解什么是“高原期”,更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度过“高原期”。“高原期”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产生学习效率低,学习进步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的现象,心理上转入低潮状态,表现出焦虑、厌倦、烦躁等情绪反应。

产生高考“高原期”的原因因人而异,每个考生的学习方法、心理素质、家庭压力不尽相同,但重点来说,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部分考生在高三下学期后整个学习状态进入复习冲刺阶段,夜以继日、挑灯苦学,长此以往不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已经相当疲劳,人在这种生理疲劳、心理疲劳叠加的状态下,学习效率下降,学习成绩下降,感觉自己力不从心,成绩原地踏步,甚至是倒退,考生很容易对自己失去信心。家长要告诉孩子出现这样的状态很正常,一个人长时间、高强度、大压力的复习冲刺,肯定会疲惫不堪,效率下降是非常正常的,是高三考生常见的状况,只要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稍作调整,适当休息,放松心情,坚持不懈,这个“高原期”现象就会很快过去了。

第二个常见的原因是考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应于学习内容和进度。在高考复习的不同阶段,复习内容不一样,学习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有些学生用前一阶段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后一阶段的学习,用过去习惯性的思维去对待后一阶段的复习内容,这往往会产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与学习内容的不适应。所以需要家长帮助孩子根据不同阶段的复习内容和所要求的思维方法与策略,适当地对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和策略进行调整,就会走出“高原期”,学习成绩就会有新的提高。

家长对孩子出现“高原期”千万不要大惊小怪,紧张得不得了。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睡眠不好,状态不佳,效率下降,自己就急着到处寻医问药,家长这样紧张急躁的情绪反而更增加孩子的悲观情绪。其实,帮助孩子度过“高原期”的最好心理老师是家长自己。家长要把心思放宽了,调整心态,放慢生活节奏,改变一下生活方式,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多寻找一些生活的快乐。家长快乐的、轻松的生活状态会给孩子传递出自信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平和对待,管理情绪

在以往我的“一对一”个性化服务家长中就有这种现象,孩子“一模”中只考了两门,孩子感觉有一门考得不好就跟家长说没有信心考完后面的课程,家长马上就紧张起来,连忙给我打电话。我能感受到电话另一端的家长是多么的焦虑和无助。我抓紧安慰家长说,孩子考得不好有可能,但是别的孩子也不一定好到哪里去。家长遇事不慌,冷静处理,孩子自然就能平静下来。

“一模”考试虽然重要,但是家长要有正确的认识。“一模”考试是一个检验机会,考好考坏都对孩子高考有利。考好了有信心,进一步调动孩子积极性;考坏了也不要紧,早发现问题早解决,等到高考才发现问题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家长在孩子“一模”后“高考”前,自始至终都要以平常心对待,不要给孩子制定具体的成绩目标、指定具体考取院校等。

“一模”之后,许多考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如老师家长的态度,同学之间分数的比较,分析思考报考的院校和专业等,都会触动学生深层心理困扰,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特别是考生现在都处于青春期,莫名的愤怒和焦躁不期而遇,有时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家长和考生要理解和接受这样的情绪是正常的,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参加运动等缓解不良情绪,尽量在最短时间内稳定好自己的情绪,使自己能够安下心来复习。

家长也要尽量减少扰动孩子情绪的事情发生,不要把自己紧张焦虑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家长的情绪稳定和处乱不惊,是直接影响孩子情绪的方向标。与孩子共同设定以保持稳定情绪,坚守平和心态为情绪的管理目标,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具备有效把握生活品质的能力。

在高考前,家长们要做的家庭作业就是:1.调整心态(自己和孩子的);2.草拟孩子的高考志愿方案;3.帮助孩子查漏补缺,巩固成绩。做好这三点孩子成功的高考将如期而至。

三、安全气囊,适时解压

心理学家耶克斯发现压力与效能之间其实呈“倒U形”关系,它意味着压力要维系在一定的水平内,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孩子的学习效能带来负面影响。为了在“一模”后,高考前更好地解压,孩子和家长不妨借用国际上通用的“3R”原则。

国际上对解压气囊制造的标准遵循“3R原则”:Relaxation(放松)-Reduction(缩减)-Reorientation(重整)。其目的在于,减少遭遇压力源的机会,放松情绪,重新调整目标、理想期望值,以寻求身心最佳平衡点。

在“Relaxation(放松)”这个原则上,可以从“时间、心态、饮食”三方面来应对。比如可以把娱乐消遣、休息放松的时间一同写进孩子的复习日程表中。在心态上保持乐观、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及时调整不良情绪。在饮食上,多吃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豆类,少喝浓茶、酒、咖啡等刺激性饮料,少吃辛辣食物,不过分依赖保健品。

在“Reduction(缩减)”这个原则上,可以从“情绪、目标、任务”三个方面来应对。任何过度的情绪表现都是一种隐蔽的压力源。有过度的情绪要学会及时释放。别把目标、期望值定得太高,保持平常心,不要与自己抗争。在紧张复习中,要学会找个空子让孩子休息一下。

骨干教师如何走出停滞“高原期” 篇4

关注本土教育经验

全国十佳教师作家张丽钧说:“读书, 让人活N辈子。”骨干教师要潜心读书, 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 从而提升自己人生的境界, 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以往谈到读书, 国外教育著作最为受到推崇, 在我看来, 骨干教师有必要扩大一下自己的读书视野与范围。

阅读中国教育经典。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黄蓉生的《教师职业道德新论》、窦桂梅的《我的教育视界》、李跃的《教育第三眼》 等国内教育经典, 教师都应当入眼入心认真读, 从而学会用宽广的视野看待当下的教育现实, 思索中国教育的本质。

阅读专业著作。郭元祥的《教师的20项修炼》、李镇西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周一贯的《语文教学优课论》、孙双金的《美丽课堂》、窦桂梅的《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等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科教学专著, 有助于教师跳出自己的小天地, 了解同行的新动向, 提升专业素养, 成为学科教学的行家里手。

广泛涉猎杂书。李奋飞的《正义的底线》、莫言的《蓝色城堡》、曹文轩的《经典作家十五讲》 等各类书籍, 都有助教师提升文化素养。

教师不妨“功利”地读书。比如, 结合师德建设读书, 以提升师德修养;结合教书育人读书, 以提升教育水平;结合课程改革读书, 以更新教育观念;结合教育科研读书, 以搞好科研课题, 等等。教师只有广泛涉猎新知识、新信息, 掌握新方法、新技术, 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 才能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

在教学中求实求真

课堂教学是骨干教师的首要任务。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彰显自己的特长, 形成自己的风格, 更要有直抵心灵的力量, 从而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

以生为本。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教师首先应根据学情, 确定目标, 实现“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 既要完成教学任务, 又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其次, 给学生探究的时空。课堂上留足时间, 引领学生自己通过实践去内化、升华所学的知识, 发展思维, 提升素养。再其次,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借助书面展示、口头展示、行为展示等方式, 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 让大家分享成功的喜悦。

回归常态。骨干教师不应以教学竞赛获奖为目标, 而是应当回归常态, 立足课堂实际, 真正地以生为本, 因学设法, 因学而教, 而不是自以为是地一意孤行。虚假的课堂表演从长远而言是误人子弟, 回归常态就要杜绝包装, 远离花哨的教学排练和作秀。回归常态, 就该让学生呈现自己自然的生长状态, 教师要遵循前辈教师“学做真人”的教诲, 在日常教学中不怕不完美、有瑕疵、有遗憾, 而是努力寻求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法。

大道至简。要“清洗”冗繁的课堂, 彰显简约之美。其一, 目标要简明———简明而不失品位。简明的目标, 是实现简朴课堂的保证。用简明的目标作向导, 能激发学习动机, 引领学生逐步前行。其二, 内容要简约———简约而不失精彩, 精选“核心知识”。简约的内容, 是实现简朴课堂的关键。其三, 指导要简要———简要而不失到位, 聚焦重点和难点。简要的指导, 是实现简朴课堂的核心。指导要简明扼要, 具有示范性、启发性和解惑性。当学生理解出现偏差时, 教师要“引导”;当学生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 教师要“开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思路卡壳时, 教师要“辅导”。其四, 方法要简便———简便而不失高效。简便的教法, 是实现简朴课堂的“润滑剂”。

在研究与写作中提升自我

教育写作, 是教师不断反思、审视、提炼、升华自己教育实践的过程, 更是总结教育规律、沉淀教育智慧的过程。骨干教师要勤于教育写作, 以拓展自己的精神疆域, 从而改变自己专业发展停滞不前的状态, 积淀生命的厚度, 提升生命的高度, 促使自己早日成为学者型教师。

教学反思。著名教育家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却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骨干教师要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实践。思深则透, 思透则新, 思新则进。勤写教学反思, 能促进教师自我反省、自我矫正和自我超越。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 把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真实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 形成可供他人思考分析和学习的案例。案例分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案例分析的撰写应叙为主体, 议为点睛, 一针见血;理清思路, 分块而叙, 巧妙概括。勤写案例分析, 教师可将自己的知识“内化”, 加快自己的专业成长。

高原期 篇5

气候变暖对西峰黄土高原物候期的影响

利用西北地区119个、甘肃黄土高原39个气象站1971-的年、季气温,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10 ℃初日和物候期资料,分析了气候变暖对物候期的影响.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各季节和年气温均偏低,80年代冬季偏高,其他时段均偏低,90年代各时段均偏高.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的初日越来越早,特别是90年代以来,偏早的趋势更加明显.西峰站≥10 ℃初日与作物各生育期为正相关, 苹果树最显著的`是展叶盛期,为0.63,梨树最显著的是落叶末期和开花末期,为0.66,0.64.西峰站≥10 ℃初日早的3个年份与迟的3个年份相比,苹果树的各平均生育期普遍提前了4 d以上,梨树提前了7 d以上.

作 者:马鹏里 郭江勇 MA Peng-li GUO Jiang-yong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刊 名:干旱区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ARID ZONE RESEARCH年,卷(期):24(5)分类号:P932关键词:气候变暖 黄土高原 物候期 西峰

中国家电的高原平台期已经来临 篇6

从目前全球竞争的核心看,中国家电产业20多年的发展从产业的角度看基本上处在一种“不发达的发展状态”,全球新的竞争核心已经不再是产品,而是支撑产品高竞争力的高级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标准、品牌、优秀人才、跨国经营网络等。单纯的市场争夺战也已经结束,高级生产要素的争夺如火如荼,由此来看中国的家电产业不能静态地停留在本国的要素优势,尤其是不能停留在本国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初级产品要素上。廉价的近似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

手机产业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我们关注的往往是产品的价格以及市场占有率,但是决定手机产品竞争力的技术、设计等等高级生产要素的输出环节完全掌握在跨国企业手中,所以,我们国内出现的渠道制胜、价格制胜等操作层面的战术根本不起作用。跨国手机在中国战胜中国企业的核心就是高级生产要素与中国初级生产要素结合的结果,因此,中国手机产业如果不在关键性的生产环节取得突破的话,整个行业的前途就会非常渺茫。

中国家电产业的基本战略方向是:在初级生产要素基础上构建成本竞争力型外向型产业,这种产业的不稳定性表現在三个方面:一是在面向主要产品输入国的货币升值的时候,出口速度会下降,整个庞大的产业集群的活力会受到抑制。二是初级生产要素依赖型的产业门槛比较低,这就意味着有相同类型产业的国家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对内已经造成严重的社会倾销,对外则会让我们的产业与竞争对手竞相跑向低洼处。三是跨国企业对中国企业实行技术等高等生产要素的坚壁清野制度,这对我们的制造业形成结构性的围困。

面向全球的巨大制造产能面临出口价格与专利的抑制同时,国内外市场都面临恶劣的价格竞争。在国内除了恶性的价格竞争之外,流通业的两难态势对家电制造业也造成了巨大的损伤。现代家电流通业发育滞后导致产销矛盾依然没有解决,而过低利润环境下产销矛盾成为制造业的致命伤。此外,为应对外资流通垄断而造成的现代连锁的垄断让现代家电连锁产业的发展方向走向了类金融的食利生活方式,这种恶劣的流通环境把我们的家电制造业推入一个尴尬的令人窒息的境地。

浅议“高原期”的后进生转化工作 篇7

一、付出更多关爱, 融化心理坚冰

教育事业的使命要求我们不能放弃对后进生的关爱。后进生既自卑又自尊, 常因自己的所作所为和他人的评价而产生自卑感, 但又很难容忍别人看不起自己, 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进入“高原期”, 由于进步幅度减小, 学生会对自己的前期进步产生怀疑, 其自卑和自尊的矛盾会进一步激化。他们在这个时期变得敏感而脆弱。例如, 一个后进生上课睡着了, 老师轻轻敲敲他的桌面以示提醒, 他就可能有激烈的对抗。而对抗结束后, 他的内心又陷入自责, 进而自卑。老师必须明白, 有时他们表现的自尊不过是要掩饰其自卑而已。如果我们不能报以宽容, 则师生间的矛盾会更尖锐。与其如此, 不如换一种心态: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许就会成为学生重新振作的契机。

二、降低行为标准, 让进步触手可及

后进生之所以出现“高原期”的反弹, 就是因为意志克服不了惰性, 好习惯无法坚持。如果我们用要求一般学生的行为标准来衡量后进生, 则会使他们望而生畏。因此, 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仍然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 将各项行为标准呈梯级状相应降低, 让学生感受到进步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在我担任班主任期间, 有位进入“高原期”的女生爱迟到的毛病又犯了, 每周迟到的次数竟然达到4次以上。要求她在短期内改掉这一坏习惯显然是不现实的。于是我找她谈话时说: “首先 , 你家到学 校骑单车 只要15分钟左右 的时间 , 迟到是可以克服的, 对吗? ”她点头, 但眼神里透露的是不确定。“但是, 我允许你迟到。”她瞪大眼睛, 不可思议地盯着我。我趁势提出我的要求:“第一, 你要把每周迟到的次数和每次迟到的时间做一个记录, 以供比较;第二, 你要逐步减少迟到的次数, 争取在两个月时间内改掉迟到的习惯。这两个要求你能做到吗? ”她想了想, 表示愿意试一试。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我常常站在课室门口迎接她, 早到了我就即时表扬;迟到了我不批评, 而是报以微笑。每个周末我检查她的迟到记录本时, 发现次数减少我就在上面写下鼓励和表扬。渐渐地, 她很少迟到了, 到后半学期, 基本没有迟到过。

三、搭建展示舞台, 让成就感战胜挫败感

小时候学习骑单车, 心里总有怕摔跤的阴影, 于是就让父亲在后面帮我扶车, 没有父亲在后面保驾, 我就不肯学。父亲很有办法, 他扶着扶着就偷偷松开了手, 而我却在不知不觉间骑了很远。现在想想, 其实是自己克服了心理障碍之后, 才真正学会骑车的。后进生的转化也有一个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的过程。 后进生是学生群体中的边缘人, 当“高原期”到来, 如影随形的挫败感将再次使他们产生这样的心理障碍: 我是“差生”, 失败是正常的。这种把非正常视为正常的想法显然是一种心理扭曲。我们怎样矫正这种心态?有经验的老师会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 并搭建一个展示其优点的舞台。我接触过一个后进生, 性格内向, 学习成绩不好还经常上课打瞌睡。我多次找他谈心, 谈完后稍有进步, 时间一长, 又出现了反复。有一次, 他跟我谈起自己的哥哥、表姐成绩都很好, 而自己却什么都不好的时候, 眼圈都红了。我说:“你能写一手好字呀?”他摇摇头:“字写得好, 有什么用! ”我当时没跟他说用处在哪里, 但我让他加入了班内的宣传小组, 专门负责出黑板报。在他的精心策划下, 我们的板报频频在学校评比中获奖。每次获奖消息传来, 我就第一时间在全班表扬他, 同学们每一次都自发内心地对他作出的贡献报以热烈的掌声。在这样的氛围中, 他黯淡的眼神渐渐变得神采飞扬, 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 无论是学习还是常规纪律都有了明显起色。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转变? 我觉得是因为通过展示其优点强化了这样的意识: 你有优点, 你会成功。这种积极的心态在后进生的转化中起到奇妙的激励作用, 不可忽视。

四、运用心理暗示, 促进自我激励

处于“高原期”的后进生, 意志力受到空前挑战, 所以在这个时期进行必要的自我暗示, 有助于培养持之以恒的毅力。我在后进生转化中经常对学生进行自我暗示法的辅导。有一位 后进生长期以来学习积极性都很低, 一提到学习就萎靡不振, 甚至连走路姿势都有点老态龙钟。但一谈到他着迷的足球, 他立即变得眉飞色舞。我问他:“你为什么会在学习和谈到足球时出现完全不同的状态呢?”他想了半天才说:“学习太累了。”我说:“你是不是每天一醒来, 想到要上学就觉得累? ”他点点头, 觉得我说到他心里去了。我换了一种情境:“如果早上一醒来, 想到下午有机会看一场精彩的球赛, 那么一上午是不是都特别有劲?”“当然啦!”于是我告诉他:其实这是他的心理暗示在起作用。前者是负面暗示导致的消极行为, 后者则相反。怎样做到积极暗示呢? 我给他提出了如下几个建议:第一, 把起床时的闹钟铃声设置为自己最喜欢的音乐;第二, 从走路姿势开始改变自己, 尽量保持抬头挺胸;第三, 面对繁众的学习任务时, 鼓励自己完成这些任务后就可以看一次球赛。这些看似与学习无直接关系的调整起到了积极暗示的作用。通过对 这名学生一个多学期的跟踪观察和辅导, 发现他的精神状态有了很大改观, 学习成绩也有了进步, 进入了发展中的相对稳定期。

“高原期”是后进生转化的分水岭。班主任必须掌握后进生在这一时期的心理特征, 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后进生转化不可能一劳永逸, 即使走出了“高原期”, 也可能出现反复。希望通过一两次谈心就实现转化是非常不现实的。所以, 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坚持不懈, 相信一定能取得良好效果。

摘要: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存在明显的高原现象。后进生的自控能力比起优秀学生有很大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 后进生多年养成的不良习惯又开始滋长, 转化工作易出现反复。其实, 这就是后进生转化中的“高原期”。后进生转化工作能否取得稳定成效, 关键是教师在“高原期”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高原期 篇8

处于成长期(教龄在3~5年)的“80后”教师可能最先进入“高原期”。经过了适应期,他们已适应了教师职业角色,也对教育教学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体验。然而他们最初的激情已在不断克服适应期间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换问题中磨尽,同时随着对教师职业的深入了解,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也让他们无所适从,对未来的职业道路感到迷茫。其外在表现为精神的萎靡,教学成绩的停滞不前,对教学科研缺乏兴趣或信心,有的甚至在遭受挫折后离开教师岗位等。

本文从教师自身角度出发探讨处于成长期的“80后”教师“高原期”产生的原因和突破策略。

1 成因

“80后”出生和成长在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二十年,他们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变革的社会环境,人性的交际理念,造就了这部分人的独特之处。而身为“80后”的“80后”教师身上也有着一些属于“80后”的时代特征,这些时代特征使得他们特别容易在成长期时遇到“职业高原”。

1.1 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较弱

“80后”的生活较为优越,因此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中心意识强,追求的往往是个人价值和利益。他们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但是比之前人社会责任感较弱,缺乏一定的奉献精神。他们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表现得比较急躁与偏激。他们注重自己内心的释放,却很少为他人与社会考虑,很少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教学或研究中的困难。

偏向知识传授的学校教育,自身对生活品质的高要求和较差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使他们自卑与攀比心理比较突出,使得他们的麻烦和困难更为集中和尖锐,难以克服。

1.2 动机不足,呈现功利化倾向

动机是行动的内部动力,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对待事业的态度和热忱。这里的动机便是指教师选择这一职业的原因。

在“破译教师职业发展高原期的密码——以苏南地区名师为例”调研中,我们随机对苏南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共100位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通过分析问卷,我们发现:有22%的教师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是由于教师职业工作安稳、工资稳定,10%出于家人期望,31%出于自己的理想,其余出于多种原因或其他。而值得关注的是选择“工作安稳和工资稳定”的22%的教师教龄基本都在5年以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处于成长期的“80后”教师。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一定程度上,“80后”教师职业的选择偏重客观因素,呈现功利化的倾向。相比于兴趣、理想等内在动力,这些客观因素并不能支撑教师克服职业发展中的众多困难,最终导致教师失去信心和耐心,提早教师高原期的产生。

1.3 认知与行动的矛盾

被人们称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80后”对自己的前途与未来有肯定的认知,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个人利益与价值追求。面对教学与研究道路上的种种危机和竞争,“80后”教师们渴望通过不断的“充电”学习实现自我的突破。但是,他们个人期望过高,追求一步成功,缺少脚踏实地的努力。他们有着美好的计划,却缺少与之相对应的行动。

他们凭着一股子热情克服了适应期间的种种困难,进入了成长期。这时候他们已经适应了教师职业角色,也对教育教学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体验,而当初的激情已经不在。此时他们没有根据自我特点,进行详密的计划,他们缺乏恒心,走一步算一步,因而在工作中找不到成就感,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烦躁倦怠心理,从而步入了他们的第一个职业“高原期”。

2 突破策略

2.1 积极心理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人本主义思潮以及人类潜能开发思想的影响下,研究者开始研究快乐、幸福、满意、士气等积极的心理课题。Seligm an等于2000年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指明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在于“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学生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2)

根据积极心理学,“80后”教师要突破因个人以自我为中心、动机不足及认知和行为矛盾造成的“高原期”,便需要形成积极教育心理,开发教师积极心理资源。教师积极心理资源涉及那些能使个体和社会获得成功,可以对教师成功的生活与职业做出贡献的因素,主要包括自我效能(即信心)、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以及复原力等。

首先,加强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提高职业认同感。认识教师职业的重要意义,并辩证地分析教师职业的苦、乐、得、失,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价值,并在其中领略到教育的乐趣和自我价值实现和精神满足的愉悦。积极教育心理是一种内在的自我信念,是教师产生工作动力的原动力。

其次,肯定教师“高原期”的存在,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增强自我效能。乐观心理的开发包括对过去宽容、正确评价现在和为将来寻找机会。因此,“80后”教师对现在的迷茫状态不应过分焦虑,轻易否定自我,应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冷静分析,反思自我,制定计划。原谅过去的错误,感谢“高原期”带给自己一次磨练机会,同时肯定自己的实力,坚定自己突破“高原期”的信心。

最后,培育爱的力量。爱是一种具有建设性的积极力量,意味着个人从内心深处心甘情愿去做自己所选择的事情,甘愿为自己所爱的事情和人付出,并能够从自己的努力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幸福。(3)“80后”教师常常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自我意识强烈,社会责任感较弱。因此,必须将小爱化为大爱,爱学生,爱工作,爱社会。爱可以激发起人类的潜能,在这里,爱便是突破“高原期”的关键。

2.2 合理的规划与实施

“80后”普遍缺少耐性和脚踏实地努力的韧劲,他们追求一步成功,但现实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因此,“80后”教师应该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沉稳,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高瞻远瞩。

俗话说,做好规划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为自己规划出心灵蓝图,指导自己的实践,是一种虚拟实境的演练。因此,在拥有积极心态的前提下,经过对自我和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状况进行诊断和评估后,教师要重新科学地设计发展目标,做好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进行生涯思考。同时,实施必须与规划同步。“80后”教师要想突破高原期就必须根据规划,脚踏实地地将计划付诸实践。

首先,自我“充电”,提升能力。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学越来越具有挑战性,教师要想与时俱进,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永不满足于现状,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其次,利用一线教师优势,积极开展行动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要由每天单调、乏味的生活走向教育的幸福之路,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教师走上研究之路。(4)行动研究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探索教育问题的研究方法,其主旨不在于建构理论体系、归纳规律,而在于针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通过行动加以解决,以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的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不再局限于教书,科研对他们来说是一次挑战,能够重新激起教师的斗志。

最后,加强沟通与合作,在交际中实现自我的突破。克服教育与教学中的难题,跨越“高原期”,不仅仅需要个人书本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在沟通与合作中实现自我的突破。对于“80后”青年教师来说,一方面,要谦虚地向比自己教学经验丰富的前辈学习,积极地跟同事交流听取同事的意见与建议,共同完成教学的目标与计划,积极听课、评课,听专家讲座。另一方面,也要和学生进行及时地沟通与交流,听取学生对于自己教育与教学工作的建议,便于自己改进教育与教学工作。

2.3 学会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在1989年提出了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

教师成长=经验+反思(5)

他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最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和教条式的教学。虽然处于成长期的“80后”教师没有中年教师的丰富经验,但仍要学会反思,反思自己在适应期内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反思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情况,寻找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平衡,通过反思自己的能力、兴趣、智能倾向等因素,发挥优势,弥补缺陷,通过反思自己原先的职业生涯规划,找出实际与计划的距离,为下一步规划做好准备。

“高原期”是教师在生涯发展的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无法避免。对于“80后”青年教师来说,就必须及早地有心理准备,及早地规划,及早地制定应对策略,从而坦然乐观地应对,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突破。当然,除了教师自身外,还需要学校、社会与国家的共同努力,才能给予中小学教育界的主力军——“80后”青年教师一片美好的天空,让他们在天空中热情地飞翔。

参考文献

①程振响.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设计[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②③曾晖,周详,叶芸.教师工作倦怠与积极心理资源的开发[J].中国学校卫生,2008(7).

④寇冬泉,黄技.对中小学教育行动研究机制的思考[J].教育导刊,2003(11).

高原期 篇9

一、高校行政人员职业高原现象的具体表现

高校行政人员进入职业高原状态后, 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 工作质量也随之下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效率低下, 时间观念和全局观念弱化, 逐渐养成拖拉、推诿的不良工作习惯。二是工作缺乏创新, 习惯采用程序化的工作模式, 倾向于凭主观经验办事, 喜欢套用传统经验和手段, 不愿研究新方法, 不会主动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丧失改革创新的动力。三是工作态度情绪化, 工作冷漠不热心, 有时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情绪波动较大, 甚至会出现过激的言行。四是工作协作性差, 团队意识下降, 不愿参与部门之间工作的探讨与合作。

二、高校行政人员职业高原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 职业认同感低

一些高校对行政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行政人员缺乏成就感, 职业认同感低。长期以来, 教学科研是高校发展的主线, 学校非常重视教学队伍和科研队伍的建设, 忽视了行政人员队伍建设。部分领导和专任教师认为行政人员从事的是简单机械的工作, 无法胜任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才会从事行政工作, 在一些教师眼中行政人员素质偏低、技能不高, 在学校中扮演着无足轻重的角色。同时, 一些学校的收入分配和职称评定更多地向一线教师倾斜。由于行政人员的工作不能得到足够的尊重和认可, 加上收入差距的扩大, 部分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 从而进入职业高原状态。

(二) 工作压力大

有些人认为行政人员主要从事传达命令、接打电话、整理材料、收发文件、文字排版校对等简单的工作, 工作轻松无压力, 其实这是一种比较片面的观点。高校行政人员虽然从事的是一些单调、琐碎、程序性比较强的工作, 但是他们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很多高校, 行政人员除了要按时间节点完成规定任务外, 还会经常接到临时任务, 即使在休息时间内也不敢有丝毫怠慢, 随时准备进入紧张的工作状态。一些行政人员尤其是基层行政人员要按时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还要考虑普通教师的感受, 既要上传下达, 又要协调左右, 有时还会夹在中间受委屈, 容易产生失落迷茫的情绪, 甚至会抵触现在从事的工作。此外, 行政人员的工作是事务性的, 大量枯燥而又乏味的工作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创造性, 长期高负荷工作也使他们的心理压力不断加大。

(三) 职业发展通道不畅

相对于专任教师, 行政人员的发展通道有待拓宽。专任教师一般会按照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这一过程完成职称的晋升, 工资待遇和福利也会随之提高。理论上, 行政人员也可以进行职称的晋升, 但是行政人员的职称晋升难度要比专任教师大。此外, 高校是典型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 中层及以上的领导数量是有限的, 也就意味着很多行政人员无法完成职务的晋升, 在同一岗位上工作直至退休。作为行政人员, 需要不断学习相关学科的新知识, 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使自己具备良好的管理与协调组织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在日常工作中积累, 还需要在业余时间接受专业培训和强化。很多高校重视专任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却忽视了行政人员的培训工作, 导致一些行政人员不能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 自信心也在不断降低。

(四) 考核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 许多高校的行政人员考核机制尚不健全, 未能通过有效的考核来激励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甚至出现了负面的影响。高校在对专任教师进行考核时, 会有一套符合学校实际的考核评价体系, 并对考核指标进行了量化,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虽然许多高校在对行政人员进行考核时会强调“德、能、勤、绩”, 但是考核形式过于笼统和单一, 难以准确把握考核中量与质的关系, 主观因素会对考核结果产生很大影响, 考核结果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严重影响了行政人员的工作情绪。不健全的考核机制会让许多行政人员认为努力工作未必能得到认可, 干与不干一个样, 从而逐渐进入职业高原状态。

三、高校行政人员职业高原现象的应对策略

(一) 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首先, 高校管理者要能够体会普通行政人员承担的工作压力, 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让他们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 在职称和职务晋升时给予更多的机会。其次, 专任教师要意识到他们和行政人员都是学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缺一不可, 双方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是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再次, 学校多组织一些交流活动, 一方面可以缓解行政人员的工作压力, 另一方面也让行政人员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教师沟通, 增强组织凝聚力,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 健全考核机制

高校应该根据行政人员的工作特点, 构建一套完善的全过程考核体系, 对行政人员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在具体考核过程中要注重定期考核与不定期考核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 避免考核形式化和主观化。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职务晋升、薪酬奖励挂钩, 在激励行政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同时, 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提升工作绩效。

(三) 推进高校行政人员专业化发展

推进高校行政人员专业化发展既可以避免行政人员进入职业高原状态, 又能够提高高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进修, 帮助行政人员及时更新和掌握教育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 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相关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不断提升协调沟通能力、指挥决策能力、执行控制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语言表达和文字综合能力、服务保障能力、学习和研究能力, 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行政工作人员。同时, 加强行政人员尤其是年轻行政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 促进他们实现专业化的自主发展。

(四)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高校行政人员要不断调整心态,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观, 正确认识自身的工作能力, 努力适应工作, 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积极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主动化解各种矛盾, 不被周围的不良情绪困扰。培养和拓展兴趣爱好, 通过健康的业余生活缓解工作压力, 让自己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1]居民.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工作倦怠与对策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10) .

[2]王有存, 张树青.高校行政人员专业化必要性可行性探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0, (6) .

[3]刘敏.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现象探析[J].甘肃高师学报, 2010, (5) .

[4]马团.高校行政人员职业惰性成因与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3, (5) .

[5]孙健.高校行政人员职业化发展的现实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 2012, (4) .

二语习得中的石化现象高原期研究 篇10

语言学习者通常会发现他们目标语的某些语言特征的习得处于一种停滞状态, 或者没有明显进步。与此同时, 学习者的语音并没有达到母语使用者那样的程度, 并且在词语选择、语音的复杂程度、句法结构或者语法特征等方面都使他们的语言明显区别于母语使用者的语言。虽然第二语言学习者可以进行语言交流, 但是他们并不能像母语使用者那样有技巧的应用目标语。基于这一原因, 石化现象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注意, 而石化高原期正是语言习得中石化现象的集中反映, 本文正是以此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分析的。

二、石化现象的概念

1.1972年, Selinker在他名为“中介语”的文章中就提出了石化这一概念。他发现95%的第二语言学习者都无法达到母语使用者的语言水平, 一些错误会重复出现在学习者的中介语中。他将这种现象定义为石化现象:“无论学习者的年龄和他接受的有关目标语的解释和课程, 使用母语的学习者都有可能将一些母语中的语言单位、规则和次系统保留在目标语习得过程中形成的中介语中。”

2.Selinker和Lamendella (1978:187) 认识到了以前定义的不足, 又重新定义了石化现象:“石化现象是在学习者获得目标语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之前, 形成的一种学习过程中的中介语的停滞现象, 无论学习者在学习能力、机会和所学习的语言种类以及学习者融入目标语社会的动机等各个方面的差别, 在他们的语言学习过程中都有可能遇到石化现象。”

3.1996年Selinker再次修订了该定义, Sim (1989) 也对石化给出了以下定义:石化是强势理论认为石化的语言特征是不可修复的。无论学习者接受的有关目标语的解释和教育的多少, 都无法对已经形成的石化语言特征造成任何影响。而弱势理论认为石化现象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高原期。在这一过程中, 一些目标语的习得发展只是暂时遇到了阻碍, 受到阻碍的时间长短会随着接受教育的不同以及学习者态度和动机的不同而变化。

三、石化现象高原期

笔者经多年对二语习得的研究, 发现石化现象高原期可以用下列图表简单说明。

二语学习者的现有语言能力和学习基础是进一步语言习得的依据, 语言能力的增长与减弱有一个过渡期, 而在这个过渡期中石化高原是其关键阶段。石化现象是语言习得能力提高的攻坚阶段, 当语言习得进入一种较高的缓慢增长或者石化状态时, 其高原期表现便会逐渐凸显。如上图所示当进入石化高原期时, 发展的两个结果:一是克服石化, 语言能力逐步增强, 进入更高层次的语言习得状态;二是持续石化, 语言学习停滞不前, 并有可能退化萎缩。语言学习的任何阶段, 英语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 例如:语音、形态、句法、语篇、语义及语用等都有可能出现石化高原, 它是语言习得的必经之路, 也是暂时石化与永久石化的分水岭。

四、石化现象高原期的表现

1.结构性石化和能力性石化。石化现象高原期有很多的表现形式, 最为常见的就是结构性和能力性石化, 而且它可以发生在不同年龄的二语习得者身上。结构性主要涉及语言单位中的词汇和句法石化现象, 学者的词汇量一般会随着学习的进步而增长。当语言学习到一定阶段时, 词汇量的增长和句法的变化会进入一个相对停滞的状态, 学者会意识到自己使用的语言词汇和句法似乎长期保持不变, 变化的主要是使用二语更加灵活适切, 更加地道纯正。传统意义上的英语学习 (教室课堂的学习模式) 慢慢淡化消失, 日常生活中的学习, 例如交流会晤、网页新闻、报刊闲读、聊天博客等会逐渐转变为一种主要的语言学习方式。如果没有较深、较广的涉猎和日常的使用, 二语必然进入停滞甚至退化状态,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词汇遗忘, 各种句法、语法生疏, 口语表达能力直线下降, 结构性和能力性石化逐渐凸显。

2.暂时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就石化程度而言, 石化现象可以分为暂时性石化 (弱势说) 和永久性石化 (强势说) 。认为一些二语习得者的中介语语言结构会永久的处于石化状态, 这种现象是永久的石化。然而, 一些语言形式虽然进入了石化状态, 或者有石化的可能, 但是这些语言形式有继续向目标语形式发展的潜能, 这种石化叫暂时性石化。当处于暂时性石化状态, 而二语能力得不到强化时, 自然便会慢慢步入永久石化。可以说二语习得中的暂时石化是一个关键期, 要么能力得到强化, 上升步入更高学习习得境界, 要么下滑至永久石化。

3.个体石化和集体石化。石化现象还可以按照石化的群体分为个体石化和集体石化, 这种现象在班级学习中最能说明问题。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 有些二语 (英语) 能力持续提高, 而有些学生一段时间很好, 而有些时间不好, 当这种时好时坏积累到一定量时, 二语习得便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能力提高, 二是能力停滞, 个体石化产生。集体石化在二语 (英语) 课堂教学停滞时表现最为突出, 例如大学阶段大学英语课程结束, 大部分学生英语学习终止, 英语能力因不学而集体石化。

五、石化现象高原期产生的原因

对石化现象原因的研究自20世纪70~90年代主要着眼于石化现象的理论解释。Selinker假定了石化现象原因的五个心理过程, 即母语迁移、培训迁移、交流策略、学习策略和目标语的过度生成。主张输入理论的研究者认为, 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语言水平可能会由于语言习得者不能够得到真实而又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而处于停滞状态。这些真实而又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可以是稍微高于语言学习者目前水平的语言输入。Krashen (1958) 提出的输入假设是一个对石化现象的原因非常有影响力的理论。

1.输入的不足。Krashen (1958) 提出的输入假设理论中涉及输入的不足是导致石化的首要原因。石化高原期是语言习得的一种艰难提高的过度阶段, 更多更深入的语言输入是克服学习困难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语言习得中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以听、说、读为主要的输入手段, 没有足够的语言信息的输入, 语言产出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木之火难以实现。

2.母语迁移。Selinker假定了石化现象原因的心理过程中提及母语迁移, 正迁移与负迁移都会给语言石化带来一定影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会直接导致二语学习中的语言混乱、思想不清、母语与目标语交混出现的现象。语言学习进入石化高原期时, 母语的正迁移要适当有力, 能够推进二语学习, 但母语的负迁移势必会导致石化高原期延长, 石化进一步加剧。

3.情感过滤。二语学习是一个历久锻炼的过程, 学者需要建立一套符合二语语法和使用习惯的语言系统, 语言基础知识的研究和情感体验过滤自然必不可少。语言知识目标的词汇、语法、句法知识是习得的框架和元素, 而使用中的自我接受、他人的认可度、表达是否到位、缺乏动机、自我监控策略的失败等都与个人情感有关。

4. 乘法效应原理。“乘法效应原理” (Mutiple Effects Principle) 是指多个语言习得因素会促使中介语形式的固化, 从而导致石化现象的产生。一两个二语习得不利因素的影响不是单一的, 会引起其他很多语言学习的负面变化, 进而导致一连串的逐步固化与石化高原。例如口语语音、语调的不准确可能会导致听力障碍, 继而出现交流受阻、误解和无法沟通等一系列问题。因一点点问题引发很多问题正是乘法效应原理的体现, 这也是石化现象高原期产生的原因之一。因此, 语言学习中应查漏补缺, 纠正错误, 切不可因小失大, 影响二语习得的提高和进一步深化。

六、结语

本文是一篇关于石化现象的定义、分类和石化高原期表现及原因分析的研究论文。加深对石化高原期现象的研究对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语言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语习得领域对石化现象的研究不容忽视。笔者希望广大二语习得者在语言学习时能借助本文认识并清楚的把握自己的语言学习状况, 明白语言学习的高原期、艰难期, 依赖石化现象高原期产生的原因分析解决自己语言学习的障碍, 进而达到自己理想的二语习得境界。

参考文献

[1]宁一中, 吴平.跨文化语境中的英语习得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2]李炯英.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30年综观[J].国外外语教学, 2003, (04) .

[3]周红云.语言的僵化现象[J].外语界, 2003, (04) .

[4]陈军向.语言石化现象:原因与对策[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8, (12) .

[5]朱淑华, 陶桂凤.二语习得中石化现象产生的认知原因及应对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4) .

上一篇:和谐有序下一篇:金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