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的预防范文

2022-06-12

第一篇:结直肠癌的预防范文

结直肠癌流行病学

结直肠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结直肠癌是男性第三位和女性第二位常见的恶性肿瘤。2012年全球男性结直肠癌新发病例为746000例,占所有恶性肿瘤10%;女性结直肠癌新发病例为614000例,占所有恶性肿瘤9.2%。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都非常大,这一差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根据WHO的2012年数据,发病率最高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是发病率最低的西非国家的10倍左右;死亡率最高的西非国家结直肠癌的死亡率是中东欧国家的6倍左右。

大肠癌作为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目前最受关注的恶性肿瘤之一。在2012年诊断的全球1361000例结直肠癌中,中国结直肠癌的新发病例数达到253000例,占全球结直肠癌新发病例的18.6%。作为全球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最多的国家,开展积极的肿瘤防治对策,对降低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制定具有本国特色的防治特色时,既需要结合本国的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特征,同时又需要积极应用欧美发达国家在结直肠癌筛查普查中的既得经验,节省摸索时间和费用,因此对全世界、全亚洲、西方发 达国家和本国的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研究,能够帮助政府制定流行病学筛查普查策略、预算相关人力物力的投入,并开展相关的流行病学及临床基础研究。

可惜的是,目前整个中国在结直肠癌领域仍然缺乏足够完善的流行病学数据库及数据系统,对全国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特征难以获得可信赖的分析结果,而难以获得在全国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相关政策或筛查普查方案。而在东南沿海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以地区为主的流行病学数据相对较完备,其分析结果具有局部地区适用性,由于结直肠癌被认为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对其分析结论对周边或其他具有类似生活方式的地区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将简单分析中国结直肠癌在亚洲及世界中的发病率变化情况,并重点依托上海市的流行病学数据及与美国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对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总结分析。上海作为中国的发达地区,近30年来生活方式越来越西方化,对上海,特 别是上海市区人群(覆盖约619.5万市区居民)近30年来流行病学特征的分析,对其他经济逐步发展、生活方式逐步西方化的地区制定流行病学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大肠癌的发病率的变迁

2009年开始,中国卫生部启动了国家层面的肿瘤传报注册项目,至2012年6月,共有104个肿瘤传报单位向卫生部传报了2009年的恶性肿瘤发病数据,共覆盖人口达到2亿。2009年中国主要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发表在2013年《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杂志上,这是迄今为止报道的最全面的关于中国恶性肿瘤相关发病情况的数据。尽管这个数据分析的内容和质量和美国SEER的年报数据仍然有较大差异,对我国开展流行病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价值。根据2009年的数据,结直肠癌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粗发病率达到29.44/10万人口,仅次于肺癌和胃癌;其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五位,为14.23/10万人口(图1)。

通过在世界范围内对近30余发病率变迁的比较发现,从90年代开始欧美发达国家和亚洲的日本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开始逐年下降,但是中国等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结直肠癌发病率仍然在逐年上升,在男性患者中这一流行病学特征更加明显。

以上海市区为例,肺癌、结直肠癌、女性乳腺癌和男性前列腺癌的粗发病率逐年上升,而传统高发的肝癌、胃癌和食管癌和女性宫颈癌则呈相对稳定或逐步下降的趋势(图2)。

目前很多恶性肿瘤发病率的上升是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原因,而对年龄进行标化后的年龄调整标化发病率能够反映恶性肿瘤的实际发病率变化。而在上海市区,结直肠癌的年龄标化发病率仍然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这一点和美国SEER数据的全美结直肠癌发病率有明显的差异(图3)。

由于我们目前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仍然处于上升的态势,我们可以鉴借欧美国家在20世纪70~80年代的经验对我们目前的结直肠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根据美国SEER的数据其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61/10万持续下降至2006年的45/10万;从2001年至2010年,总人群结直肠癌发病率每年下降3.4%,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每年下降3.9%。根据美国经验,其发病率的降低主要归因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其在70年代后期广泛开展的结直肠癌的筛查普查。欧美国家这些筛查普查的经验和最终的获益为我们开展大规模的筛查项目提供了很好的依据,目前上海已经开展全市范围内一般危险度人群的筛查普查工作,有望在未来20~30年内能够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三、结直肠癌死亡率的流行病学变化

结直肠癌的死亡率的流行病学变化既与发病率的变化有相关性,又有其特殊性。由于人口的老龄化,结直肠癌的粗死亡率全球均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在去除年龄因素的标化发病率在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呈现下降的趋势。目前中国尚未见全面的报道中国全国水平结直肠癌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特征,但是在上海市区近30余年来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一变化在结肠癌中变化有其明显。从1973年至2007年,结肠癌年龄标化死亡率以2.42%(男性)和2.48%(女性)的比例升高(图4);而根据美国的数据,其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则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年降低,从1975年的28.5/10万下降至2006年的17/10万。

欧美国家结直肠癌死亡率的流行病学变化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筛查普查方案的广泛开展,发现了更多的早期肿瘤和癌前病变,提高了结直肠癌的治愈率而降低了死亡率;另一方面规范化治疗的开展使中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进一步降低了结直肠癌的死亡率。

四、结直肠癌的发病部位和发病年龄的变化

发病部位

尽管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善,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但是在结肠和直肠的发病趋势并不完全一致。尽管目前从全中国而言,直肠癌仍然占结直肠癌的多数,但是在中国相对发达地区,结肠癌的比例已经超过直肠癌。上海市区在1984年(男性)和1980年(女性)结肠癌的粗发病率已经超过直肠癌,而结肠癌的发病率上升更加明显(图5)。

表1显示从1973年至2007年,男性和女性的结肠癌以标化后每年3.44%和3.35%的比例上升,而男性和女性直肠癌的标化发病率上升仅1.53%和1.07%。这一流行病学变化对指导结直肠癌筛查普查的策略有参考价值,同时也再次强调体检时全结肠镜的重要性。

不仅如此,从2002年至2007年,在覆盖619.5万人口的上海市区,每年新发的结肠例数/直肠例数的比值平均为1.4(男性)和1.76(女性),而相对在覆盖792.64万人口的上海郊区,该比值为1.12(男性)和1.36(女性),提示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可能和结肠癌的发病具有更主要的相关性。

发病年龄

我国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年龄构成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在上海市区,其年龄构成与欧美国家越来越相似,70岁以上老年结直肠癌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根据美国SEER数2000~2007年美国59%的结直肠癌患者为70岁以上患者,49岁以下的年轻结直肠癌患者仅占6%。而以上海市区为例,1990年时70岁以上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占31.9%,49岁以下年轻结直肠癌患者占15%;而到2006年时70岁以上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比例达到56.8%,而49岁以下年轻结直肠癌患者仅占7.9%(图6)。从图中可以看出老年大肠癌所占比例的上升,而老年结直肠癌比例的上升使我们开展筛査普査及临床治疗方面均面临新的问题。例如,欧美国家对一般危险度人群开展筛査的年龄是50岁,因为在欧美国家90%的结直肠癌发生在50岁以上的人群;而在上海我们发现1990年时85%的结直肠癌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因此当时一度推荐中国人群45岁开始结直肠癌的筛查,但是在2006年已经有92.1%的结直肠癌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鉴于这一流行病 学特征,目前我们亦可推荐在50岁以上人群开展结直肠癌的筛査。同时老年患者对治疗(手术、放疗和化疗)的耐受性较差,合并症及治疗并发症较高,对我们临床的结直肠癌的治疗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正视结直肠癌患者人群的老龄化特征,要求各个医院在结直肠癌专科中加强科室配备,对老年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支持系统。

第二篇:NCCN 最新指南:结直肠癌筛查

NCCN 受 ACCME 委托,在 J Natl ComprCancNetw 杂志上发表了由 Provenzale 博士等撰写的 NCCN 结直肠癌检查指南解读,主要讨论了 CTC 和粪便 DNA 检查现状、结肠镜检肠道准备程序以及结直肠癌阳性家族史患者如何进行检查。

结直肠癌(CRC)是最常见的癌症,据估计 2015 年美国将有 93090 例患者新诊断为结肠癌,39610 例患者新诊断为直肠癌,49700 例患者死于结直肠癌。通过早期诊断和息肉切除等癌症预防措施可以降低 CRC 死亡率,所以 CRC 检查程序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早期诊断和预防措施降低 CRC 的死亡率。

目前局限期 CRC 相对 5 年生存率为 90.5%,而局部进展期和转移者则分别为 71.9% 和 12.5%,说明早期诊断对生存有很大的影响。NCCN CRC 检查指南主要阐述各种检查模式,同时为普危和高危散发 CRC 患者制定检查计划。对遗传性综合征的处治则在 NCCN 遗传性 / 家族性 CRC 高危风险评估指南中进一步描述。 CRC 检查对死亡率的影响

自 1990-2007 年,CRC 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到 2011 年已下降 47%。CRC 发生率和死亡率改善至少部分与癌症预防和早期诊断有关,研究显示大约 63% 的 CRC死亡要归因于不进行检查。根据 CDC 数据,美国 50-75 岁成人检查率已从 2000 年的 42% 上升至 2010 年的 59%。美国结直肠圆桌会议目标是 2018 年检查率达80%,2030 年减少 CRC 新发和死亡病例 280,000 和 200,000 例。

有研究显示自软乙状结肠镜和结肠镜应用后 CRC 死亡下降,自结肠镜应用后近端结肠癌死亡下降。随机对照试验(RCTs)也为软乙状结肠镜作为检查手段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近期多个RCTs的meta分析显示,软乙状结肠镜检查能明显降低 CRC 发生率和死亡率,前瞻性研究也支持软乙状结肠镜检查明显降低 CRC 死亡率。

NCCN 指南委员会强调 CRC 检查程序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预防和早期检查降低死亡率。一个重要议题是新的和正在发展中的检查手段(如虚拟结肠镜 [CTC]、粪便DNA 检查)如何在 CRC 检查程序中发挥作用。NCCN 委员会强调 CRC 检查应包括采用标准化方法评估哪些人适合或希望进行检查、在确定的时间间隔进行检查、报告检查结果、对阳性结果进行随访。 高质量研究可以为新的检查手段更好的融入 CRC 检查模式中提供更多的参考,例如怎样确定检查间隔;但 NCCN 委员会同时也指出患者的偏好和可利用资源的重要性,尽管结肠镜是检查的主要手段,但最终要由患者决定采用哪种方式进行检查。 检查手段

现代 CRC 检查手段可大致分为二类:结构性检查和粪便检查。结构性检查(如结肠镜、软乙状结肠镜、CTC)通过内镜和影像学检查可以检测到早期癌症和息肉。但内镜检查存在一些限制,包括相对侵袭性、需要饮食准备和肠道准备、检查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典型的通常需要一整天)。内镜检查需要知情同意,内容通常包括麻醉、检查相关风险如穿孔和出血等。

粪便检查(如潜血 [FBOT]、粪便 DNA 检测)用于在粪便标本中检测 CRC 的征象。与结构性检查不同的是粪便检查不具有侵袭性,也无需肠道准备,但粪便检查发现息肉的概率很低,敏感性也较差,所以委员会推荐在粪便检查有阳性发现后要行结肠镜检查。2015 指南主要讨论了结肠镜、CTC、粪便 DNA、FBOT 等检查。 结肠镜

结肠镜是最完整的检查手段,可以检查全部大肠、去除发现的息肉,其它检查有阳性发现后需要经结肠镜进一步确认,结肠镜还是评估其它检查手段有效性的金标准。RCTs 显示结肠镜和息肉切除对 CRC 影响巨大,对 CRC 死亡率和发生率都有降低作用。最近 Rabeneck 报道了结肠镜与 CRC 死亡间的相关性,即结肠镜检查率每增加 1%,死亡风险降低 3%。 结肠镜检查除了可以进行癌症预防,也可用于早期诊断。最近一项回顾性研究中包括结肠镜检查诊断和非结肠镜检查诊断的结肠癌患者分别为 217 和 854 例,非结肠镜检查诊断的患者患更强侵袭性的肿瘤、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的风险更高,且死亡率和复发率更高,总生存和无病间隔更短。

NCCN 委员会根据美国结直肠癌学会多个工作组推荐,对结肠镜检查的肠道准备也进行了规定,规定内容包括肠道清洁应分次进行,因其优于传统方法且只需在镜检前使用,第二次肠道清洁的时间是结肠镜检查前的 4-6 个小时,且应在镜检前 2 小时结束。委员会认为分次肠道清洁方案对在下午进行检查的患者特别适合。

委员会还规定,普危患者在充分肠道准备后行完整结肠镜检查且检查结果阴性,则下一次的检查间隔为 10 年,如若肠道准备不充分则检查间隔应缩短。为了明确肠道准备是否充分,应先对直肠乙状结肠进行初步评估,如果准备不充分足以干扰发现 5 mm 以上的息肉,那么应当重新安排检查时间。此外可考虑进一步肠道清洁以利于结肠镜检查进行。

对于肠道准备不充分,即便结肠镜最终到达盲肠,仍认为镜检不完整,需在 1 年内重复检查,推荐肠道准备不充分的患者应进行更具侵袭性的肠道准备;在肠道准备不充分的时候仍发现了进展期新生物,则应不足 1 年的间隔内重复检查。 虚拟结肠镜

CTC 对于 CRC 检查来说是一项非常有前景的技术,其优势是非侵袭性且无需麻醉,检查相关并发症也很低,研究显示与结肠镜检查相比更符合花费 - 效益。但阳性CTC 结果仍需结肠镜检查确认,此外还有 16% 的患者可能存在结肠外的发现,这一点较难处理。关于 CTC 的潜在获益与风险仍需进一步研究。

NCCN 委员会还讨论了 CRC 检查程序中 CTC 如何应用。现有数据表明 CTC 可能对发现较大息肉比较敏感,一项小型前瞻性研究显示 CTC 检测肿瘤横向传播的敏感性不及结肠镜。同时委员会指出 CTC 是正在发展的一项技术,目前几乎没有研究明确其合适的检查间隔、适合 CTC 检查的息肉大小、CTC 阳性而结肠镜阴性患者如何随访、结肠外损害如何进一步评估。 鉴于上述不足,尽管 CTC 是一项很有前景的检查手段,目前也正用于临床实践,但 NCCN 委员会在指南中对 CTC 在 CRC 检查程序中的最佳应用无法进行推荐。现有数据似乎支持每 5 年重复一次 CTC 检查,当息肉大于 5 mm 时应转入结肠镜检查。同时 NCCN 委员会在 2015 指南中还将关于 CTC 的注释也作了调整,反复强调上述信息。 粪便潜血实验

FOBTs 单独使用时,推荐每年一次;与软乙状结肠镜检查联合时则每 5 年一次,FOBT 在第三年时进行;联合结肠镜检时,普危患者无需每年一次 FOBT;对于FOBT 的阳性结果,应采用结肠镜进行随访。FOBT 单独检查时每年一次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单次检测发现进展期腺瘤的敏感性非常低。

愈创木脂 FOBT 是 CRC 检查中最常用的粪便检查方法,其最大的不足是会漏掉肿瘤,因为小肿瘤的出血量小、间断性或根本不出血;另一个不足就是假阳性率很高,因为食物中的非人类的亚铁血红素或来自上消化道的亚铁血红素对结果有干扰。为了弥补上述缺陷,愈创木脂 FOBT 应在规定的饮食基础上,连续三次粪便标本进行检测。

RCTs 证据显示愈创木脂 FOBT 能降低 CRC 死亡率,但是委员会推荐只应采用高敏感性的愈创木脂 FOBT。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规定高敏感性的愈创木脂 FOBT 的敏感性应大于 70%,检测癌症的特异性超过 90%,但满足这些标准的新的愈创木脂 FOBT 都尚未经 RCTs 验证。 粪便 DNA 检测

粪便 DNA 检查是新的 CRC 检测工具,但 5 名委员会成员质疑其是否应作为检查手段进行推荐。该方法检测粪便脱落的细胞中是否存在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的 DNA改变,早期检查方法敏感性较低,但粪便 DNA 检查一直在发展,特别是 Cologuard 采用定量分子分析 KRAS 突变、畸变 NDRG

4、BMP3 甲基化、ACTB,同时联合免疫法检测血红蛋白,使粪便 DNA 检查有了巨大进步。

最近一项研究纳入了 9989 名 CRC 普危风险参试者,接受粪便免疫化学检查(FIT)、Cologuard 粪便 DNA 检查和结肠镜检查,结果发现对 CRC、进展期癌前损害、高级别异常增生息肉、大于 1 cm 无蒂锯齿状息肉来说,粪便 DNA 检查的敏感性超过了 FIT,而 FIT 的特异性更好。

2014 年 8 月,FDA 批准 Cologuard 作为首个粪便 DNA 检查用于 CRC 的初步检查,其它粪便 DNA 检查(如 ColoSure 检测 vimentin 的甲基化)虽然未被 FDA 批准,但目前在美国也可见到。5 名 NCCN 委员会成员质疑是否应当推荐粪便 DNA 检查,主要是因为 Cologuard 被 FDA 批准作为初步检查手段。

NCCN 委员会指出,同 CTC 一样,现在不清楚如何将 Cologuard 用于 CRC 的检查程序中。恰当的检查间隔以及检查程序的参与率等方面的数据都非常有限,同时也不清楚粪便 DNA 检查是否与多次 FIT 检查效果相当。鉴于上述原因委员会在 2015 年的注释中指出,虽然粪便 DNA 已获得 FDA 批准,但无法推荐合适的检查间隔,因此也不推荐其作为初步检查手段。

CRC 阳性家族史患者的检查

CRC 阳性家族史患者患病风险增加,应当更早更频繁的接受检查,NCCN 委员会对此类患者的推荐进行了微小的修订,因为既往的指南推荐侵袭性太强。推荐如下:

1.1 名一级亲属在 60 岁前诊断或 2 名 1 级亲属在任何年龄诊断 CRC:每 5 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开始时间应是家族中最早诊断 CRC 患者的患病年龄减去 10,或是最迟于 40 岁开始检查。如果结肠镜检查阳性,应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结肠镜检查随访。 2.1 名 1 级亲属在 60 岁后诊断 CRC,应当在 50 岁时开始进行结肠镜检查,每 5-10 年一次。如果结肠镜检查结果为阳性,应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结肠镜检查随访。多次(≥ 2)阴性结肠镜检查结果则可逐步延长结肠镜检查间隔。

3.1 名 2 级亲属在 50 岁前诊断 CRC,患者应当在 50 岁时开始进行结肠镜检查,每 5-10 年一次或是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调整。

4.1 名 1 级亲属证实存在进展期腺瘤(如高级别异常增生、≥ 1 cm、组织学为绒毛状或管状绒毛状),则患者应接受结肠镜检查,开始时间与其亲属发病年龄一致,或最迟不超过 50 岁,每 5-10 年一次或是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调整。数据显示此类人群 CRC 风险增加有限,委员会强调需要明确证实进展期腺瘤家族史,如通过医疗记录获得相关文件。

CRC 检查委员会另行制定了指南,指导满足遗传性 CRC 综合征标准的患者进行检查(具体见 NCCN.org)。进一步的风险评估和咨询见上述指南总结。 总结

NCCN CRC 检查委员会对 2015 指南重新进行了修订,内容如下: 强调检查的最终目标是通过预防和早期检查降低死亡率; 增加了关于结肠镜肠道准备方面的推荐; 对阳性家族史的患者的检查指南进行了修订。

NCCN 委员会将会继续监控 CTC 和粪便 DNA 检查的潜能,但并未对现行推荐进行修订,因为关于这些检查如何更好应用的证据尚不充足。

CRC 检查对死亡率的影响非常明显,随着检查手段的不断进步,CRC 死亡率会持续下降,但仍需要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支持这一结论。

第三篇:第五十一章第五节 结、直肠癌

大体分型

溃疡型;肿块型;浸润狭窄型

组织学类型

腺癌; 未分化癌(应与淋巴瘤鉴别,免疫组化角蛋白阳性,白细胞共同抗体阳性); 鳞状细胞癌; 腺鳞癌

转移

淋巴:为主

血行:肝、肺、骨

种植:卵巢称Krukenberg肿瘤

Dukes分期

A:限于直肠壁内,未穿出肌层,无淋巴结转移 B:侵犯浆膜层,无淋巴结转移 C:侵犯全层或有淋巴转移

D:远处器官转移、局部广泛浸润或淋巴结广泛转移

临床表现

a) 右半结肠癌: 贫血,乏力 黑便

腹部包块

腹痛 b) 左半结肠癌: 腹泻便秘交替,大便习惯改变

肠梗阻 c) 直肠癌: 排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

粪便带血及粘液

诊断

1. 2. 3. 4. 5. 6. 粪便潜血 直肠指检 结肠镜检查

X线钡剂灌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

B超声和 CT 扫描和 CT 三维成像等影像学检查 肿瘤标志物

CEA 外科治疗

大肠癌的外科治疗

根治性切除术 姑息性切除术

大肠淋巴汇流及分组

伴血管走行,分四组:结肠上淋巴结、结肠旁淋巴结、沿系膜血管周围淋巴结、回结肠动脉根部淋巴结(系膜根部淋巴结)。目前国内将它分为三站:第1站--结肠旁淋巴结、第2站--沿系膜血管周围淋巴结、第3站--系膜根部淋巴结。

手术为主

一、右半结肠切除术

1 适应证:进展期的盲肠癌、升结肠癌及 结肠肝曲部癌. 2 切除范围:① 切除盲肠、升结肠和右二分之一的横结肠以及距回盲部15厘米上的回肠。② 应在根部切断回结肠血管和右结肠血管,并在结肠中动脉右支根部和胃结肠共干的结肠根部切断。 ③ 切除与横结肠相连的相应的大网膜。

二、横结肠癌根治术

1 适应证:进展期的横结肠癌。

2 切除范围:① 全部横结肠包括结肠肝曲部和脾曲部,必要时延长至升结肠和降结肠部。② 从根部切断结肠中血管以及右结肠和左结肠的升支淋巴结。 ③ 在胃侧切除所有大网膜,必要时清除幽门下淋巴结。

三、左半结肠切除术

1 适应证:进展期降结肠癌、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交界处癌. 2 切除范围:① 横结肠的左1/

3、降结肠和乙状结 肠的上2/3

② 要在根部切断结肠中动脉的左支、左结肠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清除肠系膜下血管周的淋巴结。③ 切除上2/3的乙状结肠系膜和左1/3的横结肠系膜以及大网膜。

四、乙状结肠癌根治术

1 适应证:进展期的乙状结肠癌

2 切除范围:① 切除距肿瘤边缘两侧各10cm以上的肠管。② 在根部切断肠系膜下血管,清除乙状结肠淋巴结、直肠上淋巴结和左结肠降支淋巴结。③ 完整切除乙状结肠系膜。

五、直肠癌根治术A (经腹会阴直肠癌切除术

Miles 术)

1 适应证:肿瘤下缘距肛缘在5~6cm以内的进展期直肠癌和/或直肠肛管癌。

2 切除范围:① 切除全部直肠、肛管以及肿瘤上缘15cm长的肠管,作人工肛门。② 在根部切断肠系膜下血管,切除乙状结肠上两支血管以下所有的乙状结肠系膜,切除大部盆腔后壁腹膜包括所有直肠系膜。③ 切除肛门及一定范围内的肛周皮肤,在根部切断直肠下动脉,清除坐骨直肠窝内的淋巴脂肪组织。 ④ 必要时作侧方淋巴清扫。

另外表述: 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手术(Miles术)-原则上适用于腹膜反折以下的直肠癌(距离肛门<7cm),切除范围包括乙状结肠远端及其系膜、全部直肠、全直肠系膜,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区域的淋巴结,肛提肌、坐骨直肠窝的脂肪、全部肛门括约肌、肛管及肛门周围5cm的皮肤、皮下组织;左下腹永久结肠造口。

直肠癌根治术 B (经腹直肠癌切除术

直肠前切除术

Dixon术) 1

适应证:肿瘤下缘距肛门在7cm以上的进展期直肠癌. 2

切除范围:① 切除肿瘤和肿瘤近侧12cm长的直肠和乙状结肠以

及肿瘤远侧2~3cm的直肠。切除全部直肠系膜、或至少切除距肿瘤远侧5cm以内的直肠系膜。② 从根部切断肠系膜下血管,清除所有乙状结肠淋巴结和直肠旁及直肠上淋巴结。③ 切除大部乙状结肠系膜和直肠两侧3cm以上的盆腔腹膜。④ 超低位前切除时可能需作侧方淋巴清扫。

另外表述:经腹直肠癌手术(Dixson术)-一般要求肿瘤距离肛门7-10cm,切除肿瘤下缘3cm和部分乙状结肠及其系膜、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区域的淋巴结、全直肠系膜,断端吻合(使用双吻合器进行吻合),保留肛门。

第四篇:结直肠癌(大肠癌)治疗新思路,A+方案筑防线

【引语】据统计,结直肠癌(大肠癌)的发病率在我国所有肿瘤发病率中排名第5位,而且其上升趋势明显,升速约为每年4.2%,远超2%的国际水平。有统计显示,在我国约每5分钟就有1人死于结直肠癌(大肠癌)。而我国大肠癌高发区主要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通行的“老三样”癌症治疗方案——手术、放疗、化疗都具有局限性和不彻底性,患者备受煎熬换来的可能只是希望渺茫。国外多项试验证明,将直接打击癌细胞和控制肿瘤的微环境结合起来、以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为基础的治疗策略,是将癌症转化成为慢性病的主要途径之一。据统计,美国癌症处方中60%-70%都含有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近年来,我国在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领域的学术、临床、科普宣传等方面均取得了诸多进展。

(2010年8月3日,广州) 日前,参与中美高层专家间的首个抗肿瘤血管生成领域学术交流项目——“安维汀®学者中外交流计划”的第二批国内结直肠癌(大肠癌)治疗一线医生,带着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结直肠癌领域的临床应用先进经验,返回到治疗前线。8月3日,参与此次交流计划的医生代表在广州接受了媒体的访问。

于2010年5月底正式启动的“安维汀®学者中外交流计划”,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合作主办,并由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协办。该计划旨在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领域的临床研究水平,尤其是结直肠癌(大肠癌)领域,与美国同行分享先进经验。作为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血管靶向治疗专家委员会(协作组)自去年10月份成立以来最为重要的一次中外学术交流活动,“安维汀®学者中外交流计划”集聚了血管靶向治疗专家委员会多位专家,共同探寻抗肿瘤治疗道路上的新思路,新希望。

结直肠癌高发,广州“遇袭”

据专家介绍,结直肠癌(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高居癌症死因第三位。我国大肠癌发病率以每年4.2%的速度递增,是世界平均增长率的两倍,而在广州的发病率增速更高达5%。

据了解,广州结直肠癌(大肠癌)发病率快速增长与市民饮食结构逐渐西化——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为主有密切关系。广州的传统饮食结构过于精细,市民很少吃玉米、小米、谷物等粗粮。再加上广州的美食诱惑——饮早茶喜欢吃凤爪(油炸过的鸡脚)、炸春卷,正餐喜欢吃炸排骨,还有烧鹅、烧鸭、红烧乳鸽、化皮乳猪……长期超量的高脂肪饮食会改变大便中胆酸浓度的作用而引起大肠癌的发生。肉类在油炸和烧烤过程中可产生致癌物杂环胺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质会刺激肠道黏膜组织而引起癌变。

对此,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王志强医生表示,“广州、珠三角等地的结直肠癌(大肠癌)高发,作为肿瘤科室的医生,我们急切的在探寻更加优化的治疗方案,突破传统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方法的局限,挽救更多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命,并为他们赢得更加高质量的生存时间。”

结直肠癌治疗初现效,成功亟待复制

“美国也是结直肠癌(大肠癌)高发国,其先进的治疗经验和前沿探索成果,为我们现在面临的结直肠癌严峻局面,提供了再好不过的借鉴”,王志强医生进一步表示。经过“安维汀®学者中外交流计划”,参与项目的中国医生了解到,在美国结直肠癌(大肠癌)已成为各类癌症中的第一大杀手。 “美国的专家在结直肠癌(大肠癌)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上,更注重从全局出发”,王教授解释道,“抗血管生成+抗细胞增殖这一肿瘤治疗新策略经过6年的广泛使用经验,在美国已经获得了肿瘤科室医生以及患者的深入认同,并成为肿瘤治疗的核心策略。待安维汀正式登陆中国市场后,以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为核心的A+治疗方案也将成为我国结直肠癌(大肠癌)治疗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安维汀®(贝伐珠单抗注射液,英文商品名Avastin®)作为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并不直接打击肿瘤细胞,而是破坏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微环境,使原本癌细胞增殖、转移的温床逐渐恶化。它的作用机制非常独特:主要通过使肿瘤血管退化、使存活血管正常化、持续抑制新生和再生血管生长三个途径对肿瘤进行控制和治疗。“抗血管生成+抗细胞增殖”,这种全新的抗癌策略彻底改变了人类抗癌的传统模式,成为人类抗癌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安维汀®(贝伐珠单抗注射液,英文商品名Avastin®)是目前为止唯一被证实能够在多个癌症治疗领域(如结直肠癌(大肠癌))延长总体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的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目前在美国的癌症处方中60%-70%都含有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

去年,一项中国注册临床研究(ARTIST)表明:安维汀®(贝伐珠单抗注射液,英文商品名Avastin®)联合化疗用于一线治疗中国转移性结直肠癌(大肠癌),使无进展生存期明显延长;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下降56%;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明显提高;总生存期延长5个月;客观缓解率提高一倍;且耐受性良好。获益风险比率显示,安维汀®(贝伐珠单抗注射液,英文商品名Avastin®)联合化疗是一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首选方案。

中美交流,同优化“克敌”策略

本次首批参与“安维汀®学者中外交流计划”项目的专家,都是活跃在各大医院肿瘤专科的中青年癌症治疗临床医生,他们是我国癌症临床治疗的中坚力量。自2004年安维汀®(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在美首获批准以来,全球已有超过80万患者接受过其治疗。6年以来,美国专家也因此掌握了抗肿瘤血管生成和抗肿瘤细胞增殖协同作战的宝贵经验;与此同时中国专家拥有了丰富的结直肠癌(大肠癌)治疗临床知识,更切身地了解手术、放疗、化疗所具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美国结直肠癌患者的病例分享,也让中国医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以安维汀®(贝伐珠单抗注射液)为主要治疗药物的联合多种抗细胞增殖药物的肿瘤治疗A+方案在美国癌症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广泛应用。

第五篇:2014年结直肠组工作计划

本,结直肠组工作在护士长指导下切实遵循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 ,“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医疗安全为目标,为病人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精益求精地配合手术。结合我组的实际情况,制定2014护理计划如下

一、加强护理质量安全管理

认真落实手术室护理管理规范,进一步完善保障患者手术安全,并严格遵守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确保医疗质量及患者安全。以患者为中心,保证患者围手术期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认真完成手术安全核对,确保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术式和用物的正确;有效预防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意外伤害,认真观察手术患者压疮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预防,早避免。保证患者安全;加强落实手术物品清点,加强护理文书的书写管理,做到书写认真、及时、规范,与实际护理过程相符;加强手术过程中的安全。

二、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严格遵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达到消毒100%合格。保证有效的消毒效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达到输液反应率为零。严格控制人员流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对违反无菌原则的人和事给予及时纠正,防止院内感染,

三、培养 “慎独”精神

四、深化亲情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五、做好教学、科研工作

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加强专科理论的学习

关爱护士关爱本组人员

上一篇:教育生态观特性范文下一篇:教育案例与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