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支气流对高原低涡移出青藏高原影响的诊断分析

2024-04-12

南支气流对高原低涡移出青藏高原影响的诊断分析(共4篇)

篇1:南支气流对高原低涡移出青藏高原影响的诊断分析

南支气流对高原低涡移出青藏高原影响的诊断分析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以来移出青藏高原后活动时间长(>48小时)的3次高原低涡在南支气流影响下移出高原的个例,进行了325°K等熵面分析、500hPa水汽输送、涡度平流的诊断分析,得出了南支气流影响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共同特征与差异,给出了南支气流对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影响的综合作用的`概念模型.丰富了高原低涡东移的认识,为高原低涡洪涝暴雨的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 者:郁淑华 高文良 肖玉华 YU Shuhua GAO Wenliang XIAO Yuhua  作者单位:郁淑华,高文良,YU Shuhua,GAO Wenliang(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610072)

肖玉华,XIAO Yuhua(四川省气象台,成都,610072)

刊 名: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英文刊名:PLATEAU AND MOUNTAIN METEOROLOGY RESEARCH 年,卷(期):2009 29(2) 分类号:P434 关键词:高原低涡   南支气流   诊断分析  

篇2:南支气流对高原低涡移出青藏高原影响的诊断分析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以来移出青藏高原后活动时间长(>48小时)的3次高原低涡在南支气流影响下移出高原的个例,进行了325°K等熵面分析、500hPa水汽输送、涡度平流的诊断分析,得出了南支气流影响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共同特征与差异,给出了南支气流对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影响的综合作用的`概念模型.丰富了高原低涡东移的认识,为高原低涡洪涝暴雨的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 者:郁淑华 高文良 肖玉华 YU Shuhua GAO Wenliang XIAO Yuhua 作者单位:郁淑华,高文良,YU Shuhua,GAO Wenliang(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610072)

肖玉华,XIAO Yuhua(四川省气象台,成都,610072)

篇3:南支气流对高原低涡移出青藏高原影响的诊断分析

关键词:高原,妊高征,眼底改变

妊高征是危及产妇和胎儿生命安全的危险病症,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全身水肿、蛋白尿, 眼底改变发病率高[1]。视网膜小动脉可以反映体内主要器官的小动脉情况, 所以眼底改变是反映妊高征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对于决定处理和估计病情均有重要意义[2]。有关文献报道, 眼底改变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与妊高征患者的高血压、蛋白尿、血浆内皮素水平及病程呈正比例关系[3]。高原环境对高原地区妊高征眼底改变的影响则未见有统计学报道, 现将240例临床资料完整, 来自高原地区的妊高征患者眼底改变情况报告分析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收治高原地区妊高征患者240例, 均为移居汉族, 所有病例已排除原发性高血压、慢性肾炎、癫痫、脑血管意外。居住地海拨高度3560~4980m;在高原居住时间1~31年, 平均21.5年;年龄22~34岁, 平均25.5岁, 其中≤30岁224例, >30岁16例;初产妇212例, 经产妇28例, 单胎234例, 双胎6例。血红蛋白180~270g/L, 平均238g/L。患者血压以入院时测得血压为准, 血压升高的时间指从测得血压比基础血压升高30/15 mm Hg之日起到孕妇入院之日止这段时间;未作产前检查的孕妇则从出现自觉症状, 如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出现时算起。

1.2 方法

眼底检查在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进行, 由眼科医生根据病情用直接眼底镜检查法在小瞳孔下行常规眼底检查, 对重度子痫病人用0.5%托品酰胺扩瞳检查眼底, 观察患者视网膜动脉、静脉及视网膜、视乳头等改变情况。凡是有视网膜出血和脱离的孕妇, 在分娩后再随访检查1~2次。眼底改变分为Ⅲ期:①动脉痉挛期, 视网膜小动脉功能性痉挛和狭窄, 可局限于一支小动脉或整个眼底动脉缩窄, 动静脉管径比例由正常的2 ∶ 3变为1 ∶ 2或1 ∶ 3;②动脉硬化期, 动脉血管发生器质性硬化, 动脉狭窄, 反光增强, 可见动静脉交叉压迫现象;③视网膜病变期, 视网膜水肿、出血、渗出, 严重者出现视网膜脱离。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高原环境下眼底改变发生率:

240例妊高征孕妇行常规眼底检查发现:眼底正常20例, 占8.3%;眼底改变220例, 占91.7%, 其中Ⅰ期112例, 占50.9%, Ⅱ期68例, 占30.9%, Ⅲ期40例, 占18.2%, Ⅲ期病例中有10例合并视网膜脱离。

2.2 高原环境下血红蛋白含量与眼底改变的关系:

在高原环境下血红蛋白含量越高的孕妇, 眼底改变的程度越严重, 出现Ⅱ~Ⅲ期病变的比例越高 (表1) , 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注: (P<0.05)

2.3 高原环境下居住地海拨高度与眼底改变的关系:

居住地海拨越高的孕妇, 眼底改变的程度越严重, 出现Ⅱ~Ⅲ期病变的比例越高 (表2) , 其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注: (P<0.05)

2.4 高原环境下居住高原时间与眼底改变的关系:

居住高原时间越长的孕妇, 眼底改变的程度越严重, 出现Ⅱ~Ⅲ期病变的比例越高 (表3) , 其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注: (P<0.05)

2.5 眼底改变的预后:

在分娩结束后对10例视网膜脱离者的产妇进行复查, 发现10例视网膜脱离者已完全复位, 但其中4例黄斑区留下陈旧性病灶, 视力仅恢复到0.6, 其它6例视网膜病变基本消失, 视力恢复到正常。

3讨论

3.1 妊高征通常发生在妊娠24周后, 90%的患者发生在妊娠第9个月, 其病理变化为全身小动脉痉挛, 并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体征, 如高血压、蛋白尿、水肿及眼底改变等。妊高征眼底改变出现的迟早和病变程度又与胎儿及孕妇的健康密切相关。而高原地区因缺氧, 冬季时间长, 气候干燥寒冷, 大气压低于77.14KPa (580mm Hg) , 氧分压仅15.96KPa (120mm Hg) , 人体处于持续性低氧状态, 肺泡气体交换血液携氧和结合氧在组织内释放功能受到障碍, 供氧与耗氧失调, 当妊娠后胎盘血液循环的建立, 在缺氧的状态下子宫血液供应更加不足, 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之间的平衡失调, 以及由于纤溶系统的改变, 因而易发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4]。本组资料妊高征眼底改变的发生率为91.7%, 也高于文献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眼底改变者的发生率为53%~86%的报道[5]。因此, 对高原地区妊高征患者而言, 临床行常规眼底检查对妊高征病变程度的判断与观察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本文资料显示, 和平原地区妊高征眼底改变与患者的血压、尿蛋白、血浆内皮素水平及病程呈正比例关系相比, 高原环境下妊高征眼底改变的发生及病变程度另与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居住地海拨高度、居住高原时间正相关。说明高原环境因素对妊高征眼底改变的影响是存在的。高原低氧环境下, 机体从外界摄取氧的能力降低, 氧在体内的运送也发生变化, 机体供氧和耗氧平衡失调, 红细胞生成的生理调节过程发生紊乱, 红细胞生成增多, 血红蛋白含量增高, 血液粘滞度增大, 微循环障碍, 导致组织细胞及毛细血管受损, 又加重了低氧血症, 造成恶性循环 [4]。故本文资料中妊高征眼底改变的发生及病变程度与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正相关, 与文献中低红细胞计数、低血红蛋白、低血细胞比容情况下容易发生妊高征的报道 [6], 从发病机理上并无矛盾。

3.3 高原地区自然环境恶劣, 医疗卫生条件有限, 直接眼底镜检查简单易行, 依据眼底不同损害程度及临床观察发现, 眼底所见可作为评价妊高征病变程度的重要依据。如眼底改变限于Ⅰ~Ⅱ期时, 在解痉、降压等药物治疗和严密观察下, 可继续妊娠。如经过治疗后眼底病变继续加重, 为了避免严重的并发症, 应结合其它临床指标, 及时终止妊娠。

3.4 考虑本文资料中高原环境对高原地区妊高征眼底改变的影响, 高原地区孕妇加强孕期保健、移居低海拨地区及晚期适当吸氧应有助于预防妊高征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家琦.李凤鸣主编.实用眼科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487-488.

[2]张惜阴主编.实用妇产科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01.

[3]李东豪.佘若青.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3, 21 (9) :674.

[4]张彦博.汪源.刘学良, 等.人与高原.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6:203-268.

[5]马文芝.蒋黎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眼底观察.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1986, 4 (5) :278.

篇4:南支气流对高原低涡移出青藏高原影响的诊断分析

利用ECMWF资料对6月1~5日东移出高原的低涡个例的动力结构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低涡东移过程中,闭合等高线或者闭合气旋式环流的垂直厚度随时间呈加厚趋势;(2)高原低涡在东移过程中,垂直方向上几乎都是正涡度,500hPa上正涡度随时间呈增强趋势;(3)在高原上时涡区明显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移出高原后表现为微弱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甚至低层辐散、中层辐合、高层辐散.(4)处于高原上时涡区整层都为上升运动,移出高原以后上升运动微弱,中低空经常为下沉运动.(5)低涡处于高原上时,涡区在边界层始终有水汽辐合,移出高原以后在低空只有微弱的.水汽辐合甚至辐散.涡区外围东南侧的槽前脊后区存在低空急流,是水汽通量和水汽辐合的大值区.

作 者:柳草 李跃清 李德俊 LIU Cao LI Yueqing LI Dejun 作者单位:柳草,LIU Cao(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610072)

李跃清,LI Yueqing(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610072)

李德俊,LI Dejun(湖北省恩施州气象局,恩施州,445000)

上一篇:实用的成绩学生检讨书下一篇:集团通讯管家(电子通讯录)业务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