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炎

2024-05-09

结直肠炎(精选十篇)

结直肠炎 篇1

关键词:结直肠损伤,手术治疗,Ⅰ期手术,Ⅱ期手术

结直肠损伤往往伴随腹部闭合伤发生, 它是普外科中较少见但同时也是较严重的一种类型的损伤, 但由于近年来交通事故及刀刺伤等各种事故的增加, 该病发病率也有明显上升趋势, 有时因患者损伤裂口不大, 临床表现不典型, 其病情往往易被基础病掩盖, 因此早期不易被发现, 而致漏诊、误诊, 由于其并发症发生率高, 因此病死率较高[1]。六盘水市人民医院自2005年1月至2010年3月对67例结直肠损伤患者进行Ⅰ期手术和Ⅱ期手术治疗, 对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综合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六盘水市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10年3月诊治的67例结直肠损伤患者, 男59例、女8例, 年龄21~68岁、平均39.5岁;交通事故伤28例, 撞击伤17例, 均为腹部闭合性损伤, 穿透伤21例, 医源性损伤1例;伤后12h内就诊49例, 12~24h 16例, >24h 2例;升结肠3例、横结肠8例, 降结肠6例, 乙状结肠和直肠分别为7例, 余36例患者均为结直肠多个部位损伤, 单一结直肠损伤35例, 合并腹部其他脏器伤32例;将6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40例行Ⅰ期手术, 27例行Ⅱ期手术, 两组患者在病例选择上无显著差异, 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所有患者术前均给予常规抗休克、止血及抗感染治疗等, 然后剖腹探查腹腔内损伤的具体情况并彻底清理腹腔, 进一步明确诊断, 手术过程遵循先重后轻, 先难后易的手术原则[2]。 (1) Ⅰ期手术组:单纯缝合肠修补术29例, 切除吻合11例。 (2) Ⅱ期手术:肠修补或切除加近段结肠造口9例, 乙状结肠造口加直肠修补术7例, 横结肠修补吻合加肠外置7例, 乙状结肠部分切除吻合加肠外置术4例, 本组患者均予术后15d~2个月内行Ⅱ期手术修补还纳腹腔。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0例Ⅰ期手术患者, 1例患者合并脑疝而死亡, 术后1例发生吻合口瘘, 2例腹腔感染、2例切口裂开, 均经对症处理后1周内痊愈, 平均住院时间为 (9.8±1.5) d;27例Ⅱ期手术患者1例因就诊时出血过多引起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1例肠粘连患者和1例切口感染患者均经对症处理后于术后5d内完全恢复, 平均住院时间为 (14.6±3.5) d。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住院时间比较见表1。

两组患者病死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而Ⅰ期手术组住院时间明显较Ⅱ期手术组短 (t=3.789,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结直肠损伤多伴随其他损伤发生, 早期症状无特异性, 并且往往被感染及休克等其他症状所掩盖, 术前结肠镜检查阳性率低, 因此若要明确诊断往往需要打开腹腔, 腹腔探查时需仔细, 避免漏诊[3]。

结直肠损伤时由于是急诊手术, 术前一般未做肠道准备, 结直肠腔内含有大量细菌, 一旦破裂易加重腹腔感染, 造成较高的感染率, 另外结肠壁较薄, 血液循环不好, 组织修复能力差, 创口缝合后易形成瘘口, 故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于结直肠损伤多主张行Ⅱ期手术, 而后来随着国内外多位相关学者的研究, Ⅰ期手术不仅可以免带人工肛门, 护理容易, 并且免去了二次手术回纳造瘘口, 且住院时间短, 显著减轻了患者心理上和经济上的压力。因此, Ⅰ期手术越来越受到外科医师及患者的青睐, 目前已成为临床上处理结直肠损伤的主要手段。结合我们临床经验及相关研究, 我们体会到以下情况适合选择Ⅰ期手术: (1) 患者未出现失血性休克症状, 一般失血量应控制在正常血容量的20%或以内; (2) 腹腔内污染较轻, 患者未出现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3) 伤后到手术时间越短越好, 一般在8h以内。 (4) 患者除结直肠损伤外, 只合并两个或两个以下脏器损伤。Ⅱ期手术虽然术后患者需忍受肠外瘘痛苦, 护理任务重, 但利于紧急时刻抢救危重患者, 因此对于结直肠严重损伤造成腹腔污染严重或肠系膜挫伤严重血液循环差等不宜实施Ⅰ期手术的患者应尽早实施Ⅱ期手术。

综上所述, 在掌握Ⅰ期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 结直肠损伤患者应首选Ⅰ期手术。

参考文献

[1]刘振明.结直肠损伤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23) :159-163.

[2]梁峰, 陈济生, 刘莎等.结直肠损伤治疗的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 2010, 50 (16) :98-100.

结直肠炎 篇2

【引语】据统计,结直肠癌(大肠癌)的发病率在我国所有肿瘤发病率中排名第5位,而且其上升趋势明显,升速约为每年4.2%,远超2%的国际水平。有统计显示,在我国约每5分钟就有1人死于结直肠癌(大肠癌)。而我国大肠癌高发区主要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通行的“老三样”癌症治疗方案——手术、放疗、化疗都具有局限性和不彻底性,患者备受煎熬换来的可能只是希望渺茫。国外多项试验证明,将直接打击癌细胞和控制肿瘤的微环境结合起来、以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为基础的治疗策略,是将癌症转化成为慢性病的主要途径之一。据统计,美国癌症处方中60%-70%都含有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近年来,我国在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领域的学术、临床、科普宣传等方面均取得了诸多进展。

(2010年8月3日,广州)日前,参与中美高层专家间的首个抗肿瘤血管生成领域学术交流项目——“安维汀®学者中外交流计划”的第二批国内结直肠癌(大肠癌)治疗一线医生,带着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结直肠癌领域的临床应用先进经验,返回到治疗前线。8月3日,参与此次交流计划的医生代表在广州接受了媒体的访问。

于2010年5月底正式启动的“安维汀®学者中外交流计划”,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合作主办,并由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协办。该计划旨在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领域的临床研究水平,尤其是结直肠癌(大肠癌)领域,与美国同行分享先进经验。作为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血管靶向治疗专家委员会(协作组)自去年10月份成立以来最为重要的一次中外学术交流活动,“安维汀®学者中外交流计划”集聚了血管靶向治疗专家委员会多位专家,共同探寻抗肿瘤治疗道路上的新思路,新希望。

结直肠癌高发,广州“遇袭”

据专家介绍,结直肠癌(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高居癌症死因第三位。我国大肠癌发病率以每年4.2%的速度递增,是世界平均增长率的两倍,而在广州的发病率增速更高达5%。

据了解,广州结直肠癌(大肠癌)发病率快速增长与市民饮食结构逐渐西化——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为主有密切关系。广州的传统饮食结构过于精细,市民很少吃玉米、小米、谷物等粗粮。再加上广州的美食诱惑——饮早茶喜欢吃凤爪(油炸过的鸡脚)、炸春卷,正餐喜欢吃炸排骨,还有烧鹅、烧鸭、红烧乳鸽、化皮乳猪……长期超量的高脂肪饮食会改变大便中胆酸浓度的作用而引起大肠癌的发生。肉类在油炸和烧烤过程中可产生致癌物杂环胺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质会刺激肠道黏膜组织而引起癌变。

对此,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王志强医生表示,“广州、珠三角等地的结直肠癌(大肠癌)高发,作为肿瘤科室的医生,我们急切的在探寻更加优化的治疗方案,突破传统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方法的局限,挽救更多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命,并为他们赢得更加高质量的生存时间。”

结直肠癌治疗初现效,成功亟待复制

“美国也是结直肠癌(大肠癌)高发国,其先进的治疗经验和前沿探索成果,为我们现在面临的结直肠癌严峻局面,提供了再好不过的借鉴”,王志强医生进一步表示。经过“安维汀®学者中外交流计划”,参与项目的中国医生了解到,在美国结直肠癌(大肠癌)已成为各类癌症中的第一大杀手。“美国的专家在结直肠癌(大肠癌)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上,更注重从全局出发”,王教授解释道,“抗血管生成+抗细胞增殖这一肿瘤治疗新策略经过6年的广泛使用经验,在美国已经获得了肿瘤科室医生以及患者的深入认同,并成为肿瘤治疗的核心策略。待安维汀正式登陆中国市场后,以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为核心的A+治疗方案也将成为我国结直肠癌(大肠癌)治疗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安维汀®(贝伐珠单抗注射液,英文商品名Avastin®)作为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并不直接打击肿瘤细胞,而是破坏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微环境,使原本癌细胞增殖、转移的温床逐渐恶化。它的作用机制非常独特:主要通过使肿瘤血管退化、使存活血管正常化、持续抑制新生和再生血管生长三个途径对肿瘤进行控制和治疗。“抗血管生成+抗细胞增殖”,这种全新的抗癌策略彻底改变了人类抗癌的传统模式,成为人类抗癌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安维汀®(贝伐珠单抗注射液,英文商品名Avastin®)是目前为止唯一被证实能够在多个癌症治疗领域(如结直肠癌(大肠癌))延长总体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的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目前在美国的癌症处方中60%-70%都含有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

去年,一项中国注册临床研究(ARTIST)表明:安维汀®(贝伐珠单抗注射液,英文商品名Avastin®)联合化疗用于一线治疗中国转移性结直肠癌(大肠癌),使无进展生存期明显延长;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下降56%;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明显提高;总生存期延长5个月;客观缓解率提高一倍;且耐受性良好。获益风险比率显示,安维汀®(贝伐珠单抗注射液,英文商品名Avastin®)联合化疗是一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首选方案。

中美交流,同优化“克敌”策略

结直肠炎 篇3

[关键词] 慢性肛瘘;溃疡性结直肠炎;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74.62;R57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5-191-02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ity anal fistula combined with nonspecific ulcerative proctitis

CHENG Duanhui  HUANG Hengliang

1.Sixth People's Hospital of Nanning City, Nanning 530003,China;2.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Nanning City, Nanning 53002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ity anal fistula combined with nonspecific ulcerative proctitis. Method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4 patients who had anal fistula combined with nonspecific ulcerative proctitis treated in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Nanning City from June 2007 to June 2011. Results 4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chronic nonspecific ulcerative colitis.Bowel movements was smooth. Abdominal pain, diarrhea and bloody mucus disappeared after conservative therapy for 2 months.Conclusion For chronic anal fistula combined with chronic nonspecific ulcerative colitis, the conservative treatment is conducted after diagnosis.The result is satisfactory. Surgical treatment is conducted if ulcer perforation, obstruction, cancer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appear.

[Key words] Chronicity anal fistula;Ulcerative proctitis;Diagnosis;Treatment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直肠炎。慢性肛瘘并发此病的文献报道很少,其病变主要局限于结直肠黏膜,且以炎症及溃疡为主,可向近端扩展,乃至遍及整个结肠[1-2]。本病主要发生于青壮年男性,文中4例均有慢性多发性肛瘘及手术史[3]。一旦明确诊断,采取内科保守的综合治疗,可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4例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直肠炎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5~40岁,平均(32±5)岁,5年前均有肛门周围痛肿流脓,脓液黏稠、黄色、有臭味,有时痛胀明显,不同程度发热,有时大便感到困难的症状。4例患者在入院前3年均分别在其他医院做了肛瘘闭合术,肛门周围有瘢痕形成。术后1年,4例患者均出现腹部隐痛,黏液性血便,经常大便秘结。1例因大便困难,诊断为有不全性肠梗阻,做了结肠上造瘘术。

1.2 检查方法

采用直肠镜检查,取组织病理检查,全身性综合性CT、MRI、超声等检查。

1.3 治疗方法

(1)给胃肠道营养要素及多种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水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等。(2)局部治疗,在结直肠段,用地塞米松5~10 mg,甲硝唑0.4 g,黄连、黄柏、黄芩(液)150~200 mL灌肠。(3)全身用抗生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头孢菌类,甲硝唑等静脉滴注。(4)口服强的松片30 mg,每天1次,1个月后减半量,连服4个月。

2 结果

4例患者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直肠炎,采用保守综合性疗法2个月后,大便通畅,腹痛、腹泻及黏液血便消失。

3 讨论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直肠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而4例患者均有慢性多发性肛瘘史,周围炎症播及,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使结直肠周围形成大量的纤维化瘢痕或环状的条索状改变,结直肠黏膜溃疡出血、结节状表现等,易误诊为结直肠癌[4]。因此,对此病的诊断,应采取全面检查,分析病情才能明确诊断,合理的治疗是最关键的。

3.1 诊断

本病是慢性多发性肛瘘引起结直肠黏膜非特异性炎症[5],其诊断依据包括:(1)临床表现:病发初始,先腹泻后便秘、黏液脓血便,并伴有腹痛、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反复发作等特点;(2)辅助检查:结合实验室检查、X线纤维结肠镜及病理学等检查;(3)鉴别诊断:排除一般性结直肠炎、直肠息肉、癌肿等[6]。诊断依据根据以下方法。

3.1.1 实验室检查  (1)粪便检查:粪便检查活动期以糊状黏液、脓血便最为常见,镜下检查见大量的红细胞、脓细胞。涂片中常见大量的多核巨噬细胞。患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大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2)血常规: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高。50%~60%患者血红蛋白有不同程度的低色素性贫血。(3)C反应蛋白(CRP):轻度炎症导致肝细胞合成和分泌蛋白异常,C反应蛋白升高。(4)免疫学检查:血清中IgG、IgA和IgM升高,T/B比率下降。

3.1.2 X线检查 (1)腹部平片: X线表现为结肠横径超过5.5 cm,轮廓可不规则,可出现“指压迹”征。(2)钡剂灌肠检查:钡灌可见黏膜水肿和溃疡、龛影,肠道狭窄或扩张的征像。

3.1.3 CT和MRI检查 肠壁轻度增厚;增厚的肠壁内可显示有溃疡,结肠壁内、外层之间呈环状密度改变,似“花结”或“靶征”。

3.1.4 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见结直肠黏膜糜烂、溃疡和假息肉形成;黏膜多发性浅表溃疡,伴充血、水肿,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弥漫性分布;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黏膜血管模糊,质脆易出血;病变反复发作者可见到假息肉,结肠袋消失、肠壁增厚等表现。

3.1.5 超声影像 超声影象见肠壁增厚,范围在4~10 mm(正常为2~3 mm);同时可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和分布特点。

3.1.6 病理检查 炎性细胞浸润腺体紊乱,破坏,萎缩,基底膜断裂,消失,隐窝脓肿溃疡,黏膜下水肿,纤维化,杯状细胞减少,甚至消失,上皮再生。

3.2 鉴别诊断

3.2.1 肠易激综合征 发病与精神、心理障碍有关,常有腹痛、腹胀、腹鸣,患者可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伴有全身神经官能症症状;粪便检查见粪便呈现黏液状,但无脓血,显微镜下检查偶见少许白细胞;结肠镜等器械检查示无肠器质性病变。

3.2.2 直肠结肠癌 多见于中老年人,直肠指诊检查时可触及肿块,粪便隐血试验常呈阳性。结肠镜检查取活检找到癌细胞。

3.2.3 慢性阿米巴痢疾 病变常累及大肠两端,即直肠、乙状结肠和盲肠、升结肠;溃疡一般较深,边缘潜行,溃疡与溃疡之间黏膜多为正常,粪便检查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通过结肠镜采取溃疡面渗出物或溃疡边缘组织查找阿米巴,阳性率较高;抗阿米巴治疗有效。

3.2.4 结直肠血吸虫病 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常有肝脾肿大,慢性期直肠可有肉芽肿样增生,可有恶变倾向;粪便检查可发现血吸虫卵,孵化毛蚴呈阳性结果。

3.2.5 慢性细菌性痢疾 一般有急性痢疾的病史,多次新鲜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抗生素治疗有效。

3.2.6 其他还须鉴别的疾病 有肠结核、假膜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结肠息肉病、结肠憩室等。

3.3 治疗方案

本病治疗目的主要是控制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急性发作、缓解病情、减少复发、防止并发症。目前尚不能根治,其治疗方法依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而定。

3.3.1 一般治疗 (1)由于本病与胃肠道营养的关系密切,患者可能存在多种营养物质的缺乏,如蛋白质、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等,而营养不良者,反过来又影响药物治疗的效果。因此,无脂无渣的要素饮食已成为其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应给予易消化、少纤维、富营养的食物,避免牛奶及乳制品。发作期给予流汁饮食,严重者应禁食,通过静脉给予营养治疗,使肠道获得休息。(2)静心修养,精神过度紧张者可适当给予镇静药;腹痛或腹泻明显者可给予少量阿托品、山莨菪碱(654-2)等药物。(3)纠正贫血、失水、营养不良等。应用蛋白合成激素和多种维生素,增进食欲,加速溃疡愈合和改善全身状况。

3.3.2 药物治疗

3.3.2.1 抗菌素 (1)用氯霉素、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等,为了避免加重胃肠道症状,一般分别选择静脉用药;甲硝唑抑制肠道厌氧菌,并有免疫抑制、影响白细胞趋化等作用。(2)糖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近期疗效较好,有效率可达90%,能抑制炎症和免疫反应,缓解中毒症状。一般可用强的松30 mg/d,每日分3次口服;1个月后减半量口服,3个月后5~10 mg/d,维持半年左右停药。

3.3.2.2 灌肠液配制及方法 (1)灌肠液配制:①生理盐水200 mL,地塞米松针5~10 mg,甲硝唑0.4 g,混合摇匀,加热至36 ℃左右。②将熬好的黄连、黄柏、黄芩水150~200 mL混合摇匀,温度35~36 ℃。(2)方法:将上述的灌肠液应用100 mL注射器,18~20号肛管插入肛门30~50 cm,2种灌肠液分别于白天和晚上灌肠[7-8],保留1 h,患者将臀部垫高30°,15 d为1个疗程,连续使用2个疗程以上,根据病程逐渐减量,在治疗过程中每周检查大便常规,如无便血,大便通畅,可停用。通过综合的治疗2个月后,4例患者大便通畅,腹痛、腹泻及黏液血便消失。

慢性肛瘘并发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直肠炎的综合治疗,尤其是灌肠方法,主要是抑制炎症的免疫反应,减少黏膜水肿和炎症细胞的浸润及息肉形成,防止结直肠黏膜粘连形成并造成狭窄-梗阻。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直肠炎的治疗,笔者认为明确诊断后,症状表现以内科为主,先采用保守的综合治疗,效果满意;如出现溃疡穿孔、梗阻、癌变等并发症,即由外科介入行外科手术治疗为宜。

[参考文献]

[1]赵克成.肛瘘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体会[J].中外医疗,2009,27(12):40.

[2] 黄熠,宫爱民.高位肛瘘82例临床治疗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07,28(3):87-88.

[3] 马英,左进,贺彩东,等.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治疗体会[J].新中医,2004,36(2):73.

[4] 余剑波.老年结肠癌合并肠梗阻外科治疗分析(附73例报告)[J].结直肠肛门外科,2009,15(4):236-238.

[5] 覃小雄,卜炳光.结直肠癌合并息肉82例临床诊治疗效观察[J].结直肠肛门外科,2009,15(4):264-265.

[6] 喻德洪.肛肠外科疾病问答[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24-325.

[7] 白凌军.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述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9):16.

[8] 胡永均,方金怡.肠道灌肠在急性肠梗阻左半结肠癌一期手术患者的应用[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9(1):22.

结直肠炎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在本院进行治疗的结直肠癌老年患者120例,患者的收治时间均在2012年1月~2015年1月,所有患者均经实验室检查及内镜检查确诊为结直肠癌。将120例结直肠癌患者通过电脑随机分成两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的开腹手术,研究组患者接受腹腔镜结直肠根治术。对照组男女比例为37:23,年龄为60~80(68.35±2.31)岁,其中33例为结肠癌,27例为直肠癌,分期:21例为Ⅰ期,20例为Ⅱ期,19例为Ⅲ期;研究组男女比例为38:22,年龄为60~80(68.56±2.14)岁,其中32例为结肠癌,28例为直肠癌,分期:20例为Ⅰ期,21例为Ⅱ期,19例为Ⅲ期。对照组患者和研究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类型、分期等一般资料无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的开腹手术。对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或者全身麻醉,在患者的下腹正中作一切口,对腹腔内进行探查,在确定肿瘤位置后,将肿瘤组织进行切除,并对淋巴结进行清扫。在手术结束后,逐层关腹,并对切口进行缝合,给予抗生素进行治疗。

1.2.2研究组研究组患者接受腹腔镜结直肠根治术。患者取仰卧位,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并在患者的脐部上缘切一个小孔,置入气腹针,建立二氧化碳气腹,对腹腔内情况进行探查,然后在患者的麦氏点及左侧的反麦氏点、右侧髂骨上方作两个操作孔(可根据患者的病变位置及病变范围适当调整操作孔的位置和个数)。提起患者的乙状结肠,将肠系膜血管分离,然后采用超声刀将肠系膜下的血管及周围脂肪组织分离,清扫淋巴组织,然后暴露并采用钳夹切断肠系膜下静脉,继续进行淋巴结的清扫。在分离及清扫过程中需要注意输尿管的走向及分布,避免对其进行损伤。然后采用超声刀将肠外侧的腹膜进行分离,将结肠肝曲充分游离,将肿瘤部位切除。将肠管的残端牵引出腹壁,进行处理。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切除范围:(1)左半结肠:横结肠左段,结肠脾曲、降结肠,并将横结肠右段与直肠近端吻合,对降结肠或者乙状结肠癌还应将肠系膜下动脉与静脉分离、结扎、切断,沿腹主动脉旁自上而下清扫淋巴结。(2)右半结肠:将盲肠与升结肠切除,同时切除回肠末端15cm,横结肠右半部及部分大网膜和胃网膜血管,切断及切除回盲动脉、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支及其伴随的淋巴结。(3)直肠:进行直肠周围系膜全切除术。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对照组患者及研究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淋巴结清除量以及临床治疗效果。

1.4疗效判定标准结合临床治疗效果将其分为痊愈、有效以及无效。治疗后,若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生命体征指标恢复正常为痊愈;若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且生命体征指标趋于正常为有效;若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出现加重现象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包分析处理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组间比较,P<0.05代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研究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除量无明显差别,统计学无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结直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结直肠癌的发生与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大肠慢性炎症、大肠腺瘤、遗传因素及其他因素如血吸虫病、盆腔放射、环境因素、吸烟等有关[3]。结直肠癌的发病趋于老年化,且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手术是治疗结直肠癌最主要的方法[4]。

传统的开腹根治术具有较大的切口,且开腹手术对患者的腹腔具有一定的影响,导致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大,患者在手术后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进食时间均较长,同时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较多,导致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5],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差。但开腹根治术直接对患者开腹,具有较开阔的视野,所以手术时间短。

腹腔镜结直肠根治术具有手术创伤小的优点,在手术过程中具有较少的术中出血量,对患者腹腔内的影响较小,对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无太大影响,所以患者在手术后具有较短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进食时间,且患者的切口小,较不容易引起切口感染等情况,患者的住院时间较短[6]。但腹腔镜手术需要建立气腹,作几个小切口等导致手术时间较长,同时腹腔镜所用到的仪器更先进,所以医疗费用相对较高。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根治术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说明采用腹腔经结直肠根治术治疗结直肠癌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能缩短患者的胃肠道恢复时间,推荐临床应用。

摘要:选择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结直肠癌老年患者120例,均在2012年1月2015年1月住院,将120例结直肠癌患者通过电脑随机分成两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的开腹手术,研究组患者接受腹腔镜结直肠根治术,记录开腹组患者及腹腔镜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淋巴结清除量,并评价对照组患者及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除量无明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采用腹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结直肠根治术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治疗,能缩短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推荐临床应用腹腔镜结直肠根治术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治疗。

关键词:腹腔镜结直肠根治术,结直肠癌,肛门排气时间,胃肠道功能

参考文献

[1]宋伟华,李晓勇,周百中,等.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及对胃肠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3(23):6624-6626.

[2]黄志坚,应敏刚,叶文飞,等.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疗效观察[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15,7(1):31-34.

[3]肖飞,胡波,宋亚锋,等.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及对胃肠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4(14):3935-3936.

[4]杨崧,梁伟兵.开腹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对比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3(9):1952-1953.

[5]魏锋.腹腔镜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胃肠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6):34-35,38.

结直肠癌会“缠上”你吗 篇5

不良生活方式导致发病率高

“大家现在越吃越精细,蔬菜等粗纤维食物摄入太少,而高蛋白、高脂肪类食物却越吃越多,这些都会导致结直肠癌的高发。”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消化肿瘤内科主任沈琳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红肉、加工肉类和酒精的高摄入,膳食纤维的摄入不足,活动量减少,吸烟以及肥胖等因素都会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率。

根据2012年公布的《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国的结直肠癌发病率约为29.44/10万,成为仅次于肺癌和胃癌的中国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

沈琳介绍,高脂饮食不但会刺激胆汁分泌增加,还会促进肠道内某些厌氧细菌的生长,最终会导致肠道内分解形成越来越多的致癌物质,“而食物中的高纤维素会刺激肠道蠕动,在减少肠道致癌物质作用时间的同时,还能吸收有害物质,从而促进致癌物质排出。”

本刊记者了解到,结直肠癌的中位发病年龄在60岁左右,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5:1。

“结直肠癌的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因此人口老龄化也是致使这一癌种发病率越来越高的重要原因。”徐建明指出,年纪越大,暴露在各种不良环境因素下的机会积累也就更多,导致基因出现变化,罹患癌症的风险也更高。

除了上述外因,结直肠癌在发病上还存在着明显的遗传特征。沈琳说,虽然绝大多数结直肠癌都属于散发型的,但仍有10%左右的结直肠癌有家族遗传史。

本刊记者获悉,遗传性结直肠癌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一种为遗传性非息肉病结直肠癌,又称林奇综合征。

“正常人的结肠通常都很光滑,但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患者的大肠里却密密麻麻生长着数十甚至上百个息肉,这样的人几乎100%会得上结直肠癌。”徐建明说。

早期筛查可有效降低风险

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除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之外,积极开展早期筛查也是一项重要手段。

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在其2013年发布的结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中指出,尽管结直肠癌是美国第四高发癌症,随着早期筛查的不断普及,发病率还是从1975年的60.5/10万人降到2005年的46.4/10万人;死亡率也在1990~2007年降低了35%。

沈琳说,欧美国家的研究发现,如果在40~50岁进行一次肠镜检查,则能将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10%以上。

“肠镜检查是结直肠癌筛查的最常用手段。如果确定具有上述两种遗传性疾病,那么首次肠镜检查的年龄应在15~20岁之间。对于一般人而言,至少应该在40岁左右进行第一次肠镜筛查,如果筛查没有任何问题,可以50岁左右再进行第二次筛查。”沈琳说。

除了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尽早发现相关症状也非常重要,在排便习惯发生改变时进行肠镜检查。沈琳解释,所谓排便习惯改变是指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之前一直大便正常,但是突然出现便秘;又或者之前一直便秘,最近突然开始腹泻等都属于排便习惯的改变。”

徐建明告诉本刊记者,绝大多数患者在确诊前的一两年就出现过上述症状,但很少有人在第一时间就医。另外也有不少患者发现大便出血,以为自己得了痔疮,而一些肛肠科医生也会在没有进行肠镜检查的情况下,直接当成痔疮来治疗,“这些都在相当程度上耽误了患者的病情”。

发现太晚、药价太贵

筛查技术十分简单,转变大家的思想观念却格外困难,这也直接导致中国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周期远逊于欧美患者。

“中国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之所以比国外短得多,就是因为发现得太晚,再加上一些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药物没能纳入医保,导致很多人无法享受到最佳治疗方案。”徐建明说,中国过半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病情已经发展到四期,而欧美国家的这一比例最高只有20%。

“结直肠癌其实属于治疗效果很好的恶性肿瘤,通常一期治愈率在90%以上,二期治愈率也能超过70%。但由于我国早期筛查率极低,中国超过六成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中晚期。”沈琳表示,在美国结直肠癌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超过70%的今天,中国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30%。

对于很多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而言,靶向药物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方式。“在中国上市的靶向药物适用于绝大多数晚期、转移性直肠癌患者,但是由于药品价格高,超过80%的患者都无力承担。”沈琳说,自费用药3个月、每个月8万元的花费还是会拦住相当数量的患者。

除了药物问题之外,在徐建明看来,医生对于结直肠癌的治疗原则把握不够明确,也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少单纯肝转移或者单纯肺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依然是有望治愈的。但是一些医生却以为结直肠癌一旦出现转移便无法手术,这在无形之中使患者失去了治愈机会。”

结直肠炎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的患者均在75岁以下,直肠恶性肿瘤的患者,择期手术患者,在手术前没有禁食和补液以及营养支持。对患者的肝肾功能检查正常,身体各个器官系统没有细菌和病毒感染。

1.2 方法

将80例直肠癌择期手术病例随机的分为两组,FT组和对照组。对患者手术后连续性观察,对方时间为1个月。FT组的患者手术前的饮食:进行普通的饮食指导手术前12h,对照组为手术前的3d进行素饮食,术前24h禁食。FT组肠道准备为:手术前夜进行灌肠清洁,不服用抗生素,对照组患者手术前16h服用聚二乙醇,手术的前夜进行灌肠清洁,手术前3d服用抗生素;FT组的患者采取小切口手术,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切口手术;FT组的患者手术后的次日清晨进行胃管的拔除,对照组患者等肠功能恢复之后再拔除;FT组的患者在引流上仅结肛温和之后引流管留置1~2d,其余术式都不进行引流,对照组的患者常规的防止引流管,3~9d之后拔除;FT组在手术后次日进行液体饮食,肠功能恢复后进行固体饮食,对照组的患者在肠功能恢复后先进性液体饮食逐渐过渡到固体饮食。FT组的患者在手术后6h进行下床活动,对照组的患者在手术后的72h开始下床。

1.3 统计学处理

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合并症、术式、肿瘤TNM分期等量变的构成比、手术时间、年龄、失血量等计量的资料比较其差异没统计学意义(P>0.05)。快速康复组的患者住院的平均时间为(4.5±2.3)d,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9.0±2.5)d,两组患者对比FT组明显的缩短(P<0.01)。FT组的患者1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的比对照组的患者低(P<0.05)。对两组患者的再入院率进行了对比,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穴位敷贴联合穴位注射治

罗秋红钟江覃永健(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敷贴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方位敷贴加苯海拉明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单独应用苯海拉明比较。结果治疗3周、6周、停药4周时间段两组人群症状的积分敷贴联合苯海拉明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荨麻疹具有显著疗效,【关键词】慢性荨麻疹;穴位敷贴;穴位注射

中图分类号:R758.24文献标识码:B文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curative effect of chronic urticaria treated with chronic urticar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n=250 for e diphenhydramine injectio ad acumen.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only integration was compared in 3 weeks,4 weeks,6 weeks and withdrawal in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 treatment group i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s Treatment acumen has significant effect,it deserved extensive application in clinically

荨麻疹,中医称之为瘾疹,其病因病机主要为禀赋不耐,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袭,客于肌表,致使营卫失调;或素体气血不和,湿热内蕴而致[1],本病易诊难治,西医总体治疗有效,但治愈率不高[2],中医在治疗上多以调整气血阴阳,祛除病根的目的。本研究通过应用药物穴位治疗以疏通经络气血,达到清热疏表、活血祛风、调和脏腑阴阳气血之功效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对于结直肠手术的特点,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怎样去减少吻合口瘘、术后肠麻痹以及外科感染。对肠道准备的治疗的苛求没有减少感染的发生,但是吻合口瘘的发生概率增加了。胃肠的减压也不能使结直肠排空,但是能够增加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肺炎的发生率。早期对饮食的恢复对吻合口瘘的发生也没有直接的关系,不仅不能加重肠麻痹,反而会促进肠功能的恢复是患者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FT需要麻醉医师、护士以及心理医师功能的参与才能完整的实施,这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团队进行协作的模式,也是我们长期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Wind J,Polle SW,Fung PH,et a1.Systematic review of enhancedrecovery programmes in colonic surgery[J].Br J Surg,2006,93(7):800-809.

自发性结直肠穿孔的诊治体会 篇7

关键词:结直肠疾病,穿孔,自发性

自发性结直肠穿孔是指结直肠本身无任何病变及未受到外伤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穿孔,继而发生弥漫性腹膜炎和感染性休克。该病较少见[1],起病凶猛,发展迅速,术前常被误诊。我院1981年~2011年收治21例自发性结直肠穿孔患者,现回顾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1例,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58~80岁,平均年龄72岁。伴发高血压病11例,冠心病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3例,糖尿病4例,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合并症者6例。因类风湿性关节炎长期服用强的松1例,服药时间8年。发病前有长期便秘史16例,病史5~20年。发病前均无腹部外伤史,有明显腹内压增高诱因者15例,分别为用力排便9例,剧烈咳嗽2例,搬提重物2例,服用泻药导泻2例。21例均以突发腹痛为首发症状,腹痛时间1~36h就诊,突发左下腹痛13例,右下腹痛3例,其余无明确定位,腹痛均向下腹或全腹蔓延并无固定。就诊时或经观察后21例均有下腹局限性腹膜炎或全腹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体征,3例就诊时已出现伴有血压下降及脉率增快的感染性休克表现。全部病例直肠指检,6例直肠腔内扪及较多质硬干结粪便,5例指套染血;立位腹平片,7例可见膈下游离气体,8例结肠有不同程度积气;诊断性腹腔穿刺,15例穿出黄色浑浊液体,镜检见大量白细胞并见脓细胞。

1.2 诊断和治疗

术前诊断为腹痛原因待查,考虑消化道穿孔15例,考虑急性阑尾炎伴穿孔3例,考虑绞窄性肠梗阻3例。

本组患者均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l例穿孔发生于直肠乙状结肠交界近系膜处,其余20例穿孔发生在对系膜缘区。穿孔位于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12例,直肠上段2例,乙状结肠中下段3例,盲肠4例。术中均未探及肿瘤、粘连、憩室和内疝。穿孔数目均为1个,穿孔大小0.5~2.0 cm。盲肠穿孔行单纯Ⅰ期修补2例、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乙状结肠直肠穿孔行穿孔区域肠段切除Hartmann术5例,穿孔修补加近端结肠襻式造口2例,穿孔肠段切除吻合加近端结肠襻式造口7例,穿孔肠段直接外置襻式造口3例。术中用温生理盐水6 000~15 000 m L反复彻底冲洗腹腔,充分引流,切口减张缝合;术后TPN支持,及时处理合并症和并发症。

2 结果

11例行病理检查,结果均示非特异性急慢性炎症改变,未见肿瘤细胞。21例患者中发生术后切口感染5例,其中切口全层裂开1例,再次行减张缝合;1例发生吻合口漏后死于感染性休克;肺部感染6例;肝、肾功能不全1例;心功能不全1例。18例痊愈出院,3例死亡(死亡率14.3%),其中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死于感染性休克。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和病因

结直肠自发性穿孔的确切发病机制和病因尚未明确,文献报导主要是习惯性便秘及缺血性病变[1],同时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有影响[2]。本病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乙状结肠最下动脉与直肠上动脉间的Drummond边缘动脉弓较细或缺乏,该处肠管血供相对较差,尤甚是对系膜缘侧,导致乙状结肠和直肠交界处存在着生理性缺血因素[3,4]。(2)乙状结肠襻到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肠段是结肠最狭窄部位,肠腔内压力最高;且直乙交界处近直角,造成肠管受力分布不均,肠壁薄厚不均。TOKUNAGA等[5]报道该病的好发部位为腹膜返折附近直肠前壁、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和乙状结肠肠襻的系膜对侧缘。本组16例(76.2%)穿孔位于上述部位。(3)老年患者,特别是伴发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的患者存在外周动脉硬化时,血管舒缩性变差,将加重肠管的缺血状态。(4)便秘是自发性结直肠穿孔的主要病理生理因素[6],老年人排便反射减弱,当肠腔内大便干燥时易滞留,坚硬的粪便长期压迫肠壁,导致黏膜缺血、坏死、溃疡,使局部肠壁变薄[7,8]。本组16例患者有长期便秘史(76.2%)。(5)近端回盲瓣及括约肌的单向关闭作用使结肠形成闭袢,各种原因导致的肠腔压力进行性升高,肠管高度膨胀,盲肠易扩张、管壁薄,易穿孔破裂。本组4例(19.0%)穿孔位于盲肠。(6)用力排便、剧烈咳嗽、搬提重物用力不当、服用泻药导泻等使腹内压、肠腔内压骤然升高是导致自发性结肠穿孔的主要诱因[9]。本组有明显腹内压增高诱因者15例(71.4%)。(7)有报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可引起该病[2];类固醇激素能降低肠道黏膜的更换速率,并减少黏液分泌,破坏黏膜屏障,诱发消化道溃疡穿孔[10]。本组有1例长期服用类固醇激素。

3.2 诊断

本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多数为腹痛和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等的急腹症表现,术前误诊率极高[6,11],大多在术中探查得以明确。

临床医生对本病要有充分认识,对于原因不明的急性腹膜炎患者,必须全面分析,动态观察病情。伴有下列情况应考虑到本病:(1)中老年患者[1,5]。(2)有便秘病史。(3)无腹部外伤史,有腹内压增高的诱因。(4)突发下腹痛且渐弥漫至下腹或全腹,表现为腹膜炎体征。(5)腹部扪及粪性包块,直肠指诊扪及质硬粪块、指套染血。(6)立位腹平片示结肠内粪性包块影伴肠腔扩张,部分可见膈下游离气体。(7)腹腔穿刺出脓性或粪性浑浊液体。直肠指诊和腹腔穿刺为简便实用的方法。一些老年患者对疾病反应不敏感,病情发展迅速,但并不表现出典型的症状和体征,术前不能过分追求明确诊断,只要有客观明确的手术指征,就必须当机立断,以免延误病情。

3.3 治疗

结肠穿孔可造成大量的致病菌污染腹腔,发生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进而会发生感染性休克而危及生命,准确的判断病情并及时手术非常重要。早期手术,彻底清除腹腔内污染物,充分引流,减少细菌及毒素入血是预防感染性休克及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手术方式依据穿孔时间、穿孔部位、全身情况、腹腔污染情况等合理选择。同时要把“损伤控制性手术”理念引入手术中,根据患者的情况,遵循“创伤小、时间短、简单、安全”的原则。

对于穿孔时间短,腹腔污染轻,穿孔位于右半结肠者,可单纯行一期穿孔修补,也可根据情况行右半结肠切除术,该院的4例盲肠穿孔患者均预后良好。对于穿孔较大,污染严重,肠管高度扩张、蠕动能力下降,一般情况差,并发症发生可能性大的患者,可行病变肠段切除Hartmann术,预后良好。MAURER提出粪性溃疡灶是多源性的[6],Hartmann术式可以降低日后再次穿孔和肠瘘的发生率,且切除已高度扩张蠕动能力下降的病变肠段对改善便秘有益[7]。高峰等[12]提出结肠粪性穿孔以切除病变肠段行Hartmann造瘘术为首选。本组5例采用病变肠段切除Hartmann术,除1例就诊较晚,后因感染性休克难以纠正死亡外,其余4例均痊愈出院。穿孔肠段切除吻合加近端结肠襻式造口适用于肠管破损较大,一般情况好,肠管水肿、扩张不明显,肠管血运好,肠腔粪便较多,腹腔可以彻底冲洗的患者。穿孔修补加近端结肠襻式造口适用于肠管破损较小,一般情况好,肠管水肿、扩张不明显,肠管血运好,肠腔干净,腹腔污染轻的患者,但该术式可能出现术后再次穿孔、吻合口漏、肠瘘等严重并发症,风险较大,故应谨慎选用,本组1例行穿孔修补加近端结肠襻式造口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漏后死于感染性休克。穿孔肠段直接外置襻式造口适用于全身情况差,腹腔污染严重患者,病变肠段活动度大,以消除腹腔污染、抢救患者生命、手术力求简单为原则,本组3例患者行该手术,1例术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为了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需注意以下情况:(1)术中应准确探查腹腔内的情况,明确穿孔部位,避免遗漏其他病变。(2)清除腹腔污染物,尽量排空结肠内积存粪便以充分减压,阻断污染源。本组1例行穿孔修补加近端结肠襻式造口患者术后发生肠瘘,考虑与未排空结肠内积存粪便,未阻断污染源,术后结肠造口远端肠腔内积粪继续通过穿孔修补处而进入腹腔有关。(3)术中彻底清洗腹腔及充分引流。(4)加强围手术期处理,积极处理合并症和并发症,注重多科协作。(5)可以在应用足量、敏感抗菌素的基础上,适当短期加用糖皮质激素,以减轻炎症及中毒反应。(6)术后辅以润肠通便药物保持大便通畅。

综上所述,医生需具备全面的诊断思维,提高对疾病认识,及时适当的手术和强有力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挽救自发性结直肠穿孔患者生命的关键,穿孔肠段切除吻合加近端结肠襻式造口及病变肠段切除Hartmann术是两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HADDAD R,BURSLE G,PIPER B.Stercoral perforation of thesigmoid colon[J].ANZ J Surg,2005,75(4):244-246.

[2]PATEL VG,KALAKUNTLA V,FORTSON JK,et a1.Stercoralperforation of the sigmoid colon:report of a rare case and itspossible association with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J].Am Surg,2002,68(1):62-64.

[3]王怀经.局部解剖学(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6.[3]WANG HJ.Regional Anatomy[M].1st ed.Beijing:People’s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5:186.Chinese

[4]曹荣格,汪迎,曹斌.乙状结肠自发性穿孔的诊治探讨[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9,44(1):114-116.[4]CAO RG,WANG Y,CAO B.Study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 perforation of the sigmoid colon[J].ActaUniversitatis Medicinalis Anhui,2009,44(1):114-116.Chinese

[5]TOKUNAGA Y,HATA K,NISHITAI R,et al.Spontaneous per-foration of the rectum with possible stercoral etiology:report of acase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Surg Today,1998,28(9):937-939.

[6]MAURER CA,RENZULLI P,MAZZUCCHELLI L,et al.Use ofaccurate diagnostic criteria may increase incidence of stercoralperforation of the colon[J].Dis Colon Rectum,2000,43(7):991-998.

[7]张琳鑫,毛根军,邵爱评.自发性结肠穿孔16例诊治体会[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9(3):249.[7]ZHANG LX,MAO GJ,SHAO AP.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spontaneous colonic perforation(16 cases report)[J].Chinese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2006,9(3):249.Chinese

[8]HUANG WS,WANG CS,HSISH CC,et al.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tercoral perforation of the sigmoid colon:report offive case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6,12(3):500-503.

[9]YANG B,NI HK.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pontaneous colonic perforation:analysis of10case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8,14(28):4569-4572.

[10]GUO CL,LI FC.Clinical analysis of spontaneous rupture of the sigmoid colon(12Cases Report)[J].Journal of Colorectal&Anal Surgery,2007,13(6):392-393.Chinese

[11]YANO T,WAKABAYASHI H,YACHIDA S,et a1.A stercoral perforation of the colon with an obvious faecal mass diagnosed by computed tomography[J].ANZ J Surg,2008,78(3):214-215.

结直肠手术后切口感染19例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10月间接受结直肠手术的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120例择期手术患者。男71例, 女49例, 年龄25~87, 平均58.7岁。其中结肠癌68例, 直肠癌52例, 左半结肠切除19例, 右半结肠切除27例, 乙状结肠切除术15例, 横结肠切除7例, 直肠癌根治术52例。根据Dukes分期:A期13例, B期49例, C期44例, D期14例。120例患者中19例出现术后的切口感染, 设为感染组, 其余101例设为对照组。

1.2 诊断标准

依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将手术切口感染分为表浅和深部切口感染。表浅手术切口感染切口处有红肿热痛或脓性分泌物;深部感染从深部切口引流或穿刺可见脓液, 切口脓性分泌物, 影像学检查见脓肿表现, 局部可有疼痛或压痛, 常伴发热38℃以上, 病理学检查证实深部脓肿。

1.3 方法

1.3.1 临床资料对比

术前4d起至手术前日逐渐少渣饮食、半流质、流质饮食。手术前日起口服阿莫西林和甲硝唑。术前10h禁食禁水。手术前夜口服20%甘露醇250mL, 术前清洁灌肠。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 主要包括体质量指数 (BMI) 、白蛋白 (ALB) 、球蛋白 (GLB) 、空腹血糖 (FPG) 、高/低密度脂蛋白 (HDL/LDL) 、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手术时间、手术造口等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

1.3.2 病原学

19例感染患者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标本采集和病原学检验。表浅手术切口使用肉汤拭子采集脓性分泌物, 深部感染使用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取脓性液体。所有标本37℃恒温培养24h后分离菌株, 使用VITEK-60微生物自动分析仪进行鉴定。

1.4 统计学

使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随访

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7~12个月的随访, 随访患者出院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情况。其中94例患者定期来院复查。

2 结 果

2.1 感染患者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感染组19例患者术后感染发生时间2~11d, 平均5.6d。19例患者中3例2种细菌感染, 无真菌感染。共分离出病原菌22株, 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 (15株, 68.2%) , ESBLs (+) 菌株16株 (72.7%) 。

2.2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

根据临床参考值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 可见在BMI、FPG、HDL、手术造口、手术时间等指标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LB、GLB、TG、TC、LDL等因素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 论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 早期诊断和发现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 其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但是外科手术为侵入性操作, 失血、失液和皮肤黏膜屏障的破坏, 加之恶性肿瘤患者身体抵抗力已经低下, 机会性致病菌可进入切口引起术后感染, 造成切口愈合延迟、切口脂肪液化、吻合口漏甚至导致治疗失败[1]。

本次研究发生感染19例, 感染率为15.8%。手术中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可以维持组织和血液中抗菌药物浓度, 以控制细菌定植感染, 降低感染率[2]。22株分离菌株中15例为大肠埃希菌, 占68.2%。结直肠切除术破坏了肠腔完整性, 使肠内容物外泄, 原本正常寄生于大肠的共生菌群移位定植, 引起术后感染。金葡菌是常见的院内感染病原菌, 本次分析中占13.6%。本组细菌中ESBLs阳性占72.7%, 这说明院内感染致病菌以耐药菌为主。据表2可见肥胖、高血糖、低HDL、手术时间过长和造口为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肥胖是切口感染独立危险因素, 与相关报道一致[3];机制不明确, 一般认为术中使用高频电刀切开皮下组织引起皮下脂肪液化等并发症。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 在手术应激性刺激下血糖升高, 白细胞吞噬作用和趋化作用减弱, 抵抗力低下;同时高糖的渗出液又促进了细菌的生长[4]。手术时间过长, 手术切口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 增加感染概率, 手术造口的操作也增加了污染的肠容物及外源性细菌通过造口进入组织引起感染的风险。

通过本次研究, 我们认为应在术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术前控制血糖在适当水平并严格控制血糖波动, 调节血脂提高HDL水平, 加快手术速度减少手术时间, 在需要造口的患者做好瘘口的灭菌和预防感染, 提高无菌操作意识, 降低术后感染率, 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韩峰, 颜登国.结直肠癌术后常见并发症病因及防治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34) :4218-4220.

[2]李文渊.抗生素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 2009, 16 (5) :920-921.

[3]姚德峰.结直肠癌手术部位感染病原菌分布和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19 (49) :147-149.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方式 篇9

1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目前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愈性治疗公认的唯一方法, 治愈性肝切除是目前治疗大肠癌并肝转移的最佳选择, 但只有10%~25%的肝转移患者有手术切除机会[1]。肝转移患者术前的评估, 一般认为, 患者能耐受手术, 原发灶已行手术治疗或者能够手术治疗, 而同时肝脏转移灶也能够根治性切除, 可考虑手术。手术原则上应将全部转移灶切除, 安全切缘≥1cm。结直肠癌的手术治疗指征包括:肝转移灶数目<4个、肝切除量50%、无其他部位的转移等。手术方式有解剖性肝叶、肝段切除或非解剖性肝切除, 根据肝转移灶的大小、数目、范围以及分布部位,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一般认为手术切除范围应包括肿瘤外10mm的正常肝组织, 临床观察肝转移灶边缘10 mm以内的肝实质中很少有肉眼及镜下卫星灶[2]。说明肝转移癌经肝内转移较少见, 所以只要切缘无癌细胞侵犯, 较小的切缘与较宽的切缘对比, 术后复发率及生存率无明显差别。术后必须定期随诊。研究显示:肝转移瘤手术切除术后的5年生存率为26%~49%不等, 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包括:切缘、肝切除术前CEA水平、转移灶数目、转移灶大小、肝转移时间、肝外转移、肝门淋巴结有无转移等。Fong等提出了5项术前危险因素评分标准:肿瘤直径 (≥5cm) 、转移灶发现时间 (≤12个月) 、肿瘤数目 (>1) 、原发灶淋巴结转移和术前CEA (>200ng/mL) , 每个危险因子为1分, 评分越高生存率越低, 中位生存期越短, 0分的5年生存率为60%, 而5分则降至14%, 该标准对术后是否长期生存有很好的预测价值。术前高血清癌胚抗原 (CEA) 者, 容易发生肝转移, 特别是对于CEA降又复升者更应警惕。必要时, 应行B型超声、CT或PET检查。术后CEA升高或居高不下往往提示肝转移灶没有得到根治性切除。

2 化疗

化疗按给药途径分为全身化疗和肝动脉局部灌注化疗 (HAI) 。

2.1全身化疗可使约1/3的患者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 常用的一线药物是CF、5-Fu, 在美国, 目前常用的是5-Fu+CF和伊立替康 (CPT211) , 有报道[3]15%~25%的患者经全身化疗后, 可再行根治性手术治疗[4]。目前国内外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希罗达与奥沙利铂、CPT211以及联合放疗, 取代5-Fu提高化疗效果。并显示出其总有效率为55%的良好临床效果[5]。

2.2肝动脉局部灌注化疗建立在肝脏血供生理学的基础上, 正常肝脏的营养血供主要由门静脉提供, 而转移灶的营养血供由肝动脉提供。有相关文献报道:肝转移灶的动脉灌注是门静脉灌注的15倍, 是外周灌注的400倍。因此此种化疗方法被认为是治疗肝转移癌的理想选择。

3 局部动脉栓塞疗法

就是阻断转移灶的供血动脉, 造成肿块缺血坏死, 用于手术无法切除的病例。而其中腹腔动脉灌注加肝动脉碘油乳化栓塞化疗的方法, 是目前比较受肯定的一种。研究表明, 腹腔动脉灌注加肝动脉碘油乳化栓塞化疗是失去手术机会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 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提高3年生存率, 其疗效优于全身静脉化疗, 也优于文献报道单纯肝动脉灌注或栓塞者。对既往有化疗史的结直肠癌肝转移仍然有效[6]。

4 物理治疗

是利用冷或热使肿瘤蛋白质变性的原理, 使转移灶变性坏死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近年来用于临床的有射频治疗及绝缘真空冷冻探头, 可以对肝脏深部的肿瘤进行准确的、可控制的治疗, 大血管内流动的血液, 带走了大量的冷和热, 可以有效防止血管壁的损伤。如果转移灶弥漫分布于肝脏、大血管或出现在无法手术的情况下, 可以尝试物理治疗。

5 分子生物学治疗

随着目前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发展, 基因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已成为热点。其原理是通过基因直接转导入肿瘤, 从而达到增加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 以恢复肿瘤抑癌基因的作用, 增强抗肿瘤免疫。包括HSV1-TK/羟甲基无环鸟苷 (GCV) 系统和胞嘧啶脱氨酶 (CD) /氟胞嘧啶 (5-FC) 系统[7]是通过基因工程改造某些DNA病毒的溶瘤株, 使其特异性地对肿瘤细胞产生溶瘤作用, 这一疗法被认为很有前途。

综上所述, 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 其发病率及病死率近年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且约1/3以上发生肝转移。对此类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科学的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是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

摘要:随着医疗技术和检查手段的进步, 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 治疗方式多样, 手术的适应证得到了很大拓展, 主要决定于手术切除的可行性。化疗作为传统的辅助疗法, 近年亦得到不断完善。局部栓塞治疗作为安全且有效的姑息疗法, 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分子生物学疗法也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显示出较好的效果。联合应用这些疗法以获得更佳的疗效, 有着远大的前景。

关键词: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治疗,化疗,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Ruers T, Bleichrodt RP.Treatment of liver metastases, an update onthe possibilities and results[J].Eur J Cancer, 2002, 38 (7) :1023-1033.

[2]Nordlinger B, Guiguet M, Vaillant JC, et al.Surgical resection ofcolorectal carcinoma metastases to the liver.A prognostic scoringsystem to improve case selection, based on 1568 patients.Associat-ion Francaise de Chirurgie[J].Cancer, 1996, 77 (7) :1254-1262.

[3]Makatsoris T, Kalofonos HP, Aravantinos G, et al.A phaseⅡstudyof capecitabine plus oxaliplatin (XE2LOX) :a new first-line optionin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J].Int J Gastrointest Cancer, 2005, 35 (2) :103-109.

[4]万德森, 潘志忠.大肠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428-437.

[5]Demont A, Figer A, Seymour M, et al.Leucovorin and fluorouracilwith or without oxaliplatin as first-line treatment in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J].J Clin Oncol, 2006, 18 (16) :2938-2947.

[6]董瑞增, 莫善兢.大肠癌肝转移的治疗进展[J].实用肿瘤杂志, 2005, 20 (4) :363-366.

结直肠癌100例手术疗效分析 篇1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结直肠癌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12月期间进行的100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中转开腹22例,成功完成腹腔镜结直肠手术78例。43例术后接受化疗,化疗前后施行中医药辅助治疗。术后随访6~30个月,随访94例(94%),病人均健在,术后3个月会阴部转移1例,术后6~15月腹腔广泛转移3例。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手术治疗可以达到安全根治性切除肿瘤的目的,近期效果满意。

【关键词】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35.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138-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00例患者男性62例,女性38例,年龄22~78岁,平均56.3岁。人院时分别存在腹胀、腹痛、腹部包块、粘液血便、排便不尽感等症状10天至1年不等。患者术前均经肠镜、病理检查确诊。其中升结肠癌6例,横结肠癌3例,降结肠癌2例,乙状结肠癌9例,直肠癌78例,结肠息肉病2例。Dukes分期:A期12例,B期35例,C1期39例,C2期14例。

1.2手术方法术前准备同常规结、直肠手术。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体位根据肿瘤的位置,利用重力学的原理进行调整。气腹压力为12~15 mmHg。探查腹腔,明确有无腹腔脏器和腹膜种植转移及原发灶浆膜浸润、与邻近脏器的关系。其余操作孔视病灶位置而定,一般采用3~5孔。手术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右半结肠切除术、左半结肠切除术、乙状结肠直肠前切除术、会阴直肠切除术。操作时,常规结扎肿瘤远近端肠管,向肠腔内注入5-FU液1.5g,尽可能先阻断肠系膜血管,勿直接钳夹肿瘤,可牵拉肠管结扎带移动肿瘤段肠管,肿瘤肠段装在塑料袋内取出,解除气腹时让气体从套管内排出后再拔取套管。右半结肠切除后通过右中腹小切口行体外传统缝合吻合;会阴直肠切除术挖除肛门后用乙状结肠在左下腹做人工肛门;左半结肠切除术、乙状结肠切除术8例通过左下腹小切口行体外传统缝合吻合,12例通过左下腹小切口近端结肠内放抵钉座并荷包收紧,从肛门内伸入圆形端端吻合器,与抵钉座对接做结直肠端端吻合。缝合切口前用蒸馏水和5-FU液(1g5-FU+250ml生理盐水)冲洗腹腔术野和切口。

1.3后续治疗32例患者接受较正规的化疗(5-FU0.75g,羟基喜树碱10mg,为基础药物,连用5天为1疗程,每月l疗程,用6~24疗程不等),3例行化疗加局部放疗,另8例化疗不正规。化疗前后施行中医药辅助治疗,采用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液或0.9%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从化疗前1天开始,至化疗结束第2天停止,疗程同化疗周期数。

1.4术后随访术后随访6~30个月,主要了解病人化疗情况,有无不适症状,进行体检和辅检(血常规、CEA、B超、CT、肠镜等),了解患者的复发情况并记录患者术后生存时间。

2结果

100例患者能在腹腔镜技术辅助下完成手术78例,其中行右半结肠切除术26例,行左半结肠切除术8例,行乙状结肠直肠前切除术12例,行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22例。中转开腹手术22例(22%)(肿瘤浸润15例,肥胖4例,术中出血2例,输尿管损伤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发生并发症9例,其中输尿管损伤3例,活动性大出血2例,吻合口瘘2例,肠梗阻2例。腹腔镜手术操作时间120~360(平均215)min,出血量20~430(平均115)ml,淋巴结清除数1~30(平均8.7)个,阳性淋巴结数0~24(平均2.2)个。术后12~72h均恢复胃肠功能、下床活动并进食,伤口疼痛反应较开腹手术者明显减轻,术后住院7~15d(平均8.6d)。术后随访6~30个月,随访94例(94%),病人均健在,术后3月会阴部转移1例,术后6~15月腹腔广泛转移3例。

3讨论

3.1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的安全性气腹是否会造成肿瘤细胞的转移及种植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但国内外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均未明确证实。早期腹腔镜手术切口种植发生率l%~4%[4]。我们体会到,腹腔镜手术存在手术空间大,视野宽阔,操作精细,同样可以达到根治目的。

3.2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优点病人创伤小,疼痛轻,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问短,不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且具有传统开放手术无法比拟的微创效果。对狭窄盆底病人,腹腔镜具有局部放大视野,对盆筋膜脏器二层之间疏松组织间隙判断和入路选择更为准确。

3.3中转开腹并非所有的腹腔镜下结直肠手术都能顺利完成,其中有一定例数会因各种原因而转行开腹手术。本组有22例中转开腹,中转开腹率(22%),与文献报道的平均中转开腹率(15.38%)[5]略高。主要原因为肿瘤浸润、术中并发症(如出血、损伤)和肥胖。

3.3中医药辅助后续治疗结直肠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后,化疗是巩固其疗效、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提高生存率的一个重要手段。不可否认,化疗在癌症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化疗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白细胞下降、肝功能受损及神经毒性等毒副反应使相当一部分人中止或放弃化疗。笔者对43例术后化疗的患者施行化疗前后中医药辅助治疗,巩固了结直肠癌手术治疗的疗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上一篇:肺血管造影术下一篇:使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