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杂交玉米

2024-05-22

推广杂交玉米(精选十篇)

推广杂交玉米 篇1

1 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

2002年, 双辽市双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以自选系w967为父本、自选系s126为母本杂交选育出双玉103。2003—2004年、2005—2006年分别参加公司内产比试验、吉林省玉米杂交种预备试验和区域试验;2007年参加吉林省晚熟组生产试验, 结果表明:双玉103是产量高、产量稳、品质优良、抗病虫能力强、适应性广的优良晚熟玉米新品种。

2 特征特性

2.1 植物学特征

双玉103株高、穗位分别为295、120 cm, 幼苗、叶鞘分别为绿色、紫色, 长势强, 株型收敛, 成株有20片叶, 穗位低, 通风透光好, 光合作用强。花药、花丝分别为紫色、粉色, 花粉量大, 根系发达, 对倒伏抗性好。保绿性好, 活秆成熟, 后熟快。

2.2 穗部特征

果穗长筒型, 籽粒半马齿形, 穗轴、籽粒分别为粉色、黄色, 穗长24.4 cm, 穗行数16~18行, 单穗重、百粒重分别为250.6、37.5 g, 出籽率80%。

2.3 品质

2007年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哈尔滨) 品质分析测试, 籽粒含粗蛋白9.57%、粗脂肪4.33%、粗淀粉73.54%、赖氨酸0.27%, 容重714 g/L。

2.4 生物学特性

双玉103为晚熟杂交种, 生育期133 d, 生长期间需要≥10℃活动积温2 850℃。

2.5 抗逆性

2006—2007年经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鉴定, 对螟虫表现中抗, 对大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弯孢菌叶斑病表现高抗。多年田间自然发病调查, 抗丝黑穗病、茎腐病、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 中抗玉米螟虫[1,2]。

3 产量表现

2005年参加吉林省预试4点次, 平均产量9 419.6 kg/hm2, 比对照品种登海9增产9.7%。2006—2007年在吉林省参加区域试验, 平均产量11 221.1 kg/hm2, 比对照品种农大364增产11.4%;2007年在吉林省开展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10 652.9 kg/hm2, 比对照品种农大364增产9.6%。

4 栽培技术

4.1 地块选择

双玉103选择土壤肥力中等及以上的地块种植。

4.2 种子处理

4.2.1 播前晒种。

播前晒种可以打破种子休眠, 提高种子活力, 增强种皮的透水性, 提高种子芽率、芽势, 杀死有害病菌, 可提早出苗1~2 d, 提高出苗率10%左右。方法是在晴天摊在席子上或干燥向阳土场, 经常翻动, 连续2~3 d, 注意在高温天气下, 忌在金属板或水泥地上晒种, 以免烫伤种子, 影响芽率[3]。

4.2.2 种子包衣。

种子包衣是目前确保一播全苗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它集杀虫、杀菌、微肥、微量元素、生长调节等多种作用于一身, 可谓一举多得, 种衣剂的主要成分是福美霜 (防苗期病害、根腐病、茎腐病等) 、克百威 (防苗期地下害虫、君子兰苗) 、戊唑醇 (防丝黑穗病) , 注意克百威的含量要在7%以上, 也可用满适金包衣, 可提高芽势, 出苗快;提高芽率, 出苗齐, 还可提高种子早春抗低温的能力, 其主要成分是咯菌晴和精甲霜灵[4,5]。

4.3 播种

一般以5~10 cm的地温连续数天稳定通过8~10℃, 田间持水量在60%~70%时作为玉米的适播期, 大约在4月中下旬。播前进行种子包衣处理, 可提高抗病虫能力, 促进作物生长。

一般栽植4.5万~5.5万株/hm2, 播种深度为3~4 cm, 但也要根据当地墒情, 墒情好可适当浅播, 另外也要根据地块, 土壤黏重冷凉的地块宜浅播[6];在机播四轮的前方焊个略低于垄台的铁片, 能够把垄台上干土推开, 露出湿土, 把种子播到湿土上, 有利于出苗, 可防落干且出苗整齐。

4.4 施肥

玉米栽培要施用充足的农家肥, 用三元素肥400~450kg/hm2基施, 尿素400 kg/hm2作追肥。可采用氮肥总量的50%作底肥、另50%作追肥的施肥方式, 做好种肥隔离, 避免出现肥烧苗的现象, 目前提倡氮肥总量的1/3, 甚至更少的氮肥作底肥, 在拔节期和大喇叭期分2次追肥的施肥方式, 这样可解决前期氮肥浓度过高、种肥隔离不好造成的肥烧苗的问题, 也能解决玉米前期氮肥施用过量, 造成植株徒长的问题, 更加有利于墩苗。

5 制种技术

制种时父、母本分期播种, 先播父本, 等父本出苗5 d后, 再播母本, 父 (母) 本的行比为1∶5, 种植密度6.0万株/hm2。

6 适宜种植区域

为使双玉103的产品特性能够充分发挥, 其种植区域≥10℃积温要达到2 850℃。因此, 可在吉林省晚熟地区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天真.作物育种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2]宋云峰, 杜忠, 张丽娟, 等.高产多抗玉米新品种双玉102的选育与推广[J].农业与技术, 2007 (27) :4.

[3]樊贵中, 陈效庚.玉米市场形势及夏玉米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3) :230, 232.

[4]杨今胜, 王永军, 李登海, 等.超高产夏玉米栽培研究初报[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 :97-100.

[5]符榕.昭通市昭阳区杂交玉米新品种区域性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6) :57-58.

杂交玉米制种实习 篇2

2013年5月13日下午,我在北校标本区参加了玉米杂交制种实践课,老师系统的讲解了玉米杂交制种的步骤及技术要点,并让同学们参与了父本播种的操作环节。现将课时所学、课后查阅资料后所了解到的一些知识,以及我自己的思考进行总结,汇报如下:

一、玉米杂交制种的步骤及技术要点:

(一)制种地选择与隔离区设置

1、玉米制种田最基本的要求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具有良好的隔离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排灌方便,并尽可能做到集中连片。

2、制种隔离区的设置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空间隔离:制种田采用空间隔离时,与其他玉米花粉来源地应不少于300米,甜、糯玉米和白玉米在400米以上;

(2)时间隔离:把隔离区玉米的播种期同区外邻近玉米的播种期错开,也能达到隔离的目的。一般情况下,春播制种玉米与大田玉米的错期时间约为40天,夏播玉米错期约30天。如果大田玉米播种在前,玉米制种可减少与大田玉米的错期时间,但不应少于20天;

(3)自然屏障隔离:是利用山岭、村庄、房屋、成片树林等自然障碍作隔离,设置玉米隔离区;

(4)高秆作物隔离:隔离区周围种植高粱、麻类等高秆作物。要求隔幅在50米以上,高秆作物要适当早播;

(5)父本隔离:用高秆父本在制种田四周种植30米的隔离带。

(二)播种前准备与播种

1、在播种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1)种子处理:播前对精选的亲本种子进行质量复检,并对亲本种子进行药剂拌种或包衣处理,防治病虫害;

(2)精细整地、合理施肥:因亲本种子顶土能力弱,要求播前精细整地,施足底肥。施肥要求:一般亩施过磷酸钙50kg、碳酸氢铵25kg或氮磷复合肥15kg,农家肥1500kg做底肥;

(3)制种技术方案的制定:播种前必须按照所制品种制定严格的技术方案,明确父母本比例、播期、种植方式、密度等要点。

2、播种工作是整个制种工作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严格按技术流程:

(1)调节父母本播种期:

制种区父母本花期相遇是制种成败的关键,花期相遇是指母本的吐丝期与父本的散粉期相遇,如果双亲花期相同或母本花期比父本早2-3天,父母本可同期播种,两亲的花期相差在5天以上就需要调节播期,先播花期较晚的亲本,隔一定天数,再播另一亲本。如果母本吐丝盛期比父本散粉盛期早2-3天,则是最理想的花期相遇,这是因为母本花丝的生活力一般可以保持6-7天,而父本散粉时间较短,一般4-5天;同时花粉在田间仅能存活数小时,因此调节播期要掌握“宁可母等父,不要父等母”的原则。应当注意的是,双亲花期相差的天数,并不等于播种期相差的天数,因为早播的亲本,由于前期温度低,生长慢,所以错期的天数应比花期相差的天数多几天,一般是父母本播期相差的天数是花期相差天数的1-1.5倍,如果双亲花期相差6-7天,则播期要错开12-14天。

父母本播种期调节的方法是根据两个亲本的生育期的相差天数和叶片数来进行,即:若父本比母本抽穗期早,父母错期播种相差天数应该是父、母抽穗期相差天数加上4-5天。但是根据生育期来调节播期往往受天气变化、耕作条件的影响,不够十分准确,而根据父、母本的叶片数来调节播种期比较可靠,比如两个亲本全生育期的叶片总数相同,则先播母本,等母本出苗长出1-2片叶时再播父本,便可保证花期相遇。若父本比母本抽穗晚,则应早播父本,早播的天数应是两亲本抽穗期相差天数再减去4-5天。若父母本生育期基本相同,可将母本早播3-4天或者把母本种子浸种8-12小时,再与父本同时播种。

(2)行比的设定:行比要根据有利于提高制种产量、保证父本有足够的花粉供应母本和方便田间作业而定。种子田的两边和开花期季风的上风头要在父本播种3-5天后,再顺行播两行以上的父本做采粉用,对父本做好标记。

(三)花期预测及其调节

1、花期预测:一般采用叶片比较法,即根据父母本生长出来的叶片数来测定花期是否相遇,因此首先要了解两亲本全生育期的总叶片数,按照母等父的原则,在生育期间,母本应比父本提前发育1-2片叶。

2、花期调节:

母本早于父本的调节方法:一是加强父本水肥管理,促进父本生长;二是推迟母本去雄时间,等到将要散粉时才去雄,以延缓雌穗生长,但要特别注意母本去雄时间,以免散粉影响种子质量;三是母本吐丝过早的采取剪花丝。

如果用上述措施还未达到花期相遇,则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重新估计花期相差的天数,可能达到花期相遇,则采取剥去母本第一个雌穗,重施速效肥,促进第二个雌穗的迅速生长。

父本早于母本的调节方法:一是加强母本水肥管理;二是提早母本去雄,当雄穗尖刚露出顶叶就拔掉,必要时在雄穗未露出顶叶时,把雄穗连同1-2片叶一起拔掉,使养分集中到雌穗上,以便提早3-5天吐丝;三是如母本苞叶过多,吐丝偏晚,则剪去母本苞叶以促进母本提早吐丝。

(四)严格去杂去劣

1、苗期去杂:结合间苗、定苗,依据叶形、叶色和茎基部叶鞘及幼苗长势,分别留下父母本行中长相整齐一致的苗子,去掉大苗、弱苗,将不符合典型性状的杂苗、劣病苗拔除。父本分期播种的要留特征长相一致的大、小苗,以延长父本散粉期,提高母本结实率。

2、拔节期去杂:有些杂异株小苗时一般不宜区分,定苗时很难一次去净,随着苗子的生长进入拔节期后,杂株的优势逐渐显露,明显较亲本株高大,叶色、叶型也有很大的不同。此时应将不符合典型形状植株全部拔除,此项工作要认真果断,不留后患。

3、抽雄前去杂:在抽雄前根据植株的长势、株型、叶形、花丝颜色等性状识别杂株,将不符合典型性状的植株全部拔除,保证田间杂株率不超过标准要求。

4、收获后去杂:在收获、晾晒、交售过程中,主要根据穗型、粒形、粒色、轴色等特征去除与标准穗不符的杂穗和自交穗。定点交种时要采取逐户验穗去杂的方法,剔除杂穗后方可脱粒。挑出的杂穗要有专人保管。种子要单收、单打、单晾、单储存,避免与其它品种混杂。

(五)母本严格及时去雄与人工辅助授粉

1.母本去雄:

母本去雄是玉米中期管理的主要任务,制种区母本及时、彻底、干净去雄是玉米制种成败的中心技术环节。技术上要求将制种田内母本植株的雄穗在散粉前及时地、一株不漏地彻底拔除。为保证母本去雄的质量,母本去雄时应采取摸苞带叶或扒苞去雄的方法。就是在雄穗露出顶端叶片前,当用手摸到包在叶片中的雄穗时,可带1-2片顶叶将雄穗拔除;或将包住雄穗的叶片用手扒开,将雄穗拔除。拔除雄穗时要将整个雄穗完全拔除,不能折断,不能留有分枝或雄穗残留体。母本去雄时要在每天的早晨进行,上午10点以前必须将母本雄穗彻底去完。母本去雄要每天进行,直至将制种田母本雄穗完全去除干净。拔除的雄穗必须带出制种田。

母本去雄是非常严格的制种技术措施,在实际工作当中,由于天气例如下雨的原因或其他原因,往往造成不能及时彻底去雄,这一现象是必须加以杜绝的。

应当结合母本去雄,将田间的病弱晚株一同拔除,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去雄质量,同时可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制种产量和种子质量。

2、人工授粉: 母本去雄往往与受粉同期进行。对于父母本花期不协调或花期不遇的制种田,应该采取人工辅助授粉的措施。人工辅助授粉应在母本吐丝盛期的无风晴天进行。一般在每天上午植株上的露水消失后,父本散粉时进行。将父本采粉区的花粉收集到干燥的容器内,用毛笔蘸花粉涂抹母本雌穗花丝。必须杜绝用母本自身的花粉或其他大田玉米的花粉给母本授粉。

(六)父本杀青

为了保证制种纯度,提高制种产量和质量,降低种子混杂几率,应当在父本授完粉后,及时将父本植株砍除。采取这一措施可以改善母本植株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制种产量,改善种子质量,同时也方便了种子的后期收获。

(七)收获与晾晒

未进行父本杀青的制种田在收获时父母本要分别进行收获,严防父母本果穗混杂。制种田的收获期应适当晚一些,要等种子完熟后再收获。种子收获后要及时晾晒,在晾晒和存放过程中,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种子发热、发霉、受冻,保证种子的发芽率不受影响。在果穗晾晒、存放等过程中,要严防混杂。

(八)脱粒与收贮

脱粒前要准备好脱粒的场地和机械,并拣除杂劣穗。要对场地和机械进行彻

底清理,减少混杂机会。对于含水量达到标准的种子,可以边脱粒、边精选、边包装、收贮。对于含水量高的种子,脱粒后要对籽粒及时进行晾晒,等含水量达到标准时进行精选和包装。包装物内外要各加标签,种子质量达到GB4404.1标准。

二、课后思考与总结

在本次实践课中,老师系统的讲解了玉米制种的步骤流程及技术要点,并给了我亲手进行操作的机会,不但让我学到了玉米制种理论上的知识,而且对我的农事操作技能也有一定提升。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不去实践检验,一切都是空谈,反之,若一味地注重实践,又不进行理论的总结与创新,必定会因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而走许多的弯路。

我国的玉米育种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里边隐含了理论、技术、政策、制度等多方面的各种问题,但我相信,对于玉米杂交育种存在的理论和技术问题,通过国内外众多育种家的共同努力,终会有所突破,育种中存在的一些政策及制度上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政府对育种事业重视度的提高,会逐步得到改善。

对于我来说,作为我国一个玉米杂交育种事业未来的继承者,我有义务和责任努力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积极参与田间实践活动,求实进取,开拓创新,将来为我国的玉米杂交育种事业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科学是强大的工具,人类是渺小的精灵,人类只有掌握好这强大的工具,才能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的更加长远,更加美好。

三、对本门课程的一些建议

(一)合理设置理论课教学时间:

在实践课前,应进行理论课教学,让学生对于课程理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给学生以知识消化及思考的时间,这样,在实践课时,就避免了老师花很长时间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而大家又听的似懂非懂这种状况。

(二)自选实践内容及报告提交:

实践项目给大家一个自由选择的机会,大家可以选择老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践项目进行实践学习,但是学生必须参与到实践项目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程实践过

推广杂交玉米 篇3

关键词: 杂交玉米;示范推广;行为改变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145

玉米是石宝镇主要大春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超过400 hm2,占大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多年来,全镇推广的都是已退化的超期服役的老品种,多系平展型品种,全镇667 m2产长期徘徊在350 kg以下。2000年以前全镇玉米平均667 m2产183 kg,是一个典型的低产地。石宝镇属丘陵地带,山区玉米单产低的原因,除自然因素限制和栽培措施没有跟上外,主要与品种落后有关。为了改变使用低产品种、单产不稳不高的局面。笔者采取推广高产杂交玉米与农民行为改变实践,并获得了比较理想的实践效果。

1 品种来源与推广

使用中国农业科学院选育的紧凑型玉米中单808,四川省属龙种业生产的资玉1号,采用信息传播、发散品种介绍、做品种比较试验和示范的方法,开展推广工作。示范结果如下。

2 增产效果与农民反映

在品比试验中,中单808每667 m2产量可达617.8 kg,比中单二号增产215.2%,资玉1号667 m2产量495.6 kg,比中单二号增产152.85%,干部、农民认定中单808是一个品质兼产量型的高产品种、资玉1号是一个品质兼产量的一般品种,这2个品种都具有推广价值的杂交良种。

在玉米示范中,以根据典型调查和不完全统计,比普通品种增产六成以上,普遍要求扩大此类型的品种供应。示范村、社经过技术员、农户现场考查,选择验收,均较推广品种明显增产,其增产幅度都在30%~100%,基本上消除了农户的疑虑。此品种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3 主要收获体会

参加这次实践活动的收获很多,从农业推广的角度来讲,主要是明确了影响山区农民采用行为的因素。以杂交玉米的运用推广为例,过去认为山区农民不积极采用杂交玉米良种,主要是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通过本次实践活动认识到事实并非完全如此。除农民的素质不高外,还与山区玉米育种成果、推广方法和山区科技人员的行为改变有关。根据本人实践及大量资料表明:第一,推广方法较落后;第二,山区农民行为的自愿变革,不完全取决于农民,与科技人员和干部的行为关系很大。

4 对提高山区玉米科技含量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对山区杂交玉米新品种选育的投入,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选育山区杂交玉米良种,不断向山区农民输送科技星火,改变山区玉米生产稳而不高,不稳不高的局面。

二是影响山区农民大量采用玉米杂交良种的因素有自然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山区生态环境复杂,地域气候多。老品种是当地农民祖祖辈辈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结果,一经选育成功便对山区具有特殊的适应性,否则便很难被山区农民接受。人为因素与山区农业科技人员多次引种遭遇失败而产生的思维定势有关。他们认为,现有的杂交良种都是为北方农民选育的,在他们尚未看到杂交良种在当地的使用价值时,既不会轻易推荐,更不会推广。此外,山区干部的疑虑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在他们没有看到杂交良种的增产效果时,要他们下决心推广杂交良种也是很困难的。由于山区农技人员既是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的引路人,也是科技推广者,他们的行为不仅直接影响农民,还间接影响山区的村干部。因此,要想改变山区農民的习惯行为,必须首先改变山区科技人和干部的行为。

三是加大山区杂交玉米新品种的宣传力度。具体办法:除要求农业科技人员进行试验示范外,还应采用信息传播、品种介绍和大搞示范推广等方法,造成一种大力推广山区杂交玉米新品种的氛围。让山区的农民、农业科技人员和领导干部都能常在信息传播,对比观察中不断思考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行为。

四是以选准对路品种为突破口,提倡多品种布局、集团当家。在现有栽培条件下,品种不对路是山区玉米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品种生育期偏长,躲不过高温伏旱。二是品种单一,不能满足农户的各种需求。山区生态条件复杂,土壤肥力不同,生产能力各异。需求不同,有的是种植玉米出售,需求产量型品种,有的农户是种植玉米自给自足,需求品质型玉米。因此在对路品种的选用上,应分类型、分层次合理布局,肥力较好的土壤选用中熟、中穗、抗逆性强,丰产性好且带有山区血缘、熟期的优良品种。中、低等肥力选用带有山区血缘、熟期偏早的优良品种。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扩大山区紧凑半紧凑玉米新品种面积。

科学技术振兴农业。参加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科学技术与农民行为改变实践,不是参加农业技术的实践,而是参加农业科学技术活动,实现农民行为自愿变革为主线的传播、沟通、干预实践。其活动的中心不是农业科学技术本息,而是从农民的现实需要出发,采用适合当时、当地农民科技素质的心理特点的推广理论、方法的技能,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科学地交给农民,使农民心悦诚服地采用行动。相反,不能也不可能成为参加农业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与农民行为改变实践。在推广过程中,以推广农民的需要为内容,以实现种植农民行为自愿变革为目标,运用符合农业推广原理、手段,把优良的品种、先进的栽培技术与农民的物质的生产条件相结合。创造性地交给种植农民而进行的传播、传送、沟通和干预活动。实现农民行为改变实践。

推广杂交玉米 篇4

一、品种来源及引种

豫玉22 (豫单8703) 是河南农业大学玉米研究室于1991年以自交系综3为母本、自交系87-1为父本配制成的大穗型玉米杂交种。2000年通过国家审定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20000012) 。我县于2003年引进该品种并参加了从各地引进的17个玉米新品种的观察试验。因豫玉22综合性状表现优良, 第二年又参加了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 同时进行了多点示范。

二、试验示范产量结果

1. 区试产量

2003年在观察试验中豫玉22的折合平均产量623.50kg/亩;在2004年的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中, 折合平均产量586.0kg/亩, 较对照品种川单15号 (平均产量498kg/亩) 增产88.0kg/亩, 增产率为17.7%。

2. 示范产量

2004年在全县共安排5个豫玉22示范点, 5个点的产量分别为: (1) 卫城镇大堰沟村示范10.0亩, 折合平均产量602.3kg/亩, 较对照品种川单15号增产17.1%; (2) 卫城镇罗家村6亩, 折合平均产量596.7kg/亩, 较对照增产15.7%; (3) 双河乡潘家坝村4.5亩, 折合平均产量587.0kg/亩, 较对照增产14.6%; (4) 干海乡鱼脊村3.0亩, 折合平均产量578.8kg/亩, 较对照增产15.6%; (5) 梅雨镇双师村1.5亩, 折合平均产量600.5kg/亩, 较对照增产16.3%。

三、主要特征特性

豫玉22生育期136天, 株高278.6cm, 穗位高118.0cm, 全株18~20片叶, 株型半紧凑;茎秆粗壮, 穗柄较长, 苞叶短, 棒顶裸露, 果穗长筒形, 略弯, 雄穗分枝多、花粉量较大, 雌穗花丝粉红色;穗长23cm、穗行数16行、行粒数46粒, 千粒重354g;双穗率26.7%;穗轴红色, 籽粒马齿型、桔红色, 活秆成熟, 茎叶可作鲜食或青贮饲料。抗大小斑病、纹枯病、丝黑穗病。生长整齐, 丰产稳产性好, 大穗型, 产量较高, 综合性状优良。

四、适种地区及栽培技术要点

1. 适种地区

试验示范结果表明, 豫玉22在我县海拔2 550m以下都适宜种植, 尤其在卫城、双河、梅雨、干海、下海几个平坝乡镇的各种经济性状表现更为突出, 是我县居凉单4号之后的主栽优良品种。

2. 栽培技术要点

(1) 精细整地, 施足底肥前茬作物收获后要深翻土地, 清除根茬、杂草, 做到地面平整, 土块精细;底肥每亩施腐熟农家肥2 000kg, 洋丰复合肥或玉米专用肥40kg。

(2) 种子处理选用包衣种子, 以防治苗期病虫害, 促进幼苗生长, 保证苗齐、苗壮。种子播前要晾晒3~4天, 以增强活力, 杀灭病菌。

(3) 合理密植采用双行错窝, 宽窄行地膜覆盖种植, 密度4 500~4 800株/亩, 每窝2株, 规格为宽行0.8m, 窄行0.6m, 窝距0.42~0.40m。

(4) 田间管理苗期叶片4~5叶时, 亩用2.5kg速效氮对水用深施器提苗。豫玉22植株高大, 要重施穗粒肥, 以充分发挥其大穗大粒的增产优势。9~10叶至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40~60kg/亩。灌浆期用尿素2.5kg/亩、磷酸二氢钾0.5kg/亩、玉米微肥0.1kg/亩, 对水100kg制成混合溶液进行叶面喷施, 使籽粒饱满, 为增加千粒重奠定良好基础。

(5) 病虫害防治播种前每亩用金满地800~1 000g拌细沙制成毒土撒入播种行或播种穴内, 防治地老虎和其它地下害虫, 保证一播全苗。玉米4叶和7叶期, 用福锌7.5%悬浮剂5ml对水15kg, 加25ml绿风95对水15kg, 加2g井岗霉素对水15kg, 或亩用70%代森锰锌50g加20%三唑酮50ml加52.25%加农地乐20ml对水30kg, 均匀喷雾。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到成熟期分别用灭扫利2 000~3 000倍液, 3%啶虫脒乳油15ml对水15kg和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防治玉米螟、蚜虫和大小斑病、黑穗病。

五、推广应用

2005年以来, 已累计推广种植2.75万亩, 经济总产值2 772.7万元, 增加收入380.5万元。

通过试验示范, 豫玉22完全适应我县气候条件, 可加快玉米新品种的更新换代, 取代原来的老品种。豫玉22的推广应用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效益,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带动了全县玉米生产水平的提高。

玉米杂交制种田间管理要点 篇5

关键词 玉米;杂交制种;田间管理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1-00-03

通过几年来对制种技术的总结分析,认为玉米制种、种籽质量的好坏、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以下方面。

1 选地和隔离

(1)种子基地的选择首先应选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灌溉方便,有效积温和日照时间能满足制种玉米品种生长需要的地区。

(2)基地村群众基础好,干部认真负责,积极配合。

(3)隔离安全可靠。玉米是异花授粉作物,天然杂交率很高,达95%以上,其花粉粒能随着空气的流动而飘游很远。因此,空间隔离应300 m以上,制种区的零星地块包括地埂四周、院内、房前房后等都不得种植异品种玉米。

2 整地施肥

2.1 整地

上年作物收获后,及时耕翻灭茬,灌足冬水,次年开春,进行1~2次耙磨镇压以利保墒;土壤解冻后,结合施农家肥,进行耙磨镇压平地,达到上虚下实的效果,保证一播全苗,并根据常年病害发生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土壤进行药剂处理。制种田严禁使用除草剂。

2.2 施肥

(1)基肥:基肥所施用的有机肥需营养全面均衡,肥效持久且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一般每667 m2施优质腐熟的农家肥5 000~6 000 kg、硫酸锌2~3 kg、氯化钾20 kg、磷酸二氨25 kg、过磷酸钙50 kg,肥料应均匀散布地面然后翻入土壤,硝酸氨一般不做基肥使用。

(2)追肥:一般结合灌水进行深施。攻杆肥:每次每667 m2施入尿素15 kg或碳铵20 kg。攻穗肥:玉米大喇叭口期,每667 m2施入硝铵40 kg或碳铵40 kg。攻粒肥:在玉米抽雄中后期,每667 m2施碳铵25 kg。在此期间禁止使用尿素,以免造成贪青晚熟,影响收获。

3 盖膜播种

3.1 盖膜

土地平整后要及时盖膜保墒,地膜应选用80 cm,0.006 mm超薄膜。播种前7 d盖膜,膜上每2 m加土带1条,以防风揭膜。

3.2 播种

(1)亲本种子分发:播种前5 d内要把亲本种子发放到相应农户手中。父母本种子要分别保存,注明标签,种子分发时要严防混杂,误发现象发生。

(2)确定播期:要根据当地地温、墒情确定播种时间。一般以5 cm地温稳定在10~12 ℃时播种为宜,既播种期一般控制在4月10-20日。

(3)播种规格:

产量构成指标:每667 m2产450 kg,保苗株数6 500~7 000株,其中母本穗数5 500~6 000穗,母本单穗重100~120 g。由于父母本植株比大田玉米植株矮,单株叶面积小,故制种田留苗密度比粮食玉米大些,留苗均匀,不能留双苗,不能补种。

父母本行比的设置:依据父本雄穗的发达程度、分枝多少、花粉量多少和父本开花散粉持续的时间长短。在保证有足够的父本花粉的前提下,尽量增加母本行数,提高制种产量。父本采用行比加满天星且分两期播种,行距采用宽窄行(宽行为

60 cm,窄行为50 cm),株距为21~23 cm。

(4)挂牌:播种前所有制种农户都必须在地头醒目地方挂牌,注明姓名面积地块编号及组别,以利于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监督、检查。

4 田间管理

4.1 及时放苗

当出苗率达到50%时,应及时的破膜放苗,严防烧苗。放苗后最佳时间为11∶00以前和16∶00以后,阴天可全天进行,严防高温放苗以免烧苗。

4.2 适时间苗、定苗

出苗后5叶一心时进行间苗定苗,见双苗留单苗。

4.3 去杂

(1)苗期(结合间、定苗)大喇叭口期及去雄前,分3次统一组织去杂,并引导群众注意在整个玉米生长过程中随时拔除异形或异常株,将去杂作为整个生产过程的一件连续工作,做到随见随去不留后遗症。

(2)结合间定苗,坚持“五去一留”的原则,突出苗期去杂。拔除弱苗、病苗、畸形苗、旺长苗和其他杂苗,留整齐一致的母本苗。

4.4 病虫害防治

4.4.1 玉米叶螨

俗称玉米红蜘蛛,分布比较广泛,可危害玉米等多种作物和杂草。以成螨和若螨刺吸寄主叶背组织汁液,使叶片失绿,呈现斑点、斑块,或叶片卷曲、皱缩,整个叶子枯焦,严重时叶子完全变白使植株干枯,籽粒秕廋、造成减产。

红蜘蛛体形微小,体长1 mm以下,圆形或卵圆形。体呈红、褐、绿、黄、黄绿及褐绿等多种体色,体色可随食物种类、食物多少、植物的发育阶段和生理状态不同而宣。

发生规律:春季先在小麦,杂草上发生起来,而后转入玉米植株上进行繁殖危害。整个发生过程中世代严重重叠,6月份常以点面、片发生,7-8月份进入危害盛期。在玉米和杂草等寄主的叶背活动,先危害下部叶片,逐渐向中、上部叶片转移。卵散产在叶背面的中脉附近,气候条件对其发生影响很大。繁殖危害的最适应温度22~28 ℃,干旱少雨年份发生较重。大雨冲刷,可使螨量减少。

防治时期:防治螨类在生长季节分两次进行,第1次:在5月底6月初进行。第2次:去雄接近尾声使用一次,若危害不严重可推迟到父本砍除后再使用。

4.4.2 玉米螟、棉铃虫、粘虫、玉米蚜及玉米黑粉病

分布与危害:玉米螟、棉铃虫、粘虫均能危害玉米的嫩叶、花苞、雌雄穗。俗称钻心虫。危害玉米、高粱时,初龄幼虫取食嫩叶的叶肉,保留下表皮。3~4龄后集中在新叶内危害,被害叶长出喇叭口后,层现不规则的半途明薄膜穿孔。被害严重的叶片支离破碎不能展开,雌、雄穗不能正常抽出。在孕穗时,心叶中的幼虫都集中在上部,危害幼穗苞内未抽出的玉米雄穗,雄穗抽出后,大部分幼虫开始蛀入雄穗柄和雌穗以上的茎秆,造成雄穗及上部茎秆折断。到雌穗逐渐膨大或开始抽丝时,初孵幼虫喜集中在花丝内危害,其中一部分较大龄虫则向下转移蛀入雌穗着生节及其附近茎节,破坏营养物质的运输,严重影响雌穗的发育和籽粒的灌浆,这是蛀茎盛期,也是影响玉米产量最严重的时期。使受害玉米营养及水分输导受阻,长势衰弱,茎杆易折,雌穗发育不良,影响结实。

玉米蚜在玉米全生育期都可造成危害。蚜虫主要在幼虫、茎秆、雄穗、果穗上刺吸汁液,直接导致生产损失。玉米蚜还传播多种病毒病,是造成田间病毒病理性的主要因素。成蚜和若蚜群集中在玉米组织上吸食汁液。幼苗受害严重时导致发育不良,甚至死亡。成株期,玉米蚜的危害并不产生典型的被害症状。

玉米黑粉病:玉米黑粉病在玉米的整个生育过程中可陆续发生。一般苗期发病较少,抽穗后迅速增多。玉米苗4~5片真叶时即可发病,病苗茎、叶扭曲畸形、萎缩、近地面的茎基部产生小的瘤状物。玉米生长到0.3 m高左右时症状更加明显。以后叶片、茎秆、雄穗、雌穗、腋芽甚至叶鞘等处相续出现病瘤。凡具有分生能力的任何部位的幼嫩组织都可能出现症状。

防治时期及防治方法:玉米螟、棉铃虫、粘虫、玉米蚜及玉米黑粉病:5月10-20日防治1次。6月5-15日防治1次。由于5月初至6月初,蚜虫、玉米螟、棉铃虫及粘虫也相续综合发生,同时,三唑铜可湿性粉剂可与其他防虫农业混合使用,故每

667 m2用20%的三唑铜可湿性粉剂50 g,加水

30 kg,另外每15 kg药液,加蚜歼15 mL或40%水铵硫磷15 mL或40%的氧化乐果15 mL或50%的辛硫磷15 mL或50%的甲胺磷15 mL,混合后均匀喷雾在叶面上。

4.5 去雄

母本去雄要及时,干净、彻底做到不隔行,不漏株,不留分枝。母本分枝超过6个花药,按不符标准对待。要提前带叶去雄,既在母本雄穗还未抽出但用手能隔叶摸到时,把雄穗和顶1~2叶一起抽出,并带出田外埋掉或带回家。整个去雄期间要每天上午(风雨无阻)到制种田检查一遍,该去雄的要及时抽去,决不能出现母本散粉现象,若母本散粉株达到千分之四则种子降级,达到千分之六则种子报废。父本杂株散粉株率超过千分之二,按不合格处理。

4.6 人工辅助授粉

若遇干旱、阴雨气候条件反常等因素造成父本散粉不畅,花粉活力下降,父母本花期不协调,影响授粉结实,必须加强人工辅助授粉,提高结实率。

4.7 砍除父本

母本授粉10 d后要立即砍除全部所有父本以增强田间逼风透光率,减轻病虫害,提高产量。根据天气情况,要早断水,促使其早脱水防止冻害。

5 适时收获晾晒

(1)种子适时收获期为腊熟末期,收获后要及时摊开晾晒,严禁在水分含量未达到要求时就堆放或装袋,以防种子霉变,要彻底剔除霉变、虫蛀、鼠害籽粒等杂质。

(2)严禁农户将种子与其他玉米品种或商品玉米同时晾晒避免混杂。

(3)玉米果穗水分较高应防冻害发生,若突遇低温(-2℃以下)天气来临,农户应主动采取防冻措施。

玉米杂交制种技术 篇6

1 订立合同和委派技术指导员

玉米杂交制种不管面积大小, 都要涉及杂交制种技术措施的制定和落实, 实现该目标一是保证制种农户的利益, 只有村、社干部参与协调与制种户的关系, 配合技术人员处理制种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才能保证制种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订立制种合同。巍山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与村、社签订相关协议, 村、社再与制种户签定制种合同。明确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不同杂交组合订下质量、产量、价格等指标要约。认真做好制种点农户的思想工作, 让他们树立全局观念, 从长远利益出发, 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对待玉米杂交制种工作。技术人员在合同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应重视技术培训、田间指导工作。由于农户科技水平参差不齐, 接受能力不同, 应针对制种中各项技术措施和控制质量的主要环节进行反复宣传和落实, 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及时派出技术人员实行分片负责、巡回检查, 给制种户做必要的技术辅导和示范。

2 规范制种技术

2.1 安全隔离

玉米是雌雄同株的异花授粉作物, 杂交制种主要靠人工对母本去雄后父本授粉杂交生产种子, 但其花粉粒小而轻, 能借风力传播, 易发生串花混杂, 影响杂交种纯度。故制种田与其他玉米田或不同组合之间要保持安全间隔。在实际生产中, 常把时间、距离、屏障等综合隔离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距离隔离要求在制种区的一定范围内不种非父本品种, 制种区与其他玉米田块空间距离不少于250~300 m。时间隔离时制种区母本出苗50 d后才能播种其他玉米, 保证母本吐丝期与邻近玉米的散粉期时间间隔30 d以上。屏障隔离是利用柳树、制种组合的父本、高层建筑等天然屏障隔离。总之制种区的安全隔离是保证杂交种纯度的前提[1,2]。

2.2 适期播种

播种前技术人员必须详细掌握父母本的生长发育特性, 结合制种区气候条件, 按“迟熟先播、早熟后播, 宁可适当母等父、不要父等母”的原则确定播种期, 使父母本花期相遇。以巍山县农业技术推广站2010年所制组合为例, 其播种规范技术如下。一是错期播种、花期相遇。父母本错期13 d, 母本种后13 d种父本 (以母本种子泡水时间计算) 。二是最佳播种期。巍山制种玉米播种期为4月25日至5月15日。无浇灌条件的田块可等下透雨后再播。三是播种量。父本18.0 kg/hm2, 母本52.5 kg/hm2, 足量下种, 确保一次全苗。四是规格及方法。采用打塘播或条播的方法。父母本行比1∶6。父本以窄畦单垄种植, 80 cm开墒种1行, 塘距33 cm, 每塘播种5~6粒, 出苗后及时间苗和定苗, 留2~3苗;条播株距12~16 cm, 每穴播种2~3粒, 出苗后定苗1株。母本以宽畦双行种植, 1.20 m开墒种2行, 塘距33 cm, 每穴播种4~5粒, 出苗后留2~3苗 (条播株距12~16 cm) , 确保母本株数达9万株/hm2。

3 提高制种产量

3.1 肥水管理

一是基肥和种肥。玉米整个生育期中需肥量极大, 施用足量基肥是壮苗的关键, 一般按农家肥不少于15 t/hm2, 整地做畦时一次均匀施入。播种打塘时再按复合肥450~600 kg/hm2作种肥施入播种塘内, 注意与土壤拌合均匀。做到以肥培土、以土肥苗。二是追苗肥。结合间、定苗和薅锄培土, 根据田间苗情及时用尿素150~225 kg/hm2或碳铵450kg/hm2对水浇施追肥。通过提苗, 达到苗匀苗壮。三是巧追拔节肥。玉米开始拔节前, 按尿素150~225 kg/hm2, 对水浇施或埋施。既可促进茎叶生长, 又能满足幼穗分化。四是重施穗肥。进入大喇叭口期结合深中耕培土, 在距根7~10 cm处埋施复合肥300~450 kg/hm2和尿素225 kg/hm2, 施肥后及时灌1次水。可以促进叶片分化和开展, 以达到最大叶面积, 增加光合产物, 可使穗大粒多且籽粒饱满。五是籽粒肥。母本雌穗吐丝时, 肥力不足的田块或上部叶片发黄的田块应酌情补施尿素75~150 kg/hm2。防止早衰, 增加粒重, 提高结实率[3]。灌好出苗水、拔节水、抽穗开花水, 注意中后期清沟排涝。

3.2 病虫害防治及人工授粉

苗期防治粘虫和地下害虫, 中后期防治玉米螟、蚜虫和大斑病的危害, 特别要重视父本散粉期的蚜虫防治, 蚜虫发生在雄穗上, 其粘液粘住花粉囊, 使花粉不易散出, 影响结实。如遇父母本花期相遇不良或气候条件不利于人工授粉, 会导致果穗秃顶、缺粒, 以产量产生影响。因此, 应在闲置地块单独种植父本圃, 保证提供足够的花粉。人工授粉必须在上午露水干后进行, 拿塑料盆抖动父本雄穗采粉, 收集的花粉可拌入一定量的滑石粉, 装入板蓝根药瓶, 用纱布封口, 在母本花丝上抖动授粉, 如果花丝过长, 可剪至1.5 cm左右再授粉。

4 确保制种质量

4.1 去杂去劣

去杂去劣是保证种子纯度的关键措施, “母杂杂一株, 父杂杂一片”, 父本去杂尤为重要。一是苗期。结合间苗、定苗, 去掉强苗、弱苗、病苗, 使苗期植株长势均匀一致。二是拔节期。玉米拔节时, 植株生长加速, 可根据株型、叶色、宽窄、长强弱等农艺形状鉴别去杂, 清除不符合品种性状的杂株。三是抽穗期。抽雄时依据雌雄穗穗形、花药花丝颜色再一次去杂, 彻底清除杂株、优势株、缩脚株[4]。四是收贮期穗选。收后脱粒前, 根据果穗形状、粒型、粒色、穗轴颜色, 去掉杂穗、杂粒, 同时淘汰病穗病粒、霉穗霉粒。

4.2 调节花期

杂交玉米制种花期能否相遇与母本去雄是否及时、干净、彻底有关, 它决定制种产量和质量。父母本在生长发育期间往往会遇到干旱、高低温等因素而影响生育进程。因此, 有必要掌握花期调节方法。一是快速促进法。玉米拔节孕穗期对肥水敏感, 发育慢的母本可配制0.4%磷酸二氢钾+0.7%尿素+60 mg/kg九二○+40%辛硫磷乳剂40 m L的混合液灌根, 促进生长。3 d灌1次, 连续灌2~3次, 一般可提前开花3~4 d。二是剪苞叶法。如父本雄蕊已抽出或散粉, 对母本雌穗苞叶过长、吐丝偏晚的可将苞叶顶部剪掉2~3 cm, 注意不伤及雌穗顶部。这样处理可使母本雌穗花丝早吐2~3 d。三是超前摸苞去雄法。母本较父本晚, 在母本去雄时带3~4叶拔出雄穗, 可使母本早吐丝2~3 d。母本较父本早, 可推迟母本去雄, 延迟雌蕊吐丝1~2 d。但注意最晚雄穗不能露出苞叶散粉。当母本雄穗80%以上打苞、未出叶2~3片、雄穗尚未露出顶叶、手摸雄苞较硬时及时去雄。多数组合应带3~4叶拔出, 雌穗节位之上留2片叶为宜。第1次去雄80%以上;2 d后进行第2次去雄, 连同弱苗、晚苗一起拔除。第3次于母本吐丝前彻底清理弱苗、杜绝遗漏母本去雄株。对于母本雄穗参差不齐的田块和组合, 应每天检查1次, 发现去雄漏穗后及时拔除[5,6,7]。

4.3 适时收获, 严把种子质量关

成熟收获时先收父本, 后收母本。最好是在母本授粉结束后及时砍除父本。当母本茎叶变黄, 苞叶干枯, 籽粒硬化而有光泽时, 抢晴天及时收获。收回的果穗要及时晾晒, 避免高湿籽粒霉变[8,9,10]。果穗脱粒之前要求场地干净、防止机械混杂。脱粒时严禁损伤种子胚芽, 降低种子用价。收种时技术人员应配合制种户进行穗选、指导脱粒等。待种子风干后进行含水量测试。优质合格的杂交种质量标准应为纯度≥96%, 净度≥98%, 发芽率≥85%, 含水量低于13%。

参考文献

[1]李桂萍, 孔令峰.杂交玉米制种的关键技术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 (3) :94-95.

[2]孟莉苓.杂交玉米制种栽培要点[J].农村科技, 2010 (9) :21-22.

[3]杨银生.大理州杂交玉米制种技术[J].大理科技, 2009 (4) :24-25.

[4]李向前.如何解决杂交玉米制种质量问题[J].农业科技通讯, 2010 (9) :134-135.

[5]杨银生, 岳雪松, 刘式平, 等.杂交玉米制种的花期预测和母本去雄[J].云南农业, 2010 (4) :13.

[6]李明慧, 李亚军.浅论杂交玉米制种花期预测及调节[J].现代农业, 2010 (10) :55-55.

[7]施德林, 董云武.杂交玉米制种的花期调控措施[J].云南农业科技, 2010 (5) :32-32.

[8]张洲平, 赵立新.玉米杂交制种优质高产管理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 2011 (3) :122-125.

[9]刘文达.辽西北地区玉米杂交制种低产低质的原因与防控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 2011 (2) :66.

杂交玉米种子质量控制技术 篇7

1 抓种源建设

亲本种子的纯度直接影响到生产种子的质量。因此, 把好亲本种子质量是提高杂交玉米种子生产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各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应安排一些责任心强、具有多年种子繁育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 专门负责亲本种子的繁育及提纯工作。尤其对于个别繁育年限较长或新引进的性状未稳定的亲本原种种子。

2 严格控制制种田的隔离区

严格控制隔离区是提高杂交种子纯度的重要保证措施。要严格按照“玉米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要求设置隔离区。即杂交玉米制种田隔离区设置为300m以上, 亲本田及白糯玉米、甜玉米等空间隔离为500m以上, 从而控制了异品种传播授粉现象发生。

3 提高播种质量

提高播种质量是田间去杂与去雄工作的基础, 亲本种子的播种质量往往被人们忽视。实际上, 播种质量好, 幼苗长势整齐一致, 便于去杂、去劣、去雄工作的开展, 减少去杂、去劣、去雄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 有利于杂交种子质量的控制。提高播种质量的关键在于:第一, 亲本种子子粒要整齐一致, 饱满且发芽势强。第二, 畦田要标准化, 做到地平、土松、墒情好。第三, 播种均匀, 深浅一致, 要求播种质量高。可推广3项有效技术措施, 即推广机械整地、搞好制种田建设, 使地力均匀一致;推广机械化精量播种, 减少亲本种子用量, 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 减少了间苗工作量;播前统一进行种子包衣, 保证亲本种子籽粒整齐一致, 提高播种质量, 同时, 减少病虫害的危害, 促进苗全、苗壮、苗均。

4 及时去杂去劣

及时搞好去杂、去劣是提高玉米杂交种子纯度和产量的重要技术环节。玉米亲本种子的杂株在不同生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 必须进行分期去杂, 才能彻底清除杂株。

5 适当推广人工辅助授粉

人工辅助授粉是进一步提高制种质量和产量的重要环节。去雄结束时大部分母本已经吐丝, 由于母体行数增加, 个别品种组合花粉量不足或花期相遇不良, 授粉相对减弱, 为了减少因授粉不良而产生种穗秃尖、结实率低的问题, 可在制种田推广人工辅助授粉。此项技术对于花粉量不足以及花期调节难度较大的品种具有比较明显的增产和提高纯度的效果。该技术作为辅助措施, 在个别品种或特殊情况下使用。

6 适时割除父本行技术

在授粉结束后, 适时割除父本行和母本行中的小苗、弱苗, 是保证玉米杂交种子纯度和提高产量, 增加种子商品性的一项有效措施, 割除父本行, 一是利于田间通风透光, 避免后期父本与母本争水、争肥、争光, 充分发挥边际效应, 有利于提高千粒重, 增加产量;二是防止收获时父本和母本的机械混杂或人为有意掺杂使假;三是有效防止父本再利用现象发生;四是在去除父本行的同时对母本行中的弱苗、小苗及时清除, 防止劣质苗、自交苗生产出的种子, 影响种子生产群体的纯度, 从而进一步保证的种子的纯度。

7 推行站秆扒皮晾晒技术

为了解决大日期品种组合因生育期偏长、种子含水量高, 收获后因水分偏高易受冻害及伤热而影响种子发芽, 甚至失去利用价值的关键性问题, 可推行站秆扒皮晾晒技术, 促进了种子的成熟, 种子色泽好, 脱水快, 成熟度明显提高, 保证了种子能够保持较高的发芽率, 进而提高了种子的质量和产量。

8 推广种子质量后控技术, 严把收获、收购、入库关

为保证种子纯度, 在种子收获后由检验人员组织群众及时进行穗选, 剔除杂穗、病穗及异形穗, 防止变异穗及病穗混入种子堆, 影响种子的质量和商品型。玉米成熟后, 在霜前适时收获种子。按户进行上架穗选, 剔除杂穗、变异穗和病穗的同时, 做好晾晒工作。在收购前为防止机械或人工混杂, 要求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 对种子再进行一次穗检。然后, 统一按户脱粒, 并进行抽样, 做好种子纯度、发芽率、水分等质量指标的测定, 经检验合格后统一收购, 把好种子收购入库关。

9 把好精选加工及质量检测关

入库后的种子,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要求, 对种子全部进行充分混合、精选、使其质量分布均匀一致, 对混合后的种子抽样进行净度、发芽率、纯度、水分等质量指标的检测, 经检验合格后再加工、包装。

杂交玉米制种高产优质技术措施 篇8

选择基地很关键, 首先要选择隔离条件好, 领导班子稳定且干群关系好, 农民科学种田意识强的村作为种子公司的玉米制种基地。

1. 划好隔离区。

充分利用自然屏障隔离条件好的地块配合空间隔离, 高秆作物200米、矮秆作物300~400米, 解决好隔离区内的经济协调工作。

2. 搞好播种前的技术培训工作。

利用召开群众大会、出黑板报、农村广播等多种形式传授制种技术、科学种田知识、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种子包衣等技术的利用。

3. 划片管理。

为便于管理, 加强制种田的管理力度, 以13~15公顷为一个自然片, 选派一名工作认真负责、群众威信好的村民为该片片长, 负责本片的检查督促工作, 并有村制种领导小组制定的目标责任状, 奖惩分明。

二、播种技术

1. 配方施肥:

播前在秋深耕地基础上结合施肥进行春复耕, 一般每亩施农家肥3000~4000千克, 磷酸二铵15千克或碳铵50千克、矿磷50千克, 以满足前期生长。

2. 播种方法:

所用亲本要进行包衣处理, 以减轻苗期病虫的危害, 确保苗全苗壮。当地为春播制种, 一般在4月中旬末下旬初播种。实行地膜覆盖制种是提高制种产量和质量的一项有效措施, 比露地制种全生育期提早成熟20天。根据多年经验, 覆盖地膜出苗时间11~13天, 露地为20天, 盖膜生产出的种子饱满度和光泽度好。

3. 播种深度:

玉米亲本芽鞘软, 播种不宜过深, 掌握在5厘米左右, 粘土地浅一点, 沙土地可适当深一点。耧播或机播, 达到深浅一致。

4. 密度:

根据品种不同。父母本行比应掌握在1∶5或1∶6较为适宜。地膜采取大小行种植, 大行60厘米, 小行40厘米, 株距23厘米。露地采取等行种植, 即行距40厘米, 株距30厘米, 每亩较为适宜。为确保玉米制种花期相遇, 延长授粉时间, 父本应分两期播种, 一期播70%, 二期播30%, 两期相差7天以上, 以点播形式为好。

三、田间管理

1. 定苗:

地膜覆盖制种在植株出苗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时应及时放苗, 以防遇高温伤苗。间苗、定苗同时进行, 露地播种5~6片叶时结合中耕开始定苗, 母本去大去小留长势均匀一致的苗, 父本留大中小苗。根据父母本品种的生物学特征, 定苗时拔除杂苗。

2. 在水浇条件不太充足的情况下, 植株长到在喇叭口前

期, 结合浇水每亩追尿素20~25千克或碳铵40~50千克, 以保证植株生长后期不脱肥。此时要搞好花期预测和调节, 采取叶片计数比较法预测花期, 母本比父本叶片多一二片叶为花期相遇良好。根据预测结果, 如发现有个别小问题, 可对父母本分别进行偏管, 父本偏早可采取中耕断根, 母本较晚可采取偏追肥等措施调节花期。

四、提高种子纯度, 严把去杂去雄质量关

1. 去杂:

制种田要在苗期、拔节期、抽雄前期进行三次去杂去劣, 根据父母本亲本的生物学特征特性去掉与其不相一致的杂株、弱株。特别是大嗽叭口前期、追肥浇水阶段, 植株进入快速生长阶段, 每2~2.5天长出一片叶, 是去杂最关键时期。采取农户自行去杂和以片为单位集体组织去杂相结合的办法, 母本杂株不超过2‰, 父本杂株不超过0.5‰。

2. 超前去雄:

进入7月中旬去雄工作陆续开始, 此时也是玉米制种田间管理的最关键时期, 采取带叶超前去雄是保证种子纯度的有效措施。在母本雄穗打苞后期带一二片叶与雄穗一起拔出, 以不超过3片叶为准。此时雄穗主轴未木质化, 容易去雄, 省力省时, 多年的实践证明, 带一二片叶去雄, 产量提高3%~5%, 带3片叶去雄不减产。注意拔出的雄穗带出田间集中压土处理, 以防本穗养分供给后熟散粉, 影响种子纯度。

3. 割除父本:

进入8月下旬, 父本雄穗呈黑褚色, 授粉任务完成, 及时割除父本是保证玉米种子纯度的又一项有利措施。割除父本, 一是防止不法分子掺杂使假, 扰乱种子市场;二是制种田通风透光, 并且减少与母本后期争肥争水的矛盾, 有利于千粒重, 增加产量。

五、收获收购

1. 适时收获:

种子收获时种子水分一般都是40%左右, 当天收获的果穗要及时剥去苞皮, 晾晒在水泥晾台上, 严禁大堆堆放, 避免因高温造成种子霉变。对易感穗腐病的种子, 收获时及时剔除有穗腐病感染的果穗, 去掉污染源。实践证明, 穗腐病剔除不及时, 减产在7%~8%, 并给收购工作增添许多麻烦, 影响发芽率。收获时农户要根据品种果穗性状, 自行穗选去杂。

2. 晾晒:

晾晒方法有多种, 一般采用水泥晾台摊晒法、上房晾晒法和装尼龙网袋晾晒法三种。实践证明, 尼龙网袋晾晒法是应该推广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将果穗装袋, 网眼大小以不漏掉果穗为宜。院内用木棍架起离地面0.5米高的架台, 底部通风, 上放二三层袋装果穗, 以袋为单位上下勤翻动, 脱水快而均匀一致。期间要注意观察天气变化, 防雨, 防冻。

3. 收购:

提高杂交玉米种子质量的措施 篇9

一、提高杂交玉米种子纯度的措施

1. 选用高纯度的亲本自交系。

使用纯度98%以上的亲本制种, 是生产优质玉米杂交种的基础条件。一般亲本应遵循育种家种子--原种--良种的生产程序, 但生产中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 而是由生产单位进行扩繁。这样在自交系繁育过程中, 就必须采取严密的防杂保纯措施, 生产上要坚持"防杂重于去杂, 保纯重于提纯"的原则。

亲本自交系防杂保纯的方法主要有:一是安全隔离, 自交系繁殖田空间隔离要达到500米以上;二是严格管理, 防止生物学混杂, 自交系的各种特征特性是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表现出来的, 所以在田间要坚持分期严格去杂, 对严重混杂的自交系应坚决淘汰。田间去杂要在抽雄前完成, 收获后还应对果穗进行严格去杂;三是防止机械混杂, 从播种到收获、加工、包衣、包装、贮藏运输, 都要严格管理, 防止人为造成机械混杂;四是做好选优提纯工作, 定期更换亲本自交系种子。自交系在生产上连年种植, 发生混杂退化, 受环境条件影响使作物性状发生遗传变异是难免的, 因此, 必须搞好自交系的选优提纯工作, 生产出自交系原种, 定期更换生产上的亲本自交系, 这是保证自交系纯度和制种质量的一项根本措施。

2. 设置安全的制种隔离区。

严格设置隔离区, 可防止异源花粉的入侵而造成混杂。针对目前生产上基地难以落实并互相拆台, 从而导致无法隔离的混乱状况, 各生产企业应加强联合, 统一规划, 分片合理布局, 这样既易于划分隔离区, 还容易管理, 还能降低生产成本。而生产单位在隔离区问题上也应该提高认识, 树立一种严格安全隔离的主导思想。

3. 严格进行田间去杂去劣。

玉米制种区田间去杂是剔除异株、防止混杂的最有效措施, 应贯穿于玉米整个生育期进行, 至少应在3个时期进行严格去杂。一是苗期, 结合间、定苗, 去除小苗、大苗、异型苗和杂苗, 留整齐一致的苗。苗期去杂遵循"去大去小留中间"的原则;二是拔节期, 拔节期去杂要根据父母本自交系的长相、叶色、叶形、叶鞘色、整株生长势等特征, 进一步严格去杂去劣;三是在抽雄前, 这一时期是去除杂株、确保制种质量的关键时期, 对杂株、特壮株、怀疑株要彻底去除, 尤其对父本要做到逐株检查, 不留一棵杂株。此外, 在玉米制种收获及脱粒前要对母本果穗认真进行穗选, 去除杂穗。

4. 严格进行母本去雄。

玉米杂交制种过程中, 及时彻底去除母本雄穗是保证制种质量的中心环节。目前生产上已普遍采用带叶摸苞超前去雄的方法, 这种方法既可加快去雄速度, 又能提高种子质量, 同时因去掉顶叶后改善“棒三叶”的受光状况, 还会促进果穗发育, 产生一定增产效果。因此, 在实施过程中, 要严格强调带叶摸苞去雄,

使制种田达到“去雄不见雄”。特别对一些雄穗还没完全抽出苞叶就散粉的自交系, 更要及时带1~2叶去雄, 真正做到"雌雄不见面"。去雄期间要做到风雨无阻, 及时、彻底, 不漏拔, 不留残枝。去掉的雄穗要带出制种田, 以免雄穗离体散粉而影响制种质量。去雄后期, 对弱小苗、晚发株要逐行检查, 一次性拔除, 不留后患。授粉结束后, 要及时砍除父本, 这样既可促进母本早成熟、提高母本产量, 还可以防止父母本果穗混杂或人为掺杂使假。

5. 规范播种。

制种田规范种植是保证纯度的基础, 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播种时核对父母本自交系种子是否准确无误, 严格分清父、母本行, 做到不重播、漏播, 不种错。依照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父母本行比, 对父本行要做明确的标记。确定合适的播种时间和播种深度, 争取一次全苗, 出苗后如果缺苗, 切不可补种其它玉米, 父本行可补种或移栽原父本的种子或幼苗, 母本行一般不允许补种或移栽, 以防止抽雄时间过长, 影响去雄质量。摸清双亲系在当地的生育规律, 安排适宜的父母本错期, 使父母本花期能良好相遇, 安排错期播种时, 应遵循“宁要母等父, 不要父等母”的原则。

二、提高杂交玉米种子芽率、降低水分的措施

杂交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和水分主要受生产后期、收获后晾晒及精选加工环节影响。玉米生长后期如遇低温冷害, 会严重降低种子发芽率, 因此在安排玉米制种时应选择海拔高度合适的基地, 海拔过高的地方制种很容易发生冻害。玉米种穗成熟后要适时收获并进行晾晒, 目前生产条件以农户上房晾晒为宜, 不能直接放在水泥地板上曝晒, 以免降色, 降低种子活力, 晾晒时水分过高的种子依然要防止低温冻害。对于晾晒后水分还很高的种子, 要用干燥设备进行烘干, 确保玉米种子水分达到13%以下。玉米种子脱粒时不能将果穗两端的瘦瘪籽粒脱粒作种, 经过精选加工后, 应去掉种子中的秕粒、破碎粒、虫蛀粒和废种子, 以提高种子发芽率。

三、提高杂交玉米种子净度的措施

玉米杂交种中地9988选育报告 篇10

关键词:杂交种;玉米;中地9988;品种选育;品种特征;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4-0005-03

1 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

母本ZY20由中地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以C8605×7922杂交11代于2006年选育而成。该亲本具有配合力高、产量性状好、籽粒深、抗病性好的特点。父本ZY21由中地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利用Q1261繁种田中杂株于2006年选育而成,其商品品质性状好。

2008年在沈阳组配成ZY20×ZY21杂交组合,2009年和2010年连续2 a在公司内进行产量和抗性鉴定,表现突出,农艺性状优异。2011年和2012年连续2 a参加辽宁省中晚熟高密组区域试验,2013参加辽宁省中晚熟高密组生产试验,并完成全部试验程序。2013年12月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植物学特征

中地9988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苗势强;株型紧凑,株高276 cm,穗位123 cm,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浅紫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雄穗分枝数14个;果穗筒型,苞叶长度中,穗长18 cm,穗行数12~20行,穗轴粉色,籽粒黄色,粒型为半马齿型,百粒质量36.2g,出籽率85.2%,外观品质中。

母本(ZY20)在辽宁省春播的生育期为128 d左右,需活动积温2 750 ℃;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苗势整齐健壮;幼苗植株叶片波曲,株型半紧凑,株高260 cm,穗位65~80 cm,成株叶片数18~19片;花丝绿色,雄穗分枝数6~12个,花药绿色,颖壳绿色,粒型为硬粒型,百粒质量36.3 g,产量250~300 kg/667 m2。

父本(ZY21)在辽宁省春播130 d左右,需活动积温2 820 ℃,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苗势整齐健壮;株型紧凑,株高280 cm,穗位75~90 cm,成株叶片数21片;花丝绿色,雄穗分枝数10~12个,花药黄色,颖壳绿色;果穗锥型,穗长14 cm,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浅黄色,粒型为马齿型,百粒质量32.8 g,产量150~200 kg/667 m2。

2.2 生物学特性

2.2.1 生育期 杂交种中地9988在辽宁省春播生育期131 d,比对照郑单958早1 d;活动积温2 877 ℃,属于中晚熟玉米杂交种。

2.2.2 抗性 2011—2012R的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杂交种中地9988中抗大斑病(1~5级),抗灰斑病(1~3级)、感弯孢菌叶斑病(1~7级),中抗茎腐病(1~5级)、丝黑穗病率(0%-8.7%)。

2.2.3 品质性状 中地9988玉米籽粒黄色,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沈阳)测定,籽粒容重762 g/L,粗蛋白含量9.82%,粗脂肪含量3.53%,粗淀粉含量75.24%,赖氨酸含量0.33%。

3 产量表现

3.1 公司内产比结果

2011年公司内部产比试验结果显示,中地9988平均产量769.3 kg/667m2,比对照先玉335增产6.22%,比郑单958增产7.80%。在2012年的公司内部产比试验中:中地9988平均产量752.9 kg/667 m2,比对照先玉335增产6.81%,比对照郑单958增产7.60%;出籽率88.85%,比对照先玉335高3.50%。

3.2 辽宁省区域试验结果

2011—2012年,中地9988参加辽宁省玉米高密中晚熟组区域试验,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15点次增产,1点次减产,2 a平均产量为732.9 kg/667 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7.70%;2012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28.5 kg/667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2.40%;201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91.9 kg/667 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3.40%。中地9988辽宁省审定农业性状见表2。

4 适宜种植地区

中地9988适宜在辽宁省沈阳、抚顺、阜新、朝阳、锦州、葫芦岛,鞍山、本溪、铁岭、辽阳种植,吉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宁夏等地区可引种试种。

参考文献

[1] 代信英.浅析提高玉米杂交种质量的几点措施[J].祖国:建设版,2013(11):285-286.

[2] 翟群社,付克勤,王少利,等.玉米制种“国颁一级”种子质量生产技术[J].中国种业,2014(1):60-61.

[3] 季晓霞.玉米杂交种子技术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2013(23):57.

[4] 邵思全,李琰聪.浅谈保山市玉米杂交种的演变历程与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3(12):55-57.

Abstract: Zhongdi 9988 is a hybrid combined with ZY20 as the female and ZY21 as the male parent produced by Zhongdi Seed Industry (Group) Co. Ltd. in 2008. This paper reviews the breeding of this cultivar, examines its variety characteristics, yield performance and suitable planting areas in a bi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n a large scale.

上一篇:区域物流规划下一篇:科学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