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2024-05-19

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精选十篇)

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篇1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这年头, 很少有个尊重老师的学生, 却有着不能做到真正尊重学生的老师。并不是有了亲切的微笑, 就是尊重学生了。试想一下, 如果我们的老师整堂课都灿烂地微笑着, 但上的课却如同一杯白开水, 毫无滋味, 这是对学生的尊重吗?在课堂上尊重学生, 就必须尊重他们的人格, 尊重他们的潜能, 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 尊重他们出错的权利。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角,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思维个体, 有权利在课堂上充分地思考。每一堂数学课, 每一次提问, 我的出发点永远是学生本身。教会学生一种思维的方法, 要比教会他一个公式重要得多。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 必须多一份责任, 要从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去思考教学, 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和精心设计的教学,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提高师生对话质量

在课堂上, 教师和学生的对话, 不是和一个班的学生这个“集体”的对话, 而是与这个集体史的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的对话。这一点, 教师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也唯有这样, 教室里每一个人才能平等起来, 对话才能安心地、轻松自如地进行。提高对话质量的基本途径, 有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提高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是以独立思考为基础的, 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添上每个人的互动合作能力。在数学课堂上, 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很重要, 教师必须学会耐心等待, 等待的时候, 表面即使“死一般的寂静”, 我们也—定要相信那是黎明前的黑暗、火山爆发之前的蓄势。我们追求的应当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 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教师要十分敏感地去倾听学生,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 而是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 与他们心心相印。学生之间也要学会倾听, 先学会倾听老师的言语和小组内同学的发言, 再学会倾听教室里任何一个角落的任何一个同学的发言, 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 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想和情感相互交流。

三、注重课题探究的重要性

我发现, 在探究的课堂上, 学生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 经常会出现矛盾的冲突、思维的碰撞和灵感的火花, 教师自己也常常会有意外的收获。探究从问题开始。问题能给思维以方向, 给思维以动力。一方面, 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 以问题为主线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使学生自始至终地、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解决问题;另一方面,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激发他们深层次的需要, 并通过教学来生成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的实践告诉我, 学生有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有着巨大的智力潜能的。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活动。学生自主建构的不仅是数学知识, 而且是主体品质。

我一直坚信, 课堂只有开放, 才有生成的可能;只有不断地生成, 课堂才有生命力, 学生和老师才能共同成长。一位优秀的教师, 一定是一位刻苦钻研的教师。回首自己成长的道路, 那就是“学习———实践———反思”的过程。人有的时候是要执著一些的, 特别是我们。我们是教育工作者, 很幸运, 处在这样一个教育发生着深刻变革的时代。我们不敢说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促进或影响这变革中的教育, 但我们每一天坚定地真实地站在这讲台上, 和一个个稚嫩、鲜活, 充满了无限生机和可能的, 不断发展着的生命体对话, 和他们一起汲取知识, 生成智慧和人格, 这是多么美好却又沉重的一件事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博古通今, 无所不能的, 大凡像您、像我这样的平凡人都是如此。但是如果一生能有一个执著的追求, 能精于一件自己热爱的事, 并且有这么一群平凡的人肩并着肩, 在阳光灿烂的时候分享温暖, 在阴雨连绵的时候相互取暖,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呢?

四、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

教师在课堂上的激情会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 教师幽默的语言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 有助于师生合作, 共同探究知识。例如组织学生学习三角形分类, 可以让学生每人在纸上随意画一个三角形, 然后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 让学生比较一下, 跟出示的三角形相似的站起来;再出示一个钝角三角形, 让画得相似的学生站起来;最后出示一个锐角三角形, 也让画得相似的学生站起来。这时全班学生都站起来了, 学生在确信没有没站起来的人之后, 就会弄明白了:所有的三角形, 按角分只有这三种。

新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 专家们众说纷纭, 我们也莫衷一是。还好, 真正每天在教室里和新课程打交道的, 站在讲台上能够决定点什么的, 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 还是我们一线教师, 而教育变革的最终力量可能还是来自于我们这些“草根”。但是, 我从来没有因为能决定点什么而沾沾自喜, 倒是因为能决定点什么而深感责任重大。我觉得, 一位真正优秀的老师必须留一份纯真, 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从孩子生命成长的高度去思考教学。如果能经常为孩子们想想, 那他就一定是一个好老师。而想着想着, 老师自己也就提高了。

总之, 要想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我认为, 就要了解学生, 理解教材, 以把握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为前提;突出主体, 扩大时空, 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是关键;要面向全体, 注重反馈, 特别关注弱势群体。让我们共同努力, 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的舞台。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篇2

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因此,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巩固课改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的关键。那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初浅看法。

一、注重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实有很多知识通过学生自己看书就能学会的,没必要花太多的课堂时间,更用不着探究。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一个对所学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学生,就比其他同学先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他的探究欲望更强,他的思考更敏锐,当然他的思维也更有深度,而且能有更多的时间来推敲教师提出的问题。因此,预习无疑为学生在课堂中的过程体验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注重教学目标的把握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要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例如某位教师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出示衣服标签和白酒瓶,并问学生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百分数,接着让学生交流、讨论每个具体的百分数的含义,然后很顺利的归纳百分数的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此案例抓住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教材加以改造和补充,侧重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提取,其优点是尊重学生的经验,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大量的现实实例中通过比较、概括、信息筛选等,自然而然地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并逐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识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

四、注重从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

学生学习数学,要能积极地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萌发出学习新知的欲望,进而理解、体会、感知新知识。

如《面积单位》1平方分米的教学,一位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面近似1平方分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有多大,然后剪出一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与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放在一起比一比,再剪一次„„课堂变得有趣、活泼,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丰富而又形象的学习场景,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五、注重预设与生成

数学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是手段,生成是目的。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才

能实现其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使预设与生成达到和谐统一,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应用题:六年级植树159棵,比三年级植树的3倍少42棵,三年级植树多少棵?在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尝试完成,这是教师的预设。学生的列式有:①159×3-42 ②159÷3-42 ③(159-42)÷3 ④(159+42)÷3 这是预设后的生成。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哪种解法是对的,哪种解法是错的,为什么?然后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首先是找准谁是“1倍量”,其次要分清3倍的对应量是多少。最好的解决方法是画线段图帮助理解。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恰当合理利用了学生的错误资源,注意及时归纳总结,分析了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将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梁山中心完小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有效性;实施途径

一、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小学数学的教学“有效性”是指在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及策略,充分提高小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对小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小学生能得到具体的提升、进步与发展。小学生的进步发展与否,是对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进行评价的唯一标准。

二、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施途径

(一)小学数学教师制订有效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具有目标教学意识,制订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课堂教学,减少对知识点过度的重复或遗漏,减小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因为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对课堂教学的具有直接有效地影响。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学理念有正确科学的认识,并能在正确把握的基础上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

(二)小学数学教学应具有良好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应当具有时代气息

在当代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具有时代气息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现代化意识和时代责任以及使命感。如在讲到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课本中的“认识物体与图形”一节中,针对图形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PPT技术播放课前所找到一些新兴事物的图片,如高铁车厢的设计图、大型展览的图片等让学生认真观察,找出图片中所包含的图形,如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等形状。

2.小学数学教学的情景创设应当具有生活性

只有将生活与学习相结合,学生才能意识到学习是为生活所服务的,数学与生活具有紧密联系。例如,在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节中,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述如何计算长方形面积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测量自己课桌的长与宽,然后询问学生课桌的面积是多少。由此,可以知道学生是否对所学知识已经掌握。

3.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当具有针对性和丰富性

针对低年级的小学生可采用故事情境创设法、游戏情境创设法等;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直观演示等方式创设情境。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年龄及其自身喜好不同,通过多种形式的情境创设可以增加数学自身的魅力,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通过适当的课堂提问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课堂提问的问题应当少而精

在小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是小学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是经常被教师应用的教学手段。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对非重点和繁琐的问题进行简化,做到少而精。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过度提问以至于学生对重点问题无从把握,影响了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节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选择两种方案:一是这样问学生“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能拼成什么图形,三角形的高和低与所拼成的图形的高和底有什么关系?”而另一种情况这样设计:“完全相等的两个三角形能否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正方形,三角形的高与所拼图形的高相等吗?”显然,对于两种提问方法,前者更具有引导性,而后者则相对直白,不利于学生认真思考。

2.教师要正确把握问题难度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所提的问题难度过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而有的教师所提的问题又过于容易,没有思考价值。可见,教师对于问题难度的把握很重要。例如,在学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一节中,教师可以先问:“一桶油的重量为100千克,那么半桶油的重量是多少呢?”待学生回答“50千克”之后,教师则可以适当引出分数的意义。

(四)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当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应以知识引导者的角色出现,应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在现代化小学教育中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的探究,其有序地实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协作,教师应有先进理念并对课堂教学情况能进行正确地把握和掌控,学生应有积极主动和正确科学的思维方式,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切实有效地配合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楚廷.课程要“回归生活”吗:论课程与生活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10(05).

[2]要学棣,王新武.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刻不容缓[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教学 篇4

一、教师的讲授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 教师的“讲授”都占据十分据重要的地位。好的“讲授”总是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 它的效果将不限于能够带来艺术性的享受, 更重要的是, 这种节奏能使学生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 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1.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 也是一门艺术。问题是思维的向导, 课堂提问是数学活动的调和剂。合适的课堂提问, 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 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就要提高教师提问的技巧性与有效性,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 问在当问之时。教师的提问应当是引起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利用学生急于向老师表达的欲望, 引起后面的学习与探究。例如, 在教学认识升这一内容时,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 知道了一升水有多少。然后我及时地提问:“那么想不想知道一升水有多重吗? 想一想, 怎样称出一升水的重量呢? ”又如在教学一年级统计这一课时, 在课的一开始我就提问:“为什么不能很快地说出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 这些客人各有多少? ”用此问题为切入点, 设置矛盾, 激活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具体操作过程中, 逐步体验、领悟统计的过程。 (2) 问在症结之处。当学生思维受阻时, 教师以巧妙的发问适当点拨是很必要的。例如, 教学质数与合数这一课时, 在学生明白了“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后, 我提问学生:“1”是什么数? 部分学生很快回答:“1”是质数。这时, 我设问:“1除了它本身还有没有其他的因数? ”学生很快就判断出“1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 (3) 问题要经典。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涉及问题的方方面面, 但是一定要抓住关键点设计问题。

2.教师课堂调控的有效性

一位有经验的教师能合理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 用精巧的教学设计和和蔼的语言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 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在这种环境中的学习, 最能体现学习的有效性。如果情况相反, 教师比较严厉、苛刻, 对学生毫不留情, 可能在短时间内由于学生惧怕老师, 学习、作业都战战兢兢, 久而久之, 学生对此就会习以为常, 把挨批、被整当做家常便饭, 慢慢就会出现对立情绪, 学习效率将会显著下降, 教学的有效性也无从谈起。如学习《年、月、日》这部分比较枯燥的内容时, 我精心设计了这样富有激情的语言:“同学们, 每当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 大家心中充满了幸福和自豪, 你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 ”又问: “你们出生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 ”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 争先恐后地回答, 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

3.教师“倾听”的有效性

学生一旦主动学习, 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 效的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 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 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 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二、学生独立思考与生生合作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独立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思考好比播种, 行动好比果实, 播种愈勤, 收获也愈丰。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孩子才能品尝到金秋的琼浆玉液, 享受到大地赐予的丰收喜悦。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 通过例题的教学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接着老师给出以下几组不同长度的小棒, 分别为10厘米, 5厘米, 5厘米;6厘米, 4厘米, 5厘米;5厘米, 2厘米, 2厘米;8厘米, 4厘米, 5厘米。让学生先看一看哪几组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摆一摆后会提出疑问为什么有的可以, 而有的不可以呢? 学生经过激烈讨论总结得出:“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边”。学生通过摆一摆, 想一想, 议一议, 在实践操作中产生疑问, 在操作中解决疑问。

一次有效的小组合作, 必须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二是小组中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发展, 参与面宽;三是合作效果的延展性明显, 学生能从中学会学习、养成习惯、发展思维等。我们提倡小组合作的形式。如教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时, 我让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摸球游戏, 在游戏中规定好小组的组长和各成员的任务, 明确游戏的规则, 在游戏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 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 要使他们乐于接受、能主动探索, 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 身体力行知识的生成和发展, 主动地发现知识, 有效地建构知识。

三、课堂上师生互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是通过师生特定的实质性的互动而生成的, 没有互动、没有交往, 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例如《统计》的教学, 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 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统计图和统计表了, 现在我跟同学们做一个剪刀石头布的游戏, 我和你们一共做10次, 你们做好记录, 并完成统计表好不好呀?学生一听做这个游戏, 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我认为这样的设计能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环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教师从“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习者、发现者, 进而成为有效的教育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篇5

一、深刻领会内容编排及其意图

《简易方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四章的内容。本册教材关于简易方程的安排,在内容上仍然是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以及简易方程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的运用。但是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有较大的变化,内容的呈现、展开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增强了探索性,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教学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材用四幅插图展示天平实验游戏,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呈现探究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解方程的教学,也是借助天平演示的插图,展现解这些方程的完整思考过程。因此,在现行的新人教课标版教材中,小学阶段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降低了学生计算的坡度,加强了小学和中学数学教学之间的衔接。

二、理解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的原理

首先,它追求的是解题思路的简约化。

在传统解法中,我们必须先牢记四则运算中的六个基本关系式,然后根据不同的方程判断这个方程中的未知数属于哪个量,应套用哪个或哪几个关系式来求未知数。这其间,思维的复杂性可想而知,稍有差错,便会出现解题失误。

而新课程化繁为简,紧紧抓住方程的本质特征——“等式的基本性质”,把各种方程整合为同一类型的问题,解题思路显得异常简单。那就是:只要在等式两边同时进行相同的运算,使方程的一边只留下未知数x,另一边只剩下已知数,即可求出方程的解。而且,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呈现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识规律,它利用“天平”为认识和处理方程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智力图像:方程类似于一组天平,方程中的等号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用天平左右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质量的物体,天平依然保持平衡的道理,数形结合,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深化对“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其次,它实现了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提升。

在以前,我们是根据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来解方程,属于算术领域的思考方法;而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属于代数领域的思考方法,两者有联系,但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与提高,运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在现阶段,解简单的方程也许无法清楚明了地显现出“等式的基本性质”的优越性,但随着数学知识的深化,一些较复杂的问题就能明显地显示出简洁、方便的优越性。可见,运用代数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

再者,它贯彻了《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关于这一方面的唯一要求是: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对于这一教学阶段目标,可否这么理解:用其他方式(如用四则运算中的六个基本关系式)解简单的方程,而没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就没有完成这阶段的教学目标呢?而且从教学目标中也可以看出:现在,教学方程的着眼点不仅仅是去求方程的解的过程,不能演绎为操作、训练解方程技巧的过程,而是在求方程的解的过程中,进行数学模型的变换,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基本性质,而这一教学目的是传统方法无法达到的。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应坚持引导学生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最后,它加强了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中学学习“解方程”用的全是“等式的基本性质”这一代数的思考方法,如果小学阶段坚持用算术思维解方程,将会造成中小学数学知识间的脱节。以前就是由于存在着这种脱节,许多学生升上初中后,由于受到算术方法的负迁移,一时无法接受新的解法,造成了解方程的诸多困难,那还真是“旧区改造”,要先拆旧屋,再建新楼,那份艰辛可想而知。所以,现在《数学课程标准》里明确规定:小学学习解方程就用等式的性质,中学学习不再另起炉灶,从而加强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相信现在的学生在初中学习解方程将会顺利许多。

让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惑与迷茫的是:但在解a-x=b或a÷x=b这两种类型的方程时,旧方法显得更容易些,而新方法却让学生望而却步。初想起来似乎如此。但是,首先,在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只是:会解如3x+2=5,2x-x=3这样的简单方程就行了,解a-x=b或a÷x=b这两种类型的方程是中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到时,有了负数的计算及分数的计算等相关的知识储备,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此类型的方程将易如反掌。如:86-2x=8,86-2x-86=8-86,-2x=-78,-2x÷(-2)=-78÷(-2),x=39。这就是中学解方程的方法,简单吧?其次,即使现阶段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出现类似的方程,我们也可引导他们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轻松地解决。如:84-x=63,只要在等式的两边同时“+x”,使方程变为63+x=84后,接着往下解,相信学生接受起来也不会很难。其实,我们也无需在这类方程上做过多的纠缠,它毕竟超出了我们现在的教学目标,我们最好不要去涉及它,否则好像是我们在人为地增加知识的难度。这样的问题随着学生数学知识的丰富,以及对等式性质有深入了解后,会很轻松地解决。我们只需在遇到时再做适当解释就行了。我们甚至可以提醒学生:此类方程目前不好解,解题时最好尽量列出其他类型的方程。

三、如何教好解方程

首先得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好“天平平衡的道理”或“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等式的两边都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

然后灵活运用这一规律,在不改变等式平衡的前提下,把未知数一边的已知数全部想办法去掉,最终留下的就是“未知数等于多少”的解。

具体的做法就是:加了什么就减去什么,乘了什么就除以什么,两边同时进行 。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一、目前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小组成员,随意组合。

现在许多些教师只把前后的两张课桌或左右的两张课桌的学生凑在一起,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讨论几分钟就认为是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合作基本技能,甚至小组成员会出现冲突;当问题出现时学生之间不能相互实实在在的清晰正确的交流,当发生不同意见时,不能发挥出众人的优势协商解决。这样的合作学习浮于表面、走形式,学生很难进行实实在在的体验与感悟。

2、随意合作,缺乏指导。

我们教师有时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积极性与探究能力,对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就让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和步骤,也不理解学习的内容;同时学生也不能快速的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最优的方案进行问题的讲讨论与探索。

3、随意提问,缺乏价值。

有时教师为了体现合作学习,不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不考虑有没有必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一律使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出现一些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甚至不用讨论的问题也充斥其中,使学生丧失了参与讨论的兴趣,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4、随意合作,调控不当。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有时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匆忙让学生开展讨论,在讨论中教师自己缺乏必要的巡视与调控,有时即使是巡视也只是走马观花。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剖析;有时教师只注意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而怱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时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讨论的主题偏离了学习内容,教师不知如何进行引领;有时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让学生随意交流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有些教师对学生之间不会倾听、课堂过于喧哗等现象,缺乏必要的调控技能,使合作学习无法达到应有效果。

5、随意交流,参与不高。

课堂教学中,当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时,一些性格开朗,会说话的学生就容易获得较多的参与机会,而一部分学生经常成为“看客”。同时,一些成绩优异的同学在小组合作中发挥了自己的潜能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发展,而一些学困生则相反,因为基础比较差,往往落在后面,无形中失去了思考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些学生失去参与交流合作的兴趣,会进步加重自卑心理。

二、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中指出:“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习需具备四个基本的要素,即积极互赖、个人责任、有效沟通、评估反思。”针对目前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认为可以从通过以下几方面的策略来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1、合理组合小组成员。

第一、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应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考察,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通常以4~6个人为宜,适当可以在安排座位时进行调整。安排的比例为1:2:1,1代表一个优异生,2代表两个中等生,1代表一个学困生。

第二、让组内学生在小组内部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位置,小组内确定分工,落实责任。选好小小组长,让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明确小组长的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的指令下组织全组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动手操作,开展讨论探究学习过程,完成小组学习任务。组长可采用轮换制,可以一周一轮。

第三、教师要经常观察小组合作中学生动态,适时进行组际成员的调整。另外,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异步指导组,把少数学习特别有困难的学生组成异步指导小组。异步指导组主要在教师直接指导下学习,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扶中有放)。自主学习组:把优中等学生按组内、组间组合成若干小组(一般一组为4-6人)。自主学习组主要凭借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及要求,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活动以达到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的要求(以放为主)。这样一来,便于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与调控。

2、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

第一、学会倾听。“学会倾听”就是学会与人交谈时,克服浮躁之气和轻漫之举,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或插话。合作小组成员必须听清老师的提问要求,听懂小组分工的要求,听明白其他同学的发言,同时也要听得了表扬之词,听得进批评之音。俗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会倾听能使我们取长补短,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二、学会质疑。在小组活动中,在肯定别人优点的时候,还要敢于质问。如果有疑问,应立即追问为什么,而不要害羞,不做声;有不同的见解和意见时,要敢于提出,大胆质疑;想到了同学们没想到的,没说完的,要勇于补充。这样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富于生机。

第三、学会表达。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必须学会表达。在课堂教学的许多时候,经常只有那么几个学生举手,一些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讨论时发言很有价值,等到全班交流时却没有了声音,也有一些学生表达不够清楚。为此,教师就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把一些能够容易表达或简单的问题让不爱发言、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来回答,并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使他们能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第四、学会遵守组织纪律。合作往往是小组化的学习,人数不多,但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的,要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空间,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3、把握合作学习的时空。

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调控者,又是直接参与者,出示了讨论题后,组织学生合作研讨时要科学的调控时间。

第一、独立思考的时空。出示讨论题后,要留给学生看题审题的空间,让学生看清讨论题、明白题意,诱导学生联想、猜想,唤起学生起动合作学习的功能,诱发对问题思考,让学生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物质和思想准备。

第二、合作研讨的空间。这一环节应发挥组长的职能,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有序的讨论,合作实践、合作操作。教师这时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教师要行间巡视,及时地给学生诱导、解难释疑、把握航向,及时地了解掌握第一手信息,并及时进行调控。

第三、组织交流的空间。各小组讨论后,由组长向全班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本组的组员及其他学生认真听,并大胆发表补充意见或不同见解,学会评价自己和他人。教师应常用鼓励性的语言,如:“你别急,慢慢计划”,“你能代表你们小组谈谈看法吗?”,“你的见解真巧妙啊”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和期望,增强自信心。

4、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数学的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则是通过合作交流发现、解决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精心设计问题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一个重量方面。

第一、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学习。

一个数学问题,如果比较简单,多数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能得到快速解决,那就没有必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果是一个特别难的问题,讨论很长时间也得不出结论,这样的问题也就没有必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选择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到这种从欲望的驱动,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有生机。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欲望。如三年级数学中,有关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一知识难点时,我就向学生提问:这里为什么要加上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是0可不可以呢?你能否想个办法证明一下?这样激发了学生探究情绪,学生就自觉的议论起来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自觉的进行小组合作研究。

第二、设计问题应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的问题解法多种多样,结果不是唯一的,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考虑的不够全面,个人独立思考会发生一定困难,急需要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让别人理解自己的平台。在合作交流中,彼此观点不断碰撞,有争议的问题会变得明确,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在区分大小月时,我就根据板书向学生提出,你看着我们刚才的观察结果,你想说什么?有的说31天的是大月,也有人说小月以及平年、闰年等知识都从学生口中讲出来,再通过思考什么是闰年呢?引发学生的一阵骚动,在通过合作探究交流,争辨获得有关的新知。这样既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巩固知识,又通过合作交流感受到这其中蕴含着的数学哲理。

5、选择恰当的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方法,而不是教学方法的全部,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教学中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相机设置合作学习。

第一、在新旧知识的碰撞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在三年级数学第五册数学计算“24×3”,就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以,再反馈学生的计算方法。

生1:等于612。生2:等于72。生3:等于92

师:到底谁对呢?你能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生1:我是用竖式计算的,2 4

× 3

____1____

7 2

生2:我是用口算的,24×3=72(个位三四十二,向十位进1,十位二三得六加1就是7,合起来就是72)

生3:24+24+24=72

这样学生在交流中暴露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再通过小组交流辨析,从而得出正确的计算方法。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发展了学生数学思维,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及创新意识得到增强。

第二、在动手操作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动手操作探究时,进行小组合作,能使成员养成一种与人配合的默契,共享成功的喜悦。如:在三年级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时,我创设了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来测量课桌的大小的情境,并进行小组合作。结果学生们很快的体会到自己只有一个1平方分米测量起来比较慢,需要小组几个人合在一起测量快,这样合作就从学生的学习需要中开展,同样也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重要的性和必要性。

第三、整理复习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总复习“数的整除”这一内容时,我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材料(一张纸,一些概念的小卡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把每个小概念、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整体。学生在通过小组合作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整理了知识。有的小组想到的是大提纲式的;有的小组则想到用电脑菜单的方式,有的则是用了树状结构;这样的小组合作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整理了知识,养成了良好的合作习惯,创新思维得到的增强,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6、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小组合作成功发展的关键。良好的评价机制,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更为有效的开展下去,才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

第一、小组合作的评价要把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结合起来,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要改变以往只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每次都要以充满期待的心理来评价学生,根据好、中、差三种学生的发展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达标者同样给予评价,同时引导学生自己与自己比较,从中找出个人的进步,消除学困生的自卑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二、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成员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小组集体的评价。其中以小组合作的整体表现为主要标志,要改变过去以个人成绩为评价标准,以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因为合作学习是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的。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就注意的问题

1、要处理好合作与独立的关系。

合作与独立是一种辩证关系,要提倡合作与独立并重。合作的前提是独立,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参与讨论、探究、交流,需要以自己的独立见解与认知能力作为支撑,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就直接参与合作学习,那么合作就没有意义。

2、要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过分强调竞争,会在学生中造成紧张、焦虑的心态,特别是对学困生,一竞争就会使他们有自卑感,压制他们的学习动机。如果在学习中没有任何竞争气氛,也可能会形成不求上进的学习风气。小组合作,应使学生在比较自主、和谐和宽松的气氛中互相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组际竞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激发潜在的学习能力。

探求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38-01

教学的有效性含有三个层次: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即教学质量;有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有效益,指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简要论述。

一、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师生互动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分别是“教”与“学”的主体,教师担当着“教”的重任,学生则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学”的主体。学生的“学”决定了教学效益的程度。因此,如何让师生在这一教学活动中轻松地学、有效地学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说什么学生都默认。师生之间的交流仅仅局限于口头说、点头或者摇头。除此以外,教师没有过多地与学生发生交流,学生也没有与文本产生有效的对话。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阻碍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交流与发展,制约了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学生能力的发展。

针对这一点,笔者认为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不仅要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还应该主动地走进学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心理上愿意亲近教师,从而愿意与教师交流。

二、善于借助情景导入教学

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如何让这些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是数学教学中思考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都觉得数学的学习是枯燥而乏味的,这就使得教学导入环节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导入教学阶段借助生活常识,结合数学知识构建生活情景则可以在教学之初就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在导入阶段,学生一旦对该部分的知识充满了兴趣,就能够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从而让学生自觉地走进数学学习,融入数学教学。此外,情景教学的运用,尤其是生活情景的运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更好地拉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例如,在《数字的用处》这个部分的内容学习中,其目的是要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编码的过程体会数字在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中的作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一个“编码”中某些数字所代表的意义,体会数字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目标看起来十分抽象,但是在教学一开始,教师就借助身份证号码来导入教学,这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简单而轻松。好比“1101021974

08120025”这个号码中的“110102”这六位数字代表地区,“19740812”代表身份证持有者的出生年月日,最后的四位数字“0025”则代表着身份证的编号。用自己的身份证进行现身教学,学生兴趣浓厚,印象深刻。

三、开展师生互评,实现教学相长

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教学的方式也需要不断地改革。为了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笔者认为在课后的教学评价环节应该采取“师生互评”的方式来进行。

“师生互评”一方面是让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且给予积极的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教师的点评会让学生对自己当前的学习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而帮助学生取长补短,促进发展。另一方面,笔者认为还需要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批改进行反馈评价。这一步骤的设立是为了让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得失,从而明确改进的方向。这样的方式让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最终也将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有效教学是教师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教师不断努力的方向。在本文中,笔者只是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和体悟进行简要论述,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笔者坚信,广大教师只要能够从教学中多加积累总结,就一定可以找出提升教学效益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篇7

学习数学学科,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计算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效的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以及能力。虽然对于一些文科生来说,数学是一个很难攻破的知识点,但是一旦在数学学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那么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带动起来整体的学习成绩。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突破许多难点方面,才能够使学生真正地掌握学习到的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一下:

第一点,要做好情境导入、情境分析和情境回归的设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现代的教学中,教师们要放下自己的身份,与学生做朋友,加入到学习的阵营当中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及教师为辅助的原则,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的体系。这是因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若是能够以他们的立场去考虑问题,那么就会很容易亲近学生,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使得在实际的教学中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去教授知识,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对教学是十分有利的。

第二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反复阅读教材,熟读教材,从浅层的知识发掘教材中深刻的道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以一个懵懂的身份来到学校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体系。而在学校中,学生是以一个集体的身份来学习的,在一个班级中会有几十名学生共同学习,教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再加上学生的自悟能力在小的时候也会比较薄弱,因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老师教什么,其就要学习什么,所以就要求教师自身要去主动挖掘教材的知识点,不要仅仅只教给学生浅层的知识。书本的知识是局限的,更多的是要去扩展和不断地积累,丰富的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一定要扩展教材知识点。

第三点,在课堂中,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多多加入小组合作讨论的部分。在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氛围是十分重要的,试想一下,一节课死气沉沉,没有同学的参与,只是教师一个人在自问自答,而另一节课,所有的学生都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探讨研究,那么,哪一节课更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学习到知识呢?显而易见,一定是活跃的课堂了。在实际的课堂中,学生一定是教学的主体,目的也一定是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学习到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的一节课讲述完毕后,一切就万事大吉了,绝对不是这样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体系是不成熟的,由于他们的年龄也比较小,经历的事情也很少,所以对于事物以及问题的分析思考能力会受到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思想不深刻。但是,教师并不能够因为这些因素的限制,就拒绝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而应该更多的去组织学生的小组讨论,在适当的时候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去发展、去思考。思考可以使学生的头脑变得更加灵活,灵活地运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也可以增加学生的智慧。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小学生们学习知识、发散思维是非常有利的。

第四点,教学环节要紧紧贴合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多多列举生活常识性的例子,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能够理解知识。在现在的学习中,教师常常会组织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去亲自演绎理解,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如语文教师在讲授《哈姆雷特》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哈姆雷特》中的各个角色,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心理等方面。在数学课的教学时,同样可以采用如上的教学方法,如在讲一个应用题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分别饰演人物,以真正的金钱的交换来完成对应用题的讲述,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来更加清晰数学知识的应用。另外,教师在授课时,一定不要总是空谈大道理,比起大道理来说,学生更想要听到的是与实际生活相连的东西。如教师总是在说美国金融危机造成了什么后果,使得经济怎样变化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时间一长,同学一定会不耐烦,但教师若是适时的去谈论一些足球明星、篮球明星、娱乐明星的问题,就一定会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也必定是很活跃的。

第五点,在一堂课结束之后,教师一定要做一个课堂的小结和一些知识的训练,去巩固本节课学的知识,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一节课,讲述不是主要的,重点是学生真正的学习到了自己过去不理解的东西,那才是真正的收获。单单的讲述并不能够完成上述的问题,因此,简单的课堂回顾,是让学生能够从一个整体的视角去把握这一节课,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的模块,在以后的回忆中,印象也一定会十分深刻的。再做一些练习题,可以更加完善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实际的操作能力。由此,课堂小结和练习题的把握在这一节课中也是相当重要的。

二、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1)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

总之,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同时,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创设有意义的、激励性的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摘要:不论是在小学,还是在中学,甚至是在大学,数学都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新的高考政策也把原来的数学单学科的150分提升到了180分,可见数学学科的地位是越来越重要了。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比较高,并且计算性也比较强,因此,这门学科始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常常是教师教学中的重难点,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篇8

(一) 把握有效的教学起点

准确的把握教学起点是确保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在实际的教学中, 许多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对学生把握不到位, 以致于目标定位不准确, 使得课堂低效运作。教师不能在预设和生成之间求得平衡, 课堂过分围着学生打转, 淡化了教学的内容、目标, 教学的随意性很大, 缺乏必要的约束与反馈调节, 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由此可见, 有效的教学, 首先需要教师准确的把握教学的起点。通常意义上, 教师都会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创设生活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但是,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等于把握住教学起点。从教学的有效性出发, 必须在确定学生学习的起点时, 从教材的知识体系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等方面整体考虑, 更多关注情境与知识的连接点, 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价值的情境, 以利于促进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迁移, 主动进行新知的建构。

(二) 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重要, 学生能独立完成、自主解决的问题都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才牢固。当然, 适度的模仿与记忆仍然是合理的, 也是必须的, 那种一味地摒弃模仿和记忆的教学是不值得提倡的。比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内容时, 在初步揭示1/2后设计下面的环节:

师:我们先一起来做个折纸的游戏。请同学们拿出跟老师手中一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和另一个图形 (有圆形, 有菱形, 三角形等) 。谁能用这两张不同图形的纸, 通过折的方法, 分别表示出它们的1/2?

学生折纸, 教师巡视。

师:先来看看长方形纸是怎么折的?说说你这样折的理由。

出示几种折法:

问:哪一部分表示这个长方形的1/2? (可以用阴影表示出来。)

学生示范, 用阴影部分表示这个长方形的1/2。

师:请其他同学也像他一样, 用阴影部分表示出你折的这个图形的1/2。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折法, 都表示出了这张长方形纸的一半, 也就是它的1/2。那么空白部分该怎么表示呢?为什么? (也是1/2, 因为也表示了这个长方形的一半。)

问:这几种折法所表示的1/2一样大小吗? (这些长方形纸是一样大小的, 所以它们的一半也应该是一样大小的。)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其他图形的二分之一怎么表示。请同学介绍自己的折法, 说说是怎样表示这个图形的1/2。 (生练说, 师提示)

这一片段中, 老师为学生建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将对“1/2”的理解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安排两个层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来感悟1/2的具体含义。首先, 同样一张长方形纸, 学生折法不同, 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形状也不同, 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但是在求异的同时也不忘让学生适时地感悟, 尽管折法不同, 但折出的部分都是同一张纸的一半, 因此都可以用1/2表示, 即所谓的“求同”。其次, 每个同学拿出的纸片形状大小都不同, 尽管学生折出的也都是这张纸的1/2, 但由于操作的直观性, 学生不难理解对不同的单位1, 其1/2不相等。学生不是简单地接受指令, 为了操作而操作, 而是通过这两个不同层面的操作环节, 让学生在操作中有所感悟和体验, 进行数学地思考。

(三) 善用有效的评价手段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篇9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和有效性的概述

1. 小学数学的概述

小学数学是我国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 属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核心教程, 对于学生整体素质和数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新课程的小学数学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 更加看中学生在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扩展能力。

2. 小学数学的特点

(1)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 对具体形象的思维扩展能力较强, 随着知识的不断累积才能逐步形成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的新课程抓住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建立数学模型,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直观的感受到数学的存在, 从而慢慢激发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

(2) 形成逻辑思维。小学数学能够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 让学生感受到客观世界里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系, 在形成数学思维的初期也养成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这对于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很重要, 有了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

(3) 培养创新思维。现代科技的进步对于人才的创新能力尤为看重,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里都会有数学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用一定的思维程序来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容易养成一丝不苟、追求真理的思考方式, 而且在对课题进行观察、实验、概括及推理的过程中也会形成初步的创新思维, 再遇到相类似的探究问题时, 便可以利用自身的思维程序和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

3. 有效性

有效性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并不是指教师教的认真,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真正的在教学中做到学有所得。教学的有效与否是通过学生的发展来看的。因而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是学无所获, 即使教师认真教学也属于无效教学;或是教师教学不达标学生学的很艰难没有达到学习目标, 也属于无效教学。综上所述,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不能只注重一味的讲学, 而是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措施。

二、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对应措施

数学学习的课堂教学是给学生灌输数学思维、形成数学思想观念的重要渠道, 而数学课堂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教师在课前是否进行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存在着“教师易忽视学生的知识起点和自主探究”的显著问题, 教师往往为了考试而给学生设计机械枯燥的习题。因而教师必须在教学内容和作业设计上下功夫, 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1. 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在国家和社会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以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为依据, 来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 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来制定, 课堂教学目标作为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必须要以标准中的硬性规定来设计, 目标是标准的具体化, 标准是制定目标的依据。教师自身要搞清楚两者的关系, 对于数学课程标准里的基本要求有着准确的理解, 认真落实好每一教学阶段的教学目标。

(2) 结合教学内容来制定。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材都是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写而成的, 但是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却不一定相同, 编写者在教材里不仅将达成三维目标所需的知识点融合在内, 也渗入了情感教学的某些方法。因而教师在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也要充分挖掘课本知识内容,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3)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前面讲到教师讲课再认真如果学生不学也属于无效教学, 因而教师在确定数学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 从整体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避免教学目标脱离群体。可以采取设计分层教学目标的做法, 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做好与学生的实时沟通, 让教学目标更加人性化。

2. 灵活处理数学教材

教材作为课程的载体, 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身为教师既要将教材通读落实好, 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的调整, 充分发挥出数学教材的重要性。

(1) 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教师要比学生更加懂得预习与复习, 因而教师在备课时要先了解数学教材的总体要求和每单元的编写意图, 并在反复通读以后理清各单元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才能为上课灵活教学打好基础。与此同时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和成绩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状况, 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

(2) 灵活变动教材。教师可以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增添或删减, 在重点知识点范围内可以进行扩展或关联, 如前几章的某些简单知识是后几章重点知识的学习基础, 教师便可以自行将这两部分知识点串联起来, 为以后的讲解做准备。现行的教材都比较全面, 有些知识点只是起着补充重点知识点的作用, 教师可以将非重点内容进行淡化, 或是鼓励学生课后以小组形式进行研究。

3.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现如今, 教学课堂情境已经成为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措施, 这也是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教学情境的作用在于能够在情感上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氛围, 激发其对学习数学的欲望。目前教学情境的主要类别有生活类、实物演示类、图画再现类、语言描述类及数学游戏类,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要遵循以下原则:以教学目标为目的;以真实自然为主导, 贴近生活;数学情境间的转换衔接要自然, 以便于学生思维的过度;创设新颖、互动性强的教学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意与时俱进, 要善于将社会上发生的与数学有关的素材引入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 其欢乐的情绪会感染学生, 能给学生一种亲切感, 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 使师生情感得以交流, 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课堂学习。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会使学生从中受到激励, 在教学中, 常用鼓励性的语言如“你真聪明、真能干”“你说得太棒了”“这朵小红花是你的”来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会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愉快地接受课堂教学知识,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追求有效的动态课堂

动态生成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教师教学的立足点应更高更远, 要能在课堂千变万化的信息中, 及时捕捉可持续发展的资源, 开发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 使之更接近理想的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成性动态过程, 有着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资源。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活动, 又要注意学生的发展, 及时从课堂教学中捕捉具有数学价值的信息, 活用这些教学资源。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动态课堂”, 容许学生“出错”“打岔”, 不追求“唯一”。我们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组织课堂教学, 善于抓住课堂上的种种“意外”。

三、合理运用肢体语言

低年级孩子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 对具体形象的东西特别感兴趣的特点。应像运用适当的、形象的肢体语言, 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注意力, 突破难点、把握重点的重要作用, 教师应让肢体语言在课堂上发挥作用, 真正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上课时应像慈爱的父母, 对回答错误的孩子去摸摸他的头, 安慰他;当有孩子过于激动时, 要安静地站着, 注视着那位孩子, 让那些得意忘形的孩子静下心来主动参与活动;对孩子们出其不意的回答, 可睁大一双眼睛, 让孩子们冷静下来, 继续反思……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张疑问的脸、一个生动的动作, 都在传递着老师对孩子的情感, 孩子们能感受到老师的鼓励, 得到一种自信的力量, 推动着孩子们不断地努力,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设计有效性作业

布置数学作业, 是一种艺术, 更是一种创新。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因事而异, 因时而异, 因人而异, 精心设计合理有效的数学作业。让数学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增加知识, 增长才干, 丰富生活的向导, 就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孩子的学习空间, 并能真正减轻孩子的课业负担, 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发展他们的个性, 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和素质, 为新课标下的数学学习增添活力, 增加魅力。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设计趣味性作业,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设计生活性作业,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设计层次性作业, 保护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信心;设计开放性作业,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自主性、合作性作业,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五、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有效的评价, 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但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评价标准应不同。除此之外, 我还采取多元评价的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通过师生互评, 生生互评, 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另外还恰当运用数学语言评价, 利用“客观评价策略”“关注差异策略”“多元评价策略”“质的评估”等方式记录学生的各种进步, 反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让学生学会倾听、解读、交流,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 适当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使部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清晰化。但有的教学课件却“辅而无助”, 为了形式多样, 表面热闹, 一味追求运用多媒体, 使课堂信息过多过滥, 分散了学生注意力, 反到对正常教学起了干扰作用。媒体运用要做到有效, 它必须服务于教学, 应结合学科、学生特点, 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现代教育媒体, 继承传统教育媒体的有效成分, 使两者有机结合, 各展所才, 互相补充。例如, 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 为了避免电脑代替人脑, 替代学生的一切操作思维, 在学生理解面、棱、顶点含义的基础上, 让学生充分思考, 分组探究这三个方面各有什么特征, 诸如数棱的方法, 比较相对面的大小等。此时, 再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 把学生脑中纷杂的结论加以分类、整理、归纳, 能高效、省时地帮助学生梳理要点, 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

上一篇:合法经营下一篇:选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