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土壤生态环境论文

2022-04-19

麦田怪圈是指那些一夜之间出现在小麦、黑麦、大麦和类似作物田地里的奇特图案。这些图案错综复杂,既有几何形状和圆形,也有抽象概念的形状,通常是在麦秆长到离地不久的高度,然后倒向同一个方向时形成的。有些麦田怪圈可以解释清楚,有些则至今仍是一个谜。无法被证明是人类杰作的麦田怪圈通常表现出奇怪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是难以或不可能复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麦田土壤生态环境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麦田土壤生态环境论文 篇1:

植物的“互联网”

空中私语

植物们不能举行聚会,或是相约外出看电影,但它们同样拥有自己的社交网络。随着定时拍摄技术的发展,科学家通过间隔相同时间拍摄到的影像记录观察到,在茂密的丛林里,植物们摇曳身体,有时甚至相互扭打在一起,这些都是在进行交流——森林里的幼树为了铺展根系和枝叶而争夺空间;倒下的树木为幼苗提供营养;藤蔓植物拼命缠绕住寻找到的树干向上攀爬,以便获得充足的阳光;野花在春天竞相绽放出各种缤纷的花朵来吸引传粉昆虫……植物进行交流的方式和过程,远远超出了影像记录和我们的想象。如果要想知晓更多的植物的秘密,我们必须悉心观察,侧耳倾听。

每到秋天,成群结队的灰蛾涌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的桦树林,在嫩枝上产下卵,这样等到来年春天,孵化出的幼虫就可以享受一场桦树新芽“盛宴”了。这看上去像是一场胜负已定的战争,因为桦树没有任何大自然赋予的抵御武器,仿佛命中注定就是输家。但是,桦树中的一些种类却拥有秘密武器——和邻近的斯堪的纳维亚杜鹃花结成盟友。杜鹃花能散发出一种类似于杀虫剂的化学物质来驱逐害虫,靠近杜鹃花生长的桦树正是借助杜鹃花的气味,将自己伪装成有毒的杜鹃,以驱逐灰蛾的幼虫。

在植物王国里,相邻的植物们“窃听”彼此的“化学私语”——有的是无私的帮助,有的则是自私的侵害。如斯堪的纳维亚杜鹃通过分享杀虫化学物质来帮助邻居,一些植物通过化学气味辨识自己的近亲并照顾它们,而菟丝子则通过辨认出宿主散发的化学气味来找到宿主并安家……不过,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化学信号并不是植物之间传播信息的唯一途径,一直都在在人们忽略的地表下,一个庞大的组织正悄悄地进行着迎来送往的工作。

地下秘闻

植物的根围是了解植物有形“互联网”的最佳地点。根围是指土壤中围绕植物根系的一个区域。在丛林的地面下,每一寸泥土中都含有成千上万的细小生物,这些细菌和真菌与植物的根系形成互惠共生的关系,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菌根。菌根是真菌与维管植物根系共生的结合体。在菌根结合体中,真菌附生在宿主植物的根系上,既有丛枝菌根真菌等内生菌根真菌,也有附着在根系外部的外生菌根真菌。对于土壤生态环境和土壤化学环境的建立来说,它们的存在至关重要。菌根与许多种类的植物的根系都能形成共生关系,在已检验过的植物中,高达95%的家族拥有菌根共生结合体。

最新研究揭示,菌根菌丝将许多树木的根系连接在了一起,而且这些树木不只一个种类。菌根菌丝形成的独特网络就在我们的脚下蔓延。那么,它们能对植物起到多大的作用呢?科学家通过追踪调查发现,水分和养料会从营养过剩的树木通过菌根网络流向营养不足的树木。2009年的一项研究认为,年长的花旗松通过菌根网络向周围年幼的花旗松输送含有碳和氮的分子,靠得最近的小花旗松最能享受这一资源,而且长得最好。这也就科学家为什么不赞同将森林里年老的树木移走的原因,因为还有其周围的幼树需要通过相连的菌根依靠爷爷辈的老树供养。

除了分享养料,菌根还能让植物分享信息。生物学家已经发现,植物能对空气中传播的防御信号作出反应。当其他植物遭受攻击时,例如当一条毛虫开始啃食一株番茄时,番茄叶会产生有毒的化合物来驱逐毛虫,同时刺激邻近的植物做好防御准备。

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想知道能在空中传播的化学警报是否也能在地下传播,他们选择了一些在根系间已经形成菌根网络的番茄做实验。他们首先在部分密封的容器里添加致病病菌,对生长期中的番茄进行侵害,然后与生长在旁边的对照组进行对比检测,旨在了解如果阻断了空气中的信息交流,患病番茄能否通过地底下的菌根网络将受到侵害的信息传递给健康的番茄。实验结果证实了研究人员的推测:没有接收到任何空气中传播来的信息的健康番茄开始产生防御敌害的化学物质,这说明植物之间的确能通过菌根网络来传播警报信号。

识亲认故

另有研究发现,植物能识别自己的同类成员,它们似乎还能联合起来为共同利益而工作。科学家将两株蓼属植物分别栽种在同类蓼属植物和蓝禾草的近旁,然后向两株蓼属植物喷洒茉莉酮酸甲酯,以模拟一场攻击,因为许多植物在受到侵害时都会释放茉莉酮酸甲酯这种化学物质。奇妙的是,监测发现,蓼属植物的反应完全取决于它们的邻居是谁:与自己同胞种植在一起的那株矢车菊,其叶片上立即产生毒素以增强防御并警告同胞;而与异族蓝禾草种植在一起的那株矢车菊却没有产生毒素,而是自顾自地加快了茎叶的生长速度。

分析认为,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在蓼属植物原生的环境中,茂盛的植物群落往往会吸引一大群昆虫前来饱餐一顿。如果蓼属植物是和同胞生长在一起的,它们就会向同胞发出警报信号,让集体成员共同御敌;如果它们的身边只有蓝禾草那样的异族,那么它们就会选择将麻烦留给异族邻居,而自己则集中精力加快生长,以求在侵害中尽可能地存活下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蓼属植物是一种侵略性很强的物种。科学家至今还不清楚的是,植物究竟是如何识别出自己的同胞的。不过,这个关于植物具有很强的“家庭观念”的事例引起了学界的深入探讨。

2007年,加拿大科学家苏珊·达德利发表的一篇论文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论文中讨论了植物识别和照顾近亲缘植物的首个例证。苏珊的研究对象是美洲海南芥,这是一种生长在北美五大湖岸边的开花灌木。实验发现,当海南芥和异族植物被种植在同一个花盆里时,海南芥毫不犹豫地伸展根系,尽可能多地吸收水分和养料;当海南芥被移栽到近亲植物的花盆里时,海南芥表现出一种自我抑制——阻止自己饥渴的根系与同胞分享资源;当海南芥、异族植物,以及亲缘植物被栽种在同一个花盆里时,海南芥的根系生长就表现出既不争夺也不自我抑制的一种平和状态。苏珊的实验不仅表明了植物具有亲缘选择的能力,也揭示了它们并非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到空气中来进行这种识别的。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它们甚至也不是通过菌根网络来进行亲缘识别的。进一步的研究证明,这些识别信号是以一种分泌液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这种分泌液由植物的根系产生,包含苯酚、类黄酮、糖分、有机酸、氨基酸和蛋白质等复杂成分。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植物的亲缘识别现象陆续在其他一些植物中被发现,包括常用于实验的植物“小白鼠”——拟南芥。这使得植物学家更加相信植物能像动物一样进行亲缘选择,它们的习性和生存战略都是为了帮助亲属同胞更好地生存和繁殖。亲缘选择符合进化论的基础理论,因为它增加了个体与其同胞分享基因的机会,并能将这些基因遗传给下一代,即使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自我抑制的无私行为也有可能会牺牲部分个体的利益。

能够识别同胞,并以抑制个体的利益来确保集体的利益——这看上去的确是亲缘选择,但科学家仍然存有疑问:这种行为真的能提高亲缘植物存活的概率吗?带着这个疑问,科学家着手研究一种生长在荒漠中的蒿属类植物,它们能释放一种酒香味来驱赶昆虫。科学家剪去一株植株的叶子来模拟一场侵害,结果发现,如果在这株植物周围生长的是它的同胞,它就会迅速长出更粗硬的枝条来抵御侵害;如果在它周围生长的只是异族,它就没有反应。更重要的是,在接下来的五个月里,这株植物的繁殖在周围的后代遭受毛虫、蝗虫和鹿的侵害的程度远远低于生长在异族包围下的同类。

研究植物的相互作用和亲缘选择,不仅增加了人们的植物学知识,更引起了农学家的注意,因为这些研究对于发展农业来说具有潜在的应用性。一个最明显的应用领域是农作物的间作,比如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生长季节相近的农作物间隔种植,让它们相互帮助,如驱赶害虫、吸引传粉昆虫和促进营养物质的摄取等。这项古老的农业技术最初是依靠反复试验、纠错和密切的观察而形成的,如今已经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豆类能稳固氮元素,帮助邻近农作物的生长。早在15世纪欧洲人抵达美洲大陆时,他们就发现美洲土著用玉米作为豆类的天然搭棚架。而现代关于植物相互作用的知识启发人们去发现更新更微妙的植物之间的关系,来帮助人们克服现代农业单一耕种的主要缺点,因为一种单一的病原体就能毁掉整片基因相似的农作物,导致农民为了解决问题而大量使用农药。如果一望无际的玉米田或小麦田能被多种互利的农作物间作所取代,呈现出如同热带雨林般各种植物联合御敌的景象,人们也许就能和农药说再见了。

作者:罗千淘 编译

麦田土壤生态环境论文 篇2:

麦田怪圈调查:是恶作剧还是外星人杰作

麦田怪圈是指那些一夜之间出现在小麦、黑麦、大麦和类似作物田地里的奇特图案。这些图案错综复杂,既有几何形状和圆形,也有抽象概念的形状,通常是在麦秆长到离地不久的高度,然后倒向同一个方向时形成的。有些麦田怪圈可以解释清楚,有些则至今仍是一个谜。无法被证明是人类杰作的麦田怪圈通常表现出奇怪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是难以或不可能复制的。

归咎于外星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注意到天空时有亮光出现,但他们无法解释这种现象。最终,在麦田怪圈的鼓噪中,撒旦被免除了“责任”,人们转而将这种奇怪的现象归咎于外星人及外星飞船。时至今日,麦田怪圈现象便与UFO和外星人事件联系在一起。1966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塔利, 一个农民说他看到距地面30至40英尺的高处,有飞碟从一片沼泽地掠过。当飞碟掠过水面时,水面上的芦苇呈顺时针方向倒下。

关于麦田怪圈,很多人都看过地这样一段视频,宣称是麦田怪圈为UFO杰作的原始片段。摄像机抖动得很厉害,不过幸运地是,还是拍摄到飞碟在地头上空旋转的画面。目前,许多人认为,倘若麦田怪圈果真是外星人所为,那么这些奇特的图案形状其实是外星生命向地球人传送的一种信息——或是警告人类正在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或是暗示未来地球家园的命运。

上世纪70年代,麦田怪圈还只是出现在英国境内,但到80年代,这种神秘现象已遍及全球各地,媒体对此进行了更多的报道。早期的麦田怪圈图案比较简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图案变得更加复杂并且呈对称性,有些甚至往空中俯瞰呈现三维效果。

人为恶作剧

1991年,道格·鲍威尔和戴夫·乔利宣布,麦田怪圈是他们俩的作品,并称那只是1976年两人喝醉以后想出来的鬼点子。他们还现场向人们演示了如何使用4英尺长的木板、绳子、帽子和铁丝打造麦田怪圈的全过程。

另一位叫做马特·莱德利的“麦田怪圈制造者”详细记述了如何用简单的技术方法建造这一奇特的现象,甚至在所谓的专家面前也能蒙混过关。目前,在英国网站上经常可以看到某些号称“麦田怪圈制造者”的制造怪圈的方法,甚至英国还经常举行麦田怪圈制作大赛。广告商也参加到麦田怪圈的鼓噪中,如今,经常能从天空中看到的田地成了颇有价值的广告位,特定色彩的作物设计覆盖整个麦田。

部分怪圈人力难为

尽管有人声称他们是麦田怪圈的制造者,并出示了大量证据,但一些人仍认为它们是无法解释的神秘现象,原因就在于麦田怪圈过于复杂,不可能是人类制造的。这排除了人类恶作剧的可能性。

2002年,美国《探索频道》委托麻省理工学院5名航空航天专业的大学生研究如何制作麦田怪圈。担任这个团队顾问的麦田怪圈研究员南希·塔尔博特称,有三个特征可以将“真正”的麦田怪圈同人工伪造的麦田怪圈区分开来。

据塔尔博特介绍,这三个特征分别是,植物根茎顶端多出一块;植物茎杆出现空洞;土壤中出现直径10至50微米的磁性范围。麻省理工学院的团队未能制作出满足这三个条件的麦田怪圈。

今年,欧洲各国出现了许多新的麦田怪圈,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现身英国牛津郡大麦地长约600英尺(约合183米)的水母状麦田怪圈,它是迄今为止发现最大、最不同寻常的麦田怪圈之一。这是否是来自另一个星系对我们地球安全的警告,或是某些人提醒我们应当珍惜地球资源的暗示?

麦田土壤生态环境论文 篇3:

有机农业种植技术体系的探索与构建

摘要 有机农业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其生产过程中要求既不大幅度增加环境负担,同时也达到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改良农业土壤、改善种植区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品质的生产目标。为在广大石油农业、常规农业种植区推广、应用有机种植模式,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有机种植实践,根据有机种植理念初步探索与构建了包括农业耕作技术、农药和肥料选用技术、病虫害防控等农业技术在内的有机种植技术体系。

关键词 有机农业; 种植技术体系; 种植制度; 有机肥; 病虫害防控

Key words Organic agriculture; Cultivation technology system; Cropping system; Organic fertilizer; Disease and pest control

有机农业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在生产过程中拒绝农药、化肥等化学合成物质的投入,采用一系列低毒害(甚至无毒害)的、可持续的种植技术以维持农业生产环境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保障农产品安全、增加区域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环境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1-2],是一种可持续的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应当大力推广。但是在大部分石油农业和常规农业种植区域,现有的基于超施农药和化肥的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非常不适用于有机农业,导致向这些区域推广应用有机农业种植模式存在重重困难。有鉴于此,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在湖南省水利水电灌溉试验中心站开展的有机种植实践,初步探索、构建了有机农业的种植技术体系,为有机农业的推广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1 研究区概况

湖南省水利水电灌溉试验中心站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开慧镇大鱼塘村附近,紧邻S207省道,地理坐标为113°15′ E,28°18′ N,属于丘陵地区。气候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四季分明的特点;年平均气温为17.2 ℃,年平均无霜期为297 d,年均日照总时数为1 600 h,年平均降雨量1 361 mm。

湖南省水利水电灌溉试验中心站总面积为9.73 hm2,其中试验基地面积3.06 hm2,大田推广区面积6.67 hm2,建有温室大棚27座,在其中部分田块和大棚中采用有机模式进行了辣椒等蔬菜种植实践。

2 有机农业种植体系

2.1 农业耕作技术 在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的过程当中总结出了多种耕作方式、方法可以应用于有机种植过程中,如良种育苗、间作轮作、翻耕土地等,这些耕作技术在培肥土壤的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治作物病虫害,有助于有机农业生产摆脱对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依赖。

2.1.1 选种育苗。

在育苗、播种前就通过风选、筛选和水洗等方法精选出良种,淘汰有病、虫的劣质种子,从源头上减轻栽植后农作物发生病虫害的程度。此外,还可以对筛选出来的良种进行热力处理,清除种子表面可能存在的病毒和线虫,可以进一步降低农作物发生病虫害的几率。热力处理是在作物种子和病原物的耐热性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不会严重伤害作物种子的高温来杀死种子上的线虫、病菌、病毒等病原物的方法[3]。

当有多种品种可选择的情况时,选择种植抗病虫的作物品种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对作物的危害程度,甚至可以对害虫有一定的毒杀和生长抑制效果,如水稻抗性品种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稻飞虱的种群增长[4]。而且利用农作物本身的抗性来防治病虫害也是最经济、对环境影响最小的一种途径。

另外,许多蔬菜病害的病原物是可以潛伏在种子中的,很难有方法可有效清除,为防止病害在下季作物中复发,可建立无病留种田培育出无病种苗用于下季作物种植。

2.1.2 科学的种植制度。

长期种植单一作物会导致如作物抗逆能力降低、容易诱引害虫、易发生大规模病害以及过度消耗土壤中某些特定元素而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等一系列的后果[5-6]。这对于农业生产和区域环境都是一种破坏,而科学、合理的种植制度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病虫害防治、土壤保肥与环境保护措施。

间(混)作和套种种植是在一块田地上有序或无序地种植2种或2种以上农作物的种植方式,此种植方式增加了农田生态系统内的物种丰富度。在选择间种作物时可以有针对性地种植某种作物为益虫营造更好的生存条件以增加田间益虫的种类和数量[4,6-7],或者针对常发性害虫选种一些诱集植物或驱避植物以保护主要作物免受害虫的危害,最终达到“以益控害”的防治目的[8]。利用间种作物来防治主要作物虫害的方法,简便易行且不污染环境,同时还能节约耕作成本、增加生产效益。

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农作物的种植方式。轮作种植是控制土传病虫害的有效措施,其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寄生作物与非寄生作物轮作、感性作物与抗性作物轮作以及水旱轮作等方式来恶化病原物与害虫的生存条件,使得土壤中的害虫与病原物在一段时间内得不到适宜的寄主而死亡、失活[9-10]。另外,轮作种植(尤其是水旱轮作)也可以避免单一种植时对土壤中某一养分的片面消耗,保证土壤养分的均衡利用[11];而且,轮作豆科作物还可以借助根瘤菌的固氮作用补充土壤中的氮素储量,保持土壤肥力。

2.1.3 清洁田园、耕翻田地。

蔬菜采摘过程中,农民随手丢弃的蔬菜病残枝有可能会成为下茬蔬菜的病虫害生发源或虫害的冬季食物源,因此在蔬菜的换茬间隙需对田园进行全面地清洁消毒、清除蔬菜的残枝枯叶和杂草等(必要时还应当清除蔬菜残根),能够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这个工作还可以配合蔬菜换茬时的深翻松土工作同时进行。

深翻松土可以改变田地土壤的生态条件,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有利于作物生長,同时还能破坏土壤中病菌与害虫的适宜生存条件,有效地减少病虫害来源。耕翻田地可分为夏翻和秋翻,夏翻是在夏季蔬菜换茬间隙耕翻田地,随后灌水入田并在地块上覆盖塑料薄膜,可使0~10 cm土层的最高温度达到近70 ℃,通过制造高温环境杀死大量病菌和虫卵;而秋翻是在秋季蔬菜收割之后耕翻田地,通过将植株病残体翻入地下、将土壤内越冬害虫翻转到地面,破坏寄居在植株病残体上以及土壤内的病原物和害虫的越冬环境,借助自然条件如低温、干燥、紫外线等使得潜伏在作物病残体内和土壤内的越冬病原物与害虫加速死亡,减少第2年的病源与虫源。

2.2 有机农业的肥料与农药选用技术

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允许采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而是提倡使用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有机肥和生物源、矿物源农药,并采用多种具有培肥土壤、防治病虫害效果的农业种植技术配合,达到既保护了自然环境,又增产增收的生产效果。

2.2.1 有机肥。

与化肥相比,有机肥是一种缓效、长效、养分全面的肥料,不仅含有植物必需的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还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成分。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主要作用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多种营养元素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充足而全面的营养;有机质熟化、改良了农田土壤,改善了土壤孔隙度、保水性等理化性质,增强了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为农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12-13];而且有机肥大量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能为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提供能量和养料,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同时,土壤微生物在维持、增强土壤肥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14]。

有机肥多采用桐枯、菜枯、秸秆等林农业剩余物为主要材料,并添加产热芽孢菌、乳酸菌、酵母菌、解磷解钾菌等多种菌种,经过高温堆置腐熟而成,成品多为褐色或黑褐色。目前有机肥制造已经工业化,出现了针对不同情况、以不同原材料为主材、添加多种菌种的各种有机肥,如复合微生物菌肥、腐殖酸颗粒有机肥、秸秆有机肥和鸡粪有机肥等。

2.2.2 矿物源、生物源农药。

农药按来源可分为矿物源农药、生物源农药、化学合成农药三大类。其中矿物源农药与生物源农药均起源于自然界,一般毒性很低或无毒,在自然界中的降解不污染环境,是有机农业允许使用的;在常规农业生产中使用范围较大的是化学合成农药,其毒性大,且多数种类为高残留农药,会污染大气、水环境以及导致畜禽和野生动物中毒,是有机农业所禁止使用的。

矿物源农药是指有效成分来源于矿物的无机化合物农药,常见的矿物源农药有硫磺、石灰、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硫磺粉有灭菌杀螨、防治病害、调节土壤酸碱性的作用;石灰可用于防治作物因缺乏钙素引起的生理障碍病,也可防治酸性土壤的易发病害;石硫合剂由生石灰、硫磺和水调制而成,具杀菌、杀虫、杀螨作用;波尔多液可防治多种病害,对霜霉病、炭疽病和马铃薯晚疫病等叶部病害效果尤佳,对多种虫害也有驱赶的作用。但矿物源农药在使用时也必须谨慎,因为它们同时也会对有益菌产生不良影响,波尔多液还容易引起重金属(铜)污染。

生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起源于生物,按照来源又可细分为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微生物源农药等,其中植物源农药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农药之一。常用植物源农药如草木灰浸水过滤后的滤液制成喷雾可用于防治蚜虫;辣椒加水煮沸后制成的滤液也可防治蚜虫;臭椿种子榨油后的麸饼可用于杀灭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除了这些直接使用植物体制成的驱虫、灭虫物质之外,现代工厂中已经可以从一些特定植物体中提取化学物质如植物毒素、防卫素、植物源昆虫激素等驱虫、灭虫效率更高的植物源生物化学农药。

2.3 虫害防治技术

石油农业与常规农业中防治虫害的方法通常是采用化学农药控制,但化学农药有毒性大、易残留、易引起害虫的抗药性等风险,若是放弃化学农药而采用合理的耕作技术、物理技术来防治虫害则可以有效地降低这些风险。

有机农业常用的耕作技术有间作、套种和轮作等,这些耕作措施在保持地力、培肥土壤的同时,还可营造出适宜益虫生活的环境并恶化了害虫的生存环境,进而达到以益控害、减轻虫害的目的[6-10]。如棉花地套种高粱可把蜘蛛、瓢虫、食蚜蝇等天敌引来,让这些益虫去扑食蚜虫、棉铃虫等;在花生地间种蓖麻,对金龟子等害虫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大白菜散发出的芥子油味能抑制韭菜蓟马等害虫的危害;莴苣与番茄间作具有驱避小菜蛾的作用。

在有机农业中常根据害虫的趋光性、趋波性和趋色性等特点,采用多种物理方法和工具来诱杀害虫,使用较多的有频振式杀虫灯与有色板等。频振式杀虫灯是根据害虫的趋光性与趋波性特点选择灯光源来引诱害虫扑灯,并通过电网触杀害虫,从而达到杀灭成虫、减轻虫害的目的,具体是每1~2 hm2设置一个灭虫灯。此外还可以利用害虫的趋色性,通过使用涂抹黏性物质的有色板来诱引、粘杀害虫,如使用黄板可以诱杀温室粉虱、蚜虫等害虫,使用蓝板可诱杀蓟马等,一般是每30 m2悬挂一块有色粘板,高度在植株上方20 cm处为佳。

3 结论与讨论

由传统农业发展至今的耕作技术,包括优选良种、培育无病种苗、选择科学的种植制度(包括间作、套种、轮作等)、收获后清洁田园及耕翻田地等,这些措施应用于有机农业,不仅可以无污染、有效地防治作物发生病虫害,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良土地,并收获更优质的农产品。

有机农业拒绝化学合成的肥料和农药,提倡使用对环境影响较小,甚至能改善农业种植环境的有机肥;对于农药的选择,有机农业也選择起源于自然界,毒性很低或无毒的矿物源、生物源农药。

有机农业提倡采用耕作技术和物理措施来防治虫害,通过科学的耕作制度来营造适宜益虫生活的环境来“以虫治虫”,并根据昆虫的趋性特点采用物理方法、工具来诱杀害虫。

对环境和种植技术的严苛要求,使得有机农业在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环境和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良等方面都能起到极大的作用,这充分说明了有机农业具有内在的“环境友好”禀赋,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可持续农业。

参考文献

[1]廖允勇.西部地区绿色农业科技创新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2] 王志民,王海龙,郑传刚,等.基于当前水平的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式探索:非化学农业的提出、建立与推广[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9(3):4-7.

[3]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组.有机农业种植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4] 罗淑萍,张永强,黄寿山.不同抗性品种稻田稻飞虱及其主要捕食性节肢动物生态位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27(1):37-40,46.

[5] 王进闯,潘开文,吴宁,等.花椒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简化对某些相关因子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5,11(1):36-39.

[6] 时培建,惠苍,门兴元,等.作物多样性对害虫及其天敌多样性的级联效应[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4,44(1):75-84.

[7] 尤民生,刘雨芳,侯有明.农田生物多样性与害虫综合治理[J].生态学报,2004,24(1):117-122.

[8] 文绍贵,崔金杰,王春义.不同立体种植对棉花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种群消长的影响[J].棉花学报,1995,7(4):252-255.

[9] 王保通,冯小军,商鸿生,等.陕西省小麦全蚀病发生分布及短期轮作防治效果[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3):98-102.

[10] 顾大路,王伟中,孙爱侠,等.不同轮作模式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16,32(4):874-878.

[11] 陈丹梅,陈晓明,梁永江,等.轮作对土壤养分、微生物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5,24(12):56-65.

[12] 徐岩.有机肥优化土壤微域环境的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03.

[13] 马守臣,张紧紧,冯荣成,等.深耕和施用有机肥对麦田土壤微环境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4,29(4):192-197.

[14] 陈闯.不同有机肥及其混施对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5.

作者:郑力文

上一篇:语文素质教育管理论文下一篇:西部城乡学前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