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民俗体育文化

2022-09-25

第一篇:33江西民俗体育文化

传承优秀的江西民俗文化

壬田初中 李健

摘要: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继承、发扬优秀的民俗文化,这是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从江西优秀的民俗文化入手,从四个方面分析优秀民俗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江西民俗文化;和谐;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全国人民正在积极行动起来,投人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是其主要内容之一。认识民俗文化的特色,研究民俗文化的范型和规律,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对于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即以江西民俗文化为例,讨论民俗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

一、传承民俗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民俗文化形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本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民俗文化方面表现得最为鲜明,例民族节俗、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民间传唱、忠孝观念之类等。

民俗文化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对各民族整体文化的形成都起过积极作用。自古存在过的、曾经是合理的民俗,对社会习俗、地理环境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自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民俗文化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必然包含有积极和消极成分,汲取民俗文化中对社会有用的、积极的成分,扬弃消极的、落后的习俗,也是民俗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必要。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这一点显得尤其突出。

江西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赣鄱文化母体,在这个母体文化的大系统下还包含具有地域性的子文化系统,如:浔阳文化、豫章文化、临川文化、庐陵文化、袁州文化、赣南客家文化等。从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的角度看,还包括有:江西的铜文化、瓷文化、书院文化、禅道文化、苏区文化等,各自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系统。传承、保护民俗文化恰恰是寓发展于保护之中,寓保护于发展之中,而且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

二、传承优秀民俗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不仅需要完善的法规和制度,还应该利用传统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作为人类文化意识形态结构中最底层的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民俗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民俗是文化与生活的结合体。它从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又与现实生活混合一体,并逐渐成为一种具有传统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个组成部分。民俗要求其所影响下的人们行为一致,统一,让同一民俗区内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得有规律,有秩序。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民俗生活就是和谐生活,祥和的生活,安全的生活。因此,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优秀的民俗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挖掘优秀民俗文化精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资源保障

民俗文化作为社会生活现象,是由族群成员共同认可的心愿凝聚而成的,群体心愿的一致,形成了民俗特有的凝聚力,这凝聚力使民俗具有向心功能。民俗流传越深广,群体凝聚组合力就越强,民俗向心力也越大。

赣文化当中有着最积极意义的儒家文化,对江西人精神世界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学为核心,而两宋创立理学的代表者朱熹、陆九渊都是江西人。由于江西受儒学、道家张天师、理学的影响更直接、更深远,使得江西人具有独特的人文精神: 1.文节高昂的爱国情操。几千年来,江西的爱国主义志士层出不穷,徐孺子、陶渊明、胡铨、洪皓、江万里、文天祥,这一系列的历史人物,以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染、激励着后人。

2.尊师重教、喜文好学。六朝以来,江西就有倡学敬教的风气。此后数千年,办学之风愈盛,蔚然成为赣文化的一大景观。据统计,宋、明两代,江西书院就有528所,著名书院数十余家。江西历来出人才,两宋、明朝是江西人才出现的鼎盛时期。直到今天,临川、吉安仍是著名的才子之乡,每年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

3.敦厚质朴、崇实达理,是江西人普遍的性格特征,埋头苦干,已成为江西人的基本民俗。陶渊明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王安石性情耿直、居官清廉正直、为扭转国家积贫积弱而锐意执行的改革;汤显祖执守人生高义、高举理想的人性追求的大旗,这些先贤的事迹都已经深深影响着江西人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必将为江西人提供开拓进取、大胆创新的精神源泉。 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是集千百年农村形态的最高理想、反映农村形态的最美好愿望,它应该是几千年农村文明、民俗文化优秀成果基础上开出的绚丽之花。

四、发挥优秀民俗文化中消解矛盾的功能,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有效手段

民俗是一种带有规范力量的文化,其力量不可小视,在今天社会生活中人们依然尊崇传统民俗,就是民俗文化正在依旧释放的能量。在一定的民俗区内,民俗文化会使得人群互相监督民俗的实施情况,人人都处在别人的监视之下,无形之中人们便都在民俗的轨道上进行活动。

民俗文化中还有许多的禁忌,也能起到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这些民俗禁忌就起到了约束人们行为道德的作用,对于维护社会的安定、祥和、有序都是不可或缺的。再比如民俗中要求人们节约粮食,对于暴殄天物的行为,民俗禁忌说,雷公会用雷电劈人,这种禁忌也是约束人们看重食物,要求人们尊重劳动成果。

乡约,作为民俗文化形式,处于家与国之间,也是为着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的理想,乡约则是解决人们自愿结合,自我规范,以确保乡里和睦安全的良好办法。

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要充分重视、弘扬民俗文化的重要作用,有意识地利用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力量。充分利用这种最稳定的文化形态,有效地消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那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第二篇:企业文化建设概述33

企业文化被喻为管理的圣经,却被多数企业用一份报纸、几句口号、几条标语、几次活动就构筑成所谓的企业文化,不仅没有深化文化、更没有运用文化,只是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秀的一部分,只能说明自已的企业也在搞企业文化而已,根本无法运用企业文化作为管理的手段,更不能成为驾驭人才的心智法术,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形成难言的事实——强调制度而无法落实、高薪用人而难以留人、月月招人而天天缺人的尴尬局面。不但失去了企业的尊严,而且造成内部人员的不安,认为他人的离岗不是因为没有能力遗憾而去,而是因为企业缺乏吸引力被员工爆炒鱿鱼,自己又该何去何存呢?

为此,毓升人不惜代价用四年多的时间,学习国内外优秀企业文化,深研中华人文、总结多年文化心得,优化出一套易实施可执行的精神文化运营方案(理论),支持企业的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从而打破了传统企业只有表象文化,无法升华文化,运用文化的现实。

一、八小时内的工作文化建设

充分利用全员工作中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客户之间频繁接触和沟通的特性,导入沟通文化平台提高彼此间的信任和理解。

。。。 。。。 。。。 。。。 。。。

※倡导:全员学习,人人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快速学习的能力,思想超前独立工作的综合能力。

二、八小时外的业余文化建设

在8小时工作之外,公司力求丰富全院职员业余文化与生活,增强员工之间的情感沟通,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和思想境界,从而进一步提高8小时之内员工工作的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 。。。 。。。 。。。 。。。

※ 8小时工作之外的公司文化生活是为提高8小时之内的工作能力和情感服务的。

三、感知文化的建设

感知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员工认同企业的基础,也是企业向心力,凝聚力的核心动力,起着激励员工、同化员工的作用,让员工感到在此上班有尊严感、荣誉感、自豪感,愿意与朋友、家人炫耀所在的企业和自己的岗位。

四、赏析文化的建设

赏析文化是所有基础文化升华的结晶,企业可以拿来欣赏、品评,具有可塑性和延伸性,完全可以成为企业品牌的核心,向世人展示。以此创造商业潜机,引导社会关注。

五、文化载体创建

承载公司的政策、利益、福利、文化、时事动态,让员工在工作状态中感受表扬与批评、团结与孤立以及不同表现的自我心灵感知。通过文化载体传递公司部门与部门间,员工与员工间的信息,实现互相学习、互相沟通、互相协调和营造文化氛围的目的。

六、推动策略设计

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和全员文化认知的程度,运用中华人文等载体传播公司文化理念,实现文化兴企,文化管理的目的。

七、毓升工作方式

签订合同 入住企业了解内务进行适度调研 设计初步方案 与企业高层人员研讨修订 企业内部教育推广跟踪服务适时深化方案

毓升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RATIONALADMINISTRATIONCONSULTANTSCO . LTD

服务电话:13073529224

传真:0351-7076690

网址:

第三篇:中国民俗文化--人生礼仪民俗

人生礼仪民俗 一人生礼仪民俗概述 二诞生民俗 三成年民俗 四婚姻民俗 五丧葬民俗 一人生礼仪民俗 1 古人眼中人生四大喜事 久旱逢甘雨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汪洙 宋 《四喜》 2人生经历重要阶段见证性标志仪礼 诞生礼成年礼 结婚礼丧葬礼 3三种主要类型 脱离前状况的仪礼 诞生礼 过渡阶段的仪礼 成人礼 进入新状况的仪礼 结婚礼 4人生仪礼意义 确立社会属性获得社会承认 第一部分出生礼生命礼仪的起始 第二部分传统出生礼的主要风俗含诞生三朝满月百日周岁 第三部分传统出生礼传承思考 第四部分新出生礼操作方案 人生礼仪概论 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有几个必经的生活阶段如结婚生育死亡等等自古以来在人类的这些生活阶段中都有用一定的仪式所做出的表示由此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评价这一定的仪式就是人生礼

童礼 系列仪礼 →寿诞礼 ☆诞生礼摇篮边仪礼童礼 ☆诞生前未孕时祈子怀孕后禁忌临产期惯制 ☆诞生后报喜沐浴剃发百日取名抓周 ☆目的为产妇驱邪为婴儿祝吉祈求长寿 ☆特点生男仪式繁生女仪式简 传统重男轻女思想 ☆周岁过后过生日 寿诞礼 诞生礼

生命维系着人类自身的繁衍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素来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孝的文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被视为最大的不孝中国普遍期望多生儿女子孙满堂家大业大同时重男轻女思想极其普遍既盼望早立子嗣又重视五男二女用以表示子孙繁衍有福气 且生育习俗繁杂礼仪很多 祈子

祈求多子的习俗一般在婚姻礼俗中就已显露在洞房的装饰上营造出诸多祈望多子的氛围在墙围或板墙子上张贴杨柳青年画《麒麟送子图》和《连生贵子图》窗户上贴有葫芦万代石榴牡丹喜鹊等吉祥图案的大红剪纸一对玲珑耀眼的子孙灯摆在炕头上伴随新郎新娘二三天被子上和箱子上的手绣缎面榴开百子图案的喜果等等 第一部分出生礼生命礼仪的起始

世界上多数民族都有比较丰富的生命礼仪这种生命礼仪是贯穿人的整个生命过程的它从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开始至生命的逝去而结束中间经过了成长成年婚姻等环节生命礼仪是生命历程中柔软的结点它承接了上一段生命历程又开启了新的生命前景 经过了十月之久的长长的酝酿婴儿的哭声终于终结了父母忐忑的猜想骄傲地宣布着一个全新生命的到来沉浸在喜悦之中的大人们为了表达对新生命的爱意对新生命的祝福就以各种仪式来为孩子祈福这就是出生礼

华夏民族是一个礼仪文化极其发达的民族拥有从出生礼成年礼婚礼成长礼到葬礼的完整的生命礼仪体系华夏生命礼仪饱含了华夏人文特色有冠与笄ji的成年礼有宁静优美的昏礼有庄重安详的葬礼出生礼也是别具特色

汉民族传统的出生礼由几种礼仪组成婴儿诞生有诞生礼三日后有三朝礼出生一月为满月礼出生百天行百日礼一周岁时行周岁礼这样对一个新生命的迎接过程才算完成了 第二部分传统出生礼的主要风俗 含诞生三朝满月百日周岁

汉民族传统的出生礼因地域之别而具有不同的风貌和表现样式但总的来看汉民族传统的出生礼中大都包含了诞生三朝满月百日周岁五种主要礼仪其具体表现形式也基本大同小异传统出生礼的主要风俗有 1 诞生礼

①男弄璋女弄瓦 《诗经·小雅·斯干》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意思是说如果生了男孩就让他睡在床上给他穿华美的衣服给他玩白玉璋如果生的是女孩就让她睡在地上把她包在襁褓里给她陶制的纺锤玩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意识非常明显

②男悬弓女悬帨

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礼记·内则》 若生的是男孩则在侧室门左悬弓一副若是女孩则在侧室门右悬帨帨音睡是女子所用的佩巾周礼婚礼中女子出嫁母亲也要亲自为女儿系结佩巾显然弓与帨具有鲜明的性别特征

③名子

孩子出生后大人为其取名称为名子 男取名多是论语之类女取名多是诗经

④报喜

一般是由孩子的父亲赴亲友家主要是岳父母家报喜所持喜物主要有红鸡蛋等 2 三朝礼

是孩子出生三日后举行的礼仪主要风俗有

①射天地四方

故男子生桑弧蓬矢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饭食之谓也《礼记·射义》男孩出生三天以后父母抱其出外用弓箭射天地四方很明显这是期待男孩长大后志向高远对女孩子则不行此礼

②接子 婴儿出生三天后可以抱出来俗称接子俗规接子要选择三天内的吉日天子的太子要太牢即三牲皆备行礼大夫的长子用少牢古代祭祀燕烹用羊豕各一者 士长的长子用一猪庶人的长子用一猪

③洗三

又叫洗三朝洗儿等据记载洗三朝在唐代即已出现宋代已很流行这是婴儿出生三日后举行的洗浴仪式各地做法不尽相同但基本过程大同小异用艾熬水给小孩洗澡前来祝贺的亲友拿银钱喜果之类的东西往洗澡盆里搁叫作添盆洗婆根据亲友所投物品不同口念不同的吉祥话如若搁枣儿栗子就说早立子儿若搁莲子就说连生贵子等等洗完后有的还用葱在孩子身上拍打三下取聪 葱 明伶俐之意洗三时亲朋好友纷纷以红包贺礼主人则以糕点等款待并留亲友吃洗三面

洗后还有一项重要仪式称为落脐炙囟即去掉新生儿的脐带残余并敷以明矾熏炙婴儿的囟顶囟xìn 表示新生儿就此脱离了孕期正式进入婴儿阶段 ④开奶

这天产妇开始给新生儿喂奶为了使婴儿将来能吃苦喂奶前在奶头上先洒几点黄连水使婴儿吃奶前先尝到苦味而后将糖等汁水用手指抹在婴儿嘴上让婴儿吃奶

⑤拜床母 传说床神有男女之分床婆贪杯而床公好茶所以以酒祀床母以茶祀床公民间在婚礼生育三朝满月等时候有拜床母的习俗多以浇了酒的肉等为祭 3 满月礼

又叫弥月礼小孩出生满一月举行主要风俗有 ①满月酒 民间普遍流行的满月礼风俗此日亲朋好友带礼物来道贺主人设丰盛宴席款待称为满月酒 ②剃胎发 满月时为小孩第一次剪理头发称为剃胎发一般是请理发匠上门理完后给赏钱小孩则着新衣 ③移窠音ke 又叫移巢满月游走等民间风俗婴儿初生是不能随便走动的到了满月时就可以了此时母亲抱着婴儿到别人房间中去四处游走称为移窠 4 百日礼

①穿百家衣

幼儿百日民间风俗给他穿百家衣父母期望孩子健康成长认为这需要托大家的福托大家的福就要吃百家饭穿百家衣从各家取一块布片将布片拼合起来做成服装也就成了百家衣

②戴长命锁 长命锁是挂在儿童脖子上的一种装饰物民间认为只要佩挂上这种饰物就能辟灾去邪锁住生命长命锁的前身是长命缕佩长命缕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据《荆楚岁时记》《风俗通》等书的记载在汉代每端午佳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这股丝绳被移到了妇女臂上渐成为妇女和儿童的一种臂饰在当时由于战争频繁加之瘟疫灾荒不断人民渴望平安所以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缠绕于妇女和儿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灾祛病延年 这种彩色丝绳就被称之为长命缕也叫长生缕续命缕 延年缕五色缕辟兵缯朱索百索等到了宋代这种风俗继续存在不仅流行在民间还传入宫廷除妇女儿童之外男子也可佩戴每到端午节前皇帝还亲自将续命缕赏赐给近臣百宫以便他们在节日佩戴宋代称这种五彩丝绳编结物为珠儿结彩线结其形制已较复杂除丝绳彩线外还穿有珍珠等物在当时汴京等地的街市上还有不少店铺和市贩专门以销售这种饰物为生到了明代风俗变迁成年男女使用者日少通常用于儿童并成为一种儿童颈饰 5 周岁礼

周岁礼最普遍的风俗就是抓周了 抓周又叫试儿罗列盘盏于地盛果木饮食官诰笔研筭秤音算等经卷针线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征兆谓之试蒣此小儿之盛礼也《东京梦华录》小孩不经意的一抓引起大人浮想连翩这一风俗极为普遍至今仍然流行于民间还出现了专为小儿抓周时使用的套装礼器

第三部分传统出生礼传承思考

出生礼被称为摇篮边的礼仪世界许多民族的出生礼都与宗教密切相关但华夏民族的诞生礼仪更多的带有儒学和世俗的色彩可以说华夏传统的出生礼是儒家礼义与世俗生活紧密结合的产物弄璋悬弓等礼义色彩浓厚洗三抓周等世俗风格明显随着儒学的式微世俗的扩张和其它华夏传统礼仪一样传统出生礼在发展过程中整体上呈现俗进礼退的趋势 三成年礼仪 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我国传统成年礼称为冠礼笄礼可以上溯到夏商二朝备于周朝周朝在我国文化史上扮演了集大成之地位并有树立典范的作用《仪礼》是现存记载先秦各项礼俗最完整的经典其中详载各种国家社会礼仪及个人与家庭礼仪我国先秦的成年礼以服饰改变为其最大特征而其中最特别的即是头上的冠笄因此男子成年礼称为冠礼女子则称为笄礼 先秦举行成年礼的年龄男子固定在二十岁女子则须视其许嫁与否而定许嫁者十五岁行笄礼否则也是二十岁才行笄礼举行方式则是采个别举行地点选在宗庙神圣之地日子需经卜筮而定行礼当天主人须邀请亲朋好友来观礼才算正式《礼记·冠义篇》说道故冠而后服备服备后而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因此可说此为成年礼主要目标透过先缁布次皮弁biàn次爵弁藉衣服外在的改变使人愈来愈尊贵越来越成熟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番禺沙湾地区至解放前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上字框盘发髻等仪式 我国先秦的成年礼以服饰改变为其最大特征而其中最特别的即是头上的冠笄因此男子成年礼称为冠礼女子则称为笄礼先秦举行成年礼的年龄男子固定在二十岁女子则须视其许嫁与否而定许嫁者十五岁行笄礼否则也是二十岁才行笄礼举行方式则是采个别举行地点选在宗庙神圣之地日子需经卜筮而定行礼当天主人须邀请亲朋好友来观礼才算正式 冠礼又有哪些仪式又如何进行的呢 《仪礼》首章便是士冠礼详细地记述了古人戴冠的礼法和制度其中包括举行冠礼的各项准备举行冠礼的过程各种冠礼的变例及宾主所致辞以及冠礼的意义 一 冠礼准备首先看举行冠礼的地点选择在祖庙这是一个庄严肃穆而繁杂的过程先是庙前占卜选定吉日 二 冠礼过程及致辞第二天清晨冠礼在庙中如期举行各类服饰特别讲究而细节一丝不苟①祭天②祭地③宗庙之祭④上字框结婚上大名 笄礼 古代汉族女子成年后要身着汉服挽起发髻插上发簪以行笄礼笄即簪子笄礼是中国古代女子成年时举行的礼仪自周代起女子年过15如已许嫁便得举行笄礼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如年过20而未许嫁也得举行笄礼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 少数民族的成年礼 纳西族的摩梭人成年礼又称穿裙礼或穿裤子礼俗称踩猪膘biāo 有人说没有穿裙的少女只是一棵含苞的花蕾穿上了百褶裙的少女就开始成一朵芳香四溢的花了这个传统礼仪一般在大年初一为家中满十三岁的孩子举行仪式在母系大家庭中进行屋中火塘下面建有两根柱子右边为女柱女孩子的穿裙礼在女柱下进行左边为男柱男孩的穿裤子礼在男柱下进行仪式开始前成丁者的衣服分别挂在男女柱上达巴祭司则在一旁念经 成丁的孩子先给狗喂食以示谢恩因为神话讲到人与狗换了寿命才可活一百岁孩子身体被洗净后裸身站在柱子下双脚分别踏在猪膘和粮袋上女孩右手拿帽子项链耳环等男孩右手拿长刀左手握银元布匹之类女孩穿裙仪式由母亲或属相符合的女人来操作男孩穿裤子仪式由舅父来完成穿着完备后亲友长辈向孩子送礼成丁孩子分别向祖先牌位锅庄神灶神和父母长辈叩头致谢然后静听达巴念诵祖谱并跟唱祝福歌仪式结束后青年男女通宵达旦举行舞会 四婚嫁民俗

一 婚姻的概念 二 婚姻民俗的发展历史 乱婚制 三 婚姻形态 抢劫婚 转房婚 表亲婚 交换婚 买卖婚 服役婚 招赘婚 童养媳 四传统婚姻观念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龄和婚时观 早种稻子早得谷早娶媳妇早得助早生儿子早得福 婚嫁多选在春天和秋冬时节尤其农历春节前后 门第观 双方家庭家族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地位 贞洁观 禁忌观 宗法血亲社会文化迷信观念 五 婚嫁礼俗

《礼记》中记载昏礼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婚姻的实质在于宗族的延续传统汉族婚俗基本上延续了古代的六礼制度六礼传说周文王卜得吉兆亲迎太姒于渭河之滨整个过程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仪式后来约定俗成此仪式演变为婚俗仪礼的范本

基本程序择偶→定亲→娶亲 1目的人类的繁衍家族的发展 2程序择偶 封闭式与开放式 →定亲 纳彩礼完聘婚约成立 →娶亲 主要环节标志家庭诞生 3特点丰富多彩简繁各异是因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生活习俗的差异 4获得社会承认承担家庭社会义务 汉族传统婚俗 六礼 中国古代把婚礼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古称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2问名男家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姓名和八字以准备合婚 3纳吉即把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告知女方 纳彩 即男方父母托媒找中意的女家表达求婚之意旧时婚姻多由父母包办通媒结亲不能自由恋爱男孩子长到十七八岁家长就开始托媒找女家或者相中哪家姑娘托媒人去提亲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是出了名的巧嘴以说媒收受谢礼作为报酬能把死的说活了只要一桩婚姻成了哪管日后怎样所以嫁出去的闺女往往说不怨爹不怨娘逮着媒人大开膛托媒人提亲若女方不允也会婉言谢绝俗话说一家女百家求女方可以不允但不可以得罪媒人若女方同意婚事男方才能再去女家求婚古代纳彩所带礼物用雁因为人们认为雁木落南翔冰沣北组顺乎阴阳往来二是雁失配偶终身不再成双取其忠贞以雁为礼表示求婚之诚意 问名 女方同意婚事后男家托媒人到女方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年月日时准备合婚的仪式俗称讨八字问名后男方请算命先生将男女双方生辰八字排阴阳看看男女命相是否相克以定婚姻吉凶若八字合即可成婚

纳吉 是将合婚得吉的结果通知对方这一礼俗唐代叫报婚书近代又称换帖即现代意义的订婚纳吉时男方要备礼到女家双方互换婚书表示婚约达成旧时男方备礼用雁到了近代逐渐演变为如耳坠戒指银帽等饰物纳吉之后男女双方的婚事就算定下了至此女孩子就算有人家了 纳吉时交换婚书的方式视双方经济状况而定可分下启会启传启三种生活条件好的人家多采用下启形式男家先派两名熟悉礼仪儿女双全且不在服孝期的吉人携聘启即婚书到女家下启下启人拜见女方家长时面呈聘启随后女方也要择吉日选派吉人到男方家复启家境一般的人家采取会启形式男女双方共同出资选一合适地点摆席双方各派吉人携启赴宴交换婚启第三种为传启双方均不摆席由媒人互传婚启了事近代以来称前式婚书为小启具体订婚还要举行下大启仪式以表示婚约的隆重与诚意大启为双红纸大四折金笺外加大红帖套金笺内函为两折讲究八行取旧时书信八行书格式传大启仪式比较庄重 山东沂蒙山一带传启时要在包袱里放上红麸子红糖香艾一对穿着红线的针取意吉祥红麸子谐音鸿福红糖寓意甜美香艾谐音相爱一对穿红线的针寓意千里姻缘一线牵作为回礼女方则将回启连同备好的衣帽等礼物放在包袱内让吉人带回接下来便是纳征往女家下聘礼的程序了

纳征 男女双方缔结婚姻关系后男家把聘礼送往女家的礼仪聘礼轻重不拘但家境好的人家为显示体面往往重礼下聘这样男女双方都觉得脸面增光女家受礼后要回礼有的将女家给男方准备的衣服鞋袜等送与男方有的将聘礼的一部分退回聘礼中的物品多用双数忌讳单数 请期 又称看日子送娶牌下婆帖旧时只是男方查定迎娶日期同女方商议请是谦辞事实上都是男方定好后通知女方的先请算命先生卜得吉日再将日期及迎娶事项写成帖请媒人送至女方家中征求意见故称请期一般要卜得两个吉日一个在上半月一个在下半月然后经女方筛选将选中的日子确定俗称定日子 山东地区讲究礼尚往来在送日子的同时还要送聘礼聘礼多为红衫蓝袄面戒指耳坠等用红包袱包好上面插柏枝寓意长命百岁在迎娶之前还要进行迎亲过礼仪式过礼多在上午进行礼品数量不限但必为双数必备礼品为活鹅一对代雁酒一坛衣服首饰衣料喜饼为大盒酥皮点心喜果干鲜各四盘多为枣栗子花生桂圆取吉祥寓意茶叶取三茶六礼之意 亲迎 迎娶新娘的仪式俗称将媳妇娶妻子它是婚嫁礼仪的中心环节其礼仪也十分繁杂汉族地区大致有迎亲祭拜天地行合卺礼入洞房等多道程序吉日确定后男女双方都要为婚嫁做准备称为备嫁旧时临娶前一天新郎要换上新衣鼓乐相随在村中挨户行礼俗称行家礼意为恳请亲邻在婚娶的日子里多多帮忙而婚礼前一天女方家里的亲朋也都来为新娘暖嫁这天晚上新娘要向父母行辞娘礼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到了娶亲之日一般情况为新郎亲自去女家迎接新娘早饭吃过喜面后迎亲的花轿就要启程新郎换上礼帽胸前系大红花一切就绪后迎亲的队伍夹带着鼓乐队浩浩荡荡去迎接新娘了山东地区迎娶的轿子有两种一种是新郎乘坐的叫官轿一种是新娘坐的叫花轿迎亲时花轿不能空着一般要找一个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压轿

等到迎娶队伍返回男方家中花轿冲着喜神的位置落定迎亲的姑娘们铺下红毡掀开轿帘新娘在伴娘的搀扶下下轿后就开始拜天地仪式一般天地桌摆放在堂屋门前女东男西站定在司仪的喊声中开始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的仪式随后送入洞房 二壮族的婚俗 1自由恋爱的方式 壮族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民族特别是在男女恋爱的关系上最流行的恋爱方式是唱山歌择配偶通过对歌相互认识然后相知相恋这种方式一直都还流传着 以前壮族的孩子十二三岁就学会了唱几首山歌到了十七八岁时就必须要学会情歌否则就有可能讨不到老婆 但唱山歌的地点有着严格规定无论在僻静的山村或于街日闹市都必须是大家所公认或任何人都能看见的地方 其他的自由恋爱方式还有抛绣球和敲木槽 抛绣球是壮族赶歌圩时姑娘们手提五彩缤纷的花绣球整齐地排队唱山歌若见到中意的小伙子便把绣球抛给他小伙子接过绣球如果对姑娘满意就把小件礼物缠在绣球上扔回女方恋爱就这样开始了 打木槽一般在农历年初举行最初由青年女子以木棍来打槽击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大家尽情地欢乐然后由几个女子击木槽数棍后就唱山歌接着就有许多青年男子拿着木棍跑到木槽边来共同敲击每敲一下大家就唱山歌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 在广西靖西一带有种隔街相望的恋爱风俗每到赶场那一天青年男女一早就来到街口男的站一边女的站一边仅相隔几步相互对望一直站到太阳落山双方眉目传情如果有意就示意对方离开大家在相望过程中双方阵营中的同伴有商有量相互参谋十分有趣 广西都安的壮族三月三中有一项特别有趣的碰鸡蛋的活动在前一天晚上青年们特意准备好十几个染红的熟蛋忙得不亦乐乎游戏开始时男女双方各握一个蛋相对而立然后手握红蛋相互对碰如果双方红蛋同时破裂则被认为两人的命运相连有缘分便将红蛋互赠吃掉如果只是单方面的红蛋破裂则表示双方没有缘分只好自己将红蛋吃掉 2传统壮族婚俗的一些特点 1男嫁女家 广西西部田林隆林西林凌云乐业东兰凤山巴马等边远山区目前还保留着古老的入赘风俗所谓入赘就是男子嫁到女家去生男育女从母姓有继承母亲财产的权利这里人们即使家里儿女皆全也情愿把儿子嫁出去将女婿相上门来据说入赘是古代母系氏族遗留下来的痕迹 2串寨招郎 俗称串寨愿意留在家里的女青年便串村走寨找寻如意的上门郎 中国的部分奇特婚俗 一不落夫家 又称坐娘家长住娘家意指女子成婚后即返娘家长住只有过年过节及农忙时到夫家住一两天待到怀孕生育才到夫家安居 代表福建惠安 妇女出嫁三天后即回娘家长住每年到夫家不上十次每次不超过三日回夫家时多半要用块布遮着脸到晚上熄灯后才能去掉第二天天亮又得跑回家怀孕生子时不能生在娘家必须在夜间赶到夫家生产因此常有生子于路上由于妻子很少到夫家到夫家又多于夜间且多用布遮脸所以常出现夫妻多年可互不认识的怪事 二哭嫁 哭嫁的风俗与古代的婚姻制度有关如抢亲或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女子婚姻常不幸 代表土家族 在四川三峡民间新娘从出嫁前半个月就开始哭起一直哭到上轿 哭嫁的过程先是待嫁姑娘独自哭婚期前一夜姑娘的相好女友和三亲六戚姊妹集聚一堂围坐一屋轮番哭述哭述的内容逐渐衍化成有一定调式和韵律的曲子成了哭嫁歌而且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 视频《四海漫游》凤凰镇土家族哭嫁风俗 三阿注婚

代表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 阿注在摩梭语中是亲密的朋友之意男女之间一旦产生了爱情就可以结交为阿注关系结交阿注关系的夫妻没有实质上的经济联系男子夜间到女家居住白天回到母家所生子女由母亲姐妹抚养父亲不抚养孩子他抚养的是自己的外甥而他的孩子又由阿注家舅舅抚养 阿注同居婚在长期的阿注婚中婚姻形态也在逐渐由分居向同居转化其特点是男女双方不再各居母家而是共同生活在一个母系家庭一般是男到女家也可以女到男家无论到哪家都是母系大家庭中合理的成员

同一母系血缘内是绝对禁止结交阿注关系的 少数民族传统婚庆习俗 有母系社会残存的普米族摩梭人的走婚康巴藏区的藏族的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以及三岩地区的父系社会残存等等 视频奇特的藏族婚俗 案例走婚大峡谷 地点川西大峡谷的道孚丹巴 走婚习俗爬房子钻帐篷顶毪衫抢手帕等等婚姻形式除对偶婚外还存在一妻多夫一夫多妻母系单系家庭另外从妇居的家庭也很普遍这些婚姻形式和家庭组成无不是以女性为中心 典型代表瑶族藏族彝族

寿庆礼俗 祈寿礼俗 寿诞礼俗 寿庆物语 五丧葬民俗 人生终点丧葬礼 1生有所养死有所葬 2寄托生者哀悼和追思 3方式土葬火葬水葬天葬复合葬 4原因生活环境生产方式死亡观念的差异 5特征具有鲜明民族性和时代性 生命是短暂的而死亡却是永恒的 丧葬是人生最后必不可少的程序是一个人在尘世中的最后礼仪也体现着生者对死亡对死者的哀悼丧葬民俗是一个社会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折射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丧葬的民俗就是历代的人们如何去对待死者离去的灵魂和怎样处理他的尸体的方式方法 一火葬的过程 1 要取得死亡证明书 人死后丧家或单位必须取得死亡证明在医院死亡的由医院出具死亡证明在家因病死亡的由村委会居委会或派出所出具死亡证明非常规原因死亡的由所在单位或公安部门出具死亡或火化证明然后凭上述证明到住地派出所注销户口 2 要作好死亡说明 领取死亡证明后即可打电话或派人与殡仪馆殡葬服务站或火化场联系预定接尸时间告知死者姓名住址年龄性别死亡原因死亡时间尸体所在地点死者户口所在地点家属姓名住址电话与死者关系死者是否脱穿衣服是否需要举行追悼和告别仪式等在接尸体时丧家或单位应在接尸车到达之前准备好死亡证明所需衣物等死在医院的应办理好出院手续 3要办好火化手续

尸体运到殡仪馆后随车家属接尸车可随带家属二至三人首先到业务室交验死亡证明选购骨灰盒领取火葬证办好交款等项手续取骨灰一般需要二至三天如有特殊情况需要提前时可办理提前取灰手续在取骨灰时要持火葬证在取骨灰处领取如果尸体运到殡葬馆后因故不能马上火化可在业务室办理尸体冷藏手续 4需在殡仪馆举行告别仪式或召开追悼会

丧家或单位要事先与殡仪馆业务室的承办人员联系定好租用时间租赁礼堂告别室花圈鲜花小白花黑纱等各类事宜 5 需要寄存骨灰

按寄存骨灰的规定有的凭火葬证在火化地可直接联系办理有的凭火葬证到指定的骨灰堂联系办理寄存时间一般三年超过时间的可以续存如果过期不取也不办理续存手续则由骨灰堂酌情处理在办理骨灰寄存手续时由骨灰堂填发给骨灰寄存证丧家或单位应妥为保管持证可随时到骨灰堂瞻仰亲属骨灰瞻仰时应遵守骨灰堂的有关规定 二火葬的程序 1.主持人宣布火化仪式开始

2.由主持人带领到场人员默哀一分钟 3.由死者单位领导或亲属作简单致词表示悼念之情祝愿死者安息时间约三五分钟

4.瞻仰遗容到场人员绕遗体一周并向遗体三鞠躬有条件的可以录相照相留念

5.主持人宣布遗体火化开始遗体由工作人员或家属送到火化间目送遗体入炉 6.家属在接待室等待骨灰出炉 三骨灰安葬在公墓的程序 1选择公墓

1根据有关的规定经营性公墓必须有《公墓经营许可证》该证确定了公墓的合法地位同时购买墓穴必须使用市级部门统一的墓穴证书和购墓合同书

2地理位置便利民间有清明扫墓的习俗举家外出踏青扫墓祭先人首先要考虑出行方便路途太远交通不便会使扫墓费时又劳累一般可选在居住地的郊区

3根据公墓的建造风格选择一座好的公墓应环境优美绿树环绕管理严格服务齐全可实地察看并按自己的意愿选择 2.选择墓式和墓型

公墓选好后还要挑选墓穴的式样墓穴有单穴双穴三穴单穴是死者单独埋葬占地不超过15平方米双穴一般为夫妻合葬占地不超过3平方米三穴一般为家庭合葬占地不超过45平方米做墓用的石材种类繁多质地花纹各不相同不同的石材质地雕刻工艺以及占地大小地理位置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销售价格 墓的型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普通墓最为常见即地面用石板铺就墓穴在中间墓穴后树石碑后方和两边用石板围起成为一块半封闭的墓地平常看到的一排排兵营式墓即是

2草坪墓不树墓碑不围墓地直接将套骨灰盒的石椁埋入地下石椁上方盖上石碑石碑稍高出地面平铺上刻碑文周围种上绿草整个墓地看上去是绿草一片

3艺术墓根据死者的生平而专门设计的墓型是艺术化与个性化的高度结合只要丧家提出要求公墓就有专业的设计师代为设计 3.购墓程序

选好了墓穴以后购墓者持殡仪馆签署的《火化证明》和本人身份证去公墓在市区的代办处办理也可直接去公墓办理签订墓穴购销合同付清墓款领取由殡葬管理部门统一印制的《墓穴证书》 4.碑文拟写

碑文就是刻在墓碑上的文字碑多是长方形墓碑文的体制一般包括姓名籍贯家世经历功德行事或文章著作逝世时间等然后是某年某月葬于某地最后是铭文 5.落葬

把骨灰盒埋入地下表明死者入土为安的整个过程称为落葬

墓穴买好后骨灰盒可以当场安葬也可以暂时寄存在公墓 思考如何对待死亡 一墓葬的形式 1土葬 把尸体装入棺椁或其他葬具中掘土埋葬 土葬就其形式来说复杂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竖穴墓洞室墓和土墩墓三种 2洞室墓 在土质很厚的黄土地带在断崖壁上掏挖洞穴埋葬死者是最原始的形式如果说洞室墓在早期只是局部存在的话到秦汉时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墓葬形式 3土墩墓 在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地区的广阔原野经常会发现一个个土包当地人习惯称为墩这其中有许多就是墓葬考古学上叫做土墩墓 土墩墓与封土墓 江南地区的土墩墓大多是西周春秋时代无坑穴墓葬简单说就是一种平地掩埋的墓葬形式土墩墓也有竖穴土坑墓有的一墩一个死者有的一墩多个死者这种埋葬方式主要是因为江南水系发达地下水位高不宜挖坑穴究其根源自然是新石器时代的无穴墓 北方地区的封土墓多是战国及其以后的是在土坑墓或洞室墓上堆起的标志坟丘 2火葬 将尸体装殓后用火焚化保留骨灰或葬于土或置于室 古代火葬多是盛行于游牧民族如羌族藏族女真族等与其不稳定的游牧生活有关同时也反映了一些民族的崇火习俗 现在火葬成为了我国提倡的丧葬法 3天葬 视频西藏天葬 天葬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西藏川西北一些藏族地区和西藏南部一些门巴族地区的天葬亦称鸟葬人死后停尸数日由喇嘛根据死者属相择吉日将其运至本部落专用的天葬场由司葬人将尸体切成小快杂碎骨头拌以糌粑抛于地上喇嘛吹起海螺或发出吆喝之声老鹰闻声群集而至争相啄食以食尽为吉 另一种是新疆及部分蒙古地区的天葬亦称野葬人死请喇嘛念经而后将死者运至荒郊置于地上次晨家人及亲友再去探望若尸体被野兽吃光皆大欢喜如若未被吃食或食而不尽则为不吉之兆 4树葬 顾名思义是将死者置于树上安葬 树葬是一种古老的葬俗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来看树葬大致有如下几种形式 还有是将死者悬挂于树上或将死者捆缚于树上而葬再一种是将死者置于天然树洞中或是以刀斧在大树上凿穴将死者安葬于树穴内至于树葬产生的原因可能来源于树居 5水葬 将尸体包裹好直接投入江中 水葬仪式与天葬其实基本上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喂秃鹫一个喂鱼而已都可能来自于舍身饲虎的传说故事是积功厚德的有效表现方式 四奇异的悬棺墓葬

悬棺是把棺木置于离地几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是古代川南一带僰族bó 的葬制僰人曾在战国时建有僰侯国僰道县他们栖身于荒野荆棘云中骠悍骁勇为历代统治者所不容明神宗元年〔公元1573年〕四川巡抚和总兵率14万大军将其杀绝珙县悬棺有288具棺形似船头大尾小多为整根楠木挖凿而成悬棺葬地周围还有许多僰人岩画 在刀耕火种的时代悬棺如何置于悬崖之上至今仍是历史之谜引发起旅游者的猜想 崖洞葬是将死者置放于悬崖峭壁之天然洞穴内安葬这种葬法主要存在于我国南方地区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台湾江西安徽等省区以及陕西的少数地方 崖洞葬对死者的放置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崖洞内搭以横木架将棺放置在木架上故此称作架壑船棺 另外江西贵溪有少数崖洞墓也在洞口内横放圆木再置棺于其上其他如广西贵州以及长江三峡等地区的崖洞墓都是直接将棺放置于地上 悬棺葬是在悬崖峭壁上平行凿孔再贯以碗口粗的树条使其伸出崖外将棺置放于树条上使之悬于空间 严格的说来悬棺以四川珙县兴文一带最为典型至于这一地区悬棺葬的族属有的认为是白人 僰人有的认为是僚人或仡佬之俗 据中国历史博物馆宋兆麟先生调查黔东南一些苗族深山地区至今仍有此种葬法 怒族纳西族傈僳族等的送魂词藏族的塔葬雪葬火葬天葬水葬等等 一西藏的葬俗 青藏高原有着她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孕育出来的丧葬习俗也极具特色西藏的丧葬习俗受到藏传佛教和苯教的深刻影响这里几乎存在着世界各民族的丧葬习俗土葬火葬塔葬天葬水葬崖葬树葬石棺葬等等每一葬俗都有其存在的特定时间范围和意义土葬一般认为是西藏早期的葬俗塔葬火葬往往被视为高贵的葬俗特别是塔葬只有历世**喇嘛**及少数大**才享有金银灵塔之葬的殊荣普通僧人和贵族往往选择火葬但在森林多的林芝等地区一般老百姓也行火葬水葬往往用于穷人病死者儿童等天葬是西藏最受欢迎具有普遍性的一种葬俗

1天葬 关于天葬的起源既有本土起源说又有印度中亚舶来说一般公认天葬分两个阶段西藏先实行的是一种无意识弃尸于野的原始天葬到1112世纪随着佛教思想的影响天葬逐渐仪式化进入人为天葬时期而后数百年间天葬仪式日臻完善天葬也成为藏区众多丧葬习俗中最流行占主导地位的葬俗 塔葬和天葬 2土葬 土葬是西藏古老的葬俗远古时期藏族就流行土葬到吐蕃时期土葬成为藏族占统治地位的葬俗吐蕃盛时土葬制也发展到顶点成为藏族最高贵的葬俗吐蕃王室高大雄伟的陵墓至今耸立在西藏山南琼结加之繁褥的丧葬仪礼众多的殉葬品无不显示着当时土葬制的辉煌 但随着吐蕃王朝的没落公元877年吐蕃暴动的平民奴隶捣毁了吐蕃王室陵墓土葬制度的统治地位为随佛教思想传播而来的天葬所取代 从此土葬在藏文化腹心地带慢慢演变为一种低级葬式即一般用于传染病患者死于非命的人以及外地人等选择的一种丧葬方式现在不少藏族认为这些人不洁其尸体不能敬献空行母鹰鹫和水神鱼不能行天葬和水葬将其尸挖坑埋地即惩其灭根绝种 3水葬

在西藏水葬可以说是天葬的一种辅助葬俗 一是在藏文化的腹心地区盛行天葬的地带水葬只用于鳏寡孤独及乞丐等经济地位低下者葬仪也较为简单将死者尸体背到河边肢解后投入水中或者用白布包裹将整尸投放河里在这里水葬被视为低等级葬俗 二是在藏文化边远区特别是藏南深山峡谷缺乏老鹰的地带水葬成为当地人的主要丧葬方式那里的人认为水葬不比天葬逊色后者将尸体喂神鹰而前者则是喂神鱼因而当地藏族仍保留着不吃鱼的习惯当然水葬仪式在这些地方显得纷繁有专门的水葬师约定俗成的水葬场 水葬和火葬 4火葬

火葬也是西藏较早产生的一种葬俗早期可能受中国西部西南部少数民族火葬习俗的影响但后来随佛教的传入西藏的火葬仪式显然打上了更多印度火葬习俗的烙印 火葬焚尸后对遗骨的处理与天葬水葬不同普通人的骨灰一般是带到高山上随风飘撒或撒进江河让流水带向远方高僧大德的骨灰则要作特殊处理一般是与土掺拌制成各式各样的擦擦存放到佛塔的瓶肚里或基座顶部保存供奉起来 5塔葬 塔葬被藏族视为最高等级的葬俗只有大**和极个别贵族才能享此殊荣将肉身经过防腐处理保存在金银塔内受人供养 在藏族聚居区对施行塔葬仪式遗体的防腐处理方法较多一种是先用掺香料的药水浸泡洗涤遗体后多次敷盐巴以吸干体内的血和黄水这些粘满**血和黄水的盐巴叫顿擦被藏族视为圣物既能包医百病又能去灾避邪寺庙以此赠送贵宾 还有将遗体放进同人体一样高的四周堆满干燥沙粒的土框中让细沙慢慢吸干遗体中的水分这大约需要三年时间此外还有将遗体放置在地下有火炉的房间里烘干当然房间的地面上要铺一层厚厚的特殊粉末遗体先经过了特殊处理取出体内器官灌入特制的油漆 遗体经过防腐处理后一些遗体还要贴上金片撒满藏红花和香料等第十世**大师圆寂后西藏自治区政府提供了108种共500多公斤的藏红花冰片等名贵药材专门用来处理法体此后再给遗体整容着装移入塔中长期保存并供人膜拜 灵塔由塔座塔瓶相轮三部分组成从塔外的包装看灵塔种类较多有金灵塔银灵塔铜灵塔木灵塔泥灵塔根据**生前地位高低不同而选用不同等级的灵塔一般说历世****采用金灵塔甘丹赤巴只能用银灵塔灵塔制成后分别存放在寺院的大小宫殿里 6崖葬 藏南吉隆藏布河谷存在较典型当地同时并存水葬火葬人死后人们延请高僧打卦占卜来决定葬式如适合采取崖葬便用酥油或牛奶涂抹尸体同时用盐巴香料进行防腐处理然后入殓四方形的小木箱中有些不用葬具用绳索将穿着衣服的尸体捆绑成团状葬址一般选择在远离人畜活动面对激流的山崖上利用天然岩檐崖洞为葬穴这些洞穴一般比附近地面高50至200米比河流平面高300至500米也有人工在山崖上挖掘墓洞的墓洞离地面越高则显示墓主越尊贵伴随崖葬而来的祭礼活动十分隆重 7树葬

主要流行于西藏林芝多用于夭折的儿童用盐水把尸体洗干净殓入木箱木桶或竹筐里然后到大山阴面森林中选棵大树悬挂起来以防止家里再有孩子遭不幸 埃及的木乃伊 1木乃伊简介 木乃伊即人工干尸此词译自英语mummy源自波斯语mumiai意为沥青世界许多地区都有用防腐香料或用香油或药料涂尸防腐的方法而以古埃及的木乃伊为最著名 古埃及人不论贫富贵贱死后都要被制成木乃伊这是因为古埃及人相信人是由躯体和灵魂构成的即使在阴间的世界里死者仍需要自己的躯体尸体并非无用的躯壳只要这个躯壳一直保存完好就可以一直用下去灵魂随着肉体的点滴破坏而逐渐丧失而肉体的彻底毁灭则意味着灵魂的全部消亡只要保存住肉体让灵魂有栖身之处死者就能转世再生 古埃及人在很早时就有灵魂不死的观念他们把人的死亡看成是到另一个世界生活的继续因而热衷于制干尸修坟墓他们用盐水香料膏油麻布等物将尸体泡制成木乃伊再放置到密不透风的墓中就可经久不坏深藏墓中不会腐烂的尸体静静等待着死的灵魂重新回来依附于肉体 古埃及人又意识到人的复活只能在阴间而不是在人间因而尸体同灵魂的重新组合也不能使人重新回到人世而只能生活在地下深宫作为统治者的奴隶主为了满足自己死后生活的需要不惜动用国家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建造坟墓金字塔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坟墓里还必须摆放各式各样生前的生活用品便于死者享用 2木乃伊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地神塞布的儿子奥西里斯很有本事曾一度为埃及国王 法老 他教会了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如种地做面包酿酒开矿给人们带来了幸福因此人们很崇拜他把他视作尼罗河神人们的生命就是奥西里斯给予的他有一个弟弟叫塞特存心不善阴谋杀害哥哥夺取王位 有一天塞特请哥哥共进晚餐进餐时塞特指着一只美丽的大箱子说谁能躺进这个箱子就把它送给谁奥西里斯在众人的怂恿下试了一试但他一躺进去塞特就关闭箱子上上锁把他扔到尼罗河里去了 奥西里斯被害以后他的妻子雨神伊西斯到处寻找终于找回了尸体不料这件事被塞特知道了他半夜里又偷走了尸体把它剖成14块扔在不同的地方伊西斯又从各个不同的地方找到奥西里斯尸体的碎块就地埋葬了

后来奥西里斯的遗腹子荷拉斯出生了他从小就很勇敢长大成人后打败了塞特替父亲报了仇并继承了人间的王位他把父亲尸体的碎块从各地挖出来拼凑在一起做成了干尸木乃伊又在神的帮助下使他的父亲复活了 奥西里斯的复活不是在人世间的复活而是在阴间的复活在另一个世界他做了主宰专门负责对死人的审判并保护人间的法老 这个神话故事开始在民间流传后来埃及法老便利用它来欺骗人民说法老有神的帮助因此活着是统治者死后还是统治者谁要是反对法老那么他活着时会受到惩罚死后也不能顺利通过奥西里斯的阴间审判 此后每一个埃及法老死后都要把奥西里斯的神话表演一番第一步是举行寻尸仪式第二步是举行洁身仪式即把尸体解剖取出内脏和骨髓制成干尸木乃伊第三步是诵念咒法为木乃伊开眼开鼻开耳开口把食物塞进它的嘴里据说这样就能像活人一样呼吸说话吃饭了最后是埋葬仪式把木乃伊装入石棺送进他们生前为自己经营的永恒住所坟墓里去 三木乃伊与埃及医术 尽管木乃伊的制作夹杂着一些神秘和迷信的东西但就木乃伊制作本身来说它反映了古埃及医学水平所达到的成就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埃及人积累了不少解剖学的知识初步了解到人体血液循环和心脏功能的关系以及大脑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爱德温·史密斯纸草》是古埃及最重要的医学文献纸草上半部系统地叙述了人体的构造很有一点像今天的人体解剖学并列举了48种病例分为可治难治不可治三种类型还对病状作了详细的描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到当时医生施行外科手术的图像这些都说明古埃及医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四木乃伊的制作过程 1把尸体净化然后在尸体上涂上香油然后用尼罗河的水清洗 2在尸体左边肚皮切开去除内脏胃肠肝肺心脏不取出因为死后的灵魂还要用 3对脑浆进行处理工匠将凿子从左边鼻孔塞进去将腮骨捣碎再用工具在颅脑中转动破坏脑髓用一根很细小的长柄勺从鼻孔里伸进大脑将脑浆舀出来最后把一些药物和香料塞进空空的头骨中 4把布包的泡碱塞进身体让它干掉 5四十天后再用尼罗河的水清洗一遍涂上牛奶葡萄酒香料蜂蜡松脂和柏油混合物让皮肤保持弹性 6把之前用泡碱包起晒干的内脏再放回肚子里 7在用亚麻布包起来时要有一位牧师在旁边祈祷和念神奇的符咒驱赶邪恶的灵魂 8用亚麻布要先从头开始包起 10在每层亚麻布上涂上蜂胶帮助黏合 链接关于木乃伊的小知识 装木乃伊的四个罐子分别用于装木乃伊的肺胃肝肠这四个坛子上的头像是荷拉斯神的四个儿子他们分别保护着这些内脏 2亡灵书 古埃及末死者都要制作一本亡灵书 埃及亡灵书虽然被称为书但实际上只是一些奇特文字的组合一般有200多个章节埃及人称它们为企求来生的手册和万人升天的指南埃及人相信通过这些符号可以帮助死者顺利到达来生世界当时亡灵书的内容包括祈祷文颂歌和咒语等 但是开始时并非人人都有获得亡灵书的权力在大约4000多年前的埃及古王国时只有法老和王室成员才能使用这些祈福的文字他们把这些奇特的咒语刻在金字塔的内壁上被后人称为金字塔铭文到了中王国时期王室的这种特权也开始为贵族官员们所享有而那时这些奇特的咒语则往往被衬刻在棺材上称为石棺铭文随后大约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由于纸草纸 古埃及的一种纸张是用生长在尼罗河畔沼泽地中的芦苇所制出现于古王国时期 的普及人们就把这些咒语写在纸草纸上而广泛用于民间并称它为亡灵书 亡灵书一般藏在幽冥之神奥西里斯雕像足底的暗格内然后再放置于墓穴之中古埃及人相信只有这样冥王奥西里斯才能看见自己一生的功绩而引领自己永世长存 3称量心脏 在木乃伊的制作过程中技师要取出尸体的内脏清洗体腔但死者的心脏依然要留在原处因为古埃及人认为心脏是一个人良心的寄存处到了阴间还要过磅称一称心脏也是人的生命和智慧之源 正中间的天枰是公平之神的化身在天枰的左侧放着阿尼的心脏右侧放的是真理女神的羽毛正在拨秤的是木乃伊之神阿努比斯书史之神托特站在右边老老实实进行着记录最上面的是埃及12神明观看 9手和脚绑在一起把写着符咒的草制成纸放在双手中间 11包上一层布然后把阴府之神Osiris的画像涂画在表面包完全身后在胸前放上护身符 1木乃伊内脏的安置 在木乃伊制作之初取出的内脏要放进有盖小罐canopicjars 里后来改放回尸体 1猿头哈比Hapi守护肺的神 2犬头杜阿穆特夫Duamutef守护胃的神 4人头阿姆西特Imset守护肝的神 3鹰头凯拜赫桑努夫Qebshenuf守护肠的神 竖穴墓 1竖穴墓 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都是分布范围广存在时间长的一种埋葬形式 基本特征把死者埋葬在竖穴坑的底部中央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存在 旧石器时代晚期远古人群陆续走出洞穴开始在平地建地穴式半地穴式的房屋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已成普遍现象在这种居住方式的影响下就出现了与此相类似的竖穴土坑墓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形式逐渐由潮湿的地下提高到地面建造地面式的房舍而用坑穴来埋葬死者这种形式长期固定下来它的变化则表现在墓坑的规模大小和结构的不同上 1树架式在大树的树杈上并排搭以树条上铺树枝成一平台将死者置于台架上安葬 2树屋式在两个或几个树杈上架设若干横木铺以树枝或竹子构成一平台上盖 人字形之顶蓬周围以树枝或竹子作成挡壁 3地架式它不是将死者置于树上而是将死者置于人工建造的木架或竹架上安葬 人们认为火葬在藏区属较高等级的葬式一般只用于高僧**和贵族其实这只是相对前后藏安多等缺少树木地方而言但在森林树木众多的西藏东部东南部火葬十分流行是当地占主体地位的丧葬习俗 十三世**喇嘛灵塔塔身耗黄金18870两 视频世界第一等 西藏天葬2439---40 3拦嫁 广西西林县壮族婚俗当新娘刚离开自家庭院还未出村便有一群昔日相好的姐妹来拦住迎亲队这时迎亲队得上前说好话央求说服拦嫁的姐妹放行 4背新娘 在桂林还流行背新娘的婚俗新娘出嫁时通常由一个父母健在子女双全的男子或者由姑娘的父亲背着出门背时要脱去新娘的鞋到门外才给穿上表示她脚印已经出门日后也是一心向着夫家也暗示姑娘不情愿的是让人给背走的 其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维系以母亲为核心的血缘大家庭家庭中不存在父子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等母亲死后家庭中的女子谁能干就由谁来承担家庭的重任 中国现代葬俗 婚 姻 婚 昏也黄昏 本意指两性关系 姻 因也依据 指两性关系的依据 嫁从女从家指男人到女人家母系氏族 娶从取从女指女人到男人家父系氏族 血缘婚制 族外婚制 对偶婚制 一夫一妻婚制 一群男人与一群女人 一群男人与一群同辈的女人 一个族群氏族的男人与另一个族群氏族的同辈的女人 多夫中一主夫多妻中一主妻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1纳采即男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 4纳征即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又称纳币大聘过大礼等 5请期即男家择定结婚日期后备礼去女家请求同意结婚的日期 6亲迎即迎娶新娘其方式礼节各不相同但一般是男子亲往女家迎亲 后世的婚礼大致沿袭了古代六礼的过程只是有繁有简略有差异而已 然不管风俗如何不同大致都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步骤一说亲二定亲三迎亲四成亲 视频中华礼仪之美---诞生礼

第四篇:民俗文化

县域文化

社火

(一) 社火

(二) 灯阵 宝卷

老调 土门戏 山歌 曲艺

剌绣 剪纸

社火

(一)

春节闹社火,是我国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一种文化活动。每当新岁复始、春风沐浴大地之时,满脸堆笑的庄户人精心装扮的社火队,便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和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出现在四街八巷,观者如潮,热闹非凡,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而又祥和的节日气氛。

闹社火的风俗,由来已久。上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远古时代,那时,“社”与“火”都是保佑人们安康幸福,主宰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神。古人类在祭神活动中,集体化妆、祈祷、祭拜,然后燃放烟火,挥舞利剑,驱散妖魔,那便是社火最原始的一种形式。到了宋代,社火已在许多地方流传开来,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说,宋代北方有街坊杂耍演出,称为“社伙”,后来改为社火。演变到今日,社火已成为过年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在古浪,几乎各地都有村民自发组建的“元宵会”,专门负责社火活动。每年正月十二正式演出,正月十五元宵节达到高潮。其地方特色之明显,群众参与兴趣之浓厚,非其它娱乐活动所能相比。

流行于古浪的社火形式,主要有高跷、芯子、秧歌、腰鼓、舞龙、舞狮等,因其形式独特、阵容庞大、装扮古朴典雅而倍受广大群众喜爱。走在社火队最前面的,通常为锣鼓队,他们充当整个社火队的“领舞”,掌握社火行走的方向和快慢。两人抬一大鼓,1人司鼓,6—8人紧随其后打击腰鼓,另外3人各持钹、锣、铰子,锣鼓齐鸣,声震霄汉,气氛威严。锣鼓队中间,最显眼的当属秧歌手,他手中高旋一柄大伞,伴随着锣鼓紧密的鼓点节奏,不断引颈高唱一些具体生动,诙谐有趣,妙语连珠的秧歌,惹得围观者笑声如潮。秧歌歌词大都是恭贺新春、歌颂政策、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福寿安康的一些话语。秧歌一般由四句组成,两句为一节,相互押韵。唱完第一句,锣鼓轰然齐鸣,又嘎然而止,紧接着唱第二句,节与节中间稍停顿片刻,由锣鼓奏鸣(俗称砸家伙),然后一口气唱完第二节。鼓乐与歌声之间巧妙配合,形成波澜壮阔、声震霄汉的气势,为整个社火队增添了不少氛围。秧歌一般随编随唱,因地因人而异,如社火队到政府机关拜年, 秧歌手即唱: “你教我唱(来),我就给你唱,唱的是英明的党中央。一号文件暖人的心(呀),农民脸上就笑盈盈”,唱完一首秧歌,锣鼓队便急忙往前涌动。秧歌手忽然看到前面有人燃放鞭炮,喜迎社火,便停下脚步,即兴为他编唱了一首:“张老三(吗)你真大(的)方,点的鞭炮就丈二长。我怎么知道是丈二长,斗大的元宝就往屋里淌”等等。兴之所至,秧歌手也不时调侃一下挤得水泄不通的大姑娘、小媳妇:“正月十五(就)雪打灯,大人娃娃(嘛)游百病。大姑娘游得乐开了花,小伙儿夜里把床尿下”,惹得人们前俯后仰,捧腹大笑,那些姑娘媳妇们早已羞得满脸通红,溜得不见了踪影……

土门高跷社火

麻婆闹春

锣鼓队之后紧跟着“春官”老爷的仪仗队,他们手持五色彩旗和写着“回避,肃静”、“普天同庆”、“国泰民安”字样的招牌,走得非常端庄自然。“春官”老爷则头戴乌纱,身穿蟒袍,手持羽扇,前后左右由装束精干的道锣、探马、报子、门子、差役前呼后拥,显得仪态万方,威风凛凛,神情自得。“春官”是整个社火队的带头人,他代表着“春神”行驶司春的职权,在社火队中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按照当地习俗,春官行进过程中,文官见了要落轿,武官见了要下马。当然,春官必须由当地德高望众者方可担任,社火队每天出发前,必先到春官家请老爷,下午歇身子前,先必须将春官送到家,谓“送老爷”,可见春官有多么尊贵!

春官老爷之后才是整个社火队的核心和主体——“身子”。这些“身子”依照某一出戏的部分或全部角色进行化妆和穿戴,如《黄河阵》、《白蛇传》、《西游记》、《封神演义》、《回荆州》、《火焰驹》等,也有的社火身子是乱劈柴,将几个折子戏里的人物共同串起来,古浪将闹社火叫“出身子”。那么社火中为啥将这些角色叫“身子”呢?这里面还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来历:春秋战国时代,楚庄王外出打猎,返回途中,突遭敌军包围。为了安全突围,有臣子向他献了一计:以活享一品棒禄,死封庙祭灯官为筹码,雇请了一个与楚庄王面貌相似的放羊人作替身。羊倌穿王服,戴王冠,骑高头大马,前有探马报信,武士开道,后有男女歌舞班子随行,全似楚庄王銮驾在朦胧夜色中行走。楚庄王则扮作哑巴,脸上抹黑,翻穿放羊人的皮袄,旁边有武士暗中保护,混在逃难的百姓之中安全脱身。而替身则被敌人当成楚庄王,一路追杀。替身仓慌逃命,钻进了一家马棚里,爬在槽头上不敢动,纱帽也戴歪了。恰巧这家的主人来贴春联,误将“槽头兴旺”贴在纱帽上。后来,楚庄王当了七雄之霸,为纪念这段经历,每逢春节便组织大家装扮耍闹,形成今天的社火“身子”。

古浪最出名的社火当属土门的高跷社火和芯子社火,社火身子踩在高跷上,排成一队,气势威武壮观。那些手持兵刃的天兵天将,怀抱赛虎犬的二郎杨戬,火眼金睛的孙悟空,憨态可掬的猪八戒、俊俏飘逸的天仙女……凌空行走在人头之上,令观者心悬三尺,眼花缭乱。芯子社火则由一辆接一辆的彩车组成,彩车里面是钢筋焊制的铁芯子,社火身子被高高固定在上面,形成各种造型,人称芯子社火。按照当地的乡俗,两队社火如果迎了头,必定会产生空前绝后的热闹景象,两队鼓乐顿时喧天奏鸣,两班人马群情勃发,社火身子或扬袖蹦跳嬉戏,或挥舞兵刃相互“交锋”,形成社火表演的高潮。

舞龙表演

东洋车子

其他地方的社火,多为“跑社火”,以舞龙、舞狮、腰鼓、秧歌、蜡花、东洋车子、旱船、大头和尚为主。蜡花姐儿身着彩色女腰裙,在丑公婆的带领下,紧随鼓乐节奏,脚下踏着“十”字步,手中舞弄着彩扇或彩带,边走便唱民歌小调,活泼有趣,婀娜多姿。有时丑公丑婆还手拿扇子边扭边说唱,像说快板似的,社火中称为“打交儿“;腰鼓队则头戴英雄巾,身着紧身镶边衣,灯笼裤,步伐俊健,鼓声时而舒缓,时而紧密,铿锵有力,气势磅礴;舞龙队各个头上扎着白毛巾,身着黄色镶边衣,在手举“明珠”的领舞指引下,将一条彩龙舞弄的忽起忽伏,左右盘旋,上下翻腾,形象逼真、活灵活现;舞狮者不断展示自己的“拳脚”功夫,与满身系着铃铛的狮子相互挑逗,打斗嬉戏;大头和尚则手持降魔木,憨态可爱地表演各种姿态的舞蹈……最能活跃全局的人物,还要数翻穿皮袄,脸上抹黑,手持油污鸡毛的膏药匠。他们滑稽幽默,诙谐有趣,边走边扭,随时随地制止乱闯乱挤的观众,起到维持秩序的作用。膏药匠是古代医生的代称,出现在社火中,代表着万药之灵,又名“八面风”,具有驱散瘟疫,促进健康的良好祝愿。谁家的小孩若有幸被膏药匠涂抹了膏药,据说能驱除毛病,健康乖爽…… 过了元宵节,社火队还要挨门挨户“串门”,也有的地方在初十前进行。每至一家,主人必要早早候在门外迎接,燃放鞭炮,敬烟敬酒,送上瓜子糖果之类。春官老爷进到堂前,焚香化纸,祝福他们一家五谷丰登、健康平安。社火队敲锣打鼓,绕院数圈,秧歌手合着锣鼓唱几首吉祥的秧歌,然后再转到下一家。等社火串完门,举行卸“身子“仪式后,一年一度的社火表演才算正式结束。

社火

(二)

古浪社火遍及城乡,且村里都组织有"元宵会",专管闹社火事务。旧时,每年从正月初六到二十日为闹社火时间,各村又依具体情况,或七八天,或十多天不等。社火队奉庄王爷为祖师,开闹叫"出身子",要全体敬拜庄王;闹毕,谓"卸身子",亦要全体谢庄王。

社火队中最尊贵的是春官老爷,由合村公举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清代,一般穿蟒袍,戴纱帽,戴假胡子,手摇羽扇,倒骑着驴马)。春官两侧各有一位陪官(有的地方也叫灯官老爷),穿戴袍褂,戴胡子,摇扇。春官前面是仪仗队,排列着若干旗手和打牌手,牌上写"普天同庆"、"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和"回?quot;、"肃静"等。仪仗队前南是两个门子,装束十分精干,身缀许多小铃铛,手执拂尘前呼后应。仪仗队后面是鼓乐队,其后才是社火队。到了民国以后,春官一般穿绸缎袍褂,戴礼帽,手摇羽扇,骑着马驴(也有步行的)。陪官亦穿戴袍褂礼帽,仪仗、回避之类多已减去。社火队各地不一,有的是高跷,有的是地奔;装扮内容也各异,有的是一出戏的全部人物,如《黄河阵》、《白蛇传》、《西游记》、《回荆州》等;有的是"乱劈柴",把几上折子戏的主要人物串起来。不论哪种形式,都伴有鼓子手、"腊花姐儿"、"东洋车子"、竹马子、"妖婆子"、"瓜娃子"、棒槌娃、张公背张婆、大头和尚戏柳翠、旱船、狮子、龙、火流星等。"姐儿"多以男扮女。行走时,随着鼓乐节奏,扭摆起舞;到了家庭院落,则玩耍各种套路,并随民歌小调的唱和,翩翩起舞,叫"玩坐场",这是社火队中最精彩热闹的场面。维持秩序的是滑稽导角"膏药匠",抹黑脸,翻穿皮袄,头戴破草帽,身背串起来的小铜铃,一手拿牛角,内盛污油锅煤,一手拿鸡毛沾着油污,吆吆喝喝。他一声"膏药-",人们便自觉让开,否则就会被鸡毛油污涂在脸上。

社火队每天早上出发前要到春官家"请老爷",下午歇装前要把春官送回家,叫"送老爷",天天如此。社火开始第一天,要到村上各寺庙庵观、峨博、泉头、井口以及数百年老树前上香、磕头,以祈神灵保佑。第二天起,挨家串户"上香"。每至一家,主人要燃放鞭炮,磕头相迎,春官进堂屋焚香化纸跪拜,祝福全家生财发福,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社火队绕院数周,领唱秧歌的和着锣鼓几支预祝吉祥如意的秧歌,而后"腊花姐儿"等舞蹈歌唱,或玩坐场及其他套路。主人以烟、酒、糖、茶、肉菜等招待。一般活动并为停顿,食物塞在角色手里或者口里,并向龙口和狮子口里各献进几个馍头,挂上一匹彩红,递上一个红包(内装小钱,数量不等),叫"顺心"。而后离去另闹一家。

社火的道具和化妆

老爷:手拿芭蕉扇,头戴大礼帽,身穿长袍,戴髯口,老爷前面有两个人饰抱子。

抱子:手拿佛尘。

老爷后面的左排有头场子:头戴公子巾,身穿粉红袍,手拿扇子,也戴髯口。右排有二场子:穿紫红长袄,左手拿小竹蓝,右手拿小笤帚。头场子后面跟鼓子手若干名:每位背小鼓一个,头戴毡帽别纸花,身穿黄色衣裳。二场后面跟腊花子若干名:头带假发别纸花,身穿大巾妇女衣裳,穿裙子,手拿小锣或纸扇。再后面跟毛女子:头戴假发别纸花,手提红绿绸子。

鼓子手后面跟棒锤娃:头戴着别纸花的毡帽,手拿两根木制棒锤。最后面跟姜太公;头戴凉帽,手提鱼杆,戴髯口,身穿黄袍。中间还有头戴破草帽别纸花,身反穿皮袄,手提油瓶子的"寡娃子",来回跑动维持秩序。

还有狮子、龙、旱船、"寡娃子拉驴"、"光棍"、"麻婆娘"等。

必要的道具:大鼓、钹、锣、唢呐等。

社火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个皇帝叫苗庄王,他在琐阳城里过着安闲的生活。可是,有一天,敌人的千军万马包围了琐阳城,苗庄王并不着急。他慢慢的招集部队,商议对策。只见,敌人离城有二十里,安营打寨,营挨营,旗连旗。最前面有一个高士,骑着一匹骏马,后面有一字长蛇旗,二龙出水旗,三才混元旗,四门兜底旗,五处五方旗,六丁甲旗,七星北斗旗,八卦连环旗,九宫遮阳旗,十面埋伏旗……那场面真是旗幡招展,号带飘扬。

灯阵

元宵节举办“黄河灯会”,逛“黄河灯阵”,是生活在黄河两岸人民的古老传统年俗。这一风习,在我县黄羊川、土门等地较为盛行。当一轮明月款款升起时,365盏灯组成的绵延一里多长的灯阵便大放光明,与溶溶月光交相辉映;观灯、逛灯的人如潮涌动,锣鼓声、唢呐声此起彼伏;整个灯场一片欢腾,仿佛天上人间都沉浸在这喜庆而光明的气氛中了。

关于“黄河灯会”的起源已无从考究,但其美好传说在各地或同或异广泛流传。相传,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年旱魃作怪,天气持续干旱不见滴雨,泉水干涸了,庄稼枯焦了,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凄惶。有一位镇关大将。名叫李黑虎,看到这一情景,心里十分难受。为了拯救苦难的百姓,他翻山越岭,历经千难万险,找到了旱魃,凭着一腔正气和高超的武艺与旱魃进行了殊死搏斗,终于战胜了旱魃。然而,他的这一义举却触犯了天条,玉皇大帝非常生气,旨令姜子牙率365位正神,设下了“九曲黄河阵”,要斩灭李黑虎,黑虎有一个小妹,聪明伶俐,智勇双全,她为搭救哥哥的性命,穿阵斩将与姜子牙较量了七七四十九天,恰好在正月十五这天,破了阵,败了姜子牙,并把这险恶的“九曲黄河阵”也化作了浩浩荡荡的天河——这就是今天的黄河。自此以后,人们每年元宵节要以灯为神摆阵逛灯来纪念这对仗义的兄妹。

另一传说出自《封神演义》。赵公明的三个妹妹,即氏“三霄娘娘”,为报姜子牙杀兄之仇。摆下九曲黄河阵,要擒杀姜子牙。但姜子牙巧妙地走出了黄河阵,战胜了三霄娘娘。因此.在后来出现的“黄河灯阵”中,人们认为能走出黄河阵,便可逢凶化吉。

随着历史的演变,灯会不断地赋予了新的思想,新的内容。如今的灯会,人们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融合,除尽情寄托自己追求光明、善良、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外,还用一盏灯代表一天,365盏灯代表一年,象征和预示国泰民安、民阜年丰、天天光明的盛世景象。

宝卷

宝卷源自敦煌变文。它集文学、音乐于一体,是一种流传久远的古老说唱艺术。念卷在古浪广泛流传,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古老传统的文化活动。

在冬闲的长夜里,尤其在过年的日子里,左邻右舍、当家户族的男女老幼相聚在热炕头或火炉边,众星捧月般围坐在“念卷人”周围,倾听宝卷。“念卷人”往往嗓音很好,善于歌唱。如果条件允许,旁边还有二胡三弦伴奏。整个过程时念时唱,每唱至末句,在场众人要合唱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类的唱词,称之为“喝佛”,气氛很是和谐。

卷本中吟唱曲调较多,有哭五更、降香调、过江调等数十种。通俗的说法,有“五音调”、“七音调”、“九音调”、“十一音调”等按唱词每句字数区别的音调。流传的卷本主要有《四姐卷》、《对指卷》、《红罗卷》、《紫荆卷》、《康熙爷私访山东》、《红灯卷》、《包公三下阴曹》、《白马卷》、《鹦哥卷》、《救劫卷》、《牧羊卷》、《白玉楼挂画》等四五十部。

“八一”厂演艺人员采访土门念卷风俗

念卷是一种富有教育性和娱乐性的寓教于乐的活动。所有卷本中,都贯穿了被传统道德所推崇的忠、孝、节、义,所有卷本的主人公都是心地善良、忠贞不渝的正面人物,他们往往要经受诸多非人的苦难,直至最后,苦尽甜来,善得善报。这种故事勉励人们忍辱负重,积德行善,尽忠尽孝,让人相信因果报应,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憧憬。

当然,作为一种旧文化的遗传,“卷”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其中宣扬封建迷信、维护男尊女卑即是糟粕。

念卷有好多讲究。念卷前,念卷人要洗手、上香,是十分恭敬的。人们称卷本为“宝卷”。倘向人家借卷本,不能说“借”,否则人家不答应,要说“请宝卷”才行。卷本不能随便乱扔,一般都用一块红布包起来,保存得很好。过去,读过书的人要抄卷,每次动笔前都要洗手、上香,恭敬其事。尤其老人们,把卷本看得很神圣。

念卷作为一种旧时代的文化活动,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精神食粮,尤其通过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熏陶感染了一代代人的情操品质,对社会的安定和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现在,现代文明在农村中迅速普及,念卷这种活动不多见了,但这种独特风俗还在保留着。

老调

古浪地处边远僻地,在旧时代,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人们的文化生活较少受外界影响。但古浪人民性格开朗,热爱艺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方艺术,老调音乐就是其中之一。所谓“老调音乐”,就是古浪民间艺人借以表现本地特有的戏曲内容的一种流传久远的独特的音乐形式,它有固定的曲牌,固定的旋律。古浪老调音乐以半自创半借鉴的形式出现,估计源于明代。老调音乐在数百年的发展中,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剧目,一些音乐形式在长期传唱中固定下来,成为具有独特地方色彩的老调音乐曲牌。

古浪流传的老调剧较多,常见的有《赐福》、《百宝箱》、《下四川》、《阴功传》、《投朋交友》、《两亲家》、《彦贵卖水》等,流传地域主要在大靖、土门一带,剧中运用的曲牌主要有“月头调”、“慢诉”、“紧诉”、“西京”、“东京”、“京板”、“五更调”、“冈调”、“长城调”、“琵琶调”、“老龙哭海调”、“苦诉调”、“银纽丝调”、“月尾调”、“过江调”等。老调曲牌在具体剧目的运用中,由多种曲牌连缀而成,其中“月头调”(又叫上月调)起头较多。一剧中十几个到

二、三十个曲牌不等,曲牌可以前后重用。

老调音乐在旋律上与现代眉户有相似之处,但它更质朴,更古奥,更具乡韵土味。在表现方面,尤其长于叙述悲酸凄婉的磨难故事。其音调高亢、昂扬,旋律曲折回还,乐句长短相间,节奏快慢相应,风格粗犷而不失细腻,格调通俗而不失幽雅。古浪老调与眉户存在一种亲缘关系,但究竟是源渊关系,还是变种关系,抑或是支系旁系,尚待深入考证。古浪老调的伴奏比较简单,也许为了适应农村的简易条件,一般由干鼓、响铃、三弦、二胡、板胡组成,演唱者往往也是乐师,操一种乐器。在表演上,无角色演员,实际是一种演唱叙述。农闲时节,艺人们凑在一起(一般一个村就可组班,小村庄则与邻村凑班),夏日傍树荫,冬日围炕头,在村中男女老幼的环围中一折一本地用音乐和歌声讲述那些扬善疾恶的传统故事。一般场合,开场都要先来一段《赐福》,也叫《大赐福》,分唱八洞神仙,祈仙赐福之意。之后,才演唱其它剧目。剧中故事都富有强烈的正义感,正面人物具有高尚品德,也就是说,剧目内容十分健康,偶有鬼神故事,也喻含正义,也不能完全以迷信斥之。无疑,这种表演,既具娱乐性,又具教育性,寓教于乐,教在乐中,为群众喜闻乐道。

老调剧目的故事,有些取材于传统戏剧和古代小说,如《百宝箱》 就取材于“三言小说”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强烈谴责那种见利忘义的丑恶行径,同时,也反映出旧时代妇女的低下地位。《彦贵卖水》则取材于秦腔剧《李彦贵卖水》。也有一些是贴近农村生活的剧目,如《两亲家》,表现两亲家之间时好时恼的喜剧生活,告诫人们要多讲道理。老调剧目的歌词也很优美,文学性很强,如《阴功传》中商人冯老儿观察流浪女一段就不错:“头上的青丝如同墨染,两绺绺眉毛赛过弓弯,灯笼的个鼻子长得端了又端,粉白的脸蛋长得真正好看,两耳坠腮挂了银耳环,身穿石榴裙红得那么好看,八福罗裙扫脚面,裙下面露出个小小金莲。” 这段描写,重彩浓墨,绘声绘色,而且韵味和谐。于此,可以看出古浪老调音乐戏剧的优雅高尚了。

在现代文明冲击下,老调音乐日渐衰微,后继乏人,所存艺人寥寥无几了。幸《甘肃省戏曲音乐集成·武威分卷》设立了“古浪老调音乐”专目,使这一古老艺术的主要内容可得保存,也是爱好民间文艺的人们的一件欣慰事。

土门戏

来源:县志办 作者:杨先

土门的戏是有来由的。

有一年,据说土门来了位过路的风水先生,在城东一处茶馆里喝茶歇脚时,听到几位老人在谈喧土门的富庶,不由地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好地方固然是个好地方,只可惜七星楼倒了,马石河干了,笔架山挖了,成了个空架子了……”说完,就起身离去。那几位老人听得摸不着头脑,想想他的话里暗含玄机,便跟在他后面,想问个究竟。那风水先生见了,回过头来说:“别跟了,快唱戏去吧!”……

于是,土门的人就唱戏,而且终年不断。这儿的人们不仅有唱秦腔、唱眉户的,还演木偶戏和皮影戏。秦腔在陕山会馆,眉户在大庙,两个戏班各自粉墨登场,演绎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尤其是逢年过节、婚寿喜事,大户人家要献戏,方寸之地竟有

六、七个戏台,台台都唱,相互竞技,谁的观众少了谁丢人,谁的看客多了谁耍人。如此一来,暗地里较上劲儿,学艺时就不得含糊,唱念做打得样样精通,每个戏班的水平都在竞争中得以提高。更多时候,则是爱好者三五成群,聚在村头树下自弹自唱,唱腔有板有眼,一点也不含糊,颇像行家里手,引来村里人及过往行人的啧啧赞叹。

其实,这儿的人爱戏、唱戏是有历史根源的。土门在明朝时叫哨马营,居民稀少。后来,从陕西西安府富平县土门移民迁入,这些先期移民带来先进的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移民成为当地的主流,其乡音不改,文化之根又在陕西秦地,因此土门人爱戏、唱戏就不奇怪了。

当然,土门的戏能在一年四季里有人听、有人唱,离不开当地繁荣的经济。土门地势广阔平坦,土质肥沃,极适合发展农业生产。而土门地处“丝绸之路”北路要道,交通便利,山西、陕西的商人纷至沓来,坐商、行商和小摊贩遍及城乡,“土邑商务甲全县”。在这种情况之下,市民队伍的扩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有了文化娱乐的需求,戏班的兴起便在情理之中。

当然,土门也出过不少有名的艺人,如晏

三、郭扁嘴、赵

七、郭旦儿等。晏三演秦腔《火焰驹》最有名气,可惜在**期间,一次在武威城隍庙唱戏,不料日本飞机来袭,遭遇不幸。郭旦儿(郭聚堂)为凉州“半台戏”班的创始人,演小旦最驰名,每当他挂牌,戏票就一售而空,每当他出台表演,全场就拍手喝彩。据说一家媳妇,看了他演的《柜中缘》,回家做饭时,婆婆吩咐打鸡蛋吃,可她仍然陷于剧情中,问:“妈,打几个郭旦儿?”……

“闻弦歌之声,呀,不知何处大班长;见羽毛之美,哟,才是本地丑大王!”这是集仙观上的一副对联。集仙观有一座四面出角带彩的戏台,台下前面有看戏广场。土门的戏台多是如此,上面的两层是敬神敬佛的场所,下面一层则是戏台。人们信仰与看戏两不误。而神与佛呢,则在人间的丝竹鼓吹中大隐清修,顺便真真切切感受人世的喜怒哀乐,以便更好地赐福人间。

山歌

古浪的山歌也叫“少年”,是一种野外唱的歌。在山上放牧牛羊,或田间劳动时,古浪人都爱唱山歌。山歌一般四句一首,每句七至十字不等,山歌按古浪方言的韵部押韵,韵律比普通话的一一八韵宽得多。也就是有许多在普通话里不能押韵的字,在古浪话里是押韵的。山歌的内容丰富多彩。歌唱爱情、歌唱生活、反抗压迫、渴望自由、向往美好生活、痛斥旧社会、传唱历史事件、赞颂历史人物、歌颂美好事物、揭露社会丑恶等内容无所不有。

曲艺

古浪曲艺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的小戏、小曲、贤孝等,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古浪大地的民间生活,下面仅举几个例子来谈谈。

小戏是古浪民间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说它小是因为它角色少,仅二三个角色,情节简单,篇幅短小。说它是戏,因为它和戏剧一样有生、旦、净、丑等角色,有台词、道白、科介。又有戏剧性情节。小戏不设舞台,道具简单,可就地随便演出。没有专门的演员;没有底本。因为口头流传,台词各地稍有不同,常有演出者的个人加工润色。古浪流传的小戏约有

二、三十种如:《张连卖布》,《花亭会》,《刘海打柴》,《闹书房》,《小姑贤》,《刘全进瓜》等等,小戏大多在正月里闹社伙期间演唱。也在庙会上演唱。

古浪流行的小曲非常多,有“十八杂腔”之说。但实际上十八只是个概数,古浪小曲不下百十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唱起来也很随便。可用三弦、二胡伴奏,也可不用伴奏。小曲在闹社伙玩作场时可以唱;在社伙队伍行进中也可一边扭动,一边唱:在作农活时也可边唱边做;走路也可边走边唱。古浪小曲有本地自古传下来的,也有从外地传进来的,和小戏一样,唱词在各地稍不有同,但调子大约还是统一的。小曲可以说是古浪最丰富、最普及的民间文学形式。

贤孝是从武威传入古浪的,是整个武威地区的一种民间文艺。之所以称为贤孝是因为它主要宣传贤良忠孝,扬善惩恶。贤孝或作“弦消”这是因它常在人闲暇时用来消闲娱乐,而又必须用三弦伴唱。它类似外省的大鼓,弹词之类的文艺形式。贤孝一般都是长篇巨制,有些篇目需好几天的时间才能唱完。一些古代小说历史故事往往被改编成贤孝来唱。如《薛仁贵征东》,《罗通扫北》,《双鞭记》,《说唐》,《兰桥会》,《薛刚反唐》等等,都由前人留下的书籍作蓝本,但它们改成贤孝时却大都无底本了,变成了口头文学。贤孝多由盲人说唱,人们把专唱贤孝的盲艺人称“瞎弦”。曲艺往往是师徒相承,口头传授。也有一些曲艺爱好者并不是盲人的也唱贤孝,但属个别现象。贤孝更多的是一些地方民间文学作品如:《打宁夏》,《打西北》,《中卫》,《度荒年》,《十劝世上人》,《十劝干部们》等等。地方性的贤孝一般篇幅较短,富有地方特色。

贤孝是韵文,是按照武威方言的韵部押韵的,即使古浪人唱也要按武威的韵部,最明显的如“|dn”和“ang”通押,古浪用天古音系的韵部,其它前后鼻音通押,而“an’’和“ang’’是不通押的。但唱贤孝就得用武威腔也能押了。

刺绣

刺绣,是古浪民间流传已久的传统工艺,自古就有“十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的古训,作女儿的从小跟随母亲学习针线,学不好一手过硬的刺绣手艺,到了婆婆家必然会遭到叱责。 刺绣在清代至20世纪中叶较为盛行,姑娘出嫁前首先要坐绣房,集中时间准备自己的陪嫁品,那些陪嫁品中必须有自己精心制作的绣花鞋、绣花枕头、绣花笘单、绣花鞋垫以及绣花披肩等,出嫁后的第二天,将这些嫁妆摆于院内的八仙桌上,首先供宾客观看欣赏,以显示姑娘的刺绣技艺和针线水平,然后等磕完头,将这些刺绣品端给自己未来的公公婆婆和长辈。因而,刺绣技术是妇女的必修课,自古至今代代相传、针刺不辍。

古浪民间刺绣品具有构图简练朴实、色彩丰富、针法多变的特点,既鲜艳华丽,又素雅大方,从一幅简单的刺绣品中,一眼就能看出古浪人民民风纯朴、敦厚豪放的特点。刺绣内容非常广泛,大多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花草树木、鸟雀蜂蝶、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还有那些从没见过的凶猛野兽,如虎、豹、狮子等,以及象征着美好愿望的吉祥文字符号,如双喜、福、禄、寿、幸福美满、吉祥如意等等字样,根据刺绣品的大小,将各种图案和文字相互穿插,巧妙组合,最终形成一幅幅精美的作品。那些心灵手巧、别出心裁的俊俏女子,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绣制出一些寓意深刻的作品,如百寿图、二十四孝、八仙过海、红楼梦人物、关公、孙悟空等。

刺绣作品

刺绣用的工具极为简单,主要为七彩花线、绣花针、绣花圈等,静坐闺房的淑女们,一听到门外响起货郎担拨浪鼓的响声, 便纷纷跑出家门,反复挑选一些自己需用的材料。到了后来,姑娘们自行将注射用的针头,“开发”为刺绣工具,刺绣品也有先前的“绣”拓展到“裰”,用针头裰出的那些鞋垫、笘单图案,越发显得惟妙惟肖,精美好看。

每逢端阳节,古浪民间艺人纷纷大显自己的刺绣绝技,制作一些花样别致的荷包和饰品挂在小孩们的脖子上。荷包里面装上从高山上采回来的香草,外面绣上精美的梅花、荷花、蝴蝶等,精致好看,清香四溢。有的荷包分里外两层,作抽屉状,有的仿制三叶草的样子,样式繁多。据说,孩子们带上这些精美的荷包,能消灾辟邪,身体健康、活泼可爱。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古浪手工刺绣品愈发显得针法细腻,层次鲜明,手感舒适,极富立体感。无论是一件普通电视罩子,还是一双手工布鞋,或是一双小小的鞋垫,人们都能凭借着一根小小的银针,揉进丝丝缕缕的情意,赋予它以全新的生命力,使其不仅实用,而且具有欣赏与收藏价值。

剪纸

剪纸艺术在古浪大地上流传较为广泛,旧时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在窗户上贴上用红纸剪的“窗花”,门上贴上“门花”,结婚时必须在陪嫁的物品上贴上“双喜”,在新房的床户上贴上“龙凤呈祥”等剪纸图案,这些乡俗风气至今还在农村非常盛行。

古浪民间艺人的剪纸作品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在造型上除了常用一些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技法,还惯用一些夸张变形的手法,力求“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 从而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和形象逼真的效果。在选材和立意上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突出主体,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作品的内容一目了然,富有美感。

创作

剪纸作品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他们以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作题材,凭借纯朴的感情与直觉印象,用一副剪刀和他们巧妙的双手,铰出一幅幅精妙绝伦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都取材于常见的一些事物,如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猪、马、牛、羊、鸡、喜鹊、蝴蝶、蜜蜂;桃、李、杏、梅;以及麦穗、谷穗、柴房、粮跺等等,作者将这些事物,同地面上的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并配一些代表吉祥富贵的字符,便形成一幅幅精妙绝伦的剪纸作品。有寓意良好祝愿的《招财进宝》、《年年有余》、《二龙戏珠》、《喜鹊登梅》、《天官赐福》等作品,也有反映爱情生活的《双喜临门》、《蝶恋花》、《鸳鸯戏水》、《龙凤呈祥》、《孔雀嬉牡丹》等,还有《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作品中的人物,戏剧脸谱,当地神话传说剪纸等等。民间艺人杨生花的剪纸作品《蝶恋花》、《双喜临门》倍受人们称赞;干部卫生选则是中国剪纸协会会员,他的剪纸作品因构图别致、风格独特曾多次发表在《解放军画报》、《半月谈》、《中国国防报》、《中国审计报》、《美术报》、《甘肃日报》等报纸上,为专家学者所称道,同时被业间称为“凉州第一剪”。许多剪纸作品线条明快简练、思想内容单纯、寓意浑厚深刻,充分反映了古浪人民那种朴实无华的情怀和美好纯真的愿望。

第五篇:感受民俗传承文化

感受民俗 传承文化——《中国传统节日》教案

夏李乡实验学校

王荣霞

一、活动主题:

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历史,感受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底蕴,从学生熟悉的"节日"入手,引领学生重新认识、探索身边的传统节日,走进历史,以全身的视角,审视今天的生活,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活动目标:

1、 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2、 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调查等各种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写作形式来表现传统节日这一主题

3、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传统节日的由来,认识各种传统节日习俗的演变过程及各地丰富的民俗活动,从中体会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活动要求:

根据兴趣,学生自由选择,围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成立六个研究小组。各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制订活动计划。

1、按着老师的指导的方法去访问、收集资料,并由各种传统节日习俗的演变过程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过节的。

2、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过这些传统节日的,老师进行分类。

3、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四、活动过程:

(一)、交流汇报

1、春节来历和习俗: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我们了解各地的活动内容异常丰富多彩、像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很盛行。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习俗。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始于南北朝,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炉团坐,笑语连连。奶奶告诉我--拜年是中国国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的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话语。中国还有过年吃饺子的习俗呢。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现在过年我们还是吃饺子、全家围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初一早晨起来,穿上新衣服去给长辈拜年。

2、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也称灯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正月十五这天夜晚,皓月高悬,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观灯、放焰火、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现在,元宵节这天我们也吃元宵、看灯展。

3、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丰富有趣,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植树、放风筝等,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4、 端午节来历和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5、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一家人围在一起,吃月饼、赏明月

6、 重阳节的习俗: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二、写作指导:

1、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对我国的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进行了汇报,归纳起来我们地传统节日就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在汇报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但了解了各个节日的来历,习俗,而且还联想到现在我们是怎样过这些节日的。在这些节日中你一定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把这个节日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活动写出来。

2、先说一说你最喜欢的节日,为怎么喜欢?说出喜欢的原因。其中你最喜欢怎么?把你最拿手的说出来。(1)所说的活动一定突出这个节日的特色文化,当然要写到特色食物和民俗活动。如:春节贴春联、放鞭炮、除夕守岁、吃饺子、拜年等。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2)要把活动的过程说得具体、生动。节日里的活动很多,着重抓住能突出节日意义和气氛的一两种活动写出来,其它的一带而过。(3)还要说一说自己在这个节日里懂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知识。(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3、进行写作:

把自己刚才交流的内容写下来,写完后,自己先读一读,然后读给同桌听,让同桌提出修改意见,并进行修改。最后把它抄在作文本上。

上一篇:24点游戏规则及攻略下一篇:小学英语教学反思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