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初中物理实验

2024-05-20

当前初中物理实验(精选十篇)

当前初中物理实验 篇1

1. 教学实验呈现演示性。

部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 将实验教学当做应付式的环节, 只是将教材中规定的步骤演示完毕, 至于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学到了多少、参与程度多高, 教师关注程度相对不足。在这样的模式下, 教师的实验教学成为了一种演示性质的教学活动, 教师成为了实验教学的主角, 学生参与程度不足, 尤其是一些可以通过学生操作实验来完成的教学活动, 也被演示实验所替代, 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培养。

2. 操作实验呈现程序化。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部分教师以程序化的实验方式开展教学, 机械地要求学生按照教材规定或是实验操作纲要, 一步一步地进行实验操作, 不注重启发学生进行改进与探究, 导致学生在完成了规定步骤的实验程序之后, 至于各个环节为什么要这么做、还可以怎么做, 以及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等, 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 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3. 实验学习呈现书面性。

部分高中物理教师在巩固物理实验教学内容的时候, 为了提高应试性, 将其演变成为“书面实验”, 就是设计大量的以实验教学为内容的物理题, 以“做习题”代替“做实验”, 导致了实验教学“重知识、轻能力, 重结果、轻过程”, 这样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导致物理教学陷入困境。

二、对物理实验教学困境突破的探究

1. 提高参与程度, 有效增强演示实验互动程度

对于物理教学实验过于注重演示性的现状, 教师可以通过提高师生互动性的方式, 将学生充分吸引到实验教学活动之中, 通过互动性教学活动来增强教学成效。

一是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设计。笔者在开展演示实验教学设计中, 要求学生也参与到其中, 与学生一起研究实验的每一个细节, 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 让学生的智慧在实验设计环节得到充分发挥。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不仅有效增强了实验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充分体现了学习主体地位, 为实验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要点。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笔者注重在教学设计中设置一些“包袱”, 在相应的教学环节抖出来, 向学生揭示学习要点, 重点观察实验环节, 并对照实验操作要求, 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

三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互动。笔者在教学实验操作中, 改变以往“教师为主”的模式, 将学生也吸引到其中, 尤其是注重了师生角色的互换, 活跃了教学氛围, 激发了学习兴趣。如依照实验设计安排, 将演示实验教学中部分环节的讲授活动交给学生来完成, 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 让一些学生走上讲台, 站在自己的思维角度讲课, 强化了教学互动。

2. 开展合作探究, 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生操作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当放手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 教师在其中要发挥启发与引导作用, 指导学生开展实验操作探究。笔者在教学中,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是指导拟定实验提纲。在操作实验开始之前, 笔者要求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前预习活动, 将各种准备性工作以及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完成于操作实验之前。在课前预习环节, 一方面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针对性预习, 另一方面拟定实验提纲, 为即将开始的实验操作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指导开展实验探究。在实验操作环节, 笔者做到收放自如, 在“放”的环节, 放手让学生独立开展实验操作, 引导学生分组实施实验操作, 按照实验提纲的要求进行操作与观察, 并详细地记载实验现象, 教师在各个实验小组之间进行巡视与指导活动, 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在“收”的环节, 笔者主要就巡视期间发现的一些问题, 如操作手法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实验效果不理想的原因等, 进行集体性讲解或者点拨, 促进学生分组实验操作有效进行。

三是指导梳理实验成果。在学生分组操作取得实验成果之后, 笔者还引导各个小组进行汇报交流, 并针对其中存在的差异, 引导全班学生进行研究与讨论, 并对学习成果开展补充与完善, 提高实验的科学性。

3. 强化模式创新, 有效优化物理实验教学过程

提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创新教学模式, 笔者在教学中针对以往陈旧的实验教学模式, 进行了创新与改进, 提高了教学素质化程度。

一是运用“实验—训练”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实验教学中, 笔者着重强化了对学生的指导训练, 尽量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正确使用各种实验工具和装置, 熟练开展各个环节的实验活动, 提高教学成效。

二是运用“实验—探究”模式。这一模式主要运用于探究规律类型实验内容教学, 笔者在演示实验或者操作实验中, 着重指导学生不仅知道“怎么样”, 还要深入思考探究“为什么”, 依据自己现有的物理知识, 借助于实验装置, 通过实验来验证规律, 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 提升了学生探究能力。

三是运用“实验—运用”模式。在指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与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 笔者还在教学中拓展教学空间, 将实验教学的内容与具体实践运用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迁移到现实生活之中,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当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 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改进, 有效提升实验教学成效, 全面提升学生物理素养。

摘要:笔者多年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工作, 近年来针对物理实验教学面临的困境开展了深入的探究, 并在有效突破方面开展了积极尝试, 取得了初步成效。

当前初中物理实验 篇2

中学物理教学一直存在一个怪圈:教师讲地清清楚楚,学生听得明明白白,学生自己做起习题来却糊里糊涂。物理课一直是高中学生认为最难学的课程,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大多数教师都把物理教学地突破口放在物理实验上。认为物理实验是有效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理想环境和认知工具。物理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发挥的程度,决定整个物理教学的质量。于是都开始重视中学物理实验,下力气完善并创造各种实验,应该说较过去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学生实验能力提高了,但随之而来又出现了另一种评论:“高中学生的物理理论水平高,实验心智能力强,但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差!”这个看法不足为怪,近年来高考物理开放型实验试题使我们的学生束手无策,就是明证。那么,中学物理实验的症结和突破口又在那里了?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高中物理实验及其教学是物理课程和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全方位的功能。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那就是:实验教学的重视与加强,实验设备的添置与更新,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当前,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见怪不怪的现象,试举三例:

现象一:多媒体实验就是学生通过多媒体“看实验”。过去的实验“看黑板”,如今的实验“看录像”、“看投影”,“看Flash课件”。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一些原本可以让学生动手做的实验却用多媒体来展示,被称为是“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

现象二:程式化实验,虽然学生动手,但以单纯的机械操作为主。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像做广播操那样,按照规定的程式进行操作,去获取教师(或书本)所要求得到的实验数据(或实验结果),而不需要去考虑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去做,更不必考虑实验中可能会存在什么问题,以及需要如何去解决。

现象三:试题实验,就是学生用笔“做实验”。由教师编制的大量实验试题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而且挫伤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使实验教学在“应试”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这些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那就是“重知识、轻方法;重讲授、轻活动;重结论、轻过程;重机械训练、轻实践体验”。长此以往,学生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必然会受到压抑,实验教学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由此想到,能否通过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陈旧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物理实验学习方式发生改变,使实验教学走出困境。

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教育部于2003年3月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物理教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物理教学要求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物理概念,再把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社会、科技活动中去。完成转换作用的就是物理实验,物理实验不仅仅为物理教学提供典型模型及案例,验证了物理规律和定律,更在于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自主实践,学会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用实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完善学生情感,连接生活、社会、科技的最好切入口。很明显,目前只注重实验技能与高考的物理实验是明显的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对中学物理实验理解的不到位,正是造成物理实验资源短缺、陈旧缺乏吸引力的根本原因。物理实验教学给学生的感觉是实验室的实验,离自己与生活有相当的距离。

二、学生实验教学思维程序化,实验教学的主体偏移

学生在做物理实验时,总是按既定的:一目的,二原理,三器械,四……的程序去操作,实验已设计好了目的,实验已找好了证明的办法,用什么材料,怎么做,实验都已设计好了,怎么记录,怎么分析处理,实验都一一规定好了。走进实验室,实验已规定老师按程序安排好学生,学生也按程序接待完实验,走出实验室,一切都已结束。实验已把老师和学生按计划完成了。不是学生“做”实验,而是实验“做”学生。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口舌之辩,学生认认真真地做实验就行了。但问题恰好就在认认真真,什么才算认认真真?按顺序完成实验就是认认真真吗?认认真真的好学生,在开放性试题中表现出的束手无策,我们不能只无奈的认为这些学生智商低,而应该认识到:认真听话的好学生反而没有创造性;实验课普遍实而不验,学生作实验仅仅是因为好玩,以及完成任务后吵吵嚷嚷的浮躁气,这些都应让我们明白我们的实验教学出了问题。

问题首先在于我们丢失了做实验的主体――学生。实验,首先是学生的实验,实验的目的由学生提出,而不是教材上规定的实验目的,实验应是学生主动去做,而不是实验目的命令学生去做。失去了学生的实验,当然是无生命力的,没有吸引力的,也使学生失去了创造性。实验没有学生的自我参与性,缺失了学生自我表现欲,实验对学生就只剩下了枯燥的任务,完成任务最主要的途径是灌输,强制是灌输的保证,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就在强制中扼杀了。当然,教师也启发了,结果却是启而不发,此是启发已成安程序对实验的启发,不是对学生的启发,学生早已没了自我的思想,启发也就没有了太多的必要。实验是教学的需要,不是学生的需要:学生不知此为何物,当然也不知此物何用。按照新课程理念物理实验的主体不是教师,不是实验本身,也不是实验规则,而是学生!当我们的实验主体回归到学生身上,物理实验才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实验教学指导思想移位,实验过程中情感因素丢失

由于实验是证明验证规律和定理,实验就是严格按规定操作的过程,实验作为一个操作过程,教师成了监工,学生是完成工序的工人,虽然学生学会了操作技能,但丢失了最为宝贵的东西――情绪、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大家都知道要出成果,就要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没有顽强的个性,就不会成功。每一个发现、发明、创造,都经过无数次失败后柳暗花明的。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没养成良好的品质,就难以成功。实验的过程,是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最好过程、最佳环境。教师不是监工,是引导者、鼓励者、合作者,实验的过程是学生情感体验、意志力培养的过程。当前的物理实验偏向了技能技巧的培养,而离失了情感体验与意志力的培养。实验一做既成功,甚至未之前就已知道成功,根本没有探索发现的兴趣。虽然也有些实验引起了学生较高的兴趣,例如电磁感应现象,学生似乎做的兴趣很高,实际上,大多数中是觉得新奇好玩,而没有体会到发现的乐趣。但如果是一次学生自我的发现,学生就会充满自豪与成就感,兴趣十足,学生的能动性很自然地被激发出来。在解决问题时遇到了不了解的知识、技能、技巧,他会主动地去查、去问、去学、去请教,遇到困难也就多了一份坚持与希望。所以,实验离失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造成学生缺乏创造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解决以上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的首要任务是如何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师的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新课程加强了“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物理实验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自主实践,学会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用实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完善学生情感,连接生活、社会、科技的最好切入口。基于上述教育教学理念,参考目前一些学者提出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本人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提出以下设想和建议,望广大同人批评指正。

浅谈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变学生被动操作实验为主动的情感体验过程,把单独的实验有机的结合起来,激励学生用新的物理知识、技能改进做过的实验,把实验室里的实验拓宽为生活中的实验,社会中的实验,让学生全方位地体验物理实验的酸甜苦辣。我们在继承传统方式基础上,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求拓宽实验的视野。

一、从教师指导下地被动观察向教师引导下的主动观察转变,更新实验教学观察思路。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我们所需要地不仅仅是学生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活动转化,这要求在平时的课堂实验中,不仅要求学生观察到与章节内容相关的现象,更鼓励学生为自己希望看到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设计,让学生从无意观察向有意观察转变。促使学生认识到观察就是激发学生产生差异的过程,有差异才有疑惑,才有思考和争论,才有了创新与活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讨论在实验观察的过程中,将能看到什么以及实验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的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再提供给学生实验。那样做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

二、改变物理实验的常规程序,以探究小组丰富物理实验的组织形式。由于网络资源以及学校实验资源和社会实践资源的丰富和开放。高中物理实验将向大物理的实验转变。

1.将物理实验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探究性实验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取3、4人一组或6人一组,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由教师提出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物理规律。

例如:按照“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要求,学生分组实验教学要打破“给定实验原理,器材,步骤”与“在规定教学时间内完成规定实验内容”的传统做法,实验教学按学期或学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本实验器材使用方法训练”;第二阶段为“课题型学生自主实验”。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成为科学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学生在做探究性实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实验原理、实验的基本步骤及处理实验结果,促使学生进行思维,比按课本的步骤一步步来进行实验操作的验证性实验,在学生要求和能力的培养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探究性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设计实验能力。

2.将物理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加强设计实验思想和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在探究小组的基础上,由小组提出研究性课题,依靠学校资源平台及社会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在教师和社会的帮助下,由实验小组根据资料,探究实验原理,编写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表格,正确选用仪器和器材,并进行实验操作得出准确实验结论的一种实验形式。在研究性学习中,这种实验较常见,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特别高。设计实验能力是一种最高水平的实验能力,是活化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所具备的一种能力。

平时利用课外的时间,专门寻找一些有较大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所出的问题包括实验的目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要求等多方面的内容。并且引导学生从实验的目的出发,结合实验器材的用途,并利用自己掌握的实验方式设计出几种实验方案,然后按照实验设计的三个原则:

1、尽量减小由于实验原理不完善带来的系统误差;

2、尽量减小由于测量仪器不准确带来的误差;

3、尽量减小外界环境对实验的影响,以及从实验的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安全性等方面来选取最佳的实验方案。

另外,中学生的实验能力与理论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实验能力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动手能力水平较低。所以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的同时,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放实验室、精选课外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教师的指导功能。通过开放实验室、精选课外实验尽量创造更多的条件,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动手做实验,是提高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关键。

当前中学物理实验现状及应对对策 篇3

【关键词】物理实验现状 基本仪器 实验技能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有的物理知识,包括物理概念,定律和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严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学生今后搞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都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在高考说明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实验能力的考查,近年的高考物理试题中,有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还有小实验,而且实验题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这就是当前我们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实验素质的正确教育思想。

下面先谈谈当前我们中学物理实验现状,物理实验主要分为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两大块。

演示实验具有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极易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但在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用语言描述代替演示操作,不做或少做演示实验的现象仍然相当普遍。即使做演示实验,有些教师借了演示实验器材,没有课前动手做就直接去给学生演示,当实验过程中碰到意想不到的情况时,就不知怎样处置。所以也就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加强演示实验的教学研究,切实提高自身演示教学的技能。

有部分学生认为老师做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掌握课本知识,有时自己能看懂课本上的内容,没必要再看老师的演示了。显然,这些学生对演示实验的目的和作用缺乏全面的认识。这与教师没有重视演示操作的观察指导,存在着为演示而演示,教师应对这部分学生加以引导,提高他们对演示实验重要性的认识。

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上课看不见或看不清教师做的实验,或弄不明白教师为什么那样做,认为老师做实验给自己的印象不深,想亲自做,时间一久,这部分学生就会对演示实验失去兴趣。作为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将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实验,或边学边实验,以适应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我们也可以控制班级人数,或用更大的演示器材来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

对于分组实验,初中生虽然求知欲旺盛,但看问题往往简单化或带有片面性,而且对知识的掌握满足于一知半解,学习情绪不稳定,意志力比较薄弱,一遇到挫折,往往丧失信心。对于实验中的器材,虽然好奇,但往往感到陌生,在实验中一遇到困难,也常常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初中物理的分组实验应从落实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入手,加强实验操作规范和良好实验习惯的训练和培养,并按照教师的演示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学生独立操作的次序有计划地加以训练,逐步增强初中生对实验的适应性,克服实验中的盲目性。

高中生学习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自主性显著增强,学习的情绪也较稳定,且高中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趋于稳定,对实验的重要性已有明确的认识,对分组实验已不满足于模仿机械操作。因此,高中物理的分组实验除了重视基本操作技能和操作规范的训练以外,应逐步增加实验的探索性和设计性,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校的学生分组实验一般是一个班级在同一课时做同一个实验,由于仪器套数少,一般三四个学生一组做实验。再加上学生动手做实验前,教师的讲解和演示示范操作时间长,真正属于学生的实验时间是非常短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仅有少数学生操作,而多数学生看或只作记录,最后,相互间抄数据完成报告。要改变这种状况,除应增加对实验的投资,完善实验室的管理外,在目前的条件下,最根本的措施就是要改革传统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提高现有仪器的使用率,并积极开发一些低成本实验。

物理学因拥有实验对中学生具有良好的第一印象,但当学生不能理解物理知识,或在做实验时遇到困难不能克服时,或做实验过程中没有成功的体验时,学生的兴趣就会减弱,有时甚至会出现惧怕物理实验的心理。有的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做实验是怕出错,遭到老师和同学嘲笑,这种心理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不良循环:害怕做,就不做;越不做,越不会;越不会,越害怕。时间久了,这类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动手能力很差,在实验中也就甘当记录员了。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应和蔼耐心,允许学生犯错误,并细心及时地纠正、指导他们,防止上述情况发生。

要使学生真正喜欢上物理实验,要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教师还应该从培养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技能入手。

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是做好其他物理实验的基础。基本仪器主要有:刻度尺、量筒、秒表、天平、温度计、测力计、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等。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仪器的构造、原理、用途,掌握仪器的量程、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以达到熟练地、正确地读数,在介绍这些基本仪器使用方法时,应抓住各种基本测量仪器的共性来加以指导:

1.各种基本测量仪器都有一定的量程。必须要求学生在使用各种基本仪器前,搞清仪器的量程,并且能估计被测对象的情况,选用适当量程,避免超过量程而可能损坏仪器。

2.使用测量仪器前通常都要调节零点或校正零点,否则测出的数据就不准确。如:对安培表、伏特表等应学会调整零点,对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刻度尺之类的仪器,还要学会零误差修正,让学生懂得零点是相对的。因此,必须使学生养成使用基本测量仪器前调节零点或修正零误差的习惯。

3.会正确读数。要让学生掌握读数的一般方法,关键是会读出仪器的最小刻度值,会从最小刻度之间估计出一位有效数字。同时,要学会正确读数的姿势。如:从量筒上读数时,眼视线应与液面保持相平,不能仰视或俯视,若是凹液面读凹处,凸液面读凸处。

4.根据仪器的构造原理,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如:天平是根据杆杠的平衡条件制成的,因此,使用前和秤量时都要做到横梁平衡,同时必须严格保护刀口,要让学生理解保护刀口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使用方法和规则。

显然,培养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技能,必须要注意把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与理解仪器原理结合起来,这样既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使用仪器;只有理解了仪器原理,使用起来才会更加自觉和主动。

【参考文献】

[1] 阳谷、陈风 主编.《中学物理教育文萃》,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

[2] 张杰. 浅谈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中学物理》,1997年第6期.

[3] 杨柳. 变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的尝试,《中学物理》,1997年第10期.

[4] 徐树行. 浅谈初中物理学生实验的教学,《中学物理》,1997年第5期.

当前初中物理实验 篇4

随着当前教育的快速发展, 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导向, 把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 是当前高校培养目标改革的目标。而大学物理实验是高校理工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课程, 其目的是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相关物理量的科学测量和测量数据的合理分析, 增强学生对物理课程学习的兴趣, 加深其对相关理论的理解, 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使培养的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主动探索的进取精神。

正因如此, 物理实验教学受到了人们更多的关注, 它在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 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在物理实验课程建设中摆脱传统实验的教学模式, 建立创新能力培养和考核机制, 可以发挥他们的个人才能和特长, 突出创新能力, 也是学校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 培养面向社会需求、面向科技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学改革目标。

1 科学的设立前期实验

对于刚进校的大学生来说, 由于生源参差不齐, 动手能力不同, 再加上大学物理刚上, 学生还不能适应。如果直接安排大学物理实验的验证部分, 不仅起不到与大学物理课程互补的作用, 也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合理安排前期的物理实验尤为重要。只有要让他们对物理实验有浓厚的兴趣才谈得上提高与创新。因此前期实验的设立要注重科学性和趣味性。通过合理的安排设计性内容 (建议对实验要求的物理原理尽量以中学物理水平为主) , 让学生自己选题确定实验的内容和难度, 设计实验装置, 准备实验器材, 拟定实验步骤, 动手动脑去进行研究并完成实验。通过分组竞赛, 集体评比等手段凸显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特色。加深他们对物理规律的切身感受,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研究与探索物理规律的热情。从而达到激励创新精神, 调动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2 合理的安排基础实验

在现代物理教学中, 个别教师片面狭隘地理解探索就是让学生从不知经过探求摸索得到知识。这样做法置前人和他人已取得的成果于不顾, 埋头在“黑暗中探索”。在知识爆炸的新时代, 什么都要经自己探索, 经自己体验才能获得, 势必使自己落后。设计性实验就出白于这种思想。以至于有些实验室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率”作为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成果, 导致盲目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削弱了基础性验证实验。实验的目的不在于选择什么样的实验, 而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接受前人和他人的成果是我们最快获得知识的一条途径。但继承不等于盲目追随, 不加发展。应在继承的同时发展新知识。敢于提出异议, 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于已有的结论, 我们完全可以用验证性实验加以检验, 用判决性实验加以判决。在实验中肯定正确的, 否定错误的, 提出新的见解。如若我们置已有的结论于一旁, 让学生通过探索性实验去发现并提出所有的物理规律, 势必要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事倍而功半, 取不到较好韵教学效果。这实际上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3 量衣体裁设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引入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在该层次的实验教学中, 运用已用过的仪器和已学过的实验方法完成设计性实验,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设计性实验教学层次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它更注重实验的设计过程, 强调过程和对结论的解释, 过程比结论更重要。设计性实验教学目的是加强与实际接轨, 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全过程、逐步学习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题目一般是由实验老师根据学生已用过的实验仪器综合已掌握的实验测量方法来出题, 也可以学生自已立题。教学方法采用开放式教学, 老师对实验项目做出要求, 然后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确定实验方案, 自选实验仪器, 自拟实验步骤, 独立测量和处理实验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 写出实验总结报告。整个实验过程中, 教师只作必要的咨询和检查指导。从设计性实验的开放式教学方法来看, 设计性实验教学对于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 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4 因材施教设立研究性实验

在前几个阶段学习的基础上, 对部分优秀学生明确提出“创新”的要求, 研究性实验应以获得“创新成果”为目的。这些实验应要求学生在1~2个学期的学习中完成1个小型研究课题。这些课题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课题涉及的实验内容与方法应具有综合性。课题可由指导教师从本人的科研项目演化而来, 也可由学生自己在实验中发现和提出。研究型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调研和查阅资料, 设计、装配、调试实验装置, 直至完成实验。选定课题后, 教师一般只对课题的意义、背景等情况作些介绍。完全由学生提出实验方案, 教师只对其初步方案进行审核, 并对其中关键性内容进行恰如其分的指导。在整个实验教学的全过程中, 要求学生把在普通物理实验和理论课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创造性地运用在所研究的实验课题中。他们可以随时与指导教师交流想法、讨论问题, 得到启发和帮助但不能依赖教师。全部实验工作必须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在实验结束后, 每个课题都要写出研究论文并进行交流, 部分论文或成果应具有创新性。通过答辩或考核, 优秀的论文或成果应能在正式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发表。

5 结束语

建立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探索, 培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是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根本宗旨。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实施开放式实验课题, 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 合理评定创新能力考核成绩, 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扩大物理实验教学的覆盖面, 是拓展学生知识结构, 提高物理实验教学之影响, 培养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措施。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更好更快地适应信息时代物理实验的发展和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赵维武.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 (1) :83-85

当前初中物理实验 篇5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谁抓住了课堂,谁就抓住了教学工作的关键。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课堂开始活泼了,教学形式丰富多彩了,教学手段逐步现代化了,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容易出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课堂教学过于重视教学形式而忽视教学本质,以下是我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的几点浅薄认识:

一、课堂上一味追求“热闹”,有时会造成“低效”

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需要的,但如果缺少了课堂教学所应达到的效果,那么不管怎样丰富多彩的形式都与事无补。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既有教师学生及其情感的人文因素,又有教学目标、过程、教法等科学因素,我们只有抓住关键因素,重视平等的课堂环境的创设,重视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重视教学内容的恰当取舍,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教学评价,才能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学行为的高效,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

二、教学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方面做的还有所欠缺

现如今的课堂教学,老师往往是以启发式的方式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到教师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迅速指向标准答案,这与其说是引导,倒不如说是“牵引”,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抹杀了,而且被动地跟着教师走,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缺乏思维活动,缺乏主动性。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提出有时会超越教师的设想,这是教学相长的好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从中吸取营养,丰富发展自己的教学智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的最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维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很难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和谐生动的课堂,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种享受,只有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师生、生生课堂“互动”效果不很理想。

“互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互动教学倡导课堂学习应当多一些轻松,少一些焦虑。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用教师热情的、诚恳的胸怀唤起学生的兴趣、激情,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参与,让师生彼此敞开心扉,去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开放互动教学有了较大的发展,教学中师生、生生是真的动起来了,但总觉得不尽如人意,存在着一些误区和偏差。

1、互动教学成了形式主义。《标准》要求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有的教师为满足《标准》的要求而设计了师生互动活动,效果却很少考虑,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成为“走过场”、“作秀”、“装点门面”,从而失去了真正的教学意义。

2、互动教学设计出现偏差。或者出现教师成为旁观者,或者出现学生成为简单的参与者,我们在听课学习中,时有发现教师布置学生学习任务后就在教室里兜圈子,学生则冥思苦想,教师似乎成了旁观者。还有的教师设计的问题较为简单,师生一问一答,也称为师生互动教学,使互动教学沦为机械重复,学生学之无味,造成不良的教学氛围和效果。

3、互动教学中对学生表扬的评价过滥。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管是对还是错,一律肯定表扬。这种过滥的评价会使学生不知所以然,无所适从。

开放互动教学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探究能力,对话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和发展。要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必须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起来,积极行动起来,动手、动脑、动口,教师的重要任务是营造物理情景,启发和指导学生产生问题或问题串,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给予学生物理学习探究和研究范式方面的指导,带领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探究知识。采取这种开放互动教学,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精神和民主、平等意识。当然,开放互动教学并不完全反对教师的讲解,相反,开放互动教学要求物理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就是要抓住物理学最基本的主干知识,抓住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最活跃的物理学知识,对重点和难点的知识误区进行师生、生生互动的讨论,辨析,使学生把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物理学知识作为提问、对话、互动、实验、探究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促进课堂的开放互动教学?教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营造民主与和谐的互动氛围。

心理学认为:“儿童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在愉快和谐的轻松的气氛中能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相反地,在一个呆滞的、具有种种约束的环境中,会思维堵塞,反应迟钝,心境封闭,毫无创造力。”因而,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把学生看成平等的朋友,用亲切的笑脸,真诚的笑声,和谐的话语营造和谐的、民主的气氛,使学生想说、敢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教师和学生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精神的交融。

2、创设耐心和宽容的的互动课堂。

课堂民主了,学生畅说欲言了,有时就难免会“信马由缰、离题万里。”事实上,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遇到过这样的尴尬,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将错就错,宽容学生的“跑题”,耐心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循序善诱,奖励发表异议的学生,鼓励大胆发言的学生,批评讥笑别人的错误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敢于暴露自己的真实学习思维。表达自己的情感,以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构建开放的互动课堂。

很多的探究课堂没有挫折,没有悬念,没有各抒己见的争执,顺利的让人感觉没有一点生气。这多数是课堂设计的问题——过细、过碎,这样的课堂没有学生进行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要实现有效互动,课堂设计要有开放性,可以将教材的探究指导直接抛给学生自己学,问题的设计也要有开放型。

比如,本探究实验你有哪些猜想?你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该实验需要那些器材?学生实验结束后可以提出:本实验你还可以做哪些改进?通过该实验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该知识在生活中用那些应用?这样问题的设计就具有开放性,并且贴近生活实际,所以他没有了限制,有了更多的选择,学生在生动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可以交流的话题增多了,情感体验丰富了,容易打开思路,会产生触一发而动全身的现象,达到师生、生生真正互动,情思交融。

4、互动的课堂需要敏锐与机智。教师的自身素质制约着课堂互动的有效开展,这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不但的丰富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善于捕捉课堂的有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程序,促进互动。同时,教师应具有敏锐的感受,准确判断课堂生成和处理互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教师必须善于把这些预料之外的,稍纵即逝的信息捕捉到,并通过巧妙点拨加以充实和重组整合,以引起激烈的讨论,深刻的认同,广泛的共鸣,给课堂带来精彩。

五、备课考虑学生过少,内容不够精细,教学用语不够规范。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的首要前提,这是每位教师都知道也都明白的。然而,有些教师备课时却只满足弄懂教材内容,理顺条块而已,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很少考虑如何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主动地发挥出来。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是为他们而进行的。所以,在备课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学生,考虑他们的时代特点,考虑他们的心理特点,考虑他们语言的时代性,考虑他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基础。

当前初中物理实验 篇6

1当前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误区

1.1问题设计不成熟

一般说来,问题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学生思考,推进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探究进程,因此优秀的问题不仅要成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更要成为学生组织构建认知的桥梁.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备课环节没有精心设计问题,甚至根本未曾考虑,而是课堂上的随意性提问.“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将不够成熟的问题呈现在课堂,这些提问可能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1.2课堂提问缺乏艺术性

问题的设计讲究科学性和严谨性,而问题的呈现则要讲究艺术性.笔者发现,当前的课堂提问在这一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1)教师的提问语言不够生动,语气也较为生硬.初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如果能在语言组织上细加斟酌,在语气上做到抑扬顿挫,学生就会更加专注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2)问题的内容尚需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以营造问题的意境.

例如,有关物态变化,教师直接提问:“什么是升华?”这一概念化的提问缺乏活力,无法真正启发学生思维,如果转换提问方式,比如“寒冷的冬天,为什么结冰衣物上的冰没有熔化而衣物却逐渐干了?”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升华现象的本质.

1.3课堂提问的功能较为单一

当前的物理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的提问目的还是局限于巩固学生所学,检测学生的理解程度,目的过于单一.对此,教师应该积极转换提问观念,发掘课堂提问更有深度的价值.例如,教师可以尝试将开放性问题引入课堂,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积极探索的欲望.此外,教师问题难度的设计也限制其功能的发挥,很多教师的课堂问题设置的难度较低,学生仅需记忆和查阅教材就可找到答案,这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降低学生听课的专注程度.当然,问题的难度过大,也会挫伤学生的探究热情,因此教师在考虑问题难度时,一定要研究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特点.

2问题设计的优化思路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构建需要借助问题的有效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和教师的启发工作都需要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来实现.笔者认为,有效的提问从问题设计开始,怎样设计合适的问题呢?可以从以下几点来阐述.

2.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来进行问题设计

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的设计要富有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价值,例如设计能够激起认知冲突的问题,强化学生主动探究的内驱力;设计能够激起学生争论的问题,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设计层层推进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认知探索等等.教师在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问题设计时,要充分兼顾学生个性差异,注意因材施问:对在物理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增加问题的信息量,提升思维的强度,确保他们的思维能高速运转;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要降低信息量,对相关条件进行显化处理,让他们也能体验到思维的成功,进而提升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在备课环节,不仅要备好问题,更要备好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例如,有关电灯泡的亮度与功率的认识,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

(1)将额定电压均为220 V,额定功率分别为100 W和40 W的两只灯泡并联后,将220 V的电压加在两端,哪只灯泡的实际功率更大?哪只灯泡更亮?

(2)将额定电压均为220 V,额定功率分别为100 W和40 W的两只灯泡分别接上220 V的电压,哪只灯泡的实际功率更大?哪只灯泡更亮?

(3)将额定电压均为220 V,额定功率分别为100 W和40 W的两只灯泡串联后,将220 V的电压加在两端,哪只灯泡的实际功率更大?哪只灯泡更亮?

上述问题,难度依次提升,提问时面向不同基础的学生,让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能积极开动思维进行思考和解答.对应学生给出的答案,教师要结合实验操作来给予验证.

2.2有层次、有梯度地进行问题设计

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该按照物理规律的探索顺序,凸显问题的层次性.特别是对具有思维力度的问题进行设计时,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充分把握前后问题组织的层次性、连贯性、梯度性和科学性,让学生能体会到问题提出的合情合理,在问题层层递进的引导下,对物理本质进行逐步深入的探究,在形成物理认识的同时,也能理顺物理研究的基本脉络,这也正是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一种体验,也是科学方法的渗透式教育.反之,如果问题之间的跳跃性太强,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打乱,他们被动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即使能获得一些知识,但是他们的思维很可能游离在探究活动之外,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效果将大大降低.

例如,引导学生学习“电阻”时,这一节的核心问题是探究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1)请你猜想一下,哪些因素可能对导体的电阻有影响并说明你的依据?

(2)既然你罗列了那么多可能对导体电阻有影响的因素,那么如何具体研究某一项因素对电阻的影响呢?请设计你的实验方案.

(3)怎样在实验中比较电阻的大小?

(4)为了进行实验,需要哪些器材?请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

(5)请总结你的结论.

上述问题的设计遵循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设计——实验验证——结论归纳.问题的组织,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同时更是指引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增加学生的探究体验,促进学生习得探究方法.限于学生的认知基础,笔者积极预设学生的猜想和探究结论:电阻的大小和导体的长度、粗细以及材料有关;并在学生探究结束之后,以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追问:“你听说过超导吗?超导有什么特点?它的工作条件受什么限制?”学生都曾在书籍或网络上获取过一些认知,当学生将一些琐碎的答案提供出来时,笔者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做一些简要的介绍,让他们了解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2.3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

物理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进行培养,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充分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注重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构建问题情境,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从课堂知识出发,在自主搜集资料和讨论交流中,实现问题的解决.例如学过“密度”一节之后,教师提出问题:“牛奶的纯度可以通过对其密度进行测量来分析,那么生活中还有哪些有关密度知识的使用呢?”对问题的处理和分析,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和表述,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师在对开放性问题进行设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题设信息的开放性;问题设置的开放性;学生答案的开放性;验证实验的开放性等.

问题的开放性还强调教师随着学生的思维发展衍生出新的问题,它强调教师在课堂能动态地进行问题的生成性设计.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你对牛顿第一定律有怎样的认识?”有学生答道:“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不受外力时仍将处于静止;如果物体原本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不受外力时它将继续匀速直线运动.”这样的回答显然没有切入规律的本质,而且这一认识也在教师预设范围以外,教师不应立刻纠正学生的认识,而应该继续追问:“你为什么会这么理解?你的依据是什么?”学生的进一步回答,揭示出他的认识局限于“保持”二字.教师可以据此引导学生进一步对牛顿第一定律进行解读和认知,强化有关认识.

当前初中物理实验 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误区,教学策略

根据青少年个性发展特点,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过渡期, 这个时期的品德修养、知识积累、素质修养都可能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 初中阶段的教育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初中物理这一门学科来说, 这是初中生比较陌生的学科, 很多学生反应说物理“很难、不感兴趣、听不懂”, 而教师也表示物理课堂教学不容易开展, 教学效率很低等[1]. 那么, 当前,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具体存在哪些教学误区呢? 针对这些问题, 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解决呢?

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误区

1.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据调查显示,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以来, 初中物理的教学效率一直不高, 主要由于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不高. 大部分学生对物理这一门学科没有兴趣, 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 课后作业也不能认真完成, 因此, 他们在学习上比较被动, 学生成绩也不理想. 学习不积极主动的主要原因表现在: 学生纷纷表示在学习中“课本知识看不懂、课堂上听不懂、课后习题不会解答、考试题目很难”等, 久而久之, 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缺乏学习积极性的学生, 如果在学习中遇到了难题, 就很少会主动思考问题, 潜意识里总认为自己不能, 缺乏挑战意识, 这样在学习中就很容易缺乏信心, 认为物理本身就很难学, 自身能力无法驾驭; 这种心理的出现, 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不能正确的分辨客观因素和自身因素. 如果这种错误的思想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涯, 学习效率就可想而知了[2].

2. 学生主体地位不能体现

教育的核心理念要求: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就我国当下的教学模式来看, 学生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加强. 初中物理是初中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 因此, 教师在这一课程的教学中, 应积极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帮助学生尽快的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3. 教师教学方法不合理

调查得知, 某校初中学生中, 能够真正理解所学物理知识的学生不超过三分之一, 能够真正理解物理知识并明白其物理规律的学生不超过五分之一, 能够真正明白物理规律并能应用其规律解释实际生活中遇到物理现象的学生不超过六分之一. 这样的结果, 实在令人为初中物理教学担忧, 根据深入调查分析, 得知原因: 学生本身对物理知识的认识、理解就差, 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又不合理, 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颇深, 认为“题海战术”是提高学生成绩的最佳途径, 认为学生只要多做题目就会更理解知识本身、多做题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

1. 在教学过程中,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物理学科的学习, 比较其他学科的学习更具有难度, 学生只觉得物理难学, 却不知道这是因为他们无法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 因此就对物理的学习失去了信心和动力. 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具体个性特点和整体对知识的把握能力, 把物理知识和身边事物联系起来, 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关联, 从而让学生把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学习, 让学生更能体会物理的知识魅力. 在学习“物态变化”一章时, 可利用学生身边可见的物理常识导入课题. 如冬天来了, 气温降低, 水会结冰, 说明物态是会变化的, 而物态变化又是与温度的变化有关系的, 物理学上是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还可通过向学生介绍当下出现的全球气候变暖情况以及“温室效应”与“热岛效应”的原因, 引发学生对周边生活环境气候变化特点以及温度变化规律等问题的思考, 由“生活及物理再到社会”的环环相扣,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提高学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在学习时更积极主动[3].

2. 在教学过程中,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一切教学活动的展开均要以学生为主, 学习在课堂上不能只是单方面的知识接听者, 更重要的是能在听课过程中收获知识, 物理知识抽象、复杂, 在教学时, 更应注重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积极性. 因此, 要求教师定期与学生进行交谈, 或以开小会的形式, 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发言, 提出自己近期学习物理遇到的困难, 以及对教师课堂讲课方法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 从而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如学习“摄氏温度 ( ℃) ”一节时, 教师可结合第三节“常见的温度计”和第四节“温度计使用”一起学习, 让学生用实验室常用温度计分别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和沸水温度. 分小组让学生用实验室常用温度计分别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和沸水温度 ( 一组三人, 测量人、读数人、记录人) .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要求测量人先把温度计的刻度调回零点位置, 然后再测量, 把温度计放入装有冰水混合物或者沸水的容器中, 等待温度变化, 一直到数值刻度不再上下移动, 读数人读数, 记录人记数. 还可以选取一组学生用温度计互相测量体温, 让一组学生用寒暑测量表实验室、教室、档案室、图书馆的温度等, 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亲自操作实验, 亲身体会知识力量的伟大.

3. 在教学过程中, 应用科学有效的方法

按照新课标要求,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应当是灵活多变的, 尽量致力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做到学以致用, 理论结合实际. 因此, 教师在课堂讲解时应当精选细讲, 而不是泛泛而谈. 可按照课题知识的难易程度、结构特点、思维方式等各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选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学习压强一节时, 压强的计算公式是: p = F /S, p液= ρgh, 重力G = mg. 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公式中各个字母代表的意义, 教师在教学时, 应从两方面入手.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F浮=G排= ρg V , 物体受到液体的浮力大小为它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根据示重法可知F浮= G - F液, 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示数G, 物体浸在液体中时的示数F液.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与学生互动, 以便了解学生对公式的掌握程度; 讲解之后, 教师要为学生的练习或思考问题留出时间, 以增强和完善物理教学的内容, 课后作业针对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 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设置问题, 分清楚层次, 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为透彻、深刻.

总之,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推动社会文明进程, 教育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目前, 我国初等教育也做出了一些与“新课改”相应的教学改革, 对广大初中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亦是如此, 广大教师面对“物理难”这一问题时, 应更具有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使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与时俱进, 从而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物理的学习中来, 提高学习成绩, 把握物理规律.

参考文献

[1]颜运飞.浅谈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教学研究, 2013 (03) :96.

[2]王艳.多样化的问题设计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中学物理, 2013 (20) :85.

当前初中物理实验 篇8

一、提升演示实验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物理教学是物理教育的启蒙阶段, 初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 往往渴望从物理实验现象中发现和感知神奇。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 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设置和安排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优化演示实验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新课标的要求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课本为依托, 适当地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 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 其目的就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更容易观察, 更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 让学生自主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对物理实验进行观察、分析、综合, 解释实验结论。

三、引导学生思考实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准确而有效地进行课堂演示实验, 既能为培养学生实验技能起示范作用, 又能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是根据课程标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和教材重点而设置的, 因此教师应力求做到准备周密, 演示有效。实验前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操作步骤, 记录实验现象;实验完成后还要要求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教师在演示实验中, 要做到操作规范、现象明显、表述精准, 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思维。

四、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我认为最佳的教学途径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中学物理课堂演示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 而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对知识的正确与否加以验证, 巩固和加深对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认识。但是, 对学生在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方面不能得到锻炼,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 而探索性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独到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对真理的探索比占有更加宝贵”。?因此, 在教学中可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变为探索性的实验, 尽量再现实验的设计过程, 多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换种方法行不行?”以此渗透物理思想, 启迪学生思路。让学生由学知识变为主动探索自然规律, 对知识学得更扎实更牢固, 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

五、善用教学多媒体, 增强实验效果

演示实验可见范围较小, 为弥补其不足, 演示完毕后, 教师的做法通常是在教室巡回让学生观察, 但是学生看到的没有过程, 仅是结果, 同时也浪费了课堂时间。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投影, 大大增加了实验的可见度、直观性, 提高了实验效果。有时限于实物投影仪只能投影较小的实物, 而有些实验所用仪器较多, 操作过程复杂, 就要采用摄像机和电子计算机等手段来演示实验进行现场直播, 提高实验可见度, 增强实验效果。

六、重视家庭小实验,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家庭小实验是对课堂演示实验的补充和延伸, 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 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教材中为学生准备了许多家庭小实验, 教师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帮助或指导学生完成。这样, 不仅让学生验证了所学的知识, 还能让学生从中学到许多新知识。例如, “自制杠杆研究平衡条件, 用硬币作为钩码”、“自制指南针, 制作磁悬浮小动”、“家庭制‘霜’”, 用凝固的盐水获取低”等实验, 需要的时间较长, 无法在课堂上完成。而学生通过做家庭实验亲自操作, 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并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 不仅获得了知识, 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长期如此, 学生便养成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造能力。

小议初中物理演示实验 篇9

我认为在初中物理演示实验中, 要想收到很好的效果, 应该做到下面的几点:

一、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

每个演示实验都要在演示之前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内容、目的及观察的现象, 告诉学生应该观察什么, 从什么角度去观察, 怎样捕捉稍纵即逝的现象。如果学生不明确目的, 就会把实验当魔术, 凭兴趣凑热闹, 其结果收效甚微或一无所获。如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 实验前老师先介绍光具座的结构, 并说明什么是物距、像距,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烛焰的焰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要在同一高度?当烛焰靠近透镜, 使u<f, 移动光屏, 光屏上能成烛焰的像吗?直接用眼睛通过透镜观察烛焰, 你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多次改变物距, 通过对成像情况的反复观察和比较, 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像规律。如果实验前教师不注意引导, , 实验就会被学生当成魔术, 虽然学生热情高涨, 积极性很高, 但当问起观察结果时, 却很少有学生能有条理地回答出其中的规律来。因此教师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能使学生的观察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

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 教师要认真铺设一些必要疑问, 激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深刻化, 而且也能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格物致知”就是从探究事物中得到知识, 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探究性实验, 演示实验时, 教师不只是表演者, 学生也不只是旁观者。如果这样, 演示实验再成功, 实验效果再明显, 由于学生没有直接参与, 其认识也只是昙花一现, 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 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探究性实验后, 学生通过真正动脑、动手、动口, 才能发挥主体作用。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篇10

关键词:物理,课堂,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许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实验、认真思考后总结出来的。实验是物理课的魅力所在, 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通过实验,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还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 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严谨的、实事求是的世界观。物理教学若离开了观察和实验, 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纵观近年来的中考, 考查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 加强实验教学, 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显得迫在眉睫。笔者现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 就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物理实验,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一旦对某一事物激起兴趣, 必然产生探究反响, 此时兴趣则转化为情感。情感是心灵的窗口, 它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形成和发展, 是思想物化的重要条件。初中生怀有强烈的好奇心, 对于物理实验课, 特别感兴趣。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怀有兴趣, 便会抱积极的态度, 以愉快的心情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从而体验到学习中无穷的乐趣。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而这种由兴趣转化的积极性具有动力、导向、强化三大功能, 完全符合学生心理。

物理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因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情感的激发。例如在讲“电磁波”这一节课时, 我先通过多媒体放映一段发射神舟六号飞船和宇航员太空行走的录像, 并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然后, 我并不急于给出正确解答, 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节知识, 学生为了满足其对问题的好奇心, 都很认真地听讲并思考。待这节课结束时, 在上课前提出的问题学生很自然就解答了。虽然答案不是很完美, 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不经意间得到了锻炼。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 对于上课前提出的问题, 在课堂结束时一定要予以解答。如果确实不能完美解答, 应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或通过其他途径自己尝试解决, 否则学生的兴趣就会大打折扣。

二重视演示实验, 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演示实验, 就是教师利用实验器材、仪表向学生做表演示范实验, 或创设必要条件将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等再现出来。这是物理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方法, 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 是认识事物规律的起点, 也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 思考总结, 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得出正确结论。

“百闻不如一见, 百看不如一做。”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物理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再现物理情景, 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例如, 鸡蛋、盐、水、玻璃杯等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可以用来做惯性、压强、浮力、浮沉条件等实验。惯性实验中, 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塑料片, 把鸡蛋放在塑料片上, 用塑料尺猛弹塑料片, 塑料片在水平方向上受力飞走, 而鸡蛋在水平方向上几乎不受力, 因为有惯性而静止, 又在重力作用下而落入杯中。在此实验中, 鸡蛋在水平方向上并不是不受力, 而是所受的力相对很小, 可忽略不计。在做压强实验时, 把鸡蛋握在手中, 使劲捏也难以破碎, 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 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 受力面积大, 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 受力面积小, 压强大。可见, 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 还跟受力面积有关。在做浮沉实验时, 将一只鸡蛋放入浓盐水中, 然后缓缓倒入清水稀释、搅拌, 随着盐水的不断稀释, 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随之增大, 由漂浮状态慢慢变成悬浮状态, 最终沉入杯底。这说明浸在液体中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决定于它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做好演示实验, 既贴近学生生活, 又能解决缺乏实验器材的难题, 更能活跃课堂, 提高教学质量。要想做好演示实验, 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 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境。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 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 进行实验演示, 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三创设问题情境, 强化实验的探索性

教学的过程就是教无疑者有疑, 教有疑者无疑的过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设疑, 造就强烈的问题情境, 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积极的探索活动, 促进手脑结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强化实验教学的探索性, 要鼓励学生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和猜想,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益处。科学家牛顿正是根据苹果落地现象猜想到, 进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在预测和猜想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 选择实验器材, 再用实验去验证, 这样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

以往的实验教学中, 学生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步地来做, 没有半点创新的内容。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而没有主动地去获取、去探索。因此, 在新的物理课改实验教学中, 要注意不断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激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 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因此,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就显得更为重要。如在凸透镜的实验教学时, 有学生大胆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用一块不透明的薄木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 光屏上还能呈现一个完整的像吗?这个像与未遮挡时的像有没有区别?要鼓励学生们亲自动手齐心协力并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设想、验证, 直至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过程中, 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才是主体。只有不断创设问题情境, 才有强化实验探索性。

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作为教师, 我们平时应要求学生多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 它涉及了哪些物理知识, 运用了什么物理原理, 多想想, 多问问为什么。或者在班上成立物理兴趣小组, 课本上的小实验, 小制作放手让他们去做, 以弥补课堂实验的不足, 同时也可以培养其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但教师要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 这些小制作要定期评比, 做得好的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如在学习声音的特性、光的传播、重力等知识后, 可布置学生自制哨子、小孔照相机、制作不倒翁等,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大有帮助, 并要鼓励学生们合作性地创造和探究, 充分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如果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 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 印象会更加深刻, 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如在教学“串、并联电路的连接”实验时, 我设计成学生的探究性实验, 采用启发式教学。首先设置情境:“如何利用桌上现有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 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并提示连接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学生利用器材自己探究进行连接电路的实验, 然后结合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以及各种电器间的关系, 不断地设置问题情境。结束学生实验后, 组织学生通过讨论, 自己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总之, 在课堂中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五广泛开展课外实验,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物理课外实验集科学性、实践性、创造性、趣味性于一体, 而且不同于实验室里的学生分组实验, 没有现成的、成套的仪器设备, 也没有教师亲自指导, 完全由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实验步骤, 自己动手完成, 出现故障还要自己排除。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没有创造精神是不可能完成的。如学生自制电铃, 先要制作电磁铁、衔铁、铃锤、开关、电池夹等, 设计好电路, 然后合理安装, 正确操作, 才能正常发声。

课堂教学受到时间、空间、客观条件等因素的限制, 不能研究所有的物理现象, 也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这给物理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而学生在课外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要求和方法, 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或自制仪器独立地进行实验和观察, 就能得到有效的补充, 从而丰富了课余生活。例如, 观察大气压随天气的变化, 则需要在不同的时间甚至不同的季节进行长时间的观察。

上一篇:篮球游戏的作用及创编下一篇:中医综合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