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培育

2024-05-13

职业道德培育(精选十篇)

职业道德培育 篇1

1 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义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首先要解决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这个问题, 只有深刻理解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 才能确定什么样的人能参加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从字面上看有3点:新型、职业、农民。新型是指区别于过去, 是创新的、新式的;职业是指身份象征、社会角色;农民说明了他必须是一个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人。总体来说, 新型职业农民相对于传统农民, 不再仅仅是维持生计, 而是将农业作为产业, 充分地进入市场, 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主要表现在选择权不同、流动程度不同、素质条件不同、经营方式不同以及规模化经营的程度不同。综合各种看法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现状, 笔者认为, 新型职业农民是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 以农民作为自己的职业, 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走职业化的发展道路, 而且通过投资、生产、管理、销售等一系列生产活动,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取得利润最大化的职业农民。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的情况分析

2015年果业办的培育任务是100人, 年龄要求在18~55周岁之间, 全部是从事马家柚种植、加工、销售的农民。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 获得了培育学员的个人基本特征、培训需求、培训效果、培训建议等多方面的信息。

2.1 培育学员基本特征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 此次参加培育的男性所占比例为89%, 女性所占比例为为11%;从学历层次来看, 大部分为高中学历, 占比为52%, 而小学和本科占比很小 (比例为9%) , 说明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从年龄结构上看, 大部分为40岁以上, 占比为70%, 相对于其他地方, 此次培训学员的年龄较轻, 主要原因是马家柚是广丰的一个新的农业产业, 前期投入大, 同时也是一个朝阳产业, 相对来说, 种植规模大的多是在外打工返乡人员, 而老年人因为自身文化较低, 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低, 没有参加培训。

2.2 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原因

此次参加培训的人员都是从事同一产业的人, 同时90%的学员都参与了广丰马家柚种植。他们来参加培训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新技术、新理念, 占比达到85%;有9%的人是为了获得证书, 现在国家的政策或多或少会优先倾向新型职业农民;剩下的有的是因为培训不要钱, 包吃住, 见识下培训场面, 和大家聊天增加朋友等。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培训学员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知识是极其渴望的, 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新的农业技术知识, 解决农业生产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2.3 培训内容的调查

根据培训前期的摸底和培训后期的访谈, 学员在培训内容上主要有3点意见:一是师资选择上, 更喜欢有专业理论知识、有相关实践经验的老师, 而不是越大牌越好;二是技术和知识选择上不能脱离实际, 尤其是马家柚大都栽在山地上, 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应该重点放在能切实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技术上, 而不是生搬硬套;三是教材内容刻板、专业术语难懂, 不便于理解, 培训时需要教师用生动的比喻、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 才能带来实质性的收获。

2.4 关于培训形式的选择

从培训形式的选择来看, 21%的学员喜欢的培训形式是在教室听老师讲课, 这部分大都是大专及以上学历、年龄较轻的学员, 75%的学员表示更喜欢农民田间学校的形式, 老师在果园对实际生产问题面对面指导, 仅有4%的学员表示对培训形式无所谓。鉴于马家柚栽植管理实用技术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 后期培训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实训, 通过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的形式, 在果园把新技术、新成果传授给果农。

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思路与建议

果业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 总结了经验, 也发现了问题, 让大家深切地感觉到农民培训方式、方法的改变势在必行。因此, 应该改变传统的、固化的培训教育形式, 探索出一条以农民为主体, 以“打基础、管长远”为宗旨, 以科学、实效为目标的农民培训道路。

3.1 把握个性需求, 建立农民档案

培训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不是千篇一律的填鸭式教学, 而是要结合农民创业和个性需求, 把培训工作渗透到农民的生产实践中, 注重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让农民想学就学, 随时可学。一是注重前期摸底, 切实了解农民的需求, 并将各类需求分门别类, 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二是要具体针对一个产业、一个问题实施培训教学, 比如果业办这次只针对马家柚这一产业开展培训, 将一个产业的技术难题讲深讲透, 而不是大而空, 样样都讲、样样不深;三是要建立农民档案, 不同的农民因为年龄、学历等不同, 而导致对新知识接受能力不一致, 不能以偏概全, 要对不同层次的人、不同的产业建立各自档案。

3.2 找准培训方式, 办好农民课堂

现代培训必须从传统培训上跳出来, 要吸收传统培训方式的精华, 同时借助现代传播手段, 跨越面对面教学的模式, 办好农民课堂。比如, 果业办借助微信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 建立了“广丰马家柚”微信群, 邀请马家柚种植户一起探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交流经验, 既便捷又实用。另外, 针对不同种类的培训, 选取不同的培训方式, 如技能类培训, 主要针对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可采取田间直观的教学方式。管理类培训, 受训人员文化层次较高, 理解能力强, 可以举办短期的培训班。

3.3 提升培训师资, 保证教学质量

提升培训效果和质量, 除了对培训学员的选拔外, 还应对授课教师的资格进行严格的把关。授课教师的选拔不应只看重他们学历的高低和教学时间的长短, 而应该将在农业生产一线的、了解农业生产活动各个环节、能够解决具体的农业问题的专家聘任为授课教师, 建立一支具有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基础支撑。此次果业办选择的教师都是县内从事马家柚产业多年的高工、技术员, 通过结合多年的马家柚生产管理经验、平时遇到的问题, 举一反三, 获得学员的共鸣, 也容易掌握理解。

3.4 构建服务平台, 建立联系帮扶制度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不能因完成上级任务而停止, 也不能因获得证书而停止。要构建老师———农户、县———乡———村等各类服务平台体系, 系统地、不间断地进行跟踪培训和技术指导, 把农民打造为“土专家”, 打造成真正的新型职业农民, 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头指导作用, 使农业科技的最新成果辐射到千家万户, 大大提高科技培训效果。果业办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按照上级要求只有15天, 但实践实训上却跨度很大, 从马家柚的种植、抽梢、开花、结果、收获、施肥、修剪、病虫防治等多方面进行培训指导, 培训教师与部分新型职业农民建立了帮扶关系, 全程培训和指导。

总之,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有机衔接起来, 造就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 要把更新农村专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长期化、经常化, 要构建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 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而不是授人以鱼。

参考文献

[1]刘宇.辽宁农民科技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J].农业经济, 2011 (4) :96.

[2]腾卫双.河南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思路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39 (36) 22744-22745.

[3]赵培芳, 李玉萍, 姚晓磊.晋中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 2015, 21 5:90-92.

[4]由建勋.我国职业农民的产生及其发展对策[J].职业时空, 2005 (18) :20-21.

[5]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及其成长环境[J].农民科技培训, 2013 (5) :6-9.

[6]耿丽敏.探究河北省农民培训的有效途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J].农村科教, 2015, 1 (下) .

职业道德培育 篇2

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务农劳动力数量大幅减少,“兼业化、老龄化、低文化”的现象十分普遍。“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等问题成为农业现代化急需解决的难题(农业部教育科技司,2017)。

而解决农业现代的难题,关键在人。加快培育新兴职业农民,吸引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年轻人务农创业,才能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最终完成中央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农业部教育科技司,2017)。

为探索如何在广东省响应中央号召,落实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任务,本文创新性应用PEST模型分析了广东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原因,接着运用SWOT模型分析了广东省培育新兴职业农民的优势与劣势。基于PEST和SWOT分析,结合仲恺新兴职业农民培育基地的培育实践,得出广东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践的总结与启示。

一.广东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原因——PEST宏观环境分析

1.政治环境

自2012年起,中央高度关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连续五年在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认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和发展的动力源(颜廷武,2017)。2012 年农业部在全国100 个县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2014 年农业部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015年示范培育范围扩大到4个省、21个市和487个县,研究制订了一系列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齐乃敏,2016)。

与此同时,广东省农业厅也积极配合,出台如《广东省2017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农〔2017〕224号)和《广东省农业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粤农规〔2017〕2号)等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大力促进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向前发展。

从中央一号文件的纲领性指导,到广东省农业厅出台的具体实践政策,都反映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党和政府当前工作中重中之重的政治需要。在该系列政策的支持和指导下,广东省基本形成了有利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良好政治环境。

2.经济环境

从国家层面看,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但人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根据新浪财经全球宏观数据显示(见图1),我国截至2015年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09公顷,仅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国家之一。这意味着我国要用约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与此同时,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仍然十分低下,目前约为世界平均值的47%,约为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2%,约为美国和日本的1%(何传启,2012)。严重匮乏的人均耕地面积资源和低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瓶颈。在人口持续增长,土地面积不变的基本国情下,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我国完成农业现代化的破局关键,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则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图1 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和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的对比

数据来源:新浪财经

从个人层面看,2016年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7684元,2016年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512元(见图2),同时期比较,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约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倍,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务工所得收入远远超过在农村务农所得。由图2还可得知,自2013年至今,广东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11067.79元增长至2016年的14512元,同期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29537.29元增长至2016年的37684元,尽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逐年稳步增长,但收入金额之间的绝对值差距却愈发明显,传统农民的生产收入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这导致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谁来种地”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必须面对并尽快解决的重大问题(颜廷武,2017)。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民传统生产经营模式转型升级,这才能切实提高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真正吸引农村劳动力留在农村,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图2 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对比

数据来源:智研咨询

3.社会环境

尽管中央自2012年起就在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现代化,但在现实社会中,务农人员社会地位低,社会各界包括农民自身对职业农民缺乏足够的认同感,这是阻碍人们投身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社会大众认为农民社会地位低,主要是因为职业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和收入低引起的。

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知:在我国农村的劳动力主体队伍(20-60岁)中,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呈现出整体偏低的特征。其中,农村地区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人数占总体的88.71%、高中文化程度为8.5%、大学专科及以上程度为2.79%(见图3)。对比世界著名农业大国美国,1990年大学毕业的人数已达到农民总数的10.8%,而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仅占到32.9%(杨成明等,2014)。

图3 2008年中国农民接受教育与培训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官网中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此外,传统农民思想观念禁锢落后,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在传统农业中,农民从事农业的目标只是维持生计,加上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和农民自身较低的文化素质等因素影响,导致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生产效率较低(杨成明等,2014)。加上农村生活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和低竞争性,使得农民普遍缺乏对农业市场消息的了解,没有树立起市场竞争意识。这也导致农民在农业贸易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议价能力弱,所生产的农产品产品附加值小,利润低,最终导致农民收入低,仅够维持温饱。

要改变传统农民社会地位低的刻板印象,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农业现代化中,只有通过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吸引和培育有文化,善经营的年轻人投身农业,通过他们成功的典型案例进行逐步推广,以点带面,才能确保我国农业现代化之路稳健向前发展。

4.科技环境

从国家层面看,我国每年通过省部级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有6000多项,而转化为生产力的仅为35%~40%,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70%~80%水平(谢学芳&何其祥,2017)。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特别指出,在农业领域仍有大量科研成果被闲置,没能得到有效转化。一方面,科技成果供给存在问题,很多科技成果的研究方向和投入产出比严重脱离农民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农民对于学习应用农业科技成果不主动不积极。我国“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实际情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成果对单个农户产生的实际效益。

从个人层面看,从历年《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看(见图4),2010年我国公民中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思想等,以及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参与公众事务的能力)的人口占总人口的3.27%,而农村仅为1.51%(杨成明&张棉好,2014)。我国农民群体科学素质整体水平偏低,这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生成有重大消极影响,因此更加需要加快落实对现有农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以便更好地接收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提高生产效益。

图4 2005-2010 年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指数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情况》

二.广东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优势与劣势——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 1.1 政策大力支持

广东省农业厅为进一步推动落实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地部署,相继出台如《广东省2017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农〔2017〕224号)和《广东省农业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粤农规〔2017〕2号)等系列政策。在该系列政策地支持和指导下,广东省农业厅、教育厅创新性联合农业高等院校——广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整合社会各界资源,成立了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该基地成立后发展迅速,于2017年5月获批为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截至目前,该基地以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重点,陆续在广东省内广州、韶关、梅州、河源、云浮等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7000多人,取得了丰硕的培训成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广东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摇篮。1.2 专项资金支持保障

广东省政府出台《广东省2017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实施方案》(粤农〔2017〕224号)政策,拨款3300万元用于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在2016年示范县的基础上,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项目县数量为105个农业县(市、区),推进新型职业农民进高校培训。该笔资金按照“2017年中央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安排表”,根据各市县实际情况,分发到105个项目农业县(市、区),为各项目农业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有利于调动当地政府、农业培训机构和农民的积极性,形成当地政府积极组织,农业培训机构积极培育,农民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1.3 农业科技创新实力强劲

在我国“十二五”期间,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科技创新贡献率达62.7%,主要农作物、猪、家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97%、95%、85%,水稻优质率达72%以上,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7%。科教资源优势稳步发展,全省建有161个农业科研和4331个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省级科技创新联盟加盟成员单位达334家(中国产经新闻报,2016)。由以上信息可知,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具有良好的农业科技创新贡献率,说明广东省农民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接受度很高,转化应用能力强,实践效益高。另一方面,广东省具备较为丰富的农业科教资源,能为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开展落实提供有力保障。当这些农业科教资源和传统农民被有机整合在一起的时候,将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促使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2.劣势Weaknesses 2.1 农村劳动力逐年流失

从前文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分析可知,由于务农收入低和农民社会地位低等原因,近年来广东省农村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务工,造成农村出现“谁来种地”的农业用工荒现象。根据《广东农村统计年鉴2016》数据显示(见图5),2000年至2015年,广东省农业劳动力从1572万人逐年流失至1351.8万人。从目前广东省城镇化进程持续发展的大趋势看,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趋势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在人,在农村劳动力持续减少的情况下,要想维持或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一方面需要推动现有传统的农村劳动力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另一方面也需要吸引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年轻人务农创业。

图5 广东省主要年份农村基本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农村统计年鉴2016》

2.2 培训对象科学文化素质整体偏低

前文社会环境和科技环境分析指出,我国存在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呈现出整体偏低的特征,广东省也不例外。据肇庆学院图书馆的一次全省抽查调查统计,全省1438名农民受访者中3.6%没上过学,26.2%为小学文化,39.9%为初中文化。受过中等教育(高中和中专/技校)的占16.5%,受过高等教育(大专和本科)的占13.8%,受过中、高等教育的合计为30.4%,而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合计达69.6%(马艳萍,2017)。大多数传统农民只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农业技能和生产机械操作,还是停留在只凭传统经验开展农业种植和养殖生产。另外,大多数农民还没有树立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竞争意识,信息闭塞,不能灵活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

3.机会Opportunities 3.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逐渐建立健全

广东省自2013年就着手开展新兴职业农民培育,采用“专门机构(管理结构)+多方资源(培训机构)+市场主体”的组织方式,联合高校和社会办学机构,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截至目前,累计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万人,特别为粤东、粤西和粤北等欠发达地区培育了大批基层农业人才,为推动广东省农业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南方农村报,2017)。广东省目前已建成48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12个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学校培养试点,1个高等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基本形成了从乡镇到市县,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特别培训班的新兴职业农民培育体系。该体系目前已积累了几年的成功运营经验,能在广东省即将启动的新型职业农民整省推进计划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3.2 农民参与培训积极性高

广东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以来,对国家政策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动员,越来越多农民对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义和好处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各地政府的引导下,农民对于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特别是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的建立,给了广大农民一个途径走进大学校门,在体验高等学府校园生活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实用的农业技术,更新农业生产经营思维,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科学文化素质。

4.挑战Treats 4.1 培训资源分配不均

广东省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力争到2020年之前全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万人。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指标有限,从总数上就远远不能满足广东省1351万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的需求。广东省目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只能先覆盖青年农场主、种养大户和农民合作社骨干等具有代表性的农户,因此还有很大一部分农民渴望转型新兴职业农民的需求不一定能得到满足。此外,各县市分配到的培训名额数量不等,有些偏远山区的农民因为路途遥远,农忙等客观因素无法参加培训,也就错过学习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错过摆脱生产生活落后面貌的机会,反而加大了各地区之间农民的差距。4.2 激励扶持体系不完善

目前广东省新兴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开展重心主要还停留在开班培训和认定管理阶段,后续配套激励扶持政策还不完善。一方面,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也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金钱成本来进行学习,当培训结束时,如果农民只能获得一本新型职业农民认定证书,没有实实在在利益,实在难以保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对农民长期的吸引力。因此新型职业农民认定证书还需要与一定的激励扶持政策挂钩,例如持有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农民在农村金融借贷上能享受一定的优惠,在租借或够买农用机械器具的时候享受一定的折扣。另一方面,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之后,想尝试新的农业技术或新的农业推广产品,还是会面临很大的生产风险的,失败的风险也往往让农民对新技术和新产品望而却步。因此也需要政府推出相关法律法规立法保障,或联合保险公司为新兴职业农民的农业创新生产提供农业保险服务。

三.广东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 ——以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为例

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充分利用广东省政府的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于2016年12月申报并获得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立项,并于2017年开始省农业厅开展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广东“百佳农民”评选与培训、师资队伍等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项目检查指导与绩效考核等项目工作。2016年以来,基地先后承担了省农业厅、连平县、新丰县、和平县、博罗县、五华县、兴宁市、韶关市武江区、浈江区、翁源县、云浮市郁南县等相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为以上县市地区培育超过2000名新型职业农民。此外,基地还成功完成中山市、五华县、和平县、新丰县等地农技推广人员培训项目。基地通过新兴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实践,力图规范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内容、程序和要求,通过培育“百家农民”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为广东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培育合作基地建设

考虑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必须立足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必须在传授农民农业理论新知识的同时,也要提供一个平台供农民学员在田间地头实地操作所学到的新农业技术。因此,基地通过整合校内原有合作单位以及新增合作共建单位,与广东绿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州仙居果庄农业有限公司等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展开教学场地使用、技术合作、人才交流、创业孵化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截至目前,基地现已拓展建立了全产业链的培训实训基地,包含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休闲农业、品牌电商、设施农业、连锁农业等完成的农产品培训链。形成了100位教师资源、20位田间辅导员、10位创业辅导员的可使用产业和师资规模,能同时承担500人的培训接待。

3.完整的培育模式建立

经过一年多的培育实践和管理经验总结,基地基本完成确定新型职业农民和青年农场主的培育模式和课程体系。2018年,基地计划把全部课程分为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学习知识和体验大学生活阶段,由培训机构与农林类高校合作,让新型职业农民进入农林类高校体验高校学习、生活,主要内容涵盖农业政策解读、市场营销和品牌创立等课程,培训时间不少于24学时;

第二阶段是开拓眼界和洽谈对接阶段,由培训机构与电商机构合作,让新型职业农民进入省级以上电商基地、电商产业园农产品体验馆、京东生鲜物流基地,聘请电商产业基地、农产品电商企业高管授课,与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对接等活动,培训时间不少于24学时;

第三阶段是参加实训、交流、评价和考试考核阶段。由培训机构结合当地实际,让新型职业农民进入当地的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大型休闲农庄等进行交流学习、实训操作,聘请有经验的高管分享农业经营心得,教会学员使用“云上智农”等农业信息平台APP,在网上对任课老师进行评价,做好考试考核,培训时间不少于24学时。

4.师资库和教材编写基础性工作的完善

2016年以来基地通过优秀师资邀请和实战培育等方式新拓展了40位课程专业师资力量,涵盖高校专家、政府政策专家、企业管理和创业专家、田间优秀技术人员等不同类型,形成了多元、优质的师资结构同时,编印了《鹰嘴蜜桃栽培技术实训手册》、《柑橘栽培技术》等6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材。总体上,基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师资力量,优化了师资结构,在鹰嘴蜜桃生产、柑橘生产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专业技术和培训优势。

四.广东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践的总结与启示

1.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

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之前,需要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除了选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覆盖县市地区和培育名额指标之外,还应该根据学院的年龄层次、文化水平、种植养殖模式和产业发展需求等因素,把培育对象划分为生产技能型、技术服务型和经营管理型三类。针对不同培育对象的需求和特点,设置不同的培育目标与任务,然后分层次进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科普知识,内容涉及基础文化科学知识,一般性农业知识和应用技术常识等;第二层是专业技能培训,即根据农业全产业链(生产、加工、销售和售后服务)的具体需求,开展实操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全面培训;第三层是经营管理培训,培训重点是市场营销、品牌树立、“互联网+”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童洁、李宏伟、屈锡华,2015)

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界定每次培训学员所属的类型和层次,有利于指导各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构在开展工作的时候能为农民学院提供他们最需要的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成效。如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根据实际需求,为基层农民和“广东百佳农民”提供了不同的培训内容,不仅让基层农民掌握了鹰嘴桃、柑橘等特色农产品种植技术,也让“广东百佳农民”通过“精准培训”学到了精准农业和互联网电商运营管理等知识,使得不同培育对象都有所收获,受益匪浅。

2.构建多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2.1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目前广东省新兴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主要是由政府主导,联合涉农职业院校和高等学院等教育机构开展进行的。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政府的主导作用,更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才能充分激活调动各方面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积极性。通过推动校企合作,不仅能使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供给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也能通过市场竞争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性。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和多家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展开新型职业农民教学场地使用、技术合作、人才交流、创业孵化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这是高等学院和社会企业合作的一次成功范例。但基地应继续探索完善和企业的合作方式,建立长期有效的双赢模式,一方面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实地教学实操用地,学习先进农业技术知识;另一方面也根据企业需求,调整培训内容,以培育出更加贴近市场需求的多样新型职业农民人才。

2.2 利用多元媒体创新培育方式

考虑到广东省各地区农业生产周期不同(农忙时间不同)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阶段覆盖县市有限的因素,为了让更多渴望得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农民有机会学习到新的农业生产经营知识,教育机构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时候不能仅局限于集中授课,实现观摩等形式,更要利用现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创新培育方式。

如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渠道传播教育,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帮助农民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得最新的惠农政策和农业信息。此外,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建立技术交流平台,提供专家在线答疑解惑,加强培育主体和培育对象之间的互动,为职业农民的培育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考虑到很多农民对智能手机操作使用不熟悉,针对性在培训课程中加入教会学员使用“云上智农”APP、中国农技推广APP、关注“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网、职业农民”微信公众号等内容,帮助学员迈入农业信息化时代。但基地也可以考虑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介,把每一期集中授课的教学视频上传到互联网,不仅能让当期学员能复习巩固培训内容,也能让更多没能参加培训的农民有机会在网络课堂中自主学习。

3.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精准化 3.1 因地制宜推广特色农业品种和技术

在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时候,需要因地制宜推广当地特色农业品种和技术,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成效,帮助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另一方面,各地区农民对当地特色农产品都具有一定的种植养殖技术,因此当推广当地特色农业产品的新技术的时候,农民的接受程度较高,调整生产的成本也会较低。

如“广东百佳新型职业农民”潘国平就是在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中学到了适合在韶关地区应用的“奈李套袋技术”,该农业新技术让潘国平种植的李子外观漂亮,裂果和虫害减少。青奈李变成了黄金奈李,身价也从1元/斤上涨到10元/斤(刘盾,2018)。尝到了甜头之后,潘国平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更加积极,并主动把这项技术在他所在地区进行推广,带动区域农民一起转型成新型职业农民,走向致富之路。

3.2 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内容设置的针对性

在推动广东省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新兴职业农民的培育课程内容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来选择和安排。现阶段,广东省新兴职业农民主要来源于传统农民的转型、涉农院校的学生和农业企业家。不同群体对新兴职业农民培育课程内容的需求明显是不很大差别的。针对传统农民群体,课程内容应该充分考虑到培育对象的文化水平和科学素养,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现代农业所需要的生产管理和农业技术知识传授给农民群体。针对涉农院校学生,可以多普及一些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方面地知识,多提供一些下乡实践的机会给学生,让学生们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巩固创新所学。针对农业企业家,则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多强调市场营销、品牌建立与管理、网络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现代企业运营必备的内容。

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目前的师资库已涵盖高校专家、政府政策专家、企业管理和创业专家、田间优秀技术人员等不同类型,基本能满足不同培育群体的学习需求。但目前基地所编写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材内容还只是针对传统农民的新农业技术知识,关于农业产业市场营销、品牌建立与管理、网络营销等发面的内容还有所欠缺,之后仍可以进一步丰富完善。

4.完善相关配套跟进惠农激励政策 4.1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准入制度

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发展关键在于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准入制度,逐步使“职业农民”一词从过去的身份属性表达转变为职业属性表达,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地位,从而吸引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源源不断投身农业现代化伟大事业之中。

首先政府要联合涉农院校教授专家、农业产业代表和农民代表等多方力量严谨科学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资格的标准。接着通过一系列规范有序的申请、考核、评估和公示流程后,授予申请者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并由农业部门统一备案。然后把该证书作为农民申请国家农业补贴、农业融资优惠和农业保险等系列优惠政策的依据,提升该证书的含金量。这有助于提升新兴职业农民的职业性和标准性(杨成明、张棉好,2014)。

4.2 创新惠农激励政策

在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准入制度后,广东省政府还应该建立并完善配套的惠农激励政策:第一是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广东省政府可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对具有新型职业农民资格的农民提供金融担保,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授信额度,支持保障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创新或产业转型升级等活动;第二是提高农业补贴标准。对已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农民,可以提高其农业生产的补贴标准,并提供专属的农业技术支持服务,与传统农民形成差异化,刺激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第三是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在向农民推广现代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时候,除了要向农民解释说明产品和技术的具体情况,还更应该为其提供农业保险服务,并对具有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农民提供差异化优惠,降低传统农民进行现代化转型升级时所面临的风险,打消农民的后顾之忧,提升农民农业生产收益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齐乃敏.(2016).从被引分析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安徽农业科学》.第44期.第246-250页

颜廷武,张露,张俊飚.(2017).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探索与思考.《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第35-41页

杨成明,张棉好.(2014).多重视阈下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第28期.第76-82页

郝志瑞.(2015).基于国际经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创新路径研究.《世界农业》.第12期.第232-236页

夏益国,宫春生.(2015).粮食安全视阈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新型职业农民——耦合机制、国际经验与启示.《农业经济问题》.第5期.第56-64页

李国祥,杨正周.(2013).美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政策及启示.《农林经济问题》.第5期.第93-97页

王晓旭,张亮.(2015).农业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模式分析.《新型农民培育》.第5期.第29页

赵艳艳,姚秋菊,原玉香,张晓伟,蒋武生.(2015).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思考与实践.《农业科技管理》.第34卷.第2期.第59-61页

童洁,李宏伟,屈锡华.(2015).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向与支持体系构建.《财经问题研究》.第4期.第91-96页

金洁.(2016).广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农业与技术》.第36期.第4-6页

马艳萍.(2017).当代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需要及对策研究——以广东省为例.《农业图书情报学刊》.第29卷.第11期.第121-128页

叶星,徐辉.(2016).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SWOT分析.《农村经济与科技》.第27卷.第17期.第272-273页

广东农村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2016).2016广东农村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职业道德培育 篇3

一、全面调查,遴选学员,做到“三个精准”

摸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基本情况,是做好培育工作的基础和关键。一是培训对象统计精准。由县农广校牵头,统一布置、县乡村联动,利用冬春农闲季节进村入户开展农业从业人员调查统计。初步摸清全县培训对象的基本情况,建立培育对象信息库,入库学员1万余名。二是培训需求了解精准。对培育对象按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进行分类调查统计,对培训意愿、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等进行调查。把拥有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和真正有培训需求的农民纳入到培训中,提高了培训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三是培训人员分类精准。对培育对象,分类型、分层次、分产业进行精准培训。将经营规模较大、求知欲强的青年农民选送参加部级生产经营型及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班进行深造;将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型人员列入省级培训班,从素质、技术、技能、营销、管理等方面系统安排培训;对规模较小、以提供劳务技能为主的从业人员安排专业技能型及地方培训计划,侧重对实用技术、技能等方面进行培训。

二、统筹资源,合力推进,把握“三个关键”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农广校作为牵头部门,积极统筹其他资源,充分发挥其他部门作用,共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一是利用农业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实施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中,充分发挥涉农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推广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依托涉农高校开展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育。农广校与相关院校进行对接,签订合作培训协议,组织学员到相关院校进行集中培训。学校组织80名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和6名青年农场主分别到淮安生物工程学院和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系统培训,今年又选送69名种植大户到扬州大学农学院进行深造,同时聘请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来涟水县为学员授课。二是发挥相关部门组织资源优势。与县委组织部、农工办、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合作,分别开设以大学生村官、家庭农场主、农村妇女骨干、青年农民等为主要培训对象的专题培训班,发挥各部门的组织优势,共同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与县农委的各业务站所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培育方案,分产业开展分类培育。同时将本县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技术骨干和农经管理部门的技术干部等纳入讲师团和指导服务团队。三是吸引社会资源力量广泛参与。在实施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注重与农科教基地、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合作,依托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培训设施条件较好、示范引领作用较强的农业科技园区、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和田间学校。按照“特色化、规模化、科技化、园区化、标准化、组织化”的标准和“有阵地、有规模、有设施、有科技、有制度、有教师、有牌子”的要求,在全县选择15家产业发展好、技术实力强、能满足培训需求的现代农业园区、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和龙头企业等建立实训课堂。实行挂牌及动态管理,每年审评一次,末位淘汰、滚动管理。

三、创新思维,提升水平,延伸“三项服务”

强化服务意识,创建服务平台,为学员提供延伸拓展服务。一是创建新型职业农民协会,开展信息延伸服务。以打造新型职业农民之家为宗旨,由农广校牵头成立涟水县新型职业农民协会,吸纳会员200余人。协会通过农产品产销会、对接农业项目权威发布等一系列活动,为会员提供最快捷、最前沿、最权威的信息交流平台。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对学员开展“一对一”跟踪服务,做到实地指导有协议、有内容、有场景、有评价。二是创新“金融帮办”,做好资金延伸服务。培训班专门安排农村金融讲座,举办“金融帮办”活动,进行“银农对接”“银社对接”“银企对接”,解决农民融资难、贷款难问题,仅邮储银行涟水支行近三年就对近500名学员发放贷款近5000万元。三是对接学历教育,做好学历延伸服务。对参加培训的大户学员,动员参加涉农中专学历教育,以专项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农民创业教育为辅助,以后续培训和服务项目为补充,实现中职教育与技能培训的有效衔接。几年来,共有1243名学员进入农广校涉农中专学习,占受训学员的10%。

四、规范管理,政策助推,形成“三个明确”

近年来,全县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列为县委县政府农业农村重点工作之一,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涟水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涟水县新型职业农民若干政策意见(试行)》,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制度保障。2015年以来共有87人被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一是明确认定标准。在符合基本条件的基础上,结合专业、规模、收入、学历等条件,按初、中、高分别制定认定标准。如稻麦等农作物按初、中、高面积分别为50亩、100亩、200亩,纯收入分别达到当地人均年纯收入的2、4、6倍,同时对带动农户发展、学历层次、品牌认证等提出相关要求。二是明确认定程序。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个人申请、乡镇审核、县级认定、农委公示的程序开展认定,公示无异议后,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发放新型职业农民证书,作为享受相关扶持政策的有效凭证,同时,每年还要参加继续教育,每年复审一次。三是明确扶持政策。主要通过整合涉农项目优先支持产业发展,贷款贴息、保险优惠等降低生产成本,项目资金扶持创业、结对帮扶指导提高等措施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政策扶持。

几年来,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了一些成效,培植了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据统计,学员创办、领办的家庭农场、合作社占90%以上;土地流转规模总额40万亩,其中家庭农场土地流转规模占总额的25%。同时,也提升了农广校培育主体地位,形成了“农民要培训、培训找农广”的良好格局。

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涟水县分校

职业道德培育 篇4

一、新型职业农民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破解“谁来种地”的难题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由于农业生产收益低、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现代化发展资源缺乏以及农村生活环境条件差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进城务工,放弃农业生产经营,“谁来种地”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难题[2]。“谁来种地”问题关系到我国的农业安全和粮食安全,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环节,是重大战略性问题。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实现粮食的规模生产,成为承担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力量,破解“谁来种地”的难题。

(二)有助于破解“农村病”的难题

近年来出现了农村空心废弃化、农村空槽化、农业生产要素非农化[3]、留守常态化、环境过度污染化、文化空虚低俗化、乡村治理无序化、农业劳动者老龄化等“农村病”问题[4]。妇女儿童老人留守常态化是农村社会发展中核心焦点问题,也是农村社会发展呈现病态化最为直接的体现。“农村病”的存在使农村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制约农村走向富强、文明、和谐、富裕、美丽的重大难题,是美丽中国梦实现的重大障碍。美丽中国梦不应存在“农村病”,因此,必须从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上去破解“农村病”难题。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有助于破解“农村病”难题,特别是可以破解妇女儿童老人留守常态化引致的一系列问题。

(三)有助于破解“农村社会治理”的难题

当前,农村社会治理面临难题,农村生活的原子化、个体化、碎片化、空心化和传统化现象使村落共同体蜕变为名存实亡的松散里弄[5],导致乡村社区秩序、社区纽带、社区关系、组织关系、组织纽带和社区组织公共精神出现“大分裂”[6]。农村社会治理发展转型,是使农村成为治理现代化的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的农村、更加开放文明的农村、更高组织化的农村。农村社区化道路和农村高组织化道路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构成。新型职业农民拥有较强的社区关系与组织关系,是国家政权在农村的阶层基础,是农村社会的润滑剂、缓冲器[7],能够把村社有效组织整合起来,走上农村社区化和组织化的发展道路,推动农村实现社会治理秩序转型和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破解农村社会治理的难题。

(四)有助于破解“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难题

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在城镇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更要在贫穷落后的乡村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乡村总体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差距依然明显、乡村之间贫富差距也不断拉大、乡村基本公共资源明显缺乏、乡村生活设施建设落后。乡村既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新型职业农民是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有先进性和生机活力的内生核心力量,其获取高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动力较大,对基本公共资源、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村经济改革的进展、农业生产经营技术的进步等更加关注[1],不但要自己致富,而且要带领致富和示范带动致富,破解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难题。

(五)有助于破解“城乡发展二元化”的难题

“城乡发展二元化”是我国的结构性问题,阻碍我国社会福利的整体性提高,限制美丽中国梦的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要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较强的城乡权益平等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意识,要求城乡权益平等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要求在养老、教育、医疗、发展权利等方面实现城乡均等化。新型职业农民更加具有向外拓展、对外开放和对外交易发展的动力,成为对接城乡各经济体和促使城乡合作发展的核心主体,促使要素在城乡之间的配置趋向合理化和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城乡居民收入逐步实现均衡化。新型职业农民对城乡发展一体化具有更加强烈的意愿,这势必有助于破解“城乡发展二元化”的难题。

二、新型职业农民的角色定位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参与者和领导者

基层党组织不仅要履行国家治理村庄的职能,使村庄和谐、有序、文明,更要履行国家组织和领导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使村庄发展、富强、繁荣。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干部主要由年纪较大的老党员担任,并且存在连任的现象,这使村庄党组织缺乏活力,不利于村庄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是新时代背景下培育发展成长起来的新型农民,他们的素质相对较高、年富力强、思想开放、思维灵活[1],应当作为基层党组织的参与者和领导者的主要人选。因此,村庄要构建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的战斗堡垒,带领整个村庄发展致富,带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有助于精准扶贫工程的开展,推动农村实现共享发展。

(二)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实践者和引领者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农业资源短缺、土地经营分散、新型经营体系尚未成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低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一个,就是加大农村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土地有效流转、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等农村新一轮改革的实践者和引领者,不可能由留守农村的老人、儿童和妇女承担,必然要落在新型职业农民的肩上。因此,必须引导和推动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实践者和引领者,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动力源泉,带动农村创新发展。

(三)农村新乡村文化建设的推动者和领导者

乡土文化是农村的典型符号特征,包含诚信、朴实、勤劳、善良、友爱等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文化孕育农村社会发展的力量,持续地推动农村的发展。但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农村的发展需要融入开放、包容、协调、创新、法治、公正、生态、平等、自由等新的现代文化内容。因此,要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下,以中国农村乡土文化为内核,融入现代的工业文明、城市文明、世界文化中的现代文化,建设具有特色的新乡村公共文化[10]。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在传统乡土文化的孕育下成长起来,还被现代文化所滋养,必然成为新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推动者和领导者,带动农村开放发展。

(四)农村社会化组织发展的倡导者和领导者

当前,由于农村社会化组织发育程度比较低,致使农村居民的社会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农村社会生产生活呈现出传统化、黏着化、原子化、个体化、碎片化。农村社会化组织的创建和发展是实现农村社会治理发展转型的根本,但是由于农村社会化组织发育时间较短,组织的社会化治理功能不强问题突出,农村社会治理的发展呈现出内卷化现象。因此,必须支持各种合法的农村社会化组织的创建和发展演变,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由管制化治理向组织化下的村民自主治理转变。新型职业农民具有更加强烈的突破血缘化组织,发展社会化组织的愿望,同时新型职业农民拥有更多的组建社会化组织的社会关系资本,因此,要推动和引导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农村社会化组织发展的倡导者和领导者,助推农村协调发展。

(五)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者和维护者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农村发展的生命线,关系到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民生活安全。农业生产失去生态,我国就会出现最大的产品生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建设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的问题。同时农村生态环境破坏恶化,农民生活安全也失去保障,生命安全面临威胁。但是当前,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观念不强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重视不够,承载工业发展中的污染成本,造成农村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直接造成农业生产生态安全和农民生活生态安全问题。加快农村发展,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因此,必须引导、鼓励和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者和维护者,推动农村绿色发展。

三、新型职业农民存在的不足

(一)文化教育总体水平不高

国家统计显示,农业劳动力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下占到31.37%,初中文化水平占到53.01%,高中及中专文化水平占到12.67%,大专以上文化水平为2.93%。新型职业农民的文化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初中文化水平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构成,中专以及高中以上文化教育水平的农民留村较少。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是决定收入差异、带动能力差异、领导能力差异的关键性因素。文化教育总体水平不高致使新型职业农民在适应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创业、致富引领、领导组织、文化建设上存在不足和能力的欠缺,制约新型职业农民的引领带动作用的发挥,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二)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新型职业农民在农村寻找到创业发展机会,取得较高的收入,实现个人的致富,但是其使命和责任远没有结束,其应该被赋予新的角色,带领全村致富发展,使贫困家庭脱贫和推动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和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在个人的道德水平、文化素质、家庭环境、市场经济、社会风气等方面因素影响下,新型职业农民的个人主义思想观念比较强,而集体主义观念比较淡薄,主要表现在带动集体致富积极性低、主动帮扶少、与集体和群众争利、好的发展门路和机会不共享等。新型职业农民的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会造成村里邻居之间关系紧张、相互不信任、村庄秩序混乱、村里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无法在村庄内部实现邻里合作发展、和谐发展、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

(三)政治觉悟不高

新型职业农民被赋予新的角色带领农村发展致富,就应该有更高的政治觉悟要求。在村庄政治的特殊性、个人的追求、家庭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下,新型职业农民政治觉悟不高,对参与和领导村庄党组织不感兴趣,对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村干部和大队干部不感兴趣,更多的是关注国家的农村发展政策和优惠政策以及个人的发展能力的提升、职业技能的培育、创业发展机会和致富发展路子。这不利于我国通过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新型职业农民的领导和带领作用。

(四)绿色生态观念不强

坚持农村绿色发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新形势下必须坚持的发展理念。农村绿色发展事关千秋万代,必须站在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的高度去坚持。由于狭隘利益的驱使、个人认知水平低等原因,新型职业农民的绿色生态观念不强,出现不惜破坏农村生态环境而获取高收入的生产经营现象,美丽富有清香气息的农村遭到严重的污染破坏,使农村生态更加脆弱,例如:养殖粪便处置不科学、随意焚烧种植物秸秆、化肥农药的不科学使用、生活垃圾随便处理、取暖气体乱排放、小加工企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农村是新型职业农民长期生活居住和生产经营的场所,必须树立绿色生态发展观念,坚持绿色富村和绿色强村,推动农村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带动实现村民富裕、乡村富强和乡村美丽。

(五)经营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不高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农业多种新型经营体系、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创新型领导企业等农村经济的变革式发展,需要培育农村发展新动力,优化农业劳动力、农业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村经济变革式发展所需要的内生劳动力,要求具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否则不能适应农村创新、绿色、开放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文化教育水平有限、技能培训缺乏、经营管理培训缺失、个体对管理技术的需求主动性不足等原因,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不高,制约带动农村创新创业活力的激发,影响到农村整体的改革创新发展。

四、职业技术教育在新型职业农民中的职能定位

(一)培塑新型职业农民思想政治观念的职能

培塑新型职业农民的思想观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是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能力的根本。一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成为具有社会主义集体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群众观等,并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引导新型职业农民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的职能。农村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和开放等五大发展理念,促使农村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关系到农村发展的全局,应引导他们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和开放等五大发展理念。

(二)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基础素质的职能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及“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等,农业新业态、农业新商业模式、农业新组织模式等是农村发展的趋势,这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文化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基础文化知识素质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能力水平的高低。应鼓励和支持新型职业农民进入职业技术院校学习农业生产经营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知识素养,增强集体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农村新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推动者和领导者。

(三)提升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发展技能的职能

职业技能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发展手段和途径的多少,进而决定着收入水平的高低。新型职业农民要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必须提高职业技能水平。职业技术教育院校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进入校内职业技能培训和搭建社会化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平台[11],制订针对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能力的培训计划,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专业化种养殖新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农业新业态、农业新商业模式、农业信息知识、农业物联网操作技能等新型创业创新技能培训[12],发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技能的职能。

五、推动职业技术教育高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路

(一)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培育的课程布局优化

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应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入校培育和校外培育来设置教学培训课程,全面提高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质量。首先,要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理论教育课程,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集体观、国家荣誉观,提升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道路自觉;其次,要开设农业基础文化知识教育课程、农业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创新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心理教育课程等,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知识综合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推动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的创新

职业技术教育开展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提高培训水平,使新型职业农民掌握更加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更加高端的技能,是职业技术教育重要的职能,必须推动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的创新,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适应农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需要。首先,实施产教融合、校农联合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通过产教融合、校农联合培育,全面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理论知识、生产技能、实践经验;其次,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职业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吸引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参加职业教育;再次,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创办培训平台和机构,职业技术教育院校通过发展公益培训平台、深入农村创办职业培训机构、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支持站等,畅通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技能教育、终身职业技能培训通道。

(三)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师资队伍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不仅需要基本的专业理论教师,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专家。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应该优化师资队伍,根据发展的需要合理配备师资团队,通过各种教育培训途径,全面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能力。首先,配备新型职业农民入校培训和校外培训的职业技能培训的农业专业知识教师,农业专业知识教师要把农业生产经营最新技术发展动态和最新农业科技成果等传授给新型职业农民;其次,聘请农业生产专家能手,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农业生产专家的生产经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实施精准高效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政策

职业技术教育担负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任务,需要国家给予倾斜性支持,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发展,实施精准高效支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发展政策是有效途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的发展,需要国家的财政资金的支持,发挥财政资金对担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发展的精准撬动作用,具体应在职业技术教育院校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校外培训机构建设、培训平台建设、培训资源信息化建设、入校培训费用支持等方面,发挥财政资金对担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发展的精准撬动作用。

参考文献

[1][8][9]贺雪峰.论中坚农民[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6.

[2]郭敬生.新生代农民弃农的影响、原因与措施[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4):585-589.

[3]何绍辉.诊治“乡村病”推进城乡一体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6-06(A08).

[4]刘彦随.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根治“乡村病”[J].唯实:现代管理,2013(11):21.

[5]马良灿.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四次转型[J].学习与探索,2014(9):45-50.

[6][美]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刘榜离,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08.

[7]杨华.“中农”阶层:当前农村社会的中间阶层---“中国隐性农业革命”的社会学命题[J].开放时代,2012(3):71-87.

[10]陈文胜.破解新时期农村发展的中国难题[J].中国乡村发现,2015(3):112-119.

[11]刘同山,毛飞,孔祥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青年农民精英的作用研究[J].农村经济,2015(9):104-109.

培育职业农民 篇5

——陕西省职业农民培育探索纪实

编者按:去年以来,农业部在全国启动了100个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着力构建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制度体系,积极推动各项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聚焦。各地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经过探索和创新,创造了一些好模式,取得了一些好经验。从今天起,本报将这些模式和经验陆续介绍给读者。

‚同样是种‘户太八号’葡萄,我们合作社社员的葡萄就可以比周围农户的葡萄每斤多卖2元多,而且还不愁卖。”在陕西省西安市户县草堂葡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唐正发自豪地向记者讲述着自己合作社的优势所在,“我们社员生产的葡萄之所以好卖,是因为我们有一支既会经营又懂技术的葡萄生产全方位服务队。”

唐正发提到的合作社功臣——葡萄生产服务队,正是陕西省通过职业培训成长起来的新型职业农民。“在这支服务队的带领下,我们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内练技术外扩市场,葡萄收入从2007年一亩地1万元到现在能达到3万多元。新的种植技术,新的经营方式,让我们农户真真切切尝到了种地的甜头。”唐正发说。近年来,陕西省以“职业农民塑造工程”为抓手,积极开展职业农民试点,2012年培育职业农民2772人,2013年安排培育职业农民4600人,已认定职业农民508人,初步探索出具有陕西特色的职业农民培育新路子,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职业农民培育突破口——教育培训,分级分类

“2010年,我们在周至县调研时发现,当地农民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主要靠卖农药的提供技术指导。

一位农民买防红蜘蛛的农药,卖农药的给他配了7种药,花费了70元,其实只需要其中一种农药,仅需15元。”西安市农业培训中心主任张创新对调研时看到的农民技术水平不高的情况颇有感慨,“农村缺乏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职业农民培育的首要前提要攻克技术关,农民要学会利用技术提高种田收益,这就需要依靠教育培训。”

据张创新介绍,在全省统一部署下,西安市通过集中培训、日常培训、远程培训、实训指导等方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产业优势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了一大批农业生产服务队,示范、引领、带动农民利用现代技术、现代管理手段发展现代农业。

而安康市在职业农民培训实践中,则按照“就近就地”“农学结合”“理论授课”“基地实训”等方式,探索了四种培育带动模式,即龙头企业带动型、现代农业园区带动型、专业合作社带动型和家庭农场带动型。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扎实开展教育培训,为职业农民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西安市、安康市外,陕西省其他市县也都将教育培训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核心内容,区别于针对一般兼业农户的小规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农广校体系为主要依托,针对不同产业不同对象设计不同的课程,安排不同的时间,通过学校培养、在企业塑造,校企联合打造等

方式,下大力气进行系统培训。如杨凌区围绕农业科技,与农业大专院校紧密结合,将110名农民技术员打造培育成职业农民;咸阳市更是探索出“两年三证”的培养模式,将培训放在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百佳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开展,通过两年的系统学习,帮助农民取得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农民技术员证,获取农业部农业职业证书。

职业农民培育支撑力——围绕特色,发展产业

安康市汉滨区建民办忠诚村原本是月河川道一个普通山村,农户有种植蔬菜的传统。由于生产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建设的蔬菜大棚横七竖八,灌溉设施难以配套,品种多、乱、杂,栽培技术水平差,经济效益低下。为改变这一状况,身为村党支部书记的刘瑞红不断学习,通过参加汉滨区农广校组织的蔬菜专业职业农民培训班,学到了技术,开拓了眼光,将全村1200亩耕地统一进行流转,成立了汉滨区忠诚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如今,园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技术装备水平都得到了大幅提升,成为安康市最具规模的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经过培训的刘瑞红也成为了发展设施蔬菜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陕西省职业农民培育实践中,像汉滨区农广校一样“依托产业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已逐渐被认可,像刘瑞红这样的新型职业农民也正在不断成长起来。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与各地特色、产业发展充分结合起来,成效明显。

如咸阳市围绕果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在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里培养了一批

年龄在50岁以下具有一定产业的新型职业农民52名;安康市立足生猪产业,依托阳晨牧业产业联盟,将645名规模养猪场场长率先培育成职业农民;三原县则围绕果业和畜牧养殖业开展培训,在新兴镇岩尧村培养了一批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际操作技能的职业化农民,极大地推动了该村果树、生猪养殖两大产业的规模发展,成为全县产业富民示范村。

“培养一个,示范一片,带动一群,在产业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能培育出产业发展的领头羊,更能带动其他农民一起增收致富。各地具体做法不同,效果都非常明显。”陕西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感慨道。

职业农民培育吸引力——政策扶持,保障给力

“当职业农民划不划算、收入高不高、能不能得到实惠,关键在支持职业农民发展、扶持职业农民生产经营的政策措施上。”陕西省安康市农业局长崔用慧说。

安康市按照“政府统筹、农民自愿、坚持标准、动态管理”的原则,制定了《安康市职业农民资格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充分来调动符合条件的农民参加培训认定。对通过认定的职业农民,按照四优先的政策扶持办法,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保险补贴、金融信贷、税费减免、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扶持,提高职业农民生产经营能力。

靖边县是农业部确定的“国家级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之一。为了进一步推动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有效开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将对认定的职业农民享受“9免9补5优先的扶持政策”,具体来说,当地对职业农民给予免培训费、免认定费、免费发放技术资料、免费测土配方服务、免费提供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服务、免费提供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服务、免费提供羊子疫病防治服务、免费提供优质种羊精液、免费提供人工受精技术服务,进行职业农民培育补贴、农民技术员补贴、产业带头人补贴、名优品牌补贴、羊子生产补贴、马铃薯生产补贴、玉米生产补贴、蔬菜生产补贴、购置农机具补贴;优先享受惠农政策、优先安排项目、优先提供金融信贷、优先参保、优先享受专家服务等。

为职业农民培育营造了良好的政策鼓励环境,在实施职业农民培育培训中,陕西省加大投入力度,省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资金支持。同时,按照国家2013年阳光工程安排,全省将阳光工程向职业农民培育倾斜,1400人创业培训任务全部安排为职业农民培训,全力支持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如今,陕西各地千方百计地增加投入、完善培训机制,制定扶持政策,安康市、西安市、靖边县、杨凌区等市县区涌现出一批经过培育培训成长为职业农民的典型,目前,农民对参加职业农民培训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已形成政府主导推进、农民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氛围。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篇6

关键词:选好学员;定好专业;教学培训;科学管理;扶持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农村经济呈现多样化、融合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态势下,而出现的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法律素质,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 但是,我国农民素质现状与新型农民的素质要求还具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受教育程度低、科学素养差、接受技能培训少、思想观念落后等方面。我们要认真研究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以当地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平台,充分发挥农广校在农村人才培训中的作用,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一个重要模式。

一、要认真选好新型职业农民学员

选好学员是办好培训班的基础,它决定培训的成败。如果学员选的好,选的是有主导产业的职业农民,他们要学习、想学习,我们的培训班就能办好;如果学员没有选好,他们的心思不在学习上,硬让他们学习,我们的教学班就没有办法办下去。选定学员要用如下方法进行。

1.加大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 。充分利用电视、短信、横幅、科技赶集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宣传农村致富带头人和优秀技能型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做出的贡献,通过宣传引导,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学知识、学技能的积极性。营造加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的农民参加培训;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针政策,调动农民学习技能,创业增收的积极性,让农民自愿参加教育培训。

2.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申报条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申报条件,采取个人自愿报名、行政村推荐、乡镇政府认可、县新型职业农民领导小组办公室确认的程序,在全县范围内选出符合条件的学员,并进行张榜公示,通过审查后建立学员培训档案。

二、根据各乡镇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灵活地开设专业

为了开设好专业,我们要深入农户调查摸底,摸清各乡镇主导产业是什么,并要广泛征询基层干部和农民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

夏邑县紧紧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选择粮食、蔬菜和食用菌三个主导产业作为培训专业。

三、统编培训教材

为确保教材规范,提高培训质量,应该从省农广校统一订购统编教材,保证学员人手一套规范教材,同时,又要组织专人结合本县实际编写一套乡土教材,大大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需要。

四、不惜余力加强条件建设

按照“教学有设备、下乡有工具、学习有场所、实习有基地”的要求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并配套现代化多媒体。对村级教学班,要按照五个一的标准(一部电话、一根网线、一台多媒体投影仪、一份农民日报、一部数字摄像头),完善各个教学点教学设施配置。

五、认真组织开展培训

1.培训办法 针对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要求,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发展关键环节研究教育培训内容,设置教学培训课程,每班每年根据农时季节培训累计不少于15天;培训以专题讲座为主,根据不同岗位和不同产业,按照专业化、技能化、标准化的要求确定培训内容。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技术服务三位一体措施,使受训农民掌握从事主导产业所需的1~2门生产技术及其相关知识,不断提高生产技能,保证职业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地务工收入,成为掌握农业高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和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在培训时间安排上,结合职业农民的产业特点灵活安排教学时间,确保学习、生产两不误。 采取县城集中培训、进村集中培训与入户指导相结合,系统性培训与季节性培训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媒体教学相结合、农业专家培训与种田能手示范相结合等培训模式,有力增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2.加强生产实践练习,提高培训适用性 培训期间安排时间组织学员到附近有关产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标准农业园等地进行学习考察,让学员动手操作。

3.教师还要帮助学员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新模式,使学员在学中干、干中学,使学员学有教师,看有样板,干有技术。

六、考试考核

通过集中培训和生产实践后,对学员进行考试考核。认定条件包括知识技能水平、产业发展规模、生产经营效益等内容,符合以上条件的专业农民经过培训后,由各培训机构统一组织考试,考试内容包括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并结合自己的产业设计发展规划。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定,对评定合格的农民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

七、科学管理

每个教学点安排专人负责,每个教学班由班主任负责,严格落实考勤制度,保证上课时间。规范档案管理,建立有专人负责档案管理室,按照档案管理规范要求,每个培训农民档案资料齐全,每年教学活动有记录。

八、严格开展训后跟踪管理

要认真按照省、市要求,依据培训机构上报的台账资料,从学员基本信息、受训时间、培训学时、受训效果等方面,对学员进行了百分之百的回访。对培训机构上报的台账中出现缺漏项、手机错号、手机停机的学员和电话回访中回答不准确、受训学时不够等学员,一律视为不合格学员,要求培训机构整改,整改后还不合格的,就予以删除,为确保学员的真实性打下了基础。

九、扶持新型职业农民

1.做好服务 主要是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要充分发挥好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培训机构、农业科研机构、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机构的作用,协调合作共同为培育和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服好务。

2.项目支持 各级各部门应该通力合作,在各类农业项目的规划安排上充分考虑职业农民的需要,资金上、技术上、规划上通盘考虑,真正让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有更加肥沃的土壤。

3.资金支持 资金支持应包括财政的、金融的、保险的等等方面,这就要求有上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甚至是以规章制度进行明确规范。只有这样才能让新型职业农民轻装上阵,顺势发展。

对职业农民培育的思考 篇7

1 职业农民的内涵和现实需求

1.1 职业农民的界定

我国关于“职业农民”尚没有统一认识, 目前关于“职业农民”的说法有“骨干农民”、“专业农民”、“新型农民”等。我国于2005年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首次提出职业农民的概念。该文件指出, 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培养对象是: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 (或相当于初中) 及以上文化程度, 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职业农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朱启臻[1]认为, 职业农民除具有一般农民的条件, 还必须具备高度的稳定性、市场主体性、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现代观念等。刘丽华[2]指出, 职业农民必须具备以下3个特征:开放性、自主性、约束性。陈池波等[3]研究指出, 职业农民是要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 并具有从事该职业所需的知识、素质、经验、技能等条件, 充分和市场对接, 能够开展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的专业农民。

1.2 培育职业农民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 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农业科技发展迅猛, 大量科技成果出现, 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但是农业劳动者素质与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速度不能同步, 阻碍了农业新科技成果的运用, 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难以利用, 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突出瓶颈问题。农村劳动力素质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从业人员数量减少, 出现空心化现象。以笔者走访调查的宝鸡市岐山县刘家塬村为例。该村共有2 095名村民, 从事农业的人数仅为867名, 而直接以农业为职业的只有4户从事养殖业的家庭。二是结构失衡。在从事农业的867名村民中, 绝大多数是45岁及以上的妇女和老人, 平均年龄已达到56岁。青年劳动力都选择“跳出农门”, 进城务工。三是文化水平偏低, 观念保守,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务农农民中, 小学、初中文化程度仅占45%, 文化水平偏低。四是劳动力短缺, “农民荒”现象存在。农村新生代劳动力大多向非农行业转移, 从事农业的人员出现断层。

基于以上客观事实, 政府适时调整农业政策, 制订了一系列适合农情、有利于农业发展壮大的新措施。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直接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各地各级政府也开展了一系列农民教育培训, 并制订了配套政策。

2 培育职业农民的建议

农业发达的国家在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中, 对农民教育培训十分重视, 在培育职业农民方面都有配套完善的制度和教育体系, 借鉴他国成功经验和做法,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对培育职业农民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2.1 定位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

目前, 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严重, 定位好培育职业农民的对象显得尤为必要。培育的对象应该主要包含3类人群:第1类是城市回流人员。这类人群包含在城市掌握了新技能、拓宽了新视野, 有一定资金的有志之士, 对这类人政府应积极进行支持与培育, 使其成为新一代职业农民[4,5,6]。还有一类是在城市生活遇到困难, 而放弃在城市生活的人, 对这类人政府应积极引导, 使他们成为职业农民的后备军。第2类是当地村民眼中的一些“能人”。这类人主要包含科技种养大户。他们的观念领先于其他村民, 对新技术接受快, 脑子活。具有较高的市场敏感性和适应性。这类人具有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理念, 对从事职业化农业生产的意愿比较强烈, 应尽快培育其成为职业农民的基础力量。第3类人群是新生代农民。这类人群应该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但现在农村农业从业人员会出现断层。80后的年青一代具有强烈的“跳出农门, 做城里人”的愿望。针对这一群体, 国家应大力实施“新生代职业农民培养工程”, 对其开展培训, 使其掌握现代农业经营知识、科学技术, 同时培养其热爱农村、建设农村的乡土情怀, 以使其成为专业型、技能型农业继承人。

2.2 试行职业农民资格认证, 探索有效的配套政策

借鉴其他行业施行职业准入制度后, 对人才管理水平的推动作用。在农业方面也要引入职业准入制度, 诸如德国、法国、韩国、日本等农业先进国家通过法律手段, 将农业生产经营、农场继承和管理与接受农业教育的程度挂钩, 建立起严格的农业就业制度[4]。基于我国现有的土地承包政策, 全面推行职业农民准入制度的条件还不具备。因此, 政府和有关学者要积极探索和研究适合我国农业现状的配套政策。

2.3 政府逐步明确责任, 完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

为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政府应明确其主导地位, 采取责任和义务对等的原则, 加强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开展。同时要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与基层政绩考核相挂钩, 以建立服务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工作目标考核机制。目前我国农业教育培训已经取得了一些实效, 各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 农业科技下乡, 对农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7]。但这种教育培训制度还不够完善, 还不能满足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需要。要在实践运行中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体系。首先, 整合农技培训资源, 提高职业培训效率。其次, 加大农民教育优惠政策倾斜, 让更多的农民能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免费接受教育, 同时积极推进农业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 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培养职业农民, 提高职业农民层次, 改善职业农民结构[8]。第三, 加大财政投入, 改善教育培训条件, 应专门划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职业农民培养。

2.4 制订土地流转的有关政策, 为规模性经营提供保障

农村空心化、老龄化为我国加快土地流转提供了机遇。因此, 应制订土地流转的有关政策, 为规模性经营提供保障。首先, 要科学论证, 慎重考虑改革土地承包关系。当地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土地流转的规范, 保证土地承包人、承让人的权益, 建立土地承包关系有偿退出机制。其次, 构建土地交易平台、流转市场。科学推进土地入股、流转、抵押等政策, 积极引导老人农户、兼业化农户、留守农户积极开展土地流转, 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9]。

职业农民培育在我国尚处于摸索阶段, 职业农民的培训体系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培育一批懂技能、有知识的高素质职业农民无疑对我国顺利实现农业现代化起到推动作用, 是解决我国未来“谁来种地”的重要途径, 是回答“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最好答案。如何更好地培育职业农民是政府和学者都要关心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朱启臻, 闻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农业工程, 2012 (2) :18-20.

[2]刘丽华.职业农民的形成、培养与塑造[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09 (3) :29-31.

[3]陈池波, 韩占兵.农村空心化、农民荒与职业农民培育[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 :74-80, 139.

[4]陈良伟, 成雪芳, 周平.现代农业背景下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浙江现代农业, 2010 (3) :23-27.

[5]刘天金.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探路开道—谈谈如何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J].农民科技培训, 2013 (2) :6-9.

[6]张桃林.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伴随农业现代化发展全过程[J].农民科技培训, 2012 (5) :4-7.

[7]郭智奇, 齐国, 杨慧, 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5) :7-13.

[8]丁丽军, 赵莎莎, 钱建中, 等.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需求现状分析——以江苏省盱眙县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 2012 (7) :23-25.

谈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篇8

1案例概述及相关分析

广西昭平县富罗镇钟姓农民于2014年承包1.33hm2田地,种植砂糖橘,成为一名职业农民,原本该农民只种植667m2水稻,遇到不懂的问题,直接咨询农业技术推广站即可,但自2014年起,其农业活动量多,承包面积较大,以往现有问题现去咨询的模式,显然无法适应当前的农业种植形势,为保证种植效益,必须掌握一定的种植与管理的技术及知识,明确种植与日常管理的重难点。此外因种植项目较大,就不得不需要考虑资金问题与市场问题,这也是当前农业的普遍性问题。所以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时,还需要采取相应的优化办法,在农业知识指导的基础上,加入针对资金问题、市场问题等方面的优化培育措施。

2农业技术、知识方面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2.1种植的可行性分析

当选取种植项目之前,必须明确当地种植环境是否与所选种植项目相匹配,这也是保证收益的基础。钟某在确定种植砂糖橘之前,当地农业技术推广站与其一起共同分析了种植项目的可行性。

广西的砂糖橘种植是从20世纪80年代由广东引入,目前已广泛种植于广西多地,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成效。砂糖橘是一种易受气候因素影响的地方性柑橘种类,“南为橘,北为枳”,很多农作物都会因种植地区的气候因素,影响品质。相关研究显示,砂糖橘在年平均气温砂糖橘处在年平均18~21℃的地区,其生长品质最为良好,在冬季零下5℃时会出现冻害,而昭平县地处广西东北区域的南部,为亚热带季风季候,年平均气温在19~20.8℃左右,夏长冬短,经综合分析,此砂糖橘种植项目是可行的。

2.2种植技术、知识的指导培训

因近年来砂糖橘种植为广西农村的经济建设起到了明显作用,自治区政府十分重视砂糖橘种植产业的支持,各地的农业部门均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了针对广西当地种植情况的砂糖橘种植技术研究,包括良种培育、科学施肥、防治病虫害等,与昭平县毗邻的岑溪、苍梧等地,通过技术专研,从2003年650hm²左右的砂糖橘种植面积发展到如今的1.5万hm²,十余年增加了20余倍,创造了近5亿的总产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与这些地区毗邻的昭平县,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与上述地区基本一致,借助地位优势,昭平县可有效借鉴上述地区的种植技术。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工作人员以及钟某都十分重视相关技术的学习,与此同时当地农业部门也十分重视砂糖橘种植在当地的推广。在相关部门的组织下,分别从苗木质量、优化选种、保花保果、枝梢控制、无公害绿色种植、病虫害防治、栽培管理、采收、储藏保鲜、冬季清园等方面对钟某开展了专业培育指导,并根据当地土壤环境,进行肥料配比。钟某通过以上相关的技术培训,对砂糖橘种植与管理的技术要点有了一定掌握,基本能够在种植过程中及时解决各类种植问题,并配合种植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指导,有效保证了种植质量。在适宜的气候环境下,通过高效的技术经验,加强种植与日常管理,必然会取得良好的种植效益。

3针对资金问题方面的优化措施

3.1推行农村内部资金互助机制

小面积种植只能保证农民的自给自足,不利于农业结构转型,但农民的大面积种植项目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很多农民正是因为资金方面的制约,打消了农民大面积种植的热情,严重影响农业产业的结构优化。由此可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资金问题也是不能忽视的重点问题之一。当前的金融制度下,商业银行主要集中在城市,为农民设置的贷款门槛较高,且农民的土地、房产往往无法抵押,因此农民难以通过金融机构实现贷款融资。

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农业发展意见中指出,可鼓励农村资金互助,为农民提供资金支持。农村可成立资金互助社,即以村民作为贷款人,借贷双方均为同村乡亲,信息对称,邻里熟悉,借贷风险低,以此种形式进行融资,借贷的利率低于金融机构,也无高门槛限制。长期以来,农村一直存在民间的集资贷款形式,因借贷合同不规范、农民缺少法律意识、利率高等因素,严重干扰了农村的金融政策秩序,也带来了不安定因素。而成立农村资金互助机构的方式,能够有效避免此方面问题,在发挥农村内部融资优势的基础上,完善法律问题,规避风险,利于农业结构升级与农村稳定。

3.2加强相关法律方面的知识培育

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除农业技术外,还需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与基础法律知识。农村资金互助机构成立的同时,还需积极向农民推广,农村相关部门要向农民普及相关知识,协助其进行行政注册与登记,同时由政府加强融资过程的金融监管,并向农民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避免传统农村集资的法律风险。

4针对市场问题的优化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农民除农业种植外,还需面对来自市场方面的问题。“小生产,大市场”,市场很大,如果农民能够良好地融入到市场中,那么对于农民来说,将有效实现效益创收,所以新型职业农民还需要重视市场方面的培育。

4.1积极为农户搭建与市场的连接桥梁

各地政府可积极推广当地的农产品,或为农产品加工行业和农户牵线搭桥。同时还可以向农户推广网络营销技术,如开设淘宝店铺,借助网络,扩大市场销售渠道,进行线上及线下多种形式的销售。

4.2积极培育农产品经纪人

农产品经济人指的是负责农产品收购、销售、储运、销售代理等中介活动,并从这些活动中取得中间利润的农产品销售相关活动的组织人或团队。这也是农业人才的一种,将各农户产品和市场结合起来,帮助农户实现效益创收。可由各地县、乡政府为主导建立农户与市场相连接的中介机构,以当地初中及以上教育水平的人群中作为农产品经济人的培育对象进行业务培训,培训合格后,进入到中介机构负责相关工作。

5结束语

为应对农业的现代化转型,需要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业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以此实现农业创收,并提升农业的吸引力,实现农业的结构升级,增收创收。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当前形势下,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展开探讨,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些许参考。

参考文献

[1]丁蜀芬.浅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性和发展思路[J].农技服务,2016,33(4):209.

[2]刘小舟.“新农人”与新型职业农民[J].农民科技培训,2016(4):18-20.

[3]钱明.泰州市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及其实践[J].农民科技培训,2016(4):27-30.

[4]乔亚丽.“博湖模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J].农民科技培训,2016,10(4):31-33.

浅谈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篇9

未来谁来种地, 换言之“谁将成为未来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问题, 将是一项系统的、艰巨的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为此, 我们要进一步明确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类型、特征等。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的经典定义, “传统农民”的主要追求在于维持生计, 是身份有别于市民的群体。而“职业农民”则充分地进入市场, 将农业作为产业, 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极大化。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造就一批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 既有一定资金实力, 又具备市场眼光的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

二、新型职业农民的类型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从类型上可以划分三类, 首先是生产经营大户, 如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加工大户、农机大户、农民经纪人等, 对于他们应考虑其对市场和经营管理知识的迫切需求, 以把他们培养成农村社区的示范带头人为目标, 采用更系统、更高层次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和市场应对能力。

其次是农村发展带头人, 如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业产业化企业领办人等, 对于他们应以培养农民的合作理念、普及合作社知识为主, 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更多的协作型农民, 激发他们成立和管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趣, 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营管理、社员民主参与能力等管理知识, 通过软件和硬件支持, 加强他们采集和利用市场信息的能力。

第三是技能服务人才, 如农机手、植保员、防疫员、沼气工、水利员、信息员、园艺工等, 对于他们可按照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人员和农副产品营销人员两种类型, 以培养业务熟练的农村经营中介为目标, 开展市场知识、物流管理、农业法律法规、产品营销以及金融等方面的教育培训。这部分人在发展商品经济方面有较多经验, 在他们身上存有成长为高素质经营型农民的巨大潜力。

三、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特征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其应具备三个基本特征:首先具有较高的收入, 其收入只有显著高于城市打工收入, 才有可能吸引年轻人致力于农业发展, 因此, 职业农民一般具备较大的经营规模;其次, 职业农民以农业为终身职业, 不是为追逐利益而见异思迁, 职业农民一般有农业后继者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三, 职业农民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受到社会的尊重。

四、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途径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系统性的研究工程。农民是社会的重要成员,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的就是要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合格的生产经营主体和后继者。如何把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农民留在农村, 培养一批优秀的农民专职从事农业生产, 使他们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1. 借鉴国外经验

对于职业农民的培育需要国家制定系列的配套改革制度予以支持。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 培育职业农民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一般都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农民培养的地位、内容和保障条件, 并规范了政府有关部门、培训机构和农民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如英国的《农业培训法》, 德国的《职业教育法》, 美国的《史密斯一休斯法案》。

我国只有把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与《土地流转法》、《土地继承法》、《土地承包法》、《土地法》等各种相关法律法规有机结合, 才能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 才能让经过培训的新型农民长期从事农业职业, 才能保证粮食安全、菜篮子安全、米袋子的安全。

2.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按照农业职业技能标准, 对技能服务行业人员开展规范性的知识和技能教育, 这是提高农民技能水平和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当前农民教育培训中需要强化的培训方式。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 农业新职业、新岗位不断涌现, 农民由身份向职业转变将越来越明显。所以, 必须加快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全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农广校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专业机构, 是我国农业科技广谱性培训的主渠道, 农民中等职业教育的主阵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途径有很多, 既有正规学校教育又有各种劳动技能培训, 各类培养对象的文化层次与技能水平是不同的, 社会的分工和专业技能要求的差异也同样存在。因此, 农广校要根据农民的需要来提供适当的教育培训服务。在农村义务教育中, 重在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而在劳动技能的培训中, 则重在到田间、来学校、去车间等途径进行灵活传授劳动技能, 总之, 以农民的需要为中心, 着重考虑农民最愿意接受的教育培训方式, 以提高其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和经营技巧。

摘要:职业农民是后工业化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型职业群体, 是农业内部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农民的职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我国要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 了解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类型、特征、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未来谁来种地的关键问题之一, 是未来现代农业建设的根本支撑。

论广西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 篇10

职业农民是广大农民的优秀代表。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有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据统计,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60.5%~80.4%,我国仅为15.2%~20.3%,这表明我国农村科技成果使用率较低,农业生产还处于劳动密集型阶段,与农业产业化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加快培养文化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经营管理水平高的新型职业农民,对于促进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规模化、生产经营集约化具有重要作用。

乡村中,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选择去城市,农村青壮劳力日渐减少,当前在家务农的农民年龄偏大及新生代农民工对土地情结淡化,留守农业人群整体呈现出整体素质偏低、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广西有着山多平地广的地理条件,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广西古人类已开始从事原始的农业、畜牧业,是农业比重较大的省(区)。结合广西实际,就我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进行探索研究,深入分析和研究其内涵、特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有助于农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及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2 新型职业农民的涵义和界定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而且具有公益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农民。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新型农民其实就是农商,是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以需求指导农业生产,又以新产品引导市场,并以商业活动为舞台的新型生产者。

2.1 新型职业农民有目标、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

自古以来,传统的农民们过着安于现状的低层次、封闭自守、重复性日子,他们恐惧风险,拒绝投资。与之相反,新型农民不会安贫乐道,他们有着敏锐的商业嗅觉,掌握或熟悉党和国家对“三农”及其相关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他们敢于创新,敢于有所作为。

2.2 新型职业农民有知识、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

传统农民技术单一,主要产品是自产自销,不会经营,无法谋求更多的收益或利润。而新型农民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拥有一定的现代农业生产、劳务经济等方面的一技之长,而且还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及产业自主研发的能力,成为农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农业带头人,成为建设美丽新农村的中坚力量。

2.3 新型职业农民有道德、有较高的文明素质

新型农民既勤劳、善良、朴实,又有开阔的视野、新的道德观和现代文明生活习惯,他们具有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勤而致富,富而思进,进而文明。

2.4 新型农民有社会责任感、有较强的公益事业心

传统的经济体制、耕作方式和人文背景等因素决定了中国传统农民目光短浅、明哲保身的冷漠狭隘心态。但新型农业作为农业转型、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型经营主体,肩负着示范、凝聚、辐射的使命,这就要求新型农民必须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承担起历史的使命和具备社会责任感。

新型农民的行为不仅是出于个人发展的需求,也应该与社会结合起来,兴业一方,造福一方,通过新型农民的联合,共同发展农村公益事业;采用改造主体结构、发展合作组织等方式促进农民联合壮大。在政府的科学引导下,新型农民的自发组织下,普通群众的自愿拥护下,寻求农村公益性项目,不仅有助于实现再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而且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而言之,新型农民具备3个素质:具有较好的社会素质;具有较高的技能素质;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

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3.1 国内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发展状况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

(1)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区别问题。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对传统农民与职业农民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生计,是与市民身份相对应的群体;而职业农民则是将务农作为商品产业,充分进入市场,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李文学依据这一理论,结合当今中国农民职业化演进的实际,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应有4个特质:全职务农、高收入、高素质、获得社会的尊重。

(2)粮食安全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关系。陆燕春等学者认为,须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以保障粮食安全,壮大农业人才队伍。

(3)职业培育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关系。郭智奇等学者认为,培养大批职业化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求,要科学地制定职业农民的培养任务和目标,遵循职业农民成长规律和特点。

(4)现代农业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关系。齐国等学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中坚力量,应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5)新型职业农民与特定环境的关系。朱启臻等学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需要特定的社会环境,包括确立土地流转与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制度、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的社会尊重、城乡一体化要素流动的环境。

3.2 广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发展状况

广西从2012年起,开展产业情况摸底调查、遴选培育对象、选定培训机构、制订实施方案等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广西的创新培育工作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种。

3.2.1 田间学校模式

根据地方主导产业办班,采用田间学校的参与式教学方法,教师与学员互动教学,课堂生动活泼,实训课程参与性强,农民学习热情高,培训效果好。

3.2.2 园区+基地模式

将培训教学与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基地结合,采取“手把手、面对面”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现场培训。

3.2.3 集中培训+基地实训模式

实行分段培训,集中教学与实训分别由不同的培训机构完成,由农校负责理论教学,重点讲授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和营销策略;由县农业局负责基地实训,以当地农业产业特色的培育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标准化培育基地及休闲农庄(农场)等作为实习培训基地,运用“学校授课+基地实习”“学员互动田间培训+生产指导”等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2.4 联合培育模式

当地农广校与农业学校及特色产业合作社、特色产业协会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联合办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前培训,形成“农广校+中等农业院校+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一主多元联合培育,“产教结合+送教下乡+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结合”的分段式教育的培训模式。

同时,各示范县经过2014年下半年的产业调查摸底、培育对象遴选、培训机构选定、教育培训实训,大部分示范县已完成了教育培训阶段的工作,进入认定管理阶段。据不完全统计,到2015年5月底,已认定了广西首批新型职业农民5 140人,其中初级职称有4 751人、中级职称有338人、高级职称有51人。

通过新型职业农民素质和技能培训,不仅让农民掌握了一技之长,还增强了农民就业的竞争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有力地推动了广西各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4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4.1 培训资金严重不足

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本以“政府埋单”的形式为主,有些培训机构需要先行垫资开展培训。但财政补助资金到位时间滞后,造成部分经济实力薄弱的机构运转困难。虽然,近几年地方财政对农民素质培训投入的资金不断增加,但总体而言,用于改善设备的资金有限,造成培训机构的设施陈旧落后,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而一些企业紧缺技术型工人,如数码车床工、车工、钳工等,因学员自己承担的费用高、培训时间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员的培训积极性。

4.2 培训体制尚未健全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虽然由农业厅办公室牵头,但各单位培训经费来源不同,要求也不尽相同,每年不同地方的财政专项资金数额也不一样,甚至在同一个市内的不同县也存在巨大的差距,造成培训资金难以有效整合。加上各类培训主体在项目、证书、资金、教材、师资、场地等方面缺少统筹的安排,同时多数县市没有专职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影响了各市(县、区)培训工作的开展,也就直接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整体推进与质量。

4.3 生源组织越来越难

随着广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不断深化,一大批自身素质较高、有发展意识、年轻的农村劳动力已通过培训转移出去。而留守本地从事农业开发的农民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职业技能的接受能力慢,参加培训的主动性不强、认识不到位,造成生源组织越来越困难。同时,还存在培训时间与农民承受能力不协调的问题,有些农民不愿为培养投入过多的时间、财力。

4.4 培训内容不能满足,项目缺乏创新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面临的一个多样化挑战。生产的多样性带来的个性化需求更加明显,培训的时效性、实用性、连续性也更强。新时期,农村群体有留在农村本土上的农民、转移到城镇企业务工的农民、每年新生的劳动力,这就要求不但有职业技能培训,还要有创业技能培训和农业技术培训。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运用,已接受初级技能培训的农民急需更高层次的培训。传统农业向商品经济农业的转变,产业结构向种养、加工、服务等共同发展的转变,生产手段向机械化、农业高新技术广泛应用的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向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转变,农业市场逐步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新的领域不断拓展,分工也进一步细化,也就急需新的培训项目。

5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创新对策

5.1 搭建资金扶助平台

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纳入“三农”工作的总体部署,制订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工作落实。争取教育、科技、财政、工商、扶贫、保险等相关部门参加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联席会议,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给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相关政策支持,共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设立政府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专项引导资金,用于支付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所需的各种费用和由于参加培训而造成的误工补贴。通过制定相关扶助资金管理办法,明确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实行“分账核算、直接补助、到户到人”。

5.2 创新培训模式,调动参培积极性

5.2.1 教育培训模式按需求导向、突出分类培训

根据农民工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课程,统筹全社会的教育资源,邀请专家教授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生产技术、服务技能、营销理念等全方位的培训,积极鼓励支持社会教育机构承担农民工的专业技能培训任务,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专业的农民工文化教育培训格局;做到本地与异地、集中与分散、基础与实用、考证与学历、长期与短期相结合。

在教育培训的形式上,根据农业产业人员的现状和需求,邀请国内外名师、名家,定期举行专题培训班、讲座、论坛和研讨会;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半农半读农民学历教育;采取远程、开放、网络、业余教育等学习方式,大力推行农民田间学校模式,充分利用“农民云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创新教育培训形式,通过比较灵活的安排,创新培养农业后继者,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既可完成单科专业技能合格证书的达标培训,又能完成初、中等相关教育的学历补偿培训,同时还学习到国内外一流涉农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实务,从而提升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

5.2.2 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资源优势

实现农广校教育与人才资源、企业资本与技术资源的有效结合,顺应“互联网+”大潮,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积极运用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移动互联网等平台技术,发展生鲜电商、定制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业态。每年定向培育返乡创业大学生、农民工和留地农民,重点是支持龙头企业走出去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利用政府外交,深入研究龙头企业海外生产农产品的进口配额问题,做好走出去的指导服务,协助做好企业研究市场、挖掘市场、开拓市场等工作,推动龙头企业走出去实现新的发展。

5.2.3 出台办法、建立认定管理制度

(1)明确认定管理条件及对象。对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的新型职业农民实行认定管理。各地要按照不同产业、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制订认定管理条件和标准。

(2)规范认定管理内容及程序。把教育培训情况、文化程度、专业技能、经营规模、经济效益、示范带动效果、社会公认度等作为认定的重点内容,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由农业厅牵头制定指导性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由县级人民政府制定具体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按照自愿申报、逐级推荐、县级审定的程序,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认定管理,认定合格后由县级人民政府颁发相应等级的新型职业农民证书。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名单,由县级人民政府按程序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3)实行动态管理。逐步完善以考核制度、淘汰制度、信息报送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为主的动态管理制度。建立以教育培训情况、规模效益和社会责任履行等为主要内容的考核制度,对已经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实行考核评价。搭建新型职业农民云平台,实行信息报送制度,建立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档案。考核合格者,享受国家政府相关扶持政策;考核不合格者,则取消资格,并重新纳入培训和认定计划。

6 强化政策引领、构建扶持体系6.1制定扶持政策

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创建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结合实际,加强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营造新型职业农民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对农村产业发展项目、土地承包与流转予以资金扶持、税费减免,在农村金融信贷、农业保险、农业补贴、农民社会保障、农村实用人才奖励激励上给予金融支持,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健康成长。

6.2强化技术服务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统筹安排,让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优势,开展农业技术干部结对服务,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帮扶指导关系,重点指导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协助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鼓励农业科研院所、职业院校以服务生产、服务农民为导向,通过组建科技服务小分队、专家技术指导组、科技特派员等,深入基层,为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技术指导,并将农技人员帮扶指导成效与个人年度工作考核挂钩,建立农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健全农业技术人员帮扶档案。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中坚力量。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广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参考文献

[1]胡德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创新对策——以浙江省为例[J]成人教育,2012(11):85-88

[2]吴易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湖南省平江县和醴陵市的实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7):57-61

[3]王东春,杨子江关于北京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4(1):80-84

[4]赵强社论职业农民的培育[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05-01

[5]李炜后金融危机期青岛市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10-15

[6]袁琳,贺亮军新型农民迈出“职业”步伐[N]广西日报,2015-03-27

[7]李炜加强农民工培训,提高人力资源水平——以青岛市为例的应对危机的思考[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9

上一篇:西藏电力公司下一篇:在线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