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影响

2024-05-14

交流影响(精选十篇)

交流影响 篇1

中国茶叶向日本的传入

唐代以前,日本既无原生茶树,更无饮茶习惯,茶叶传入和茶道文化的形成均源自中国,而在此过程中,遣唐使尤其是其中的僧人发挥了关键影响。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具体表现在:首先,这一时期饮茶成为一种精致的文化现象且风靡于整个社会。其次,出现了“茶圣”陆羽及其名著《茶经》。再次,茶艺的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和操作步骤均在这一阶段形成,如宫廷茶艺、文人茶艺、民间茶艺、宗教茶艺(尤其是佛教)、女性茶艺等。第四,茶文化在唐朝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体现,中国的茶文学(体裁主要是诗歌)由此开始形成,如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再如齐己的《咏茶十二韵》:“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杜牧的《题茶山》:“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等,在中国文学史上不胜枚举。

茶文化在唐代的流行必然影响到遣唐使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也使得遣唐使将茶文化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将茶叶与其他唐代先进文化一道引入日本。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提及日本佛教天台宗始祖最澄(767-822),最澄于公元804年入唐求法,归国时不仅带回了天台宗典籍,还将茶树引入日本,从此开启了日本的茶道文化。而在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第二个人物则是日本临济宗始祖荣西(1141-1215),荣西于1168年前往中国求法,并再次将茶种带回日本,开启了镰仓时代日本的饮茶之风,荣西之功一是在于他将中国茶叶的加工方法介绍到日本;二是在于他使日本人认识了中国茶文化中的“茶德”,并将其在日本推广,使日本对茶叶功用的认识从物质层面上升至文化层面;三是荣西写就了日本文化史上第一部有关茶叶的专著《吃茶养生记》,荣西在书中指出:“茶也,末代养生之仙药,人伦延灵之妙术。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天竺、唐土同贵重之,我朝日本,昔嗜爱之。”

此后随着日本茶树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日本人的饮茶习惯逐步形成,茶文化不断从皇室贵族和寺院向民间传播,从而使具有日本特色的茶道和茶会文化开始形成,到安土桃山时代,千利休(せんのりきゆう,1522-1591)将中国茶文化与日本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文化。

中国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首先,“禅”与“茶”文化的结合。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流行与佛教有着莫大关系,佛教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历史上,茶与佛教形成了彼此相依的关系,一方面佛教使茶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另一方面,茶促进了佛教徒的修行。唐代佛教禅宗盛行,禅宗倡导以坐禅的方式修行,并以饮茶的方式提神来促进禅修,这使得在有唐一代,寺院僧侣饮茶之风大兴,并由此形成了寺院茶艺和禅茶文化,最终实现了佛教与茶文化的有机融合,使得“禅”“茶”形成一体、融为一味。

中国茶文化中的这种“禅”与“茶”的关系深刻影响到日本对宗教与茶文化关系的认知,并引发了它们对这一现象的学习和模仿。这在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千利休的茶道思想中有着鲜明体现,针对此前村田珠光(1423-1502)和武野绍鸥(1502-1555)的茶道思想只注重外在形式的不足,他提出饮茶应以佛法修行为根本,过于强调外在形式和器具,会失去茶道的本意。为此,千利休努力提升茶道的精神境界,他将禅宗精神、寺院清规、僧侣修行方式与日本茶道文化相融合,形成了“草庵茶”,并将起自村田珠光、经武野绍鸥发展的“茶”文化发扬光大,使之普及民间成为日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茶文化深深影响着日本茶道的精神追求,日本茶道文化推崇的“茶乐境”境界和奉行的“和敬清寂”信条,同中国茶文化所追求的“和、静、怡、真”有着相通之处,共同体现了对茶文化的精神境界和社会功能追求。

其次,喜饮绿茶及煮茶的传统。有唐一代,花茶以及红茶等发酵茶尚未出现,制茶以蒸青为主,因而成茶均为绿茶,唐人饮绿茶的这种习惯对日本茶文化有着巨大影响。唐代制茶,以饼茶为主,而在制作饼茶的过程中,蒸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可去除茶叶的青涩之味,同时保留茶叶的色、形和营养,这种制茶工艺后来流传至日本,一直到今天都是日本制茶的重要程序,对抹茶而言更是必不可少。日本不仅从中国继承了饮用绿茶的习惯,还坚守着在中国已经遗失的煮茶传统,中国茶文化以明代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此前以煮茶为主,而在明代以后,中国人饮茶方式演进为泡茶,至此,中日两国的茶文化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但日本一直坚持使用从中国学习来的煮茶方式。因为这种煮茶方式,在日本还兴起了“铁壶”文化,铁壶源自中国,后流传至日本并逐渐发展为两大流派,即以观赏为主的关西铁壶和以实用为主的南部铁壶。近代以来,煮茶所需的铁壶已成为日本茶道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强调礼仪、程序的日本茶道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使用铁壶煮茶之风渐次形成了向中国的回流,这成为一千多年来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上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再次,饮茶是一种修身养性、提升人生境界的生活方式。唐宋两代,中国处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饮茶不仅是一种生理需要更是一种促进自我境界升华的生活方式。中国茶文化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对日本茶道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使其在日本演变成一种生命美学。近代日本文化大师冈仓天心(1863-1913)在名著《茶之书》中指出:“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①在推动日本茶道文化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过渡过程中,高僧空海(774-835)起到了关键作用,空海于804年入唐。在806年回到日本,同其他入唐日僧相似,他同样对茶非常爱好,并且对中国朝廷寺院内茶文化发达的情景非常羡慕,非常想在日本国内也营造相同的文化氛围,并使茶叶上升到更高、更伟大的地位。②

在使日本茶道实现哲学化、美学化、道德化的过程中,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北向道陈、千利休、山上宗二、南坊宗启等人均功不可没,而以千利休影响最大。千利休对茶文化物质层面进行了极度压缩,与茶文化相关的一切外在形式在其看来意义都微不足道。村田珠光的茶室为四张半榻榻米大小,而千利休的“草庵茶室”则仅有一张半榻榻米。千利休之所以为饮茶设计出这种不能再小的空间,意在提醒世人物质需求是无关紧要的,关键是能够摆脱世俗的牵绊,超越外在事物的束缚,从而实现无我状态,达到“和敬清寂”的至高境界。

中日茶文化交流的思考

自隋唐至今,中日之间茶文化的交流已持续千年,这种交流是同时期中日两国整体交往的一部分,但借此也可一窥东亚历史的演变和不同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分野。

首先,中国茶文化是包括日本茶道文化在内的东亚其他国家茶文化的母体。中国是世界最早培植茶树和饮用茶的国家,从隋唐开始,中国茶文化随着文化交流向整个东亚地区传播,内容包括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包括茶种、饮茶器具、饮茶方式等,精神层面包括茶文化、茶德、茶礼仪等,可以说中国茶文化为其他国家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全面性借鉴。中日茶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两国文化整体关系的一个缩影,正如日本近代研究中国学的著名学者内藤湖南(1866-1934)所认为的那样,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同为古老的文化,但日本文化是在中国文化的刺激下发展起来的,对于两者的关系,内藤湖南曾有一个很著名的比喻,他认为,日本文化如同磨成的豆浆,依靠中国文化的卤水才凝集而成豆腐。在内藤湖南看来,日本文化是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源头,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延长。③

其次,中日交流是中国茶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交流是一个文化扩展自身影响、增进其生命力的有效渠道,具体到中日交流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上,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国茶文化的传统在日本得到坚持。著名美国历史学家罗兹·墨菲认为,日本的巨大魅力之一是它大量移植并保留了中国唐代文化,包括它的建筑风格甚至著名的“日本茶道”,包括那相当苦涩的烂泥状绿茶、漂亮的碗和所遵循的精细仪式,都完完全全是那个时代从唐朝的中国学来的。④另一方面,茶与日本民族文化的结合使中国茶文化在域外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以中国茶文化为基础日本发展出极为讲究规程、场所、礼仪的“茶道”文化,并将其深深嵌入本民族文化的内核,使之成为日本民族精神、理想和日常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尤其在二战后,茶文化影响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大与日本茶道的传播有着重要关联,这可谓是中国茶文化在新的时空环境中的再生。

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中日交流史上,大部分时间是日本在学习中国,日本借助对中国的学习,加快了自身的发展步伐,体现了文化交流对历史发展的巨大影响。现在中国也处在一个加快发展的历史时期,探讨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一方面可以使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更深的认识,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以带给我们很大启发,将学习外来先进事物与本民族传统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本国实际的创新之路,从而推动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摘要:中国是茶的故乡,从唐代开始,中国茶文化开始向日本传播,对日本茶道的形成产生了重大作用,其影响表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日本“禅茶一味”文化的形成,日本茶道的哲学化、艺术化和美学化均与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影响体现了积极学习外来先进文化并结合本民族特质进行创新对历史发展的巨大意义。

关键词:茶文化,日本,中国,茶道

注释

1[日]冈仓天心:《茶之书》,谷意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第15页。

2[美]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侬佳、刘涛、姜海蒂译,东方出版社,2011,第12页。

3[日]内藤湖南:《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刘克申译,商务印书馆,2012,第Ⅳ-V页。

文化对教育交流的影响 篇2

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其多元文化的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英国在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政策过程中,政府出台了相应文件,明确提出了教师职业标准,以促进教师职业化发展。如英国颁布的《教育法》,对教师评价、工资和资格做出了新规定。其中明确规定了教师应当具备的相互交叠的专业知识,这一规定促进教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多元文化课程。在我国,教师普遍缺乏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即缺少多元文化技能,包括多元文化课程设计能力、教学策略、评价能力、多元文化班级管理能力和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能力等。因此,加强教师多元文化素养,是今后一段时期民族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多元共生的课程内容开发是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英国多元文化课程必须坚持如下原则:一是与国际接轨,其内容涉及全球视野。二是教学内容应明确显示多元文化社会及其价值标准。三是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少数民族,并逐渐消除歧视与偏见,形成团结与和谐的氛围。四是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否认用主流文化的价值标准去判断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另外,学生本身作为开发多元文化课程的资源之一,同时强调学生、社区、家长在多元文化课程拓展中的地位。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和学生在多元共生的课程开发中被赋予了主动参与的角色,而不是被动地学习本民族文化知识。

(三)多元文化教育教学策略的运用是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保证

多元文化教育强调满足不同族群的特殊教育需求,将学生的文化差异视为一种资产,而非负担或妨害,并试图弥补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造成的学习障碍或学习成绩差距,以实现教育权利和机会平等。教育平等的机会,不仅仅是入学的平等机会,也包括了获得学业成功的平等机会,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为了给予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平等的机会,英国的教学采用个别化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上,学生拥有一定自由选择学习任务的权利,并按照自己速度和方式进行学习,并没有统一、同步的要求;课堂上,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受到尊重,学生的家庭、社会、民族背景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也同时受到关注。

教师目光交流对幼儿的影响 篇3

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中的师幼关系和教学质量。教师的眼光属于教师的非语言行为,主要是指教师用手势、表情、姿态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

一、眼神交流的运用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主要工具。孩子虽小,但是他会根据老师的眼神来判断老师对自己的喜欢程度,同时幼儿的眼神会给教师的教学及时地反馈,幼儿兴奋的目光激发教师组织活动时更加富有激情;幼儿烦躁不安的目光提示老师要调整教学进度、内容或者方法等。在教学活动中,当老师用批评、否定的目光看着幼儿时,会让幼儿了解到自己被批评或者现在老师不喜欢我。其实是孩子在潜意识地对老师的行为感到害怕;但当老师用赞赏、鼓励、信任的目光看着幼儿时,会给幼儿带去莫大的自信。因此,教师要重视目光语言对教学活动的重要性,注重目光语言的艺术,即教师的目光要亲切、自然,以鼓励的眼神为主。还要根据幼儿的眼神信息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能用好自己的眼神,针对不同的幼儿,用环视的目光覆盖全班幼儿,用注视的目光向个别幼儿给予鼓励或提示,用探视的目光向个别胆小、内向的幼儿给予自信和关怀,用虚视的目光向个别爱说话、爱动的幼儿给予提醒。

二、眼睛交流对幼儿的影响

幼儿时期幼儿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性,而象眼神交流这种非语言行为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动脑、动口、动手的积极性,使活动中师幼双方产生积极的双向交流,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如教师以饱满的精神进入教室,炯炯有神的目光环视全班小朋友,幼儿的注意力会立刻被老师的神情吸引。教学过程中,对主动、积极发言的幼儿予以肯定的微笑,投以鼓励的眼神,对分心走神的幼儿投去专注的目光或用手势提醒,这样他们的注意力会很快集中,思维也会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而不断活跃起来。

幼儿的感性经验少,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教学过程中,若只以语言教学方式进行,幼儿接受时会显得很单一、枯燥。特别在抽象的词语学习过程中,一味地讲解只会让幼儿产生厌烦情绪,老师可以用叉腰、跺脚、瞪双眼、皱眉头的动作和表情来表现,顿时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有助于幼儿迅速理解词义。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仅让幼儿迅速理解教学内容,又激活了幼儿的思维,提高了活动的兴趣,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眼神交流对教师的要求

社会转型与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使本来就担负着母亲、妻子、儿女等多重角色的幼儿园教师产生了极大的压力。如果保教工作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工作超负荷,就会导致教师心理素质下降。教师是幼儿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他人”,是幼儿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的促进者。教师的心理素质是“蕴蓄于中,形之于外”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3~6岁学前儿童处在心理成长和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心理上还不成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也处在萌芽状态,很容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性格特点。所以,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幼儿的发展会产生极其深刻的有时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影响。

教师的工作是一种精细的、长期的、紧张的并带有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教师在这种繁重的工作中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和情绪。同时教师还可能将个人在社会、工作、家庭方面的烦恼带入幼儿园,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到幼儿身上,伤害幼儿。美国有位学者指出:在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人格障碍的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心情不好时,幼儿一个很小的失误都可能使教师大发雷霆,甚至做出一些过激行为。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在《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中指出:“由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对于儿童有决定性的影响,不应该让他们留在学校里面。一个有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忧郁,极度的偏见,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毒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威胁,犹如肺结核或其他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

教师的一个亲切的目光、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心理距离,增进双方情感,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教师成为了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反之,教师精神萎靡、表情冷漠严肃,幼儿会感到害怕、紧张,整个教学气氛冷清,教师只是传授者,幼儿只是接受信息的容器,这会导致幼儿无所适从,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学习,学习的主体性也无法体现。

一般而言,幼儿喜欢和善、耐心、公平的教师,不喜欢严厉、脾气坏、批评责骂和惩罚幼儿的教师。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创造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幼儿心情愉快,如沐春风。情绪紧张、烦躁、忧郁的教师常常会造成一种紧张与压抑的气氛,使幼儿惶恐不安,如坐针毡。反过来,幼儿会因教师的亲近、关怀、鼓励而高兴、自信、活跃,会由于教师的疏远、拒绝、冷淡而沮丧、自卑。 在幼儿园中,教师的偏见、不公正、误解、粗暴等都可能造成师幼关系紧张。紧张的师幼关系不仅不利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对幼儿心理的成长也将产生间接、持久的影响。

明代中日文学交流的途径与影响 篇4

明朝时期, 日本大体经历了室町幕府 (1344~1602) 和江户幕府 (1603~1837) 两个时代。当时日本的情况在初期是皇权旁落、战争不断, 传统的宫廷贵族在政治上失利的同时, 文化上也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这客观上为明朝与日本的交往造成了障碍。

明朝与日本的交往开始时并不顺利, 由于元代曾经派遣数万士兵攻打日本, 所以当时日本对中国还怀有敌意。《明史·日本传》中记载:“宋以前, 皆通中国, 朝贡不绝, 事具前史。惟元世祖数遣使赵良弼招之不至, 乃命忻都、范文虎等率舟师十万征之, 至五龙山遭暴风, 军尽没。后屡招不至, 终元世, 未相通也。”后来, 由于倭患严重, 明朝政府在多次派使臣与日本政府沟通后, 日本同意和明朝交往, 并愿意帮助缉拿海寇。这样, 明朝和日本各方面的交流也逐渐频繁起来。

明代中日两国使团往来中的文学交流

明朝由于实行了海禁政策, 所以当时与日本的联系主要还是通过官方渠道, 主要是日本按照明朝政府的规定, 定期派遣以朝贡使节名义押运的勘合贸易船队来到中国, 与明王朝进行勘合贸易。贸易大致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从1404年~1419年, 日本共派出勘合船六次, 明使到日本七次。后期从1432年~1547年, 共115年, 日本共派遣勘合贸易船十一次。 (1)

但总体来说, 日本的使节在明朝期间进行的文学交流活动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 日本使团成员请明朝文人为他们的诗文集、语录等作序、跋, 请他们撰写塔铭、碑文等。他们中的许多人不远万里, 拿自己或师友的作品, 请中国文人落墨题字, 并以此为荣。虽然这表现了当时中国文学水平高于日本, 日本文人对中国文化的仰慕之情;另一方面对于两国文学家相互学习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从而也对日本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第二类是日本使团成员与明朝的文人、官吏相互之间的赠诗唱和。第三类是日本使团成员请求明朝赠送书籍, 或者自己购买书籍, 还有的接受他人赠送的书籍。当时他们主要是索要或购买宋元时期和明初的书籍。从内容上来看, 主要是以诗文集为主, 当然对于明代当时所产生的小说、诗文等也有所涉猎。

当时不仅日本使节到中国来进行交流, 同时, 中国文人、官员、僧人也多次被派往日本, 他们对于明朝与日本文学的交流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 1375年赴日的明朝使者仲猷祖阐和无逸克勤, 在京都停留了两个月, 曾和许多日本五山僧人交往。他们或应邀为日本文人题词、或撰写诗文的序文、或者帮助删改诗文等。 (2)

中日两国僧侣间的文学交流

在明朝与日本的文学交流方面, 除了使臣往来之外,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两国僧侣之间的往来, 这对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时有许多日本僧人来到中国, 日本入明的僧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明朝初年到1404年实行勘合贸易之前。这一阶段来中国的僧人主要是巡礼佛教胜迹, 游览中国的山水名胜, 他们一方面学习佛法, 一方面通过体验中国的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汉文学水平, 他们往往在明朝期间较长, 文学水平也较高。例如, 日本僧人绝海中津自洪武元年入明起就在中国生活, 学道于明高僧季潭宗泐, 余暇则学诗。在宗泐的指导下绝海中律深得明诗奥意, 所作诗歌清婉俏雅, 不露日本痕迹, 为当时的明人所称赞。他著有诗文集《蕉坚稿》, 当时杭州中天竺的僧人如兰在《蕉坚稿》的跋文中称赞说:“虽我中州之士老于文学者不是过也, 且无日东语言气习……诚为海东之魁, 想无出其右也。”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与明太祖朱元璋的吟诗唱和。他在英武楼晋见明太祖时, 太祖问到日本的熊野徐福古祠时, 他赋诗作答说:

熊野峰前徐福祠, 满山药草雨余肥;

只今海上波涛稳, 万里好风须早归。

当时在中国的日本僧人中有不少人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如日本著名诗僧雪村友梅游览骊山风光时所写的《九日游翠微》:

一径盘回上翠微, 千林红叶正纷飞。

废宫秋草庭前菊, 犹看寒花媚晚晖。

从诗的意境可以看出诗人对唐朝以后的兴衰所抱失望与希望的复杂感情。

另一类则是永乐二年 (1404) 实行勘合贸易制度以后, 奉派作为遣明使团的日本僧人。由于日本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统一日本, 鉴于经济利益向中国明政府纳贡称臣后, 明朝政府同意与日本进行勘合贸易, 日本贸易船持明政府颁发的勘合符到指定地点与明朝进行通商贸易。据统计, 从永乐二年至嘉靖二十六年 (1547) 中日进行勘合贸易期间, 日本共向明朝派遣勘合船17次。由于日本方面了解到中国也是一个崇佛的国家, 且日本当时以五山为中心的禅僧们的中国诗文以及文化修养在日本各阶层中最高, 对中国事务的了解也最多, 因此, 日本往往从日本的五山禅僧中选任适当的人, 作为历届遣明使团的成员。

这些遣明使僧一般先在宁波登陆, 然后沿运河北上, 到达明朝的都城北京 (明朝初年为南京) 。他们在明朝停留期间, 除了要完成使命——进行勘合贸易外, 还会进行一些文化交流活动, 主要有请明朝官吏、文人为其诗文、语录作序跋并与中国文人进行赠诗唱和;游览中国的名胜地区, 激发创作灵感;在中国各地寻觅、购买中国书籍, 以补其国内的缺佚。

由于勘合贸易是当时中日联系的唯一的合法渠道, 且历时长久,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两国的文化交流是靠这些遣明使僧来实现的。虽然日本使僧有使命在身, 行动不能像求法僧那样自由, 但他们大多具有很高的汉文修养, 所以对于日本与中国的文学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在日本僧人来中国的同时, 一些中国僧人也先后到达日本, 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了贡献。据史书记载, 元末明初有不少中国僧人偷渡日本, 还有些中国僧人被倭寇俘入日本, 他们都在日本传播中国文化。在明初的中日官方交往中鉴于日本派遣僧人作为使臣来中国, 明朝政府也同样选派一些学识渊博的僧人为使节出使日本。这些赴日使僧, 虽然在日期间较短, 但除了完成外交任务外, 也往往和日本文人进行文学交流活动。如1735年赴日的明朝使僧仲猷祖阐和无逸克勤, 在日本停留的两个月期间, 和日本五山的僧侣们交往, 或为其题词, 或为其题写诗轴的序文, 或为其删改诗文, 基本上都是有求必应。1402年赴日的明使僧道彝天伦、一庵一如在京都停留六个月, 曾和绝海中律往来, 与日本五山僧徒同游神护寺, 赋诗唱和。并为日本东福寺僧人岐阳方秀的别号岐山作字说, 撰写“不二室”室铭, 解答教论疑义十条等。 (3)

明代小说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明代出现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 通过各种途径被传入日本后, 对日本的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三国演义》被传入日本后, 当即在日本就掀起了介绍、学习三国的热潮, 并出现了七八种译本, 后来还有大量的摹写本、改写本在日本问世。再如, 《水浒传》被传入日本后, 从此推动了日本人学习汉语的热潮, 不仅出现了多种译本, 出于教学的需要, 日本又相继创作了《本朝水浒传》、《忠臣水浒传》等翻案作品;更有把水浒传的故事转移到女性身上, 创作了《女水浒传》。《西游记》被传入日本后, 日本根据西游记中的故事, 创作了歌舞伎《通俗西游记——西梁女国》, 这为日本的戏曲艺术提供了素材。

同样, 瞿佑的《剪灯新话》问世以后, 也很快就被传入了日本。日本僧人策彦周良的《策彦和尚初渡记》, 是他的第一次入明记。其中天文九年 (明嘉靖十九年, 1540年) 十月十五的一条记载:他曾在宁波用私人费用买了《剪灯新话》和《剪灯余话》, 次年, 他把这两部书带回日本。另外, 日本也在1641年, 从朝鲜李氏王朝引进了瞿佑的《剪灯新话》。《仁祖实录》中记载:“辛巳, 倭人求四书章图、杨成斋集、东坡、剪灯新话、我国地图。朝廷赐以东坡、剪灯新话, 余皆不许。” (4)

到了十七至十八世纪 (日本江户时代) , 日本的封建文化达到了很成熟的阶段, 同时市民阶级也逐渐发展壮大。这时反映市民阶级意识的明人小说也逐渐在日本兴起, 如冈岛冠山等人翻译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包公案》等小说受到了日本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欢迎, 逐渐又有曲亭马琴、上田秋成等人的翻版小说或仿作小说出现。这充分说明了日本学习中国文学已经达到了纯熟深化的阶段。值此时期, 日本文学在学术上也逐渐开始向平民文学转移, 在日本武士文学兴起的同时, 也出现了连歌、狂言、御伽草子等新的文学形式, 而这些文学形式的兴起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中国文学的启示。

另外, 在日本的室町时代, 日本民间文艺的最大成就是作为戏剧完成的“能乐”和“狂言”, 以及作为戏曲完成的能乐的“摇曲”和狂言的乐曲。其摇曲, 无论从形式上看, 还是从结构上看, 都与中国明代的传奇有关。此外, 当时日本民间盛行的一种傀儡戏, 也与明代中国民间盛行的一种扁担戏十分相似。 (5)

注释

1陈玉龙:《汉文化论纲》,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第239页、第320页。

2南炳文、何孝荣:《明代文化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06年6月版, 第562页、第563页。

3张哲俊:《东亚比较文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第368页。

交流影响 篇5

试论认知语境对手机短信人际交流的影响

认知语用学为话语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本文运用认知语境的四大要素(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背景知识和社会表征)来解释其对手机短信人际交流的.影响,从而得出这四大要素是如何参与短信话语含义的推导以及其动态的激活过程.

作 者:钱红英 QIAN Hong-ying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310018刊 名: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ENGINEERING(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823(2)分类号:H314.3关键词:认知语境 背景知识 动态语境 语境暗含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交流活动的影响 篇6

关键词:文化差异;国际商务;交流;影响

国际商务交流活动是指商业组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之间几星的以商业目的的各种交易活动。在当今社会,我国需要与国际接轨,这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因此进行国际商务交流活动,不可避免。而影响国际商务交流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开展的因素,主要就是由于文化差异。

一、各国文化差异的表现

(一)语言的差异

因为生活的文化背景不同,居住的地方不同,那么在语言方面自然而然的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文化的不同,常常会产生误会或者误解,一个词对于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在国内,讲一个笑话,大家会迅速反应过来,给出讲笑话的人所期待的那种反应,笑的前仰后合。但是,在国外你讲一个笑话,他们可能一点反应都没有,因为他们无法理解,并不觉得好笑。例如在中国我们遇见一个人打招呼,通常不会说“你好”而是会问“你最近干吗呢”,“你想要去做什么啊”这对于英国人来说就是不礼貌的,他们通常的聊天的内容都是“你好啊,见到你很高兴”或者“天气不错,适合出去游玩”等等。就像我们不懂得外国人形容外面人多说“塞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他们也无法懂得中国人说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因为他们不知道谁是诸葛亮,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历史。还有中国人都比较喜欢数字6和8,因为6代表着六六大顺,8代表着发财,比较忌讳4和7。而在外国他们确实讨厌数字13和5,外国人不喜欢13,因为传说耶稣受害前和弟子们共进的最后一次晚餐,参加晚餐的第十三个人是犹大,也就是这个犹大为了金钱,把耶稣出卖了,让耶稣受苦受难而死,所以“13”被认为是背叛和出卖的代名词。5则代表着黑色星期五。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沟通是十分需要注意的,在商务交流活动中,一定要避免这些误会,才能获得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对时间的不同差异

每个国家对于时间都有不同的观点和态度。瑞士是个产表出名的国家,对于瑞士名表,我们并不陌生,所以瑞士的人特别的有时间观念。他们无法容忍不守时的人。他们习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事情。在国际商务交流活动中,每个国家对于做事情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例如,与日本人谈一件事情,你就要有拉长战线的准备,他们通常喜欢用拖延战术。而要是同美国和加拿大的人谈事情就会非常迅速,他们会很快的给出事情的答案。德国人对于时间就比较严谨,他们会将商务交流活动的每一步骤都控制在有限的时间内,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逐步解决。但是如果你要是与法国人谈事情,你就要有心理准备了,众所周知法国人是浪漫的,他们在做一件事情开始时都是缓慢的,然后才会开始一步步的加快步伐。这就是在不同国家进行国际商务交流活动,每个国家的时间观念都是不一样的,进行交流时,要学会适应和遵守对方的时间观念。

(三)思维模式的差异

在商务交流活动中,能看出各国不一样的思维模式,在中国,中国人人思考问题整体性,喜欢从整体到局部,考虑双方利益,在考虑个人利益,以此来达到中间的平衡点。还有中国人做生意常说“做生不如做熟”,这意思就是中国人喜欢和熟人做生意,讲究人情,礼尚往来。这次我吃了点亏,帮了你的忙,下次再进行合作时,我可以找补回来,你再帮我的忙。在中国做事情一定要有门路,出了问题就能找到熟人帮忙。而美国人截然不同,他们受线性分析思维模式的影响,喜欢把整个事情分若干个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去事情,他们更注重利益并且乐观自信,喜欢一码归一码,做起事情认定一条路就毫不犹豫的走下去。英国人则是喜欢自嘲。

二、国际商务交流活动中的应对之道

(一)了解文化差异,积极应对

由于生活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地点,导致双方出现文化差异,因此在进行国际商务文化交流活动之前,要了解文化的差异,学会包容对方。这就要求我们在国际商务交流活动当中:充分地分析和了解对手的文化背景,包括习俗、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商业惯例;应该能够熟练地运用对方语言,提高双方交流的效率,避免沟通中的障碍和误解;在认识不同文化间交流活动风格差异的基础上,在交流中要使己方的谈判策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以适应特定风格的谈判对象、谈判议题和谈判场合。

(二)尊重文化差异,提高文化管理能力

尊重不同文化,提高跨文化管理能力。首先,要对职员进行跨文化培训,让学员适应应对不同文化环境的能力。其次,要理解和欣赏文化差异,把文化当作一种资源、一种财富,而不是视为一种障碍,从不同文化的观点和视角,来找出解决问题的独特思路及方案,使企业更具有生命力、凝聚力和竞争力。

三、结论

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理解各国之间不同文化下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语言差异、在商务交流活动中灵活应对,争取获得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孙君.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沟通的影响及其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552-555.

交流影响 篇7

中原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建50万甲醇项目在模拟试车期间,发现部分接触器一直处于吸合状态,无法实施停车,对照原理图并没有查出接线问题,结果用表测量出接触器线圈两端线带有117V交流电压,这可能是造成故障的原因。

2 故障

该项目中,低压配电室到现场操作柱的控制电缆是多芯电缆,具体采用的电缆是ZR-KVV-0.45/0.75-14X1.5,配电室到主控制室信号线采用多台电机共用一根多芯电缆集中敷设,控制电缆线采用的是ZR-KVV-0.45/0.75-27X1.5,由于控制线路太长(大概有500m),接触器两端便产生了感应电压,具体分析如下。

图1为交流控制原理图,图2为线间电容的等值电路,由于电缆的电阻和感抗值远小于容抗值Xc,可以忽略不计,其中R、XL分别为接触器线圈的电抗和感抗,U1、U2分别为线间电容电压和接触器线圈两端电压,从图1可以看出该线路通过若干根导线实现对接触器的控制,由于电缆间的电容C与电缆长度成正比,电缆越长,电容C越大,流过电容和接触器线圈的电容电流就越大,线圈两端的感应电压U2与流过的电流成正比,U2值就相应越大,当感应电压U2大于接触器的释放电压时,按钮SB1即便处于断开状态,接触器仍然处于吸合状态,无法停车。

要使接触器分断,可采用以下方法:

1)减小控制电缆长度;

2)选用阻抗小的接触器;

3)选用释放电压限高的接触器;

4)在接触器线圈两端并联电阻来减小接触器线圈上两端的感应电压;

5)在接触器线圈两端并联电容来减小接触器线圈上两端的感应电压。

由于已经施工完毕,方法1)、2)、3)工作量比较大,这几种方案不可取,只好选用方法4)或5),如图3、图4,该两种方法的原理是利用电阻、电容分流来减小流过接触器感应线圈的电容电流,从而降低线圈两端的感应电压U2,达到使接触器分断的目的。当采用方法4)时,由于电容电流很大,当选用电阻太小时,会使电阻烧坏,无法减小接触器线圈两端的电压,选用大电阻时,正常工作时会增加控制回路中的功耗。采用方法5),由于控制电压有时达到400V,只需要选用耐压等级大于400V的容抗较小的电容即可,因此最终采用了方案(5)。

3 结语

师生间情感交流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篇8

一、研究方法

1. 调查对象和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的样本为成都市的7所高中,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第一部分涉及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由被调查学生基本信息和18个选择题两部分组成。这18个选择题是笔者在参照了前人相关研究后自行设计的, 分为7个类型:教师倾听的方式;教师说话的方式;教师对权利的分配;教师对课堂活动过程的关注;教师的态度、观念;教师看问题的角度;教师内在情感状态。问卷第二部分由20个选择题构成, 主要调查学生学习动力。该部份问卷是笔者在参照了高一虹教授设计的有关英语学习动机的问卷后自己设计的。选择题均采用5分制莱克特量表形式, 从“完全没有 (1) ”到“很常见 (5) ”五个等级。

2. 数据收集

数据的收集是由受试的任课英语教师完成的。在实测前, 进行了一次预测, 并作了相应的修改。问卷收集后对两部分都进行了内部一致性测试, 信度系数分别达到了0.82和0.85。本次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391份, 共有377份有效问卷。笔者用SPSS 15.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a=0.05被定为显著值。

二、研究结果和分析

1. 高中英语教学中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总体情况

研究数据表明, “教师对课堂活动过程的关注”, “教师对权利的分配”和“教师的态度、观念”三项得分最低, 均值 (M) 分别为:2.73, 2.59, 2.59。这表明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认为:教师在制定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 很少顾及学生的反馈或建议, 对师生间权力的分配不太合理;教师不太关注课堂活动中学生的需求和感受;教师的观念、态度没有对学生产生太多积极的影响。然而, 要让学生具有健康完善的人格, 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外, 必须注重用自己的举止言行、态度观念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 这三项都具有较高的标准差 (SD) , 分别为:0.69, 0.67和0.65, 说明学生在这三方面的看法有一定的分歧。“教师内在的情感状态”和“教师倾听的方式”在所有题目中标准差较低, 分别为:0.57和0.45, 而平均分最高, 分别为:3.92和3.88, 这说明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教师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并用微笑、点头等肢体语言鼓励学生的发言, 不会显露出不耐烦或不满;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能充满热情, 精神集中, 精力充沛。

2.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与英语学习动力的相关性

从相关分析的结果来看,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各小项与学生英语学习动力都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关值分别为0.45, 0.40, 0.24, 0.26, 0.21, 0.22, 0.25和0.39。这说明师生间的积极的情感交流有助于提高学习动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该结果表明:课堂教学中, 教师听完学生的发言后能给予及时的鼓励, 表现出教师的期待、尊重和支持, 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就一定会被激发起来。教师说话简洁, 音量、语速恰当, 有适当的停顿, 有亲切感, 并能认真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等, 学生就能感受到共同合作完成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以及师生间的平等地位, 这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的观念、态度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 如果学生拥有健康完善的人格, 就能克服英语学习中的一些消极情感, 感受快乐学习。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 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 并结合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改进教学计划,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需求才能得到满足。教师精力充沛, 注意力集中, 饱含热情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学习积极性。

3. 对高中英语教学中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具体方式的调查

通过各小题的平均分的比较 (通过F检测, 平均分间的差异是显著的) , 可以了解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的具体情况。笔者对调查问卷第一部分18个题项的均值进行了由低到高的排序, 分别为题项15, 13, 12, 8, 10, 14, 9, 11, 5, 16, 4, 7, 3, 6, 17, 2, 18, 1。题项15 (创造性地解决能解决的问题) 均值最低, 为2.45, 说明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在面对一些教学难题时, 如调皮生、后进生、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方法欠佳等问题, 很难找到有效的办法。题项16 (面对不能解决的难题, 积极乐观, 情绪不受影响) 均值较高, 为3.30, 这说明当面临人力难以改变的难题时, 例如教学硬件缺乏, 很多教师都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不会让抱怨、不满等消极情绪影响自己的教学。题项13 (教师世界观对学生的影响) 和题项14 (课堂中探讨有关价值观、人生观等的话题) 均值很低, 分别为:2.53和2.67, 这说明很多学生没能在英语课中或课后得到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相关的指引和点拨。许多教师关注学生的英语水平发展, 但却忽视学生人格、心理的健康发展, 因此课堂教学几乎不会涉及有关思想道德等的话题。题项11 (关注学生的感受) 和题项12 (尊重并考虑学生的需求) 均值较低, 分别为2.71和2.62, 表明在学生们看来, 许多教师上课不太关心学生的需求, 忽视学生的反馈意见, 只管自己讲, 师生间缺乏交流。同时, 学生们普遍认为, 教师决策和控制整个教学活动, 不会和学生商量 (题项8均值较低2.65) , 漠视学生的建议和反馈意见 (题项9和10均值较低2.70和2.66) 。

从高分题项看,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听完学生发言后能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 (题项1均值4.2) , 不会心不在焉 (题项2均值4.01) , 更不会因为学生答错、语音语调不好等原因表现出不耐烦或反感的情绪 (题项3均值3.71) 。在教学过程中, 大部分教师能做到不受其他事情的干扰, 精力集中 (题项18均值4.02) , 饱含热情, 精力旺盛 (题项17均值3.87) , 说话亲切 (题项7均值3.64) , 而且不啰嗦 (题项4均值3.50) , 语速、音量合适 (题项6均值3.82) , 但是不能适当停顿, 听取学生的意见 (题项5均值2.83) 。

三、结论

此次调查发现在高中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交流存在以下问题:1.师生间权力分配不合理。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决策者和控制者, 学生没有机会提建议或反馈信息, 即便有, 所提建议也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就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兴趣和需求, 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上课没精打采, 缺乏参与热情。2.教师对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关注不够。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 讲授知识唯恐有遗漏或疏忽, 殊不知忽略学生感受, 师生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压抑、毫无生气, 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兴趣, 不愿上英语课。3.除了传授书本知识外, 教师不太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 例如是否拥有健康完善的人格。教师不太重视讲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完善的人格, 高尚的品格等, 从而帮助他们克服语言学习中的一些消极情感, 增强自信, 在学习中感受快乐。4.面对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难题时, 诸如后进生、调皮生等问题, 教师能够想到的办法不多, 并且没有创造性, 不能给学生足够的启发和引导。

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与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呈显著正相关, 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沟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动力。基于以上调查结果, 本研究对高中英语教师有以下启发。

在英语课堂中, 教师决不能主宰一切教学活动, 应提供适当的机会让学生提建议, 表达自己的看法, 从而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或观点。在此基础上,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进行相应的改变以满足学生的实际兴趣和需求。

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通过自己的态度观念、言行举止等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 让学生拥有健康人格。教师与学生的谈心、交流可以启发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 从而培养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 克服消极情绪的影响。

当面临难题 (如后进生、调皮生问题) 时,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启发和引导, 变不利为有利。教师应从沟通、交流中发现问题, 对症下药。教师应理解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倾向、兴趣爱好、内在情绪等, 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愿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情绪、想法等。教师要宽容学生的缺点, 及时地发现学生的优点, 赞扬他们的细微或点滴进步。当学生感觉自已被欣赏、尊重、接纳时, 潜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从而产生出强大的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Arnold, J.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Combridge: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高一虹, 赵媛, 程英, 周燕.大学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变化的关系.国外外语教学, 2002 (4) .

[3]郭书彩.外语课堂合作学习中的情感与认知因素.国外外语教学, 2002 (2) .

[4]王红.情感因素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大学英语 (学术版) , 2005 (0) .

交流影响 篇9

关键词:特高压直流,受端系统,换相失败,短路故障,电网风险评估

0前言

±800 k V楚穗特高压直流双极5 000 MW大负荷运行, 直流落点为广州穗东换流站, 电力直接送入珠三角负荷密集区域, 减轻了广东内、外500 k V环网的电力交换, 但因单一送电规模过大, 广东受端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更加受制于西电东送通道的安全可靠运行。研究广州受端系统交流故障对直流安全运行的影响, 对保障直流安全运行意义重大。

以下采用“中国版BPA潮流计算程序”及“BPA”暂态稳定程序, 以广州电网2011年和2012年运行方式为基础, 分析了广州电网交流故障对楚穗直流换相失败的影响。

1 研究方法概述

该电网是一个交直流并联运行的超高压、远距离、大容量送电的互联电网。其受端广东电网, 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电网, 电气联系紧密, 负荷高度密集, 多回直流集中馈入, 受端电网及其附近区域的交流故障冲击可以近乎无阻滞的传递到近区直流逆变站, 引起直流逆变器换相失败。如果不能及时切除交流故障, 就可能使多回直流发生持续换相失败, 可能存在发生大面积停电的风险。

1.1 计算条件

1) 网络模型:包含全网220 k V及以上电压等级电网, 广州110 k V地区电网;包含所有统调的发电厂。

2) 运行方式选择:选取2011年、2012年夏季大方式作为典型运行方式进行研究。

3) 稳定计算模型:稳定计算中各种主要元件采用的模型如下:

发电机采用Eq”、Ed”变化模型, 考虑自动励磁调节装置、PSS、调速器作用, 机组阻尼系数D取0。全部直流系统采用BPA程序中的两端直流详细模型。

1.2 直流系统换相失败判据

在BPA等机电暂态仿真程序中, 由于采用的直流模型是准稳态的模型, 对于换相失败的判断和模拟不够准确, 本文采用简单判据来进行换相失败的判断:在交流系统的不同故障点设置交流三相短路故障, 如故障瞬间直流逆变侧换流母线三相电压跌落到正常运行电压值的90%, 则认为该直流可能发生换相失败。如换流母线三相电压跌落到正常运行电压值的70%以下, 则认为该直流可能发生持续换相失败。该判据是综合考虑了换相失败和直流功率恢复特性, 为简单实用而确定的偏保守判据。因此, 本文采用该判据作为故障后楚穗直流换相失败的判据。

2 交流故障对直流换相的影响

2.1 500 k V交流短路故障

计算表明广州电网500 k V交流故障对楚穗直流运行存在较大影响。主要表现在:

1) 广州电网处于受端电网中心, 距离各个直流逆变站电气距离近, 4个500 k V厂站发生三相短路或单相金属性接地故障都会导致楚穗直流换相失败。丰大极限方式下, 当500 k V北郊站、增城站出线发生三相短路故障且主保护拒动或单相、三相短路故障且单相开关拒动时, 可能导致南方电网区域楚穗直流在内的四回以上直流发生持续换相失败, 引起系统电压失稳。

2) 广州电网区域内大多数500 k V厂站若发生500 k V母线三相故障, 母差保护拒动 (按0.5s切除所有出线进行校核) , 电网都不能保持稳定运行。

考虑到广州电网中500 k V母线一般都配置了双套母差保护, 拒动的风险很小, 但运行维护中需注意保证两套保护装置正常投运。

2.2 220 k V交流短路故障

2011年广州夏大运行方式下, 广州电网220k V主网中发生三相短路故障, 保护装置正确动作, 系统能够保持稳定运行。但部分厂站故障可能导致楚穗直流换相失败。

通过计算分析, 2011年, 广州电网220 k V主网中, 共有28个厂站发生220 k V金属性三相短路故障均可能导致楚穗直流输电逆变发生换相失败, 主要为距离穗东站以及500 k V变电站电气距离较近的220 k V变电站。

对于常见的单相接地短路故障, 计算表明, 仅增城站220 k V 5M母线和新塘站220 k V母线发生金属性单相短路会导致楚穗直流换相失败, 其余厂站单相故障均不会引起直流换相失败。

整体上看, 由于220 k V网络距离逆变站电气距离较远, 故障造成逆变器换流母线电压跌落至正常运行值70%及以上, 故障引发的逆变器换相失败不会导致直流功率下降到0, 并且在故障消除前, 由于直流输电控制的快速作用, 直流功率能在故障期间开始恢复。

2012年广州电网结构进一步完善, 220 k V电磁环基本解开后, 单相接地故障后导致楚穗直流换相失败的仍然为增城站220 k V 5M母线及新塘站220 k V母线, 三相故障后导致楚穗直流换相失败的220 k V变电站数量减少为21个。变化较明显的是, 500 k V广南变电站近区的220 k V变电站均不会因三相故障导致楚穗直流换相失败。这主要是由于广南站与北郊和增城站间的220 k V电磁环网解环后, 削弱了广州南片和广州中片部分220 k V变电站与穗东换流站的电气联系。

220 k V广州中片区的潭村站、华圃站、天河站2M母线、瑞宝站、开元站1M母线发生母线三相短路, 母差保护退出, 广州220 k V近区电网中黄埔B厂、恒运D厂或恒运C厂均可能相对主网失稳。若考虑电厂超速保护OPC在51.5 Hz动作切除机组, 500 k V系统可以维持稳定运行, 但220 k V网络将损失部分负荷和电源。

2.3 110 k V交流短路故障

进一步校验广州电网110 k V交流故障对楚穗直流的影响, 选择距离穗东站电气距离最近的220 k V潭村站和华圃站110 k V侧进行长时间三相短路校核计算。分别在潭村站和华圃站设置持续时间为1.9 s和1.6 s的三相短路故障, 故障仿真波形如图1、图2所示。

从穗东换流站电压以及楚穗直流功率波动曲线可以看出, 由于110 k V与500 k V层面电气距离较远, 110 k V侧三相短路或单相接地短路故障对换流站母线电压影响较小, 故障持续期间楚穗直流输电逆变器没有发生换相失败。

3 电网风险评估及防控

经过仿真发现, 楚穗直流安全运行与广州地区电网密切相关, 部分交流故障可能导致多回直流持续换相失败, 威胁系统稳定。按照故障发生概率和影响楚穗直流安全运行的严重程度, 对广州电网影响楚穗直流安全运行的重点设备进行电网风险评级, 并采取以下风险防控措施:

1) 500 k V穗水甲乙丙线、增穗乙线、穗横甲乙线、水增线作为楚穗直流下送主要通道, 需加强运行维护, 防止因线路非计划停运影响直流输送功率。

2) 加强广州北部及中东部电网无功负荷、AVC、VQC、主变抽头的管理, 在负荷高峰期尽量提高片网220 k V及500 k V电压水平。

3) 重点加强500 k V北郊、增城站500 k V元件及出线的运行维护, 严防外力破坏、山火等引起的三相短路, 落实防止500 k V开关及保护拒动的特维要求。

4) 北郊、增城、广南站500 k V母线三相故障, 母差保护拒动, 电网都不能保持稳定运行, 需加强保护定检, 运行维护中注意保证两套保护装置正常投运。

5) 加强广州中东部网部分220 k V变电站站内设备运行维护, 严控母线三相短路的风险。当工作需要退出唯一一套母差保护时, 应减少保护退出时间或临时调整相关线路后备保护定值。对重点枢纽厂站应逐步推进220 k V母差、失灵保护双重化改造。

5) 做好楚穗直流双极投产后相关稳控措施及运行方式安排, 制定楚穗直流故障相关事故预案, 开展应急演练, 落实电网大功率缺额情况下的紧急限电措施。

4 结束语

通过研究受端系统交流故障对±800 k V楚穗特高压直流换相失败的影响, 搜寻出可能导致直流换相失败的故障, 通过细化风险评估, 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 为供电企业布控直流运行风险提出指导依据。

参考文献

[1]赵畹君.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板社, 2004.

[2]徐政.交直流电力系统动态行为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3]KUNDUR P K.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9.

[4]杨卫东, 徐政, 韩祯祥.多馈入交直流电力系统研究中的相关问题[J].电网技术, 2000, 24 (8) :13-17.

[5]林凌雪, 张尧, 钟庆, 等.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中换相失败研究综述[J].电网技术, 2006, 30 (17) :40-46.

[6]王正风, 薛禹胜, 杨卫东.受端负荷模型对交直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6, 30 (18) :13-16.

[7]欧开健, 任震, 荆勇.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的研究 (一) :换相失败的影响因素分析[J].电力自动化设备, 2003, 23 (5) :5-8.

[8]徐政.含多个直流换流站的电力系统中交直流相互作用特性综述[J].电网技术, 1998, 22 (2) :16-19.

[9]吕鹏飞, 王明新, 徐海军.三广直流鹅城换流站换相失败原因分析[J].继电器, 2005, 33 (18) :75-78.

以诗为例——中日两国文学交流影响 篇10

在古代, 日本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下, 拥有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学开端, 而放眼现代, 中国也从日本文学中吸取有益成果, 不断完善、发展中国文学。

日本从绳文文化时代到到江户文化时代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受到中国古代诗歌巨大影响, 以奈良文化时代和平安文化时代尤为显著。早在秦汉之际就有徐福东渡日本的故事, 此时处于弥生文化时代的日本感受到了汉文化的魅力。自汉字传入日本后, 中国古代文学便以古典文集为载体向日本传播。日本的《古事记》、《日本书纪》在我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下, 用汉字编写成书, 吸收借鉴我国汉文结构并运用其中。随后, 在日本发明了平假名和片假名之后, 日本就有了汉诗文和日本和歌、歌谣。其中, 日本汉诗从中国古代诗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特别是在上层阶级社会, 学习、效仿汉诗蔚然成风。在孝谦天皇时代, 便出现了第一部汉诗集《怀风藻》, 成书于公元751年, 即中国唐代时期。由于此时遣唐使、留学生的交流往来, 汉诗创作兴盛一时, 上层阶级纷纷进行创作, 而《怀风藻》也是出自日本上层阶级, 它极大程度上承袭了唐代附庸风雅、辞藻华丽之风, 诗歌题材多倾向于宫廷宴会、游览等内容。比方说这首《咏月》, 便是文武天皇在宫廷夜宴时所作 :

“月舟移雾渚, 枫楫泛霞滨。

台上澄流耀, 酒中沉去轮。

水下斜阴碎, 树落秋光新。

独以星问镜, 还浮云汉津。”

此诗在早期的日本汉诗中, 是最富诗情画意的一首, 其中有“酒”和“月”的意象。而在李白的诗歌《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 / 独酌无相亲 / 举杯邀明月 / 对影成三人”中同样有这两种意象。可以说, 日本汉诗人在创作中有意地借鉴了中国诗歌的意象。

再如奈良时代的《万叶集》也同样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山上忆良年轻时曾做过遣唐大使的随员来过中国。他写的著名长歌《贫穷问答歌》是对中国咏贫主题的吸收和借鉴。诗歌如下 :“风雨交加夜, 冷雨夹雪天。瑟瑟冬日晚, 难御此夜寒。粗盐权下酒, 糟醅聊取暖。鼻塞频作响, 背曲嗽连连。捻髭空自许, 难御彻骨寒。盖我麻布衾, 披我破衣衫。”在这首诗中能看到对杜甫诗歌题材的学习、效仿。

除诗歌外, 日本的小说的发展成长也离不开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中能处处看到中国诗歌的影子, 紫式部常借人物之口吟诗作赋表达心绪, 紫式部通晓《白氏长庆集》, 小说中多次引用《琵琶行》、《长恨歌》、《李夫人》等诗句, 来以此揭示日本上层妇女婚姻生活的不幸。

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 日本主要向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文学, 而谈到中国的现代文学, 那必然要谈及日本近代文学对中国的影响。当时中国五四运动兴起, 长期处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统治下, 国民意识觉醒, 知识分子急切渴求学习外来文化, 纷纷走出国门, 留学日本。在文艺创作方面, 日本的俳句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深远影响。

日本的和歌、俳句是清末民初中日两国的文学、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桥梁, 作为“古诗”的和歌、俳句已在五四时期向“现代诗”转变完成, 它既有“古诗”的形式, 又有“现代诗”的精神内容。日本和歌、俳句对中国现代诗歌——小诗的影响主要在于其短小的诗型, 在于它的简洁含蓄的抒情方式。中国的长诗不便于表达刹那间的感受, 因此日本短小的俳句诗体进入到中国诗人的视野。例如郭沫若的《雨后》也是采用了俳句的格式 :“海上泛着银波 / 天空还晕着烟云 / 松原的青森……”, 该诗共有四节, 每一节都是三句, 而且大体都取“五七五”的形式。由于日语语言的特殊性, 对日文诗歌的硬性翻译或者是按其韵律创作是有困难的, 因此中国的小诗就必须舍弃俳句的形式格律, 在舍弃格律的同时可以效仿俳句所具有的简洁含蓄、朴素凝练、余味深长的特点。日本“俳圣”松尾芭蕉的《古池》——幽幽古池啊, 有蛙儿蓦然跳进, 池水的声音。芭蕉诗中所描述的宁静致远的诗意, 就被中国许多诗人所模仿学习, 如《短歌丛书》中《清晨》就有芭蕉《古池》的韵味 :“听胜利的恋歌啊!雨后池畔的蛙声。”日本短小精悍的俳句更适应于表达自我心绪、情感, 在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中国, 中国现代小诗受日本俳句的影响成为一种表现自我和个性的文学形式。

诗歌拉开了中日两国文学交流、影响的帷幕, 成为交流的重要桥梁。日本对中国诗歌的接纳与借鉴, 体现了中国文学对日本古典文学的巨大影响。同时, 日本俳句在中国的传播与交流, 也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孟昭毅.中日文化文学交流史断想[C].中外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 (国际) 研讨会论文集.2004.

[2]王向远.中国现代小诗与日本的和歌俳句[M].中国比较文学.1997.

上一篇:电刀分析仪下一篇:乡镇创新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