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高原文及翻译

2024-05-02

巫山高原文及翻译(精选3篇)

篇1:巫山高原文及翻译

巫山高原文及翻译

巫山高

两汉:佚名

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

我欲东归,害梁不为?

我集无高曳,水何梁汤汤回回。

临水远望,泣下沾衣。

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

译文

巫山高高眼望穿,又高又大行路难。淮水深深不见底,身无双翼难回还。

含辛吞悲想东归,为何夙愿总成灰?

我想渡水无舟楫,为什么水势浩荡波涛急。

临水远望家乡地,伤心的泪儿湿衣襟。

远方游子心思归,一腔怨苦无法提!

注释

巫山:在四川、湖北两省交界边境。

高以大:高而且大。以,连词,相当于“且”。

淮水:即淮河,源出于河南桐柏山,流经豫、皖等省至江苏入洪泽湖。

逝:速。这句说水深且流急。

害梁不为:害:通曷,作“何’’解。梁:桥。这句说,为何桥也不架?

我集无高曳(yè):集:济。高曳:当作篙枻。篙,撑船用的竹篙;枻,船桨。这句说,我想渡过河,没有撑船的竹篙和划船的桨。

汤汤(shāng伤):大水急流的样子。回回:水流回旋的样子。旧本何下有“梁’’字,疑为衍文,或为深的讹字,今删。

何:奈何。

赏析

诗中有一个矛盾,就是将“巫山”和“淮水”同地并称。闻一多《乐府诗笺》说:“《南部新书》庚:‘濠州西有高唐(原误塘,从《封氏闻见记》、《诗话总龟》改)馆,附近淮水。’案此与夔蜀之高唐馆同名,以地名迁徙之例推之,疑濠西淮水附近之高唐馆,其所在之山亦名巫山。此诗巫山淮水并称,即濠西之巫山也。”也可以不必拘泥字面,泛指山高水长。

诗的前四句写山高水深。山是巫山,水是淮水,写水深山高的同时,交待了诗人所在的地域,与下文“欲东归”相照应。山不独高,而且广大,着力写道路险阻。写水,强调其深,因为深,难以渡过。“山高”与“水深”相对应,山高是虚写,用作水深的陪衬,对水深有加重和渲染的作用,呈现出难以逾越的意念。这四句为全篇作铺垫,或者叫“造势”。

“我欲东归”到“泣下沾衣”六句开始集中写水。从“我欲东归”一句,可知诗人的家乡在淮水下游,他要归家,必须走水路。在他产生“欲东归”的想法的同时,残酷的`现实便像特写镜头一般推到他眼前,他不禁惊叫:“害梁不为?”原来这淮水没有桥梁。他被当头浇下一盆冷水。然而,诗人心中尚存一丝希望,就又想:我何不乘船归去?可是,船呢?“我集无高曳,水何汤汤回回”二句含着悲和怨。上一句是悲伤的自语;下一句则衔怨于淮水:你为什么老是那样“汤汤回回”地奔流不息,莫不是有意跟我作对!这是一种绝望的心情。过河没有桥,渡水没有船,满心希望全化作泡影。无奈之时,诗人只有“临水远望”:水天的尽头,有他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此时可望而不可即。他内心激动极了,像涨起很高的潮水,无法平静下去;终于两行热泪涌出眼眶,潮水冲出了闸门。

最后两句:“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扣住怀乡思归的主题。但其作用不仅止于此。上面六句都是具体写思归,这两句则在于提高感情的强度,犹如一支乐曲用高八度的复唱作煞尾;正因为如此,“谓之何”三字是那样铿锵有力。

这是一篇杂言诗,其中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各类句式。开头四个三字句,两两对仗,一气连作,表现山高水深,气势逼人。再用两个四字句将节奏放缓,跟着一个五字句,一个六字句,这同诗的感情变化起伏相一致。下面又是两个四字句,语势再度趋于平缓。接下一个七字句,陡起波澜,紧逼出一个顿挫有力的三字句,全诗嘎然而止。感情的抒发如直接从诗人胸中流出,略无掩饰,显得朴实深厚。字句上绝无半点斧凿痕迹;不见用力,却字字有斤两。所有这些,形成这首诗古朴真挚的风格。

在汉乐府中,游子怀乡、欲归无因已成为一类歌辞的母题。如《悲歌》中有四句作:“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又有一篇《古歌》说:“离家日以远,衣带日以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这些诗句,与此篇似乎有某种联系。

篇2:巫山高原文及翻译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译文

向东望故乡山阴在哪里呢?来回相隔有一万三千里。一封家书写满纸,流着两行思乡怀亲的眼泪。时恐怕已是明年的事待得回信。

遥问家乡红桥下的流水,何日才能驾扁舟到桥下寻找我的兄弟?我走遍天涯,已真的感到衰老疲惫。愁思满怀,长夜难寐。两鬓已白丝间黑发,在茶烟缭绕中虚度光阴令人悲。

注释

仲高:陆升之(1113-1174),字仲高,陆游的堂兄。

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陆游的家乡。

红桥:又名虹桥,在山阴近郊。

扁(piān)舟:小船。

愁无寐(mèi):愁中失眠

鬓丝:形容鬓发斑白而稀疏。

茶烟:煮茶时冒出的水气。

赏析:

上片起二句:“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蜀中与故乡山阴距离之远,为后文写思家和思念仲高之情发端。“写得家书空满纸”和“流清泪”二句,是为着写思家之情的.深切。“空满纸”,情难尽:“流清泪”,情难抑,作者的伤感,深深地感染着读者。作者道不尽的酸楚,岂是“家书”能表述清楚的。“书回已是明年事”句,紧接写信的事,自叹徒劳;又唿应起二句,更加伤感。一封家信的回复,竟要等待到来年,这种情境极为难堪,而表达却极新颖。

前人诗词,少见这样写。这一句是全词意境最佳的创新之句。这种句,不可多得,也不能强求,须从实境实感中自然得来。陆游心境如此,感触自心中油然而发,正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下片起二句,从思家转到思念仲高。“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巧妙地借“寄语”流水来表达怀人之情。红桥,在山阴县西七里迎恩门外,当是两人共出入之地,词由桥写到水,又由水引出扁舟;事实上是倒过来想乘扁舟沿流水而到红桥。词题是寄仲高,不是怀仲高,故不专写怀念仲高专写怀念高,只这二句,而“兄弟”一唿,已是情义满溢了。

况寄言只凭设想,相寻了无定期,用笔不多,而酸楚之情却更深一层了。陆游离开南郑宣抚使司幕府后,经三泉、益昌、剑门、武连、绵州、罗江、广汉等地至成都;又以成都为中心,辗转往来于蜀州、嘉州、荣州等地在奔波中年华渐逝,已年届五十,故接下去有“行遍天涯真老矣”之句。这一句从归乡未得,转到万里飘泊、年华老大之慨。再接下去二句:“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典故用自杜牧《题禅院》诗:“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陆游早年即以经济自负,又以纵饮自豪,同于杜牧;而后老大无成,几丝白发,坐对茶烟,也同于杜牧。身世之感相同,自然容易引起共鸣,信手拈用其诗,如同已出,不见用典的痕迹。这三句,是向仲高告诉自己的生活现状,看似消沉,实际则不然。因为对消沉而有感慨,便是不安于消沉、不甘于消沉的一种表现。

篇3:巫山高原文及翻译

情迷“康巴仙女”,上海小翻译敲开她的门

2003年大学毕业后,南京小伙杜冬成了上海宝钢集团的英文翻译。2007年10月,他利用休假的机会,踏上了圆梦之旅——以背包客身份沿着川藏线旅行,领略远离尘嚣的美景。

几天后,杜冬来到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理塘县。这是一座世界上离天空最近的康巴小城,海拔4000多米,天空纯净,阳光和时间都显得绰绰有余。酥油飘香的寻常巷陌,曾是转世活佛的故居;高洁的格涅雪山,与晴空亘古脉脉相视;夕阳下牦牛归去的方向,飘来青稞酒的醉人芳香和康巴汉子热辣的情歌……28岁的杜冬欢欣地徜徉其间,不时按动手中的相机快门。

听说一年一度的赛马节正在举行,杜冬又搭车来到距县城几十里远的草原上,体验理塘最盛大的节日。远远的,他就看见一片白色的“海洋”,那是由上千顶帐篷组成的,每顶帐篷里都住着一个前来看赛马的康巴家庭。

草原一片火热,到处是马蹄声和摩托车的引擎声,小伙子们长发飘飘,姑娘们身姿窈窕。杜冬计划在这里休息一日,然后就去巴塘,跨过金沙江去西藏。可一位藏族姑娘的出现,不仅打乱了他的旅行计划,也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

下午的赛马告一段落后,各乡镇的姑娘开始在草原上比赛民族舞。当杜冬挤进人海观望时,倏然被其中一位藏族姑娘所吸引:她有着水晶般莹泽的眼睛,齿白唇红,齐腰的辫子随着翩跹舞步飘来荡去,仿佛是从敦煌壁画中走出的飞天仙子。当她坐在草地上休息时,又是那样的文静,与身边那群嗑着瓜子叽叽喳喳聊天的舞伴显得格格不入。杜冬举起手中的相机拍女孩的侧影时,她正好转过头来,眨着大眼睛。那一刻,仿佛草原上的阳光和蓝天白云,都迅速向她身后退去,在她面前,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黯然失色。

舞会结束,杜冬愣愣地看着“仙女”站起身,独自消失在人群中。他这才回过神来,一种怅然若失的情绪弥漫心头。

第二天一早,他拿着刚刚冲洗出来的照片,穿梭于草原上的千顶帐篷中,开始寻找照片上的“仙女”。不认识那女孩的汉子总会请他喝一杯青稞酒,认识她的姑娘总会给他指一条路。喝到第5杯酒的时候,他已经打听到照片上的女孩名叫曲西,住在理塘一个小镇的牧区边上。

攥着那张记有曲西家地址的字条,杜冬找到了她的家,这是一座石木结构的三层小楼,院门紧闭。他冒失地敲响了这扇情缘之门。不一会儿,门开了,出现在他眼前的竟然正是曲西,她的一双大眼睛里写满了惊讶:“你找谁?”

“是曲西姑娘吧,我就找你。这是我昨天给你拍的照片,现在洗出来了,我把它送给你!”说着,杜冬取出一沓照片,递给曲西。女孩一张张看过后,露出了甜美的笑容:“照的真漂亮,谢谢你!请到家里喝杯茶吧!”

就这样,杜冬第一次走进了这个庞大的康巴式家庭。喝完曲西的妈妈拉姆为他冲的三碗酥油茶,他已经知道了20岁的曲西是父母最小的女儿,上面有两个哥哥,还有一大群“浩浩荡荡”的表姐表妹堂哥堂弟。她家的房间巨大,火炉滚热,黑狗凶猛,她晚上裹着厚羊皮毡子在走廊的床上睡觉。

临走时,他望着送自己出门的曲西,在心里说:我已经认识你了,心中再没有遗憾,仙女,后会无期!

杜冬以为他只是女孩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她转眼即忘的那种,两人再也不可能重逢。然而,命运却做出了另一番安排。

川藏路还剩下一大半要走,此时杜冬也该离开理塘了。可是,他却觉得剩下的旅程已经毫无意义。此后几天,他魂不守舍,若睡若醒,茫茫然跋涉千里来到了拉萨。杜冬每天沿着传说中仓央嘉措走过的路线,在布达拉宫和八廓街之间瞎转。但无论他走到哪里,眼前总会出现曲西娉婷的身影。小昭寺的细雨如愁丝,淋得他心乱如麻。

在一家甜茶馆发呆时,杜冬与一位司机一见如故。当听完对方的爱情故事后,杜冬也对他说:“理塘有一个姑娘,不知为什么,我总想见她,每天都想,怎么办?”司机说,那你再回去一次啊!

杜冬把八角钱甜茶费拍在桌子上,冲向拉萨机场。一小时后,他已经坐上了飞往甘孜州州府康定的航班。一千公里外,曲西家石砌围墙上的小门仿佛近在眼前,女孩的脚步声就回荡在他的耳际。

为爱千里奔袭,这个房客“居心叵测”

就这样,被爱神之箭射中的杜冬,刚离开理塘10天,又莫名其妙地出现在那片草原,敲响了曲西家的门。为了融入这个康巴式家族,日夜得见心爱的姑娘,这次他以“到理塘度假写作”为由,在曲西家租了一间房,住了下来。

当晚曲西从镇上办事回来,看到杜冬竟然成了自己家的新房客,不由大吃一惊。此后的日子里,她似乎认清了杜冬的“叵测居心”,一改往日的温婉和彬彬有礼,一见他就横眉冷对。

曲西的妈妈怕杜冬吃不惯康巴人的早餐,每天黎明,都会准时喊起女儿,让她去镇上汉人开的早点铺给杜冬买饭。他们自己,早上则吃糌粑。杜冬于心不忍,就想抢在曲西前面起床,自己去吃早点。可每当他冲出门时,总是看到她已经“采购”归来了,一个人瑟瑟地走在霜冻的路面上,提着包子和稀饭,垂着大眼睛,翘着嘴唇,若有所思。

与曲西相处的时间越长,杜冬就越喜欢这个爱看书、善歌舞的藏族姑娘。是第一眼就为她迷醉?是看到她害羞地从街道上拾起一片残破的经文,用石头压好?还是她从拖拉机上突然跳下来,摘下几个酸得不能入口的小野果,说是答应给朋友带个礼物?还是那次钥匙丢在屋里,她不待杜冬扛来梯子,就爬上二楼窗台,优美地攀在栏杆上?杜冬也不知道,是曲西的哪些生活瞬间深深打动了自己,总之一天看不到她,他就失魂落魄。

在理塘,女孩子的情事是绝对不能和父兄说的,否则就是“害羞没得”(不知道害羞)。所以尽管曲西的父母兄长都知晓他的心愿,却都不说破。

杜冬为曲西做了许多痴情的事,用尽了一切古典的、康巴式的方法来求爱:他托一位藏族的木匠朋友为她做了只小木箱,然后自己啃着冷糌粑,通宵达旦地给木箱画上精美的图案;他想方设法,为她从上海买来20斤她最爱吃的莲藕;他喘着粗气为她劈柴挑水,用生硬的康巴话来套她的心思,他没完没了地走在理塘灼热的街巷里,思考着一切打开她心门的秘诀……

而曲西呢,她拒杜冬于千里之外,却不让任何人嘲笑他。一次,有个自称也喜欢曲西的康巴汉子,以“情敌”身份与他在草原上打作一团,并最终让杜冬脸上挂了彩。闻讯赶来的曲西喝止了两个疯狂的男人,又紧闭双唇,转身而去,背后却偷偷为杜冬伤心。

杜冬时常帮正在洗衣服的曲西提水,或抢过她手中的草叉帮她堆草跺。有一次,曲西的嫂子和阿妈看到他穿着崭新的运动服去叉草,纷纷劝说道:“你不要整哎,衣服弄脏了。”杜冬非干不可。曲西在旁边抱着干草,看也不看他。擦肩而过时,她却用压低到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我会(帮你)洗(衣服)的……”一瞬间,杜冬感到幸福如潮,席卷心田。

3个月的假期转眼结束,杜冬在曲西家翻译的小说《黑暗之劫》业已完工,他就要离开理塘回上海了。临走时,他想大胆向曲西表白爱意。但一看到她纯净如天使般的脸庞和双眸,他鼓了半天的勇气又荡然无存了。

2008年2月6日,杜冬离开那天,曲西和哥哥为他送行。他乘上去成都的汽车,走出了一两公里,却又不顾满车乘客的怨言,猛跳下车,追上已经走开的曲西……她还没有回头,杜冬一把勾住她滚烫的少女的颈脖。

“你!干什么哦!”曲西回过头,害怕而愠怒地说。她的朋友和哥哥也疑惑地看着。杜冬期期艾艾地说:“哦,那个伞,曲西我在你家里丢了一把伞。那伞是红的,好像是蓝的,我也不记得了,是旁边邻居的,你替我还给他们吧……”

“哦”。曲西平静地说。回到车上,杜冬气得直捶自己的脑袋。

辞职移居拉萨,15万字情书打动心上人

回到上海后,一次他给曲西打电话,问她在理塘,一个人睡在大客厅里怕不怕。女孩说:“不怕”。他说:“我怕……”“你怕什么?”杜冬想告诉她,自己怕在上海日复一日梦到她,却见不到她;他怕自己每天读书读报看电影看画展看雕塑购物看京剧谈项目,但是内心却在沉睡,因为看不到她。但他说不出口。

半年后,杜冬经不住相思的煎熬,又一次请假来到理塘。站在曲西家的院门外,看着她窗前盛开的格桑花,杜冬忽然觉得很委屈:我沿着身后那条路,行进了3000公里,沉默地走进高原,翻过大山,越过急流,现在终于静静地站在心上人的家门口了,在她心里,我却什么都不算。

“哎,你来了啊!”曲西故作平静的声音中,带着微微的颤抖。不知为什么,当她发现了杜冬对自己的心思之后,就再也不喊他的名字了,一直用“喂”或“哎”代替。比如,哎,你去不去喇嘛寺哦?又或者,喂,你不要抬水哦,我去。“我准备在这里度两个月假,静心下来翻译艺术史《波西米亚》。”杜冬仿佛怕被她识破来意,欲盖弥彰地说。

2008至2012这4年间,杜冬拼命挤出可怜的假期,先后6次穿梭于上海和理塘。最长的一次在曲西家住了半年,最短的一次只有两天。几千里山河的距离,却抵不过迷恋的长度。其间,他几乎每天都以记日记的方式,为曲西写着特殊的情书,但一直不敢给她看。其中一句颇为感伤:“康巴之前,我没有信仰。此去经年,我懂得了忧伤。”

几年间,曲西为杜冬打开了一扇窗,藏族同胞古典的家庭关系和社会结构,让他迷恋,他不仅深爱曲西,也喜欢上了藏区的一切。2012年夏天,杜冬终于结束漫长的口译工作,告别上海,定居拉萨。他供职于当地报社,喝甜茶说藏语,结交朋友。每当有假期,他依然会“回”理塘,在曲西家小住些时日。只是,曲西的父母和哥哥早已把他视作家庭成员,不再收他的房租。

在南京和上海朋友的眼中,如此痴情的杜冬已是一个异类;而在藏族朋友的口中,6年多单相思的杜冬也常常被“取笑”。康巴人无论男女,皆是直爽表达爱意。杜冬的很多年轻藏族朋友,在理塘的大街上看见漂亮姑娘后,都会直接上前,堵住她的去路,或者摘去她的帽子,一定要对方的手机号码。而他经年的“求爱”方式,自然令当地人感到不可思议。

2013年,杜冬34岁,已经从当年的“正太”变成了“大叔”。而曲西也已经26岁,尽管她的许多小姐妹早已出嫁当了妈妈,尽管身边不乏帅气的藏族小伙子热烈追求她,曲西却依然单身。

有一次,杜冬借着青稞酒壮胆,索性单刀直入地问她:“你喜欢我吗?你应该知道,这些年,我一直深爱着你。”她却甩下一句:“害羞没得”,扭头走开了。

杜冬对曲西的痴情,倒是把她的几个闺蜜感动得一塌糊涂:“你不要,把他让给我们吧”、“他为你等了6年,我也可以等他6年!”其中两个女孩认真地说。

2013年3月1日,杜冬将6年间写给曲西的情书结集出版,取名《康巴情书》。羞涩的姑娘,笨拙的男孩,淳朴的藏地风情,滚烫的文字……在情书里一一展现,“痴情哥”的故事很快在微博上流传开来。其中一篇是这样写的:

曲西:

三年前我曾经在理塘寺的金顸下,指给你看,是哪一条路横穿了中国,横穿了你的家乡和我的家乡。

于无数的道路中,我认出了我的那条路,细细如线。你是否在路的终点?

漫长的路,总是能走到,短暂的路,却似乎总也走不到。

会不会有一天,你会说:唉,我说,你不要走了。

不,也许你说:喂,你已经到家了,还要去哪里?

那时候,我就坐在中国温暖的腹地上,知道自己找到了一生,找到了你。

杜冬

3月3日,他怀着惴惴不安的心,将这本沉甸甸的情书交送给曲西看。隔了几天,她给他发短信:“书写的挺好,反正都是真事。”杜冬问,没有别的感觉?姑娘迟疑半天,回了句:就是没有。

但只过了一周,曲西就通过表姐转告杜冬,以前自己之所以拒绝他的求爱,是需要看清楚他这个人,怕他是到草原上追求艳遇的坏蛋。后来,等啊等,却不见他有“动静”了……听了这话,杜冬心中又是懊悔又是狂喜。他知道,曲西这位康巴“冰美人”,正在缓缓向自己敞开心扉!

5月12日,杜冬在电话中激动地对笔者说:“今天曲西来拉萨看我,已经答应与我相爱一生了!”在这个人心浮躁,真爱日渐成为“奢侈品”的年代,杜冬这位古典文艺男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以6年的痴情不移,赢得了康巴“仙女”的芳心。一场如雪山般纯美的高原之恋,已经在拉萨城明媚的阳光里掀开帷幕……让我们祝福这对有情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上一篇:宣传片拍摄制作合同(2017.12)下一篇:向新同学介绍我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