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灰飞虱

2024-05-08

麦田灰飞虱(精选八篇)

麦田灰飞虱 篇1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在淮安市淮阴区三树镇蒋集村九组某农户责任田, 试验田的面积为0.22 hm2, 前茬水稻, 土质为砂壤土, p H值为7.6。

1.2 试验材料

试验对象:麦田灰飞虱;试验作物:小麦, 品种为郑麦9023;试验药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 由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提供;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 由安徽金泰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 分别为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40g/hm2 (A) 、300 g/hm2 (B) 、375 g/hm2 (C) , 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50 g/hm2 (D) , 以清水作对照 (CK) 。4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67 m2。

1.4 施药方法

小麦于10月24日播种。施45%复合肥375 kg/hm2、尿素375 kg/hm2。施药时间为5月9日, 天气晴好, 小麦为齐穗扬花期, 灰飞虱处于低龄若虫盛期, 参试药剂二次稀释后采用卫士牌WS-16P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对水750 kg/hm2均匀喷雾, 空白对照区喷等量清水[1,2,3]。

1.5 调查方法

每处理采用5点取样法, 每点固定0.11 m2, 调查灰飞虱虫量。每次调查药效期对小麦的安全性进行观察。采取目测调查方法, 查看小麦有无药剂灼伤、萎蔫等情况, 以及田间小麦生长是否正常。

分别于药前和药后3 d (5月12日) 、7 d (5月16日) 、14d (5月23日) 调查药效。用盆拍法调查灰飞虱虫口数, 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 再经反正弦转换后进行方差分析, 用新复极差法对各处理进行多重比较。计算公式如下[4]: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每次调查药效时对小麦进行目测观查, 均无灼伤、黄叶、畸形、卷缩等药害现象发生。叶片颜色、状态与清水对照无区别。

2.2 对灰飞虱的防治效果

由表1可知, 施药后3 d, 处理A、B、C的校正防效分别为81.40%、84.57%、89.33%, 无显著差异, 与处理D校正防效 (39.88%) 存在极显著差异;施药后7 d, 处理A、B、C的校正防效分别为87.62%、94.22%、96.59%, 与处理D的校正防效 (26.57%) 存在极显著差异;施药后14 d, 处理A、B、C的校正防效分别为95.23%、96.65%、98.21%, 与处理D的校正防效 (26.33%) 存在极显著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该试验结果表明, 从防治效果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角度综合分析, 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 g/hm2在麦田灰飞虱低龄若虫盛期用药防治效果较佳, 具有一定的持效性, 且对小麦生长安全[5]。

摘要:对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治麦田灰飞虱的效果及对小麦的安全性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 g/hm2对麦田低龄灰飞虱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持效期长, 且对小麦生长安全。

关键词: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小麦灰飞虱,防效,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陈轶.吡蚜酮防治麦类灰飞虱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 2008 (1) :108-109.

[2]刘忠德, 刘守柱.麦玉米轮作区不同用药方式防治灰飞虱及玉米粗缩病的研究[J].植保技术与推广, 2000 (6) :12-13.

[3]徐艳博, 王孟伦, 朱金生, 等.北方水稻和小麦种植区麦田灰飞虱种群发生动态及其带毒率研究[J].应用昆虫学报, 2013 (1) :215-222.

[4]马崇勇, 高聪芬, 韦华杰, 等.灰飞虱对几类杀虫剂的抗性和敏感性[J].中国水稻科学, 2007 (5) :555-558.

麦田灰飞虱 篇2

关键词:灰飞虱;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防治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S435.112+.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2-0137-03

收稿日期:2014-11-05

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编号:201003031);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编号:SXGC[2013]359);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4]2030)。

作者简介:李粉华(1973—),女,江苏金坛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病虫草害监测及防治技术推广。E-mail:jtlfh@163.com。

通信作者:朱叶芹,推广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技术推广。E-mail:zyq@jsagri.gov.cn。水稻條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均为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传播引起的水稻重要病毒病害,危害的严重性被称为水稻上的“癌症”。水稻条纹叶枯病1998年开始在江苏省部分稻区流行,2001年,在大部分稻区如盐城、淮安、泰州、扬州、连云港、苏州等地暴发流行且不断蔓延;2002年,发生面积扩大至100万hm2,病株率达5%~25%,重病田病株率达50%[1];2004年,发病面积达157万hm2,占江苏水稻种植面积的79%,成片水稻绝收;2005年,发病面积达到187万hm2,并开始向浙江、安徽、河南、山东、上海等周边省市蔓延,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2]。2006年以来随着灰飞虱发生量的上升和感病品种种植面积的扩大,水稻病毒病在江苏、浙江、山东等稻区大面积发生,并迅速上升为当地水稻主要病害之一。2007年,水稻黑条矮缩病首次在江苏粳稻上普遍发生,重病田连片绝收,2008年,发病面积达26.7万hm2,2009年,进一步上升到33.3万hm2,给江苏水稻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3]。关于传毒媒介昆虫灰飞虱发生危害[4-5]及传毒[6-8]前人已开展很多研究。部分学者系统研究了灰飞虱传水稻病毒病的发生危害规律[9-11]及防治技术[12-14],并在大面积开始应用。为研究和验证诸多防治技术集成的综合应用效果,我们于2011年开展了水稻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示范应用研究,为大面积推广和控制危害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研究核心区位于金坛市金城镇大亭村(31°45.966′N,119°30.442′E),地处长江下游江苏省南部,常年水稻(粳稻)种植面积在20 000 hm2左右。常年年均气温15.3 ℃,年均降雨量1 063.6 mm,雨水多集中于春夏秋季。常年年均日照时数为2 035.5 h。

2011年,经免疫斑点法测定,麦田越冬代介体昆虫灰飞虱水稻条纹叶枯病毒带毒率9.60%[15-17]。

1.2应用技术处理

应用技术处理见表1。1.3调查与计算方法

根据测报规范,7 d调查2次示范区、对照区及大面积手栽稻病毒病与介体昆虫灰飞虱发生动态。调查方法:(1)秧田期。示范区及大面积手栽稻秧田多秧田调查,每块秧田30点,每点盆拍0.05 m2秧苗,计算每667 m2虫量。对照田秧田30点,每点盆拍0.05 m2秧苗,计算每667 m2虫量。(2)大田期。示范区及大面积手栽稻多田调查 每块田调查盆拍60穴稻丛,计算百穴虫量。病毒病第一显症高峰期,调查病毒病病情与防控效果;8月中下旬病毒病危害稳定后,再进行表1灰飞虱传水稻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处理类型处理示范区面积66.67 hm2,水稻品种为武运粳23(抗条品种)[18];种子处理用25%咪鲜胺乳油2 mL、6%杀螟丹水剂6 g及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 g兑水6 kg浸稻种5 kg,浸种48 h;5月25—30日播种,塑盘育秧,秧田全程覆盖30 g/m2无纺布,6月13—20日机插。移栽前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 g/hm2送嫁药带药移栽,7月4日用30.2%甲维·毒死蜱乳油50 mL/hm2+50%稻丰散乳油1 200 mL/hm2防治大螟、二化螟,兼治2代灰飞虱。常规手栽稻

面积1 340 hm2,品种为武运粳23、武运粳24等;种子处理用25%咪鲜胺乳油2 mL、6%杀螟丹水剂6 g及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 g兑水6 kg浸稻种5 kg,浸种48 h;5月12—15日播种,水育秧,6月13—15日手栽。移栽前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 g/hm2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 g/hm2送嫁药带药移栽,7月4日用30.2%甲维·毒死蜱乳油 750 mL/hm2+50%稻丰散乳油1 200 mL/hm2防治大螟、二化螟,兼治2代灰飞虱。对照(CK)

面积1 600 m2,秧田100 m2,水稻品种武运粳7号。5月17日浸种,浸种药剂为25%咪鲜胺乳油2 mL加6%杀螟丹水剂6 g兑水6 kg浸稻种5 kg,浸种48 h,催芽,5月22日播种,旱育秧,地膜加遮阳网覆盖,5月30日上午秧苗2叶期时揭开,苗期不用药防治病虫害。6月21日下午移栽,栽后至收割未用药防治病虫害。

1次调查,比较防控效果。调查方法:(1)秧田期。对照秧田5点取150株秧苗,计算病株率;示范区及大面积手栽稻多秧田各取50株秧苗计算病株率。(2)大田期。对照田5点调查150穴稻丛,计算病穴率、病株率;示范区及大面积手栽稻多田每田5点调查50穴稻丛,计算病穴率、病株率。

nlc202309011146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对灰飞虱发生动态的影响

2.1.1不同处理对秧田期灰飞虱发生动态的影响调查及灯诱结果显示,2011年,金坛1代灰飞虱成虫从麦田向外扩散的高峰期为5月25日至6月3日,扩散高峰日出现在5月30日。由于示范区机插秧苗秧田期全程覆盖无纺布,6月2—21日秧田未查見传毒介体昆虫灰飞虱成虫、若虫;大面积手栽稻秧田期灰飞虱6月2日为40.25万头/667 m2,6月7日达55.20万头/667 m2,此后可能由于用药防治的原因逐渐下降;对照田秧田期灰飞虱6月2日为24.96万头/667 m2,此后迅速上升,6月9日达88.56万头/667 m2,主要原因可能是对照秧田邻近示范区,该区域周边基本无裸露秧苗,周边杂草、经济作物上的灰飞虱集聚的结果。6月9日后秧田虫量开始迅速自然下降(图1)。对照田6月2—7日灰飞虱虫量低于大面积手栽稻秧田,此后一直高于大面积手栽稻秧田。

2.1.2不同处理大田期灰飞虱发生动态对照田、大面积手栽稻、示范区3种不同处理田间传毒介体昆虫灰飞虱虫量从6月下旬至7月14日均不高。7月16日至8月23日3种不同处理田间传毒介体昆虫灰飞虱虫量有所上升,对照田略高于大面积手栽稻和示范区稻田。8月23日后对照田、大面积手栽稻、示范区3种不同处理田间传毒介体昆虫灰飞虱由于气候条件适宜,虫量突增,对照田由于不用药防治,田间虫量明显高于大面积手栽稻田和示范区稻田(图2)。

2.2不同处理条纹叶枯病危害情况

2.2.1不同处理秧田期条纹叶枯病危害情况示范区秧田未查见病株,秧苗移栽到大田后都达到无病的效果,水稻条纹叶枯病株防效为100%;对照田6月19日见病,6月21日移栽前病株率为0.93%,明显高于示范区病株率,两者差异显著;常规手栽稻播种时间较早,6月13日见病,移栽前病株率为1.58%。

2.2.2不同处理大田期条纹叶枯病危害情况大田分蘖期调查,对照田6月27日随着分蘖高峰的到来进入发病高峰,7月11日调查病穴率为36.00%,病株率最高达4.50%;示范区机插稻未查见发病株;大面积手栽稻6月27日调查水稻条纹叶枯病最重,病穴率7.30%,病株率3.63%(图3)。

9月5日破口抽穗期调查,示范区的机插稻田仅田边零星见病株;对照田发病较重,病穴率与病株率分别为56%、11.3%,与示范区差异明显;大面积手栽稻田平均病穴率、病株率分别为5%、0.64%。表明秧田期全程覆盖无纺布,杜绝了1代灰飞虱秧苗期的传毒危害,减轻了大田分蘖期2代灰飞虱的虫量,减轻了水稻拔节孕穗期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和危害。大面积手栽稻田由于秧田期、大田前期控制传毒介体昆虫灰飞虱发生和危害,同时也控制了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和危害。

2.3大田期黑条矮缩病发生情况

大田期对照田发病明显,分蘖后期7月16日调查,病穴率14.00%,病株率2.80%;示范区未查见病株;大面积手栽田分蘖期病穴率、病株率分别为5%、1.3%;水稻生长后期9月13日调查,对照田病穴率6.00%,病株率为2.70%,示范区内的机插稻未见病;大面积手栽稻未查见病株,防控效果差异明显(图4)。

2.4水稻病毒病对产量的影响

经穗期考察,对照田有效穗为215.7万/hm2,示范区平均有效穗325.5万/hm2,对照田比示范区减少109.8万/hm2,有效穗降低33.73%。灰飞虱传病毒病的危害主要是影响水稻的有效穗数。

3讨论

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之所以被称为水稻上的“癌症”,是因为水稻一旦感染发病,田间几乎无药可治。这2种水稻病毒病均为媒介昆虫灰飞虱传播引起,治虫防病的防治策略是灰飞虱传水稻病毒病防治的重要手段。除秧田防治外,水稻移栽后大田初期对2代若虫的防治同样重要 [18-20]。大面积手栽稻田,秧田期、大田初期及时用药防治灰飞虱,控制传毒,不仅可延缓水稻病毒病发生危害时间,而且可大大降低发生危害程度,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治虫防病的科学结论。

随着防控技术的推广和抗病品种的种植,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危害虽逐渐回落,但仍在持续流行,水稻黑条矮缩病有日趋严重和蔓延态势,原因主要与灰飞虱的再猖獗、病毒的有效积累和抗性基因的单一性有关[21]。为实现水稻病毒病的可持续控制,就应该采取“抗、避、断、治”综合防治策略的集成应用。单项技术难以完全有效地控制水稻病毒病的发生和危害,综合防控是水稻病毒病防治的根本出路。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机插方式集中育苗、无纺布全程覆盖辅助抗病品种的应用、适期药剂防治传毒昆虫,控制水稻病毒病效果显著。秧田期采用全程覆盖技术,能彻底隔绝1代灰飞虱对秧苗的传毒危害,切断传毒链,从而达到有效控制水稻病毒病的目的。结合大田防治2代灰飞虱,对大田期水稻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可以达到95%以上。综合防控技术的集成应用,采用秧田防虫网或无纺布全程覆盖+机插秧+适期迟播+适期移栽是一个可行的选择[21]。该集成技术突破了品种的限制,不使用化学农药,是针对阻断灰飞虱的传毒而设计,可以实现对灰飞虱传播的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2种水稻病毒病的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程兆榜,杨荣明,周益军,等. 江苏稻区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新规律[J]. 江苏农业科学,2002(1):39-41.

[2]周益军. 水稻条纹叶枯病[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周彤,王英,吴丽娟,等. 水稻品种抗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J]. 植物保护学报,2011,38(4):301-305.

[4]孙国俊,蒋林忠,董波,等. 金坛地区灰飞虱发生动态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2008,20(9):74-76.

[5]陈思宏,马学文,于涌鑫,等. 灰飞虱发生动态及其主要防治措施[J]. 江苏农业科学,2003(增刊1):13-14.

nlc202309011146

[6]Gingery R E,Nault L R,Yamashita S.Relationship between maize stripe virus and rice stripe virus[J]. 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1983,64(8):1765-1770.

[7]Kisimoto R.Genetic variation in the ability of a planthopper vector: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 to acquire the rice stripe virus[J]. Virology,1967,32(1):144-152.

[8]Shinkai A. Studies on insect transmission of rice virus diseases in Japan[J]. Bulletin of National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Sciencea Series C,1962,14:1-112.

[9]謝联辉. 植物病原病毒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10]程兆榜,任春梅,周益军,等. 水稻条纹叶枯病不同地区分离物的致病性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2008,38(2):125-131.

[11]周彤,吴丽娟,王英,等. 水稻对黑条矮缩病感病生育期研究初报[J]. 华北农学报,2010,25(6):128-131.

[12]季敏,孙国俊,董波,等. 机插水稻苗期无纺布全程覆盖控制条纹叶枯病研究[J]. 中国植保导刊,2009,29(10):18-20.

[13]孙国俊,蒋林忠,季敏,等. 机插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技术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74-76.

[14]王华弟,祝增荣,陈剑平,等. 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规律、监测预警与防控关键技术[J]. 浙江农业学报,2007,19(3):141-146.

[15]周益军,刘海建,王贵珍,等. 灰飞虱携带的水稻条纹病毒免疫检测[J]. 江苏农业科学,2004(1):50-51.

[16]NY/T 2059—2011灰飞虱携带水稻条纹病毒检测技术[S].

[17]NY/T 1609—2008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技术规范[S].

[18]朱邦辉,徐晓杰,石世杰,等. 抗条纹叶枯病新品种武运粳23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中国稻米,2010,16(4):60-61.

[19]朱叶芹,杨荣明,刁春友. 江苏省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原因及治理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05(6):29-30.

[20]孙枫,徐秋芳,程兆榜,等. 中国水稻黑条矮缩病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学报,2013,29(1):195-201.

[21]周益军,李硕,程兆榜,等. 中国水稻条纹叶枯病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学报,2012,28(5):1007-1015.郑伟,王彬,马骁,等. 6种杀菌剂防治火龙果茎斑病的田间药效[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2):140-141.

秧田期防治灰飞虱药剂筛选试验小结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48%乐斯本EC由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 5%锐劲特SC由拜耳杭州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生产, 80%敌敌畏EC和10%氯噻啉WP由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50%虎蛙EC由德国拜耳公司生产, 10%吡虫啉WP由睢宁县农药厂生产, 10%新力特WP和25%奇击WP由江苏三泉农化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 (1) 48%乐斯本EC100 m L (每667 m2用量, 下同) ; (2) 5%锐劲特SC50 m L; (3) 10%吡虫啉WP40g; (4) 80%敌敌畏EC250 m L; (5) 25%奇击WP40g; (6) 50%虎蛙EC100 m L; (7) 10%新力特WP40 g; (8) 48%乐斯本EC50 m L+5%锐劲特SC30 m L; (9) 10%氯噻啉WP20 g; (10) 空白对照。共10个处理, 3次重复, 每个小区面积为11.1m2, 小区间随机排列。6月9日下午 (秧苗三叶一心) 各处理均按每667 m2对水40 kg常规喷雾。

1.3 调查方法

试验设在珥陵镇中仙村, 为旱育水管秧田, 品种为武运粳7号。采取对角线取样, 每小区取5点, 每点0.11 m2, 调查灰飞虱药前基数、药后3、6 d残留虫量, 计算其防效 (结果见表1) 。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后3d调查, 各处理对灰飞虱的防效

从表1可以看出, 防效最佳的是处理 (8) 和处理 (6) , 防效分别是80.27%和79.73%;其次是处理 (2) 和处理 (7) , 防效分别是68.33%和65.52%;再次是处理 (1) 、 (3) 、 (9) 和处理 (4) 防效分别是56.45%、54.98%、54.21%、52.52%;防效最差的是处理 (5) , 防效只有39.03% (见表1) 。

2.2 药后6 d调查, 各处理对灰飞虱的防效

从表1可以看出, 防效最好的是处理 (8) 和处理 (2) , 防效分别是81.95%和80.87%;其次是处理 (7) , 防效为73.93%;再次是处理 (6) , 防效为67.78%;防效最差的处理 (3) 和处理 (5) , 无防效 (见表1) 。

3 结论

3.1 从试验结果中可看出, 每667 m2用48%乐斯本EC50 m L+5%锐劲特SC30 m L和5%锐劲特SC50 m L对灰飞虱防效较理想, 可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应用。

盐城地区灰飞虱发生情况调查研究 篇4

关键词:灰飞虱,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江苏盐城

灰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对水稻的危害表现为2种方式:一是灰飞虱通过刺吸直接为害水稻[1];二是通过共体内携带的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病毒而使水稻感病[2],目前对水稻的影响危害主要是以第2种方式为主。

自2004年以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对江苏省的水稻生产产生了严重的危害,2004—2005年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江苏省大流行,造成了水稻产量的巨大损失,盐城地区减产更为严重,某些田块的减产率达到了90%以上[3]。2008—2009年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江苏省大流行,造成江苏省水稻减产10%,盐城地区某些以淮稻5号为主的田块,损失更是超过了80%。近年来,盐城地区通过种植抗性品种、推广机插秧和直播稻、推迟播期等方式有效地控制了灰飞虱的发生危害。为明确盐城地区近年来灰飞虱的发生情况,特进行此次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及水稻品种

在盐城地区分别于每年的5月25日至6月10日调查龙冈镇、大冈镇、便仓镇、南洋镇4个镇灰飞虱的发生情况,同时在4个镇分别选取1块地种植感病和抗病水稻品种,分别调查这些水稻品种的发病情况。水稻条纹叶枯病以感病品种武育粳3号和抗病品种镇稻88、盐粳5号为主,水稻黑条矮缩病以感病品种淮稻5号和抗病品种Tetep为主。

1.2 试验方法

各品种于每年当地小麦品种收割前20 d左右(即5月20—25日)播种,于小麦收割后7 d左右移栽。整个秧田期和本田期不使用药剂处理[4,5]。栽插方式:每个品种单本栽插,3次重复,小区面积13.34 m2,株行距13.33 cm×25.00 cm。

1.3 调查方法

1.3.1 灰飞虱发生情况调查。

于每年6月1—5日分别调查秧田和麦田灰飞虱迁飞(即1代成虫和2代若虫)高峰期的发生量,同时测定其水稻条纹叶枯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带毒率,取其平均值。

1.3.2 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发病情况调查。

于每年的7月1日和7月30日左右调查单株的穴发病率,在调查试验田块发病情况的同时,还要调查当地其他水稻品种2种病毒病的发病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灰飞虱发生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自2008年以来,盐城地区灰飞虱发生量逐年下降,发生量最高的为2008年;灰飞虱的带毒率也呈下降趋势,水稻条纹叶枯病带毒率和黑条矮缩病带率年度之间的差异很大,2010年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带毒率超过了条纹叶枯病。

2.2 试验水稻品种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情况

由表2可以看出,自2008年以来,盐城地区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程度呈减轻趋势,其中发病较为严重的年份是2008、2009年,感病品种武育粳3号的发病率分别达到了97.6%和95.6%,抗病品种镇稻88和盐粳5号也达到15%以上。

(%)

2.3 试验水稻品种黑条矮缩病的发病情况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年份间盐城地区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差异性较大,其中发生较为严重的是2009、2011年,感病品种淮稻5号的发病率超过了90%,在这2个年度中抗病品种Tetep的发病率达到了4%以上。

(%)

2.4 盐城地区主栽水稻品种条纹叶枯病及黑条矮缩病的发病情况

由表4可以看出,盐城地区主栽品种水稻条纹叶枯病及黑条矮缩病的发病率都很低,最高只有1.1%。

3 结论与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自2008年以来,盐城地区灰飞虱的发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条纹叶枯病及黑条矮缩病也在逐年减轻。

同年度之间,试验水稻品种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2种病毒病的发生并不一致。2009年,这2种病毒病的发病率都超过了90%,但在2010、2011年中,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病率分别只有83.5%、75.1%,而黑条矮缩病的发病率都超过了90%,造成这2种病害在年度间发病情况不一致的原因在于灰飞虱的RSV和RBSDV的带毒率的差异性。2012年,2种病害的发病率都下降至40%左右,这与该年度的灰飞虱发生量的下降及带毒率降低有直接关系。

(%)

盐城地区水稻主栽品种2种病毒病的发病率都很低,可能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水稻直播、机插秧等种植方式的改变,使水稻从生育期上避开了灰飞虱的迁飞高峰期;二是当地加大了灰飞虱的防治力度;三是选择了抗性较强的水稻品种。

参考文献

[1]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农学院, 安徽农学院, 等.农业昆虫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190-191.

[2]南京农业大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 等.农业植物病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99-104.

[3]贺媛.灰飞虱的发生规律及滞育特性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10.

[4]孙国俊, 蒋林忠, 董波, 等.金坛地区灰飞虱发生动态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2008 (9) :74-76.

麦田灰飞虱 篇5

关键词:40%敌毒乳油,稻田,灰飞虱,防效

应用毒死蜱、敌敌畏等有机磷类药剂防治稻田灰飞虱, 具有击倒力强、见效快、防效显著等特点, 但单用成本高[1,2,3]。为此, 南通新华农药有限公司新开发了两者复配产品——40%敌毒乳油, 为明确其最佳经济使用量, 于2010年2代灰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 进行了40%敌毒乳油防治稻田灰飞虱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供试药剂为:40%敌毒乳油 (南通新华农药有限公司) ;48%毒死蜱乳油 (南通江山农化有限公司) ;80%敌敌畏乳油 (市售) ;5%锐劲特乳油 (拜耳杭州作物科学有限公司) 。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7个处理, 分别为:40%敌毒乳油1 200 mL/hm2 (A) 、1 500 mL/hm2 (B) 、1 800 mL/hm2 (C) ;48%毒死蜱乳油900 mL/hm2 (D) ;80%敌敌畏1 500 mL/hm2 (E) ;5%锐劲特乳油600 mL/hm2 (F) ;以清水作对照 (CK) 。4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50 m2。

1.3 试验实施

按设计用药量对水750 kg/hm2, 常规均匀喷雾。施药当天阴, 药后20 h内未降雨, 药后2 d降阵雨, 药后10 d内均温28.3℃, 平均相对湿度84%, 雨日4 d, 总降雨量172.6 mm。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于药前每小区用盆拍法 (采用33 cm×45 cm白瓷盘) 调查基数, 药后1、3、7、10 d调查残虫量。每小区调查3个点, 每点调查5盆。计算校正防效, 并对试验结果用邓肯氏新复极差进行方差分析。防效计算公式[4,5]为:

防效 (%) = (1-CK前×处理后/CK后×处理前) ×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速效性

药后1 d, 仅处理F防效较差, 其余各处理效果均在95%以上, 其中以处理B、处理C、处理D的效果最好, 校正防效均达到99%以上, 显著优于处理A的防效96.38%和处理E的防效95.29%, 极显著优于处理F的防效62.65%。药后3 d, 处理F防效明显上升, 为89.99%, 比药后1 d提高了27.34个百分点, 但仍显著低于其他处理。药后1、3、7、10 d处理A、处理B、处理C防治效果均在95%以上, 经方差分析其防效没有明显差异 (表1) 。

注:药后1 d, F=36.032**;药后3 d, F=7.71*;药后7 d, F=2.366;药后10d, F=3.866*。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在0.01、0.05水平下差异显著。

2.2 持效性

药后7 d, 处理A、处理B、处理C防效仍达97%以上, 与处理D、处理E防效无差异。药后10 d, 处理A防效稍有下降, 但仍在95%以上, 分别比处理E、处理F防效高10.01、8.11个百分点, 差异达显著水平, 与处理D防效相当。

2.3 安全性

通过药后1~10 d的目测观察, 各药剂处理区水稻均未见药害发生。说明各处理药剂在试验剂量下对水稻是安全的。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用40%敌毒乳油防治灰飞虱, 速效性好、持效期长。低龄若虫期用药1次, 防效可达95%以上。在水稻分蘖期用药, 其使用剂量不得低于1 200 mL/hm2, 若在水稻中后期防治灰飞虱, 要适当加大用药量。在低龄若虫高峰期用药1次, 持效期可达10 d左右。不仅可充分发挥敌敌畏、毒死蜱的速效效果及毒死蜱的持效性, 同时还降低了毒死蜱的单用剂量, 降低了成本, 防治灰飞虱有较大推广应用前景[6]。本试验的对象作物为水稻, 田中未筑田埂, 药后10 d, 清水对照区虫量也大量下降, 同时部分虫量转化成虫, 对试验结果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因此药后10 d的结果仅作参考。

参考文献

[1]孙建荣, 刘小雷.不同药剂防治杂交水稻灰飞虱田间药效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3) :151, 154.

[2]胡桂珍, 彭青, 李强, 等.水稻生长后期不同药剂防治灰飞虱药效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 2010 (2) :132.

[3]刘宝生, 王利华, 郭慧芳, 等.防治灰飞虱高效活性化合物和杀虫单剂及复配剂研究[J].江苏农业学报, 2009, 25 (6) :1282-1286.

[4]张晨光, 张显明, 徐红星, 等.新农宝防治水稻灰飞虱的药剂试验简报[J].浙江农业科学, 2006 (6) :677-678.

[5]张建宫, 朱信涵, 甄洁.几种药剂防治水稻灰飞虱试验[J].农药科学与管理, 2007 (2) :17, 20.

灰飞虱抗药性现状及其综合治理策略 篇6

1 灰飞虱的抗药性现状

21世纪初以来, 由于传毒介体灰飞虱在江苏、上海、安徽、浙江等地发生数量大、带毒率高, 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威胁大, 生产上“治虫控病”仍是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最为重要的手段, 而灰飞虱的防治主要以化学农药为主, 从小麦到水稻, 防治次数多, 农药使用单一, 加大了农药的选择压力, 进而导致了灰飞虱抗药性的产生。林友伟等 (2005) 开展了一系列药剂的抗药性监测表明, 灰飞虱已对部分有机氯、有机磷以及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2] 。高保利等 (2008) 对我国部分地区的灰飞虱种群进行了抗药性监测, 结果显示, 北京和云南昆明灰飞虱种群对乙酞甲胺磷等有机磷类农药处于敏感阶段。江苏地区的灰飞虱对各类杀虫剂达到高抗水平。广州与福州地区种群处于中等水平抗性, 山东泰安地区种群处于敏感性下降阶段[3]。 另外, 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开展了大量的灰飞虱抗药性监测工作, 进一步明确了灰飞虱对常用药剂的抗性现状, 为指导正确用药、治理抗药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一系列资料表明, 灰飞虱已经对大多数农药产生了一定程度地抗药性, 从而使化学防治这种单一的防治措施面临严峻的挑战。众所周知, 研究抗药性的形成机理是治理抗药性的基础, 因此, 了解灰飞虱的抗药性现状和抗药性产生机制对于进一步提出防治灰飞虱的综合治理策略显得非常重要。

2 灰飞虱抗药性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灰飞虱抗药性的形成机制目前主要有两个: (1) 解毒代谢能力的增强, 灰飞虱对有机磷的抗性与酯酶 (羧酸酯酶) 有关[4]。Sakata等通过酯酶的活力测定和等电聚焦电泳分析得出, 羧酸酯酶活力的上升引起了灰飞虱对马拉硫磷的抗性[2]。 (2) 靶标敏感性下降。对于灰飞虱, 靶标不敏感也是灰飞虱抗药性的重要生化机理, 目前科研人员对乙酰胆碱酯酶研究较多。作用于乙酰胆碱酯酶的杀虫剂主要有有机磷杀虫剂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这两类农药能引起AChE磷酰化或者氨基甲酰化, 从而导致AChE被抑制, ACh在突触处大量积累而长期刺激受体, 从而阻断去极化, 最终导致昆虫死亡。另外, 还有很多的因素影响了灰飞虱的抗性, 所以其抗性机制就显得较复杂。但相信,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 其抗性机制会得到进一步地完善。

3 灰飞虱抗药性的综合治理策略及展望

3.1 灰飞虱抗药性的综合治理策略

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来防治灰飞虱, 不仅导致了灰飞虱抗药性的产生, 而且引起了我们所熟知的“3R”问题中的其他两个问题, 即农药的残留和害虫的再猖獗。所以, 目前, 对于灰飞虱的治理不能仅仅靠化学防治, 必须结合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法, 物理防治法等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来防治灰飞虱, 从而延缓灰飞虱的抗药性。我国的植保方针是“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所以, 综上, 抗药性治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3.1.1 农业防治法

(1) 调整作物栽培制度, 尽量减少稻麦套播, 恶化灰飞虱生存环境。但对于麦套稻田在麦收前一定要开展敌敌畏熏蒸, 压低灰飞虱发生基数。 (2) 合理密植水稻等作物, 实行配方施肥, 使作物长势良好, 增强作物对灰飞虱刺吸伤害的抵抗力。 (3) 可以选育优良的抗虫品种。近年来, 随着作物转基因技术的不断成熟, 许多转雪莲花凝集素基因 (GNA) 的水稻品种对灰飞虱的抗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2]。

3.1.2 生物防治法

此法主要是通过灰飞虱天敌进行防治, 林志伟等 (2003) 通过对水黾对灰飞虱捕食情况的观察与分析, 发现水黾对灰飞虱捕食能力及特性, 具良好的利用价值[5]。所以, 可以利用其天敌来防治。但这只能是辅助措施, 要配合其他措施进行。

3.1.3 化学防治法

化学防治法在综合治理策略中地位是最低的, 可以在突发情况下使用。对于灰飞虱一般的治理过程中, (1) 要合理使用农药, 选择低浓度的药剂配方。适当停用或限制使用吡虫啉以及与其有交互抗性药剂, 使用其他种类农药替换, 目前新型高效杀虫氟中腈正在尝试使用[2]。 (2) 要交替使用农药, 避免单纯依赖一种或一类药剂。混用或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这也就符合综合治理策略中的多路攻击治理策略, 符合我国的国情。另外, 可以对灰飞虱的寄生产所进行防治, 以此来压低基数, 公共绿地是灰飞虱主要寄生产所, 扬州市宝应县政府拨付专项资金25万元, 先后对公共绿地组织了三次统一防治, 达到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3.1.4 加强实施综合防治的其他各项措施。

比如进行抗药性监测, 以此来评估抗性治理的效果。

3.2 展 望

对于灰飞虱抗药性机制, 表皮穿透速率对灰飞虱抗药性的影响目前还没有报道, 可以开展这方面更深层次的研究;灰飞虱产生抗药性的原因之一是靶标酶敏感性的下降, 除了研究一些常见的靶标酶外, 还可以对其他酶进行探索, 从而研制出作用于这些酶且有毒害机制的低毒化学药剂;昆虫抗药性是一种遗传性状, 可以从遗传因子的角度更深层次的研究灰飞虱抗药性的产生机制, 控制抗性发展的速度。另外, 灰飞虱抗药性的分子机制还不是很清楚, 科研人员可以从分子水平上来研究灰飞虱的抗药性产生机制。相信随着一系列措施的开展, 灰飞虱抗药性这一问题一定会得到更好地解决。

摘要:灰飞虱作为水稻上的重要害虫, 通过直接刺吸和传播病毒两种方式对水稻的生产造成危害。其具体表现为: (1) 以成虫和若虫群集于稻株下部刺吸汁液。 (2) 在有毒源作物情况下, 通过传播病毒引起水稻条纹叶枯病和小麦丛矮病等病毒病, 给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损失。本文主要从灰飞虱抗药性的现状, 抗药性的形成机制以及抗药性的综合治理策略3个方面进行了简述。

关键词:灰飞虱,抗药性现状,形成机制,综合治理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晓婕, 陈建明等.浙江省灰飞虱对吡虫啉、锐劲特和毒死蜂的抗药性监测[J].浙江农业学报, 2007, 19 (06) :435-438.

[2]林友伟, 张晓梅, 沈晋良.亚洲稻区灰飞虱抗药性研究进展[J].昆虫知识, 2005, 42 (01) :28-30.

[3]高保利.灰飞虱抗药性及其机理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 2008.

[4]沈晋良, 吴益东.棉铃虫抗药性及其治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麦田灰飞虱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 25%吡蚜酮EC (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2) 50%唏啶虫胺WZ (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3) 10%唏啶虫胺EC (山东京蓬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4) 20%吡虫·噻嗪酮EC (青岛星牌作物科学有限公司) ; (5) 48%毒死蜱EC (通州正大农药化工有限公司) ; (6) 25%扑虱灵WP (江苏绿盾植保农药实验有限公司) 。

1.2 试验设计

1.2.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丹徒区谷阳镇光明村一农户责任田内进行, 水稻品种为镇稻10号, 栽培方式为旱育稀植。试验地土壤为黄壤土, 肥力中等, 管理与大面积生产一致。

1.2.2 试验处理

设每667 m2用25%吡蚜酮EC 20 g、50%唏啶虫胺WZ 4 g、10%唏啶虫胺EC 20 m L、20%吡虫·噻嗪酮EC 50 m L、48%毒死蜱EC 100 m L及25%扑虱灵WP 50 g, 以不用药为空白对照共7个处理, 随机排列, 每个处理3次重复, 小区面积33.3 m2。于田间四代灰飞虱若虫孵化高峰用药 (8月16日) , 每667 m2对水50 kg, 粗喷雾。

1.3 调查计算方法

试验前调查各小区药前基数, 分别于药后3、7、15 d调查各处理残留虫量, 计算校正防效。每小区调查3点, 每点5穴。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前调查各处理药前基数, 平均百穴灰飞虱虫量252.80头, 田间分布均匀, 以成虫和初孵若虫为主, 百穴卵量452.30粒。药后3 d调查结果表明 (表1) , 25%吡蚜酮EC、50%烯啶虫胺WZ和10%烯啶虫胺EC 3个处理, 对灰飞虱校正防效分别为86.54%、90.38%和94.23%, 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 三者间防效无显著差异, 明显好于48%毒死蜱和20%吡虫·噻嗪酮两处理的防效, 25%扑虱灵的防效最差, 仅为46.15%;药后7 d, 25%吡蚜酮EC处理的防效上升为93.68%, 50%烯啶虫胺WZ及10%烯啶虫胺EC 2处理继续保持86.01%和94.74%的防效, 显著好于其他各处理;药后15 d, 48%毒死蜱处理的防效开始明显下降, 降为56.52%, 20%吡虫·噻嗪酮和25%扑虱灵两处理的防效虽未明显降低, 但防效均在60%左右, 不够理想;25%吡蚜酮、50%烯啶虫胺WZ和10%烯啶虫胺WC 3个处理表现出较好的持效性, 15 d后的防效仍达到87.83%~94.25%。

注: (1) 同列小、大写字母不同表示5%、1%水平差异显著; (2) 表中数据为3次重复平均值。

3 结语

田间药效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中后期使用吡蚜酮或唏啶虫胺防治灰飞虱, 表现出很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 药后3 d的防效达到86.50%以上, 药后15 d仍表现出很好的防治效果, 明显好于扑虱灵。

麦田灰飞虱 篇8

灰飞虱成虫用口器刺吸寄主液汁造成危害, 对玉米的主要危害是传播玉米粗缩病病毒, 玉米出苗后被灰飞虱危害后即可感病, 五至六叶期才开始出现明显症状, 新生叶片即心叶不易抽出且变小, 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3]。在心叶基部的中脉两侧最初出现透明的虚线斑点, 以后逐渐扩展到全叶, 并在叶背的中脉上产生长短不一的蜡白色突起。病株叶的特征是色浓绿、宽、短、硬、脆, 叶背的叶脉隆起。病株节间明显缩短, 严重矮化, 叶片密集丛生, 成对生状。病株根少而短, 长度不足健株的1/2, 易拔出。根易分叉, 丛生状。自2007年以来, 成武县玉米粗缩病 (灰飞虱) 连续5年大发生, 部分地块成灾或绝收, 成为制约玉米生产的主要因素。因此, 为了提升玉米产量和质量, 确保玉米粮食生产安全, 笔者于2012年5月进行了35%噻虫嗪悬浮种衣剂防治玉米灰飞虱的田间试验,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成武县汶上镇蔡庄村进行, 试验田面积1 950 m2, 前茬作物为大蒜。试验田其他栽培管理条件一致。

1.2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35%噻虫嗪悬浮种衣剂, 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生产;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粒剂, 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 市场购买。供试玉米品种为隆平206号。防治对象:灰飞虱 (Laodelphgax striatellus) 。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 即每100 kg种子用35%噻虫嗪悬浮种衣剂200 g (A) 、400 g (B) 、600 g (C) 、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粒剂100 g (D) 处理, 以清水作对照 (CK) 。4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33.4 m2, 小区间留2行玉米作保护行。

1.4 试验方法

2012年5月18日上午用药剂处理种子, 5月19日播种。播种前称量所需每小区药量, 以1 kg玉米种对水20 m L的水量稀释药剂, 充分摇匀, 用塑料袋盛好精选后的种子, 将稀释药液倒在种子上, 快速摇晃, 直至药液均匀分布每粒种子上, 然后晾开备用。试验期间无特殊的恶劣气象条件, 适于试验进行。

1.5 调查内容和方法

每小区对角线随机取样, 玉米三至四叶期 (6月10日) 、玉米八叶一心期 (6月19日) 早晨调查灰飞虱数量, 玉米大喇叭口期目测玉米粗缩病发生情况。共调查3次。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 每点调查2株, 共调查10株玉米上的灰飞虱。药效计算公式如下:

用邓肯氏新复极差 (DMRT) 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 处理A、B、C药后玉米三至四叶期对玉米灰飞虱的防治效果在71.14%~79.46%, 药后玉米八叶一心期对玉米灰飞虱的防治效果在67.80%~77.96%。处理A、B、C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随着用药量的增加, 防治效果明显提高。处理A与处理D不存在显著差异。玉米大喇叭口期目测, 药剂处理区的玉米粗缩病发生程度较对照区明显减轻。

(%)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35%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玉米灰飞虱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持效期长, 且对玉米安全, 建议100 kg种子使用商品剂量为200~600 g, 有效成分用量为70~210 g, 于播种时进行种子包衣。玉米播前, 称量所需药量, 以1 kg玉米种对水20 m L稀释药剂, 将摇匀的稀释药液倒在种子上, 快速摇晃, 直至药液均匀分布每粒种子, 然后晾开备用。

参考文献

[1]杨荣明, 朱先敏, 朱凤.浅谈江苏农作物种子药剂处理现状与推进建议[J].现代农药, 2013 (5) :1-4, 8.

[2]陈枫.噻虫嗪在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J].安徽化工, 2011 (5) :78, 80.

上一篇:资本市场的多层次特性下一篇:EPON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