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的学习心得:观念的力量

2024-04-20

观念的学习心得:观念的力量(共11篇)

篇1:观念的学习心得:观念的力量

观念的力量

听史贤龙老师分享,美国的崛起逻辑是这样的:他们先有了崛起的逻辑,然后有了执行这套逻辑的精英人才,最后才成就了强大的帝国。他的逻辑不是要把对方消灭了,自己独活;而是即便对方没死,自己也能发展,甚至他们不必追求对方的消亡,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争取到自己的独立。

中国历代的王朝都不是这个逻辑。新王朝推翻旧王朝,就是全盘推翻,改朝换代。这是典型的零和博弈。

这应该带给我们一些思考的。

张维迎老师写过一本书,叫《理念的力量》,中心意思是说,社会的变革,首先是从理念变革开始的。当一种新的主张得到社会的认可,形成广泛共识,这个主张就能获得支持,最终成为改革社会的力量。如果这一主张确有其先进性,它对社会的贡献也就显而易见了。

作为人也是一样的。我们的行动总是受制于我们的思想观念,人与人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观念上。观念指的是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看待自己和世界的世界观,以及由此推导出来的方法论。好的观念,能量无穷。

譬如今时今日,你怎样看待这个世界。你分析这是好时代还是坏时代?对你而言,这个时代是机会多一些还是封锁多一些?

我觉得这是个好时代。另外我也认为任何时代都是好时代。这就是我的观念。我相信由这个观念带来的,是乐观的态度和积极乐观的行动,最后得出的结果,大概率是积极正向的。

公众号:日白匠

 

篇2:观念的学习心得:观念的力量

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某种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左右人们的行为和活动。而教育观念就是教育问题在人脑中的认识和看法。不同的教育观念会产生不同的教育行为。例如:过去“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现在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都表现为不同的教育观念,即:教育观念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之分。因此,在教育观念问题上,既要善于继承,更要不断的更新,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学习了《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一书后,深受启发。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科学文化知识的发展和更新异常迅速。据有关专家测算,假如知识按照目前的发展更新速度,今天出生的人,到他50岁时,所学的知识中将有97%是在他出生之后才产生的。因此,对于一个受教育者来说,愈来愈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有待其走出校门,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地继续学习来获得。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跟得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教学方法也需要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传统那种学生听、教师讲的“满堂灌”,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的做法必须逐步改变,必须把教学重点放在开发学生的智能上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知识进行综合、系统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以下几点:

1、教育观念对教育改革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教育观念的先导性表现在教育观念对教育实践有着具大的作用,它改变着教育的面貌,决定着教育的成败,由于人的活动总是在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因此,先进的教育观念产生积极的教育行为,使教育获得成功;落后的教育观念则产生消极的教育行为,导致教育失败。

2、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它决定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方向是塑造教师教育行为的基础,是提高教师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不同的教育观念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方向,也会使教师产生不同的教育行为,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思想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3对学生的认识上: 学生不是观众,不是看客,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不是一个简单的受教育者。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有爱恨、有尊严、需要关注、需要爱、渴望承认的活生生的独立生命体。学生不是可以任意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学生有巨大的潜能,教育永远不能说“放弃”。学生的大脑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教师就是唤醒巨人的号角,学生的大脑是一个丰富的金矿,教师就是金矿的开采者,质疑是潜能开发的“催化剂”,激励是潜能开发的“航标灯”。在培养学生上书中谈到有以下六变:(1)变注入式为启发式。(2)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3)变教会知识为教会学习——即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4)变单纯传授知识为知能并重。(5)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6)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等啊。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更新知识,转变教育观念。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社会的变革非常大。任何一份职业都需要职员的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丰富自己的知识,以适应社会大变革所带来的诸多落后情况。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头脑。从学习中,培养一种学术研究意识,拥有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一种敢为天下第一的思想精神!

篇3:观念的学习心得:观念的力量

许多外国学者认为学习观念是元认知知识的一部分, 是学习者的“主观理论” (Grotjanh, 1991) , 是学习者带入学习过程的较稳定的学习者特点, 是学习者对语言学习所持有的既有观念和知识 (Bransfold, 1979) 。文秋芳 (2001) 认为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体验或别人的影响所形成的一种看法体系。综上所述, 学习观念有三个特征: (l) 它是主观的理解; (2) 具有相对稳性; (3) 带有个人特征 (Gaies, 1998) 。Wenden (1991) 概括了它的四点特征稳定性、可描述性、易错性、交互性。关于学习策略, 国内外学者对其本质看法不一。Rubin (1975) 、Oxford (1992) 、Chamot (1999) 等学者认为学习策略是一种“手段”或“技巧”, 而Stern (1983) 、Seliger (1984) 、Weinstein&Mayer (1986) 等学者则认为, 学习策略包括认知和行为两种层面。文秋芳 (1995) 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出发认为,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有效学习所采取措施, 这种行为既是外部活动, 也是内部活动, 包括观念意识和方法两个系统。

为了研究语言学习观念和策略的关系, 本文采用文秋芳对观念和策略的分类方法。英语学习者的观念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管理观念, 另一类为语言学习观念。语言学习观念包括:形式操练观念 (即认为掌握语言知识对学好外语非常重要) ;功能操练观念 (即认为在交际中运用语言知识对学好外语非常重要) ;依赖母语观念 (即认为通过翻译来学习第二语言是捷径) 。相应的学习策略分为管理策略与语言学习策略。与语言学习观念相对应, 语言学习策略包括:形式操练策略、功能操练策略和依赖母语策略。

二、学习者英语学习观念和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英语教学改革已开展了许多年, 高校的教学环境、师资配备、教材及课程建设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针对教学对象或主体对语言学习过程的认识和思考未能同步提高。Wenden (1997) 在与外语学生的浅谈研究中发现学生所描述的外语学习观念与策略关系密切。有学者进一步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观念对学习策略有着直接影响 (苏晓军, 1997) 。然而目前, 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忽视管理观念和策略、语言学习观念和策略偏好及使用不一致。前者的具体表现是学生认为在学习过程中确定目标、制定计划、选择策略、调控策略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只具有形式意义, 对提高英语没有太大帮助。这体现了旧有的应试教育及评估体系的负面影响, 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只关注成绩不关注方法、只看短期目标没有长期计划、只会盲目的死记硬背不会随着不同的学习任务灵活选择学习方法、对教师过于依赖、缺乏自我监控、调节、评估和反思。

语言学习观念和策略偏好及使用不一致主要表现在高校学生在英语学习观念调查中所持学习观念的排序由高到低为:功能操练观念、形式操练观念、母语观念, 这说明学生在主观上意识到了语言技能的培养比死记硬背的语言知识更有用, 过多的依赖母语会阻碍英语思维习惯的养成。然而在英语学习策略调查中, 策略使用的排序由高到低为母语策略、形式操练策略、功能操练策略, 这说明学生的学习观念和策略使用并不一致。虽然学习观念可以更新, 但在策略使用过程中, 学生要受到一下诸多因素的影响:学习环境、学习风格、个体努力程度、英语水平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 学生会选择所需努力最小、操作简单易行、适合自身语言水平及语言环境的策略, 这就导致学生偏好使用形式操练策略和母语策略。由此可见, 英语学习观念和策略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 不是简单的正向关系。

三、英语学习观念和策略的动态关系

文秋芳 (1996) 认为孤立研究观念或策略不能完整地反映学习情况。而简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也不能准确完整的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有学者对英语学习观念和策略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三对观念和策略都是正相关。这说明观念和策略呈正向关系。但在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学习者因素、学习风格之后, 我们发现观念对策略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虽然学生认识到母语观念的不足, 但翻译教学法的使用、语言环境的匮乏、学生母语思维的影响、学习者的英语水平的影响、学习者原有的学习习惯等都使得他们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偏好使用母语策略, 且二者的相关系数最高, 即母语观念对母语策略的使用影响最大最直接。与此相反, 学生明确的认识到功能操练观念以技能提高为本, 有助于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 但在实际的英语学习中, 相应的功能操练策略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英语知识水平、付出更多的努力, 需要有较好的语言环境和教师教学方法的配合, 同时还需学生较好地使用管理策略, 进行学习计划、自我监控和评估, 这就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因此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 学生对功能操练观念的认识并没有转变为对该策略的积极使用, 两者的相关系数较低, 该观念对策略的影响较小。相比较而言, 由于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和学生由此养成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形式操练观念和对应策略的使用较一致, 影响较大。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发现观念和策略存在正相关关系, 但观念对策略的影响程度则视情况而定, 据此我们认为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 才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从而使得观念和策略使用相一致、相匹配。而这些影响语言学习的各种因素就是决定英语学习观念和策略之间动态关系的关键, 它们决定着观念和策略之间的动态关系是趋向一致还是背离。因此在宏观和微观的教学环境中, 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应积极地创造条件、积极地相互配合、积极地沟通反馈, 全面地认识这些影响因素, 利用它们促进观念和策略之间的动态关系向一致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Wenden, A.L.Learner Strategies for Learner Autonomy.Hemel Hempstead:Prentice Hall.1991:35.

[2]文秋芳, 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2) 。

[3]文秋芳, 王海啸, 大学生英语学习观念与策略的分析[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6, (4) 。

篇4:观念的力量

从1999年进入课程开发领域,我所经历的都是这样使出浑身解数的证明,所开发的课例、所设计的活动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费尽力气说服自己这些“创新”立足教育乃至时代的前沿,回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可我并不喜欢这样的自己和同侪——在短短一两个40分钟里有意无意地征服、感动观众,试图屹立于潮头引领潮流,有意制造新意启迪他人……

只能这样吗?群策群力磨课、研课是教师成长的唯一路径吗?我带着这一问题行走,直至遇到拉尔夫·泰勒。十年课程开发的纠结、疑惑、挣扎、争执、权衡、质疑、赞赏、肯定……原来只是在泰勒的模式里兜兜转转,困于幽暗山洞里的我,终于点着了火把,看到了石壁上自己的影子。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探讨了课程开发的四个基本问题: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泰勒自称并未试图回答这四个基本问题,因为答案会因教育阶段和学校不同而不同,但他通过阐述回答问题的程序构成了考察课程问题的基本原理,其中尤以“如何确定教育目标”的阐释最为精彩。

泰勒认为,任何单一的信息来源,都不足以为明智而全面地选择教育目标提供基础,为此他提出一个极具说服力的建议:在制定教育目标时,教育者首先依据学生的兴趣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学科专家的建议先制订尝试性的一般性目标,再依据教育哲学的思辨和孩子的学习心理特点制订精确的具体的目标。

泰勒建议在充分考虑这三方面的信息之后,用两个“筛子”帮助制订精确的具体目标;其一,教育哲学,据此考察所提出的每一个教育目标;其二,学习理论,用它帮助我们把“可能期望通过学习过程使学生产生的变化”与“不可能期望产生的变化”区别开来。

实践中,学生中心论和学科中心论的争辩从未消停,他们各自为阵,自说自话,而他们的共性是教育哲学思辨能力的低下和学习心理知识的匮乏,于是,许多讨论最终沦为争吵。近年来,脑科学相关研究成果的传播逐渐成为新时尚,这实际是对学习理论的学习和传播,相信学习理论的普及,会让业内酷爱自说自话的顽疾得到一定程度的疗治。

另一位课程研究领域的大师派纳特别提请我们注意,随着年代的流逝,在教育的日常语言中,“课程开发”一词慢慢衰变为缩略语“课程”。他希望通过对课程历史的梳理和当代课程的素描,让我们感受到从课程开发范式到课程理解范式的转变过程,发展我们对课程的理解,帮助我们在最广泛的智力和社会背景中考虑课程,从理解入手致力于变革。

或者我们还可以从这些大师入手:诺丁斯、帕尔默、科尔伯格、布卢姆……探讨课程与教学中是否应该把有关人类生存本质的问题和事件放到课程的中心位置;探求良好的教学需要开辟的新领域,譬如教师内心的景观,思考道德灌输与价值澄清的区别有哪些……

现有观念通常比我们所认为的要强大得多,世界几乎就是由它们统治着。实践者认为,他们能相当程度上免于受任何知识的影响,却常常不知觉中成为某些观念的奴隶。现实中不存在一种完美的教育,我们只能追寻关于最佳教育的知识,让观念的力量帮助我们超出当下的背景和处境。古希腊人为这种追寻,为这种渴望赋予了一个美好的词语,他们称之为“Eros”(厄洛斯)——爱。

篇5:观念的学习心得:观念的力量

在教育教学中,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学生,无论什么时候,教师都必须用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我,不断的去研究学生,探索教法,这样才能够在教育的天地里占有一席之地。

要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关注教育学生。教师要系统的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里特征、性格特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他们,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对待,使他们健康的成长,对待智商高的、成绩好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奋斗;对待中等生,培养他们的上进心和勤奋刻苦的学习品质,培养他们的思维,相信“勤奋出天才”、“刀越磨越锋利”的道理;对待后进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用各种方法帮助他们提高成绩,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对学生的衣食住行关怀备至,对学生的道德情操时时记在心里,既像严厉的父亲一样去教导他们,要求他们,又像慈爱的母亲一样去关爱他们,既让他们得到良好的教育,又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爱。以学生为本,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寻找他们各自的闪光点,使每个学生都充满信心,得到全面发展。

要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焕发课堂活力。用满腔的热忱投入教学研究之中,提高教研能力。要在学校组织的课题研究中,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把课题研究落实到教学中去,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验,提高教研水平、教学水平。要在教学中,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内涵,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课堂活力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要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创造和谐氛围,提高学习效率。素质教育、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臵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要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心里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发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学生的个性得到

了展现与培养:或臵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互相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课堂上流动的是阳光,是平等、是和谐,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才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整体素质得到增强。

要用扎实多样的训练,“授之以渔”,培养实践能力。死教书、死读书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出了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将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图书馆:王欣 2012年4月24日

更新发展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当前全党和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通过对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书,更重要的在于培养人的能力。客观地讲,目前我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还不够,学习实践还不够,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尽能始终坚守基础教育发展规律。因此,我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教学实践,深刻领会其内涵和精神实质,重点把握两个“深入”,一是深入学习;二是深入实践,特别要把握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做到以人才培养为本,以生为本,以师为本,始终把培养人放在首位。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使它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体现出来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积极转变观念,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

要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这正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教为民的本质。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是要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要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动力是改革创新。树立和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大胆革除阻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积极深化教育体制、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不断将教育事业推向前进,更好的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好。

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主要传播者,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

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石,推动教育事业的跨越发展。

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目的。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人成才。

二、要结合工作实际,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

学习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是学习的目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认识、增长才干、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务实是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基础,空谈误事,实干兴业。学以致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提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更要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自学性和坚定性,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要根据岗位职责的要求,学习相关领域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就我本人而言,既要着重加强积累语文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又要提高关于学生管理方面的能力,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本。

1、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取人之人,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全面教学质量。要经常听课,积极参与教研室的座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认真研究教材,广泛阅读,深入细致地备课。要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课堂教学效果。

3、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要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在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材施教,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力争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工作中要把坚持以学生为本,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是要始终把广大学生的利益放在

第一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关心学生安危冷暖,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实利益的具体问题。

1、加强师德学习,为人师表。良好的师德是从师的最基本准则,要树立良好的专业形象、品德形象和师友形象,必须具备坚韧的意志品格、饱满的精神状态、严谨的思想作风、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以及和蔼可亲的教师特征。

2、改变工作理念,服务当先。不能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管理者的位臵,要转变观念,树立一种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要踏实做事,多做好事多办实事,树立起“学生发展无小事”的思想,哪怕是一次谈话,都要以和蔼的态度认真对待。

3、科学评价学生,客观公正。力争通过教育引导、认真检查、科学考核,及时对学生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防止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及个人好恶去判断、评价学生,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家长负责。

总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跃升、不断形成共识和合力的过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教育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深化对科学教育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统筹兼顾,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要我们毫不松懈地坚持努力学习和刻苦实践,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实际工作,终身学习,端正教育思想,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切实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真真正正做到开拓进取,锐意创新,教书育人,才能为培养未来合格的建设者,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6:观念的力量读后感

《观念的力量》是王京生在担任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期间对深圳文化发展理论思考的结晶。从深圳十大观念说起,系统分析和阐述了深圳观念对深圳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观念不仅影响着城市的发展,还影响着个人和国家社会的发展。下面我将从对文化的三个层面的理解上看待《观念的力量》。

首先,观念对个人的影响。观念作为一种文化存在,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影响人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思维形式。由此可见,人类是观念的创造者,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影响着观念的发展程度,决定着观念的发展去向。反过来,当观念一旦形成,就会相对稳定地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社会实践,这要从观念对思维的影响上说起。观念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形式,固化下来就成为观念文化。深圳十大观念就是一种观念文化,它的产生绝不是政府部门的随意规定,而是由深圳市民发起,经过多方评选产生出来的深刻影响深圳市民的观念,这些观念作为一束有力的力量影响着深圳每一个人,进而辐射到全国各地。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对人们进行价值重构和力量重组,影响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由此可见,正确观念的引领力量是无限的,我们要发挥正确观念的巨大作用,避免和抑制错误观念的消极作用。

其次,观念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深圳文化奇迹的出现绝不是必然现象,但深圳确实创造了文化奇迹,其中观念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当然,在《观念引领文化 文化塑造深圳——深圳十年文化发展综述》中,作者总结出了深圳文化奇迹产生的九个影响因素,从根本上说,深圳文化奇迹的出现取决于深圳文化观念的决定性影响。因为人是城市的创造者和主体,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到人自身观念的影响,城市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人们观念的发展程度。深圳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创造精神,使深圳得以迅速崛起,创造城市发展的奇迹。由此可见,观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城市的高度发展必定以文化、观念高度发展为前提。为此,城市的建设者、管理者们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形成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观念文化,用正确的观念来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

最后,观念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观念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观念文化为要素之一的文化软实力的影响。文化软实力在当今世界竞争中影响越来越大,成为评价国家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极其注重对先进观念的总结归纳以及示范推广,向世界其它国家展示和输出我们先进的文化,指导国家发展,这有利于我国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篇7:观念的学习心得:观念的力量

按照联社的要求,我认真学习了《转变思想观念整顿工作作风学习读本》及其他学习资料。本次学习活动内容主要涉及思想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理论,服务礼仪,信用社工作规章制度,信用社各级领导讲话等方面内容。其主要目的是

通过认真学习,查找不足,改进提高,使我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对自己的要求和实际行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下谈谈我的一些心得体会,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坚持学习,更新思想观念,提高理论素养

一名优秀的一线金融工作者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造、不断地创新及实践中,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才形成的。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政治理论,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不断地强化学习政策规章,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不断地学习业务知识,才能具备一定的发展能力,具备热情为客户服务的素质。要做到这些,不学习、不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是不行的。要转变思想,首先要更新观念,没有科学理论的武装,就不能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就不可能有高度自觉的律己意识,团体意识和发展意识。要创新发展,首先要有科学的发展观,没有扎实的业务理论基础,就没有对所从事业务的正确认识和准确判断,更谈不上发展。因此,在今后工作中我要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紧迫性,在学习中要有针对性,带着问题去学,要理论联系实际,思考分清是非,要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使自己在思想上保持最高尚的境界,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业务上积累下丰富的业务知识,为拓展业务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严格纪律,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

俗话说“没有规矩就不能成方圆”,在工作中没有严明的纪律,就没有坚强的队伍,更没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我通过这次学习,进一步认识到联社开展本次“转变思想观念、整顿工作作风”活动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通过学习整改,迅速地把自己的思想认识统一到联社的决策部署上来,认真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牢固树立“社兴我荣、社衰我耻”与“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的工作观念。首先要严明工作纪律,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要严以律己,从我做起。其次是要严格日常操作规范,文明热情服务。再次是强化服务意识和效能意识,努力完成工作目标和计划。

三、规范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形象

通过联社组织的礼仪培训,使我认识到作为金融服务,不仅要具有先进的设施,舒适的装潢,优雅的环境,更要拥有优质良好的服务,我个人认为,良好的服务是从初见客人的礼仪开始的。应该说,我们每一位员工都懂得最基本的礼仪礼节,但在具体的接待服务工作中,不是我们淡忘了礼仪礼节,就是礼仪礼节做不到位,或者无法明显地表达出来。在这次培训中,我学会了如何去学会尊重、赞美和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了如何去倾听和微笑,学会了如何做到着装庄重,举止得体,彰显职业品味。掌握了解交际要点,提高了交际能力,为今后在工作中提升职业形象,赢得客户的信赖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认真剖析,挖掘错误缺点,提升完善自己

今年,我结合联社的培训,通过对前半年工作的总结和反思,我认为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前半年的各项任务没有全面完成,除了客观因素外,根本还在主观。

2、工作开拓、创新意识还不够,使西环路分社的工作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3、我的对外协调能力比较欠缺,还需进一步加强。

篇8:中国人学习观念模型的基本结构

国内外虽已有较多关于学习观念的研究, 但是这些研究是以客体观为研究的出发点, 对中国人的学习观念的研究比较分散, 缺乏系统性。李瑾等人以人类学家提出的主位观和文化模式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采用原型范畴法对中国文化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观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并提出了中国人学习观念的基本模型。

一、中国人学习观念模型结构图

中国人的学习观念模型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 (见图1) 。横向上的学习观主要是对同一水平的学习观念的差异进行描述 (Li, 2003) ;纵向上主要包括不同的维度, 对学习观念的各个类型进行了归类。

二、中国人学习观念模型的内容

1. 上位水平。

中国人的学习观念分为积极的学习观念 (desirable approach) 和消极的学习观念 (undesirable approach) 。其中, 积极的学习观念在中国人的学习观念中占主导地位, 包括许多积极的学习态度。消极的学习观念主要包括一些消极的学习态度。

2. 基本水平1。

积极的学习观念包括基本水平1和基本水平2两个层次。基本水平1主要包括学习 (seeking knowledge) 和成绩 (achievement) 两个维度。学习维度主要是对学习过程的描述。成就维度 (achievement) 主要是对学生的不同的学习行为带来的学习结果的描述。

3. 基本水平2和下位水平。

基本水平2上各维度在下位水平上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内容。下位水平是对基本水平2上概念具体内容的说明。基本水平2在学习维度和成绩维度上分为8种基本的学习观念, 分别为好学心、学习方法、学习目的、师生关系, 途径-工具、专业术语、成就类型、学术水平。其中前四种学习观念属于学习维度, 后四种学习观念属于成就维度。 (1) 好学心 (heart and mind for wanting to learn) 。好学心在学习观念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当于西方文化中后的学习动机, 主要包括终生学习 (lifelong pursuit) , 学习品质主要包括勤奋 (diligence) 、刻苦 (hardship) 、恒心 (steadfast-ness, ) 和专心 (concentration) 以及谦虚 (humility) 和对学习的渴望 (desire) 四方面内容。学习品质是指在学习中形成, 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影响学习效果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一个具有良好学习品质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学习的水平, 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关于学习品质的结构问题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在中国人的学习观念模型中, 将中国人的学习品质分为五个方面:勤奋、刻苦、恒心和专心。 (2) 学习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关于学习对个体发展的积极作用的认知, 包括通过学习促进个人的智力的发展、社会性关系的建立和获得一些实际利益。学习目的的五个维度: (1) 从道德或社会性上提高自我修养 (perfect oneself morally/socially) 。对中国学生来说, 学习不仅仅是完成学业上的成功, 更重要的是实现个人道德和社会性的完善。 (2) 为自己学习知识或技能 (acquire knowledge/skills for oneself) 。中国学生的观念中个体不仅要通过学习知识实现道德修养的提高, 同时还要通过学习知识理解自然、认识社会。 (3) 建立经济地位 (establish oneself economically) 。这是学习目标中的一个比较功利性的目标。中国人认为学习也是为了实现个人生存、自我满足和事业上的成功。 (4) 获得社会地位和尊重 (achieve social status/honor)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认为通过学习我们可以达到某些实际利益, 包括获得社会地位、物质利益、为我们的家庭获得尊重等。一方面, 中国人认为学习是一种寻求人生意义和促进道德发展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 从中国古代开始, 学习成绩的好坏就与个人的社会地位相结合。 (5) 为社会做贡献 (contribute to society) 。中国人在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相互依赖的自我概念 (叶浩生, 2004) 。对中国学生来说, 学习不仅是个人的事情, 而且关系着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为社会做贡献不仅可以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 掌握科学知识, 同时有利于个人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提高。 (3) 中国人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卷入。中国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卷入包括四种积极的情感卷入和三种消极的情感卷入, 它们在个体的学习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积极的情感卷入主要包括立志、学习的热情、尊重和谦虚。消极的情感卷入包括缺乏学习的热情 (lack of desire) 、傲慢自大 (arrogance) 和羞耻内疚 (shame and guilt) 。在此, 主要对与中国人的羞耻—内疚进行说明。

羞耻—内疚,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在西方文化中, 羞耻不利于个体健康的发展。但是, 在中国文化中, 羞耻既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和道德情绪, 也是一种美德, 同时也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能力。中国文化通过对羞耻感的情绪功能的应用, 实现对孩子的教育和社会性控制。中国儿童的家庭责任感很强, 在他们的自我意识中, 认为羞耻感不仅是个人的一种情绪体验, 而是与整个家族相联系。个人的成功和失败会受到整个家族、朋友、亲戚和长辈的关注。个人的成功可以为整个家族带来荣誉感, 而失败不仅丢了自己的脸, 更重要的是丢了整个家族的脸。“脸”在中国文化中代表尊重和荣誉。在学习领域, 羞耻感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最常出现的情感反应, 对学习有促进作用 (Li, 2001) 。当学生成绩不理想时, 家庭给予的消极的评价使学生产生了羞耻感, 在羞耻感的影响下, 学生产生对整个家族的内疚感。这些复杂的情感促使个体产生一种因为没有努力学习懊悔, 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行为和策略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学习成绩。

中国人学习观念模型从文化水平上, 对中国学生在学习领域内的认知、道德、行为和情感进行了描述, 表明了学习观念是一个复杂的意义系统, 为以后从文化角度研究不同文化下群体的学习观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化水平上的学习观念对个体水平上的学习观念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对个体的学习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摘要:学习观念是一种受到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导向影响的自我信念系统, 它主要是指学生个体对知识、学习现象和经验所持有的直觉认识和学习态度, 对个体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及相关的情感反应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综述了中国人学习观念模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并对中国人的学习目的、学习品质和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卷入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关键词:学习观念,好学心,学习目的,情感卷入

参考文献

[1]刘儒德, 宗敏, 刘志刚.论学生学习观的结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 (03) .

[2]叶浩生.文化模式及其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J].心理科学, 2004, (05) .

[3]Li, J.Chinese Conceptualization of Learning[J].Ethos, 2001, 29 (2) .

篇9:观念的力量

对人的“思想”及其产品或可分离出三个要素或过程:一、个人思想的主观过程:思考、判断、分析、反省等等;二、已经具有某种客观化形式或载体的概念与理论;三、成为许多人头脑中的观念。我们这里所理解的“观念”是这样一些关键词,它已经不仅是思想家处理的“概念”,而是变成社会上流行的东西,被许多人支持或反对的东西。对“概念”的处理是需要一些特殊能力或训练的,而“观念”则是人人拥有,虽然不一定能清楚系统地表达,甚至有时不一定被自身明确地意识,比方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不管有没有或有多大的独创性。这种“观念”的源头虽然还是在“概念”或者说“思想”,但它已经不是一两个人的思想,而是千百万人的思想。这一系列读本要处理的“观念”就是这样一些共享而非独享的思想。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写到:“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哲学家之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只是这些思想而已。许多实行者自以为不受任何学理之影响,却往往当了某个已故经济学家之奴隶。狂人执政,自以为得天启示,实则其狂想之来,乃得自若干年以前的某个学人。我很确信,既得利益之势力,未免被人过分夸大,实在远不如思想之逐渐侵蚀力之大。”

耐人寻味的是,一个主要研究经济的学者,却对思想观念的力量给出了如此高的评价。当然,这可能是由于他生活在一个巨变时期。但无论如何,他倾向于思想观念支配着世界的观点。而韦伯的观点稍稍折中,他在《宗教与世界》中认为:“直接支配人类行为的是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利益,而不是理念。但是由理念所创造出来的世界图像,常如铁道上的转辙器,决定了轨道上的方向,在这轨道上,利益的动力推动着人类的行为。”也就是说,直接的还是“利益”决定着人们的行为,但是,人们如何理解这“利益”,或者说,这轨道往什么方向去,却决定于人们的观念,尤其是人们的价值观,决定于他们认为什么是他们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他们觉得“最好”的、最值得追求的东西。当然,这里对“利益”的理解就必须采取极其宽泛的观点,它不只是物质的、经济的利益,甚至也包括精神的“利益”。比方说,西方中世纪人们的主流价值观就不是追求俗世的好处,而是彼岸的“永生”。但这样一来,“利益”与“观念”就很容易混淆而不好区分。

影响我们的行为、活动和历史的因素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自然环境,二是社会制度,三是思想文化。而每类又可再分出两种。属于自然的两种:一是人类共居的地球,二是各民族、群体所居的特定地理环境。属于制度的主要有两种:一是经济制度,包括生产、生活、交换、分配等方式;二是政治制度,包括权力运作、法律、军事等机构和活动。属于思想的两种:一是比较稳定外化、为一个群体共有的文化、风俗、心灵习性,二是比较个人化、经常处在争论和辩驳之中的思想、观念、主义和理论。那么,这三类,或者更往细说,这六种哪一个对人类的生活和历史具有更重大的影响?是地球或者地理环境,还是经济或者政治,抑或人们的心态或者思想更具有“决定性”?

“地球决定论”一般不会进入我们的视野,除非整个地球家园面临灾难乃至可能的毁灭,但我们在今天一些生态哲学中已经依稀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思想。一些面向人类比较广阔和长远的文明和民族思考的人们,也曾提出过“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而在一个以经济为活动主轴的时代,比较盛行的是“经济决定论”的思想。“政治”乃至“军事决定论”则往往在传统书写的历史中占据主导。在一个激烈变化的时期,则不时还有“文化”或“国民性决定论”以至“思想观念的决定论”出现。但今天,我们也许应当首先审慎地思考“决定”这一概念本身,因为“决定”的含义本身就难于“决定”。也许一切都有赖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及对历史范围、时段、条件的规定。

人们只有吃饭才能生存,才能从事其他活动,这诚然是颠扑不破的道理,但由此引出经济是决定性的结论却必须放到某些条件下才为有效。从更为基本和长远的观点看,地球千百万年来决定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可能性,地理环境则构成对一个民族的活动、包括经济活动的很难逾越的制约。人们如何生存、如何找饭吃要受这些基本条件的限制。而从更高的观点、或者虽然较短但却可能更为关键的时段看,吃饭并不是一切。政治常常是更直接、更有力,并有它自己的逻辑的杠杆。而文化风俗和国民性常常造成一种政治经济改革的“路径依赖”,至于观念,则无时无刻不在历史活动的主体——人那里发生作用,尤其重要的是,它们往往在某些“转折”或“革命”时期起着关键的作用。如对于美国革命,白修德甚至认为,美国是由一个观念产生的国家,不是这个地方,而是这个观念缔造了美国政府,这个观念就是《独立宣言》中所揭橥的平等、自由以及每人追求自己所认为的幸福的权利。而拿破仑也谈到,法国大革命是十八世纪启蒙观念的结果。

对学者和思想者来说,可能更为关注思想观念,就像剑桥大学历史系教授阿克顿一八九五年在其就职演说中说的:“我们的职责是关注和指导观念的运动;观念不是公共事件的结果而是其原因。”但知识者自然也得常常警惕这种对思想观念的偏爱,警惕自己不要逾越某些界限。观念不仅在接受的个人那里常常是滞后的,它的社会结果是滞后的,对观念及其后果的认识也是滞后的。我们往往要通过一个观念的后果才能比较清楚地认识这观念。而除了时间的“中介”,我们还需注意作为人的“中介”,观念往往是通过少数、尤其是行动的少数而对多数人发生作用。企望由自身在当代即实现某种理想观念的“观念人”往往要在实践中碰壁。

所以,在这一系列读本中,我们将特别注重时间、时段,注重历史。我们将试图回顾。柏拉图说一个人的“学习就是回忆”,而一个民族的学习大概要更多地来自回顾,这种回顾也似乎更有可能、更有意义,也更容易着手。但我们将立足于现在来回顾,甚至于关照未来进行回顾。我们是在一个历史的巨变时期之后——但也可能还是在这之中——来回顾。的确,我们只是從一个侧面,即从观念的历史来回顾。但我们也意识到观念在一个历史巨变时期的特殊重要的力量。

“西方经典·观念读本”书系就是这样一种试图从观念回顾历史的初步尝试。呈现给大家的这些观念,诸如科学、民主、平等、自由……是一些曾经感动或激荡过远远不止一个民族的声音和文字。对于中国来说也许更是如此,它们有些在这片古老辽阔的大地上掀起过风暴,有些则一直在对众多的人们发生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的确,这些观念的来源虽然可以追溯到久远,其思想萌芽或雏形也可以在几乎所有民族和文明中发现,其意义有待于各民族和文明去补充、修正乃至更改和替代。但是,就像“现代性”是从西方发源一样,本书系选择的这些颇具现代意义的观念,主要还是西方的产品,或者西方人对之有过特别的解释。

中国自十九世纪上半叶与西方大规模接触和冲撞以来,对西方开始还是只注意西人之“利器”和“长技”,继则更注意制度,最后则相当强调观念与思想理论。二十世纪初,尤其是一九○五年废除科举、知识人失去体制依托之后,更是纷纷奔赴国外寻求救国的新知和自己的新出路,哪怕一时不容易去大洋相隔的西岸,也赶到一衣带水的东瀛,故中国人接触的许多西方观念都是通过“日译”的转手。后来则是通过不仅涉及名称、更涉及思想内容的“俄译”。“日译”提供其名,“俄译”提供其实,“日译”阶段尚称多元,“俄译”阶段已趋一元。作为我们先辈的阅读和翻译者常常不仅坐而言,而且起而行,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而且动员他人和大众力行。

“五四”时期,最著名的“观念先生”当推“德先生”(民主,Democracy)、“赛先生”(科学, Science)两位。很快这些观念又被“革命”、“阶级”等观念遮蔽。后来人们又反省还应该有“莫先生”(道德,Moral)、“洛先生”(法律, Law)等等,类似的重要观念还有多少自可商议,而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西方观念大举登陆中国已逾百年,深刻地激荡了二十世纪的中国。如果不参照西方的观念,一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将不知如何说起。这些观念已经深深地积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各种制度之中。而与其他一些民族的观念改变世界的变革例证不同,这里的许多观念并不是土生土长的,而是舶来的。今天,我们大家对这些观念都已经耳熟能详,有的甚至成为我们响亮的口号,但是,对这些已经在深深影响我们生活的观念,我们是否真的了解或了解得足够深呢?我们是否真的对这些观念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和反省呢?不断兴起的一代代青年人在享受或忍受这原动力乃至主轴仍是来自西方的“现代性”或“全球化”的过程中,是否也愿意系统地来思考一下打造这些动力和主轴的关键词呢?

总之,中国在二十世纪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也许可以做一点回顾整理——回首一个多世纪来我们对这些观念的认识和实践。我们必须离得足够远才能对观念的成果或后果看得比较清楚。是故有编辑“西方经典·观念读本”之议,我们想重点选择在中国发生过巨大影响的西方文化核心或重要价值、又为国人文化迄今仍有所缺憾或需重新认识、乃至具有某种普遍意义的主题词编辑成书,首批分为两辑,一共三十种。

具体来说,“西方经典·观念读本”书系包括的观念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具有实质价值意义的观念,如平等、自由、宪政、法治、民主等等,它们相对来说是西方特具的观念;一类是指称某一学科、理论的领域或实践、感受的范围的观念,如科学、音乐、婚姻、幸福等,它们自然为各民族所有,但我们这里所关注的是西方人对之特殊的理解;最后还有一类初看不像观念,比如指称某一类人或某一地域的名词,例如哲人、知识分子、欧洲、美国等,这些名词在西方人那里实际也已经形成独特思想的范畴,常常表现为一种自我或他者的镜像。

另外,这一书系也可视作对一个翻译大国百年成果的回顾和利用。最早的思想作品的系统“中译”我们或可以严复的翻译为代表,称之为“严译”。但可能是受文言的限制,严复的译名虽然“旬月踟躕”,相当精审,但却大都没能留传下来,而是被“日译”的名称所代替。今天我们不必恢复“严译”的名称与文字,但却可以考虑恢复和发扬颇具远见卓识的本土“严译”的精神。

我们这套书系的定位是希望为中学程度的读者就能看懂的、主要面向大学生的通识读物,故选文不求文献总汇、学科专精或知识新锐,而只求经典通俗。在一般读者能读的前提下,遴选在西方思想中具有重要性或对社会有影响力的篇章。选文亦不限体裁,包括讲演、对话、书信、论文、论著节选、散文、随笔等,乃至于少量能鲜明体现这一观念的小说、戏剧节选。但即便如此,一种阅读的功夫和努力恐怕还是不可免的。而我们还希望或许可以借此给读者提供一条阅读经典的进路。

阅读经典有各种方法和进路。我们可以从某个我们喜欢的作者进入;可以围绕着某个领域或时代来读。还可以从观念着手,毕竟,所有的经典都是试图提出、阐述、处理或传达观念的,而我们由观念入手,还可以巡视历史中的观念,察看交相辉映或互相辩驳的观念。

在某种意义上,当我们说到“经典”,常常就意味着它已“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考验,拥有比较持久的生命,它是“有历史的典籍”,它还是“作为经纬的典籍”。把一颗石子放到眼前,它甚至可以遮住远处的大山,但它不过是一颗可以掷拾的石子,无法与经久不动的大山相比。经典中总是凝结了时间,时间使它更有味,更醇厚。时间是书的最好试金石,也是它的克星。但经典不害怕时间,它是“陈年老酒”,而不是“明日黄花”。经典要依赖时间来和其他作品分出等级。而经典本身也被时间分出等级。有十年、百年一遇的经典,也有千年一遇的经典。

经典会被一代代人重读,这样文化、尤其是作为精髓的文化就有了传承。当然有些也是隔代遗传,甚至经过世纪尘封。有些经典的命运非常孤独,有些好得多。经典是时间的造物。在时间中它又有了自己的历史,一些读者会把自己的生命又加入进来。经典不怎么时髦,经典是安静的,经典等待着。它必须等到一个好的读者才能复活,这个读者有多好,它就能够复活得多好。

在一个快速变化、追新骛奇的时代,我们自然而然也关心切近的事,我们的本性也有喜欢轻松的一面。但我们也还要努力“摸高”,要通过这样一种更高的经验获得一种鉴别力和鉴赏力。就像歌德所说:“趣味是靠杰作来培养的。……如果你通过阅读这些杰作打好了基础,你对其他作品也就会有一个标准。”

这套“西方经典·观念读本”毕竟只是一个编选,但我们深信,它一定能够开启、而不是堵塞好学深思的读者进一步阅读完整的经典、系统把握那些伟大而深邃的思想的道路。

篇10:观念的学习心得:观念的力量

解放思想的基本内涵

作为特定的政治概念,解放思想是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后被经常地反复地使用的一个词,往往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从其最基本的含义来说,就是社会主体主动解除各种因素对自身主观世界的束缚,在以实事求是为准绳的基础上,达到思想认识的升华,进而在行动上自觉促进社会实践的进步。

人们思想上受到的束缚,表面上看是来自于认识,进一步看,则大致受制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要人物的言论和实践行动。这些重要人物可能是革命领袖,也可能是本地区、本部门的主要领导人,他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在其历史背景下,可能是正确的、有效的,甚至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在时过境迁之后,就不一定全是正确的、有效的,而人们还是继续相信它们是正确和有效的,或不愿、不敢去修正或改变这些言论和实践行动。这可能有许多方面的考虑,其中最主要的考虑是作出改变要承担相应的政治风险或道德风险。例如,在“”结束之后,对毛泽东晚年的“左”的错误认识和做法,不少人看到了,但并不敢、不愿去说、去做。

二是对所引进的现成理论、模式、经验长时期的迷信。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后,从国外或国内发达地区引进了诸多有效的理论或经验,曾经一度被我们奉为圭臬,其实在转换了时空条件之后,这些东西也不一定适用于本地区、本单位。而要改变这些东西,可能要改变我们自身,因为否定自己也是一种风险或成本。例如,我们对从苏联引进的教科书、社会体制等,长期不敢、不愿去加以改变。后来引进了西方的不少经济理论,也为不少人所长期尊奉。

三是已经实行多年的法规制度。这些法规制度在制定之时是正确的、有效的,可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发现并不一定那么正确和有效,但人们并不想改变这些,这可能是因为这些法规制度是某个重要机构制定的,改变它在程序上比较麻烦,甚至会引来一定的政治风险或道德风险;也可能是因为大家在实际工作中早已习惯了这些做法而不愿再动脑子,思想和行动都处于麻木状态;更可能是由于人们已陷入其中的利益格局而不愿意或无力加以改变,只好随波逐流。这种情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有些东西的复杂性大大超出以上划分的范围。

四是我们在工作中已形成了严重的惰性,对现状比较满意,或虽有不满但尚且能过下去,不愿继续进取。这一种情况严格地讲不属于思想需要解放的范畴,因为它是主体自身存在的不思进取的毛病。但为了继续前进,也需要思想解放。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还有其他方面的东西会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但从政治概念这一特定角度来说,解放思想主要是针对以上这些方面来说的。

解放思想的历史进程

上述关于解放思想基本内涵的探讨,是从狭义上的解放思想来讲的,这种狭义在时间跨度上主要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这三十年之内的事;从概念内涵上讲,主要是从政治的角度讲客观世界对主观世界的束缚。从更广的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发达状态分析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能完全适用于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的中国实际,一开始就摆在中国共产党的面前。因而,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有一个解放思想的问题。

事实上,中国共产党最初受制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共产主义制度的论述,也受制于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以及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要求,不仅迟迟打不开局面,而且一时遭受了灾难性的打击(上海“四一二”政变和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长征是典型表现)。在毛泽东的带动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利用第三国际解散的良好时机,通过灵活的处理方式,有效地摆脱了苏联方面的控制以及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的束缚,开辟了一条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直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延安整风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的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可以说,没有这次思想解放运动,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的诞生,也不会有新中国的诞生。而且,毛泽东还为中国共产党树立了解放思想的光辉典范。

篇11:观念的学习心得:观念的力量

近期,公司党组织下发了《关于开展“转观念、勇担当、创效益”专题讨论的通知》后,在经营异常繁重、效益压力巨大的情况下,组织全体干部、员工开展这一专题讨论。

一、思想入手解决突出问题

“从思想入手,抓思想出发”优良传统的现实体现。当前公司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严峻复杂,效益压力巨大。面对压力挑战,借党组织开展专题讨论,我就是按照这一话题诉说一下我的观念。“抓思想从生产出发”的要求,让干部、员工把爬坡过坎的思想观念树立起来,把攻坚啃硬的精气神凝聚起来,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一仗接着一仗打,一锤接着一锤敲,努力把结构性矛盾解决好、把发展新动能培育好、把改革任务完成好、把重大风险管控好,推动公司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对症下药,解决既有思想问题的有力抓手。我们必须看到,与复杂严峻的形势任务相比,干部、员工在观念上、作风上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有的领导干部思维封闭、视野狭窄,缺乏管理经验,员工反映问题不协调,不解决,闭门造车,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故步自封,夜郎自大,官僚化,上下沟通不和谐,对目标先进不够;有的领导干部缺乏担当意识,为自己的升官道路考虑过于重视,面对困难习惯绕道走,遇到问题总是上推下卸,不愿担风险、不愿负责任;有的领导干部面对歪风邪气不敢碰硬,不敢大胆管理,怕丢了自己的乌纱帽喜欢当太平官、做老好人;有的领导干部效益意识、市场意识不强,提质增效升级动力不足、担当不够、办法不多,思想过于固化,不会灵活的应用规章制度。有的干部员工对深化改革认识不够、闯劲不足,习惯于等一等、看一看,而不带头处事,害怕改革动了自己的“奶酪”,缺乏参与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的干部员工严细实的工作作风有所淡忘,在安全环保、“强三基中”管理、干部作风建设等方面“低标准、老毛病、坏习惯”的现象较为突出,等等。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宗旨意识不强、观念滞后和担当不够。开展“转观念、勇担当、创效益”专题讨论,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对症下药,解决思想上的病根子,树立与时俱进的新观念。开展“转观念、勇担当、创效益”专题讨论,是形势所需,是问题所迫,更是打造世界一流的内在要求,我们一定要用好这一载体,把干部、员工的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公司工作会议精神上来,聚焦到提质增效升级上来,振奋精神、鼓足斗志,给敢于做事及辛苦的同志适当开启制度的绿灯,加薪等。让有干劲干部、员工全力实现全年效益目标,推动公司持续经济健康发展。“观念一变天地宽”。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思想观念决定了人有什么样的行为模式,所以企业就有什么样的气象和面貌。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新观念,进行新实践,对公司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记得集团公司有位领导多次强调,当前形势下,我们必须彻底丢掉幻想、彻底转变观念,解决企业中存在的“三个幻想、三个不到位、三个习惯于”等问题。在党组织开展“转观念、勇担当、创效益”专题讨论,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当前形势下我们转变观念的八个聚焦点,这八个点聚焦了生产经营对思想观念的新要求,聚焦了深化改革对思想观念的新期盼,也聚焦了党组对干部员工队伍建设的新动员。要进一步增强“对党忠诚、对公司忠诚”的意识,始终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科学的发展方向为方向、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进一步增强“主动进取”意识,摒弃不敢碰硬、上推下卸、得过且过、无所作为思想,敢担当、勇作为、重实干。要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意识,树立“狭路相逢勇者胜”思想,发扬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铁军精神,主动竞争、善于竞争,把党组“筑牢制度这个生命线”的要求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增强“做强做优”意识,摒弃规模速度情结,追求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发展。要进一步增强“改革攻坚”意识,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力度,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清正廉明的作风,把改革引向深入,攻坚啃硬、破解难题,不断激发和调动员工干部的活力、提高效率、打造竞争力。要进一步增强“上下级一体化”的意识,让上下级同欲充分发挥一体化真正优势,要进一步增强“精细管理”意识,改变粗放型外延式发展方式,在生产上精耕细作、管理上精雕细刻、技术上精益求精;树立过紧日子思想,经营一元钱、节约一分钱。要进一步增强“创新创效”意识,破除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传统思维方式,激发创造力,努力挖潜增效,实现提质增效目标。

二、勇于担当争创效益

“勇担当,创效益”是检验“转观念”成效的试金石,是开展专题讨论的落脚点和着力点。我们就是要通过观念转变,激发起勇担当的精气神,凝聚起创效益的智慧力量,把专题讨论变成推动改革发展的动力引擎。勇于担当,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品格,是中国石化的光荣传统。正是凭借勇于担当的精神,报国为民的辉煌道路。争创效益,是企业必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一个员工在企业存在的价值所在。“勇于担当,争创效益”是领导干部的殷切期盼,也是动员令和进军号。我们要听从指令,以“转观念、勇担当、创效益”专题讨论为契机,将勇于担当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雄心壮志,为企业创效贡献力量。勇担当、创效益,应该体现在企业决策上。领导、领导,领路引导,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要在认真论证的基础上,敢于拍板、果断决策,不能犹豫不决、贻误战机。勇担当、创效益,应该体现在严格管理上。干部要按照“严、细、实”要求,严格管理队伍,面对歪风邪气敢于碰硬,面对“低老坏”敢于批评纠正,杜绝打击有创新的员工。营造风清气正的办公环境,用一流的管理创造出一流的效益。勇担当、创效益,应该体现在关键时刻冲锋在前上。勇担当、创效益,也应该体现在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上。“勇于担当,争创效益”,也需要各领导干部带头践行、以上率下、率先垂范。要有赤诚的爱企为民情怀,把企业当家,把员工当亲人,敢于为了家的兴旺、家人的幸福去奋斗打拼,为企业创效,为员工造福。要有担当的能力,加强学习,吃透政策,科学谋划,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改革的办法、创新的精神破解难题、攻克难关,打赢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攻坚战。要有清正廉洁的操守,做到“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凝聚起员工队伍“勇于担当,争创效益”的强大合力。

三、创实效

上一篇:澜组词下一篇:李依霖征文