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观念

2024-05-11

诚信观念(精选三篇)

诚信观念 篇1

一、诚信是立身之本

诚信作为个人修身的首要内容, 一直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论语》为政篇讲:“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1]。在孔子看来, 一个人没有诚信也就意味着丧失了立足社会的根基。孔子主张养成君子型人格, 而判断一个人是否为君子的基本要素就是诚信, “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 孙以出之, 信以成之。君子哉”[2]。君子要用义来修养品质, 以礼行事, 讲话谦逊, 并且靠诚信取得成功。孔子在教育自己的学生时, 将“文、行、忠、信”四项作为最主要的内容。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做到博学多闻, 身体力行, 尽忠职守, 诚实不欺, 做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论语》不仅揭示了诚信观念的基本内涵, 更阐释了诚信对于个人的重要性, “言忠信, 行笃敬, 虽蛮貃之邦, 行矣。言不忠信, 行不笃敬, 虽州里, 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 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 夫然后行”[3], 一个人如果具备诚信品质, 就可以行遍天下, 反之如果不讲诚信则会寸步难行。因此, 诚信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个人道德品质, 言有信行必果才是人生的通行证。

古语云: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只有做到真诚无伪, 才可使内心无愧, 坦然宁静。为了更好地培养个人诚信品质, 需要从《论语》诚信观念中汲取营养, 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现代诚信精神。首先, 培养个人诚信品质, 需要有坚定的信念。信念可以支撑一个人长久地完成某件事情, 在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坚定的信念。“仁远乎哉?吾欲仁, 斯仁至矣”[4], 能否达到“仁”, 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意欲和主观努力。要塑造个人诚信品质, 必须笃信诚信。在孔子看来, 人们对诚信观念的认知、形成和实践都依赖于个人的自觉和自律, 只有不断地追求内心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才能逐渐形成个体的诚信品质。其次, 培养个人诚信品质, 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孔子十分重视个人学习在道德修养过程中的作用。孔子自身也是十分好学的人, “朝闻道, 夕死可矣”, 个人诚信品质的养成过程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只有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 个人才会知晓是非黑白, 明白大义和小利, 逐渐养成内心的羞耻感。再次, 培养个人诚信品格, 需要做到知行合一。《论语》强调“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因此, 在个人道德修养过程中, 应该学会将诚信外化为自己的行为, 对人对己都要坦诚相待、诚实守信, 在个人日常生活实践中感知诚信的具体内涵, 逐渐实现知、情、信、意、行的统一和转化。

二、诚信是和谐之源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论语》倡导诚信观念的重要原因。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 这意味着人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孤立存在, 人要不断地和他人发生联系, 在交往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交往过程是否顺畅, 人际关系是否和谐,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道德品质。因此, 从交往的角度来看, 诚信是形成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孔子主张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 并且将获得朋友的信任和支持作为人生志向之一, “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6]。孔子的学生曾子也讲,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7]”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以诚待友。同时在择友时也要以诚信为标准, “益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8], 要多结交正直诚信, 博学多闻的人做朋友。

诚信是人与人正常相处、平等交流、共同生活的基本条件。然而现代社会, 人与人之间更多地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诚信精神和友善品质离我们越来越远, 随之而来的是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层出不穷的社会矛盾。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需要深刻理解《论语》阐释的诚信观念,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几点。首先, 与人交往要信守承诺。言行一致不仅仅是个人能力问题, 更是诚信与否的判断标准。孔子认为“狂而不直, 侗而不愿, 悾悾而不信, 吾不知之矣”, 狂妄自大却又奸诈狡猾, 愚昧无知却又不诚实, 表面诚恳内心却不讲信用的人, 在现代人际交往过程中很难受到别人的信任和支持。与人交往应该“言必行, 行必果”, 如此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 进而培养起和谐地人际关系。其次, 与人交往要端正言行。人际交往过程中需要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 即便是亲密朋友之间也应该遵循基本的礼仪。“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动容貌, 斯远暴慢矣;正颜色, 斯远信矣;出辞气, 斯远鄙倍矣”, 与人交往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容貌, 保持谦和的态度, 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怠慢;说话时注意自己的言辞和预期, 就可以避免犯粗俗鄙陋的错误。再次, 与人交往要明辨是非。在交友的过程中, 自己首先要保持对人诚实守信。然而, 由于“信”字包含着同心相知、彼此信任的意思, 因此和谐人际关系的维持需要双方或多方都讲诚信。

三、诚信是安邦之道

诚信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个人道德修养范畴, 而且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谋求发展的基本准则, 是一个国家繁荣兴旺、长治久安的思想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安邦治国是《论语》倡导诚信观念的最高层面和价值追求。孔子主张以德治国,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9], 当政者要用道德来治理国家, 就好像北极星, 安居其所, 而其他众星井然有序地环绕着他。孔子认为用道德引导人民, 用礼教整饬人民, 人民才会有羞耻心并且归顺。“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10], 如果从政者仅用政令和刑罚来治理百姓, 无法让他们产生羞耻心, 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在所有的道德品质中, 孔子非常重视诚信在治国理政方面的重要地位,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 足兵, 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己而去, 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11]由此可以看出孔子虽然重视富国强兵, 但治国理政方面更重要的还是为政者的诚信品格。一个国家要维持安定团结的局面, 必须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诚信不仅是个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 更是建设廉洁政府的基本依托。然而, 当前由于“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以及各种原因导致政府诚信缺失, 政策贯彻不力, 执行走形, 最终导致政府无法兑现对民众的承诺。基于政府失信的现状, 亟需从《论语》诚信观念中汲取精华, 建设公正廉洁的诚信政府。首先, 公务人员要带头践行诚信。“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 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当政者按照礼义的标准去治国理政时, 自然会得到百姓的信任与服从, 从而更好地治理国家。公务人员在行政实践中要起带头示范作用, 本着诚信原则落实各项政策, 从而增强政府公信力和行政能力。其次, 公务人员要各尽其责。“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作为公务人员要有位置感, 居于自己的位置上安守己分, 干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刘云山同志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会上指出, “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 ‘为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公务人员在行政实践中, 要始终本着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干好自己职责内部的事情。再次, 公务人员要宽厚仁爱。公务人员应该多学习孔子提倡的仁爱之心, 本着仁者爱人的精神处理政事, 努力做到恭、宽、信、敏、惠。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精神, 要充分汲取《论语》诚信观念中“立身之本、和谐之源、安邦之道”的思想, 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 脚踏实地地以传统文化来呼唤我们固有的诚信品质, 以诚信精神来塑造国人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

摘要: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渊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 深刻揭示了诚信的精神实质, 即诚信是个人立身之本, 是社会和谐之源, 更是国家安邦之道。《论语》对诚信观念的深刻阐释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精神提供了理念启示和实践方法。因此, 塑造现代诚信精神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对《论语》诚信观念进行传承和超越。

关键词:《论语》,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2][3][4][6][7][8][9][10][11]张燕婴.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6.22.239.233.99.66.7.254.12.13.174.

大学生诚信观念调查 篇2

诚信,概言之即诚实和信用。诚信是当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之一,是现代社会文明和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国家的希望,是否具备诚信品质成了判定大学生是否能成为合格公民的基本准则。那么当前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现状如何呢?笔者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进行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发放调查问卷660份,回收问卷621份,有效问卷611份。调查对象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大学一年级学生。调查内容涉及与大学生诚信密切相关的系列问题,如对社会诚信状况的看法、学业诚信、日常生活方面的诚信等。

1、关于对社会诚信状况的看法方面:

认为目前社会诚信状况:好的占11.2%;差的占65.4%;无可救药的占6.5%;不清楚的占16.9%。在大学生的心中信用度最高的是父母占78.7%;认为是同学占7.7%;认为是政府的占11%;认为是商家的占3.6%。认为自己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占55.2%;基本是占42.1%;不是的占2.9%。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诚信道德认同的矛盾心理。

首先,大学生对社会和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认同度不高。当前大学生对于社会诚信度的评价并不高,而大学生对于自身群体诚信道德的认同度也不高。“诚信”作为一种德性,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大学生诚信现状与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不相符合。

其次,大学生对个体诚信道德认同度高。调查显示,尽管大学生们对社会道德水平的认同度不高,但对个体的道德水平却予以充分肯定。调查中学生认为自己是和基本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占97.1%;仅有2.9%的学生明确承认自己不是诚实守信的人。这与他们对群体诚信认同度形成鲜明的反差。

2、关于学业方面的诚信问题:

问卷中在各种考试中经常作弊占4.9%;偶尔作弊占49.5%;心动但未行动的占29.7%;没想过的占16.9%。对于平时作业的态度:自己独立完成的占56.6%;偶尔抄袭占49.5%;经常抄袭的占6.7%;不完成的占1.5%。对于作弊的原因的调查:认为考差了没有面子的占11.8%;题目不会做时心慌的占30.4%;为了考试及格的占50%;为了得到更高的成绩以获得奖学金的占7.8%。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作弊、抄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在大学里,考试、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一个学生诚信与否的重要手段。在校园里大学生们对作弊、抄袭等行为甚至可以表示理解,也就是说,对学生而言,作弊、抄袭的成本很小,这个成本不仅是操作手段上的,更重要的是周围同学对这种行为的看法、舆论的宽容,这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当作弊抄袭是极个别人的行为时,并不可怕,当作弊形成一种风气,第 1 页

逐渐受到舆论的宽容时,是否代表着我们在诚信上的滑坡呢?

3、关于日常生活中的诚信问题

当别人的不诚信使你陷入不利时,你的选择是:揭露真相占61.7%;向有关部门反映但不抱希望26.9%;也采取相同的行为占11.4%。对不诚信人的态度选择不与交往的占30%;选择内心鄙视,表面应付的占70%。当您拾到别人的东西时,您的态度:想方设法找失主占67.8% ;交给警察或老师的占26.1%;捡来的不拿白不拿占16.2%。你发现商贩正在欺瞒顾客时,悄悄的提醒他不要上当的占57.6%事后到有关部门举报 占18.1%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占18%;挺身而出,揭露真相的占6.3%。自己犯了错误,老师却冤枉其他同学时,心中不安占16.7%;想找老师说明情况占33.9%; 主动承担责任占47.1% ; 窃喜、毁证,觉得同学活该倒霉占2.3%。

调查显示许多选择更多地是出于对自身现实利益的考虑,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他们会选择做一个诚信的人,但利益受到损害或出现新的利益诱惑时,他们可能会放弃自己的道德准则。可见,多数学生的“诚信”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定,带有强烈的功利倾向。

4、关于贷款方面诚信问题

在调查问卷“你对助学贷款还款问题的看法”时,有87.9的学生认为应及时还贷;10.5%的学生表示是否还款还很难说;1.6%的学生甚至没有考虑过还款的问题。在回答“您认为社会上的失信行为是否得到了应有惩罚”时,28.2%的人认为“没有,因为几乎没有任何手段、法规、制度保证, 诚信的成本远远大于不诚信的成本,这直接影响到青年学生的诚信行为的选择。这些问题说明,传统的诚信体系被打破,而失信行为得不到及时有力的惩戒,是导致高校诚信缺失最直接的原因。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希望、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高校积极为他们探索建立一套完整的信用评价和诚信体系,不但具备其它组织无可比拟的先决条件,也可为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信用评价和诚信体系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作为一种道德情操,大学生普遍对诚信有较强的认同感,并将其作为品质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实践中,诚信并没有普遍内化到学生的具体行动中去,体现出一种以个体利益为中心的随机性特征;诚信作为对他人和社会的诉求,学生表现出较强的渴望心理,但对于自己能否保证做到,较多学生存在“视情况而定”的状态;对学生而言,诚信主要是作为一种道德层面的东西而存在,尚未形成一种较强的契约意识,而如果没有对契约的遵守,诚信能得到保障吗?说到底,诚信是一种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以及自己和他人关系上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仅是对他人进行价值和道德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态度、对自己的要求以及实际的操作情况。在调查中,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是诚信对于很多学生来讲都是一种“困境”,因为在品质的对立面,往往存在一些更现实、更直接的利益,怎样做出选择,并不容易。

由此看来,诚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根本。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既是他们自身成 第 2 页

长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因此,学院要从多方面加强诚信教育,唤起广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意识,自觉加强和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良好习惯尤为重要。为此,笔者对加强学生诚信教育提出以下对策:

1、端正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基本评价

首先对于教师来讲,应端正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的基本评价。要看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总体诚信道德水平还是比较好的,占据发展趋势的主流,并且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的“储备军”,其诚信道德水平应该也可能成为整个社会的表率。要看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认同诚信品质是大学生的基本品质之一,大学生中诚信品质极差的人只占据一小部分,大部分学生处在中等水平。对此教师要发挥教育的功能,以点带面、拉动中间群体促两头,正视大学生诚信的功利倾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道德观,让他们明白道德的诚信应该是发自内心、自愿的、不计功利的诚信,而不是以是否“利己”作为出发点的诚信,即要把诚信作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操守、作为立人之本来追求。教师只有端正了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的基本评价,才能真正实施诚信道德教育;而大学生只有确立了正确的诚信道德观,才能从思想上保障个体的诚信行为。

2、加强师德建设,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诚信教育

首先,教师要以诚信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大学教师不仅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师”,以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引导大学生确立诚信理念。陀思陀耶夫斯基曾说:“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都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育学生诚实守信的榜样。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诚待人,诚信就会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使他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趋向群体认同,自觉地克服和改变不符合诚信要求的行为和习惯。

其次,教师要把诚信教育渗透到课堂中去。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一定要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强大功能。在建设诚信校园、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要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的作用,充实和完善“两课”的内容,在教学中采用讲授、讨论、小品、案例等具有诚信特色的教育体系,使学生不但了解诚信不但是道德之基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社会上一些失信、败德现象及其造成的危害教育学生,“信任透支”总是要偿还的,如果发生失信或欺诈,一经发现,社会将其从诚信的氛围中清除出去。这种清除不仅包含道义上的深刻谴责,而且包括法律上的制裁,甚至包括社会对其今后信用活动的拒绝。使广大大学生真正认识到诚信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要最终建立诚信服务的竞争机制。

3、建立约束机制,在管理中强化诚信教育

第 3 页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之一。道德是通过会舆论、内心体验和社会习惯来评价人们的行为,依靠的是人们的内心自觉。但当人们的诚信意识还比较薄弱的时候,仅靠自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他律的作用。要强化“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观念,对校园内发生的不诚实守信的人和事及时进行批评、教育,从而形成人人信奉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建立相关的诚信制度,如建立诚信的考评体系和相应的信誉档案,并和全社会的信用制度协调一致,同时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这是诚信制度执行的关键和强有力的手段,它会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和谐校园的构建,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增强大学生诚信观念的方法及建议 篇3

诚信并不是一项义务,但它却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任何的社会现象都有其形成的原因,造成大学生诚信意识失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空缺和学校教育的不全面。我们应该针对各方面的问题做出应有的改善,才能更好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意识。

1.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诚信建设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设一套科学有效的诚信制约机制。把诚信信用作为大学生乃至所有人的“第二身份证”。一旦“身份证”上出现了不良记录,便会对大学生未来的求职,租房,贷款等带来极大的困恼。高标准的严格要求,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将诚信作为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生命去守护它。

2.加强宣传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应着重强调诚信方面的内容,积极探索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诚信观。在各种平台上发布诚信教育的内容,增强社会实践,让大学生能够把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统一起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诚信道德。

3.家长应身体力行,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的好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在平时的教育当中,不应该只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对于孩子出现的诚信问题,家长更应该重视,及时制止并主动与孩子交流,只有耐心的向孩子分析过失的原因,帮助孩子处理过失造成的后果,孩子才能够一步一步改正自己的坏毛病,并成长为一名拥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大学生。

4.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现在的大学生基本每人都有配备电脑,在方便了上网学习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杂而多的信息,正确与错误的并存,大学生的社会阅历较浅,判断力较低,对网络中各种信息的分辨能力远远不够,也很容易就被虚假信息所蒙蔽。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加强管理,促进大学生掌握正确的辨别能力,确保自己接收了解到的信息真实、准确、可靠。

上一篇:两种语言两种效果下一篇:复杂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